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螺春两叶一芽

时间:2021-10-26 07:36:17 节日作文

第一篇:《茶与器》

茶与器 让生命绽放如花

我的家在苏南丘陵地带,房屋的东面有一块菜地,种着玉米、毛豆、芋头和西瓜,东面再往东的高地上还有一个小小的茶园。每一季每一年,菜地里的菜都在变,茶园却总是茶园。每一岁每一天,我们都在变,茶依旧是小时候的味道。

(一)

庄稼人喝茶不讲究,不讲究喝什么茶,不讲究用什么容器来喝茶,唯一在意的是每天得有茶喝。就像我爸,如果家里脱了茶,他会拿着杯子略带可怜地说:“没有茶喝了,只能喝白开水了。”

家里虽然有茶园,产量确很有限。最开始,没有冰箱,炒好的茶储藏不了多久,所以喝茶大多靠买。有了冰箱后,妈妈会在清明前后把茶采完,炒好几罐子茶放在冰箱。那一阵子,家里每晚飘着茶香,有一点清苦,渐渐浓醇。

我原以为,老爸对茶器是不讲究的。偶然一次发现,他四处找喝茶的杯子,嘴里一直念叨着“我的茶杯呢?我的茶杯找不到了,你看见了吗?”我们口中俗称的杯子被他尊称为“茶杯”。一下子意识到,“茶杯”是喝茶专用的杯子,用来喝咖啡、喝汽水、喝果汁等其他饮品的容器都不叫“茶杯”,大都称为“杯子”、“玻璃杯”,顶多叫“咖啡杯”。

在中国,“茶”与“酒”的地位是相当的,用来盛他们的容器有专门的称呼,叫“茶杯”、“酒杯”,叫“茶壶”、“酒壶”。甚至不同种类茶的茶器、不同种类酒的酒器有专门称呼,正所谓“好酒配好杯”,茶也是如此。

父母都是农民,在喝茶上是地道的粗人,更别说品茶了。我记得,最早的时候,爸爸的茶杯是装罐头或麦乳精的玻璃杯。那种玻璃杯泛着绿色,材质有些粗糙,很厚实,透明度不高,盖子通常是黑色塑料的。用这种杯子泡茶,仅采其最基本的功用——当个容器。在他看来,玻璃杯至少好过塑料杯,所以当时已经很满足。不过,用这类杯子泡出的茶仅能品其味,无法准确观茶色。那时候家里没有多少好茶,泡出的茶色大多黄黄的、浑浑的,透过杯子看到的茶色变成了黄绿色的。

后来,我们买的玻璃杯多了,品质也越来越好,老爸偏向挑选材质更硬的杯子。普通的玻璃是钙硅玻璃,好一些的就是高硼硅,就是所谓的硬质玻璃,喝绿茶用这种玻璃杯再合适不过了。

拿自家的茶来说,取的都是茶叶的芽叶,用玻璃杯冲泡,可以看见芽叶在水中慢慢舒展开的过程,很轻柔,有重获新生的感觉。“你看这茶,清荡荡的!”爸爸评价春茶的茶汤。玻璃材质的杯子对茶的味道影响甚少,喝到嘴里的茶有春天的味道。

快到过年的时候,春天炒的茶基本快喝完了。为了自己,也为招待客人,爸爸会让我在网上买一些云南大叶的碧螺春,口感很浓,很耐泡,可以泡好几开。因为价格实惠,加上冬天喝这种茶叶正合适,每次我都会买上两三斤。这种碧螺春是云南的大叶种茶,茶叶外形卷曲成螺,绿白相间,放上十几颗就够泡一杯的了。透过玻璃杯,茶叶从一个饱满的颗粒慢慢舒展成一片完整的叶子,茶汤绿黄明亮,香气清新高瑞,入口生香。

(二)

玻璃杯泡茶最好看,可以观茶汤的色泽与茶叶的姿色,绿茶用玻璃杯最好。对于一些全发酵或半发酵的茶,比如红茶、乌龙茶、铁观音,紫砂能更好发挥这类茶的茶性。恰巧,今年四月份去了一趟紫砂之都宜兴,又去了一趟陶瓷之都景德镇,饱览了许多精美考究的茶器,欣赏了令人倾倒的茶艺,也品了几口好茶。

平时喝红茶的经验非常少,但红茶对女性十分有益。红茶是全发酵的茶,茶性温和,天冷的时候喝红茶,可以生热暖腹,而且红茶感官上就有一种很暖的感觉。宜兴紫砂誉满天下,宜兴红茶却不太出名。4月到宜兴访友,喝了用宜兴紫砂壶泡的宜兴红茶才知道,这两者真是绝配。

朋友说,相较祁红、滇红,宜兴红茶的名气不大,是小众茶。但宜兴红茶价格公道,很香,滋味浓厚,很受宜兴老百姓的喜爱。宜兴红茶干茶外形条索紧结,细小嫩芽有毫,一芽两叶或一芽一叶,色泽黑润间或有金黄色,好似江南女子娟秀、温婉、柔美。那天,好友泡了一壶宜红,沏泡好的红茶汤色黄红明亮,闻着有一股淡淡的幽兰香,沁人心脾,入口甘甜,柔滑微酸,紫砂壶让红茶的口感更加醇厚绵

长。“因为紫砂壶的孔隙较大,能够吸收茶汁,用的时间长了,壶壁会积聚‘茶锈’,壶中导入沸水也会有茶香,所以每种香型的茶叶需单独使用一个紫砂壶。”朋友介绍。

宜兴红茶养壶的效果特别好,据说是因为宜兴红茶中芳香油的含量比较丰富。朋友的爷爷是养壶的好手,他的茶壶是一把老壶,温润儒雅,壶身色泽光亮照人。因为头次听说紫砂壶是要用茶养的,格外好奇,向老人家请教了养壶知识。老人家说,喝茶养壶都是修生养性的雅事,得顺其自然,心平气和,不可操之过急,在饮茶中养壶是最为方便和自然的。

不同的品茶人,有不同的饮茶习惯,泡不同种类的茶,最后的养壶效果也不同。在老人看来,茶与壶的迷人之处在于,朝夕相处,两者抚摸摩挲。日久,壶能养出内敛的光泽,茶因壶的那份沉淀越发醇厚绵长,养壶是生活艺术。壶有了生命,人与壶之间也有了深厚感情,这与养玉很相似。

好茶需要好器皿来配,有人觉得用紫砂泡龙井、碧螺春是暴殄天物,这也许真的有些道理。因为绿茶的茶性温和,怕茶香被紫砂壶吸走,绿茶的清新之感与紫砂壶的温润不搭。不过,茶客偏要用紫砂壶泡绿茶也未尝不可,万事依人性而来。

除了玻璃杯与紫砂壶,瓷器是最为常见的茶具,适合任何种类的茶叶。瓷器无吸水性,不像瓷器会吸收茶味,可以泡不同种类的茶。瓷器茶具的造型大多美观精巧,泡出的茶色泽香味都比较好,既适合生活中饮茶,也适合茶舍品茶。

我在网上看到一则帖子,内容是让大家写几句话表达“咖啡比茶好”的意思,其中一位参与者说:

为什么咖啡比茶好?因为拿着咖啡看起来比较高端/因为巴黎左岸卖的是咖啡/因为星巴克很用心做广告/因为咖啡厅装潢比较时尚,还有免费wifi/因为咖啡很苦,闻起来很香,花一次钱有双重享受/因为谈恋爱都在咖啡厅/因为咖啡豆可以放很久/因为咖啡是长大的象征/因为你不懂茶

如今,我们不仅不懂茶,我们也不懂茶器,所以会觉得咖啡比茶好。

第二篇:《中国十大名茶》{碧螺春两叶一芽}.

中国十大名茶 中国茶叶历史悠久,各种各样的茶类品种,万紫千红,竞相争艳,犹如春天的百花园,使万里山河分外妖娆。中国名茶就是

在浩如烟海诸多花色品种茶叶中的珍品。同时,中国名茶在国际上享有很高的声誉。中国十大名茶,包括黄山毛峰、六安瓜片、西湖龙井、祁门红茶、洞庭碧螺春、君山银针、信阳毛尖、武夷

岩茶、安溪铁观音、太平猴魁。{碧螺春两叶一芽}.

(一).西湖龙井 西湖龙井,是绿茶中最有特色的茶品之一,素有“天堂瑰宝”之称,居中国名茶之冠。 产于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周围的群山之中。杭州不仅以美丽的

西湖闻名于世界,也以西湖龙井茶誉满全球。 外形特征:干看茶叶外形,以鉴别茶叶身骨的轻重和制工

的优劣,内容包括嫩度、整碎、色泽、净度等。一般西湖龙井茶以扁平光滑、挺秀尖削、均匀整齐、色泽翠绿鲜活为佳品。反之,

外形松散粗糙、身骨轻飘、筋脉显露、色泽枯黄,表明质量低次。 香气特征:香气是茶叶冲泡后随水蒸汽挥发出来的气味,由

多种芳香物质综合组成的。高级西湖龙井茶带有鲜纯的嫩香,香

气清醇持久。 滋味特征:西湖龙井茶滋味以鲜醇甘爽为好。滋味往往与香气关

系密切,香气好的茶叶滋味通常较鲜爽,香气差的茶叶则通常有苦涩味或粗青感。 汤色特征:汤色是茶叶里的各种色素溶解于沸水中而显现出来的色泽,主要看色度、亮度和清浊度。 叶底特征:叶底是冲泡后剩下的茶渣。主要以芽与嫩叶含量的比例和叶质的老嫩度来衡量。

加工工序

采摘

龙井茶的采摘有三大要求:一是早,二是嫩,三是勤。 晾晒

西湖龙井在采摘后要竹筛上进行晾晒,一般需要半天左右时间,这样可以减少茶叶中的青草味道,使水分达到炒制的要求,同时使新茶在炒制时不至于结团。

采回的鲜叶需在室内进行薄摊,厚度为3厘米左右,中下级原料可稍厚。

经过摊放的鲜叶需进行筛分,分成大、中、小三档,分别进行炒制,这样不同档次的原料,采用不同锅温、不同手势来炒制,才能恰到好处。

揉捻 揉也叫揉捻,是通过外力将茶叶的内部结构揉捻成人们希望的形状,但龙井茶的形状要求青叶保留一部分自然的刚性,以便茶叶成型后还能看到部分青叶的原状,因此就将揉捻工艺弱化了。即将炒分解成炒-晾-炒-晾-炒的过程,并在这个过程中完成部分揉的要求。

炒制

西湖龙井的炒制需要手工完成,通常的工艺包括“抖、带、挤、甩、挺、拓、扣、抓、压、磨”十大手法。龙井茶炒制手法复杂,依据不同鲜叶原料不同炒制阶段分别采取“抖、搭、捺、拓、甩、扣、挺、抓、压、磨”等十大手法。

整个炒茶过程分为青锅、回潮、辉锅三个阶段:辉锅后的茶叶起锅晾凉就是成品的西湖龙井了。

功效

1、降脂减肥,防止心脑血管疾病。

2、防癌。

3、抗毒灭菌。

4、长寿。

.

.

(二).洞庭碧螺春

中国著名绿茶之一。洞庭碧螺春茶产于江苏省吴县(今属苏州市)太湖洞庭山。太湖辽阔,碧水荡漾,烟波浩渺。洞庭山位于太湖之滨,东山是犹如巨舟伸进太湖的半岛,西山是相隔几公里、屹立湖中的岛屿,西山气候温和,冬暖夏凉,空气清新,云雾弥漫,是茶树生长得天独厚的环境,加之采摘精细,做工考究,形成了别具特色的品质特点。

碧螺春茶条索纤细,卷曲成螺,满披茸毛,色泽碧绿。冲泡后,味鲜生津,清香芬芳,汤绿水澈,叶底细匀嫩。尤其是高级碧螺春,可以先冲水后放茶,茶叶依然徐徐下沉,展叶放香,这是茶叶芽头壮实的表现,也是其他茶所不能比拟的。因此,民间有这样的说法:碧螺春是“铜丝条,螺旋形,浑身毛,一嫩(指芽叶)三鲜(指色、香、味)自古少”。

外形特点

条索纤细、卷曲、呈螺形,茸毛遍布全身,色泽银绿隐翠,毫风毕露,茶芽幼嫩、完整,无叶柄、无“裤子脚”、无黄叶和老片。

内在特点

有特殊浓烈的芳香,即具有花果香味。泡开后滋味鲜醇、回味甘厚,汤色嫩绿整齐,幼芽初展,芽大叶小。

加工工序

碧螺采摘

碧螺春采摘有三大特点:一是摘得早,二是采得嫩,三是拣得净。 杀青

在平锅内或斜锅内进行,当锅温190~200°C时,投叶500克左右,以抖为主,双手翻炒,做到捞净、抖散、杀匀、杀透、无红梗无红叶、无烟焦叶,历时3~5分钟。

揉捻 锅温70~75°C,采用抖、炒、揉三种手法交替进行,边抖,边炒,边揉。 搓团显毫

是形成形状卷曲似螺、茸毫满披的关键过程。锅温50~60°C,边炒边用双手用力地将全部茶叶揉搓成数个小团,不时抖散,反复多次,搓至条形卷曲,茸毫显露。

烘干

采用轻揉、轻炒手法,达到固定形状,继续显毫,蒸发水分的目的。当九成干左右时,起锅将茶叶摊放在桑皮纸上,连纸放在锅上文火烘至足干。

炒制

第三篇:《湄潭翠芽的历史渊源》

/

湄潭翠芽的前世今生

贵州是茶叶种植第一大省,却没有一个在市场上具有统治性地位的品牌,类似于西湖龙井、碧螺春那样在全国如雷贯耳的品牌在贵州也没有出现,这是一个值得追问的问题。

如果问起贵州最具代表性的茶,湄潭翠芽算是一个在省内公认的好茶,我们在贵州的寻茶之旅,就从湄潭翠芽开始了。湄潭是贵州第一大、全国第二大产茶县。

不同于西湖龙井的一芽一叶、一芽两叶,湄潭翠芽茶如其名,用的是极致的独芽。原产地的原料,按照标准工艺生产才能冠以湄潭翠芽之名。芽头所制绿茶是高档茶类的普遍认知,也决定了湄潭翠芽是绿茶中的“贵族”之定位。

作为湄潭翠芽的技艺传承人,湄潭阳春白雪茶业的总经理黄建峰请我们喝的,是明前翠芽,外形扁直光滑、匀整绿润。喝绿茶最为朴实干脆,一只200多毫升的玻璃杯,沸水温杯,3克茶叶放进去,等那么几十秒,沸水温度稍降,提壶冲泡。便可以开始观察翠芽在水中的缓慢舒展、游动、变幻过程,所谓“茶舞”。

图1 湄潭翠芽“茶舞”景象

眼前的这杯湄潭翠芽,冲泡之后清澈见底,清香扑鼻。浸泡几秒的工夫,芽叶全部舒展,漂亮而完整的独芽,碧绿的茶汤和翠绿的芽叶交相辉映,像春染杯底,绿满晶宫。细细品饮,幽香鲜雅,溽热顿消。第二泡,茶汤颜色更为翠绿,喝起来芬芳香郁,有回甘,唇齿之间栗香充盈。“不是每颗芽叶都有资格踏上通往茶香的旅程。”湄潭翠芽是典型的栗香型茶,与其特殊的生长环境有关。

图2 湄潭翠芽干茶

这一口茶的背后,是无数辛劳:茶树栽种至收获需历时5年,每亩莲心独芽仅产2公斤;每公斤大约65000颗芽头,即每杯需约200颗芽头。若是要喝到明前绿茶,茶工们要在清明前10天的清晨6点至10点,采莲心独芽或一芽一叶初展,每公斤成品茶需茶青5公斤;从采摘到成茶,历21个小时,24道工艺,98道工序,成就了我手里这杯湄潭翠芽茶。

“炒茶是一件苦差事。”黄建峰说,最难的就是高温考验,最初都是烧柴火或木炭,将一口大锅支在火上,当温度达到200℃时,就可以将茶叶倒进锅内,这称为杀青。将茶叶倒进锅内,要用手不停地抓、抖,而且必须做到手不离茶、茶不离锅。炒茶要经过四个步骤,杀青、理条、作型、提香,当茶叶散发出类似兰花的香味时就能出锅了。因为炒茶程序复杂繁琐,就算功力高深的炒茶人,一天也仅能炒制出几斤茶叶。

阳春白雪茶业至今仍保留着手工制茶的生产线,由经验丰富的老茶人来完成上述过程。不过更大规模的产量,从光波杀青、提香到智能风选,整个生产过程实现高度自动化。

一片茶叶,与其生长的环境有莫大的关系。据老一辈茶叶专家考证,贵州是个古老茶区这一点已成为定论。云贵高原、西双版纳地区是世界公认的茶叶原产地,贵州植茶与其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有关。茶叶的生长与空气、温度、光照、土壤等因素密切相关,贵州是国内唯一兼具“低纬度、高海拔、寡日照”条件的原生态茶区。

具体到湄潭,其地理环境也很特殊,它地处贵州高原北部,大娄山南麓,乌江北岸,在名城遵义东南侧,常年云雾缭绕。数千年前,湄江水从贵州遵义的东北方向顺势而来。流水汇进乌江、湘江、长江,催生了古老的中华文明。在经过遵义东面的峡谷时,冲刷出一个倒U字形的弯道。这个弯道形似人们欢笑时舒展开的眉毛,启发了为城镇命名的官员,“湄潭”由此得名。当地气候温和,雨雾日多,土壤肥沃,结构疏松,含矿物质丰富,对茶树生长和茶叶品质极为有利。

汉代,贵州绿茶已经成为有名的土特产品,并出现了茶树种植园的记载。晋朝傅撰在《七诲》中,记载了当时八种珍贵的特产,茶便在其中。到了唐代,贵州绿茶的优异品质,为茶圣陆羽所发现,陆羽在《茶经》中记述:茶在“黔中生思州、播州、费州、夷州。„„往往得之,其味极佳。”对照今天地理位置,历

来注释虽各有出入,但有一点是一致的,所辖范围应包括今贵州省的大部分地区。贵州大部分地区都已能生产“其味极佳”的茶产品,其中的夷州,就是现今湄潭和凤冈两县的辖区。“其味极佳”,应该说,这是对贵州绿茶最高份量的评价。{碧螺春两叶一芽}.

图3 采摘的鲜叶

尽管明清两代,湄潭便有贡茶,这点茶叶送达皇宫,不仅路途遥远,就连走出湄潭都极为艰辛。明、清和民国初期,湄潭通向外界的只有5条驿道:西南通遵义道宽6尺,北通凤冈道宽3尺,南通瓮安道宽1尺6寸,而东南到余庆,西北达正安道仅宽尺余。贵州不发达,源于交通不便,湄潭亦然。从另一个角度看,这却成了保护自然资源与环境的天然屏障。

振兴湄潭的口号,可远溯到百年前,戊戌变法推行新政所激起的微澜,也影响到湄潭,开始苦苦寻找兴湄富民之路。1930年以后,有了以饲养柞蚕及加工为主业的贵州丝织厂,后来也有了“七七”纺纱厂,即便是再往后的烟草种植,都未能改变湄潭的贫弱。{碧螺春两叶一芽}.

契机出现在上世纪30年代。1939年10月,国民政府农业部中央农业实验所和中国茶叶公司在湄潭筹建实验茶场。三个月后,国立浙江大学西迁湄潭办学,很快与实验茶场联姻。研究湄潭历史是文体广电新闻出版局局长岳龙的最大爱好,据他介绍,这场联姻几乎决定了湄潭接下来70多年的产业发展的重心,也让湄潭成为中国当代茶业发展的起点站。

当时的实验茶厂相当于现在国家级的农科院,并且是茶专业农科院。浙大西迁,带来的是更多专业型科研人才。在中国现代茶叶历史上,没有一个地方像湄潭这样汇集了张天福、刘淦芝、李联标、徐国桢等这么多重量级茶学专家。战争使得这些名字与湄潭这座黔北小县城紧紧相连,英国近代科学技术史学专家李约瑟1944年10月远赴湄潭考察,回到英国后,他在发表于《自然周刊》的一篇文章中写道:“遵义以东75公里的湄潭,是浙大科学活动的中心,他们是中国科学事业的希望”。李约瑟毫不吝啬地将这里称之为“东方剑桥”。

这场“文军西征”,使湄潭在10年时光里一度成为中国现代茶叶圣地,在科研、生产、种植等诸多方面,都占领了全国的制高点。从抗战时期到新中国成立,再到后来改革开放,茶树的病虫害防治也是从湄潭拉开的序幕。一些有影响的茶叶论文如《湄潭茶树土壤之化学研究》、《湄潭茶树病害之研究》等皆写于这一段时间。

当前全球都在使用的茶叶密植免耕技术也是诞生于湄潭,过去人们栽茶叶都是丛栽,行栽最先就是在湄潭开始,这一密植免耕技术在全国引起轰动,并获得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新发明奖。1975年至1980年,前来湄潭取经的专家多达5万人左右。

湄潭现代茶业确实“脱胎”于龙井。浙大在湄时期,把杭州西湖龙井的制作工艺引入湄潭,与实验茶场共同研制了“湄潭龙井”。这对贵州后来扁型茶的开发、对湄潭翠芽形成自身独特的工艺起了很大作用。

翠芽终究与龙井有明显不同。1958年,“湄潭翠芽”来到杭州参加名茶鉴评会,与会的专家认为,翠芽滋味醇厚,龙井香气高锐持久。共同的品质是:色泽清澈明亮,有清香、栗香或花香,滋味甘醇鲜爽。由于水土风物的原因,湄潭的绿茶品种生长更为旺盛,节间更长,所以叶质肥嫩,芽叶肥壮,采摘细嫩匀齐,经过摊晾的鲜叶按杀青、摊晾、二炒、再摊晾,而后经过低温烘干工序和手工操作后,有特有的山野清香飘逸之气。

第四篇:《茶》

喝茶常识

了解了中国名茶后,也许你想自己亲手执壶沏一杯茶,享受自己动手丰衣足茶的乐趣,下面是一些关于茶.泡茶的学问。合理地饮茶有利于身体健康,这已是现代保健常识,同时通过亲手泡茶,也可以从细节之中体味茶文化的精髓,日本人的茶道就是把茶的制作过程发展成了一种修身养性的生活礼仪,可见茶的妙用不仅在于饮茶阶段,沏茶、赏茶和品茶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