粽子教案

时间:2021-10-10 15:53:28 二年级作文

【篇一】粽子教案

《端午日》教案(苏教版七年级必修教案设计) 一、学习目标:1、了解湘西端午习俗,感受民俗文化的独特魅力;2、学习并掌握虚实相生的场面描写的方法。二、学习重点:1、了解湘西端午习俗:赛龙舟,捉鸭子等。2、学习并掌握虚实相生的场面描写的方法。三、学习难点:学习并掌握虚实相生的场面描写的方法。四、教学辅助手段:多媒体五、学习过程:(一)导入新课1、出示唐代文秀的关于端午节的诗。(幻灯片1)端午         文秀(唐)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2、提问:大家知道这首诗写的是什么意思吗?明确:告诉我们端午节的由来:纪念屈原。3、提问:同学们知道端午节有什么习俗吗?(学生说,教师相机补充)明确:文中提到的湘西的端午习俗有画王字,蘸雄黄酒,赛龙舟,捉鸭子等。补充:还有挂艾蒲,系香袋等端午习俗,目的是避邪驱瘟;另外还有吃粽子等习俗是为了祭祀、纪念屈原……4、多媒体展示:全国各地端午习俗。(幻灯片2)教师小结:由于地方不同,各地端午节的习俗也不完全相同,那么,湘西人民是怎样迎端午的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沈从文写的一让我们先走近作家沈从文,了解一些关于他的基本情况。沈从文(1902——1988),苗族人,生于风光如画、富有传奇性的湘西凤凰县,是现代作家中成书最多的一个。主要作品有小说《边城》、《长河》、散文集《湘行散记》。《端午日》就选自《边城》。(幻灯片4)教师补充两点:1、沈从文老师只是小学毕业,却当上了大学教授,这一切完全是靠——自学成才;2、如果你在新华书店看见沈从文老师的书,你一定要买回来看看。只要你打开他的书,你就会被书中所描写的充满神秘色彩的湘西世界所吸引!希望正处于金色年华的同学们能多多地亲近文学:多读书,读好书,成为一个志趣高尚的人。(三)出示学习目标(幻灯片5)  1、了解湘西端午习俗,感受民俗文化的独特魅力;2、学习并掌握虚实相生的场面描写的方法。教师解说:本节课我们将和同学们走进斑斓多彩的民俗文化,通过对湘西端午习俗的了解,来感受民俗文化的独特魅力;同时,学习运用虚实相生的方法进行场面描写。(四)检查预习,注意多音字、形似字1、下面加点字的读音你掌握了吗?(幻灯片6)蘸(        )酒          茶峒(        )         洞穴(       )   老鹳(        )河          呐(       )喊          泅(        )水(以提问的方式进行,学生说一个,教师就用鼠标点出一个正确读音。)2、你能根据意思为加点字选择正确读音吗?(幻灯片7)hào  喜爱 (好事的军人)好          hǎo  跟坏相对(好处)(强调:文中有“好事的军人”一短语,读hào。)3、你能说出下列形近字的区别吗?(幻灯片8)戍(shù)   戌(xū)   戊(wù)明确:戍点;戌横;戊中空。文中有“戍( shù )军长官”一词,读shù。(五)听朗读,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教师范读课文并巡视,同时请学生思考:端午这天湘西人民举行了哪些活动?你能从文中找出一句话概括一下吗?(幻灯片9)读后明确:举行了两项活动赛龙舟和捉鸭子,从文中第三小节:“船和船的竞赛,人和鸭子的竞赛,直到天明方能完事”一句可以得知。这样,通过第三小节,我们一下子就拎动了全文(全文就是重点写了赛龙舟和捉鸭子这两项端午活动)。这种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研读语文的方法,我们把它叫做“一点突破法”。希望大家在今后的学习中能多运用这种方法研读文章。(六)深入学习:欣赏精彩的场面描写,并摹写1、刚才我们已经拎出了课文的主要内容,请问:在赛龙舟和捉鸭子这两个场面描写中,哪一个写得最详细、最精彩? 明确:赛龙舟的场面。(出示图片:幻灯片10)2、在描写赛龙舟的盛况时,作者运用哪些词语准确地写出了浆手、带头的、鼓手、锣手赛船时的动作?这些词语对表现赛船的场面有什么作用?体现了赛手们的什么精神?(幻灯片11)明确:动词有持、划、坐、拿、挥动、敲打、调理等;(这一环节可以请同学先找出文中描写赛龙舟场面的相关段落,然后边读边划)作用:表现赛船时的热烈气氛;(学生齐读这一语段,强调刚才划出的动词须重读,深入体会后学生即可以得出这一答案)体现精神:赛手们的合作精神。(从文中“都显出这一船合作努力的光荣”一句可以看出)补充:不仅赛龙舟的时候需要团结合作的精神,在生活中、学习中,同学们也要发扬这种精神。3、赛手们同心协力、奋勇争先时,岸上的观众在干什么?(幻灯片12)明确:呐喊助威。(提示:可用原文语句回答)4、整个场面引起了作者怎样的联想?(幻灯片12)明确:便使人想起小说故事上梁红玉老鹳河水战时擂鼓的种种情形。(提示:可用原文语句回答)5、齐读这一场面,读出感情和气势。(强调:动词要重读,“便使人想起……”一句要读得投入,整个朗读应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6、教师边出示投影边小结:赛龙舟的场面真是热烈非凡,鼓声、锣声、呐喊声,这是作者耳闻目睹的真实场面,是场面描写中的实写;“便使人想起……”,这是作者的联想,是虚写。正是运用了准确的动词以及虚实相生的写作方法,赛龙舟的场面才显得特别精彩。(幻灯片13)7、摹写:捉鸭子的场面其实也独具特色,只是写得比较简略,下面就请大家运用虚实相生的方法,以“兵士们将30只绿头长颈的大雄鸭放进河里”为开头,写一段场面描写。(幻灯片14)要求:①写出水中军民人等捉鸭子的动作;         ②写出岸上观众的情况;③写出这样的场面使你引起了怎样的联想?   ④150字左右。(5分钟)8、学生写片段,教师巡视。9、学生交流。(看学生大致写好后,教师请5—6名学生起来交流所写片段。)(七)拓展延伸:模拟采访    过渡:熟悉了湘西赛龙舟和捉鸭子的活动后,你是不是想了解更多的湘西端午习俗呢?下面我们就开始模拟采访活动。(出示幻灯片15)1、作为扬州电视台的特约记者,现派你到湘西做一次关于“民风民俗”的专访。在赛龙舟和捉鸭子的现场,你将采访哪些人(浆手、带头的、鼓手、锣手、岸上观众……)?你准备从哪些方面提问? 具体要求:①两人组成,一人扮记者,一人扮被采访者;②记者的提问必须与端午、中秋等“民风民俗”有关,问题一般不超过3个;③被采访者要说出内心真实的想法。举例:老大爷,您好!我是扬州电视台的记者,请问一下你们这儿每年端午节都举行哪些活动呢?你喜欢这些活动吗?你知道中国还有哪些传统的节日吗?(幻灯片16)2、学生采访活动。3、讨论:当一个个洋节被炒作得热火朝天的时候,你怎么看已经渐渐被人们遗忘的传统节日?……(幻灯片17)4、学生讨论。5、小结:同学们各抒己见,说出了自己的看法。作为老师,作为一个中国人,我在这里强调三点:第一、民俗是中国心。十几亿人,在同一时间,吃粽子,吃饺子,吃元宵,没有人组织,没有人号召,更没有人命令,这是一种非常神秘、伟大的力量。这就是民俗的魅力。第二、民俗是民族的根。越是经济全球化,我们民俗越要本土化。第三、民俗又是民族的魂。作为发展中国家,我们搞现代化的目的是要壮大自己,而不是使自己被西化掉。一句话,我们不反对接受西方的一些洋文化,但是不能忘记自己民族优秀的民俗文化。在吸收别人的优秀事物的同时,同学们要重视继承并发扬自己优秀的民族民俗文化。(幻灯片18)六、布置作业:请同学们上网查一下中秋节各地的相关习俗,摘抄相关内容或打印出来。(幻灯片19)参考网址:http:///Etimes/74872343805034496/20000911/112646.shtmlhttp://222.132.53.3/printpage.asp?ArticleID=1058 

蒋爱红

【篇二】粽子教案

《离骚》教案(鲁人版高二必修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学习掌握有关屈原和楚辞的文学知识; 重点理解屈原的爱国精神和人格节操; 学习理解本诗以比喻、象征为主的表现手法及所与作者理想的关系;教学难点: 对其中文言词语的理解和掌握。 教学时数:二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一、 导语:   请问:现在南方的赛龙舟、包粽子的习俗是为了纪念谁?屈原有两句脍炙人口的名言:“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出自出自哪里?下面就让我们在阅读这首诗的过程中,去体会诗人的那种“上下求索”的精神吧!二、学习有关文学常识 (一)引导学生阅读课前、课下、课后的提示、注释、资料等文字。 设计三个问题帮助学生快速阅读 1.诗人屈原是怎样的一个人物? 2.《离骚》的基本内容是什么?它与诗人的经历有什么关系? 3.被后世称为“楚辞体”或“骚体”的诗歌有那些特点? 教师明确: 1.屈原是一位爱国主义诗人。作为当时楚国的左徒和三闾大夫是负有内政、外交重任的。所谓“联齐抗秦”的主张恰恰是为了维护国家利益。他的政治理想就是要使祖国独立富强,以至统一长期分裂的中国,达到所谓唐虞三代之治。其具体主张就是举贤授能和修明法度。上述思想便是所说的“美政”的具体含义。   2.参见教材第33页资料的结尾那句话(从“诗中通过这样的抒写”到完),而“离骚”这个词的解释就是“遭遇忧患”。此诗的写作时间又正是在诗人因受到谗言第一次被放逐,诗人是被迫远离故土的,因此,其忧国忧民的思想随处可感亦在情理之中。   3.楚辞是具有地方色彩的文学样式,是屈原、宋玉等诗人创造出的一种诗歌形式。尤其应注意到诗中所大量使用的虚词“兮”,可视为一种重要的标志。     (二)教师补充介绍:   1.屈原一生中曾遭到两次罢官以及随之而来的两次被流放。第一次是在楚怀王时期,被放逐于汉北;第二次是在顷襄王时期,被放逐于江南。原高中教材中所选的出自《九章》   1.第一层那些诗句表明作者受屈遭贬的原因以及不愿同流合污的思想。   2.第二层那些诗句表现作者追求“美政”、九死无悔的高尚情操和忧国忧民、献身理想的爱国精神?   五、结合上述思考题,组织学生讨论,教师简单串讲、归纳、小结。   教师归纳、小结诗句参考:①受屈遭贬的原因:“余虽好修姱以鞿羁兮,謇朝谇而夕替”;“既替余以蕙纕兮,又申之以揽茝”。   ②不愿同流合污的思想:“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以及整个第六节内容。   ③追求“美政”、九死无悔的高尚情操:“余虽好修姱以鞿羁兮”;“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④忧国忧民、献身理想的爱国精神:“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难”;(注:此乃第一层中的文字)“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     第二课时        一、检查作业(由此导入新课)   1.了解学生对诗歌文字掌握的熟练程度。   2.检查一下学生对所谓浪漫主义的理解是否正确(通过了解他们找出的诗句)。     二、教师对检查内容进行归纳、小结   1.分析诗歌的思想内容及其艺术特点   ①思想内容可以用“导语”中提到那两句名言“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加以概括:“路漫漫其修远兮”恰恰表明诗人在政治上的坎坷经历;“吾将上下而求索”又恰恰证明诗人不屈不挠献身理想的爱国主义精神。   ②艺术特点我们重点分析诗中所体现的浪漫主义风格。首先让我们重温一下有关浪漫主义的含义:“它在反映现实上,善于抒发对理想世界的热烈追求,常用热情奔放的语言、瑰丽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来塑造形象。”根据这一标准再来检测我们在作业中所找出的诗句是否正确。(教师提出自己找到的诗句)如“既替余以蕙纕兮,又申之以揽茝。”(蕙:即兰蕙,草本植物,开淡绿色花,气味很香;茝:古书上说是一种香草,即白芷。在此均是用来比喻一种高尚的品德。从中我们也可以体会到其中的那种联想力和想象力)再如:“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亦是如此;而“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和“忽反顾以游目兮,将往观乎四荒”则体现出了夸张的手法和热情奔放的语言。这与《诗经》中的“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岂曰无衣?与子同袍”;“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等诗句相比,在风格上的不同点是显而易见的。     三、组织学生逐句翻译课文   注意“课文提示”最后一段对朗读时的要求。     四、布置作业:   背诵全文  

北方

【篇三】粽子教案

《离骚》(节选)[新教材]教案(网友来稿)张文 教学目标1、了解屈原的生平,领悟其爱国的实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2、诵读课文,抓住关键词语,疏通诗句,培养学生初步鉴赏、评价古诗文的能力。3、了解“骚体诗”的形式特点,理解并掌握诗中的关键语句。4、了解浪漫主义诗歌传统的特征。重点1、了解屈原生平及<<楚辞>>的一般特点。2、鉴赏重要语句,感觉屈原高尚的人格美。难点1、对关键词语的疏通理解。2、欣赏诗中的比喻手法,了解<<离骚>>的浪漫主义特色。教学时间:三课时教学步骤:预习1、正音苗裔   孟陬   揆   扈   芷   汩   搴   骐骥   申椒   昌被   惮   踵   荃   謇   羌2、朗读课文,注意语调和感情。第一课时一、导入使用多媒体课件,让学生观看几组有关屈原的照片:屈原被楚怀王流放,形容枯槁,行吟泽畔,抱石沉江。提问:你们知道照片上这们历经坎坷,依然忠君爱国的诗人是谁吗?(学生答:屈原)(老师深情的说)因政治上的不得志,饱经忧患的屈原于公元前278年农历的5月4日这一天投汨罗江自杀。后人为了纪念这们守节不移的伟人,于是在端午节这一天兴起了吃粽子、赛龙舟习俗。二、有关资料1、屈原生平屈原,战国末期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名平,字原,丹阳(今湖北秭归)人。他出身于楚国贵族,与怀王同祖。屈原学识渊博,对天文、地理、礼乐制度以及周以前各代的治乱兴衰等都很熟悉,善外交辞令。在政治上他推崇“美政”,即圣君贤相的政治,认为只有圣君贤相才能把国家治理好,有强烈的忧国忧民,忠君致治的思想。屈原“美政”的另一体现是民本思想。这在他的作品里也有很清晰的表述,如“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屈原曾任左徒,辅佐怀王,参与议论国事及对应宾客,起草宪令及变法;对外参加合纵与秦斗争,两度出使齐国。因受小人的陷害,他两次被流放,最后投汨罗江而死,以示忠贞爱国之怀。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代表作<<离骚>>。2、楚辞楚辞是战国时期兴起于楚国的一种诗歌样式。它受<<诗经>>的某些影响,但同它有直接血缘关系的还是在南方土生土长的歌谣。在战国中期,随着屈原等人的一系列作品出现于楚国文坛之后,楚辞于是形成为一代文学样式。楚辞的作者主要是屈原,他创作了许多不朽作品。在他的影响下,楚国又产生了一些楚辞作家:宋玉、唐勒、景差等人。楚辞的特征,宋代黄伯思在<<校定楚辞序>>中概括说:“盖屈宋诸骚,皆书楚语,作楚声,记楚地,名楚物,故可谓之‘楚辞’。”除此之个,<<楚辞>>中屈、宋作品所涉及的历史传说、神话故事、风俗习尚以及所使用的艺术手段、浓郁的抒怀风格,无不带有鲜明的楚文化色彩。其次,楚辞的句法参差错落、灵活变幻,词藻华美,对偶工巧,以大量的“兮”字作衬字。这是楚辞的基本特征,它们是与中原文化交相辉映的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3“离骚”的含义关于<<离骚>>(1)骚体诗的朗读节奏:一般是三、四个节拍,随文切分。(2)“兮”字是语气助词,读时应拉长语气。2、学生自由诵读。读时注意感受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四、学生根据课文注释自己翻译课文。第二课时任务:初步感知,疏通字词   把握主旨教学过程:一、抽生翻译课文二、字词小结1、实词苗裔:后代子孙   孟陬:正月   揆:揣度   扈:被,披   辟芷:幽僻的白芷。芷,香草名,白芷   汩:水急流通状   搴:攀、折   骐骥:骏马   申椒:申地产的椒   昌被:穿衣而不系带的样子,比喻狂放不羁   惮:害怕   捷径:喻政治上的邪道   踵:脚后跟   荃:香草名,喻楚怀王   謇謇:忠贞的样子   羌:楚辞中所特有的语气词   灵修:神明,有远见的人,喻楚怀王2、古今异义朕:第一人称代词“我的”  用于特指古代皇帝的自称以为:“以之为”的省略   认为代序:依次替代   代替序言的文章纯粹:美德,完美   1、不搀杂别的成分 2、副词,表示判断、结论的不容置疑捷径:邪出的小路   近路党人:结党营私的小人   同一个党派的人武:足迹  关于军事的3、通假字辟:通“僻”,幽僻道:通“导”,向导正:通“证”,作证,为证4、词类活用名余曰正则兮   名,名词用作动词,命名,取名。字余曰灵均   字,名词用作动词,给人取表字。纷吾既有此内美兮   美,形容词用作名词,美德5、特殊句式恐年岁之不吾与   否定句中代词作宾主,宾语前置,应为“不与吾”。肇锡余以嘉名   介词结构后置三、主旨把握课文节选部分表达了屈原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明确:课文节选部分,作者表达了三层意思:自叙身世;自叙追求(品德、才能、理想);回顾历史,表明忠心及不为君王理解的苦闷之情。从这三层中,很好地表现了屈原坚持“美政”、至死不渝的高尚节操,抒发了诗人忧国忧民、献身理想的爱国情感。第三课时任务:分析<<离骚>>内容及写作特色一、想像练习在你的想像中,屈原有怎样的外貌和风度?血统高贵,器宇不凡(皇句)身披香草,具有美丽的华彩(扈句)勤勉修行,自强不息(汩句)赤胆忠心,胸怀炽烈(指句)嫉恶如仇,鄙视小人(唯句)为实现理想,不惧个人危难(岂句)二、问题探讨课文中大量运用语气助词“兮”,其作用是什么?明确:“兮”是有浓厚的楚国地方色彩的语气词,它在诗句中的位置不同,作用也不尽一样。用在句中,表语音的延长;用在句间,表语意未竟,待下句补充;用在句尾,表感叹意味。就课文来看,“兮”均用在句间,表示语意未完,等待下句补充。三、揣摩探究1、<<离骚>>中作者常以“香草”、“美物”来比喻自己、贤士和君王,并表达政治理想,这是<<离骚>>的一大艺术特色,这种方法叫做“移情法”,即不直接说出自己想说的话,而是把它寄寓于某一物上,也就是“移情于物”,这种方法在古典诗词中广泛运用,在政治不清明的时代,借用“移情”,可言难言之语,抒难抒之情。请找出相关的诗句,说说诗人是怎样运用这些比喻来表达政治理想的。明确:用香草比喻内在的美好品德,   用美人比喻理想中的君王,   用荃草比喻现实中的君王,   用采摘和披挂江离秋兰比喻修身养性,   用乘骐骥比喻追求和实现美好的政治理想,   用黄昏期而中道变卦比喻君王失信。   用众芳,椒、桂、蕙、 比喻群贤2、在诗中,除了使用比喻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政治理想,还使用了什么手法,请举例说明。对比手法。如:古代明君用群贤与昏庸君王狂放不羁“路幽昧以险隘”的对比党人贪图个人享乐与自己为国为民不惜身遭灾祸的对比四、品读鉴赏1、你对<<离骚>>的语言有什么感受?明确:(1)汲取了散文的笔法,行文灵活多变。句式以六言为主,兼有杂言,加之以对偶修辞,整首诗整齐而节奏鲜明。  (2)大量运用“兮”字,不仅加强了生活色彩,而且使诗歌婉转动人。2、学生朗读课文,找出你认为能体现屈原精神品质的句子,并摘抄。3、分析<<离骚>>的艺术特色。(1)比喻手法的运用。(2)对偶句式的运用。(3)浓郁的浪漫主义气息。其具体体现在丰富的联想和想像上,在诗中,诗人心情地发挥他那神奇的想像力,用奇特的爱好表达心声,把现实的背景与虚设的幻境巧妙地融为一体,显示了浓厚的浪漫主义气息。五、研究性学习面对屈原的抱石沉江,你赞成这一举动吗?请大家写一

【篇四】粽子教案

《包粽子》教案

适用年级:二年级

学习科目:校本课程《美食》

教学目标:

1、通过有关屈原的故事,让学生了解端午节包粽子的由来,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

2、以采访嘉宾“包粽子能手”李奶奶的活动形式,贯穿制作粽子的过程,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会怎样制作粽子,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与人合作的能力。

3、通过活动中包粽子的延伸,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

包粽子的由来、包粽子的制作过程

教学准备:

课件、洗净后拌冰碱的糯米、修剪的干净粽叶、筷子、绳线、盆、调羹、火腿等馅料。

教学过程:

活动一:实物引题 激发兴趣

出示粽子,问:同学们,它叫什么名字?喜不喜欢吃呢?

活动二:观看课件 了解由来

老师讲述故事,同时课件展示:

屈原是2300多年前战国时代楚国的三闾大夫,他提倡要团结其他国家,来抵抗野心很大的秦国,但是偏偏楚怀王听信了小人的坏话,不肯听从屈原的劝告,结果被骗到秦国,关了起来,最后病死在秦国。继位的楚襄王也受到小人的挑拨离间,误信屈原有很多坏处,不但没有听从屈原明智的劝告,还把它从楚国放逐了。心怀大志,一直为国家大事担心的屈原,因为眼看着国家将要灭亡而无法拯救他的国家和人民,心里非常忧愁。不久,他抱着砂石,投汨罗江了。楚国的人民知道这个消息之后,都不约而同的赶到江边来,想找寻他们所敬爱的屈原,可是一直都找不到屈原的身体。为了不让水中的鱼虾把屈原的身体吃掉,他们就在江上划着龙舟、敲锣打鼓,希望能将鱼虾赶跑;还用粽叶包米饭,作成粽子,投到江里喂给鱼虾吃,希望屈原的身体不要受到伤害。因为屈原投汨罗江这一天,正好是农历的五月五日。大家为了怀念这位诗人、纪念他的爱国精神,因此,把每年的农历五月五日定为端午节,这天会举行划龙船、包粽子的活动,一直流传到今天。

学生看完课件后,老师提问:

1、 我国有多少年的包粽子的历史了?

2、 包粽子是为了纪念什么人?为什么要纪念他?

3、 每年农历的哪一天是端午节?

活动三:自由尝试 发现疑难

师:同学们,现在你们的桌上摆着一些包粽子的工具,你能仿照平时奶奶包粽子的方法或者自己想办法包出一个来吗?不会也不要紧,先试试看嘛!(学生洗手后尝试)„„遇到什么问题了啊?怎样才能解决? 活动四:名师引路 排除困扰

1、活动开始,请出嘉宾李奶奶

师:小朋友,要想把粽子做好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但是只要我们掌握了制作的方法,我相信大家一定会做得好。为了让你们学得更好,老师今天还特意请来了我们家乡有名的包粽子能手——李奶奶,请她向

我们传授包粽子的经验。现在让我们以热烈的掌声请李奶奶上台!(嘉宾李奶奶上台,学生鼓掌欢迎,问好。)

2、老师采访李奶奶,学生学习包粽子粽子教案

问题一:请问李奶奶,您是什么时候学会包粽子的?(小朋友也能学会)

问题二:李奶奶,大家都说您是“包粽子能手”,那您觉得您包的粽子有什么特点呢?

问题三:李奶奶,既然您的粽子包得那么好,那现在就请您教我们小朋友怎样来包,让我们的民族传统文化在下一代中得到进一步发扬,好吗?

问题四:包粽子需要一些什么工具和材料呢?(李奶奶一一清点工具材料,老师协助学生分组检查各组的准备工作)

问题五:包粽子的过程是怎样的?

①李奶奶开始示范制作一个粽子,学生仔细观看并说出每一步要做什么,怎么做,老师在黑板上板书制作步骤。

②李奶奶放慢速度再制作一个粽子,老师和学生一起模仿,李奶奶检查评论每个粽子的优缺点。 ③学生制作第二个粽子,小组内同学评比。

④小组分工制作,看哪一组的小朋友既做得好又做得多。

⑤检查质量后,利用数学中的知识,求出每小组的粽子平均数,比一比,哪组多?

3、知识延伸,学生向李奶奶提问

师:同学们,刚才我们学会了怎样来包粽子,那你们心中还有没有什么疑问呢? 现在,请你们把你们所见到的和你所想到的问题,向老师同学或者李奶奶提出来,希望我们能解决你的问题。

学生进行提问,老师和李奶奶或者其他同学帮助解答。

可能提及的问题:

①包粽子时,粽子里面还可以放别的馅吗?一般放什么馅呢?

②要把粽子煮熟大约要多久?

③现在我经常看见市场上有粽子卖,可是那并不是过端午节的时候啊,那又是为什么呢?

④包粽子还可以用别的叶子来包吗?用什么叶子呢?

⑤粽子有什么营养价值吗?

„„

活动五:总结下课 课后安排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了解了包粽子的由来,并且在李奶奶的指导下,学会了包粽子,还知道了一些有关粽子的知识。因为时间的问题,这节课我们就不能煮了,下课后请生活委员和班长把我们制作的粽子送到学校厨房,请厨师帮我们煮熟,放学时再带回家和爸爸妈妈一起品尝交流。最后,让我们再次用掌声感谢李奶奶的到来!(学生鼓掌,下课)

板书: 包粽子

制作步骤:

1、 把棕叶卷成漏斗状

2、 灌入糯米,用筷子把米塞紧

3、 把粽子包成棱角状

4、 用绳子扎紧

【篇五】粽子教案

粽子教案

44 粽子

一、教学目标

1、能独立认识 “粽、含、胃、惹、剥、政、怀、崇、献”等9个生字。注意读准“粽、剥、政、崇”等字的字音;记住“粽、献”等字的字形。能在田字格中正确书写“胃、惹、剥、政、怀、崇”6个生字,在理解的基础上积累词语若干。

2、能正确地朗读课文,找到并积累描写粽子形状、颜色、滋味的句子。

3、知道并能用自己的话来说说端午节习俗及其由来,从中体会屈原的爱国主义精神。

二、教学重点

1、能在语言环境中正确认读10个生字,积累有关词语。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找到并积累描写粽子形状、颜色、滋味的句子。

三、教学难点

知道并能用自己的话来说说端午节习俗及其由来,从中体会屈原的爱国主义精神。

四、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揭示课题

1.出示粽子,问:小朋友们,今天周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样礼物,你们瞧,这是什么?(学习“粽”,正音、学习“崇”换部首的方法)

2.师:你们喜欢吃粽子吗?你们知道在什么节日吃粽子?出示第一节,齐读。粽子教案

3.师:是呀,在端午节,家家户户都有一个共同的习俗,那就是包粽子、吃粽子。

4.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44课 粽子——出示课题,齐读。

(二) 整体感知

1.仔细听录音,了解课文内容并完成填空题。

粽子特有的( )、( )和( )不仅(惹人喜爱),而且能引起人们对伟大诗人( )的怀念。

2.学习生字“惹”,惹人喜爱就是逗人喜欢的意思,“怀”。

3.齐读句子

粽子是那样的惹人喜爱,那它的形状、颜色和滋味是怎样的呢?请同学自由朗读课文2---4小节用直线划出描写粽子形状、颜色和滋味的句子。指名读。 (随机出示词卡:箬叶)开火车练读,糯注意rn

释词:箬竹是竹子的一种,箬叶就是指箬竹的叶子,它是一种很好地可以用来包粽子的材料。

三)深入学习,体会感悟

 学习第二——四小节

1、指名回答

1)生:粽子的形状很特别,既不是方的,又不是圆的。

多媒体出示描写粽子形状的句子

师出示实物,边让学生看实物,边引读:师:粽子的形状---- ,既不是----,又不是---- 。你知道它包含几个顶角、几条棱,几个平面、几个三角形吗?我们一起来数一数。

其实,现在除了有这种常见的三角粽以外,聪明的人们还独具匠心地设计出了四角粽、竹筒粽、锥形粽、枕头粽。

师:粽子的形状真是太特别了。板书:特别

那粽子的颜色怎么样呢?谁来读读(抽生读)

1请大家将句中表示颜色的词语加点。

2指名回答(出示:翠绿、雪白、鲜红、墨绿色、洁白、深红油亮)

3、你们想不想亲眼看看粽子的颜色?

师:(师拿起生粽子和熟粽子各一个)这是生粽子,这是熟粽子。

师:(边剥开粽子边引读)粽子生的时候,箬叶是---(翠绿的),(举起箬叶)‘糯米是---(雪白的),(拿起一把糯米),枣子是---(鲜红的)

(拿起枣子)煮熟以后,箬叶变成---(墨绿色的),糯米是(洁白的),枣子是---(深红油亮的)。很是---(好看)。

板书:好看 (学习“剥”注意读音)

师:谁能读好这句句子(抽生读,男生读,女生读)

师:粽子的颜色真是好看极了,使人忍不住要尝尝它的味道。它的味道怎么样呢?你找到了哪些句子?

1)指名读

2)粽子的味道美极了。(出示:箬叶)(让学生闻)箬叶散发着 „„(生答:清香)

3)闻了味道,再来尝尝。(让学生尝)味道怎样?(生答)

师:对了,粽子的味道甜甜的,却不让人感到腻烦,这就是„„(板书:甜而不腻)。

4)引读(出示:它既是消暑开胃的美食,又是营养丰富的佳品。)粽子的味道真是美极了。现在粽子的口味可多了,小朋友让我们一起来看看。

学习第六小节

1、过渡:

你看,粽子不仅形状特别、颜色好看,而且味道很美,真惹人喜爱。 rě

示词卡:惹人喜爱)。

“惹人喜爱”的意思就是„„(指名回答)(继续出示词卡:逗人喜爱) 让我们一起带着喜欢的感情读一读课文2至4节。

师引读:粽子的形状 ,既不是 ,又不是 。你知道它包含

粽子用翠绿的箬叶包裹着 ,煮熟以后,剥开墨绿色的箬叶,只见 ,很是 。粽子的味道 ,箬叶散发着 ,咬一口粽子 。它既是 又是 。所以,大人、小孩 。

那么,为什么到了端午节家家户户要吃粽子呢?这里还有个传说。 听了这个传说,你知道了什么?

这就是课文第六节的内容,自己读一读课文。

是呀人们为了怀念屈原,才在端午节这天把粽子作为祭品投入江中。让我们一起怀着崇敬的心情读读这段话。

四、 拓展总结

1.其实端午节除了吃粽子还有赛龙舟的习俗。

2.在我国,还有很多传统节日,你们知道这些食品是什么时候吃的吗?

3.师总结:今天我们通过第49课粽子,了解了惹人喜爱的粽子特别的形状、好看的颜色和美味的滋味,还知道了包粽子吃粽子的习俗是为了怀念伟大爱国诗人屈原。大家学得很认真,我们一起分享成功的喜悦吧,老师请大家品尝美味的粽子!

板书: 49、粽子

形状 特别

颜色 好看

味道 甜而不腻 由来 怀念屈原

【篇六】粽子教案

校本教案粽子

伯雍小学校本课程简案

伯雍小学 时玉芳

课题:粽子中的“伯雍味”

设计意图:

1、借端午时机了解传统文化----端午文化。

2、传统文化与伯雍文化的有机交融。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

端午节视频引入课题

二、见识交流

学生端午节自由结组研究课题。本节课以小组为单位交流端午小课题研究作业,小组汇报时有分工。小组之间互相补充、评价。

课题:

1、端午习俗

2、粽子的种类

3、粽子的材料及做法

4、创新的伯雍粽子

5、搜集有关端午节的节目并向大家推荐一期,写好推荐词。

三、生活体验

利用老师准备好的材料进行包粽子比赛。(现场教师做评委及核分员,老师准备好评价表)

评比要求:1、美观2、数量3、有创意

四、拓展延伸

端午中的伯雍文化

围绕“四大一小”的伯雍精神,学生自由谈谈端午期间及本节课上的伯雍精神事件。可以说别人,也可以说自己。

五、内涵提升

大气的伯雍人(分享)与老师、同学、来宾一起分享自己做的粽子,再次欣赏伯雍粽子歌。

六、课程小结

将我们的小课题研究作业装订成册作为校本课程,来年备用。

【篇七】粽子教案

_44粽子教案

44、粽子

【教材简析】44《粽子》是二年级语文第二学期第八单元中第三篇课文。课文介绍了端午节吃粽子的习俗以及它的由来。第一节点明了每年端午节吃粽子的习俗。课文的第二到第四节从形状、颜色和滋味三方面具体地描写了粽子。第五节是过渡段,引出了端午节吃粽子习俗的由来,是为了纪念古代爱国诗人屈原。第六节简要介绍了屈原的生平,以及人们怀念他、崇敬他、并以粽子祭奠他。在要学生自己来介绍端午节习俗由来之前,要利用第六节,让学生充分朗读。一方面是因为本节集中了文章中的大部分生字,是集中识字很好的一个途径。另一方面,也能为学生练习说话做好铺垫。

本单元的训练目标是“读课文摘录词句”,由于本篇文章结构清晰,学生要圈划出描写粽子形状、颜色、味道的词句并不难。描写粽子颜色的第三小节语言生动,更可作为朗读的重点指导段落。

【学情分析】

本班学生,已养成了较好的课前预习习惯,能独立借助拼音读课文。但对于有些前后鼻音、平翘舌音会出现发音不到位或混淆的情况。加字、漏字的情况亦有发生。故在课堂上反馈预习情况时,更要注重强调字字过目这一要求。对于前后鼻音、平翘舌音的生字,在课上进行重点正音,强化练读。 对于阅读,班中有一批学生有较好的语感,能根据自己的理解读出文章的语气。但学生间也存在差异。故在第一层次反馈预习情况的朗读交流时,一般更关注朗读能力较弱的孩子给他们提供开口朗读的机会,及时正音,而在第二层次理解课文后的朗读交流时,给朗读能力较强的学生提法朗读展示的舞台,同时也是给其他同学起到了一个示范的作用。 学生对屈原其实并不了解。那如何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能将文中的内容化为自己的语言,进行说话训练呢?显然,充分地熟读课文是必不可少的。在此再设计引读,将课外有关屈原和粽子之间关系的材料融入其中,在引读的过程中,通过引语来

揭示两者间的联系,会对学生的理解起到促进作用。

【教学目标】

1、识 记“粽、含、剥、胃、惹、政、怀、崇、献”等9个生字。正确书写“胃、惹、屈、政、怀、投”6个生字,积累“粽子、包含、惹人喜爱”等7个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找出描写粽子形状、颜色、滋味的句子。能背诵课文第三节或第四节。能模仿例句,用“既……又……”写一句话。

3、了解端午节吃粽子的习俗和屈原的爱国主义精神。粽子教案

【教学重点】

1、能在语言环境中正确认读9个生字,积累有关词语。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找到并积累描写粽子形状、颜色、滋味的句子。

3、能模仿例句,用“既……又……”写一句话。

【教学难点】

知道并能用自己的话来说说端午节习俗及其由来,从中体会屈原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揭示课题

1、出示实物:这是什么?(粽子)

2、板书:44、粽子(生齐读)

3、学习生字“粽”:

1)练习读准“粽”的平舌音及“子”的轻声。

2)交流“粽”的记字方法。(换部首比较记忆:综、踪、棕)

4、那么你知道什么传统节日吃粽子吗?

媒体出示:每年端午节,家家户户都要包粽子、吃粽子。(指名读、齐读)

师:每年端午节,家家户户都要包粽子、吃粽子,这已成为端午节的一个习俗。那这到底是什么原因呢?下面我们就来学习课文。

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从文中找出人们为什么在端午节吃粽子原因的句子。

3、交流反馈

(1)检查生字词预习情况。(指名读、齐读)

(2)人们为什么要在端午节吃粽子?指名交流

媒体出示:粽子特有的形状、颜色和滋味不仅惹人喜爱,而且能引起人们对伟大诗人屈原的怀念。

(3)课文哪几节介绍了粽子特有的形状、颜色和滋味?哪几节介绍了人们对伟大诗人屈原的怀念?(2至4小节分别介绍了粽子特有的形状、颜色和滋味,第6小节介绍了人们对伟大诗人屈原的怀念。)

三、深入学习,体会感悟

(一)学习第二——四小节

1、 请大家来默读第二——四小节,快速找到介绍粽子形状、颜色和滋味的句子。

2、指名回答(出示描写粽子形状、颜色、味道的句子)

(随机出示词卡:箬叶)开火车练读

释词:箬竹是竹子的一种,箬叶就是指箬竹的叶子,它是一种很好地可以用来包粽子的材料。

(1)形状

①指名读

②引读:当介绍的对象同时具有两个以上特点时,我们可以用上“既……又……”的句式。(“既……又……”泛红)说粽子的形状很特别,因为它……(生读:既不是方的,又不是圆的。)我们也可以说……(出示:粽子的形状很特别,既不是圆的,又不是方的。)(板书:既不方,又不圆)

③(出示:粽子实物)你知道它包含几个顶角,几条棱,几个平面,几个三角形吗?(教师边说边指名:顶角、棱、平面、三角形)

④指名回答

⑤现在除了有这种常见的三角粽以外,聪明的人们还独具匠心地设计出了……(媒体出示:枕头粽、灯笼粽图片)(生齐读名称)

(2)颜色

①指名读第三节课文。

②请大家将表示颜色的词语圈出来,读好这些词语。

③指名交流(出示:翠绿、雪白、鲜红、墨绿色、洁白、深红),积累(雪白 )的(糯米 )等词式搭配

④指名读,读出粽子颜色的特别。

⑤师引读:看似普通不过的红枣粽的颜色是那样丰富而富有层次,红、绿、白三色相间,很是好看。粽子用——包裹着——和——煮熟以后,剥开——只见——仿佛嵌着几颗———,很是好看。

⑥ 媒体出示指名口头填空。

⑦ 结合板书试背。

(3)味道

① 指名读粽子教案

② 粽子的味道美极了。箬叶散发着 ……(生答:清香)

③闻了味道,再来尝尝。味道怎样?(生答)

师:对了,粽子的味道甜甜的,却不让人感到腻烦,这就是——(板书:甜而不腻) ④引读(出示:它既是消暑开胃的美食,又是营养丰富的佳品。)

⑤媒体出示句式训练:既……又……

粽子的形状很特别,既不是圆的,又不是方的。

它既是消暑开胃的美食,又是营养丰富的佳品。

—————————————————————(交流后写下来)

(二)学习第六小节

1、过渡:

(师生合作读)你看,粽子有着……(生读:特别的形状、颜色和味道),怎能不……(出示词卡:惹人喜爱)。学习生字:惹(师在田字格里范写,指导学生不要写得太长)

“惹人喜爱”的意思就是……(指名回答)(出示词卡:逗人喜爱)

师:不仅如此,粽子还能引起人们对伟大诗人屈原的怀念。

2、引读第六节:

(媒体出示)传说,吃粽子是为了纪念古代爱国诗人 。屈原一生写过许多 ,提出过许多 。人们 他, 他。两千多年来,每年端午节,大家把粽子 ,作为敬献给诗人的 ——这就是粽子的由来

3、先开火车读准本节中生字组成的词语。

随机正音:政治、 崇敬

4、指名读第六节

5、端午节吃粽子这一习俗的由来是什么?(指名回答)(板书:由来、怀念屈原)

四、复习巩固,拓展延伸。

1、引读第五节、第一节:

正是因为……(生读第五节),所以……(生读第一节)

2、师:端午节吃粽子成为千百年来的习俗,那么你知道下面这些食品是什么特定的节日吃的吗?选一种向大家介绍。(出示图片,小组交流后指名交流)

3、写字指导。

【篇八】粽子教案

粽子教案

【篇九】粽子教案

粽子的故事的教案

学前班《粽子里的故事》

活动 目标:

1、在看看、说说、猜猜中理解故事的情节。

2、养成仔细倾听的习惯,能用语言清楚连贯的表达。

重点:养成仔细倾听的习惯,能用语言清楚连贯的表达。

难点:看看、说说、猜猜中理解故事的情节。

活动准备:课件、粽子

活动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师:今天许老师给小朋友们带来了一个故事,(出示幻灯片),请你们看看这一幅图,这是一个关于谁的故事呢?(幼儿看图说图上都有谁)你能猜猜故事里会讲些什么吗?(幼儿自由发言)

2、小结:猜了那么多,都很有可能哦,那到底是个什么故事呢?这个故事的名字叫《粽子的故事》。(出示课题)

3、师:小朋友你们吃过粽子吗? 粽子是什么味道的呢?什么时候吃粽子?(出示图片)请幼儿自由发言

4、 师:那现在我们就一起来听听《粽子的故事 》 吧

二、欣赏故事

1、 分段听故事,观看PPT

(奶奶家住在密密的树林里------不能讲故事给小动物们听了。怎么办呢?)

师: 这位奶奶有个非常大的本领是什么呀?

师:可奶奶不能说话了,那怎么办呢?你有什么好办法吗?(幼儿讨论)

师:我们一起来看看老奶奶是怎么做的。

2 、听故事,观看PPT

(于是,老奶奶把青青的叶子——谁吃了粽子谁就会讲故事。)

师:奶奶是怎么做的呢?奶奶是用什么来包粽子的?

师小结:原来奶奶把故事包在粽子里,谁吃了粽子,谁就能讲故事。

师:粽子是做好了,可是要有人来吃粽子才会讲故事,谁会来呢?如果是你会请谁来吃粽子讲故事?(幼儿自由发言)

3、 幼儿说了之后,师小结把故事完整讲述并出示小鸟、松鼠、猴子、狐狸、兔子PPT。 ( 叽叽喳喳,飞来了一只小鸟,吃吧吃吧,吃了粽子讲故事。小鸟吃了老奶奶的粽子,肚子里马上有了故事,可小鸟扑棱扑棱讲不出故事。

吱吱吱,吱吱吱,来了一只小松鼠。吃吧吃吧,吃了粽子讲故事。小松鼠吃了老奶奶的粽子,肚子里马上有了故事,可是小松鼠不会讲话,一个劲的叫:吱吱吱…

吱、吱吱,跳来了一只猴子。吃吧吃吧,吃了粽子讲故事。小猴吃了老奶奶的粽子,肚子里也有了故事,可是猴子窜上窜下地讲不出故事。

哩哩哩,哩哩哩,跑来了一只小狐狸。吃吧吃吧,吃了粽子讲故事。小狐狸吃了老奶奶的粽子,肚子里也有了故事,可小狐狸也不会说话,一个劲地叫:“哩哩哩……”

蹦蹦蹦,跳来了一只小兔子。吃吧吃吧,吃了粽子讲故事。小兔子吃了老奶奶的粽子,肚子里也马上有了故事,可小兔子蹦蹦跳跳地讲不出故事。

师:大家吃了老奶奶的粽子不会讲故事,真急人。嗯,怎么办呢?那请谁来吃粽子讲故事好呢?(人、小朋友)

4、师:你们会讲故事吗?那你的故事是从哪里来的?(幼儿讨论)如:看电视学来的,听爸爸妈妈讲的等等。师:是的,我们不仅要会听还要会看才会讲故事

5、你们想不想到老奶奶的屋子里吃粽子讲故事?如果你们想到老奶奶的屋子里吃粽子讲故事,那就先来吃许老师的粽子,看看你们有没有讲故事的本领?

6、打开第一个粽子:词语接龙(小熊)

7、打开第二个粽子:句子接龙(教室里有很多客人)

8、打开第三个粽子:传话 (我很开心、你很棒、你能行的)

9、师:你们真的有本领去奶奶的屋子里吃粽子讲故事,那我们继续往下看谁也去了奶奶屋子里吃粽子讲故事的

10、观看PPT

(还得找个会说话的小朋友——扔下竹篮拼命逃。)

师:动物们找到了谁?

师:小姑娘为什么要逃跑啊?(因为小动物们一高兴就冲了上去,吱吱吱,哩哩哩,叽叽叽叫个不停。小姑娘吓坏了)

11、观看PPT

(糟糕!——一一直采到小房子跟前)

师:小姑娘吓跑了,动物们用了什么好办法把小姑娘引来?(动物们用蘑菇引来了小姑娘)

12、观看PPT

(美丽的小姑娘——把故事说给更多的小朋友听)

师:小姑娘吃了一个又一个的粽子,发生了什么事?

师:小姑娘告别老奶奶、小动物们的时候怎么说的呢?

结束语:你们的奶奶会讲故事吗?你们的奶奶会包粽子吗?回家之后问一问,明天来上学时告诉老师听,好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