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苏教版下册语文教案渗透法制教育

时间:2021-10-10 14:48:46 四年级作文

第一篇 四年级苏教版下册语文教案渗透法制教育《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教案渗透法制教育教学设计》

四年级语文下册语文渗透法制教育

《黄河是怎样变化的》教学设计

蒲家小学 雷明琼

学习目标

1、认识本课生字新词。

2、朗读课文,把握文章主要内容,了解黄河发生变化的过程和原因,从中受到启示,增强环保意识。

3、搜集有关黄河的资料,激发保护母亲河的社会责任感。 4、法制教育渗透《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防沙、森林保护法》 教学重难点

把握文章主要内容,了解黄河发生变化的过程和原因,从中受到启示,增强环保意识。

教学准备

1、中国地图。

2、学生:预习课文,用自己喜欢的方法理解生字词。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谈话: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文化灿烂,黄河养育了中华儿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是母亲河,以前的黄河可以跟今日的江淮媲美,可今天她变了——

1、出示地图,引导学生寻找黄河流经哪几个省、区。

2、简介黄河。

3、出示小黑板,指名重点读“保护母亲河行动”的内容。

4、学生读“资料袋”的介绍后,想想自己最想说什么?最想问什么?

5、为什么要“行动起来,拯救母亲河”呢?待我们阅读《黄河是怎样变化的》这篇课文后,就一定会明白的,而且也一定会发出同样的呼吁。板书课题,齐读课题,让学生找出课题中的关键词----怎样变化的。

二、根据要求,自读自学。

1、说说,自己准备采用什么方法来读懂这篇课文?

汇报确定:先读熟课文,再围绕课前“阅读提示”理解课文内容。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读通读顺,初步感知课文大意。

3、 师检查自读情况。

(1)指名分段读文。

(2)说说黄河发生了哪些变化,引起这些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3)课文给了我们怎样的启示?

三、围绕重点,全班讨论交流。

1、了解黄河的变化,适时引导学生感悟重点语句,并有感情地朗读重点段,如“人们都说,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联系第三自然段,边听范读边想象,感悟“黄河成了中华民族的忧患”,联系第一和第四自然段中的数字并与“摇篮”对比,感悟“忧患”。

2、对于黄河发生变化的原因引导学生重点理解“社会原因”,即人的原因,通过对课文的理解与感受“恶性循环”之现象和“水土流失”之害。再通过有感情地朗读,激起学生的痛惜之情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3、拓展延伸:可以结合最后一自然段和“资料袋”的内容,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先谈谈自己受到的启示,再引导学生读科学家“数管齐下”的治黄方案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心声,教师适当补充国家治理黄河的情况。

4、法制教育渗透。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第二条 本法所称环境,是指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包括大气、水、海洋、土地、矿藏、森林、草原、野生生物、自然遗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城市和乡村等。

第六条 一切单位和个人都有保护环境的义务,并有权对污染和破坏环境的单位和个人进行检举和控告。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第九条,国家保护水资源,采取有效措施,保护植被,植树种草,涵养水源,防治水土流失和水体污染,改善生态环境。

《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防沙、森林保护法》 等实施条例。

四、朗读全文,升华情感

1、师小结:我们通过读书和交流读懂了这篇课文。同学们,黄河是我们的母亲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可是现在却成了一条祸河,成了一把悬在我们每一个中国人头上的利剑。让我们把自己对黄河母亲的关心,对环境保护的关注,对人类活动和环境保护之间的深刻认识,对“行动起来,拯救黄河”的强烈愿望,融入到我们每一个人的心中,融入到课文的每一句话中,通过我们的深情朗读表现出来吧!(师用充满激情的话语)

2、学生自由用饱满的激情朗读课文。

五、总结

1、师: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明白了“行动起来,拯救黄河”的道理,你们准备怎样去响应“保护母亲河的号召”呢?

2、简单地谈谈自己的保护方案。

3、根据自己的所想,试写一份治理黄河的方案或标语。(教师可以给学生提供相关的资料。如:保护环境,人人有责。黄河是我家,黄河养我我爱她。)

六、作业设置

1、抄写生字词。2、完成教材中相关的作业。

9.自然之道

【教学目标】

1.这是一篇反映人与自然的关系的课文。

2.自然万物,有着它自己的生存方式和规律。

3.课文通过具体事例告诉我们,如果不按照自然规律办事,往往会产生与我们的愿望相反的结果,这就是自然之道。

4、渗透《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相关法制内容,让学生明白要保护动物,遵循自然规律。

【教学重难点】

自然万物,有着它自己的生存方式和规律。如果不按照自然规律办事,往往会产生与我们的愿望相反的结果。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

一、故事导入,引出“道”。

1、导入:同学们,大自然气象万千,美丽无比;充满生机,也充满神秘。首先,让我们一起看看神奇的大自然。出示图片,展示美丽的大自然。四年级苏教版下册语文教案渗透法制教育

今天,我们就跟随作者到南太平洋加拉巴哥岛,考察一下幼龟是怎样离巢进入大海的。了解这个真实而又引人深思的故事——《自然之道》(板书)

2、齐读课题,思考提问:你认为这里的“道”是什么意思?(道理、规律)

二、初读课文,感知“道”。

1、自读课文,读顺读懂:

请同学们认真读课文,要读准字音,读通语句,有不懂的词语要联系生活或上下文想想意思,读完后思考一下这个故事主要讲什么。

学生自读课文,教师巡视帮助时表扬好的读书习惯和方法。

(1)检查词语,想象画面

刚才同学们读得都很投入,有信心接受检查吗?老师这儿有几组词语想请你们读一读,出示新词:幼龟 侦察 嘲鸫 颓丧

巢穴 蠢事 返回 海鸥 气喘吁吁 响彻云霄

无遮无拦 愚不可及

重点指导“颓,穴”的读音。指生解释“无遮无拦 愚不可及”词的意思,让学生养成不懂词语查字典的习惯。

(2)了解大致内容

结合预习要求,让学生说说本文的主要内容,相机进行补充指导。大致内容是:方法一:利用文中的好词句进行串连。

我和同伴及一个生物学家向导,结队来到一个小岛旅游,观察幼龟是怎样离巢进入大海的。看到一只探头出穴的幼龟被嘲鸫咬啄时,不顾向导劝阻,(愚不

可及)地要向导把幼龟抱向大海。成群的幼龟以为外面很安全,就从巢中(鱼贯而出),结果让食肉鸟(饱餐一顿)。“我们”(气喘吁吁)地拯救了一些幼龟,还是不能解决问题。真是令人(后悔不已)。

方法二:按事情的发展过程,开始、经过、结果三部分进行概括。

我和同学观察幼龟离巢进入大海时,看到幼龟被嘲鸫咬啄时,不顾向导劝阻,把幼龟抱向大海。结果让食肉鸟饱餐一顿,使我们后悔不已。告诉我们我们要按自然规律办事,不然会产生与愿望相反的结果。

2、筛选好词佳句,深入体会好词的意思

结合课前预习,把好词好句大声读一读,并相互交流不懂词的意思,并提出一个有价值的问题进行商讨。

整理问题,并选择一个有价值的:“叼就叼去吧,自然之道,就是这样的。”出示为什么导游会说出这样一句话?你明白自然之道的意思吗?

指导学生结合文中的三至五自然段进行交流讨论。

三、换位思考,感悟“道”

学习三至五自然段

(一)学生自主学习

我们因为不懂得绿龟的生存之道,好心办了一件蠢事,我们对自己的评价用课文的词语说就是(愚不可及)。

出示(比较):我们干了一件蠢事。

我们干了一件愚不可及的蠢事。

蠢事已经说明了事情是错误的,为什么还要在前面加上一个“愚不可及”呢? 书写“愚蠢”都是形声字,愚:心里想的和平常人不同,违背常理。板书“愚” “蠢” 形声兼会意字,春天到了,许多小虫子从冬眠中苏醒过来,开始蠕动,如成语蠢蠢欲动,后由虫蠕动时缓慢蚩蚩的样子引申出愚笨、苯拙之义。

读读这句话,你认为作者在说这句话时带着一种什么样的心情?(后悔与自责。)读

现在我们就是那一行游客,回想自己所做的一切,觉得哪些行为已经是愚不可及了呢?细细读课文3-4自然段,把有关的内容都找出来,细细体会,在旁边写上批注。(生读书,从书中找依据,四分钟后)

我们每个人都能静心读书。好,现在把自己的想法说一说,你们怎么就觉得自己是愚不可及的呢?先读课文再谈感受。

生自由说。

同学们能从书上找到有关的句子,这一点很好,怎样把书上的语言变成自己的理解呢?你们看,我也是那其中的一位游客,我是这样想的?指名说。

(二)指导把书本语言转换成自己的语言

1、老师举一:(课件出示书本语言和老师转化后的语言比较)

突然,一只幼龟把头探出巢穴,却欲出又止,似乎在侦察外面是否安全,正当幼龟踌躇不前时,一只嘲鸫突然飞来,它用尖嘴啄幼龟的头,企图把它拉倒沙

第二篇 四年级苏教版下册语文教案渗透法制教育《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教案渗透法制教育教学设计》

《黄河是怎样变化的》法制渗透教学设计

新巴民族小学 赵老师

学习目标

1、认识本课生字新词。

2、朗读课文,把握文章主要内容,了解黄河发生变化的过程和原因,从中受到启示,增强环保意识。

3、搜集有关黄河的资料,激发保护母亲河的社会责任感。 教学重难点

把握文章主要内容,了解黄河发生变化的过程和原因,从中受到启示,增强环保意识。

教学准备

1、中国地图。

2、学生:预习课文,用自己喜欢的方法理解生字词。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谈话: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文化灿烂,黄河养育了中华儿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是母亲河,以前的黄河可以跟今日的江淮媲美,可今天她变了——

1、出示地图,引导学生寻找黄河流经哪几个省、区。

2、简介黄河。

3、出示小黑板,指名重点读“保护母亲河行动”的内容。

4、学生读“资料袋”的介绍后,想想自己最想说什么?最想问什么?

5、为什么要“行动起来,拯救母亲河”呢?待我们阅读《黄河

是怎样变化的》这篇课文后,就一定会明白的,而且也一定会发出同样的呼吁。板书课题,齐读课题,让学生找出课题中的关键词----怎样变化的。

二、根据要求,自读自学。

1、说说,自己准备采用什么方法来读懂这篇课文?

汇报确定:先读熟课文,再围绕课前“阅读提示”理解课文内容。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读通读顺,初步感知课文大意。

3、 师检查自读情况。

(1)指名分段读文。

(2)说说黄河发生了哪些变化,引起这些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3)课文给了我们怎样的启示?

三、围绕重点,全班讨论交流。

1、了解黄河的变化,适时引导学生感悟重点语句,并有感情地朗读重点段,如“人们都说,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联系第三自然段,边听范读边想象,感悟“黄河成了中华民族的忧患”,联系第一和第四自然段中的数字并与“摇篮”对比,感悟“忧患”。

2、对于黄河发生变化的原因引导学生重点理解“社会原因”,即人的原因,通过对课文的理解与感受“恶性循环”之现象和“水土流失”之害。再通过有感情地朗读,激起学生的痛惜之情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3、拓展延伸:可以结合最后一自然段和“资料袋”的内容,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先谈谈自己受到的启示,再引导学生读科学家“数管齐下”的治黄方案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心声,教师适当补充国家治理黄河的情况。

4、法制教育渗透。四年级苏教版下册语文教案渗透法制教育

《中华人 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第二条 本法所称环境,是指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包括大气、水、海洋、土地、矿藏、

森林、草原、野生生物、自然遗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城市和乡村等。

第六条 一切单位和个人都有保护环境的义务,并有权对污染和破坏环境的单位和个人进行检举和控告。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第九条,国家保护水资源,采取有效措施,保护植被,植树种草,涵养水源,防治水土流失和水体污染,改善生态环境。

《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防沙、森林保护法》 等实施条例。

四、朗读全文,升华情感

1、师小结:我们通过读书和交流读懂了这篇课文。同学们,黄河是我们的母亲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可是现在却成了一条祸河,成了一把悬在我们每一个中国人头上的利剑。让我们把自己对黄河母亲的关心,对环境保护的关注,对人类活动和环境保护之间的深刻认识,对“行动起来,拯救黄河”的强烈愿望,融入到我们每一个人的心中,融入到课文的每一句话中,通过我们的深情朗读表现出来吧!(师用充满激情的话语)

2、学生自由用饱满的激情朗读课文。

五、总结

1、师: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明白了“行动起来,拯救黄河”的道理,你们准备怎样去响应“保护母亲河的号召”呢?

2、简单地谈谈自己的保护方案。

3、根据自己的所想,试写一份治理黄河的方案或标语。(教师可以给学生提供相关的资料。如:保护环境,人人有责。黄河是我家,黄河养我我爱她。)

六、作业设置

1、抄写生字词。

2、完成《点金教练》中相关的作业。

第三篇 四年级苏教版下册语文教案渗透法制教育《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渗透法制教育教案》

人教版(新版)四年级上册法制渗透教案

年级:四年级

姓名:杨文俊

11 去年的树 17. 长 城 科目:语 文

11 去年的树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从文本语言文字中受到启示,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条例》,增强学生的环境

保护意识。

教学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结合学生生活实际,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条例》,加强诚信与环境教育。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条例》有关条款。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同学们,有这样一篇童话:播放媒体(一只美丽的小鸟坐在大树上,正动情地为它的好

朋友——大树唱歌,大树摇曳着茂盛的枝叶,正入神地听着„„)同学们,看着这画面你想

说些什么?四年级苏教版下册语文教案渗透法制教育

是啊!生活在森林里的小鸟和大树曾经是多么的和谐和亲密。鸟儿坐在枝头,天天给树

唱歌。树呢,天天站着听鸟儿歌唱。如此美好情境却因大树被砍而从此消失了。如今,大树

的不辞而别,让曾带着幸福的想念而来的小鸟失去了原本美好的家园和亲密的朋友,谁来为

它负责呢?让我们来学习第11 课《去年的树》。伸出手指跟老师一起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了解课文的大致内容。

三、研读句子,感受友情。

(课件出示句子:一只鸟儿和一棵树是好朋友。鸟儿坐在树枝上,天天给树唱歌。树

呢,也天天站着听鸟儿歌唱。)

1、交流想象:天天唱,天天听是怎样的一种情境?

2、引读感悟:当烈日当头,骄阳似火的时候,鸟儿钻进叶缝间给树唱歌,而树呢,„„;

当大雨倾盆,暴雨袭来的时候,鸟儿躲在巢里给树唱歌,而树呢,„„;当清晨,„„

3、从这段话中你能想象这是一种怎样的情境?

4、小结:一个天天唱,一个日日听。唱的快乐,听的开心。这彼此间快乐的分享成了

鸟儿与树一生中最美好的时光。可是这样的日子会继续吗?

(课件出示句子:日子一天天过去,寒冷的冬天就要来了。鸟儿要离开,飞到南方去。)

1、交流想象:离别前鸟儿和树会说些什么?

2、这样的离别情境,你又有什么感受?

三、研读对话,渗透法律。

1、鸟儿与树信守承诺。第二年春天,鸟儿从南方回来却发现大树不见了,这是为什么?

为了找到自己朝思夜想的好朋友,他是怎么样找的?

2、默读课文。用直线划出鸟儿和树桩、大门、小女孩的三组对话。

3、出示三组对话,指名分角色朗读。

(1)、“立在这儿的那棵树,到什么地方去了呢?”鸟儿问树根。

树根回答:“伐木人用斧子把他砍倒,拉到山谷里去了。”

(2)、鸟儿问大门:“门先生,我的好朋友树在哪儿?您知道吗?”

大门回答说:“在厂子里给切成细条条儿,做成火柴,运到那边的村子里卖掉了。”

(3)、鸟儿问女孩:“小姑娘,请告诉我,你知道火柴在哪儿吗?”

小女孩回答说:“火柴已经用光了。可是,火柴点燃的火,还在这盏灯里亮着。”

(4)、小鸟满怀希望从遥远的南方飞回来,满心希望看到的是那绿意盎然的大树张开怀抱

欢迎她。可是,她怎么能想到,她的好朋友竟然不见了,只留下了一截树桩孤零零地站在那

里。如果你是小鸟,你的心情怎样?

预设:(①着急了。②在为大树担心。③体会得真好。④是那么迫切地要找到自己的好朋

友大树。„„)

(5)你认为伐木人的做法对吗?

贵的友情。让我们再一次回味这个动人的故事,师生配合读3-14 自然段。

四、领悟真情、真情对话。

1、当小鸟千辛万苦飞了好远的路好不容易找到老朋友时,它当时的神情是怎样的?读

一读课文15-17 自然段。

2、你从这些句子中感受到了什么?

3、小鸟盯着灯火看了又看,它心里想说些什么?

4、学生交流。

5、鸟儿唱完了去年的歌,飞走了,带着淡淡的伤感飞走了。但他给大树留下了歌声、

留下了友情、留下世间最最宝贵的诚信。这是一只____________的鸟? (预设:诚实守信、

重情义、讲信用、说到做到、珍视友情„„)

五、总结课文、拓展升华。

1、鸟儿的所作所为深深地感动了我们,我们应该怎样对待朋友?

2、是谁让原本亲密、和谐的一对朋友变成这样的局面?伐木人随意破坏森林的行为对不

对?我们该如何与身边的人一起保护生态环境?

六、作业。

1、说一说,面对鸟儿、大树和伐木人,你想对他(它)们说此些什么?

2、写一写,请你在森林边上立一条标语,你写什么?

七、板书设计

大树(图)小鸟(图)

珍惜友情 信守诺言

遵守法律 保护环境

【教学反思】

这节课体现了“以生为本,自主发展”的教学思想,深化了“阅读教学是教师、同学、

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这一新课程规范的理念。在教学过程中,同学通过自主读文、角色对

话、演读体验、拓展想象等过程,感悟文本中所蕴涵的语言美、思想美、意境美;从而实现

同学心灵与文本之间真诚的对话。

这篇文章中的对话较多,比较适宜同学扮演朗读,力求通过多种形式的读,创设情境,

引领同学深入童话中的角色,体会角色的情感世界,把同学真正带入文本的情境中。并在这

一过程中,用“春天又来了。原野上、森林里的雪都融化了。鸟儿又回到这里,找她的好朋

友树来了。可是,树不见了,只剩下树根留在那里。”这句话把这些零散的语言朗读串成一

条情感的链,让同学在反复地朗读中一步一步的深化情感。

语文教学,永远离不开听说读写,永远是在想一想、读一读,读一读、想一想,想一想、

写一写这样的过程中螺旋上升的。整堂课中,读、想、写并不是人为割裂的,读为想打下了

基础,而想象写话又能促进更好地读,而在这一过程中,同学对课文人文内涵的理解将一步

一步加深。对课文结尾这局部的处置,特别是两个“看”字的想象说话与朗读,也想体现这

一点。在充沛朗读、想象的基础上,同学最后才干有自身多元的感悟。同学的语言选择是开

放的,这就要求教师有很强的调控能力,协助同学用规范的语言表达,并及时记录好的词句,

为同学提供更多的语言素材。

17.长 城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长城的气势和高大坚固。

2.学习作者观察事物的方法及写作特点。

3.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激发学生自主保护文物的意识。

4. 通过学习,认识到长城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结晶,

5.通过法制教育,树立学生保护文物的意识,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难点

理解长城的气势宏伟和高大坚固,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歌曲《长城长》,《国歌》,多媒体课件《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有关条款课件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音乐欣赏。引入课题

1. 播放音乐《长城长》

师问:这首歌你知道是谁演唱的吗?那你知道歌颂的是什么吗?

2.《长城长》歌曲简介

师:我们已经听了关于长城的歌曲,想不想一起去看看作者笔下的 长城呢?

3,多媒体出示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二. 听音朗读,初步感知长城。

1. 录音朗读,学生手指课本。

听完以后,你认为哪些词语需要提醒大家注意。师相机出示词语:

崇山峻岭 蜿蜒盘旋 嘉峪关 垛子 瞭望口 屯兵 堡垒 气魄

2,交流如何记下这些词语。

师:现在同学们已经记住了这些生字词,那么就让我们一起去读读课文吧!

3.学生齐读课文。

师:你能简单说说自己现在对长城的第一印象吗?

4.师播放长城的图片,师生共同欣赏。

三.细读经典,品味重点词句。

1,课件出示第一自然段

指一名学生朗读,提问:你能从文中找出概括长城远处看的样子吗?

师板书:

远处看 蜿蜒盘旋 像一条龙

师:同学们,为什么作者要比作龙,而不把他比作其他动物呢?(学生交流)

2. 课件出示第二自然段

师:现在作者来到了长城的脚下,对长城进行了一番近距离的考察。老师朗读,同学们思考:这一节有几句话?介绍了长城的哪些建筑?

学生明确答案:总共有六句话,分别写长城的坚固,城墙顶上,外侧的垛子,城台。教师板书

远处看

蜿蜒盘旋四年级苏教版下册语文教案渗透法制教育

像一条龙

近看 长城坚固 城墙顶上 外侧的垛子 城台

师问:你能说说这一段是按什么顺序描写的吗?为什么?

3. 课件出示第三自然段

学生齐读课文

引导学围绕着站,踏,扶,自然等词语分析作者的心情。

师:当我们为一件作品而惊叹,自然而然的想起他的作者。长城也正是一件让人叹为观止的作品。

小组讨论:从哪里可以看出修筑长城的艰难?(从文中找句子回答)为什么说长城是劳动人民学血汗和智慧的结晶。

引读:就因为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 )的万里长城。 4,课件出示第四自然段

看到如此气魄的工程,你怎能不惊叹这是世界历史上的伟大奇迹,请你带着这种感情,读一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4. 渗透法制教育

师:长城是我国也是世界上修建时间最长,工程量最大 的一项古代防御工程。长城成为了中古世界七大奇迹之一,成为我国重点保护遗址。我国也对这些文物遗址制定了相关的法律保护,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 课件出示《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的相关内容。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下列文物受国家保护:

(一)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古文化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石窟寺和石刻、壁画;

(二)与重大历史事件、革命运动或者著名人物有关的以及具有重要纪念意义、教育意义或者史料价值的近代现代重要史迹、实物、代表性建筑;

(三)历史上各时代珍贵的艺术品、工艺美术品; (四)历史上各时代重要的文献资料以及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手稿和图书资料等;

(五)反映历史上各时代、各民族社会制度、社会生产、社会生活的代表性实物。 文物认定的标准和办法由国务院文物行政部门制定,并报国务院批准。

具有科学价值的古脊椎动物化石和古人类化石同文物一样受国家保护。

历史上各时代重要实物、艺术品、文献、手稿、图书资料、代表性实物等可移动文物,分为珍贵文物和一般文物;珍贵文物分为一级文物、二级文物、三级文物。

第四篇 四年级苏教版下册语文教案渗透法制教育《苏教版四年级下册法制渗透教案 升和毫升》

苏教版四年级下册法制渗透教案

升和毫升

组别: 四年级组

科目: 数 学

姓名: 马 玉 晶

升和毫升

教学内容:

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数学》四年级(下册)第10~12页。 教学目标:

1. 结合实例在具体情境中体验容量的含义,体会计量容量需要有统一的容量单位。

2. 结合观察在具体操作中体验、了解“升”的实际意义,加强1升的空间感知。并和学生熟悉的长度单位等进行比较,使学生建立空间模型。

3. 估计一些容器的容量,形成空间大小的量化观念。

教学准备:

课件,冷水壶1把,茶杯,水,饮料瓶,量杯等。

可渗透的法制内容

1.《献血法》什么是无偿献血,就是健康适龄公民自觉自愿献出可以再生的少量血液或血液成分去 挽救垂危病人的生命 而献血者不要任何报酬。

2.为什么要提倡无偿献血,通过无偿献血还会激发人们奉献爱心的自豪感,增加社会责任感和公民义务感 增进人与人之间的友谊。无偿献血是无私奉献、救死扶伤的崇高行为 是我国血液事业的总方向。无偿献血是爱心奉献的体现在使患者解除痛苦甚至挽救他们的生命其价值是无法用金钱来衡量的。

教学要求与方法

要求:了解和理解

方法:讨论交流、师生互动拓展延伸

☆示例或说明

1.教学时让学生知道献血后 器官内储存的血液马上就会补充上来,而且人体还会制造出新的血液。因此献血一般不会伤害人的健康。

2.《献血法》对献血者的体重有明确规定 其中男性公民体重要达到50 公斤,女性公民要达到45公斤。

教学过程:

一、 理解容量的意义

1. 出示两个大小有明显区别的空杯:这两个杯子哪一个能盛比较多的水? 学生讨论并汇报结果。

指出:左边这个杯子能盛的水多,也就说明这个茶杯的容量比较大。

2. 出示两个容量差不多的杯子:观察这两个杯子,哪个杯子的容量大一些? 学生猜测,猜测的结果不同。

提问:怎样才能知道到底哪个杯子的容量大呢?你有什么方法? 学生回答后演示往杯子中倒水。

提问:通过倒一倒,你们发现了什么?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容量。

3. 出示“想想做做”第1题。

通过讨论明确:中间一个杯子的容量最大,最后一个杯子的容量最小。

【设计意图】从观察入手,立足让学生在操作中体验,在交流中感受。积极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和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观察、操作、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中理解容量的意义,逐步体会容量单位统一的必要性及1升的观念,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二、 感受容量单位统一的必要性

1. 对话解读。

谈话:小明听说好朋友小亮家新买了一套茶具,打电话询问了茶具的有关信息。下面是他们的对话内容。先连一连,再说说哪一句是回答水壶的容量的。

什么颜色的? 一个冷水壶和四个茶杯。

有几个? 装满水后能倒满5杯。

有多高? 淡蓝色的。

冷水壶的容量是多少? 15厘米。

2. 谈话:小明说:“我家有一个黄色的水壶,这个水壶能倒几杯呢?” 通过演示,得出:黄色水壶能倒满7杯水。

3. 提问:小明家的黄色水壶能倒满7杯水,小亮家的蓝色水壶能倒满5杯水。小明认为他家水壶的容量比小亮家水壶的容量大,你们同意他的看法吗?

学生小组讨论,认识到杯子可能不一样。

4. 第二次演示:教师把杯子里的水倒回水壶内,重新换大一点的杯子倒一倒。黄水壶里的水能倒满5杯。

5. 提问:这个黄水壶的容量到底是几杯?从这两次倒水中,你发现了什么?

明确:同样一壶水倒入容量不同的杯子,能倒满的杯数不同。要使用同样的水杯才便于比较水壶容量的多少。

谈话:同学们的想法很好。为了准确测量和计算容量的多少,我们要使用统一的容量单位。(板书:容量单位)

三、 感受容量单位“升”

1. 出示超市平面图:我们到哪里去会找到容量单位?

(平面图上标有:蔬菜水果区、调味品区、五谷杂粮区、饮料区、奶制品区、服装鞋帽区、收银台等)

2. 视频播放超市及商品商标特写(色拉油5升、牛奶1升、饮料2.5升等)。 提问:从这些商品的商标中你都看到了什么?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升、L。

再问:你们都是在哪些物品的包装上看到这个容量单位的?

小结:计量水、油、饮料等液体的多少,通常用“升”作单位。可以用“L”表示。(让学生读一读)

3. 通过“你知道吗”介绍“升”。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度量衡,量器分为合、升、斗等,商鞅研制了标准量器铜方升,器壁刻铭十六又五分之一立方寸为一升。不过那时单位量值每升可比现在的升要小得多。此后的两千年一直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