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反思

时间:2021-10-10 16:03:27 二年级作文

【篇一】苏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反思

《马说》教案设计与反思 (苏教版八年级下册) 渑池县张村镇中    张桂萍教学目标: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6分钟)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们学习的内容与一种动物“马”有关,(通过多媒体欣赏图片)大家说说你知道的有关“马”的成语或俗语好吗,如“万马奔腾”、“汗马功劳”、“龙马精神”、“马到成功”、“单枪匹马”、“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等等,这样的成语很多的。可见,人们对马很有感情,有兴趣的同学下去可以多了解一下。今天,我们共同来学习唐代大文学家韩愈的《马说》。这①伯乐  ②千里马  ③食马者  ④虽  ⑤祗辱于  ⑥骈死⑦一或尽粟一石   ⑧是马也   ⑨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⑩安求比较理解一食或尽粟一石              策之不以其道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执策而临之句子翻译(多媒体展示)(四)赏写法,明主旨(8分)本文有三个自然段,它们主要写了什么内容?(学生交流明确)(多媒体展示)1、理解回答(用课文原句回答,或自己组织答案)⑴本文中作者的观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⑵如果没有伯乐,千里马的悲惨命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⑶作者认为食马者愚妄无知,在文中具体表现是:__________________。⑷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食马者的_________,对此情况表达了作者______________的思想感情。2、写作特点:托物寓意“伯乐”、“千里马”、“食马者”的有没有其它的意义,引导学生明确它们的比喻意义,明确本文的写作特点。(五)拓展训练(5分)战场上有了千里马的帮助,将士才能如虎添翼,骁勇善战,国家的统治者只有知人善任,人才才能脱颖而出,为国建功立业。在作者看来,当时的社会,缺少的不是千里马,而是能识别人才的统治者,作者多么希望统治者能够识别人才,不要埋没人才,不要造成千里马的悲剧。(多媒体展示)学生可以畅所欲言,但要说出一定的道理。(六)总结,结束本课(学生画知识树,写出知识点)。(3分)反思:①本课本要求两课时完成教学任务,在一节课内完成教学任务有些困难。特别是还有背诵,可以让学生课前背会,上课时学生对课文比较熟悉,学起来就轻松多了,人物就不难完成。②比如有些重要的句子,也就是设计成理解性填空的句子可让学生记住。③课堂上给学生的时间还是有些少 

张桂萍

【篇二】苏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反思

苏教版二年级下册语文反思(整理篇)

苏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教学反思集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4》教学反思

在巧妙中养成习惯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学反思生。 本册要求学生在掌握有关查字典的方法的基础上,逐步养成勤查字典和使用其他工具书的良好习惯;要求学生结合课内外教育教学活动,了解主动识字的意义和应有的态度,结合勤查字典的教学,逐步养成主动识字的良好习惯。我是这样做的: 一、课前精心备课,精心准备。为了让学生逐幅看懂图画的内容,明白有关要求,知道勤查字典和主动识字的意义和基本要求,我在课前就做好了相关准备,如字典、生字卡片,以便在课堂现场创设情境、现场操练示范。在课堂中, 二、课中潜心教学,认真引导。首先让孩子们回忆平日里字典在学习中的作用,通过看图,通过复习音序查字法,加深了解字典的重要作用,从而教育孩子以后读书时要勤查字典,要把字典当成是自己真正的良师益友。同时通过仔细观察插图,让孩子们学会保护字典的重要性,明白只有爱书的人才是真正的读书者。其次,学习“主动识字”这一习惯时,我先让孩子们读一读标题,然后简单说说自己对主动识字的理解,接着我告诉他们主动识字的诸多意义。学生们在充分的交流中,激发了主动识字的愿望。最后,我告诉孩子们:生活中处处有学问,我们不仅要在学校里主动识字,而且要在课外,在日常生活中处处留心,主动识字。不认识的字可以有选择地记下来,回来查字典解决。最后我还请主动识字收获较大的学生介绍自己的做法和感想,使全班同学共同受益。 三、关注细节,落实行动。我问孩子们,哪个同学每天都将字典随身带,随时准备查字典的?很多孩子都高高举起了自己的小字典。从其他同学的表情中,我想他们已经知道自己落后了。最后,我发动了识字比赛,以一周为限,看看每周你主动认识了多少个老师没教过的生字,归在加分条例中。孩子们的积极性很高,纷纷表明着自己的决心。 只有在平时的学习中认真养成有关习惯,才能扎实打好语文基础。

《识字(1)》教学反思

“词串”是一个个既相对独立又相互关联的词语;连起来读,是一首押韵

上口的韵语小诗。四组词语勾出四个节日的特色既是情境识字,又是注音识字、集中识字,还是韵语识字,很容易激起儿童学习的兴趣。 “词串”识字的每一行的三个词语采用是意象并置的手法,词语与词语之间留有空白,在给读的人留下了宽广想象空间的同时,也容易引发读者的想象,因而它是提高学生悟性和灵性、开发学生创新潜能;它是一篇韵文、一首小诗,我们就不能把它仅仅看成是识字课文,必须充分运用朗读这个手段,让学生在读中认识事物,在读中感悟语境,在读中想象画面,在读中陶冶性情,在读中积累语汇。重在培养学生运用词语说(写)话的能力。一般的学生说一句话,较好的学生说几句话,优秀的学生能用上更多的词语,说上一段很美的话。这样可以让学生人人都参与学习,人人都有表现自己的机会,体现了新课标的“下要保底、上不封顶”的精神今天的学生,生活丰富多彩,可谓生活在一个“万花筒”之中。我们将认真进行识字教学。

识字(2)》教学反思

识字2是围绕“桂林山水”的一组词串,本课配以朦胧的中国画插图,给我

们打开了一个宁静、优美的画卷。看着图中的那只小竹筏,真有“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的惬意感觉。我也不由得想起了我们当年去桂林旅游的情景。看着

手中的教材,我觉得这课教材只是一个引子,教学中一定要使用多媒体,把桂林的美景呈现在孩子们的眼前,让他们能真正感受到“桂林山水甲天下”,为我们美丽的祖国感到自豪。 所以在教学本课时,我让学生观看了桂林的旅游宣传片,也把我当年拍的照片带来给孩子们看。孩子们看到这些,眼睛都放光了,听了我的介绍,更是对桂林向往不已。他们为独木能成林的榕树惊叹,也被榕树下对歌的壮乡儿女的歌声打动,更为桂林山水的别具一格叫绝。课堂上我们不仅读了书上的词组,也读了“桂林山水”节选的散文,“桂林的山奇、秀、险;漓江的水静、清、绿”这些已深深印在了孩子们的心中。最后我以“梦游桂林”为题展开说话教学,感觉非常水到渠成。

识字(3)》教学反思

识字3用图表的形式按实物图、古文字、偏旁的字形形象地展示了“木”、“禾”、“竹”、“艹”两组偏旁发展演变的过程。本课的重点是通过观察图表,借图画理解词语意思,明确偏旁对生字的意义。 教学中,我主要是组织学生以小组学习的形式,自主探究,“通过大家的朗读,你发现了什么?你是怎样发现的?”来引导学生发现词语中的规律,了解为什么这些词语中都有这个偏旁,在讨论研究的基础上,理清思路,掌握识字方法,不仅有效区分了字形,学习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为了巩固学习成果,我又采用了一些小游戏。比如我请学生说说“扌”的字,一边说生字,一边做动作。学生在做动作的同时,进一步明白了这个动作是和“手”有关的,所以才是“扌”。还有区别形近字,我是让小组中的学生扮演兄弟姐妹,向大家介绍怎样分清他们。我是大哥“篮子”的“篮”,我是用竹子做的,所以我的上面是“”,表示竹子;我是小妹“蓝色”的“蓝”,我的颜色是从花草中提取的,我和花草有关,所以我的上面是“艹”„„ 本堂课是属于孩子们的,所有学到的知识都是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的,他们是学习的主人,这样的课堂除了快乐还是快乐。

《识字(4)》教学反思

本课也属于形近偏旁的比较识字。教材分别用图表的形式展示了“日”、“目”、“冫”、“氵”的实物—古文字—今文字的演变过程。根据字形的结构规律和每组词语之间的相互关系,将12个词语分为四组。与识字3略有不同的是情境图生活气息较浓,有充分的想象空间,为识字、诵读、练习说话提供了凭借。 教学中,我引导孩子明白四种偏旁部首的演变同时,联系自身生活体验,感受“晴空 温暖 晾晒”、“寒冷 冻结 冰雪”两组词语所传达的意境,做到读词语、想意境、悟感受,真正做到切己体察。借助图画感受“东海 黄河 长江”等词语所传达的意象,通过诵读再现意象,感受东海、黄河、长江的壮美。 当然课堂上也不能一味的讲解,孩子的兴趣必须调动起来,因此,在课中,我在黑板上画上太阳、流水、眼睛、冰块的简笔画,再引导孩子说说这些古文字像什么?这样激起了孩子探究的兴趣,并通过观察比较,引导孩子从太阳、流水等的形状试着说具体,这样适当地进行语言训练,发展了孩子的思维能力,并为识字教学增添了情趣。 所以我想,我们的识字教学,应跳出为识字而识字的圈子,让孩子自己去发现汉字的神奇、感受汉字的魅力,达到孩子自主识字的最高境界。

《练习1》教学反思

本次练习共安排了5个板块,有认清笔顺、学用字词句、写好铅笔字、读读

背背、口语交际。本次练习的重点是学用字词句和口语交际。口语交际的内容紧贴学生的生活实际,是一个很好的教材,在培养口头表达能力的同时,又能养成说话姿势的习惯。书上配以三幅情境图,分别表现了几个孩子在不同情境中不得体的说话姿势。课堂上,我先用自己作例子,做了一个很难看的姿势给孩子上课。许多孩子都在用惊讶的眼光看着我,我立刻追问:你们为什么这样看着我啊,有大胆的孩子就说:老师,你平常上课的时候不是这样的,你还经常教育我们,站有站样,坐有坐样,今天你自己却做不到了。于是,我乘势揭示了今天的学习任务,孩子觉得很有趣,立即打开书本,积极地投入到讨论的行列中,大家各抒己见,都发表着自己的观点,分别对这三幅图进行了分析,并对错误的说话姿势加以纠正,这样,在不知不觉中,孩子经过思考、讨论、交流这一些列的活动,亲身感受到说话时候的姿势是那么重要,在任何场合,都应保持正确的说话姿势,正当文明的好学生,可想,一堂好的课,是不需要多说的,老师的一言一行足以给孩子启示,老师是学生的榜样,这话一点都不假。当然这样的说话训练课,也并非一朝一夕,应当贯穿于整个口语交际的教学过程中,也就是在今后的口语交际的教学中,都应该落实这一要求。我们应引导学生去观察自然,做好生活积累,注意日常的言行举止的修养,不断提高口语交际的能力。

1《古诗两首》教学反思

这一课的两首古诗都是作者抒发对春天的喜爱之情。一篇是唐代大诗人杜甫

的《春雨》,另一首古诗是唐朝大诗人孟浩然的名作《春晓》。古诗词节奏鲜明,音律和谐,对于小学生来说,琅琅上口。比较容易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但同时存在着理解和感悟的难题。虽然有的同学早就能够背诵下来,但他们理解诗意吗?这对大多数学生来说是不大可能的。怎么在这堂课能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呢?从学习《春晓》这首诗来说一说我的体会:

一、让学生自主地识字。 在板书课题后,我让学生读读《春晓》这二个

字,然后请他们说说:你想提醒大家读好哪个字?学生就说出了“春”要读翘舌音,不能念成平舌音。于是我又让学生说说能用什么办法很快记住“晓”,学生马上联系到我们班同学的名字来记住“晓”。我又问:哪个字告诉我们这首诗描写的季节?学生很快就明白诗名所包含的意思。这时我又抛出了一个问题:那诗人到底想告诉我们有关春天的什么呢?学生的意识到了新的学习梯度,马上进入了阅读。

二、从生活情感中体会诗的情感 只有当学生体会到诗人的情感,才能做

到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于是我问学生:当春天来了,你发现周围有什么变化吗?你自己有什么不一样的感受吗?这时学生的话可多了,争先恐后地把自己的发现,自己的感受说了出来,于是我相机地引出诗句“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让学生想象春风来时,春雨来时大自然中是怎样的一番景象,于是教室里热闹极了,有的比动作,有的拿画笔画了起来。在学生尽情地抒发自己的情感后,我及时地引导他们说说诗人在看到雨后清晨的美景时的心情,引导学生体会诗人对春天的喜爱。通过对学生的一番引导,当我们再次朗读起诗时,我感觉到了学生把诗人、把自己对春天的喜爱读了出来,这时我想他们不再仅仅是会读会背诗句了,

更体会到了春天的美丽景色。这也正是我所期望的。

2《蚕姑娘》

上《蚕姑娘》一课之前,我反复钻研教材,但还是觉得不太容易把握。因为

这一课的教学内容跟学生的生活相距甚远,科学性较强,蚕的生长过程和形态特点是本文的重难点,怎样化繁为简,使学生轻松掌握这一变化过程呢?我收集了许多形象直观的图片,一开始我通过课件出示长大的“蚕”让学生观察,学生因为从来没见过,兴趣一下子就被调动起来,为上好这一节课打下了基础。紧接着我趁热打铁抓住课文的第二段为切入口,让学生反复朗读、思考:蚕姑娘是如何从又黑又小变成又黄又瘦的,她在这一过程中都做了哪些事,根据孩子们的回答我把描写蚕的一些动词归纳在黑板上,“吃 睡 脱 醒 变”。在此基础上我让孩子们不看书看着板书复述课文,没想到竟然大部分孩子都能熟练地背诵这一段。由于这篇课文段式回环往复,结构基本相同,所以第二段是学习的重点,这一段掌握了,后面各段我主要放手让学生自学,不懂的地方相机给予指导。并抓住不同点让生比较异同,这样一来,本来担心要花费许多口舌学生又未必明白的蚕的生长过程和变化特点学生轻松地就掌握了,而且一课时下来,学生不看书就能根据板书内容描述出课文的内容。我想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肯钻研的老师。只要肯在“钻”字上下功夫,每一节课都会是趣味盎然的!

3《月亮湾》

《月亮湾》是一篇优美的文章--文美、境美、情美。这么好的美文最适合朗读.因此我主要把精力放在引导学生赏读,诵读上。描写村前景色的自然段是本文教学的重点。为了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我让学生紧紧围绕美丽二字,自己读一读,想一想,村前哪里的景色最美,把相关的句子划一划,并在小组中说说你觉得美丽的原因。此环节,学生们非常认真,在小组里讨论时,也能毫无顾及,把自己想说的都表达出来。在全班交流的过程中,先出示文中的插图,让学生按照一定的顺序一处一处地说一说,拎出表示方位的关键词:小河、河上、河里、河岸、农田。然后再让他们读读书上的句子,再说说自己喜欢的原因。如此的处理,村前的地理位置在学生的头脑中就会有一个深刻的印象,条理清晰。同时,也提升了学生的表达能力,美化了他们的语言。我在小结课文加以提示,学生很快就能根据这些表示方位的词将课文背诵出来了。在这个指导背诵的过程中我是渗透了一个抓住关键词来背诵的方法。所以背课文也不是死记硬背,是有方法的,作为老师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这些方法。正所谓要授之以渔,而不是授之以鱼。

4《快乐的节日》

这篇课文,以歌曲《快乐的节日》的歌词为内容,描写了一群活泼可爱的少苏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反思

先队员愉快渡过自己节日的动人场面。内容生动活泼,充满了节日气氛,语言优美。通过学习对学生进行珍视今天,热爱生活,憧憬未来的教育影响。但是怎样让学生体会,感受文字的美妙,是个难点。教学中充分考虑学生的已有认知经验,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自主学习。同时要引导学生感悟语言,获得

美的享受,从而感到生活的快乐和幸福,以激发学生实现未来的理想和愿望。

一、设各种情境,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 “兴趣是学习时最好的老师”,这句话一点不假。在课堂上要想使学生自觉、主动地参与到学习当中去,教师除了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实际生活的联系外,还应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多种方

式去刺激和感染学生,使其对学习的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进而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 在本节课一开始,我就让学生们以看录象、听歌曲的形式让学生了解小朋友怎么过自己的节日,使学生的注意力转移到课堂上来,并且在回忆的过程中重新体会到过节时的快乐心情。 三、引导自问自答,提高学生自主探究能力 解答学生的问题是课堂上的主要学习任务,但解决的方法并不单

一。一个问题提出,不仅能引发学生思考,激活学生的思维,引起学生的争论,还能引导学生自主地参与学习活动。学生在默读课文后,我让学生提出不懂的问题,然后通过课件展示画面,让学生把看到的说一说,并把自己理解到的读出来,学生自然就理解了自己提出的问题。在自问自答的过程中,提高了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三、学生情感体验的培养。 学文重在情感体验,然而每个学生通过学习课文后的情感体验不会相同,所以我会提供广阔空间给他们,让他们读出自己的感受,说出自己的想法。如:你是怎么理解的就怎么读,你是什么心情,谁的心情和他不一样等等,让学生在感悟中摸索学习。最后以赠送爱心卡为结束,在之前把快乐的孩子和苦难的孩子进行比较,让学生们知道在自己得到快乐的同时也要想到把自己快乐给予他人,爱别人自己也会同样得到快乐!

《练习2》教学反思

本次研究课挑选了一节练习课,语文的练习课如何让学生既得到层层深入的训练,又能够让学生兴趣盎然?这是我选择研究练习课的初衷。有时候我们对练习课的设计和教学都比较简单、生硬,但是语文双基中的语文基本技能又是需要不断练习,加以巩固的。本册的部首查字法是一个重要的语文基本技能,贯穿三个单元,事实上,这个技能到小学毕业都可能成为考试的一个知识点。鉴于很多孩子早就已经对部首查字法有所涉猎,因此在教学时希望能够帮助学生理清部首查字法的一般和特殊规律,实现有层次的练习和巩固。教学中由复习一般规律到学习新的特殊规律,引入游戏加以巩固,通过小组讨论学习,将部首查字法扎实地运用到自己的学习中。 实际教学时,我个人认为学生对知识的梳理还是比较清晰的,游戏的巩固也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但是游戏的时间过长,游戏中学生对于游戏规则的遵守还有待培养,因此后来我反思,如果把游戏巩固的过程放到小组讨论练习巩固之后的话,效果或许会更好。当然,在这个练习课的研究过程中也有很多我需要反思和进一步改进的地方,比如,如何在练习中兼顾学生的集体思考和个人思考?如何让练习的形式更加切实有效?

5《雨后》教学反思

《雨后》是著名作家冰心的诗作,全诗以浅近生动的语言描绘了一幅雨后孩童戏水的嬉闹情景,勾画出孩童活泼、俏皮的形象,极具童趣。 先谈朗读方面的: 一、在教学中,首先我从学生生活入手,结合他们自己的生活体验,让他们通过朗读感受童年生活的幸福快乐。《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由于年龄特点,很多孩子都喜欢玩水踩水,那快乐的感觉长留心中。所以在教学中,我就引导学生通过朗读进入课文所描绘的玩水踩水的情境中去,在入情入境的感悟中享受兄妹俩踩水时的兴奋和快乐,与之产生共鸣。我经常这样问学生:“如果是你,你会怎么想?怎么做?”而且理解这首诗的难点在于体会兄妹俩行动与心理活动的矛盾。这方面的心理如何让学生揣摩得

【篇三】苏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反思

苏教版八年级上册分单元教学反思

苏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教学反思

1、七律·长征(毛泽东)教学反思

《七律长征》是毛泽东同志在红军长征胜利结束时写下的一首诗。它是毛泽东为纪念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而作。作者以其军事家高瞻远瞩的眼光和诗人豪放热情的气概,回顾了长征的艰难历程,讴歌了红军战士英雄无畏和乐观精神,抒发了作者勇往直前的豪迈情怀。

一、 为了让学生更好的了解写作背景,使学生走近文本 , 对诗歌描绘的情境与所表达的情感有更深刻的感悟 , 我在课前布置学生利用各种途径搜集有关红军长征和毛泽东主席的相关资料 , 自己也进行了充分的准备 : 搜集了长征的相关资料以及毛泽东同志的简介及其诗词等 ,诗中提到的五岭、乌蒙、金沙、大渡和岷山,学生都是很陌生的,也不太知道红军在这些地方曾经有过的艰辛。因此我搜索并剪辑了有关红军长征爬雪山、过草地、巧渡泸定桥的图片视频资料。苏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反思

通过课前布置学生查阅资料和课上交流资料等手段,不仅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做好了铺垫,而且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拉近了学生与文本的距离,为课文的理解减缓了坡度,各种情境的创设让学生来感悟其中的情感,而不是向学生作标准答案式的灌输。“ 暖 ” 与 “ 寒 ” 的教学中,让学生通过文本想象,当时的桥上„„桥对面„„桥下„„去感悟诗文蕴涵其中的一份细腻的诗情,一颗独特的诗心。

二、把握基调、体会困难

在教学设计时,我先抓住了“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总起句,让学生总的感知红军在长征途中所经历的种种困难。而面对这些困难,红军战士是“不怕”,是“只等闲”,初步树立红军战士的英雄形象。 然后再让学生具体说了红军历经了哪些山哪些水。

三、以读代讲 读中悟情

我注重了朗读指导,通过各种形式的读,将读的训练贯穿于始终,使学生由读生情。开课不久,我声情并茂地朗诵了全诗,用激情感染学生,博得了他们热烈的掌声;指导他们读诗时,我引导他们发现七律的押韵规律后,就一句一句地引导他们读;学习“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一句时,我进行了引读、分男女读、齐读等,快结束本课的学习时,还请他们在音乐声中一起起立诵读„„朗朗的读书声,不绝于耳,学生在读中感受诗人的情怀,领悟长征精神的深刻内涵,感情不断升华。

四、资源整合 创设情境

我充分运用了多媒体进行教学,为学生创设了很好的教学情境。在理解“铁索寒”那句时,通过想象那惊心动魄的战斗场面,那浴血攀链的红军勇士令孩子们揪心不已,教学时我播放了《飞夺沪定桥》的视频,至此学生的情感得到了升华。

通过这篇课文的学习,深刻体会到介绍背景、高声朗读、特别是运用想象再现诗的意境,确实是学习诗歌的一种良好方法。在以后的诗歌学习当中,将继续推广运用这些方法,使同 教研专区全新登场教学设计教学方法课题研究教育论文日常工作学们更好的掌握课文的思想内容。

2、《〈长征组歌〉两首》教学反思之一

这篇课文有《四渡赤水出奇兵》和《过雪山草地》两首诗歌。说实在的,以前教学这篇课文是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通过读、说、思、议,逐步理解诗歌内容,突破重难点的。学生掌没掌握心理比较有底。现在利用导学案来上这样的课,我的心里有点黄。于是,我在课前预习时着重要求学生查找资料,并把课文熟读成诵。我个人也查找了许多的相关资料,如“四渡赤水”、“乌江天险重飞渡”等等,在充分了解了这些背景资料后,通过导学案练习发现学生能更准确地从文中找出表现红军“难”和表现毛主席用兵“神”的词句。通过欣赏和和学唱这两首诗歌,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很快背熟了课文。

《〈长征组歌〉两首》教学反思之二

长征难,重走长征路更难!

这是朗读单元中的第一篇课文,在这个单元中,孩子们将从学习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开始来学习朗读诗歌。

单从诗句来看,《四渡赤水出奇兵》这首诗的层次是比较清楚的:前面的长短句交错,表现了当时环境的恶劣,衬托了红军战士坚强的意志,后面长句着重描写了红军的神勇与指挥员的战斗智慧。但是后面的句子包含的信息容量太巨大了:四渡赤水奇在哪里?乌江天险怎样重飞渡?兵临贵阳怎样逼昆明?调虎离山怎样袭金沙?这些历史情节早已离孩子们远去了,在短短的四十分钟里怎样让孩子们走近历史去由衷地体会“用兵如神”?开始我想在课堂上只把诗句读懂,诗句里的历史让学生在课外去了解,然后以故事会的形式来交流,但是,我联想到在课前我所做的“艰苦卓绝”的工作,我放弃了个想法。在课前,我查找了许多关于四渡赤水的资料,在这些资料中对这段历史都有大量的文字介绍,其中有错综复杂的线路、陌生拗口的人名、还有扑朔迷离的前因后果,我甚至动用家人的关系请教了部队的“专业人士”,最后还是没有彻底理清楚,我怎么能把这个难题丢给学生?最后,我还是选择了边读边补充的方式,在补充背景中创设情境,在创设情境中理解诗句,在理解诗句的基础上指导朗读。

当然,我补充的背景都是浅层的,都是梗概,我把重点放在了理解诗句和朗读诗句上。其实在课前我也学生收集了相关资料,但刚上五年级的学生并不能在如此多的信息中去甑别去选择,甚至有的孩子连把自己收集的资料读完的耐心都没有,这就使课堂上老师的引导显得格外重要。那么,对于这样一些关联着厚重历史的课文,让学生对历史的了解达到什么程度才比较合适?这种渗透以什么样的方式来操作?以扫清学生的理解障碍、朗读障碍为标?还是以学生的求知欲望为标?

在备课时,我总是把自己想成一个学生,我总是在动笔之前问自己,如果是你,你想从这节课中学到些什么技能,获得些什么知识?所以,我的备课总是很艰难,每一段相关的历史,每一种相关的文化我都想翻个底朝天,让自己在走上讲台时底气更足一些。但也正是这样,我的教学工作受到了许多牵绊。走到高段,课文愈加深奥,现在的我,渴望早日突围!

3、《老山界》教学反思

根据这篇课文特定的历史背景,我在课前利用多媒体进行了充分的情境创设,激荡起学生的感情;引导学生挖掘文章内在的思想性,体会文中所寓含的思想高度、深度和广度,把思想精华牢牢抓住,揭示阐发,启发学生深思并联系、扩展,增添感情浓度和知识趣味性;尽量发挥课堂教学多功能的作用,使思想、知识、能力、智力、情感相互影响,融思想、语言、认识能力、素质培养于一炉。

我深深感到:

首先教师上课要有激情(首先要读透文本,感动自己才能感动学生),要有深厚的文学底蕴,这样才能寓教于情,熏陶感染学生;

其次要会灵活地创造教学情境,用生动的语言、动人的形象、高尚的感情、深刻的道理吸引和感染学生,在这过程中变换提问的角度,引导学生咀嚼品味语句、交流讨论问题,从中训练学生读写听说的能力;

再次就是鼓励学生自己去发现教材中优美的语言、鲜活的红军战士形象、新颖的写作手法(如以动写静)、深邃的思想境界(以苦为乐、全心感受大自然的恬美心境等)、使人奋发的人生哲理,既而引导学生发现生活的美,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行动去创造美!还有就是要利用好适当时机,拓展有关的内容,在知识传授过程中打开学生的思路,放开学生的手脚,“欢迎质疑”、“欢迎发表与教材的不同见解”、“欢迎发表与老师不同的见解”,鼓励其独立思考、畅所欲言,这样有利于学生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的充分发挥。

4、《草》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在这节课中,我借助导读,给学生创设了参与和表现的机会,充分发挥学生自主能动性,发挥师生之间、生生之间、文本之间的交互作用,让学生有机会在课堂上表现自己。保证了学生在课堂上有足够的学习时间和空间,有足够的时间读书、思考、说话。

教学机智:

《草》是王愿坚创作的和长征有关的小说,文章比较长。为了让学生快速把握文章的内容。我利用题目导入:一棵不起眼的微不足道的小草,滚动着晶莹的露珠,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可在特殊的环境中却威胁着红军战士的生命,到底是怎么一回事情呢,今天我们走进王原坚的草,感受一下在长征途中由几株平凡的小草引发的激动人心,震撼心灵的故事。快速默读课文,本篇小说由草引发了一个什么故事,简单概括。吃——尝——议,彰显出人物的心灵和内心世界。所以草就是这篇小说的线索并由此展开故事情节。在小说教学中,可利用线索把篇幅较长的文章压缩,然后在分析人物形象时再通过各种描写把压缩的文章还原。一收一放中实现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感悟。

学生创新: 《草》这篇小说,在塑造人物上运用了各种描写方法,如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描写等等。但如何引导学生找出这些描写体会人物的内心世界呢?我先从生活实际

出发,向学生提问,我们通过什么来评价一个人?有同学说,通过他说的话,言为心声。有同学说:通过他的表情神态,来判断他当时的心理。或者通过他的行为动作,来判断他性格特征。而小说就是通过塑造人物形象来反应一个时期的社会心理和思想意识形态,或弘扬一种精神或贬斥某种社会现象。今天我们认识一下《草》中这两位人物。通过我们在现实生活中评价人物的方法,给他们写一份鉴定表。以这种方式:从这段 的描写中,我感到了这是一个 的人。大家比较有兴趣。把人物的性格和精神都概括出来了。

5、《长征》节选教学反思

整个课堂气氛活跃,学生感到这堂课非常新颖,把原本枯燥死板的文字变为形象生动的画面,使学生易于感知,体验。本堂课遵循学生的个性发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全方位看、听、说、读、写、练。使整个教学中知识的内化和外显两种过程动态的和谐的发展。

6、《枣核》教学反思

《枣核》一文是萧乾先生通过写一个美籍华人要几颗故乡的生枣核试种,以寄托思乡之情的故事,表现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深厚的民族意识和丰富民族情感的民族。全文篇幅不长,情节简单,在一个班级的试教过程中,我主要采用讲读式,帮助学生从内容上理解主题,从形式上学习本文以小见大、设置悬念的写作方法,教学的任务顺利完成了,学生的体会和理解似乎都是我精心设计好的,同学们很顺利地得出和我一样的答案,但学生是否真的认识到了文章的主题了吗?还是他们的认识仅仅停留在知识接受这一层面上?在准备另一个班级的公开课教学时,我重新审视学习了新课标,深入理解新课标关于“一切以学生为本”这一课程改革核心精神,认识到 “以生为本”需要教师从根本上转换角色,从重视教的追求到重视学生学的探究,从重视自我展示到重视学生的发展。于是我寻找新的切入点,设计新的教学方法,试图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意识和探究意识,把课堂还给学生。

因为《枣核》一课比较浅显,学生阅读难度不大,所以结合上述设计思想,从语言探究和思维训练两方面入手,力求浅文深教,培养学生自主探究意识和思维意识。

为了让学生能更快地沉入文本的阅读中,我首先播放了音乐《月之故乡》,让学生在深情凄婉的歌声中感受到那种思念家乡的感情,良好情境的创设很快地唤起了学生的共鸣: 在品读文章语言的过程中,学生能结合文章,把自己的认识完整地表达出来,在这样的一个过程中,朗读来感悟主人公的情感是非常重要的。落实教学中的情感目标,应该渗透于教学的各个环节,语文教学中朗读是其中十分重要的一环。朗读是通过读出词语和句子的声音,把诉诸视觉的文字语言转化为诉诸听觉的有声语言,把储存信息的文字符号载体变成带有朗读者情感色彩的抑扬顿挫的语音,往往会还原出作者本身所要传达的情意,使作品中的人物形象跃然纸上,使学生受到直接的感染。所有的这一切都写得那么真切,那么精巧,无一句华丽的辞藻,却把这位友人依恋故土之心写得那么细致,那么深刻,感人肺腑。作者选材独具慧眼,裁剪精当,表现了深邃感人的主题:“改了国籍,不等于就改了民族感情。而且没有

一个民族像我们这么依恋故土的”。

文章教学到这儿,似乎已经把全文的内容和主题思想都已经讲解学习得比较到位全面了,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也应该是很不错的了。可学生究竟有没有真切地感受到文章作者想要表达的海外游子殷切的思乡之情呢?这么一个又大又比较抽象的情感在基本没有离开父母家庭经历的初二学生身上真能得以落实,实现情感目标的内化吗?

韩愈有云:“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老师的教学,不只是传授知识,还要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的教育。所以,我们的语文课不能只是知识的传授课,它应该有多个目标,是复合型的,教育专家们称之为“三维目标”。即:知识与能力、情感与态度、过程与方法。这三个目标,都是我们语文教学应该完成的。

教育家吕型伟先生也曾意味深长地指出,教育需要爱,也要培养爱,没有爱的教育是死亡的教育,不能培养爱的教育是失败的教育。教育教学不是冷冰冰地把知识从这个头脑搬运向那个头脑,教育教学如果没有情感的濡染,是有缺憾的!一切生成都应指向于人,都应饱含着生命的气息,人的整个生命的和谐发展是教育教学及课堂生活的最高目的!

7、《最后一课》教学反思

《最后一课》是法国作家都德写的一篇短篇小说。这篇小说选材巧妙,以小见大,选取一所普通小学最后一堂法语课来反映尖锐的民族矛盾以及法国人民的爱国主义感情。这篇文章在对人物进行心理描写的同时,成功地把景物描写、细节描写、人物行动描写结合起来以塑造人物,而且还运用了烘托、对比的手法,把人物思想感情的变化细腻地表现出来了。 这篇文章我非常喜欢,在新课程改革的启发和引导下,我认识到了所存在的问题:害怕学生这个不懂,那个不会,所以凡是教参上提到的都予以重视,都想教给学生,造成满堂灌,吃力不讨好。再就是拘泥于教参,被教参缚住了手脚,自己反而不知道该怎么进行教学设计和创新了。因此我试着对过去的教法做个修正,给自己一个挑战。

课前我把课文翻来覆去读了好多遍,在教学方法上进行了大胆尝试:

1、倒车回环法是根据本文结构和内容特点而定的教学法。这种教法能够一波三折,可以启迪学生智慧,优化课堂教学过程和效果。

(1)导入新课时运用时代倒推法。由学生上完最后一课的高兴心理与学生想象的70多年前上完最后一课的心理导入新课,把时代的镜头倒推了70多年。学生切身感受和想象感悟是两种不同的心理感受,后一种心理培养了学生想象感悟的能力。导入用疑问作结尾,给学生一个想象思考的空间。苏霍姆林斯基说:“思考会变成一种激发 教研专区全新登场教学设计教学方法课题研究教育论文日常工作智力的刺激。”想象思考正是为了激发学生学习《最后一课》的兴趣。

(2)课文内容倒领法。在黑板上竖写“法兰西万岁!”几个大字,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这样也打破了老式的解题、作者、背景等教学程序。对学生理解课文重点、解决难点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2、以母子系统问为导线,并用子问题启发学生的思维,母子系统问像根线穿起了课文

【篇四】苏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反思

苏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反思(全册)

1.《长江之歌》教学反思

《长江之歌》这首诗用第二人称的手法表达了对长江的赞美和依恋之情,读起来充满激情和力量。在这首诗里,我们仿佛看到一位充满温情的母亲正向我们走来,她温柔而有力量,博大而又无私,宏伟而又壮观,健康而又美丽。在指导学生朗读时,我先播放了殷秀梅演唱的《长江之歌》,让学生欣赏之余调动其学习积极性,酝酿感情,为朗读奠定基调,果然在朗读时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而后,我又抓住全诗中“我们赞美长江,你是无穷的源泉;我们依恋长江,你有母亲的情怀。”这个中心句,让学生在默读中思考:“为什么说长江是‘无穷的源泉’,又是具有‘母亲的情怀’呢?”目的是让学生体会到长江的源远流长,磅礴壮观,以及养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的无私的伟大的精神。但学生的回答很难明显区分这二者的不同,仔细想来,这首诗是将长江的“无穷的源泉”和“母亲的情怀”有机结合、相互交融来写的,没有必要将哪些句子是写“无穷的源泉”,哪些句子是写“母亲的情怀”这样截然分开来理解。只要学生能从诗句中领悟到长江具有“无穷的源泉”和“母亲的情怀”这两个特质即可,哪怕从同一个诗句中既领悟到长江无穷的源泉,又感悟到长江母亲的情怀,只要学生说得有道理,都是应该得到肯定。

2.《三亚落日》教学反思

《三亚落日》是一篇文质兼美的写景短文。当我第一次读这篇文章时,就被三亚落日的“美”深深地陶醉了。教学中,我引导学生感受三亚浓浓的热带风情后,就抓住“三亚落日美在何处”贯穿教学,抓住落日随着时间的推移形态也随之变化“像孩童——像红灯笼——像跳水员入水”来感受日落的整个画面,并抓住“红扑扑”、“赤朱丹彤”、“金红一色”等绘色的词;又抓住“快乐”、“抖落”、“悬在”、“顽皮地蹦跳”等描摹形态的词语来指导朗读。

通过这课的教学,我对“课堂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这句话,有了更深的理解。为了上好这节课,课前我作了充分的准备:反复品读课文,仔细钻研教材,设计教学思路,查阅有关资料,因此,课堂效果很好。尽管如此,仔细回顾,总结反思,仍不乏几许遗憾,而最大的遗憾,就是没有做好“作者先描写三亚的热带风情是为了表现‘在这样的地方观落日真有诗意’”的引导。如果能弥补这一点遗憾,相信这节课定会更精彩。

我相信:找到问题所在,就是取得下一次成功的保证。

3.《烟台的海》教学反思苏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反思

《烟台的海》是一篇优美的散文。它以“总——分——总”的结构,围绕着第一节中的“独特的海上景观”,展现了了中国沿海城市——烟台在冬、春、夏、秋四个季节不同的特点,具体描绘了烟台的海冬日的凝重,春日的轻盈,夏日的浪漫和秋天的高远的特点。最后一节对全文作了总结——烟台的海,是一幅画,是一道广阔的背景,是一座壮丽的舞台。世世代代的烟台人在这里上演着威武雄壮的话剧。这一句子既概括了烟台这座城市的特点,又给读者留下了无限的遐想。

教学中,我紧紧抓住“烟台的海有一份独特的海上景观”作为突破口,先让学生从课文中找到烟台四个季节海的不同特点,再抓住“烟台的海,是一幅画,是一道广阔的背景,是一座壮丽的舞台。世世代代的烟台人在这里上演着威武雄壮的话剧”这句话让学生体会烟台的海给人们带来的欢乐和富足,从而表现了人们对它的喜爱之情。达到了较好的效果。

4.《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反思

《记金华的双龙洞》是篇游记,主要描写了双龙洞的“外洞、孔隙、内洞”的特点。教学时,我通过板画的方式,让学生边读书,边画出金华双龙洞的示意图。通过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学生们了解了:从金华——罗甸——双龙洞口——外洞——孔隙——内洞的游览过程,接着我们分了三个板块:一、学生自学“路上见闻”部分;二、以小组讨论的形式学习“外洞、内洞”部分;三、重点讲解“孔隙”的部分。在学习过程中,我结合“引导自学型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归纳学习方法。如此安排,主次分明,体现了本单元的训练重点——分清文章的主次。

习作一教后记

一说起作文,同学们就开始抓耳挠腮起来。一个寒假,他们都没有接触作文,总觉得作文无事可写。好在习作一要求学生写的是《童年趣事》,整篇文章围绕着一个“趣”字展开。我通过让学生们回忆过去发生的有趣的事,激发他们的写作热情。最后指导学生选择其中两三个故事为例,注意把人物的神态、动作、语言写具体,并进行了作文的讲评。

实际上,要想切实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就要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他们只有有了强烈的情感,才会写出有真情实感的作文来。

练习一教学反思

练习一的《语文与生活》,目的是学习“拟人”的修辞手法,让学生能把语文学习和生活紧密结合起来,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教学第一部分时,我重点让学生比较了比喻与拟人之间的区别,并让学生通过集体交流听别人说一说自己写的句子,激发了学生的写作热情。

《诵读与积累》部分,通过自读——竞赛背诵的方式,完成了教学任务。并且在学习了这些描写冬季的词语之后,我们又补充了有关春季、夏季、秋季的成语,开拓了学生的眼界与思维,达到了教学目标。

【篇五】苏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反思

苏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教学反思

这首诗歌以生动活泼的语言,描绘了少先队员积极参加植树活动的情景,告诉了我们植树造林的重要性,表达了少先队员植树造林、改造自然地决心。全文内容浅显,首尾呼应,语言富有感染力。

由于课文内容浅显,本课教学我采用了多种形式的朗读:自读、互读、个别读、指读、小组读、男生读、女生读等形式,让学生多层次全方位地朗读,在朗读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效果明显。在朗读中,我让孩子们联系课文及课前预习(阅读《补充习题》中的相关资料)说说植树的好处,从而也明白了为什么我们要多植树的道理。

在深入理解诗歌时,我抓住“走,我们一起去植树”这句话引导学生走进课文。这句话在文中一共出现了两次,是本首诗中的关键词句,是学生理解这首诗的课文核心。我引导学生透过文字表达的表层意思看到文字背后更为深层的意义——表明了少先队员植树造林、改造自然的决心之大。并通过阅读第二段落,逐步了解植树的具体好处,在此基础上,了解“绿色工厂”、“绿色的希望”、“绿色宝库”等词语的具体含义。

最后,在共同朗读植树标语中,学生对文本有更好的理解。相信学生也更加明白了“植树造林,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2.《第一朵杏花》是一篇物候学的小故事。讲述了我国著名科学家竺可桢前后两次向孩子们查询第一朵杏花开放的具体时间,赞扬了竺可桢一丝不苟的科学研究态度。这个故事告诉学生只有通过精确、细致的观察,才能掌握事物变化的规律。 本课的学习,以读贯穿全过程,以不同形式的读引导学生感悟、积累和运用语言。初读,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并画出自己不理解的词句。细读,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抓住学生自学中的疑点边读边想,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3.《燕子》是一篇散文。本文语言清新明快,描写准确生动。燕子活泼可爱的外形特点、追赶春天的候鸟习性、轻快灵活的飞行姿态、文静优雅的休息场面,都一一跃然纸上,动静结合、有声有色,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春天和燕子的喜爱之情。

4.《古诗两首》中国人历来是喜欢春的,多少文人墨客都留下了春的印迹。本单元的课文可谓是多彩的春天。在《古诗两首》中也安排了这两首关于春天的诗,展现了春的多姿多彩。《春日偶成》是宋代诗人程颢的作品,这首诗是作者春日郊游,触景生情,意兴所致而写的,描写了风和日丽的春日景色,抒发了春日郊游的愉快心情。新课标指出:小学各年级都要重视朗读,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读是目的,也是理解的手段。因此,在教学古诗时,我首先让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发现。

在指导学生读通的基础上,让学生反复朗读诗歌,通过看图、查字典、小组讨论等方式让学生读透诗歌,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象作者抓住了哪些景物的特点写出了春日的美丽。再品读诗歌的三、四两句写了什么内容?看看诗人是围绕哪个字展开描写的,由于学生有了一定的学习古诗的基础,所以一眼就找到了诗眼“乐”,也就能感受诗人当时的心境了,也就能够有感情地背诵了。

5.《苹果里的五角星》是一篇充满童趣的文章,课文记叙了邻居家的小男孩“传”给“我”一个鲜为人知的“秘密”:把苹果拦腰切下去,苹果核部分就会出现一个“五角星”的图案,这使“我”从中受到启迪——创造力来源于打破常规的思维方式。

由于课前孩子们早就做个这个实验了,所以苹果里藏着五角星早不是什么秘密了,也就没什么玄机而言。本以为这篇课文很容易就讲透,可是课堂上却没那么顺利:有些孩子连苹果里的五角星到底是什么都不知道,更不用说从大处说什么叫创造力了。这节课我上得心灰意冷,我决定采取办法补救,我不允许自己的课堂上学生学得一知半解。于是利用第二天早读时间,我进行了回炉教学,我首先让孩子们继续读课文,把课文读透,接着揣摩人物对话的语气,从而判断我和小男孩各自说的苹果里到底有什么的不同含义。在此基础上,再列举了多个关于创造力的故事,让孩子们感受到创造力的魅力,感受到人物打破常规思维而创造奇迹的魅力。在这样的基础上,再回到课文,孩子们的理解就比上一课深刻多了。经过这样的回炉,也让我更加审视自己的语文教学,简单与不简单,有时就看你如何运筹帷幄。

这是一篇童真童趣的文章。文章叙议结合,重在引人思考,给人启迪。

细读课文时,引导学生理解重点词语,在自主阅读、相互交流中深刻领会课文的内涵。

课文的开头先概括介绍了邻居家的小男孩。通过“常客”“差不多每天”“报告”“新闻”“显示显示……新本领”等词语让学生体会这个小男孩活泼天真和好奇心强的特点。接着,让学生边读边思考:当小男孩要向“我”显示他在幼儿园里学到的新本领时,“我”是怎么说的,为什么会这么说?进而体会“我”根据自己切苹果的经验,不假思索地回答“我知道里面是什么”。课上认真指导学生朗读,把小男孩的天真活泼与“我”的不以为然的情态充分表现出来。

第三自然段具体介绍了小男孩切苹果的过程。教学时,让学生画出文中描述小男孩切苹果的方法及由此而产生图案的句子,引导学生与通常的切法进行比较。结合实物演示理解句中的“拦腰切下去”“横切面”“清晰”等词语,帮助学生读通这些句子。

6.《最佳路径》这篇课文主要讲了建筑大师格罗培斯为迪斯尼乐园的路径设计而大伤脑筋,无意中从老太太打理葡萄园的方法中,受到“给人自由,任其选择”的启示,从而设计出了世界最佳路径。整篇课文叙事形象生动,语言简炼,人物丰满,言简意赅,韵味深长。

学习“遇到难题”这部分内容,我引导学生咬文嚼字,抓住关键的字词句,感悟人物特点。“攻克过无数个难题”“微不足道的路径设计”的对比描写,“40多年的研究”“已修改了五十多次,没有一次是他满意的”的列举数字,让大家感受到格罗培斯的严谨认真、精益求精的人格魅力。也为后文终于茅塞顿开设计出最佳路径埋下伏笔。

“受到启发”中,葡萄园主卖葡萄的方法与格罗培斯路径设计方案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阅读这部分内容,我直接放手,把课堂时间还给学生,引导他们采用读书做记号的方法来画出两种卖葡萄的方法,比较结果,思考哪种卖葡萄的方法好,探究好在哪里。充分尊重、信任学生,放权给学生,给他们独立阅读、思考、理解课文的机会,组织他们讨论、质疑、交流,给学生充分表达自己思维的机会。学生参与的积极性高,连平时课上经常沉默寡言的人也积极举手发言:许多园主把采摘下来的葡萄放在路边,向过往的车辆和行人吆喝,结果却是很少有卖出的;而一个无人看管的葡萄园,只要你投入5法郎就可以摘一篮葡萄,结果却是在绵延上百里的葡萄产区,这里的葡萄最先卖完。在和谐的氛围中,学生的感悟能力、创新思维得到了体现。他们惊讶地发现,卖葡萄的老太太就是那个

“换一种思维方式”的具有创新精神的人,她卖葡萄的方式与众不同,却体现着人文的温情与魅力:她尊重他人,信任他人,给人自由,任其选择。

在此基础上,再研读格罗培斯的设计,引导学生们发现总结他这样设计路径与老太太的异曲同工之处:采用与众不同、顺其自然的方式,把选择的权利交给他人,让大家去寻找适合自己的东西······也就顺其自然了。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7.《人类的老师》这是一篇有关仿生学的课文,重点介绍了人类在飞行设计、轮船设计、建筑设计等方面想动物学习的几个例子,具体说明了人类以生物为师,向自然学习的收获。文章知识性和趣味性都很强,结构简明,通俗易懂,便于学生自读自悟。因而,在教学中,打破以往的教学常规,还自主学习于学生,让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的探讨与研究之中,亲身体验到了自主学习的快感和学习语文的乐趣,激发了学生探索大自然的强烈愿望。改变死记硬背,机械记忆的学习方式,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教学时我遵循了这一原则。

四年级学生已经具备预习的能力,所以,自主预习时,我让学生多渠道搜集相关的文字或图片资料,以便小组交流。精读课文时,主要抓住重点段,即三、

四、五自然段,反复研读,挖掘文本内涵。因为这三个自然段结构相似,因此,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给学生一个自由选择的空间,重点学习自已最感兴趣的部分,进行合作探究、讨论交流,筛选有价值的问题促进学生积极思考,深入探讨。如:“自然界的种种生物真是人类的好老师啊!”给我们什么启发?除了文中列举的那些事例外,人类还向哪些生物学习过?等等。

通过小组的交流,展示学习成果,体现了学习过程的合作。合作的过程,是师生、生生思维碰撞的过程,是相互学习的、接纳的过程,也是分享学习成果的过程。在合作探究过程中,鼓励学生大胆想象,敢于质疑,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学生求知的欲望特别地强烈,课堂气氛空前高涨。

8.《三顾茅庐》是根据罗贯中的著名古典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的第三十七回“司马徽再荐名士 刘玄德三顾草庐”的内容改编而成。课文记叙了刘备三顾茅庐,诚心诚意请诸葛亮出山,辅佐他完成统一国家大业的故事,赞扬了刘备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精神。

教学时我抓住了“刘备诚心诚意拜访诸葛亮”这条主线展开教学,让学生通过找表现刘备诚心诚意的字、词、句,谈谈自己的体会,有感情地读好句子来理解课文。学生通过默读课文,潜心和文本对话,纷纷找到了文中的关键词句:①第二小节中张飞和刘备的对话。张飞“嚷道”“捆来”,短短的一句话,一个“鲁莽”“草率”的猛张飞跃然纸上。孩子们读起张飞的话语都饶有趣味。了解了张飞的态度,孩子们又谈起刘备的表现。从“生气地”,“你就不要去了”孩子们看出为了诸葛亮,刘备对自己的结拜兄弟都动了火,足以说明他的“诚心”。②在体会“恭恭敬敬”一词时,我向他们介绍了“恭”字的含义,底下的小字加一点,其实是“心”的变体,这个词语就表示对发自内心的尊重别人,从而在词中感受刘备的诚心诚意。③体会刘备的一些行为“下马步行、轻轻敲门、轻轻地走进、站在台阶下等候、快步走进”,通过体会这些细节描写,孩子们体会到了刘备对诸葛亮的虔诚和敬重。④抓住时间词“半晌工夫、一个时辰”让学生想象当时的情景,还告知他们刘备当时已经47岁,而诸葛亮年仅27岁,让学生领悟到刘备颠倒军臣之礼,体会他的谦虚有礼和不耻下问,更深入地体会刘备的诚心诚意。

可见在教学中,引导学生通过“琢磨课文、推敲语言、体会情感”的过程,能有效地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

9.《祁黄羊》是一篇历史故事,讲的是祁黄羊让位荐贤的故事。祁黄羊由于在多年征战中,腿脚落下毛病,无法担任“中军尉”一职,便向晋悼公请辞,推荐他的杀父仇人解狐接替他,但此人重病,不久就不治身亡了。祁再推荐自己的儿子祁午接替他,表现了祁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亲,做事出以公心的崇高品质。

教学这一课,我主要以“祁黄羊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亲,做事出以公心”这句话为切入点,先从理解句子意思开始,然后提问:祁黄羊为什么举荐自己的仇人解狐,后来又为什么举荐自己的儿子祁午?引导学生理清文章脉络,研读对话,入情明理,感受祁黄羊一心为国、大公无私的高尚品质。在学习重点段3——11自然段时,我把它分成两个层次进行。课堂中重点指导学生学习了3——7自然段,即“外举”部分,然后放手让学生用刚才的学习方法学习8——11自然段,即“内举”部分。学习“外举”部分时,我先挑起学生认知上的冲突,“祁黄羊竟然举荐他的杀父仇人担任中军尉这一职位,老师认为他是一个很糊涂的人。”学生表示不同意,“想说服老师吗?”以此充分调动学生的探究欲望。然后让学生找出关键的词语或句子进行品味。以读为主线,进行点拨,并让学生大胆想象当时人物会怎么想,怎么说,如:“祁黄羊想了想,他在想什么?”“祁黄羊的亲朋好友听说他居然举荐他的杀父仇人担任中军尉这一职位时,他们会怎么说?”层层深入,将学生的体验不断引向深处,使其充分领悟到文本的内涵。最后进行学法迁移,自学习“内举”部分。效果不错。

在教学过程中,为了更深刻地体会祁黄羊的品质,我采用了想象表达的形式。我说:“祁黄羊竟然举荐他的杀父仇人担任中军尉这一职位,不但悼公感到意外,解狐也非常不理解,你觉得我说他会怎么想,怎么说,怎么做呢?当亲戚朋友听说此事,又是什么反应呢?”以此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不仅深刻体会到了祁黄羊的内心世界,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当教学到后面,我又抛出问题:“祁黄羊举荐了他的儿子祁午,朝中大臣听说了,会有何反应呢?再次点击中心。之后我又给学生们补充了有关祁黄羊的故事,一心为国、大公无私的祁黄羊形象在学生心中更为稳固了。

10.《公仪休拒收礼物》

这篇课文是一出独幕剧,讲的是两千多年前鲁国的宰相公仪休拒收某大夫让管家送来的鲤鱼的故事。在教学中,我采用了一下几点方法:

一、在对比中了解剧本的特点

课文导入时,我让学生默读课文,和以前学过的记叙文比较一下,发现有什么不同?学生很快找到了不同点:开头交代时间、地点、人物。方括号里交代布景及人物活动等。括号里交代说话时的语气、动作等。括号内的不用读。“幕起”即幕布拉开,“幕落”就是幕布闭合。我还特地说明:我们把只有一幕的戏,叫做独幕剧。一幕以上的戏叫做多幕剧。

二、在分析中感受人物品质

课堂围绕几个问题展开:①公仪休爱吃鱼吗?从什么地方可以出来?②公仪休是怎样拒收礼物的?③公仪休喜欢吃鱼,为什么拒收鲤鱼?学生很快找出了写公仪休喜欢吃鱼的语句“(回味似的)鲤鱼的味道实在是鲜美呀!我已经很久没吃鱼了今天买了一条,一顿就吃光了。”“只要天天有鱼吃,我也就心满意足了。”通过对这些词句品味、体会公仪休对鲤鱼的喜爱之情。从管家和公仪休的对话中体会公仪休的睿智,子明的不解,管家的阿谀奉承和无奈。学生也抓住关联词语来理解了他拒收礼物的原因:“因为……所以……”、“如果……就要……就……”、“如果……还能……”。这里公仪休作了两步假设:第一步,如果收了人家的鱼,

就要照人家的意思办事而难免会违犯国家法纪;第二步,如果犯了法,成了罪人,就根本吃不上鱼 了。由此得出结论:“不能收人家的鱼”。公仪休承认自己爱吃鱼,但想吃鱼就必须自己去买,这样才会一直吃到鲜鱼。从中学生体会到了公仪休高人一筹的见识和清正廉洁的品格。

三、在情境表演中加深理解

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分小组排练进行即兴表演,加深对人物性格的体会。第一组的学生表演完后,全班同学对于他们的表演给予了肯定,但也提出了一些建议,因此在第二组表演的时候,学生相对来说更投入、更淋漓尽致了。

11.《永远的白衣战士》反思本堂课我做得比较好的就是教学目标很明确,抓住了“高风险,高强度,高效率,叶欣像一台永不疲倦的机器全速运转着,把一个又一个患者从死神手中夺了回来。”这句中心句展开教学,让学生分小组寻找、讨论哪些地方你体会到了叶欣工作的高风险,高强度,高效率,给了学生充分的自主学习的时间,取得了不错的教学效果。但在教学的过程中,让学生对"三高"的理解不是很透彻,在交流句子的时候,不能混起来讲,要帮助学生分清这句话是属于哪个“高”,这样更有利于学生理解这三个词语,更好地感悟课文。

通过师生的平等对话交流,让学生自己发现受感动的地方,然后根据自己生活中的已有经验认真读读,细细品味。这样,不仅能体会人物形象,表达自己的情感,还加深了对“白衣战士”的理解,激活了自己的情感体验。

但是,可能由于学生缺少自主学习的机会,在整堂课的教学中,课堂交流气氛不够热烈,学生学习起来有点被动;所以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多给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让他们适应各种教学方式。

12.《“番茄太阳”》教后反思这篇课文的教学,我从文章的主线——“我”的心情变化入手,抓住“作者在对你说什么”,“有着怎样的情感和心情”,带领学生阅读文本,走进作者的内心。

必要的教学资源是语文课重要的教学内容,在指导学生有感情地读第一小节时,我有机地拓展了本文作者卫宣利的生平介绍。第一位学生朗读情感并不到位,未能读出“生活很艰难,心情灰暗无比”,我引入了卫宣利遭遇车祸、双腿致残的介绍,学生被震撼了,这时我再叫这位学生再读这一小节,果然投入了情感。随后,我又引入卫宣利离家出走、在陌生城市以写作为生的遭遇之后,再引导学生读这一小节,学生被深深地震撼了,朗读时更投入了,真正地走进了作者的内心,与文本产生了对话。由此再跳入到文章的最后一小节的学习,让学生品味出作者现在的阳光心情,我把从第一小节体会作者“心情灰暗无比”与末一小节作者的心情“阳光温暖”作对比,引发对改变原因的探究作为理解全文的钥匙。

在深入了解明明的身体情况和探究作者“我”的心情变化的原因后,再一次让学生感受到明明美好童心对“我”的感染,从而让学生明白,残疾人尚且如此热爱生活,珍爱生命,向往光明,追求美好,那我们岂不是更应该如此?

13.在本课教学中,我让学生以朗读为主,以关键词句的理解为主,让学生感悟母爱无边,母爱无声。 首先让学生读好重点句:“母亲竟然这么轻,我心里很难过”。 思考“我”的心里为什么这么难过?是因为什么而难过?轻声读课文2—5小节,好好体会体会“我”难过的心情。然后交流讨论,说出自己心中的感受,老师适当地点拨。 当然,不能仅仅是词句的理解,还要有感情地读出课文。在读中悟,在悟中读。既然是无声的母爱,就应该在无声息中让学生领会课文的感情。所以,更多的是要让学生自己读,读出语中意,悟出浓浓的母子亲情,

【篇六】苏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反思

苏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教学反思集

本次培养的好习惯是“勤查字典”、“主动识字”。

“勤查字典”这个习惯主要落实在一个“勤”字上,现在很多孩子都懒得查字典,遇到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词语时,总是跳过去。所以在课的开始,我就让学生查查字典,理解“勤”字,既复习了音序查字法,又明确了“勤”字的含义,查完字典,我再让学生自己说说如何做到这个“勤”字,这样比我空洞的说教效果好很多。

“主动识字”方面孩子们做得比较好,他们都告诉我,在他们很小的时候家里就都有识字卡片,识了不少生字,每次到超市里去的时候,看到食品包装上不认识的字,都会问爸爸妈妈。我想:把生活看成是一个大课堂,到生活中去学语文,用语文,孩子们才会感到学语文的乐趣。

习惯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我们一定要致力于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贯彻落实,持之以恒。

《识字1》采用词串的形式,介绍了春节、清明、端午和中秋这四个传统节日的风俗民情。诵读词串,既能丰富学生知识,了解民间风俗,又能积累语言,感受祖国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

为了让孩子们在最短的时间内熟悉课文,我采用了“介绍为先,板书附后”的方式。就是先给孩子们介绍中国的传统节日,介绍这些传统节日的风俗民情,一边介绍,一边相机板书,布局和书上的一样,即第一个为节日名称,后面为风俗。并结合插图,让孩子们在流畅的介绍中结合图边理解边想象边记忆。其中,我还对风俗进行了拓展,让孩子们了解到书上的传统节日没有提到的风俗,比如春节的风俗还有贴春联等,端午还有洒白糖的风俗。我又对传统节日进行了拓展,让孩子们了解到了中国还有很多的传统节日,每个节日都有很有意思的风俗民情,比如九九重阳节,就有着登高、插茱萸的风俗。

第二课时,还有时间,我和孩子们一起吟诵起相关的古诗,比如《元日》、《清明》、《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等。 通过边介绍,边板书的形式,等于给孩子们呈现了很多直观的形象,容易记忆。最后我进行了复习性的提问,大部分孩子掌握得牢固,我想老师教学的场景一定还留在他们的脑海中。我还布置了一份作业:让家长抽问孩子们三个问题:

1、我国有哪些传统节日?风俗有哪些?时间是在什么时候?我想,经过这么一巩固,孩子们就记忆得十分牢了。

《识字2》围绕“桂林山水”安排了两部分内容。第一部分是四幅精美的插图和四组词串,插图与词串一一对应。清澈的漓江水铺开了画的长卷,碧水映秀峰,竹筏立鸬鹚。三幅小插图特写了神奇的象鼻山、挺秀的骆驼峰,再现了榕树下两个孩子对歌的特有的壮乡风情。上课一开始,我就和学生以聊聊的形式开场,让学生推荐一些值得旅游的地方,并说说原因,这样的教学,孩子们会在无拘无束中畅所欲言,虽然说得不是很出色,但也毫无保留,都将自己的一些的亲身体验,和同学们一起交流,这样,学生在课上也就显得轻松了,同时也大大激活了学生的学习潜能,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识字3用图表的形式按实物图、古文字、偏旁的字形形象地展示了“木”、“禾”、“竹”、“艹”两组偏旁发展演变的过程。本课的重点是通过观察图表,借图画理解词语意思,明确偏旁对生字的意义。

教学中,我主要是组织学生以小组学习的形式,自主探究,“通过大家的朗读,你发现了什么?你是怎样发现的?”来引导学生发现词语中的规律,了解为什么这些词语中都有这个偏旁,在讨论研究的基础上,理清思路,掌握识字方法,不仅有效区分了字形,学习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教学中,我引导孩子明白四种偏旁部首的演变同时,联系自身生活体验,感受“晴空 温暖 晾晒”、“寒冷 冻结 冰雪”两组词语所传达的意境,做到读词语、想意境、悟感受,真正做到切己体察。借助图画感受“东海 黄河 长江”等词语所传达的意象,通过诵读再现意象,感受东海、黄河、长江的壮美。

当然课堂上也不能一味的讲解,孩子的兴趣必须调动起来,因此,在课中,我在黑板上画上太阳、流水、眼睛、冰块的简笔画,再引导孩子说说这些古文字像什么?这样激起了孩子探究的兴趣,并通过观察比较,引导孩子从太阳、流水等的形状试着说具体,这样适当地进行语言训练,发展了孩子的思维能力,并为识字教学增添了情趣。

所以我想,我们的识字教学,应跳出为识字而识字的圈子,让孩子自己去发现汉字的神奇、感受汉字的魅力,达到孩子自主识字的最高境界。

本次练习共安排了5个板块,有认清笔顺、学用字词句、写好铅笔字、读读背背、口语交际。本次练习的重点是学用字词句和口语交际。口语交际的内容紧贴学生的生活实际,是一个很好的教材,在培养口头表达能力的同时,又能养成说话姿势的习惯。书上配以三幅情境图,分别表现了几个孩子在不同情境中不得体的说话姿势。课堂上,我先用自己作例子,做了一个很难看的姿势给孩子上课。许多孩子都在用惊讶的眼光看着我,我立刻追问:你们为什么这样看着我啊,有大胆的孩子就说:老师,你平常上课的时候不是这样的,你还经常教育我们,站有站样,坐有坐样,今天你自己却做不到了。于是,我乘势揭示了今天的学习任务,孩子觉得很有趣,立即打开书本,积极地投入到讨论的行

列中,大家各抒己见,都发表着自己的观点,分别对这三幅图进行了分析,并对错误的说话姿势加以纠正,这样,在不知不觉中,孩子经过思考、讨论、交流这一些列的活动,亲身感受到说话时候的姿势是那么重要,在任何场合,都应保持正确的说话姿势,正当文明的好学生,可想,一堂好的课,是不需要多说的,老师的一言一行足以给孩子启示,老师是学生的榜样,这话一点都不假。当然这样的说话训练课,也并非一朝一夕,应当贯穿于整个口语交际的教学过程中,也就是在今后的口语交际的教学中,都应该落实这一要求。我们应引导学生去观察自然,做好生活积累,注意日常的言行举止的修养,不断提高口语交际的能力。

《春雨》中的难点:“发生”的意思。我让孩子们进行选择,“同学们,老师通过查阅资料,发现发生有2种解释,你们看看,在这里是什么意思?一种解释是春天,一种是万物生长。”孩子们通过字面上理解,通过讨论交流,认为是第二种解释。还有就春雨的“好”,我们通过情境创设,也很好地理解了为什么说春雨“好”?通过引导、点拨,孩子们变得活跃,主人意识变强,使得整个课堂充满了活力。

最后我还让孩子们就《春雨》的好写了一篇小文章《我爱春雨》,并让孩子们搜集资料,了解更多关于春雨的知识。我想每一篇课文的安排都有它的意义,那么每一篇课文都有延伸的意义。

学习第二小节,借助挂图,我让孩子们观察蚕从蚕卵里出来的形态,孩子们在预习和观察的基础上,了解到蚕一开始是又黑又小的,后来经过睡眠、蜕皮,由黑变黄,顺利地进行了填空。接下来,让孩子们进行多遍朗读,加深对第一个变化阶段的理解。教学3-5小节,还是利用此填空,让孩子们通过观察,改变括号里的词。把自主权交给孩子,集体交流讨论,不仅加深对蚕变化的理解,同时也培养了孩子们的独立思考与合作探究的能力。很顺利地,孩子们口头填完整了填空,他们知道又黄又瘦的蚕姑娘经过一次次睡眠与蜕皮,逐渐变成了又白又嫩的蚕姑娘,又变成了又白又胖的蚕姑娘,又变成了又白又亮的蚕姑娘。在此基础上,又对重点内容进行了板书,通过读,再次帮助理解,加深印象。

开始学习课文了,我让孩子们找出第一小节中的中心词,相机板书:美丽。再让孩子们纵观2、3小节,说说课文主要写了月亮湾的哪两处景色?相机板书:村前 村后。接着重点学习村前,给孩子们充分的自学空间,让他们找出主要景物,相机板书:小河——河上——河里——河岸。接着挨句品读,相机板书重点词语,如月牙一样、缓缓地、小鱼„„

本来在我的教学构想中,我是打算分小节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结合图展开丰富的想象,引导学生深情朗读与背诵。可是,上下来,发现效果没有预期的好,主要问题体现在:学生对于有些文本无法理解,想象空间比较狭窄,所以整堂课上得比较僵硬,不够活泼。

《练习2》的口语交际“讲童话故事”要求学生认真挑选有意思的童话故事,在认真准备的前提下,进行全班讲故事活动。我提前进行了活动的安排,孩子们饶有兴趣地开始准备了。我想象着课堂中活跃的气氛,想象着孩子们滔滔不绝的场景,想象着孩子们兴奋得意的表情。然而,到了真正上的时候,效果却远远没有我预料的好,孩子们讲的结结巴巴,或者有的选择的故事在我看来并不是多么有意思。我心里很是失落,当即笑容就没有了,虽然没有嘴上表露,然而孩子们是敏感的,慢慢地,原本应该充满欢声笑语的童话故事会沉闷了下来,变成了背诵会。课后,我调整了情绪,认真进行了反思,发现自己还没能站在孩子的角度,考虑到孩子的需要,思维太成人化、太自我了。

为了读好兄妹俩踩水的有趣情景,我采用了表演读的方式,让孩子们在表演中进行回忆,设身处地揣摩两人的心理,激起孩子们心理和情感体验的共鸣,在身临其境中,在边回忆边朗读中感悟兄妹两踩水时的兴奋与欢乐。同时,引导孩子们抓住关键词语,使得朗读更到位。在学完全诗后,我问孩子们:除了兄妹俩,这一群孩子玩得多快乐?这一问,孩子们好像也来到了那个广场,纷纷张开想象的翅膀,描述起曾经体验过或想象中的孩子们玩水的快乐情景。最后,我让孩子们将这首诗抄在晨诵本上,并配上画。孩子们兴趣盎然,任由想象驰骋,用画笔描绘自己的心情,充分体验享受到了童心童趣。

在深入学习课文、引导学生感悟寓意时,我充分利用了书中的资源——插图。文中精美的插图,不仅为课文增添了许多童趣,还可以说是文本的补充。文中的第一幅插图形象地描绘了蜗牛“在天空自由地飞翔”和“在比赛中遥遥领先”的情景,与第二幅伏在地上爬行的两只蜗牛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教学中,我一一出示给学生看,让学生知道蜗牛原来的样子以及现在样子,进行强烈地对比,生动而形象,而蜗牛的样子和神情无不给了学生丰富的想象空间,因此,在学完课文后,我又让学生观察插图,创设教学情境,问孩子们:“小朋友,美丽的春天来了,外面的世界多么美好,你看,一只老蜗牛带着一只小蜗牛出来散步了,花丛中,一群群蜻蜓、蜜蜂、蝴蝶„„飞来了,它们在空中你追我赶,翩翩起舞,老蜗牛看着它们,想起从前的自己,不由得叹了口气,对小蜗牛说„„。小朋友们,你们能猜猜此时的老蜗牛会说些什么呢?小蜗牛呢?”请同座位小朋友分别扮演老蜗牛和小蜗牛,说一说,最后再进行全班交流,学生们

也是各抒己见,如此看来,凭借插图的直观形象,创设情境,进行角色间的换位、移情体验,能使学生更好地体味了蜗牛的形象,形成了正确的价值观,而学生的学习也就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完成了本课的内容,最关键的还是把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给调动了起来。

在理解课文的时候,我在黑板上分别板书“狐狸”和“老虎”后,针对故事中的“狐狸”,我抓住了“窜”、“骨碌一转”、“扯着嗓子”、“神气活现”、“摇头摆尾”、“大摇大摆”等这些词语,训练学生朗读的语感,突出狐狸的狡猾模样;而针对“老虎”,当然就抓住“愣”、“蒙”、“松”、“跟”这四个字,表现出它的智慧不足之处。接着,在通过对板书内容的比较,让孩子们真正体会狐狸的狡猾,老虎的大意。最后再引导学生通过对词语的理解,展开合理的想象,促进学生朗读的感悟,自然而然,学生的朗读水平就更上了一层。

最后,在表演中结束了本课的教学。在表演的过程中,为了让学生大胆表演,我和孩子们一起创设情境,一起表演,一起进行评价,学生的兴趣很高,孩子们的表演当然也比较精彩,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也使孩子们更加深刻地了解了课文内容。

课伊始,我和孩子们交流生活经历,启发学生回顾自己的生活,围绕下列问题展开交流:你们在日常生活中,遇到过哪些不正确的行为?你们是怎样想、怎样做的?结果又是怎样的呢?其次,揭示“劝阻”的概念,由学生的回答自然引出“劝阻”一词,并引导学生简要地讲一讲自己的理解。接着,我利用书本上的插图,选择其中的一个场景,创设教学情境,和同学们谈谈这样的做法正确吗?我组织学生展开小组讨论,再组织全班交流,得出结论。当然在交流的时候,我适时地点拨,告诉学生劝阻时要态度诚恳,表达清楚,语气恰当能说服人的理由。之后,我让学生自己选择剩下的图景,和同桌或小组内进行角色扮演,当然,在学生学习的时候,我走入他们的群体中,和他们一起表演,学生兴趣很浓,很乐意参加这个活动。

当然,我不失时机的将我们学校的“文明劝导员”的这个活动也作为我的教学内容,我觉得这是一个很好的教学资源,利用身边的事,身边的人,发动学生一起加入其中,学生们都很乐意参加,并决定向年级搞到同学学习,把“劝阻”这个口语交际的内容真正地运用到生活中去。

教学中,我紧扣“恩情”一词,让学生在学习课文中充分体会母亲的这份恩情,让学生感悟母亲对子女的那份关爱之情,所以,在课伊始,我播放了大家尤为熟悉的歌曲《世上只有妈妈好》,在歌曲声中让学生联系生活,说说自己的母亲是怎样关心自己的?回忆一两件事情,这样的提问,对学生来说是在心灵上受了一次洗礼,使他们初步感悟到了母亲对子女无私的关心爱护,懂得应该铭记母亲的养育之恩。接下来在教学第一自然段时,我让学生默读课文第一节,并用“﹏﹏”画出让你感悟到母亲的恩情的句子。学生在读读、画画中,找到了句子“夜深了,母亲还在油灯下一针针一线线地缝着。”在此基础上,我又追问:“从哪些词语中体会到了母亲的恩情?”学生们很快找到了“夜深了、一针针、一线线”。这时再借助课文插图,让学生把感悟到的感情通过朗读表达出来。这段结尾有一个省略号,我抓住了这个省略号进行拓展,问:“母亲除了担心孩儿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回来,母亲还会想什么呢?”孩子们都说得很精彩,充分体会到了母亲的一片关爱之情。由此,用同样的方法教学下面的自然段,引导学生更深地体会出文中母爱的伟大以及诗人热爱母亲、不忘母亲的感情。最后,我再根据课一开始提出的问题,结合本课学习的内容,说说最想对自己的母亲说些什么?由此教学,学生的感情又一次等到了升华,既领悟了课文内容,又能体会到自己母亲的关爱,真正感悟了“恩情”这一词。

教学时,我将重点放在如何使学生将外在的形象内化为情感,感受语言文字的美。在本课的教学中,我抓住关键词语来帮助学生由表及里地体会文中人物的心理活动,感悟沉香为了解救母亲而不怕困难,刻苦习武的精神。在学习第二小节的时候,我抓住“再三、含着眼泪、恨不得、马上”等关键词来引导学生体会藏在父亲心中很久的苦痛和沉香知道真相后又难过又气愤的心情。并通过表演沉香“默默地攥紧了拳头”来感悟沉香救母决心的坚定。在此基础上加以指导朗读,学生读出了沉香的心声。其次,在学习第二小节时,我抓住“寒冬腊月、盛夏酷暑、起早贪黑”等词语,结合插图让学生想象沉香练武的情景,从而将语言转化成一幅幅生动的画面,培养了学生的感悟想象能力。再通过朗读体会沉香为了解救母亲,不怕吃苦,顽强学艺的精神。所以,在教学中,要巧妙的创设情境引导想象、角色扮演,立足语言训练,从而促使学生进入文本,感悟品读,提高教学效果。

在教学中,我还是让学生体验人物情感,和沉香对话。苏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反思

课文的第二自然段是沉香吃尽千辛万苦向华山奔去。这一段话,我请学生反复朗读,想像自己看到的画面。学生一边朗读一边想像,有些孩子回想到了《青蛙看海》中坚持不懈的小青蛙,想到了《大禹治水》中不辞辛劳,走遍千山万水的大禹,他们想到了“跋山涉水、翻山越岭、山高路陡”等词语。他们看到了在茫茫沙漠中、在崇山峻岭间、在荆棘丛生的荒野里沉香那瘦小的身影。接着,我就请学生把自己想像成沉香,接受老师的采访。沉香啊,你的脚上怎么

有这么多的血泡,你疼吗?你的身上怎么有这么多的血痕,你疼吗?你遇到了这么多的困难,你有没有想过要放弃啊? 在想像中,沉香的形象越发丰满了,在对话交流中,沉香的孝心也越发令人感动了。所以在课的最后,我让学生表演沉香母子相见时的情景时,孩子们都演得比较深情。

课文语言精练,同时也留下一些值得学生想象的“空白”。教学时利用这些“空白”之处正好引导学生想象,既能更深入地理解木兰的品质,又能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表达能力。书后安排了一项想象作业“木兰是怎样说服家人的?”,借助这个作业,我在教学课文第二自然段的时候就引导学生抓住木兰的话“自己理应为国为家分忧”找出木兰忧的原因:

《练习4》读读背背是一组关于亲情的成语 ,经过前面一组课文的学习,孩子们对亲情有了深刻的感触。在教学时,我先让学生观察插图,通过画面来理解词语的意思,然后我再让学生与图中的小牛、乌鸦对话。“小牛,你的妈妈是多么爱你啊!你一定不能忘记母亲的恩情啊!”“小牛,你是多么幸福啊!你长大后一定要好好报答你的母亲啊!”“小乌鸦,你真是一个孝顺的孩子!”“你的妈妈因为有你一定会感到很幸福。”听了小朋友的话,我知道他们已经完全理解这几个词语的意思了,浓浓的亲情也在他们心中荡漾。

《识字5》对于孩子们来说,都有一种新鲜感,因为它是关于军事武器和军事术语的,从未接触过,但是很有吸引力。在教学前,为了让孩子们先了解军事方面的知识,我给他们先看了有关的录像。

我给孩子们播放了一段介绍军事武器和海陆空的录像,孩子们被众多神奇的武器所吸引,纷纷被巨大的威力所震撼。从孩子们的表情中,我能感受到他们对这些东西的兴趣,对海陆空军人的羡慕与敬佩。我想一段录像比任何的开场白都更能吸引孩子们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中,我有个习惯,我喜欢让孩子观察文中配的插图,喜欢听孩子们说他们眼中欣赏的一切,我觉得只有引导他们亲自观察,自主实践,勇于探究,才能探索出更多的奥妙,从而解放他们的眼睛。

在教学词语之前,我先让孩子们观察文中的插图,提问:说说你看到了什么?孩子们都知道我让他们观察插图,就知道一定要把话说完整、说精彩。他们观察之后,纷纷告诉我他们观察到的,在他们回答的时候,我相机出示了文中的动物名词,这样,他们诵读串词就不难了,因为头脑中已经有了整幅的画面。接着我又让他们欣赏了这些动物在不同场景中的姿势图片,深受孩子们的喜欢。

教学《识字7》,我完全采用逐步板书,引导学生思考记忆的方式进行教学的,自我感觉上课思路很清晰,教学效果很好。

首先,创设语言情境,编故事导入,用简笔画画上神佛图,接着写上古文字“示”,引出现在偏旁“礻”,读几遍,记住偏旁名称。再问学生,从图到古文字到现在这个偏旁,可想而知,有这个偏旁的字大多和什么有关,相机板书:大多和神仙、祖宗有关。接着板书课文中带有这个偏旁的词:神话、祝福、祖先。会读,观察这些词,验证刚才的“大多和神仙、祖宗有关”的说法。最后再举例有这个偏旁的其它字。

下面的三行也是这样进行教学,整齐的板书放在那,孩子们一看就清楚记得。最后,我让孩子们根据板书进行巩固一遍,并比较了“礻、衤”、“宀、穴”,最后同桌过关刚才讲的,再次进行深刻记忆。

《识字8》中有几个字容易和其它字混淆,有些部位容易写错。于是,在课堂上,对于容易混淆的字,我特别花了点时间引领学生进行分析、记忆。这些容易混淆的字有:鸦-鸭、朗-郎、鸟-乌、鹰-雁,“朗”字左边部分与“腿”字右上部分容易混淆、“腿”字右下容易写成建字旁、“雕、雁”容易将右边少写一横、“胸”右内是“凶”容易少写一竖。教学过程中,我采主要采用比赛的方式进行教学,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不把问题留到课后,不让问题遗忘,及时解决,当堂认清。

在教学前一天,我布置给孩子们这样一个作业:教会父母或小伙伴一个有意思的游戏,说清游戏的名称和玩法。第二天早上,我和孩子们一起玩了他们喜欢的游戏,有“老鹰捉小鸡”、“跳长绳”、“跳皮筋”等,孩子们玩得很高兴。在玩的过程中,我故意装作不懂请教孩子怎么玩,并且故意制造麻烦,让孩子们体验挫折,想办法解决,从而产生心理活动,加深自己的活动印象,为后面的说话写话作铺垫。比如我当鸡妈妈对付老鹰,让老鹰捉不到小鸡,让他自己想办法。

所以根据教材特点,我采用对比的教育方法来突出两位学生“学习态度不同,学习结果出不同这一重点”内容,从提问到导读再到清晰的板书,整个过程我都试图体现这一点,在教学之后,学生能充分的体会到了读书学习要专心致志,不能三心二意。

其次, 低年级学生好动,对任何事物都感兴趣,所以,我充分利用文中的插图,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帮助学生理解课文部分内容。并且利用插图引导学生复述课文,通过复述课文来帮助学生背诵,这样能积累学生的语言。

在课的最后,我引导学生想象,让孩子说说如果你碰到这个学棋心不在焉的学生,你想跟他说什么?我先让孩子在小组内讨论一下,然后再在课上演一演,这样做,学生能通过学习本文,懂得读书学习要专心致志的道理,同时也让学生深入了角色,实现了学生的自我教育。不仅这样,还提高了学生的说话能力,效果较好。

在揭示课题后,我指导学生就题设疑:黑板没有脚,怎么会自己跑了呢?黑板两个字为什么加双引号?学生只有以敏锐的观察力发现了问题,才能有强大的动力,才能真正开启心智的大门,真正激发学习的热情。抓住课题,引导学生质疑,很有学习效果。课文叙述的故事,集中反映了安培“搞科学研究非常专心”这一中心。教学时,我抓住这一中心展开教学。让学生找出描写安培搞科学研究非常专心的句子,小组讨论、交流,再通过朗读体会,充分体现了学生的学习自主性。

在教学第二自然段时,我抓住妈妈、医生、爸爸和爱迪生各自的表现进行教学,提出相应的问题。特别对爸爸和爱迪生两个人的手部动作进行了挖掘:从“搓”看出爸爸的心情怎样?从“攥”看出爱迪生心情怎样?理解爸爸无可奈何的心情并不难,但是要理解爱迪生此时攥着拳头,手心攥出了汗水,不仅仅是因为急,还说明他在开动脑筋想办法。要理解这“攥”的两层含义对学生来说,比较困难,于是我让学生通过联系上下文来进行理解。并让孩子把自己也当一回爱迪生,做做爱迪生的动作,由此,让孩子体会爱迪生的心灵深处。

在教学时,我先出示徐虎的照片,说说照片上的这个人的名字,然后揭题,并告诉大家,这是一个普通的人,却被人们称为他的一颗心像“闪光的金子”,这是为什么呢?这以问题的提出,使学生的意兴上又起了波澜,产生了学习的欲望。

其次,在教学中,我注重学生的朗读,让学生在充分朗读的基础上,通过这些语言材料感受徐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品质。文中第四自然段比较具体地记叙了徐虎为住户连夜疏通管道的一件事,教学时,我还是让学生通过阅读,让他们初步懂得写一件事需要哪些要素,从而为今后练习写记事的片断打下基础。最后,我抓住文本的空白处引导学生想象,在阳光明媚的日子里,徐虎 ;在风雨交加的日子里,徐虎 ;在冰天雪地的日子里,徐虎

课前请小朋友每人带自己喜欢吃的水果,学生情绪高涨。课上让学生仔细观察,说说水果的形状和颜色,鼓励学生描述要生动,可以用上打比方的句子。让孩子品尝水果,孩子的脸上都乐开了花。品尝过后,学生畅所欲言 。现在,水果家族开会,要选一个水果国王。这样孩子的说话欲望被激发出来了。

通过看一看、闻一闻、尝一尝,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因此,笔下的水果都很诱人。

在上课之前,我和孩子作了一番交流,发现现在的孩子对抗日的事迹知之甚少,影片的观摩又是少之又少了,为了能让学生了解故事的历史背景,更直接地接触人物,触摸人物内心,我利用课间让学生观看了《少年英雄王二小》,让学生在观看中直接了解王二小,了解王二小小小年纪就有如此的机灵和勇敢,有了这样的深层理解后,再学课文时,学生就自然而然地走进了二小的内心,理解了英雄人物,从而也激发了学生对这段历史的探究兴趣,并且抓住文中那朴实的语言,仔细观察,仔细阅读,让王二小英勇的壮举一次次地震撼了学生的心灵。

本文的第二、三自然段形象地描述了鸟岛,让人身临其境。教学第二自然段时,“陆续”这个词的意思学生理解起来可能有一定的难度,根据学生对形象直观的事物更有体验这一特点,我提出让学生分成小组表演不同种类的鸟儿,根据老师的提示:一群斑头雁飞来了,一群鱼鸥飞来了,一群赤麻鸭飞来了,在这样的表演中,学生就理解了“陆续”一词的意思。在教学第三自然段时,我紧紧抓住“热闹”一词做文章,找文中的鸟多、鸟窝多、鸟蛋多突出小岛的与众不同。

文章的第二、三自然段是文章的重点,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充分发挥直观、生动的优势,刺激学生的感官,品词析句。通过“一只蝴蝶飞来”和“一群群蝴蝶飞来”的比较,理解“金光灿灿”,从而体会“十分壮观”。通过花瓣与蝴蝶的比较,想象花瓣随风飘落的场景,让学生体会到原来蝴蝶也可以像花瓣一样轻盈飞舞,从而更好地朗读好这句话。通过欣赏蝴蝶图片,引导学生理解“色彩斑斓“,并通过比较,体会“飞过”、“穿过”、“越过”等词语的用

【篇七】苏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反思

苏教版一年级语文下册_教学反思

苏教版一年级下册教学反思

黄家湾九年一贯制学校 冯晓

《小松鼠找花生》教学反思

花生在地下结果的特征,为常人所知。但在许多小朋友的眼里,却是个谜。本文借小松鼠找花生这件事,间接地告诉学生:花生在地下结果这一常识。

上课伊始,我以一首谜语“麻屋子,红帐子,里面住着个白胖子”导入课题,接着学生在读完课题后,我提出了“花生长在哪里?”,“小松鼠为什么要找花生果?”,“小松鼠找到了没有,在哪找到的?”等问题,激起了学生极大的阅读兴趣。

课文教学时,我主要是让学生结合课文插图,理解重点词语。本文配有几幅插图,图文并茂。我充分发挥图片的作用,让学生仔细观察,透过观察了解文章内容。教案中,我让学生观察“花生开花”图,想象花生开花的情境,从而理解“格外”、“鲜艳”一词,引出松鼠与鼹鼠的对话,体会松鼠高兴的心情。观察“小松鼠疑问”图,引出“奇怪”和“自言自语”,并加以理解。同时激发学生的想象:花生到底到哪儿去了?

在课的最后,我还帮助学生拓展课外知识,组织学生交流:除了花生果,你还知道哪些植物供我们吃的部分也长在泥土里?(土豆、山芋、藕、萝卜、番薯„„)这实际上是让语文学习向生活延伸,对于语文的学习不能局限于教材,要让孩子们从小树立语文即生活。

《咏华山》教学反思

《咏华山》是苏教一年级下册一种新的课型“文包诗”,课文叙述了寇准跟先生登华山时咏诗赞华山的事,描绘了华山的雄伟壮丽,也赞扬了寇准的聪明才华。课文以讲故事的形式,在文中巧妙自然地引出了古诗,并提供了与诗紧密相关的背景知识、创作本诗时的具体情境和作者情况。课文还配有情境图,再现了华山的壮丽景色。通过朗读感悟,进行朗读指导是本课的一个教学重点,教学中我主要安排了以下几个教学步骤:

首先转换角色,引入情境。如何让学生入情、入境,产生心灵的共鸣呢?教学时,我引导学生转变角色——“现在,我们也和文中的师徒俩一起去登华山,去看风景。”让他们转变为文中的人物去读书,用文中的视角去观察、去感受、去体验,让学生的阅读真正做到“入情入境”。

其次细读课文,借文悟诗。理解课文内容,学生很容易体会到诗歌的意境,因为课文本身就是用语言来描述诗歌的意境,再配合丰富的画面,稍做引导学生就很容易受到感染,做到入情入境。但是要把课文描写诗歌意思的句子与诗歌原句结合还是重点。我在领悟文的时候,就把诗有机的融进去,在读通课文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把诗和文联系起来,悟文又悟诗,借文悟诗,文与诗相辅相承。

但是,在我这节课中,还存在许多不足之处:课堂我的一些提问不明确,从而导致学生对问题的理解不够清晰。对学生也缺乏必要的评价,这都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改进。

《21、古诗两首》教后反思

本课两首古诗都是唐代诗人李绅所作。每首时都是五言绝句。诗句反映了劳动人民的辛勤劳作,告诉人们应该懂得粮食的来之不易,教育学生要爱惜粮食。这两首诗浅显易懂,感情真挚,深受儿童的喜爱。

教学中,我为了增强教学效果,激发学生朗读的情感,感受到劳动人民的辛勤,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我在教学时创设情景,营造氛围,使学生感受其中。说到动情处,我配乐范读,出示画面,加上有感情色彩的激励语言等等,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使学生也入情入境,充分地体会诗句的意思,提高了教学效率。与此同时,我以读为本,把读和理解、读与想象等有机结合,并不断提高读的要求,让学生边读边思考,学习理解地读,投入感情地读,自由读,指名读,齐读,直至会背诵,使学生在读中感受诗词的想象力,领悟诗人的感情。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教学中应多给些时间给学生,让学生自由练读,并且让读得不够的学生再读,这样做既重视了群体活动,同时也注意到了学生的差异,培养了学生的语感,学生也就能熟读成诵了。

《锄禾》和《悯农》都是唐代诗人李绅写的脍炙人口的感叹诗。前者写出了烈日下农民辛苦劳作的情景,从而使学生体会劳动的辛苦,认识到应珍惜劳动成果。后者则对当时黑暗的社会进行了抨击。

这两首古诗在《好书伴我成长》上有过,利用晨读的时间也教孩子们读过,背过,可以说是倒背如流,但是真的要读懂文字背后的含义,一年级的学生可能无法做到,尤其是第二首《悯农》。课上我充分的利用了课文的插图,让学生仔细的观察图画:在烈日炎炎的天气下,农民们在忙着干什么?他们种的地多不多?从而理解了“无闲田”一词。农民们种了那么多的地,按说应该收到很多的粮食,可在图上我们却看到了一位老农却躺在了地里,旁边的孩子在哭泣,小朋友们一看,就说,那个老农是饿死的。那他们的粮食都到哪儿去了呢?很自然的,学生就明白了,粮食都被那些贪官污吏、地主收走了。“农民真是太可怜了/那些做官的太可恶了。”孩子们说。

而《锄禾》则为小朋友上了生动的一课。读着“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他们一下子就明白了农民伯伯种粮食的辛苦。而“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一句,更是提醒着他们中午在食堂里吃饭时要珍惜每一粒粮食,因为每一粒粮食里边都包含着农民伯伯的汗水。看着课文插图,学生爱惜粮食的情感一下就被激发出来了。《古诗两首》真的很有教育意义哦!

《三个小伙伴》教学反思

《三个小伙伴》是一篇童话,讲的是小野猪、小象、和小袋鼠一起上山栽树的故事。全文共六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写三个小伙伴一同上山栽树。第二至第五自然段写三个小伙伴在栽树过程中,各自发挥长处,密切合作。第六自然段写小树栽好后,三个小伙伴非常高兴。课文的几幅插图形象地展示了故事的内容。本课训练的重点是读背课文和识字写字。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语文课程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这就是说,语文教学需要创设一个体现个性化的、自主的、活跃的学习氛围。

在教学《三个小伙伴》时,由于教学对象是一年级的孩子,年龄相对较小,生活阅历简单,所以在板书时利用图片代替文字的方式,这样表现的更直观、更能吸引学生听课的注意力,实施效果反应这样的方法很有效,孩子们不但明白了种树需要用到的工具,而且对所需工具有了视觉上的了解,进一步了解了生活。

其次,现代教学中注重把学生带入情境中让孩子们更加深刻的体会课文,因而,我在课前利用谜语把学生分为不同角色的小队,既是为了让学生放松,更是为了给学生创设情景,让学生更快、更容易的投入课文当中。

第三、新课改指出:读书在教学中占有较大的比重。为了适应现代教学,在本课之中我采取了以读代讲的方法。比如:个人读、小组读、集体读、男女生比赛读等多种方法,让孩子们在读书中感悟,在读书中受到启迪。另外孩子们通过朗读不仅更加深入地了解了课文,而且有的孩子在朗读练习中也达到了背诵的要求。

第四、由于本课内容较长,为了给大家展现出一个完整的故事,因此,把识字部分放在第二课时讲解,这样能给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去体会本课,感知课文所表达的思想。

另外,我鼓励学生通过自己阅读,自己解决“没有锄头挖树坑怎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