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夷坞王维

时间:2021-10-26 17:59:27 节日作文

【篇一】辛夷坞王维

王维《辛夷坞》赏析《辛夷坞》 王维  木末芙蓉花[1],山中发红萼[2]。   涧户寂无人[3],纷纷开且落[4]。   赏析   辛夷坞,蓝田辋川(今陕西省蓝田县内)风景胜地,王维辋川别业(别墅)附近。坞,四面高、中部低的小块地方。   这首《辛夷坞》是王维《辋川集》诗二十首之第十八首。诗题为辛夷坞,但作者却没有写这里的风景,实际上是在咏物。诗借《楚辞·九歌·湘君》“搴芙蓉兮木末”句意起笔,描述辛起在寂静无人的山涧里,悄悄开放,又纷纷落去。以这典型的物象表现出一个极其幽静的自然环境,完全没有外界尘嚣的干尤,故前人认为此诗“幽极”。它似乎是诗人自己悠闲恬静的心境的写照,但是我们读完后,不难发现它隐隐有言外之意。   王维写辋川诗时是在晚年,即安史之乱以前。自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736)张九龄罢知政事,李林甫一派反动势力上台,朝政黑暗,社会矛盾日趋尖锐。王维虽然在朝,他倾向于张九龄的开明政治,对现实十分不满而又无能为力,内心矛盾,产生退隐归田的思想而又恋于禄位。他于是先后在长安附近的终南山和辋川建立别墅,过着亦仕亦隐的生活。辋川诗以田园山水为题材,描绘自然优美的景色,表现幽静的境界,但其中也有一些寄慨,透露了作者内心的苦闷。如:“来者复为谁,空悲昔人有”(《孟城坳》),“上下华子冈,惆怅情何极”(《华子冈》)。特别是紧接《辛夷坞》之后的《漆园》的“偶寄一微官,婆娑数株树”就更为感伤了。《世说新语》第二十八:“桓玄败后,殷仲文还为大司马咨议,意似二三,非复往日。大司马府听(厅)前,有一老槐,甚扶疏。殷因月朔,与众在听(厅),视槐良久,叹曰:‘槐树婆娑,复无生意’”。王维暗用此事,表达其政治上的苦闷和内心的矛盾。这首《辛夷坞》与《漆园》诗意互有联系,它是以花在无人的山涧自开自落的可悲命运,寄托自己才能被压抑埋没的感伤情绪,有一定现实意义。全诗用比的手法,有优美生动的形象和乐府民歌的韵味,诗意极其含蓄。宋人方回认为此诗是辋川诗中的佳即指辛夷。辛夷,落叶乔木。其花初出时尖如笔椎,故又称木笔,因其初春开花,又名迎春花。花有紫白二色,大如莲花。白色者名玉兰。紫者六办,办短阔,其色与形似莲花,莲花亦称芙蓉。辛夷花开在枝头,故以“木末芙蓉花”借指。   [2]萼(e愕):花萼,花的组成部分之,由若干片状物组成,包在花办外面,花开时托着花办。   [3]涧户:涧口,山溪口。   [4]纷纷:他本作“丝丝”。   ○平声 ●仄声 ⊙可平可仄 △平韵 ▲仄韵  本作的韵脚是:;可"三觉十药"通押。  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  ●●○○○ ○⊙●○▲   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  ●●●○○ ○○○⊙▲   【赏析】  这是王维田园组诗《辋川集》二十首中的第十八首。这组诗全是五绝,犹如一幅幅精美的绘画小品,从多方面描绘了辋川一带的风物。作者很善于从平凡的事物中发现美,不仅以细致的笔墨写出景物的鲜明形象,而且往往从景物中写出一种环境气氛和精神气质。  “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木末,指树杪。辛夷花不同于梅花、桃花之类。它的花苞打在每一根枝条的最末端上,形如毛笔,所以用“木末”二字是很准确的。“芙蓉花”,即指辛夷,辛夷含苞待放时,很象荷花箭,花瓣和颜色也近似荷花。裴迪《辋川集》和诗有“况有辛夷花,色与芙蓉乱”的句子,可用来作为注脚。诗的前两句着重写花的“发”。当春天来到人间,辛夷在生命力的催动下,欣欣然地绽开神秘的蓓蕾,是那样灿烂,好似云蒸霞蔚,显示着一派春光。诗的后两句写花的“落”。这山中的红萼,点缀着寂寞的涧户,随着时间的推移,最后纷纷扬扬地向人间洒下片片落英,了结了它一年的花期。短短四句诗,在描绘了辛夷花的美好形象的同时,又写出了一种落寞的景况和环境。  王维的《辋川集》给人的印象是对山川景物的流连,但其中也有一部分“古人非傲吏,自阙经世务。偶寄一微官,婆娑数株树”就颇有些傲世。再下一首,也是组诗的末章《椒园》:“桂尊迎帝子,杜若赠佳人。椒浆奠瑶席,欲下云中君”就更含有《楚辞》香草美人的情味。裴迪在和诗中干脆用“幸堪调鼎用,愿君垂采摘”把它的意旨点破。因此,若将这些诗合看,《辛夷坞》在写景的同时也就不免带有寄托。屈原把辛夷作为香木,多次写进自己的诗卷129_31  ○平声 ●仄声 ⊙可平可仄 △平韵 ▲仄韵  本作的韵脚是:十五翰;可"十三阮(半)十四旱十五潸十六铣 / 十四愿(半)十五翰十六谏十七霰"通押。  绿堤春草合,王孙自留玩。况有辛夷花,色与芙蓉乱。

【篇二】辛夷坞王维

简评王维的山水田园诗(网友来稿)聊城一中 潘鸿海提要:王维的山水田园诗可分为前后两期。王维早岁春风得意,充满着建功立业的志向,又有着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表现在山水诗上则是选取雄伟壮丽的高山大川来加以描绘,用以寄托他豪迈开朗的思想感情。他后期过着一种亦官亦隐的生活,退出政治舞台,皈依佛门,栖身于山水田园的极乐世界,所以他后期创作的大量的山水诗,基本上是一种雅致的情韵,把大自然当作纯洁的理想王国,多是描绘幽静的山石和清澈的溪流,农村的田园风致,表现出流连光景的娱悦和高蹈出尘的满足,曲折地寄托了自己对黑暗官场的厌恶之情。在他的笔下,劳动人民的生活多是悠然平淡、和谐平静的。王维的山水田园诗在艺术上取得了巨大成就。王维的山水田园诗丰富多彩,具有不同的风格和情调,有气象雄伟、意境开阔者,也有雅致清淡、闲适幽静者。无论写何处山水,他都能准确、传神地表现其鲜明的个性特征。王维对大自然的感觉非常敏锐,观察十分仔细,擅长捕捉自然景物的色彩、声息和动态,写中自己细致深刻的感觉。他很喜欢并擅长在诗中创造静谧的意境。但他又不是以静写静,而是巧妙地采用以声音写静和以动态写静相结合的艺术手法。他用诗人兼画家的眼光观察景物,并把绘画的技法融入诗歌创作,因此他的许多山水田园诗写得形象鲜明,色彩艳丽,构图精美,富于空间层次感,诗情和画意非常浓郁。一王维,字摩诘,太原祁人。唐代著名的山水田园诗人,和孟浩然并称“王孟”。除李、杜外,他的诗是盛唐诗歌的另一大宗;有人称其为“诗佛”。王维的山水田园诗可分为前后两期。前期为数不多,大部分作于中年之后。前后期诗作的思想内容呈现显著的不同。王维早岁春风得意,充满着建功立业的志向,又有着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表现在山水诗上则是选取雄伟壮丽的高山大川来加以描绘,用以寄托他豪迈开朗的思想感情。这一切同经济繁荣、政治开明、文化发达的开元盛世是一致的。如《华岳》:“西岳出浮云,积雪在太清。连天凝黛色,百里遥青冥。白日为之寒,森沈华阴城。昔闻乾坤闭,造化生巨灵。右足踏方止,左手推削成。天地忽开拆,大河注东溟。遂为两峙岳,雄雄镇秦京。大君包覆载,至德被群生。上帝伫昭告,金天思奉迎。人祗望车久,何独禅云亭。”诗人用神来之笔,写华岳与天相接的雄伟气势,又以河神巨星的传说追溯华山峻峭五峰的形成,充满浪漫主义的神奇想象。读此诗,不禁使人产生登“泰山而小天下”的壮志,给人一种雄心勃勃的崇高享受,并由华山的壮美进而感到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美,间接反映了盛唐的时代风貌和诗人青年时期的远大志向。王维早年就信奉佛教,又由于张九龄罢相、李林甫上台的政局变化,他后期过着一种亦官亦隐的生活,退出政治舞台,皈依佛门,栖身于山水田园的极乐世界,所以他后期创作的大量的山水诗,基本上是一种雅致的情韵,把大自然当作纯洁的理想王国,多是描绘幽静的山石和清澈的溪流,农村的田园风致,表现出流连光景的娱悦和高蹈出尘的满足,曲折地寄托了自己对黑暗官场的厌恶之情。如《渭川田家》:“斜光照墟落,穷巷牛羊归。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荆扉。雉雊麦苗秀,蚕眠桑叶稀。田夫荷锄至,相见语依依。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全诗一开头,描写夕阳斜照村落的景象,渲染暮色苍茫的浓烈气氛。在这一背景下,牛羊徐徐村归,正是“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牛羊下来”(《诗经·君子于役》的情景。接下来诗人描绘了更为惹人的图景:一位慈祥的老人拄着拐杖,正站在柴门外迎候放牧归来的小孙子;麦苗青秀,麦地里的野鸡叫得十分动情,那是在呼唤自己的配偶吧;桑叶稀少,蚕儿开始作茧,营造自己的安乐窝;农夫们三三两两,扛着锄头下地归来,在田间小道上偶然相遇,亲切絮语,似有点乐而忘归呢。好一幅恬然自乐的田家晚归图!面对此情此景,诗人联想到自己的处境和身世,油然而生羡慕之情,抒发自己急欲归隐田园的心情。由于王维对彼此倾压、骄奢淫侈的黑暗现实极为不满,自己也悒郁不得志,所以把身心寄托于山水田园之间。在他的笔下,劳动人民的生活多是悠然平淡、和谐平静的,如《新晴野望》:“新晴原野旷,极目无尘垢。郭门临渡头,村树连溪口。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农月无闲人,倾家事南亩。”本诗主要写雨后的田野、小溪和碧峰,而对农家之事,只写了“无闲”和“事南亩”,并无疾苦所言。这正反映了作者厌恶官场、乐于田园的心境。苛求作者对劳动人民的疾苦有所反映,显然是过分的,此不赘述。王维的山水田园诗中也有一些情调过于消沉、意境过于萧索孤寂的,流露出对现实的极端冷漠的心情,甚至有的充满佛家空无寂灭的中华民族哲理,自然应辩证地看待。二王维的山水田园诗在艺术上取得了巨大成就,历来为人称道和公认,堪称顶峰。王维的山水田园诗丰富多彩,具有不同的风格和情调,有气象雄伟、意境开阔者,也有雅致清淡、闲适幽静者。无论写何处山水,他都能准确、传神地表现其鲜明的个性特征。他写汉江:“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汉江临眺》)流急山远,水天相接,是那样波澜壮阔,浩淼空濛;他写终南山:“白云迴望合,青霭入看无。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终南山》)白云青霭,山峰沟壑,又是那样高峻广袤、奇幻幽深;他写巴蜀山水:“万壑树参天,千山响杜鹃。山中一夜雨,树杪百家泉。”(《送梓州使君》)把山高两盛、万木郁森的雄秀春景描写得绘声绘色。王维对大自然的感觉非常敏锐,观察十分仔细,擅长捕捉自然景物的色彩、声息和动态,写中自己细致深刻的感觉。如《山中》:“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山路无天雨,空翠湿人衣。”初冬时节,山中溪水变成涓涓细流,露出磷磷白石,特别清浅可爱;因为天寒,红色的霜叶变得稀少了,反而显得格外鲜艳夺目。诗人行走在山路上,苍翠的山色是那样浓、那样嫩、那样润,仿佛把人的衣裳都要沾湿了。诗人对山水的色彩感觉是多么细微和富有诗意!再如《鹿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空旷的山中看不见一个人影,却有人说话的声音在山间回荡。反照的阳光,穿过林枝,斜照在青苔之上。诗人对自然景物的色彩、声息、动态的表现,其细致入微,真使人叹为观止。王维是信奉佛教的,他要在清静的环境和心境中修身养性,领悟佛理,所以很喜欢并擅长在诗中创造静谧的意境。但他又不是以静写静,而是巧妙地采用以声音写静和以动态写静相结合的艺术手法。如《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春夜,深山空旷,万籁无声,但诗人感觉到细微的桂花从枝上飘落的声息。忽然,一轮月破云而出,幽柔的清光洒满山林。被月色惊扰的山鸟,时而啼鸣于深涧之中。诗人以花落、月出的动态和鸟鸣的声音,非常生动深刻而细致传神地表现出春山月夜的清幽闲静。这种静境因为有声音动态而不显死寂,显得富于生机和情致。苏东坡曾说王维“诗中有画”。王维是唐有名的画家,他用诗人兼画家的眼光观察景物,并把绘画的技法融入诗歌创作,因此他的许多山水田园诗写得形象鲜明,色彩艳丽,构图精美,富于空间层次感,诗情和画意非常浓郁。如《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所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秋山傍晚,雨过天晴,空气格外清新。夜暮降临,人们才感到秋气凉爽。皎洁的明月透过茂密的青松林的空隙,照射到地面上。溪泉微涨,一泓泓地从石上潺潺流淌。幽静的竹林中传来一阵喧笑,那是洗衣服的姑娘结伴归来;亭亭的莲叶荷花纷纷动荡,原来是渔舟顺流而下。秋夜雨后的山村在诗人的笔下多么纯净美好,多么富于诗情画意!这正是诗人所追求的理想境界。诗人捕捉了景物中最优美、最动人的一刹那,随意挥洒,毫不着力地写来,却是如此形象生动,色彩鲜明,意境幽美,韵律悠扬,而且通

【篇三】辛夷坞王维

从《凝碧池》诗试分析王维在安史之乱中的创作状态韩文桥 王维字摩诘。"摩诘"本为佛教经典,王维以佛教经典为名、字可知其人为佛教徒。王维生长在一个佛教气氛很浓的家庭里,他的母亲崔氏是一个虔诚的佛教徒,信仰禅宗北宗。拜大照禅师为师,三十余年"褐衣蔬食,持戒安禅",这对王维的影响很大。加之盛唐时期佛教风靡朝野,王维在早期积极向上,有很强的功利心理,学习佛法也是一种与时俱进的表现。早期的王维挫折不多,没有多少大起大落。开元九年中进士,一年以后因"黄狮子"事被贬官济州,任司仓参军。在古代官员的升迁谪贬是司空见惯的事情,但是王维本人的感情十分细腻而敏感,时不时地还在嵩山隐居一些时间,与道教产生了兴趣,常常亲临道场与炼师切磋。(济州嵩山,在唐朝为道家的思想中心。)还有王维妻子的去世对王的打击也应该不小,他也没有继续娶妻纳妾只是一味地实习或修炼行葛洪所倡导行 之法,整天坐在深山老林里静坐、长啸、弹琴。有诗为证:"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竹里馆》。还有开元25年当一手提拔王维为右拾遗的张九龄被贬后,王维也受了很大的刺激,对官场生活产生了强烈的厌倦。通常从张九龄贬职把王维的创作分为前后两个时期。此后王维也遭了一些挫折,因为当时朝政已经为李林甫等奸党所把持。总之这些大大小小的事情都对王维以后的人生态度,生活情趣诗歌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天宝十四载(755)冬,生兼三镇节度使的安禄山假托奉密诏讨伐杨国忠为名,在范阳起兵叛乱,率平卢,范阳,河东三镇兵十五万人南下攻唐。《旧唐书》传载:"禄山陷两都,玄宗出幸,维扈不及,为贼人所得。维服药取痢,伪称窨病。"《新唐书》传载"安禄山反,玄宗西狩,维为贼得,以药下痢,阳窨。"根据这两条资料讲,我们可以知道王维在这个动乱时期是被怎样被俘虏,后又嗑了些药,装疯卖傻,蛊惑敌人,以逃避现实。"服药取痢,伪称窨病",即是用一种特效药,是人身体出现某种严重的病症,比如将嗓子变哑,说不出话来等。究竟是不是这样一回事情,这个无关宏旨,关键的一点可以肯定,即是王维曾经设法要逃跑过,只是未能成功出次下策而已。这与那些主动投降迎接叛军,或者望风而降者相比不是有天壤之别吗?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到王维本人的忠君爱国之情。平时虽然王维整天烧香拜佛,思想超脱,消极出世,一会隐居一会为官,可是患难之际终于体现了他的本色。虽然王维也做了抵抗,但是"禄山素怜之,谴人迎至洛阳,拘于普施寺,迫以伪职"。一日,好友裴迪探望。告知"禄山宴其群臣于凝碧池,盛奏众乐;梨园弟子往往嘘唏泣下,贼皆露刃睨之。乐工曹海清不胜悲愤,掷乐器于地,向西恸哭。禄山怒,缚于试马殿前,支解之。"王维听以后,义愤填膺写下《菩提寺禁裴迪来相看说逆贼等凝碧池上作音乐供奉人等举声便一时泪下私成口号诵示裴迪》:"万户伤心生野烟,百官何日再朝天。秋槐落叶空宫里,凝碧池上奏管弦。"抒发对唐王朝的怀念之情,同时也抒发自己对叛军的憎恨。后来又写了一首《口号又示裴迪》"安得舍尘网,佛衣辞世喧。悠然策藜杖,归向桃花源"表达自己渴望脱离罗网,向往自由的心情。一般说来,王维的一生大部分时间过着安闲舒适的田园隐逸生活,逃避现实消极出世,所以他的诗歌不如李白杜甫那样广泛深刻地揭露社会矛盾,反映现实生活。可是王在安史之乱时候所作的两首诗其思想性、深刻性却丝毫不在李杜之下!在当时杜甫也为叛军所俘虏,在长安呆了八个月左右。后来才逃跑出来。杜甫当时远没王维的名气大,也没人注意他。所以他在长安的时候还能到处溜达观看,才写出《春望》、《哀江头》等诗作。而王维若不是好友裴迪来探望,身陷囹圄的他也作不出《凝碧池》诗来。所以说是因为当时的情形所迫,王维才没有大量描写安史之乱的诗"中允声名久,如今契阔深。共传收庾信,不比得陈琳。一病缘明主,三年独此心。穷愁应有作,试诵白头吟。"赞赏王维的气节。钱起也在诗〈故王维右丞堂前芍药花开凄然感怀〉中借赞芍药来颂扬王维,"更胜青松守岁寒"。王维自己却再也没有宽恕自己了。他在《谢除太子中允表》中说:""臣闻食君之禄,死君之难,当逆胡干纪,上皇出宫,臣进不得从行,退不能自杀,情虽可察,罪不容诛... ... 仰厕群臣,亦复何施其面。距天内省,无地自容... ...臣得奉佛报恩,自宽不死之痛。"这封谢表表达了王维悔痛之心及出家修道的愿望。王维出家获准以后,王献出自己心爱的辋川别业,作为清源寺。在离开辋川时作《别辋川别业》一诗,表达自己对辋川山水,一草一木的留恋之情。诗云:"依迟动车马,惆怅出松萝。忍别青山去,其如绿水何?"。在经受安史之乱的挫折以后,王维对现实生活的期望可以说是完全破灭了,更加努力地在佛教经典里寻找精神寄托和安慰。王维的思想更加消极、悲观、颓唐,"退朝后,焚香独坐,以禅诵为事。"虽然经历安史之乱只有短短的六年时间,乾元二年七月,王维就离开了人间,葬于辋川,其间作品也不多。在王维临终时候还规劝亲戚朋友信奉佛教。参考文献:《中国历代诗词精品鉴赏》青海人民出版社,褚斌杰主编。《隋唐五代文学史》广西人民出版社,毛水清主编。《唐五代文学编年史》(初、盛唐卷),傅旋琮主编。

【篇四】辛夷坞王维

辛夷坞赏析

辛夷坞

王维

木末芙蓉花[1],山中发红萼[2]。

涧户寂无人[3],纷纷开且落[4]。

注释

[1]木末芙蓉花:即指辛夷。辛夷,落叶乔木。其花初出时尖如笔椎,故又称木笔,因其初春开花,又名迎春花。花有紫白二色,大如莲花。白色者名玉兰。紫者六办,办短阔,其色与形似莲花,莲花亦称芙蓉。辛夷花开在枝头,故以“木末芙蓉花”借指。

[2]萼(e愕):花萼,花的组成部分之,由若干片状物组成,包在花瓣外面,花开时托着花瓣。

[3]涧户:涧口,山溪口。

[4]纷纷:他本作“丝丝”。

赏析一

辛夷坞,蓝田辋川(今陕西省蓝田县内)风景胜地,王维辋川别业(别墅)附近。坞,四面高、中部低的小块地方。辛夷坞王维

这首《辛夷坞》是王维《辋川集》诗二十首之第十八首。这组诗全是五绝,犹如一幅幅精美的绘画小品,从多方面描绘了辋川一带的风物。作者很善于从平凡的事物中发现美,不仅以细致的笔墨写出景物的鲜明形象,而且往往从景物中写出一种环境气氛和精神气质。 “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木末,指树杪。辛夷花不同于梅花、桃花之类。它的花苞打在每一根枝条的最末端上,形如毛笔,所以用“木末”二字是很准确的。“芙蓉花”,即指辛夷,辛夷含苞待放时,很象荷花箭,花瓣和颜色也近似荷花。裴迪《辋川集》和诗有“况有辛夷花,色与芙蓉乱”的句子,可用来作为注脚。诗的前两句着重写花的“发”。当春天来到人间,辛夷在生命力的催动下,欣欣然地绽开神秘的蓓蕾,是那样灿烂,好似云蒸霞蔚,显示着一派春光。诗的后两句写花的“落”。这山中的红萼,点缀着寂寞的涧户,随着时间的推移,最后纷纷扬扬地向人间洒下片片落英,了结了它一年的花期。短短四句诗,在描绘了辛夷花的美好形象的同时,又写出了一种落寞的景况和环境。

王维写辋川诗时是在晚年,即安史之乱以前。自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736)张九龄罢知政事,李林甫一派反动势力上台,朝政黑暗,社会矛盾日趋尖锐。王维虽然在朝,他倾向于张九龄的开明政治,对现实十分不满而又无能为力,内心矛盾,产生退隐归田的思想而又恋于禄位。他于是先后在长安附近的终南山和辋川建立别墅,过着亦仕亦隐的生活。

辋川诗以田园山水为题材,描绘自然优美的景色,表现幽静的境界,但其中也有一些寄慨,透露了作者内心的苦闷。如:“来者复为谁,空悲昔人有”(《孟城坳》),“上下华子冈,惆怅情何极”(《华子冈》)。特别是紧接《辛夷坞》之后的《漆园》的“偶寄一微官,婆娑数株树”就更为感伤了。《世说新语》第二十八:“桓玄败后,殷仲文还为大司马咨议,意似二三,非复往日。大司马府听(厅)前,有一老槐,甚扶疏。殷因月朔,与众在听(厅),视

槐良久,叹曰:‘槐树婆娑,复无生意’”。王维暗用此事,表达其政治上的苦闷和内心的矛盾。这首《辛夷坞》与《漆园》诗意互有联系,它是以花在无人的山涧自开自落的可悲命运,寄托自己才能被压抑埋没的感伤情绪,有一定现实意义。全诗用比的手法,有优美生动的形象和乐府民歌的韵味,诗意极其含蓄。宋人方回认为此诗是辋川诗中的佳篇,“有一唱三叹不可穷之妙”(《瀛奎律髓》)。我想,其妙不在“幽极”,应在它的精巧寓意。

赏析二

这是王维著名的田园组诗《辋川集》的第十八首。"辛夷"即木笔树;辛夷坞,因坞中有辛夷花,故名。木末芙蓉花,由《九歌·云中君》"搴芙蓉兮木末"句点化而来;木末,即树杪;芙蓉花,这里实指辛夷花,因芙蓉与辛夷花色相近,故借以代称,在裴迪的《辋川集》和诗中有"况有辛夷花,色与芙蓉乱"两句可证。这首诗浅近单纯,说的是:在辛夷坞这个幽深的山谷里,辛夷花自开自落。自然得很,平淡得很。简直不敢相信这是诗。诗以言志,诗人的志哪里去了?诗以言情,作者的情何处可寻?然而,这确确实实是一首好诗,你看,辛夷花在树杪怒放,开得何等烂漫!辛夷花又在纷纷凋零,又是何等洒脱!既没有生的喜悦,也没有死的悲哀。无情有性,你能说,这仅仅是一棵普普通通的辛夷花么?

王维笔下的辛夷花,是他内在精神的外射,是一棵人格理想之花,然而又是一棵与众不同的花。

自古以来,鲜花与诗人们的关系就特别密切。它以美妙的线条、丰富的色彩、诱人的芳香、摇曳的姿态,赢得了人们的关注,为它歌唱,为它倾倒。人们赞美它,因为它象征着青春、生命和理想;人们又惋叹它,因为它的花期是那样的迅速短暂,很容易引起"好景不长,良辰难再"的联想。因此,在我们诗的王国里,咏花诗的佳作特别多,也就不值得奇怪了。《诗经》的"桃之夭夭,灼灼其华",歌唱的是少女的美貌和宜室宜家的美好品行;屈原《离骚》的"香草美人",则抒发了美政理想的幻灭和不肯同流合污的坚贞情怀;晏殊"无可奈何花落去",李清照"花自漂零水自流",都是在希望的幻灭之中包含着对生命的无限深情,至于林黛玉《葬花词》:"侬今葬花人笑痴,他日葬侬知是谁?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则不啻是对少女身世的深沉慨叹,倾诉着不幸,留恋着青春。这些咏花诗尽管风姿各异,有的哀婉,有的热烈,有的悲愤,但是它们审美情感的主体是人而不是花。它们无一不是人类现实社会的折射,无一不是充满着对人生的积极肯定和对理想的执着深情。然而,这一切,在《辛夷坞》里却看不到。"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这本来该是何等生机勃勃的景象呵!然而,在王维看来,却是"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在这个绝无人迹的地方,辛夷花在默默地开放,又默默地凋零,既没有人对它们赞美,也不需要人们对它们的凋零一洒同情之泪。它们得之于自然,又回归于自然。没有追求,没有哀乐,听不到心灵的一丝震颤,几乎连时空的界线都已经泯灭了。这样的静谧空灵,可以说是前无古人的。恬淡有如陶渊明,犹且"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怡然自得的神情溢于言表。而王维则连这样的一丝悠然之情也找不到,淡漠、冷清、空灵、寂灭。诗人的心境竟是这样的太上无情!其原因究竟何在?

对此,胡应麟说得很有见地,他说《辛夷坞》是"入禅"之作,"读之身世两忘,万念俱寂。"(《诗薮·内编》)"入禅"二字,抓住了理解此诗的关键。王维确实是经常对花习禅,以禅入诗的。他的《积雨辋川庄作》说:"山中习静观朝槿,松下清斋折露葵"。可以说是他当时生活的真实写照。王维由于家庭的原因,早年奉佛,终身不疲。他仰慕的是维摩诘居土,他以在家居士的身分,吸取并融通佛教的义理,对佛教各宗派持一种兼收并蓄的态度。他与华严宗、净土宗,甚至密宗僧人都保持着联系。不过,对他影响最大的恐怕还是禅宗思想。他母

亲"师事大照禅师三十余年"(见王维《请施庄为寺表》),大照即北宗祖师神秀的高足普寂。这对王维早年的思想不可能没有影响。大约在他四十岁左右的时候,王维为侍御使出使南阳,途中遇到慧能的弟子神会,神会所宣扬的南宗心要,又使他一见倾心。(《大正藏》85册《神会语录》残卷,巴黎藏敦煌写本,胡适校写)

禅宗是中国人的哲学,是中国人接触了大乘佛教之后体悟到自己心灵深处的奥秘的一种新的境界,它与中国原有的老庄哲学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内在联系。禅宗强调"对境无心""无住为本"。也就是对一切境遇不生忧乐悲喜之情,不粘不著,不尘不染,心念不起。《坛经·顿渐第八》记载了这样一则故事:"时有风吹幡动。一僧曰风动,一僧曰幡动,议论不已。惠能进曰,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禅宗还特别强调要破除"法执"、"我执"。说世界万有固属虚幻,说一切皆空,亦是妄见,只有不空不有,亦空亦有,才是中道之义。所以,他们把人类的一切活动都看成是寻求解脱的"妙道":"举手举足,皆是道场,是心是性,同归性海";(王维《能禅师碑并序》)把世界的一切事物都看成是"真如"的外在显现:"青青翠竹,尽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僧肇语)这种"真如"佛性存在于宇宙万物之中,存在于每人的内心深处,不是语言所能传达、概念所能表现的,所谓"不可思议",只有神秘的直觉--顿悟,才能真实地把握到它的存在。王维以禅宗的态度对待人世的一切,使他对宇宙对人生都保持着一种任运自在的恬淡心境。将这种心境融进于自己的诗歌,于是,使其《辋川集》及其晚年的大多数作品中都闪耀出一种似有若无的禅光佛影。王维诗中的境界,大都是一个个独立而封闭的世界:空山、翠竹、日色、青松、莲花、鸟鸣、流水,钟声„„。一切都是那样的圆满自在,和谐空灵。其意象的空间是有限的,但包含着无限的意蕴;时间也并不明显,似乎象征着"真如"的永恒。

《辛夷坞》也是这样一个境界,只不过禅意更浓,显得更为空灵。因为"对境无心",所以花开花落,引不起诗人的任何哀乐之情;因为"不离幻相",所以他毕竟看到了花开花落的自然现象;因为"道无不在",所以他在花开花落之中,似乎看到了无上的"妙谛":辛夷花纷纷开落,既不执着于"空",也不执着于"有",这是何等的"任运自在"!纷纷二字,表现出辛夷花此生彼死、亦生亦死、不生不死的超然态度。在王维看来,整个精神世界和物质世界,不正是象辛夷花那样,在刹那刹那的生灭中因果相续、无始无终、自在自为地演化着的吗?"不生不灭,如来异名。"(《楞伽经》),王维因花悟道,似乎真切地看到了"真如"的永恒存在,这"真如"不是别的,就是万物皆有的"自然"本性。但是,一悟之后,王维竟分不清这"道"究竟是花的本性呢?还是自己心中本有的清静无染的佛性。不过,这是无关紧要的,要紧的是悟到了道,在"真如"智慧的灵光下,物与我本无差别,物即是我,我即是物,这就是人们常说的物我两忘的无差别境界,亦即王国维"以物观物"的"无我之境。"

"王维诗高者似禅,卑者似僧",(李梦阳《空同子》)他那些纯粹宣扬佛教教义的押韵诗,写得毫无意味。不过,象《辛夷坞》这样的"入禅"之作,借助于完整的形象表现出那么一种"禅趣",其艺术上的成功,还是令人寻味的。朱光潜先生说过:"诗虽然不是讨论哲学和宣传宗教的工具,但是它的后面如果没有哲学和宗教,就不易达到深广的境界。"(《中西诗在情趣上的比较》)有余不尽,意在言外,这言外之"意"不管是哲学的,还是宗教的,似乎都是艺术作品审美意境所不可缺少的。王维诗之所以在今天仍有其独特的审美价值,其原因大概就在于此吧。

赏析三

生命的价值在于依存———析《辛夷坞》

雷琰

唐朝诗人王维的《辛夷坞》, “木末芙蓉花, 山中发红萼。涧户寂无人, 纷纷开且落。”这首五言绝句, 后人多认为是一首描写景物的小诗, 其中透露了作者与世无争、宁静淡远的情怀。实际上, 如果去细细品味, 反复吟咏, 联系我们自己的人生境遇, 可以从中读出更多的深层意蕴。

首先我们来分析一下原诗: “木末芙蓉花” “木末”是形容花的形状如毛笔, 所以用“木末”。 “芙蓉花”, 即辛夷, 辛夷含苞欲放时, 很像荷花 箭, 花瓣和颜色也近似荷花。裴迪《辋川集》和诗

有“况有辛夷花, 色与芙蓉乱”的句子, 可用来作注脚。“山中发红萼。”此句描写花开时的情形, 当春天来到人间, 芙蓉在生命力的催动下, 欣欣然地绽开神秘的蓓蕾。红萼, 一方面指花的颜色, 另一方面暗示人生的美好年华。青春犹如一支含苞待放的花朵, 它本应拥有辉煌的事业和美好的爱情。

可惜此花生长在人迹罕至的穷乡僻壤, 孤独凄凉, 花开花落, 无人欣赏。正如徐志摩的诗所言: “轻轻的我走了, 正如我轻轻的来”, 这句诗正可以用来阐释王维这首诗所包含的生命来去的无奈、落寞与空耗。诗的前两句是写花的“开”, 后两句是写花的“落”, 这山中的红萼点缀了寂寞的涧户, 随着时间的推移, 最后纷纷扬扬地向人间洒下缤纷落英, 了结了它的花期, “寂”字既描写了环境的寂寞, 同时也衬托、暗示了红萼无人赏识的惆怅与落寞。从这首诗我们可以强烈地体会到: 生命的价值在于相互依存、欣赏、交流。

王维的《辋川集》给人的印象似乎是对山川景物的流连, 但其中所表现的诗人深层次的意蕴, 并非那么宁静, 淡泊。请看组诗之一《椒园》: “桂尊迎帝子, 杜若赠佳人。椒浆奠瑶席, 欲下云中君。”这其中就蕴含着诗人渴望被人 欣赏、重用的情怀。裴迪在和诗中干脆用“幸堪调鼎用, 愿君垂采摘”把它的意旨点破, 结合这 些诗句看, 《辛夷坞》在写景的同时, 不免有所 寄托。下面我们来具体分析下这种暗示究竟可能是些什么?

一、仕途上怀才不遇的感叹、失落诗人处于盛唐时期, 盛唐诗人, 大多胸怀大志, 渴望建功立业。但诗人仕途颇为不顺, 此时被贬到辛夷坞这个偏僻的地方。虽然诗人表面上信佛教, 似乎与世无争, 但实际上, 这并没有使诗人从此断绝尘念、尘缘。在其内心深处,依然渴望有朝一日能被皇上重用, 有一番作为。平静的表面背后, 其实有一颗难以平静的心灵。从这首诗中可以体味到诗人落寞、苦闷、无奈的心情。人的需要是十分复杂的、多层次、多维度的结构系统, 它表现为物质需要与社会精神需要、生理需要与心理需要的统一。马斯洛研究了人类的动机和心理需要, 认为: 人在满足了生理和安全的需用之后, 就产生了大量的心理的、精神的不同层次的基本需要。这包括对归属与爱的需要, 对自尊和尊重的需要,

对自我实现的需要, 对认识和理解的欲望, 以及对美的需要。这一系列心理需要都产生于人与人之间的精神交流实践, 来源于人与人对话的根本愿望, 这是由人的社会性决定的人的本质, 即: 人只能在社会交往中确定他人从而也确定自己在社会网络中的位置; 同时, 人的一系列心理需要也只有通过自身与他人的直接交流、对话、交往才能实现。萨特说, 他人是地狱。他揭示了当代社会中人与人关系异化的现

实, 但忽略了社会的人对于他人的根本的渴望, 对于社会交流与对话根本上的需求。

才华被人重用, 就是一种被欣赏、被认可, 就是人生的价值得以实现的一种表现, 也是人与社会的一种对话, 巴赫金说过: “一切莫不归结于对话, 归结于对话式的对立, 这是一切的中

心。一切都是手段, 对话才是目的。单一的声音, 什么也结束不了, 什么也解决不了, 两个声音才是生命的最低条件, 生存的最低条件。”[1] 这就道出了本文的论题: 生命的价值在于依存、交流、相互认可。《辛夷坞》体现的正是这种因缺乏交流、对话、精神失去依存的悲哀、孤独, 寻找不到自我价值的痛苦。

二、对虚度年华的落寞惆怅, 对事业、爱情

的向往

《辛夷坞》中含苞欲放的红萼, 让人联想到人的青春年华, 生命只有一次, 青春更为弥足珍贵, 如果一个人徒有美丽的容颜, 满腹的才华, 但却无人问津, 在浑浑噩噩中, 度过了人生, 这岂不是一种可悲吗? 从这首诗中, 我们能得到的启示是: 人作为一种能动的存在, 不应该守株待兔, 而应积极主动, 增长才干, 并尽力寻找机会发挥才能, 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不能像涧户中的红萼, 空有美丽的容颜, 却无人欣赏, 在默默的等待中虚度年华。

从红萼这个形象, 我们还可以感悟到, 世间知音难遇, “士为知己者死, 女为悦己者容”即是此理。没有人欣赏, 价值何以体现? 所谓的事业、爱情其实都是一种交流、对话, 否则, 生命犹如一堆枯槁, 因为真正的爱情是来自彼此精神上的对话、交流, 是一种相互的欣赏和共 鸣。由此观之, 《辛夷坞》中的芙蓉花的可悲之处, 就在于无人赏识, 其价值无法实现。如果人的一生也如此花, 岂不是同样的可悲吗? 虽然生命的尽头都是一样, 但人生重要的是过程,这个过程就是寻找一个交流、沟通的平台, 寻找生命和爱情交流的对象。所以, 我们渴望找到发挥才能的用武之地, 以实现人生价值; 渴望找到灵魂的另一半, 实现自己的爱情理想。所谓的“两情若是长久时, 又岂在朝朝暮暮”,强调的就是一种心灵的沟通与交流, 并道出了 爱情的实质: 不是貌合神离的朝夕相伴, 而是

心有灵犀的息息相通, 是一种灵魂的相依, 这种对话与交流便体现了人生的依存美。

读《辛夷坞》不禁令人浮想联翩: 一位才貌俱全的才子或佳人, 孤独一人在荒郊野外的孤庙中生活, 日复一日, 年复一年地过着千篇一律的日子, 人生年华就这样被毫无价值地空耗 掉, 这表现了在封建社会, 人无法把握自己的命运, 难以实现自己的事业和爱情抱负的悲哀。感悟到此, 不由自主地想起元稹的一首诗《行宫》: “寥落古行宫, 宫花寂寞红。白头宫女在, 闲坐说玄宗。”是啊, 宫女们年轻时都是花容月貌, 但被禁闭在这冷落的古行宫中, 成日寂寞无聊, 看着花开花落, 流年似水, 红颜易老, 白发频添, 美好生命如此被摧残, 往事岂堪回首。然而, 她们被禁闭冷宫, 与世隔绝, 生命已枯萎, 别无话题, 只能回顾玄宗遗事得以消遣。此情此景, 令人无限感叹, 从这个角度讲这两首诗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是的, 没有爱情的青春, 没有事业的人生, 生命将是一片黯然。当代诗人刘湛秋有首诗就曾说过: “苹果因阳光而红晕, 女人因男人而美丽, 存在的价值在于依存, 在于补充而不是相斥。”[2]恋爱中的女人最美丽, 离开了相互依存, 世界上的许多事物都将无法存在, 也就谈不上实现其存在的价值, 事物的和谐完美有赖于彼此的相互衬托在《辛夷坞》中作者道出了其中的真意: 平衡与和谐离不开相互依存。“一阴一阳谓之道”, 世间万物都是相互依存的, 惟有依存, 才有完美,才有平衡, 才有和谐。在和谐自由的美中, 人类才能体验到生存的幸福。因为人类永远要向世界歌唱, 对别人诉说, 同社会交流, 人永远需要想象、需要在美的世界徜徉,需要美给他人看, 也需要看他人的美。

【篇五】辛夷坞王维

辛夷坞优秀教案

《辛夷坞》

【教学设想】

首先,‚以禅入诗‛作为一个学生并未接触的全新概念,学生是陌生的,所以了解何为‚禅‛、何为‚禅诗‛、何为‚禅境‛,就变得至关重要,所以我安排教学伊始解答这几个问题;

其次,王维诗除去‚诗中有画‛这一特点外,还有一个特点就是‚以禅入诗‛,而《辛夷坞》作为王维禅诗的代表作品,这一特点必须解读;

最后,作为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人物,王维的诗歌所蕴含的那个清幽、恬淡的意境也是一个解读的重点。

【教学目标】

一、 了解何为“禅”;何为“禅诗”;何为“禅境”。

二、 了解王维诗特点之二——“以禅入诗”。

三、 体会这首诗中蕴含的禅意,品味这首诗的意境。

【教学重难点】

了解“以禅入诗”的诗歌特点;并体味这首诗蕴含的禅意和意境。

【教学方法】讲授法、诵读法、问题引导法、探究法

【教学方式】传统教学与多媒体教学相结合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以提问的方式导入,让学生解读“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春来花自青,秋至叶飘零”。这是佛教的“禅境”,这是自然的本真,花开花落,无悲无喜,一切都是自然最纯粹的本真。那何为“禅”?何为“禅境”呢?辛夷坞王维

二、走进“禅”的世界

1、‚禅‛: 当心灵变得博大,空灵无物,犹如倒空了烦恼的杯子,达到恬淡安静;而人的心灵,若能如莲花与日月,超然平淡,宁静祥和,静观行云流水,回归自然的本真,这便是禅。

2、‚禅境‛,即,人通过静思,达到一种物我两忘的境地,忘记了自身的存在,同化于万物之中,得到一种精神升华,进入一种光明润彻,无所滞碍的境界。当‚禅境‛进入诗歌的时候,它既有诗人的主观精神,又有禅家的‚无我之境‛,诗人把主观心灵和客观存在融合在一起,从而创造了一个主观精神和宇宙精神共存的广延境界,给人一种如甘泉净化心灵般的美的享受。辛夷坞王维

3、‚禅诗‛,是富含禅理禅意的诗词作品。在王维的许多诗里,在山水田园生活的描绘中蕴含着禅意,寓静于动,动中显静,以含蓄曲隐、 意在言外的艺术手法来表达,具有高超的技巧和深邃的哲理,富含禅理和禅意。

三、品读诗歌

(一)、读诗

生听读课文录音,然后齐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然后成诵。

(二)、品诗

在理解并背诵诗歌的基础上,结合文后资料信息:

俞陛云《诗境浅说续编》:‚东坡《罗汉赞》:‘空山无人,水流花开。’世称妙语,亦即此诗之意境。‛感知辛夷花的禅意形象和诗歌意境。

辛夷花的禅意形象:花期来时,辛夷花山中默默得开红萼,红颜烂漫、生机勃勃,很美;花期结束时,纷纷地落下。他们得之于自然,又回归于自然,没有追求,没有哀乐,听不到心灵的一丝震颤,几乎连时空的界限都已经泯灭了,它无喜无悲,顺应自然的本真。它是一种诗人对世界、对人生在深层次上认知后的平和心境,忘我忘情的一种禅境。

诗歌意境:通过对上面对辛夷花的解读,我们知道它是一种满含禅意的意象,而这个意象又为我们创设了一个淡泊空灵、幽深静谧的意境(禅境)。

(三)、诵诗

生当堂成诵,在诵读的时候注意感知诗歌的意境和禅境,进而了解王维诗歌中“以禅入诗”这一特点。

四、延伸拓展辛夷坞王维

赏析王维的《鸟鸣涧》,探究诗歌的意境以及所表达的作者的感情。

【篇六】辛夷坞王维

辛夷坞想象改写之散文诗

《辛夷坞》散文之想象改写

作者:冰雪儿

木末芙蓉花, 山中发红萼。 涧户寂无人, 纷纷开且落。

这是唐时王维的一首五绝,千古流传。

很轻很轻的横笛声响起,就象那四月醺醺和风,令人醉。悄悄地,悄悄地,吹皱了那一池春水,泛起丝丝的涟漪,那和风儿吹啊吹,吹得万物皆醒,就连那不为人知的深山中的木芙蓉花,也禁不住风儿那般柔媚,如一位绝色的清秀佳人,不胜娇羞地探了一只芊芊玉手,想要感受风儿的轻拂,一片花瓣儿尽舒。

横笛声渐渐加重,佳人面前的水晶帘不知什么时候早已揭开了,那木芙蓉花儿,好似酒醉的美人一般,脸上起了桃花,那花瓣儿愈发舒展。

此时,又有“铮铮”琴声响起,听得人的心里一清。那舒展的木芙蓉花瓣儿,如那清秀丽人袅袅婷婷的起了身,却还是无比的慵懒,用那小脸儿去迎那清澄的月光,月光照着桃花面,如烟雾中观水景,别有味道,那木芙蓉花也开得越发好了,一瓣儿一瓣儿的舒展,眼前满是深深浅浅的红啊,恍若美人桃腮上那一抹桃色,也如又似樱唇上那一点嫣红,更有冰肌上那一片淡粉„„此情此景,君待何如?莫不都做了那怜香惜玉的人儿?

琴声一强,终于,那木芙蓉花是怒放了,一刹那,如那绝色的佳人,在灯前月下,蓦然回首,香气袭人,非兰非麝,环佩叮当,罗裙扬处,一双纤足如霜,素手轻拂云鬓,明目善睐,脸上梨涡隐现,巧笑倩兮——那木芙蓉花儿的这一绽放,便有那倾国倾城的美,此时,月色花绽,清幽欲绝,恍然不知天上人间„„

正沉醉中,横笛声渐渐虚无,那古琴声也渐渐小了,只听得一缕如泣如诉的箫声渐起,夜色黑,想来寒意沁骨,更替佳人感伤,果见那木芙蓉花儿开得极盛处,在那夜风过时,却有了第一片落红,唉~~~~~~~是谁在夜色中幽幽一叹,只叹得子规落泪。那箫声更甚,弄得人如怨如慕,竟是个情何以堪了。只是你这深山中的木芙蓉花儿啊,本就如那幽居在空谷的绝代佳人,是不求人知的快乐了。

这时,那横笛声又默默的响起,极尽清婉悠扬,如那秋波暗转,说不出的含情脉脉。谁说的美人迟暮?这开开落落的兴亡岂可以代替你那般绝代的风华?那幽咽的流泉是否为了你独自的美丽而歌吟?那如霜的月华是否做了你绝世娇艳的最后见证?所有的,无论是谁,都在心里期待着你再一次如花的笑颜。

那一缕箫声也渐渐地轻了,轻了,似怕惊了那个三生三世的芳华的梦吗?那唐时的古韵

是否也汩汩地流进了你我的心田?

轻回首,佳人的身影已远走,消失在唐风宋雨里,那一汀烟雨杏花儿也寒,更何况那颇有禅意的木芙蓉花儿呢?

【篇七】辛夷坞王维

是三行长青学苑书法教材临帖-王维-辛夷坞

是三行先生長青學苑書法臨帖:王維《辛夷塢》

是志成 後製編輯 2015.06.01

王维(701~761年,一说699~761年),汉族,唐朝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著名诗人、画家,字摩诘,号摩诘居士,世称“王右丞”,早年信道,后期因社会打击彻底禅化。存诗400余首,代表诗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王维参禅悟理,学庄信道,精通诗、书、画、音乐等,与孟浩然合称“王孟”。

王維【辛夷塢】

木末芙蓉花,山中發紅萼;

澗戶寂無人,紛紛開且落。

**辛夷坞:辋川地名,因盛产辛夷花而得名,今陕西省蓝田县内。

坞:周围高而中央低的谷地。

【賞析】

诗的前两句着重写花的“发”:当春天来到人间,辛夷在生命力的催动下,欣欣然地绽开神秘的蓓蕾,是那样灿烂,好似云蒸霞蔚,显示着一派春光。

诗的后两句写花的“落”:这山中的红萼,点缀着寂寞的涧户,随着时间的推移,最后纷纷扬扬地向人间洒下片片落英,了结了它一年的花期。

短短四句诗,在描绘了辛夷花的美好形象的同时,又写出了一种落寞的景况和环境。

【父親是三行先生書法原作】

【篇八】辛夷坞王维

1 王维诗四首_教案

1 王维诗四首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技能目标:

1. 了解王维的生平经历、作品风格、创作背景、创作成就以及对后世的影响,充分理解王维诗歌“诗中有画”的艺术特点。

2. 领悟王维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情感。

3. 把握王维诗借景抒情、对比以及衬托等艺术技巧、表现手法和特点。

4. 背诵四首诗,赏析并积累名句,揣摩王维诗歌的语言特征,基本读懂诗歌和诗歌的鉴赏技巧。

(二)过程方法目标:

以王维诗四首为例,让学生获得鉴赏诗歌的方法和能力,培养学生的欣赏个性,提高学生的想象力、审美能力和艺术趣味,为学生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

1. 熟读诗歌,疏通大意。

2. 学生合作赏析,感受诗人情感,培养鉴赏诗歌作品的浓厚兴趣,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素养。

3. 教师引导,师生互动,总结分析感悟作品。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了解诗人晚年的生活态度,通过感知王维诗中的闲情逸致,感受诗人对田家生活的热爱,领略王维诗歌中“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意境。充分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潜能,把握《王维诗四首》的形象,让学生得到情感的体验,心灵的共鸣、精神的陶冶和审美的愉悦。

二、教学方法:

讲授法、诵读法、涵咏法和讨论法。以读为主,讲、读和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三、教学重点:

把握王维诗歌“诗中有画”的特点,品味诗歌意境,学习和理解“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的鉴赏方法。

四、教学难点:

如何理解王维的“诗中有画”和禅意诗境。

五、教学课时:

2课时完成四首诗的教学。

六、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知人论世解诗人

王维 (701 — 761) ,字摩诘,太原祁 (今山西祁县) 人,后迁居蒲州(今山西永济) ,开元九年(721)登进士第,任太乐丞,因伶人舞黄狮子事受连累谪为济州司仓参军。张九龄执政后擢为右拾遗。天宝十一载 (752)任吏部郎中,迁给事中。安史叛军陷两京时,被叛军俘虏迫受伪职,其间作有《凝碧池诗》,抒写对唐王室的忠心,两京恢复论罪时仅受降官处分。后历任中书舍人、给事中、尚书右丞,故世称王右丞。晚年时无意仕进,常以禅诵为事,于上元二年卒于辋川别业。

王维是盛唐山水田园诗派代表诗人之一,与孟浩然齐名,世称“王孟”。其山水田园诗境界空明,宁静优美。早年曾出使边塞,写有部分边塞诗歌。他多才多艺,诗歌之外,兼善散文、音乐、书法、绘画,尤以绘画见长,被推为“南宗”山水画之祖。其诗能融音乐、绘画之理,营造出诗情画意相结合的完美意境。有《王右丞集》。

王维诗作题材广泛,但是艺术成就最高的当属山水诗和田园诗。王维还擅长书画,精通音乐。他的山水画成就很高,苏轼曾说:“味(欣赏)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书摩诘蓝田烟雨图》)王维一生尤其是晚年,十分信奉佛祖。“晚年唯好静,万事不关心。”(《酬张少府》)故有“诗佛”之称。王维的山水田园诗和其他各类题材的诗都有很高的艺术造诣。殷璠说,王维的诗“词秀调雅,意新理惬,在泉为珠,着壁成绘。一句一字,皆出常境”(《河岳英灵集》卷上)。

(二)课文简析

积雨辋川庄作

1. 写作背景简介

辋川庄,在今陕西蓝田西南十余公里处的辋川山谷中,是王维在宋之问辋川山庄的基础上兴建的园林,主要景点有孟城坳、华子岗、文杏馆、鹿柴、辛夷坞、欹湖等,今已湮没。《旧唐书·王维传》载:“维兄弟俱奉佛,居常蔬食,不茹荤血,晚年长斋,不衣文彩。”这是一首七律,作于辋川山庄。

2.基本解读

这首诗描写了久雨中的辋川别业优美风光(境),抒发了诗人淡泊宁静的情怀(意)。(主旨)

首联“积雨空林烟火迟,蒸藜炊黍饷东菑”写田家劳作生活。积雨,久雨不停。诗人登高四望,只见天地一片潮湿,丛林上面静谧宁和,炊烟袅袅升起;女人们蒸藜炊黍,准备好

饭菜,送到东面的田间地头。一个“迟”字,既写出了阴雨天炊烟缓缓升起之状,也写出了诗人心中闲散安逸的情怀。农家村妇田夫怡然自得之情跃然纸上。

颔联“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与首联一样,是诗人静观所得,写自然景色。在一片广漠空旷的水田之上,白鹭翩翩飞舞;在层峦叠翠的夏日丛林之中,黄鹂正用甜美的歌喉唱歌。两种景象相映衬,将积雨之时的辋川山野写得画意盎然。

颈联“山中习静观朝槿,松下清斋折露葵”写诗人独处山林之乐。在松林之中,诗人看木槿花开花落;采露葵供清斋素食。表面上看起来是太过清幽孤寂,实际上正是诗人对尘世喧嚣生活极为厌倦的写照。(寓情于景)

尾联“野老与人争席罢,海鸥何事更相疑”是诗人与世无争的表白:既然我早已去机心,绝俗念,随缘自适,还有谁会无端地猜忌我呢?我应该可以脱离世间烦恼,悠游于林泉之中了。野老,诗人自谓。《庄子·杂篇·寓言》载,杨朱去从老子学道,路上旅舍主人欢迎他,客人都给他让座;学成归来,客人们再也不让座与他,而是与他“争席”,说明杨朱已得自然之道,与人们不再有隔膜了。“海鸥相疑”见《列子·黄帝》,说海边有一人与鸥鸟相亲近,后来其父要他将海鸥捉回来,等他再到海边时,海鸥便飞得远远的不再理他。此二典都充满了老庄色彩,一正用,一反用,共同抒写诗人澹泊宁静的心境。

3.鉴赏要点

① 2+2式结构:以农家田园生活和优美的自然风光来衬托诗人隐居山林的情志。诗中前二联写景,后二联写情志。诗中用典故表达自己离尘脱俗的心态。

② “诗中有画”。语言富于色彩之美;有生活画面,曲折见意。这正是“诗中有画”特色的鲜明写照。

③ 用典。“争席”、“海鸥”二典。

王维善于以画家的笔触点染景物,描绘出色彩明丽,景象动人的自然风光。作品极富画面的层次感,也极富画面的色彩感。山光、水色、树影、风云、变化有致,被用来陪衬野老和作者自己,表现一种闲雅与恬适。诗中描绘的景物往往有极强的冷热相济的色彩美,造成鲜明的视觉印象。在景物构成关系上,使用了“以动衬静”,从而把“静景”写活了。山庄雨景、水田白露、夏木黄鹂、松葵木槿等意象在画面上各适其适。远景、近景十分分明,林烟(灰)、水田(绿),白鹭、黄鹂,槿(红、紫)、葵(黄)、色彩鲜明,互相烘托。黄鹂的鸣啭反衬出环境的清幽,却令人感受到整个画面的动感。

4.问题探究

关于“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两句,唐人李肇因见李嘉祐有诗句“水田飞白鹭,夏木啭黄鹂”,便讥笑王维“好取人文章佳句”(《唐国史补》卷上) 。明人胡应麟不同意,反驳说:“摩诘盛唐,嘉祐中唐,安得前人预偷来者?此正嘉祐用摩诘诗。”(《诗薮·内编》卷五)但据查,嘉祐与摩诘同时而稍晚,谁袭用了谁的诗句难以定论。再看二人诗句,有高下之分,如宋人叶梦得说:“此两句好处,正在添‘漠漠’‘阴阴’四字,此乃摩诘为嘉祐点化,以自见其妙。”(《石林诗话》卷上) “漠漠”有“广阔”意,“阴阴”有“幽深”意,“漠漠水田”和“阴阴夏木”比“水田”和“夏木”画面显得开阔而又深邃。

辛夷坞

1.写作背景简介

这是王维田园组诗《辋川集》二十首中的第十八首诗。这一组诗全是五绝,如同一幅幅精美的画作,从整体上描绘了辋川一带的风景。

王维写辋川诗时是在晚年,即安史之乱以前。自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736)张九龄罢知政事,李林甫上台,朝政黑暗,社会矛盾日趋尖锐。王维虽然在朝,他倾向于张九龄的开明政治,对现实十分不满而又无能为力,内心矛盾,产生退隐归田的思想而又恋于禄位。他于是先后在长安附近的终南山和辋川建立别墅,过着亦仕亦隐的生活。辋川诗以田园山水为题材,描绘自然优美的景色,表现幽静的境界,但其中也有一些寄慨,透露了作者内心的苦闷。

2.基本解读

这首诗写辛夷坞幽静之景(境),表现诗人宁静淡泊情怀(意)。(主旨)

“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写春天来到,辛夷花开。裴迪的和诗中有“况有辛夷花,色与芙蓉乱”的句子,正可说明辛夷花含苞欲放时,很像荷花箭,而且花瓣和色彩也颇多相似之处。木末指树梢。辛夷花开时,不同于桃李等花,其花是开在枝条的最末端上。红萼,辛夷花红色的蓓蕾。当春天来临,花的蓓蕾在山中怒放,灿烂无比。

“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写春天不远,花开花落。山中的居室空寂冷落,无声无息,只有纷纷扬扬的辛夷花洒下片片落英,悄悄结束了它美丽而略显短暂的花期。

短短四句诗,在描绘了辛夷花的美好形象的同时,又写出了一种落寞的景况和环境。《辛夷坞》在写景的同时也就不免带有寄托。屈原把辛夷作为香木,多次写进自己的诗篇,人们对它是并不陌生的。它每年迎着料峭的春寒,在那高高的枝条上绽葩吐芬。“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这个形象给人带来的正是对迎春而发的一派生机的展望。但这一树芳华

所面对的却是“涧户寂无人”的环境。全诗由花开写到花落,而以一句环境描写插入其中,前后境况迥异,由秀发转为零落。尽管画面上似乎不着痕迹,却能让人体会到一种对时代环境的寂寞感。所谓“岁华尽摇落,芳意竟何成”(陈子昂《感遇》)的感慨,虽没有直接说出来,但仍能于形象中得到暗示。

3.鉴赏要点

① 这首诗写景以动衬静,显得山林越发清幽。用“发”、“开”、“落”等动词写花开花落,何其自然,山林之幽静气氛就表现出来了。

②寓情于景。写景中表达了诗人淡泊情怀。清幽的山林,花开花落,让人读后感受到诗人的一种气质所在,即不干世俗的淡泊情怀。

③ 对比。辛夷花在春寒料峭时开放,展示它的生机和希望,但一树芳华面对的却是“涧户寂无人”,这是多么孤独而又冷落的令人难堪的境地!所以它只好自开自落,在深山中了结自己的美丽行程。诗人的寂寞之意与淡泊之情寓于诗中。

这首《辛夷坞》,它是以花在无人的山涧自开自落的可悲命运,寄托作者才能被压抑埋没的感伤情绪,有一定现实意义。全诗用比兴的手法,有优美生动的形象和乐府民歌的韵味,诗意极其含蓄。宋人方回认为此诗是辋川诗中的佳篇,“有一唱三叹不可穷之妙”(《瀛奎律髓》)。我想,其妙不在“幽极”,应在它的精巧寓意。

4.问题探究

王维笔下的辛夷花,是他内在精神的外射,是一棵人格理想之花,然而又是一棵与众不同的花。“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本是一幅生机勃勃的景象!然而,在王维看来,却是“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在这个绝无人迹的地方,辛夷花在默默地开放,又默默地凋零,既没有人对它们赞美,也不需要人们对它们的凋零洒同情之泪。它们得之于自然,又回归于自然。没有追求,没有哀乐,听不到心灵的一丝震颤,几乎连时空的界线都已经泯灭了。这样的静谧空灵,可以说是前无古人的。而王维则连这样的一丝悠然之情也找不到,淡漠、冷清、空灵、寂灭。诗人的心境竟是这样的太上无情!其原因究竟何在?对此,胡应麟说得很有见地,他说《辛夷坞》是“入禅”之作,“读之身世两忘,万念俱寂。”(《诗薮·内编》)“入禅”二字,抓住了理解此诗的关键。王维确实是经常对花习禅,以禅入诗的。前一首《积雨辋川庄作》说:“山中习静观朝槿,松下清斋折露葵”。可以说是他当时生活的真实写照。王维由于家庭的原因,早年奉佛,终身不疲。他仰慕的是维摩诘居土,他以在家居士的身分,吸取并融通佛教的义理,对佛教各宗派持一种兼收并蓄的态度。他与华严宗、净土宗,甚至密宗僧人都保持着联系。不过,对他影响最大的恐怕还是禅宗思想。他母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