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念故乡的散文

时间:2021-11-02 17:57:54 800字

篇一:《【散文随笔】难忘故乡情》

难 忘 故 乡 情

前言

“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 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山河依旧,斯人已逝;人去楼空,触景生情;养育之恩,终身难忘;岁月流逝,一去不返;往事如烟,不堪回首;游子在外,常思故乡。随着年龄增大,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也愈来愈浓。

几年前就想写篇文章纪念逝去的亲人,但一直没有写成。最近重读贺知章的《回乡偶书》,不禁触发灵感,写成以下文字以作纪念。同时告诫子孙后代,千万不要忘记祖辈生活过的故乡。因为故乡是那么美丽可爱,故乡的亲人是那么勤劳淳朴,让人肃然起敬。

每当读到唐代诗人贺知章写的《回乡偶书》:“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不禁激起思乡之情。从读书、当兵、工作至今,转眼之间,我离开故乡已四十余年。对故乡的思念之情,越来越浓。尽管每年清明节和春节都去老家走一走,看一看,但很少留在那里,因为原先居住的老房子,早已卖给叔伯兄弟。然而,从小生活在老家,喝着故乡清凉甘甜的山水长大,对故乡的感情,如同对母亲一样,使人终生难忘。

我出生于雁荡山北麓仙岩脚下一个村庄,离章纶公故居南阁不到五里路。其中显圣门和散水岩就是故乡最著名的景点。从仙溪卓屿村横溪桥头向西眺望,那里群山环抱,奇峰突立。西有仙杖峰,东有百丈岩,南有百岗尖,北有连绵起伏的外塘山、大公山。中间有条永不枯竭的小溪,细水长流,清洌透明。两岸青山绿水,相映成趣;山清水秀,风景如画;环境宜人,民风淳朴。有时遇到阴雨天气,云雾笼罩山谷,奇峰怪石,朦朦胧胧,隐隐约约,犹如世外桃源。

我从小生活在老家,对故乡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都非常热爱。特别是门前有条小溪,流水潺潺,清澈见底。其中有个水潭,深达数米,宽广几十丈,如同一个天然浴池。每到夏季,许多大人小孩都喜欢到那里游泳,可容纳近百人。潭边有块巨石,高达四五米,许多人爬上去再跳入水中,往来反复,乐此不疲。干活回来,跳入水潭,一身尘土,都被洗净。可惜如今已无踪影,只剩下小溪流水汩汩流淌,似乎在向人们倾诉——原先天然可爱的游泳池已不复存在。 1

每当山洪暴发,门前小溪就变成汹涌的黄河,如同脱缰的野马,势不可挡。而风和日丽时,小溪犹如温柔的绵羊,令人可爱。那时,河中有许多自由游动的鱼儿,我们经常去捉鱼,现在已不多见。

故乡的山山水水,随同我的童年生活,给我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但印象最深的是,曾经共同生活在一起的亲人。

记得五六岁时,我白天就跟随祖父一起去放牛,听他说家乡流传的民间故事——明朝景泰年间,为立太子,章纶公直言进谏,被打入天牢,受尽酷刑。英宗复位后将他从牢中放出,并宴请他。他离开时,“一步三回头”,结果英宗皇帝十分奇怪,问他为什么不忍离去?他回答说,我离开雕梁画栋的九重楼(指皇宫)后返回南京上任,不知何时再能与皇上相见?皇上听了深有感触,赞叹说:“真是忠节名臣!”为了表彰章纶忠贞不屈,皇上下旨在他故乡建造牌坊„„此外,祖父还讲了倒灵峰、石门潭以及毛端公“降魔除妖,误杀爱子”等故事。可惜当时年纪太小,大多早已忘却。如果祖父能多活几年,就完全可以记录下来流传于世。

那时,除了跟祖父放牛听故事外,还时常跟祖母去串门。记得有一次,祖母从“外屋”到“里屋”去串门聊天,我发现她不在,就哭着喊着到处找她,至今仍然留下很深的印象。直到7岁那年,我看到许多小朋友背着书包去上学,十分羡慕,便缠着祖父也要去上学。从此,不再形影不离地跟在祖母身后当“跟屁虫”。

记得那年祖父得了糖尿病,颈部长瘤,可惜无钱医治,只好听天由命。当时农村还未“分田到户”,靠赚“工分”过活。年终分配时干一天不到一元钱。因此,许多人家都非常困难。万一生了病,哪有钱治疗呢?每当想到此,我就十分难过,不禁泪流满面,只恨自己无能为力,挽救不了祖父性命,最后不治身亡。

我家有5个兄弟姐妹,仅靠父亲拼命劳作,才勉强度日。平时吃的大多是番薯干,很少吃到白米饭。每到夏季,晚餐吃的几乎都是“番薯粥”。不像现在当作营养餐,偶尔吃一次。这东西吃多了,真的不想吃。记得有一次妹妹实在吃不下,只好悻悻地离开。母亲看到后不忍心,等我们吃好后将她找回来,偷偷将剩饭给她吃。至今想起来还觉得心酸心疼,心中留下的伤痕,一辈子都无法抚平!

那时,我刚从部队回家,住在祖母楼下不到20平方米的简陋陈旧的小房间。不管白天黑夜,祖母总是不停地用纺车纺线。当时父亲 2

在村里办的麻袋厂当工人兼厂长,将制作麻袋的原料分给社员纺线,纺好后收回厂里,年终结算时大概每斤只付几毛工钱。但祖母为了自食其力,不知疲倦地日夜纺线,每天纺到深夜才罢手。“吱吱呀呀”的纺麻声,至今仍然留在我耳边。回想那段艰难困苦的岁月,使人感慨万千,终生难忘。尽管时过境迁,但至今记忆犹新。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农村老百姓的生活逐渐好转,但有不少家庭仍然非常困难。当时祖母还健在,日常生活尚能自理,我们作为下辈感到很欣慰。1981年我大专毕业后被分配到大荆中学任教,每月工资仅54元。几年前建房时,父母欠了不少钱。后来兄弟分家,分摊到我们身上。只好省吃俭用,结余点钱还债。

遇到星期天,有时偕同妻子去探望祖母,常从街上买点鱼干、虾皮之类的东西送给她。她看到后很高兴,说自己孙子孙女有十几个,如果都像我夫妻一样,经常带点东西给她,她怎么吃得了呢?我返回学校时,往往塞给她几十元钱。她舍不得花存了起来,直到临终前床头还藏着几百元钱。她一辈子省吃俭用,勤俭节约,恨不得一分钱掰作两分钱来花,从来不敢浪费奢侈。事实上,祖父祖母一辈子生活在贫困农村,没有过上一天好日子。那时我们下一辈都很困难,没有条件能让她过上无忧无虑的安逸生活,至今仍然觉得内疚。

八十年代改革开放后,山区农村老百姓也逐渐富裕起来,但当时还有不少家庭靠种田为生,只是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当时,祖母身体尚可,但不再纺麻,因为麻袋厂早已关闭。1994年9月初,我突然得到祖母生病的消息,便与妻子匆忙赶去探望。此时她已中风,舌头僵硬,躺在床上只能说些含糊不清的话。本来可以去医院抢救,只因子女无钱,拖了20余天,至同年9月27日夜子时病亡,享年91岁,也算是长命百岁了。但在我心中,至今回想起来,仍然心疼不已。因为当时妻子“应会”被骗,血本无归,欠下不少债,实在拿不出钱来为祖母治疗,所以至今遗憾,无法补救。

与祖母相比,父亲的命运更可悲。1989年9月,父亲患上食道癌。听到他患病的消息,我犹如晴天霹雳,简直不敢相信:父亲身体一直很好,平时连感冒也很少,怎么会突然之间得这种病呢?

我与父亲很少谈心交流,对他的经历和内心世界并不清楚。小时候听母亲说过,解放初期,父亲年轻时曾去过湖州安吉替人搬运毛竹,攒钱谋生,后来就没有出过远门,只在温州打过工。

3

说来可笑,我在当兵填写政审表时,还不知道父亲解放前就已参加地下党。祖上留下的阁楼,曾经是地下党开会活动的场所。我只知道,父亲读过几年书,认识不少字,在村里当过干部。直到后来教书时,才听说父亲曾任村党支部副书记,连个七品芝麻官也算不上。他一生默默无闻,没有什么值得夸耀的经历。父亲生前,我没有发现他看过什么书,也没有听他讲过故事,直到整理父亲遗物时才发现他留下一个笔记本和一本他曾经看过的书——《中国民间故事集成·乐清县故事卷》。我想,大概其中有我搜集整理的民间故事,他才拿去看,并在晚上空闲时练习抄写。打开笔记本,发现父亲用钢笔书写的字非常工整漂亮,我确实有点不敢相信:这一笔一划竟然写得这么刚正有力,远远超过一般人的水平,不禁使我感到非常惊奇。

父亲留给我印象最深的是那双像松树皮一样粗糙皲裂的手。父亲临终前,我站在他床前,他用嘶哑低沉的声音跟我说要小便。我抓住他双手将他扶起来,刚碰到他的手,就像触电似的一惊:怎么如此粗糙僵硬、结满老茧呢?随后一想也难怪——父亲一辈子勤劳俭朴,埋头苦干,历尽艰辛,没有好好休息过一天。即使细雨蒙蒙,也去干活,舍不得休息。如此健壮结实的人,怎么会突然生病呢?

记得患病前一年,父亲到乐清公路段浇灌柏油路,每日从早到晚在烈日底下干活,浑身都被汗水湿透,常常累得精疲力竭,也不肯休息。为了养家糊口,拼命干活,劳作不已。回顾往日艰难的情景,至今仍然历历在目,真是不堪回首!

那年国庆节前夕,我与妹夫一起从温州将父亲送上海治疗。返回后父亲很高兴,认为自己基本痊愈。回到村里后不听母亲劝告,忙于组建老年协会,成为第一任会长。时隔近一年,旧病复发,他想再去上海治疗,一直未能如愿。因为当时出院时,医生曾吩咐家属,别让他感冒了,一旦复发,就无药可治,再来也没有用。于是,我们只好用各种借口安慰他,拖延时间。加上当时经济困难,没有满足父亲临终前的愿望。至今回忆及此,追悔莫及。尽管最终还是挽救不了他的生命,但能满足其最后要求,让他不留遗憾地离去,岂不更好?

1990年9月25日晚8时许,父亲离开了我们,享年不到65岁。失去父亲的日子,我总是觉得阎王爷太不公平,过早就夺走了父亲的性命。究其原因,主要是他一生太勤劳俭朴,长年累月,起早摸黑,劳累过度,没有注意劳逸结合,才被癌症夺去了宝贵的生命。 4

值得告慰父亲在天之灵的是,我们三个兄弟各有一个儿子,如今你的三个孙子都已高中或者大学毕业,两个孙女也已出嫁,最大的曾孙已上高中。从小在你身边长大的几个外甥女,如今都已成家立业。其中最大的两位外甥女研究生毕业后留在上海工作。如果你有幸活到现在,看到他们健康成长,一定会感到无比欣慰!

自从你离开之后,我们每年清明节都到你坟前祭奠,为你打扫清理,并在你坟前种了几棵龙柏,如今已郁郁葱葱。愿你在天之灵也能享受天伦之乐,作为你的子女,也就放心了。

人生如梦,一晃而过。父亲离开我们,至今已达26年。他一生勤劳,从不偷懒;终生劳碌,没有享受过一天清福。回想当初,为了填饱肚子,我们跟着他冒着严寒酷暑,从早到晚拼命开荒种地,上山砍柴割草,往往干到天黑,也不肯歇工回家的情景,至今如同刀割,令人痛心,难以忘怀。这种艰难困苦的日子,有多少年轻人能体会到其中酸甜苦辣的滋味呢?如今这些在蜜罐里长大的子孙后代,有谁能体会到祖祖辈辈生活之艰辛呢?有多少人能像他们一样勤劳俭朴,自强自立,无私奉献,继续保持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呢?

附注:本文撰写于2014年12月5日,修改于2016年8月1日。 5

篇二:《散文诗《故乡》》

故乡[散文诗]

那天边飘过的白云是你么.那呼呼的秋风是你么?行遍天涯路,最难忘的是故乡泥泞的山路.

呵.故乡.我又看见柏树林下泥泞的往事.重温你.不是蒙蒙细雨中牧童牛背上吹奏的柳笛,也不是渔舟唱晚幽雅的情调·

诞生在那个苦难的年代.注定我一生与小草为伍,一线岩缝就是一线生机.父亲在那个狂风暴雨的晚上含恨的走了,带着老水牛深深的叹息.

带着山村厚重的苍凉。母亲被时代的风暴定格在历史的屏风镜上,摇摆成村口那棵古老的楝子树.我就是树旁那棵弱不禁风的小柏树·

孤独的小木屋伴着母亲和我辛苦的日子.一盏煤油灯半碗玉米粥的日子很满足,母亲把饥饿换成希望填补我成长,长成一双结实的大

脚,任凭风浪吹打也坚定有力。

要知道我今天的倔强是从前的生活提炼出来的.我再也不是那棵弱不禁风的小柏树·

我是一只凌空翱翔的孤雁,在无边的大海上傲视汹涌的风暴.在现实与冥想之间我用坚毅装饰脆弱的翅膀.我苦渡.为父亲临终的遗嘱, 在命运之峰尖艰难地跋涉.

如今.你老了,你身边的那棵小柏树已长大成才离你而去.带着你失去的青春.失去的爱情省下的半碗玉米粥的亲情......

哦.我是你的逆子么?抛下你.我是怕我风雨飘摇的帆压伤你沉重的背脊,我是怕贫脊给你太多太重的负荷.我去山那边,背负着对你长

久的思念,种相思树于对岸,我欲哭无声,一首<<故乡的云>>涩痛我苦涩的喉咙,装点着我每一个异乡梦·

那天边飘过的白云是你么.那呼呼的秋风是你么?行遍天涯路,最难忘的是故乡泥泞的山路·

篇三:《赞美家乡的散文诗》

《赞美家乡的散文诗》

乡情是东港的山,风风雨雨中永远微笑着,卓立着。大孤山的千年古刹静穆庄严,佛.儒.道三教,慰藉着祈祷者的虔诚。

乡情是东港的海,浩浩荡荡的鸭绿江注入其中,孕育出鲜美的海中生灵。放眼南望,甲午风云硝烟散尽,在岁月之岸,用历史教诲后人。

乡情是东港的泉,那清澈透明的咸水,用温暖濯洗疲惫的身心,浇灌游子的梦田。

乡情是东港的岛,岛与岛相依,岛与岛相望,似一颗颗撒落在大海里的珍珠,闪烁着夺目的光芒。看云起云飞,潮涨潮落,听海鸟呢喃,鱼虾击水,沐海风,踏海浪,铺陈着海岛之恋的美丽画卷。

乡情是东港的河,纵横交错间收藏着我的童年记忆,当微风由北向南,吹响黄海的涛声,有一支遥远的童谣飘来,唤醒多少无邪的笑靥。

乡情是我们的大东港,潮汐是你的脉搏,天然不冻是你的气节,一望无际的泥滩是你的妆容,百年风雨,世纪沧桑,一部港口演变史就是一个城市发展史的重要组成。

踏着一万八千年前,新石器时代“前阳人”的足迹,让我们一同倾听来自远古的音符,奏起奋进的乐章,山.海.泉.岛.河.港汇聚成迷人的交响,萦绕在每个东港人的血脉里。

如果说一滴雨点是一滴相思的泪,我不知受了多少哀婉忧伤的痛;如果说雨滴是希望的音符,我不知心海里装载了多少梦想的歌谣;如果说雨点是一句赞颂的诗句;我不知用什么词语来赞美我的家乡!

我游览过水平如镜的西湖;欣赏过波澜壮阔的黄河。但是家乡的山山水水,花花草草,这些平凡再也不能平凡的事物,却让我难以忘怀。她虽没有北京的壮丽;上海的繁华;桂林山水的秀丽;庐山瀑布的磅礴,可她在我的心中占据着神圣的位置,不管怎样,她还是那么的美,美得那样自然,那样淳朴,令人神往,令人陶醉……

我的家乡在食用菌之都“古田”,现在往这里一瞧,几条纵横交错的街道,有25层高的摩天大楼,十字街中心的音乐喷泉,学生街的饰品千变万化,琳琅满目,让人看着这个,又摸着那个。

在食用菌市场里有“银耳” “金针菇”等,银耳的胶质子实体呈纯白色或淡黄色,由众多的平伏片状或浪形叶状瓣片聚生成丛,或由瓣片丛聚脑状或瘤状;金针菇是秋冬与早春栽培的食用菌,以其菌盖滑嫩、柄脆、营养丰富、味美适口而著称于世。我们古田还是“水果之乡”哩!有白里透红的桃子,还有甜中带酸的油奈,看了让人垂涎三尺。

走进翠屏湖,映入眼帘的是300多个岛屿嵌在湖中,好像一个个美丽的翡翠嵌在一个大玉盘里。翠屏湖其中“鸟岛” “锁岛” “蛇岛”深受外来宾客的赞赏。鸟岛中有会说话的鹦鹉,有可爱的鸽子,还有百鸟之王——孔雀。它五颜六色的羽毛多么美!锁岛有各式各样的锁,心形的,方形的,菱形的,它们紧紧“锁”住了人们的心。蛇岛有让人害怕的眼镜蛇,有保护庄稼的黄风蛇,还有许多不知名的小蛇。蛇岛里有精彩的演出让游客不由自主地拿出手中的相机,拍下这美好的瞬间。{思念故乡的散文}.

回望原来的古田,还是坑坑洼洼的土路,没有现在这么壮观的大楼,小河里的水又黑又臭,边上堆满了生活垃圾,山上郁郁苍苍的树木被人们砍去,多么让人痛心啊!

咦,是什么,使落后的山村成为今天繁荣的城镇,是什么,使社会的经济发展进步得如此之快呢?是这方土地勇敢勤劳的人们!千百年的实践,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蕴藏着这伟大的力量,形成了海纳百川的包容精神,敢为人先的有力精神,勇敢拼搏的团结精神。 古田,的家乡,我永远的梦,如果我是失根的兰花,那家乡就是我重归大地的力量,家乡装载着我的梦,即使树高千丈,叶落也将归根,时间流逝,但家乡留给我的记忆永不会风化,永永远远不会……

我的家乡,为我带来了一片栖息的园地,好让我这只受伤的鸟儿安居乐业,为我带来一

片晴朗的天空,好让我自由地飞翔,我不知如何回报这片大地,但我愿高声呼喊:古田,我爱你,永远永远地爱你!

《魅力迁西》刘华群词 王镭曲

山在飘香,水在飘香,

滦河文化在风雨中传扬。

英勇的大刀,大刀进行曲,

灿烂的岩石闪金光,闪金光。

往昔黄花吐艳的战地,

变成流连忘返的天堂。

啊,诗意山水,画境栗乡,

你的美丽令人向往。

啊,诗意山水,画境栗乡,

你的祝福地久天长。

多少意气风发的儿女,

深情地把你歌唱。

心在飘香,梦在飘香,

绿色家园在岁月中芬芳。

迷人的黄金,黄金万两县,

多情的板栗生产乡,生产乡。

千年文明富裕的大地,

洋溢欢声笑语的海洋。{思念故乡的散文}.

啊,诗意山水,画境栗乡,

你的美丽令人向往。

啊,诗意山水,画境栗乡,

你的祝福地久天长。

多少意气风发的儿女,

深情地把你歌唱,深情地把你歌唱。

山 居

山泉水甜,小鸟歌甜,昔日荒山尽果园。

退休事闲,建房山前,夫妻山居养天年。

百花齐放,百果争香,蜂蝶飞舞采蜜忙。

树下品茶,园中赏花,外孙绕膝语牙牙。

小犬狂吠,又来宾贵,忙引宅中酒杯对。

我们的家乡在吉林省、在瞻榆镇,这里有纯朴的民风民情,学生们的笔虽然稚嫩,但确饱含深情。请看他

们赞美家乡的诗歌——

我的家乡

赵悦

故乡的杏花

在我心底沁香

故乡的神榆

是我心中榜样

故乡的蓝天

有苍鹰飞翔

故乡的原野

有骏马飞扬

故乡的二中

是知识的殿堂

故乡的孩子

正努力学会坚强

我爱你,我的家乡

韩爽

你是那样的富饶

有满山的大豆高粱

你是那样美丽

有遍地的鲜花绿草

你生机勃勃

白鹤如云 榆树成林

你气象万千

杏花如雨 鱼狍成群

你是那样和蔼,又是那样慈祥 你是那样谦虚,又是那样善良

你是我们成长的摇篮

你是我们梦想的天堂

我爱你,我的家乡!

我爱家乡

巩尊磊

这里的豆子堆满地

这里的葵花笑弯腰

这里的玉米粗又壮

这里的街道齐又整

这里的汽车排成行

这里的电脑家家有

这里的白鹤画中飞

这里的杏花云中飘

这里的古榆沙中立

这里的芦苇水中傲

这里是我的家乡

美丽而多娇

这里是我的家乡

神奇而富饶

瞻榆,我心中的圣土

宋博玉

你是科尔沁草原的一颗明珠 你是东北平原的一道风景 你的玉米香甜可口

你的打瓜遍地都有{思念故乡的散文}.

你的杏花芬芳如霞

你的古榆参天独立

你就是瞻榆

你就是我心中的圣土

我美丽的家乡

高瑞桐

走过了千山万水

历经了尘世沧桑

你是我美丽的家乡

你 引来成群白鹤

为你舞蹈

为你唱歌

你 滋养了千年古榆

为你守候

为你站岗

你 培育了万亩杏花

为你欢呼

为你开放

我美丽的家乡

你的勤劳与善良

开辟了丰美而富饶的一方

我美丽的家乡

你的坚强与勇敢

塑就了独特的北疆

神榆

刘明月

黄沙难掩神榆志,

晴天可鉴日月心。

粗枝浓叶经风雨,

莽原独立笑古今。

古榆赞

高净鹤

神树古榆历百年,

笑看家乡沧桑变。

十里黄沙枝犹茂,

恩泽如雨向苍天。

小时候,校园

挂在高高的蓝天上 看见她,听到她 就好像

拥抱着满天的星星,都是我的向往 家乡赞 张悦 向海鹤乡风景美, 瞻榆杏花美如霞。 苍天古榆不服老, 芦苇荡里是我家。 春游所见 董航 放眼春原景色妍, 莺梭织柳碧池边。 风吹田野千畴绿, 日照山庄几缕烟。 牧子骑牛芳草地, 村姑播种杏花天。 小桥流水农家院, 满目春光染青山。 瞻榆杏花春 朱春梅 包拉温都杏花林, 绵延十里啜呼伦。 五月初来花竞放, 风光特致唤游人。 遍布芳丛觉识浅, 递上层楼感悟深。 寻诗觅画君何往? 快赏瞻榆杏花春。

篇四:《散文:悠悠故乡情》

最是故园难忘处 ——曾国藩七律组诗《岁暮杂感·其二》品读 高嵋山下是侬家,岁岁年年斗物华。 老柏有情还忆我,夭桃无语自开花。 几回南国思红豆,曾记西风浣碧纱。 最是故园难忘处,待莺亭畔路三叉。

曾国藩有两组题作《岁暮杂感》的诗,每组各10首。一组为五律,作于道光二十二年(1842),时充国史馆协修官才两年,可不平牢骚则不少,开篇便有“嚣尘逐逐忙”、“身计嗟频左”之鸣;一组即包括本诗的七律,其六首联“韶华弹指总悠悠,我到人间甘五秋”,实已点明组诗创作时间。另五律组诗其十“八年吟旧句,回首但苍茫”句下自注云:“乙未年曾作《岁暮杂感》诗十首。”乙未年,即道光十五年(1835),曾国藩正好25岁。先一年的冬天,曾国藩肩负光大湘乡曾氏几百年来门楣的重任,雄心勃勃,首次赴京参加会试(其四“去年此际赋长征,豪气思屠大海鲸”),孰料未售,但他“未信君山刬(铲)不平”(其四),决心再参加来年的恩科会试,寓居北京长郡会馆,研穷经史。时光流水般逝去,转瞬即到除夕大节,思乡思亲,感喟丛生,于是挥笔写下了这今天我们所能见到的他的最早的诗作(也是最早的文学作品)。本诗为组诗其二。诗中故园的一般风貌与典

型景物相映,乡情与志趣交织,诱人诵读,耐人品味! 开头两句,点明故园所在方位,概括了故园独特的风貌。高嵋山,且不说根本无法与距它几十里、中外闻名的南岳衡山作比,就是比起距它不过10里的九峰山来,名声也小得多。曾国藩不高攀衡山、九峰,是另有意在的。高嵋山拔地而起,座落在曾国藩出生地白杨坪(今湖南省双峰县荷叶乡天坪村白玉堂)屋后,左有蓄势欲腾的猛虎岭,右有展翅待飞的凤凰岭,延绵环抱,气势非凡。三国蜀汉名相蒋琬的祖坟就在高嵋山下。曾国藩深受祖父星冈公不信僧巫、地仙的影响,认为南岳圣帝不如蜀汉名相现实、威灵。我家就在“高嵋山下”,不仅使故园的具体方位更确切,而且十分激动地流露出对本乡前贤的景仰与步趋。“是侬家”,一挥掷地,铿锵震耳,有力地烘托出曾国藩对故园的自豪和对青年自我的信心。“物华”,指自然风貌。故园的自然风貌虽同别的地方一样随季节更替而变化,但是,高嵋山上“荆楚楩楠夹道栽”,“高嵋山下草芊绵”(《送妹夫王五归》),竹木葱郁,花草肥美,月月季季,斗翠争艳,岁岁年年,欣欣向荣。着一“斗”字,突出了故园无尽的绿意,表现了乡人蓬勃的朝气。这是多么难得的故园,多么令人鼓舞的故园!难得而令人鼓舞的故园,又是多么令人难忘啊!

后面六句,铺叙宦游士子对故园的思念。三四句先从故园典型的“物华”着笔。“老柏”,似应为“老枫”,疑为平仄协

调而改。这是一株有灵气的古枫,斗大的苍藤如虬龙般盘桓其上。曾国藩从小听长辈说自己与这枫藤有关,他儿子纪泽也称:“昔我高祖,夜梦神虬”,“怖骇未终,诞降吾父”,“苍藤献瑞,垂荫终亩”(《祭文正公文》)。后来人们传说,曾国藩一生兴衰确与枫藤荣枯相应。因而远游的曾国藩首先想:故园的老枫、天桃,都应在“无语”而“有情”地“忆”着我。“物华”尚能如此眷眷不忘,更何况我是个情趣并茂的人呢!五六句紧承此意,由物及人,抒写自己对故园的思念:暑往寒来,故园春天那诱人情思的红豆,秋天那碧水浣纱的动人画面……真教我“几回”“曾记”!此时此刻,尤其令我“难忘”的是,“待莺亭畔”那“三叉”的路。待莺亭,背靠苍翠的团山嘴,面临清澈的天坪河,出入的小路,纵横交错,四通八达。待莺亭畔的路,我曾多少次从这里出去,又从这里回来。可自去年“长征”到北国京城,竟有整整一年了,今时逢佳节,有亲难聚,有乡难归,“曰归曰归,心亦忧止”(《诗经·采薇》),千情万意,纷涌心头:眼前的路虽有千千万万,竟没有一条是我能回故乡的;即算有那么一条直达待莺亭畔的路,故园的“物华”是否也有“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同上)般的变迁呢?面对即到的来年恩科会试,曾国藩既有“匣里龙泉吟不住”的豪气,又有“浮生无奈茧丝多”的隐忧(其七)。回乡之日,是乐?是哀?还是两者都有?实在难以逆料。真是:路歧歧,意悠悠,耐人寻玩。全诗行

笔至此,戛然而止;诗味却于此源源而兴,绵绵而远! 这是一首令人难忘的思乡诗,它一洗乡思诗贯染的凄婉、灰暗和颓靡的习气,使人读来不至于在“醉卧”、“客愁”中消沉。诗中的故园是明丽的:耸立洒脱的高嵋山,精巧别致的待莺亭,不乏绿意的“老柏”,灼灼其华的“天桃”;诗中的乡人是勤朴的:或红豆相思,或碧水浣纱,“三叉”路上,更是樵来耕往;凸现在这独特的故园风景、风俗画面中的“我”——诗的主人公:超群脱俗,风华正茂。诗的主旨是抒写乡思,可又不仅仅是抒写乡思:还有对再次会试的隐忧,有对前贤的慕趋,更有勇闯前程的豪气与自信……辞虽约而意则丰。全诗情韵并茂,语言质朴清新,笔调自然圆畅,音律响亮激越,摆脱了宋诗派那种专事摹仿、堆砌文字、追求肃穆宁静的风格。晚清佚名《集隽诗话》中评此诗曰:“清丽芊绵”,确是本诗风格的不刊之论。

篇五:《故乡的原风景(散文)》

故乡的原风景

夜空中的一曲悠远的陶笛——-故乡的原风景,激起故乡无限的相思,乡情,是撩人愁绪的,在心灵黯淡的日子,那记忆中山清水秀铺陈的时光无法与我断开,时时盘踞在游离的思绪中而难以拒绝,就象这些不安静的文字,栖息在思念的枝头,沾满了风尘,也打湿衣裳,一片片,一朵朵,浪漫的绽放,凝着血液,触目惊心。异乡的冬天也许好冷,特别是春节快要到来的时候。在这个时候特别想念故乡温暖的季节,在江南春天里躺在草地上懒洋洋地晒着太阳,看牛羊奔跑追逐,听一听江水的浪潮拍击声,看一看水乡杨柳飞絮和草长莺飞的烟雨三月,在油菜花里追逐双飞的蝴蝶。曾经的荷花满塘、燕子穿梭、白杨萧萧,还有那常常在黄昏的天空自由飞舞的蜻蜓„„时间的流逝,悄悄将我内心深处关于故乡的记忆已化为一片美丽而不可言说的风景,那已是一个象征,一个象征着纯洁浪漫、无限美好的精神家园,那里有孩童简单的欢乐、有淳朴的乡情、有大自然最美丽的景致、还有我对生命最质朴而又永远无法磨灭的认识和敬仰。

乡意满载的春天,柳絮以落花为笺,网络借馨香砚墨,把高涨的乡情密密地铺满在网络的空间里。轻轻地,将心绪栖居在乡愁的博客中,那一方圣洁的厚土, 寄托了多少渴盼与祝福,零落了多少无奈与怅惘,飘洒了多少眼泪与歉疚。此时,我又怎么能忘记那方净土养育的人呢?处子般洁净的溪水边,眉若翠羽、眼神波俏 的少女翩翩起舞,飘落的花瓣成了她的衣冠,一方青石上,阳光撒着细碎的金黄,自负倔强、眸若星辰的少年,手里的画笔似新绿的茶叶在白水中缓缓舒展,隽画着葱葱生命的绝美。

“二月清风似剪刀”,岁月就是一把轻柔的剪刀,可以剪接不同的季节和快乐时光。江边杨柳白点飘絮时,堂前就看见黑燕回归的身影,春天在青燕第一声呢喃开始。桃瓣纷飞,梨树飘香,栀子芬芳,望浩渺天空中的悠悠白云,看清澈流水中的优游之鱼„„少年时离开故土的心情至今难以忘却,因从此告别了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而兴奋不已,不曾想一别竟是三十年未归,那兴奋早已在搬到新居后数月便殆尽无余。清晨的鸡鸣,夕阳下的饮烟,河边的嬉戏,山谷里的欢歌,时时潜伏在我每一个梦境里,醒时挂在腮边的泪珠,流出一条思乡之河,把心底咕嘟咕嘟往外冒着的乡情变成了恣懿的汪洋。当然我知道人到中年这是一种奢望,我深切记得童年时, 每个落红残日余晖的黄昏里,我一个人在老屋前面对着那遥远的天空,那清澈而又深远的落红的背景上是一缕缕缥缈的云,或洁白或绯红,它们静静地停留在树梢落 日的身边,不言不语;河边高高的杨柳的树枝在风中微微摇动,一样的安静平和、不露声色。我一度呆呆地站在空旷的原野上,坐在老牛的身边看夕阳西去。这样日 升日落的重复使我心中渴望对走出故乡幻想:人从何处来?将往何处去?人就是要这样日日重复?这样的日复一日为了什么?明天的不明确,太多的不理解,让我产生了深深的幻想和不安。这个世界又是多么的神秘莫测,也让我心在一种至今挥之不去的莫名的忧伤,它似乎时时在提醒我,童年与我千丝万缕的联系。如今河边的杨柳已没有踪迹,没有变的是悠悠的长江水,我的母亲河和我魂牵梦系不变的家园。花开花落,人事倥偬,世事变迁,很多熟悉的人相继离我们而去。老去的人愈走愈远,生活教会我懂得回忆的作用和怀恋,逝去的人也便在记忆中成了永恒,生命也在不停轮回和流失,喜怒哀乐她就是一把剪刀,剪碎的是生命的轨迹。剪一段岁月把梦收藏,织一方眷恋裹住忧伤,围一条方巾掩盖生命的尘土,生命的轨迹将这挚热的乡情拉远加

长。与思念沉默对视,乡愁满面,想念蔓延,思乡的窗,开启在一个被雪遗忘的冬季,那雪就是降落的游子。

物换星移,光阴如流,记忆中的许多人事也在时间之河中模糊在寒冷的时候也会想到其他美好的东西。曼妙空灵的音乐,依稀从家乡的那条泥泞小路缓缓飘来,拖着我沉睡已久的记忆,扶着我疲惫的身影,牵引我从记忆摇篮醒来,仿佛万籁俱寂中,在大自然的怀抱里,凝神谛听欣赏着支心曲,宁静了漂泊动荡的心灵。那笑颜,那孤独,那沧桑,那甜蜜,那醉人,那感动,久久在心头回荡不息。青春朦胧,记忆穿过岁月的城堡,定格在懵懂的青涩年华里。故乡如正午的阳光,渐渐的缩成小小的影子。城市的身影渐渐地、硬生生地覆盖了故乡的风景。乡愁悄然跌落在杯中,猛地,一古脑喝下乡愁的烈酒,顿时,静寂的心房被热辣的撕开,心头灌满骤然凝聚的感伤,离歌敲破了夜的寂静,再一次来到胸口,一恸异乡的午夜里 特别的安静,每一个细小的声音都会有回声,我敲打键盘的声音有节奏的和我思绪同步运动,思想像流水在网页里涌动,风声和树叶的呼啸在窗前徘徊而过,我其实 厌倦了这种城市拥挤的网络生活,我很想降落在老家飘雪的冬季,一一飘过故乡的风景,看一看屋后长江的流淌。记忆中的潺潺流水,一帘花影,潋滟了我的视线, 滋润着我久盼的心田,思乡的风衣在季节里转换,归乡的心背负了固执的枷锁。回忆躺在水草丰美的湖边。一同吸吮着馨香四溢的泥土的芬芳。对故乡的牵挂就 象是母亲窗边的毛竹,在岁月挺拔的身驱上攀援,当生命的犁铧掀起蜇伏已久的离愁,思乡的心如若那倔犟的河水,千迴百转,蜿蜒缠绵,终是不肯舍了夕阳独自归 去。那山、那人、那水、那窗、那瓷釉一样的云彩,沁人肺腑原野气息,那屋后水田里的清澈的宁静,朴素的农家小院,那清晨里花絮的脚步声时时缠绕在梦中,那夜空鸣叫的蛙虫憨厚的呼唤,一闪一闪的萤火虫燃起岁月的流火,在寂静的生命地平线上升起和散开。那是一曲从容的纯净乡村音乐。永远是那么的动人和难以忘怀。

乡恋,是魂牵梦系的牵挂,在心灵孤独的日子,那记忆中染红的夕阳和相知熟悉的面容,时时在记忆中而难以抹去,就象可以抹去城市雕刻的沙城,但无法抹去成长的痕迹和流年,沾满了衣襟,那时光,那摸样,深刻的拓印在城市的天空,看似虚无,却也浮现。像彩虹一样壮观和清晰。

故乡原风景,穿越我一生的守望和期待,情系我一生的牵挂和冲动,终于,我带着一颗从未忘怀的心和感动回来了,纵然天涯海角,一路颠簸辗转,久违的心与愈加明媚乡容相拥相融。朴实清亮的景致已不再是昨天的迷蒙和记忆,含愁的乡恋醉了一轮孤月,我在母亲河里洗礼。故乡的原风景,是拾不起又回不去的记忆,是捧在手心却又放不下的岁月,这风景,这记忆,将暖暖陪伴我一生、一世。也将雕刻的风景挂在城市的星空,让我在孤独夜空看到一轮明月。不管她有多遥远,我都可以触摸夜空的美丽和身体。温热我尘封的旅行。

篇六:《一片深情乡处浓——读旷胡兰散文集《梦回山乡》有感》

一片深情乡处浓读旷胡兰散文集《梦回山乡》

在鲁院学习的一天,同学旷胡兰把她的新书递给我,新鲜的墨香伴着她爽朗的笑声。那时刚刚下课,我还坐在课桌前,回味着课堂上《人民文学》主编施战军提出的问题:金边的乌云是现实主义,乌云的金边是浪漫主义。接住新书,同时接受了旷胡兰的要求,好好读并写一点读后感之类的文字。

鲁迅文学院第二三届高级作家研讨班四十八名学员中,写散文的有二十几人,是较之小说、诗歌写作人数最多的,他们都有一定的创作功底,发表了许多散文作品,旷胡兰就是其中成绩突出的一位。开学不久,班主任严迎春老师找到我,要我这个学习委员马上组织散文写作的同学成立散文创作小组,迅速展开文学沙龙活动。于是,我找到几个散文创作基础好的同学一起商量,就这样认识了旷胡兰。在鲁院一楼大厅,我召集部分散文创作的同学,一起成立了散文小组,我和同学交流了自己写作散文的体会,和当下散文写作的发展状况,散文创作中注意的问题等,并向大家推荐国内优秀散文作家和他们的作品,让大家课余来读。旷胡兰听得很认真,并仔细询问推荐书目。

过了几天,我召集散文组的同学进行散文作品研讨。在班级博客里,我读了许多同学的作品,其中旷胡兰的作品给了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后来,当我拿到她的散文集《梦回故乡》,于是我便把这种阅读一直延伸下去,更系统全面地了解她的创作。从书中可以看出这是旷胡兰多年散文创作的结晶,是她勤奋写作的见证,散文集全面展示了旷胡兰的写作实力与水平。全书四辑,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展现了作者的心路历程与文字情怀。相比较而言,我还是喜欢第一辑亲情乡韵的文字。散文从对故乡的思念,对亲情的眷恋入手,将情感层层铺开,尽情展现。记忆里的一切美好,如青草上的露珠,汇集到作者的文字里,晶莹而洁净,映射着作者对乡村的魂牵梦绕。那里有儿时的梦想与追求;有灿如山花的希望与光芒;有纯真友谊的渴望与留恋;有初踏社会的付出与艰辛;有养育儿子的深切感悟;有离开学校的难舍痛彻;有交警岗位的职责与辛劳。每篇文章都散发着泥土的芳香气息,散发着对家乡故土无限的真挚与深情。

我自认为,其中的《父亲的存折》、《婆婆》、《忆母亲》等多篇散文,最为感人至深。《父亲的存折》一文中,把一个有远见,为了儿女的前途,宁受清贫之苦,也不愿耽误孩子学习的父亲形象,刻画的生动感人。一个清贫之家,要供给几个孩子上学实属不易,但父亲精打细算,节俭持家,即使生活再苦再难,也把点滴收入存起来,供给儿女的读书之需。当多年后,长大成人的儿女突然理解了父亲,理解了父亲的远见卓识,理解了一个偏远山村农民的智慧与伟大。文中描写的是一个普通的父亲形象,但他足以让人敬重和仰视。

旷胡兰的写故乡的文章可谓多矣,成为佳作的也非常之多,读罢她的散文不禁让人想起自己的故乡。记得散文作家刘亮程在《一个人的村庄》中写道:故乡,是一个写作者精神的领地,很多时候,一个作家一生都在写故乡。西方有哲言:城市是人建造的,故乡是神建造的!正因故乡的自然与纯粹,美好与辽阔,它才有了永恒的神性。对每个成长于乡村的人来说,乡村就是永远的精神家园,无论是身体还是心灵,都走不出它永恒的照耀。

旷胡兰的文字是记述式的写法,是那种惯常的描述方式,笔法细腻,情感真切。我想正因作者饱含真情,自身的生命体验充满着真切的自然气息,有与故乡割舍不断的脉搏相连,才让使她的字里行间有了流动的气韵与美好,一如故乡的光芒,闪烁心间,永不熄灭。在读旷胡兰的文字时,我想到了当前的散文创作,和散文写作中所呈现的种种问题。当下,在散文这种文体不断延展的时期,散文的创作呈现出更为广阔的创作空间,从之前的文化散文大散文原散文到现在提倡的非虚构创作;从原来的经验性和想象性写作到现在的介入式写作,都为散文在深入挖掘鲜活的生命体验和痛彻的人性深处方面,让散文的表达与创作有了更大的艺术张力和无限可能,因而,散文的创作更应有心如猛虎,细嗅蔷薇的广阔意境,浩淼的哲思以及带给人以新鲜的体验和强大震撼力量。从这个角度来说,旷胡兰的散文创作还有更大的提升与进步空间。

记得著名作家铁凝说过:写作是让我感到幸福的,就是我感到内心和灵魂非常充实的,就是非常安宁的,我的本质还是一个作家,一旦真正失掉了写作,我个人觉得我就没有什么了。我想在今后的文学创作中,旷胡兰会努力坚持下去,会在写作技艺上狠下功夫,逐渐改变写作上单一直线型的抒情形式,让文字的思想深度和情感深度向多维延伸,不断提高自己文字的艺术表现力,写出让人感怀至深的好文章,让自己的文字之梦,文学之梦成为现实。这也是我们大家的共同期待。

篇七:《想念故乡的作文 月牙弯弯》

想念故乡的作文 月牙弯弯 作者/ 李海娇 远离故乡后,才学会忧伤,学会在冬日夜晚凝望天边那轮弯月。 ——题记 总是渴望活在梦里不愿醒来,不知道终有一天会长出翅膀,飞向远方。每当我提起笔,望向东北方那块明净澄澈的天空时,便有一个珠玉般的字眼轻轻滑落我笔端,月夜下的千万次回想,都凝成一粒粒红豆。 故乡于我,是一个轻盈的梦,梦里,有我五彩斑斓的童年和漾满着幸福的微笑。 老家是一个安静的小村庄,远离喧嚣,不被打扰。老家有座老屋,古色古香,老屋门前有一片茂密的杨树林,杨树林西侧是长长的河套。这些我都还清楚地记得。 每天放学,远远的望见自家的烟囱上升起袅袅青烟,就飞快的冲进家门,姥姥拿着蒲扇坐在院子里,笑呵呵的给我讲屋檐上的小燕孵出來了,大燕儿正捉虫喂它们。我坐在姥姥身边,啃着熟玉米兴奋地听着。 日落后的乡村,还残留着余热,姥姥从地窖里搬出一个西瓜,细细地切了,挑最大最红的一块给我,然后坐在一丛爬山虎的花架下,轻摇着蒲扇,目光遥远地凝望。每当这时,我就停下啃瓜,听姥姥讲述。乳白色的月光均匀的洒在姥姥脸上,回忆曾经走过的沧桑坎坷,眼里竟是满足的微笑。那时我就觉得,姥姥是世界上最美的女人! 后来,我渐渐长大,再后来,我离开了家。十四岁的我血液里似乎遗传着北方民族流浪的鲜红。决然地,想舍弃故乡,冲出这片小山村,去寻找不一样的风景。直到周围充满了我无法抵挡的寒冷时,才发现,我是那么想念那个暖烘烘的小窝,想念无数个夏日夜晚那片宁静的白月光和那轮弯弯的月牙! 在被寒冷包围的孤寂冬日里,我时常想象自己就像被遗失在荒野里的落叶,某一天被风拂起,吹向所不能抵达的远方后,才想起以前依赖过的大树。站在陌生的城市里,面对陌生的面容,听着陌生的语音,就会情不自禁想给远方的亲人打个电话,拨着熟悉的号码,却不敢按下呼叫键,儿时的一幕幕在眼前跳跃,伸出手,却抓不到熟悉的温度,泪,不觉得就落了下来。 故乡的老屋连同那弯月牙儿总是温暖入梦。梦了,就不愿醒来——老家的果树总是挂满红红的果子,老家的小河里总是哗哗的嬉闹着,老家的弯月牙总会灿灿的笑。 喜欢老家田野里一望无际的小黄花,喜欢夏天杨树林里高低飞舞的秋千,喜欢凛冽冬季河套边的冰河树挂……然而,我,却再也回不去! 宁静、安逸的午后,姥爷永远地睡去。姥爷走了,带走了姥姥的笑容,连我蔷薇泡沫似的童年也一并带走。听说家乡的老屋拆了,姥姥住进了大房子里,却总是望着老屋的方向,眼里噙满泪水。 如今,飞入寻常百姓家的堂前燕已不再飞回,老屋烟囱上依依的炊烟也不再升起。望向东北方的天空,我,只能寄去一弯月牙儿。 故乡,你可收到? 遥远的距离,我嗅不到你的气息,梦里,你笑靥如昨,却抓不到你的手臂,泪水滑出眼角,我却只能低低呼唤:故乡,想你! (指导老师:霍爱东) 【简评】 月牙弯弯,曾经的美丽和温馨,如今已成记忆中永远的遗憾了。作者用诗一样的文字深情款款地叙说着那个宁静的小山村,小山村里那个摇着蒲扇给我讲故事的姥姥。难得的是,李海娇的文字还有一种别样的沧桑,故乡不仅是美好,还有伤痛;人生不是从一开始就明白,就懂得珍惜——这种无奈,这种自责,使文章有了更真实而动人的一面。

篇八:《2015散文阅读》

高三语文散文阅读{思念故乡的散文}.

一、(2015年高考北京卷)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20-25题。

说起梅花

我出生的那一天,家门前的梅花初绽,据说是朱砂梅,很美,家人就给我取名“梅”字。父亲自小教我古诗,关于梅花的诗很多,到现在还能一口气背出很多,如“冰雪林中著此身,不与桃李混芳尘”“不受尘埃半点侵,竹篱茅舍自甘心”。我最喜欢曹雪芹的“冻脸有痕皆是血,酸心无恨亦成灰,误吞丹药移真骨,偷下瑶池脱旧胎”。关于梅,人们谈论太多,种梅,赏梅,写梅,画梅,梅深入到人们生活的各个角落。虽知道这名字极美,但每当别人问起我的名字时,又觉得难以启齿,太俗了,取这个名字的人太多,声音听起来也闷声闷气的,对这个名字的尴尬,一直不能释怀,到美国后就马上给自己取了一个雅致的英文名字,以为总可以脱俗了,不料一些好事的西方人非要知道我的中文名字。

记得第一个有个墨西哥人问我名字,我就告诉他我的名字是梅,他又问“梅”是什么意思,我说是一种花,那人打破砂锅问到底,问什么花。我突然张口结舌起来,记得梅花翻译成英语是plum,就是李子,迟疑了一下,就说plum。那人噢了一声,就不再问了,显然他对这个答案很失望。

第二次一个美国人问起梅花,我接受上次的教训,不再说李子花,就启发他说,是一种花,中国最美的花,你猜猜看。那人就说“是玫瑰花”。我有点失望,进一步启发说,这种花,很美,在冬天开放,中国人最喜欢,经常把它们画成画挂墙上,写进诗里。那人想了想说:“是牡丹吧,牡丹又大又美,我看很多中国人的家里挂着牡丹花。而且牡丹是我唯一认识的中国花。”

我一听又没有希望了,也难怪,很少美国人了解中国的历史与文化,何况一种花草。 我说梅花是被中国人挂在墙上,捧在手上,供在心里的,是深入血液和灵魂的一种花。他似乎被我感动了,突然对梅来了兴趣。

这胖胖的老美认真起来,有一天他突然跑来兴冲冲地告诉我,苏菲,我找到了梅,结一种酸酸的果子,是可以做色拉醋的,很好吃。我讶然了,是的,有些梅是可以结果子的。大多花草有艳花者无果实,有美实者无艳花,难得梅两者俱美,梅的美不仅是果实,这老美只知道吃。

第三个问的是意大利人,是搞音乐的,我想这人是有艺术感受力的,反正他没见过梅花,就信口开河起来。我说梅花是中国最美的花,有几千年的栽培史。梅花是我们中国民族精神的象征,凌寒飘香,不屈不挠,自强不息,铁骨冰心。中国人倾心于梅的很多,清朝曾有一位叫陈介眉的官人,听说孤山的梅花开了,立即丢官弃印从京城千里迢迢骑马狂奔至杭州,“何物关心归思急,孤山开遍早梅花”。还有一个叫林和靖的,有一天独自欣赏梅花时,一下子被梅花的神姿吸引了,从此入孤山种梅花,一辈子没有下山,以梅花为妻。那人睁大了眼睛问:“真的吗?”“真的。”我说,他有一首写梅花的诗,在所有写梅花的诗中独占鰲头,无人能比。“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我脱口而出。如果你读了这诗,看了这梅,你一定能作出美的乐曲,中国有名曲《梅花三弄》,你可以写出“梅花四弄”。

从此,那人每次见我,必问梅消息,一天被逼无奈,就从网上找出梅花的照片与绘画作品,其中有一幅《墨梅》。那人端详半天,说,很像桃花吗,枯瘦的桃花,还有黑色的,很稀有的颜色。我不再想解释那是墨梅,也不想再说梅花的美就在于疏、瘦、清、斜。

显然这位艺术家也误解了梅花。我怎么告诉他在万木萧瑟,大雪压境的冬天,忽然看到一树梅花迎雪吐艳时,那种惊心动魄。怎么才能告诉他,千年老梅,铁枝铜干,如枯若死,一夜风雪后,突然琼枝吐艳,那种绝处逢生的沧桑感。怎样才能告诉他,当你为情所困,辗转反侧时,突然一股梅香袭来,幽幽而来,又悄然而去,那种神魂颠倒。梅花的美是摄人魂魄的,如

果赏梅在淡云,晓日,薄寒,细雨,或小桥,清溪,明窗,疏篱,再加上诗酒横琴,林间吹笛,这时候你很难再做凡人,梅花是人间尤物,人间与仙境的使者。

有一次和一个日本人闲聊,不知怎么就谈到他自己国家的国花,他异常兴奋,竟说得泪花点点。我也不由自主又谈起梅花,他说他的,我说我的,他说的我不太懂,我相信我说的他也不懂,有一点是相通的,对一种花的深入灵魂的热爱。

梅花,几千年的书香缭绕得骨清魂香,几千年的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