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植树问题评课稿

时间:2021-10-10 18:11:28 五年级作文

篇一:《五年级数学《植树问题》评课稿》

五年级数学《植树问题》评课稿

五年级数学《植树问题》评课稿

《植树问题》是一种情况较为复杂的问题解决,这一教学内容本身具有很高的数学思维和很强的探究空间,既需要教师的有效引领,也需要学生的自主探究,曹老师执教的这一堂课,主线明朗清晰,目标定位准确,训练扎实有效,下面主要从评价方面予以点评:

一、幽默诙谐的评价语言的使用恰当

说到数学,就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单调琐碎的计算、生涩复杂的应用题。的确数学以理性见长。在教学过程中,如果教师经常运用幽默、风趣的言语,就会引起学生极大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本节课曹老师多次运用幽默风趣的语言。当有学生回答正确时,曹老师说:“恭喜你答对了!”“你们都学会抢答了”让学生记忆植树问题的三种规律时,曹老师又说:“刚才,同学们设计了三种方案,还知道了每种方案中棵数与间隔数之间的关系。这可是个宝贝,你们想得到它吗?(想啊,)那请闭上眼睛,打开你的大脑主机,我要把这个宝贝输入你的大脑了,千万别开小差啊,出现死机现象那可麻烦啦,准备好了吗?我要开始传宝贝了„„好,收到了宝贝的同学请用最美的姿势坐好。”曹老师几句富有儿童化的、风趣幽默的话语犹如沁人心脾的春风使整个课堂充盈着个性和生命力,充满了激情和趣味,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形成了良好的课堂气氛,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

二、合理运用赏识与鼓励性语言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人的内心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那就是渴望被人赏识。评价语言应以鼓励为主,让孩子获得自信,体验成功的快乐。《课程标准》也指出,对学生的日常表现,应以鼓励、表扬等积极性的评价为主,采用激励性的评语,尽量从正面引导。这节课中曹老师赏识激励性语言的使用恰如其分,如:“不错,老师期待你更精彩的表现,有信心吗?”、“你想得真周到,真是个既细心又爱动脑的孩子” 。“你回答得太棒了,老师感到震撼!”、“你真是一个聪明的孩子,很善于观察。”、“别急,慢慢说,这题稍微有点难度,很多同学还在思维的路上,我们再等一等。”曹教师赏识、激励性评价语言的使用,情真意切,让学生深受鼓舞,觉得自己能行,让学生有被认可的满足,从而树立起上进的自信心。

三、值得商榷的几个问题

1.评价过程中尽量以正激励为主,减少对比激励。正激励能满足学生受尊重的需要,完成既定目标;正激励能满足学生的自我实现需要,提高教学效果。而这些需要一旦受挫,就会使学生产生自卑感、软弱感、无能感,不仅不能完成教师提出的既定目标,甚至出现心理问题。如:曹老师发现女生发言不够积极,于是说:“看,今天男生表现得多好!”如此一来,挫伤了女生的积极性,这样说效果会更好一些,我相信女生在后面的表现中更棒!

2.评价主体应该多元化。本次课曹老师还是以教师评价为主,在以后的教学中评价应走向多元化:①教师鼓励评价,激发学生感悟学习的真谛,②学生评价教师,建立和谐的课堂氛围,③学生评价学生 ,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④学生自我评价,体验学习成功的喜悦。

篇二:《最新小学数学《植树问题》评课稿》

最新小学数学《植树问题》评课稿

此篇《植树问题》评课稿为江门市教研室王老师搜集提供。

植树问题是一个较为复杂的问题解决,这一内容具有很强的数学思维和很强的探究空间,既需要老师的引领,也需要学生的探究。

孙老师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关于一条线段的植树问题并且两端都要栽树的情况,让学生先通过画线段图来发现栽树的棵数和间隔数之间的关系,再用发现的规律解决实际问题。孙老师上课的思路非常清晰,以创景引题---先学后教---展示反馈三个模块为主线,开展了一系列的教学活动。纵观本节课,亮点之处有:

1、注重知识的铺垫和兴趣的激发。

新课开始,孙老师就和学生玩起了剪纸条的游戏,这个游戏一下子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然后在游戏中找规律,使学生把学习中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注重“优化”的思想,学生的数学学习是学生以生活经验为基础对数学知识的一种解读。当学习材料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相联系时,容易消除数学的枯燥感,使学生学习更主动。师生之间的语言互动与游戏巧妙的结合,使学生一开始就明白了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运用找规律解决植树问题。

2、注重小老师的培养。

孙老师在上这节课时,非常成功的应用小老师来教其他学生。教师首先让学生根据自学提示进行独立思考,然后对不懂的问题进行小组讨论交流来完成,之后让小老师上台,对自习提示中的问题一一进行讲解,在讲解的过程中并且让学生对不懂的问题进行提问,让小老师来解答。孙老师这样做,充分的锻炼了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如果能长期坚持,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一定会很优秀的。

3、充分体验,夯实学习基础。

做完练习后,为了进一步让学生掌握规律,理解段数与点数的关系,孙老师出示了这样一个题目“同学们在全长100米的小路一边植树,每隔5米种一棵(两端都栽),一共需要多少棵树苗?”,待学生解决完这个问题之后,孙老师又追加了一问,“若路的两边都载,共需要准备多少棵树苗?”使学生的思维慢慢升华,逐步提高。

4、注重应用意识的培养,训练贯穿始终。

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的能力是新课程中明确指出的培养目标之一。本节课一开始教师就结合剪纸条,创造性地设计植树方案问题,进而比较段数与点数之间的关系。例题结束后,孙老师紧接着设计了一道有坡度的题(两边都要栽的问题),在学生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孙老师适当的点拨与引导,这样的过程给了学生多次尝试,修正的机会,打破了课堂内外的局限,将课堂教学延伸到课外应用。最后给学生充分反馈本节课知识的空间。

5、注重逆向思维的启蒙训练。

在学生已掌握“点数=段数+1,段数=点数-1”的规律的基础上,孙老师巧妙的引导学生解决了逆向思考“总长=段数X间距”的问题,学生在头脑里建立了数学知识模型,达到了举一反三,灵活应用的效果,给学有余力的学生更广阔的空间。

当然,本节课也有不足之处,主要体现在:

孙老师可以从生活中抽象出这种植树的模型,这样让学生感受到植树、折纸、路灯等不相关联的事件中存在着内在的本质的联系,使数学问题生活化,直切本节课的主旨,直接突破难点。

总之孙老师的这节课,思路清晰,条理清楚,教学环节环环相扣,整堂课节奏紧凑,一环紧扣一环,使学生学有所获,学生的知识在不断的内化中升华。{五年级植树问题评课稿}.

以上只是我的一些单纯的看法,说的不到之处,还请见谅。

篇三:《植树问题评课稿》

卢龙四小 黄贵敬

李老师上课的思路非常清晰,整堂课节奏紧凑,层层深入,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引发了乐学的动机,在开放的课堂中提供了乐学条件,在活动的氛围中增加了乐学的体验。在上课过程中,“猜想到验证”的学生学习过程一直贯穿着整节课中。学生的思维非常的活跃,想表达的欲望也很强烈。这时候让学生进行猜测是很有必要的,通过画图验证绝大多数同学的猜测是正确的,这样学生的研究成果被认可,使学生会有一种成就感,从而也更增强了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这样学生经历了知识形成、发展的过程。下面来谈谈老师的亮点之处:

1、把枯燥的数学理论,转换成通俗易懂的生活事例。

本节课由观察图片、插秧、栏杆、军人队列、路灯、课中举例生活中哪里有间隔及创造间隔。所有的学习材料都来源于学生的生活实际,降低了学生认知的起点,激发了学习的兴趣,同时也让学生切切实实感受到身边处处有数学,使学生深刻感受到数学的应用价值。

2、概念剖析清晰,注重学生体验。

例如:老师对重点词“间隔、两端要种”的解释到位,还有在教例1时,得出答案,要求验证,不同方法画图的探究过程,让学生的个性发挥得淋漓尽致,从而对植树规律的得出了实践性的体验,加深了对这个规律的理解。

3、课堂调空、控游刃有余,注意知识的挖掘和提升。

在得出两端要种规律后,老师提问:请同学们猜一猜植树问题中应该还有哪几种情况,你能用刚才的方法研究出他们的规律吗?这样植树问题由一种情况扩展到3种情况,从而本节的知识进一步得到了拓展。

4、学生方面,学生上课热情高,主动参与,全班不同层面的学生参与学习的全过程,有充分参与的时间和空间。

5、老师整节课语言生动、风趣、教态亲切有感染力,一节课学生都能轻轻松松得上下来。 最后我再提几点建议:

1、本节课教师在思维提升时,在验证一共有几课树中,从具体量10米、20米、30米、1000米如果能扩展到字母N,这节课是不是更加完美了,学生是不是更容易归纳规律,也能渗透代数思想,更能很好体现数学思维的过程。

2、学生在验证时,采取了多种方案,教师是不是要让学生对比出最佳方案(画线段),这样能更方便验证,让学生理解了优化的思想。

卢龙四小 乔玉姗

这节课教学的内容是:在一条线段上两端都栽的植树问题,主要目标是向学生渗透复杂问题从简单入手的思想,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的事物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体验到数学的魅力。反思整个教学过程,我认为李老师执教的这节课整体是成功的。

一、设计流畅、简单易懂。

课前通过前置性作业的预习,使学生明确要学习的内容。导入新课时要求学生伸出手数一下手指间的空格,目的在于,让学生在开放的情景中,突现知识的起点,从而用一一对应的思想方法让学生理解多1少1的原因,建立起深刻、整体的表象,提炼出植树问题解题的方法。这节课的设计依据了认知规律:通过例题感知间隔,以例题为载体突破教学重点难点,以生活中植树问题的应用为探讨对象,了解植树问题实质,多角应用拓展植树问题的认识。整节课条理清晰、层次分明、浅显易懂,始终围绕重点内容进行难点的突破。

二、注重实践、体验探究。

教学中,创设了情境,向学生提供多次体验的机会,注重借助线段图帮助学生理解建构知识。教学中激励学生自己做设计,想办法设计植树方案,在学生自主探索的过程中很多学生采用了画线段图的方式,交流时利用多媒体再现线段图,让学生发现内在的规律,也就是栽树的棵数要比段数(间隔数)多1。这样就把整个分析、思考、解决问题的全过程展示出来,让学生经历这个过程并从中学习一些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

三、联系生活、拓展思维。

体验是学生从旧知向隐含的新知迁移的过程。设计中,虽然创设了情景,但一次的体验不能达到继续建构学习的水平。所以,这节课她多次向学生提供体验的机会,而且创设能够激发学生共鸣的情境。从做操、楼房之间、车站的站牌等身边熟悉的事物,引发学习兴趣,产生共鸣,激发探究欲望。

当然,本堂课也有一些值得商榷的地方:

1、本次教研活动的主题是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探究性学习,探究应该是发自学生内心的一种探究欲望,而不是跟随老师探究的步伐,本堂课李老师似乎给学生安排好了探究之路,仅仅是让学生按照老师的预设进行探究,而不是学生根据自己的意愿进行真正意义上的自主探究。{五年级植树问题评课稿}.

2、教师的课堂语言还可以再精炼一些,简洁一些,有些话不必重复太多次,对于课堂衔接语的设计也需要下一番功夫。

篇四:《陈立植树问题评课稿》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植树问题》评课稿

唐代兵 “植树问题”是新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五年级上册数学广角的内容,这一教学内容本身具有很高的数学思维和很强的探究空间,既需要教师的有效引领,也需要学生的自主探究,陈里老师执教的这一课堂,主线明朗清晰,目标定位准确,主要表现在:

一、注重联系生活实际

导入新课时,陈立老师通过让学生观察自己的手,问发现了什么。生1:5根手指;生2:空隙。陈老师追问:几个空隙?生:4个空隙。陈立老师指出:数学上我们把空隙叫做间隔。然后得出手指数和间隔的关系,接着揭示课题,使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问题来源于生活。使学生进一步感受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从而使学生深刻地感受到数学的应用价值,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注重实践体验自主探究。

教学中,陈老师创设了情境,向学生提供多次体验的机会,注重借助图形帮助学生理解建构知识。在教学过程中,时刻对数形结合意识、一一对应思想的渗透。在例题探究中陈老师先让学生自己尝试列式,接着请学生上黑板板书,对于到底5棵树还是4棵树的问题,或者者3棵树,陈老师引导学生画线段图,通过交流学生画的图,引导发现棵树与间隔数之间的关系,紧接着提问:“你还有什么发现?”从而孩子质疑“为什么要加1?”这时,老师并没有直接告诉孩子,而是通过其他孩子的讨论来解疑;并设计了图形个数与横线条数之间的关系来启发学生透过现象发现规律,也就是栽树的棵数要比段数(间隔数)多1的关系。栽树的棵数要比段数(间隔数)少1的关系。栽树的棵数要和段数(间隔数)相等的关系,这样就把整个分析、思考、解决问题的全过程展示出来,让学生经历这个过程并从中学习一些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

总之,本节课的教学,并非只是让学生会熟练解决与植树问题相类似的实际问题,而是把解决植树问题作为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的一个学习支点。借助内容的教学发展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一定的思维能力。 下面来谈谈张老师的亮点之处:{五年级植树问题评课稿}.

1、陈老师上课语言幽默,活跃课堂气氛。学生十分喜欢这位老师,学生上课热情高,主动参与,全班不同层面的学生参与学习的全过程,有充分参与的时间和空间。 1 / 2

2、把枯燥的数学理论转换成通俗易懂的生活事例。

课中学习材料都来源于学生的生活实际,降低了学生认知的起点,激发了学习的兴趣,同时也让学生切切实实感受到身边处处有数学,使学生深刻感受到数学的应用价值。

3、概念剖析清晰,注重学生体验。

例如:陈老师对重点词“间隔、两端要种”的解释到位,还有在教做题时,得出答案,要求验证,不同方法画图的探究过程,让学生的个性发挥得淋漓尽致,从而对植树规律的得出了实践性的体验,加深了对这个规律的理解。

4、整堂课中,陈老师注重了一一对应学习方法的渗透,特别是讲到棵数和间隔数关系的时候,课件演示一棵树对应一个间隔,然后最后一棵树没有相对应的间隔,很形象的让学生明白“+1”的道理。

值得商榷的地方:

1、陈教师在画线段图我觉得这一环节应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在总长一定的情况下,可以几次更改间隔距离,让学生多次从不同结果中发现棵数与间隔数的关系,应用不完全归纳法得出公式,构建数学模型。

2、新课学习后,课堂巩固练习是不是适当要增加,设计层次练习。

2 / 2

篇五:《植树问题 评课稿》

植树问题 评课稿

郑梦阳

植树问题是一种情况较为复杂的问题解决,这一教学内容本身具有很高的数学思维和很强的探究空间,既需要教师的有效引领,也需要学生的自主探究,赵老师执教的这一堂课,主线明朗清晰,目标定位准确,训练扎实有效,主要表现在:

一、联系生活实际,创设有效问题情境。

在教学中利用刘翔跨栏中的植树问题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问题来源于生活;在实践应用中让学生说一说生活中还有哪些问题类似于植树问题这样的现象,使学生再次感受到生活中处处存在数学;在练习设计中,也是通过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使学生进一步感受到数学知识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从而使学生深刻地感受到数学的应用价值,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练习设计层次分明,应用意识地培养和思维训练贯穿始终。 本节课练习设计紧扣中心,突出了知识的强化应用。努力让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类似植树问题的不同题型,有求总长的、有求段数的、有求棵数的。在题型设计上由易到难,遵循了循序渐进的原则。如:求街道的路灯数,巧妙地设计如果两边都安装,结果是多少呢?最后又将植树问题与归一问题揉合于一起,设计了一个时钟问题,这些都较好地体现了思维训练的开放性。

值得商榷的是:

一、植树问题在四年级上册已经讲过了,知识新教材的五年级上又重新编排了以下,所以大部分的学生都是已经掌握的了,所以在叫

徐额的深度和拓展上应该再深一点,再广一点。

篇六:《《植树问题》评课稿》

《植树问题》评课稿

听了曹老师讲的《植树问题》这节课,是人教版新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五年级上册“数学广角”的内容。曹老师利用我县比较成熟的“四引模式”和娴熟的计算机操作,向学生渗透复杂问题从简单入手的思想,明确了植树问题中三种情况的解决方法,教学效果良好。

1、导入新课的形式新颖,教师利用图片的形式导入,激发学生兴趣,在伸出双手,找出手指之间的间隔,理解间隔的概念,以及间隔数,将复杂的问题形象化,学生易学、易懂,开了一个好头。

2、曹老师上课的思路比较清晰,先提炼出数学模型,最后将这一数学模型应用与生活实际。整堂课节奏紧凑,层层深入,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引发了乐学的动机,在开放的课堂中提供了乐学条件,在活动的氛围中增加了乐学的体验。在上课过程中,“小组合作”的学习过程一直贯穿着整节课中。

3、课堂教学体现系统性。曹老师能灵活构建知识系统,注重教学内容的整体处理。能活用教材,让资源启迪探究。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通过例题,让学生比较系统地建立植树问题中三种情况的解题方法。

4、课堂练习设计合理,解决不同的问题,让学生通过解决问题,感受植树问题的知识服务于生活,同时提高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更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5、曹老师还注重了利用例题的教学进行了归纳与总结,经过老师与学生的共同研究交流,出示知识树,总结出了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利于学生进一步的学习。这节课充分体现了老师与学生、教法与学法的和谐。

篇七:《植树问题评课稿》

五年级数学上册数学广角《植树问题》第一课时 评课稿

主讲教师 鄢小玲 评课教师 王富梅

这节课教学的内容是:五年级数学上册数学广角《植树问题》第一课时,在一条线段上两端都栽的植树问题,主要目标是向学生渗透复杂问题从简单入手的思想,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的事物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体验到数学的魅力。反思整个教学过程,教学思路非常清晰,整堂课节奏紧凑,层层深入,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引发了乐学的动机,在开放的课堂中提供了乐学条件,在活动的氛围中增加了乐学的体验。在上课过程中,“猜想到验证”的学生学习过程一直贯穿着整节课中。我认为鄢老师执教的这节课整体是成功的。下面来谈谈老师的亮点之处:

一、情境引入 、简单易懂。

导入新课时要求学生伸出手数一下手指间的空格,目的在于,让学生在开放的情景中,突现知识的起点,从而用一一对应的思想方法让学生理解多1少1的原因,建立起深刻、整体的表象,提炼出植树问题解题的方法。这节课的设计依据了认知规律:通过例题感知间隔,以例题为载体突破教学重点难点,以生活中植树问题的应用为探讨对象,了解植树问题实质,多角应用拓展植树问题的认识。整节课条理清晰、层次分明、浅显易懂,始终围绕重点内容进行难点的突破。

二、注重实践、体验探究。

教学中,创设了情境,向学生提供多次体验的机会,注重借助线段图帮助学生理解建构知识。教学中激励学生自己做设计,想办法设计植树方案,在学生自主探索的过程中很多学生采用了画线段图的方式,交流时利用多媒体再现线段图,让学生发现内在的规律,也就是栽树的棵数要比段数(间隔数)多1。这样就把整个分析、思考、解决问题的全过程展示出来,让学生经历这个过程并从中学习一些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

三、联系生活、拓展思维。{五年级植树问题评课稿}.

体验是学生从旧知向隐含的新知迁移的过程。设计中,虽然创设了情景,但一次的体验不能达到继续建构学习的水平。所以,这节课她多次向学生提供体验的机会,而且创设能够激发学生共鸣的情境。从做操、道路两旁安装路灯、楼房之间、车站的站牌等身边熟悉的事物,引发学习兴趣,产生共鸣,激发探究欲望。

最后我再提点建议:

本节课教师在思维提升时,在验证一共有几课树中,从具体量10米、20米、30米、1000米如果能扩展到字母N,这节课是不是更加完美了,学生是不是更容易归纳规律,也能渗透代数思想,更能很好体现数学思维的过程。

篇八:《《植树问题》说课稿》

植树问题说课稿

说教材:

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八单元数学广角中的例1。本单元主要是渗透有关植树问题的一些思想方法,通过现实生活中一些常见的实际问题,让学生从中发现一些规律,然后再用发现的规律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实际问题。就本套教材的知识体系来说,学生是初次接触“植树问题”,但在实际生活中,学生都经历过植树活动、上下楼梯等“植树问题”的原型,只是还不能将这些生活中的问题与数学模型联系起来。

例1是探讨关于一条线段的植树问题并且两端都要栽的情况,主要是让学生经历猜想、试验、推理等数学探索的过程,从简单的情况入手解决复杂的问题,让学生选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来探究栽树的棵树和间隔数之间的关系,为后面学习“两端都不种”和“封闭图形的植树”等不同情形的植树问题打基础,并启发学生透过现象发现规律,让学生初步体会解决植树问题的思想方法以及这种方法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说教学目标:

依据教材、教参的编排体系和编写意图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1.能利用熟悉的生活情境,从简单问题入手,通过动手操作等实践活动,理解并掌握在线段上植树(两端要载)的情况中棵树和间隔数之间的关系。

2.初步培养学生抽取数学模型的能力,感受数学的简化思想和应用价值,并培养学生借助图形解决问题的意识。

3.能将植树问题推广到生活中的其他问题,灵活地运用所学的知识、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说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从实际问题中探索并总结出“棵树=间隔数+1”的关系。

教学难点:

把现实生活中类似的问题同化为“植树问题”,并运用植树问题的思想方法解决这些实际问题。

说教学流程:本节课我分四个流程进行教学推进:

动手实践,带着生活经验学习:

课前布置一份家庭作业,题为“动手去绿化”,让四人小组利用有限的时间去实地想办法按要求地种树,画好草图。让他们带着一点点生活经验进入课堂,踏进知识的大门。初步使得学生明白数学来源于生活而用于生活的道理。

一、情境导入,初步感知间隔的含义:

明确间隔和棵数之间的关系是学习本节课的基础和关键,因此我是这样设计开头的:同学们,你们喜欢的 “六一儿童节”即将来临。学校为了庆祝这个快乐的节日,准备在校道的一边插上彩旗,我们一起去看看。然后课件出示情景:第一条过道,过道两端两面彩旗的情景,问学生有几个间隔,几面彩旗。然后变成3面彩旗,4面,6面?然后明确前提是两端都要插彩旗。这里主要是在这里让学生体会彩旗数和间隔数的关系,突破这个难点,为下面的教学做铺垫。

而由“六一”引入的这样设计的目的即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要让学生感受到数学

问题原本就来源于生活实践。

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新知:

1. 我先出示一个简单的准备题:“我们准备在20米长的过道上种树来绿化环境,迎接奥运,每隔5米种一棵(两端都种),要种几棵树?”然后要学生通过小组和作动手画一画来解决。在画之前提出要求:①完成好线段图;②可以用简单图示表示树苗,边画边思考“你是怎么想的?”③画好后列式解答。

在合作的过程中,我充分体现出对学生自主性的尊重,保护他们独立思考的积极性。然后学生汇报,初步建模。一部分学生在这一环节已经意识到棵数与间隔数之间的关系,然后再加上前面的铺垫,可以自然的引出棵数与间隔数的关系。

2.学生自己学习例1。有了前面的铺垫,例1就可以完全放手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再次分析,审视例题1的解法,巩固棵数与间隔数的关系。让学生用探索出的规律解决实际问题,进一步强调规律,加深学生的印象,这样一来,差不多所有的学生都会豁然开朗。

三、巩固练习

(一)基础练习:我选用两道练习题,对简单明朗的植树问题进行练习,加强规律的印象。

1.在校门前小路的一侧每隔4米种一棵树,24米的小路上,最多可以植树多少棵?

2.园林工人沿公路一侧植树(两端都种),每隔6米种一棵,一共种了36棵,从第1棵到最后一棵的距离有多远?

(二)把生活中类似的数学问题同化为植树问题,引导学生灵活的运用探究出的规律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这里我选用3道题目,这3道题目将植树问题推广到实际生活中,体现了我前面说的第三个教学目标。{五年级植树问题评课稿}.

1.广场上的大钟2时敲响5下,8秒敲完。12时敲响12下,需要多长时间?

2.一条公交线路,全长14千米,相邻两站的距离是1千米。一共有几个车站?

3.请一列同学起立,两个人的间距是50厘米,第一位同学到最后一位同学的距离是多少厘米?按照这个间距站20位同学要几米?

四、学生置疑,课堂小结:用一首儿歌概括内容:

小树苗,栽一栽,

两端都栽问题来,

间数多1是棵数,

棵数少1是间数,

怎样求出间隔数?

全长除以间长度。

篇九:《植树问题评课稿》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植树问题》评课稿

“植树问题”是新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四年级下册的内容,通过蒋老师执教的《植树问题》。蒋老师这节课目标非常明确,向学生渗透复杂问题从简单入手的思想。整堂课教学思路清晰,层层深入,提供了乐学条件,引发了学生乐学的动机,让学生在活动的氛围中增加了乐学的体验。

一、教学符合学生认知规律

本节课的教学符合了学生的认知规律:通过例题感知间隔,以例题为载体突破教学重点难点,以生活中植树问题的应用为探讨对象,了解植树问题实质,多角度应用拓展植树问题的认识。在例题探讨植树问题的过程中,先引导学生理解题意,找到关键词,再引导学生把数据改小,根据自己的思考进行探究,让学生在开放的情景中,突现知识的起点,从而用一一对应的思想方法让学生理解多1的原因,建立起深刻、整体的表象,提炼出植树问题解题的方法。在这里改小数据,不仅有利于学生的思考,照顾到后20℅的学生,更重要的让学生学会解题的方法。最后例举生活中类似植树问题的内容进行解决。

二、注重实践体验自主探究。

教学中,蒋老师创设了情境,向学生提供多次体验的机会,注重借助图形帮助学生理解建构知识。在教学过程中,时刻对数形结合意识、一一对应思想的渗透。在例题探究中蒋老师激励学生自己设计,根据自己的思考探究方案,在学生自主探索的过程中学生采用了画线段图的方式,交流时利用学生画的图,引导发现棵树与间隔数之间的关系,紧接着提问:“你还有什么发现?”从而孩子质疑“为什么要加1?”这时,老师并没有直接告诉孩子,而是通过其他孩子的讨论来解疑;并设计了图形个数与横线条数之间的关系来启发学生透过现象发现规律,也就是栽树的棵数要比段数(间隔数)多1的关系。这样就把整个分析、思考、解决问题的全过程展示出来,让学生经历这个过程并从中学习一些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

总之,本节课的教学,并非只是让学生会熟练解决与植树问题相类似的实际问题,而是把解决植树问题作为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的一个学习支点。借助内容的教学发展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一定的思维能力。 蒋老师上这节课的思路非常清晰,先是通过图片的展示,让学生观察、思考,并动手画线段图,提炼出数学模型(棵数=间隔数+1),最后将这一数学模型应用到生活实际。整堂课节奏紧凑,层层深入,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引发了乐学的动机,在开放的课堂中提供了乐学 1

条件,在活动的氛围中增加了乐学的体验。在上课过程中,“猜想到验证”的学生学习过程一直贯穿着整节课中。下面来谈谈蒋老师的亮点之处:

1、把枯燥的数学理论转换成通俗易懂的生活事例。

本节课由观察图片、植树、栏杆、学生团体操队列、路灯、课中举例生活中哪里有间隔及创造间隔。所有的学习材料都来源于学生的生活实际,降低了学生认知的起点,激发了学习的兴趣,同时也让学生切切实实感受到身边处处有数学,使学生深刻感受到数学的应用价值。

2、概念剖析清晰,注重学生体验。

例如:蒋老师对重点词“间隔、两端要种”的解释到位,还有在教例1时,得出答案,要求验证,不同方法画图的探究过程,让学生的个性发挥得淋漓尽致,从而对植树规律的得出了实践性的体验,加深了对这个规律的理解。

3、学生方面,学生上课热情高,主动参与,全班不同层面的学生参与学习的全过程,有充分参与的时间和空间。

4、整堂课中,蒋老师注重了学习方法的渗透,复杂问题---简单问题--找出规律,再用规律来解决复杂问题。

2

篇十:《新版五年级植树问题说课稿》

《植树问题》说课稿

普定县实验学校:张习艳

各位老师:

大家下午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新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五年级上册“数学广角”中的“植树问题”的第一课时。 这个单元主要是为了向学生渗透有关植树问题的一些思想方法,教材将“植树问题”分为两端都栽、只栽一端、两端都不栽、环形情况以及方阵问题等几个层次,这节课主要是教学两端都栽的植树问题,教材以学生比较熟悉的植树活动为线索,让学生选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来探究栽树的棵数和间隔数之间的关系,经历猜想、试验、推理等数学探索的过程,并启发学生透过现象发现其中的规律,建立数学模型,再利用规律回归生活,解决生活实际问题。

从学生的思维特点看,五年级学生仍以形象思维为主,但抽象思维能力也有了初步的发展,具备了一定的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归类梳理的数学活动经验。这部分内容放在这个学段,说明这个内容本身具有很高的数学思维和很强的探究空间,既需要教师的有效引领,也需要学生的自主探究。

基于我对教材的分析和对学生知识水平的分析,我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位为如下几个方面:

知识与技能方面:

- 1 -

通过探索,发现两端都栽的植树问题的规律,并运用这一规律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过程与方法:

让学生经历观察、猜想、自主实验、探究、交流,从中发现规律,抽取数学模型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

让学生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尝试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为了达到以上三个教学目标,我认为本堂课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发现并理解全长与间距、间隔数与棵数之间的关系和规律。教学难点是理解全长与间距、间隔数与棵数之间的规律并运用规律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接下来我说说针对本堂课所采用的教法及对学生的学法指导。

在本堂课中,我主要采用在生活中找间隔——在动手操作中找方法——在方法中找规律——在规律中学运用的教学过程。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形式探究方法,使每个学生动脑、动手、合作探究、经历分析、思考、解决问题的全过程。并通过多媒体的直观演示辅助教学,在创设的生活情境中尝试探究、形成概念、积极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