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文的鸭蛋教学设计德育渗透

时间:2021-10-10 14:03:01 五年级作文

【篇一】短文的鸭蛋教学设计德育渗透

五年级渗透德育的教学设计

五年级渗透德育的教学设计

郝美玲

课题:小数乘小数

教学内容: P.4~5页的例3和例4、“做一做”,练

习一第5—8题

教学要求:

1、掌握小数乘法的计算法则,使学生掌握在确定积的小数位时,位数不够的,要在前面用0补足。

2、比较正确地计算小数乘法,提高计算能力。

3、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和概括能力,以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

4、通过教学,渗透爱护公物、保护校园环境的品德教育。

教学重点:小数乘法的计算法则。

教学难点:小数乘法中积的小数位数和小数点的定位,

乘得的积小数位数不够的,要在前面用0补

足。

教学用具:投影、口算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引入尝试

1、出示例3图:孩子们最近我们社区宣传栏的玻璃坏了,你能帮忙算算需要多大的一块玻璃吗?怎么列式?(板书: 0.8 ×1.2) 更换橱窗玻璃是校园生活中平常事,借此对学生进行爱护公物、保护校园环境的品德教育。

2、尝试计算

师:上节课我们学习小数乘以整数的计算方法,想想是怎样算的?

师:是把小数转化成整数进行计算的。现在能否还用这个方法来计算1.2×0.8呢?

如果能,应该怎样做?(指名口答,板书学生的讨论结果。)

示范:

1. 2 扩大到它的10倍 1 2

× 0. 8 扩大到它的10 倍 × 8 0.9 6 缩小到它的3、1.2×0.8,刚才是怎样进行计算的?

引导学生得出:先把被乘数1.2扩大10倍变成12,积就扩大10倍;再把乘数0.8扩大10倍变成8,积就又扩大10倍,这时的积就扩大了10×10=100倍。要求原来的积,就把乘出来的积96再缩小100倍。

4、观察一下,例3中因数与积的小数位数有什么关系?(因数的位数和等于积的小数位数。) 想一想:6.05×0.82的积中有几位小数?6.052×0.82呢?

5、小结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

师:请做下面一组练习

(1)练习(先口答下列各式积的小数位数,再计算)

(2) 引导学生观察思考。

①你是怎样算的?(先整数法则算出积,再给积点上小数点。)

②怎样点小数点?(因数中有几位小数,就从积的最右边起,数几位,点上小数点。)

③ 计算0.56×0.04时,你们发现了什么?那当乘得的积的小数位数不够时,怎样点小数点?(要在前面用0补足,再点小数点。)

通过通过以上的学习,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小数乘法的计算法则是怎样的?

(3) 根据学生的回答,逐步抽象概括出P.5页上的计算

法则,并让学生打开课本齐读教材上的法则。(勾画做记号)

(4)专项练习

①判断,把不对的改正过来。

0.0 2 4 0.0 1 3 × 0.1 4 × 0.0 2 6 9 6 7 8

2 4 2 6 0.3 3 6 0.0 0 0 3 3 8 ②根据1056×27=28512,写出下面各题的积。 105.6×2.7= 10.56×0.27= 0.1056×27= 1.056×0.27=

三、应用

1、在下面各式的积中点上小数点。

0 . 5 8 6 . 2 5 2 . 0 4

× 4. 2 × 0 . 1 8 × 2 8 1 1 6 5 0 0 0 1 6 3 2 2 3 2 6 2 5 4 0 8 2 4 3 6 1 1 2 5 0 5 7 1 2

2、做一做:先判断积里应该有几位小数,再计算。 67×0.3 2.14×6.2

3、P.8页5题。

先让学生说求各种商品的价钱需要知道什么?再让学生口答每种商品的重量,然后分组独立列式计算。

四、体验

回忆这节课学习了什么知识?

五、作业 :P8 7、9题。P9 13题。

渗透德育的教学设计

《小数乘小数》

郝美玲

北马路小学

2010 .11

【篇二】短文的鸭蛋教学设计德育渗透

《端午的鸭蛋》教学设计

马利云

内容摘要:《端午的鸭蛋》乃高邮作家汪曾祺的散文。文章以一枚鸭蛋入笔,娓娓道来,字字含情,充分表达了作者对童年的怀念,对家乡风俗的称道、家乡物产的自豪。但是,汪老散淡的行文风格,未必能让新世纪的城市小孩认同与理解。笔者在充分调查学情,梳理学生疑难的基础上,以为学生解惑为教学起点,设计本课教学。本课的最终教学目的,乃是教会学生体会作者感情,并从输入到输出,进一步引导学生移情仿写,学习作者语言,赞美家乡物产。本设计,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端午的鸭蛋》 汪曾祺 对比角度 品文会情 移情仿写

【设计思想】

《端午的鸭蛋》乃人教社语文八年级下第四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本单元以“民间文化”为主题。本单元所选文章乃各地民风民俗和民间艺人轶事,文笔生动,妙趣横生。

钱梦龙老师尝言:“我备课的时候,自己觉得理解起来有点难度的地方,就想,学生可能也会较难理解;自己看了好几遍才看出来好处的地方,就想,学生也很难看出它的好处来,我就在这些地方导一导”,这是来自优秀语文教师选择教学内容、进行教学设计的经验总结。王荣生教授则进一步总结,“合宜的教学内容,有效的教学设计,是语文教师备课的两个关注点:第一,依据体式来确定教学内容,第二,根据学情来选择教学内容”。这是来自课程专家对语文课堂教学教学内容选择、教学设计原理的专业指导。据此,本课教学,拟抓两头,立足文本,立足学情进行设计。

与本单元的其它文章相比,这是汪曾祺先生的散文作品。本文十分典型地体现了汪曾祺先生散文“小叙事”的特点。小小鸭蛋,在别人眼里或许从不在意,根本不值一提,但是在汪老笔下,却灌注了自己浓浓乡情和生活的情趣。汪老信笔写来,从容闲适;文笔自然生动,语言平实有味。曾经读到汪曾祺的《蒲桥集》上有一段文字:“记人事、写风景、谈文化、述掌故、兼及草木虫鱼、瓜果食物,皆有情致。„„文求雅洁,少雕饰,如行云流水。春初新韭,秋末晚菘,滋味近似”,这段话对汪曾祺的散文特点做了精确的概括。

但是,这些妙处,如何让学生领略?如何让这些十四五岁,生活在城市中的当代学生领会这位号称“中国最后一位士大夫”的这位散文家的作品风格和内涵?这并不那么容易。 学情调查环节,让学生初读文本,放手让学生提问针对文本,每人提2-3个问题,学生疑问初步归纳如下:

1.“系百索子”“鸭蛋络子 ”“雄黄酒”“红苋菜”“薄罗”“香角子”这些词语指的是什么?

2.白的鸭蛋和淡青的鸭蛋有不同吗?

3.既然题目是“端午的鸭蛋”,为什么第一段要写那么多端午的风俗?

4.“囊萤映雪”的故事和高邮咸蛋有关联吗?

5.为什么“我”对“异乡人称道高邮鸭蛋,不大高兴?”

6.袁子才是谁?为什么作者对这个人不喜欢?但是,后来又“与有荣焉”了?

7.用鸭蛋壳装萤火虫,光线不是很微弱吗?

8.“还不就是个鸭蛋”“我对异乡人称道高邮鸭蛋,是不大高兴的”“不过高邮咸蛋,确实是好”

这些句子是否矛盾?

9.为什么用练囊装萤火虫不如鸭蛋壳好?

10.敲去空头难道不算把蛋壳碰破?

11.为什么写黄烟“虎”字,笔画不能断?

12.我以前看到“曾经沧海难为水”这句话,好像是写感情的,这里怎么可以写鸭蛋? 基于以上对作品在教材中的地位、文本体式、作家风格以及对学情的初步分析和把握,笔者设定的最终教学目标是理解作者在字里行间渗透的生活情趣和热爱家乡的情怀,并激发学

生热爱自己家乡的感情。

在设计这节课的时候,笔者主要设计了以下两个台阶以达到最终的教学目的:

1.品文悟情。汪曾祺是一位非常讲究语言艺术的作家。我将“品味语言,感悟情怀”作为这节课的教学重点。将文本内容与学生疑惑有机融为一体,引导学生找出有关描写鸭蛋的语句,巧设角度,引导学生“圈”“点”“品”“悟”,多层次、多角度品味语言特色。从而引导学生对作家的语言特点和文章主旨有深刻的认识——借助端午的鸭蛋,表达生活情趣和对家乡的热爱。

2.移情仿写。阅读的终极目的,在于使学生受到情感熏陶,更在于运用语言文字表情达意。笔者的家乡,浙江湖州,是水乡,亦是蚕乡,旧有“鱼米之乡,丝绸之府”之美誉。且江浙一带,地域相接,端午风俗(包括食俗)有许多共同之处。笔者拟结合家乡物产,精选汪老文本的典型句子,在课堂上让学生进行“移情仿写”。既强化学生对本文语言特点的印象,又使学生受到有效的语言训练。

【教学过程】

一.整体把握,释疑解惑

1.整体把握。

教师板书课题。直接导入本课。

教师先板书“端午”,引导学生领会文章第1节内容乃是写“端午”;接着,书写“鸭蛋”二字,学生自能领会文章2-3段,乃写“鸭蛋”;教师再在这两个词语中间,写上“的”字,连接先前书写的“端午”“鸭蛋”两个词语,此为4-6节为文章第三部分。师生互动,自然引导学生完成预习提问中的第3问。

2.释疑解惑。学生自由朗读第一节。同时整理端午习俗。

PPT问题显示:第一节介绍了端午节哪些习俗?其中你对哪一项最感兴趣?

读毕,师生交流整理。(系百索子、做香角子、贴符、喝雄黄酒、放黄烟子、吃“十二红”等。)

预设从吃食“十二红”入手,重点提及雄黄酒,五毒,并利用图片展示湖州本地满周岁的孩子在端午节穿绘有五毒图案的服饰,以激发学生兴趣,亲近文本。短文的鸭蛋教学设计德育渗透

说明:本环节以解疑激趣为主。在预习环节,学生对本语段涉及的端午习俗,困惑颇多,问题最集中。教师对学生所提的每一个的问题,都做了精心准备,图片资料充分齐全,但本环节不宜占用很多教学时间,视课堂动态生成情况而定。(例百索子,香角子,端午雄黄酒,民间流传端午节白娘子喝雄黄酒现原形等故事,黄烟子,一笔虎之形与色,以及湖州本地端午食俗、习俗等。)

二.巧用对比,品文悟情

1.教师讲解:一枚小小的鸭蛋,在我们眼里,可能不会去格外留意,也觉得不值一提,更不愿提笔书写。教师组织学生细读2-4节。

PPT显示主问题:用圈点勾画的方法,圈划出作者围绕这枚小小的鸭蛋写了哪些语句? 说明:本环节设计用圈点勾画的方法,组织学生了解作者关于鸭蛋的描写文字是多角度,多层面的。

2.教师充分利用学生预习时产生的疑问,“我对异乡人称道高邮鸭蛋,是不大高兴的”“不过高邮咸蛋,确实是好。”引导学生细细品悟作者对同一枚鸭蛋,自己讲述鸭蛋的好处与异乡人的称道的不同的情感态度进行对比,从中体会作者的情感态度。

PPT显示主问题:这些语句,可以细分为哪些方面?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预设如下:A.异乡人称道高邮鸭蛋,作者自己称道家乡鸭蛋的不同态度;B.家乡鸭蛋与异乡鸭蛋的不同;C.对袁子才这个人前后态度不同;D.鸭蛋的挑选标准、个头长相有不同吗?

说明:本环节落实课文教学重点——品文悟情。但是由于十四五岁、好动的当代城市孩子未必能体会“平淡有味”的语言风格。有碰撞就有观点、有矛盾才有立场,教师巧设对比角度,找到解读文本、品味语言的突破口。

3.教师选取以上四组对比的B组,重点品析家乡咸鸭蛋与他乡咸鸭蛋的对比,更深一步引导学生感悟作家文字背后的深情。

PPT显示主问题:作者把家乡鸭蛋与异乡鸭蛋进行怎样的对比?进行多角度对比,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预设角度:如色彩、质地、口感、蛋黄、油多等。

预设语句:①“筷子头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②我走的地方不少,所食鸭蛋多矣,但和我家乡的完全不能相比!曾经沧海难为水,他乡咸鸭蛋,我实在瞧不上。

说明:本环节是课堂目标的重点亦是难点所在。“表达效果”这一问题的设置,是在前两个环节的“围绕鸭蛋写了些什么?”“是怎样写的?”“表达作者怎样的感情?”这些问题后产生。层层递进,更具难度。教师宜耐心组织学生细读、深读,比较、领悟。同时由于课堂的动态生成,朗读指导和训练穿插在对语句的品味中。教师应注重课堂生成,前面预设的四个角度,宜抓住一个角度品悟,不求面面俱到,切忌为完成教学设计以教师架空分析代替学生感悟。

三.精选语句,移情仿写

1.教师讲解:小小鸭蛋,体现了作者的生活情趣和对家乡浓浓的爱。

教师精选语句,请大家阅读:

A“我的家乡是水乡。出鸭。高邮大麻鸭是著名的鸭种。鸭多,鸭蛋也多。高邮人也善于腌鸭蛋。高邮咸鸭蛋于是出了名。”

B“不过高邮的咸鸭蛋,确实是好,我走的地方不少,所食鸭蛋多矣,但和我家乡的完全不能相比!曾经沧海难为水,他乡咸鸭蛋,我实在瞧不上。”

试用自己的语言表述文中的这两句话。

课堂上讲给大家听。比较表达上的不同。

并感受分析:A句:短句,每一句各有强调的重点,引导抓住关键词,体会高邮鸭蛋出名的地貌特点,物质基础、技术支持等,以此进一步体会作者对家乡的自豪和别具特色的语言风格。

B句:文白兼用,运用对比,语句幽默,让人忍俊不俊。

2.教师布置任务:请大家说说,我们湖州这块土地,有哪些有代表性的物产?(蚕业、丝绸、湖笔、渔业等)

请大家仿造A、B句表达特点,结合家乡物产,移情仿写。

四.拓展阅读,布置作业

1.完成课堂仿句练习。

2.课外组织时间让大家赏析马利云的散文《养蚕人》(本文2012年发表于《天津日报》)。

【篇三】短文的鸭蛋教学设计德育渗透

《端午的鸭蛋》教学设计姜海燕

《端午的鸭蛋》教学设计

甘肃民勤五中 姜海燕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理清课文思路。

2、深入理解文章的内容以及作者的感情。

3、品味语言,体会本文的语言特色。

4、了解中华传统节日,提倡保护传统文化。

教学重点

1 、深入理解文章的内容以及作者的感情。

2、品味语言,体会本文的语言特色。

教学难点

品味语言,体会本文的语言特色

教学方法

学生自主品读,合作探究,教师点拨。

教学媒体

白板教室一体机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导入本课。短文的鸭蛋教学设计德育渗透

1猜谜简介端午

首先让大家猜谜语,猜猜是哪个节日,来历如何?PPT出示

屈子冤魂终古在,楚乡遗俗至今留。江亭暇日堪高会,醉讽离骚不解愁。 ——边贡 学生猜出端午节后补充

端午亦称端五,“端”的意和“初”相同,称“端五” 如称“初五”;端五的“五”字 又与“午”相通,又因午时为“阳辰”,所以端五也叫“端阳”。五月五日,两个五,故称重五。还有许多别称,如:夏节、浴兰节、女儿节,天中节、地腊、诗人节等等。关于端午节的来源,有纪念屈原说;吴越民族图腾祭说;起于三代夏至节说;恶月恶日驱避说等。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汪曾祺的《端午的鸭蛋》

2明确目标

PPT出示学习目标

3了解作者

汪曾祺(1920-1997),江苏高邮人,作家。代表作有《受戒》、《大淖nào记事》等小说,《蒲桥集》等散文集。他的行文如同随意聊天,于自然而然中写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和生活的妙处。文风闲适自由,不做刻意的雕琢加工,不刻意追求结构的严谨,但在随意中体现了整体的严谨与和谐。

二、听读课文,整体感知

1掌握生字词

2听读课文思

课文写了哪些内容,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三、理解内容,把握感情

1、 作者家乡的端午有哪些风俗?介绍习俗有何作用?

明确:有系百索子、做香角子、贴五毒、贴符、喝雄黄酒、放黄烟子、吃“十二红”。由放黄烟子和吃“十二红”,进而引出家乡的特产——高邮鸭蛋和“挂鸭蛋络子”的习俗,水到渠成地写到了端午的鸭蛋。从写法上说,先浓墨重彩地描绘出“端午“的气氛,就为文章主体“鸭蛋”预设了一个合理的背景。

2﹑家乡的鸭蛋有何特点?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

明确:家乡的鸭蛋名气大,历史悠久,质细而油多,蛋白而柔嫩。表达了作者对家乡鸭蛋的喜爱之情,对家乡的热赞美之情。

3、 写端午节的鸭蛋时写了哪些日常生活小事?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明确:写了打鸭蛋络子、挑鸭蛋、装鸭蛋、挂鸭蛋、吃鸭蛋、用蛋壳装萤火虫玩等日常生活小事。寄托了作者对故乡的赞美热爱和对童年生活的美好怀想之情。这实际不是作者个人的心态,这是人类普遍的心理。儿时的一切,在成年之后,都会笼罩一层异样的光辉。

四、 品味语言,感受情趣

(过渡)师:其实和高邮的咸鸭蛋同样有味道的还有作者的语言,汪曾祺是一位非常讲究语言艺术的作家,他曾经谈到自己在语言上的追求:平淡而有味,用适当的方言表现作品的地方特色,有淡淡的幽默。这三点你能在课文中看出来吗?

朗读课文2-3段,画出你喜欢的句子,仔细体会本文语言上的特色。 可以参考下面的表达形式。

“ ”(这个句子)使用了口语(或方言、书面语、古语、成语等), (形容词,如形象、幽默、风趣、朴素等)地表达出(或写出) 的(情感)。 比如这一句:“我走的地方不少,所食鸭蛋多矣,但和我家乡的完全不能相比!曾经沧海难为水,他乡咸鸭蛋,我实在瞧不上。” 句中的“完全不能相比”“实在瞧不上”“曾经沧海难为水”运用了通俗易懂的口语、成语,朴素中带有点点幽默地表达出了作者以家乡能有这样的鸭蛋感到无比自豪的情感。

引出:曾 经 沧 海 难 为 水,除 却 巫 山 不 是 云。取 次 花 丛 懒 回 顾,半 缘 修 道 半 缘 君

(学生活动)

师:汪曾祺的语言,熔书面语与口语于一炉,将古汉语与现代汉语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在平实、自然之中又时时流露出典雅雍容,显现出作者深厚的文化素养和语言功力。

五、合作探究

1 引用袁枚《随园食单》中“腌蛋”一条,有什么作用?

明确:印证高邮鸭蛋名声久远,说明它的特点和吃法,同时使文章典雅,有书卷气。

2 课文结尾,作者写了东晋车胤囊萤夜读的故事,你认为有必要吗?

充满童真童趣,引名人逸事增添文章的趣味性和亲和力,正体现作者散文闲适自由的风格。

六、拓展延伸,

过渡:一代大师运用自由闲适的笔调给大家说了端午的诸多趣事还有丰富的习俗。

1 说说我国的传统节日哪些?并说说节日里有哪些习俗。

出示PPT领略我国丰富的传统节日,感知多样的习俗

2 谈谈你的看法,出示资料

现在一部分中国人热衷于“洋节”,如过圣诞节、情人节、愚人节、母亲节、感恩节等 ,而我们的传统节日却越来越不受人们的青睐。几乎所有的传统节日,都不可避免地陷入了名存实亡的困境,你如何看待这种现象? 明确:我们不盲目崇拜,照单全收,也不全面否定,刀枪不入。应取其精华,弃其糟粕,丰富我们的文化底蕴,使厚重的民族文化这朵奇葩四季盛开,香飘世界。

我们应该怎样对待我们的传统节日与文化呢?

明确:我们应保护、继承、发扬、丰富我们的传统文化。

七、实践活动

1选取你最喜欢的节日,写一条短信送给亲朋好友,表达你对他们的美好祝愿。

示例:清明节: 纷纷雨滴,丝丝牵挂,一点忧愁,一抹感伤。风淡雨轻思故人,逝去的终究已成过去,无需感慨生命之无常,好好活着,才是最好。 清明时节,青烟袅袅,春雨丝丝,愁肠百转;杨柳摇拽,春风轻拂,心生思念;一杯清酒,淡淡忧伤,追忆故人;一条短信,传我关怀,愿你幸福 八布置作业

请仿照本文,写一篇赞扬家乡习俗的文章。参考题目:《元宵的花灯》、《清明的纸钱》、《中秋的月饼》、《冬至的饺子》、《春节的压岁钱》、《端午的粽子》等。

要求:1、语言生动传神,有文化气息。

2、要表达出自己对节日习俗真挚的感情。

3、字数:600字左右。

【篇四】短文的鸭蛋教学设计德育渗透

端午的鸭蛋教学设计篇1短文的鸭蛋教学设计德育渗透

端午的鸭蛋教学设计

【设计思想】

《端午的鸭蛋》是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一篇文章,本单元的课文意在让学生关注各地的民俗,了解民生和民间文化,并通过这些有声有色的民俗风情画去感受自身日常生活中蕴涵的无穷乐趣。本文出于汪曾祺《故乡的食物》系列,文章结构是他特有的行云流水般的随意,语言文白夹杂、或雅或俚、自然生动,平平淡淡的字里行间流淌着儿时的童趣、浓浓的乡情、对生活的热爱。本设计希望通过对课文的朗读、对细节的揣摩、对语言的品味,让学生体味鸭蛋中的童心,乡情,并理解从他的生活态度,获得生活启示。

【教学目标】

1.领会作者热爱家乡、珍爱民俗文化、怀恋美好生活的深厚情感。

2.探究写作技巧,品味富有特色的语言。

3、体会作者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对儿时趣事的怀恋之意。

4、从汪曾琪身上体悟生活态度。

【教学重点】

通过品味平淡自然而又韵味十足的语言,感受作者对家乡的热爱和对童年的怀念。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调动自身体验,感受平凡事物中蕴含的情感和平淡生活中的情趣。

【教学方法】诵读感知法,合作探究法,赏析法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联系传统,导入新课

中国的传统节日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是我们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从2008年开始我们国家的法定假日增加了三个传统节日,同学们知道是哪三个吗?(清明、端午、中秋)你知道端午节是哪一天吗?(农历五月初五)我们这里过端午节有什么习俗吗?(吃粽子、吃鸡蛋等)同一个节日在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习俗,那么著名作家汪曾祺先生的家乡过端午有哪些习俗呢?今天让我们一同欣赏“端午的鸭蛋”,去领略鸭蛋的神采,品尝鸭蛋的滋味,感受那无尽的生活乐趣。(板书标题及作者)

( 设计意图:从中国的传统节日入手,贴合学生现实生活,便于拉近与学生的情感距离,使学生走进文本。)

二、了解作者,检查预习

1.作者汪曾祺(PPT呈现):汪曾祺(1920-1997),现当代著名作家,江苏高邮人。小说代表作《受戒》、《大淖记事》,散文集《蒲桥集》、《塔上随笔》。汪曾祺散文注重表现“凡人小事”,能做到“以小见大”。

2.字词预习检查(PPT呈现):

咂摸 拧成小绳 用酒 苋菜 大襟 囊萤映雪

三、自由朗读,整体感知

自由朗读课文,整体感知内容。要求学生根据所写内容的不同,用小标题的形式加以概括。

提示:①(别具一格的)端午的风俗;②(别有风味的)家乡的鸭蛋;③(别有情趣的)端午的鸭蛋。(板书)

(设计意图:整体感知文本是学生熟悉课文的第一步,可以培养学生的整体认知能力和概括能力。)

四、围绕目标,合作探究

㈠欣赏“鸭蛋”,探究鸭蛋特点,感受童年端午

1、他的家乡在端午节都有哪些风俗呢?你对哪种风俗最感兴趣? 板书:风俗

生:系百索子、做香角子、贴五毒、贴符、喝雄黄酒、放黄烟子、吃十二红、挂鸭蛋络子(8种风俗)

2 .作者家乡的鸭蛋到底有怎样的特点呢?(PPT呈现)请同学们仔细品读第二、三段,寻找文中表现高邮鸭蛋“声名远扬、与众不同、历史悠久、质细而油多”等特点的语句;

3.高邮鸭蛋是这样的让人垂涎、心动,那有鸭蛋相伴的童年的端午又是怎样的呢?(PPT呈现)请同学们阅读4—6段,可采用这个句式:“童年的端午是 ----的,因为---- (文中所写的童年趣事)”。

提示:童年的端午是快乐、幸福、美好、充满情趣的,因为挂鸭蛋络子、玩鸭蛋、蛋壳装萤等。

(设计意图:通过探究童年端午的趣事,照应文题“端午的鸭蛋”;并在作者对有鸭蛋相伴的童年的追忆中,了解作者对童年生活的怀想。)

㈡ 品味“鸭蛋”,体会作者情感,探究语言特点

1 .高邮鸭蛋之所以令我们心驰神往,就在于作者写得好,情深意切。那么本文的语言寄寓着作者怎样的情感呢?(PPT呈现)下面同学们采用美读——通过恰当的语气、语速、重音,读出语句的意蕴和情味。要注意读出文章的言内之意和言外之意。(采用朗读竞赛的方式)

提示:①“筷子头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造型式的语言生动写出了家乡咸鸭蛋的美味可口,让人垂涎欲滴。汪曾祺只用一两个字眼就能写出事物的特色神韵。这种绘声绘色,这种动感,以及快感,从一个“吱”字中得到了活灵活现的表现。问题探究:“——”的作用是什么?(声音的延长)“一……就……”表明了什么,能否去掉?(不能。表明了油多,冒得快,令人欣喜。)将“冒”改为“挤”、“流”可以吗?(“冒”能更好地表现鸭蛋被扎后红油溢出的情态)请同学绘声绘色地读出来。②“我走的地方不少,所食鸭蛋多矣,但和我的家乡的完全不能相比!曾经沧海难为水,他乡咸鸭蛋,我实在瞧不上。”——“所食鸭蛋多矣”带有文言性质,增强幽默意味。以他乡比故乡,褒贬之情十分突出。③“袁子才这个人我不喜欢……但是《腌蛋》一条我看后却觉得很亲切,而且„与有荣焉‟。”——有点爱屋及乌了吧! ④“我在北京吃的咸鸭蛋,蛋黄是浅黄的,这叫什么咸鸭蛋呢!”——淡淡的幽默,浓浓的深情,

超越事实的评价。⑤“我对异乡人称道高邮鸭蛋,是不大高兴的,好象我们那穷地方就出鸭蛋似的!”——有些嗔怒,也有淡淡的幽默。实际上认为高邮不仅出鸭蛋,还有那么多心灵手巧、勤劳能干的高邮百姓,自豪和赞美之情油然而生。

一提起家乡的鸭蛋,作者就用那平淡自然而又韵味十足的语言诉说对家乡的赞美,饱含自豪之情。这种赞美,这种自豪都缘于作者那浓浓的思乡之情,缘于对童年美好记忆的深切怀念。(板书:热爱家乡 怀念童年)在这里,作者写鸭蛋——而实际上是抒发热爱故乡、怀念童年的情感,这种写作方法是?借物抒情。

(设计意图:通过朗读、美读等方式,探究、体会作者那镶嵌在字里行间的热爱家乡、怀恋童年的情感,了解作者散文“小叙事”的特点。)

2 .如果同学们体会完了语言蕴含的情感,再采用与同伴合作的方式,探究本文语言其它方面有什么特点。

提示:语言特点可从三个方面探究——①口语色彩浓厚,用方言表现地方特色;②语言平实朴素,淡而有味;③运用古汉语作点缀,或幽默或典雅。 (设计意图:通过细读、赏析等方式,探究汪曾祺闲适自然、幽默风趣的语言风格。)

3.这篇课文写的是“端午的鸭蛋”,而开头一段却用了大量的篇幅来写故乡的风俗,写了哪些风俗?这样写是否偏离了中心?

提示:⑴共写了7种风俗:先写了端午节的一般习俗:①系百索子②做香角子③贴五毒④贴符⑤喝雄黄酒。而后又详细介绍了家乡特有的风俗:⑥“放黄烟子”、⑦吃“十二红”等。(PPT呈现,展示风俗图片)⑵从文章思路来看,谈“端午风俗”也属必要。文题为“端午的鸭蛋”,因此,必须首先写端午风俗,从各地均有的风俗写到家乡独特的风俗,再写到“十二红”,写到“咸鸭蛋”,于是水到渠成地转写“端午的鸭蛋”。从写作手法上,先浓墨重彩地描绘出“端午”的气氛,就为文章主体“鸭蛋”预设了一个合理的背景。

(设计意图:本环节探讨作者家乡的风俗的目的,旨在引出第一自然段的作用,使学生进一步理清文章的结构。)

㈢ 评说“鸭蛋”,质疑探究

对于这篇妙趣横生、风格独特的美文,同学们还有没有疑难呢?(PPT呈现)请大家先简单交流一下,发言时可以有疑而问,借助集体的力量共同解决疑难;也可以明知故问,目的是引起大家的注意和思考。

提示:①可探究文章结构,如课文结尾作者写到东晋车胤“囊萤”夜读的故事,有人认为是赘笔;也有人认为是很自然的联想,很随意自由,正体现了汪曾祺散文闲适自由的风格。你同意其中的一种,还是另有看法?②可探究文章细节,如作者说自己不喜欢袁枚这个人,他自己不会做菜,好道听途说,但却又全文引用他的文字,这二者矛盾,该删。对此你有什么看法?③也可探究文章语言,如作者说“我在北京吃的咸鸭蛋,蛋黄是浅黄色的,这叫什么咸鸭蛋呢!”“我走的地方不少,所食咸鸭蛋多矣,但和我家乡的完全不能相比!”你认为作者这些说法符合实际吗?对这些说法你是怎样看待的?

(设计意图:本环节旨在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作者对家乡鸭蛋的喜爱之情,以及对故乡的热爱和对童年的怀想之情。)

五、小结课堂,升华主题

这节课,我们通过欣赏“家乡的鸭蛋”,感受到作者热爱家乡的浓郁情感;透过品味“端午的鸭蛋”,感悟到作者超然自在的童心,引发我们对童年生活的怀想。并且这二者本来就是难解难分的,儿时故乡的一切,在成年之后,都会罩上一层光辉,它们就像高邮鸭蛋里面冒着红油的“双黄”;作者在写鸭蛋的时候又是在“端午的风俗”这样一个大背景下,端午家乡的风俗就成为这个大鸭蛋的蛋青。这就是高邮的双黄蛋。(教师结合板书画出鸭蛋图形)

同学们,当我们长大成人、离家远游之时,所有这些与童年与故乡有关的美好记忆,都将被珍藏在记忆深处,并会在某个孤独的夜晚,化作一只温柔的手,轻轻拨动你思乡的心弦。

【附板书设计】 端午的鸭蛋

汪曾祺

(画蛋黄时擦去“家乡的鸭蛋”和“端午的鸭蛋”,以突出“热爱家乡、怀念童年”的主题)

【篇五】短文的鸭蛋教学设计德育渗透

德育渗透课型教学设计

信息技术德育渗透教学案例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掌握艺术字和图片的插入与格式设置的基本方法; 设置好标题和正文的字体、字号和字形。短文的鸭蛋教学设计德育渗透

技能目标:能把不同的word文档中的内容复制到自己的word文件中去。为每一个故事插入一张相配套的图片并调整好文字环绕方式、位置和大小;为小报插入一个艺术字报头“成语故事”并调整好大小和位置;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感受我国语言的博大精深,培养学生喜欢 成语故事,喜欢成语。

【教学重点】

把不同的 word 文档中的内容复制到自己的 word 文件中去。插入艺术字和图片美化故事小报。

【教学难点】

把不同的 word 文档中的内容复制到自己的 word 文件中去。插入艺术字和图片美化故事小报。

【课前准备】

成语故事文字和图片资料。

【教学过程】

一、讲故事引入教学内容

师:同学们,今天,由我来为大家上一堂信息技术课。我找点轻 松的内容,不如来讲个故事吧!

生:有点兴趣,脸上表情开始放松了。

师:我们中国的文化博大精深,在数千年的历史中,有许多历史 故事流传至今,已演变成了一个个寓意深刻的成语。有谁知道关于成 语的故事,给大家讲一个?

生举手:《守株待兔》„„(讲故事)

师: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生:兔子撞在树上是偶然的,农夫等下去是不会有兔子的。

师:是的,这个故事还说明一个人只有通过自己的劳动才能得到 应有的报酬,获得成功。

师:大家还有什么故事? 学生涌越举手。

师:不如这样,老师已经准备了好几个成语故事,放在你们电脑 的“D:成语故事”文件夹下。请大家自己打开去浏览,看看老师给 大家准备了什么。

二、通过范例作品掌握小报制作的要点 在打开教师指定的文件夹浏览了里面的故事图片和文字后,教师 适时抛出了本堂课的任务: 师:大家觉得故事和图片看起来方便吗?

生:不怎么方便,看了故事再去看图片,换来换去不方便。

师:是的,所以老师把这些故事制作成了一张成语故事报,大家 来欣赏一下。 出示已做好的小报给同学们欣赏。

师:同学们,大家觉得这几张成语故事小报怎么样?

生 1:小报的文字颜色很好看,每一个故事一种颜色。

生 2:每一个故事的题目很清楚。

师追问:是怎么处理的?

生 2:把故事题目的字体变大了。

师补充:题目字体变大了,让人在看故事时先知道故事的题目是 什么,也吸引你去看故事。

师:还有吗?

生 3:每个故事都有一张插图,很漂亮。

师:对,只是文字太单调了,插上一张图片,可使小报更加美观, 而且图片也可以吸引人的眼球去看这个故事。

生 4:小报中还插入了艺术字作题目,很好看。

师:是的,小报中还插入了“成语故事报”几个大字,这部分在 报纸中我们称为什么?

师引:我们平时看的报纸都有一个名称的,如“小学生世界 报”、“南湖晚报”等,我们称之为报纸的名称或报头。

师:同学们,今天老师不光给大家带来这些成语故事,还给大家 带来了一个任务。要求选我们也选 2—3 个故事制作成一张成语故事报。一会儿请我们的老师把好的选出来打印贴在学校的宣传栏里给全校的同学们欣赏。

【篇六】短文的鸭蛋教学设计德育渗透

学科渗透德育教学设计

学科渗透德育教学设计:

《我是中国人》教学设计

老黑山中心小学 刘东财

教材分析:

歌曲《我是中国人》是小学音乐学科人音版第十册,第六课《京韵》单元课的歌曲。这是一首曲调根据京剧曲牌中典型的西皮流水的音调缀成的戏歌。全曲唱词简短、朗朗上口,曲调的运腔十分口语化,它热情地颂扬了中华民族讲文明的传统美德。曲中每一句中均运用了前半拍的八分休止符,使得曲调刚健有力,特别在最后一句的“人”字上通过了一字多音的长运腔把音调推向全曲的最高音“5”形成高潮,继而又以下行五度结束在“1”音上,它以自豪的语气和心情唱出了中国人奋发向上的精神面貌。 教学目标:

1、能用感情演唱《我是中国人》

2、能够体会戏歌《我是中国人》,表现了当代中国人自尊、自豪的形象;体会“做一个中国人”是每个中国公民应有的品格。

教学重点:学唱《我是中国人》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用富有表现力的声音和动作来表演歌曲

教学准备:手风琴、打击乐器]

教学过程:

一、导入部分:

1.教师:同学们,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段特殊的音乐,(伴着音乐教师将表演一个小魔术)。请你们跟着音乐拍手,谁拍的节奏准确,老师就把变出的小礼物送给谁。(放音乐)学生拍手老师表演。

教师:

你们在什么地方听到过这样的锣鼓点吗?(京剧、戏曲)

京剧对于我们同学并不是完全陌生的。那么刚才老师送给你们的小礼物就是京剧生、旦、净、丑四大行当中净行的脸谱。

脸谱上丰富多彩的颜色在舞台上还代表着不同的人物形象和性格。 请拿到脸谱的同学给大家介绍介绍吧。

2.介绍京剧的相关知识。

(1)分小组展示收集的资料。

(2)重点介绍净行。

(3)教师总结:看来,京剧里还蕴涵着很深的文化呢!其实京剧的起源呀,要追溯到200多年前,当时为了给清代乾隆皇帝祝寿,特邀江南的徽班进京表演。后来,她又融入了其他地方戏曲的精髓,渐渐地发展成我们的国粹艺术——京剧。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以京剧中西皮流水的唱腔为素材创作的戏歌《我是中国人》。

二、新授部分:

1.欣赏歌曲录音 (教师带领拍手打节奏)

设问:这首戏歌和我们过去所学的歌曲有什么不同?(节拍、韵味) 回答:1/4拍(这种节拍在歌曲中非常少见,但在京剧中应用很广泛,每小节只有一拍强拍,没有弱拍。京剧中把强拍叫做板,弱拍叫做眼,这种节拍叫做有板无眼。每拍都是强拍,听上去铿锵有力。)

2.请学生们点着板再次聆听歌曲。听一听歌曲表达了怎样的情感?(教师范唱表演)

3.同学们概括得真好。那就让我们就带着这种情绪一起来学唱这首歌曲吧!

4.学歌谱:

(1)听教师演唱歌谱,请同学找一找歌曲的旋律中都出现了哪些特殊的音?(装饰音)

(2)唱一唱这些装饰音。(出示课件)

(3)我们已经唱得很准了,我们把它放到歌曲里再来试一试。(不按着节奏,教师指着谱子,带着学生唱。)

(4)唱得好听!如果加上节奏就会更好听的!让我们再视唱一遍,请大家边唱边找一找歌曲中出现了几次八分休止符 ;(7次)八分休止符都是出现在每小节的前半拍,在京剧中称之为闪板。(教师示范)

(5)请大家帮着老师点着板,我再演唱一遍乐谱。

(6)教师和学生一起点板视唱乐谱,感受体会一下闪板的作用(教师总结。)

(7)跟琴完整地演唱歌谱。

5.学歌词:

(1)学生演唱没有装饰音的歌词。

(2)教师范唱全曲,(清唱)找出不同。(装饰音更能体现京剧的韵味)

(3)反复练习装饰音部分,分句讲解带唱。

(4)学生再次完整地演唱歌曲。

(5)通过刚才的演唱,除了装饰音和闪板以外还有哪句是突出表现作为中国人的自豪和体现京剧的韵味呢?(拖腔)首先让学生一起数一数“人”这个字一共唱了多少拍?(23拍)这种记谱法在歌曲中少有,在京剧中叫作拖腔。

(6)教师具体讲解拖腔的演唱方法,并示范。气息深、口鼻同时吸。气口要偷换。“人”字要始终咬住en的韵母。练唱拖腔。

(7)歌曲处理:“人”字的力度处理。

(8)学生完整地演唱歌曲。

6.朗诵诗词:

教师:大家的演唱让我感到了作为中国人的自豪,老师也改写了一首小诗来表达我们共同的心声。

(1)教师诗朗诵:《我骄傲,我是中国人》(出示课件)

(2)师生共同朗诵诗词。

(3)诗词是最能表达人们心情的语言形式,我们的作曲家将这首《我是中国人》赋予了京腔京韵,一定更能表达我们身为中国人的自豪之情。

三、知识拓展

欣赏现代京剧《红灯记》的选段《都有一颗红亮的心》。教师:请大家听一听它是否也运用了闪板、拖腔呢?

听后答:《我是中国人》是有板无眼的唱腔;而《都有一颗红亮的心》是一板一眼和有板无眼交替演唱的。

四、总结

京剧是我们的国粹,今天我们走近了京剧,希望明天我们可以真正走进京剧,把我们的京剧艺术发扬光大。作为新一代的中国人,我们更应该以百倍的感情去热爱我们的国家,以百们的决心去报效祖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