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红旗渠作文600字

时间:2021-11-11 00:53:02 600字

篇一:《游红旗渠有感》

游红旗渠有感

踏着重重叠叠的英雄足迹,我们自己组织参观了林县红旗渠,感受颇多„„初次踏上河南这片土地,新奇而略显惴惴。听说这是个资源相对匮乏、贫瘠,而人口众多的地方。当大客车驶入河南境内,巍巍太行山早已变得郁郁葱葱,放眼望去,整齐的梯田和绿油油的远山随处可见,立即抹去心头略显灰蒙的“印象”。来到林州境内,一条黄色的巨龙盘距在悬崖绝壁之上,看不到哪里是头,哪里是尾,这就是著名的红旗渠。

红旗渠的故事也曾听说过,但一切都只是“故事”,抽象而遥远,而那天,当我们一行人来到红旗渠后,面对眼前的壮丽奇观,一幕幕情景浮现在脑海里,让人联想到当年的创业艰辛,大家无不感慨万千:几十万食不果腹的民工用简陋的工具、落后的技术手段,以一颗火红的心和坚韧的意志做出了愚公移山的千古伟业。悠悠十年风霜雨雪,多少人把青春奉献给了山石险峰却无怨无悔,在这千里长渠上,又洒下了多少林县儿女的鲜血?昨日英雄今安在,一渠江水向东流!不由得,我对老一辈的林县劳动人民又多了几份敬畏之情,不同以前,这种情,如同那峭壁上的磐石般实在而具体。

通过参观我们了解到,历史上的林县石厚土薄,十年九不收,解放后勤劳的林县人民不向命运低头,以“宁愿苦战、不愿苦熬,宁愿流血、不愿流泪”的超然心态,凭着一锤一钎一双手,以大无畏的“红旗渠”精神,逢山凿洞、遇河架桥,改变了林县面貌,创造人间一大奇迹。由此我又想到了我们的专业学习,作为一名在校大学生,曾几何时我们也感到压力大,节奏紧张,琐事繁多而且充满矛盾,现如今见识了修凿红旗渠艰辛苦难,才觉得,人的潜力是惊人的,做一件事,有决心,有勇气,有耐力,那么任何事情都难不倒我们,日常工作学习上的小困难,更是如此。

在参观红旗渠的同时,我们的心中又油然而生一种骄傲,我们的先辈在几十年前那样艰苦的环境里创造出了如此辉煌的成就,作为一名后生,感觉骨子里也流淌着英雄先辈们的热血,我更应该继承好这份红旗渠精神,带着一种乐观,坚韧的心态投入到工作学习与实践中,更进一步,作为一名普普通通的学生,更是要把红旗渠精神融入到学习生活当中去,一不怕苦,二不怕累,急难险重我先上,勤俭节约创优秀!我想,只有这样,才能用实际行动去践行红旗渠精神,才能不枉此行!这次参观已经超脱了简单的参观旅游,这是一次红色之旅,一次心灵的洗礼„„西边天际抹上一片艳红的时候,坐在车内透过车窗再看一眼缠绕于太行 山腰际的红旗渠,我为林县人无畏天地的英雄气概所感动,为林县人不向命运低头的潇洒气度所折服。我决心,要学习“红旗渠精神”,更要结合我的教学工作赋予其更多新的内涵,将中华民族艰苦奋斗传统美德与新时期我校建设相结合,在教学之路上把“红旗渠精神”更好地发扬和传承下去。

巍峨太行山,雄壮红旗渠。“林县人民多奇志,誓把山河重安排!”上世纪60年代,我国正处于最为困难的历史时期,为改变十年九旱、水贵如油的恶劣环境,

河南林州人民宁愿苦干、不愿苦熬,宁愿流血、不愿流泪,在党和政府的带领下,凭着一锤一钎一双手,逢山凿洞,遇沟修桥,苦战10年,共计削平山头1250个,凿通隧洞211个,架设渡槽152个,挖砌土石方1516万立方米,在太行山的悬崖峭壁上修建了总长1500多公里的大型水利灌溉工程——红旗渠,创造了惊天动地的人间奇迹。红旗渠不仅解决了林县人民饮水和灌溉的生存问题,更为我们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那就是“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慰问困难群众之后,7月17日下午,全体党员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参观了位于总干渠分水闸处的红旗渠纪念馆和总干渠重点工程青年洞。

在红旗渠纪念馆里,逼真的模型、生动的实物、珍贵的照片、翔实的资料,真实再现了河南林州人民修建红旗渠的艰苦历程。面对一幅幅令人震撼的历史照片,听讲解员述说老一辈当年鏖战太行山的壮烈场面,大家都感动了。走在红旗渠重点工程——青年洞前曲折的长堤上,面对着太行山的悬崖峭壁和红旗渠中碧绿的流水,大家仿佛又看到一个个铁血汉子和巾帼英雄腰系草绳在悬崖峭壁间除险的身影,仿佛又听到铁锤砸向钢钎的声响回荡在山间。

参观完红旗渠后我们在青年洞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大家一致认为:红旗渠是困难时期党带领人民群众客服艰难险阻、兴修水利工程、造福一方群众的伟大实践,是党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生动写照,是林州人民用鲜血和牺牲、用坚持和奉献铸造的人间奇迹。“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不仅体现了林州人民“与天奋斗,与地奋斗”、“一颗红心两只手,自力更生样样有”的壮志豪情,也是与“井岗山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等党的优良传统一脉相承,是我们新时期贯彻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理念的强大精神动力,更是我们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服务人民群众、加强基层组织建设的有力保证。大家纷纷表示,红旗渠一行,对我们来说,精神上是一种鼓舞,灵魂上是一次洗礼,责任上是一次强化。作为一名普通党员,应该自觉传承艰苦奋斗和无私奉献的优良传统,坚持弘扬和践行红旗渠精神,把学习实践红旗渠精神同创先争优活动结合起来,立足本职工作,解放思想,开拓创新。

虽然只有短短的两天时间,但通过这次红旗渠之行我感到团结协作的重要性,一个团队如果是一盘散沙就不可能或者很难完成组织交办的任务,必须众人一心、协作配合才能更好的完成任务;

巍峨太行山,雄壮红旗渠。“林县人民多奇志,誓把山河重安排!”上世纪60年代,我国正处于最为困难的历史时期,为改变十年九旱、水贵如油的恶劣环境,河南林州人民宁愿苦干、不愿苦熬,宁愿流血、不愿流泪,在党和政府的带领下,凭着一锤一钎一双手,逢山凿洞,遇沟修桥,苦战10年,共计削平山头1250个,凿通隧洞211个,架设渡槽152个,挖砌土石方1516万立方米,在太行山的悬崖峭壁上修建了总长1500多公里的大型水利灌溉工程——红旗渠,创造了惊天动地的人间奇迹。红旗渠不仅解决了林县人民饮水和灌溉的生存问题,更为我们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那就是“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慰问困难群众之后,7月17日下午,全体党员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参观了位于总干渠分水闸处的红旗渠纪念馆和总干渠重点工程青年洞。

在红旗渠纪念馆里,逼真的模型、生动的实物、珍贵的照片、翔实的资料,真

实再现了河南林州人民修建红旗渠的艰苦历程。面对一幅幅令人震撼的历史照片,听讲解员述说老一辈当年鏖战太行山的壮烈场面,大家都感动了。走在红旗渠重点工程——青年洞前曲折的长堤上,面对着太行山的悬崖峭壁和红旗渠中碧绿的流水,大家仿佛又看到一个个铁血汉子和巾帼英雄腰系草绳在悬崖峭壁间除险的身影,仿佛又听到铁锤砸向钢钎的声响回荡在山间。参观完红旗渠后我们第四组在青年洞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大家一

致认为:红旗渠是困难时期党带领人民群众客服艰难险阻、兴修水利工程、造福一方群众的伟大实践,是党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生动写照,是林州人民用鲜血和牺牲、用坚持和奉献铸造的人间奇迹。“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不仅体现了林州人民“与天奋斗,与地奋斗”、“一颗红心两只手,自力更生样样有”的壮志豪情,也是与“井岗山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等党的优良传统一脉相承,是我们新时期贯彻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理念的强大精神动力,更是我们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服务人民群众、加强基层组织建设的有力保证。大家纷纷表示,红旗渠一行,对我们来说,精神上是一种鼓舞,灵魂上是一次洗礼,责任上是一次强化。作为一名普通党员,应该自觉传承艰苦奋斗和无私奉献的优良传统,坚持弘扬和践行红旗渠精神,把学习实践红旗渠精神同创先争优活动结合起来,立足本职工作,解放思想,开拓创新。虽然只有短短的两天时间,但通过这次红旗渠之行我感到团结协作的重要性,一个团队如果是一盘散沙就不可能或者很难完成组织交办的任务,必须众人一心、协作配合才能更好的完成任务;

星转斗移,岁月沧桑。红旗渠开始建设至今已45年。红旗渠建设开始叫“引漳入林工程”,动工于1960年2月,竣工于1969年7月。林县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发扬愚公移山、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奋战了十年时间,克服了重重困难和艰难险阻,付出了很大代价,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并创造了丰富的经验,充分显示了党领导的正确性、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人民群众无穷的创造力。 1954年4、5月份调任林县县委书记的杨贵同志,在分析林县县情时,深刻认识到缺水是林县贫困诸多矛盾中的主要矛盾。人没有水不能生存,有水便有生命,有生命就能求发展。当时全县共有90多万亩耕地,只有1万多亩水浇地,其它耕地全是靠天种植。大旱绝收,小旱薄收,种麦面积很小,亩产仅有七八十市斤,秋粮也不过百把斤,群众仍过着糠菜半年粮的贫苦生活。全县550个行政村,就有305个村人畜吃水困难,有的跑5里、10里去取水,还有的跑更远路程去取水,群众说“吃水如吃油”,但是没有油吃能过,没有水吃,一天都不行。面对这些情况,1957年12月,杨贵同志作了发动全县人民“全党动员,全民动员,苦战五年,重新安排林县河山”的动员报告。通过种种努力、克服重重困难,于1960年2月,在县委书记杨贵、县长李贵的带领下,以为了人民、依靠人民、敢想敢干、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开始了“引漳入林”的红旗渠工程。通过全县人民的共同努力,奋战十年,终于建成竣工。“引漳入林”的红旗渠工程,是林县人民在党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自力更生、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思想指引下,不断实践,不断认识,在干中学,在学中干,从修小型水利工程到修大型工程的过程。兴水符合林县县情,兴水就是为林县父老乡亲办实事,兴水调动了人民群众的积极性。群众从兴办水利实践中进一步认识到中国共产党是完全彻底为人民服务的党,从而更加热爱党,党指向哪里,群众就干到哪里。红旗渠的建成是广大人民群众在中{游红旗渠作文600字}.

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体现;是广大人民群众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克服重重困难、解决突出问题、不等不靠的精神体现。红旗渠的建成是一批批冲锋在前、享乐在后、硬骨铮铮、一心为众、无私奉献的英雄起先锋模范带头作用的结果;是党员领导干部深入第一线和群众同心干,并及时总结经验和教训,保证工程建设顺利进展的结果。

在社会主义制度下的今天,我们共产党人更应该为民所望,为民所急,办更多、更大的实事、好事,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艰苦奋斗,开拓创新,无私无畏,创造性地工作,视人民群众的利益高于一切,为党和国家的事业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我们来到了红旗渠博物馆,在解说员的讲解下回顾了林州人民发扬艰苦奋斗,不屈不挠的精神,在物质匮乏的情况下依然耗费十年时间完成红旗渠的历史壮举。看着一幅幅珍贵的旧照片,一个个沙盘模型,我们对林州人民充满了崇高的敬意。他们靠锤子,铁锨和双手,在太行山悬崖峭壁上修成了这全长1500公里的红旗渠。讲解员对我们讲述了一个又一个感人的事迹,可能他们的名字对于我们来说很陌生,但是他们的光辉事迹,他们的精神却会被我们铭记。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有许多,打钎的铁姑娘们,她们都是十五六岁的花季少女,却和男人一样不怕苦,不服输,她们的双手被震裂了,被磨烂了,但是她们的意志却是那么坚强;一位爆破专家,经常被吊在半山腰上进行作业,多少次碎石砸下来,差点要了他的性命,但是就是在与死神的一次次擦肩而过之后,他依然坚持在爆破的第一线上;秘密参加青年洞建设的300名青年,他们用自己的青春和汗水在太行山上书写了光辉的一笔。感人的故事是说不完的,在整个红旗渠的建设过程中,每个林州人民都贡献了自己的力量。他们不远万里去修渠,晚上就睡在山上,饿了就摘些野菜吃,终于完成了这伟大的壮举,完成了世界的“第八大奇迹”。更令人惊讶的是,这么浩大的工程,他们仅仅只得到了极少的国家拨款,更多的是靠林州人民发扬自力更生的精神,缺炸药自己做炸药,缺石头自己采石头而完成的。 后来,我们又沿着当年林州人民开山劈石的足迹,参观了青年洞,由于水渠中注满了水,我们已经不能走进洞中参观,但是我们依然可以感受到当年的300名青年在这奋斗的场景。我们走在铺好的路上都感觉到惊险,更何况当年在这无路可走的地方进行施工的青年们。我不禁在想,到底是什么支撑着他们在那样的艰苦环境下创造了这样的奇迹。是艰苦奋斗的精神、不屈不挠的意志、团结合作的力量还有一颗甘于奉献的心。这正是我们在工作中,在建设祖国的道路上应该具备的素质。在工作中,不管我们在什么环境下,遇到了什么困难,我们都不应该抱怨更不应该放弃,抱着只要努力拼搏就能战胜一切的信念,必然能获得成功。而且,我们身边有着互帮互助的同事,在困难的时候相互扶持,就没有过不去的坎儿。讲奉献,少计得失,才能获得更多的成就。回来的路上,看着林州的田间一片郁郁葱葱的景象,今年肯定又是一个丰收年,而这一切都要归功于红旗渠的灌溉。五十多年前的壮举,仍然造福着这一方百姓。历史不会忘记红旗渠,更不会忘记创造这一奇迹的人民。

小时候,我就听说过红旗渠的故事,看过《红旗渠》电影记录片,唱过《红旗渠》的电影主题歌——《定叫山河换新装》,今日我们将在分局领导的带领下去领会那条“幸福之渠”的丰富内涵,倾听几十年前艰苦岁月的动人故事。河南省林县山多地少,石厚土薄,凿井无泉,引水无源,自然条件十分恶劣。1960年,

以杨贵、李贵“二贵”为首的县委县政府领导班子提出“用林县人民勤劳的双手,重新安排林县河山”的誓言,他们决定在太行山开凿一条引水渠,从山西省平顺县把漳河水引入林县,并给这条渠取名为“红旗渠”。

红旗渠的施工期正值三年自然灾害时期和“文革”的迷乱时期,修渠工程浩大,施工环境恶劣,技术装备简陋,资金和物资短缺,民工每天只有6两粮食掺和着野菜充饥。20万林县民工克服种种困难在太行山上劈山开石,架起157个渡槽,打通211个隧道,终于修成宽8米,高6米,全长71公里的总干渠,林县人民依靠自己的力量创造了这个奇迹,就算以今天的眼光来看,也堪称为人力、人智、人气的绝笔。不要说在当时那样的条件,就以现在的科技水平,也是相当因难的。红旗渠蜿蜒于太行山区崇山峻岭之中的悬崖峭壁上,如同“人工天河”纵贯林县全境。它的建成,结束了林县“水贵如油”的历史,大大改变了林县人民的生产和生活条件,还创造了闻名中外的一大观景。红旗渠精神是身先士卒、无私奉献的精神。{游红旗渠作文600字}.

40年过去了,中国人民走过了艰苦的岁月。在现实的繁荣和富庶之中,回望那渠清水,招展的红旗和沸腾的人群,不由感慨万分,似乎有一种精神力量吸引着我们,凝聚着我们,感召着我们。红旗渠精神以其雄浑博大、荡气回肠的魅力,融入我们的民族精神,也给予我们深刻的启示。创业时期需要艰苦奋斗的精神,生活条件好了同样需要艰苦奋斗精神。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也是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艰苦奋斗在不同历史阶段有不同的内容和要求。我们并不是要把艰苦奋斗与改善物质文化生活对立起来,也不是要把艰苦奋斗与贫穷落后等同起来,而是提倡积极向上,坚持与时俱进。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任务十分艰巨。实现振兴中华的伟大目标,需要我们继续做好长期艰苦创业的准备,需要各级领导干部吃苦在前,享受在后,需要教育我们的后代不懈奋斗。

红旗渠精神是一面永恒的旗帜,红旗渠精神折服了一代又一代人。一个民族需要有民族精神,一个时代需要有时代精神。新的历史时期,虽然条件好了,但前进道路上还有高山险阻,还有激流险滩。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的建设任务还很繁重,实现现代化的理想,还需要几代人十几代人的艰苦奋斗。新世纪新阶段,我们仍需呼唤红旗渠精神,弘扬红旗渠精神,赋予红旗渠精神以新的时代内涵,让红旗渠精神化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巨大力量。与当年林县的干部相比,现在干部的工作环境好了,文化也高了,眼界开阔了,但不可否认的是,有些干部的群众观念淡了,和人民群众打成一片的作风差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弱了。弘扬红旗渠精神,有助于引导和激励广大领导干部确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像当年组织修建红旗渠的林县县委一班人那样,团结实干,无私奉献。红旗渠的修建,是当年林县县委和各级党组织,全县广大党员干部坚持执政为民的一个典范。当年的林县县委想人民所想,急人民所急,全心全意为人民办实事,办好事。在这里,党的任务、人民的利益、改造大自然和发展生产力有机地结合起来。要把学习和弘扬红旗渠精神同向焦裕禄、孔繁森、郑培民等先进典型学习结合起来,教育广大领导干部树立做人民公仆、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要切实增强工作责任感,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密切联系群众,为群众排忧解难。要牢记两个务必,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和政绩观,使红旗渠精神成为实现现代化的强大精神动力。红旗渠精神动人心弦,启人思考,催人奋进。它反映了时代的呼唤和人民的心声,红旗渠精神不会随着时代的远去而疏逝,而是历久弥新,

篇二:《游红旗渠有感》

游红旗渠有感

“新中国有两大奇迹,一个是南京长江大桥,一个是林县的红旗渠。”

——周恩来 林县人民逢山凿洞,遇构架桥。克服重重困难,奋战于太行山绝壁之上,他们的丰功伟绩荫其子孙后代。

妈妈说他们小时候唯一的娱乐是跑到各村各店老纪录片和宣扬革命精神的老电影。其中就包括红旗渠,讲述了河南林县人民艰苦奋斗,不怕牺牲,开凿修渠的故事。

其实,就听故事而言,根本不能真正体会到党人们的艰辛历程,也理解不到当时的困难生活。今年五四青年节,能够跟随集团公司领导及各部门成员走进河南,走进红旗渠。我倍感荣幸。

在去往红旗渠的路上,导游为我们讲述:六十年代林州人民的生活状况。毫不夸张的说那时的人一辈子就洗三次脸——出生、结婚、入土。用水对于他们来说是种奢望,能吃上水都是种满足,可是天公不作美。在林州有位桑老汉大年三十去几十里外的地方挑水,人多路远,等轮到他的时候已经黑天了,儿媳不放心迎他到家前的路上,本是好意接过担子,可没走几步绊了一脚,两桶水全洒了。新媳妇自责不已,当晚就上吊自尽了。说道这真心觉得无奈,鲜活的生命就这样没了。无不让人感到惋惜,其中郭巨埋儿的典故也是出自这里。

随着大巴的驶进,透过窗子就能看到连绵起伏的太行山,高耸直立。当我亲眼看到红旗渠时,顿时肃然起敬,你会看到有着“人工天河”、“中国的水长城”、世界第八大奇迹”以及“蓝色飘带”美称的红旗渠犹如天然雕饰般的依附在太行山上,红渠水没有大海的汹涌澎湃,没有狂风暴雨的来势汹汹,但却细水长流,昼夜不绝。手扶栏杆一直走着,渠道各式各样,各有千秋。在过一线天的时候,大家一字排开顺序通过,其宽度应该不及半米之多吧。一路上悬崖峭壁上有“鹰嘴”、“老炮眼”、“虎口崖”等字样。最后到达青年洞,所谓青年洞就是优秀青年组成的开山队伍,依靠他们坚定不移的信念和艰苦创业的精神凿通的青年洞,后有郭沫若题词“青年洞”、李先念题写的“山碑”、江泽民题写的“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红旗渠精神。”

林州市政府指出发展四部曲:战太行、出太行、富太行、美太行。即60年代的劈山开洞建造人工天河的站太行;80年代林县人本着自己坚实的建设功底走出大山的出太行;与时俱进开展建设行业的富太行;90年代为回报家乡这片热土大力发展旅游业的美太行。凭借着红旗渠精神力求打造三省交界区域中心城市。

林县人民一锤一钎劈开太行山的气势之恢宏,精神之可贵是历代人应该学习的。通过游走红旗渠,一方面深刻理解革命先辈们的不容易,再一方面洗涤自己的内心。比起他们那样食不果腹的开山凿洞,我们现在的生活着实优越。细想一下是什么支撑着他们呢?是信念!这就要求自己要时刻保持艰苦奋斗的精神和无私奉献的思想觉悟以及积极创业实现人生价值的动力。

林县的红旗渠,中国的红旗渠精神。

篇三:《红旗渠游记》

我是一个河南人,是从小吃着红旗渠的水长大的,听着青年洞的故事懂事的。我深深的爱着我的故乡。

这个寒假,我真的来到红旗渠了。在那次旅行中的我与记忆,我这一生都不会忘记。这可是我平生第一次来到世界级的旅游胜地,我兴奋至极。

爬着一个个台阶,顺着一处处栏杆。望着那碧绿的水,真是感慨万千啊!水之上,则是险峻的,让人望而生畏的绝壁。

走了许久,来到了青年洞。望着刻着青年洞背后的山壁,显然经过了岁月的冲涮,蕴含有古老沧桑之美。我们林县人便是靠这个洞的开凿而吃上水的,想到这儿心中不禁酸酸得。坐上游艇,穿上救生衣,开始进入青年洞。里面灯光很广,全是钟乳石,加上灯光之美,可谓美轮美奂的洞景,让我陶醉其中。

里面很潮湿,很阴冷。让人感到苍苍凉凉的美,清爽而至的美。

玩完水,接着就要游山了。

开始上一线天,台阶很陡,没有栏杆,但两面有山壁。宽窄只容得下一人。途中,我时不时抬头向上看,在狭窄中有一条蓝蓝的缝隙,那便是天。啊!书中常说一线天,今日才领略其壮观,这是在书本中体会不到的。

上到半山腰,看到一处石碑用逮体字刻着山魂二字,有种莫名得雄伟涌上心头,占据我的心灵

上到顶峰,望着下面一条条冰道与绿绿的田野,让人发抖。顿时我有种说不出的喜悦占据我的心灵,我感到一种飘飘欲仙的感觉,惟妙惟肖。

接着来到虎口崖、龙头山这是河南工人打造的世界奇迹。在路上不断看到稻草席,这就是以前工人们睡觉的草席。是他们的出生入死才有了我们今天大饱眼福的机会。我顿时对他们肃然起敬。没有他们的付出,我们便吃不到水,我心内由衷的感谢他们。

最后下山。我排着长长的队伍,等待坐索道,这种感觉与等车没什么两样。坐上索道,心里很紧张,总怕掉下去,很快便习惯了。

篇四:《游红旗渠有感》

无私奉献、勇于承担

——游红旗渠有感

"蓝天白云做棉被,大地荒草当绒毡,高山为我放岗哨,漳河流水催我眠。"当我怀着一颗崇敬的心迈入红旗渠这片红色土地上时,当年红旗渠青年的豪迈与乐观深深感染了我。被称为“世界第八大奇迹”的红旗渠,是勤劳勇敢的十万林州人民,苦战十个春秋,仅仅靠着一锤、一铲、两只手,在太行山悬崖峭壁上修成了这全长1500公里的红旗渠,从此结束了十年九旱、水贵如油的苦难历史,而且孕育了“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

春暖花开之时,在支队领导的带领下,我们有幸瞻仰了向往已久的红旗渠,以前只是听说这是一番如何壮观的景象,但从未有机会身临其境,俗语说得好:“耳听为虚,眼见为实”。这次让我对这句话感受得更加深刻,因为只有亲眼看到它,你才会为那些曾经修建这条渠的人民产生无比崇敬之情。因为他们为广大人民群众奉献了自己的十年青春,也就是在此时,我突然明白,作为一名人民警察,让我们每一位同志学习和理解红旗渠精神的意义所在。作为刚入警的我,对人民警察这一职业可以说并不了解,在特警队集训的这段时间,我曾有过后悔、沮丧、气愤,对当初自己的选择后悔,对现在的生活状态感到沮丧和无奈,对日复一日的枯燥无味的训练感到气愤和不理解,但是经过两个多月的磨练,教官和我们在烈日下同甘共苦,让我们真正体会苦和累,我渐渐明白,我们不需抱怨它的苦难、它的辛苦劳累,这是在磨练我们像树一样坚挺向上、不屈不挠的意志,特别是当我看到红旗渠的那一刹那,我真切体会到这种意志的难能可贵,也明白了我们的训练是那样的重要和必要。因为在国际环境复杂的今天,我们前进的道路上仍有许多高山险阻和激流险滩,作为保家卫国的人民警察,我们仍需呼唤红旗渠精神,时刻准备着为国家的安全事业奉献自己。“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优。”人民警察为人民,时刻将党和人民的召唤放在第一位,全心全意为人民奉献一切,这是我们每一位同志必须具备的思想觉悟,也只有这样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人民警察。

红旗渠精神运用到今天,对我们人民警察有着巨大的鼓舞作用。我们应深刻理解其内涵,践行红旗渠精神。让奉献成为一种责任、一种承诺、一种精神、一种义务,让我们的生命在奉献中得到升华!

篇五:《游红旗渠有感》

游红旗渠有感

踏着重重叠叠的英雄足迹,学校里组织教职工参观了林县红旗渠,感受颇多……

初次踏上河南这片土地,新奇而略显惴惴。听说这是个资源相对匮乏、贫瘠,而人口众多的地方。当大客车驶入河南境内,巍巍太行山早已变得郁郁葱葱,放眼望去,整齐的梯田和绿油油的远山随处可见,立即抹去心头略显灰蒙的“印象”。来到林州境内,一条黄色的巨龙盘距在悬崖绝壁之上,看不到哪里是头,哪里是尾,这就是著名的红旗渠。

红旗渠的故事也曾听说过,但一切都只是“故事”,抽象而遥远,而那天,当我们一行人来到红旗渠后,面对眼前的壮丽奇观, 一幕幕情景浮现在脑海里,让人联想到当年的创业艰辛,大家无不感慨万千:几十万食不果腹的民工用简陋的工具、落后的技术手段,以一颗火红的心和坚韧的意志做出了愚公移山的千古伟业。悠悠十年风霜雨雪,多少人把青春奉献给了山石险峰却无怨无悔,在这千里长渠上,又洒下了多少林县儿女的鲜血?昨日英雄今安在,一渠江水向东流!不由得,我对老一辈的林县劳动人民又多了几份敬畏之情,不同以前,这种情,如同那峭壁上的磐石般实在而具体。{游红旗渠作文600字}.

通过参观我了解到,历史上的林县石厚土薄,十年九不收,解放后勤劳的林县人民不向命运低头,以“宁愿苦战、不愿苦熬,宁愿流血、不愿流泪”的超然心态,凭着一锤一钎一双手,以大无畏的“红旗渠”精神,逢山凿洞、遇河架桥,改变了林县面貌,创造人间一大奇迹。由此我又想到了我的工作,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曾几何时我也感到压力大,节奏紧张,琐事繁多而且充满矛盾,现如今见识了修凿红旗渠艰辛苦难,才觉得,人的潜力是惊人的,做一件事,有决心,有勇气,有耐力,那么任何事情都难不倒我们,日常工作学习上的小困难,更是如此。在参观红旗渠的同时,我的心中又油然而生一种骄傲,我们的先辈在几十年前那样艰苦的环境里创造出了如此辉煌的成就,作为一名后生,感觉骨子里也流淌着英雄先辈们的热血,我更应该继承好这份红旗渠精神,带着一种乐观,坚韧的心态投入到工作教学中,更进一步,作为一名普普通通的人民教师,更是要把红旗渠精神融入到我的教学工作当中去,一不怕苦,二不怕累,急难险重我先上,勤俭节约创优秀!我想,只有这样,才能用实际行动去践行红旗渠精神,才能不枉此行!

这次参观已经超脱了简单的参观旅游,这是一次红色之旅,一次心灵的洗礼……西边天际抹上一片艳红的时候,坐在车内透过车窗再看一眼缠绕于太行

山腰际的红旗渠,我为林县人无畏天地的英雄气概所感动,为林县人不向命运低头的潇洒气度所折服。

我决心,要学习“红旗渠精神”,更要结合我的教学工作赋予其更多新的内涵,将中华民族艰苦奋斗传统美德与新时期我校建设相结合,在教学之路上把“红旗渠精神”更好地发扬和传承下去。

电教 杨建平

篇六:《随笔之游红旗渠有感》

随笔之游红旗渠有感

经过一路颠簸,但大家没有一点倦意。我们慕名踏上了河南省林州市这片热土,参观学习以“艰苦奋斗、自力更生”为主要内容的红旗渠精神。我们先后参观了红旗渠纪念馆、青年洞和络丝潭三个主要景区。英雄的林县人民,在上个世纪60年代的艰苦岁月里,发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战斗精神,创造了人间奇迹。今天看来,红旗渠精神确实令人振奋,大家更是增添了无穷无尽的力量。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林县人民在极其艰难的条件下,从太行山腰修建的引漳入林工程修建了被世人称之为“人工天河”,在国际上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的伟大人工建筑——红旗渠。

红旗渠,是一个人工修建的灌渠名称,位于河南省林州市(原林县),林州市处于河南、山西、河北三省交界处,历史上严重干旱缺水。为了改变因缺水造成的穷困,林县人民从1960年2月开始修建红旗渠(原称“引漳入林”工程),竣工于1969年7月。林县是个土薄石厚、水源奇缺的贫困山区。“水缺贵如油,十年九不收,豪门逼租债,穷人日夜愁”是旧林县的真实写照。新中国成立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全县人民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以“重新安排林县河山”的决心,从1957年起,先后建成英雄渠、淇河渠和南谷洞水库弓上水库等水利工程。

红旗渠的建成,彻底改善了林县人民靠天等雨的恶劣生存环境,解决了56.7万人和37万头家畜吃水问题,54万亩耕地得到灌溉,粮食亩产由红旗渠未修建初期的100公斤增加到1991年的476.3公斤。被林州人民称为“生命渠”、“幸福渠”。

红旗渠是1960年开始动工,在太行山悬崖峭壁上盘山开凿,其地势之险恶、工程之艰巨,出乎人们之想象。从山西省平顺县侯壁断下绝引漳河水入林县。沿漳河南岸绕悬崖,越峡谷,逢山开洞,遇河架桥,开凿长达70公里的总干渠,渠高4.3米,宽8米,从分水岭向下,分凿三条干渠。第一条干渠沿太行山东麓向南与英雄渠汇合,全长41 . 5公里,著名工程有桃园渡桥,桥长100米,高24米,宽6米,其上可行汽车。十干渠与英雄渠汇流处称"红英汇流",渠水奔腾,飞瀑喷雪,好似银河倾泻。第二干渠全长48公里,东南流入安阳县。第三干渠东北流经4公里长的曙光洞而入东岗乡。整个工程劈开山头1250座,凿通隧洞211个,架设渡槽152条,挖砌土石1640万立方米,用工4000多万个。红旗渠的建成,全县形成了引、蓄、提相结合的水利网,建水库、池塘400多个,建中小型水电站80多个,灌溉面积40万亩,解决了人畜饮水的困难,并提供了工业用水。

大家看了这么一组数字可能没有多少印象。如果说,红旗渠总长近1500千米(有的说近2000千米),比京杭大运河还要长一点,开挖的土石方可以铺成2米宽3米高的土石墙,可以从哈尔滨铺到北京,再从北京经过林州,一直铺到广州。我估算了一下,大约是4750 千米。相当于修一条万里长城。虽然没有万里长城那么高大雄伟,但是足以挡住通常人们的行走,把普通百姓挡在土墙的外面。大家看看怎么样?对工程之浩大应该有一点深刻的印象了吧。要知道,这是发生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生产工具十分原始,几乎都是在人抬肩杠、车推马拉的情况下,在悬崖峭壁上,动员了全县几十万人民,应用人海战略,披星戴月,不避寒冬腊月和盛夏酷暑,奋斗了整整十个年头,硬是在岩石山上一点一点挖出来的。

林州人民创造了人间又一个奇迹,而且其实际使用价值和精神财富更是世界七大奇迹不可同日而语的。我是深深地被林州人民改造河山的胆略和气慨所折服。所有有机会到林州去的人们,不要忘了一定要到红旗渠去参观一下。如果能够带着小孩一同去受受教育,更是比给他买参考书有价值的多。

篇七:《参观红旗渠有感》

参观红旗渠感想

4月10日,分公司总经理室组织9个部门、6家中支、3家新筹机构、6个工作组的负责人、部门经理、骨干等参观了被世人誉为“人工天河”---河南林州红旗渠。以往,在倾听红旗渠的动人故事时,就对红旗渠怀抱着浓浓的敬仰之情。而此次的红旗渠之旅,更让我感触颇深。

红旗渠--信仰的象征,精神的传承。20世纪60年代, 以杨贵、李贵“二贵”为首的县委县政府领导班子提出“用林县人民勤劳的双手,重新安排林县河山”的誓言,他们决定在太行山开凿一条引水渠,从山西省平顺县把漳河水引入林县,以改变十年九旱的恶劣环境,而这条渠就是被世代人景仰的“红旗渠”。10年的苦干,一锤一钎的开凿,林县人民依靠自己的力量架起157个渡槽,打通211个隧道,终于修成宽8米,高6米,全长71公里的总干渠;它,蜿蜒于太行山区崇山峻岭之中的悬崖峭壁上,如同“人工天河”纵贯林县全境;它结束了林县“水贵如油”的历史,大大改变了林县人民的生产和生活条件;它更创造了闻名中外的一大胜景。此次的参观学习,让我震撼,深刻认识到:

第一,工作要有规划和前瞻性。 红旗渠的建成,离不开不怕吃苦、不怕牺牲、勤劳勇敢的林州人民,更离不开领导林州人民的优秀干部——杨贵。杨贵在任命为林县县委书记,就下定决心,不管遇到多大的困难,定要改变林县贫穷落后的面貌。他不止作出了决定,更身先士卒、率领修渠大军开赴引漳入林工地,在历经数载春秋,终于修成了红旗渠。红旗渠完工就预示着它将成为中华民族精神文化传承的一座丰碑。而杨贵为林州人民服务的精神和务实低调的工作作风是这一丰碑矗立的基石。他的态度、他的精神、他的作风是我们学习的榜样,更是引领我们向更高目标攀登的动力。

第二,公司发展需要企业精神的凝聚

红旗渠的建成,需要林州人民心有所想、心有所向。这是一种向心力、一种精神——红旗渠精神:它以自力更生为立足点,以艰苦创业、无私奉献为核心,以团结协作的集体主义精神为导向;它影响着林州人民在困境中发奋图强、它带领着林州人民在逆境中坚持不懈。我们在发展中也需要“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精神,需要“难而不惧、富而不惑、自强不已、奋斗不息”集体信念,只有团队的心融合在一起,只有企业的精神凝聚在一起,才能跟随公司的核心价值观“诚信立业、稳健行远”更稳步发展。

第三,公司的发展需要每一位员工“执行到位”

红旗渠的建成,更依靠的是林州吃苦耐劳、成千上万的能工巧匠。百年大计,精心施工,林州人民在搭砌一砖一瓦都认认真真、工工整整,正是他们的这种执行力塑造了这浩大的工程、成就了这一举世瞩目的胜景。在市场日益激烈的大环境下,公司要发展,更需要每一位员工的“执行到位”,一位员工、一个团队的执行力越强,越能推动企业的发展。执行到位,不只是在特定的某一时间,应是在任何时刻,每一位员工都不遗余力地贯彻执行计划,全力落实,在这个不断执行到位的落实过程中,公司的基业才能稳健、公司的发展才能长青,而这正是作为中支一员的责任及义务。

红旗渠精神动人心弦,启人思考,催人奋进。它反映了时代的呼唤和人民的心声,红旗渠精神不会随着时代的远去而疏逝,而是历久弥新,光彩照人,长驻心中。而我亦将在中支内部弘扬红旗渠精神,让红旗渠精神进行传播,为中支的发展奠定基石、为中支的前进铺设方向。

篇八:《参观红旗渠心得体会》

走近红旗渠 感受时代精神

红旗渠是上世纪60年代河南省林县人民历时10年建造起来的一条人工天河,誉满华夏,播扬五洲,可以和我国历史上任何一条名渠相媲美。周恩来总理曾说:“中国有两大奇迹,一个是南京长江大桥,一个是林县红旗渠。外国朋友来到中国,应该去参观一下红旗渠。”从1969年红旗渠竣工以来,先后到此参观的外宾就有来自五大洲1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1700人之多,他们无不对红旗渠发出由衷地赞叹。红旗渠也是全国的一面红旗,40多年来国内前来参观学习的达162.4万人,现在它已成为太行山上著名的旅游胜地。 今天,随着第二批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开展和深入,我再次走进红旗渠,感受红旗渠带给我们的一切为了群众,紧紧依靠群众,坚持群众路线的时代精神。

一、为了群众修建红旗渠

红旗渠所处区域过去是土薄石厚,贫困落后,十年九旱,水贵如油的穷山区。由于干旱,吃水困难,建国初期,当时的林县550个行政村,就有307个村没水吃,其中跑5里以外取水吃的181个村,跑10里以外取水吃的94个村,跑15里以外取水吃的30个村,跑20里以外取水吃的2个村。因为缺水,林县人民养成了惜水如命的习惯,有个别地方一年洗刷次数很少,像桑耳庄村一个新媳妇因替老公公担水不小心把水碰翻,除夕之夜上吊自尽。因为缺水,群众食

不饱腹,衣不遮体,过着糠菜半年粮半年的凄惨生活,曾流传这样一首民谣:“咱林县,真可怜,光山秃岭旱河滩;雨大冲得不见籽,雨少旱的没收成;一年四季忙到头,缺吃没穿直发愁。”全县90多万亩土地,只有1.3万亩能浇上水。因为缺水,群众被迫逃荒要饭,背井离乡。全县群众没水吃的凄惨事例举不胜举。

1954年,杨贵调到林县任县委书记后,面对这种残酷情境,他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于是就带领县委一班人,跑遍全县山山水水,走完村村庄庄,调研的结果共同认为林县的致命点就是缺水,水是我们主攻的堡垒。杨贵说,走了一村又一村,访了一户又一户,人人痛诉没水苦。群众想水、盼水、梦求水,我们一定要“瞄准目标解决水,决心让民用上水;只要山区有了水,敢与平地去比美。”因此,县委决定要把治山治水作为重点去抓,提出了: “重新安排林县河山”的豪迈口号,决定把漳河水引进林县,兴建“引漳入林”工程,后来更名为红旗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