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语近人第三集观后感200字_平语近人第三集观后感心得15篇

时间:2021-09-29 00:00:00 工作报告

平语近人第三集观后感心得1

《平“语”近人》第三集,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为核心要旨,阐明了崇德、明德、修德的重要性。上至盘古开天地,下至今时今日形,纵向看来,关于“德”字的追求贯穿了历史记忆;工农商学兵,三百六十行,横向看来,关于“德”字的认同成为了时代遵循。修身乃是立德的第一步,“勤学”“明辨”“笃道”“慎思”是修身的具体方法。

勤学是基础。学习知识文化,学习处世道理,学习“君子”准则,学习道德模范。学就是为了解决是什么的问题。真正弄懂“德”的含义,并且全心全意认可它,甚至是信仰它,才能确保无悔付出与坚守。这个过程是漫长的,“尚德”与“学德”亦是并行的,所以不仅仅要勤学更要常学,因为内化于心的东西只能慢慢地与之契合,不能妄图一朝一夕就灌输完毕。我们通过学习传统文化,结合时代背景,对“德”进行了现代演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我们所追求的时代精神和价值标准,就是必须学习的“大德”,弄清它、学懂它就是打下“尚德”的基础。

明辨是提升。明辨,说到底是一种能力的培养。外表的是非曲直、善恶美丑,内在的喜怒哀乐、酸甜苦辣,都能有独立、客观、公正的判断。在大是大非面前能够坚定地作出正确的选择,这就是有明辨能力的体现,也是勤学基础上的实质提升。之所以是提升,是因为明辨实实在在地关乎“德”,明辨既要对“德”进行认识和运用,也要对事物或现象进行归纳、分析与评价,而评价的标准就是学来的“德”,也正是自己将要用到的准则。如果过程有失偏颇,作出错误的选择,那便极有可能产生负面后果甚至误入歧途。如此,立德也就成了损德、亏德了。

笃道是实践。“德”的本质还是内在的涵养与品质,是抽象的,也就注定了“德”需要通过具体的行为表现出来,即“德行”。一个人的“德行”又体现在很多地方,大到人生抉择,小到言谈举止。不一定非得到生死存亡才能看出一人之德,从他向来的为人处世、品行操守、志向爱好等等,都可以看出一个人之德。所谓“奉道易,守道难”,认可“德”的人有很多,但真正意义上做到的却不多,古时称做到的人为“君子”,今时称“模范”。“德不可空谈,道不可坐论”,必须以实实在在的行动表现出来,这样才能进行判定。如果只是夸夸其谈,表里不一,不仅不能算有德,更是德行有亏的表现。

慎思是升华。慎思在《中庸》里的意思是周密地思索,是遴选消化的过程。放在最后一个环节是因为对于笃道必须还要进行消化、思考和提升。思考哪里做得好,哪里有待改进,思考对“德”的理解可否更进一步、更深一层,思考是事物或者现象的问题还是自身的问题,思考这类事件能否举一反三等等。总之,慎思自己或者别人的所言所行,既是加深对德的认识,更是对行的反思。“知行合一”本就是一种“德”的境界,道德意识和道德践履也是在这种过程中逐步完善和优化的。一个人的“德行”同样是在不断地认识、实践、再认识的过程中升华的。

有德行稳致远,无德寸步难行。这不仅仅是对个人而言,对于国家和民族更是如此。若无“尚德”,民心必将涣散,家国难以前行。只有以“德行”和正能量助推,才能达到“德立家国兴,道行天下平”的境界。

平语近人第三集观后感心得2

《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第三集以“立德”为题,以“典故、语录、榜样”等形式为大家生动阐述了何谓“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本集选取了总书记常用的“国有四维,礼义廉耻,‘四维不张,国乃灭亡’”“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典故,从崇德,明德、修德三个维度,通俗易懂地讲明总书记关于“德”的论述。

古人云“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强调从“身”到“家”到“国”再到“天下”循序渐进、相依相存的辩证观,由此可见,个人的“德”关乎家和国甚至天下的太平。

以德修身、严以律己。古代先哲最早的道德沦,要数老子所著的《道德经》。老子说:“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其中“道”指自然和社会运行的规律,而“德”是指人的德性、品行。我们党员干部要修身明德,使自己成为一根不锈钢针,注意自身言行,不为周遭的不良风气所影响,“不以恶小而为之,不以善小而不为”。

以德服人、清正廉洁。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和改革开放新的历史时期,老一辈革命家和革命先烈以及先进模范人物,他们的英雄业绩无不建立在个人道德修养之上。相反,各个历史时期的落伍者,特别是经过大浪淘沙受到历史审判的人,无一不是首先在个人道德修养上打开缺口,与国家和人民背道而驰的。著名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文学家的周敦颐留给我们这样的警句:“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我们党员干部要以莲为镜,清正廉洁,以德服人,树立共产党员的光辉形象。

德才兼备、推陈出新。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对历史文化特别是先人传承下来的价值理念和道德规范,我们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做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只有这样,中华民族创造的优秀思想文化遗产才能不断推陈出新,为现实服务。我们党员干部要善于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论批判继承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还要结合新的实践,对传统文化作出合乎逻辑的阐释,为传统文化注入新的内涵。

德,不仅是共产党人的“安身”之本,也是“立国”之基。习近平总书记说过,“核心价值观其实就是一种德,既是个人的德,也是一种大德,就是国家的德、社会的德”。新时代,我们党员干部要以德修身、以德服人、德才兼备,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定不移地继续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

平语近人第三集观后感心得3

古人说,政者,正也;其身正,不令则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堂堂正正做人,清清白白做事,历来是从政者道德底线。当每一个人都给社会增加一份正能量,就会在全社会形成实现中国梦的强大动力。近期我利用工作之余,观看《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第三集《国无德不兴》后,颇有感触。

《国无德不兴》以立德为主题,主要阐释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德”的论述,选取了总书记常用的“国有四维,礼义廉耻,‘四维不张,国乃灭亡’”“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典故,从崇德――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明德――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修德――勤学、明辨、笃实三个维度,通俗易懂地讲明总书记关于“德”的论述,是对我国传统道德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与人不求备,检身若不及。”习近平在《在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等文中引用,这使我联想到习近平同志曾经提出要培养和树立六种意识――信仰意识、公仆意识、自省意识、敬畏意识、法治意识、民主意识。自省意识,是要经常自我约束,经常自我反省,“检身若不及”。

中华民族是一个高度重视克己修身的民族,习近平同志多次引用的“吾日三省吾身”“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等,都是我们的祖先留下的宝贵思想遗产。《尚书》中的这句话,以对自我的道德要求和对他人的道德要求对举,讲的正是“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的道理。不论是工作中还是生活中,不能只知道责备别人,总在别人那里找不是,而应该多看看自己身上的缺陷,多在自己身上找问题,这样才能既促进团结,又改正错误;既给人空间,又让人进步。“律己宜带秋风,处事宜带春风”“以责人之心责己,以恕己之心恕人”,可谓道德原则中处理自己与他人关系的辩证法。

做人是做官的前提,一个领导干部的作为,取决于本人的修为。习近平同志非常重视干部的道德修养,强调“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习近平同志改进干部作风问题,其中摆在首位的就是“严以修身”,涵盖了加强党性修养、坚定理想信念、提升道德境界、追求高尚情操等四个方面的内涵,为干部立德、立言、立行指明了具体方向。

同时,习近平同志也明确阐述了修身立德的方法:“吾日三省吾身”,强调的是反躬自省、自我批评;“心存敬畏,手握戒尺”,强调的是遵纪守法、不碰底线;“慎权、慎独、慎微、慎友”,强调的是防微杜渐、不弃微末;“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强调的是领导干部要管住自己的欲望。可以说,习近平同志所引用的名言典故,为领导干部崇德修身的认识论和方法论体系给出生动标注。

《平“语”近人》第三集节目的主题是“立德”,在中国的传统文化当中,非常重视立德、修身,我们说到选人用人,一定是德才兼备,以德为先。说到个人也好,家庭也好,国家也好,一定是“德不孤,必有领”,这期节目就围绕着“立德”这个主题,通过深入地解读习近平总书记一系列重要论述当中的用典,来深入地学习和领会他的关于新时代立德、修身的讲话。

立德是人生的必修课,是正在进行时,亦是将来进行时,重视道德的养成则一生受益无穷。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进程中,急需涌现出更多具有高尚道德情操、人民群众信任爱戴的领导干部。

平语近人第三集观后感心得4

“国无德不兴”讲的是,道德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社会,重要的价值和意义。我们知道,在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社会里面它都会有各种不同的、多种多样的价值取向和价值观念,有的甚至相互之间还是矛盾、冲突的。比如说爱情观、钱财观等等。但是一个社会要稳定、要和谐、要发展,它一定是需要有一个共同的核心价值观。对此,习近平总书记讲过,“如果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没有共同的核心价值观,莫衷一是,行无依归,那这个民族、这个国家就无法前进”。

我们现在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让人们群众过上美好生活,都是为了提高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党员干部勤政爱民、服务群众,这都是中国梦的践行和体现。

中国的传统文化,非常重视立德修身。习近平总书记十分重视立德的问题,关于为什么立德,他曾经讲“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第三集:国无德不兴,围绕“立德”这个主题展开,从崇徳、明德、修德三个维度,通俗易懂地讲明总书记关于“德”的论述,是对我国传统道德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国家之责不可忘、社会之责不可推、个人之责不可怠,唯有在勤学、明辨、笃实中不断修德立身,才能齐家、治国、平天下。

平语近人第三集观后感心得5

近日,《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播出,节目从习近平总书记一系列重要讲话、文章、谈话中所引用的古代典籍和经典名句为切入点,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生动诠释与广泛传播。

在第三集《国无德不兴》中,以“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为主题,对“立德”问题进行了阐述,指出选人用人一定是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小到个人、家庭、大到社会、国家,都要以德为先。结合笔者所在的教育系统来谈这个问题,可以说,对承担着“立人”责任的学校来说,“立德”工作更是至关重要。

学校作为培育社会主义接班人的摇篮,是一个社会的缩影,仅仅是传播知识的地方,更是培育人才的地方,因而更要重视对于未成年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树人基业首在立德。2018年5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到北京大学座谈时引用了《礼记·大学》中的“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明明德”意在彰显光明美好的德行,而“亲民”则是将这种光明、美好的德行推及到民众身上,然后共同达到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因此,学校的作用就在于“亲民”,通过教育薪火相传的作用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推及到莘莘学子,使得社会践行“明明德”的人越来越多,最终,星星之火可以燎原,道德之光将照亮大地。这便是教育的意义。

因此,作为学校,首先要加强对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可以通过课堂的教学、课后的实践活动,通过优秀的道德模范实例和课后的志愿服务活动,让学生去感受和学习我国的传统美德,接受德行教育的熏陶,做到勤学、明辨、笃实。对于校园内不良风气,如校园暴力等行为要及时干预制止,对学生的优良表现,如助人为乐等行为要及时表彰,并让全校师生共同学习。通过种种举措,在校园内形成正面积极向上的风气,让道德的暖阳照耀全体师生。但只从课程教学上去传授美德是不够的,还应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强调和弘扬师德品德,通过老师的行为和品德去影响和感化我们的学生,让学生在耳濡目染中提升道德水平,真正做到学为师表,行为世范。最后,要加强家校联动,积极加强与家长的联系,鼓励好家风、好家训的传承,以“小手拉大手”的形式共同培育“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的优秀人才。

平语近人第三集观后感心得6

“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如果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没有共同的核心价值观,莫衷一是,行无依归,那这个民族、这个国家就无法前进。这样的情形,在我国历史上,在当今世界上,都屡见不鲜。中国的传统文化非常重视立德修身,古人讲有“三不朽”,分别是立德、立功、立言,立德居于首位。

今天,我们看一个人好不好,外貌是第一印象,其次是看人的内在品德,品德修于身,这是人为改变不了的,用现在人的话说,就是,“狗改不了吃屎”。所以很多用人单位,在选人用人的时候,才能固然重要,更看中的还是一个人的品德,才能就好像工作能力,可以通过后天的努力培养起来,可是一个人的品行却是通过后天难以培养的,所以诸多长辈经常会说,做事要先学会做人,是有一定的道理的。“能力很重要,可是有一样东西比能力更重要,那就是人品。人品是一个人能力施展的基础,也是当今社会稀缺而珍贵的品质标签。人品和能力,如同左手和右手:单有能力,没有人品,人将残缺不全。能力是一把双刃剑,如果掌握在品德高尚的人手中,它将能够给自己、给团队与社会创造出无数的价值。”我们身边,诸多这样的例子,一个才能出众的人,品德不好的话,在生活和工作中是不讨人喜欢的,生活中,朋友不交心,工作中,同事领导不待见,只能生活在以自我为中心的个人世界里,自己没有真心也得不到别人的真心。我们常常会说,这个人很好,我喜欢,为什么觉得好?只因为,这个人与人为善,人品好,人品好的人,懂得修身,自然是讨喜的。这就谈到立德了,立德如何立?

关于立德,习总书记说到,要从自己做起、从身边做起、从小事做起、一点一滴积累,养成好思想、好品德。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立德是个人成长、家庭幸福和社会和谐的基础,立德是人生的必修课。这有什么难的,是的,是不难,可是得从小抓起啊,为人父母,为人师表,就该做表率,从自己做起,从小培养,让自己的孩子、学生从小养成好思想、好品德,为我们的祖国培养讲品德的栋梁,为祖国的兴旺贡献一己之力。

平语近人第三集观后感心得7

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近日,播出的《百家讲坛》特别节目《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以“国无德不立”为题,围绕着“立德”深入解读了习近平总书记一系列关于新时代立德、修身的重要论述。

无论是古代的“士有百行,以德为首”,还是现在的“德才兼备,以德为先”,都在告诉我们,“德者,本也”。德,不仅仅是立身之本,更是从政之基。

蔡元培先生说过:“若无德,则虽体魄智力发达,适足助其为恶。”有才无德,不堪重用。德不配位,必乱于行。一些出问题的干部,不是缺乏能力,而是德行不足,一个人如果没有道德约束,终会沦为物质的奴隶。《论语》“为政”的第一章就是讲“为政以德”,对于党员干部来说,品德就是个人发展的根与魂。德为官之本,能为官之力,无德不能服众,无厚德则不能载物。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以德修身、以德立威、以德服众,是党员干部成长成才的重要因素。”所谓“政者,正也”,有德之才,才是正才。德不孤,必有邻,为政者只有始终坚持培养自己的德,才能浸润人民群众的心灵,以自身的正引领天下的正,才能“有德此有人”,赢得人民群众的信赖,唤起人民群众干事创业的热情,才能“居其所而众星拱之”,凝聚起强大的社会力量。

官德正则民风淳,官德毁则民风降。政德是整个社会道德建设的风向标,党员干部的道德状况,关乎社会风气的根本好转。雁群中,最重要的是领头雁,它的一举一动都会影响整个雁群,俗话说“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的是干部”,党员干部就是群众中的领头雁,一言一行,群众都看在眼里。社会风气往往是上行下效,毛泽东说过:“只要我们党的作风完全正派了,全国人民就会跟着我们学。”高山仰止,景行行止,用自身践行高尚品德,才能引领出一道靓丽风景。

习近平总书记用“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教育大家要加强道德修养,同时指出,核心价值观就是一种德。中华传统文化中讲求人要有“十德”,新时代的广大党员干部更应讲政德、立政德、养政德,做到明“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大德,守“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公德,严“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私德,多积尺寸之功,以自身的高尚品德、优良作风为一方经济发展作贡献,为一方百姓谋福祉。

 

平语近人第三集观后感心得8

无论是古人的“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官无德不为”的经典论断,还是当前在选拨和任用领导干部时坚持的“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原则,都体现着古往今来“德”在人们心中一直占有崇高地位。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党员领导干部要立政德就是要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

明大德,即是要坚定理想信念、践行理想信念。理想信念是一个人的精神灵魂,是力量之源,是前进之灯。党员领导干部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坚定理想信念,增强为党和人民事业不懈奋斗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咬定青山不放松,真正做到坚定不移、矢志不渝。践行理想信念。“纸上得来终觉浅”,党员干部既要不断提高自身的学习能力,更要注重知识与实践的结合,特别要善于从群众中寻找方法。说到底,我们党员干部要增强“四种意识”,不断强化党的宗旨教育,强化为人民群众服务、人民群众利益至上的观念。新时代也涌现出许许多多理想信念坚定,能真正为百姓办好事、办实事的优秀新时代共产党员。比如郑德荣、钟杨、杨汉军、姜仕坤等一系列优秀的党员干部,之所以能让人民缅怀铭记,正是因为他们有着坚定的理想信念,忠于党和人民,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不辞辛苦、兢兢业业,为国家贡献力量。

守公德,即是要忠于人民群众,做人民的好公仆。从“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再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在传统文化中讲公德就是要胸怀天下,为天下多数人谋利益。而忠于群众是我们党员领导干部的基本要求,无论身居何职何地,都要不忘初心,以群众口碑为标尺,成为人民心中的公平秤;无论在哪为官为政,都要把人民利益放在首位,时刻保持人民公仆本色,决不辜负党和人民的重托。这就要求我们领导干部不仅要深入群众,联系群众,不耍官腔,不摆威风,更要积极倾听并解决群众合理诉求;不仅要对群众反映的问题积极解决,更要表明态度,坚决不做损害群众利益的事。

严私德,即是要严于律己,常怀律己之心。在生活中,作为一名领导干部,一定要做到“俭以修身,静以养德”,既要做到能够戒贪止欲、慎独慎微,严格约束自己的操守和行为,不参与赌博、嫖娼等活动。领导干部只有随时给自己提醒、敲警钟。在工作中,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规范自身的行为,遵守国家法律,习惯在受监督和约束的环境中工作生活,要使铁的纪律真正转化为日常习惯和自觉遵循。真正做到堂堂正正做人,老老实实做事,保持一身正气。

平语近人第三集观后感心得9

近日中央频道1的《百家讲坛》系列特别节目,《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总的12集,本集《国无德不兴》以立德为主题,主要阐释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德”的论述,选取了总书记常用的“国有四维,礼义廉耻,‘四维不张,国乃灭亡’”“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典故,从崇德――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明德――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修德――勤学、明辨、笃实三个维度,通俗易懂地讲明总书记关于“德”的论述,是对我国传统道德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正所谓“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德”是一个国家的立国之本,也是我们人的立足之本,在我们国家的传统文化当中非常重视立德修身。就比如说我们常说说到的选人、用人,一定是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那我们说到个人也好、家庭也好、国家也好,一定是“德不孤,必有邻”。一个民族的繁荣复兴,一个民族的壮大都离不开最基本的“德”,因为“德”这里面包含了很多,它不光单单是一个字这么简单,不知道你们有没有发现每当我们说到这个“德”字的时候感觉沉甸甸的,因为怕自己用不好它,做不好它。

家庭是我们成长学习最关键的地方,父母是我们的启蒙老师。家庭教育对于我们来说至关重要,人的性格、品行、修养都是在家庭中养成的。孟子的母亲就对孩子的教育特别重视,《三字经》里说:“昔孟母,择邻处”。孟子的母亲为了使孩子拥有一个真正好的教育环境,煞费苦心,曾两迁三地。所以培养出了孟子这样优秀的儒家思想家。家是最小的国,国是千万家。每个家庭家风建设,道德建设,是对整个社会的缩影,因此家庭要立“德”,就要自觉树立好良好的价值观,构建良好的家庭精神文明,廉洁持家,甘于清贫。

我们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德”一直都是一个久经不衰的话题,在本集节目中引用了习近平总书记常用的“国有四维,礼义廉耻,‘四维不张,国乃灭亡’”等对“德”进行了论述。一个有德的民族才能繁荣昌盛,一个家庭有德才能培养出优秀的人才,一个有德的人才能立足社会。

平语近人第三集观后感心得10

最近,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联合创作的《百家讲坛》特别节目《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正在热火朝天的播放中,这节目一经播出就引得全民称赞,认为该节目传扬了中国文化,是听得见的文化自信。在这系列节目中,给我印象最深的一集是“国无德不兴”,深入解读了立德的重要性,发人深省。

2014年的五四青年节,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强调指出,核心价值观承载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追求,是最持久、最深层的力量。这已不是首次将核心价值观作为修德标准提出,在座谈会上习总书记要求广大青年要从现在做起,从自己做起,勤学 、修德、明辨、笃实,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自己的基本遵循,并身体力行大力将其推广到全社会去,努力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中创造自己的精彩人生。

在人才选用方面流传着一段话:“有德有才充分用,有德无才培养用,无德有才限制用,无德无才不能用”,一个人的发展,需要才能去支撑,才能的发挥,需要德为本。选人、用人,一定是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在《平“语”近人》节目中,思想解读人和经典释义人全方位的解读展现了经典,那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担负着立足社会为民为国的重任,作为基层党员,肩负着联系群众服务群众的使命,不仅要立足高远,广修公德,更要立足平实,善修私德。

立足高远,广修公德。核心价值心中放,道德楷模时时学,立志报国明大德。作为共产党员,时刻将核心价值观放在心中,用在行中,既要遵从公民的基本道德规范,又要为社会主义建设目标添砖加瓦,贡献力量。同时,要有看齐意识,向在平凡岗位上无私奉献、兢兢业业的楷模学习,学习他们甘于寂寞为人民服务的精髓。更要树立为党报国的大志,不断提升自我各方面的能力。

立足平实,善修私德。廉洁爱岗讲奉献,信仰久存辩善恶,点滴累积做好人。作为基层工作者,在平凡的岗位上发光发热,爱岗奉献,为基层工作提笔添彩。同时,要时刻讲信仰,明辨善恶,为小善而拒小恶。更要从一言一行,身边点滴做起,生活中孝敬父母爱护家人,工作中团结同事互敬互助,在外文明有礼,在内平静沟通,一点一点积累做有为好青年。

有德行稳致远。这不仅仅是对个人而言,对于国家和民族更是如此。作为建设国家未来的主流力量,青年更应该修德为先,蓄才随后,以德辅才,发光发热,助推家国兴。

平语近人第三集观后感心得11

近日,由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联合创作的《百家讲坛》特别节目《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在央视综合频道开播,从10月8日至10月19日每天播出一集,其中10月10日播出的第三集主题为:国无德不兴,全方位阐释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德”的论述,通俗易懂地讲明总书记关于“德”的思想精髓,是对我国传统道德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精神文明是一个国家走向强大的根本支撑,道德模范是一个社会崇德向善的重要旗帜。习近平总书记说,核心价值观,其实就是一种德,既是个人的德,也是一种大德,就是国家的德、社会的德。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如果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没有共同的核心价值观,莫衷一是,行无依归,那这个民族、这个国家就无法前进。这样的情形,在我国历史上,在当今世界上,都屡见不鲜。

我们平常所说的德、智、体、美、劳教育准则,德是排在首位,又如,在考察和任用干部时的德、能、勤、绩准则,同样德也是排在首位,因为“德”是核心,即政治思想品德是核心。思想道德始终贯穿在社会生活的每个方面,做人要讲品德,医生要讲医德,教师要讲师德,国家公职人员要讲公德等等,“德”有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每年我们国家都要不同的职业和领域中评选全国道德模范和评选感动中国人物,其意义就在于把这种德的强大的精神力量注入社会,注入人心,达到一种耳濡目染的效果。而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当中,也可以从身边人的身上感受和学习到这种强大的力量。还记得清华大学的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其中的一个“德”可谓是对莘莘学子严格的内在要求。北宋的理学家周敦颐在他的经典散文名篇《爱莲说》中就有“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经典名句,表达了莲花身处污泥之中,却纤尘不染,不随世俗、洁身自爱和天真自然不显媚态的可贵精神品德;毛泽东经典词《咏梅》中有“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的经典句子,表达了梅花不畏严寒的高贵品德。

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一个国家失去了“德”,就无法立足于世界,一个人失去了“德”,无法立足于社会。我们要认真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德”的重要思想论述,做一个有“德”之人。

平语近人第三集观后感心得12

“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立德是一个人做人做事的起点,也是走向成功的基石。人生道路能否走得稳,走得高,走得远,关键是自身道德修炼得怎么样。

然而,有的人在工作中、社会上、生活里,自认为是道德楷模,实际上却以德形人,甚至将道德当作挡箭牌,来实现自身利益。例如,有的年长同志认为自己就应该享有公共资源的优先权,甚至对没有给予他方便的年轻人进行辱骂、殴打;有的遇到不顺心的事从来不在自身上找原因,而是抱怨、埋怨、指责他人;有的领导干部要求下属要立德修身、努力工作,但私底下却我行我素、违法乱纪。凡此种种,皆因错用了立德的本意,私德不严造成。

论语有言,吾日三省吾身。严私德就是要不断审视自身行为,剪去自身“枝丫”、改掉不当行为,人生的道路才能避免误入歧途,塑造自身良好德行。近日,观看了《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第三集“国无德不兴”栏目,深受启发。对于立德,习近平总书记曾要求广大党员干部、号召广大公民,要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我认为这其中严私德最为不易,更需勤修苦练。

严私德的难,其难有二。其一是要克己。克己要学会淡泊,淡泊名利、淡泊物质享受。要用德拴住利欲的“野马”,严以律己,宽以待人。其二,难在缺少他人监督。来到陌生的环境、精神放松的时候、在无人监管的境地,能否始终表现如一,不可不谓之难。

其实,严私德的要义就在《评“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思想解读人的话语中。一是要勤向道德模范学习。全国道德模范龚全珍是我们的好榜样,他自己勤俭节约,却用省下来的钱去帮助困难群众,我们要比照道德模范的所思所行去改造自身行为。二是要谨记习近平总书记的话。习近平总书记曾告诫党员干部,除工作需要以外,少出去应酬,多回家吃饭,也就是告诫党员干部要慎独慎初慎微。

立德就要将自身当成一颗小树,俗语有言,小树不修不直溜。不断剪去自身“枝丫”,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始终如一严格修炼自身,德自然会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积累,越来越高。

平语近人第三集观后感心得13

《百家讲坛》系列特别节目《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第三集:国无德不兴,从崇德、明德、修德三个维度,通俗易懂地讲明总书记关于“德”的论述,是对我国传统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明德就是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私德就是私人领域的道德,就是私人生活中所表现出来的道德风尚品质和习惯,作为党员干部更应严格约束自己的操守和行为,严守私德。

党员“私德”关乎大是大非。对于党员干部来讲,私德不是私事,“八小时以外”的生活作风问题直接影响政府的形象和公信力。党员干部没有绝对的私人领域,也没有所谓的监督禁区。对于党员干部来讲,私德更不是小事。因为“私德”和“公德”不能完全分割开来。“私德”一旦超出界限,就会损及党性修养和工作作风,从“私德瑕疵”衍变成“公德硬伤”。修身齐家方能治国平天下,一个道德败坏、行为不端的党员就不可能尽职尽责地服务人民。

“严私德,就是要严格约束自己的操守和行为。所有党员、干部都要戒贪止欲、克己奉公,切实把人民赋予的权利用来造福于人民”,习近平总书记向全体党员干部提出了立政德要严私德的明确要求。从善如登,从恶如崩。所以要修炼道德品行,需要从细微处着手。一要慎独。当处在有人监督的情况下,大多数人都能注意自己的言行,不做违背道德之事。更关键的是,在别人看不见的地方也能谨慎不苟,不做违背道德之事,把遵守规则的意识深植在自己内心中。二要慎微。于细微处见精神,于细微处也见品德。小事小节中有党性,有原则,有人格。大多数腐败分子是从不注意小事小节开始的,所以,共产党员,尤其是党员干部,小事当慎,小节当拘,从小事小节上加强自身修养。 三要慎交。古人云: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要净化自己的朋友圈、生活圈、工作圈。要慎重交友,交益友,自觉抵制吃喝玩乐的庸俗之交、互相利用的势利之交,营造良好的政治风气。

平语近人第三集观后感心得14

从盘古开天辟地至今,记载了中华上下五千年的悠久历史,一个“德”字就足以让世人震撼。每个时代其实都有每个时代的精神,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价值观念。如果我们浏览一下我们的历史就会发现,“德”字其实已经在我们中国人心里刻下了深深的烙印。

无论是哪个朝代,无论是哪个时代。“德”都是一个人生活、学习之根本,是评价一个人善与恶的标准,所以,“德”在历朝历代的地位是有增无减。

进入社会主义社会后,“德”的内涵和评价标准具备了更高的定位。新时代,新征程,新的时代被赋予了更新的时代意义,我们要建立起以“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为基本要求的社会主义道德观,它就是要以绝大多数人的利益为出发点,客观评价人们的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对人们的社会行为进行有效的规范和产生积极的劝导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十分重视立德的问题,关于为什么立德,总书记讲“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立什么德?总书记讲过,“核心价值观其实就是一种德,既是个人的德,也是一种大德,就是国家的德、社会的德”。该怎样立德呢?总书记讲过,“要从自己做起、从身边做起、从小事做起、一点一滴积累,养成好思想、好品德”。

由于社会生活具有复杂性,人们的职业具有多样性,因而“德”又具体化为职业道德和个人道德,从事不同职业的人又有着不同的职业道德规范,不同职业不同环境下“德”的具体要求是不一样的。

道德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社会,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我们知道,在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社会里面它都会有各种不同的、多种多样的价值取向和价值观念,有的甚至相互之间还是矛盾、冲突的。但是一个社会要稳定、要和谐、要发展,它一定是需要有一个共同的核心价值观,那就是社会主义道德观。对此,习近平总书记讲过,“如果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没有共同的核心价值观,莫衷一是,行无依归,那这个民族、这个国家就无法前进”。所以我们就要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在中国“筑梦”的道路上,我们更要坚守这一份具有重要价值和意义的道德观,因为我们要做一个守得住道德底线和做人良知的新时代楷模。

平语近人第三集观后感心得15

道德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社会,乃至一个人都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我们党在选人用人时要求“德才兼备”,德在前面,这充分说明了立德的重要性。

为什么立德。总书记讲“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就个人而言,习近平同志担任浙江省委书记期间说过:“人而无德,行之不远。没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思想修养,即使有丰富的知识、高深的学问,也难成大器。”由此可见,立德就是处身于世的根本,德对于做事、做学问的基础性的前提性的作用。一个人只有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才会不断地发展和进步。

立什么样的德。习近平总书记曾经说,一个人只有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其才方能用得其所。明大德就是心怀天下,立志报效祖国;守公德就是践行党的宗旨,要求党员干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严私德就是严于律己。就党员干部而言,严格约束自己的行为,不谋私利,克己奉公,清正廉洁。

如何立德。一是善于学习,向周围的道德模范,有良好行为的人学习,学习立德的方法,以他人的行为督促自身;二是明辨,在当前社会的众多诱惑下,要增强明辨能力,对于违法乱纪的行为坚决杜绝,培养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三是以实际立德,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立德非一朝一夕所能达到的,道德修身的养成贵于坚持,以小德促大德,再小的善事也要去做,再小的坏事也不能做。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了:

感悟平语近人之国无德不兴篇平语近人第三集感悟5篇平语近人第二集感悟8篇《平语近人》第二集观后感12篇感悟平语近人12篇平语近人---一枝一叶总关情观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