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眼里的春天

时间:2021-10-25 18:06:25 节日作文

我眼里的春天(一)

我眼里的春天(二)

我眼里的春天(三)

我眼里的春天(四)

我眼里的春天

——2009小学语文专题教学研讨会感言

宜宾市珙县沐滩乡中心学校 余良才 周远容

三月的天气,免不了有些乍暖还寒,虽说成都的风有些狂野,雨还是那样洒脱,但不知什么时候,春天的那一抹绿,已在无意间闯入成都的大街小巷,到处散发着一股春的气息。28、29日,我有幸在何其勋部长的带领下来到成都参加了2009小学语文专题教学研讨会。在紧张而充实的两天里,成都空军礼堂始终洋溢着浓浓的暖意,八位名师围绕《语文课程标准》展示四个专题的课堂教学让人感觉如春风拂面。近距离的触电,那先进的语文教学理念,高尚的人格魅力,一板一眼的课堂,字如珠玑的语言,收放自如的教学,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恰到好处的点拨……真是"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让人豁然开朗。

一、课前交流是铺垫

我曾在《中华工商时报》上看过一篇《大师上课的开场白》让我难忘,不论是梁启超先生的先抑后扬法,还是启功先生的胡人、胡写、胡出、胡翻的玩笑……大师上课的开场白,真是各有千秋,见秉性,见风格。看是随意而为,好似信口开河,其实意蕴深矣,有心者才能意会,让人肃然起敬。其实开场白就是课前交流,即教师在上课前通过与学生随意的交谈,游戏,猜谜等活动。其目的是通过课前交流,消除师生初次相见的陌生,恐惧感,让孩子感到他(她)是一位极为新切,容易靠近之人。课前交流为课堂营造了良好的气氛,课前交流是“点燃”快乐课堂的火种。

美国理论心理学家罗伯特〃利珀说过:宽松、生动、活泼的气氛可以使情绪具有动机和知觉作用的积极力量,它组织、维持并指导行为。如今课前交流被教师广泛地运用于异地公开课之中。教师们推陈出新通过各种手段课前与学生很好地沟通,交流,从而拉近孩子们和教师之间的距离,使孩子们想亲近授课教师,忘却众多的观课教师,压抑心理得到了有效缓解,让孩子们更好地释怀自己,放松自己,以愉悦的状态进入课堂,成为课堂的主人。从此,学生成为平等的对话者,身心的自由者,精神的快乐者,以最好的学习状态投入学习,为老师的精彩教学打开坚实的基础.

在众多名师的精彩课堂上,他们精心设计了一个个课前交流精彩片断,成为他们精彩教学一道道亮丽的风景,本次活动也不胜枚举,我特摘录孙建锋老师课前交流片段,进行交流。

师:同学们,今天我来给你们上课,你们知道我姓什么吗? 生:姓孙。

师:怎么知道的?

生:刚才主持人介绍的。

师:谁还知道我的名字。

生:孙建锋。

师:请上来把我的名字写出来。

学生在板书建时,笔顺有误,写成了先外后里。得到了孙老师的及时纠正。

孙老师鼓励学生喊出老师的名字。

学生们喊的声音不够大。

孙老师要求学生用响彻礼堂的声音大喊“孙建锋”。

师:请同学们谈一谈刚才在大声喊老师名字时的感受。

生:觉得有点别扭。

生:心里紧张。

生:不敢大声喊。

生:喊老师名字觉得挺亲切。

……

教学伊始,孙老师利用与学生初次见面这一特殊情境,与学生进行交流。看似无聊,实是切切实实的口语交际训练。可谓亲切自然,不露痕迹。让学生写老师的名字,并让学生自我介绍,把自己的名字写在老师的边上,并强调地位平等,拉近了老师与学生的距离,学生们立刻都有了想上课的愿望,为本节口语交际课进行了良好的铺垫,并为后面师生平等对话埋下伏笔。

二、目中有人显关爱

孙建锋老师在讲座《新课程语文课的理想走向》中提出:优质教育是对每一个生命个体充满终极关爱的教育,是“目中有人”的教育。他认为走向目中有人的语文课,意味着老师的眼里有学生,意味着老师的眼里有自己。

“一树一菩提,一沙一世界”。课堂教学是由一个个教学细节组成,并由细节来实现培养人与完善人的教学目标。教学细节,它看似平常,而平常中蕴含智慧;它看似简单,而简单中孕育深刻。孙老师把握住了每个细节,留住了一份精彩,营造了一份美丽。在孙建锋老师鲜活的课堂中,学生答问时,他总是拿着话筒,蹲着身子,笑眯眯地看着学生,耐心地倾听学生的发言,对学生的亲切、尊重与关爱,溢于言表。当孩子们站在凳子上俯视他作答时,当孩子们把自己的名字一个个写在他的名字上方时,孙老师那为师者的人格魅力让观课教师们动容,爆发出阵阵热烈的掌声。臵身此情此景,如沐春风,学生的学习状态也由被动变为主动,真可谓“嫁于春风不用媒”啊!难怪孙建锋老师的课上完了,学生还久久不愿离去,希望再次听到孙老师的课.他们这样评价孙老师:在知识面前,人人平等。您是我最难忘的老师!

如果说滔滔河流是两山之前的桥,缕缕阳光是天地之间的桥,那么浓浓爱意就是师生心灵之间的桥。把爱撒满课堂,教师就会变得胸襟开阔、气度恢弘、左右逢源,学生亦能由此心智灵慧、行为机敏、激情飞扬。如此课堂,堪称用生命点燃生命,用心灵感动心灵,用灵魂塑造灵魂。

三、抽丝剥茧意点睛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认为:语文教育除完成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这一首要任务外,还要实现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形成人的内心世界——道德、修养和美。所以语文教学不仅仅是知识的充实,更是完整人格的培育。语文教育要实施素质教育,只有把传递人类文化价值观念和伦理道德规范与传授语文知识和实际技能有机结合起来,不仅要教给学生实用的语文知识和技能,为他们以后踏入社会作准备,而且更要帮助他们形成道德责任感和关怀人类的善性。总之,良好的品行是一个现代人所必须具备的。教人求真、求实提高人文素养,是我们语文教师的首要任务。

心理学家认为:“抽丝剥茧、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思维加工过程,实现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本次观摩活动中专家们让我感受了语文教学的真谛——抽丝剥茧,八位专家的教学中不乏抽丝剥茧之功,他们引领学生在滔滔知识海洋中遨游,也让学生在思维火花的碰撞中成长,文本在他们的抽丝剥茧中渐渐精华,让人叹服。

孙建锋老师在教学中语语交流、情情交融、丝丝交汇令我难忘。为加强学生对“善”的渐进认识,孕育出的哲人般的语言,如层层剥茧,暴露着学生内心世界的净化。辩论中的“爱本来就是自私的”,“在法律上不能说失去理智”到读了纸条后想说的一句话“宽容那个犯错的人吧”,直至最后学生的感言“宽容不是无奈,而是一种美德”,“宽容是金”,“一个人没有宽容就好象没有灵魂”,“宽容是一个人人生中的必修课”等等,这些精彩纷呈,令人瞠目结舌的话语就是出自这些才六年级的学生口里。在你惊讶学生的早熟的同时,是不是还有一份对自我的反省,对孙建锋老师的佩服呢?就这样“善”在孙老师的抽丝剥茧中渐渐精华。

四、凤头、猪肚、豹尾是典范

元代文人乔梦符谈到写“乐府”的章法时提出“凤头”、“猪肚”、“豹尾”之喻。对文章好的开头、主体、结尾的比喻。它要求文章:开头,像凤头那样美丽、精彩;主体,像猪肚子那样有充实、丰富的内容;结尾,像豹尾一样有力。本次活动中孙双金老师也提到“凤头”、“猪肚”、“豹尾”,不过他强调在教学艺术上, 值得我们语文教师借鉴,我就此谈谈我的看法。

“凤头” ——新课导入

凤凰的头虽小却靓丽夺目。一节好课的导入不正要象凤凰头一样“小”而“靓”吗?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如果一节课的导入冗长乏味,那就基本上奠定了这节课平庸甚至失败的基调。精心的导入,有利于大面积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情绪、注意状态等,使教师的教学能像磁铁一样吸引住学生的心魄,使他们对所学知识产生新奇感,从心理上对学习产生探究性倾向,思维应运而生,并诱发他们对高层次学习的需求,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我认为一个好的导入要力求新颖别致,一段故事、一曲古乐、一张照片、一则谜语、一个游戏、一场问答等都可以成为我们导入新课的切入点。做“凤头”,就要闪亮,就要夺人眼球。

“猪肚”——文本学习

“猪肚”,就是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