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民生活

时间:2021-11-10 22:59:49 800字

篇一:《移民加拿大值不值?中国VS加拿大平民生活成本告诉你真相!》

移民加拿大值不值?中国VS加拿大平民生活成本告诉你真相!

中国、加拿大平民生活成本哪里更高呢?那就以大家都要供一个房,养一部车,一家三口的日常开支来作个比较: 加拿大

供一个二手小房子,算四十万吧,交30%首付,剩下280000,供二十五年,含地税大概1600每月;养一普通小车,每月保险加油费400左右(折旧,维修,停车等忽略不计)。吃饭,在家自己煮,算700;水气电:300,电话(两手机一固话)电视上网200;养一个孩子:这个家庭年收入好象还有一点牛奶金可领,请知道的朋友介绍下,现在没数据,不算好了。

每月固定开支应该就是:1600 400 700 300 200=3200

要达到这个收入,一人打工,应该要年薪税前五万左右,据说大部分移民都能在五年内做到,两人打工,就那更容易了,每人打个最低收入的水平,10.25*8*22*2=3608,也就是说只要肯去打工都能达到吧。

中国

其他城市没长住过没有发言权,以自己出国前住的二线小城市为例:

供一个一百平方米的公寓,毛坯7000/平方米,加最普通的装修100000,那就是800000,也交30%,剩下560000,供二十五年,没税,大概每月2500;

养一普通小车,油费800,保险 交强险4000,年票720,车船使用税420,摊下来每月1200;

吃饭:也在家自己煮,2000左右;

水电气,水50,电(冬天100,夏天300,平均算200)气150,共400;

电话(两手机每人100)固话加上网980一年(80每月),电视30,即310每月;

养一个孩子:纯支出,既然以加拿大的生活对比没算,也不算好了。

每月固定开支:2500 1200 2000 400 310=6410

要达到这个收入,一人打工,估计要达到月薪一万(扣个税、医保、社保)才能拿到六千多,普通平民,在单位没一官半职,没灰色收入,基本没戏,两人打工,3200每人,要减去个税、医保、社保,月收入大概要5000左右,在我们这个小城市,绝对算得上是一份赶都不肯走的好工作了。

这样简单对比下来,好象是在加拿大生活相对压力更少一些,应该生活得轻松开心一点。

加拿大

在这个收入阶层的家庭生活,上下班两点成一直线,自己煮饭自己带饭,没什么特别事绝不在外面吃,偶尔跟同事朋友出去吃一顿也是AA,还算得特清,朋友间帐目分明。

(见过两老移民,他们以前在国内就认识,一次一位帮另一位带东西回国,也就二十元左右的东西,也算得精细,都精确到角位了,这在国内,以这交情的,一两百元的事能算个事吗?)

每周大事就是等着看超市传单,周末去买菜跑几个超市,什么便宜买什么,特别划算的还要多买屯货。平常购物也是非减价特价不买,价值200以上的东西绝对要开家庭常务会议讨论,手机电脑基本不用到坏不换。

车,要么不洗,要么自己洗,娱乐基本就是看电视,不能说是苦行僧,但好象也说不上享受生活,到底算是什么生活啊,不懂评价了。

中国

在这个阶层的家庭,虽然去菜市场也会讨价还价,但绝不会为了便宜一块几毛跑几个市场,更没见过哪位会屯米屯油。平常一个月,怎么都会有一两次跟同事朋友出外喝个茶,吃个饭,男同志可能晚上还会去下酒吧或吃个宵夜,基本是轮流作东,朋友间大家自觉就是了,少有AA制。

购物时当然也会趁减价特价时多买,但也没特别在意,四五百左右的东西不会考虑得太多,手机电脑等数码产品两三年一换。车每月至少洗两次吧,还真没见过哪个是自己洗的。偶而还会请个保姆临时搞搞卫生,自己乐得清闲。 关注微信号公众号:zhaolongyimin

个人微信号:zhaolongyimin888

美国律所深度分析,最新鲜美国本土移民政策第一时间送达!

篇二:《《老舍的平民生活》读书笔记》

《老舍的平民生活》读书笔记

书名:《老舍的平民生活》

作者:舒乙 (男,作家。一九三五年八月十六日生于青岛,北京人,满族。一九五九年毕业于苏联列宁格林技术大学化学工艺系。回国后,任技术员、高级工程师。一九七八年起,业余从事写作和文学研究,一九八四年起在中国现代文学馆工作,二○○○年后任馆长。现任政协全国委员会会员,博士生导师。著有《散记老舍》、《我的风筝》、《梦和泪》等书。)

关于老舍:

他本人较满意的作品《离婚》《骆驼祥子》《四世同堂》《微神》《月牙儿》《龙须沟》《茶馆》《正红旗下》;他的作品中反复关注的问题:中国背上的沉重的文化病;他剖析自己时最显著的特点:自己打倒自己;他最经常的休息方式:养花、看画、玩骨牌、逗猫、念英文、写字。他最喜欢的格言:“四世传经是为通德,一门训善惟以养年。”他的人生准则:“就是为了那一点气节。我们似乎很愚傻,但是世界上最良最善的事差不多都是傻人干出来的啊!”

关于这本书:《老舍的平民生活》是老舍的儿子舒乙写的。老舍是我国现代著名的作家,写过很多脍炙人口的小说和戏剧作品,但是像老舍这样一个伟大的作家,在生活中又是怎样的一个人?他有怎样的爱好和习惯?他是怎样教育自己的孩子的?《老舍的平民生活》这本书便给了我们答案。

好句简析:

一、“虽然每天落在纸上不过是一二千字,可是在我放下笔的时候,心中并没有休息,依然是在思索;思索的时候长,笔尖上便能滴出血和泪来。”(摘自书中第15页)

此句话体现了老舍对创作的认真,在“骆驼祥子”的写作过程中,老舍无时无刻不是用自己的汗水与心血在创作,也正因如此,“骆驼祥子”这部经典著作才得以出现在广大读者的视线中,这句话正是对老舍工作一丝不苟,严谨认真的样子的真实写照。

二、我只把养花当作生活中的一种乐趣,花开得大小好坏都不计较,只要开花,我就高兴。(摘自书中第24页)

老舍是一个极其爱花之人,但他却不是为了成为养花专家而养花,只是简简单单的把养花当成一种乐趣,这点正好表明老舍在生活中是一个极富有情趣之人,有自己的爱好,写累了,弄弄花草来放松身体,其实我们也应如此,在做自己喜欢的事时,不去计较成败,只要顺着我们自己的心,踏踏实实的去做就行,失败了也没什么大不了的,笑一笑没什么事情过不了,开心就好。

三、“他们有自己的生命与几千年的历史!他们好像不是活着呢,而是为一种他们所不了解的责任与使命挣扎着呢。剥去他们的那些破烂污浊的衣服,他们会和尧舜一样圣洁、伟大、坚强!”(摘自书中第42页)

老舍对于生活于社会底层的贫苦百姓持有一种尊重的态度,赞美他们的高尚品格,并不是像其他人一样去嘲讽挖苦他们,反而对他们多了一份关怀,赞赏,在老舍的作品中有许多是因为穷,因为饿而发生的悲剧,而这些却是老舍文学中最感人最成功的一批作品,由此可见,老舍是一个平易近人的人,同时从他对待贫苦百姓的态度来看,他也是一个随和之人,这或许也与他的生活环境与小时候的

贫苦生活有关,总而言之,老舍的真诚善良,热心助人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四、老舍的老朋友,著名的文学家和文物家郑振铎先生有一回仔细地看了老舍陈列在自己客厅里的小摆饰:青花瓷碗,陶俑,变窑瓶等等,一边看一边摇头,最后,轻轻地说了一句:“全该扔。”老舍不为所动,他也轻轻的回答了一句:“我看着舒服。”两个人对笑了半天。(选自书中第66页)

该句说明老舍收藏小珍宝很有个性,他不去管他们的文物价值,只在乎自己是否喜欢,也不去管他人的评论,只要自己认为好就行了,但是他的收藏并不是白费力气,他的收藏证明了一个问题:艺术是想通的。实际生活中,我们也应如此,假若遇到自己喜欢的东西就应该收藏起来,即使那是一件不起眼的东西,其实东西的好坏不单单在于他人的评价,更重要的是自己对该物件的看法,只要自己看顺眼了,就无须去在意他人的看法,只管按照自己内心最真实的想法去做就行了。

五、我愿跟着他走到天涯海角,不必担心,不必说话,不必思索,却能知道整个世界。(选自书中第80页)

这是老舍的儿子在回忆和老舍在一起的时光里提到的,那时老舍很爱带着儿子到处走,让儿子多接触外面的世界,这样的做法正好表明老舍是一位相当称职的父亲,他的教育方法与别人的不同,也正因为此使一个“傻小子”逐步走向成功。或许,现如今的父母也应像老舍学习,还孩子一个充满童真的,快乐的童年。

六、“他很勤劳,不知道偷懒,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写作,从没有节假日。他是“写 家”。

他很认真,脚踏实地,最讨厌夸夸其谈。

他不知道满足,十八般武器,样样都想掌握,最少墨守成规。

他很能忍耐,知道用一半恨,一半笑地去看世界。刚强使他骂世,义气使他富有同情心。”(选自书中第158页)

这些或许是老舍一生的真实写照,他不骄不躁,不急功近利,做事踏踏实实,认认真真,敢爱敢恨,勤劳朴实,任劳任怨,追求完美,从不满足,一直向着前方,从不停歇自己的脚步,老舍的谦虚使他成为一位真人,成为一位既有可爱的、幽默的性格,同时又有伟大成就的真人,他的一生都是在用自己的人格写作,这是值得我们敬佩的。{平民生活}.

感想:读完这本书,让我对老舍又多了一份认识,从书中我了解到老舍的爱好,他喜欢养花,看画,玩骨牌、逗猫、念英文、写字。他平易近人,爱听戏,有一颗金子般的心,他谦虚极了,从来不说自己的作品好,要说就永远说失败的地方和不足的地方;他从不知满足,虚心好学,他的生活是贫苦的,乐于助人,在他人有困难时及时伸出援助之手,救人于水火中,这也是广交好友的一个原因,老舍在教育孩子方面,从来不去苛求,顺其自然,放任他们自由成长,却又在私下默默关注,他对孩子的教育有许多独特见解,可是在他的生前却没有对儿女们直说,但是他做了,全做了,并且做得很漂亮。老舍同时有好似一个极其爱干净之人,每逢过年前的扫除,他总是当总指挥,指导家人扫除,因而他们的家总是比别人家干净,这让他多了份自豪感,老舍在写作时喜欢弄弄花草,玩玩骨牌来放松自己疲惫的身心,在他的书桌上总是能看到一盆花,也正是有花的陪伴,才使他度过了人生的黑暗时期,老舍好客,这是许多人都有亲身体验的,他有一颗为朋友而跳动的心,不仅和许多同龄人是好朋友,也和许多小孩子打成一片,这也正表明老舍童心未泯,或许由于老舍出身贫苦,所以他的作品中有许多都是描写贫苦老百姓的,在作品中我们能感受到老舍对贫苦百姓的赞美,关心,并且他的作品中反复关注的问题是中国背上沉重的文化病。此外,老舍也是一个极富有生

活情趣的人,例如:老舍先生在写作时,桌子上必然有一瓶鲜花陪伴着他,或许鲜花能使它产生更多的灵感吧。写累了,他还会到院子里摆弄他那一院子的花花草草,给这棵浇浇水,给那棵拔拔草,这样既活动了筋骨,又得到了休息;他爱听戏,在与朋友聚会时,他还会字正腔圆的来上一段;另外他还爱打拳,这是老舍先生锻炼身体的主要方式。他曾专门拜师学习过,剑术、拳术、棍术、气功都很厉害。此外,老舍先生还爱养猫、逗猫、玩骨牌。这些爱好均表明他是一个生活情趣极高之人。

老舍对待朋友总是用心与他们交往,不是趋炎附势,即使在那个经常会被上级打压的时代,老舍在朋友有难之时,依然对他们不离不弃,真正做到了无欲无求,问心无愧,这也是他的朋友都视他为知心朋友的的原因。

老舍的平民生活,一位文学大家的平民生活其实与普通贫民百姓的生活无异,由《老舍的贫民生活》这本书我们可以了解到一位大家的日常行为习惯,也让我们对他的了解更深一步,书中告知了我们许多平时我们不知道的关于老舍的趣闻趣事,也让我们发现老舍是一位多么平易近人的老人,读过此书,让我对老舍又多了一份崇敬之情,老舍虽然已经离去,但他的精神,他的事迹却会永远留于我的心中,此生难忘。

篇三:《周恩来后人54年的平民生活》

周恩来后人54年平民生活:11人中只一个科级干部

周恩来后人54年的平民生活

——来自河南焦作的发现

我本来就睡眠不好。此刻,已是凌晨4点,仍然辗转反侧,干脆起床坐在电脑前,在先进通讯手段异彩纷呈的互联网时代,来给你写这样一封长信。

你是谁呢?是我的兄弟姐妹、同学同事,是我见过面抑或未曾谋面的朋友„„总之,你是我的倾诉对象。我想给你说,我,我们,还有我们这个国家的每一个人。

我的激情燃烧,眼含热泪源自昨天访问的一个家庭。

他有着非凡的身世、家世。这个家庭的主人叫周荣庆,而周荣庆的伯父正是我们敬爱的开国总理周恩来

这是一个怎样的家庭呢?

他有着非凡的身世、家世。这个家庭的主人叫周荣庆,而周荣庆的伯父正是我们敬爱的开国总理周恩来。

可是他们现在却在河南焦作过着比普通人还要普通的生活。周荣庆早已去世,他的爱人晋菊清——一个73岁的老太太,至今蜗居在工厂上世纪60年代建的一间筒子房里。周荣庆、晋菊清在焦作育有两儿一女,孙辈也是两男一女,孙女是老大,已结婚成家。目前,祖孙三代11口人中,只有周荣庆的大儿子周志勇有正式工作,是市城管支队的支队长助理,科级干部,月工资3000元左右。其他人靠做些小生意、打工维持生活„„{平民生活}.

他们已经这样平凡、平静、平常地在焦作度过了54个春秋。

54年间,他们与焦作的普通市民一样,一日三餐,粗茶淡饭,柴米油盐,喜怒哀乐,无所谓隐,也无所谓显。日子虽然过得平淡,甚至穷酸,但他们从来没有任何抱怨,反倒让周围人常常从他们身上感到一种渗透肌肤的纯粹、阳光与向

上。

从显赫的家世到平凡的生活,从中南海西花厅到河南北部的一个小城,似乎是一个谜。

在焦作市城管局的一间办公室里,志勇平静地向我说着。

他说,他爷爷兄弟三人,排行老二,叫周恩溥,字博宇。老大就是周恩来,字翔宇。他还有一个三爷爷,叫周恩寿,字同宇。大爷一支,没有后代。三爷一支,6个子女。他爷爷只有他父亲这一个儿子。他们做孙辈的,平时称呼总理叫大爷爷,称呼邓颖超叫大奶奶。但是,他的父母却称呼总理叫七伯,称呼邓颖超叫七妈,这是按家族排行称呼的。在家族里,总理排行老七,周恩溥排行老八,周恩寿排行十一。

总理没有子女,不光视他们这些侄辈、侄孙辈如己出,还收养了许多烈士子女,对大家都非常亲。

说到老人对晚辈的好,志勇平静的脸上便渐渐充盈了幸福感。

他说:“小时候,去中南海,呆上十来天,也不定见上大爷爷一次。而大奶奶,一般都在家。我一去,她就给我做丸子,就是用肉末做成的那种,还有从中南海湖里捞出来现做的鱼啊虾啊,还有从西花厅前现摘下的桃子,都是大奶奶给我的最好食物。”在河南出生、河南长大、说一口地道河南话的周志勇,说起这些,舌头忍不住舔了一下嘴唇,又深深地一咽,幸福感便从这一舔一咽中泄露出来。

志勇说,还有一次,大奶奶专门煮了嫩玉米给他吃,他比划着:“这么长,整穗的。”但他并不怎么感兴趣,大奶奶说:“吃吧,很好吃的,营养好。”他说:“我姥姥家的田里到处都是。”邓颖超这才一笑,如有所悟般地:“哦,你看我总理说,你们到基层去吧!不要当官,当个工人最好!

志勇说,他们一家到河南来,是按总理的要求办的。

那个时候,周荣庆在北京志愿军医院当宣传文化干事。抗美援朝结束,军医{平民生活}.{平民生活}.

院的人面临转业,国家正好提倡机关干部下基层劳动锻炼。

总理就说,你们到基层去吧!不要当官,当个工人最好!

就这样,在1957年,周荣庆转业被分配到了河南汲县卫校当宣传文化干事。母亲王兰芳,也跟着他一块来到了河南。{平民生活}.

周荣庆是周恩来7个嫡亲侄辈中的老大。临行时,周总理专门送他一句话:“布衣暖,菜根香,读书滋味长。”鼓励他学习劳动人民的优秀品质,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和劳动技能。

到河南不久,周荣庆又调到了工厂——焦作市九里山钢铁厂。后来,又服从组织安排,先后到焦作轮胎厂、群英机械厂等单位工作,都是没有任何职务的普通干部。

就是在九里山钢铁厂,周荣庆结识了刚从焦作农村招工到厂里“三八”炼钢炉工作的晋菊清,铸就了他们一生的姻缘与佳话,也使这个家庭在河南繁衍生息、默默无闻50多年,和豫北许多工人、农民一样过着普通的生活。

我这次去采访的时候,向市里两位领导问起,他们都感到很惊讶:“真的?不会吧?我怎么压根没听说过?”还有一个干部说,过去他似乎听志勇的同事说起过,但他不相信,还说人家是“吹哩”,志勇的同事也没辩解。这次听我说了,感叹:“没想到,还是真的!”

这正是周家人的本性,他们不有意去宣扬什么,也不着意去掩盖什么,只过自己的本真生活,若大象无形却让人看到圣洁,若大音希声却让人听到深邃。他们的这种天性,不仅深入自己的骨髓,也潜移默化影响到了周围的同事和朋友。周志勇的同事,周家的邻居,没人不知道周家与周恩来的关系,但谁也不去渲染,说“人家志勇都不提,咱去说那有啥意思?”

晋菊清和周荣庆相处了大约半年,在1959年1月的一天,“三八”炉的几位工友突然把晋菊清拉到一边,神秘地问:“你知道你在和谁谈恋爱吗?” “你们不是知道吗?不就是老周吗?”晋菊清有点摸不着头脑。{平民生活}.

“不!你在和周总理的侄子谈恋爱!”晋菊清惊呆了,气喘吁吁地跑去找周荣庆核实。

当时,周荣庆正提着浆糊桶在厂区贴标语。她劈头就问:“你真的是周总理的侄子?”

“是的,周恩来是我大伯。”

“那你不早说!为什么要骗我?你要早说,我咋敢高攀你?周总理是你大伯,俺父母是农民,这太不般配。咱不谈了。”晋菊清连珠炮似地一说完,扭头就走。 周荣庆一急,慌里慌张地追上说:“小晋,我大伯是我大伯,我是我,不信你去问我妈妈。”

二人来到母亲王兰芳面前。王兰芳对这个眉清目秀惹人喜爱的姑娘说:“好孩子,你和荣庆谈得好好的,咋能因为他伯父是总理就吹哩?”

“我怕。”晋菊清低头小声道。

“怕啥哩?我们来焦作时,总理一再交待:你们自己的路自己走,能干什么就干什么,不要以总理的亲属自居。”

听着老人的话,再想到恋爱半年来荣庆的所作所为,既没对自己发过脾气,更一点看不出他是那么大领导的亲属而盛气凌人,和大家没有任何区别,晋菊清“不谈”的决心就动摇了。

王兰芳趁热打铁:“菊清,荣庆也不小了,你要是同意,今年就把婚事办了吧?”

1959年5月10日,30岁的周荣庆和20岁的晋菊清喜结连理。

得知周荣庆与农家女结婚,周总理连连称赞:“这很好嘛!劳动之家光荣!”并立即致信祝贺。邓颖超也随信寄来了一条烙花毛巾被、一对鸳鸯枕头和一条纯毛毯。

9年后,已有两儿一女的晋菊清第一次见到了敬爱的周总理和邓颖超妈妈。 那是1968年5月1日,婆婆王兰芳对晋菊清说:“菊清呀,你陪我去趟北京吧,

我想你七伯、七妈了。”

晋菊清一听,很兴奋地问:“咱们一家都去?”

王兰芳说:“荣庆不去,他在家上班。你带着孩子陪我一起去吧。”

现在的人们,很难想到,这婆媳二人,带着3个年幼的孩子,作为共和国总理的至亲,竟然凭着几张站票,在火车上熬了一天一夜才到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