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调歌头》赏析600字

时间:2021-11-10 16:00:11 200字

篇一:《《水调歌头》赏析》

苏轼《水调歌头》赏析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明月∕几时∕有 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注释】

①子由:苏轼弟苏辙,字子由。

②天上宫阙:指月中宫殿,阙,古代宫殿前左右竖立的楼观。

③琼楼玉宇:美玉建筑的楼宇,指月中宫殿。

④不胜:不堪承受。

⑤弄:赏玩。

⑥朱阁:朱红的华丽楼阁。

⑦绮户:雕饰华丽的门窗;

⑧共:共赏。

⑨婵娟:美丽的月光。

【译文】

明月从何时才有?手持酒杯来询问青天。不知道天上宫殿,今年是哪年。我想要乘御清风归返,又恐怕返回月宫的琼楼玉宇,受不住高耸九天的冷落、风寒。起舞翩翩玩赏着月下清影,归返月殿怎比得上在人间!转过朱红楼阁,月光低洒在绮窗前,照到床上人惆怅无眠。明月不该有什么怨恨,却为何总在亲人离别时候才圆?人有悲欢离合的变迁,月

有阴晴圆缺的转换,这种事自古以来难以周全。但愿离人能各自珍重,平安康健,可远隔千里共赏中秋美好的月色。

【写作背景:】

词前小序说:“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曲。”丙辰,是北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当时苏轼在密州(今山东诸城)做太守,中秋之夜他一边赏月一边饮酒,直到天亮,于是作了这首《水调歌头》。

【评析】

本词是咏中秋最著名的作品之一,表达了词人由心有所郁结,到心胸开阔的乐观旷达情怀。

上片写作者在“天上”、“人间”的徘徊、矛盾。下片写对月怀人,以积极乐观的旷达情怀作结。“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表达作者对宇宙和人生的疑惑,也显露出对明月的赞美和向往。“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对宇宙和人生的哲理思考,对明月的赞美向往之情更深一层。“归去”,作者将那美好皎洁的月亮,看作是自己精神的家园。然而真要弃绝人世,飘然仙去,却又有些犹豫,“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遐想愈来愈飘渺,而终不忍弃绝人世;“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飞天探月,出尘之思,终于让位于对人间生活的热爱。下片紧承上片最后两句的入世情怀和月色描写,写月光移动和月下不眠之人。“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转入抒发怀人之情。写亲人不能团聚的惆怅。“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宕开一笔,表现了由心中有所郁结,到心胸开阔,作达观之想的心理变化。“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放达宽慰之语。

全词乐观旷达的情怀和深邃的哲理趣味,在行云流水般的语言和美妙的意境中,自然呈现出来。

【练习题】

1.这首词是借什么怀恋亲人的抒情之作?1;月亮 2朗读这首词,应把握的感情基调是( )C.舒缓深沉

A.激越雄壮 B.乐观豪迈 C.舒缓深沉 D.柔和亲切

3本词中表达词人美好愿望的一句是 .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4."起舞弄清影"中的"弄"字用得好在哪里

**"做出"的意思,表明舞姿的不断变化,使人想象到舞姿的美妙.

**5.谢庄的《月赋》中有"隔千里兮共明月"的诗句,与本词中的最后一句意思相近,但在意境上不尽相同,请简要分析.

***.前者是"无我之境"客观描绘相隔千里的人共享月光的美好情景;后者是"有我之境",主观表达希望年年平安,共享月光的美好愿望.

篇二:《水调歌头等赏析》{《水调歌头》赏析600字}.

五、水调歌头(苏轼)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惟恐琼楼玉宇,

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

影,何似在人间?{《水调歌头》赏析600字}.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

事古难全。但愿人

长久,千里共蝉娟。

1、前小序,作用是交待写作缘由。文中说的字由是词人的弟弟,其名为苏辙,他和苏轼、苏洵共称文坛“三苏”。2、全词以问句开篇,上片问天,下片问月,归根到底是在问人生。

3、上阕写月下饮酒。下阕写对月怀人。4、“明月几时有”“今夕是何年”这连发的疑问,反映了词人对天上宫阙的向往。他写这首诗的时候正处在政治失意的时候,这首词反映了他内心的激烈矛盾:冷漠的现实使他得不到安慰和满足,因此萌生了乘风归去、飘然高举的奇想。“何似在人间”,这是词人“起舞弄清影”的感受,这时作者的思想从天上的幻境回到了地上的现实,表现了作者对人间生活的赞美和热爱。5、“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是借用李白的什么诗?答:借李白的《把酒问月》:“青天有月来几何?我今听杯一问之。”6、词中富有哲理的一句是什么?答:是“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7、下几句朗诵停顿不正确的一项是: ( C )A、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B、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C、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 D、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8、对这首词赏析有错误的一项是:( B ) A、上阕写词人把酒问月,萌生了“乘风归去”的奇想,而天上的高寒又使他转向对人间的喜爱。B、下阕写词人望月怀人,由感伤离别转向对离的祝福。在词人眼里,月圆、人团圆是一种自然常理。 C、“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表明情意的相通不受时空阻隔,这是对一切经受离别之苦的人们的祝福。D、全词以“明月”贯穿,咏月兼怀亲人,表达了词人旷达的胸怀和乐观的情致。9、这首词反映了作者仕途失意,幻想超然物外,但积极的处世态度终于战胜了消极“遁世”的念头,表现了旷达的胸怀和乐观的情致。全词深沉婉曲,流转自如,以美丽的想象,明睿的这里,创造出幽深高远的境界,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考题:1、词中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的词句是:“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2、直接写明月的词句是:“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3、表现作者感悟人生哲理的旷达胸襟的词句是:“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4、道尽千载离人心愿表明诗人对远方亲人美好祝愿的名句是“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5、《水

调歌头》中被千古离人传诵的名句是“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6、苏轼在《水调歌头》中望月遥祝兄弟平安的诗句是: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7、面对即将到来的中秋节,贾庆林在讲话中也不忘给与会的台湾朋友送上节日问候,并用北宋苏轼在《水调歌头》中的名句结尾。“又是一年月圆时,共同祝愿两岸同胞‘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8、《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此事古难全”里的“此事”指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9、苏轼在《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写下的寄寓离情,却释离怨,从美好的想像中得到人生慰藉的千古名句是“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10、②《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一词中,作者向世间所有离别的亲人发出“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祝愿。

十五、破阵子(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1、下列诗句中选出风格完全不同的依据,并说明理由(C) A.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B、夜阑卧听风雨声,铁马冰河入梦来。C.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D.男儿到死心如铁,看试手,补天裂。理由:其余三项均属豪放派风格,而C项属于婉约派。2、对这首词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A.“破阵子”是这首词的题目,表达了作者杀敌立功的决心。B. 这首词是写给好友陈同甫的,抒发了作者的抗金壮志。C.“塞外声”是指塞外边境的悲壮粗犷的战歌。D.末句“可怜白发生”表达了作者壮志难酬的遗憾。3、表现作者壮志难酬,使整首词的风格由雄壮变的悲壮的一个词是:可怜。4、下面对这首词的理解赏析有误的一项是:(D)A. 这首词描写了看剑、闻角、分炙、奏乐、点兵、杀敌等多种军营生活。B. 这首词展现了醉态、梦境、往事、理想和现实等多层面的人生境界。C. 这首词前九句追忆往事,满怀豪情,结尾一句,词意陡转,点出理想与现实、希望与失望等多重矛盾。D.这首词成功的运用了“八百里”“五十弦”“沙场”“的卢”“霹雳”等多个历史典故。5、根据你所掌握的历史知识,说说“了却君王天下事”的“天下事”指的是什么事?答:指的是收复失地,统一祖国大业。6、辛弃疾尽管“白发生”,却依然眷恋自己曾经浴血征战的疆场。这种眷恋的情结从词中挑灯看剑、吹角连营两个细节中可以看出。7、试体味“沙场秋点兵”一句中“秋”字的表达效果。答:“秋”字点明是“秋高马壮”的时候,也预示了战无不胜的前景。8、“可怜白发生”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答:壮志难酬的悲情。9、辛弃疾说这首词是“赋壮词”试结合词的内容,从题材或思想感情或语言风格等方面说一说其“壮”在哪里?答:从题材上看,写的是军营中的生活情景,听角声、塞外曲、分八百里炙,沙场秋点兵,

骑快马,挽强弓,情景都极勇猛、凶健。从思想感情上看,表达的是杀敌报国的雄心壮志。从语言风格上看,壮丽而不纤巧。10、“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作用?答:用了对偶、互文、比喻的修辞手法。表现马快弦急,写出了战斗的激烈。11、请结合全词解释“壮词”的意思,并从文中找出体现“壮词”的语句。答:壮词就是激昂奋发、豪迈壮烈的言词。语句: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12、根据这首词的内容,并结合你对辛弃疾的了解,写出你心中的辛弃疾的形象。答:辛弃疾的形象:(1)南宋爱国词人;(2)豪放词的代表人物;(3)文武双全的英雄;(4)有爱国热情,却报国无门,壮志难酬;(5)具有杀敌报国的大丈夫气概。11、辛弃疾在《破阵子》中描写想象中的驰骋疆场、英勇杀敌战斗场景的词句是“八百里分麾下灸,五十弦翻塞外声”;直接表达抗金报国、收复中原、建功立业壮志的词句是“了却君王天下事,嬴得生前身后名”。13、辛弃疾《破阵子》一词,从视觉和听觉两方面,概括而生动地再现紧张激烈的战斗场面的句子是八百里分麾下灸,五十弦翻塞外声。13、《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了却君王天下事,嬴得生前身后名 ” 两句,道出了辛弃疾对远大理想的追求,成为千古名句。14、宋代豪放派词人辛弃疾在《破阵子》中写到梦回阵营的词句是: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赏析“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作者是爱国将领,对功名也很看重,如能一战获胜,收复中原,既可以了却君王统一国家的心愿,又可以使自己名垂青史,那多好啊,但作者雄心再高,也只能跌回冷酷的现实中。最后一句,以沉重的慨叹,抒发了壮志难酬的悲愤。15、本词的题目是“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请认真品读这首词,说说这首词的“壮”是怎样体现的。这是一首“壮词”,其“壮”字主要体现在:“壮”在场面——看剑、吹角、分炙、奏乐和沙场秋点兵的壮大场景;“壮”在人物超常的本领——骑快马,挽强弓;“壮”在志向——为国立功,成就英名;“壮”在心迹的表露——可怜白发生;“壮”在语言——文辞壮丽而不“纤巧”,洒脱而不拘挛。

十六、黄鹤楼 (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馀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 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 ,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鉴赏】:诗的前四句紧扣黄鹤楼落笔,托想空灵,寄兴高远。五、六句转写登楼所见之景,对仗工巧而意境浑融阔大。七八句关合登临思乡之意,情韵悠长。诗中深含一种世事无恒常,游子无定止的人生感喟。【考题】1、崔颢在《黄鹤楼》中融情于景,表达物是人非感慨的诗句是“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表达吊古思乡情怀的诗句是“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2、以写景出名的诗句是: 晴

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3、表现游子的悲苦心情的诗句是: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4、与此诗句有相同意

境的《天净沙?秋思》中的句子是: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5、李白如何称颂崔颢的《黄鹤楼》: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赏析“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 诗人的家乡汴洲在武昌东北,从黄鹤楼上隔江可见汉阳树鹦鹉洲,却不能想见故乡。日近黄昏,自然会勾起相思,末句用烟波浩淼的长江烘托愁思,使诗意重归于开头那种渺茫不可见的境界。6、解释下面的词语。①、历历:分明可数的样子②、乡关:家乡2、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A、诗的前四句从传说入笔,写由黄鹤楼生发的联想。(√)B、诗的五六句写昔人乘着黄鹤楼见到的汉阳晴串和鹦鹉洲的景致。(Ⅹ)C、诗的七八句写出了诗人悲苦凄凉、日暮思归的哀怨情绪。(Ⅹ)D、传说崔颢登黄鹤楼本欲赋诗,因见此诗而作罢,感慨道:“眼前有景道

不得,李白题诗在上头。” ( X )

十七、春望(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1、首句中的一个“破”字,使人触目惊心,一个“深”字,叫人满怀凄然。2、诗一开始 国破 二字点明时间。城春草木深 点明季节。3、诗的前四句写春望之景,睹物伤怀,后四句写春望之情,遭乱思家。4、诗中“草木深”表面上写的是:山河依旧,草木茂盛的自然景象,实际上写的是国都沦陷后草茂人稀,荒凉的社会状况。5“花溅泪”和“鸟惊心”运用拟人手法,生动感人。6、下面的诗句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D)A、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B、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C、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D、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7、花鸟本是娱人之物,作者却“溅泪”,“惊心”,这样写是否不够恰当。为什么?答:恰当。因为诗人感时伤怀,久别思乡,美好的景物不但不能使他高兴,反而更增加了诗人的愁苦。8、杜甫历来被尊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结合本诗谈谈你对这两个称谓的理解。答:杜甫被尊为“诗圣”,是因为他有忧国忧民的伟大情怀,而且诗歌艺术质量上乘;他的诗被称为“诗史”,是因为他用诗歌反映了当时的历史真实。如《春望》就是写安史之乱中国都沦陷的萧条景象及诗人感时忧国的感情。9、诗的前四句都统领在一个“望”字中,诗人的视野由远及近,由大到小,由山河到草木,由花到鸟。10、请展开想象,描述尾联所展现的画面,并揭示诗句的含义。答:面对沦陷的山河,一位满头白发的老人因焦虑忧愁不停地挠头叹息。老人昔日那长长的头发如今纷纷断落,已经短得无海梳鬓插簪。这一细节描写含蓄而深刻地表现了诗人忧国思家的情怀。①全诗从结构看,首联总写 望中所见 ,颔联分写,通过 花

和 鸟

两种事物写春天。颈联通过一封家书表达了诗人对家人的悬想,尾联总写

忧国思家

的感情。 ②诗中用拟人手法写出诗人睹物伤情的句子是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用一个细节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句子是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11、赏析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①这两句从花鸟的角度写出了国破家亡带给人的伤感,花鸟本为娱人之物,但因感时恨别,却使诗人见后而落泪惊心,触景伤情,诗的含蕴丰富。②国破家亡的时局,因作者感时,故看花亦溅泪;惟其恨别,故听鸟鸣也为之惊心。这句写花不是写花,写鸟亦非写鸟,以己观物,以物拟人,物我合一。这种情景交融营造的意境丰满充盈,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12、赏析“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这两句真切地表达出战乱中人思念离散亲人,盼望得到亲人音训的心情。战火频乱,消息隔离,久盼亲人音训,却迟迟不来,心内迫切,这是“安史之乱”后每个人心中所有的想法,很自然使人共鸣,因而成了千古传诵的名句。

二十、过零丁洋(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廖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1、解释下列词语:

干戈:兵器,这里指战争

丹心:红心,比喻忠心

汗青:史书

寥落:稀少

四周星:四年。2、首句从回想自己的生活经历写起。“干戈寥落”四字,包含了多少辛酸和遗憾。3、“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这一联以形象的比喻描写国家和个人的命运。4、下列对诗句的解说有错误的一项是:(C)

A.“辛苦遭逢起一经”说的是从中了进士,担任起重要职务以后,就为国事辛苦奔波,有无愧国家、民族之意

B.“身世浮沉雨打萍”是个比喻句,是说四年来没有一天安定,像雨中的浮萍,是承接“辛苦”一句的意思说的。

C.“惶恐滩头说惶恐”写的是在江西起兵奔赴浙江,为解除临时国都杭州被困时的惊恐心情的,有为国担忧的意思在里面。

D.尾句的意思是“现在我以被元军扣留囚禁,绝无生还之路,只有留下诗句,表达我对国家

篇三:《赏析《水调歌头》》

赏析《水调歌头》

黄炎培中学 2016级3班 任盈盈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水调歌头》苏轼

词前小序说:“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曲。”丙辰,是北宋神宗熙宁九年。当时苏轼在密州做太守,中秋之夜他一边赏月一边饮酒,直到天亮,于是作了这首《水调歌头》。

这首词是我最喜欢的宋词之一,它勾勒出一种皓月当空、美人千里、孤高旷远的境界氛围,使人仿佛身临其境,联想到了皎洁的圆月、美丽的月宫、曼妙的的姮娥。

这首词开篇第一句就问:明月何时才会出现?他仿佛把青天当做自己的朋友一般,举着酒杯与青天谈笑到,好像对大自然的万物十分好奇,苏轼在于我们九百年前,就能想到这样一个让科学家们至今未想出来的问题,可真是脑洞之大啊!又表达他对那皎洁的圆月十分赞美,向往。而我,又从中体会到他的孤独,中秋佳节,好友亲人本应和乐共饮,可却只能与青天相伴。

接着一句:不知道天上的神仙宫阙里,现在是什么年代了,这更加体现出了诗人对圆月的赞美和向往。“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相传月宫十分寒冷,即又被称为广寒宫,当时诗

人无比思念自己的亲人,想要回到月宫中去,可是月宫的寒冷让诗人难忍。“宫阙”自然指的是朝廷,一个“寒”字体现出了诗人对朝廷现实的无奈,对朝廷深深地担忧,可却并没有离开的意思,从“归去”可看出,诗人已把宫阙当做自己的归属,认为那是自己的家园,那种欲留不留,既向往天宫,又留念人间的思想表现了出来。

但苏轼明显更留恋人间——“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月宫终归是清寒的,与其回去,还不如在人间趁着月光起舞啊,那是多么让人感到愉悦!李白《月下独酌》说:“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苏轼的“起舞弄清影”就是从这里脱胎出来的。这首词从幻想上天写起,写到这里又回到热爱人间的感情上来。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此时夜已深了,可诗人却认为入眠,可见多么多落寞、多么的思念自己的亲人。可是,人既不能团圆,为何月亮却要变圆呢——“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这是诗人对圆月的埋怨——“圆月你瞧瞧,这回不该有怨恨了吧,你圆满了而世上千万人包括我,依然位于亲人团圆。”显示出诗人此时心情十分惆怅,落寞,无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