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时间:2021-10-10 14:40:35 五年级作文

【篇一】五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全册全套教案

新课标人教版五年级下册

第一单元

单元教材解读

随着西部大开发的号角的吹响,西部又一次成为世人关注的焦点问题。本组教材就是围绕着“走进西部”这一专题进行编写的。这一组教材共选编了4篇课文,其中两篇精读课文、两篇略读课文,分别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反映了西部的神奇,西部的开发与建设,西部的昨天和今天。比如老舍的《草原》就描绘了内蒙古的草原的美丽的自然风光和浓郁的风俗民情。《丝绸之路》再现了两千多年前中国与安息古国交流的那一幕,说明了丝绸之路不仅是古代亚欧互通有无的商贸大道,还是促进亚欧各国和中国往来、沟通中西方文化的友谊之路。《白杨》则通过在通往新疆的火车上,父与子两代人的交谈,借助白杨,讴歌了一代又一代献身边疆的建设者们。《把铁路修到拉萨去》记叙了在艰苦的条件下,西部建设者们攻克难关创造奇迹的经过。

本单元以走进西部作为专题进行研究,一是引导学生通过读书和搜集有关西部的资料,了解西部,培养学生热爱西部的思想感情;二是引导学生学习把握课文主要内容,联系上下文,体会优美语言的表达效果和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提高理解语言的能力,积累语言增强语感;三是引导学生了解文章的一些写作方法,并试着将这些方法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去。

为了更好的使学生《走进西部》,课后安排了阅读连接,此外教材还安排了词语盘点、口语交际与习作的训练项目,再回顾与拓展中设置了交流平台、日积月累和趣味语文,为同学们的知识拓展搭制了平台。学习整组教材,学生既要把具体的景、人、事和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结合起来,还要借助一些课外资料认识西部,了解西部,加深对西部的自然风光及建设者热爱之情。所以在整组的教材学习过程中,学生不仅要多方位、多渠道的了解西部,还要联系上下文,把握课文内容,体会文章句式及语言的优美,提高理解语言及写作的能力。

1 草原

教材简析

这篇文章是走进西部这个专题研究中的第一篇文章,是大作家老舍第一次来到内蒙古大草原时的感受,辽阔美丽的草原景色、热情好客的内蒙古人民,都给作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作者按照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来完成整篇文章,首先描绘了一幅一碧千里而不茫茫,即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的奇丽的草原美景,接着描写了人们盛大热情的欢迎场面,最后是草原联欢、把酒话别的情形直至以“蒙汗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收束全文。全文脉络清晰,行文流畅而且语言优美,既不失纯朴简练的语言风格,有呈现生动感人的气息。

学习这篇文章的目的:一是引导学生感受充满诗意的草原风光与民族风情,体会作者对草原的热爱和对民族团结的赞颂之情;二是在阅读中体会表达上的一些特点,并积累语言;三是走进西部,通过这一篇课文的学习,引发学生对西部了解的欲望,激起对西部探讨的兴趣。

设计理念

语文教学中,读,是不可缺少的教学手段,也是学生必具的语文能力。这篇文章可以说是大作家老舍,描写草原的一篇力作,本文语句优美、行文流畅、结构清晰,写作手法独特新颖,是品读入境的好文章。教学中,从读入手,以读,贯穿本文教学的始终,体现读中悟、读中想、读中感的设计理念,既读出景美、人美、情更美的草原风貌,又要读出热情友好的蒙古情操。同时借助相关的课外资源,体会作者行文中运用的表达方法,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也是本课教学中不可缺少的环节。还要借助可感句式段落,及时组织学生练笔。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的生字,会读写“地毯、渲染、勾勒、低吟、襟飘带舞、马蹄、礼貌、拘束、羞涩、摔跤、偏西、天涯”等词语。

2、有感情朗读课文,感受蒙古草原的美好风光和风土人情,体会蒙汉的民族情深,激起学生了解西部,热爱西部之情。

3、感受文章的语言特点,体会作者表达的方法,理解“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的含义。

4、背诵1、 2 自然段。

教学重点

感受蒙古的美好风光和风土人情,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的含义”。激发学生的热爱西部之情和珍爱蒙汉的民族感情。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准备

1、课前要求同学们收集的有关草原的资料,以及作家老舍的有关情况。

2、有关美丽的草原的风光片和能抒发美丽辽阔草原歌曲。

教学过程

一 、谈话引入 ,创设情境

1、播放歌唱草原的歌曲,(如《美丽的草原我的家》、《蒙古人》等能体现草原辽阔风光或民族特色的歌曲。)

2、同学们,听了这首歌你的心情怎样,是不是有一种置身于草原的感觉呢?课前你们收集了有关草原的资料,能谈一谈草原在你们心目中的印象吗?

(学生尽情说一说,可以描绘草原的一碧千里 ,也可以描绘草原绿毯如毡,还可以说一说这里牛羊成群盛景、民族风俗等等。)

[运用情景把学生带到美丽的大草原中,使他们对草原有个初步的认识,知道草原是辽阔美丽的,而且具有民族特色,这种初步的认知可以使很多的同学产生对草原的向往,也有利于进入文章的情景之中。]

3 、作家老舍是一位人民艺术家,也是一位文学产量较高的作家,深受人们的爱戴,那么当我们的作家老舍第一次来到内蒙古大草原时,他看到的是一番怎样的情景呢?现在我们就随着老舍先生一起到美丽的草原看一看。( 板书课题:草原。)

4、即将来到草原的你,见了这个题目,最想了解草原的什么?

预测:

(1)草原的景色如何?

(2)草原的人们怎么样?

(3)作者第一次来到草原有何感受?

„„„

二 初读课文,自学本课生字。

1 同学们想知道的问题很多,现在就让我们带着对草原的好奇,一起来到草原。边读边想,课文描写了草原的什么?

(学生自学课文内容,教师与个别学生交流)

2 引导学生概括课文内容。

3 学生自学课文生字,新词。

(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学习,也可以和同座交流)

4检查学生的自学结果:

(1)读生字和词语。

A认读几个容易读错的字和纠正几个易写错字:

蒙的读音是“ měng ”,“好客”中的“好”读作.“hào ”,“同行”中的“行”读作“xíng” ,“似乎”中的“似”读作“s씓毯”的最后一笔为点,“吟”“貌”不要多一点“襟”“涩”不要少一点。

B理解以下几个词语:

境界:事物所达到的程度和表现的情况。文中指草原天空明朗,空气清新,一碧千里,翠色欲滴的那种如诗如画的情境。

洒脱:本指言谈举止等自然,不拘束。文中指草原辽阔平坦,在开车是可以随心所欲,而不必担心有什么危害。

迂回:回旋,盘绕。文中指河向带子,弯弯曲曲的样子。

拘束;过分约束自己,态度显得不自然。

二 再读课文,理清行文线索。

1 认真读读课文,看看作者是怎样写草原这篇文章的。读书时,一定要读准字音,把句子读通顺。

2和同学们交流一下,作者是怎样安排这篇文章的行文线索的。

3汇报交流结果,教师及时引导,概括内容如下:

这篇文章作者按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来写的。首先描述了一望无际的草原美景,使作者感到一种境界的美。( 板书:风景之美 )接着又展示了一幅人们欢迎远方客人的隆重场面,最后把酒话别,直至用“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收束全文。

[形成文章的结构和线索,使同学们初步感知文章的写作脉络,以便于使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做到有物可寻,有章可遵。]

三、 精读细品,品味草原之美

1、作者老舍初到草原的感受是独特的,你来读读课文的第一自然段,看看课文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描写了草原之美的?划出你认为描写优美的词句,印象深的地方多读几遍。

2、学生自由读课文,自学并批注。

3、汇报交流。

根据学生的汇报,教师归纳出草原的“可爱之美,自然之美,意境之美”。重点导读并理解以下语句:

(1)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然。

A能不能说一说“一碧千里”在你脑海中是一幅怎样的画面?

B“茫茫”是什么意思?同是写草原,为什么有的说“天苍苍,野茫茫”老舍先生却说“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呢?

(2)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向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

A翠色“欲”流,为什么后面又说“轻轻流入云际”,这不是很矛盾吗?

B“翠”是什么颜色?那为什么不说绿色要说“翠色”呢?区别在哪里?学过国画的同学能给我们解释一下什么是“用绿色渲染”吗?

G轻声读读这句话,看看这“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在你眼前是一幅怎样的画面?

(3)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来吟一首奇丽的小诗。

A是什么使人惊叹?是什么使人舒服?还能用别的词语来形容这样的境界吗? B“奇丽”是什么意思?如果要你来吟诵一首奇丽的小诗,你会吟诵什么呢?

(4)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 A闭上眼睛想象一下这样的情景。

B你认为有那些草原的乐趣?

四、课件演示,再现草原之美

1、通过刚才的交流,同学们感受到的草原之美,那么真实的草原又是什么样子的呢?你们想看一看吗?(播放草原的有关录像资料)

2、谈一谈,看完录像的感受。

3 指名再来读读课文,要求学生边读边结合文中的语句,想象画面的内容。 4试着把这一自然段背诵下来。

【借助感性的画面内容 直观场境 把学生带入情景之中 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五、升华情感,滞留问题。

1同学们都谈出了真实的感受,老师也看出,你们对草原充满无比热爱之情,那么这篇课文,作者是怎样用生动的笔触表达情感的呢?我们下节课继续学习。

2找一些描写草原美景的文章,课后和同学们读一读。

第二课时

一 、复习引入 ,进入美丽的草原。

【篇二】五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北师大版五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案

北师大版五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案及教学反思

第一单元 龙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不同的文章,了解龙并激发学生对自由完美的向往和追求。

2、练习写摘录笔记、提纲笔记和批注笔记,能养成记笔记的习惯。

3、联系课文内容,积累描写龙的成语和寓言故事。

4、背诵古文《叶公好龙》以及其他两课优美的段落,积累与读书有关词语、成语、格言、警句,并联系自己的生活加深理解和体验。

5、学习自己出题检查阅读效果(拓展阅读课文)。

6、自己对本单元的学习进行小结,抓住要点,实事求是地评价自己和他人。养成每单元都进行小结的习惯。

7、自学至少11个生字,会认会写。

教学重点:了解龙并激发学生对自由完美的向往和追求。

教学难点:能养成记笔记的习惯。学习自己出题检查阅读效果。 教学准备:

1、有关龙的资料。

2、和课文内容有关的名家和名著的资料:何忠范、《新序》„„

3、整理学生自己读过的书贺自己的读书经历和感受。 课时安排:

《龙的传人》 2课时

《大人们这样说》 2课时

《叶公好龙》 2课时

《乐山龙舟会》 2课时

语文天地 4课时

龙的传人

一、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凝聚着强烈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感的文章,教材通过对龙的传说、龙在中国人心中的地位以及龙的象征意义的描述,赞颂了勤劳智慧的中国人民对自由完美的向往和追求,意在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自信心。

二、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龙所代表的追求自由完美的民族精神。

2、学会本课生字词。

3、学习作者首尾呼应的表达方法。

三、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龙的象征意义,体会龙所代表的追求自由完美的民族精神。

2、学习作者首尾呼应的表达方法。

四、教学准备:

1、教师:录音机 录音带 图片

2、学生:预习课文,查找有关资料。

五、教学过程:

设疑激趣 导入课题

1、播放歌曲《龙的传人》.教师问:①知道这首歌曲的名字吗?②关于龙,你都知道些什么?(教师组织学生用简短的语言交流课前搜集到的有关龙的资料。)③谁知道歌词中的“龙的传人”指的是什么人?

2、过渡:中国人为什么要自称是龙的传人呢?让我们一起到课文中去寻找答案吧!引入新课,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顺句子,借助工具书理解不懂的词语,边读边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2、教师出示含有本课生字的词语,检查认读。

3、讨论交流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三、细读感悟,合作探究。

1、学生以喜欢的方式再读课文,把自己感兴趣的部分多读两遍,想想读懂了什么?边读边在书上批注感悟,并把不懂的问题记下来。读完后自己出题目检测阅读效果。

2小组内汇报交流:先把自己感兴趣的段落读给同学听,再说说从中读懂了什么?是从哪些词句中读懂的?不懂的问题提出来和同学一起讨论。互相交流题目检测阅读效果。

3、集体汇报交流,教师相机点拨指导。

(1)出示在不同时期文物古迹中龙的图案,引导学生观察体会其样子的不同,深入理解它并不真实存在,只是人们想像出来的传说中的动物。

(2)理解图腾的意思,讨论远古时期的人们为什么把龙当作崇拜的图腾?

(3)①理解“金龙献瑞、龙凤呈祥、龙飞凤舞、龙腾虎跃”等成语的意思,②指导学生感情朗读,想象它们所表现的“祥和幸福、欢腾自由”的景象。③拓展交流:你还知道哪些带“龙”字的成语?

(4)讨论文章的开头和结尾有什么特点?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体会作者首尾照应的表达方法。

教师过渡:中国人自称是龙的传人,是因为我们向往和追求自由完美,你能通过朗读把这种感情读出来吗?

学生自由练读。

指名读喜欢的部分,师生评议。

播放歌曲,学生跟唱,引发情感共鸣。

五、拓展延伸

1、搜集有关龙的资料,创办专题读书笔记。

板书设计:

龙的传人 中国人与龙

龙是什么

龙的象征意义

龙的传人——中国人

教学反思:

在学《龙的传人》这堂课时,我和孩子们情感充沛,感情激荡。首先我以情激情,以情动情,创设了一个有利于学生感情激发的情境——请章旭同学给大家表演唱《龙的传人》这首大家耳熟能详的歌曲。到大家最为熟悉的歌曲部分时全班情不自禁齐声高歌,此刻,教师情、学生情、作者情形成了一个“情感场”。学生在这一“场”中学习语文,感悟传统文化的魅力,从而激发起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自信心。

教学后,对怎样使孩子对龙的认识更加立体、丰满,我进行了一些思考。如果教学时运用网络,能让学生充分感知龙文化的历史渊源和传承,龙文化对中国人性格的塑造、龙文化对民族精神形成的作用。此外,如果让学生在“龙文化”层面上进行一种尝试性或趣味的练习,比如:交流龙的传说故事、龙的诗歌、龙的成语、龙的绘画,本地龙文化的现象等等,这样,就本课而言,更有利于我及时考察学生文本的掌握程度,进一步的激发学生探究龙文化的兴趣。所以在本周的班会活动中设计安排了以上活动,对本课教学进行了丰富有益的补充。

大人们这样说

教材分析:

【篇三】五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最新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全册教案 全套教学设计合集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要求

1、指导学生仔细观察图画,结合自己平时的学习,明确学习语文的重要性。

2、通过认真看图,掌握学习语文的途径,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

3、使学生养成修改作文的良好习惯,指导学生如何修改作文。 教学重点

1、通过看图,掌握学习语文的途径。

2、学会修改作文。

教学准备

1、实物投影仪

2、挂图。

3、学生日记。

教学时间

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问题导入

同学们,你们平时主要是通过什么渠道学习语文的?(生答:语文课)然而,学习语文还有许许多多的渠道,你们想知道吗?

(板书课题:多种渠道学语文)

二、初步观察第1-2页的插图,根据地点把插图分为三类

1、家中:第1页的插图。

2、学校:第2页上面的两幅,第3页下面的两幅。

3、校外:第2页上面的四幅,第3页下面的四幅。

三、工分类指导观察插图

1、指导观察第1页上部和下部的一组插图。

(1)请同学们把两幅图联系起来观察,谁能说说图上分别是什么人、在什么地方,于什么;(椭圆形的图中是广播电台的播音员,手里拿着一份报纸,正在主持少儿节目。长方形的图中是一位小学生,左手拿着无绳电话,右手翻开语文课本,正在一边收听节目,一边向电台主持人打热线电话,请教学习中遇到的问题)

(2)看了这两幅图,你有什么启发?(收听广播节目、通过热线电话问疑解难是学习语文的渠道之一)

2、指导观察第1页下面的两幅插图,思考:这两幅图上分别是谁,正在干什么?(左图是两位同学正在用电脑打字,右图是两位同学在聚精会神地收看电视讲座)

3、通过以上观察,你知道在家中同学们可以利用哪些渠道学习语文呢?(收听厂·播节日、利用电脑、收看电视)

4、指导观察第2页上面的两幅图。

(1)请同学们看看这两幅图,看看图上分别是谁,在干什么,你是从哪甲看出来的? 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弄清图意;

(从圆形图上的麦克风、投影仪可以看出老师站在讲台前;同学们桌上的文具摆放整齐,书本还没有打开,可以看出老师正在给学生作课前谈话;同学们坐姿端正,专心听讲,可以想象老师的谈话很精彩,已经把同学们带进课文的情境之中)

(2)一节一节的语文课是我们学习语文的主阵地、主渠道,我们的语文知识和能力主要从课堂学习中来。那么,我们应当怎样上好每一节语文课呢?

学生回答,教师小结:要做到耳到、眼到、口到、手到、心到,还应该养成坐姿端正、书本文具摆放整齐、自觉遵守课堂纪律的良好习惯。这些是学好语文的重要保证,。

5、观察第3页下面的两幅图;:

(1)指导观察插图,弄清图上分别有哪些人。在于什么,是怎么做的。 左图:人物--校长、三名小记者

地点--学校橱窗前

事情--采访

怎么做--用摄像机、手持话筒、做记录

右图:人物--兴趣小组成员

地点--教室

事情--猜谜语(或讲故事)

(2)指导学生说图意。提示:右图应安排好说的顺序,抓住中心人物的表情动作来说。

(3)同学们在学校里参加过语文学科的哪些课外活动呢?这些活动对你学习语文有哪些帮助呢?

学生交流体会,教师顺势小结:所以我们应当充分利用课外活动这一渠道学语文,在活动中增长见识,提高才干。

四、课外延伸

学习语文的渠道很多,我们不光可以在课堂上学,在校园里学,还可以在家庭中学,在社会这个大学校、大家庭中学。除了书本上介绍的这些渠道以外,我们还可以找到许多其他的渠道。你想试一试吗?那就请你在课后好好地开动脑筋吧!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从地点上看,我们可以通过哪些渠道学习语文?(板书:家中、校内、校外)

2、课本中给我们介绍了哪几种家中学语文的渠道?(板书:听广播、用电脑、看电视)介绍了哪几种校内学语文的渠道?(板书:课堂学习、课外活动)

二、继续观察插图

1、观察第2页下面的四幅图。

(1)弄清人物、地点、事情,然后说图意。

①同学们在老师的带领下兴致勃勃地到工厂参观。

③同学们穿上小军装,参观军事基地,津津有味地听解放军 阿姨讲解武器装备。(引导学生适当展开想象,突出同学们热爱解放军的感情)

④少先队员深入农村,来到田头,挽起裤管,在农民阿姨的指导下学做农活。(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进一步说出少先队员不怕 脏、不怕苦的精神)

(2)教师小结:同学们走出校园,融人社会,可以学到许多书 本上学不到的知识。我们不但要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而且要 做好记录和文字整理工作,让社会活动推动我们的语文学习。

2、观察第3页下面的四幅图。

(])引导学生说出整体图意:这四幅图的内容都是小学生在 图书馆借阅课外书刊的情景。

(2)逐一说出图意。

①一位小学生在图书馆查找书名目录。

②同学们在阅览室里阅读课外书报。

③同学们在图书馆的书架前挑选课外书刊。

④同学们从金陵图书馆借到厂自己想看的书,满意而归。

(3)教师小结:高尔基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籍 记载了人类几千年的文明,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我们无沦学习哪一门学科,都离不开课外阅读,学习语文更是如此。阅读课外书刊 是学习语文的重要渠道,希望大家养成爱读书的好习惯。

三、总结与延伸

1、通过本课的学习,你丈知道了哪些学习语文的渠道?(板 书:社会实践、课外阅读)

2、上节课我们曾经布置大家思考学习语文的其他渠道,你们 想到了吗?现在就请大家各抒己见,畅所欲言吧!(提示从家中 学语文、校内学语文、校外学语文三个方面说。只要学生说的对学 习语文有帮助的就给予肯定,对说得较好的则板书在黑板上以示 鼓励)

以下内容尽量引导学生说出,如学生不能说出,可由教师 给出。

(1)家中学语文。

①网上学语文。

②与家人交谈,学习生动活泼的群众语言。

③饲养小动物,种植植物,写观察日记,?

(2)校内学语文。

①自办墙报板报,参加兴趣小组活动::

②留心校园生活,做有心人,积累写作素材。

(3)校外学语文。

①留心大街小巷中的字牌标语学书法。

②利用假期参加社区活动。

③发现有创意的广告,理解商家用心,学习语言技巧。

3、总结:“处处留心皆学问。”生活和学习中处处有语文,只要 我们做学习语文的有心人,养成多渠道学习语文的习惯,我们的语 文水平一定能不断提高,语文能力一定会不断增强!

第三课时

一、看图导入,板书揭题

打开课本,翻到第4页,看看上面的图中是谁在什么地方于什 么。(图上是老师正在教室里给同学们讲课,讲解关于修改作文 的问题)好!今天我也来给同学们讲一讲修改作文的问题。(板书:文章不厌百回改)

二、理解“文章不厌百回改”的意思

1、齐读:

2、提示“厌”、“百”的意思,厌,满足。百,这里是虚指,表示 多次、反复的意思。

3、学生试说句意

4、明确句意:文章写好了,要经过反复修改,才能成为好文章。

5、过渡:为什么说文章要经过反复修改才能成为好文章呢?

三、出示小资料(用投影片打出)

抗美援朝战争中,部队作家魏巍随;志愿军战士来到朝鲜。在朝鲜战场上,他每天都被志愿军战士的英雄事迹感动着。于是,他写了一篇文章来歌颂志愿军战土。在初稿中,他选用了二十多个感人事迹,后来,他对初稿进行了反复修改,删去了许多内容,最后只选取了三个事例,分别从革命英雄主义、爱国主义、国际主义三个方面歌颂志愿军战士。:文章改短了却更加精炼,更加感人,这就是有名的文章《谁是最可爱的人》;

1、学生讨论:魏巍为什么要反复修改自己的文章?修改的结果怎样?说明了什么?

2、教师指点:魏巍最初选取了二十多个事例,当然都很感人;但由于事例太多,读者反而印象不深、所以他要反复修改,修改的结果,长的变短,却更加精炼,更加感人、这正说明了“好文章是改出来”的道理

3讨论:作家写作要修改,我们小学生写作要不要修改呢? (生答:更应该)为什么呢?

教师指点:我们小学牛学习写作的时间不长,作文当然不可能一次就写得尽善尽美,当中必然存在这样那样的缺陷,必须进行 反复修改。

四、继续观察第4贝下面的图

1、图上是谁?在干什么?是怎么做的?

生答:图上是同学们在认真地修改作文。

2、图上同学们修改作文时右哪些习惯值得我们学习?(巩固 基本的学习习惯)

(1)坐姿端正。

(2)握笔姿势正确。

(3)书本、文具摆放整齐。

(4)专心致志。

五、学习修改作文的方法

1、我们写好作文后应该怎么做?

明确修改程序:先通读全文,再逐段逐句边读原文边修改。

2、发现需要修改的地方应该怎么做?

明确修改方法:用修改符号修改。

六、观察第5页的插图,学习运用修改符号修改作文

1、教师提示:这是一位小学生的作文《小花猫》的一部分。 文章写好后,他在上面作了修改。

2、请们读一读这段文字,看看里面修改了几处,是怎样修改的。

3、请们一句一句地读,先读修改以前的。再读修改以 后的。想一想:小作者为什么这样修改?

明确:

第一处和第六处:语句多余。

第二处:标点错误。

第三处:意思不完整,不连贯。

第四处:顺序混乱,应先写头部再写身体。

第五处:错别字。

4、刚才我们看了小作者的修改,想一想:我们自己修改作文 的时候应该从哪些方面来考虑呢?

明确:(1)错别字 (2)标点不当

(3)用词不当 (4)语序颠倒

(5)语句多余 (6)词语脱漏等

5、你从小作者的修改中学到了哪些修改符号?你还知道哪些修改符号? 明确以下修改符号:

删除 插入

更换 调序

6、运用修改符号修改好作文后应该怎么办?

七、总结

第一单元

教学内容

1.春光染绿我们双脚

2.暖流

3.只拣儿童多处行

4.早

5.古诗两首

习作1

练习1

单元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单元的生字,两条绿线中的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联系课文内容,理解“春光染绿我们双脚”的意思, “儿童不解春何在”这句诗的意思。通过阅读、思考,能联系上下文说说作者为什么要写梅花,能按顺序对照插图介绍三味书屋的陈设。

4.通过朗读、想象,感受植树前后的巨大变化,体会到植树带来的好处,和诗歌中的小朋友一起分享植树的快乐。感受到春天的花儿和儿童是那么生机勃勃,令人快乐。感受鲁迅先生那种“为革命时时早、事事早,奋斗一生”的伟大精神,树立起珍惜时间的观念

1.春光染绿我们双脚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九个生字,两条绿线中的两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联系课文内容,理解“春光染绿我们双脚”的意思。

4、通过朗读、想象,感受植树前后的巨大变化,体会到植树带来的好处,和诗歌

【篇四】五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冀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1、在天晴了的时候

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识7个要求会认的生字,掌握7个要求会写的生字,借助工具书或结合语境与生活经验理解:炫耀、尘垢、胆怯、曝着、阴霾等词语。

2、整体感知诗歌的内容及包含的情感,重点了解诗的内容。

3、品味诗人用词的精妙。 教学重点:诗人在初晴的小径中看到的美好景物。

教学难点:诗人采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课时:1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识7个要求会认的生字,掌握7个要求会写的生字,借助工具书或结合语境与生活经验理解:炫耀、尘垢、胆怯、曝着、阴霾等词语。

2、整体感知诗歌的内容及包含的情感,重点了解诗的内容。

3、品味诗人用词的精妙。 4、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诗人在初晴的小径中看到的美好景物。

教学难点:诗人采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教学内容:

一、 激情导入

同学们,天终于晴了,老师想知道在天晴了的时候你最想做的事情是什么?我国著名诗人戴望舒以《在天晴了的时候》为题写下了一首清新的小诗。这节课我们走进诗中,看看诗人在天晴的时候到了哪里?看到了什么?(课件出示)

二、 我阅读,我理解

1、作者简介:戴望舒,现代中国诗坛上负有盛名的“雨巷诗人”它是现代派象征主义诗歌的代表人物,他的《雨巷》等诗篇,堪称中国新诗的杰作。

2、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诗人用浪漫抒情的笔调描绘了在天晴的时候,走到小径中的美好景物:泥路、小草、小白菊、风蝶儿、新阳、溪水、树木、

闲云表达诗人对生活的热爱。 三、 扫障碍,我快乐 1、理解词语

炫耀:夸耀、显示在本文是褒义词,采用了拟人的手法,含有自豪展露的意思。 尘垢:指灰尘与污垢。

阴霾:空气中悬浮大量的烟尘等微粒而形成的浑浊现象。 皱:泛起皱纹。

2、运用生字造句或说话 四、 我回顾,我感悟

1、自学诗歌、归纳每节诗的大意。 2、自由读诗感受诗人的心情。 五、 我达标,我竞争 1、看拼音写词语

xuàn yào chãn gòu dǎn qiâ ( ) ( ) ( )

Bu shài xiã shǒu yin mái

( ) ( ) ( ) 2 诗人在小径中看到了哪些景物?

(泥路、小草、小白菊、风蝶儿、新阳、溪水、树木、闲云)

六、 我朗读,我提高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七、 作业:抄写生字 八、 板书

1、在天晴了的时候

炫耀: 阴霾: 尘垢: 皱: 反思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背诵课文。

2 理解课文所包含的内容和情感。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所包含的情感 教学难点: 背诵课文 教学过程:

一 我会学,齐合作 1 小组讨论以下问题:

诗人在初晴的小路上看到了什么? 雨后的小路应该怎样走才能感觉到它的美好?

诗人用了怎样的手法,有什么好处? 二 我体会,展风采

小组pk竞争合作,回答以上问题,教师适时点拨

1 看到的:泥路、小草、小白菊、凤蝶儿 2“赤着脚”让赤裸的双脚与柔软的泥路亲昵的接触,充分的享受泥路的温柔和雨后的温馨。“携着手”与家人朋友一同出游,一起享受雨后清新的空气和美好的事物。“踏着新泥,涉过溪流”一味的往前走,让雨后的泥土和雨水在足下经过,让所有的美景尽收眼底。

3 诗人用了拟人的手法好处是:将事物当人写,写出了它们鲜活的特点是雨后的一草一木都充满生命力。

4 组组竞争读诗歌,同桌互相背诗歌。 三 配乐朗读课文 四 作业:背诵课文 五 板书设计:

六 反思

2、珍珠鸟

教学目标:

1、 了解课文内容,理解作者与珍珠鸟

情感。

2、 从课文中体会“我”对鸟儿的

喜爱以及鸟儿对“我”的信任。 3、 了解珍珠鸟变化的过程。 教学重难点:

1、掌握生字词。

2、感受作者对珍珠鸟的喜爱。 课时:2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 掌握生字词。

2、 了解课文内容,理解作者与珍珠鸟

情感。

3、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掌握生字词。

教学难点:感受作者对珍珠鸟的喜爱。 教学内容: 一、导入

学生回想《鸟的天堂》一课,鸟儿悠闲地生活并谈感受,人与动物和谐相处,

今天我们来学习课文《珍珠鸟》。 二、我阅读,我了解

用简练的语言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我”善待朋友送来的一对珍珠鸟,以及它们的孩子,给予它们以真诚的信任,尤其是小鸟,在日常生活中,“我”与小珍珠鸟之间建立了真诚的友谊,小珍珠鸟与“我”因信赖而创造了美好境界。 三、扫障碍,我快乐

1、 生找易错字,自己想办法解决。 茏——笼 啾——瞅 脸——睑 贰——腻 2、新词

葱茏:形容草木茂盛。 眼睑:眼皮。 眸子:眼珠。

流泻:倾泻文中是流露表达。 四、我回顾,我感悟

“我”亲昵的动作让小珍珠鸟感受到了爱,它对“我”表达了它的友好,从而展现了一幅人鸟和谐相处的画面。 五、我达标,我竞争

1、 听写词语。

幽静 葱茏 扒开 画框 比较 蹦跳 默写 蜡笔 扭动 胸脯 倾泻 2、 填一填。

( )的泉 ( )的操场 ( )的苹果 ( )的妈妈 六、我朗读,我提高

体会“我”对珍珠鸟的爱你,感受珍珠鸟对“我”的信任。 七、作业

1、 抄写生字。

2、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八、反思

第二课时五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教学目标:

1、 学习课文。

2、 从课文中体会“我”对鸟儿的喜

爱以及鸟儿对“我”的信任。 3、 了解珍珠鸟变化的过程。 教学重点:了解珍珠鸟变化的过程。 教学难点:了解和珍珠鸟和谐相处。 教学内容:

一、我会学,齐合作

学习课文1—5自然段。

1、 找关键词语,体会小鸟对“我”感

情发生怎样变化。 怕人(信任)熟悉。 2、 小鸟对“我”感情发生变化源于“我”

对小鸟的爱,找出相关语句。 3、 是信任让小鸟由怕人——熟悉。 4、 作者通过声音、形态描写了珍珠鸟。 二、我体会,展风采

学习课文6—14自然段。

1、 抓住重点语句理解小鸟对“我”的

信任“我”对小鸟的喜爱。 小组pk

2、 体会珍珠鸟的变化。 板书:胆子大了——放开胆子——完全放心——友好——信赖 3、 理解“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

的深刻含义。

1) 交流感受(生pk)

信赖让人生活充满温馨,让人与人之间充满欢乐。 2) 师总结。

世间万物共生共长原本就应该以诚相待和睦共处。

三、小结。

因为爱,怕人的珍珠鸟一步步熟悉“我”,亲近“我”信赖“我”因为信赖人与动物和谐相处,虽没有倾心诉说,但小鸟的一跳一啄一停一睡,无不表达它对人类的信任,书法对生活的满足,记住我们是鸟儿的朋友,鸟儿也是我们的朋友。 四、我练习,我能行 近义词。

索性( ) 淘气( ) 感受( ) 信赖( )

五、我思考,我领先

小珍珠鸟是如何一步步熟悉、亲近和信赖“我”的? 六、板书 珍珠鸟

胆小 胆大

美好 爱

信赖 放心 我 七、作业 1、课后题 2、练习册 八、反思

3. 人类的朋友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认识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体会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乐趣,培养珍爱自然、善待自己家园的美好情感。 2.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学习作者细致观察、生动描写的方法。 教学重点:

1.了解课文内容,明白人类的朋友指的是动物。

2.理解课文最后一段的含义。

教学难点:从几个片段入手感悟动物对人类的信任。 课时:1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认识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体会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乐趣,培养珍爱自然、善待自己家园的美好情感。 2.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学习作者细致观察、生动描写的方法。 教学重点:

1.了解课文内容,明白人类的朋友指的是动物。

2.理解课文最后一段的含义。 教学难点:从几个片段入手感悟动物对人类的信任。 教学内容 一、导入 1.板书课题。

2.引导学生从课题入手,质疑课题人类的朋友是谁?

二、我阅读我了解

1.初读课文,思考:人类的朋友都有谁呢? 2.用简练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课文记叙了“我”在美国的几个月期间,亲身感受到人与动物相处是那样和谐,感受到人与动物互为朋友多么美好。) 三、扫障碍我快乐

1.自学生字词,积累文中的四字词语。 2.理解词语

婉转:形容声音抑扬顿挫,十分动听。 司空见惯:形容经常看到,不足为奇的事情。 栖息:停留、歇息。 3.理解文章脉络

第一部分(1—5)具体写出了“我”在美国见到的、听到的、接触到的大自然的优美场景,突出体现了人与动物的和谐相处。 第二部分(6)作者发表了自己的感受:动物是人类的朋友,人类也是动物的朋友。 四、我会学齐合作 说一说:课文中动物与人类的关系怎样?从哪看出来的?(把最令你印象深刻或觉得有意思的地方说出来。)

如:1.“其中许多鸟都是我从未见到过的,有的小的像只大蝴蝶,有的红的像火,有的戴着鸡冠,有的拖着长尾„„”(作者运用了比喻、排比的修辞方法对鸟儿的大小、颜色、形态描摹的格外生动。)

2.“一只大雁竟然轻易地用那宽大的嘴巴把花生米啄去„„手指。”(“竟然”说明作者出乎意料,有点不敢相信;“轻易”“宽大”“一丝也未碰到”等词语说明这些事情天天都会发生,已经成为大雁平平常常的生活,看来那里的人们和大雁之间是那样彼此友善、互相信赖、亲密无间。) 五、我体会展风采 小组讨论:读第6自然段,谈谈对它的理解。 (1)这段话讲了两层意思:

a 在美国,没有人在家中养鸟或兔子之类的野生动物。

b 生态保护的真正意义:动物是人类的朋友,人类也是动物的朋友。 (2)联系身边的实际生活谈谈自己的感受。(小组讨论)

a 大自然不仅是人类的家园,也是动植物的家园。

b 人与动物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可以说是一个生物链,所以人与自然应该和谐相处。

六、我练习我能行

1.用“不论是„„还是„„”“有的„„有的„„有的„„”练习说话。

2、人类的朋友都有哪些?(列举几种) 七、我思考我领先

1.学习课文,你想到了什么?在日常生活中你会怎样做?

2.搜集一则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故事。 八、布置作业

1.抄写本课生字词。

2.小练笔:读完《人类的朋友》后,你想到了什么?

九、板书设计: 3.人类的朋友 各种鸟儿 人 鸟儿 野鸭 类 大雁 和 的 天鹅 谐 朋 相 友 兔子 处 松鼠

浣熊 十反思

4大自然,你好

教学目标

1、了解信的内容,了解大自然的美妙,热爱大自然,学会写回信。

2、自学理解文章一共讲几层意思,找出具体的句段感受语言的美妙。 3、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教学重点:理解并归纳信的主要内容 教学难点:理解张海迪是怎样引导晓鸥认识大自然并争取投身大自然的,理解作者的写作意思,表达对大自然的爱。 课时 :1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信的内容,了解大自然的美妙,热爱大自然,学会写回信。

2、自学理解文章一共讲几层意思,找出具体的句段感受语言的美妙。 3、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教学重点:理解并归纳信的主要内容 教学难点:理解张海迪是怎样引导晓鸥认识大自然并争取投身大自然的,理解作者的写作意思,表达对大自然的爱。 教学内容:

一、我阅读,我理解

1、作者简介:张海迪,1955年出生在济南,五岁因患脊髓血管瘤,胸部以下全部瘫痪,他自学了中学全部课程,还自学了大学英语、日语、德语和世界语,并攻读了大学本科和硕士研究生课程,先后翻译了《海边诊所》等十万字的英文小说,创作了《向天空敞开的窗口》、《轮椅上的梦》等作品,被誉为“八十年代的活雷锋”和当代保尔。 2、本课讲张海迪通过讲述自己,泰戈尔在大自然中发现秘密,去聆听故事,去寻找知识,锻炼身体。 二、扫障碍,我快乐

1、学习中自己找出易错字,想出解决方法,并加以纠正 2、新词解释

荒废:不利用浪费(时间)

同情:对于别人的遭遇在情感上发出共鸣 幻想:脱离现实基础的空想

陶冶:比喻给人的思想、性情以自益的影响三、我会学,齐合作

1、抓住文中重点的好片段,欣赏好处,理解课文

(1)出示句子:我想假如我像他这么大的时候,有一双能跑能跳的腿,说不定比他玩的还带劲儿。 分析:感受到了一个被禁锢的身躯对自己玩耍的渴望。 (2)“我”很同情你,快乐的暑假关在屋子例该有多难受哇!五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分析:一个“同情”点出了小欧和海迪姐姐的相同遭遇,让这两位不同身躯,相同命运的人在情感上产生了共鸣——关在屋里该有多难受哇!同时也是我们千万中小学生的心声。

【篇五】五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教案及反思

1、 草原

学习目标:

1、熟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能联系上下文,理解文章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蒙汉情深,民族团结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热爱草原,热爱草原人民的思想感情。

3、认识本课4个生字,理解课文中新词的意思,摘录课文中写得美的句子,背诵课文第一、二自然段。

课前准备:

1、草原风光图。

2、蒙古族音乐和民歌。

学习时间: 两课时

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一、出示课题,想象美丽的草原:

1、出示课题:草原。介绍作者老舍。回忆曾经学过的老舍先生的作品。

2、说说你印象中的草原。

学生可以有个各种不同的描述,语言表述要流畅,还可以说说怎么会获得这样的印象。比如:

(1)草原是辽阔的,一望无际„„

(2)草原是美丽的,绿绿的草地,五颜六色的野花„„

(3)草原是充满生机的„„

二、初读课文,走进文中的草原:

1、自由朗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同时划出生字新词,读准生字字音。

2、说说老舍笔下的草原是怎么样的?从哪里看出来的?同时朗读相关的句段。

学生可以自由表达初读课文后的感受,学生的感受可能会是多种多样的,教师要让学生主要的和次要的,引导学生达成这样的共识:

(1)课文中的草原是美丽的。

(2)课文中的草原是热情的。

朗读相关的句段时,一方面要关注学生的感受和课文的语言的一致性,另一方面要重点指导学生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三、再读课文,感受美丽的草原:

1、自由朗读课文,找一找草原的美丽表现在哪些地方?画出有关的句子。

2、课堂交流,随机指导。

(1)“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四面都有小丘,平地是绿的,小丘也是绿的。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到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

轻轻流入云际。”

①理解草原的“绿”。

◇说说“一碧千里”“翠色欲流”的意思。

◇闭上眼睛想象“一碧千里”的草原,想象“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说说你好象看到了什么。

◇出示草原风光图片,看看一碧千里、翠色欲流的草原。五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有感情地朗读这句话。

②想象草原上羊群奔跑的样子,理解“走到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 ③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

(2)“这种境界,即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

①“这种境界”是指什么?

②在这种境界里,作者为什么要惊叹,为什么又想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

◇草原的美丽深深地打动了作者的心。

◇作者沉醉在草原的美景里了。

◇作者也许是第一次看到草原,感到很新奇。

③如果你当时也在这美丽的草原上,你会低音一首怎样的小诗?试着写一首小诗。

3、有感情地朗读第一自然段。

四、作业:

1、背诵课文第一自然段。

2、抄写第一自然段中优美的句子。

第二课时

一、再读课文,感受热情的草原:

1、自由朗读课文,找一找草原的热情表现在哪些地方?画出有关的句子。

2、课堂交流,随机指导。

(1)“忽然,像被一阵风吹来似的,远处的小丘上出现了一群马„„车跟着马飞过小丘,看见了几座蒙古包。”

①这段话描写了一个什么场景?(迎接客人)

②哪些词句特别能表现草原人民的热情?

◇“像被一阵风吹来似的”——来得真快,表现了草原人民迎接远方的客人急切心情。 ◇“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来”——为什么用“彩虹”来比喻?(一是因为穿着各色的衣服,而是比喻一种热情。)

◇“立刻拨转马头,欢呼着,飞驰着„„”——想象当时车与马相遇的情景,说说如果你在场,你会有什么感受?(热闹、热烈、热情)

③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

(2)“也不知道是谁的手,总是热乎乎地握着,握住不散。大家的语言不同,心可是一样。握手再握手,笑了再笑。”

①读句子,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看到了不停地握手。

◇听到了不停的欢笑。

②通过朗读把当时的热情表现出来。

(3)“干部向我们敬酒,七十岁的老翁向我们敬酒。我们回敬,主人再举杯,我们在回敬。” ①反复朗读这句话,体会其中洋溢的热情。

②想想大家在敬酒的时候会说些什么?

(4)“这时候,鄂温克姑娘戴着尖尖的帽子„„我们同行的歌手也赶紧唱起来,歌声似乎比什么语言都更响亮,都更感人,不管唱的是什么,听者总会露出会心的微笑。”

①有感情地朗读句子。

②理解“会心”,“会心的微笑”里包含着什么?

3、播放草原民歌及舞蹈音乐,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第二、三、四自然段。

二、品读课文,感受深情的草原:

1、香醇的奶酒、激跃的赛马、嘹亮的牧歌、狂欢的舞蹈,这是多么激动人心的场面呀!可是夕阳西下,主客要分别了。如果这时你也在场,心情将是如何呢?

出示:“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①逐句逐字地理解:“何忍别”是指不忍别离;“天涯”是指蒙古族所住的地区,那已经是我国北部的边陲了,所以叫它天涯;“碧草”指一片绿色的大草原;“话斜阳” 是指在夕阳中,在那天涯碧草之上,我们互相高兴地、亲切地交谈着

②连起来说说这句话的意思:蒙族和汉族两族人民情深似海,哪里忍心离别呢?所以到了夕阳已经西落了,仍然谈兴正浓。

③如果当时你就在现场,你的心情是如何的?你想说什么?试着写一写自己的心情和想对草原人民说的话。

三、回顾课文,感受热爱之情:

1、讨论:课文的主要内容是写作者的一次访问活动,却为什么要以草原为题呢? 文章前面写了草原的景色美,后面写了人情美,从风光美,从人情美,表现了他对草原的热爱和依恋。因此整体都是围绕着“草原”来展开的。)

2、有感情地朗读自己喜欢的课文内容。

四、作业:

1、背诵课文第二自然段。

2、抄写课文中优美的句子。

学习反思:

在学习的过程中,我发现草原的美丽和蒙古人民的热情好客,但是学生始终未能亲身到辽阔而又美丽的大草原中感受,(目睹这一美丽的自然风光,深感遗憾)如果能适当补充响应的课外材料,将会对孩子们的理解感受有所帮助,尤其是视频资料

2、丝绸之路

学习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丝绸之路”的历史意义,激发学生向往古代文明,热爱祖国西部的情感。

2、认识本课8个生字,积累新词和优美的句子,搜集、交流有关丝绸之路的故事。 课前准备

1、搜集关于“丝绸之路”的资料。

2、“丝绸之路”地图。

学习时间 一课时

学习过程:

一、话说“丝绸之路”:

1、出示课题,阅读课后的“资料袋”。

2、学生出示搜集的关于丝绸之路的资料,向大家介绍你所了解的丝绸之路。

二、走近“丝绸之路”:

1、自由朗读课文,读准生字,把文章读通顺。

2、默读课文,思考:“丝绸之路”是一条怎么样的路?在课文中寻找一句合适的话来说明。

3、课堂交流。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选择不同的句子来说明“丝绸之路”,学习中可要求学生做到:

(1)把句子读通顺。(2)简要说明理由。

学生可能会找到这些句子:

(1)“商人们在这个东方大都市开了眼界,正满载货物返回故乡。”——这是一条运送货物的路。

(2)“望着这座群雕,就仿佛看到了当年丝绸之路上商旅不绝的景象,仿佛听到了飘忽在大漠中的悠悠驼铃声„„”——这是一条繁忙的路。

(3)“没想到,一条道路将远隔千里的我们联系在了一起,这真是一条伟大的路呀!”——这是一条伟大的路。

(4)“从那以后,一队队骆驼上对在这漫长的商贸大道上行进„„变得更加丰富多彩,美轮美奂。”——这是一条商品流通,文化交流的路。

三、走进“丝绸之路”:

1、朗读课文第2——13自然段,思考:课文描写了一个怎么样的场景?用一两句话概括。

2、课堂交流,指导要点:

(1)时间:公元前115年。可以从现在推算时间,让学生感受年代的久远。

(2)地点:伊朗高原北部。出示“丝绸之路”地图,让学生寻找到从西安到伊朗高原

北部的路线和距离,感受到路途遥远。

(3)人物:安息国的将军、中国使者。重点介绍博望侯张骞,可以从课文中的一句话“张骞在此之前,已于公元前139年和119年两次历尽艰险出使西域。”导入,联系课外搜集的资料向学生介绍张骞出使西域的经过和贡献。

(4)事情:安息国将军热情迎接中国使者,双方交换礼物。

(5)连成一两句话说一说。

3、默读课文第2——13自然段,想象:安息国的将军和中国使者见面的时候,是怎样的场面?用一个词语来概括。并说说从那些地方可以看出来?

(1)隆重。

① 找出有关句子:

◇“将军其在高头大马上,身后兵马不计其数„„”

◇“‘列队欢迎!’将军发出命令。骑兵迅疾分列两队,一左一右,摆出夹道欢迎的阵式。乐队奏起军乐,人群一片欢腾。”

②想象当时的情景,用自己的话说说。

③有感情地朗读第3——7自然段。

(2)热情。

①找出有关句子:

课文第8——12自然段。

②朗读这几个自然段。

③说说当时双方为什么表现得这么热情?

◇因为这是在迎接远道而来的客人„„

◇因为双方交换了许多批次没有见过的东西,很高兴„„

◇因为他们把东西方连接起来了„„

④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8——12自然段。

4、说说“丝绸之路”的历史意义。

(1)朗读:“从那以后,一队对骆驼商队在这漫长的商贸大道上行进„„变得更加丰富多彩,美轮美奂。”

(2)用自己的话概括地说说。

四、延伸“丝绸之路”:

1、学完了课文《丝绸之路》,你有什么想说的吗?把你想说的写下来。

2、想想:现在的我们能为“丝绸之路”做些什么?

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做一个关于“丝绸之路”的调查小报告或者搜集资料做一份关于“丝绸之路”的介绍。

学习反思:

课文涉及古代历史的知识,可以借此引发学生对中华文明的崇敬与向往,在学习中可以响应渗透爱国的教育,也可以让学生知道丝绸,瓷器,茶叶,一直是我们引以为傲的。

【篇六】五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全册教案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要求

1、指导学生仔细观察图画,结合自己平时的学习,明确学习语文的重要性。

2、通过认真看图,掌握学习语文的途径,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

3、使学生养成修改作文的良好习惯,指导学生如何修改作文。

教学重点

1、通过看图,掌握学习语文的途径。

2、学会修改作文。

教学准备

1、实物投影仪

2、挂图。

3、学生日记。

教学时间

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问题导入

同学们,你们平时主要是通过什么渠道学习语文的?(生答:语文课)然而,学习语文还有许许多多的渠道,你们想知道吗?

(板书课题:多种渠道学语文)

二、初步观察第1-2页的插图,根据地点把插图分为三类

1、家中:第1页的插图。

2、学校:第2页上面的两幅,第3页下面的两幅。

3、校外:第2页上面的四幅,第3页下面的四幅。

三、工分类指导观察插图

1、指导观察第1页上部和下部的一组插图。

(1)请同学们把两幅图联系起来观察,谁能说说图上分别是什么人、在什么地方,于什么;(椭圆形的图中是广播电台的播音员,手里拿着一份报纸,正在主持少儿节目。长方形的图中是一位小学生,左手拿着无绳电话,右手翻开语文课本,正在一边收听节目,一边向电台主持人打热线电话,请教学习中遇到的问题)

(2)看了这两幅图,你有什么启发?(收听广播节目、通过热线电话问疑解难是学习语文的渠道之一)

2、指导观察第1页下面的两幅插图,思考:这两幅图上分别是谁,正在干什么?(左图是两位同学正在用电脑打字,右图是两位同学在聚精会神地收看电视讲座)

3、通过以上观察,你知道在家中同学们可以利用哪些渠道学习语文呢?(收听厂·播节日、利用电脑、收看电视)

4、指导观察第2页上面的两幅图。

(1)请同学们看看这两幅图,看看图上分别是谁,在干什么,你是从哪甲看出来的?

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弄清图意;

(从圆形图上的麦克风、投影仪可以看出老师站在讲台前;同学们桌上的文具摆放整齐,书本还没有打开,可以看出老师正在给学生作课前谈话;同学们坐姿端正,专心听讲,可以想象老师的谈话很精彩,已经把同学们带进课文的情境之中)

(2)一节一节的语文课是我们学习语文的主阵地、主渠道,我们的语文知识和能力主要从课堂学习中来。那么,我们应当怎样上好每一节语文课呢?

学生回答,教师小结:要做到耳到、眼到、口到、手到、心到,还应该养成坐姿端正、书本文具摆放整齐、自觉遵守课堂纪律的良好习惯。这些是学好语文的重要保证,。

5、观察第3页下面的两幅图;:

(1)指导观察插图,弄清图上分别有哪些人。在于什么,是怎么做的。

左图:人物--校长、三名小记者

地点--学校橱窗前

事情--采访

怎么做--用摄像机、手持话筒、做记录

右图:人物--兴趣小组成员

地点--教室

事情--猜谜语(或讲故事)

(2)指导学生说图意。提示:右图应安排好说的顺序,抓住中心人物的表情动作来说。

(3)同学们在学校里参加过语文学科的哪些课外活动呢?这些活动对你学习语文有哪些帮助呢? 学生交流体会,教师顺势小结:所以我们应当充分利用课外活动这一渠道学语文,在活动中增长见识,提高才干。

四、课外延伸

学习语文的渠道很多,我们不光可以在课堂上学,在校园里学,还可以在家庭中学,在社会这个大学校、大家庭中学。除了书本上介绍的这些渠道以外,我们还可以找到许多其他的渠道。你想试一试吗?那就请你在课后好好地开动脑筋吧!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从地点上看,我们可以通过哪些渠道学习语文?(板书:家中、校内、校外)

2、课本中给我们介绍了哪几种家中学语文的渠道?(板书:听广播、用电脑、看电视)介绍了哪几种校内学语文的渠道?(板书:课堂学习、课外活动)

二、继续观察插图

1、观察第2页下面的四幅图。

(1)弄清人物、地点、事情,然后说图意。

①同学们在老师的带领下兴致勃勃地到工厂参观。

③同学们穿上小军装,参观军事基地,津津有味地听解放军 阿姨讲解武器装备。(引导学生适当展开想象,突出同学们热爱解放军的感情)

④少先队员深入农村,来到田头,挽起裤管,在农民阿姨的指导下学做农活。(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进一步说出少先队员不怕 脏、不怕苦的精神)

(2)教师小结:同学们走出校园,融人社会,可以学到许多书 本上学不到的知识。我们不但要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而且要 做好记录和文字整理工作,让社会活动推动我们的语文学习。

2、观察第3页下面的四幅图。

(])引导学生说出整体图意:这四幅图的内容都是小学生在 图书馆借阅课外书刊的情景。

(2)逐一说出图意。

①一位小学生在图书馆查找书名目录。

②同学们在阅览室里阅读课外书报。

③同学们在图书馆的书架前挑选课外书刊。

④同学们从金陵图书馆借到厂自己想看的书,满意而归。

(3)教师小结:高尔基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籍 记载了人类几千年的文明,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我们无沦学习哪一门学科,都离不开课外阅读,学习语文更是如此。阅读课外书刊 是学习语文的重要渠道,希望大家养成爱读书的好习惯。

三、总结与延伸

1、通过本课的学习,你丈知道了哪些学习语文的渠道?(板 书:社会实践、课外阅读)

2、上节课我们曾经布置大家思考学习语文的其他渠道,你们 想到了吗?现在就请大家各抒己见,畅所欲言吧!(提示从家中 学语文、校内学语文、校外学语文三个方面说。只要学生说的对学 习语文有帮助的就给予肯定,对说得较好的则板书在黑板上以示 鼓励)

以下内容尽量引导学生说出,如学生不能说出,可由教师 给出。

(1)家中学语文。

①网上学语文。

②与家人交谈,学习生动活泼的群众语言。

③饲养小动物,种植植物,写观察日记,?

(2)校内学语文。

①自办墙报板报,参加兴趣小组活动::

②留心校园生活,做有心人,积累写作素材。

(3)校外学语文。

①留心大街小巷中的字牌标语学书法。

②利用假期参加社区活动。

③发现有创意的广告,理解商家用心,学习语言技巧。

3、总结:“处处留心皆学问。”生活和学习中处处有语文,只要 我们做学习语文的有心人,养成多渠道学习语文的习惯,我们的语 文水平一定能不断提高,语文能力一定会不断增强!

第三课时

一、看图导入,板书揭题

打开课本,翻到第4页,看看上面的图中是谁在什么地方于什 么。(图上是老师正在教室里给同学们讲课,讲解关于修改作文 的问题)好!今天我也来给同学们讲一讲修改作文的问题。(板书:文章不厌百回改)

二、理解“文章不厌百回改”的意思

1、齐读:

2、提示“厌”、“百”的意思,厌,满足。百,这里是虚指,表示 多次、反复的意思。

3、学生试说句意

4、明确句意:文章写好了,要经过反复修改,才能成为好文章。

5、过渡:为什么说文章要经过反复修改才能成为好文章呢?

三、出示小资料(用投影片打出)

抗美援朝战争中,部队作家魏巍随;志愿军战士来到朝鲜。在朝鲜战场上,他每天都被志愿军战士的英雄事迹感动着。于是,他写了一篇文章来歌颂志愿军战土。在初稿中,他选用了二十多个感人事迹,后来,他对初稿进行了反复修改,删去了许多内容,最后只选取了三个事例,分别从革命英雄主义、爱国主义、国际主义三个方面歌颂志愿军战士。:文章改短了却更加精炼,更加感人,这就是有名的文章《谁是最可爱的人》;

1、学生讨论:魏巍为什么要反复修改自己的文章?修改的结果怎样?说明了什么?

2、教师指点:魏巍最初选取了二十多个事例,当然都很感人;但由于事例太多,读者反而印象不深、所以他要反复修改,修改的结果,长的变短,却更加精炼,更加感人、这正说明了“好文章是改出来”的道理

3讨论:作家写作要修改,我们小学生写作要不要修改呢? (生答:更应该)为什么呢?

教师指点:我们小学牛学习写作的时间不长,作文当然不可能一次就写得尽善尽美,当中必然存在这样那样的缺陷,必须进行 反复修改。

四、继续观察第4贝下面的图五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1、图上是谁?在干什么?是怎么做的?

生答:图上是同学们在认真地修改作文。

2、图上同学们修改作文时右哪些习惯值得我们学习?(巩固 基本的学习习惯)

(1)坐姿端正。

(2)握笔姿势正确。

(3)书本、文具摆放整齐。

(4)专心致志。

五、学习修改作文的方法

1、我们写好作文后应该怎么做?

明确修改程序:先通读全文,再逐段逐句边读原文边修改。

2、发现需要修改的地方应该怎么做?

明确修改方法:用修改符号修改。

六、观察第5页的插图,学习运用修改符号修改作文

1、教师提示:这是一位小学生的作文《小花猫》的一部分。 文章写好后,他在上面作了修改。

2、请们读一读这段文字,看看里面修改了几处,是怎样修改的。

3、请们一句一句地读,先读修改以前的。再读修改以 后的。想一想:小作者为什么这样修改? 明确:

第一处和第六处:语句多余。

第二处:标点错误。

第三处:意思不完整,不连贯。

第四处:顺序混乱,应先写头部再写身体。

第五处:错别字。

4、刚才我们看了小作者的修改,想一想:我们自己修改作文 的时候应该从哪些方面来考虑呢? 明确:(1)错别字 (2)标点不当

(3)用词不当 (4)语序颠倒

(5)语句多余 (6)词语脱漏等

5、你从小作者的修改中学到了哪些修改符号?你还知道哪些修改符号?

明确以下修改符号:

删除 插入

更换 调序

6、运用修改符号修改好作文后应该怎么办?

七、总结

第一单元

教学内容

1 春光染绿我们双脚

2 暖流

3 只拣儿童多处行

4 早

5 古诗两首

习作1

练习1

单元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单元的生字,两条绿线中的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联系课文内容,理解“春光染绿我们双脚”的意思, “儿童不解春何在”这句诗的意思。通过阅读、思考,能联系上下文说说作者为什么要写梅花,能按顺序对照插图介绍三味书屋的陈设。

4.通过朗读、想象,感受植树前后的巨大变化,体会到植树带来的好处,和诗歌中的小朋友一起分享植树的快乐。感受到春天的花儿和儿童是那么生机勃勃,令人快乐。感受鲁迅先生那种“为革命时时早、事事早,奋斗一生”的伟大精神,树立起珍惜时间的观念

1.春光染绿我们双脚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九个生字,两条绿线中的两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联系课文内容,理解“春光染绿我们双脚”的意思。

4、通过朗读、想象,感受植树前后的巨大变化,体会到植树带来的好处,和诗歌中的小朋友一起分享植树的快乐。

教学重点:

抓住植树前后的巨大变化,引导学生通过对比、想象等方法,感受到自然的和谐。

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学习生字;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

教学准备:

课文录音 生字新词卡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春天来了,我们久封的心门也随着这暖暖的春光被打开,总是希望能够出去走走、看看。大家能不能告诉我,如果出游,你会选择哪里?

2、大家说的地方不少,可是我们都可以用几个词语来概括它们的特点。(春色满院、桃红柳绿、姹紫嫣红、春意盎然……)去这样的地方游玩,我们的心也醉了,那里的风是那样的柔、水是那样的清,那里的春光也格外明媚。让我们和一群植树的孩子一起出发吧!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春光染绿我们双脚》。

二、初读课文:

1、这又是一首诗歌,读诗歌的要求是什么?(除了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外,还要把诗歌的节奏读出来。)

2、自由读,教师巡视。3、开火车读教师出示的词语,教师注意帮助学有困难的学生。歌谣 绿袍 裸露 煎熬 寂寞 松鼠 叽叽 支撑 锨 镐

4、齐读词语,注意读准字音,读好“裸露”(边音)“撑”(后鼻音)

5、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注意纠正错误。教育学生在同学读书的时候不要打断,有问题先用铅笔在书上轻轻地画上记号。

6、学生点评。

7、听了大家的读,我们把许多隐藏的“地雷”挖了出来。请大家再朗读课文,在读之前,想一想刚才的哪些问题是需要我们注意的。想好了再读,希望能够比刚才有一个提高。

8、有进步吗?把自己的进步告诉大家。由于时间关系,选择一个自然段,向大家展示。

9、指名读,评价。

三、初步学习第一、第八自然段。

1、请一、二两组的同学读第一自然段,三、四两组的同学读第八自然段,我来读课题。读完,你们发现了什么?(第一、第八自然段结构相似,前后呼应,有点题的作用)

2、想一想上学期学的《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再读一读,想想有不同的地方吗?

3、从“荒山野岭”到“青山碧岭”,这仅仅是文字上的不同吗?下节课我们接着学习。

四、学习生字。

1、“谣、袍、裸、寞、叽”想一想他们有没有同胞兄弟?他们和他们的兄弟区别在哪里?把他们的特征记牢。2、和学生共同书写“鼠”,帮助学生摆好间架结构。3、描红。4、写《习字册》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

1.通过读文,体会课文所表达的中心思想,理解“春光染绿我们双脚”这句诗的含义。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