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平语近人的手抄报|《平“语”近人―习总书记用典》心得体会篇

时间:2021-09-29 00:00:00 工作报告

《平“语”近人―习总书记用典》心得体会1篇

正在央视播出的《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引起社会各界热烈反响,诵读经典平“语”,深深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所鼓舞,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所感染。

平语,是习近平总书记的语言,是武装全党、推动工作、指导实践的重要理论依据和根本遵循。平语,是平实晓畅的语言,是党的领导核心与普通百姓的贴心话、连心语,是引领我们创造美好生活的谆谆教导和悉心嘱托。习近平总书记用典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对接与交融,是中国智慧、中国力量、中国风范的当代体现。

一、一枝一叶总关情

《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第一集就从“人民”这个有温度的中心词切入,抓住了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的关键词和出发点,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不忘初心的职责担当和深厚的人民情怀。“利民之事,丝发必兴;厉民之事,毫末必去。”理解了中国共产党人的人民观,就理解了我们今天所坚持的道路和事业。执政为民,最终要落实在一件件实事中。习近平总书记在理论上鲜明提出、在实践上明确要求以人民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注重把人民群众关心的事落细落小落实,在习近平总书记的系列重要讲话中,我们总能看到他引用经典,阐释“以百姓之心为心”的发展理念,体现了我们党在理论建设和具体实践中不忘初心的根本特征。

二、只留清气满乾坤

严以修身是建设风清气正的党内政治生态的必要条件。我们开展的“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严以修身也是摆在首位的。在这个意义上讲,修身不仅是全面从严治党的必修课,而且是必须修好的第一门课。修身是党员一种自我提升的自觉,是一种能够明晰自己角色的行为,修身更是全体党员的终身课题。不要人夸好颜色,彰显的是一个大党、一个大国的自信气质,传递的是苦干、实干的务实精神,同时也对新时期我们中国共产党人严以修身提出了一个高的标准。党员干部加强道德修养,重要的是自觉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老老实实向人民群众学习,时时处处见贤思齐,以严格标准加强自律,接受他律。

三、绝知此事要躬行

山再高,也是一抔土一抔土累积而成的;水再深,也是一滴水一滴水汇集而成的。不论是伟大的人,还是平凡的人,都要通过坚持不懈地努力才能够达成远大的目标。古语有云,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基层建设应践行党的群众路线,深入基层,做真正的实干家,虽是小事但要讲情怀,基层干部做的事不是一张文件,基层做的事就在老百姓周围,也许是办一张卡,也许是打一口井,基层的事是老百姓看得到的,体会得到的,基层开展的工作有利于干部团结群众,有利于广大基层的发展,基层干部要带着感情去做事情,从平凡小事做起,并且把它做好,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多做一些为群众谋福利、利长远的好事,为百姓贡献。

“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政之所兴在顺民心”“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再次诵读习近平总书记用典,更真切地体会到习近平总书记的爱民情怀和夙夜在公的不懈斗志。习近平总书记惯于用典、善于用典、精于用典,通过用典,反映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凝结着中华民族的深邃智慧。这些典故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契合,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相融合,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需要、所要求的思想观念、价值理念、道德准则、行为规范,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深厚民族土壤、鲜明民族特色,有助于广大人民群众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更有助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传承。

《平“语”近人―习总书记用典》心得体会2篇

《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第二集“治国有常民为本”中选取了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使用的“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见善则迁,有过则改”、“水则载舟,水则覆舟”等典故,从重民生、兴民德、得民心三个角度阐释总书记的思想,展现了总书记对古代仁政思想及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如何更好地将总书记的思想付诸实践,如何做好“重民生、兴民德、得民心”,是各级党委政府和党员干部需要不断摸索,不断实践的课题。

从“平‘语’近人”中,我们读出了习近平总书记的深沉情怀,明白了什么叫做以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为己任,看到了什么叫做群众利益无小事、民生问题大于天。启发这我们在“近人”的位置,用“近人”的服务,做“近人”的实事。

习近平总书记的话语不是高高在上,没有“官话”连篇,生动平实的语言背后,是他平等、亲民的作风,是他与群众心心相印的感情。比如“真扶贫,扶真贫”、“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不能少,共同富裕的路上一个不能掉队”;再比如“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一字字、一句句,总是那么的朗朗上口、合辙押韵,习近平总书记用简单明了的大白话、大实话和群众语言深入浅出、释疑解惑。

重民生,要让老百姓的生活越来越好。老百姓最关心、最现实、最实际的民生问题要解决。党员干部要主动为群众排忧解难,有些百姓有困难不知道找谁,党员干部就要去找群众,找到需要解决民生问题的群众,主动作为。相关的制度、政策、法律、法规要落地,要落实。让老百姓感受到党和国家对民生的关注,让群众跟着党和国家的好政策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让老百姓能够共享改革开放的成果,让老百姓能够得到更多更多的实惠,让老百姓有更多的获得感、安全感和幸福感。“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只有让老百姓得到更多的实惠,那么老百姓才能拥护你、支持你。

天地之间有杆秤,那秤砣就是老百姓。党员干部要始终把人民立场作为根本立场,把为人民谋幸福作为根本使命,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根本宗旨,让人民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

《平“语”近人―习总书记用典》心得体会3篇

近日,央视一个电视节目――《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彻底火了,引发了街头巷尾老百姓的纷纷热议与点赞,可谓圈粉无数、反响强烈。

何为“平语”?顾名思义,是习近平总书记的语言,也是平易近人的语言、广大人民群众喜爱的语言。我们知道,总书记向来乐于用典,更善于用典。一次次重要重要讲话,一回回的考察交流,总书记平易近人的语言总是可以走进群众的“心”,真正做到了“以百姓之心为心”。

“知而能之,知行合一”,新时代学习新思想,广大党员应贵在认知、重在实践,更应自觉学好“平语”、讲好“平语”,充分展现新时代干部队伍的新形象新面貌新气质。

学好“平语”要用“心”。“平语”是全党珍贵的思想和精神财富,是武装全党、推动工作、指导实践的重要理论依据和根本遵循,更是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不忘初心的职责担当和深厚的人民情怀。我们要用心去感受和理解“平语”焕发出的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光芒、彰显出的强大的文化力量,学习上自觉做到往心里走、往深里走、往实里走,不断增强政治认同、思想认同、理论认同、情感认同,切实做到真信真懂真用。

讲好“平语”暖民“心”。从《一枝一叶总关情》到《天下为公行大道》,从梁家河到中南海,总书记为广大党员干部树立了说话的榜样,要讲质朴平实的话,要讲人民群众听得懂、记得住的话。“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利民之事,丝发必兴;厉民之事,毫末必去”……对于这些传统名句,总书记更是信手拈来,并巧加点化,变经典之谈为大众化、接地气的语言,不仅是“拽”住了观众的眼睛,更是暖了群众的“心”。

“平语近人”让党群干群“心连心”。时下,不仅老百姓对官话官腔十分倒胃口,而且许多干部自身也避讳之至。与此不同的是,“平语”以人民为中心,话中有人民、语言接地气,这样的话群众都爱听,必然拉近了党群干群之间的距离。“心系群众鱼得水,脱离群众树断根”,党员干部只有心中常装百姓,放下架子、沉下身子,努力做到讲的都是“家常话”,说的都是“百姓事”,论的都是“平实理”,才能真正走进群众的门槛,架起一座党群干群的“连心桥”。

“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从《平“语”近人》中,我们既要读懂总书记的人民情怀,更要见贤思齐,始终以百姓之心为心,永远同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

《平“语”近人―习总书记用典》心得体会4篇

近日,中央电视台在晚间播出《百家讲坛》特别节目――《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节目中,由思想解读人,经典释义人,通过解读习总书记在各个场合中引用的中国经史典籍当中的华章佳句,用生动易懂的节目形式,让人民群众一起学习经典,领悟习总书记关于新时期治国理政的思想精髓,感受平“语”近人。

读史使人明智,博古使人通今。习总书记用典故事很好地诠释了执政为民、以民为本、以民为怀的理念,将古诗词中精神践行到实际的工作之中,为人民群众做的实事好事给各级党员干部树立了一个鲜活的、具体的、值得学习的榜样。

“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习总书记对人民的情怀在诗句的字里行间中深情流露。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不断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形成有效的社会治理、良好的社会秩序,使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党员干部要以人民为中心,牢记群众利益无小事的道理,倾听群众的心声,真正做到为官一任,造福一方。

“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习总书记说:“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以造福百姓为荣、以人民利益为重。党员干部要倍加珍惜党和人民的信任,民生工程要尊重民意,须知: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以百姓心为心,与人民心连心,尊重民众的话语权知情权,广泛征求群众意见,尊重不同人群的不同利益诉求,找到各方利益的契合点,才有助于政府更科学地决断,使民生更加顺民心、合民意。

“利民之事,丝发未兴;厉民之事,毫末必去。”这就要求党员干部要增强宗旨意识,以造福人民为根本宗旨,急群众之所急,向群众之所想,让人民的生活更加幸福美满。着力改善民生,为人民群众排忧解难。执政为民决不能停留在口号上,而要化为实际行动,给人民群众带来实实在在的利益。

《平“语”近人―习总书记用典》心得体会5篇

《平“语”近人―― 总书记用典》第四集《国之本在家》,通过引用“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爱子,教之以义方”、“爱之不以道,适所以害之也”、“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等典故来关注家庭、关注家风,发人深省、引人深思。小家与大家息息相关、命运与共,家风家教关乎党风政风,决定社会风气。中国梦是每一个人的梦,每一个家庭的梦,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家庭的和谐、和睦来支撑,需要良好家风的世代传承,最终体现在千千万万家庭的幸福美满上,体现在亿万人民生活不断改善上。

家庭是社会的基础细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家庭的文明进步关系到整个社会的文明程度的提高。只有家庭和睦,社会才能安定;只有家教良好,未来才有希望;只有家风纯正,社风才会纯净。家庭文明是社会文明的缩影,反映着整个社会的文明程度,更重要的是,家风家教连着党风政风。家风正,则民风淳;家风正,则政风清;家风正,则党风端。

家风是一个家庭的精神内核,核心价值观。被奉为经典推崇的《曾国藩的家书》,典型的体现了历史上传承久远的世族大家他们吾日三省吾身、清白做人、严守孝悌、纯真质朴、拼搏进取等家风、家训那跨越地域、历史和时空的永恒价值。如今,像焦裕禄、杨善洲、谷文昌这些优秀的共产党人,他们甘于清贫、勤政为民、为公忘私、勇于牺牲,俯首甘为孺子牛,为人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实际行动和严格要求子女,勤俭持家的优秀品格形成了良好的家风,这种家风传承、引导、教育着他们的后代勤劳奉献、忠诚敬业、爱党爱国。可谓“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 “忠厚传家家长久,诗书继世世代香”。

 

平“语”近人、思想深邃。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于家风培育、家风传承。作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参与者和见证者,每个人都应注重培育良好的家风,注重传承家风,筑牢爱党爱国爱家、崇德向善的精神高地,扬正气、促和谐,积极弘扬正能量,以家庭的和谐和睦推进社会的和谐发展,以家庭的兴盛推进国富民强。

《平“语”近人―习总书记用典》心得体会6篇

近日,“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节目开播,节目以古代典籍和经典名句为切入点,深入浅出,亲切自然,经典与新时期治国理政的融合,时刻体现着为民的思想,这也为新时代的党员干部如何贴近民心,办好实事指明了方向。

党员干部要有不忘“一枝一叶总关情”的初心。权利是人民赋予的,人民是国家的中心,群众心中所想,就是我们前进的方向,但在实际工作中,不乏存在群众跑断腿只为证明“你爸是你爸”的甩锅逻辑。党员干部不论在什么样的工作岗位,都应该时刻把群众的冷暖放心上,只要是对民有利的,都应该尽力去做,与群众常交心,了解群众所思所想、所需所盼,让他们放心把困难交给我们,才能给百姓办更多好事,更好的为民服务。

党员干部要坚定“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决心。现在有些干部怕担风险、担责任,对新政策、新工作推进时遇到的困难往往是畏首畏尾,不敢啃硬骨头,对矛盾视而不见,形成了平时工作敷衍将就,困难问题推诿扯皮不担当的现状。在其位、谋其政,身为党员干部,就要干事担当,工作不能只做表面文章,要持之以恒为群众办实事、解难事。只有坚定理想信念,真抓实干,一一落实,才能早日完成脱贫攻坚,实现乡村振兴。

党员干部要常备“只留清气满乾坤”的戒心。新时期的党员干部更应勤修身正己,做到清正廉洁,要讲原则、讲党性、有底线,时刻把纪律和规矩挺在前面,筑起防腐拒变的思想坚固防线,履行好手中的权利。现实生活中不少干部落马就是因为放松了纪律要求,与他人同流合污,将手中的权利当成谋取私利的工具,最终自己身败名裂、锒铛入狱,也给党的事业造成了严重损失。党员干部要不断加码,严格要求自己,做到慎独慎微,才能始终确保在向着奋斗目标不断迈进途中不掉队,继承和开创美好未来。

《平“语”近人―习总书记用典》心得体会7篇

《百家讲坛》系列特别节目《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的节目开播以来,本人对习近平总书记在以人民服务为中心的发展理念上有了更为清晰的认识和了解,特别是总书记能够经常引用一些中国经史典籍当中的华章佳句,创造性的结合并融入到了爱民、为民的思想理念当中,在赋予了新时期新时代特有的含义和意义的同时,更是彰显了习近平总书记一直以来的为民情怀。

“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总书记在很多场合都有引用上述佳句,透漏出总书记对百姓、对民生的细微枝节的关心与关注,从百姓的温饱冷暖到现如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追求,一直都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拼搏奋斗的目标和前进不懈的源源动力。也正如十九大报告中体现的,出现了“人民”这个概念203次的高频率,表现出习近平总书记对百姓的情到深处和牵挂之情。“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利民之事,丝发必兴;厉民之事,毫末必去。”也是总书记较多引用的古文佳句,从每一句每一字中都能够渗透出习总书记对人民群众的关心与热爱。

新时期新时代,作为一名基层检察院普通党员要时刻牢记总书记的重要指示,在思想上始终以为人民服务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心系群众,始终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坚持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永远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

一、进一步加强思想政治理论的学习

时刻以一名合格的共产党员身份严格要求自己,切实在思想、生活、工作等方面加强思想政治理论的学习。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会议精神,切实提高思想政治认识和政治站位,加强党性培养,加强思想阵地建设,坚决做到维护习近平总书记核心地位、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坚决贯彻以人民服务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在思想认识上要始终贯彻和加强学习,在具体行动上要以持之以恒,坚定加强为人民服务终身的思想理念。

二、加强业务知识的学习与运用

深入贯彻落实检察机关法律监督定位的要求,进一步实现监督与被监督二者互利共赢的局面,在环保、餐饮卫生等公益诉讼方面共同推进贴近民生各项事业的发展。为此,务必要加强业务知识的学习和运用,切实以扎实过硬的理论知识功底充分结合运用到自己的实际工作当中,切实以业务工作为实际的出发点和深入点,搭建起为民服务的桥梁,坚持检察工作为民服务的中心思想理念,办理案件过程中也要与群众做好相关的以案释法等相关环节的工作,切实以实实在在的行动使民众充分体会到每个司法案件的公平正义。

三、遵规守纪争做合格检察人

要加强对《党章》《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中国共产党问责条例》等党规党纪的学习,持续在政治思想领域加强认识,严格遵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切实强化廉洁自律意识,坚决狠刹“四风”,严格遵守中央八项规定精神,不断加强党性锻炼,严格约束自己的一言一行,坚决做到思想认识和行动路线始终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同时,严格履行一名检察干警的职责,坚决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切实把工作做细、做实,系统掌握工作的方式方法,加强与人民群众的联系,积极回应群众的诉求,以实际行动使检察工作贴近群众,充分践行为人民服务的理念。

学平“语”好近人,不是一句口号,而是实实在在的行动。在接下来的工作中,要坚决贯彻总书记的思想和要求,持续强化为民服务的思想意识,坚决履行好自己的工作职责,以一名合格的检察干警在新起点新征程上发光发热。

《平“语”近人―习总书记用典》心得体会8篇

党的十九大以来,中国发展进入新时代。这个新字,其实可以从习总书记的多次讲话中体现出来。从2014年至今,习总书记提出的新举措、新思想、新战略为中国当今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为世界的发展注入了新的血液,这所有的种种,都可以从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中找寻踪迹,此次的纪录片,无疑是一次非常好的总结,也是对各级干部,特别是对青年干部来说,是一次非常难得的学习机会。在此次节目开播之际,我也想来分享一下我印象中的几个关键词,这些关键词之间本身可能没有联系,涉及到的范围可能也是较为广泛,但却始终离不开新时代的“新”字。

从严治党。自党的十八大以来,反腐高压态势从未停歇。夺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伟大胜利,关键在党。党的自我革命,需要无论他是“老虎”还是“苍蝇”都要一起打的决心与勇气,这几年间,不少高官落马让百姓切身体会并见识到了反腐新成效。按照习总书记要求,全党同志对党中央在反腐败斗争上的决心要有足够的自信,对反腐败斗争取得的成绩要有足够的自信,对反腐败斗争带来的的正能量要有足够的自信!相对于远在天边的“老虎”,群众对围绕在身边的“苍蝇”更加深恶痛绝,对此,全面从严治党工作要有序向基层延伸,让这些损害老百姓利益,啃食老百姓获得感的人受到应有的法制制裁,对执法不公及贪污腐败行为,要出现一起治一起,切实维护群众切身利益,让群众更多感受到防腐倡廉的实际效果,这是党对人民的承诺,也是我们党在历史和人民面前立下的军令状!

四个全面,实现两个百年目标。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局出发,提出并形成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布局。党的十九大为实现两个百年目标清晰擘画出的蓝图绘制了明确的时间表和路线图,我们基层干部需要做的就是按照时间表和路线图,在既定的时间内完成历史的使命。“明镜所以照形,古事所以知今”,回顾历史并非是让我们满足于已有的成功,而是希望我们继续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前行。我们党已经走过了97年的历程,但我们要始终保持建党时中国共产党人的奋斗精神,永远保持对人的赤子之心。作为一名基层党员青年干部,在精准扶贫进入攻坚期,在扫黑除恶进入全面部署期,我们所能做的,就是紧紧围绕在党中央周围,坚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习近平总书记的新理念远非这两个关键词可以概括,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军事等等,都有一些新的关键词出现,想想自己在日常工作中难以顾及到汲取新的理论知识,便感到深深的惭愧,想要准确把握习近平总书记在新时代提出的新思想,展开的新举措,便需要通过更好的途径来学习,而此次《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节目,无疑是一次最好的机会。我会牢牢把握这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时刻提醒自己,作为一名新时代的青年干部应该备的政治修养,时刻谨记习近平总书记对青年干部的谆谆教诲,争做合格的共产党员,争当优秀的基层干部!

《平“语”近人―习总书记用典》心得体会9篇

“《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第五集:报得三春晖”以孝道为主题,选取了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提到的唐代诗人孟郊的《游子吟》一诗,从孝道的角度,展示了中华民族孝老爱亲、尊老敬老的传统美德,展示了习近平总书记用实际行动,践行“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孝道理念,以及在执政中把养老、孝老、敬老的具体措施落到实处,真正做到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为、老有所乐;使“孝道”提升到“为人民服务”的国家治理层面,纳入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

如今,部分青少年的孝道观念处于断裂和冲突之中,他们的家庭观念淡化、功利思想严重,责任感缺失。作为孝老爱亲主阵地的学校,如何认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好学生的孝老爱亲教育呢?

首先加强学校层面宣传,营造尊老爱老氛围。充分利用校园网站、校内LED显示屏、黑板报向学生展示历史上的孝老爱亲故事,张贴尊老爱幼布标和宣传画报,力争让“校园的每一个角落都述说着孝道”,班主任适时在班级QQ群中发布敬老爱老先进事迹,让“孝”的气息渗透到每个学生心中。

举行形式多样的比赛活动,潜移默化孝老爱亲思想。作为道德讲堂的组成部分,学校应该适时聘请市级三老人员(老干部、老党员、老模范)到校开展尊老爱亲专题讲座,用一个个鲜活的事例对学生进行尊老爱幼教育;其次,可以开展孝老爱亲相关的读书活动、讲故事比赛、演讲比赛、手抄报比赛等,让学生亲自参与,潜移默化。

开展实践工作,强化尊老爱幼思想。由学校党支部牵头、团支部(少先队)组织,开展向五保户、孤寡老人献爱心实践活动。定期组织带领学生到五保户、孤寡老人家里打扫卫生,向他们讲故事缓解他们孤独寂寞心情;组织带领学生到“最美媳妇”、“最美家庭”等参观学习,了解和谐家庭高龄老人的幸福生活,感受孝老爱亲的浓浓氛围。

瞄准特殊节日,组织开展孝老爱亲活动。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利用节日开展孝老爱亲活动效果越来越明显。比如在“三八节”、“母亲节”,可以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对妈妈的爱;利用“清明节”,号召学生文明祭祀亲人,听父母讲亲人的事迹;利用“中秋节”,组织学生开展慰问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的活动;利用教师节,号召学生开展向老师发一条感谢短信、一条感恩的QQ留言,一张感激的电子贺卡,表达自己的感恩之情。

“只有心存孝道,才会心怀感恩,才能滋润生命”。在学校孝道文化的教育过程中,培养学生孝老爱亲意识,让他们饮水思源,知恩图报,永远铭记父母之恩,老师之恩、社会之爱。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继承传统美德,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并将这一传统文化传承下去。

《平“语”近人―习总书记用典》心得体会10篇

近日,一部生动形象阐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专题片《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被观众喜爱、热捧,在习近平总书记一系列重要讲话、文章中我们不难发现,习近平总书记除了喜爱用大家通俗易懂的俗语外,还喜欢引用一些古语、经典段落名句,不仅让大家对传授的讲话内容更深刻,而且还传播了我们深厚的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这是文化自信的一种表达方式和具体体现。作为一名对诸子百家知识感兴趣的我来说,《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第三集:国无德不兴,使我印象深刻,颇有感触。

为人以德,决定自我发展之路。道德和法律哪个更重要,是大家经常热论的问题,道德是一把规范社会制度的标尺,大多是人在这个道德标准之内,然而超过这个标尺、逾了矩,那就是违反了道德标准,甚至触犯了法律。德治永远不能被法治取代,所以说道德是法治的基础。一个人如果缺失了道德、违背了本性、缺失了人格,持续发展就会酿成大错,每个人都应该规范自己,注重自己的品德,“慎独”是儒家学说里重要的一个概念,也是本人一直以来的警示格言,一个人在独处的时候,也要谨言慎行,是规范自己的行为,更是自身道德的修养。在这个纷繁复杂的社会,错综复杂的关系网中,流言蜚语满天飞,当面一套背后一套的人还大有人在,这是人品、道德和诚信的缺失,价值观的导向出现了错误。所以一个人要有信念、有理想、有目标,用德指引前行,从古至今,哪一个历史人物不是道德模范的代表,他们的德行是我们学习的榜样,是塑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础,立德,行德才能走的更远,才能不断发展。

为官以德,树立廉洁奉公之榜。德才兼备,德在先才在后,德与才就好比0乘以1,为官者再才华横溢,业绩突出,违背了道德,名声、业绩也会功归一篑,最终都变成了“0”,为官者手中掌握一定的权力,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代表公众形象,直接影响群众对其的印象,善用手中权力、谨严许诺之事、勤做惠民工程,得民心者的天下,如何得民心关键在为官者的德行上,明代的于谦是人人皆知的清官,他的作为甚至被说不通人情,有百姓来聊天,于谦把蜡烛熄灭,黑暗中与之交流,不用官家东西来办私事,于谦这样的品质德行,深得老百姓的爱戴,被尊敬地称为“于青天”,为官必以德为本,为政以德,廉洁自律拒绝“私德”,彰显“公德”,让为官者的权利在阳光下运行,让群众在阳光的照射下享受惠民利民的成果。

为国以德,彰显大国担当之范。《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中说道: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作为一个拥有着五千多年来传统文化底蕴的大国,儒家思想源远流长,“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其中“德”是人生中最重要的内容,是做人的根本,作为大国,无论是在外交、促进世界经济发展还是维护和平上,都在不断努力,积极参与世界环境、卫生、科教活动、积极参与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积极援助困难国家和突发事件等等,尽其所能,帮其所有,不仅向世界传递着正能量,也赢得了更多肯定和拥护,我国承担着一个大国应尽的责任、展现一个大国良好的精神风貌和道德品格、彰显着大国应该担当的风范。

有关平“语”近人的文章:

看《平“语”近人》有感15篇平“语”近人第十集天下之治在人才解说词平“语”近人观后心得体会10篇平“语”近人之腹有诗书气自华学习心得4篇平“语”近人之腹有诗书气自华观后感《平“语”近人》第三集国无德不兴心得体会平语近人感悟10篇平语近人1--12集;观后感:心得体会24篇平语近人1--12集心得体会12篇平语近人1--12集观后感12篇平语近人观后心得体会12篇平语近人第十二集观后感10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