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文明新农村

时间:2021-11-01 05:42:51 900字

篇一:《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先进事迹报告》

新农村建设如火如荼 精神文明建设硕果累累

——记蒲城县荆姚镇许家庄村先进事迹

许家庄村位于蒲城县西南约22公里处,距荆姚镇政府5公里。全村辖4个村民小组,372户,1452人,耕地2900多亩,党员32名。许家庄村地处卤泊滩腹地,过去是一个由鲁、豫移民组成,贫困偏僻的村庄。近年来,随着党在农村各项惠农政策的实施,中央关于新农村建设“二十字”方针在农村的贯彻、落实,许家庄村以科学发展观统揽全局,促使新农村建设热潮如火如荼,精神文明建设的各项创建活动不断深化,村级党组织的两个作用得到发挥,村民自主管理作用得到体现。

许家庄村民在村“三委会”的团结、带领下,砥砺奋进、艰苦创业,围绕发展经济发展这条主线,坚持两个文明建设一起抓,突出新农村建设这个载体,提升村民的文明素质,培育新型农民,在产业结构调整、党建工作、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人口和计划生育、科普宣传等方面,受到了中、省、市、县、镇各级的表彰和奖励:被省委表彰为“全省优秀基层党组织”,被中国科协、财政部表彰为“科普惠农兴村先进单位”,被中国计生协会表彰为“全国协会工作先进单位”,被市委、市政府评为“全市升级晋档 科学发展百强示范村”,“省级卫生文明示范村”等。主要工作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举全力发展村级经济,为精神文明建设奠基

邓小平理论基本原理告诉我们: 精神文明可以为物质文明的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而物质文明也为精神文明的发展提供物质基础和实践经验。从实践来看,如果没有一定水平的物质文明做基础、做保障,精神文明建设就会变成空中楼阁、就会成为纸上谈兵。基于这种认识,近年来,我村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把发展经济作为头等大事来抓,全村上下呈现出“全心全意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的可喜局面。村“三委会”结合村上实情,制定了“做大做强传统产业,做精做细新兴产业,实现富民强村新跨越”的经济发展思路,带领群众发展土布生产,增加村民收入。许家庄村的土布生产从最初的粗放、家庭作坊式的生产发展为3个生产规模化、营销现代化、组织产业化,入社会员达3000多人的合作社模式,许家庄也成为远近闻名的“土布村”。为进一步提高群众的技术能力,提升我村土布的市场竞争力,村干部多次和县劳动部门联系,于2010年10月份邀请市、县劳动技术鉴定中心的老师前来村上授课,并对学员的技术能力进行考核,年底我村已有178人取得了织布技术资格证,实现了织布人员持证上岗的要求,合作社的运作也更加正规化。在产业发展上,三个土布专业合作社年产量15万套,产值达3000万元。入社农户年底分红达1万多元,玉女土织布专业合作社也因此被评为省级“百强示范合作社”。

由于许家庄地处卤泊滩腹地,土壤盐碱化严重,加之水利条件还不完善,农业生产效益低下。针对这一情况,村上又组织党

员干部、群众代表赴山东寿光、杨凌等地考察市场,引进了地膜玉米栽植技术,确定了本村农业主导产业,加大培植村上新的经济增长点。

2010年全村人均纯收入7803元,成为全镇新农村建设的领头羊,引领全镇新农村建设的潮流。

(二)狠抓村民教育,努力提升文明程度

精神文明建设归根到底是人的思想道德建设,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体,没有文明的农民,就没有文明的村风。营造文明的村风,关键在教育。许家庄村把提高村民素质作为一个根本任务,贯穿“三个建设”工作始终,做到常抓不懈。

一加强理论学习。一方面充分利用远程教育网络系统,认真组织干部、群众学习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农村法律法规、市场经济知识和各项支农惠农政策,进一步提高广大干部、群众的政治素质和理论水平。结合“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公民道德教育活动,印发宣传品1000余份,大力加强社会公德和家族美德教育,在群众中广泛宣传计划生育、殡葬改革、移风易俗等内容。培养农民遵纪守法、文明礼貌、热心公益、助人为乐的社会公德意识,形成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良好有序的社会秩序和健康文明的社会风气。各村组都设臵社会主义荣辱观、平安创建、计划生育等墙体标语或宣传栏牌,进行生动活泼、形式多样的普及教

育。二抓好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和推广。近年以来通过农忙时在村培训、农闲时进学校培训、实地辅导等形式,加强对全村农民的技能培训,逐步使青壮年农民都能掌握一两门农业实用技术或职业技能。三加强村“三委”班子的思想、组织、作风建设。对一些社会丑恶现象和不文明行为敢抓、敢管、敢负责任的干部和热心村公益事业的群众,进行大力表彰,充分发挥村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在全村范围内努力营造讲文明、树新风、促和谐的浓厚氛围。我们先后多次组织三委成员和村民代表赴发达地区考察、取经,学习别人的先进经验。通过学习我们深刻地认识到,精神文明是以物质文明为基础的,只有搞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才能为经济建设提供强有力的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从而在思想上彻底根除了“重经济,轻文明”的落后观念。目前,许家庄村的精神文明建设同经济发展步调基本一致。

(三)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拓宽文明建设渠道

农村文化基础设施是满足农民精神文化生活需求的基本条件,也是衡量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广大农民群众求知、求乐的愿望更加强烈,只有加强农村文化阵地建设,把文化宣传阵地作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工程来抓,才能不断满足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

在村“三委会”的积极倡导下,制定了本村社会事业发展规

划,包括水、电、路等村容村貌基础设施,并提出了多项建设性工作举措。利用“村村通”广播电视和电话为载体,为农民获取信息提供方便、快捷、经济、有效的渠道,建立健全以广播电视、电话网络为纽带的文化传播网络。目前全村有线电视、电话入户率达95%以上,宽带网络100多户。2002年投资50万元建成了集村委会、农民夜校、农村人口学校、“农家书屋”等工作、学习、娱乐于一体的许家庄村活动阵地。热情、勤劳的许家庄村民先后自发组建了秦腔自乐班、腰鼓队、锣鼓队、健美操舞蹈队等群众喜闻乐见的休闲娱乐活动队伍。

为进一步满足农民群众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经多方努力、协调,于2010年6月又投资25万元建成了许家庄村民文化活动广场。为彻底改变农村生产、生活垃圾乱堆、乱放的现象,给村民的文娱生活创造舒适、干净、卫生的环境,2011年4月份又投资12万元新建20个村民垃圾处理池,并配备一辆垃圾运输车。至此,许家庄村的图书阅览室、远程教育网、文娱广场、健身器材等,精神文明建设的硬件设施全部配备到位,宣传阵地进一步扩大。

(四)丰富创建活动内容,巩固文明建设成果

村上成立了“红白理事会”,每逢丧葬迎娶,统一由“红白理事会”出面组织,既节约了群众支出,又实现了移风易俗。已经连续多年邀请省书画协会的学者在春节来临之际,为村民书写

篇二:《新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

新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

当前, 中共中央把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放在十分重要的地位, 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总体目标; 中共十七大对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作出了更加明确的要求, 强调指出: 要重视城乡、区域文化协调发展,着力丰富农村、偏远地区、进城务工人员的精神文化生活。

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提供了有力保障, 而在新的形势下, 由于各种社会矛盾频发, 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也面临着新挑战, 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应当放在一个更加重要的位置。一方面, 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思想保证; 另一方面, 只有真正把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和物质文明建设有机结合起来, 真正扭转两个文明建设中一手硬, 一手软的倾向,才有可能做到随着物质文明的发展, 社会的进步,农民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同步提高, 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日益得到满足, 才有可能最终实现城乡统筹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

我国目前在新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农民自身缺乏精神文明建设的主动性。部分农民素质不高, 特别是文化与科技素质低, 只看眼前利益, 轻视文化知识和科学技术的学习, 认为学习技术耽误生产, 上学还得花钱, 搞生产多少能

挣点钱。不少农民安于现状、小富即安、不思进取, 缺乏创新精神, 不同程度地存在着等、要、靠思想。加之国家对农村文化教育等投入严重不足, 反过来又影响了农民素质提高, 导致农村精神文明建设陷入低水平的循环之中。

(2)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供与求的矛盾非常突出。据中国商业联合会、中华全国商业信息中心对新中国成立60年来商贸流通业发展情况调查显示, 中国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已由温饱迈向小康, 食物消费支出在居民家庭消费支出总额中所占比重相比改革开放初期大幅下降。根据统计, 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由1978年的67. 7% 下降到2008年的

43. 7% , 下降了24% , 这表明农村文化消费和农民精神文明需求在迅速扩大[ 3] ; 另一方面, 农村公共资源和服务的供需矛盾日益突出: 一是经济支撑薄弱。由于政府经费投入明显不足, 农村基础设施落后, 精神文明建设往往有名无实。各级财政在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的资金安排上, 文化处于弱势地位。文化部规定乡镇财政每年用于文化事业的支出不得少于总支出的%l ,但大部分农村基层实际支出不能达到要求。二是文化资源匮乏。大部分农村基层对电信、公路等基础设施投入很多, 发展很快, 但电影院、文化站、少年宫等文化设施建设明显滞后, 多数县级电影公司难以正常运转, 县级剧团有名无实。全国县级图书馆人均藏书量仅为0. 12册, 低于全国图书馆人均藏书量0. 3册。绝大多数农民业余以看电视、听广播、打牌为主, 文化娱乐枯燥单调。农村精神文明的供求矛盾表明, 现阶段我国农村文化建设还远远落后于农村经济发展, 文化产品和服务无论是数量还

是质量, 都不能满足农民群众的需求。

(3)一手硬、一手软的问题普遍存在。因为精神文明建设周期长, 见效慢, 干好干坏无法立刻区分, 致使许多农村基层党组织的一把手不愿把主要精力放在精神文明建设上, 干部提拔重用也往往是以经济建设论英雄, 政工干部受冷遇, 导致农村精神文明建设雷声大、雨点小, 很难落到实处。特别是在农村税费改革后, 绝大多数基层政府财政捉襟见肘, 成了吃饭财政,许多地方甚至连干部、教师的工资发起来都困难, 根本无暇顾及精神文明建设这类虚东西, 由于缺乏资金投入, 农村一些文化阵地面貌陈旧, 形同虚设。

因此在新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过程中,我们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从而更好地建设新农村的精神文明,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和谐发展:

( 1)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进程中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总体目标, 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建立以国家为主导, 统筹城乡发展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制度, 把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目标纳入各级政府规划中, 按照和谐社会城乡一体化要求, 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教育卫生体系,更好地实现、维护和发展好广大农民群众的文化和教育权益。

(2)二元结构尚未根本改变, 城乡发展差距有扩大之势。这种差距, 既表现在经济发展上, 也表现在社会事业、精神文化、生产生活条件上。现在, 农民人均占有的教育资源、文化资源、公共卫生资源都大

大低于城市, 许多地方脏乱差现象依然比较严重, 有的地方还存在着因过度开发造成的环境污染问题。为此, 改变城乡二元结构, 必须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及城乡精神文明建设, 大力发展包括科教文化在内的各项社会事业, 着力培育农民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 形成整洁有序的村容村貌, 不断提高农民和农村文明程度。

(3)为了搞好农村精神文明建设, 我们要切实加强对农民的思想教育, 使农民自觉融入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制度变迁中。坚持以德育人, 坚持对广大农民群众进行邓小平理论、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教育, 进行两论、三观、四科、 四信教育, 帮助和引导农民群众树立与时俱进的思想观念, 树立与小康社会建设相协调的生活习惯。同时不断推进社会教育和主流文化的传播,消解农村社会的非正式制度与正式制度之间的不相容, 通过以德育人, 形成农民与制度变迁方向相一致的社会主导价值体系, 逐步改变农村社会与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不相符合的不合理观念, 获得农民对社会主流价值的认同。同时, 积极提倡、引导农民把传统思想中的合理观念发扬光大, 使其成为农村精神文明正式制度的一个组成部分。

总之, 建设先进的农村精神文明制度, 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精神文明的核心内容, 就是建设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村民集体认同的农村精神文明。要达此目的, 通过不断丰富和完善农村精神文明体系, 发挥农民精神文明建设的积极性, 让农民用自己和政府共同创新的制度来约束自己、管理自己, 以培养其新的精神归属感, 营造浓郁的文明氛围, 这应该是促进社

会主义新农村和谐建设的理想选择。

篇三:《新农村文明标1》

“新农村文明标兵”推荐表

推荐乡镇 :黄桥乡 推荐类别:文明家庭

篇四:《2016村关工委新农村文明建设调查报告》

2016村关工委新农村文明建设调查报告

发挥五老优势·构建和谐文明新农村

**市城郊乡**村关工委新农村文明建设的调查

冯万民 史清根

改革开放30年来,中央围绕“三农”问题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政策规定,特别是十七届三中全会专题研究推进农村改革发展问题,迎来了农村改革发展的又一个春天。近年来,**市城郊乡**村在新乡市人大代表、优秀共产党员、村党支部书记李立的带领下,牢牢抓住农村改革发展的历史性机遇,艰苦创业,开拓进取,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在短短二十几年时间里,把一个没有任何发展优势的贫穷落后村建设成了一个具有时代特征的新农村建设“样板村”,在实践中摸索出一条走群众路线,重自身发展的农村全面小康建设的成功道路。{优秀文明新农村}.

**村位于**市城区北邻,属城市卫星村,西有京广铁路,石武高铁飞架穿村而过,比干大道纵贯南北,卫河环绕东南,黄土高岗横卧村北、地理位置优越,资源丰富,环境优美。是**古城的天然屏障。村中居民600多户,近3000多口人,土地1800亩。改革开放后,村两委率领全村群众,围绕土地做文章,看准机会求发展,艰苦创业、苦干实干,甩掉落后的帽子,跑步向前。工作中充分发挥了村“五老”的人力资源优势,从源头抓起,拆迁重建了新村庄;划出150亩土地用于市级烈士陵园开发,为青少年开辟了一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修缮了千年古庙吕祖阁,把它打造成了一个具有时代特色的文物旅游景区,景区内依古制修建了“**碑林”包括:中国将军书法名家碑廊、中原书画名家碑廊和台湾百人名家书画碑廊。三处文化碑廊竖碑388通,全长540米。开办农村科学文化技术实际、实用学习班多期。新建**小学标准化教学楼一座。整修规范了村级幼儿园三所。在“三化”建设中,**村率先开创出适宜村民居住、文化氛围浓厚的和谐新农村,先后被评为“**市城郊乡**村小康示范村”,新乡市首批“新农村建设示范村”。村党支部书记兼关工委主任李立也先后被评为新乡市人大代表、优秀党务工作者、优秀共产党员和新农村建设先进工作者等荣誉称号。

一、采纳“五老”建议 构建新农村文明建设

**村地理位置优越,自古以来被称之为文化圣地:北邻比干庙、南靠市城区,村中有**八景之一的黄土岗,千年繁盛的吕祖阁。然而,近百年来,清廷腐败、日寇侵入、战火摧残,灾荒连年,繁华兴隆的**村,已是蒿草遍地,一片瓦砾。解放后,虽然经过几任村干部的艰苦奋斗,但仍未改变这种穷面貌。{优秀文明新农村}.

1989年,**村组建了新的领导班子,李立走马上任,当上了村支书,看着眼前的一切,他是感慨万千,从哪里下手,心里也没有底,但是改变**村这种穷面貌的决心已经下定。他当过兵,经过商,办过农副产品加工厂,也种过地,生活中的酸甜苦辣都尝过,在长期的磨难中已经积累了丰富经验。上任伊始,一大堆问题摆在了自己面前,但村里面貌怎样改,怎样变需要认真的梳理。这个出身忠孝之家的壮汉子知道自己肩上担子的轻重。首先想到的是:听听村里老人们的意见,问问他们该怎么做。接下来在较短时间里,他把全村60岁以上的老人们全都走访一遍,逐一请教。而后,把老人们的建议摆在村两委会上认真讨论,抽丝剥茧,拟定了工、农、商、学并举,用壮大集体经济和鼓励民营企业发展相结合的办法,让大家都动起来,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大搞经济建设的新思路方向确定后,村两委团结一心率领群众种果树、办工厂、搞商业、建学校,经过几年的艰苦奋斗,硬是把村里的集体经济翻了几番,群众富裕了,脸上都露出了多年来难得的笑容。

村里集体经济和群众收入急剧攀升,李立看到了这条道没错,路子是走对了,同时,他也看到了村里这批老年人是一批不可多得的财富,潜力大得很,长辈们丰富的经验和智慧,给了这位有着光荣传统的尊老爱幼的新班长志在必得的信心和勇气,为了让他们在村里参政议政,及时听取老人们的指导意见。稍后,首次在村里成立了“老年协会”和“便民服务中心”。那时候村里没有关工委,不知道什么是“五老”,但他把老党员、老干部、老军人、老教师、老模范、老农民这些德高望重的人统统组织在老年协会里。尽管协会条件很差,设有图书馆、阅览室、娱乐室,但是,他们每天除了健身活动外,常常聚在一起出谋献策,共谋村里发展大计,成了村里的智囊团和主力军。

一次村委要研究制定一个十年规划发展蓝图。请“五老”参加共谋发展大计,老人们首先提出了: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青少年是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培养下一代是百年大业,千年大计的设想。他们说:现在我们的小学校,冬天房透风,夏天房漏雨。上学的路坑坑洼洼,风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严重影响着孩子们的学习和健康成长,有一部分学生的家长怕耽误自己的孩子,狠着心托人转学到城里去上了,这让我们看了痛心。我们村规划首先应该把办教育放在第一位。李立听了陷入了深思,他不是没有想过这个问题,现在老人们提出来了,说明想的好,看的也准,该怎么办他自然心中也有了数,当即召集村两委开会,决定集中村里全部财力、物力,哪怕今天是砸锅卖铁,也要先办教育。

1995年,村里投资几十万元把全村的大街小巷都修建了高标准水泥路,彻底解决了村民行路难的问题。1996年又东筹西借投资了120万元,建起了20年都不落后的能容15个教学班的四层教学楼和配套设施,完善了村办幼儿园建设,一下子从根本上解决了学生上学难的问题,周边十里八村的学生托亲靠友也来上学了,在校学生从以前的不足300多名,猛然增加到今天的600多名,稚童欢笑,书声朗朗,学校焕发出了前所未有的勃勃生机。学校变美了,教学质量也提高了,村民们也跟着笑了。为了鼓励学童好好学习,天天向上,村委又决定:用村里考上高中的学生每年奖励500元,考上大学的学生每年奖励1000元的激励机制,鼓励学生奋发向上,早成栋梁。十多年来,全村少年儿童入学率始终保持100%,没有出现1个留守儿童和困难户的学生失学的现象,原来转学的学生也都回到了学校安心学习。如今学校美化了校园,又建设了少年宫,孩子们和城里的孩子们一样在学校里唱歌、跳舞、做手工、琴、棋、书、画样样有,天真健康地成长着。

村两委在实践中进一步认识到了“五老”们站的高,看的远。在飞速发展变化的社会主义今天,群众致富了,生活水平提高了,但是移风移俗,转变旧思想,提倡新道德、新风尚,也是事在必行的事情。对于怎样转变思想观念,搞好村的精神文明建设,构建和谐新社会。村委再次想到了老人们,请“五老”出山参谋提建议。老年协会的精英们根据自己的亲身体会,提出了“制度成方圆”的新思路,重新修订“村规民约”,让制度来自觉约束行为。群众思想觉悟慢慢就会提高了。村委根据五老提出的条条建议,经过村民大会大小会议反复讨论通过,最后出台了新的“村规民约”,大意是:爱党,爱国,爱集体,遵守国家各项法律制度;不打架、不骂人、不闹事、不酗酒、不赌博、不搞封建迷信;尊重别人,和睦乡邻,讲文明、讲道德,讲卫生,争当好农民;婚丧嫁娶,不准大操大办,不准用纸扎、用响器,反对铺张浪费,原则上村干部不准上事儿;尊老爱幼。对孝敬老人的,每年召开一次敬老会,予以表彰和鼓励;对于虐待老人的不孝子孙,轻则批评教育,不提拔村干部,不得当模范等。十条“村规民约”下达后。爱公物、爱集体,和睦乡邻,争做好人好事的人多了,为老人洗头、洗澡、晾被子、干家务、给钱花的好媳妇、好青年层出不穷。“村规民约”遏制了歪风邪气,树立了正气。讲文明、讲礼貌,讲道德、讲奉献在**村形成了群众性的良好风气。接着村委每年还拿出40万元的专款,给群众生活做补贴,进一步提高群众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