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周年校庆英语

时间:2021-11-01 23:25:35 100字

第一篇、清华100周年校庆讲话全文

100周年校庆英语

胡锦涛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2011年4月24日)

胡锦涛

老师们,同学们,同志们,朋友们:

4月的北京,春风送暖。在这个美好的时节,我们在这里隆重集会,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首先,我代表党中央、国务院,向清华大学全体师生员工和广大校友,表示衷心的祝贺!向参加庆祝活动的海内外嘉宾,表示热烈的欢迎!向全国高等学校的师生员工和广大教育工作者,致以诚挚的问候!

100年前,在中华民族内忧外患、风雨飘摇的历史背景下,清华大学的前身清华学堂建立了。那个时代,外国列强的侵略欺凌,封建统治的腐败黑暗,使我们的祖国和人民蒙受了水深火热的苦难。中国人民和大批仁人志士在苦难中觉醒、在压迫下奋起,决心改变民族积贫积弱的命运和人民苦不聊生的状况。也就是在这一年,中国爆发了震惊世界的辛亥革命,为中国进步打开了闸门,推动全民族更加自觉地走上了振兴中华的奋斗历程。

90年前,在中国人民改变民族命运如火如荼的斗争中,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90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前仆后继、顽强拼搏,经过长期浴血奋战和艰苦奋斗,建立了新中国,进行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实行了改革开放,成功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打开了前所未有的光明前景。

建校以来,广大清华师生始终与民族共命运、与时代同步伐,形成了优良文化传统和光荣革命传统,在中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史册上写下了自己的隽永篇章。

建校伊始,清华秉持科学救国理想,倡导“中西融会、古今贯通、文理渗透”,一批学界泰斗在清华园里潜心治学、精育良才,形成了名师荟萃、鸿儒辉映的盛况,很快发展成为我国最好的大学之一,填补了我国现代科技的诸多空白。抗日战争期间,清华同北大、南开一道,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共创了西南联大的办学成就。梁启超、冯友兰、陈岱孙、费孝通、钱钟书、吴晗、曹禺、季羡林等一大批我国人文社会科学学术大师,叶企孙、茅以升、竺可桢、华罗庚、钱三强、钱学森、邓稼先、钱伟长等一大批我国自然科学学科和工程技术领域奠基人和开拓者,还有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杨振宁、李政道,都是清华人中的佼佼者。广大清华师生始终满怀强烈的爱国情怀,积极投身“五四”运动,坚定走在“一二九”运动等爱国民主运动前列,奋勇参加民族救亡和人民解放斗争,涌现出闻一多、朱自清等一大批革命先烈和民主志士,为新中国的诞生作出了重要贡献。

新中国成立以后,广大清华师生满怀豪情投身祖国教育、科研、建设事业,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实行教学科研生产三结合,坚持又红又专、全面发展的育人理念,重视因材施教、实践锻炼、能力培养,努力建设高水平的社会主义大学。清华大学创办了原子能、无线电等一批国家急需的新技术专业,积极参与“两弹一星”等重大工程,完成国徽、人民英雄纪念碑、密云水库等重要设计,成为我国培养高层次人才和发展先进科学技术的重要基地。我和很多同龄人在这一时期进入清华大学学习,清华园里蓬勃昂扬的青春理想、严谨勤奋的治学氛围、艰苦朴素的优良作风、生动活泼的文化生活深深熏陶了我们。当时,蒋南翔校长富有创造性的教育思想,刘仙洲、梁思成、马约翰、张光斗等大家名师执教讲坛、垂范学子的风采,令我们受益匪浅、终生难忘。

改革开放以来,广大清华师生牢记科教兴国、人才强国的使命,主动适应社会需求,深入进行教育改革,加快建设综合性、研究型、开放式的一流大学,清华大学办学总体实力大为增强,人才培养质量、学术研究水平、社会服务能力不

断提高。清华大学坚持以人才培养为根本任务,强化厚基础、重实践、求创新的育人特色,大力培养高素质、高层次、多样化、创新型的人才,广大毕业生踊跃到国家重点行业和基层施展才干。清华大学紧紧围绕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需要开展科研,取得高温气冷堆等一大批先进科技成果和优秀人文社会科学成果,社会影响和国际声誉不断提升,在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征程上迈出重大步伐、取得显著成绩。

水木清华,钟灵毓秀。在一个世纪的发展历程中,清华秉承“爱国奉献、追求卓越”的传统,恪守“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校训,弘扬“行胜于言”的校风,培养了17万名优秀人才,涌现出一大批学术大师、兴业英才、治国栋梁。在国家表彰的23位“两弹一星”勋章获得者中有14位是清华校友,460位清华校友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和中国工程院院士。100年来,一代又一代清华人在革命、建设、改革中顽强拼搏、真诚奉献,为祖国、为人民、为民族建立了突出功绩。

清华百年历史又一次表明,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坚持以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类进步为己任,坚持正确办学方向,坚持以人为本,遵循高等教育规律,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不断推进改革创新,我们的大学就能获得事业发展的强大动力,就能源源不断培养出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

老师们、同学们、同志们、朋友们!

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世界经济格局发生新变化,综合国力竞争和各种力量较量更趋激烈,世界范围内生产力、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经济社会发展格局正在发生深刻变革。特别是创新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驱动力,知识创新成为国家竞争力的核心要素。在这种大背景下,各国为掌握国际竞争主动,纷纷把深度开发人力资源、实现创新驱动发展作为战略选择。

对我国来说,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综合判断国际国内形势,我国发

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既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也面对诸多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挑战。我们既要充分认识我国发展取得的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也要清醒地看到,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我国仍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本实现现代化依然任重道远。我们决不能骄傲自满、固步自封,必须谦虚谨慎、埋头苦干,更加奋发有为地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继续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向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辉目标奋勇前进。

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科技是关键,人才是核心,教育是基础。我们必须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全面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加快从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迈进。高等教育作为科技第一生产力和人才第一资源的重要结合点,在国家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新中国成立60多年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建成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高等教育体系,培养了数以亿计的高层次专门人才和高技能人才,取得了一批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科研成果。同时,从总体上看,我国高等教育还不完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接受良好教育的要求,同国际先进水平相比还有明显差距。不断提高质量,是高等教育的生命线,必须始终贯穿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各项工作之中。我们必须适应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推动社会和谐进步的要求,坚持走内涵式发展道路,借鉴国际先进理念和经验,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不断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撑。

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必须大力提升人才培养水平。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是人才培养。要坚持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着力增强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要注重更新教育观念,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人才培养水平的根本标准,树立多样化人才观念和人人成才观念,树立终身学习和系统培养观念,造就信念执著、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高素质人才。要注重培养拔尖创

新人才,积极营造鼓励独立思考、自由探索、勇于创新的良好环境,使学生创新智慧竞相迸发,努力为培养造就更多新知识的创造者、新技术的发明者、新学科的创建者作出积极贡献。

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必须大力增强科学研究能力。高等学校特别是研究型大学,既是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又是基础研究和高技术领域创新成果的重要源泉。要积极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需求,开展国家急需的战略性研究、探索科学技术尖端领域的前瞻性研究、涉及国计民生重大问题的公益性研究。要积极提升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瞄准国际前沿,加强基础研究,推动学科融合,培育新兴学科,建设重大创新平台和创新团队,以高水平科学研究支撑高质量高等教育。要积极推动协同创新,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和政策项目引导,鼓励高校同科研机构、企业开展深度合作,建立协同创新的战略联盟,促进资源共享,联合开展重大科研项目攻关,在关键领域取得实质性成果,努力为建设创新型国家作出积极贡献。

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必须大力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要紧紧围绕科学发展这个主题、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条主线,不断增强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要自觉参与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促进产学研紧密融合,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步伐,着力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要自觉参与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积极参与推进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支持东部地区率先发展的进程,以服务和贡献开辟自身发展新空间。要自觉参与推动学习型社会建设,适应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时代需要,加快发展继续教育,广泛开展科学普及,为社会提供形式多样的教育服务,深入开展政策研究,积极发挥思想库和智囊团作用,努力为党和国家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作出积极贡献。

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必须大力推进文化传承创新。高等教育是优秀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和思想文化创新的重要源泉。要积极发挥文化育人作用,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掌握前人积累的文化成果,扬弃旧义,创立新知,并传播到社会、延续至后代,不断培育崇尚科学、追求真理的思想观念,推动社会

第二篇、港大百年校庆校长致辞

100周年校庆英语

港大百年校庆校长致辞

Speech at the HKU Centenary Ceremony by Professor Lap-Chee Tsui, Vice-Chancellor of HKU

港大校长徐立之在香港大学百年校庆典礼上的致辞

August 18, 2011

2011年8月18日

Vice Premier Mr Li Keqiang,

Minister of Education Mr Yuan Guiren,

Mr Chancellor,

Distinguished Guests,

Members of the HKU Family,

Ladies and Gentlemen,

尊敬的李克强副总理,

袁贵仁部长,

校监先生,

各位来宾,

各位香港大学大家庭的成员:

Good morning!

早安!

And, on behalf of Th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I would like to welcome you to the University this morning and, at the same time, thank you for coming to celebrate with us the University’s Centenary.

我谨代表香港大学欢迎各位莅临本校,并多谢大家出席今天的百周年校庆典礼。

The last century has witnessed tremendous changes in Hong Kong, China and around the world, be it technological, economical, social or political.

回顾过去一个世纪,香港大学见证了香港、中国、以至全球,在科技、经济、社会和政治方面翻天覆地的转变。

The University has also moved with the times over the past 100 years and evolved from an institute with only three areas of studies to a comprehensive university of many disciplines. As members of the international academe, we share the global challenges at the forefront of higher education developments.

在过去这一百年,香港大学与时并进,由一所只有三个学院的教育机构,发展成为今日设有多元学科的综合型大学。港大作为国际学术界一员,与同侪共同面对全球高等教育发展的种种挑战。

Indeed, the birth of this first and foremost University wa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history of Hong Kong and China. It was the result of the combined efforts of the two governments, in Hong Kong and in Canton (now Guangdong),despite the rather delicate Sino-British relations in the last years of the Qing Dynasty. It could have been an impossible dream, had it not been for those who believed in the need for a university in Hong Kong and the generosity of those who wished to see one built for China and the world.

作为香港的第一所大学,香港大学的诞生绝对是香港和中国历史的重要一部份。虽然当时正值英国与晚清关系微妙时期,但在香港与广东政府共同努力下,港大结果顺利成立。当然,这个梦想最终能够如愿以偿,全赖一群深信香港需要建立一所大学的有识之士,以及一众希

望能够为中国及世界建立一所优质大学的热心人士的慷慨捐助。

Th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was formally established in 1911; however, it has been a constant debate among our alumni and the community at large as to whether the University should be dated back to 1887, the year when the College of Medicine for Chinese was established in Hong Kong. Adding to this debate was the famous quote from Dr Sun Yat-sen, one of the first graduates of the College: He said, “I feel as though I have returned home because Hong Kong and th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are the birthplace of my knowledge.” That was what Dr Sun told the students in this great hall, back in 1923. 香港大学于1911年正式成立,然而,我们的旧生与社会大众经常讨论应否追溯至1887年,以港大前身-香港西医书院成立之时为始;尤其是该书院首届毕业生孙中山先生,在1923年,就在这个大礼堂内,与学生所说的一番话,他说:“我有如游子归家,因为香港与香港大学是我知识的诞生地”。

Despite these academic arguments, generations of scholars, students and alumni have so shaped HKU that it has gained a momentum of its own, transcending time and changes, as a university should. The enlightenment of teaching and learning at the University is now further enriched by the wealth of groundbreaking research. Our graduates have moved beyond careers in the civil service, to all sectors of society, and they have moved beyond Hong Kong.

儘管经常有这种学术争论,但在历代的学者、学生及校友的共同努力下,港大跨越了时间与转变的考验,成为一所充满动力的学府。港大除了提供活泼的教学与学习环境外,亦已成为许多突破性研究的发展基地。我们的毕业生除加入政府服务或投身香港不同机构,在各个领域发挥所长外,还在海外开创事业,作出贡献。

HKU remains a guardian of knowledge, an incubator of ideas and innovations, a cradle for new intellect and talent, and a pioneer in social consciousness and responsibility.

今天的香港大学一如既往,是知识的捍卫者、创意和创新的孕育者,是新进知识份子和人才的摇篮,以及社会良知和责任的先驱者。

Indeed, universities are among the most enduring institutions of any society; they are its soul and they bring hope.

诚然,大学是任何社会中最历久不衰的机构,也是社会的灵魂,为大家带来希望。

It is in this spirit that we celebrate our Centenary and look into the future. Let me elaborate this further, in three aspects.

我们秉持这种精神和价值,在庆祝创校一百周年的同时,亦展望未来。在此,本人想从三方面加以阐释。

First, despite variations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Hong Kong and its motherland, th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has never ceased to play its unique role in contributing to China’s modernization. Apart from Sun Yat-sen, many alumni have contributed directly to the development of the Mainland in the past Century. In addition, HKU graduates have played essential parts in building the great modern metropolis of Hong Kong, which in turn has proved to be an asset to its motherland.

首先,纵使香港与祖国的关系微妙多变,但香港大学对推动中国走向现代化的使命,始终如

一。除了孙中山先生之外,许多位卓越的校友亦曾为建设中国贡献良多。再者,港大毕业生对于建设香港这个现代化大都会一直不遗馀力,亦间接成为了祖国发展的一大资产。

However, as China moves forward, HKU must assume the responsibility to play an even bigger role at a higher level, to support and fulfill the nation’s economic and social needs

HKU must see and establish itself as a key institution in China.

然而,随着中国继续向前迈进,香港大学亦将肩负更重要的使命,以迎合中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需要。为达成此目标,港大应当视自己为中国的一所重要的学府,并在这方面奠定自己的地位。

Second, a hundred years ago, HKU was already an international hub for intellectuals, as most, if not all, of the teachers were expatriates and two-thirds of the students were non-Chinese. Notwithstanding fluctuations in the past century, HKU has retained its international outlook. We are privileged to have a great assembly of the finest scholars, brightest students and world citizens from diverse background and cultures, all under one roof.

第二,即使在一百年以前,港大已经是国际知识份子的汇集之地。我们的教师大部份为海外教授,而三分之二的学生为非华裔。尽管经历百年的风云变幻,港大的国际定位始终不变。今天,我们汇聚了无数的优秀学者、精英学生以及拥有多元文化背景的世界公民,这些都成就了我们的优势。

This international composition, which has grown well beyond the original legacy, has made us the unusual test case of being the most international institution within a Chinese community on Chinese soil. In an increasingly globalised world, HKU also has a clear responsibility to further bridge China and the world, and to facilitate the process of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in China.

在丰富的历史背景下,这个国际化的社群,令我们成为中国领土上华人社群中最国际化的学府。在这个全球化发展一日千里的世代,港大毫无疑问地担当着桥梁的角色,推进中国与世界沟通,亦将推动中国高等教育走向国际化。

Third, we cannot pretend that we are living in a stable and peaceful world. We face natural disasters almost everyday, energy shortages, global warming, emerging infectious diseases, recurring epidemics, man-made accidents, precarious economic crises, abrupt social turmoil and unwanted wars. We know that some of these are unavoidable, so we have to do our best to mitigate or learn to overcome their effects with our scientific knowledge and technological advancements. For the entirely avoidable ones, however, we have a responsibility to safeguar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d to champion the restoration of human values.

第三,我们必须明白,我们身处的世界并非稳定和平。我们每天面对不断发生的天灾事故、能源短缺、全球暖化、突如其来的传染疾病、一再发生的大型疫症,再加上种种的人为意外、难以预料的经济危机、突发的社会动乱,还有令人扼腕的战乱纷争。我们知道上述种种问题,有时无可避免,正因如此,我们更应当凭科学知识和崭新科技,尽力减轻和克服这些问题。可是,对于能够加以避免的难题时,我们确有责任争取可持续发展,捍卫人文价值的重建。 In this respect, we have to thank HKU’s founders for their wisdom in choosing the brilliant university motto “mingde gewu” (明德格物).

为此,我们为港大创校先贤留给我们“明德格物”这句校训心存感恩。

Ladies and gentlemen, please allow me to switch to Chinese for a moment.

“明德”、“格物”是香港大学的校训。二语都出自“四书”中的《大学》,是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学说。简单来说,港大学生需要“明德”,使与生俱来的光明皎洁的德性,彰显出来,并将它发扬光大,推己及人;同时,又必需要有“格物”这个基本工夫,来穷究事物的原理,追求渊博的知识。从“格物”、“致知”,到“明明德于天下”,不只是求学的道理,也是做人的道理。

所以我们很感谢先贤给我们的校训–“明德”、“格物”;这个道理不只是适用于过去港大的一百年、或者是中华文化的五千年,在今天和将来的地球村更是意义重大。而我们校训的拉丁文版本(Sapientia et Virtus)也是从中文翻译过去的。

Ladies and gentlemen, I just explained the origin of our HKU motto, which came from the Chinese Classic Great Learning. Although it was beautifully translated into Latin: Sapientia et Virtus, meaning wisdom and virtue, in English, the translation could only capture part of the original essence.

各位来宾,刚才我用中文粗略解析港大校训内容,是源自“四书”中的《大学》,虽然译成优美的拉丁文Sapientia et Virtus,即英文的wisdom和virtue,但这个翻译也许仍未能完全捕捉原文的神髓。

In any case, it is in the context of wisdom and virtue that we celebrate our Centenary. The dimensions of “knowledge, heritage and service” represent the missions of our multiple roles to be a knowledge hub for learning and research, a cultural crossroads where East meets West and the past illuminates the future, and a service platform where the University nurtures global citizens and is itself nurtured by the community.

今日我们庆祝创校一百周年,就是要发扬“明德”、“格物”的真义。我们以“知识、传承、服务”来展示大学的使命和任务:努力成为学习与研究的学术枢纽;荟萃东西文化以承先启后;建立一个培育国际公民,并为社会所珍惜的服务平台。

Amidst our festive celebrations, we could not help asking ourselves: What do we treasure? HKU is a community that cherishes openness, diversity and freedom, which have evolved into our core values. These values have made us a pluralistic and harmonious community of people from various backgrounds and diverse cultures. These same values have also liberated the intellectual potential among academics and students, and have hence unleashed the energies essential for sustaining and advancing a vibrant community of academic excellence.100周年校庆英语

际此百年校庆,让我们反思一下,港大的核心价值在于什么?港大代表着一个重视开放思想、多元文化和崇尚自由的社群,这些价值均与港大的核心价值紧扣。这些价值让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能够建立一个多元而和谐的社群。正因为建基于这些价值观,释放了学者与学生之间的知识潜能,为孜孜不倦追求学术成就的社群注入了巨大的力量。

Ladies and Gentlemen, th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had modest beginnings. It has been the hard work of all members of the HKU Family, which includes our staff, students and alumni, and the unfailing support of both the Government and the community at large, especially our donors and partners who believe in our cause, that have brought us to where we are today in the international arena.

各位来宾,香港大学创始于谦微。它的成功来自港大这个大家庭的每一位成员,包括我们老师和学生的努力,校友、政府和广大市民的不断鼓励支持,尤其要感谢我们每一位捐助者,他们不但认同我们的目标,亦让我们能够昂然立足于今日的国际舞台上。

As the world continues to change, HKU will continue to evolve, and we are committed to keeping ourselves at the forefront of developments of humankind. We aim high, and tolerate no compromise in quality, ethics, social responsibility, and human values. We think globally, and position ourselves in the national context and the international arena. It will be our vision for excellence, our aspiration for freedom, our devotion to student learning. and, our commitment to society that will guide us through the next 100 years. 世界瞬息万变,香港大学将会与时并进,致力作为人文发展进程的先驱。我们谨此订立崇高

的目标,对求真、道德、社会责任、人文关怀,不容一丝妥协。我们会以国际思维,建立全国性与国际性的定位。放眼未来,我们将致力追求卓越,并以坚执自由、尽心教学、培育人才、传承智慧、贡献社会为信念,昂首阔步,迈向另一个100年。

Ladies and gentlemen, I would like to end my remarks with the following Chinese verse: 最后,我希望用以下诗句作结:

筚路蓝缕,以启山林;

由来淬砺,种圃艰辛;

明德格物,百载传承;

门牆桃李,奋翮前程。

请让我在这裡,再次谢谢各位今天来临参加香港大学的百年校庆典礼!

Thank you very much.

谢谢!

第三篇、李克强用英文祝福香港大学百年庆典

100周年校庆英语

李克强用英文祝福香港大学百年庆典

【简介】:中国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18日出席香港大学一百周年校庆典礼。在典礼上发表演讲时,李克强说,百年港大,文明积淀,薪火传递。这使我想起2000多年前中国哲人的名言,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这句话揭示了教育的规律。我代表中央政府对香港大学百年校庆表示热烈祝贺!向港大全体师生员

文章来自 3 e d u 教育网

中国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18日出席香港大学一百周年校庆典礼。在典礼上发表演讲时,李克强说,百年港大,文明积淀,薪火传递。这使我想起2000多年前中国哲人的名言,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这句话揭示了教育的规律。我代表中央政府对香港大学百年校庆表示热烈祝贺!向港大全体师生员工和海内外校友致以美好祝愿!

在这篇演讲的最后,拥有北京大学教育背景、经济学博士学位的李克强,引用了徐立之校长在港大百年校庆前夕致辞中的一句话——“Th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was to be for China and the world”,并用英语说道:

And just now, he once again stressed that HKU is a university "built for China and the world." I echo Vice-Chancellor Tsui's view. Indeed, HKU is for Hong Kong, attracting talents and educating people to promote Hong Kong's prosperity. HKU is for China. It has benete a key higher-education institution in China, playing an increasingly important role in China's development and its integration with the world. And HKU is also for the world, beneting an integral part of the world's academic netmunity in advancing human knowledge. As th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is proudly celebrating its first one hundred years, I strongly believe that the next one hundred years of the university will be even better。

“让我们共同祝福港大、祝福香港、祝福祖国!”李克强说。全场随之响起热烈的掌声。

第四篇、100周年校庆祝福语

100周年校庆英语

1. 秋风送爽,丹桂飘香,祝福我们攀大,精英满天下。

2. 祝贺母校30周年华诞,相信母校的明天会更好。

3. 盛世迎华诞,明日更璀璨。

4. 师生同心协力,创造美好未来。

5. 风华正茂的攀大人,必须拥有更加美好的明天。

第五篇、清华100周年校庆讲话全文

100周年校庆英语

胡锦涛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2011年4月24日)

胡锦涛

老师们,同学们,同志们,朋友们:

4月的北京,春风送暖。在这个美好的时节,我们在这里隆重集会,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首先,我代表党中央、国务院,向清华大学全体师生员工和广大校友,表示衷心的祝贺!向参加庆祝活动的海内外嘉宾,表示热烈的欢迎!向全国高等学校的师生员工和广大教育工作者,致以诚挚的问候!

100年前,在中华民族内忧外患、风雨飘摇的历史背景下,清华大学的前身清华学堂建立了。那个时代,外国列强的侵略欺凌,封建统治的腐败黑暗,使我们的祖国和人民蒙受了水深火热的苦难。中国人民和大批仁人志士在苦难中觉醒、在压迫下奋起,决心改变民族积贫积弱的命运和人民苦不聊生的状况。也就是在这一年,中国爆发了震惊世界的辛亥革命,为中国进步打开了闸门,推动全民族更加自觉地走上了振兴中华的奋斗历程。

90年前,在中国人民改变民族命运如火如荼的斗争中,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90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前仆后继、顽强拼搏,经过长期浴血奋战和艰苦奋斗,建立了新中国,进行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实行了改革开放,成功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打开了前所未有的光明前景。

建校以来,广大清华师生始终与民族共命运、与时代同步伐,形成了优良文化传统和光荣革命传统,在中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史册上写下了自己的隽永篇章。

建校伊始,清华秉持科学救国理想,倡导“中西融会、古今贯通、文理渗透”,一批学界泰斗在清华园里潜心治学、精育良才,形成了名师荟萃、鸿儒辉映的盛况,很快发展成为我国最好的大学之一,填补了我国现代科技的诸多空白。抗日战争期间,清华同北大、南开一道,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共创了西南联大的办学成就。梁启超、冯友兰、陈岱孙、费孝通、钱钟书、吴晗、曹禺、季羡林等一大批我国人文社会科学学术大师,叶企孙、茅以升、竺可桢、华罗庚、钱三强、钱学森、邓稼先、钱伟长等一大批我国自然科学学科和工程技术领域奠基人和开拓者,还有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杨振宁、李政道,都是清华人中的佼佼者。广大清华师生始终满怀强烈的爱国情怀,积极投身“五四”运动,坚定走在“一二九”运动等爱国民主运动前列,奋勇参加民族救亡和人民解放斗争,涌现出闻一多、朱自清等一大批革命先烈和民主志士,为新中国的诞生作出了重要贡献。

新中国成立以后,广大清华师生满怀豪情投身祖国教育、科研、建设事业,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实行教学科研生产三结合,坚持又红又专、全面发展的育人理念,重视因材施教、实践锻炼、能力培养,努力建设高水平的社会主义大学。清华大学创办了原子能、无线电等一批国家急需的新技术专业,积极参与“两弹一星”等重大工程,完成国徽、人民英雄纪念碑、密云水库等重要设计,成为我国培养高层次人才和发展先进科学技术的重要基地。我和很多同龄人在这一时期进入清华大学学习,清华园里蓬勃昂扬的青春理想、严谨勤奋的治学氛围、艰苦朴素的优良作风、生动活泼的文化生活深深熏陶了我们。当时,蒋南翔校长富有创造性的教育思想,刘仙洲、梁思成、马约翰、张光斗等大家名师执教讲坛、垂范学子的风采,令我们受益匪浅、终生难忘。

改革开放以来,广大清华师生牢记科教兴国、人才强国的使命,主动适应社会需求,深入进行教育改革,加快建设综合性、研究型、开放式的一流大学,清华大学办学总体实力大为增强,人才培养质量、学术研究水平、社会服务能力不

断提高。清华大学坚持以人才培养为根本任务,强化厚基础、重实践、求创新的育人特色,大力培养高素质、高层次、多样化、创新型的人才,广大毕业生踊跃到国家重点行业和基层施展才干。清华大学紧紧围绕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需要开展科研,取得高温气冷堆等一大批先进科技成果和优秀人文社会科学成果,社会影响和国际声誉不断提升,在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征程上迈出重大步伐、取得显著成绩。

水木清华,钟灵毓秀。在一个世纪的发展历程中,清华秉承“爱国奉献、追求卓越”的传统,恪守“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校训,弘扬“行胜于言”的校风,培养了17万名优秀人才,涌现出一大批学术大师、兴业英才、治国栋梁。在国家表彰的23位“两弹一星”勋章获得者中有14位是清华校友,460位清华校友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和中国工程院院士。100年来,一代又一代清华人在革命、建设、改革中顽强拼搏、真诚奉献,为祖国、为人民、为民族建立了突出功绩。

清华百年历史又一次表明,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坚持以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类进步为己任,坚持正确办学方向,坚持以人为本,遵循高等教育规律,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不断推进改革创新,我们的大学就能获得事业发展的强大动力,就能源源不断培养出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

老师们、同学们、同志们、朋友们!

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世界经济格局发生新变化,综合国力竞争和各种力量较量更趋激烈,世界范围内生产力、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经济社会发展格局正在发生深刻变革。特别是创新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驱动力,知识创新成为国家竞争力的核心要素。在这种大背景下,各国为掌握国际竞争主动,纷纷把深度开发人力资源、实现创新驱动发展作为战略选择。

对我国来说,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综合判断国际国内形势,我国发

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既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也面对诸多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挑战。我们既要充分认识我国发展取得的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也要清醒地看到,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我国仍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本实现现代化依然任重道远。我们决不能骄傲自满、固步自封,必须谦虚谨慎、埋头苦干,更加奋发有为地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继续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向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辉目标奋勇前进。

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科技是关键,人才是核心,教育是基础。我们必须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全面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加快从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迈进。高等教育作为科技第一生产力和人才第一资源的重要结合点,在国家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新中国成立60多年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建成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高等教育体系,培养了数以亿计的高层次专门人才和高技能人才,取得了一批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科研成果。同时,从总体上看,我国高等教育还不完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接受良好教育的要求,同国际先进水平相比还有明显差距。不断提高质量,是高等教育的生命线,必须始终贯穿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各项工作之中。我们必须适应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推动社会和谐进步的要求,坚持走内涵式发展道路,借鉴国际先进理念和经验,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不断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撑。

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必须大力提升人才培养水平。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是人才培养。要坚持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着力增强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要注重更新教育观念,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人才培养水平的根本标准,树立多样化人才观念和人人成才观念,树立终身学习和系统培养观念,造就信念执著、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高素质人才。要注重培养拔尖创

新人才,积极营造鼓励独立思考、自由探索、勇于创新的良好环境,使学生创新智慧竞相迸发,努力为培养造就更多新知识的创造者、新技术的发明者、新学科的创建者作出积极贡献。

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必须大力增强科学研究能力。高等学校特别是研究型大学,既是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又是基础研究和高技术领域创新成果的重要源泉。要积极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需求,开展国家急需的战略性研究、探索科学技术尖端领域的前瞻性研究、涉及国计民生重大问题的公益性研究。要积极提升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瞄准国际前沿,加强基础研究,推动学科融合,培育新兴学科,建设重大创新平台和创新团队,以高水平科学研究支撑高质量高等教育。要积极推动协同创新,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和政策项目引导,鼓励高校同科研机构、企业开展深度合作,建立协同创新的战略联盟,促进资源共享,联合开展重大科研项目攻关,在关键领域取得实质性成果,努力为建设创新型国家作出积极贡献。

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必须大力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要紧紧围绕科学发展这个主题、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条主线,不断增强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要自觉参与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促进产学研紧密融合,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步伐,着力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要自觉参与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积极参与推进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支持东部地区率先发展的进程,以服务和贡献开辟自身发展新空间。要自觉参与推动学习型社会建设,适应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时代需要,加快发展继续教育,广泛开展科学普及,为社会提供形式多样的教育服务,深入开展政策研究,积极发挥思想库和智囊团作用,努力为党和国家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作出积极贡献。

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必须大力推进文化传承创新。高等教育是优秀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和思想文化创新的重要源泉。要积极发挥文化育人作用,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掌握前人积累的文化成果,扬弃旧义,创立新知,并传播到社会、延续至后代,不断培育崇尚科学、追求真理的思想观念,推动社会

第六篇、百年校庆讲话稿

100周年校庆英语

百年校庆庆典上的致辞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西街小学各位校友、老师、同学们: 在秋高气爽的收获季节,在丹桂飘香的美好时刻,我们欢聚在这里,隆重庆祝西街小学

百年华诞。首先,我代表中共金台区委、区人大、区政府、区政协,向西街小学全体师生表

示热烈的祝贺!向光临庆典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各位校友表示热烈的欢迎!向多年来关

心支持西街小学的上级领导、有关部门和社会各界人士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在西街小学一百年不平凡的发展历程中,历届师生始终坚持“以人为本,以德为先”的

办学理念,发扬自强不息、敢为人先的开拓精神,为国家和地方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人才。特

别是改革开放以来,西街小学按照“科教兴市”、“科教兴区”的战略部署,求真务实,积极

进取,学校基础设施建设日新月异,学校规模不断壮大,教师素质不断提高,学生能力全面

发展,被评为省级示范小学,获得了教师基本素质展示全市一等奖等一系列荣誉称号。这些

成绩的取得,是西街小学广大师生团结奋斗、追求卓越的结果;是各级领导高度重视、关心

支持的结果;也是社会各界、各位校友心系教育、无私奉献的结果。这是西小的骄傲,是金

台的光荣!

多年来,金台区始终把教育放在强区富民的战略位置优先发展,努力推动教育事业快速

进步。新一届区委、区政府立足区情,提出了做大做强教育品牌,建设教育强区的奋斗目标。

按照“三项改革,多元投入,调整布局,骨干带动,质量兴教”的工作思路,全力深化各项

改革,大力整合教育资源,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教育教学质量有了新的提高。 “xxx”期间,我们将进一步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继续实施“科教兴区”战略,一

如既往的大力发展基础教育,为地方经济又快又好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持和保障。 希望西街小学以百年校庆为契机,紧紧抓住全区经济社会加快发展的大好机遇,百尺竿

头,更进一步。希望全区教育工作者以更加积极的态度,勤奋工 作,勇于创新,让我们一起努力,为金台教育事业和宝鸡市“四市”建设做出新的贡献! 最后,衷心祝愿各位领导、各位来宾身体健康,万事如意!篇二:校长在百年校庆典礼

上的讲话 传承百年薪火,谱写名校新篇 ——校长在百年校庆典礼上的讲话 尊敬的市委xx副市长、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各位校友、老师们、同学们: 大家好!百年弦歌庆盛事,五坡扬旗迎佳宾。带着满腔的企盼和激情,带着无限的喜悦

和敬意,在这金菊溢彩、硕果累累的金秋时间里,我们终于迎来了xx中学建校100周年的盛

大庆典。在此,请允许我代表xx中学全体师生,向参加庆典活动的各位领导、嘉宾、各位校

友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诚挚的问候;向多年来关心和支持xx中学发展的各位同仁、各界朋友表

示衷心地感谢和深深的敬意;同时也向哺育和培养我们成长和成才的母校表示最崇高的敬意

和最衷心的感谢!

xx中学秉承百年积淀,历史源远流长。其前身为xx县立中学,创建于民国1913年。百

年路漫漫,学府三易其名,两迁其址,数代教育工作者笃志教育,弦歌不断。进入新的世纪,

学校驶入了跨越式发展的快车道。xxxx年被省教育厅评为省一级学校;xxxx年被确定为

xxxxxxxx学校;xxxx年县政府将xxxx中学校园合并,扩大了办学规模,实现了教育资源的

优化配置;xxxx年通过xxxx省普通高中教学水平评估暨xxxx省国家级示范性普通高中验收,

成为xx市第一 所跨入xx省国家级示范性普通高中行列的学校,从此跃上了一个新的发展平台。 一百年,白驹过隙,风雨与硕果同行!一百年,辉煌如斯,沧桑与凯哥同奏!一百年,

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只是短暂的一瞬,但对于xx中学来说,从诞生到成长的过程中,成就

了一段不平凡的经历。一百年的历史积淀是一种文化,凝结的是一种精神,那就是——脚踏

实地、自强不息、严谨勤奋、敢为人先的xx精神。 一百年来,我们的学校与时俱进、求实创新,在推动社会发展、科技进步、经济建设和

教育振兴的过程中努力实现着自己的价值。一百年来,在这片红色土地上,俊彦云集,英才

辈出,先后为党和国家培养了十万多名心系天下、敢为人先的优秀毕业生。他们中有专家学

者、有政界要员、有商界名流,还有更多的是在平凡的岗位上默默奉献的普通劳动者。他们

在国内外各行各业兢兢业业,勇于创新,勤奋实干,成就卓越,给百年xx留下了丰厚的财富。

借此机会,请允许我代表学校,向所有为国家繁荣、社会进步、民族振兴做出了贡献的校友

们致以崇高的敬意;向为学校发展做出突出贡献的历届领导,向为学校辉煌付出艰辛和汗水

的广大教职员工,表示衷心的感谢! 历史的脚步凝重清晰,文明的传承绵延不息。历代xx人秉着“xxxx”的校训,勤勉进取,

继往开来,铸就了学校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扎实的办学根基。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中,确立

了“xxxxxxxx”的办学理念,逐渐形成了“xxxxxxxx”的校风。特别是近年来,在各级政府

和教育主管部门的正确 指导下,在广大校友和社会贤达们的大力支持下,在全体教职员工拼搏进取中,学校的

办学环境不断优化,办学品位不断提高,管理机制不断健全,教育教学评价制度不断完善,

各功能室以及图书馆、标准运动场等办学条件进一步提升,校园的文化建设体现出应有的特

色和品位,为xx的快速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如今的xx中学伴随着时代的步伐,不断开

拓创新,更新教育理念,加强教育研究,加快学科建设,优化教育手段,探索教育改革,明

确了“以队伍树形象,以质量求生存,以科研求发展,以特色争品牌”的发展战略,确定“把

学生培养成品学兼优、身心健康、个性优良、特长明显、全面发展的现代文明人”的培养目

标,有效提高教育转化能力和教学水平。 目前,学校有xx个教学班,学生近xx人;有教职工xx人,其中xx人先后参加过省普

教系统“百千万人才工程”培训以及国家级、省级骨干教师培训。学校始终坚持“以人为本,

德育为先”的育人原则,充分挖掘本校的人文资源,形成独具特色的以xx爱国主义、xx革

命精神为两大主线的校本德育体系,从校园运动会到文化艺术节、从古典诗歌吟诵进课堂到

英语节、从学生社团的自主活动到自愿者社区服务活动、从科技创新大赛获奖到体育队代表

全市参加省运动会。我们以课堂为阵地,以活动为平台,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形成鲜明的办

学特色。近三年全校教师发表在国家、省、市级以上获得奖励的论文xx篇,省级立项重点课

题xx个,市级立项课题xx个;xx位教师获得省级劳动模范的表彰;学生在各学科联赛及科

技创新大赛中共有xxxx人获奖;学生 高考升学率保持在xx%,名列全市前茅,高考各科平均分稳居xx前列;xx年高考中,

xx以总分xx分夺得了xx市高考理科状元的桂冠。看今日xx,以人为本办学,与时跨越发展,

校园环境优美,文化气息浓厚,教学条件先进,师资力量精良,高考升学率不断攀升,学科

竞赛捷报频传,教育教学改革深化,课题教研申报逐年增多,办学水平和教育教学质量不断

提高,受到社会各界的诸多好评。 近年来,学校先后被教育部、环保总局评为国家级“绿色学校”、“贯彻《学校体育工作100周年校庆英语

条例》优秀学校”,被省教育厅评为“xx省安全文明校园”、“ xx军区国防生生源基地”、“xx

省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xx省贯彻体育、卫生两个工作条例先进学校”、“xx省篮球传统

项目学校”,被共青团xx省委员会评为“xx省五四红旗团委”、“全省增强共青团员主题意识

教育活动先进基层团组织”、被xx省总工会评为“xx省先进职工之家”,曾多次被市、县政

府评为先进集体、文明单位等。这一切的一切,无不彰显出xx中学的雄宏气魄与时代风采!

无不预示着xx中学广阔的前景与美好的未来! 一百年的历史,记录着xx人的光荣和梦想,铭刻着xx人的不懈追求与探索。在这曲折

前进而流光溢彩的百年里,推动学校发展的是艰苦创业、自强不息的执着追求,是敢为人先、

争创一流的进取精神,是励志笃学、回报社会的志向理想,是团结凝聚、和谐合作的人文力

量。回顾xx走过的百年历程,我们有太多的感谢需要表达。历史不会忘记,为了xx中学的

建设和发展,国家教育部关怀,省政府、教育 厅领导重视,xx市政府、市教育局领导重点指导,县委、政府和教育局全面扶持,社会

各界鼎力支持,广大校友的慷慨捐资,无数家长理解关爱,历代xx领导、教职工呕心沥血,

历届学子勤奋拼搏,才成就了xx的百年伟业,才铸就了xx的今日辉煌。在百年xx即将跨上

新百年发展快车道的时候,我们真切地缅怀,我们深深地感恩!所有关爱xx、帮助xx、指导

xx的领导、同志们、朋友们,衷心感谢你们! 回忆昨天,我们倍加珍惜,因为昨天曾留下我们青春的足迹和身影;相聚今日,我们倍

加铭记,因为今天又增添了真挚的有情与眷念;憧憬明天,我们倍加向往,因为明天的xx

将更加的绚丽与辉煌!

老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在这里喜庆百年华诞,也是总结百年校史。百年校庆,是一

个里程碑,百年校庆也是一个新起点。百年教育的积累,对于我们,不仅是赠予,更意味着

继承和超越的历史使命。老师、同学们,各级领导在盼望着我们,广大校友在关注着我们,

社会各界在呼唤着我们,xx中学的今天需要我们去书写,xx中学的明天需要我们去铺垫。我

们一定要不断总结百年办学经验,传承历史之精华,整合现代之特色,把xx中学办成“学生

成才、家长放心、校友骄傲、社会满意”的一流名校,让xx中学新的百年在粤东得到率先发

展,在样本学校中带头,在示范高中中领先,早日成为既有传统老校特色、又有现代教育风

采的粤东名校。

传承百年薪火,谱写名校新篇!我们坚信,只要有各级领导、相关部门一如既往的重视

和指导,有社会贤达、各届篇三:百年校庆演讲稿 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胡锦涛

(2011年4月24日) 老师们,同学们,同志们,朋友们: 4月的北京,春风送暖。在这个美好的时节,我们在这里隆重集会,庆祝清华大学建校

100周年。首先,我代表党中央、国务院,向清华大学全体师生员工和广大校友,表示衷

心的祝贺!向参加庆祝活动的海内外嘉宾,表示热烈的欢迎!向全国高等学校的师生员工和

广大教育工作者,致以诚挚的问候! 100年前,在中华民族内忧外患、风雨飘摇的历史背景下,清华大学的前身清华学堂

建立了。那个时代,外国列强的侵略欺凌,封建统治的腐败黑暗,使我们的祖国和人民蒙受

了水深火热的苦难。中国人民和大批仁人志士在苦难中觉醒、在压迫下奋起,决心改变民族

积贫积弱的命运和人民苦不聊生的状况。也就是在这一年,中国爆发了震惊世界的辛亥革命,

为中国进步打开了闸门,推动全民族更加自觉地走上了振兴中华的奋斗历程。 90年前,在中国人民改变民族命运如火如荼的斗争中,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90年

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前仆后继、顽强拼搏,经过长期浴血奋战和艰苦奋斗,

建立了新中国,进行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实行了改革开放,成功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道路,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打开了前所未有的光明前景。 建校以来,广大清华师生始终与民族共命运、与时代同步伐,形成了优良文化传统和光

荣革命传统,在中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史册上写下了自己的隽永篇章。 建校伊始,清华秉持科学救国理想,倡导“中西融会、古今贯通、文理渗透”,一批学界

泰斗在清华园里潜心治学、精育良才,形成了名师荟萃、鸿儒辉映的盛况,很快发展成为我

国最好的大学之一,填补了我国现代科技的诸多空白。抗日战争期间,清华同北大、南开一

道,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共创了西南联大的办学成就。梁启超、冯友兰、陈岱孙、费孝通、

钱钟书、吴晗、曹禺、季羡林等一大批我国人文社会科学学术大师,叶企孙、茅以升、竺可

桢、华罗庚、钱三强、钱学森、邓稼先、钱伟长等一大批我国自然科学学科和工程技术领域

奠基人和开拓者,还有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杨振宁、李政道,都是清华人中的佼佼者。广

大清华师生始终满怀强烈的爱国情怀,积极投身“五四”运动,坚定走在“一二九”运动等

爱国民主运动前列,奋勇参加民族救亡和人民解放斗争,涌现出闻一多、朱自清等一大批革

命先烈和民主志士,为新中国的诞生作出了重要贡献。 新中国成立以后,广大清华师生满怀豪情投身祖国教育、科研、建设事业,全面贯彻党

的教育方针,实行教学科研生产三结合,坚持又红又专、全面发展的育人理念,重视因材施

教、实践锻炼、能力培养,努力建设高水平的社会主义大学。清华大学创办了原子能、无线

电等一批国家急需的新技术专业,积极参与“两弹一星”等重大工程,完成国徽、人民英雄

纪念碑、密云水库等重要设计,成为我国培养高层次人才和发展先进科学技术的重要基地。

我和很多同龄人在这一时期进入清华大学学习,清华园里蓬勃昂扬的青春理想、严谨勤奋的

治学氛围、艰苦朴素的优良作风、生动活泼的文化生活深深熏陶了我们。当时,蒋南翔校长

富有创造性的教育思想,刘仙洲、梁思成、马约翰、张光斗等大家名师执教讲坛、垂范学子

的风采,令我们受益匪浅、终生难忘。 改革开放以来,广大清华师生牢记科教兴国、人才强国的使命,主动适应社会需求,深

入进行教育改革,加快建设综合性、研究型、开放式的一流大学,清华大学办学总体实力大

为增强,人才培养质量、学术研究水平、社会服务能力不断提高。清华大学坚持以人才培养

为根本任务,强化厚基础、重实践、求创新的育人特色,大力培养高素质、高层次、多样化、

创新型的人才,广大毕业生踊跃到国家重点行业和基层施展才干。清华大学紧紧围绕改革开

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需要开展科研,取得高温气冷堆等一大批先进科技成果和优

秀人文社会科学成果,社会影响和国际声誉不断提升,在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征程上迈出重

大步伐、取得显著成绩。

水木清华,钟灵毓秀。在一个世纪的发展历程中,清华秉承“爱国奉献、追求卓越”的

传统,恪守“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校训,弘扬“行胜于言”的校风,培养了17万名优

秀人才,涌现出一大批学术大师、兴业英才、治国栋梁。在国家表彰的23位“两弹一星”

勋章获得者中有14位是清华校友,460位清华校友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和中国工程院院

士。100年来,一代又一代清华人在革命、建设、改革中顽强拼搏、真诚奉献,为祖国、

为人民、为民族建立了突出功绩。 清华百年历史又一次表明,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坚持以实现国家富强、

民族振兴、人类进步为己任,坚持正确办学方向,坚持以人为本,遵循高等教育规律,全面

实施素质教育,不断推进改革创新,我们的大学就能获得事业发展的强大动力,就能源源不

断培养出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 老师们、同学们、同志们、朋友们! 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世界经

济格局发生新变化,综合国力竞争和各种力量较量更趋激烈,世界范围内 生产力、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经济社会发展格局正在发生深刻变革。特别是创新成为

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驱动力,知识创新成为国家竞争力的核心要素。在这种大背景下,各国

为掌握国际竞争主动,纷纷把深度开发人力资源、实现创新驱动发展作为战略选择。 对我国来说,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综合判断国际国内形势,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

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既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也面对诸多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挑战。

我们既要充分认识我国发展取得的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也要清醒地看到,我国仍处于并将

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我国仍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全面建

成小康社会、基本实现现代化依然任重道远。我们决不能骄傲自满、固步自封,必须谦虚谨

慎、埋头苦干,更加奋发有为地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继续在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道路上向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辉目标奋勇前进。 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科技是关键,人才是核心,教育

是基础。我们必须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全面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

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加快从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迈进。高等教育作为科技第一生产力和人才

第一资源的重要结合点,在国家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新中国成立60多年特

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建成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高等教育体系,培养了数以亿计的

高层次专门人才和高技能人才,取得了一批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科研成果。同时,从总体上

看,我国高等教育还不完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接受良好教育的要求,同国际先进

水平相比还有明显差距。不断提高质量,是高等教育的生命线,必须始终贯穿高等学校人才

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各项工作之中。我们必须适应实现经济社会又好

又快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推动社会和谐进步的要求,坚 持走内涵式发展道路,借鉴国际先进理念和经验,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不断为社会

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撑。 ——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必须大力提升人才培养水平。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是人才

培养。要坚持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全面贯彻党的教育

方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着力增强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

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要注重更新教育观念,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适应社会需要作

为衡量人才培养水平的根本标准,树立多样化人才观念和人人成才观念,树立终身学习和系

统培养观念,造就信念执著、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高素质人才。要注重培养拔

尖创新人才,积极营造鼓励独立思考、自由探索、勇于创新的良好环境,使学生创新智慧竞

相迸发,努力为培养造就更多新知识的创造者、新技术的发明者、新学科的创建者作出积极

贡献。

——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必须大力增强科学研究能力。高等学校特别是研究型大学,

既是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又是基础研究和高技术领域创新成果的重要源泉。要

积极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需求,开展国家急需的战略性研究、探索科学技术尖端领域的前

瞻性研究、涉及国计民生重大问题的公益性研究。要积极提升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

化吸收再创新能力,瞄准国际前沿,加强基础研究,推动学科融合,培育新兴学科,建设重

大创新平台和创新团队,以高水平科学研究支撑高质量高等教育。要积极推动协同创新,通

过体制机制创新和政策项目引导,鼓励高校同科研机构、企业开展深度合作,建立协同创新

的战略联盟,促进资源共享,联合开展重大科研项目攻关,在关键领域取得实质性成果,努

力为建设创新型国家作出积极贡献。篇四:百年校庆市领导讲话稿 xx县xx中学百年校庆市领导讲话稿 各位来宾、各位校友、老师们、同学们: 秋风飘桂香,盛世著华章。在这收获的季节里,我们迎来了xx中学建校一百周年庆典。

在这喜庆的日子里,我谨代表xx市委、市政府、市人大、市政协,向前来参加此次校庆盛典

的各位嘉宾、各位校友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良好的祝愿!向xx中学的老师们和同学们表示节日

的祝贺和亲切的问候!向关心和支持我市教育事业发展的社会各界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谢! xx中学是一所国家级示范性普通高中,现已走过一百个春秋。一百年来,xx中学教师始

终追寻“以人为本,和谐发展”的办学理念,坚持自强不息,顽强奋斗的精神,以教育教学

为中心,辛勤耕耘,努力奋斗。经过十几代彭中人的拼搏,学校虽然几经易名、几经周折,

仍得以薪火不息,发展壮大。 改革开放以来,xx中学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结合本地

第七篇、耶鲁大学校长在清华百年校庆上的致辞Greetings on the Occasion of the Tsinghua Universi

100周年校庆英语

Greetings on the Occasion of the Tsinghua University Centennial Celebration Posted 星期二, 04/26/2011 - 20:18 by Fishville

Richard Levin

Yale President Richard C. Levin

April 24, 2011

Beijing, China

President Hu Jintao, President Gu Binglin, distinguished guests, faculty, students, staff, alumni, and friends:

It is an honor to bring greetings on behalf of the many universities represented here. And it is a particular honor to reinforce in the presence of China’s leaders the high regard in which Tsinghua is held by universities around the world.

In its first century, Tsinghua has played an integral role in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 Many of its 170,000 graduates have become leaders in their fields. The first two Chinese to be awarded the Nobel Prize – Chen Ning Yang and T. D. Lee – were both educated at Tsinghua. Professor Qian Xuesen, Professor Zhu Guangya, and Professor Qian Sanqiang, among other Tsinghua graduates, have made important contributions to China's scientific development. We at Yale are especially proud of our role in your early history. Four of the first five presidents of Tsinghua studied at Yale.

Everyone who visits Tsinghua is impressed by the rapid pace of investment in new facilities and the growing strength of the faculty. Tsinghua’s contributions in science, engineering,

environment, and sustainable design are known around the world, and its entrepreneurial efforts in educating leaders in business and public policy are much admired. Tsinghua is consistently recognized with the most Stat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wards of any of China’s universities. Tsinghua has been at the forefront in forging partnerships with institutions around the world. You have longstanding and successful collaborations with MIT, Johns Hopkins, the University of Michigan, and Columbia University. Tsinghua has also been a leader in forging collaborations with industry. You have joint research centers with more than 30 companies, including Toyota, United Technologies, and Boeing.

Yale is fortunate to be Tsinghua’s partner in some of these important collaborations. The Yale-Tsinghua Program in International Healthcare Management, established in 2009 as part of Goldman Sachs’ 10,000 Women initiative, is providing advanced training to 500 women from rural China. And a Yale-Tsinghua collaboration with the China Association of Mayors is helping municipal leaders meet the challenges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the 21st Century.

Universities around the world salute Tsinghua for its commitment to send its students overseas and to host students from abroad. Over 3,200 Tsinghua students go abroad annually, and each year Tsinghua hosts more than 800 visiting students, in addition to the nearly 2000 who are pursuing their degrees. In this way, Tsinghua is contributing importantly to improving the understanding of China by future leaders around the world and to improving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world by

future leaders of China.

Tsinghua’s extraordinary progress is emblematic of a major development that we who represent universities from around the world have been watching with great interest: the rise of China’s universities. As barriers to the flow of people, goods, and information have come down, and as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process proceeds, China has increasing access to the human, physical, and informational resources needed to move its universities to the highest level of excellence. Increasing the quality of education around the world results in better-informed and more

productive citizens. The fate of the planet depends on our ability to collaborate across borders to solve society’s most pressing problems – the persistence of poverty, the prevalence of disease, the proliferation of nuclear weapons, the shortage of water, and the danger of global warming. Having better educated citizens and leaders will help us to confront these challenges.

I close by quoting from President Hu’s speech at the National Conference on Education held in Beijing last July.

Education is the cornerstone of national rejuvenation and social progress, and the basic means to improve the all-around development of individuals. It carries hundreds of millions of families’ expectations for a better life.

For 100 years, Tsinghua has been dedicated to fulfilling these expectations. On behalf of the world's universities, I offer heartfelt congratulations to Tsinghua University as it begins a second century in pursuit of a better life for its graduates, and a better world for all humanity.

耶鲁大学校长在清华百年校庆上的致辞

中国大学飞速发展的一个象征

耶鲁大学校长 理查德·莱文

《 人民日报 》( 2011年04月25日 06 版)

很荣幸代表今天出席大会的各国大学带来对清华百年庆典的祝贺,更有幸的是今 天将和中国国家领导人一起见证世界高校对清华的高度认可。

100年来,清华大学在中国的发展历程中扮演了不可或缺的角色。在清华17万毕 业生中,许多人成为了各行各业的领军人物,这其中有中国国家领导人,首获诺贝尔 奖的两位华人杨振宁和李政道先生也曾在清华学习,清华培养的钱学森、朱光亚、钱 三强等著名学者为中国的科学事业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耶鲁引以为荣的是,在清华 大学建校初期,两校就有紧密联系,清华的前五任校长中有四位曾在耶鲁学习过。

任何到访清华的人都会对清华的发展速度留下深刻印象。清华在理学、工程、环 境和可持续设计方面世界闻名,获得国家科技成果奖的数量一直位居中国高校榜首, 其在培养商界和公共政策领袖人物方面的创业努力也令人钦佩。

清华大学也积极与世界各个国家和地区高校建立合作关系,目前有27个与海外大 学建立的联合研究中心。此外,清华还与丰田、联合技术公司和波音公司等30多家跨 国企业建立了联合研究中心。很幸运,耶鲁也是清华一些重要领域的合作伙伴。耶鲁 与清华合作推出中国女性医疗管理领导力培训项目和环境与可持续发展高级干部培训 项目。

世界各国的大学非常钦佩清华在学生海外培养和留学生教育方面所做的努力。每 年清华有超过2500名学生赴海外学习,同时有近2000名学位留学生和800多名访问学 生来清华学习。正是这样的交流,使世界加深了对中国的了解,而中国也加深了对世 界的了解。

今天在座的各国大学校长都以极大的兴趣关注着中国大学的崛起,而清华正是中 国大学飞速发展的一个象征。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中国正在越来越多地获取推 进大学向更高层次发展所需的人力、物力和信息资源。中国政府作出了明智的决定, 集中优势资源重点发展一批高水平院校,吸引世界范围内的高端人才,这将使这些高 水平院校有希望跻身世界一流大学。

欧美一些人认为中国大学的崛起是一种威胁,这是一种短视的看法。正如全球化 一样,教育的竞争是一种共赢博弈。提高全球教育质量将有助于人们扩大知识面和提 高生产力。地球的命运取决于我们打破国界共同解决持续贫穷、疾病蔓延、核武器扩 散、水资源缺乏、全球变暖等人类社会面临的紧迫问题的能力。

我想引用胡锦涛主席在去年7月中国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来结束今天的发 言:“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是提高国民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

本途径,寄托着亿万家庭对美好生活的期盼。”

100年来,清华一直致力于实现上述目标。我想代表世界各国大学向清华大学表 达最诚挚的祝贺。她即将走向新的百年,并继续为其毕业生的美好未来和整个人类社 会的美好未来而不懈努力!

第八篇、百年校庆学生演讲稿

100周年校庆英语

百年校庆学生代表讲话稿

人生中有一种割舍不断的情怀,那叫牵挂;人生中也有一种挥之不去的情怀,那叫眷恋。

悠悠岁月,世事变迁,五十余年的人生旅途,任时光匆匆,岁月潮涌,我,永远都是母校放

飞的一线风筝——飞的再高,也飞不出母校的怀抱;飞的再远,也飞不出母校的视线! 相

隔30年,一大早就来到了梦萦魂牵的母校——璧山中学 秋风送爽,丹桂飘香,绿树迎风舞,鲜花泛红潮,彩旗飘飘,锣鼓喧天。校园里人海如

潮:有白发飘逸,霜染华巅的老者;有昂首阔步,气质高雅的中青年人。有园丁,有教授,有

儒生,有军官,有医生,更有众多志存高远,意气风发的学子,或许大家心境不同,感触各

异,但对母校的祝福和骄傲自豪的感情,却是大家共同的最浓重的心声。 年年花似锦,今年花更红。校友嘉宾们漫步校园,个个神采奕奕、笑容满面,面对熟悉

而又陌生的花草树木,惊叹母校的巨变:过去的砖瓦楼房全不见了,眼前所见的是富有时代

特色的教学大楼,校门庄严气派,塑胶操场典雅精美,师生公寓、办公大楼、综合大楼、实

验大楼,一幢幢巍然屹立,熠熠生辉。 一百年沧桑砥砺,薪火相连;一百年栽桃培李,春华秋实。 参观了“校史展览室”、“校友成果展”、“校友礼品展”,真切的感受到——百年的历史,

写满了社会的发展与变迁;百年的历史,印证了教育的改革与发展;百年的历史,激励了代

代莘莘学子上下求索;百年的历史,留下的是一段沉积而厚实的美好记忆。单凭她的年岁、

她的阅历,就足以让人肃然起敬。她的历史积淀让*近她的人都有种踏实感,而她培育出来的

代代英才又让她永远散发着年轻的魅力。 “饮其流者怀其源,学其成时念吾师”。 母校给我的教育影响可谓深远,再回首那段时

光,总有几多留恋,几多深情。慈母般的老师的面庞,教会我待人的宽厚、忠诚与爱心;严

中有爱的训导与教诲,让我有了严谨求实与进取的做人风格;教师们每一次真诚目光与希冀100周年校庆英语

的话语的交流,让我有了立志的人生觉醒??一位校友曾问我对老师的变与不变,我坦然的说:

“岁月沧桑,老师鹤发童颜的脸上刻下了更多睿智的皱纹,老师容颜改变了,而不变的是我

们对母校,对恩师挚爱的心!” 整洁一新的校园一直是母校永历的容颜;扎实严谨求实的办学理念一直是母校办学的命

脉;进取、创新与发展是母校办学的不变的追求?? 此时此刻,我与所有校友一样,怀着一股感恩之情,感激栽培我们的老师,感激维系我

们的学校。我非常留恋在母校度过的那段黄金岁月,我衷心感谢母校给我开辟了人生新天地,

如果说我今天小有成就的话,母校功不可没。 值此母校一百周年校庆之际,我谨向母校师生员工、校友致以热烈的祝贺!我将铭记母

校的谆谆教诲,努力工作,以更为出色的成绩向母校的百年华诞献礼!百年大计,教育为本。

为了母校的长远发展,完善母校的办学水平,我非常愿意为她献计出力。 应罗校长的要求,在此向学弟学妹们提出三点建议:第一,要有勤奋进取的精神。上个

世纪60年代初,没有电灯、没有公共汽车,生活的艰苦可想而知了。从9岁开始,我就打光

脚板上山背柴、背煤,一走就是40公里,吃尽了生活的苦,也学会了栽秧、打谷、犁田之类

的农活。但我一直以颜真卿的“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立志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

方悔读书迟”这一首诗来鞭策自己。不断地拼搏,不断地奋斗。我认为颜真卿的这种精神值

得学弟学妹们学习。我是55年生人,按照古人的说法,已经过了知天命之年,但我在办企业

的实践中深感知识的重要,特别是现代社会,知识更新非常快,不学习就要落伍。所以我现

在依然抽时间参加研究生班的学习,争取明年拿到硕士学位,希望此举能给学弟学妹们带个

好头。

第二,希望同学们不要有悲观的情绪,不要认为别人比自己聪明,有天赋,更不要自己 看不起自己。爱迪生有一句名言:“天才那就是一分灵感,加上九十九分的汗水。”这句

话说的很有道理。他告诉我们其实所谓的天才,完全是*自己的努力拼搏奋斗。天才不是天生

就有的,只有付出汗水,才有成就。华罗庚的名言:“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说

的是学习要勤奋,付出一分辛劳,就有一分才。学弟学妹们,你感到自己在哪一方面还有差

距,就赶紧努力补上,要有笨鸟先飞的精神。 第三、我还希望学弟学妹们重视英语这门课程。现代科学技术飞速发展,我国要和世界

接轨,向国外学习先进的东西。因此学习英语是时代发展的要求,希望同学们重视这门课程,

学好英语。

尊敬的校友们、亲爱的学弟学妹们,是缘分,让我们都同样踏进了美丽的璧山中学;是

缘分,让你和他们聚在了一起,共同激情燃烧在这如花的岁月;是缘分,让咱们这一生都和

璧山中学连在了一起。学会感恩,因为是母校从千百人中选择了你,培育了你;学会感恩,

因为是母校为你今后的人生筑起了宽敞的平台。 感恩是一种人生的新知,它使你明白善恶美丑;感恩是一种平和的心态,它昭示着乐观

的人生;感恩是对给予者最好的报答,你的谢意是她莫大的欣慰。 母校——借用一句时髦的歌词——困难时想你有力量,成功时想你心里明。祝愿母校的

明天更美好,祝愿学弟学妹们前程似锦!篇二:百年校庆演讲稿 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胡锦涛

(2011年4月24日)100周年校庆英语 老师们,同学们,同志们,朋友们: 4月的北京,春风送暖。在这个美好的时节,我们在这里隆重集会,庆祝清华大学建校

100周年。首先,我代表党中央、国务院,向清华大学全体师生员工和广大校友,表示衷

心的祝贺!向参加庆祝活动的海内外嘉宾,表示热烈的欢迎!向全国高等学校的师生员工和

广大教育工作者,致以诚挚的问候! 100年前,在中华民族内忧外患、风雨飘摇的历史背景下,清华大学的前身清华学堂

建立了。那个时代,外国列强的侵略欺凌,封建统治的腐败黑暗,使我们的祖国和人民蒙受

了水深火热的苦难。中国人民和大批仁人志士在苦难中觉醒、在压迫下奋起,决心改变民族

积贫积弱的命运和人民苦不聊生的状况。也就是在这一年,中国爆发了震惊世界的辛亥革命,

为中国进步打开了闸门,推动全民族更加自觉地走上了振兴中华的奋斗历程。 90年前,在中国人民改变民族命运如火如荼的斗争中,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90年

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前仆后继、顽强拼搏,经过长期浴血奋战和艰苦奋斗,

建立了新中国,进行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实行了改革开放,成功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道路,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打开了前所未有的光明前景。 建校以来,广大清华师生始终与民族共命运、与时代同步伐,形成了优良文化传统和光

荣革命传统,在中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史册上写下了自己的隽永篇章。 建校伊始,清华秉持科学救国理想,倡导“中西融会、古今贯通、文理渗透”,一批学界

泰斗在清华园里潜心治学、精育良才,形成了名师荟萃、鸿儒辉映的盛况,很快发展成为我

国最好的大学之一,填补了我国现代科技的诸多空白。抗日战争期间,清华同北大、南开一

道,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共创了西南联大的办学成就。梁启超、冯友兰、陈岱孙、费孝通、

钱钟书、吴晗、曹禺、季羡林等一大批我国人文社会科学学术大师,叶企孙、茅以升、竺可

桢、华罗庚、钱三强、钱学森、邓稼先、钱伟长等一大批我国自然科学学科和工程技术领域

奠基人和开拓者,还有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杨振宁、李政道,都是清华人中的佼佼者。广

大清华师生始终满怀强烈的爱国情怀,积极投身“五四”运动,坚定走在“一二九”运动等

爱国民主运动前列,奋勇参加民族救亡和人民解放斗争,涌现出闻一多、朱自清等一大批革

命先烈和民主志士,为新中国的诞生作出了重要贡献。

新中国成立以后,广大清华师生满怀豪情投身祖国教育、科研、建设事业,全面贯彻党

的教育方针,实行教学科研生产三结合,坚持又红又专、全面发展的育人理念,重视因材施

教、实践锻炼、能力培养,努力建设高水平的社会主义大学。清华大学创办了原子能、无线

电等一批国家急需的新技术专业,积极参与“两弹一星”等重大工程,完成国徽、人民英雄

纪念碑、密云水库等重要设计,成为我国培养高层次人才和发展先进科学技术的重要基地。

我和很多同龄人在这一时期进入清华大学学习,清华园里蓬勃昂扬的青春理想、严谨勤奋的

治学氛围、艰苦朴素的优良作风、生动活泼的文化生活深深熏陶了我们。当时,蒋南翔校长

富有创造性的教育思想,刘仙洲、梁思成、马约翰、张光斗等大家名师执教讲坛、垂范学子

的风采,令我们受益匪浅、终生难忘。 改革开放以来,广大清华师生牢记科教兴国、人才强国的使命,主动适应社会需求,深

入进行教育改革,加快建设综合性、研究型、开放式的一流大学,清华大学办学总体实力大

为增强,人才培养质量、学术研究水平、社会服务能力不断提高。清华大学坚持以人才培养

为根本任务,强化厚基础、重实践、求创新的育人特色,大力培养高素质、高层次、多样化、

创新型的人才,广大毕业生踊跃到国家重点行业和基层施展才干。清华大学紧紧围绕改革开

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需要开展科研,取得高温气冷堆等一大批先进科技成果和优

秀人文社会科学成果,社会影响和国际声誉不断提升,在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征程上迈出重

大步伐、取得显著成绩。

水木清华,钟灵毓秀。在一个世纪的发展历程中,清华秉承“爱国奉献、追求卓越”的

传统,恪守“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校训,弘扬“行胜于言”的校风,培养了17万名优

秀人才,涌现出一大批学术大师、兴业英才、治国栋梁。在国家表彰的23位“两弹一星”

勋章获得者中有14位是清华校友,460位清华校友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和中国工程院院

士。100年来,一代又一代清华人在革命、建设、改革中顽强拼搏、真诚奉献,为祖国、

为人民、为民族建立了突出功绩。 清华百年历史又一次表明,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坚持以实现国家富强、

民族振兴、人类进步为己任,坚持正确办学方向,坚持以人为本,遵循高等教育规律,全面

实施素质教育,不断推进改革创新,我们的大学就能获得事业发展的强大动力,就能源源不

断培养出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 老师们、同学们、同志们、朋友们! 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世界经

济格局发生新变化,综合国力竞争和各种力量较量更趋激烈,世界范围内 生产力、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经济社会发展格局正在发生深刻变革。特别是创新成为

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驱动力,知识创新成为国家竞争力的核心要素。在这种大背景下,各国

为掌握国际竞争主动,纷纷把深度开发人力资源、实现创新驱动发展作为战略选择。 对我国来说,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综合判断国际国内形势,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

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既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也面对诸多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挑战。

我们既要充分认识我国发展取得的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也要清醒地看到,我国仍处于并将

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我国仍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全面建

成小康社会、基本实现现代化依然任重道远。我们决不能骄傲自满、固步自封,必须谦虚谨

慎、埋头苦干,更加奋发有为地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继续在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道路上向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辉目标奋勇前进。 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科技是关键,人才是核心,教育

是基础。我们必须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全面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

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加快从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迈进。高等教育作为科技第一生产力和人才

第一资源的重要结合点,在国家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新中国成立60多年特

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建成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高等教育体系,培养了数以亿计的

高层次专门人才和高技能人才,取得了一批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科研成果。同时,从总体上

看,我国高等教育还不完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接受良好教育的要求,同国际先进

水平相比还有明显差距。不断提高质量,是高等教育的生命线,必须始终贯穿高等学校人才

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各项工作之中。我们必须适应实现经济社会又好

又快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推动社会和谐进步的要求,坚 持走内涵式发展道路,借鉴国际先进理念和经验,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不断为社会

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撑。 ——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必须大力提升人才培养水平。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是人才

培养。要坚持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全面贯彻党的教育

方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着力增强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

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要注重更新教育观念,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适应社会需要作

为衡量人才培养水平的根本标准,树立多样化人才观念和人人成才观念,树立终身学习和系

统培养观念,造就信念执著、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高素质人才。要注重培养拔

尖创新人才,积极营造鼓励独立思考、自由探索、勇于创新的良好环境,使学生创新智慧竞

相迸发,努力为培养造就更多新知识的创造者、新技术的发明者、新学科的创建者作出积极

贡献。

——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必须大力增强科学研究能力。高等学校特别是研究型大学,

既是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又是基础研究和高技术领域创新成果的重要源泉。要

积极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需求,开展国家急需的战略性研究、探索科学技术尖端领域的前

瞻性研究、涉及国计民生重大问题的公益性研究。要积极提升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

化吸收再创新能力,瞄准国际前沿,加强基础研究,推动学科融合,培育新兴学科,建设重

大创新平台和创新团队,以高水平科学研究支撑高质量高等教育。要积极推动协同创新,通

过体制机制创新和政策项目引导,鼓励高校同科研机构、企业开展深度合作,建立协同创新

的战略联盟,促进资源共享,联合开展重大科研项目攻关,在关键领域取得实质性成果,努

力为建设创新型国家作出积极贡献。篇三:百年校庆的演讲稿 百年校庆的演讲稿

尊敬的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中午好。时代的车轮滚滚向前,历史的烙印粒粒再现,百年的凤师迎来了今天——

一个让数千学子眺首以待的节日。“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在这百年校庆的隆重集会上,我

首先代表凤师的全体学生对各位老师、各位长途跋涉返校的校友们,致以最诚挚的问候!对

各位在工作岗位上取得显赫成绩的教师,表示最热烈的祝贺。 中国的十月是一个最具历史沧桑的月份,它让我们想起旧中国的血泪史、解放初的艰辛

史、新中国的跋涉史,而凤翔师范——这颗矗立在宝鸡市内璀璨的明珠,也是在这个月份诞

生的。

19xx年凤翔师范的前身——凤师学堂在革命先辈的鲜血和智慧中建成了。这个地方曾经

是数千位讲师云集的地方、曾经是英雄模范人物频繁出现的地方、也曾经是风靡市内师资力

量最雄厚的一所学校。从这里走出过教授、专家、工程师;走出过浑厚高亢的交响乐;也走

出过闻名世界的绘画家。今天我要自豪的说:“我们凤师是富有的,我们凤师的学子是富有创

造性的”。 百年的历史、百年的沧桑、百年的奋斗、百年的期待,在今天这个特殊的日子

里一同展现在我们眼前。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等待我们前去胜任,这是我们凤师学子的

共同心愿。人生本来就是靠理想生活的,没有理想就会失去生活的力量:饥饿里盼的是丰收;

战争里盼的是和平;灾难里盼的是幸福;黑暗里盼的是黎明。正是对未来报着理想,我们的

同学才会对前途充满信心,在这个令人振奋的日子里,在这个硕果累累的季节中,我们99

级的学子即将踏上三尺讲台,让我们共同为他们祝福:用一颗人类智慧的心,去哺育苗圃里

的花木茁壮成长。

我们是未来中国教育界的建设者,我们中的有些人可能还会成为凤师的骄傲。但不论怎

样,xx年10月的今天,将是我们心灵为之震撼的一天,它是我们所有凤师人永难忘怀的一

天。 老师、同学们,让我们今天欢聚一堂,共同喜庆这个庄严的日子。让我们载歌载舞、让

我们尽情书画、也让我们畅所欲言吧!让我们携起手来共同迎接凤师的明天。 谢谢大家!篇四:小学百年校庆演讲稿 小学百年校庆演讲稿

各位老师,各位同学:

大家好。我叫陈晓倩,是一年(1)班的同学。我今天讲的题目是“我爱我们的家乡,我

爱我们的学校。”

听老师说,我们学校有一百岁了。一百岁?应该是白胡子老爷爷了。我的爷爷今年还不

到70岁呢,头发都白了。一百岁的老爷爷,头发可就更白了。看我们的学校,可不像一百岁

的老爷爷。房子都是高高的,崭新崭新的;我们的教室明亮明亮的。校园里有绿色的草,有

红色的花,还有绿色的水池,可漂亮了。在这样美丽的环境里学习,我们可真幸福啊。 小时候,我的爸爸告诉我,我们的家乡叫金乡镇。过去是一座小城,已经有六百多年历

史了。我的爸爸还告诉我,我们的家乡出过许多许多名人:有文学家,有数学家,有科学家,

还有许多许多企业家。他们给我们的国家做了许多许多贡献。我们学校在一百年里,为我们

家乡培养了许多许多人才。他们给我们的学校增光,他们也给我们家乡增光,他们还给我们

祖国增光。我们要向他们学习。 听我的妈妈说,我的爷爷、我的爸爸我的妈妈都在我们学校学习过。我有一个信心,要

好好学习,努力超过我的爸爸我的妈妈,还有我的爷爷我的奶奶呢。 我爱我们的家乡,我更爱我们的学校。 谢谢大家。篇五:校长在百年校庆上的演讲稿 校长在百年校庆上的演讲稿 我常常想,大学之大,并不仅仅在于大师、大楼,更在于有一批大学生。我们不能设想

一所大学没有宽敞明亮的大楼,也不能设想一所大学没有学富五车的大师,但更不能设想一

所大学没有一批朝气蓬勃、奋发向上的大学生,只有这些年轻的面孔,才是一所大学的精魂

之所在。虽然学生之于大学,如流水之于河床,如行云之于天空,但河床因流水而丰盈,天

空因行云而高迈。大学,因大楼而大,因大师而大,更因大学生而大,理固宜然。 我们青

大,便有这样一批大学生,他们让青大因之而大。每年,都有来自四面八方的学子汇入校园

的人流,他们是校园初绽的蓓蕾,是浮山湾源头的活水,是千林万木中的最高枝;每年,又

都有一批学子展翅离开校园,他们是在校园成熟的果实散播于各地,是浮山湾通往四面八方

的灌渠。这样,校园不仅仅是在这一山一海之间,更是在从其中来、到其中去的大区域中;

校园也不仅仅是在这一来一往之间,更是在来之前、去之后的大过程中。在空间上,青大因

大学生而扩展;在时间上,青大因大学生而绵延。这就是青大之大,大学之大。 每一个讲堂上都标有这个校训,正对着台下听课的学子,这是一种希望,更是一种鞭策:

青大之大,大学之大,全在于学生之大学生。 大学与大学生,青大与青大人,实际上是处于一种互动的地位的:青大因学子而大,学

子也因青大而大。我相信,青大能激发每一个学子的潜力,将大发挥到极致,成为名副其实

的大学生。百年的传统不用说了,伴随着近代中国成长起来的青大,人才辈出,如星汉灿烂,

点缀于历史长河。正是这百年的传统,正是这在这传统中成长起来的一批又一批大学生,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