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篇赏析

时间:2021-11-10 13:58:13 200字

第一篇:《赏析一篇调查报告佳作》

赏析一篇调查报告佳作

《求是》杂志2007年第19期刊登了安徽省“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研究中心所写的调查报告《穷山沟飞出了金凤凰———夏刘寨村科学发展调查》(以下简称“例文”)。这是一篇应用文范畴的美文,很耐品读。试赏析如下:

一、标题显意蕴美

调查报告标题的拟制,较之其他事务性文书而言,往往有很大的构思空间。例文采用了双标题。一般地讲,这类标题,主标题常用来揭示调查报告的主旨,而副标题则说明调查对象及调查内容等。例文的主标题没有使用揭示中心时常用的评述性语句,而是用了一个描述性句子。这一句子意蕴美艳,引人遐想,显示了作者的匠心。

其所以说主标题显示意蕴美,是因为标题中前后语句反衬性极强——“穷山沟”让人想到的是山石嶙峋、土地贫瘠;而“金凤凰”伴着“飞出”的动作则让人觉得眼前霞光缭绕、一派祥和。另外,这一标题将全文所述内容高度浓缩,通过象征手法的恰当运用,对副标题中的“科学发展”,作了十分形象的解说,昭示了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给神州大地带来的勃勃生机和喜人变化。标题好似人的眉眼,对应

用性文章而言亦如是。“穷山沟飞出了金凤凰”,作为一篇调查报告的主标题,意蕴隽永,美显其中,使读者犹如面对一个眉清目秀的靓丽之人。

二、结构呈严谨美

古人云:“立片言而居要,乃一篇之警策”。纵观有一定规模的应用文,诸如工作报告、调查报告、工作总结等等的佳作,往往特别注意以“片言居要”来结构全篇,使文章呈现一种严谨美。例文正是如此。

第一段简介夏刘寨村的自然状况和前后的比较。接下来

第二段即堪称“片言居要”,通过设问,揭示全文主旨:“是党的科学发展观以及围绕科学发展制定的一系列政策,充分释放了夏刘寨村农民生产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精神!”此句成为提领下文的“纲”,“纲举目张”。下文各部分亦均设“居要”之句呼应主旨。试分别列出,以见严谨之美。 以加粗字体印出的正文主目为:“突破传统模式,走规范化、公司化经营之路”;“发展现代农业,走科学种田之路”;“培育新型农民,走以人为本之路”;“建设和谐村庄,走城镇化之路”。这四个结构相同的“居要”句,使全文主体形成气势充沛的排比大段。而由这四个居要主目之句统率的各部分,又分别有各自的排比小段落。如:“土地流

转分红,使农民对承包土地依法享有的各项权益都落实到位。”“土地流转分红,使农业走向规模化、产业化经营。”“土地流转分红,使劳动力从土地上解放了出来。”再如:“培育新型农民,使农民树立起现代农业观。”“培育新型农民,使农民掌握了农业科技。”“培育新型农民,使农民成为会经营的市场经营者。”“培育新型农民,在农民中成长起‘领头雁’和主心骨。”又如:“产业化促进城镇化。”“城镇化带动市民化。”“城镇化追求生态化。” 上述所引,无论是“纲”,或者是目,以及其下的各提领句,都有一根红线贯穿,那就是“科学发展观”,其结构严谨之美,令人赞叹。

三、语言现朴实美

一般地讲,调查报告的语言,都应该是朴实无华的,既不需要刻意地运用积极的修辞手段去夸饰,也不需要华丽词藻的堆砌。它首先追求的是内容的准确与充实,舍此就是弃本逐末了。诚如刘勰所言:“若气无奇类,文乏异彩,碌碌丽辞,则昏睡耳目。”(《文心雕龙·丽辞》)当然,这样讲并非说不须在语言上下功夫。朴实与简陋和寒伧是截然不同的。例文在这方面正体现了“天然去雕饰”的朴实美。

前已谈及例文标题所含的意蕴美,从语言运用的角度看,“穷山沟飞出了金凤凰”这一描述句,尽管稍具文学性,但以“穷山沟”与“金凤凰”相比照,还是以朴实为底的,可谓“夸而有节,饰而不诬”。再看正文语言,虽然作者以自然朴实为本,不事修饰,其中却不乏生动形象之处,如“按有126个鲜红指印的土地流转合同就这样产生了”一句,形象逼真,其状如现眼前。再如,以“领头雁”和“主心骨”喻农民中的科技致富带头人,其作用凸显,喻体的选用也十分注意大众化。又如:“一个崭新的集镇已见雏形:两条街道中的北街是集贸市场、农资和农村日用消费品连锁经营店、服装店、200户农民别墅;南街是综合大楼、餐馆、加工车间、覆盖万户人口的小学和幼儿园、农业展览馆以及农业观光休闲村”,俨然一幅素描写生。再与上句“原本只有零散的几户农家瓦房”相映照,具体展现了文题意境,语言朴实而内容丰盈。

例文还有一点特别值得称道,即文中无一处直接点出主标题所言“金凤凰”这一形象的喻体。按通常写作习惯,结尾来上一句“飞出了金凤凰”云云,以扣住文题,收束全文,恐怕为数不少的写作者都要这样安排,而例文却意尽言止,戛然收住。其所以如此,大概是不愿有“蛇足”之累吧!这未始不是一种创新。

“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应用文同样须追求美感。除应有准确充实的内容之外,也应体现如例文这样的结构严谨美,语言朴实美。愿有更多“美文”争艳于应用文的百花园中。

附:

穷山沟飞出了金凤凰

——夏刘寨村科学发展调查

安徽省“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研究中心

夏刘寨村,地处安徽北部平原,距宿州市区30公里,三面环山,交通不便。这里,既无市郊优势,又无产业基础。全村600余口人,人均只有4亩耕地、16亩荒山,1999年人均收入才600元,是一个典型的贫困村。如今,夏刘寨村已成为科技农业示范园、绿色食品生产示范基地,成为环境优美、规划科学的新型集镇。2006年,全村人均收入超过4000元。

短短7年时间,是什么使夏刘寨村发生了如此巨大的变化?是党的科学发展观以及围绕科学发展制定的一系列政策,充分释放了夏刘寨村农民生产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精神!

第二篇:《赏析一篇调查报告佳作》{一篇赏析}.

赏析一篇调查报告佳作{一篇赏析}.

[ 作者:张冠英 来源:应用写作杂志社 点击数:

guest1 ]

【字体: 】 9688 更新时间:2008-5-24 文章录入:

(《应用写作》2008年第5期)

《求是》杂志2007年第19期刊登了安徽省“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研究中心所写的调查报告《穷山沟飞出了金凤凰———夏刘寨村科学发展调查》(以下简称“例文”)。这是一篇应用文范畴的美文,很耐品读。试赏析如下:

一、标题显意蕴美

调查报告标题的拟制,较之其他事务性文书而言,往往有很大的构思空间。例文采用了双标题。一般地讲,这类标题,主标题常用来揭示调查报告的主旨,而副标题则说明调查对象及调查内容等。例文的主标题没有使用揭示中心时常用的评述性语句,而是用了一个描述性句子。这一句子意蕴美艳,引人遐想,显示了作者的匠心。

其所以说主标题显示意蕴美,是因为标题中前后语句反衬性极强——“穷山沟”让人想到的是山石嶙峋、土地贫瘠;而“金凤凰”伴着“飞出”的动作则让人觉得眼前霞光缭绕、一派祥和。另外,这一标题将全文所述内容高度浓缩,通过象征手法的恰当运用,对副标题中的“科学发展”,作了十分形象的解说,昭示了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给神州大地带来的勃勃生机和喜人变化。标题好似人的眉眼,对应用性文章而言亦如是。“穷山沟飞出了金凤凰”,作为一篇调查报告的主标题,意蕴隽永,美显其中,使读者犹如面对一个眉清目秀的靓丽之人。

二、结构呈严谨美

古人云:“立片言而居要,乃一篇之警策”。纵观有一定规模的应用文,诸如工作报告、调查报告、工作总结等等的佳作,往往特别注意以“片言居要”来结构全篇,使文章呈现一种严谨美。例文正是如此。

第一段简介夏刘寨村的自然状况和前后的比较。接下来第二段即堪称“片言居要”,通过

设问,揭示全文主旨:“是党的科学发展观以及围绕科学发展制定的一系列政策,充分释放了夏刘寨村农民生产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精神!”此句成为提领下文的“纲”,“纲举目张”。下文各部分亦均设“居要”之句呼应主旨。试分别列出,以见严谨之美。

以加粗字体印出的正文主目为:“突破传统模式,走规范化、公司化经营之路”;“发展现代农业,走科学种田之路”;“培育新型农民,走以人为本之路”;“建设和谐村庄,走城镇化之路”。这四个结构相同的“居要”句,使全文主体形成气势充沛的排比大段。而由这四个居要主目之句统率的各部分,又分别有各自的排比小段落。如:“土地流转分红,使农民对承包土地依法享有的各项权益都落实到位。”“土地流转分红,使农业走向规模化、产业化经营。”“土地流转分红,使劳动力从土地上解放了出来。”再如:“培育新型农民,使农民树立起现代农业观。”“培育新型农民,使农民掌握了农业科技。”“培育新型农民,使农民成为会经营的市场经营者。”“培育新型农民,在农民中成长起‘领头雁’和主心骨。”又如:“产业化促进城镇化。”“城镇化带动市民化。”“城镇化追求生态化。”

上述所引,无论是“纲”,或者是目,以及其下的各提领句,都有一根红线贯穿,那就是“科学发展观”,其结构严谨之美,令人赞叹。

三、语言现朴实美

一般地讲,调查报告的语言,都应该是朴实无华的,既不需要刻意地运用积极的修辞手段去夸饰,也不需要华丽词藻的堆砌。它首先追求的是内容的准确与充实,舍此就是弃本逐末了。诚如刘勰所言:“若气无奇类,文乏异彩,碌碌丽辞,则昏睡耳目。”(《文心雕龙·丽辞》)当然,这样讲并非说不须在语言上下功夫。朴实与简陋和寒伧是截然不同的。例文在这方面正体现了“天然去雕饰”的朴实美。

前已谈及例文标题所含的意蕴美,从语言运用的角度看,“穷山沟飞出了金凤凰”这一描述句,尽管稍具文学性,但以“穷山沟”与“金凤凰”相比照,还是以朴实为底的,可谓“夸而有节,饰而不诬”。再看正文语言,虽然作者以自然朴实为本,不事修饰,其中却不乏生动形象之处,如“按有126个鲜红指印的土地流转合同就这样产生了”一句,形象逼真,其状如现眼前。再如,以“领头雁”和“主心骨”喻农民中的科技致富带头人,其作用凸显,喻体的选用也十分注意大众化。又如:“一个崭新的集镇已见雏形:两条街道中的北街是集贸市场、{一篇赏析}.

农资和农村日用消费品连锁经营店、服装店、200户农民别墅;南街是综合大楼、餐馆、加工车间、覆盖万户人口的小学和幼儿园、农业展览馆以及农业观光休闲村”,俨然一幅素描写生。再与上句“原本只有零散的几户农家瓦房”相映照,具体展现了文题意境,语言朴实而内容丰盈。

例文还有一点特别值得称道,即文中无一处直接点出主标题所言“金凤凰”这一形象的喻体。按通常写作习惯,结尾来上一句“飞出了金凤凰”云云,以扣住文题,收束全文,恐怕为数不少的写作者都要这样安排,而例文却意尽言止,戛然收住。其所以如此,大概是不愿有“蛇足”之累吧!这未始不是一种创新。

“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应用文同样须追求美感。除应有准确充实的内容之外,也应体现如例文这样的结构严谨美,语言朴实美。愿有更多“美文”争艳于应用文的百花园中。

附:

穷山沟飞出了金凤凰

——夏刘寨村科学发展调查

安徽省“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研究中心

夏刘寨村,地处安徽北部平原,距宿州市区30公里,三面环山,交通不便。这里,既无市郊优势,又无产业基础。全村600余口人,人均只有4亩耕地、16亩荒山,1999年人均收入才600元,是一个典型的贫困村。如今,夏刘寨村已成为科技农业示范园、绿色食品生产示范基地,成为环境优美、规划科学的新型集镇。2006年,全村人均收入超过4000元。

短短7年时间,是什么使夏刘寨村发生了如此巨大的变化?是党的科学发展观以及围绕科学发展制定的一系列政策,充分释放了夏刘寨村农民生产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精神! 突破传统模式,走规模化、公司化经营之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首先需要充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上世纪末,由于各种因素,农民种田积极性受到影响,甚至出现抛荒现象,夏刘寨村也不例外。为稳定土地承包关系,确认新型农民的主体地位,1999年下半年,村两委经过

反复研究决定,从每个村民手中集中1/4的土地(总计500亩),由化东农业科技开发有限责任公司连片统一经营,甲乙双方签订了协议见证书。公司承诺为每个承包户承担1口人的各种税费提留(每年200元以上),赢利参与分红,亏损公司自负。按有126个鲜红指印的土地流转合同就这样产生了。这种形式可叫土地流转分红。

土地流转分红,使农民对承包土地依法享有的各项权益都落实到位。农民对承包土地的长期使用权没有变,协议有期限,合同可续签;流转选择权得到尊重,村民完全是自愿的;收益获得权得到保障,以适当的形式让农民分享到生产、加工、流通环节的利润;公司若违约,农民可自主将土地收回。同时公司也获得了流转土地的经营自主权。

土地流转分红,使农业走向规模化、产业化经营。运用市场机制对农业生产资料进行合理配置,经营规模由最初的500亩,扩大到2001年的2000亩,2003年向周边村扩大到8000亩,全部实行统一耕地、统一种植、统一管理、统一收割、统一销售,提高了农业生产力和竞争力。随着规模不断扩大,公司于2002年又拿出50万元资金开发荒山,在荒山上栽种果林,并统一看管,培训修剪技术人员,收益全归村民,硬是在荒山荒坡上创建了万亩干杂果基地,使荒山变成花果山。

土地流转分红,使劳动力从土地上解放了出来。以土地和劳动力为纽带,公司与农民结成利益共同体,成功地解决了“人往哪里去,钱从哪里来”这两大难题。目前该公司以及下辖的星原食品加工厂、农机社会化服务公司、瑞祥建筑公司第一工程处,拥有职工200人,技术人员40人。他们走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的路子,资产已达600万元,年销售收入1800多万元,年利润100万元。在夏刘寨村,全村劳力人人有事干、个个有工资。

发展现代农业,走科学种田之路。为发展现代农业,村民寻科技、引科技、用科技,从合同签订之日起,就主动进城找市农科所,寻找技术依托,实现合作共赢。夏刘寨村和市农科所达成协议:一方提供良种繁殖、有机栽培技术,按当地当时市场商品粮价格加价10%-15%收购良种;另一方如数提供标准良田,保证技术措施落实到位,管理、收获、晾晒、包装、保管达标。如有一方违约,由此引起的经济损失,由违约方负完全责任。尔后,他们又与宿州职业技术学院达成建设干杂果基地协议,还将与上海温兴生物工程有限公司、温兴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签订建有机蔬菜基地协议。这就是夏刘寨村农科合作共赢机制。

农科合作共赢机制,大幅度地提高了种粮效益。发展高效订单农业,采用良种良法,测土配方,土地深松,肥料深施,提升地力,科学种田,大大提高了土地的产出率,由每亩400元提高至每亩800元,增值一倍,年销售收入达到400万元。仅此一项每年就增收30万元。 农科合作共赢机制,促进了农产品质量安全绿色行动和农产品的竞争力。公司创建了科技农业示范园、绿色食品生产示范基地。2005年5月,夏刘寨村的糯玉米、面粉获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绿色认证,2006年夹沟贡米获杭州万泰认证有限公司中国有机转换产品认证。他们打有机农产品品牌,注册有机转换产品商标,发展新型流通业态,向上海等大城市、社区菜市场和便利店配送农产品,产品供不应求。

培育新型农民,走以人为本之路。为培育新型农民,提升农民自我发展能力,把劳动力资源有效转化为劳动力资本,夏刘寨村对农民实行以经营为重点的培训教育,使农民真正成为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市场经营者。

培育新型农民,使农民树立起现代农业观。每年组织50个农户参观考察农村发展的先进典型。2002年以来,先后组织到山东枣庄榴园镇考察果树种植,到江苏铜山参观棉花制种,到江苏梦兰村、华西村参观新村建设。典型考察使农民开阔了眼界,思维从传统的框框中解脱出来。

培育新型农民,使农民掌握了农业科技。为打足“科技兴农牌”,从2001年开始,公司每年聘请农业专家、林业、养殖和法律专家当技术顾问,常年指导夏刘寨村的经济发展,并为农民培训科技知识,这已成了村规,并长期坚持下来。农业专家住在农户家,工作在田间地头,手把手地指导农民栽培与管理技术。2006年3月1日,“夏刘寨村农民夜校”正式挂牌成立,有广播室、图书室、多台电脑投影设备,满足了村民日益增长的科技需求。

培育新型农民,使农民成为会经营的市场经营者。先后成立化东农业科技开发有限责任公司、果树协会、化东农业科技协会,开展专业化、系列化服务,和现代要素对接,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和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能力,使分散的农民以企业家的主体地位进入市场的生产、交换、分配、消费。

培育新型农民,在农民中成长起“领头雁”和主心骨。他们实施了“双培双带”先锋工程,全村18名党员,发挥果树栽培、良种繁育、科学饲养等一技之长,与126户村民结成致富对

第三篇:《一篇关于油画的专业评论赏析》

架向西方古典艺术之桥

——刘见智评郭宇剑

蒙着纱的肖像,素不相识的脸孔,画家的艺术。这位年轻的画家在意大利佛罗伦萨艺术学院求学期间,足迹踏遍意大利、法国、德国的各个美术馆,在名作前驻足的画家又是怀着什么样的感情研习着它们?笔者作为他的同行与朋友,在观看这些的画作时,体会着他创作中的思绪。

锭蓝、钴蓝和群青辅助调试出的象牙黑,经过稀释绘制成了如被水墨渲染而出的深灰色背景,让整个画面的色调如同古老黑白相机拍摄出斑驳的老照片,加上画中人物那似乎古旧的装束,使画中人物仿佛来自距今甚远的过去。

虚实变化着的轮廓之间呈现的是各样的脸孔,有的长着东方人的面貌,有的却是西方人的样子。瘦削身材的女人,衣着简陋低头沉吟的老者和神情略带疲惫的男人,或是对于古典画作中精致典雅的人物的再次演绎,这些素不相识的人物,似乎来自于世界的各个角落,给予了观者朦胧的陌生感。

那些肖像中的陌生人,他们是谁?如《画满脸倦容的男人》中那位消瘦的男子,画家在头部周围深灰的色彩中渗入了金黄,使背景现出了一圈隐约可见的光晕,烘托出若影若现的神圣感,似乎描绘的是低头沉思的耶稣基督,而这种似有似无的气息,让人觉得画家也可能只是真实地画下守在摊前等待客人小贩容貌。整个画面沉寂的气氛也许是为了衬托圣者面部那微妙的光,也可能只是为了表现一个平凡人的孤独。他们是谁?画家给出的只是一个含糊晦涩的回答——人脸大概是我们人类社会里最常见的物像了,肖像在某种层面上来说就是一张‘白纸’,

因为我们对它太熟悉了,你可以在上面看到一切的东西。

《满脸倦容的男人》每个画前的观者都会试着与画中的人物交流,只不过,这是一种不同于言语的安静对话。而此刻画中的人物又是带着什么样的情感被画家定格在画面之上?画中的他们有的半睁着迷离的双眼,有的闭目沉思,有的则空洞地看向另一侧,不经意间避开了观者双眼,更是为画中的形象增加了一份神秘的距离感。他们不悲不喜,却带着各种不同的情感,微妙地变化着,他们没有明显的情绪波动,平静得好似能让观者感受到他们均匀的呼吸,如此平静中的变化褪去了虚假与做作,却在朦胧中现出一份真实感。

这位年轻的画家画下朦胧、暧昧、陌生的人物,似乎跨过了时间与文化的久远,如英国唯美主义作家王尔德所说:艺术家所看到的,从来都不是世界的本来面目。一旦看透了,他就不再是艺术家。画家也是如此,笔下画出虚无的陌生,那看不透的肖像,诱惑着观者的双眼,让那几个问题一直徘回于心,他们是谁?他们从哪里来?他们又是带着什么样的情感被画家入画?

画家的创作技巧:技巧上的炫耀并不是画家想在画中强调的东西,浅涂并不堆积的颜料,精致、柔和处理的人物白皙皮肤上的色调,现出一种象牙般的质感。

画家艺术的引导者们:我在跟画家畅聊的时候,手中摩挲过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