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在享受中去除贪欲

时间:2021-11-01 05:42:53 900字

篇一:《贪欲》

从县级领导到科级干部,每逢年节“成群结队”给县委书记送礼;县委书记从“半推半就”到“习以为常”。双方均称对当地的“风气”感到“无奈”——近日,安徽省高级人民法院对已争议两年之久的萧县原县委书记毋保良案做出终审裁定:对毋保良非法收受他人1900万余元财物,以受贿罪判处无期徒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萧县80多名“送礼干部”也被免职。

毋保良案涉及送礼人员多达近300名,公职人员占一半以上。其中一些干部在年节时送给毋保良“金额不大”的财物,法院认定为“非法礼金”,但不以犯罪论处,此类款项不计入行贿数额。萧县被免职的80多名干部,尤以此类居多。

萧县多名“送礼干部”说,一方面为了和毋保良“套近乎、搞好关系、工作中得到关照”;另一方面则是“随大流”,不少人是“代表单位送礼”,费用由单位报销。

毋保良收礼还有一大特点,即“边收边交”。从2006年到2012年,他先后将收受的1790万元交存到县招商局和县委办,用于公务开支。办案中,这部分款项“算不算受贿”成为争议焦点。

法院认为,毋保良历年“收”和“交”的时间、金额均对不上,也未及时交到纪检部门、廉政账户,而是交到便于控制的下级部门,且知情者极少。他将部分收受财物用于办公,属于犯罪既遂后对赃款的一种处理方式,不影响定性,只作为量刑时酌情考虑的因素。

既然上交,为何不交到纪检部门?毋保良亲属称,“他担心如果公开交到纪委,打破了‘潜规则’,暗中会被孤立,影响工作和个人发展。”

采访中,多名干部、群众介绍,“送礼风”不仅“刮倒”了一批干部,还“刮乱”了很多东西,如干部价值取向、社会风气等。中央党校政法教研部教授林喆认为,所谓“腐败风气”都是人为产生的,“身不由己”是腐败干部脱责的借口。“干部向领导送礼,不管是短期还是长期投资,一定是有所求;领导收礼的根本原因只有一个:贪欲。所以对腐败必须‘零容忍’。”

篇二:《2014届高考备考作文预测论述类之:“贪婪,沉重的代价”》

2014届高考备考作文预测论述类之:“贪婪,沉重的代价”

2014届高考备考作文预测论述类之:“贪婪,沉重的代价”孙延堂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照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60分)。【省重点中学协作体】 有位贵族,在远离海岸的城堡里举办盛宴。唯一让他感到遗憾的是,宴会没有准备鱼。然而,一位贫穷的渔夫送来了一条大比目鱼。城堡里的人们欢呼雀跃,然后他说:“你我立刻付现金!你要多少钱?”渔夫说:“大人,我一分钱都不要。只恳求你在我赤裸的后背上鞭打100下,这就是我这条大比目鱼的定价!——贵族和来宾都万分惊讶,渔夫态度异常坚决。无奈之下,贵族打完了50鞭子,渔夫大喊:“停下!停下!在这个买卖中我有一个合伙人,他理应得到他应得的份额。”渔夫说:“他是您的守门人。我带着鱼要见您,他百般阻拦,直到我答应无论我从这条大比目鱼身上获得什么,都必须分给他一半。”贵族震怒说:我一定无比公正地让他得到他应得的那份“回扣”!守门人被贵族赶了出去,而渔夫得到了重赏。 贪婪,沉重的代价

宴会的守卫因执着于对“回扣”的贪婪而遭到鞭刑,因而丢失了工作,也失去了尊严。可见,贪婪使人的品质低下,灵魂受损,所以若想拥有一个健康的人格,务必革除人性的劣根——贪婪,否则,就要付出沉重的代价。

贪婪,会使自己丧失生命。俗话说得好:人为财死,鸟为食亡。当狐狸与狗同时发现了一个篱笆破了的庄园,但篱笆的破口非常小,只能勉强让它们钻过,无意中,它们发现了庄园里有许多腌肉。于是,它们决定大吃一顿,狐狸吃了一小会儿就停止了食用而开始跪上跪下,狗却一直不停地吃着,天黑了,它们又来到了篱笆口,狐狸像之前一样钻了出去,可狗由于自己的贪婪,吃了太多而无法出去了,最终狗成了新的“腌肉”。由此可见,贪婪,是要付出惨重的代价的。

贪婪,名节尽失贻笑大方。北宋时期,一位友人即将远行,将金币放于坛中并在其上封上一层绿豆交与友人,待到归来时,却发现了坛中的金币全数不见,只剩下一坛绿豆,后值案破,友人承认,自己由于贪婪而产生了邪念,将金币据为己有,干出了这件令人唾弃的事情,遗臭万年,从此,贪婪使友情变了味道,并留下了千古的笑谈。可见,这也是贪婪的代价,令人不齿的行为遭唾弃。

贪婪,会失国家迷失本性。前些日子,沸沸扬扬的“反腐事件”令人心惊,莫名清查出的几亿家产,三公经费的奇异流失,公款的不翼而飞以及各种“房姐”,“表叔”„„让人感叹,是贪婪,让这些公务员忘记了为人民服的宗旨,为人民负责的原则。这些权利,在贪污者那里变成了一个个利欲黑心,捞钱万贯的手段,从一个个上位者又再度沦为一个个阶下囚。什么是困住他们的那一道墙?不过就是心中那无法自抑的贪念。俄罗斯谚语说得好:金子都上锈了,让铁怎么办?好端端的一个国家被他们搅合的了乌烟瘴气,多亏习总书记反腐利刃的震慑!

清廉,时代楷模彪炳千秋。卢梭曾在著作《爱弥儿》中写过:“贪婪者最难以自救”英国诗人济濨也曾道:“贪婪将魔鬼之门打开”。这便令人警思,而与贪婪者相反的那些清正者,却在人心中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记。“一生正气,两袖清风,三餐温饱,四大皆空”的杨震一身清白,他拒绝那些为买官送上的巨款,清廉度日,成为一代隐士典范。勤政廉政的焦裕禄,党的好干部杨先洲,安于清贫轰动三湘的公安局长项文渊,清正者自清,他们的名字将彪炳千古,永载史册。相比之下,铁道部部长刘志军、国发委副主任刘铁男等人,巨额财产,损公肥私„„多么令人赧颜?!一个个党培养多年的干部,竟然连个封建官吏都不如! 生命中,利益当头的事会有许多,但请谨记:贪婪绝非美味佳肴,而是穿肠毒酒;贪婪

绝非清明通途,而是悬崖绝路;贪婪绝非舒心如春,而是冰冷如铐,秋风扫落叶般凋零。 辽宁省实验中学北校2014届15班

汪桐竹

指导教师:孙延堂

【修改与点评】

1“贪婪,沉重的代价”,既揭示材料和文章的中心,又具有警示的作用。

2用四个小分论点,围绕中心展开。三个反面实例,一个正面实例,层进与对比,鲜明惊醒。层次清晰,结构谨严,说理透彻。

3。结尾语言简练,照应开头,排比句式升华,给人警示,戛然而止。

篇三:《2015届长宁区一模作文样卷》{作文,在享受中去除贪欲}.

【长宁一模优秀作文】

生活在何处

法国诗人兰波曾言:“生活在别处。”别处的生活在物质与精神中摇摆,而人在寻觅生活

真谛的过程中,往往会固步自封亦或迷途难返。孟子则超越时代的藩篱,告诫世人:“人有鸡犬放,则知求之,有放心而不知求。”生活之所在不仅在于此岸的自适自足,更是需要寻觅精神的落足之处,由此登临基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的彼岸。

人懂得为自身利益而奔走是出于果腹安居的必要,然而历史的进步并不以此为终点。法

国大革命的旗帜凭着启蒙思想飘摇生风,在为出于权利而斗争的同时,不也在追求自由平等的理想之心的辉映下放射出更夺目的光彩么?对于时代精神而言,每个从理想中脱胎而成的词汇至今仍有着蓬勃的生命,但人们“放心而不知求”,恰恰在于“鸡犬”已足。风云变幻下的危机是时代的产物,而太平生活中潜藏着的心灵危机却是内在的麻木。当我们重新翻阅历史的篇章,可否穿越古今,以明目检阅个人与众人,由此承担时代的重任,怀着凌云壮志,去追求实现那更美好的生活。

生活同样是一本不尽翻阅的书本,只有用心阅读才能知晓生活在何处。当下,现代生活

的节奏愈加快捷,往往产生诗性匮乏的体验。我们追求更美好的生活,应从初心的纯美之情中再次苏醒。荷尔德林写下“诗意地栖居”,让人的内心为诗性开辟场所,这无疑呼唤人们学会品察生活之美的内涵。当我们为人造美景而产生审美疲劳的同时,是否能够协调好物利与精神深处的共鸣?可以追逐梵高的《星夜》,但无需制造流动而拙劣的复制品,因为每个夜晚都有属于每个人的星空。知求于心而不求于“鸡犬”的原因在于,人不能因外物的炫美迷失方向,遵循永恒之美,让美自心而生。

生活可以风平浪静可以大开大合,但我们寻求的生活不是属于他人的生活,而是真正属

于自己的生活。人可以像梭罗、卢梭一样隐居林野,但不可能仿效。孟子言“知求鸡犬”,但我们是否真的懂得无需强求他者的鸡犬在于内心的道德是否被守护。这才是知求本心的深刻之处。法度作为程序正义为社会遵循,在审判战犯艾希曼一侧,阿伦特敢于挑战法律中对“无知之恶”的空白处,从人性深处考量人类之本,无不令人叹服其哲学与为人的高度。生活中的我们求取本心,正是从把握真善美之际去实现信达雅的精深,思考生活的奥义。

生活在何处?在我们每个人的心中,期待被发掘,被守候。

真正的追求

孟子曰:“人有鸡犬放,则知求之,有放心而不知求。”这句话倒让我想起了浮士德——

为失去的金钱、地位、爱情而将自己的灵魂出卖给魔鬼的可怜男子。我们与他也无异,在追逐名利物质时何曾知晓本心的丧失,又怎能忆起真正的追求——心灵的成长?

光怪陆离的水泥森林禁锢住人们性灵的滋长,我们如同卢梭口中麻木、机械的行尸走肉,{作文,在享受中去除贪欲}.

即使心灵精神的追求再诱人也无从感知;相反,对物质生活的渴望仿佛是生活最大的内驱力,疯狂的对形式上富有的追求让我们迷失内心对精神世界的渴求——原本应该是真正的追求。

物质世界的富裕固然吸引人,对成功的追求无可厚非。但一味地追求失去的物质与个人

而言是可怖的。

欲望是潘多拉的魔盒,引诱贪念如藤蔓缠绕、束缚纯净的内心。一念成魔,一念成佛,

贪嗔痴之念一旦不加以控制,无疑,被控制的内心会磨灭最美妙的人性。“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孟子告诉后人,定然会失其本心。

个人的罪孽付诸于社会,那么物质化的社会又怎能抵挡灾难的丛生?倘若一个社会以金

钱地位为评估个人价值的标准,那么社会中的个体便会追随着物欲,以各种不轨手段求取名利,社会岂不动荡不堪?

故而无论是整个社会或推及个体,失去心灵追求,盲目求名求利,便是与社会的进步与

发展背道而驰的!

因此我们强调真正性灵的追求,并不是拾人牙慧式的附庸风雅,而是沉下心来扪心自问,

生命的意义为何,精神的追求是甚?

每一个不同的个体所追求的美好心灵皆不尽然而又都化归为一种至善至美的纯净。德米

安说:埃米尔·辛克莱的少年彷徨时渴求一颗美玉无瑕的善心——赫尔曼·黑塞在《德米安》一书中如是说。终南山下,王维吃斋念佛、流眄山光水色,言:“我心素已闲,清川澹如此”之静心。托尔斯泰一生渴望真正的平民化,不忘初心时,却无意间完成了一次圣徒的使命。

不同之心总结而言皆为佛经之言的一种心,那便是参透“青青翠竹,尽是真如;郁郁黄

花,无非般若”的本心。中国的哲学思想观倡导人之为人,去自然人、成社会人,但至尚之追求是一种兼济天下、悲悯苍生的、对宇宙万物之爱的本心。可喜的是,本心并不难求。生命本是一场追逐心灵的旅程,世事岁月的洗涤剥开外心的污浊,真正的内心即是纯粹的本心。此本心焉,非独贤者有是心,人皆有之。乃吾与子之所共适。

因而孟子曰“有放心而不知求”的境遇并不为忧,因为人真正追求的本心并不难以企及。

故《浮士德》的下篇,歌德阐述了一则找回灵魂的故事:魔鬼的赌局最终落败,输给了人幡然醒悟、忘却名利的追求本心的纯粹灵魂。

真正的追求远比物质的富有珍贵、易得,何不回首,蓦见精神的纯净正在灯火阑珊处?

知求心,方懂得

丧鸡犬懂得寻找,丧失了心却不懂得寻找,正是世间莫大的悲哀。丧蝇头小利则如失骨血,丧心智则不知。将追求物质的欲望与得失放作人生一等大事,丧失了自我价值与意义的追求却麻木不知,悲哀,何等悲哀!行尸走肉莫过于此!

《法华经》有言∶“不失初心,方得始终。”失初心则如丧明眼,堕于昏庸黑暗而难得智慧善果。失心而不知求则如身堕阿鼻地狱不复求大道,终泯于麻木,为外物相而惑。知求心才守得自心相,方懂得。

在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里,人们为了升职加薪穿梭在灯红酒绿的推杯换盏间,为了房子车子拥挤在你来我往的尔虞我诈中,为了楷模榜样沦丧在秘而不宣有天下皆知的潜规则里。可是当这个城市不再灯火通明,面对无尽黑暗,能否对镜中人畅快一言,今生无憾呢? 是不能的吧!又怎么能够呢?你就算一时狡辩说心难守而物可得长留,也是无法掩盖事实的。再美的红颜终会成一句枯骨,再强的王侯将相终会成一捧黄土。所谓物的长留不过是世间最名不符实的一例罢了。而知求心,则可长留,可得始终。无奈天下间善始者繁多,而克终者盖寡。然后高晓松在《晓说》里这样写:“中国大多数的年轻人为了一套房子要么受制于单位,要么受制于父母,忘了生活的意义在于诗和远方。”曾几何时大抵也是懂得的,只可惜被一纸七十年的证明摆弄得迷了心智,换了空落落的房子。

中国乐评人在博文里这样写:“中国的独立音乐在二十年前张口是自由闭口是思想,在二十年后的今天张口是销量闭口是市场。”也许二十年后的音乐更能赚钱,可是再好的制作,再大的手笔又能怎么样?如果失了灵魂,失了自由和思想,人们还会像当初那么义无反顾地爱崔健,爱黑豹地爱着现在的这些傀儡把式么?独创价值是它的心啊!被剥夺了思想的音乐就是一堆音符,而自我抛弃心智的人是世界最愚蠢的傻子。他们的可贵被当作垃圾去换取一堆铜臭,发光发亮剩下发臭发馊,自己却置若罔闻还沾沾自喜。究其根本,正是有放心而不知求。

适量的鸡犬是人们生活的必然需求,而过多的追求则成了贪欲,贪欲越大,身迷越甚。不要把物质当作抵御世间苦难的法宝或视作生存意义的根本,一颗清明的心能够伴你看透世界诸遭,喧嚣中独守一份宁静。有人说:“人不曾老去,直到悔恨取代梦想。”所以就算你感慨青春不再也无妨,只要知求心,明天就是有心陪伴的假期。千忘别还没见着不朽,就把自己先搞丢。

你有多久没有看到漫天的繁星,城市夜晚虚伪的光明遮住了你的眼睛。知求心如拂蔽眼尘纱,换一身清明,然后像李宗盛所写:“一生涓滴意念汇成河,站在大河两端,嬉皮笑脸看世间的难。”善男子,当如此。

超脱

孟子说,有鸡犬丢失,人会去找,本心迷失却不知去寻找。今日观之,一语成谶。

世人常常为外物所累,在汲汲于外在之物时,往往迷失了内心的方向,然而很多人终究

悟不了自己真正所想,真正所需,因为他们被外物所禁锢住了双眼,所以只有超脱,我们才能寻找回本心。

“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亦不改其乐,贤哉回也。”不能明白颜回快

乐的人就像那些丢失鸡犬之人,因为物质的匮乏、外物的丢失而忧虑,但颜回却乐在其中,享受着生活,因为他早已放浪于形骸之外,追求真正快乐的境界亦是其心之所向。

为什么世人往往无法意识到去追寻自己的本心,反而将精力放在更低层次的物质上呢?

大概是因为“其知愈粗,其取愈粗”。因为自身修养的不足,往往只会关注到衣食住行、吃喝玩乐等基本需求和享乐之事。见识的短浅和粗鄙,使人们好似井底之蛙,不懂跳出物质的深井,使内心徜徉于天地。或许被禁锢太久,我们早已忘记内心本该属于天地,久而久之,麻木了,自然就迷失了本心。

如果失去了本心,那作为人本身就失去了主宰,你的一切追求都是为外物所役使,终是{作文,在享受中去除贪欲}.

徒劳。而像颜回,不愧为是圣贤,懂的让自己的心去主宰自我,人才能活得明白、活得潇洒,才是真正地为自己而活。

“仰天长啸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吟诵着豪放诗句的李白,即使力士脱靴、贵妃

研墨,终不堪朝廷的“浮云蔽日”,功名利禄不过南柯一梦,追寻自己的内心,放白鹿于青崖间,访青崖名山,乐得自在!

那竹杖芒鞋、行吟前行的苏轼,习得北宋党争,但却依然洒脱自如。与黄庭坚相约在面

馆,面条粗粝涩口,他只道一句:“九三郎,难道你还要吃下去么?”说罢,便弃筷而去。不以外物役使,在山水间追寻自我,璀璨了宋代文坛。

反观今日,多少人为功名利禄褰裳濡足,卑躬屈膝,多少人为金钱、奢侈迷失自我,社会风气,物欲横流,哀哉叹哉,岂不是那“人有鸡犬放者”一般。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鹏之志中,我们分明可见一种大气,正如庄子在《南华真

经》中所言的“无我无功,大道自生。”只有于外物,方能得以超脱,追寻本心之所在,体会到人生真正之所往。{作文,在享受中去除贪欲}.

求心

孟子有言:人有鸡犬放,则知求之,有放心而不知求。人丢失了所拥有的财产物品会去{作文,在享受中去除贪欲}.

寻找,丢失了心却不知找补,可惜可叹。

若一个人的一生不愿在浑噩中徒然度过,那么显然,比起求外物,求本心便尤为重要。 可为什么人们往往会去“求鸡犬”而非“求本心”呢?如若一件事物直接与人相关联,直接触动到了他的利益、他的情感,那么他自然会有所作为。多少次我们听闻摔倒的老人无人上前搀扶,但如果我们自家的长者摔倒,试问我们怎么会不去帮助呢?严嵩无恶不作,嘉靖帝却不加干涉,然当严氏被告意图谋反,情况却有了巨变。无论是家人血亲间的情感纽带,亦或是权力纷争时暴露的利益问题,人们被外物挟制、牵绊、联系,很难不去维护和寻找这种常态性。

而人不知求心,也更源于其根本未能意识到他的心已“放”。人奔走于世俗喧嚣之中,物欲与琐碎杂事麻木了人心,繁华迷乱了他们本该清醒的思绪,渐渐覆盖了其本心已然失守的

事实。人们沉醉在觥筹交错、来往逢迎间,以为手中紧抓不放的那些身外之物即是他们所需寻求的全部。时间久了,“求鸡犬”反倒成了要务,本心却早就置之不理了。

然“求鸡犬”不能说是错误的,那为什么我们要求本心呢?朱子曾云“一则守其本心之正而不离”,求本心是为了求到人心与道心的平衡统一,求本心亦是为了寻找人生的中正之道。“人心惟危”,人是容易迷失本心的,道心又微妙难察,不下功夫人便会仓皇于前行的路途上。苏轼一生仕途坎坷,流放天涯海角,却从不放弃读尽人间书,立志有为于民,对本心的不断探求,正视、守住自己的内心是他宦海浮沉仍不改其志的关键;王守仁一生政事军机无不参预,却仍能“致良知”,创心学,其在人生颠沛无常中对本心执著不移的追寻是促其为学立言的根本。人生是一场修行,求本心是这场修行的必经之路。无论是佛家所谓“证道”,还是儒家所言“成仁”、“至善”,都须得先求本心,正了这个本心,才能使思悟与觉识有所精进,使人生路走得不偏不移。

既已明白求本心的重要,那么如何去求的问题便自然而然突显了。是“求鸡犬”般的寻找吗?不是的,又或者可说是相反的。对丢失外物的寻找有时可理解为是对人心的增添,而求本心应做的是减法。去除生命中的繁冗,使内心宁静安定,少些烦扰,多些对本心的探求与叩问,坚定地向善、向光明。

“大人者不失赤子之心”,这“赤子之心”亦可谓“本心”,不断探求本心时也要使其坚实地留在我们的灵魂内,终有一日我们将不复失去那颗纯粹美好的心。

求心而后守心

孟子曰:“人有鸡犬放,则知求之,有放心而不知求。”

世人多如孟子所言,身外之物一旦丢失便到处找寻,可一旦心灵迷失却仿佛盲人一般不撞南墙不回头,更有甚者,撞了南墙仍旧“一往无前”。

何以致使人们“放心而不知求”?在信息爆炸的今天,人们接收到的信息日益增加,其中杂念也会不可避免地增加,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