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下册语文猫教学设计

时间:2021-10-10 16:19:00 四年级作文

【篇一】七年级下册语文猫教学设计

《口技》教学设计 (语文版七年级下册)   教学目标:   一、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做到停顿准确   二、理解一般文言实词的意义   教学重点   一、准确、规范地翻译文言语句   二、古今异义词的识别与辨析   教学难点   一、感受和体味民间艺术的精湛技艺   二、文中对声音的描写   教学引入:   引入一:视频引入   [构想]1、播放《洛桑学艺》中洛桑用嘴摹仿各种声音的表演片断。2、设问:在上一个片断中,你知道洛桑采用的是什么表演方式吗?3、生回答后,屏幕上打出课题《口技》。   引入二:   [构想]1、你知道什么是口技吗?根据你的理解,说说“口技”一词的含义。2、播放一个口技表演片断(可从相声表演中寻找)。3、看了这个片断后,请为“口技”下一个定义。4、学生发言后,屏示口技的准确定义:口技,是运用口部技巧来模仿各种声音的一种杂技。由此,导入课文。   引入三:   [构相]1、播放一段《百鸟朝凤》乐曲,你从刚才这段乐曲中听出几种鸟的叫声?2、生回答后,你能用自己的嘴摹仿鸟的叫声吗?3、生作摹仿表演。4、刚才同学们表演的形式叫口技,屏示:口技的定义及其简介:   口技,是运用口部技巧来模仿各种声音的一种杂技,它最早见于春秋战国时期。据记载,孟尝君田文因秦昭襄王准备杀害他,就让门客学狗叫,盗得狐面裘,贿赂宠妃,因得脱,旋又使门客学鸡叫,使守关官吏打开城门,因而逃脱。口技作为表演技艺不晚于宋代。宋人杂记,说在游艺场里,有“学乡谈”和“百鸟鸣”,可能都是口技。宋元戏剧中的“犬吠”、“鸡叫”之类的舞台效果,大都是口技者在后台完成的。到了清代,口技从单纯模拟某一声音,发展到能同时用各种声音,串组成一个故事,被列为“百戏”之一, 即“口戏”,俗称“隔壁戏”。它表演“军旅狩猎”、 “群猪争食”等,无不维妙维肖。    口技至今仍流行。在演出时,演员掌握声音对“麦克风”不同距离的不同效果,模拟出枪声,风声,更加真切。但“口戏”已渐消亡,因为“口戏”需表演者有高超技艺,许多条件和作用,已为现代技术设备所代替。   教与学   一、 初读课文,扫清文字障碍。   1.自由读课文,标出不认识的生字。   生提出生字后,讨论完成。   [课件演示]   吠(fèi) 叱(chì) 咳嗽(késhòu) 少(shāo) 呓(yì) 间(jiàn) 曳(yè) 许许(hǔhǔ)   (注:黑色字体先显示,红色字体后显示)   2.抽生朗读课文,其余同学听看课文,在朗读有误的地方作好标记。   3.订正谬误之处   4.全班齐读   二、再读课文,感知大意   1.生根据注释或工具书口译课文   2.学生一边口译,一边标出疑难字词。   3.质疑问难,讨论释疑。   [课件显示]   ①善:擅长 ②者:……的人 ③而己:罢了 ④哗:大声说话 ⑤当是时:在这个时候 ⑥稍稍:渐渐 ⑦以为:认为 ⑧百千人:成百上千的人 ⑨色:脸色 ⑩走:跑   (注:按序号依次显示,每序号内黑色字体先显示,红色字体后显示)   4.抽生口译课文,其他同学听译课文,在翻译不当之处作标记   5.交流订正翻译错误之处。   6.请用自己的话概括本文内容   鼓励学生有创见地表述自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如“本文描写了一次精彩的口技表演,赞扬了京中善口技者的高超技艺”均可。   三、品读课文,理解内容   探究下列问题   1.课文是按什么顺序来描写口技表演的?请从文中找出依据。   明确:(按表演的先后顺序来写的,可分为表演前、表演中、表演后。文中有大量表示时间的词语。)   2.课文是从哪些方面来描写口技表演的?   明确:(主要从声响场景、听众反应两个方面来描写的)   3.分析第2、3、4段,理解课文描写层次的有条不紊。    (1) 齐读第2、3、4段。    (2)思考:这三段描写了几个场面?    明确:三个场面:①一家四口人由梦而醒。②一家人醒而梦。⑧火起后众人的慌乱惶恐    (3)让学生在书上画出这三段所描写的声音种类井口头作答。   思考:三个场面声音的变化有何特点?    明确:声音的变化总的来说是按“小一大(第一个场面)一小(第二个场面)一大(第三个场面)”的顺序来写的,其中又各有特点,如:第一个场面声音,由远到近,由外到内;第二个场面突出鼠倾盆器的声音来烘托屋内的静;第三个场面更是写得有生有色,达到高潮,声音由少而多,应接不暇。另外,声音有的是单独相继而出,有的是同时发出,   (4)思考:课文第3段的描写可否省略?这一段有何作用。   不能省去。这段写—家四口人渐渐由醒而睡,又用鼠声衬托这种宁静,既充满了生活的气息,又有情节上突兀变化.由起先的喧闹陡然落为平静,也为下一个情节积势蓄力,暗示必将有更猛烈的情形出现。这样处理,使课文情节显得起伏跌宕,生动曲折。   4.分析课文开头和结尾两段。   (1)请两位同学分别朗读这两段。   (2)思考:课文第一句“京中有善口技者”在全文起何作用?   明确:这一句交代口技表演者名气大、技艺高。“善”字统领全不是简单重复.既有呼应作用,更主要的区别在于:开头以交代道具为主,为下文作铺垫,结尾再次强调道具的简单,称赞了表演者的高超技艺,让人对这场表演还回味。   一是可以使文章首尾呼应,形成有机的整体;二是能表现口技者的精湛技艺,简单而普通的道具,繁复的声响情景,有层次、有情节、有人物、有情调,将口技者高超的技艺渲染得精妙入微、出神入化,让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极具魅力。三是开头以普通道具示人,抛出悬念,这么平常的道具,也可用来表演节目;文末再展示道具,有释疑之效,这么繁复的声响真的就是用这几样道具表演的,这既是听众的疑惑,也是读者的疑惑,两次展示道具,不是简单重复,而是反复映衬出表演者演技的精湛。   5.课文直接描摹表演的内容和过程,这是从正面表现口技者的技艺精湛。试分析这两种描写有什么作用?    明确:正面描写主要是作者对口技表演过程中的各种声响的描绘细腻生动。如“遥闻深巷中犬吠”一句就机智地暗示了夜深人静;“便有……呓语”等句交待了由睡至醒,“当是时”等句,掀起了表演的第一个小高潮。整个表演过程情节张弛有度,摇曳生姿,将听众带入艺术的境界,给人以美的享受。   侧面描写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在几个场面表演中观众的不同神情举止的变化,二是在首尾两段中对道具和场地气氛的描写。侧面描写从不同角度衬托出表演者的高超技艺,使文章表现手法富于变化,增强了感染力,显得真实可信。   6.比较第2、3、4段中听众的反应,看看有何不同并加以品味。   明确:第2段中听众的反应是:“伸颈”、“侧目”说明听得入神,被深深吸引,“微笑”、“默叹”表明对表演者的赞赏,观众初人情境,尚能自持;第3段中写“意少舒,稍稍正坐”,几个字已说明观众已渐渐融入表演情境,开始随表演内容而变化心态了;第4段写听众“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恨不得赶紧逃脱这场火灾,说明已完全进入到表演者创造的生活情境中,都失去了自持能力。这三处侧面描写,层层深入,生动而细腻地刻画出听众的心理变化过程。    学生一边整理,一边显示下列提纲:   [课件演示]   声响场景 听众反应   (2) (2)   施 屏   表演前 一……而已 满坐寂然   (1) (少顷)抚尺一下      (3)逐行显示 (4)      口 睡 犬吠、欠伸、呓语 伸颈、侧目   醒 (既而)醒、啼、抚、乳、呜、絮 微笑、默叹   入 (当是时)   睡 (一时) 众妙毕备 以为妙绝   (5) (6)(逐行显示) (7)(逐行显示)   (未几)(hōu)、止、鼠、咳 意少舒、稍正坐   (8) (9) 善   表演中 (14)   (1) 深 (忽)呼 哭 变色离席   技 夜 (俄而)百千……声 奋袖出臂   凡所应有,无所不有   火 不能指其一端 两股战战   警 不能名其一处 几欲先走   (5)   (10)逐行显示 (10)逐行显示   (忽然)抚尺一下   撤 屏 群响毕绝   表演后 一……而已   (1) (12) (13)    正面描写 侧面烘托   (15) (15)      首尾呼应   (16)   四、揣摩语言,领会主旨。    1. 课文中写犬吠用“遥闻”,写鼠声用“微闻”,有什么好处?   明确:“遥闻”表远远地听到之意,营造出小巷幽深、夜黑宁静的氛围,一开始便把人们带入了特定的生活环境中。“微闻”是指声音轻而慢,从侧面突出房间的寂静。这两个词用得恰如其分,符合人们在生活中的听觉感受。   2.课文写小儿“含乳啼”,大儿“絮絮不止”,好在哪里?   明确:准确传神,让人一下子就在脑海里浮现出这幅画面。   3.文中用了许多表示时间的词语,这些词语有何作用?   明确:表示突然发生的有“忽”、“忽然”;表示几件事同时发生的有“一时”;表示相继发生的有“既而”;表现在特定的某个时间内发生的有“是时”,表示过了很短时间就发生的有“俄而”、“少顷”、“未几”。这些词语运用灵活多变,准确地反映了表演者在不同情况下制造出的声响种类和听觉效果,表现出其技艺之高深。   4.课文第4段中写起火。救火场面,连用五个“百千”,表达效果怎样?   明确:“百千”指多、杂,突出了火情急、火势猛的特点,也宣染出人们的紧张和慌乱。   五、拓展延伸,迁移练习   1、[课件]播放《百鸟朝凤》选段,   要求:学生用文字将自己听到的乐曲描绘下来,字数在200字左右。   2、[课件]播放一段口技表演片断,   要求:学生用文字描述下来,字数300字左右。         A级(见课后练习)   B级:阅读下列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芒山盗   宣和①间,芒山②有盗临刑,母亲与之诀③。盗对母云:“愿如儿时一吮母乳,死且无憾。”母与之乳,盗啮断乳头,流血满地,母死。盗因告刑者曰:“吾少时,盗一菜一薪,吾母见而喜之,以至不检④,遂有今日。故恨杀之。”呜呼!异矣,夫⑤语“教子婴孩”,不虚也!   (选自明•陈继儒《读书镜》)   [注释]①宣和:宋徽宗赵佶年号(公元1119—1126)。②芒山:山名,在河南砀山北。③诀:永别。④检:约束,制止。⑤夫:发语词,表示后面有所议论。   1.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并释义。   ①愿如儿时一吮母乳 音: 义:    ②盗因告刑者曰 音: 义:    ③以至不检 音: 义:    ④夫语“教子婴孩” 音: 义:    2.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芒山有盗临刑 愿如儿时一吮母乳   A B   盗一菜一薪 母与之乳   吾母见而喜之 母亲与之诀   C D   故恨杀之 母与之乳   3.翻译下列句子   ①吾少时,盗一菜一薪,吾母见而喜之,以至不检,遂有今日。   译文:    ②夫语“教子婴孩”,不虚也!   译文:    4.这个故事留给我们什么样的启示呢?   答:    [参考答案]1、①shǔn吮吸②yīn于是③jiǎn约束、检点④fú发音助词2、D3、①我小时候,偷来一棵菜一根柴,我的母亲看见了,却很喜欢我的这种不良行为,以至于后来不能约束自己,才有今天的下场。②俗话说:“教育孩子要从幼儿就开始。”这真不假啊!4、教育孩子要从小开始。(意思对即可)      C级: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口 技   清•蒲松龄   村中来一女子,年二十有四五,携一药囊,售其医。有问病者,女不能自为方,俟暮夜问诸神。晚洁斗室,闭置其中。众绕门窗,倾耳寂听;但窃窃语,莫敢咳。内外动息俱冥。   至夜许,忽闻帘声。女在内曰:“九姑来耶?”一女子答云:“来矣。”又曰:“腊梅从九姑耶?”似一婢答云:“来矣。”三人絮语间杂,刺刺不休。俄闻帘钩复动,女曰:“六姑至矣。”乱言曰:“春梅亦抱小郎子来耶?”一女曰:“拗哥子!呜呜不睡,定要从娘子来。身如百钧重,负累煞人!”旋闻女子殷勤声,九姑问讯声,六姑寒暄声,二婢慰劳声,小儿喜笑声,一齐嘈杂。即闻女子笑曰:“小郎君亦大好耍,远迢迢抱猫儿来。”既而声渐疏,帘又响,满室俱哗,曰:“四姑来何迟也?”有一小女子细声答曰:“路有千里且溢,与阿姑走尔许时始至。阿姑行且缓。”遂各各道温凉声,并移坐声,唤添坐声,参差并作,喧繁满室,食顷始定。即闻女子问病。九姑以为得参,六姑以为宜得芪,四姑以为宜得术。参酌移时,即闻九姑唤笔砚。无何,折纸然,拔笔掷帽丁丁然,磨墨隆隆然;既而投笔触几,震笔作响,便闻撮药包裹苏苏然。顷之女子推帘,呼病者授药并方。反身入室,即闻三姑作别,三婢作别,小儿哑哑,猫儿唔唔,又一时并起。九姑之声清以越,六姑之声缓以苍,四姑之声妖以婉,以及三婢之声,各有态响,听之了了可辨。群讶以为真神。而试其方变不甚效。此即所谓口技,特借之以售其术耳。然亦奇矣!   昔王心逸尝言:“在都偶过市廛,闻弦歌声,观者如堵。近窥之,则见一少年曼声度曲。并无乐器,惟以一指捺颊际,且捺且讴,听之铿锵,与弦索无异。”亦口技之苗裔也。   1.本文与课文同是描写口技表演的,两不一样,课文描写口技表演,意在讴歌口技者的精湛技艺。而本文立意则要复杂一些,既有揭示江湖骗子的行骗伎俩,也有对其精湛技艺的感叹。)   2.本文与课文相比在写法有何异同,试作简要分析。   (本文与课文相同点是都对口技表演从正面进行细致深入的描绘,以表现口技者高超的技艺。不同的是课文正面描写和侧面相结合,且侧面描写也占相当重的笔墨,将听众的反应也描写得非常具体,使之对口技者的技艺起到烘托作用。而本文则重点对口技者表演的声响进行描写,对听众的反应则是一笔带过。   附:相关资料   1、口技教学图片:http://.cn/200301/ca137874.htm   2、《口技》资料:谈《口技》中两个声响场景之间的联系。   《口技》一文中第二部分是描写精彩的口技表演,其内容是两个声响场景组成的一次深夜火警。第一个声响场景表演深夜一家四口由睡到醒,再由醒入睡的过程;第二个声响场景是表演一次从发现“失火”到“救火”的情况。好像“失火”是从“忽一人大呼‘火起’时开始的,其实不然。在讲解课文时应该补充说明如下:   第一个声响场景(一家四口由睡到醒)是因“深巷中犬吠”引起(“惊觉欠伸,而犬吠又是由失火引起的。此时就应讲清:因犬的听觉和嗅觉特别灵敏,所以火灾初起时能惊而“吠”。此时微火蔓延,犬吠声声惊醒了一些人(口技只能表现一家,实为多家。)火势还在不断蔓延,但狗叫了一阵以后,习惯了火发出的“声”“光”,停止了“吠”声,因而这一家又由醒入睡,从而结束了第一个声响场景(静—动—静)。   火势继续发展,光与声逐渐增强,总得要惊醒附近的某一个人(况且有许多人已被前次“犬吠”声惊醒,正处于半寐之中),一发现火光,必然“大呼‘火起’”,“俄而百千人大呼”。这就自然引出了第二个声响场景。   以上内容在讲解口技表演时,用简单明了的口头语言向学生交代清楚,既不耽误课堂时间,又可使学生懂得两个声响场景的内在联系。前为“火惊犬吠”“犬吠人醒”,但人末发现火情而又入睡;后为“一人大呼”“百千人大呼”,引起“百千犬吠”。   这样,使学生对本文层次领会得更加深刻,从而进一步理解我国古代口技艺人的高超技艺及其智慧和才能。   (《多媒体教学支持系统•九年义务教育语文第二册》人教社)   http://.cn./200305/ca208087.htm   3、揭东奇童逼真口技   揭东县曲溪镇路篦村有个奇童,无师自通练就一口奇特的口技,能模仿多种动物的叫声,维妙维肖。他的梦想是能当一名口技演员。   奇童叫吴两发,今年才10岁。在路篦村,有关吴两发的趣事一直为村民茶余饭后所津津乐道。小两发5岁时,有一次他看到邻居的小羊在吸母羊的奶汁,感到很好奇,便跟着爬上去吸,没想到被母羊后脚踢得鼻青脸肿。小两发灵机一动,便模仿羔羊的叫声,然后再爬上去吸,母羊果然很驯服,以后任他怎么吸奶也不踢了,这事一直持续了10多天才被邻居发现。   村民们说只要晚上他趴在田里学蛙叫,便会有不少青蛙聚集到他跟前,有时学几声母猫叫,竟能引来几只公猫。   小两发的父亲说,发现儿子这一天赋是在几年前,一次当他给儿子洗澡时,儿子忽然模仿了几声鸡啼,谁知竟引来了成群结队的鸡,叫声欢腾。   采访中,小两发即兴表演了几声鸡啼,只见他屏心静气,张口发音,几声清脆的公鸡啼唱便十分逼真,特别是尾音更加维妙维肖,周围的公鸡听到后跟着叫起来,颇为壮观。   但想当技演员的吴两发学习成绩却老是赶不上去,为此他的父母忧心忡忡,他们希望有人能帮助他梦想成真。(据《汕头都市报》9月16日报导)   http:///topfiles/tdchaoshan/qiton0916.htm   4、《口技》资料:作者简介   据乾隆《晋江县志》卷一说:“林嗣环字起八,由安溪徙晋江。”又据乾隆《泉州府志选举志》称:“林嗣环,崇祯十五年壬午科(1642年)举人,顺治六年已丑科(1649年)进士。”他官至广东海南副使,驻琼州。《县志》称他:“有风裁,在任多惠政。以拒琼帅府(琼州驻军统帅)执戮番舶之议,尚、耿二潘(清朝派去统治广东一带的平南王尚可喜和靖南王耿精忠)共嗾帅劾之,被逮问。慷慨力陈潘兵不法事,由是调耿藩于闽,嗣环落职。”罢官之后,因原籍福建已是耿精忠的辖地,为防备耿的报复打击,他不敢回家,就“寓西湖,日倘徉湖山诗酒间”。因他对海南岛人民有善政,“卒,琼人设主祖包拯祠中”以纪念他。   林嗣环的著作有《铁崖文集》《海渔林嗣环抄袭金圣叹的文章被他“捉住”了。聂先生说,林嗣环《秋声诗•自序》(即《口技》)与金圣叹《第五才子书水浒》第六十五回总批文字大同小异,而金批《水浒》刊行早于收录《秋声诗•自序》的《虞初新志》四十年;又说:“《秋声诗•自序》是康熙癸亥(二十二年)的‘时贤’所作,而金圣叹的《水浒序三》,记时为‘崇祯十四年二月二十四日’,去康熙二十二年已四十一年,金氏本人已死二十二年(被杀于顺治十七年)”,著名《水浒》专家张国光先生著文,指出应将《口技》的著作权归给金圣叹,他从行文整体角度,论证了林嗣环抄本拙劣。这个意见,亦未引起足够重视。   (《多媒体教学支持系统•九年义务教育语文第二册》人教社)   http://.cn./200305/ca208085.htm   

罗老师

【篇二】七年级下册语文猫教学设计

《猫的故事》《童区寄传》同步阅读训练 学案设计(北师大七年级下册) 一、阅读下列语段,完成1—6题。(16分)           当天夜里,听见铁罐响,起初是在后院砖地上哗啷哗啷的响,随后像是有东西提着铁罐猱(   )升跨院的枣树,终乃在我的屋瓦上作响。屋瓦是一垅一垅的,中有小沟,所以铁罐越过瓦垅的声音是格登格登的清晰可辨。我打了一个冷战:难道是那只猫的阴魂不散?她拖着铁罐子跑了一天,藏躲在什么地方,终于夤(   )夜又复光临寒舍,我家究竟有什么东西值得使她这样的念念不忘?  哗啷一声,铁罐坠地,显然的是铁丝断了。几乎同时,噗的一声,猫顺着我窗前的丁香树也落了地。她低声的呻吟了一声,好像是初shì(  )重负后的一声叹息。随后我的书房窗纸又撕破了——历史重演。  这一回我下了决心,我如果再度把她活捉,要用重典,不是系一个铁罐就能了事。我先到书房里去查看现场,情况有一些异样,大书架接近顶棚最高的一格有几本书洒落在地上。倾耳细听,书架上有呼噜呼噜的声音。怎么猫找到了这个地方来酣睡?我搬了高凳爬上去kuī(   )视,吓我一大跳,原来是那只瘦猫拥着四只小猫在喂奶!四只小猫是黑白花的,咕咕容容的在猫的怀里乱挤,好像眼睛还没有睁开,显然是出生不久。在车船上遇到有妇人生产,照例被视为喜事,母子好像都可以享受好多的优待。我的书房里如今喜事候门,而且一胎四个,原来的一腔怒火消去了不少。天地之大德曰生,这道理本该普及于一切有情。猫为了她的四只小猫,不顾一切的冒着危险回来喂奶,伟大的母爱实在是无以复加!  猫的秘密被我发现,感觉安全受了威胁,一夜的功夫她把四只小猫都叼离书房,不知运到什么地方去了。1、给带横线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4分)猱(   )  夤(   )夜   初shì(  )重负   kuī(   )视2、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语段的大意。(2分)                                                                         3、“四只小猫是黑白花的,咕咕容容的在猫的怀里乱挤,好像眼睛还没有睁开,显然是出生不久。”“好像”“ 显然”用在一起,是不是矛盾?为什么?(2分)                                                                                                                                                4、“它拖着铁罐子跑了一天,藏躲在什么地方,终于夤夜又复光临寒舍”一句中“光临寒舍”一词用得恰当吗?为什么?(2分)                                                                     5、结合语段中画线句子及全文内容,分析作者思想情感的变化。(2分)                                                                                                                                                 6、简要评析语段结尾蕴藏了怎样的深意?(2分)                                                                                                                                                     二、阅读下面课内文字,完成7——12题。(16分)1)我的家在北平的一个深巷里。有一天,冬夜荒寒,卖水萝卜的,卖硬面饽饽的,都过去了,除了值更的梆子遥远的响声,可以说是万籁俱寂。这时候屋瓦上嗥的一声猫叫了起来,时而如怨如诉,时而如诟如詈,然后一阵跳踉,窜到另外一间房上去了,往返跳跃,搅得一家不安。如是者数日。 2) 北平的窗子是糊纸的,窗棂不宽不窄正好容一只猫儿出入,只消她用爪一划即可通往无阻。在春暖时节,有一夜,我在睡梦中好像听到小院书房的窗纸响,第二天发现窗棂上果然撕破了一个洞,显然的是有野猫钻了进去。大概是饿极了,进去捉老鼠。我把窗纸补好,不料第二天猫又来,仍从原处出入,这就使我有些不耐烦,一之已甚岂可再乎?第三天又发生同样情形,而且把书桌书架都弄得凌乱不堪,书桌上印了无数的梅花印,我按捺不住了。我家的厨师是一个足智多谋的人,除了调和鼎鼐之外还贯通不少的左道旁门,他因为厨房里的肉常常被猫拖拉到灶下,鱼常被猫叼着上了墙头,怀恨于心,于是殚智竭力,发明了一个简单而有效的捕猫方法。他用铁丝一根,在窗棂上猫经常出入之处钉一个铁钉,铁丝一端系牢在铁钉之上,另一端在铁丝上做一活扣,使铁丝作圆箍形,把圆箍伸缩到适度放在窗棂上,便诸事完备,静待活捉。猫窜进屋的时候前腿伸入之后身躯势必触到铁丝圆箍,于是正好套在身上,活生生悬在半空,愈挣扎则圆箍愈紧。厨师看我为猫所苦无计可施,遂自告奋勇为我在书房窗上装置了这么一个机关。我对他起初并无信心,姑妄从之。但是当天夜里居然有了动静,早晨起来一看,一只瘦猫奄奄一息的hè(  )然挂在那里!3) 厨师对于捉到的猫向来执法如山,不稍宽假,我看了猫的那副可怜相直为她缓颊。结果是从轻发落予以开释,但是厨师坚持不能不稍予yīng(  )惩,即在猫身上原来的铁丝上系一只空罐头,开启街门放她一条生路。只见猫一溜烟似的唏哩哗喇的拖着罐头绝尘而去,像是新婚夫妻的汽车之离教堂去度蜜月。跑得愈快,罐头响声愈大,猫受惊乃跑得更快,惊动了好几条野狗在后面追赶,黄尘滚滚,一瞬间出了巷口往北而去。她以后的遭遇如何我不知道,我心想她吃了这个苦头以后绝对不会再光顾我的书房。窗户纸从新糊好,我准备高枕而眠。7、给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3分)1)如诟如詈 (   )(   )2)调和鼎鼐 (   )  3)奄奄一息(  )4)yīng惩(      )  5)hè(     )然8、解释文中加点的词句。(5分)1)如怨如:2)一之已甚岂可再乎:3)如是者数日:4)左道旁门:5)缓颊:9、文中划线句体现了作者怎样的语言风格?(2分)                                                                         10、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语段主要内容。(2分)                                                                       11、请你指出带横线句子的妙处(2分)                                                                                                                                                 12、文中说“第三天又发生同样情形”,“同样的情形”指的是怎样的情形?(2分)                                                                          三、阅读下面文言语段,回答问题  童寄者,郴州荛牧儿也。行牧且荛,二豪贼劫持,反接,布囊其口,去逾四十里,之虚所卖之。寄伪儿啼,恐栗,为儿恒状。贼易之,对饮酒,醉。一人去为市;一人卧,植刃道上。童微伺其睡,以缚背刃,力上下,得绝;因取刃杀之。    逃未及远,市者还,得童,大骇,将杀童。遽曰:“为两郎僮,孰若为一郎僮耶?彼不我恩也;郎诚见完与恩,无所不可。”市者良久计曰:“与其杀是僮,孰若卖之?与其卖而分,孰若吾得专焉?幸而杀彼,甚善!”即藏其尸,持童抵主人所,愈束缚牢甚。夜半,童自转,以缚即炉火烧绝之,虽疮手勿惮;复取刃杀市者。因大号。一虚皆惊。童曰:“我区氏儿也,不当为僮。贼二人得我,我幸皆杀之矣。愿以闻于官。”    虚吏白州。州白大府。大府召视儿,幼愿耳。刺史颜证奇之,留为小吏,不肯。与衣裳,吏护还之乡。乡之行劫缚者,侧目莫敢过其门,皆曰:“是儿少秦武阳二岁,而讨杀二豪,岂可近耶?”13、下面句中的“之”与“之虚所卖之”中后一个“之”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2分)(   )A、因取刃杀之   B、与其杀是僮,孰若卖之?C、我幸皆杀之矣  D、童自转,以缚即炉火烧绝之14、下面句中的“其”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两项是(2分)(       )a)侧目莫敢过其门  b)即藏其尸 c)童微伺其睡 d)反接,布囊其口A、ad   B、ab  C、cd   D、ac  15、试比较赏析区寄两次脱身的描写,这样写表现出区寄怎样的形象?1)童微伺其睡,以缚背刃,力上下,得绝;因取刃杀之。(2分)                                                                       2)夜半,童自转,以缚即炉火绝之,虽疮手勿惮;复取刃杀市者。(2分)                                                               16、结尾一段对表现区寄有什么作用?(2分)                                                               17、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6分)①布囊其口       (    )  ②之虚所卖之     (    )  ③贼易之         (    )④微伺其睡       (    )  ⑤虽疮手勿惮     (    )  ⑥刺史颜证奇之   (    )18、用白话翻译下面句子。(6分)1)童寄者,郴州荛牧儿也。(1分)                                                                2)以缚背刃,力上下,得绝。(1分)                                                               3)彼不我恩也;郎诚见完与恩,无所不可。(2分)                                                                4)是儿少秦武阳二岁,而讨杀二豪,岂可近耶?(2分)                                                                          19、区寄只是一个小孩,他是凭借什么战胜凶恶的强盗的?(2分)                                                                                                                                                          20、区寄表现了哪些不同于一般孩子的品质?文章是如何体现的?(4分)                                                                                                                                       选做题:病句修改1、下面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2分)A.通过社会实践活动,让我们接触了社会,开阔了视野。B.阅读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的重要途径。C.在学习中,我们要及时解决并发现存在的问题。D.一进入体育场,大家就看到五颜六色的彩旗和欢呼声。2、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 2 分)A .为了防止失窃事件不再发生,保安部门采取了切实有效的措施.B .能不能战胜自己思想上的弱点,是一个人在事业上成功的关键.C .语文综合性实践活动,使我们开拓了视野,增强了能力.D .我们只要相信自己的能力,才能在各种考验面前充满信心.3、选出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2分)    (    )A.新形势下的教育就应该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善于思考、善于创造的水平。B.读了此文,我懂得了“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道理。C.通过这次作文评比,使她的自信心增强了。D.能否取得好的成绩,关键就在于要勇于克服困难,充满自信。4、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2分)A.从这件事中,我不仅重新认识到学习,而且收获了一份友谊。B.在学习与不学习这两条路该面临我们抉择时,有人选择了学习。C.图书馆是文化积淀的载体、知识的殿堂和信息的集散地。D.我国将加强对城市规则的调控,完善和建立城市建设引导体系。参考答案1、略2、当我发现母猫是为了四只小猫后,对母猫有了敬意。3、“好像”与“显然”同时用在这里,并不矛盾。“好像”是对小猫刚出生时眼睛欲开还闭的样子的生动描写;“显然”则是对此做出的肯定判断。看似矛盾,实则准确。4、恰当“光临寒舍”本来是谦敬之辞,是人与人交往时用的客套话。这里用在猫身上,拟人化的特点相当鲜明,因此显得诙谐、生动、有趣。5、作者的感情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由原来的“不耐烦”“按捺不住”到“可怜”,再到“要用重典”,到最后的被猫的母爱感动,赞美“伟大的母爱”,情感的变化真可谓一波三折。6、最后一段给人留下了难以弥补的遗憾。这里的文字非常平实,没有多少形容却蕴藏着比一般的感叹和渲染更为动人的力量,令人掩卷沉思:动物也有与生俱来的爱和美德,人类有什么权力虐待动物并以此为乐呢?如果我们缺乏对动物的爱心,就只能领受无法弥补自己过失的遗憾。7、1) gòu  lì  2) nài  3) yǎn 4)膺  5)赫8、1)如怨如诉:形容乐器声、风声等好象在埋怨或诉说。课文中用来形容猫的叫声。2)一之已甚岂可再乎:(错误、干扰等)有一次就已经很过分了,怎么还可以有第二次呢?3)如是者数日:像这样有好几天4)左道旁门:比喻不合正统的技艺5)缓颊:为人求情9、运用文言色彩很重的词语,造成洗炼的表达效果,表现了作者幽默诙谐的语言风格。10、猫对我生活的干扰,我不堪其扰,对猫进行了适度的惩罚。11、运用比喻,形象的写出了猫受罚逃跑时的狼狈相,突出了逃跑速度之快。同时,将猫的逃跑同新婚夫妇的汽车离开教堂相比,既具有调侃的意味,又具有幽默风趣的效果12、猫把窗棂撕破了一个洞,钻入我的房间13、B  14、A   15、1)表现了区寄的机智勇敢  2)表现了区寄的机智勇敢顽强  16、运用了侧面描写,突出表现了区寄的智与勇,表现了区寄精神的巨大的震撼力量17、①捂住或塞②虚通墟,集市③以.....为易或轻视④偷偷、悄悄⑤烧伤⑥以......为奇或认为与众不同18、1)儿童区寄,是柳州打柴放牛的孩子。2)把绳子靠在刀刃上,用力上下磨,绳被磨断了。3)他不好好对待我,您果真能保全我的性命并好好的对待我,没有什么不可以的。4)这个孩子比秦舞阳小两岁,却杀死了两个强盗,怎么可以接近呢?19、利用了常人认为的孩子胆小、体弱、幼稚的认识来麻痹敌人,还利用了对手趋利的弱点。20、胆识、镇定过人,智勇双全,不为利所动。文章通过细节描写来展现他的品质,如伪儿啼哭、以缚背刃、以利诱贼、疮手勿惮、哭叫报官等。结尾还用了侧面描写手法。修改病句  1、B   2、C   3、B  4、C 

郑曦

【篇三】七年级下册语文猫教学设计

《我为少男少女们歌唱》 教案教学设计(语文版七年级下册) 一、新课导入1、激情导人:   我们经常说青少年是“花季少年”、“花季少女”,青少年阶段是“花样年华”、“花季雨季”。因为青少年时期是最美好的时期,它意味着希望,象征着未来,代表着正在生长的蓬勃的力量,它值得我们为之歌唱。当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侵华战争,国土沦陷,民族处于危亡的关头。许多爱国青年纷纷投身于汹涌的抗日救亡浪潮中。一位诗人就以豪迈的激情为他们创作了一首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首《我为少男少女们歌唱》。二、作者及有关背景。   何其芳(1912-1977),现代诗人,文学评论家,1938年,作者何其芳告别国民党统治区黑暗、压抑、窒息的旧生活,奔赴革命圣地延安。到了延安,亲眼目睹了延安军民火热的战斗生活,创作思想较前期(主要表现对生活的不满),有了很大的改变,写出了大量热情讴歌延安和抗日根据地的作品。《我为少男少女们歌唱》就写于这一时期(1942年)。当时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延安革命根据地的抗日军民,特别是延安的青少年们一边战斗,一边生产,一边学习,显示出蓬勃的生机。诗人从中感受到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以豪迈的激情创作了这首诗。   代表诗集《汉园集》、《预言》,散文集《画梦录》三、题解  1、诗题中的“我”是谁?    ①作者何其芳。   ②同作者有相同观点的人。  2、“我”为谁歌唱?   为少男少女们歌唱。  3、文中的少男少女在当时指哪些人?今天指那些人?    ①20世纪40年代延安地区的少男少女。   ②社会主义新中国的少男少女。   也就是指青少年 教师:诗人歌唱是面向“少男少女”,这里的少男少女不管是20世纪40年代延安地区的少男少女,还是社会主义新中国的少男少女——不是实指,那么都代表什么?明确:少男少女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因此少男少女代表着一种新的生活、新的希望、新的力量,所以诗人感到生活在延安的少男少女们是幸福的,他们的生活充满青春的活力,显示着勃勃生机,使人想到他们就是新中国的未来和希望。目的是鼓舞广大的青少年投身现实生活,为国家民族的未来而胸怀大志。   由此诗人歌唱面向“少男少女”,实际上就是面向祖国的未来,面向民族的希望,为新世界歌唱。朗读诗歌1、指导朗读:感情基调很明显,奔放快乐,积极向上,对这种诗歌怎样朗读呢?明确:语速稍快,语调适当高亢一点,尤其是排比性的诗句。要读得有气势一些。2、听录音示范朗读,划分节奏,找出重音。3、齐读五、诗歌解读1、第一小节:⑴、首先交代题目,“我为少男少女们歌唱”,这是本节的中心句,在这里老师有个问题:刚才我们从题目中知道“少男少女们”就是“青少年”,诗人为什么不说“我为青年们歌唱”?明确:意思虽相同,但节奏感不同,用“青少年”比较直率些,而用“少男少女们”比较委婉,诗歌注重音乐美,“少”字两个去声重叠,节奏感较为委婉、响亮。  ⑵、接下来是为少男少女歌唱的内容,采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明确:采用了排比、暗喻(3)、那么文中把“少男少女”比作什么?  “早晨”、“希望”、“属于未来的事物”、“正在生长的力量”、那么这四个事物有什么共同点?    这四种事物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一种开始、积极向上,给人希望,给人以鼓舞。这四句诗还暗含了另外一层政治意义,即歌颂延安的新天地和共产党领导下的新生活。   何其芳说:“我感到 “早晨”、“希望”、“属于未来的事物”、“正在生长的力量”与“少男少女”有着共同的特点的,都是吸引我们去热爱的。   第一节诗迎面扑来的是清新明快的感觉,揭示“少男少女”的特点,明确表达了要给青年们唱赞歌的理由,迸发出蓬勃的热情,这是诗人爱祖国、爱人民的思想感情的具体表现,为全诗定下了基调。(5)、朗读第一节2、第二节、诗人充分发挥形象思维的艺术魅力,运用什么修辞手法?   比喻教师:其本体是歌声,而喻体有没有出现呢?学生:没有教师:那你认为喻体是什么?学生:??????教师:“飞”、“停留”是什么词?学生:动词教师:从这两个动词可以知道其喻体是什么?学生:小鸟教师:诗人以命令的语气,要小鸟为他所唱的歌,插翅飞翔,飞到哪里去?明确:“飞到年轻人的心中”。教师:“飞到年轻人的心中”干嘛?学生:“寻找停留的地方”教师:对,飞到年轻人的心中”是去寻找归宿。也就是说,诗人迫切希望他的歌声(即歌声中流露出的那种乐观向上的精神)能极大地感动广大青少年,引起广大青年的共鸣,激励他们向上。⑶、小结:此节承接第一节的歌唱,诗人继续高扬这种明快的调子,调动丰富的想象,把歌唱这种相对抽象的事物写得具体生动。这里的“年轻人”实际上又与“少男少女”相照应,进一步突出诗人所要歌唱的新生事物和新生力量。3、朗读第3节⑴、什么东西会使草“颤抖”呢?明确:“春风”,会使草“颤抖”,教师:这里采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快乐或者好的思想”比喻成春风。⑵、第3节中的“微风”和“阳光”代表着什么?或者说它们的本体是什么?明确:从语言的角度看,这节诗只有一句话,所以要弄清这处问题,一定要结合全句来理解。作者把自己比喻成一株小草,“快乐或者好的思想”曾使小草“颤抖”过,也就是说作者受到过“快乐或者好的思想”的感染和鼓舞。诗人也希望这些“快乐或者好思想”传播开来,像和煦的春风吹拂少男少女们的心灵,像温暖的阳光照耀着少男少女们,使他们意志坚强,奋发向上,永葆青春的活力。由此可见,这里的“微风”和“阳光”代表着“快乐或者好的思想”。    思考与练习二:(“微风”和“阳光”两个比喻——也就是说希望她的歌声能极大地感动广大青年,引起广大青年的共鸣。)⑶、“颤抖过的/快乐或者好的思想,/都变成声音飞到四面八方去吧,/不管它像一阵微风/或者一片阳光。”这几句诗是这首诗歌的精彩之处。诗人揭示了歌声的来源,乃是“快乐或者好的思想”,诗人来到延安这一片全新的天地里,每天接触新的事物、新的快乐、新的思想,他简直如刚来到世界的婴儿一般,激动好奇地看这个世界,并热切地投入它的怀抱。诗人要把自己的快乐和好的思想尽快地变成歌声,长上翅膀,飞到四面八方,让每一个人都听到,尤其让少男少女们听到。在诗人那里,这是何等美好的心境!这里,诗人先把快乐和思想比成声音,又把声音比成“微风”“阳光”,互相构成比喻,显示了诗人丰富的想象力。⑷、这一节又有一句与第二节中的“你飞吧”相照应,是哪一句呢?明确:“都变成声音飞到四面八方去吧”,这里表现了诗人迫切希望自己的歌声得到广大“少男少女们”的积极反响。2、第4节教师:诗人的充满乐观向上精神的歌声对自己有什么作用?(忘掉忧伤、变得年轻、充满梦想、充满希望。)⑴、这一节诗人将忧伤抛下,变得年轻,充满梦想,诗人写自己在新事物、新思想的熏陶下的变化,在诗中有什么作用?明确:这节是第二、三节诗意的进一步深化。诗人写他为“少男少女们歌唱”,把忧伤抛在了一边,重新变得年轻,对生活又充满了“梦想”和“渴望”。这里暗含诗人现在与过去的对比。诗人在去解放区以前,思想和创作低沉、压抑,虽然写出了一些好作品,但总是无端地呈现灰色调,未能给人积极向上的勇气;来到延安之后,诗人重新弹奏生活的琴弦,发出的琴声,已经“失掉了成年的忧伤”,而是变得轻快,变得健康。“又”字说明诗人的“梦想”和“渴望”一度消失。作为现在成年的诗人,再也不是过去的诗人了!告别了旧我,诞生了新我。心情无比激动。教师:这首诗不仅赞美了青年,也鼓舞了成年:不要对生活失去理想和希望。诗人要求成年人考虑怎样去影响青年,同时又要向青年学习点什么。这是诗人构思的基点,也是诗人思想深度的表现。教师:讲解教师用书P225(三)课堂小结教师:因此这首诗的主旨是:诗歌通过诗人对少男少女们的热情歌唱的方式,鼓舞广大青年人热爱火热的现实生活,为国家民族的未来而胸怀大志。同时也表达了诗人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憧憬祖国美好未来的情怀。朗读诗歌我∕为少男少女们∕歌唱。我∕歌唱早晨,我∕歌唱希望,我∕歌唱∕那些属于未来的事物我∕歌唱∕正在生长的力量。(感情应积极热烈)我的歌呵,你飞吧,飞到∕年轻人的心中去找∕你停留的地方。(突出“飞”,应热情奔放)所有∕使我像草一样∕颤抖过的快乐∕或者好的思想,都变成声音∕飞到∕四方八面去吧,不管∕它像一阵微风或者∕一片阳光。(应抑扬顿挫)轻轻地∕从我琴弦上失掉了∕成年的忧伤,我∕重新变得年轻了,我的血∕流得很快,对于生活∕我又充满了∕梦想,充满了∕渴望。(感情逐渐升高,推向高潮。)教师:讲解思考与练习一、二四、小结:   这首诗以丰富的想象,新奇的比喻,表达诗人热爱青少年,热爱新生活,勇于塑造新我的思想感情;语言精炼生动、刚健清新;节奏感强,押韵讲究,既有第一节一气贯注的排比,也有第二、三节的整散兼顾的诗行。这是一首艺术性很高的好诗。五、拓展延伸比较阅读《毕业歌》这两首诗都写于民族危急存亡关头,都是写给抗战时期的青年的,但在立意上侧重点有所不同。《我为少男少女们歌唱》主要是歌颂少男少女,歌颂他们热情奔放的青春,歌颂他们代表着祖国的未来和希望。从而使“少男少女们”得到鼓舞。《毕业歌》则更像是面对民族危亡,向青年们吹起的号角,激励和鞭策他们勇敢地投身抗战,献身祖国。六、布置作业1、反复朗读并背诵全诗。2、读完本诗后,你觉得还可以用哪些事物来比喻少男少女?试写出几个,并说说为什么要用这样的比喻参考:早晨的太阳(朝气蓬勃)、雨后的彩虹(多姿多彩)、绚烂的春天(生机勃勃)、初生牛犊(英勇无畏)、雨后春笋(茁壮成长)。3、预习《纸船》板书设计:我为少男少女们歌唱何其芳歌唱       歌声早晨希望      一阵微风   忧伤失掉属于未来的事物        飞正在生长的力量 一片阳光   充满梦想、渴望 

杨思立

【篇四】七年级下册语文猫教学设计

七年级语文下册 26课《猫》(教师教案)

【篇五】七年级下册语文猫教学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26课猫(教案)

26 猫

教与学目标:

1、理清课文叙述的线索,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2、掌握作者通过细节描写展现猫与人的情感的写法。

3、培养客观公正、宽容仁爱、关爱弱小的待人处事原则、方法。

教与学重难点:

本文是—篇寓意深刻、感情真挚的散文。文章运用朴素的文字,生动传神地记叙了三只猫的故事,学习本文时,重点在整体感知课文的基础上,体会作者抒发的思想感情。注意细节描写对刻画形象的作用,理解故事中所包涵的深刻哲理。

教与学方法:

这篇文章叙述了作者三次养猫的经历。既有对猫的细致描绘,也有对猫的亡佚的悲哀。学习本课时,应在朗读的基础上,细细品味文章的语言,同时要学习作者组织材料的方法和技巧。把课堂交给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语文素养和联系生活实际的能力。

教学课时:2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导入新课:

猫是大家都很熟悉的一种小动物。很多家庭因为猫惹人喜爱而养它。我国著名作家郑振铎先生,他家也曾养过三只小猫。从养这三只小猫的过程中,他领悟到了一些生活的哲理和做人的道理。究竟是什么样的哲理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郑振铎先生的散文《猫》。板书课题、作者。

二 学习新课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 作者介绍:

郑振铎(1898—1958),福建长乐县人。现代作家、文学家,我国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之一。新中国成立后,曾担任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全国作协理事等职。1958年10月率中国文化代表团前往阿富汗等国进行友好访问时,因飞机失事不幸遇难。他的主要著作有《中国历史参考图谱》、《中国俗文学史》、《欧行日记》、《海燕》、《山中杂记》等。

2 预习检测 注音

( ) ( ) ( ) ( ) ( ) ( ) ( )( ) ( ) 忧郁 污涩 怅然 蜷伏 惩戒 凝望 诅骂 怂恿 叮嘱 ...........

3. 思考以下问题:

(1)文章写了几只猫?重点写哪—只?

明确:文章共写了四只猫,即自家喂养的三只猫和偷吃芙蓉鸟的黑猫。重点写了第三只猫,其篇幅占了三分之一有余。

(2)全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 找出有关起止段落,划分文章结构。

明确:课文写了三次养猫的故事,据此,文章可分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2段):写第一只猫的故事。

第二部分(3-14段):写活泼可爱的第二只猫不幸亡失的故事。

第三部分(15-34段):写第三只猫的亡失让我难过自责。

(二)读出自我,合作探究

1. 学习课文第—部分:第—只猫的故事

(1).学生齐读课文第一部分。

(2).指名学生复述第一只猫的故事。

(3)作者从哪两个时间段来写猫的形态?

明确:作者从猫“刚要来的时候”和“后来”两个时间段来写猫的形态。主要写了猫的两种形态。—是自身的形态,刚来时是花白的毛,很活泼,白雪球似的;而后来,光泽的毛也污涩了,毫无生意,懒惰郁闷。二是逗着玩的形态,滚来滚去,扑过来抢,又扑过去抢,后来却是不肯出来,不理会。

(4)家里的人对这只猫的态度怎样?从哪些细节描写可以看出来?

明确:家里人都很喜欢这只猫,如三妹“常常取了一条红带,或一根绳子,在它面前来回的拖摇着”,作者则是“坐在藤椅上看着他们,可以微笑着消耗过—、二小时的光阴”“心上感受着生命的新鲜与快乐。”因为小猫活泼可爱,一家人都很喜欢它。

(5)这只猫的结局怎么样?家里人的态度是怎样的?

明确:这只猫最终病死了。作者先交代的“不知怎地忽然消瘦了,也不肯吃东西”就已经埋下伏笔。对于这只猫的“病死”,三妹“很难过”,“我”心里也感受着一缕的酸辛。

三 课堂练习(见后附)

四 教师小结:

本文的第一部分写了第—只猫的故事。作者运用质朴的文字写出了第一只猫的可爱有趣,让人“感受着生命的新鲜与快乐。”同时,也表达了对第—只猫亡失的酸辛的感情。

五、布置作业。

1.继续预习课文第二、三部分

2.思考并概括文章的主题

六、 板书设计

外形 性格 亡失的方式 心情七年级下册语文猫教学设计

第一只猫 花白的毛 活泼 病死 酸辛

七 、学后记:

教后记:

第二课时

一、温故知新,复习旧知。(3分钟)

1.听写上节课所学词语。

2.指名朗读第一部分。

二 学习新课

(二)读出自我,合作探究

1 学习文章第二部分:第二只猫的故事

(1)第二只猫的“更有趣、更活泼”,是从哪些方面来表现的?

明确:从性情和本领等方面来表现。“园中乱跑”“不怕生人”“有时由树上跃到墙上,又跑到街上”等是表现它的性情;“会爬树”“捉蝴蝶”“会捉鼠”,这是它的本领。

(2)画出文段中表现家里的人对它的态度的词句,体会家里人对它的感情。

明确:大家都非常喜欢这只猫。主要词句有“提心吊胆”“查问得好几次”“笑着骂”“饭后的娱乐是看它爬树”等。

(3)这只猫的结局怎么样?大家持什么感情?七年级下册语文猫教学设计

明确:这只猫最终亡失了:对于这只猫的“亡失”,三妹“很不高兴”,作者也是“怅然”“愤恨”“诅骂”。

(4)家里人对周家的丫头,不知名的捉去猫的人所持的态度,说明了什么?

明确:家里人责怪周家的丫头,诅骂不知名的夺去小猫的人。“周家的丫头”代表着事不关己、漠不关心的一类人,“不知名的夺去小猫的人”代表着不顾别人,自私自利的—类人。作者借第二只猫的失踪事件,表达了对那种不顾别人利益而自私自利行为的谴责与鞭挞。

2. 学习课文第三部分内容。

(1)第15、16段。

① 第三只猫的“可厌”,是从哪些方面来描写的?

明确:是从形态和性情等方面来写的。“不好看,又很瘦”“毛被烧脱了好几块”“忧郁”“懒惰”。

② 对第三只猫的厌恶,作者写了这样几句话:“大家都不大喜欢它”“连三妹那样爱猫的,对于它也不加注意”“它在我家仍是一只若有若无的动物。”这几句话在表现的角度上有什么不同?

明确:第—、三句话是—般人的角度,第二句是个别人的角度,足见第三只猫被人厌恶的程度。

(2)第17—29段。

请将“芙蓉鸟事件”的始末,按照故事发展的过程,给每一情节拟一个小标题,并说明为什么这样安排情节。

明确:有六个情节,小标题可依次拟为“买鸟”“凝望”“被疑”“蒙冤”“受罚”“真相”。这当中前:五个情节是详细述谈第三只猫的不幸遭遇,把读者置于疑云中。直到最后一个情节,才用寥寥数语揭示真相,于是疑云顿开。这样安排,不仅使情节显得曲折跌宕,而且容易激起读者对第三只猫的同情与怜悯。

(3)第30—34段。

在写第三只猫的结局时,用了哪些词语直接描写“我”的思想感情,并仔细体会这些词语的含义。

明确:作者用了“难过”一词表达自己的痛苦心情。相对以前两只猫的亡失的感情,“难过”所表示的痛苦要强烈得多。因为自己的武断,冤枉了第三只猫,“我”深感内疚和自责。越是内疚和自责,痛苦的感情也就越强烈。

(三)重点赏读,质疑探究

(1)结合课后练习一,讨论文章的主旨。

明确:阅读文学作品,允许有不同的理解,而且应该多侧面地理解,从中吸收更多的思想营养。对于课文的主题,可以自由发表看法,不作统一答案。

(2)本文采用了第—人称的叙述方式,采用这种叙述方式有么好处?

明确:作品中虚构的“我”,是三只猫的主人,他喜欢前两只猫,厌恶第三只猫;他就是前两只猫的悲剧的目击者,又是第三只猫的悲剧制造者。这样,作者可以极自然地利用“我”在文章的地位,借“我”之口,抒发作者的真情实感,揭示作品的主题思想,引起读者共鸣,收到强烈的艺术效果。

(3)体会:“自此,我家永不养猫”,这句话也是全文的结尾,它在内容和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明确:这句话在内容上是对全文的总结。“我”目睹了前两只猫的不幸后,又亲自制造了第三只猫的悲剧,深感负疚,为了不再看到这样的悲剧重演下去,“自此,我家永不养猫”这句话与文章的开头遥相呼应,在结构上形成了首尾呼应的特点。

三、 课堂练习 见后附

四 、拓展延伸:

文中的作者误解了一只猫,在生活中,你是否也曾经错怪别人或被别人误解呢?把事情经过说给其他同学听听,并和同学讨论,怎样才能减少彼此间的误解。

五 、小结

本文写的是猫,作者却巧妙地借物抒情,曲折地表达了同情、怜爱弱小者的思想感情,本文组织材料的特点是前后连贯、首尾呼应,文章在结构上严丝合缝.条理清晰。

六 、作业 能力训练

七 、板书设计

外形 性格 亡失的方式 心情

第一只猫 花白的毛 活泼 病死 酸辛

第二只猫 浑身黄色 更有趣 活泼 亡失 很不高兴 愤怒 诅咒 第三只猫 花白 不好看 忧郁 死于邻家屋脊 难过

八 、学后记:

教后记:

附《猫》课堂阅读练习

一、作者写了3次养猫,各有不同,请分析后填写表格。

来历 特点

对猫的情感变化 蕴涵思想 (外型、性情) 猫的归宿

第一只

第二只

第三只

二、作者主要写哪只猫,为什么?又为何不直接写而一开始写了第1、2只猫?

三、作者一家人不喜欢第3只流浪猫。为什么又要收留它呢?

四、文章的开局有什么特点?

五、文章的结局又有什么特点?

六、请分别摘录描写第1、2、3只猫的语句各一句,并作分析。

① 分析:

② 分析:

③ 分析:

七、体会下面语句的情感,并分析。

1、自此,我家好久不养猫。

2、自此,我家永不养猫。

3、我对于它的亡失,比以前的两只猫的亡失,更难过得多。

4、语句“想到它的无抵抗的逃避,益使我感到我的暴怒,我的虐待,都是针,刺我的良心的针!”使用了什么手法,作者要表达什么意思?

【篇六】七年级下册语文猫教学设计

初一语文下册26课《猫》教学设计

全国中小学“教学中的互联网应用”优秀教学案例评选

《猫》教案设计

【篇七】七年级下册语文猫教学设计

七年级语文下册《猫》教学设计2

《猫》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品析语言,体会作家用语的准确性,重点品味强调句的用词方法。

2、通过“我”与家人对三只小猫的情感态度的变化,来理解作家深邃的人格思想:人应当善待乃至关爱身边的一切微小生命,同时要学会勇敢的反省自我的过失。

教学重点

1、把握文本内容、鉴赏写作妙处、体会作者情思、感悟生活哲理。

2、学会客观公正、宽容仁爱、关爱弱小的待人处事原则,反对主观臆断、提倡实事求是的精神。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文章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理自知。——苏东坡, 课文提示导入

二、整体感知

1、昨天同学们已经预习了课文了是吗?那么现在请同学们花3分钟时间迅速的浏览课文,回顾一下自己昨天所预习的内容,可以在标划一些自己认为深有感触的句子。(生读文章)

2、文章一共提到了几只猫,“我”养的三只是怎么样的猫,你能不能分别用一两个词语来形容它们。(生:

1、活泼;2、更有趣且有用;3、抑郁)

a、郑振铎先生是怎样写第一只猫的可爱的?读句子,(抓住“滚来滚去”“消耗”)

b、第二只猫与第一只相比怎样?读句子(从哪些词看到它非常的活泼,特别的可爱)

c、第三只猫也可爱吗?从那些地方看出不可爱?明明存在为什么说是若有若无?

3、同学们如果让你们用数学符号“>”来表示作者及家人对这三只小猫的喜好程度,你会怎样排列他们的顺序:从这样的排列中我们可以看出我与家人养猫的目的是什么?板书

明确:人们之所以要驯猫、养猫,就是因为猫可以供人赏玩、为人所用,这是人伟大之处,也是人的贪婪之处。人类养猫是有目的性、自私心的。这就是人自私的本性,当你没用时,他绝不理睬你,对人类自己是如此,动物之类更是如此。七年级下册语文猫教学设计

三、理解阅读

1、由于我与家人一开始就不喜欢第三只小猫,所以当鸟被咬死后大家的反应是什么?(全家人把罪状都按在它头上)

读“我”和妻的两句话,应读出什么样的语气?朗读指导

2、我们断定是第三只小猫咬死的有什么证据吗?(嘴里好像吃着什么„它一定是„)

由一个不确定的依据得出一个肯定的推断,大家觉得合理吗?假设今天咬死芙蓉鸟的是第二只猫,作

者会怎么处理呢?(生猜测)

这个事件告诉我们人们性格上的一种普遍的什么弱点呢?(人往往会根据自己的喜好去判断是非对错)

3、小说安排第四只猫的出现有什么作用?(小说矛盾的激化点,高潮。体现了三猫的无辜)让我发现了自己的“错”,文中他是怎么表达的。听老师读一下,看看那种表达方式更好

“我开始觉得我错了;我开始觉得我是错了!”

让我们回顾一下强调情感的方法?(反复、感叹号、反问语气、是)

4、你在文中还能找到表现我悔过的语句吗?(生读)

针的比喻给你什么感觉?(针刺伤口小却深,映衬了这虽然是小事,愧疚极深)

5、刚才大家一致认为家人与我最喜欢的是第二只小猫,那么在这三只猫中对我以后的人生影响最大的是那只小猫,为什么?(第三只猫)请同学们找出这三只小猫亡失后,表现我们的态度的语句。(自此,我家永不养猫。”比较“自此,我家好久不养猫”)

(“好久不养”是因为突然间失去了一个亲爱的同伴,一种失落感久久萦绕在心。 “从此永不”是一种负罪感永远不能消除,一见到猫就触发了自己灵魂的伤痛)

齐读30——34这几节表达作者最深情感的语段

四、深化主题

1、真相大白后,从我的忏悔中同学们可以看出我是一个怎样的人?

(从大白后的忏悔中可以看出我是知错就改,同情弱小,善于自省的人。对于一只猫尚且如此悔过,如果冤枉了人,他会怎么做?他的好友鲁迅先生有没有相似的经历——风筝。)

2、《猫》选自《家庭的故事》发表于1925年,是郑振铎从事小说创作的早期作品。作品中虚构的“我”,是三只猫的主人,他喜欢前两只猫,厌恶第三只猫;他就是前两只猫悲剧的目击者,又是第三只猫悲剧的制造者。这样,作者可以很自然的利用“我”在文章中的地位,借“我”之口,抒发作者的真情实感,揭示作品的主题思想,即人应当善待乃至关爱身边的一切微小生命,同时要学会勇敢的反省自我的过失。(板书)

3、在这个广袤的星球上,人类不是唯一的生命形式,也不是唯一具有情感的生灵。我们一直和千姿百

态的动物相伴而生„„而人类却一直以万物之灵自居„„我们是否有权主宰其他生命形式的生存方式,甚

五、作业

写一写读《猫》这篇文章的收获与思考。

【篇八】七年级下册语文猫教学设计

七年级语文下册《猫》教学设计

《猫》导学案

主备人:初一全体

学习目标:

1、了解三只猫的不同外形、性情及在家中 的地位 2、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及蕴涵的人生哲理。 3、揣摩生动的细节描写。

4、形成关爱动物、善待生命的情感。 学习重点:

1、了解三只猫的不同外形、性情及在家中的地位。 2、形成关爱动物、善待生命的情感。 学习难点:

1、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及蕴涵的人生哲理。 2、揣摩生动的细节描写。 课时安排:2课时 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今天让我们一起从郑振铎的小说《猫》中,来聆听一段生动感人的养猫的故事,来

体验一种发人深省的养猫的快乐与伤悲……养猫诚然有乐,可是悲

从何来呢? 我们依照“理解”“品味”“感悟”三步来品读全篇。 板块一:理解

学生听读课文,标记猫的来历、外形、性情、在家中的地位、结局的语句,理解作品内容完成表格,以达到初步感知课文的目的。

语句分析:(教师择要点引导深入)

A、 B、 C、 D、

3扣“我家养了好几次猫,结局总是失踪或死亡”归纳,引导学生探讨作品结构:设 疑、讨论——删去写前两只猫的文字可以吗?

第二课时

板块二:品味

1学生朗读,标记抒情议论的语句,体会“我”的感情。

2学生按句式说话:“读 ,我体味到 。 ”

师范例:读“我坐在藤椅上看着他们,可以微笑着消耗过一二小时的光阴,那时太阳光暖暖地照着,心上感着生命的新鲜与快乐”,我体味到“我”的愉悦之情。 学生朗读、评说:

3重点品读“我心里十分难过……”一段。 (1)指名读。

(2)朗读指导:为了读出“我”的难过、后悔、自责之情,本段的朗读在语速语调上要有讲究;语速由舒缓而稍微加快,语调由低沉到略有升高。 (3)生齐读。 (4)品味语言。

扣“十分难过”“良心受伤”深入到“妄下断语”(没有事实根据地作出判定);设疑、讨论。 A、我根据什么迹象断定它咬死了“我”的芙蓉鸟? B、“凝望”是何意?“我”的证据确凿吗? C、可怜猫究竟为什么要“凝望”鸟笼呢?

D、谁是咬死“我”的芙蓉鸟的真凶?证据何在? 板块三:感悟

学生讨论、交流,按句式说话:“对于 ,我想 说: 。” 1对于作品中的“我”,对于“我”妄下断语打死可怜猫的事件,我想说: 2对于作品中的猫,我想说: 相关链接:

最近在网上公布了一组虐猫视频截 图:一名时髦女子用漂亮的高跟鞋踩踏一只小猫,直至将其脑袋踩爆。此图片迅速引起网友愤怒,并在网络上被广为转发。随后,愤怒的网民自发调查虐猫地点及虐猫女子的身份,后来网上出现一个新线索:虐猫拍摄地点是黑龙江省萝北县名山镇名山岛公园,虐猫女子是该县人民医院的护士王某,拍摄者是该县广播电视局工作者李某。3月8日,黑龙江省萝北县有关部门确认虐猫视频拍摄地点是该县名山镇名山岛公园,并称已对该事件参与者王某、李跃军展开调查。3月9日,虐猫事件参与者李跃军在网上公布检讨书。七年级下册语文猫教学设计

人与动物的关系应建立在尊重、平等的基础上,动物的生命虽然很脆弱,但它们也有它们存在的价值,我们可以主宰它们的生命,但我们要给予它们尊重 布置作业:练习册 学习反思:

2学生按句式说话:“读 ,我看到了一只 猫。” 语句分析:(教师择要点引导深入)

A“它便扑过来抢,又扑过去抢。”——一只活泼可爱的小猫。

这一处猫的动作和描写可谓文笔的精华,它用朴素的言语创造了一只活泼可爱的猫的形象 ,更重要的是能够唤起我们的想象——小猫逗玩的动态、情态栩栩如生。 B“有时蝴蝶安详地飞过时,它也会扑过去捉。”  ——一只更活泼更有趣的小猫。

这一个镜头,就是一幅美丽的图画,小黄猫圆圆的脑袋、转来转去的眼睛、伺机捕捉的形神跃然纸上,真是妙笔生辉。

C“冬天的早晨,门口蜷伏着一只很可怜的小猫。” ——一只可怜的猫。

来得可怜:在冬天的早晨它被人遗弃,无家可归,几乎为冬寒与饥饿所杀。

活得可怜:不好看,大家都不大喜欢它,它不活泼,不像别的小猫那样喜欢顽游,对于它 不加注意,仍不活泼,仍不改它的忧郁性,不去捉鼠。 去得可怜:受了冤苦,遭我毒打而屈死。

D“我看见一只黑猫飞快地逃过露台,嘴里还衔着一只黄鸟。” ——一只凶恶的黑猫。

3扣“我家养了好几次猫,结局总是失踪或死亡”归纳,引导学生探讨作品结构:设 疑、讨论——删去写前两只猫的文字可以吗?

——三次养猫的故事层层推进,写花白猫、小黄猫是为详写第三只猫(可怜猫)作必要的铺 垫,是为了与第三只猫形成鲜明的对比。这种布局,有利于更好地刻画形象、凸现中心。 4小结、板块过渡:

文章用朴实无华的言辞将三次养猫的故事娓娓道来,几只各不相同而又活灵活现的猫跃然 纸上。“文学作品的创作往往就是思想感情的宣泻”,本文在朴实的笔墨和平静的叙事中其 实潜藏着一条深沉而真挚

的感情之流。 三、品味

1学生朗读,标记抒情议论的语句,体会“我”的感情。

2学生按句式说话:“读 ,我体味到 。 ”

师范例:读“我坐在藤椅上看着他们,可以微笑着消耗过一二小时的光阴,那时太阳光暖暖地照着,心上感着生命的新鲜与快乐”,我体味到“我”的愉悦之情。 学生朗读、评说,教师择要点引导深入、指导朗读: A“我心里感着一缕的酸辛,可怜这两月来相伴的小侣!” ——“我”为花白猫的病死而难过、酸辛。

人一旦对自己喜爱的东西产生了感情,就会为它的不幸而难过。

B“我也怅然的,愤恨的,在诅骂着那个不知名的夺去我们所爱的东西的人。” ——“我”失猫的怅然,对恶人的愤恨! 这些损人利己的人实在可恨! C“自此,我家好久不养猫。”

——突然间失去了一个亲爱的同伴,一种失落感久久萦绕在心,缺德的人太气人了,叫人恨恨难消,养猫固然快乐,可是亡失的痛苦更让人难受,干脆不养了。 朗读指导:重读“好久不”,读得低沉、余味无穷。 学生朗读。

D“自此,我家永不养猫。”

——一种负罪感永远不能消除,一见到猫就触发了自己灵魂的伤痛,觉得永远愧对这类生命。 朗读指导:重读“永不”,读得沉郁、果决,读出伤痛。 学生朗读。

3重点品读“我心里十分难过……”一段。 (1)指名读。

(2)朗读指导:为了读出“我”的难过、后悔、自责之情,本段的朗读在语速语调上要有讲究;语速由舒缓而稍微加快,语调由低沉到略有升高。 (3)生齐读。  (4)品味语言。

扣“十分难过”“良心受伤”深入到“妄下断语”(没有事实根据地作出判定);设疑、讨论。 A“我”为什么暴怒,挥舞大棒虐待可怜猫? B我根据什么迹象断定它咬死了“我”的芙蓉鸟?

——“那只花白猫对于这一对黄鸟,似乎也特别注意,常常跳到桌子上对鸟笼凝望着。” C“凝望”是何意?(目不转睛地看)“我”的证据确凿吗? D可怜猫究竟为什么要“凝望”鸟笼呢?

想当初,那只可怜猫就像一个孩子,被人抛弃,无家可归,在冬天的早晨,几乎为冬寒与饥饿所杀。它忧郁,它不活泼——

可能是由于生活上什么不幸,或许是失去了亲爱的父母吧,它常常对鸟笼凝望着,也许是在羡慕鸟儿的美丽、天伦之乐,而悲叹自己的悲惨经历和孤苦伶仃的生活吧…… E谁是咬死“我”的芙蓉鸟的真凶?证据何在? 凶恶的黑猫。“逃”:作贼心虚;“衔着”:铁证如山。 4总结、板块过渡。

一种丰富的情感在娓娓道来的叙事中无声无形地流淌着,不断积淀,直至喷发。通过我们的朗读、理解、品味,我相信你们一定有许许多多的感想,一定有对作品更深层次 的感受甚至有超越作品的感悟。 四、感悟

学生讨论、交流,按句式说话:“对于 ,我想 说: 。” 1对于作品中的“我”,对于“我”妄下断语打死可怜猫的事件,我想说:

凡事不能单凭印象,主观臆断,更重要的是弄清事实;对人对事不存偏见私心,要宽容、 要仁爱,要同情弱小者。

教师赠格言:关爱生活中的“可怜猫”! 2对于作品中的猫,我想说:

在不合理的社会中,弱小者总是饱尝着生活的不幸,不受欢迎的人往往会成为冤案的牺牲品;人的个性需要自我完善,才能避免不幸。  学生自拟格言: A努力完善自我! B弱小就要挨打! C努力拼搏,奋发向上。

D你想得到幸福吗?唯一的方法就是努力。

小结:这些对作品深层次的感悟,其实就是作品的主题。有许多作品,从不同角度看,对主题会有不同的理解,这就是所谓主题的多义性。

【篇九】七年级下册语文猫教学设计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六单元 第26课《猫》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

《猫》

教学目标: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学习文章细节描写和对比手法的运用。

2、学会品味文章优美的语言,体会作者思想感情,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3、学习作者同情、怜爱弱小的思想感情,教给学生客观公正,宽容仁爱、关爱弱小的处事原则。

教学重点:学习文章细节描写和对比手法的运用。

教学难点:学会品味文章优美的语言,体会作者思想感情,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教学过程:

一、设置情境,激情导入

(配轻音乐欣赏猫的图片)欣赏完图片请学生谈感受。

正如同学们所说,猫是一种温顺、活泼乖巧的动物,所以被许多人所喜爱,可是,著名作家、学者郑振铎却见不得猫,再也养不得猫。这是为什么?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近郑振铎,一起解读《猫》,去探个究竟。

二、滴水也能穿石---读字音、识字形

光泽的毛也污涩了

用红绫带穿了,挂在它颈下

三妹便怂恿着她去要一只来

门口蜷伏着一只很可怜的小猫

我没有判断明白,便妄下断语

三、整体感知-体会写法

这篇文章中,作者以回忆性文笔写了几只猫?重点写了哪一只?为什么要重点写第三只猫呢?请同学们朗读课文,从来历、外形、性情和在家中的地位几个方面,先说说第三只猫与前两只猫的区别。(温馨提示:在文中勾画出相关的词句来,从作者的叙述中抓住主要信息。) 通过填写图表,引导学生体会对比手法的运用和作用,并鼓励学生在实际写作中灵活运用。 师总结:论来历,相比之下,第三只猫来的更随意、甚至有些无奈。论外形,相比之下,第三只猫从外貌就不讨人喜欢。

论性情,第三只猫并没有如前两只猫给家人带来许多欢乐。

论在家中的地位,第三只猫,是若有若无的,大家不大喜欢,不大注意它。

四、 精读探究—把握情感

为什么我对于这样一只难看、可厌、若有若无的猫的死比前两只猫的亡失“更难过得多”?

每个同学都来做一回刑警 彻查芙蓉鸟被害案

细读课文(17段——34段)完成下列题目。

案发现场情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犯罪嫌疑人:_________________

犯罪嫌疑人作案的可能性:

案发前的表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案发后的表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对犯罪嫌疑人的惩罚方式: ——————————————

杀死鸟的真正凶手是

师总结:两个月后,第三只猫悲苦地死去。这真是一只“可怜猫”,它来得可怜(在冬天的早晨它被人遗弃,无家可归,几乎为冬寒与饥饿所杀)、活得可怜(不好看,大家都不大喜欢它,它不活泼,不像别的小猫那样喜欢顽游,对于它 不加注意,仍不活泼,仍不改它的忧郁性,不去捉鼠),去得更可怜(受了冤苦,遭我毒打而屈死)

文章安排第四只猫的出现让我发现了自己的“错”,文中他是怎么表达的。听老师读一下,看看哪种表达方式更好

(1)“我开始觉得我错了;我开始觉得我是错了!”

你在文中还能找到表现我悔过的语句吗?

(2)我心里十分难过,真的,我的良心受伤了,我没有判断明白,便妄下断语,冤苦了一只不能说话辩诉的动物。想到它的无抵抗的逃避,益使我感到我的暴怒、我的虐待,都是针,刺我的良心的针!

针的比喻给你什么感觉?(针刺伤口小却深,映衬了这虽然是小事,愧疚极深)

(3)“好久不养”是因为突然间失去了一个亲爱的同伴,一种失落感久久萦绕在心。 “从此永不”是一种负罪感永远不能消除,一见到猫就触发了自己灵魂的伤痛。

五、理解感情---探究哲理

这是我的忏悔。真相大白后,从我的忏悔中同学们可以看出我是一个怎样的人?通过这件事情,我明白了什么道理?

六、小结

郑振铎先生巧妙地借物抒情,曲折地表达了同情、怜爱弱小者的思想感情,也启示了我们在生活中应该怎样去关爱别人并完善自己。三只猫,三个故事,三种命运。作者的得与失,悲欢离合,自责反省,都给予我们深深的启迪。关注动物,善待生命,我们期待类似的悲剧不再发生。请大家记住:“生命是一条河流,任何一朵浪花都不容忽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