沂水春风教学设计

时间:2021-10-26 12:46:02 节日作文

【篇一】沂水春风教学设计

春风(人教版七年级教案设计) 课题17 春风课型讲读主备人姚春雨上课时间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找出描写北方春风气势和力量的词句,体会北方春风粗犷、壮美的特点。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文章,学习文中对比和欲扬先抑的手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作者对北方春风的赞美之情。重点通过分析词句,体会北方春风粗犷、壮美的特点。难点学习文中对比和欲扬先抑的手法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一、导入二、基础积累  三、整体感知四、深入探究五、课堂小结由《春》中的春风描写导入,自然引入春风。(板书文题)1、作者介绍:林斤澜,1923年生人,浙江温州人。中学时代曾参加抗日救亡运动,1949年后调到北京文联工作专门从事剧本创作。一生有许多作品。2、字词检查:冰砚                冰 溜              冰碴            乍 暖 还寒粗犷               大靸鞋             刮折             呜呜吹号 根据解释说出文中的词语:(                 ):评论好坏。(                 ):将养,休息和调养。(                 ):消除心中的气愤。读文章思考:你感觉作者对北国春风的感情是怎样的。是讨厌、还是喜爱?找出文中具体描写北方春风的段落,思考作者从哪两个方面来描写北方的春风,反复朗读并画出其中富有表现力的词句齐读6、7、8段①作者是怎样来表现北国的春风的特点的?勾画出直接描写春风的句子,体会一下北国的春风有什么特点? 直接描写与间接描写相结合,运用对比(第9、10段)衬托(第6、7段)的手法 ( “一夜之间,春风来了,忽然从塞外的苍苍草原、莽莽沙漠,滚滚而来。从关外扑过山头,漫过山梁,插山沟,灌山口,呜呜吹号,哄哄呼啸,飞沙走石,扑在窗户上,撒拉撒拉,扑在人脸上,如无数的针扎。”时间:“一夜之间”、“忽然”范围:“苍苍草原、莽莽沙漠、滚滚而来”动作:“扑”、“漫”、“插”“灌”声音:“呜呜吹号”、“哄哄呼啸”、“撒拉撒拉”感觉:“如无数的针扎” )南方春风的特点:轻柔、温暖、湿润带来的景象:秀丽、繁荣北方春风的特点:刚硬、粗犷、壮阔、猛烈带来的景色:飞沙走石、惊天动地②北国春风来临之后自然界出现了哪些变化?这些冰的家族只有当北国的春风来临了,一夜之间可以使他们降伏:他吹开了冰冻的河流,吹折了残枝病叶,吹醒了冬眠的生命。人们开始走出温暖的家,“穿着老羊皮背心……把粪肥抛撒匀净”开始春耕了,人们规划着,忙碌着。象声词的运用“轰的一声”,“嘎的一声”,渲染了氛围,使北国春风的气势更加有声有色。引导学生体会北国春风的巨大威力、气势,欣赏这种并不优雅,并不柔婉的、粗犷的美。 齐读课文3、4、9、10段。1、比较一下江南的春风与北国的春风有什么不同。北方的春风:强劲、 粗犷。扫尽残冬,催生万物南方的春风:温柔、温暖。柳絮飘拂般的抚摸细雨滋润般的体贴。北方的春风是力大无穷的好汉南方的春风是柔情万般的姑娘2、你更喜欢哪种春风?为什么?1、从全文来看,作者对北方春风的态度有什么变化。开篇就用北京人的话说“春脖 子短”和觉得南方来的人觉得这个“脖子”有名无实,来说明北京春天之短暂,冬夏交接之迅速,人们无法感受“吹面不寒杨柳风”的美好,也无法欣赏百花斗艳的声景,有的只是淡淡的哀愁和心灵的缺憾。 第二段又举出北国春风带给人们的恶感——起风、刮土、让人睁不开眼睛,人们对它恨之入骨、骂之连天,怨声载道,叫苦不迭,似乎北国春风是那么的令人厌恶、令人生畏,令人可恨-——这是抑、抑北国春风。第3、4段,“我”相对怀念江南的春风,引用诗 句“暮春三月,江南……”并运用比喻、拟人的手法对江南春风温馨宜人,滋润万物进行大肆褒扬 。与北国的春风形成对比,作者是一味的抑北国春风扬南国的春风吗?不是 第5段突然笔锋一转,用一个设问句,引出了北国春风的另一个方面,引出下文感情的变化,表达自己对北国春风的喜爱和怀念之情。2、作者为什么能把给人带来诸多不便,遮天蔽日,飞沙走石的春风写得如此之美?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作者认为,北方的春天,尤其是北方的春风虽然“粗暴”却别有一番诗意的美,有毫不逊色于江南春景的另一种美好。抒发了对北国春风无比的深情,歌颂了北国之春的别具一格的“好不痛快人也”,宛如北方的汉子粗犷、豪放、雄健、粗犷之美。3、第10、11段,作者再次和江南春风作对比,同时调动了视觉、触觉、嗅觉,使江南春天那霉腐湿 闷之感更为具体可 感,通过对比使北国的春风显得更加可爱,对北国春风的敬意也油然而生,鲜明的表达了自己的态度,达到了扬的目的。抒写了怀念之情。本文不写江南的春天,而写北国的春天;不写北国的春景,只写北国春风。作者从北方与江南春风的对比性议论入手,对北方的春风欲扬先抑;然后酣畅淋漓的描绘北方春风的阳刚之美;最后呼应全文,在对比中强化对北方春风的赞美。 听、说记笔记补充读读写写快速朗读课文讨论小组合作讨论小组合作讨论学生仔细听讲板书春风厌恶――怀念――喜爱北   南   北抑――――扬――――作业课后记 

姚春雨

【篇二】沂水春风教学设计

《沂水春风》教学设计杭州市萧山区第六高级中学 陈赟教学目标1、学生能翻译课文语句;2、初步领悟孔子“礼乐治国”的政治思想。教学设想1、教学重点:引导学生理解孔子“礼乐治国”的政治思想。2、教学难点:几个特殊句式的翻译,孔子为何“哂由”。3、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二、因声求气先由老师读一二两段,接着学生齐读。三、疏通文意1、同桌互译,左边同学翻译到“愿为小相焉”,右边同学接下去翻译。2、遇到双方讨论仍翻译不了的句子做好标记,留着集体解决。四、整体感知这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问题一:夫子为何“吾与点也”?问题二:夫子为何“喟然叹”?六、拓展孔子之志现在实现了吗?七、结束语八、作业布置1、把本文改编成一个小故事,讲给亲友听。2、选做下面题目(1)孔子的礼乐治国能取代今天的依法治国和民主治国吗?请查阅相关资料,写篇研究性小论文。(2)本文既是弟子和孔子的“侍坐”,又是一次颇有情趣的教育活动。作为教育家的孔子的教育思想在本文中是如何体现的?仔细研读课文,与同学讨论一下,并写出讨论纪要。(3)本文中孔子的四个弟子,你最喜欢谁?再查阅一些资料,制作几张人物短评的小卡片。

【篇三】沂水春风教学设计

关于春的成语和熟语大全(网友来稿)春色满园 满园春色 春光明媚 春光融融 春光如海 春深似海 春色迷人 春色撩人春色弥望 春山如笑 春和景明 韶光淑气 春日阳和 春寒料峭 春暖花开 春暖花香万紫千红 百紫千红 千红万紫 万红千紫 春花怒放 花红柳绿 柳绿花红 柳媚花明柳暗花明 花明柳暗 桃红柳绿 柳绿桃红 桃红李白 桃李争妍 桃李争辉 桃柳争妍杏雨梨云 杏雨梨花 百花吐艳 百花争妍 百花齐放 百卉含英 百卉千葩 飞花点翠草长莺飞 莺飞草长 柳亸莺娇 莺歌燕舞 燕舞莺啼 花香鸟语 鸟语花香 百鸟鸣春红杏闹春 红杏出墙 红情绿意 绿肥红瘦 红瘦绿肥 绿暗红稀 着手成春 迎风冒雪 郁郁寡欢 雨后春笋 莺歌燕语 沂水春风 云树之思 雨丝风片 有脚阳春 莺歌燕舞 杏雨梨云 寻花问柳 万古长春 万象更新 桃红柳绿 遂心应手 双柑斗酒 仁人志士 秋月春花 鸟语花香 年富力强 暮云春树 满园春色 漫山遍野 漏洩春光 李白桃红 柳暗花明 老马识途 腊尽春回 漏泄春光 柳绿花红 枯木逢春 江云渭树 花明柳媚 花明柳暗 红情绿意 虎尾春冰 和风细雨 花香鸟语 风光旖旎 奋发图强 蝶恋蜂狂 春意阑珊 春生秋杀 春风雨露 触手生春 春雨如油 春意盎然 春蛙秋蝉 春笋怒发 春生夏长,秋收冬藏 春深似海 春山如笑 春色满园 春色撩人 春暖花开 春兰秋菊 春回大地 春晖寸草 春花秋月 春寒料峭 春光明媚 春风和气 春冰虎尾 姹紫嫣红 草长莺飞 寸草春晖 篡党夺权 春树暮云 春去秋来 春华秋实 春光漏泄 拔地参天 拔地参天 百感交集 阳光明媚 春回大地 万物复梳 着手成春 迎风冒雪 郁郁寡欢 雨后春笋 莺歌燕语 沂水春风 云树之思 雨丝风片 有脚阳春 莺歌燕舞 杏雨梨云 寻花问柳 万古长春 万象更新 桃红柳绿... 百草权舆,春冰虎尾,傍柳随花春蚕自缚】缚:缠束,捆绑。像春天的蚕作茧那样,自己把自己缠束起来。【春风风人,夏雨雨人】春风:春天的和风;风:吹人。和煦的春风吹拂着人们,夏天的雨水滋养人。比喻帮助了别人,人家也会给予回报。【春风和气】春天和煦的春风吹拂着人们。比喻对人态度和蔼可亲。【春风雨露】像春天的风和雨滴露水那样滋润着万物的生长。旧常用以比喻恩泽。【春光明媚】明媚:美好,可爱。形容春天的景物鲜明可爱。【春光漏泄】原指柳枝泛绿,透露了春天将至的信息。比喻秘密或男女的私情被泄漏出来。【春晖寸草】春晖:春天的阳光;比喻父母对儿女的慈爱抚养。寸草:一寸长的小草;比喻子女对父母的养育之恩的无限感戴心情。【春回大地】好像春天又回到大地。形容严寒已过,温暖和生机又来到人间。【春华秋实】华:花。春天开花,秋天结果。比喻人的文采和德行。现也比喻学习有成果。【春花秋实】春天开花,秋天结果。比喻人的文采和德行。现也比喻学习有成果。【春花秋月】春天的花朵,秋天的月亮。泛指春秋美景。【春暖花开】春天气候温暖,百花盛开,景色优美。比喻游览、观赏的大好时机。【春暖花香】春天气候温暖,百花盛开,花香袭人。【春兰秋菊】春天的兰花,秋天的菊花。比喻各有值得称道的地方。【春去冬来】春天过去,冬天来临。形容时光流逝。【春去秋来】春天过去,秋天到来。形容时光流逝。【春去夏来】春天过去,夏天到来。形容时光流逝。【春笋怒发】春天的竹笋迅速茂盛地生长。比喻好事层出不穷地产生。【春色满园】园内到处都是春天美丽的景色。比喻欣欣向荣的景象。【春色撩人】撩:撩拔,挑逗、招惹。春天的景色引起人们的兴致。【春色恼人】恼:撩拔,挑逗。春天的景色引起人们的兴致。【春事阑珊】阑珊:将尽,将衰。指春天就要过去了。【春生秋杀】春天万物萌生,秋天万物凋零。【春山如笑】形容春天的山色明媚。【触手生春】一动手就转成了春天,富有生机。形容技术高明神奇。【春深似海】春天美丽的景色像大海一样深广。形容到处充满了明媚的春光。【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春天萌生,夏天滋长,秋天收获,冬天储藏。指农业生产的一般过程。亦比喻事物的发生、发展过程。【春蛙秋蝉】春天蛙叫,秋天蝉鸣。比喻喧闹夸张、空洞无物的言谈。【春宵苦短】为春天的夜晚太短而苦恼。形容人处在欢乐之中,觉得时间过得很快。【春意盎然】意:意味;盎然:洋溢,深厚。春天的意味正浓。【春意阑珊】阑珊:将尽,将衰。指春天就要过去了。【回春妙手】回春:使春天重返,比喻将快死的人救活。指医生医术高明。【和风细雨】和风:指春天的风。温和的风,细小的雨。比喻方式和缓,不粗暴。【花明柳暗】垂柳浓密,鲜花夺目。形容柳树成荫,繁花似锦的春天景象。也比喻在困难中遇到转机。【花明柳媚】形容春天绿柳成荫、繁花似锦的景象。【红情绿意】红:指红花;绿:指绿叶。形容艳丽的春天景色。【虎尾春冰】踩着老虎尾巴,走在春天将解冻的冰上。比喻处境非常危险。【花香鸟语】鸟语:鸟鸣如同讲话一般。形容春天动人的景象。【九春三秋】九春:春季共九十天,故称“九春”;三秋:秀季三个月,故称“三秋”。指春天和秋天的美好时光。【九十春光】九十:指春季三个月,共九十天。指春天的美好光景。【枯木逢春】逢:遇到。枯干的树遇到了春天,又恢复了活力。比喻垂危的病人或事物重新获得生机。【觅柳寻花】觅:寻找。欣赏春天的景色。也指狎妓。【妙手回春】回春:使春天重返,比喻将快死的人救活。指医生医术高明。【满园春色】整个园子里一片春天的景色。比喻欣欣向荣的景象。【暮云春树】傍晚的云,春天的树。表示对远方友人的思念。【柳暗花明】垂柳浓密,鲜花夺目。形容柳树成荫,繁花似锦的春天景象。也比喻在困难中遇到转机。【李白桃红】桃花红,李花白。指春天美好宜人的景色。【落花芳草无寻处】比喻春天美好宜人的景色已经过去。【腊尽春回】腊:指腊月,即农历十二月。腊月过去,春天又来了。【腊尽春来】腊:指腊月,即农历十二月。腊月过去,春天又回来了。【柳绿花红】形容春天的美丽景色。 【柳绿花红】形容明媚的春天景象。也形容颜色鲜艳纷繁。【漏泄春光】原指柳叶首先透露春天到来的信息,后比喻男女私情泄露,或秘密被察觉。【鸟语花香】鸟叫得好听,花开得喷香。形容春天的美好景象。【秋菊春兰】秋天的菊花,春天的兰花。比喻各有值得称道的地方。【秋月春花】春天的花朵,秋天的月亮。泛指春秋美景。【如履春冰】履:踩。好像踩着春天薄薄的冰。比喻在危险的境地而提心吊胆。【双柑斗酒】比喻春天游玩胜景。【韶光淑气】韶光:美好的时光;淑:美好。春天的美好景象【时雨春风】及时的雨,春天的风。泛指能使万物生长的雨和风。比喻良好教育的普遍深入。用来称颂师长的教诲。【桃红柳绿】形容绚丽多彩的春天景色。 【万古长春】万古:千年万代,永远。永远像春天一样,草木翠绿,生机勃勃。比喻人的精神永远像春天一样毫不衰退或祝愿好事长存。亦作“万古长青”、“万古常青”、“万古常新【问花访柳】花、柳:原指春景,旧时亦指娼妓。原指赏玩春天的景色。后旧小说用来指宿娼。【问柳寻花】花、柳:原指春景,旧时亦指娼妓。原指赏玩春天的景色。后旧小说用来指宿娼。【文如春华】华:同“?花”。文章词藻像春天盛开的鲜?花争奇斗艳。形容文章词汇丰富华丽。【寻花觅柳】原指赏玩春天的景色。后旧小说用来指宿娼。同“寻花问柳”。【寻花问柳】花、柳:原指春景,旧时亦指娼妓。原指赏玩春天的景色。后旧小说用来指宿娼。【细雨和风】细雨:小雨;和风:春天的微风。温和的风,细小的雨。比喻方式方法温和而不粗暴。【向阳花木】向阳的花木光照条件比较好,春天早早发育。比喻因占有方便的条件而获得利益或照顾。【杏雨梨云】杏花如雨,梨花似云。形容春天景色美丽。【莺歌燕舞】黄莺在歌唱,小燕子在飞舞。形容春天鸟儿喧闹活跃的景象。现常比喻革命和建设蓬勃兴旺的景象。【雨后春笋】指春天下雨后,竹笋一下子就长出来很多。比喻事物迅速大量地涌现出来。【阳和启蛰】启蛰:过冬的虫豸开始活动。春天来了,过冬的虫豸都活动了。比喻恶劣的环境过去,顺利和美好的时光开始了。【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野火不能烧尽野草,春天一到野草又长出来了。比喻富有生命力的事物,任何力量也扼杀不了。【有脚阳春】承春:指春天。旧时称赞好官的话。【沂水春风】沂水:河水名,在山东省曲阜县境内,孔子出生地。春风:春天和暖的风,比喻良好的熏陶和教育。来自沂水的春风。比喻深受孔学的教育与熏陶。【雨丝风片】形容春天的微风细雨。【一阳复始】古人认为天地之间有阴阳二气,每年到冬至日,阴气尽,阳气又开始发生。指春天又到来了。【一阳来复】古人认为天地之间有阴阳二气,每年到冬至日,阴气尽,阳气又开始发生。指春天又到来了。【燕语莺呼】莺:黄鹂。燕子的话语,黄鹂的歌声。形容春天里大好的景象。也比喻女子说话声音婉转动听。【莺吟燕儛】形容春天鸟儿喧闹活跃的景象。现常比喻革命和建设蓬勃兴旺的景象。同“莺歌燕舞”。【莺吟燕舞】黄莺在歌唱,小燕子在飞舞。形容春天鸟儿喧闹活跃的景象。现常比喻蓬勃兴旺的景象。着手成春 春晖寸草 和风细雨 春色满园 花香鸟语 春色撩人 春兰秋菊 春暖花开 春回大地

【篇四】沂水春风教学设计

《沂水春风》教学设计

《沂水春风》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掌握“居、如、方、作、撰、伤、与”在文中的含义。

2、了解古汉语中常见的文言词语、特殊文言句式。

3、 通过人物的言谈举止,把握生动的人物形象。

4、理解孔子“礼乐治国”的政治理想。

5、结合今人引用本章节的不同文章和对本章节文化内涵的多元解读,感受孔子精神对现代人的积极作用。

【重点与难点】

1、分析理解孔子“礼乐治国”的政治思想。

2、孔子为何要“哂由”而“与点”?讨论结合孔子“礼乐治国”主张,深入了解其思想。

【课时安排】三课时

【过程与步骤】

一、导入

诵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本,注意读准字音、读清句读,体会人物语言、神态。

1.字音:乘 哂 俟 甫 相 铿 莫 冠 沂 雩 喟

2.句读:由也 / 为之 赤也 / 为之小

二、把握全文线索

问:结合全文内容,填写下面空格,使它成为本文的线索。

孔子□志——弟子□志——孔子□志

明确:孔子问志——弟子述(撰、言)志——孔子评志

探究文本(一)

第一部分:孔子问志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一、字词、句式点拨:

1.字词解释:侍坐、 居、 如、 或、以

2.句式(宾语前置句): 毋吾以也。 不吾知也。 则何以哉?

【过度】孔子不愧万世宗师,用一句“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消除学生顾虑,创造一个轻松、亲切的教学环境。夫子“循循善诱人”,不直接提出言志的问题,而是从学生平时闲居所说的一句话“不吾知也”谈起。

二、探讨:“不吾知也”;“如或知尔”——怎样看待这里的“知”与“不知”?

1.资料: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论语·宪问》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 学而》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论语· 学而》

不患莫己知也,求为可知也。《论语· 里仁》

2.以上几句话都说要严格要求自己,充实自己,不要怕别人不了解自己。而这些孔门弟子为何老说“不吾知也”?他们是否有违孔子教诲?

明确:

这里的“知”不是简单的人与人之间的了解。了解只是一个前提,被当权者赏识、重用,才可以一展所长,而“赏识”本就是“知”的引申义之一,如知遇、知己等。

联系孔子带弟子周游列国,处处碰壁,无法实现自己的治国理想;不难看出,弟子的闲谈牢骚也是孔子不得志的反映。

是一群苦闷者的形象,有怀才不遇的情绪。

3.由问题2进一步深化,既然处处碰壁,为何还要假设“如或知尔”,提出言志的“何以哉”? (结合前面学过的关于儒家“入世”的《论语》章节,第四课“知其不可而为之”)

明确:真正体现了儒家的“入世”精神(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一种担当精神,以天下为己任—— “兼济天下”;

一种执着精神、坚韧精神—— “知其不可而为之”。

第二部分:四子述志

一、诵读这一部分,概括原文,说说四子的“志”各是什么,孔子作何反应?

明确:子路:治理危难中的国家,“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冉有:治理小国,“可使足民”,礼乐则“俟君子”。

公西华:在“宗庙之事,如会同”时,“愿为小相”。

曾皙:“异乎三子者之撰”,“莫春者,春服既成„„咏而归”。

夫子的反映——孔子哂(微笑)由而与(赞同)点。

【过度】从文中可以看出,对于四子的回答,夫子有明显态度反应的是对子路和曾皙两人;而且对这两人的态度形成鲜明对比。那么,我们就来看看孔子何以有这样的反应,这也是我们学习本课的重点所在。先来看看子路。

探究文本(二)

(一)子路述志

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夫子哂之 。

1.谈谈印象中的子路的形象。(联系前文所学内容,学生评说,教师补充)

资料: “子路性鄙,好勇力,志伉直, 冠雄鸡,佩豭(jiā)豚”。(子路生性粗鄙,好逞强斗胜勇,志气刚强直率,曾戴着公鸡的羽毛,佩着公猪的牙齿等表示示强之物)《史记·仲尼弟子列传》

“闵子侍侧,誾誾(yín)如也;子路,行行(hàng)如也;冉有、子贡,侃侃如也。子乐。‘若由也,不得其死然。’” 《论语·先进》

明确:——子路是好胜、勇敢、率直、刚烈的。

2.着眼文本,结合上面的分析认识,诵读子路的话,体会子路的言行。

(1)动作:率尔而对——轻率地回答

急切地抢答,激昂的神情,慷慨陈词。

(2)语言内容:(分析人物性格是浅层目标,中心问题应该指向“志”——“以礼治国”)

A、“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子路假定这样一个背景,想说明什么? 以治理充满内忧外患、危机四伏的局面,以显示其的才能。乱世英雄,力挽狂澜才够气魄 ——子路对自己才能的高度自信和自负。

B、如何治理,子路说:“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为何要强调“有勇”和“知方”?

“有勇”——抵御外患;

“方”者,道义、信义是也。“知方”,是否符合孔子的治国主张?(联系第一课《为政以德》,背诵“子贡问政”章)

孔子的治国主张:“为政以德”、“为国以礼”

所以,子路治“千乘之国”,强调“知方”,正是秉承了老师对百姓“教之”、使“民信之”的礼治要求。

资料:儒家的礼乐治国

为国以礼,治国不以礼,犹无耜(sì)而耕也。《礼记·礼运》沂水春风教学设计

礼之于正国也,犹衡之于轻重也,绳墨之于曲直也,规矩之于方圜也。《礼记·经解》 凡治人之道,莫急于礼。《礼记·祭统》

人有礼则安,无礼则危。《礼记·曲礼》

夫礼者,所以定亲疏、决嫌疑、别同异、明是非也。《礼记·曲礼》

上好礼,则民易使也。《论语·宪问》

3.子路自信满满的,他真有实现抱负的才能吗?

资料:(孟武伯打听子路的本领。)子曰:“由也,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也” (可以让他主持这里的军政工作)。《论语·公冶长》

季康子问:“仲由,可使从政也与?”(可以让它管理政事吗)子曰:“由也果,于从政乎何有?”(仲由果断,管理政事有什么困难呢?)

——于此,可见子路是有才能的。

4.既然子路有才能,内容又符合孔子的礼治主张,那为何还要“哂由”?这里的“哂”有何意蕴?

首先,关于千乘之国,孔子是有其自己的设想的:

资料: 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论语·学而》

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可也,三年有成。《论语·子路》

原来夫子自己说过和子路类似的话。子路的敢于担当、勇于任事的志向未尝不是孔子自己心中的追求抱负。所以,这里的笑含有赞许之情。

其次,夫子“哂由”,更重要的是因为子路说的时候的态度。

“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

“让”,作何讲? ——谦让。

这里,孔子更多的是笑子路太率直、不懂谦让,有点浮夸的性格。

(总结)所以,宋代朱熹在《论语集注》中评道:盖许其能,特哂其不逊。

【过度】通过以上分析,我们明白了夫子何以“哂由”的原因。孔子对冉有、公西华所述却没有表态,那么这里有个问题:子路、冉有、公西华三人所述的志符合孔子的一贯的主张吗?

明确:符合!三子的志向正是儒家积极入世精神的体现。

资料: “不仕无义。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欲洁其身,而乱大伦。君子之仕

也,行其义也。”(《论语·微子》)

设问:三子之志既然符合孔子主张,而曾皙讲玩和乐,孔子却赞同曾皙,这是为何?带着这个问题,我们

就来看看到底是什么打动了孔子。下面重点来分析曾皙言志。

文本探究(三)

(二)曾皙述志

“点!尔何如?”

鼓(弹奏)瑟希(同“稀”),铿尔(拟声词词尾,同“然”),舍(放下)瑟而作(站起来),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讲述)。”

子曰:“何伤(妨害)乎?亦各言其志也。”

曰:“莫(同“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名作动,吹风)乎舞雩,咏而归。”

夫子喟然叹曰:“吾与(赞同)点也。”

一、“鼓瑟兮,铿尔,舍瑟而作。”——别人上课,他奏乐,被点名回答问题,还不紧不慢地做了一连串结束弹奏的动作,才站起来回答。想想,这是个怎样的人?

明确:悠闲自得、潇洒从容而充满雅趣。

看似无所用心,没有参与前面的讨论,却能够准确把握前面的谈话内容,且有自己独特的想法,

“异乎三子者之撰”。

二、探究:曾点之志——“沂水春风”的情境

1.用散文化的语言来描绘这诗意的情境:

示例:春回大地,舒适宜人,生机勃勃的大自然,风华正茂的青年,领着一群欢快的少年逍遥自在地到郊外游玩。好山好水,美不胜收;临风浩歌,其乐无穷。

突出与天地相吐纳的胸次; ——“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海德格尔)

2.前三子皆言治国安邦之志,惟曾点讲玩和乐,以孔子积极入世的态度,却对曾点大加赞同,“我与(赞同)点也”,这该怎样理解?(此处重在学生自主发挥,对文本可作多种解读,要在言之成理,教师引导、点拨,并着重强调曾皙之志合于孔子“礼乐治国”的最高境界,但同时注意鼓励多种意见并存。) 几种分析示例:

A、曾点描绘了一幅雍容暇豫的盛世气象,这正是孔子“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的主张的生动写照,体现了孔子的政治理想,可以看作孔子“礼治”的最高境界。

B、孔子虽然热衷于入世,但多次碰壁后心灰意冷,知道自己“道之不行”,有“凤鸟不至,河不出图,吾已矣夫”之叹。曾点的志向,表明他“知时而不求为政”,这与孔子的心情契合,也符合其“无道则隐”的主张。

C、曾点志趣高远,胸次悠然,较之另三个学生驰心政务,已达到极高的精神境界。

D、曾点所描绘的是学习圣人之道的快乐,符合孔子安贫乐道的思想。在山水中吟咏抒怀,正体现了孔子所提倡的君子之风,所谓“知者乐水,仁者乐山”是也。

3.在问题2的基础上继续深化,通过上述分析,可知曾点的话正是说到孔子的心坎儿上了,然而孔子为何“喟然叹曰”,可否换成“欣然笑曰”?

明确:不能。 虽有崇高的政治主张,美好的理想社会蓝图,但现实却令他苦闷。周游列国,却四处碰

壁,身心俱疲。面对当时的乱世,这一声“喟然”之叹,便形象地表现出理想不能实现的苦闷,曾点所描绘的那样一种其乐融融、老少皆安的境界,终究只是可望不可及的暂时的自我陶醉!

【课堂延伸】

根据下列对联,说说其涉及的典故内容。东鲁春风吾与点

南华秋水子非鱼

【课后作业】

*** ***

——读《沂水春风》有感

本文中4位弟子个性鲜明,各有特色,你欣赏其中的谁?谈谈你的看法,不少于400字。题目可以是:

【篇五】沂水春风教学设计

高二语文《沂水春风》教学设计

高二语文《沂水春风》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生能翻译课文语句;

2、初步领悟孔子“礼乐治国”的政治思想。

教学设想

1、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理解孔子“礼乐治国”的政治思想。

2、 教学难点:几个特殊句式的翻译,孔子为何“哂由”。

3、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二、因声求气

先由老师读一二两段,接着学生齐读。

三、疏通文意

1、同桌互译,左边同学翻译到“愿为小相焉”,右边同学接下去翻译。2、遇到双方讨论仍翻译不了的句子做好标记,留着集体解决。

四、整体感知

这篇文章的中心话题是什么?——“谈志”

五、问题探究

切入口: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问题一:夫子为何“吾与点也”?

问题二:夫子为何“喟然叹”?

六、拓展

孔子之志现在实现了吗?

七、结束语

八、作业布置

1、把本文改编成一个小故事,讲给亲友听。

2、选做下面题目

(1)孔子的礼乐治国能取代今天的依法治国和民主治国吗?请查阅相关资料,写篇研究性小论文。

(2)本文既是弟子和孔子的“侍坐”,又是一次颇有情趣的教育活动。作为教育家的孔子的教育思想在本文中是如何体现的?仔细研读课文,与同学讨论一下,并写出讨论纪要。

(3)本文中孔子的四个弟子,你最喜欢谁?再查阅一些资料,制作几张人物短评的小卡片。

用心 爱心 专心 116号编辑

用心 爱心 专心号编辑 116

【篇六】沂水春风教学设计

《《沂水春风》》教学实录(高二选修)

班级:高二(4)班理科

记录:余珍

这是《论语》中篇幅最长,故事情节最生动、人物形象最鲜明、意境最深远的孔子的课堂实录。里面充满了生成的智慧。这样的课堂、这样的师生,千年以来,生机不减,令人神往。不愧为教学大家、不愧为千古圣人。本节课的设计无非是围绕“志”的展开,但如何展开,如何再现两千前的风范、风采、风度。以及这背后的故事,则使我们后学者要仔细揣摩之处。 师:我们从小学到现在,写过的文章应该不少了。文章的题目也是丰富多彩的。有一篇文章,老师相信绝大多数的同学一定写过,那就是《我的理想》,写过的同学请举手。(大部分同学举手)

师:果真如此,你还记得当时你写的文章的内容,可能是小学时候了。(学生自由交谈) 师:老师小时候,在作文里,我经常这样写“看着胸前的鲜艳的红领巾,我在心里暗暗想:将来一定要当一个科学家报效祖国”结尾,当理想和现实发生碰撞时,人们调侃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今天我们还是要谈论理想这个老话题,只是玩个时空穿越,来到了两千前,孔夫子的课堂。我们敬爱的孔老师正在给四个学生上一堂生动的主题班会课,讨论的主题就是“畅谈人生理想志向”文章的标题就给我们温暖的感觉,夫子的课堂是有温度的。我们来看文章中的的插图

师:这幅插图的名称是——

生:侍坐

师:什么是侍坐。

生:就是陪坐

师:谁陪谁?

生:当然是学生陪老师。

师:出现了四个高足,分别是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在插图中你能对号入座吗?(要善于利用课本资料,用插图比较直观,学生有兴趣,对文章的内容有概括功能,尤其是人物的形态的描摹,优秀的插图可以是文字的生动的体现,能展现人物的个性,也可以提高学生兴趣)

生:孔子是中间一个,个子高大的

师:历史上的孔子的确是高个子,说不定是个灌蓝高手。

生:子路就是紧挨老师旁边的大胡子,有点像张飞,李逵。

生:曾皙一定是站着的一个,侃侃而谈,旁边不是有把琴吗

师:文中叫瑟。

生:老师,公西华和冉有,有些弄不清(学生争论)

师:老师出示他们的年龄根据资料,当时,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与孔子的年龄分别是51、39、31、18、60岁。

生:年纪轻的漂亮的就是公西华,夹在子路和曾皙之间的就是冉有。

师:这就是老师和四大弟子间的坦率的交流。我们来朗读课文,注意人物的表情和语气。(学生朗读课文)

师:我们刚才说,这是一节班团活动课,相对比较自由,主题是“我的理想”,文中哪个字表示理想

生:志

师:我们把这句话来读一读

生:亦各言其志也已矣。

师:翻译这句话(学生翻译)我们说文章可以围绕“志”字展开。牵涉到一个文章的结构问题。我们把文章的结构来理一理?

生:孔子提出问题,问学生的志向。然后学生开始回答老师的提问

生:学生回答后,老师加以点评,

师:讲的很准确。我们可以更简洁的概括。孔子问志

生:弟子言志,孔子论志。

师:我们改为夫子评志可能更恰当。在教学中,话题的提出十分重要,孔子是怎样提出话题的,他和我们平常有什么不同,我们朗读第二节,注意其中的句式,然后来理解。

【篇七】沂水春风教学设计

《沂水春风》

教学目标:

1、了解孔子的教学风格,理解孔子礼乐治国的政治理想以及师生间平等和谐的气氛。

2、理解并积累文中常用文言词语。掌握以下文言字词:居、如、方、作、撰、伤、与。

3、背诵9-13段。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这是一篇关于孔子与其四名弟子谈志的文章。

1、预习过了,请同学们提出不理解的字词句,师作补充强调几个字词。

重点词语:

居:居则曰——闲居,平常如:如或知尔【2】如果。

作:舍瑟而作——站起来如五六十【6】或者。

撰:异乎三子者之撰——述如其礼乐【6】至于。

伤:何伤乎——妨碍如会同【8】或者。

与:吾与点也——赞同,同意求!尔何如【5】即“如何”,怎么样。

唯求则非邦也与?——句末语气词,通“欤”

方:可使有勇,且知方也【3】义,道义。

方六七十【6】方圆古代计算面积的单位,纵横各一里为方。

2、师补充重点疑难字句(特殊句式):

(1)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年长)(而不言)也。否定句宾语前置句,省略句沂水春风教学设计

(2)不吾知也否定句宾语前置句

(3)如或知尔,则何以哉疑问句中的宾语前置句以:做

(4)加之以师旅状语后置句(有别国军队来侵略他)以:用

3、一词多义:

乎:以吾一日长乎尔【2】比

摄乎大国之间【3】在

异乎三子者之撰【10】与

4、词类活用:

(1)端章甫名词作动词

(2)风乎舞雩名词作动词

(3)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形容词作名词小司仪大司仪

5、特殊句式

(1)毋吾以也宾语前置

(2)居则曰:“不吾知也”宾语前置(居:平常,平日里。)

(3)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状语后置

(4)比及三年,可使有勇省略句

(5)为国以礼状语后置

二、新课研习:

1、指名五个同学分角色表演。

2、全文思路怎样?首先孔子问,你们都有什么样的理想,然后四名弟子一一陈述,最后孔子点评。即问志——言志——评志,从这个过程我们可以感受到孔子循循善诱的教学风格以及师生间平等和谐的气氛。这里面孔子特别赞同谁的观点?曾皙。

3、讨论以下几个问题:

①说说四个弟子的“志”即政治理想有何不同?从中可以看出他们各自怎样的性格特点? 子路:治理“千乘之国”——“可使有勇,且知方也”争强好胜

冉有:治理“方六七十,如五六十”的小国——“可使足民”,不过“如其礼乐,以俟君子”。谦虚

公西华:“愿为小相” 谦让

曾皙:一副暮春郊游图从容

孔子:教学风格——循循善诱;气氛——师生平等和谐

小结:孔子这四个弟子的政治理想能否可以合并同类项?——前三人三人观点的共通之处都是从如何治理国家的角度来回答,子路、冉有、公西华的志向都是符合儒家“不仕无义”“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这一入世精神的。

曾皙的志向与众不同,他并没有直接表达自己有何才能,胜任何职,而是描绘了一副暮春郊游图。

指名学生想象曾皙描绘的暮春郊游图,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具体情景,并说说自己的感受。 ②孔子如何评价他们的志向的?

针对曾皙:“吾与点也”

针对子路“率尔”答出“可使有勇”,孔子“哂之”理由就是“为国以礼,其言不让”; 针对冉有“如其礼乐,以俟君子”的回答,孔子当时不语,在回答曾皙的询问时,反问“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既然是治理国家,礼乐教化之事,怎能非要等到君子去做呢?

针对公西华的观点,孔子的惋惜之情溢于言表——“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既然也是治国大事,你却只是“愿为小相”,“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因为孔子认为他通晓礼乐,可以大用。

③孔子为何对曾皙的回答由衷地赞同,“吾与点也”?

我们学习前面几篇课文的时候已经知道孔子周游列国,忙于求仕,很显然,他是主张积极入世的,但这里孔子对三子的入世精神没有明确而直接的肯定,是不是孔子当时观念有所改变? 重点讨论赞同的原因:

(1)孔子虽然热衷于入世,但多次碰壁后心灰意冷,知道自己“道之不行”,有“凤鸟不至,河不出图,吾已矣夫”(第四课知其不可而为之)之叹。曾皙的志向表明他“知时而不求为政”,这和孔子此时的心情一致。

(2)曾皙描绘了一副悠闲雅致的太平盛世气象,这正是孔子“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第五课仁者爱人p24)的心怀天下的主张的生动写照,体现了孔子的政治理想。

(3)曾点描绘的是感受沂水春风的快乐,符合孔子安贫乐道的思想。

(君子之风p29)

(4)曾点志趣高远,已达到极高的精神境界。

孔子“安贫乐道”思想介绍:

颜渊,姓颜,名回,字子渊,鲁国人。是孔子最得意的门生。

颜渊的一举一动,在孔子看来,都合乎心意。所以孔子常常以颜渊的事例来教育其他学生。 有一次,孔子对学生们说:“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意指:颜回,真贤者啊!他住在荒僻的巷道里,过着极其艰苦的生活。他乘饭用的器皿是竹子做的箪,舀水用的器具是木头做的瓢。这要是落在别人头上,则是不堪忍受的了,但是颜回始终感到满足、快乐。颜回确实是个十分贤德的人啊!(君子之风p29) 这个故事展示的是一种安贫乐道(安于贫穷,以坚持自己的信念为乐。)的思想。我们是否可

以从“安贫乐道”这个角度来解释曾皙的这段话呢?

【明确】:曾点所描绘的是学习圣人之道的快乐(即感受沂水春风之乐),符合孔子安贫乐道的思想。【补注】:沂水春风:比喻深受孔子(老师)的教育与熏陶。

三、作业:(1)名师导学的练习。(2)背诵9——13段,准备默写。

板书设计:

沂水春风

问志:则何以哉?

子路:治理“千乘之国”——“可使有勇,且知方也”争强好胜

冉有:治理“方六七十,如五六十”的小国——“可使足民”,不过“如其礼乐,以俟君子”。谦虚

言志:公西华:“愿为小相” 谦让

曾皙:一副暮春郊游图从容

孔子:教学风格——循循善诱;气氛——师生平等和谐

曾皙:我与点也

评志:子路:“为国以礼,其言不让”

冉有: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

公西华:“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p align=right>姜建华</p>

【篇八】沂水春风教学设计

沂水春风读后感

《〈论语〉选读》之《沂水春风》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掌握居、如、方、作、撰、伤、与在文中的含义。

2、掌握《论语》中状态形容词的两种类型:叠音词和带形容词词尾的。

3、理解孔子“礼乐治国”的政治理想。 *4、感受孔子的教学风格以及师生间平等和谐的气氛。

4、结合今人引用本章节的不同文章和对本章节文化内涵的多元解读,感受孔子精神对现

代人的积极作用。沂水春风教学设计

【文化内涵】

1、从孔子对三人言志的态度,分析孔子“礼乐治国”的政治思想。

2、孔子为何要“与点”?鼓励学生查找资料,发表不同见解,深入了解孔子的思想。

3、结合今人引用本章节的不同文章和对本章节文化内涵的多元解读,感受孔子精神对现

代人的积极作用。

一 .整体感知文本,掌握重点文言知识

1、诵读感知,用原文语句回答:

(1)文中子路、冉有、公西华的志向分别是什么?

(2)孔子是怎样看待他们的志向的?

【补充材料】

“由也,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也”;“求也,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可使为之宰也”; “赤也,束带立于朝,可使与宾客言也”。 (《论语?公冶长》)

2、质疑解答,归纳状态形容词。

(1)“率尔”的“尔”何意?找出文中和它用法一致的词。

(2)请同学们归纳已学过的有关形容词词尾的例句。

(3)《论语》中重视用形容词描摹情状,除了这种带形容词词尾结构的,还有的则是叠

音词,如“文质彬彬”,“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请同学们对《论语》中已学过的这类状

态形容词作归纳。

二.研究性学习与拓展

【问题】既然孔子认同前三子的志向,那为何对待前三子和曾皙的态度截然不同?文中

曾晳的志向是什么?他的志向和前面三人的志向有什么不同?

【明确】子路、冉有、公西华的志向都是符合儒家“不仕无义”“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

(《论语?微子》)这一入世精神的,而曾晳的志向历来则有两种理解。

1、认为曾晳的说法体现了“礼治”的最高理想。 曾皙所言句勾勒了一幅童子、冠者风咏而乐的图画。孔子的太平社会就是行仁复礼恢复

西周以来君臣有序的等级制度,建成“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的和谐社会。为了

实现这个理想,他教导子弟说:“足食,足兵,民信之矣。”三子者言志,或言使有勇,或言

使足民,或言为小相,都非常契合孔子实现理想的现实步骤,曾皙则用非常感性的图景表达

了这一志向。

【补充材料】历代学者的相关言论: ①孔子与曾点者,以点之言为太平社会之缩影也。(杨树达《论语疏证》) ②曾皙对孔子言其志曰:“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

舞雩,咏而归。”孔子曰:“吾与点也!”鲁设雩祭于沂水之上。暮者,晚也;春谓四月也。春

服既成,谓四月之服成也。冠者、童子,雩祭乐人也。浴乎沂,涉沂水也,象龙之从水中

出也。风乎舞雩,风,歌也。咏而馈,咏歌馈祭也,歌咏而祭也。说论之家,以为浴者,

浴沂水中也。风干身也。周之四月,正岁二月也,尚寒,安得浴而风干身?由此言之,涉水

不浴,雩祭审矣。(王充《论衡?明雩篇》)

2、认为曾晳的说法体现了归隐的人生境界。 孔子一方面主张积极从政,另一方面,在无法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的情况下又主张“天

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甚至说“道不行,乘桴浮于海”,表示想要放弃追求去过一种清淡

自适的生活,“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此次谈话时孔子已经60多岁,孔

子一生奔走列国,四处碰壁,最后只得回到鲁国讲学授徒著书立说。晚年的孔子对世道看得

已经很清楚了,他决意不再求仕。而孔子之所以赞赏曾皙所言之“志”的关键就在于曾皙所

说正合于“天下无道则隐”。曾晳的无意用世之言引起了孔子的深深共鸣。

【补充材料】

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里仁》 子路曰:“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微子》 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述而》 子曰:“笃信好学,守死善道。危邦不人,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邦有道,

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泰伯》 可见孔子的“求仕”是有原则性的。“求仕”是为了“行道”、“行义”。能“行道”、“行沂水春风教学设计

义”.则出仕做官。不能“行道”、“行义”则去之。为了实现理想,为了弘扬大道,孔子不动

摇,不怨尤,终生积极乐观。他虽叹惋过“莫我知也”。但接着又说:“不怨天,不尤人,下

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孔子可进可退、唯“义”是存的人生态度,安贫乐道的生活追求,

对照一下曾皙所描绘的暮春逸游图,其表达的情志和精神世界何其相似!曾皙“歌咏先王之

道,而归夫子之门”,正是孔子退隐传道的生动写照。

三.感受孔子精神对现代人的积极作用 “君子不器”这句话不仅说出了孔子的治学观,也说出了他的人生观。有一回,孔子和

他的四个学生聊天,让他们谈谈自己的志向。其中三人分别表示想做军事家、经济家和外交

家。惟有曾点说,他的理想是暮春三月,轻装出发,约了若干大小朋友,到河里游泳,在林

下乘凉,一路唱歌回来。孔子听罢,渭然叹日:“我和曾点想的一样。”圣人的这一叹,活脱

脱地叹出了他的未染的性灵,使得两千年后一位最重性灵的文论家大受感动,竟改名“圣叹”,

以志纪念。人生在世,何必成个什么器,做个什么家呢,只要活得悠闲自在,岂非胜似一切?

周国平《孔子的洒脱》

宋代大理学家朱熹对此有一个比较权威的解读。他说,曾皙的理想看起来不过是“即其

所居之位,乐其日用之常,初无舍己为人之意”(《四书集注》),好像他做的都是些日常小事,

没有什么舍己为人的大理想。但是曾皙的内心是完满充盈的,他以自身人格的完善为前提,

以万物各得其所为理想,这就比另外那三个人想从事一个具体的职业,在那个职业上做出成

绩要高出一个层次。

这就是孔夫子说过的“君子不器”。一个真正的君子从来不是以他的职业素质谋求一个社

会职位为目的的,却一定是以修身为起点的,他要从最近的、从内心的完善做起。 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想,但是在匆匆忙忙周而复始的工作节奏中,还有多少时间,

多少空间能让你去关注自己的内心呢?我们所看到的往往只是一个社会的角色,被遮蔽的恰

恰是我们心灵的声音。

教学反思:

本篇文章要注意从课题沂水春风出发,体会曾皙的志向,明白孔子为何会赞同曾皙。从

而理解孔子的志向。篇二:春风沂水,刻画无盐-藏头诗 春风沂水,刻画无盐

春色曾看紫陌头, 风前不肯看垂手。 沂山北走琅琊县, 水国初冬和暖天。 刻像图形

七宝装, 画鼓拖环锦臂攘。 无限春愁生翠眉, 盐车犹驾瘦何惊。篇三:倾国倾城,春风沂

水-藏头诗

倾国倾城,春风沂水 倾城独立世所稀,国子司业洙之子。 倾城独立世所稀,城外春风满酒旗。 春来却羡庭

花落,风波不信菱枝弱。 沂山北走琅琊县,水曹芸阁枉来篇。 倾国倾城胜莫愁,国士终期

国士酬。 倾城比态芳菲节,城枕溪流更浅斜。 春江潮水连海平,风触衣裳四体轻。 沂山北

走琅琊县,水冻草枯为一年。 倾财破产无所忧,国士终期国士酬。 倾城比态芳菲节,城上

愁看落日斜。 春雨依微自甘泉,风来竞看铜乌转。 沂水年年有暮春,水光迷得武陵春。 倾

银注瓦惊人眼,国东王气凝蒲关。 倾城人看长竿出,城下清波含百谷。 春日春江碧水流,

风凄暝色愁杨柳。 沂水年年有暮春,水源山脉固难寻。 倾国倾城并可怜,国破君亡不记年。

倾冠倒枕灯临灭,城枕溪流更浅斜。 春水悠悠春草绿,风触有声含六律。 沂水年年有暮春,

水声闲与客同寻。 倾天侧地用君力,国境未安身未立。 倾银注瓦惊人眼,城阙沈沈向晓寒。

春风摇荡窗前柳,风凄暝色愁杨柳。 沂水年年有暮春,水绿沙平一带春。篇四:【新步步高】

2014-2015学年高二语文(语文版)选修《论语》选读学案:第十三课 沂水春风 word版含解

第十三课 沂水春风 1988年全体诺贝尔奖获得者共同作了一个宣言:如果人类在21世纪还想继续生存下去

的话,必须回头到两千五百多年前,从中国的孔子那里吸取智慧。 《沂水春风》主要描述的是孔子与其弟子讨论志向的情景,是全书中集中阐述志向的文

章,也是唯一一篇结构首尾完整,形象较为鲜明的文章,不同于其他语录那般篇幅短小。 让我们一起走进《〈论语〉选读》中的“沂水春风”。

1.字音字形

(1)曾皙( ) (2)千乘( ) (3)饥馑( ) ...

(4)哂( ) (5)俟( ) (6)铿尔( ) ..

(7)撰( ) (8)莫春( ) (9)冠者( ) ...

(10)舞雩( ) .

2.重要词语

(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居则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千国,摄大.乘.之.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因.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

比.及.三年,可使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夫子(5)勇,且知方.也:(4)加之以师旅,(3)国之间(2)::以饥.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哂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7)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舍.瑟而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异乎三子者之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吾与.点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通假字

(1)鼓瑟希.,铿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莫.春者,春服既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唯求则非邦也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虚词用法

?如.或知尔:

(1)如?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宗庙之事,如.会同: 訚訚如.也:

?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

(2)方?方六七十,如五六十: ?.

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

(3)与??吾与.点也: ?唯求则非邦也与

.: ?以.吾一日长乎尔: ?毋吾以.也:

(4)以?则何以.哉:

??加之以.师旅:

以.俟君子:

?居则.曰:

(5)则?则何以哉:

?.

唯求则.非邦也与:

5.词类活用

(1)端.章.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鼓.瑟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风.乎舞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三子者出,曾皙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特殊句式

(1)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不吾知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浴乎沂,风乎舞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重点研读

1.孔子为什么对曾点的想法深表赞同?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本章既记言谈,又传神情,既写出了不同人物的风貌,又点染出师生间平等和谐的气

氛。试对此作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合作探究

提示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育成功的重要保证,孔子用自己的亲身实践真实地验证了这一

点。他不仅是所有教育工作者学习的榜样,也是所有有志于教育工作的人学习的榜样。 探究 第一步,摘录《论语》中孔子施教的片段,搜集《史记》中《仲尼弟篇五:沂水春

风练习

13《沂水春风》

一、找出下列各句中的通假字并写出本字来

二、写出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活用类型(填代码)并写出活用后的意思 a.名作动 b.名作状 c.名作使动 d.名作意动 e.形作名f.形作动 g.形作使

【篇九】沂水春风教学设计

沂水春风 综述论文

沂水春风综述论文

Q:孔子为什么对曾点的想法深表赞同?妙就妙在孔子的态度,他不仅没有赞许豪气干云的子路.反 而会心地笑了他一笑,略略带有讥讽的味道。对谦逊的冉求和委 婉的公西华也不置可否,却偏偏对那个不说国家大事而说春游的 曾皙由衷赞叹,脱口而出:“吾与点也!”

为什么会这样呢?孔子难道真是这样贪玩好耍吗?那怎么还 会成为圣人? 问题当然不是如此简单。

在《公冶长》篇里子路、颜渊和孔子一起谈论 志向。孔子的志向是“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安抚老 年人,信任朋友,关怀年轻人,让老有所乐,中有所为,幼有所 养,老中青三代都有着落,社会安定,天下大平,人人过着美好 的生活。一言以蔽之,也就是实现天下大同的理想和境界。而曾 皙所描绘的那一幅优哉游哉、老少同乐的“清明上河图”,不正是 这样一种境界的生动形象写照吗?

所以,表面上看来,曾皙并没有谈论什么治国平天下的大事。 而只是谈谈风月,说说游玩。但实际上,他所描绘的,是远较子路等人的志向高远的境界。如果说,于路等人的胸怀至多还在小 康国家,那么,曾皙所瞻望的,则已经是大同的世界了。这就叫举重若轻,四两拨千斤

从某种程度上讲,曾皙情商较高,长于揣摩他人内心世界所感所想。而对于孔子哂笑子路则是因为孔子认为治理国家需要文化基础、人文基础,而子路没有重视这些,他过于自信,不够谦逊,所以孔子哂之。

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言我虽年少长于女,然女勿以我长而难言。盖诱之尽言以观其志,而圣人和气谦德,于此亦可见矣。《朱注》:曾点之学,盖有以见天人欲见处,天理流行,随处充满,无少大阙。故其动静之际,从容如此。而言其志,则又不过即其所居之位,乐其日用之常,初无合己为人之意。而其胸次悠然,直于天地万物上下同流,各得其所之妙,隐然自见于言外。

张履祥《备忘录》:四子侍坐,固各言其志,然于治道亦有次第。祸乱戡定,而后可施政教。初时师旅肌馑,子路之使用勇知方,所以戡定祸乱也。乱之既定,则宜阜俗,冉有之足民,所以阜俗也。俗之既阜,则宜继以教化,子华之宗庙会同,所以化民成俗也。化行俗美,民生和乐,熙熙然游于唐虞三代之世矣,曾皙之春风沂水,有其象矣。夫子志乎三代之矣,能不喟兴叹?!

从内容说,宋明理学受释、道影响,大讲曾点的“天地万象”,以此作为孔学准宗教的精神状态,所谓“胸次悠然,直与天地万物上下同流,各得其所之妙,隐然自见于言外”(朱注)。本来,孔子只是一时赞叹,并没这层意思在内。这也是解释学的功能;宋明理学确实发掘和发展了儒学宗教性的深度,使人对原典有了另外一层的更深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