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忙的焦头烂额的散文

时间:2021-10-26 10:17:10 节日作文

第一篇:《散文》

目 录

瘫痪的侄儿

常年在外,难得回家。因而这次探亲期间,照例是走亲访友,拜年贺寿。虽然忙忙碌碌,甚至还为遵礼应酬而焦头烂额,但更有亲人团聚时,聆听百听不厌的问候,凝视百视不厌的笑容;也有友人相聚时,促膝而坐,“家事、国事、天下事”无所不谈,实在“不亦乐乎”!

一天,年迈的母亲要我去老家看看瘫痪的侄儿。这使我的心情一下沉郁下来,眼前浮现出一副凄惨可怜的面貌,于是就摇摇头没有依从。妈严肃地盯了我一眼,我当然会意,就道出苦衷——实在不忍心看他那副样子。但是老妈还是执意要我去一回,而且她自己也跟我一起去。

侄儿已近二十来岁了,大概是得了先天性的大脑发育不良症,全身瘫痪,舌头僵硬。记得还在襁褓之时,他异常白腻细嫩,漂亮可爱,惹得全家人痛不够,爱不足,抢着抱,争着亲。这样一年过去了,侄儿却言行上不动声色。开始时,家人还以为是说得晚,走得迟而已。可是年复一年地过去了。侄儿依旧毫无反应,软瘫在竹制的轿椅里,耷拉着脑袋,流淌着口水,“哦哦”地叫着。从此家人的笑容烟消云散了,心底也蒙上了一层阴影。我不记得当时家人是否送他到医院检查过;只记得到处求神拜佛,卜筮问卦,驱魔捉鬼。甚至有一次,为了遵从“算命先生”的解数方法,而拜一位“江湖郎中”为干爹,以嫁接所谓的“克命”。但是一切都归徒劳了。家人也终于疲惫绝望了。只得大家一起承担护理他的义务。大哥搬家后,除了妈偶尔照料一下他,全部的护理就自然落到了大嫂的肩上了。但是大嫂也渐渐心灰意冷,粗枝大叶了。在农村生活条件下,要精心护理一个完全丧失生活能力的人,可以说是“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结果侄儿也就只能是一副可怜肮脏的面貌。后来我上大学了,接着又到外地工作,因而有几年不见侄儿了。所以当妈提起他时,我也不禁有几分惭愧。我简直忘了有这位侄儿的存在。

今年的春节天气特别糟,南方少有这样的冰冷世界。今天的天气也是阴沉沉的,寒风凛冽,地上烂雪残积。我和妈来到老家大嫂家时,哥嫂都不在家,据说是到某寺庙去烧香了。妈告诉我侄儿是住在距这充当店面的家有百米的小瓦屋里。我们向那孤陋的小屋走去,可在小门外我就闻到了一股刺鼻的臊味。我憋着气探入小屋,里面有几分昏暗,但我马上就注视到那张小床。床上杂乱地堆着棉被,床那头露出一个干瘦的头颅:皮肤不洁净,却依旧还有几分细腻;一脸稚气,并搀杂着几分傻气。一双爪子般的小手无力地搭在被子上。看到妈向他走去,他眨眨眼,“幸福”地微笑着。当妈问他是否认出我时,他把那发呆的目光投向我,卖力地点点头,依旧微笑着,并努着嘴“嗯嗯”叫着,嘴角却马上流出一淌口水。这时,我看到妈神情黯然,双眼噙着泪花,忙着给侄儿整理铺盖。我知道妈不过是为了控制自己,不哭出来,免得也让我更伤心痛楚而已。可我已不堪目睹这副惨像了,为了缓和情绪就拿出带来的食品给侄儿。妈问他现在想不想吃,他努力地摇摇头。我问他自己能不能拿到东西吃,妈说他能。他也裂着嘴笑了表示他还能。可他的笑并不能给我多少宽慰,总觉得他的笑里夹杂着苦涩和凄凉。不过我也惊讶他何以有如此的生命力而活到今天!难道他的生命力还比常人更旺盛么?

当我走出小屋后猛地吸了几口新鲜而冰冷的空气,接着抬眼直视,远山上草

木披上了一层冰冻,白茫茫的一片。可这南国的奇观并没有使我的思想飘出小屋,不觉想起屠格涅夫的《活干尸》。我真不知该为露克丽还是为侄儿而庆幸或悲哀!露克丽也孤独地瘫痪在木屋里,虽然她从宗教里找到了寄托和慰藉。可她怎能忘怀那曾有过的美的光环呢?她是痛苦的,只是被大痛苦麻木了。可侄儿呢?他痛苦么?也许他从来就没能从智力和情感上体会到真正的幸福,因而也就无所谓痛苦了。正如没有经历过痛苦的折磨的人是尝不到幸福的味道的。但我又似乎从他的眼神和微笑中依稀感到他在痛苦着。哎!但愿上帝别再虐待他了,让他结束生命吧!只有痛苦的生活不应当是人过的;没有希望的生活只是刀山火海的炼狱,无休止的受罪!

不知何时,天又下起了雨,并夹杂着雪花,滴落到我发烫的脸颊上。我用手抹了一把湿润的脸,突然注意到路边几棵毛竹被冰冷压弯了腰。这可怜的弱者似乎完全被恶劣的天气折服了,在俯首称饶。可恶意的老天却乐于它的这种姿态,即不让它直起身来,也不让它折断。可幸运的是,它是竹呀!它有着坚韧的腰背,耐得住这无情的戏虐。可血肉筑成的人又怎能承受得起这般的煎熬呢?

当我和妈准备返回时,大哥回来了。他苍老了许多。我朝他招招手,可车子前进了。大哥伫立在路旁,目送我们离去。我望着风雪中的他,心头又不禁袭来感伤。大哥因侄儿的不幸而变得十分迷信。但是谁又能忍受那摆在面前拂之不去的不幸呢?谁能接受“命运”的恶意奚落和戏弄呢?我们这世界上只要还有饥饿和不幸,就永远不会湮灭宗教和迷信的!

返回目录

散记母亲

“妈妈——”我惊叫着清醒过来。原来梦中我被毒蛇缠住了咽喉,被锁链缚住了双脚,不能动弹。于是在恐怖中就流露出“天性”的呼救声,正如在病痛中的人也会不觉地呻吟着“哎哟,我的妈!”诚然,我们永远只是妈的一个孩子,母亲则永远是我们的精神支柱,躲避风暴的港湾。

在那个疯了的岁月里,憔悴的妈将虚弱的我带到了一个正在飘雪的世界(小说家也许会认为这是杜撰,然而现实往往比小说更离奇的巧合)。但我终究没有到另一个世界当永远长不大的“小鬼”;在提心吊胆的哺育下,在不成调的摇篮曲和催眠曲中我度过了危险期。然而瘦弱对于小孩,只要不过分是有好处的,正如我的扶墙摸壁的本领就学得比较快,并且也很快就会蹦跳起来。然而妈依然放心不下,在干活的间隙总要抱起我,用亲切的目光来浇灌我,以致我到了三四岁时就顺理成章地将妈对我的习惯变成我对妈的习惯。从而邻居的叔叔阿姨们总要来羞我的脸。长成调皮的我尽管时时得到妈的偏坦,却并没有娇生的条件,因而也与坏蛋的道路相距遥远——当然这也与妈的无限的关心,深切的期望息息相关,因为幼小心灵的成长几乎可以决定人生全部的深层本质。于是在我各个生活的挫折时,当我要陷入泥塘,落入深渊时,总能闪现妈的憧憬的目光、牵挂的表情,使我重振意气,奋勇拼搏。当然这种浓浓的母爱也使我失去了冒险的勇气,独闯硬拼的决心,因为我不忍妈看到一个血迹纵横,伤痕累累的我,不忍让妈在身后日夜难眠,坐立不安。

和中国传统的女性一样,妈生活的最大原则是忍受。她很少有抱怨;即使有那也是很淡的。她从来没有粗俗、肮脏的话语。长大后比较别的母亲对儿女的“孝敬的文明话”以及更多的“珠连妙语”,使得妈的形象更崇高了。爸爸因劳累于繁重的活儿变得性情暴躁,动不动就吆喝,甚至有时会动起干戈来。而当他将矛头指向妈时,我总是瞪眼发怒,不过是不敢言的,只能在心里咒着。为了照顾我瘦弱的身体,妈常常躲着家人的眼光,给我加点在今天看来简直可怜的营养。而在难得的杀鸡宰鸭时,妈也总是将好的给我,自己啃点爪翅而已。

妈是个多愁善感,有点神经衰弱的人。这是时代留给她的精神后遗症——在那个非人的时代里,祸从天降几乎是家常便饭的事,从而使得妈对环境的任何一点异常都有着强烈的反应。记得有一次,一位邻居的小孩掉到了水落石出小沟里,本没有什么危险;可妈回家后,竟因此中风——手脚乱舞,颤抖着躺在床上,不断地喘气,“大人们”按住妈的手脚给她灌药。可我只能爬到窗上,恐惧地注视着。直到今天妈也还是为我这个在外求学,在外工作的儿子,并且因此得了些怪症。每次探亲时总想在妈身边多呆点时间,可又不能;否则到别时,妈会更加若有所失。因此在离去前几天,我总有意少呆在家里。到离别时,我总装出一副轻快的样子,推出笑容,撒一个个漂亮的谎言来安慰一定要远送的妈。

今夜,妈一定又在辗转难眠,思念远方的我;而我却无法抹去她忧伤的皱纹和霜鬓!为此记下这浓浓的思绪。 94.1.2 返回目录

人物塑造构想

上帝是金庸的“老玩童”,只关注自己精制的东西,而对随意捏造的东西全不在乎他们置于何地,命运如何!于是他们就无声无息地在世界旅游一番,被雨淋透后,就重归大地了。无聊的上帝则摆弄着“指挥线”,玩赏着一场场精彩的游戏:到俄国去看安娜、阿格拉雅„„到德国去看贝绿蒂、迦绿蒂„„到法国去看包法利夫人、茶花女、波希米亚姑娘„„到英国去看朱丽叶、苔丝„„越过大西洋,到美国看斯佳丽、珍妮姑娘„„然后跨过太平洋,到中国来看崔莺莺、林黛玉、杜十娘„„她们大都有沉鱼落雁,羞花闭月之貌。尽管有时上帝也稍稍瞥一眼“次品”:玛丽亚公爵小姐、比拉尔队长„„但她们也有着异常的闪光点,几乎要遮住上帝制造时的不慎失误。

现在要讲的是一个上帝完全不经意的人,她那样平凡,走在街上,男人看一眼后就会将目光移开去搜索别的目标。虽然她有一身较好的,富有曲线美的身段,但男人首先关心的是身段上安的寻个小小的脸蛋——相中后才再顾及其余部分,如先看商品的包装,然后再随意问及质量。这也正是“杭人卖柑者”在今日大发横财的原因之一。而她又没有“开放”到坦胸裸背式,巴黎女人的“三点式”,更没有古猿人的“一点式”了;也没有机会象现代女演员走上屏幕,展现夏娃当年在伊甸园的“自然风姿态”。因而没有人知道她的腰比缠腰的西欧女人的腰更纤细,更自然,堪称“杨柳小蛮腰”。好的胸脯耸起一对丰美的乳房——无孔不入须丰乳器助长,更无须和加厚的乳罩来包装,完全如同两座富士山的缩影倒放在她的胸上。她的臀部不是很大,但比较和谐地配合整个身段。她有一对细眉,眉下是一对单眼皮,鼻梁上有几点雀斑,淡淡的,鼻孔稍稍有点外露,但并不朝天,大概是在泥土还湿润时,不慎被手肘擦过,而使那凸出一点的尖被抹平了。两片嘴唇厚厚的,红红的,只是与之相依为命的两个门牙偏大了。她有一对“酒窝”,但比起杨妃只能算没有了。幸好杨妃已到马嵬驿去当差了,就暂认为她有吧!可那是哪个骗子的定义,她可只一滴酒就要“桃腮”了——这也许并不关酒量的事,因她常常也会因一片眼神,一句话而起来同样的效果——奇怪的是人类进化的语言和目光也有酒的威力,可以醉人!她的头发呢,免了吧,太平凡了,也算是披肩吧,且尾部还有些枯黄呢!这就是她的素妆。也许有人会怀疑她是上帝疏忽时,将随意捏上的脑袋按放到精致的身子上。因而背后的男人会兴冲冲地加快脚步赶上来,满怀馋眼地瞅上一眼,竟失望地扭了过去,甚至往地上啐上一口,发泄被骗之气。其实她的相貌并不能与嫫姆、无盐夜叉相提并论,也不至于让人如此,只是好色的男人将她的身段与面容相比而导致的。 也请看看她的化妆后的形象吧!女人惯于察觉自己外貌的长短,但人的精力是有限的,这就使得她们对内在素质的扪问的不足。她们并不知道自己身受几千年封建思想的欺骗,打扮后的自己并不是一个真正的“自己”,而是一个完美的,令人赏心悦目的“活玩具”。男人爱纤足,她们则塑成缠足女人;男人爱细腰,她们则缠腰,节食;男人爱妖艳,她们则穿耳挂环,剃眉画柳,割眼皮,涂口红,抹胭脂;男人爱性感,她们则隆胸肥臀,坦胸裸背。她们从来不是自己,处处受指指点点。男人瘦则精干,肥则福气,壮则强健,丑则不可冒相,俊则一表人才,放浪则风流。而女人呢?男人随时可以在鸡蛋里挑刺。种种套子束得她们几乎麻木不仁,并不知自己身在“鼓”中,以致她们过于注重自己的缺点。她当然也不可避免地受到这个大熔炉的影响。为了鼻子的原因,她没有养成小姐们的撒娇般努嘴突唇的习惯,以免“孔子”跑了出来。为了眼睛和牙齿的缘故,她很少大笑,总是抿着双唇,嘴角微微上翘,勾勒出笑的影子。至于眉毛则稍画平点,上眼皮稍深点;涂口红则上唇短些,下唇长些,

第二篇:《忙与闲》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越是忙碌,就越会有闲暇。(海斯利特)

我空闲的时候,常常是我最忙的时候。(西塞罗)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一、关于审题 题目形式为新材料作文,材料分别为英国文艺评论家、散文作家海斯利特和古罗马政治家西塞罗的格言,两句话都是紧扣“忙”与“闲”两个要素,阐述了对立统一的关系。

按百度百科中的解释:“忙”最重要的义项是事情多,没空闲;“闲” 最重要的义项是无事,与“忙”相对。这样看来“忙”和“闲”是两种对立的状态,但仔细分析一下就发现这两种状态往往纠缠在一起,难以截然分开,“忙里”不是可以“偷闲”吗?实际上海斯利特和西塞罗的话都表达了这种对立中的统一。

第一句“越是忙碌,就越会有闲暇”有两层意思:第一层意思是只有充分有序的忙碌后,才会有闲暇;第二层意思是在忙碌自己喜欢的事时,即便忙碌也让人有轻松畅快的闲暇之感。 第二句“我空闲的时候,常常是我最忙的时候”至少可以从以下三个角度来理解:第一个角度,忙于事而闲于心,即第一句的第二层意思,全神贯注做自己热爱的事情其实也是一种最好的放松;第二个角度,忙于事而闲于思,在忙碌中放逐了思想;第三个角度,忙于思而闲于身,思想不停地运转而身体处于放松的状态。 考生写作时,既可以围绕一句话来立意,也可以从两句话的同异性入手,但应该扣住“忙”与“闲”的关系行文。如果文中既有“忙”也有“闲”,但缺少“忙”与“闲”合理的关系思考,不能超过四类中。

佳作欣赏

素处以默,妙机其微

西塞罗说:“我空闲的时候,常常是我最忙的时候。”

这句看似矛盾的话不禁让我眼前一亮,开始思索。人世间滚滚红尘、万物万象,纷繁杂乱,纵使你腰缠万贯,也未必真有“空闲”的时候;即使有,也可能在宝贵的的闲暇时光里不能停下身心的惯性运动。

这样想来,尘世纷繁,亦不过一池白莲,半亩静塘。

首先,真正的空闲,不是指无事可做之时。一个人若是内心皎洁如新月之光辉,明澈如山间之清泉,即使身边事务繁多,也不能影响到他内心的“空闲”一丝一毫,此正所谓“小隐隐于野,中隐隐于市,大隐隐于朝”。小隐之人不能隐于功名利禄的漩涡中心,乃是其内心不够“空闲”,不能做到“坐忘”,定力不够也。故其须以身外环境之清静来达到内心的清静。

那么,人“空闲”了,为何又要忙呢?

忙什么?忙着以文化之华实填补心中脑中之“空闲”,以知识之精华灌溉眼中手中的空虚。

美国康奈尔大学科学实验研究表明,人的眼睛总是在不断寻找落点,若一段时间内找不到落点,人就会因为焦虑和迷茫而失明。这也是“雪盲症”的原因。人的心与眼睛一样,也在不断地寻找落点,心,总得看到点什么、以什么为目标才行。而文化和知识,即是人心最好的“落点”。此时须以文化和思想灌溉心灵,促进人格和性灵的成长。

灌溉心田,怎能不忙?但增加人格力量只是一方面,还有另一方面却更为重要。 闲暇之时,人们可以与自己相处。生活的节奏太快,我们必须常常停下脚步,等一等落后的灵魂,自己陪伴着自己,过内在的生活。

有一点人们常常误解,那就是并非只有自己一人在一个独立的无他人的空间里才叫做“独处”。独处是指一个人面对自己,与自己的灵魂对话。由此可以看出独处的重要性了。周国平说:“人们总是用很少的时间进食,用很长的时间消化。”独处就是那个消化世界的过程。非独处的集体活动时我们学到了许多知识、道理、经验,而惟有通过独处才能内化成自己心灵的营养。

有些人害怕与自己独处,大概是因为连他自己都感觉到了自己的空洞和乏味,故其必须找点别的消遣才能直面自己吧。

尘世纷繁,不过一池白莲,半亩静塘,只要明白了这点,我们就能像西塞罗一样在空闲时充实地忙碌,直面自己,素颜修行。

素处以默,妙机其微。

【简评】此文既有思辨的力量、独立的思维,也有充足的文气、清畅的表达。 首先,辨识‚空闲‛本身——‚真正的空闲,不是指无可做之时。‛厘清概念本身,这是写议论文的一种可贵品质。接着,用设问句‚那么,人‘空闲’了,为何要忙呢?‛引起分析。设问句单独成行,成为醒目的行文标志。但可能作者也 自觉这个问题不便回答,于是转换问题‚忙什么?‛一忙灌溉心田,增加人格力量;二忙与自己相处,过内在的生活。纲举目张,条理清晰。此外,文中对‚空闲‛、‚独处‛的认识都不落窠臼,而是提出自己的见解,颇为难得。 文气充足,既体现在文脉的通畅,也体现在词句的华采上。从题目及文中部分语句不难发现作者的才情。但纵有千般才情,仍旧控制,实为难得,因为华丽的文采会对议论本身构成伤害。 当然,本文也存有瑕疵。康奈尔大学的实验初看新鲜,其实放在文中并不很妥贴。该实验证明心灵落点之于人的重要,而不能推出文化和知识即人心最好的落点。推理链条有点断裂。如果排除该例,此文尚缺令人信服的事例。纯说理议论文,对思辨的要求很高。建议本文加一些合适的例证。(徐飞)

忙中自有闲暇在

李渔曾亲笔题写过一副对联:“名乎利乎道路奔波休碌碌,来者往者溪山清静且停停。忙到极致时,莫心烦意乱,静下心来,体味忙碌中存在的些许闲暇。正如海斯利特所说:“越是忙碌,就越会有闲暇。”{关于忙的焦头烂额的散文}.

繁忙之中,亦可观漫天云卷云舒,亦可细数庭前花开花落。五柳先生“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的忙碌劳作之余,亦有“采菊东篱”的闲适;杜子美忧劳为国亦有“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杯”的闲暇;王维位至右丞仍有“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闲逸。

古人的淡然与超脱成了忙的焦头烂额之人心中的神,也有一些现代人以特立独行的方式来为我们诠释:忙中自有闲暇在。

若今生逆旅天涯,四海为家,愿来世袖手天下,一幕繁华。一代才女林徽因,在繁忙之中谈笑如风,步步莲华。十五年间,寻访两千多处古建筑,为保护古建筑忙碌奔波。如此庞大的工程也从未见她厌倦,她走过山重水复的流年,笑看风尘起落的人间,在忙碌中寻得灵魂上的自由,精神上的超脱,于生活的闲暇中,为世间演绎了一个永恒的四月天。

“即使兵荒马乱,也要简车从行。”文学家莫言在忙碌之中悟到了简单,为闲暇留了一席之地;“愿上苍给我足够的云翳,来造就一个美丽的黄昏。”冰心为民请命之余寻得淡然,让闲暇贯穿于忙碌之中;卞之琳忙碌之中“站在桥上看风景”,装饰了别人的梦。忙中自有闲暇,寻得闲暇,便可于百忙之中获一缕清风。

康德曾说:“我们越是忙越能强烈地感到我们是活着的,越能意识到我们生命的存在。”聪慧的古人现代人用他们的从容走过了忙碌,走出了尘世的羁绊。

可眼下很多中国人都在忙,为名,为利,忙的天旋地转,天昏地暗,何必如此汲汲?失去闲暇的忙碌,是否太过枯燥?

愈是忙碌,就愈会有闲暇,繁忙之中,且许我一闲暇角落,煮一盏自己的浮世清欢。

越是空闲,越是忙碌

富兰克林曾说过:“闲暇是为了做出某种有益的事而有的时间。”所以越是空闲,越是忙碌。

时间即是生命。我们的生命一分一秒地在消耗着。我们若能养成一种利用闲暇的习惯,一遇空闲,就利用其做一些有益的事,不仅使心灵获得休息,更能获得充实„„

很喜欢赵朴初老人的一句话:“七碗爱至味,一壶得真趣,空持百丈偈,不如吃茶去。”多么闲暇,但闲暇中不乏有忙碌。七碗生风,一杯忘世,这是闲,老人花开见佛,果满成功,一生为佛学事业奔波,是忙,是禅,亦是超然。

很喜欢莫言,喜欢他的“即使兵荒马乱,也要简车从行”,这种闲暇无人能及,但他却又在闲暇中汲取养分,体味风土人情,寻找创造灵感,为自己的作品增色。莫言越是空闲越是忙碌,不仅使他收获了诺奖,更让他的心灵得到了休息,获得了充实。

很喜欢浙江卫视当家花旦亚妮的清闲,当别人都忙着追名逐利时,她却甘愿放下,收获了空闲,但她亦是忙碌,她陪着一群盲人歌者流浪,去记录中国的民歌。亚妮放下了城市的繁忙收获空闲,却越是空闲越是忙碌,她投身于民间,为了民歌而忙碌。越是空闲越是忙碌,亚妮不仅使心灵得到了放松,更使心灵得到了充实。

很喜欢坚持又不乏倔强的朱迪·乔治,她只是美国一位家庭主妇,但有一双巧手总是把每一个房间都装饰的独具特色。她积累了经验,并最终成为了家居女王。朱迪·乔治在空闲

中仍然忙碌着,忙碌着装饰屋子,忙碌着充实自己。朱迪·乔治最终在空闲中收获了成功,由家庭主妇蜕变为家居女王。

思想需要经验的累积,灵感需要感受的沉淀,最细致的体验需要最宁静的观照。累积、沉淀、宁静观照,哪一样不是在空闲中产生?闲暇、逗留,确实是创造力的有机土壤,不可或缺。所以越是空闲越能产生智慧。

真正的闲暇,是为所欲为的自由,可不是一事无成,无聊偷懒。所以越是空闲,越是忙碌,才能使心灵获得休息,使心灵获得充实。

于忙碌处觅闲暇

人们一味地匆忙赶路,抱怨着生命失去了闲暇,殊不知,忙碌与闲暇往往相伴而生。 诚如海斯利特所言:越是忙碌,就越会有闲暇。由此,就需要我们于忙碌处觅得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