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小学生的阅读能力

时间:2021-10-10 16:03:28 二年级作文

【篇一】如何培养小学生的阅读能力

浅谈如何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 教师随笔(人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就是要使学生能够顺利地把文字转化成语言,又能顺利地把语言转化成文字。把文字转化成语言就是读,把语言转化成文字就是写。小学语文教学是人生学语文的起始阶段,这个时期的读写显得尤为重要。阅读是作文的基础,阅读好像蜜蜂采花,作文好像蜜蜂酿蜜。可见,读和写是相辅相成的。激发孩子的读写兴趣,教给孩子们读写方法,从而提高孩子们的读写能力。一、强化阅读,激发孩子们“读”的兴趣阅读是收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语文课程标准》强调了阅读的重要作用,语文教学大纲也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即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从激发孩子们的阅读兴趣入手,从而达到提高学生能力目标。首先,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一堂语文课,它的成败的关键,不是教师讲得精彩不精彩,而是学生在这一节课掌握了多少知识,课文读得流利不流利、读得有没有感情。在学校里,我每天都利用一切可利用时间采取各种方法指导学生朗读课文,自由读、个人读、小组读、男女分组读、分角色朗读、全班齐读……目的只有一个,就是反复的、不厌其烦的读,将课文读熟,读得流利、有感情。一“作文没有什么秘诀,要说有,那就是多写。”大量练笔是写好作文的唯一途径。练的最有效形式就是小练笔,抓好小练笔的积累,可以减缓作文训练的难度,所谓“小练笔”就是围绕某一个重点或中心,进行范围小、篇幅短的写作练习。读写结合使“模仿、积累、创作”三者交替进行,互相包含,互相渗透,相互促进,相辅相成,是提高创造性思维能力与读写能力的有效方法之一。 

周一伟

【篇二】如何培养小学生的阅读能力

论在课外阅读中对学生审美探究能力的培养 (人教版)    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新型合格人才的心理结构应包括智力结构(认知)、伦理结构(意志)、审美结构(情感)三个方面。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明确指出:要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使学生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塑造热爱祖国和中华文明、献身人类进步事业的精神品格,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应关注学生情感的发展,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语文课程标准还要求学生加强课外阅读,吸收人类宝贵的精神文化遗产,通过阅读古今中外的优秀作品,“感受艺术和科学中的美,提升审美境界”,“深化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体会人类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陶冶性情,追求高尚情趣,提高道德修养”。      虽说人类具有爱美的天性,但一个人与生俱来的审美意识存在着模糊性和朦胧性,审美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更重要的是靠后天的学习和实践。因此,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让学生大量阅读古今中外的文学名着。文学名着都经过历史的考验,才成为人们公认的具有审美价值的精神财富,它们无不是作者“情动于衷”的呕心沥血之作,生活美、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等无不见诸其中,经常性地阅读名着可以使学生凭借个人的经验,通过感知、想象、理解和投射,自觉地去发现美、感受美、学习美、领悟美和创造美,从而丰富审美情感,提升审美能力。      一.形象再现,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力      审美感知力就是指个人把握直接作用于感官的事物各种审美特点的能力,是审美主体全部审美过程的第一步。它往往取决于主体的意识指向。它的形成不是单纯地由具体到抽象的思维过程,而是从具体审美对象出发,通过生动的直观,由单一到丰富的过程。朱光潜说:“美感起于形象直觉。”人们对于事物的认识,总是从感知开始的。换言之,感知是学生开始审美的初级层次,需调动学生审美直觉力去感受作品的语言和形象。感知又是美感的门户,审美必须有一个对象作为外来刺激,主体通过感知才能产生美感。因此,学生审美感知力的培养离不开具体的文学形象。      对于众多文质兼美的作品,要感知作品的语言美就要从朗读开始,因朗读是感知的主要方式,是获取作品美感的途径,把无声的文字演绎成有声的语言。入于眼、出于口、闻于耳、记于心,实现“学生——文本——作者”三者的直接对话,才能产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的美感。如有感情地朗读《繁星?春水》、《爱的教育》、《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傅雷家书》等作品,可以借助作品的语言文字,使读者置身于作品的情感氛围中,再现形象,跨越时空,跟作家、作品进行心灵对话,从而感悟和体验到作品真挚而深沉的思想精髓,感知爱的真谛,产生美的体验。      文学作品是通过形象来反映社会的,同时又以形象教育读者,影响读者整个精神世界。阅读时,人们总要调动以往的经验作为补充,把过去曾经建立的某种暂时的联系恢复起来,从而使过去经验中的情绪附着在当下的表象上,使审美对象融入某种程度的情绪因素。也就是把作品中的形象付诸于生活的实际,从再现形象中感知美、领悟美。刘勰将这种审美感知特点形象地描绘为“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在作品阅读中,教师就要帮助学生将主观情绪与审美对象所带有的情绪色彩和谐统一,并使之活跃起来。      二.意象透视,培养学生的审美想象力      审美想象力是将头脑中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组合成能产生审美感受的新表象的能力。想象对于审美非常重要,英国批评家艾狄生曾说:“一个人如果想真能鉴赏一部作品,并能给予恰当的评价,他就得天生有很好的想象力。”因为文学有着超越文字表面的丰富的意象世界,如果不能领悟文章深层次的意境,就无法感受到其中的审美价值。一部部文学作品其实就是一个个具体而微化、人化的自然,就是一个个森罗万象、神秘多元的世界,这也是美的根本源泉。学生走向这个美的世界就是从阅读开始的。他们从一个个抽象的文字符号出发,凭着他人的描述,透过意象,通过想象,使那些见所未见、闻所未闻的形象鲜活起来。这种审美想象力越丰富,他们对审美对象的认识与把握就越具体,对审美对象的再造就越真实。      “形美以感目,音美以感耳,意美以感心。”“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把握,关键在于读者“通过文字去接触作者的所见所感”,对作品意象进行透视解码,发挥读者的审美想象力。语文教师应借助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指导学生通过诗歌的意象、散文的意境、小说的情节和环境的蕴含、戏剧的潜台词,结合他们的生活体验去感受和想象,让作品中的画面活在眼前,使作者的意蕴酿于心中,以此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理解能力和对作品优劣的判断能力。      如《老人与海》中老渔夫桑地亚哥在经过三昼夜战胜巨大的大马林鱼后,又反复遇到鲨鱼的袭击,在搏斗武器一件件失去时,能凭着永不言败的精神杀死、打伤无数……这样一个个惊心动魄的搏斗场面,可以使人产生一种心灵的震撼:人类在跟强大势力搏斗时,具有非凡的毅力、坚韧的斗志和无与伦比的力量。这样的美,只有在经过对一系列的意象进行透视后再能感受到。     三.人物剖析,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力     儿童文学作家秦文君认为,“最好的素质教育就是让孩子懂得鉴赏”。审美鉴赏力是指在理性的层面上,对审美对象的意蕴和外在形式进行鉴别、批评的能力。它除了可以从作品中的形象、意象上进行训练外,还需要对作品中的人物进行性格剖析和价值判断。     文学作品“是人性、社会性与大自然的调和”,又“是主体内在精神和独特个性的自由显现,是生命力、创造力的文字外化”。对文学作品的解读,就是通过对作品中的人物、事物、内容的分析,使读者在对作品体验的基础上,由情入理,借助语言感知形象,产生审美效应,把审美感受上升到审美意识上来,以此提高审美能力。文学作品的美包含着人们对生活的真实感受和情感,如人与人之间的亲情、友情和离情。从作品中人物的身上,读者分明可以感受到人世间的离愁别怨、爱恨情仇,无不洋溢着人情和人性的霞光,无不给人以深深的启迪和顿悟。在剖析和对照中,潜移默化地使读者的心灵得到净化,使人格得到升华。     即使是悲剧人物和丑恶形象,也同样有着很高的审美价值。     对于悲剧人物,如可怜的窦娥、不幸的祥林嫂、隐忍的鲁侍萍、绝望的安娜?卡列尼娜、悲惨的芳汀等,作家有意将他们身上“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通过挖掘这些人物的悲剧实质,促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正直善良的品质,激发他们同情友善的审美情感,同时,还使他们学会理性分析现实,探究悲剧产生的社会根源,从而提高审美情趣。     对于像《红楼梦》中的王熙凤、《儒林外史》中的严贡生、《祝福》中的鲁四老爷、《人间喜剧》中的葛朗台、《装在套子里的人》中的别里科夫等,都是集百丑于一身的“至丑”。作家正是通过对丑的赤裸裸的暴露和鞭挞,曲折地反映出作家的审美理想。阅读指导时,引导学生深入分析作品中的丑行,剖析丑类们肮脏的灵魂,以此培养批判与憎恶的情感,通过“审丑”达到“审美”的目的。对丑的厌恶越深,便是对美的向往愈切。由此,具有负价值的丑类便成了具有审美价值的典型,培养学生丰富的审美情感,同样少不了这类形象。     四.主题挖掘,培养学生的审美创造力     席勒在《美育书简》中认为,在力量的王国中,人与人以力相遇,因而人的活动受到限制;在伦理的王国中,人与人以法律相对峙,人仍要受到限制;只有在审美的王国中,人可通过自由去给予自由,因而会给社会带来和谐,也使人成为和谐的整体。这从一个侧面揭示了审美与创造的内在机制,也就是说,通过审美,解放了人的感性,激发了人的灵性,开拓了人想象的空间,从而开发了人的审美创造力。     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中,有“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的无畏精神,有“以爱己之心爱人,则尽仁”的仁爱之道,有“礼之用,和为贵”的宽容之心,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的善心德行,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气节操守,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博大胸襟,有“将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的信仰追求……这些载入史册的人文精神于当今时代仍值得继承和发扬。当审美情趣上升到对时代文明的认同时,“关爱他人、乐于奉献”的公德意识、“开拓创新、勇于拼搏”的进取精神、“爱我家乡、兴我中华”的爱国情怀等,这些放射着理性审美光芒的主题,将会在学生的笔下、身上得到演绎和光大。     如读《鲁滨逊漂流记》可以让人领悟到:“一个人的命运掌握在自己手里”;“只要有志气、有毅力、爱劳动,就可以作出不平凡的事业”等美学主题。指导阅读时,帮助学生获得理性的共鸣,进而要求他们把这些美好情操内化为自己的行为指南,以此培养学生的审美创造力。     语文教育是人文化的教育,我们语文教师要把学生培养成理解文学、并懂得表达内心对美的感悟的人,就要鼓励学生放开活跃的思维,去探究、感悟文艺作品中所蕴含的社会意义、历史意义、人生意义,甚至哲学理念,用他们的智慧去作伦理的、社会的、政治的、历史的实践、探索和表达,让情与理和谐外化,实现审美的再造和升华。     总之,让学生广泛阅读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可以让他们在探究到文学美的同时,学会分辨生活中的真善美、假恶丑,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明确人生理想当追求崇高与伟大,人生价值在于矢志不渝地为理想而奋斗……这应该就是在课外阅读中培养学生审美探究能力的意义之所在吧!  

追忆

【篇三】如何培养小学生的阅读能力

浅谈低年级阅读教学中质疑解疑能力的培养    读书,贵在有疑,这是古今学者的共同体会和宝贵经验。目前,我们培养的应该是具有创造性思维能力的人,应该是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人。在低年级的语文教学中,同样应该培养学生质疑解疑的能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一 培养质疑解疑能力的重要性    (一)读书有疑,方始是学。如果读一课书或一“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    (二)读书有疑,才能促进思考,加深理解。古语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是一种契机,是劈开书本这块“坚木”的一个缝隙和一把利斧。如果沿着一个个疑问思考下去,就会深入理解书中的内容和精神实质。    (三)读书有疑,方能有所创见,有所发现。宋代的哲学家张载读书时很注意质疑,他说:“于不疑处有疑,方是进矣。”在别人都无疑之处看出疑问,才能有独创。(注)(四)对疑之处,如能主动地去解疑,可以培养多种能力。问题出现了,要善于分析,需要理解、联想、想象等多种能力一齐配合。有些问题还需要细致观察,甚至动手操作进行实验才能找到答案。这样,就培养了学生的理解力、联想力、想象力、观察力等多种能力。当问题得以解决后,还需用正确、流畅的语言把它表达出来,这样又培养了组织语言、运用语言和表达语言的能力。解疑不但可以培养人的多种能力,还可以激发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培养自信心。二、如何培养学生质疑解疑的能力(一) 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    小学生好问,但是刚开始进行质疑时,又往往提不出什么问题来,只会提出一些不理解的词语。这时,就可以提出几个问题让学生试着回答,很多问题学生不知道怎么回答或回答的不准确,这时学生才明白原来自己还有很多问题不理解,只是没有提出来。问题没有提出来的原因是什么呢?是学生的求知欲不强吗?是学生没有积极思考吗?我想,不是的。究其原因,学生一定是不知道怎样提出问题,这就需要教师教给学生怎样提问题,逐渐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     1、从文章题目入手,提出问题    在初读课文时,学生首先看到的就是文章的题目,而题目是文章的眼睛,抓住课题进行质疑,往往可以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如在学习《小壁虎借尾巴》一文时,在学生读完题目后我就问学生:“同学们,读完课题你们想知道什么呢?”学生就围绕“借”字来质疑,提出了:小壁虎怎么借尾巴的?小壁虎为什么要借尾巴?小壁虎借到尾巴了吗?小壁虎都向谁借尾巴了?这几个问题。这样不仅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而且经过调整这些问题的顺序也理清了文章的线索,即:小壁虎为什么借尾巴,向谁借了,怎么借的,结果怎样。    这样,经过训练之后,每当课题出现时,学生初步明确题意后,就会立刻产生谁?怎么样?为什么?等问题。此时,学生有急于了解课文内容的强烈愿望 ,为以后的学习准备了最佳的心理状态。     2、概览全文,提出问题。    初读课文后,学生概览了全文,可以提出一些不明白的词语和一些不明白的问题。只要学生提出问题,教师就要充分地予以肯定,还要对提出的问题进行归类,进行全面的讲评。对一般常识性的或比较容易的问题可以在提问后及时解决。筛选出那些有思考价值的,和文章内容有密切联系的问题,可以先不做解决,留在深入理解阶段再进行解决。如在学习《温暖》一文时,学生提出“什么是激动”、“清洁工人为什么激动”、“深秋指的是什么时候”、“文章说深秋的清晨是寒冷的,为什么说周总理却送来了春天般的温暖?这里的温暖是什么意思?”这样几个问题,“深秋指的是什么时候”这个问题可结合当时的季节及时解决,而另外几个问题就要留在讲读阶段进行理解了。      3、深入阅读阶段,提出问题    在深入阅读阶段,也可以让学生进行质疑,但一定注意学生的疑点不能脱离课文内容。可以让学生读一段文章想一想有没有不明白的问题,开始学生可能提不出来,教师可以提几个问题让学生试着回答,学生很有可能答不出来,这时,可以引导学生理解这些问题的价值,提示学生注意这些问题的角度,指导学生模仿老师尝试着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指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提问题。    (1)、从内容的理解上教学生提问。如学习《两只小狮子》一文时,学生在深入阅读阶段,让学生再读一读课文,想一想还有什么地方不明白,这样学生经过仔细阅读,就提出“练功”是什么意思?“苦头”指的是什么?“生活的本领”指的是什么?“真正的狮子”指的又是什么?这样几个问题。如果弄清这几个疑点,课文的内容也就迎刃而解了。(2)、从表达形式上教学生提问。如学习《秋天》一文,文章描写落叶飘落时的情景,用了一个比喻句“它们像一只只蝴蝶在空中飞舞”,让学生读一读这句,想一想有什么不懂的问题吗?学生就提出“为什么说树上的叶子像一只只蝴蝶在空中飞舞?”通过理解,让学生懂得这样描写的目的是为了使文章生动形象。    (3)、从标点符号上教学生提问。如学习《卢沟桥的狮子》一文时,描写狮子的样子一段最后用了省略号,这时,我就让学生观察这个自然段最后的标点符号是什么?启发学生想这里为什么要用省略号?学生经过思考就明白了卢沟桥的狮子大小不一、形态各异,在这里就省略不写其他狮子的形态了,从而说明这些狮子的形态各不相同,这时,还可调动学生的思维,让学生进行合理的想象,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而在学习《小马过河》一文时,小马说:“有一条河挡住了,过…过不去”。这个句子中同样用了省略号,可表示的意思却完全不同了,这句要表现的是小马难为情的样子,不好意思说。     4、课后练习时,进行质疑。一“离别”、“辞别”、“和死者最后诀别”。请同学们试着把这三种解释分别代入句子中,想一想你认为选择哪种解释最合适呢?根据文章内容,在这里应该选第一种解释,然后再把这种解释带入文章,即“孩子如果长大,就得离开妈妈”。    (2)、直观法。如学生不知道什么叫豌豆,什么叫豆荚,这就可以告诉学生遇到这类问题时我们可以去看看实物解决,让学生亲眼看看,亲手摸摸,告诉学生豆荚里是豌豆的果实,它指的是外面的皮和里面的豆,而豌豆就是指豆荚里面的豆。这样,通过观察实物再加上讲解,学生就会明白词语的意思了。    (3)、实验法。如学习《回声》一文时,理解回声是怎样产生的,告诉学生,下面我们一起来做个实验,这个问题就解决了。预先在投影仪上放上水槽,水槽里放上水,先把学生引入情景,现在你们就是小青蛙,跟着青蛙妈妈来到河岸上,这时妈妈捡起一颗石子,扔进河里,(拿起一颗石子扔进水槽),让“小青蛙”们仔细观察,然后说一说你看到了什么现象。这时学生会说,看到波纹碰到缸壁又荡回来,从而帮助理解回声是怎样产生的。    (4)、结合上下文进行理解。如学习《两只小狮子》一文时,学生提出了什么是“练功”?在解决什么是练功这个问题时,我让学生不要急于回答,先读一读第二自然段,再结合第二自然段的内容理解什么是“练功”,这样这个问题就很自然地解决了。(5)讨论法。学生提出很多问题后,可以在小组讨论中解决这些问题。这样,经过小组讨论和交流自己的理解,自己的心得,在这个交流学习的过程中,就很自然地把个人的学习成果转化为这个小集体的财富了。   在教学中,鼓励学生质疑,教会学生运用以上这些方法进行解疑之后,当学生遇到不明白的问题时,就鼓励学生运用不同的方法解疑,这样就能逐步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三、在培养学生质疑、解疑能力时应注意的问题:    1、了解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对学生质疑解疑能力的培养,首先,应了解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即了解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水平和学生在教师帮助下能解决问题的水平之间的差异。了解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才会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做到心中有数,才能了解哪些问题不需要教师的指导,只要学生读一读,想一想就可以解决,那些问题确是关键所在,确需教师的引导才能解决。这样才能为学生设计好解决问题的一级级台阶,帮助学生从现有的水平跃上学生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       2、要适时、适度地对学生进行鼓励    在阅读教学中,学生有了问题,就要对学生进行鼓励,即使学生在探索中提出错误的疑问,教师仍要予以热情的表扬和引导,保护学生质疑的积极性。保护学生质疑的积极性,并不是让学生漫无边际的发问,不管与文章关系密切与否,这时需要教师引导学生,让学生逐步感知哪些问题是与文章关系密切的。    3、正确处理好质疑、解疑的关系    在学习中,质疑的目的就是解开这些疑点,有所收获。因此要根据学生质疑内容的难易,分别确定解疑。对于比较容易的问题,可以让同学在小组内帮助解答,或引导学生自己悟出正确答案。对于较难理解的问题,和文章中心有密切关系的,在深入阅读阶段,教师应积极的照应、接触这些问题,稳妥的引导学生通过读、思、议来准确理解。真正做到“导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把自己置于和学生同等地位,一道探讨问题,相信学生的能力,在课堂上不放过、不忽视学生提出的每一个问题,更好地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质疑是一个良好的开端,学生的问题得以解决了,才会有兴趣提出新的问题。因此,正确处理质疑、解疑的关系至关重要。    “治学以兴趣为主。”兴趣,使学习变得自觉而轻松,在学习中,让学生主动地质疑、解疑,他们就会有浓厚的兴趣,所以,低年级阅读教学要重视对学生质疑、解疑能力的培养。让我们的学生多问几个为什么,让他们能主动地克服重重困难解决问题,进行有效的学习,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注:     摘自《知识文库》

【篇四】如何培养小学生的阅读能力

关于小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

《关于小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文献综述

在实习的时候,我的指导老师——一位小学二年级的语文教师告诉我,要管理好学生,

必须把他们培养成爱看书的孩子。当时我很好奇,爱看书的学生为什么就易于管理呢?于是我对小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这一课题研究产生了兴趣。

关键词:阅读、小学生、能力、兴趣

一.阅读与阅读能力

阅读是学生当前学习与后续学习的重要方式,是以智力活动为主的活动,阅读中智力品质的迁移,也促进了听说能力与作文能力的形成。苏霍姆林斯基说过:“阅读越早,对智力发展越有益。”阅读有利于孩子接受语言知识,促进思维发展,促进智力开发。

阅读能力,是指个体在阅读书面材料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性的稳定特征。它主要包括阅读的速度、词语与句子意义的理解、问题解答、信息的获取与分析能力等要素。而形成这一能力,离不开对一些具体方法和策略的掌握。

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是阅读教学的根本目的。培养阅读能力,必须以学生阅读能力形成规律为依据,明确能力培养的心理学要求,多方面探索培养阅读能力的途径和方法,才能使阅读教学达到理想效果。莫雷的研究发现,语文阅读能力结构随年龄的增长而发生变化,一方面表现为因素的数量逐步增加,另一方面表现为比较复杂、层次较高的因素在整个结构中的相对低位不断增强。

中小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由词汇量、句意整合、推理理解、归纳概括、情感理解、评价赏析、综合应用等7种成分构成。这7种成分可进一步归为认读能力、一般理解能力、深层理解能力、评价鉴赏能力和综合应用能力。

二.阅读的心理因素

阅读心理是指阅读者因参与阅读活动而产生的感知、思维、情感、意志、注意力等心理现象,随着阅读能力的层次、层级要求的提高,呈现纷繁复杂的变迁状态,对阅读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阅读心理因素包括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智力因素包括阅读感知、阅读记忆、阅读思维和阅读注意力等因素,对阅读活动起决定作用。非智力因素主要指动机、兴趣、情感、意志、性格等心理因素,对阅读过程起着动力、定向、引导、维持、调节、强化等作用。 其中,阅读品质是对非智力因素在人的阅读活动中产生作用和影响的提炼、概括,是各种非智力因素之功能的整合和集成,它集中反映了人在阅读活动中的整体性心理特征,并对提高个人阅读能力有着积极的能动作用。小学生具备良好的阅读品质,具体来说就是有良好的阅读习惯,每天的自主阅读时间达到半小时,有广泛的阅读兴趣,对阅读内容能够理解,阅读后能够正确流畅的复述阅读内容,阅读时知道要动笔,注意力集中,遇到生字词会查阅工具书,会随阅读内容变化产生情绪变化,甚至产生共鸣等。

尽管人们已经意识到小学生阅读能力的重要性,并开始重视和帮助小学生掌握阅读方法和规律,但小学生的阅读能力并未得到有效提高,过于重视知识因素和技能因素的作用,而轻视了阅读的心理因素,特别是阅读品质对小学生阅读能力培养的影响与作用,也就是带有很大功利性地让孩子去阅读,使得小学生阅读能力的发展处于停滞状态。问卷分析表明,在诸多影响阅读的因素中,阅读心理与阅读关系最直接,影响也最大;培养小学生具有良好的阅读品质是关键,要教会学生再获取知识的知识,培养学生再形成能力的能力。

(一)小学生阅读品质的培养

良好的阅读氛围是培养小学生阅读品质的首要条件。主要的培养策略有:大力倡导阅读从娃娃抓起的阅读理念,积极制定并实施儿童阅读推广计划,计划中应体现指向性,多元化,互动性和实践性原则;综合运用心理因素,提升小学生阅读品质,主要表现为:帮助小学生读得懂,给小学生更多的阅读选择权,培养小学生语感及注重知识积累;突出小学生阅读品

质培养中的“接受主体”地位,给小学生提供最及时的阅读指导,这需要家长、教师、社会

的共同努力。

(二)小学生阅读策略的发展

阅读策略,是指阅读主体在阅读过程中,根据阅读材料特点、阅读目标等因素,所选用

的调控阅读行为及程序的(恰当)方式。阅读策略与阅读方法是不同的两个概念,前者指导并

决定后者的运用。

小学生阅读策略的发展大致经过由外到内、由模仿到发现、由单一到综合的轨迹。由外到内

即从外部吸收各种阅读方法及阅读策略然后逐渐内化使之稳定为自己的策略,对低年级学生

来说,教师的教学对他们影响比较大。由模仿到发现,小学生从低年级正式接触到阅读开始,

首先只能是模仿别人(比如教师),习得一定的策略,很少有自己的发现,到了中高年级,

学生的阅读策略迅速发展,从主动模仿变为有意识的选择运用熟悉的阅读策略,自己也会发如何培养小学生的阅读能力

现一些新的策略。

研究表明,通过适当的教学和训练,可帮助学生加快对某些阅读策略的掌握。有些阅读

策略适用于各年级的小学生,有些在掌握和应用上则有着明显的年龄差异,如“目标定位策

略”和“因文定法策略”,总的来说,“自下而上”的策略低年纸采用的较多,而“自上而下”

的策略则在高年级应用的较多,这与教师日常的教学结构、指导有关,也与学生的阅读经

验、对文章结构理解的多少有关。阅读策略的教学对小学生阅读能力的形成与提高具有极其

显著的促进作用。

不同教学方式对阅读策略掌握与应用有不同的影响,在“专题型教学”和“命名教学”

的方式下,学生对阅读策略的认知、识记、应用时的搜索时间、对策略理解程度等,效果明显

优于“渗透型”和“非命名”教学,而如果把“命名”与“专题型”教学结合起来,教学效果

则更明显。且阅读策略教学会对学生后续的阅读行为与能力产生长远的积极影响,小学高年

级学生一旦掌握某些阅读策略,形成阅读习惯后,可以基本上不受教师影响而保持下去,对

形成阅读的后续能力有积极作用。即阅读策略的教学可以形成学生较高的阅读能力,也有利

于养成学生的阅读习惯。

进行阅读策略的教学可以促进学生元认知的发展,元认知的发展可以促进学生对策略的

选用,这两者是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的。策略水平除了受元认知水平的影响外,它更受到基

本学习方法的掌握程度、实践经验、教师的教学方法、学习心态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学生的

年龄越低,受这些因素,尤其是教师指导的影响越大。

曾有人提出对小学生进行阅读策略教学是否要求太高了,应先进行“良好阅读习惯”的培养。

研究发现,进行阅读策略教学与进行阅读习惯培养并不存在着哪个要求高或低的问题,阅读

策略在教学应用时必须考虑学习者的可接受性与阅读经验,所以本身存在着一定的层次性,

即难易程度。另一方面,培养小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其实并不是一个“低”的要求,很多

成人也未必能习而惯之。

阅读策略的应用一方面受个体习惯的一定影响,阅读策略的教学与应用也可促进小学生

良好阅读习惯的形成。阅读策略大多是可操作性的,而这些可操作性的阅读策略学生经常习

用,也可变成习惯,而且这种习惯更具科学性。

阅读策略是相对比较具体的可操作的策略,具有可教性,小学生尤其是低年级小学生对如何培养小学生的阅读能力

阅读策略的掌握与应用,受教师指导的影响较大,所以要改进小学生的阅读教学方式,增强

策略的教学,关键在于教师观念的更新与学习素养的提高。在小学四年级时学生的学习策略

发展处于一个比较敏感的质变期,在这一时期加强学习策略应用的指导,可以取得较好的教

学效果。

三.语文教学与阅读教学

小学低年级学生的阅读教学一直是被忽视的阶段,甚至有些学校认为阅读就是提高识字

量,认为低年级小学生识字量不多所以很难进行阅读训练,而其实识字与阅读是两个不同的

心理过程,在小学生低年级阶段,不能认为孩子识字少就忽略阅读教学。语言文字应用研究

所研究员、语言学专家佟乐泉认为,识字与阅读应当同步进行。儿童的言语发展是综合能力

的发展,并不是某个阶段只发展识字能力,另一阶段只发展阅读能力。必须将识字与语言训

练相融合,识字要服务于阅读,同时识字的巩固与提高也是在阅读中实现的。

在小学教学中,语文教学与阅读教学的分界线不明显,有些教师认为阅读教学就是语文

课文的讲解和阅读,这种认识是不全面的,总是用一种固定的模式来教授语文课文,只会让

学生厌烦语文课。

语文与阅读当然是有着血肉相连的关系。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中心环节,培养阅

读能力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率是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的关

键。然而,语文教学和阅读教学还是有着区别,阅读教学应该从阅读与小学生全面发展的关

系,阅读与生活的联系出发,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扩展学生的阅读空间,开展多样的阅读

活动。重点是阅读活动中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重视阅读策略的指导,目的是提高学生的

阅读能力,养成学生的阅读个性。阅读活动通过对信息的处理和利用,可以影响学生的思想、如何培养小学生的阅读能力

情感、方法论、价值观,在全方位的活动过程中影响学生的基本素质。阅读教学是一种特殊

的认识活动,同时又是阅读的应用过程,只有在这个过程中,才能实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

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几个维度的有机统一。

(一)指导小学生阅读的方法

1.边读边想。边读边想是提高阅读能力的基本方法。要一边读一边想,随着阅读的深入,所 想的问题应由易到难,由小到大,由简单到综合,有梯度有层次。

2.联系上下文。把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子放在具体的语言环境里联系上下文加以理解就能确切

的理解。

3.联系生活实际。当课文内容与小学生的生活距离较远时,要启发学生从自己的生活实际中

去寻找经验,帮助理解课文。

4.联系自身情感体验。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是学生阅读能力较高的一种体现,如果学生能联

系自身的情感体验来体会课文中的人物思想感情,就能和作者产生共鸣。

5.圈画批注。学生读书需要学会眼到、口到、心到、手到。其中“心到”是核心,“手到”

和“心到”有密切的联系。

在阅读中各种方法往往结合在一起使用。低年级应开发早期阅读,中高年级进一步培养阅读

兴趣,提示阅读方法,培养阅读习惯,提高阅读能力。

(二)小学生课外阅读

1.小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

随着信息手段的日益丰富,小学生接受信息的渠道也越来越多,如纸质媒体、网络、光盘、

手机、电视等。网络已经开始成为小学生获取知识的时尚载体。女生利用图书馆状况总体好

于男生,男生阅读的启蒙积极性胜于女生,女生在阅读的成熟性、习惯性方向优于男生。

2.小学生阅读倾向

不同性别在阅读倾向上存在显著差异,男生爱看科幻、动漫、侦探、探险、军事、战争等题

材的书,女生则倾向于选择童话、文学、动漫、小说、散文等。且女生钟情小说和散文类的

程度分别是男生的8倍和6倍,女生较之男生在情感上更为细腻丰富。中外名著、人物传记、

历史等其他书籍在男女生中的阅读率都不高。

3.小学生年龄差异

1-6年级的小学生在阅读倾向上存在着显著差异,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对外界事物评价会

越来越客观,会根据自己的爱好来选择自己所需的图书。低年级的学生喜欢童话和寓言,中

年级学生喜欢科幻、小说、文学、侦探类书籍,高年级学生偏爱儿童文学、中外名著、古典

文学、历史类书籍。

4.小学生的阅读倾向模糊

约有10%的小学生对阅读倾向不明,不知道阅读哪类图书,还有一部分学生渴望有人给予

阅读指导或需要推荐阅读书目,说明小学生接受到的阅读教学还是比较少的。

5.小学生课外阅读现状

当前小学生课外阅读现状是比较好的,他们喜欢利用图书馆或互联网进行阅读,阅读途径表

现出多元化、高品位发展趋势,与此同时还存在着不少问题,如小学生的阅读习惯欠佳,阅

读内容混乱,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不强,阅读倾向存在盲点,一些学生利用图书馆的意识不

强,成人对小学生的课外阅读指导不全面。

目前我国省级以上大部分公共图书馆已全面推行免费办证制度,这一创举吸引了更多的读者

走进图书馆。但我国仍有许多少儿图书馆实行的是收费办证,这种制度将一部分想进图书馆

的小学生拒之于门外。图书馆这一最为传统的接触书本的渠道,正受到严峻的挑战。要吸引

到更多的小学生读者,图书馆必须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激发读者兴趣,确保藏书质量,开

展多样的活动。

四.主要研究方法

汉语是世界上十分复杂的一种语言。我国的心理学家很早就对汉语的阅读进行了研究,

并取得了丰富的成果。我国的心理学家最早对汉语进行心理学实验研究的是刘廷芳,他于

1916到1919年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进行了汉字字形和字音对字义理解的研究,此后我国的

心理学家艾伟于1923年在美国华盛顿大学开展了对汉语阅读的心理学研究,1925年沈有乾

在斯坦福大学用照相记录法对阅读中文时的眼动过程进行了研究,此外,廖世承、张耀翔等

对汉语的阅读进行了广泛的研究,这些研究具体包括汉字字形的研究、识字测量、词汇研究、

汉字学习的难易度研究等。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张耀翔、陈鹤琴、艾伟等人就编制了识

字量表和阅读测验量表,如陈鹤琴的默读测验,艾伟、杨清的默读诊断测验,艾伟、王全桂

的《小学国语默读测验》,朱作仁的《中国小学毕业生默读量表》,莫雷、司徒伟成等人的《语

文阅读水平测量》。

在研究小学生的阅读状况时,通常采用的是问卷法。如《当前小学生阅读状况的调研与如何培养小学生的阅读能力

思考》(顾惠冬,图书馆杂志,2009年第11期),通过小学生阅读倾向调查、利用图书馆的

状况、阅读倾向性别差异、年级差异等项目进行统计分析,得出了各项调查结论。一些研究

中还用到了观察法,访谈法。

在研究阅读心理学时,采用的方法可分为阅读时间法、任务判定法和命名法。

(一)阅读时间法

阅读时间法是用阅读时间作为研究阅读的一个指标,通过分析阅读时间来揭示阅读者的

理解过程。阅读时间法包括两种具体的方法——眼动记录法和开窗口法。

1.眼动记录法:主要是在被试阅读时,通过使用眼动仪记录被试阅读时的眼动轨迹。眼动

数据可用于研究从字词水平到课文水平的心理加工问题。但眼动记录法仍存在着问题:如何

正确解释眼动数据,使其客观地反应阅读的理解过程。

2.开窗口法:将文章呈现在计算机屏幕上的一个窗口中,窗口的大小由主试设置,当读者

按某一个键时,文章的后继部分就会在窗口中出现,两次按键之间的时间间隔就是阅读时间。

开窗口法包括移动窗口法、固定窗口法、累积窗口技术和指定法。

(二)判定法

判定法是要求被试对某一个问题迅速做出判断,通过考察反应时来分析被试的心理加工情

况。判定法主要可分为词汇判定法和再认法。

1.词汇判定法:要求被试阅读一串字母,并判定这个字母串是不是一个英语单词。有两个

键供被试选择,被试按键的延迟时间反映了他对该词的心理加工时间。

2.再认法:被试在阅读一段文章过程中,或者刚读完一段文章后,给他呈现一个或两个目

标词,然后要求被试用按键反应来确认该目标词是否出现过。

(三)命名法

在命名法中,要求被试阅读一段文章,随后呈现一个视觉的目标刺激要求被试回答,回

答的方式有读出该目标词,或用一个词作答,或在测验中命名颜色。使用的最为广泛的命名

法是单词命名法。

五.国内外经验

世界各国都在提倡学生大量课外阅读。在美国,每一位总统上任后几乎都大力提倡阅读,

美国的儿童每天有一个小时在阅读作业室工作。在英国,全国各学校每天有一小时以上的读

写课程。在日本,2001年底,儿童阅读进入国家法律,《日本儿童阅读推进法》指定4月23

日为日本儿童阅读日。在意大利,早在1995年,教育部长就宣布了一个“促进学生阅读计

划”。在新加坡,有多种多样的鼓励阅读的活动。在澳大利亚,图书馆会在显著位置陈列新

书好书,每周有固定时段让父母带孩子一起到图书馆参加活动。

台湾的儿童阅读运动开展也有20多年时间,经历了由民间发起、政府推动的过程。1982

年台湾有学者提倡“书香社会”的口号; 1982年有热心人士开始在社区推广家庭阅读; 1987

年,台北市成立了第一个社区读书会———袋鼠妈妈读书会。1990年“毛毛儿童哲学基金会”

成立,提倡合作、多元、思考的阅读教学方式。1990年以后,全岛开始推行“故事妈妈”的模

式,成立了7个故事妈妈协会(目前已经发展到上千个)。台湾的“文化建设委员会” 1996年

提出了“书香满宝岛”的计划, 1997年成立了第一届读书会的展览会。2000年,教育主管部

门把该年定为“儿童阅读年”,大力推广儿童阅读。目前,儿童读书会遍布台湾,成为很大的社

会力量。

六.参考文献

《阅读发展心理学》.闫国利著.安徽教育出版社.

《语文教育心理学》.董蓓菲著.上海教育出版社.

《小学语文教育心理学》.辛涛,黄高庆,伍新春著.北京出版社,北京教育出版社.

《学生课外阅读现状》陈英 上海教育

《中小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结构的研究》.李毓秋,张厚粲,李彬,李凤玫.中国教育学刊2003 年3月第3期.

《浅谈小学生课外阅读能力的培养》钟惠芬.小学教育2002年第11期.

07文二班

常斐然

18号

【篇五】如何培养小学生的阅读能力

谈谈如何提高小学生的阅读能力

提高小学生阅读能力的方法 黄梅

如何提高阅读能力,我们应注重学会阅读方法,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和自学能力。人们常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学会阅读方法,等于有了一把打开知识宝库之门的钥匙,有了这把钥匙,就有了获取知识的自由和能力。当前,我们提倡学生“自主学习”,就是强调教学活动中要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中的主人。教师就在课堂教学中根据学习目标,知识规律,以课文为例子教给学生学习各类课文阅读方法,以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要能较熟练地运用读书方法,扩大阅读范围,拓展自己的视野。” 在修订版《小学语文教学大纲》中对小学生课外阅读提出了具体、明确的要求,规定了整个小学阶段课外阅读量不少于150万字。其要求之高,数据之细,是以往“教学大纲”所没有的。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在谈到课外阅读的作用时曾说:“同志们可以回忆自己的学习过程,得之于老师课堂上讲的占多少,得之于课外阅读的占多少。我想大概是三七开吧,也就是说,百分之七十得之于课外阅读。”因此,只有使课外阅读成为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才能提高学生的阅读和理解能力。

一、 激趣引导,热爱读书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也是阅读的第一原动力,只有对课外阅读产生浓厚的兴趣,我们才会积极主动地去阅读。我们渴望读自己喜欢的书,其出发点主要是满足自己的兴趣需要。我们开始是没有十分切实的目标的,不是为了完成某一个真切的任务而去读书,而主要在于从中获取生活信息,满足个人情趣。至于思想认识和写作水平的提高则要在阅读的过程中潜移默化,日渐长进的。

二、扩大阅读范围,增加阅读量

然而,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要扩大阅读范围,增加阅读量却不是件容易的事。一是学生的课外阅读书不多。很多学生的课外书籍大多是《作文大全》、《小学生优秀作文选》、《小学生同步作文》之类的作文辅导书。而这都是学生买来模仿写作文用的。只有少数学生有《十万个为什么》、《天天都有新童话》、《天天都有新寓言》、《故事大王》等书目,此外,还有一些卡通连环画。二是课外阅读的时间少。课堂上的阅读时间肯定没有,放学后不是被老师布置的家庭作业占去,就是由于处理不好学习、读与玩的关系,白白地浪费了时间。针对以上情况,我们应发动全班同学积极捐出自己的藏书,由专人负责保管、借阅。其次,帮助学生合理安排学习时间,从有限的时间里挤出一些来供课外阅读用。比如,每天中午从吃午饭到下午上课有一个半小时,我就让学生每天中午抽出至少半小时的时间来读课外书。这样一来,既扩大了阅读范围,也保证了足够的阅读时间,增加了阅读量。三、课内外结合,学会读书方法

由于学生缺乏阅读方法,尽管阅读有一定的量,但是阅读收效不大,不是读了就忘了,就是读后无所知,无所获,或者是一知半解。该怎么半呢?首先,阅读时备好《新华字典》和一本“摘录本”,生字生词查字典,好词佳句摘录下来,做到“看书必动笔”的习惯。牢记“初读——细读——精读”三部曲。一个阶段后,就回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阅读理解能力也大大提高。其次,课内外阅读相结合。如学习《赤壁之战》、《田忌赛马》再读《三国演义》、《孙子兵法》,就能从课外书籍中更全面地掌握课文内容。也可在上新课前去看与课文内容相关的书籍,如在学习《月光曲》前,先从课外书籍中去查一查贝多芬的有关资料,这样既激发了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又加深了对课内教学内容的理解。 四、开展各种形式的读书活动

1、读说结合,加深语言行为的理解。

作者表情达意,体现在具体的文章之中,有的比较含蓄。要想领会文章内容,受到思想教育,必须反复阅读。积极讨论交流,从读中悟出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通过交流加深对文

章的语言行为的理解,从而发展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比如: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位母亲抱着生命垂危的孩子到医院治疗,由于交不够治疗费,医生拒绝给孩子治病,正当这位母亲万般无奈的情况下,有一位好心人主动帮助了她,最终孩子得救了。听了这个故事后同学们有什么反应呢?(围绕这个故事展开了讨论,有的说:“这些医生太没有职业道德了,如果我是医生绝不会那样做。”有的说:“听了这个故事后,我们应该向那位好心人学习,当别人遇到困难时,应该主动热情地去帮助他们”„„学生在讲述、讨论、交流的过程中进一步加深了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2、读写结合,让学生在综合训练中变式理解。

写读书笔记是提高阅读质量的有效措施,我们要采取日记、周记或读后感等多种形式写读书笔记。其中必须写出书中不足的地方,书中写得好的值得借鉴的地方,即便是三言两语也可以。这样既可以提高我们对读物的分辨鉴赏能力,也可以为开展书评、影评等活动打下基础。

【篇六】如何培养小学生的阅读能力

如何培养小学生自主阅读能力

如何培养小学生自主阅读能力

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我发现阅读能力强的学生多数学习成绩好,而且学的轻松;阅读能力差的学生多数成绩上不去,学的还挺苦。因此,我在教学时格外重视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

阅读能力有那些呢?

1、认读能力。认读不是孤立的读出字音,也伴随着初步的理解。认读时,必须要逐字逐句的读,朗读要读准字音,默读要看清楚每个字每个词。

2、理解能力。它是阅读能力中最基本的成分。较好的阅读能力,不仅指能顺利的读,而且能较充分地,正确的把握阅读材料的中心。学生往往偏重对阅读材料表面含义的理解,而忽视阅读的真正目的。因此,要教儿童逐步获得理解字、词、句、篇的能力和初步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的阅读能力。

3、感受能力。在教学中,常常会发现学生简单的说:我喜欢这篇课文或者我讨厌这本书。这些情感的流露,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他们的“童心”。儿童常把自己当成故事中的主人公,当他读到有关小主人公说的或做的事时,只要他能够理解或认为反映他自己的思想感情时,就会读的十分起劲,甚至读上数遍,完全被书中的人和事吸引住了。这时就与书中主人公的感情沟通了。所以教学中要培养学生把文章中的思想感情转化为自己的思想感情的能力。

4、记诵能力。记诵贯穿在朗读,默读和背诵过程中,在朗读和默读时,也有记忆活动参与,通过熟读,达到背诵。背诵能提高记忆力,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同时,背诵也是积累知识的重要方法。

那么该如何培养小学生的阅读能力呢?

一、激发兴趣

一个人做他感兴趣的工作,他的全部才能可发挥80%以上;而做他不感兴趣的工作,只能发挥20%。这些告诉我们: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指出:“没有任何兴趣,被迫进行的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意愿。”兴趣是鼓舞和推动学生课外阅读的巨大动力。学生有了兴趣,才能从内心深处对课外阅读产生主动需要。特别是对于那些初学阅读的学生来说,教师应该大力激发他们的阅读动机,使他们在头脑中将阅读与乐趣相联系。那么如何激发阅读的兴趣呢?

首先,针对学生阅读了大量的读物,希望能得到老师、家长和同学们的认可与赞许,从而满足自己的成就感这一心理特点,我们可以开展一些朗诵、猜谜语、成语接龙、歇后语对接、讲故事比赛;还可以开展一些名人名言交流会,读书心得、读书经验交流会等活动,让每个学生都有施展自己才能的机会。比如:我在班里开展了一次“读一本好书”讲故事比赛,参赛同学讲得滔滔不绝,观众听得津津有味,不但增长了知识,而且大大激发了同学们的阅读兴趣。所以大力开展多样的读书活动,能极大地激发学生阅读的信心和热情。

其次,古诗词是中国文化的瑰宝,它句式整齐,韵律感强,琅琅上口,易读易记,深受人们喜爱。让学生从小诵读古诗词,不仅有利于发展语言,提高智力,而且能陶冶情操,培养文字鉴赏力和健康的审美情趣。

在平时的诗歌指导时,安排每周背一诗(词)。在对每首诗词拓展时,采用“同题异文”(同一题材的诗词)、“同人异文”(同一作者的诗词)、“同意异文”(同一情感类型的诗词)等途径扩大古诗文的阅读量。在进行诗文感悟时,以感受为主,理解为辅。主要以诵读的方法,引导学生去美读,去背诵,去想象,让学生能上口,有滋味就行。

古语有云:“书读百遍,其意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等,其中“见”、“作”、“吟”均是有所感悟的表现,也是语感的初步生成。这样积累一多,语感不断得以积淀,学生的语文素养自然也就形成了。

第三,我们还可以根据学校组织的活动、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自办手抄报和手抄小杂志。这学期,为了了解学生阅读的情况,我们班办了一期以读书为主题的手抄报。学生为了办报,大量阅读了怎样读书的有关知识,然后再对所读知识进行选择、编辑、抄写、插图,还真办出了像模像样的报纸。学生办的报纸无论好坏我都给他们张贴展览。学生在相互观摩、互相学习比较中,又悟到很多东西。这样的活动每学期可组织多次,使学生在办报刊的过程中,提高选择及加工信息的能力。

二、选好读物

小学生年龄小,阅历浅,阅读时往往带有盲目性、随意性,这样就不能提高阅读的质量。因此,指导学生选择健康、有益的读物很重要。

大量的阅读益处多多,但开卷未必有益。别林斯基说得好:“阅读一本不适合自己阅读的书,比不读还要坏。我们必须学会这样一种本领,选择最有价值,最适合自己所需要的读物。”时下出版物众多,鱼目混珠,所以指导学生正确地选择适合自己的读物非常重要。

(l)思想健康。好书,以健康的思想教育人,以感人的事迹鼓舞人,以高尚的情操陶冶人,以科学的知识丰富人。我们要教育学生读好书,使他们从好书中认识真、善、美,树立正确的审美观。而受年龄、阅历、水平限制,小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还不够强,所以我们不能低估不良读物给我们小学生带来的副作用。

(2)因人而异。据有关方面调查,因学生年龄、学段、性别、性格、心理特点等方面的差异,其阅读兴趣也随之不同,一般来讲:小学低中年级以童话、神话、寓言、民间故事为主,而高年级学生除故事外还对传记、传奇、惊险小说等感兴趣,可以说进入了文学期。女生一般喜欢看有故事情节的书,而男孩则对史地、体育、科学等方面感兴趣。所以教师可以对学生的爱好进行了解,到介绍时就有的放矢了。

(3)有趣味性。知识的海洋对于少年儿童有着极大的诱惑力。宇宙的奥秘,诸如地球的形成,人类的起源,海底世界的趣闻,森林中的动物之王,历史上的人物故事,以及关于未来世界的科学幻想……都会引起他们认识世界的炽烈欲望。教师要有计划地

帮助学生选择适合他们阅读程度的课外读物。

(4)注意阅读的广度。鲁迅先生在《给颜黎民的信》中告诫青少年:专看文学书不好,只看一个人的著作也不好。《教学大纲》要求六年制小学生课外阅读不少于150万字的分量,无疑是我们要注意阅读的广度,在尊重学生个性的基础上,只有广泛地阅读,才能补课堂教学的不足、课本阅读的不足。

三、授人以渔

古人授之以渔的道理我们都知道,学生已激发的阅读兴趣要保持、稳定、持久,必须教给学生读书方法,并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紧紧抓住课文,实行精讲多读,教会学生独立阅读的方法,提高学生独立阅读的自觉性。随着阅读教材的进度,教师应该坚持“一篇带多篇,课内得法,课外受益,课内打基础,课外求发展”,把课外阅读内容作为课内知识的扩充。学生在课堂上学会了独立阅读的方法,在课外阅读中,丰富了语文材料,扩大了知识面。根据小学生年龄特点及知识水平,应着重教会以下几种方法。

1、保证有充足的时间去读书和思考

“学生是学习语文的主人。”我们要还给学生读书思考的时间,发现,探索的时间。”要让学生充分的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

2、培养学生自学,自悟,自得的能力

让学生独立地查找资料,弄懂字词意思,理清文章写作顺序、主要内容,画出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并在初读中思考、提出不懂的问题,然后再抓重点词句读读、想想、画画、演演,运用多种感观体会语言含义,与课文情感产生共鸣,探究语言规律。最后让学生谈谈自己读懂哪些语句,文章为什么这样命题?这样开头、结尾?课文写了什么?怎样写?这样写好在哪里?你知道为什么这样写?所有的这些让学生自己体味出来。

3、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现在不少小学生到毕业时还不会读书,朗读时丢字加字,甚至读破句;看课外书籍,走马看花,不求甚解。所以我们从低年级起就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比如:认真读书的习惯;带着问题读书的习惯;不动笔不读书的习惯;自己我评价习惯等等。

4、坚持以读为本,重视多种形式的读

阅读理解能力是以感悟,体验为基础的重要能力。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的熟,不解说自晓其义也。”学生充分的读,在读中整体感悟,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学生可以以多种阅读方式,如:自由读,轻声读,默读,大声朗读,分角色读,分组读,吟诵,背诵,表演等等。

5、学会积累

指导学生从课外读物中吸取营养,学会积累。语文学习的基本途径是积累与训练。常言道:“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的道理就是如此。中国古代学习论认为“积渐成学”

是读书之规律,如孔子主张“博学于文”;荀子论述“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细流,无以成江海”。近现代的学习理论研究揭示,心智技能的学习与形成有赖于积累,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加涅就认为 “学习的过程是逐渐积累的过程。”因此,我们要创造一切条件,帮助学生多读书,读好书,激发其读书兴趣,积累尽可能多的典范性的语言材料,积淀尽可能多的语感经验,不断丰富学生的“心理词典”。

因此,规定每个学生准备一个积累本,把自己在阅读中学到的佳词美句抄录下来,以便今后运用,这是必不可少的。在学习中,要经常给学生讲积词的好处,告诉他们“好脑瓜比不上烂笔头”。有了积累本,就向有了个词汇小仓库,写起文章来再也不愁没词了。在积词中,有些学生可能辨别不出那些是该积的好词,我们就应该选读几篇短文,告诉他们那些词用得好,好在哪里,提高他们的鉴赏力。

学习的目的在于运用,运用又是更主动的学习。在上课回答问题或平时交谈中,一旦发现学生运用了课外书或积累本上的新词,应立即予以表扬鼓励。学生在作文时运用了所积的好词语我们就加上红圈圈,并在班上朗读。要求学生不但要写得出,写得快,还要写得通,写得美。

6、 阅读教学后进行仿写、叙写

阅读完一篇文章后,说说自己在写同类文章时,有哪些地方可以借鉴,然后进行仿写、叙写。趁热打铁,读写迁移,是练习写作的最好时机。如在读完《走进大自然》后进行续写,读完《三味书屋》后仿写一篇《我的小屋》,学完《爬山虎的脚》后仿写一篇植物。总之,学完人物篇仿写人物,学完景物篇仿写景物,学一类,仿一类,让学生有样可照,仿的轻松练的愉快。从学到仿,然后是创造写,最后是学会写,写出自己的风格和特点。

7、 开展一些实践活动

小学生都喜欢参加各种各样的活动,因此,创造生动活泼、形式多样的活动,能使学生享受到阅读的乐趣,感受到阅读的重要性。从而更进一步激发他们阅读的热情。

(1)课前三分钟,轮流朗读。利用课前三分钟,让学生轮流上台念一段自己摘抄的优美语段,不仅能增加语汇的积累,又能促进学生在课外自觉认真的阅读。

(2)举办朗读,讲故事比赛。通过举行比赛,在班里掀起读书的热潮,引发课外阅读兴趣,促进学生大量阅读。

(3)结合课文内容,编课本剧。学生自编自导自演,不仅提高了他们的阅读能力、审美能力、理解能力,分析能力、表演能力,还提高了他们与他人的合作能力。

(4)结合一个话题,开展有趣的辩论会。在阅读的基础上,巩固读书成果,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5)开展“向你介绍一本好书”的读书活动。由学生经过自己筛选后,向全班同学介绍自己读过的一本好书。学生为表现自己,必定行动起来,积极阅读并认真比较。这样既达到了训练阅读的目的,又培养了学生的概括表达能力。

总之,阅读是我们人类的一个新的生活领域,是人类发展的一种重要的精神资源。我

们在培养小学生阅读能力的同时,更应注意学生兴趣的激发,注意阅读方法的指导,并重视阅读效果,给予正面的引导,使学生从小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促进学生在德、智、体、美、劳各方面健康、和谐、全面发展。

【篇七】如何培养小学生的阅读能力

浅谈如何培养小学高年级学生的阅读能力

浅谈如何培养小学高年级学生的阅读能力

武鸣县太平镇文溪小学 林成威

[内容摘要] 培养小学中高年级学生的阅读能力,关键在于指导学生学习阅读的技巧,克服不良的阅读习惯。构建课内、外语文阅读的自由空间,让学生自主阅读,把学到的读书方法用于阅读实践,在读中领悟语文精髓,逐步提高阅读能力。

[关键词] 激发兴趣 思维训练 阅读空间 领悟精髓 阅读速度及方法

阅读能力,包括自己能看书,学会全面阅读、精读、研读,有一定的阅读速度;能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筛选信息,领会文章的主旨、风格;初步会用资料,能从教材及参考资料中找到问题的答案;能提出问题并对其进行比较、分析、评价等。阅读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到掌握知识的数量和质量。如何培养中高年级学生的阅读能力,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培养。

一、训练学生的阅读思维,激发阅读兴趣

阅读过程始终充满积极的思维活动,同样一篇文章,有的学生读了不知所云,有的只记住内容大意,有的能融会贯通,深刻理解、恰当评价,这就反映出阅读思维的差异。阅读思维能力主要体现阅读理解与评价上。在阅读训练中进行思维训练,不可忽视学生阅读兴趣的激发,学生注意力集中,思维处于积极状态,审美情感就自然渗透其中。要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首先要在语文教学中重视情感的培养。

常言道,人非草木,孰能无情?情感是人们心理活动的一大特点,学生本身就具有一种情感潜势。这种潜势在外界刺激下就会引发出来,小学语文教师运用自己的情感来激发学生的情感潜势,使学生为之所动,从而转化为听课的热情。这是获取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试想,做老师的如果死板的照本宣读,硬梆梆地讲道理,必定会让学生感觉如说教一般,毫无生气,对有些课文所表现的感情更是感到费解或难以接受。但是,如果教师在教学生时自己心中就充满“情”的话,其结果就不一样了,这时候,教师本身就如同一个导演和演员,在教学中自然地把学生带入课文呈现的情境里,与你同喜同悲,真切地获得精神上的感受。因此,只有创设融洽的情感氛围,创造一种使学生感到亲切,感到“如沐春风”一般的教学情境,才能充分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有效训练学生的阅读思维,使学生在阅读课文中找到无穷的乐趣,自然而然地喜欢阅读。

二、构建课内语文阅读的自由空间,把“钥匙”交给学生

课本是为人的发展而服务的,然而教学过程的设计不应以本为主,而应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阅读教学,教师一定要带领组织学生首先把课文(作品)认认真真地读懂读透,让学生主动阅读,真正把书读“活”。

1、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自己设计问题,带着问题自学课文或相关内容。然后独立

思考和解决问题,并发表自己的见解,独立完成“当堂训练”相关的内容或题目。在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可作适当的点拨,发挥穿针引线的作用,让学生顺利完成阅读任务,锻炼阅读能力。

2、合作学习: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交流,要求学生自学时就着不懂的问题与同桌或其他同学讨论。自觉组成小组展开讨论,积极发言。对于难度较大的问题,可鼓励小组成员分工合作,共同分享成功的喜悦。

3、探究学习:调动学生思维,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锻炼学生善于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的能力,积极质疑解疑,勇于发表不同见解,言之有理,体现创新精神。

三、构建课外语文阅读的自由空间,让学生自己去寻找“钥匙”

1、让学生针对性地阅读,鼓励学生多读课外书籍,提倡“读名著”活动。教学中,必须解放思想,要有“大语文”阅读观念,既重视课内阅读,也鼓励学生关注生活,把学习场所从教室中解放出来,开辟广阔的阅读实践空间。使学生吸取先贤圣人智慧精华,感知名家生活经验,借助文化精品的永恒魅力和厚重的内涵,丰富文学底蕴,以提高学生审美境界和人生追求。

2、让学生自主地阅读,开设阅读课,扩大阅读空间,每周安排一节课给学生到阅览室看书,让他们从报纸杂志上了解生活,开阔视野,跨越时间、空间的限制去解读古代的生活录况,去欣赏外面的生活画面,去想象体会未来的生活情景,使学生在广阔的知识背景上,在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中,把写作材料积累下来。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自主阅读的能力,还提高了写作水平。

四、在读与背中领悟语文精髓

语文教学的目的就是提高学生的素质,虽然方法很多,但一味地对字词句纠缠不休,只会把中国语文搅得支离破碎。相比之下,传统的读背法不失为一种好方法。这是中国千百年来读书的传统套路,自有其道理,不应全盘否定。中国语文的优美在于悟,在于参与和运用,而且学生的发展与创新必须有源作本,失于根本的创新只是“空中楼阁”。事实表明,重视朗读与背诵,会使人的知识越来越丰富,大脑越来越聪颖。阅读的能力也从中得到提高。俗话说“读背出素质”,它不仅是一种有效的语言训练方法,也是种锻炼阅读理解能力的过程。在读与背中,文字、词汇、语法自然入脑入心。例如读文天祥的《正气歌》,你会知道“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千古名句。教导你孰轻孰重的标准和高贵的情操„„这些思想都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髓。在阅读中了解他,将终生受益。有的学生,由于重视朗读背诵,他们头脑灵活,反映敏捷,阅读理解能力和作文能力较强,成绩普遍优良,尤其是口头表达能力明显胜于别人。读背出素质,但背书也不简单,也是有讲究的,不得要领不行,不持之以恒更不行。我们提倡的是有目的地朗读、精读、活读,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有选择地朗读,用真情实感读出文章的韵味情致,读出作者的喜怒哀乐,以至与作者水乳交融,为作者之悲而悲,为作者之乐而乐,为文中谈天说地而晓理,为文中慷慨激昂而奋发!感受什么是美的,什么是丑的,并把文中精美的遣词造句,前后照应的逻辑组织,在诵读中吸收过来,变为自己的东西,如此既净化了心灵,又丰富了学识,提高了思想和文化素质。可见,让学生在读与背中领悟语文的精髓,能有效地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发展学生的智力,提高素质。

五、克服不良阅读习惯,提高语文阅读速度

(一)阅读是一个接受信息,加工信息和输出信息的过程,是吸收语文材料,增加语言知识,扩大词汇量的重要手段。语文阅读理解能力不仅体现一个人的语文知识水平,更重要的是体现学生实际运用知识的能力。学生所学的语言知识能否巩固,言语技能能否得到培养与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能否真正学会阅读。那么,要提高“读”的能力,必须克服以下不良的阅读习惯,这样才能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音读

许多学生都有出声阅读的习惯,出声阅读的主要弊病就是使阅读速度和效率受说话速度的限制。因为,正常的默读速度几乎要比出声朗读的速度快两倍以上,出声阅读时,有的嘴唇无声地动,有的嘴唇不动,而舌、喉在活动,这无疑会影响眼睛的扫视速度。“一个有效率的读者能够只看到印刷符号,就直接获得意思,而不经过声音阶段。”

2、心读

心读是一种很难观察到的阅读习惯,心读时,人体的任何部位,不论嘴、头或声带都没有动,只存在一种说话的内在真形式,学生在内心里始终自言自语,清晰地发出并听着每个字音,这是一种很坏的阅读习惯,它直接影响到阅读速度和效率,并且矫正起来又比较困难,采用强制自己深入理解文章内容的同时,又强制自己阅读速度的方法一般能帮助学生逐渐克服这种坏习惯。

3、指读

指读是用手指、钢笔、圆珠笔、三角板或尺子等指着一个个词进行阅读的习惯。它不仅会减慢阅读速度,而且还会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向错误的方向;一个高效率的阅读者不会注意单词的位置,也不会在每个词语上平均花费时间,而是把注意力集中在作者阅读的思想内容上,指读的习惯妨碍了眼睛运动,并限制了大脑的速度活动能力;同时,逐词阅读造成视幅狭小,无法形成意群阅读和理解。以上这些不良阅读习惯直接影响到学生的思路,降低了阅读速度,应引起教师高度重视并及时地加以纠正。

(二)阅读方法是培养学生具有一定判断及写作能力的基础,也是提高学生文化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从历来的考试中来看,阅读题的分量都增加,难度也比以前深。因此,阅读教学非常重要,它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学生语文水平的高低。要真正提高阅读能力和速度,掌握阅读技巧是关键。常见的几种较有科学实用价值和针对性强的阅读方法如下:

1、前后倒读法

当拿到一篇很长的文章或是一本很厚的小说时,想要在短时间里读完,并了解其中的主要内容。不仅需要迅速的阅读速度,还要讲究方法。如果只是一页一页地读下去,就算你有一目十行的本领也很难达到要求。这时候用前后倒读法就容易多了。就是先看看文章的结尾说什么,如果是小说就看看结局怎样。因为文章的结尾或小说故事的结局,一般都是作者所表达的中心或是内容的高潮。提前阅读,不仅能大致了解其中思想,还能激发自己对它们的阅读兴趣,迫切想了解文章或小说的开头和发展过程。

2、标题串连法

如果一篇文章或是某本书分为几个内容来陈述,每个内容的前面有明显的标题提示,我们可以先快速阅读它们的标题,这些标题串连起来就是文章的主要内容。在大致上了解它们的内容提要的基础上进行详细阅读,就能有效地把注意力集中在作者阐明的思想内容上,形成意识群阅读,提高阅读速度。

3、内容筛选法

如果文章或某本书内容繁琐,没有明确的小标题提示,阅读起来比较费劲。这时候我们需要使用内容筛选法。就是在阅读的时候,对于不重要的细节描述或内容一跃而过,只抓住其中对文章思想表达起重要作用的段落或是起到承上启下作用的过渡句进行串联阅读,对于自认为描写出色的精美句段,也可作详细反复阅读。这样能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有效提高阅读速度。

4、“举一反三”法,指导精读段落结构相似的文章中的一段,让学生掌握方法,再自学相似结构。例如《穷人》《别饿坏了那匹马》,两篇文章都将升华主题的部分放在篇末,学生可以通过“读、划、议”进行学习。

5、 “主线突破法”,主线牵一发动全身的线索。教学此类似的文章,先从主线出发,提纲举目,沿线扩散,合并思考,简化头绪,化难为易。比如《凡卡》可采用此法教学,《凡卡》一课中写信的内容和写信时的回忆贯穿全文。

6、“跳跃讲读法”根据课文的特点,抓住几个要点,引导学生循着事件线索议课文,理解课文。常用于篇幅教长的文章中。

7、“直奔主题法”,让学生把文章的中心句找出来,概括中心思想,再分析讲读课文,看课文怎样表达中心句。

8、“逆向讲读法”适用于中心思想篇末的文章,先概括再变综合分析,反顾全文,系列提问。

9、“文题分析法”重视文章的题目或突出的文章的主线,理清作者的思路。

提高阅读能力是高年级学生学习的重要目标,教师应着重指导学生把学到的读书方法用于阅读实践,并鼓励学生采用适合自己的方法进行阅读,逐步提高阅读能力。

【篇八】如何培养小学生的阅读能力

如何培养小学生的阅读能力

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当阳市育溪镇大堰小学 孔杨

内容摘要:“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从这些古训中我们深深地知道阅读的重要性。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我发现孩子们的阅读能力却很不理想。读书没有语感,缺乏感情,不流利顺畅的现象屡见不鲜。感觉读书对于孩子们来说不是一种享受,而是一种煎熬,这种状态对于语文课堂来说是很困惑的事情。小学语文教学是为学生的阅读和写作做准备的,没有较强的阅读能力,就不可能有较高的写作能力,可见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是至关重要的。那么如何培养小学生的阅读能力呢?

关键词:阅读的重要性 写作能力 阅读兴趣 阅读方法 阅读条件阅读指导 阅读是人们获得各种信息最迅捷的途径之一,也是人们学习、工作、生活中获得信息从而进行思想交流的迅速有效的方法。叶圣陶先生说:“为养成阅读习惯,非多读不可;同时为充实自己的生活,也非多读不可。”新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中也明确规定:“课外阅读总量五年制不少于100 万字,六年制不少于150万字。”因此,以课内带课外,以一篇带多篇,以精读带博览,把课堂教学同课外阅读紧密结合起来,是提高小学语文能力,陶冶学生情操的一条必由之路。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一个人的语文素养是靠长期大量的阅读积累形成的。良好的阅读能力不但可以让学生积累丰富的语文知识、形成良好的语感,而且能让学生学会理解、鉴赏文学作品,从中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进而丰富其情感体验,发展他们健康的个性。阅读教学是语文课堂教学的基本环节,它的基本职能和主要目标在于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而阅读能力是提高写作能力和听说能力的基础,是从事学习、工作的基础能力。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已成为阅读教学的中心课题。可阅读教学中普遍存在着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的现象。这样,不能从实质上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那么如何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呢?我认为,在阅读教学中应真正体现:“教是为了不教,学是为了会学”的重要思想,应着重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指导学生正确的阅读方法,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以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全面提高,促进学生潜能和素质的发展。

一、提高学生们的兴趣,使学生爱读书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和爱好是获取知识的动力”。因此,教师必须重视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以兴趣这把钥匙打开儿童的心扉,引导学生走进知识宝库的大门。

1、树立榜样。榜样的作用很大,孩子的模仿性强,根据学生敬佩英雄、崇拜名人的特点,我经常讲一些名人名家爱读书的故事,鼓励他们热爱书籍,从书中汲取知识。平时,我有意识向学生介绍老舍、叶圣陶、冰心等名人热爱读书的一些故事,这种名人“效应”所产生的力量不可低估。

2、以身作则。课外时间,可以经常与学生一起读书,一起诵读古诗,这对孩子是一种无声的教育。阅读时,老师所流露出的热情、趣味和欢乐之情,对孩子有着强烈的感染力,学生在浓浓的读书气氛中,体会到老师对阅读的重视,从而自觉的进行阅读活动。我还经常给学生讲自己童年学习情况,并给学生绝对肯

定的启示便是:阅读非常有趣。犹如一副良好的催化剂,激励学生强烈的阅读兴趣。一旦兴趣培养起来不仅眼前收益,还将伴随整个人生。

3、随机点拨。阅读教学中的“点拨”方法,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新课程的教学中。可以这样认为,一个教师在“点拨”上的功底,往往体现出这个教师教学能力的强弱、内在素质的高下。“点拨”的运用,往往是在文本解读的基本点、着力点和生长点上作文章,其目的是引导学生从“学会”到“会学”,就是想让学生在教师的适时、巧妙的点拨下,让学生打开思路,开拓视野,抓住关键,善于联系,不断地把具体文本解读的技巧、智慧转化为内在的东西,把知识转化为能力。同时,教师的点拨与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共同切磋相结合,构成一种立体交叉、互相辐射式的信息交流,这将有效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鼓励他们解放思想,进行创造性思维,从而在阅读实践中发展智力,培养能力,提高自身素质。

二、推荐课外阅读内容

当同学们课外阅读的兴趣被激发起来后,如何根据他们的实际情况向他们推荐好的课外读物,帮助他们选择适合的课外书显得异常重要。为学生选择和推荐书籍的方式方法也是多种多样的,常用的如以下几种:

1、结合课堂教学选择推荐。老师可根据节选的课文或与课文相关的内容向学生推荐读物。

2、结合年龄特点选择推荐。小学低年级学生的年龄小,识字少,阅读能力低,但富于幻想,可以多给他们推荐内容短浅的童话、寓言、儿歌等。

3、结合活动推荐选材。为了配合社会、学校、班级开展的某一项活动,可以给学生选择推荐有关的书籍,如学校开展“崇尚科学,反对邪教”的主题活动,可在事前推荐学生阅读一些科学幻想、人类的起源、宇宙等方面的书籍。

三、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根本

古人云:“授人以鱼,仅供一饭之需,授人以渔,则终生受用无穷。”因此,要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掌握良好的读书方法,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尤为重要。

1、培养学生认真阅读的习惯。

从表面上看,阅读就是眼睛看,实际上,阅读是一个处理信息的极其复杂的心理过程,有效的阅读要求小学生不仅用眼睛看,而且用心“看”,用嘴“看”、用手“看”。特别是对课文以及一些有启迪的好作品,不能走马观花,需用心体会,圈点批注,认真思索,真正做到“不动笔墨不读书。”

2、培养学生善于质疑的阅读习惯。

“学贵有疑”,疑是探求新知的开始,也是探求新知的动力。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是一个人思维活跃的表现,质疑蕴含着创新的因素。每教学一篇课文,我就想办法让学生提出不懂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这样学生就学得比较主动了。久而久之,学生学会了质疑,有了疑,学生就会产生求知欲,进入一种积极探索的状态,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这样也就逐步养成了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形成了阅读能力。

总而言之,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是一个艰难而漫长的过程。我们只有在循序渐进中开阔学生的视野,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才能提高阅读能力,才能让学生们都能乘上书籍这艘巨帆,在阅读中尽情遨游于知识的海洋。作为一名乡村学校的语文老师,在各种条件都比较缺乏的条件下,更是要克服各种困难,为我国的教育事业贡献自己的一份微薄力量。这样,我们才对得起“教师“这个称谓。让孩子们的阅读之心高飞!

【篇九】如何培养小学生的阅读能力

浅谈如何培养和提高小学生的阅读能力

浅谈如何培养和提高小学生的阅读能力

郑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曹古寺小学 杨巧芬

摘要:学生语文能力的一个重要体现是阅读,搞好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必须做到根据教学内容有步骤地施教,加强课内自主学习,然后充分利用课外阅读资源,做好课外阅读指导,同时重视阅读能力的应用,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关键词:小学语文 阅读能力 读书方法 培养

曾经有人向鲁迅先生请教过写作经验,他这样说:“哪有什么经验,无非是多看了几本书罢了。”吕叔湘先生也曾经说过:“语文水平较好的学生,你要问他的经验,异口同声说是得益于课外阅读。”可见,多读书能提高语文能力是古往今来人们的不谋而合。因为课外阅读拓宽了学生的视野,丰富了他们的知识,使他们具备了较广阔的知识背景和认知能力,当新的学习内容呈现在面前时,他们就会比别的学生学得好、学得快。由此可见,阅读是语文之本,是托起学生语文能力和素养的最主要支柱;阅读是学习之母、教育之本,现代社会读的能力要求和运用远远多于作文;阅读是成人之源、树人之本,素质教育要以人为本,首先必须搞好阅读。而课外阅读则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正因为如此,新一轮语文课改对阅读教学从理念、内容、体系到目标、要求、评价等都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明确规定:“小学生要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六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145万字以上。”

然而小学生的课外阅读还相当贫乏,他们的课外阅读仍处于一种消极、盲目、低效的状态,情况不容乐观。主要有以下几点现象:

1、缺乏阅读的主动性,不想读。据调查,由于这些学生受家庭的影响,既没有课外阅读的良好氛围,又缺乏家长科学的指导,所以在家除了看电视,就是到外面玩耍。很多学生并不爱看书,他们是迫于老师和父母的规定而不得不读,只要不在老师和父母的视线范围,他们宁可发呆也不愿拿起书本。

2、缺乏正确的读书方法,不会读。拿起书来,无从读起,不知吸收,不知消化,面对一篇文章,浏览一遍就算了,收效甚微。

3、阅读内容贫乏,没有书读。大部分的家长或老师只要求学生看作文类的书。小学生喜闻乐见的、高质量的、紧跟时代的课外书

籍十分缺乏;学校的图书室未能发挥应有的作用,只在数量而未在质量上进行图书配备,大大影响了农村孩子的阅读量;家中没有藏书,或者没有合适的书。究其原因,一是而市场上的课外书越来越贵,少则十元,多则上百元。如果要大量购买,农村学校根本承受不起。许多家长也都表示,虽然每次进城都要到书店转一转,可孩子喜欢的书往往因太贵而不得不放弃购买,使孩子只能望“书”兴叹。二是许多学生家长,没有经验,在择书时有些盲目,或是书目过于单一――绝大多数家长以买作文选为主,造成阅读面狭窄;或是盲目听从孩子的意见,选择了一些要求过高或过低的书籍,不利于孩子的健康发展;或是干脆放任自流,造成了一些有害的书籍也出现在孩子的书桌上。

4.没有时间读。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教师、家长留给学生的作业仍过多,大量的习题,重复的练习,各种名目的补习仍充塞了学生的空间。

5.未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很多学生阅读时纯粹是“读”,没有“背”、“抄”等帮助记忆、积累的手段。

那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怎样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呢?

一 、阅读兴趣的培养是激发学生阅读的关键

学习最好的老师是兴趣,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有了兴趣,学习主动性将被极大地调动起来,也就产生了永久的学习动机。在这种情况下,学生的勇气、毅力和智慧就能够超常表现出来。创设情境、开展竞赛、巧设问题、电教手段的使用等很多方法,都可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在阅读教学中,学生能够明确阅读目的,但小学生的自制力相对较差这才是主要问题。对学生进行阅读教学时,可能会出现忽“热”忽 “冷”现象,这时教师要注意及时调动学生思维的,使学生产生主动阅读的兴趣,就能积极主动地学习。教师要经常性地通过多种多样的形式活动,如开展读书活动、演讲比赛、课本剧表演、讲故事比赛等活动,对学生进行阅读目的教育,或结合教材,提醒学生,不能使他们懈怠。这样,才能达到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的效果。

二 、教师范读是培养学生阅读的基本方法

文章表达的主题、人物的情操、有趣的故事情节被教师用抑扬顿挫、优美和谐的语调,以及准确的情感处理,声情并茂地给学生范读出来,能够一下子抓住学生的心。如教学《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时,教师用平和的语气朗读课文的叙述部分,但关键处要有所变化如:但是,在外国租界里,谁又敢怎样呢?只能劝劝那个不幸的妇女。反问句要读出愤怒但又束手无策的感觉,后一句读出无奈与

可怜之感。通过语气变化体现当时中国人与洋人不同的地位,所以周恩来悟出了要拯救贫苦人民必须先使国家强大这一真理。再如第一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朗读时要坚定有力,一字一板的大声读,教师要读出周恩来的胸怀博大、志向远大。再如“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周恩来铿锵有力的话语,博得了魏校长的喝彩:“好哇!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有志者当效周生啊!”此时教师朗读时要读出肯定、佩服的语气,让学生体会到魏校长被周恩来的话感染,产生的感叹之情。教师时而平和、时而愤怒、时而激昂的范读,使学生犹如被带入当时情景中,深受感染。教师的范读不仅使学生获得了初步的情感体验,而且会让学生情不自禁地模仿朗读,潜移默化中学生学会了阅读的基本方法。

三 、培养学生掌握良好的读书方法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主要措施

1、先扶后放

小学生阅读能力的发展经历从低到高的过程,需要教师和家长教给他们基本的阅读方法,帮助他们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引导他们进入阅读的“大门”。训练阅读能力的目标最终是使其成为独立的高效率读者,但这并不能一挥而就。在训练开始之际,教师和家长应当通过示范、提醒、启发等方式“扶”他们一把;随着学生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