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台兰亭雅集

时间:2021-11-10 15:13:40 200字

第一篇:《兰亭雅集的思想文化意义》

兰亭雅集的思想文化意义

(2006-12-02 22:37:56)

转载▼

兰亭雅集的思想文化意义表现在:

首先,兰亭雅集,体现着平等的精神,它不像曹丕显示权力之尊,“舆轮徐动,参从无声”,不像石崇表现肥遁傲然之势,“其为娱目欢心之物备矣”。兰亭聚会,极自然,有意而随意,王羲之只是一个召集人、东道主;从另一个角度看,他又是一个服务者,为大家集诗,作序。他把一些好的习惯留下了,“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这是多么雅致,有情趣!赋诗,有不能者,罚依金谷酒数,据王羲之《临河叙》记,“列序时人,录其所述,右将军司马太原孙丞公等二十六人赋诗如左,前余姚令会稽谢胜等十五人不能赋诗,罚酒各三斗。” 因为它是以诗会友,是文人雅集,在这里赋诗者,王羲之没有把权力最高的谢安排在首位,而首推著名诗人孙绰。不能诗者,王羲之也不回避地方官“地头蛇”谢胜,这才显出了兰亭诗人民主的、平等的、以艺术为标准的真本色。

其次,热爱自然,赏会自然山水,是兰亭雅集的重要思想内容。“崇山峻岭”,令人想到顾恺之语会稽山“千岩竞秀,万壑争流,草木蒙茏其上,若云兴霞蔚。” 王献之言山上之感,“从山阴道上行,山川自相映发,使人应接不暇。”且不说由此而感,君子比德,就是纯粹的欣赏自然,也足以让人“尤难为怀”了。“茂林修竹”,更让人遐思翩翩,风发意气。竹林七贤之雅聚,“何可一日无此君”之晋人口实,无不标举一种风致,一种对自然的真情和对高情雅士的向往与追怀。“清流激湍”,孙绰《三月三日兰亭诗序》云:“古人以水喻性,有旨哉斯谈,非以停之则清,混之则浊邪?情因所习而迁移,物触所遇而兴感。故振辔于朝市,则充屈之心生;闲步于林野,则辽落之志兴。……屡借山水,以化其郁结,永一日之足,当百年之溢,……乃席芳草,镜清流,览卉木,观鱼鸟。具物同荣,资生咸旸,于是和以醇醪,齐以达观,决然兀矣。”孙绰的感慨足以传出水的魅力。就这样,兰亭诗人与大自然同体同构,兀然神会。诚如刘勰《文心雕龙;物色》所说,“物色之动,心亦摇焉”,“情以物迁,辞以情发”,兰亭诗人敏感的心灵在与大自然的对接中能不爆出思想的艺术的火花吗?

第三,兰亭诗人由叹赏大自然的如此美丽,迁想到人生的美丽,引发出对生活的珍爱,对生命的珍爱,从而重视现实生活,追求现实的人生快乐。“仰观俯察”是我国古老的认知智慧,审美是这样,对社会、自然、人生的认识是这样,对万事万物的总规律的把握也是这样。

以自然为师,为大宗师,触类旁通,在浑含万有的大自然中体悟要妙之道,妙想迁得出人生的真谛,自然与社会的真谛,这就是“师造化”。《易系辞上》就记载:“古者庖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南朝梁时的刘勰把“仰观俯察”用于文学理论的研究,得出“无识之物,郁然有彩,有心之器,其无文欤?”的本体论认识,而东晋时的王羲之,则是从“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中,体悟到生命的有限与无限,生命的可贵与可悲,进而体悟到生命的价值、生活应有的态度。“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春和景明,鸢飞鱼跃,山林欤,皋壤欤,万物无不活泼泼地生机盎然。在此时,“群贤毕至,少长咸集”,“乃携其契,散怀一丘”(王羲之),真是人生乐事。此时,忘却了庸常烦扰,远离了世俗名利,消散了机心块垒,一洗胸次,一新神明,怎不令人欣然自喜,触目着春。“虽无丝与竹,玄泉有清声。虽无啸与歌,咏言有余馨。”(王羲之)“流风指枉渚,停云阴九皋。莺语吟修竹,游鳞戏澜涛,”(孙绰)“肆眺崇阿,寓目高林,青萝繄岫,修竹冠岑。谷流清响,条鼓鸣音。玄崿吐润,霏雾成阴。”(谢万)“温风起东谷,和气振柔条。”(郗昙)“时禽吟长涧,万籁吹连峰。”(孙统)把烦恼抛却,“今我欣斯游,愠情亦蹔畅。”“消散肆情志,酣畅豁滞忧。”(王玄之)“散怀山水,萧然忘羁。”(王徽之)“散豁情志畅,尘缨忽已捐。仰咏挹余芳,怡情味重渊。”(王蕴之)尽情享受这人生的欢乐,“人亦有言,得意则欢,佳宾既臻,相与游盘。”(袁峤之)“嘉会欣时游,豁尔畅心神。”(王肃之)由此欢乐,才引发出兰亭诗人对生命的珍视,对生活的热爱,也才有了王羲之“死生亦大矣”的感慨。

兰亭诗人明白地感受到时空对于生命的阻隔,探索生命如何超越有限时空,并由此产生出积极向上的生命追求。人只能生活在有限的时空,然而人的精神可以穿透古今,与上下千古融通。“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取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已,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这是对生命的觉悟。生命是短暂的,生命是珍贵的。生命对于古人和今人,其意义是一样的。今人和古人的人生情理“若合一契”。一切“陈迹”都会被时间打扫干净,但生命的价值、思想的意义却千古流传。王羲之可能也会遗憾不能与孔子曾点风乎舞雩,悟言一室,可能遗憾不能参加金谷之会,与石季伦一起放浪形骸,其实他不必遗憾,大可以“远想千载外,何必谢曩昔。” (王羲之)他有理由“或以潘岳《金谷诗序》方其

文,羲之比于石崇,闻而甚喜。”因为兰亭风流,兰亭所蕴含的思想价值超越前人,足传于后。而且,王羲之有理由相信,虽然物质实境“俯仰之间,已为陈迹”,但思想精神“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的确,兰亭雅集、兰亭诗及序超越了前人,不仅是形式的超越,更是内容的意义的超越,是对生活意趣和生命意义的重新发现与超越,是生命从有限向无限的超越。

从上巳的美好和短暂,感悟出人生美好聚会的不易与短暂,并由此体悟到人生的不易与短暂。“千载同一朝,沐浴陶清尘。”(谢绎)“寄畅须臾欢,尚想味古人。”(虞说)群贤毕至,少长咸集,这样难得的聚会,无怪乎王羲之感慨“有心未能悟,适足緾利害。未若任所遇,逍遥良辰会。”也无怪乎曹华“狂吟任所适,浪流无何乡。” 须知,生命的意义是与生命的幸福感相联系的,珍视人生的快乐和幸福,是重视人生意义的要义之一。{邢台兰亭雅集}.

兰亭诗人意识到“修短随化,终期于尽”,生命不论长短都会完结的,在历史的长河中,个体的生命实在是太短暂了。而超越有限生命的方式,则在于记述,在于“临文嗟悼”,“录其所述”,在于“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这样,瞬间凝为永恒。这样生命之薪可尽,而思想之火不息。在王羲之看来,这也是与“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的。这不禁使我们想起曹丕《典论;论文》中的话:

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年寿有时而尽,荣乐止乎其身,二者必至之常期,未若文章之无穷。……夫然则古人贱尺璧而重寸阴,惧乎时之过已。而人多不强力,贫贱则慑于饥寒,富贵则流于逸乐,遂营目前之务,而遗千载之功,日月逝于上,体貎衰于下,忽然与万物迁化,斯志士之大痛也。

我们在王羲之的诗序中不正感受到同样的忧惧悲痛和由此生成的积极奋发吗!

第四,兰亭诗人尚想古今,体认到与古人的精神联系,修稧、欢聚、饮酒、赋诗,成为中国文化传承的盛典。在《兰亭诗》中有大量的诗作表达了遥想古人的情感。比如“咏彼舞雩,异世同流”(王羲之),“伊昔先子,有怀春游。”(谢安)“兀若谢羲唐……安复觉彭殇。”(谢安) “宣民遨沂津,萧然心神王。数子各言志,曾生发清唱。”(桓伟) “望岩怀逸许,临流想齐庄。”(孙嗣)“庄浪濠津,巢步颖湄。冥心真寄,千载同归。”(王凝之)“尚想方外宾,迢迢有余闲。”(曹茂之)“去来悠悠子,被褐良足钦。超迹修独往,真契齐古今。”(王涣之)由于性情及文化好尚不同,兰亭诗人中崇尚有儒家文化、道家文化、隐逸文化,甚至有游仙文化。它是一次典型的继承了中国传统文化的诗友盛会,为后人树立了继承与发扬传统的典范。

第五,兰亭诗人在大自然的浸淫中目击道存,思想升华,不依凭老庄之学来佐证人生,

而是靠兴会自然来参悟人生,因此获得了高出老庄的人生要义。魏晋时期玄学盛行,它一方面让人思想高远,上升到哲理的层面,但也容易被玄学钳制,如印之印泥,思想和诗文均成老庄义疏,而与真实的现实人生相脱离,与自然的感受、领会和体悟相脱离。兰亭诗人尤其是王羲之成功地摆脱了玄学影响的弊端,这主要在于他们直击自然,直击生存与生命,由直观直觉而直达生命的感悟。

王羲之的时代是玄学盛行的时代,在当时的思想界氛围里,老子庄子倍受推崇,“三玄”为人宝重,三日不读庄子便觉口臭,而“一生死”、“齐彭殇”更是玄学口实,玄学家常籍此表现自己勘破生死,参透生命。其生不忧死不惧固有可爱处,但它泯同生死,客观上放弃了对生死的重视,尤其放弃了对生命的珍爱。它实质上成了麻醉人们误导人们的一剂毒药。庄子认为死生一体,“始卒若环”,什么此岸彼岸,阳间阴间,不过如昼夜一样变换,因此生当不喜不忧,死当不惧不慌。庄子把生死看作不可回避和逆转的自然过程,来矫正贪生怕死的昏昧愚妄,这是人的生死意识的一次自觉。然而人死不能复生,生命一去不复返,其“始卒若环”则是虚枉的谵语。阮籍的《达庄论》也倡言庄子“齐祸福而一死生,以天地为一物,以万类为一指。”“殇子为寿,彭祖为夭,秋毫为大,泰山为小。故以死生为一贯,是非为一条也。”阮籍认为“至道之极,混一不分”,“畏死崇生者失其贞”,因此泯同生死。陶渊明对生死很达观,其诗云:“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应尽便须尽,无复独多虑。”庄子、阮籍、陶渊明随顺自然,委运乘化,对生死泰然处之,固有其积极意义,但他们的“不喜不惧”较之王羲之的喜乐生命不惧死亡,即“喜而不惧”的态度终差一筹,并未抵达生命的真实。王羲之“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重视生命而不畏惧死亡,即“喜而不惧”的态度,则是对生命真实的深刻体认,可以说是人的生死意识的又一次自觉。它突出了珍视生命、珍惜光阴、顺应自然、不危惧死亡的积极意义。王羲之从自然的生动活泼和幸福聚会的难能可贵中体会到生命的尊贵和庄严,因此他能够超越时流,超越玄学,写下“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这样闪耀着真理光辉的人生隽语。千百年来,它像一座灯塔,照耀着远航人的现实人生。 兰亭诗人由万物的欣欣向荣,体会到生命的生生不息,由此生发出由悲而乐,自强不息的生活态度。自然界“寥朗无厓观,寓目理自陈”(王羲之),看山川万物“群籁虽参差,适我无非新”(王羲之)。想古往今来人之相与,其理如一,所以“远想千载外,何必谢曩昔”(王羲之)。“合散固有常,修短定无始。造新不暂停,一往不再起”(王羲之)。不必非要等待河清,才后天下之乐而乐,“言立同不朽,河清非所俟”(王羲之),人生何处歇不得,乐不得?超越生命的方式就是留下思想的记录。这样,即可以千载一瞬,一瞬千载了,所谓“取乐在一朝,寄之齐千龄”(王羲之)。这也就是“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的道理,也就

是不必悲观生命的道理!

应当说,兰亭之会,诗人由乐而悲,由悲而喜,极乐生悲,悲复生喜。其乐是自然之乐,人生之乐,其悲是哲思之悲,智慧之悲,其喜是真知之喜,自觉之喜,我们读《兰亭诗》、《兰亭集序》,感觉到他们的乐,他们的悲,也能感受到他们的喜。这也正是我们读《兰亭集序》并不悲哀消沉的原因。

第二篇:《兰亭序全文及解释》

兰亭序全文

(晋)王羲之{邢台兰亭雅集}.{邢台兰亭雅集}.

兰亭序,又名《兰亭集序》、《兰亭宴集序》、《临河序》、《禊序》、《禊帖》。晋代书法家王羲之撰写。其文书法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与颜真卿《祭侄季明文稿》、苏轼《寒食帖》并称三大行书书法帖。《兰亭序》中记叙兰亭周围山水之美和聚会的欢乐之情,抒发作者好景不长,生死无常的感慨。法帖相传之本,共二十八行,三百二十四字,章法、结构、笔法都很完美,是他中年时的得意之作。

作品简介{邢台兰亭雅集}.

东晋穆帝(司马聃)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三月初三日,王羲之和当时名士孙绰、谢安和释支遁等四十一人,为禊事活动,在兰亭宴集。与会的人士都有诗作,事后把这些诗篇汇编成集,《兰亭集序》就是王羲之为这个诗集所写的序言。序,文体名,是对书籍和文章举其纲要、论其大旨的一种文字,相当于引言。

《兰亭集序》文字灿烂,字字珠玑,是一篇脍炙人口的优美散文,它打破成规,自辟径蹊,不落窠臼,隽妙雅逸,不论绘景抒情,还是评史述志,都令人耳目一新。虽然前后心态矛盾,但总体看,还是积极向上的,特别是在当时谈玄成风的东晋时代气氛中,提出“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尤为可贵。《兰亭集序》的更大成就在于它的书法艺术。通篇气息淡和空灵、潇洒自然;用笔遒媚飘逸;手法既平和又奇崛,大小参差 ,既有精心安排艺术匠心,又没有做作雕琢的痕迹,自然天成。其中,凡是相同的字, 写法各不相同,如“之”、“以”、“为”等字,各有变化,特别是“之”字,达到了 艺术上多样与统一的效果。《兰亭集序》是王羲之书法艺术的代表作,是中国书法艺术 史上的一座高峰,它滋养了一代又一代书法家。

在结构和章法上以情感为线索,叙中有情,以情说理。第一段在清丽的境界中,着重写一“乐”字,由乐而转入沉思,引出第二段的“痛”字,在经过一番痛苦的思考后,不觉感到无限的悲哀,最后以一“悲”字作结。情感色彩迥乎不同,前后过渡却妥帖自然。

作者简介

王羲之(303年—361年)汉族,字逸少,号澹斋,身长七尺有余约为(1.83米),原籍琅琊临沂(今属山东临沂),后迁居山阴(今浙江绍兴),官至右将军,世称“王右军”。会(kuài)稽(jì)内史,是东晋伟大的书法家,被后人尊为“书圣”,他所写的字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他的儿子王献之书法也很好,人们称他们俩为"二王",另一个儿子王凝之官至左将军。因王羲之曾任右将军,世称“王右军”、“王会稽”。代表作品有:楷书《乐毅论》、《黄庭经》、草书《十七帖》、行书《姨母帖》《快雪时晴帖》、《丧乱帖》、行楷《兰亭集序》等。王兼善隶、草、楷、行各体,精研体势,心摹手追,广采众长,备精诸体,冶于一炉,摆脱了汉魏笔风,自成一家,影响深远,创造出“天质自然,丰神盖代”的行书,被后人誉为“书圣”。其中,王羲之书写的《兰亭集序》为历代书法家所敬仰,被称作“天下第一行书”。其字被誉为“飘若浮云,矫若惊龙”、“铁书银钩,冠绝古今”、“龙跳天门,虎卧凰阁”,王羲之对真书、草、行主体书法造诣都很深。王羲之在诗文写作上也是高手。东晋文坛盛行骈文,王羲之是少数仍沿用散文写作、以散驭骈的作家之一。其文风格清新,不尚辞藻而多情致。与王羲之有关的成语有“白鹅换书”,“东床快婿”等。《兰亭集序》写成后两年,因不受朝廷重用,即”称病去郡”。

晋代王羲之有“书圣”之称,其楷、行、草、隶、八分、飞白、章草俱入神妙之境,成为后世崇拜的名家和学习的楷模。

创作背景

会稽山水清幽、风景秀丽。东晋时期,不少名士住在这里,谈玄论道,放浪形骸。晋穆帝永和九年(353)农历三月初三,“初渡浙江有终焉之志”的王羲之,曾在会稽山阴的兰亭(今绍兴城外的兰渚山下),举行风雅集会,这些名流高士,有司徒谢安、辞赋家孙绰、矜豪傲物的谢万、高僧支道林及王羲之的儿子献之、凝之、涣之、玄之、徽之等四十二人。

江南三月,通常是细雨绵绵的雨季,而这一天却格外晴朗,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惠风 和畅,溪中清流激湍,景色恬静宜人。兰亭雅集的主要内容是“修禊”,这是中国古老 的流传民间的一种习俗。人们于农历三月上旬的巳日(上巳日)到水边举行祓祭仪式, 用香薰草蘸水洒身上,或沐浴洗涤污垢,感受春意,祈求消除病灾与不祥。

兰亭雅集的另一个项目是流觞曲水,四十二位名士列坐在蜿蜒曲折的溪水两旁,然后由书僮将斟酒的羽觞放入溪中,让其顺流而下,若觞在谁的面前停滞了,谁得赋诗,若吟不出诗,则要罚酒三杯。这次兰亭雅集,有十一人各成诗两首,十五人成诗各一首,十六人做不出诗各罚酒三杯,王羲之的小儿子王献之也被罚了酒。清代诗人曾作打油诗取笑王献之。“却笑乌衣王大令,兰亭会上竟无诗。”

大家把诗汇集起来,公推此次聚会的召集人,德高望重的王羲之写一序文,记录这次雅集,于是,王羲之乘着酒兴,用鼠须笔,在蚕纸上,即席挥洒,心手双畅,写下了二十八行,三百二十四字的被后人誉为“天下第一行书”的《兰亭集序》。

作品原文

人教版

永和九年,岁在癸(guǐ)丑,暮春之初,会于会(kuài)稽(jī)山阴之兰亭,修禊(xì)事也。群贤毕至,少(shào)长(zhǎng)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tuān),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shāng)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⒆。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shèng),所以游目骋(chěng)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fú)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zàn)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xì)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邢台兰亭雅集}.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jiē dào),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shāng)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fú)!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注:据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最新课本,虽趣(一声)舍万殊的“趣”字读qū。

繁体字版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於会稽山阴之兰亭,脩褉事也。羣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领(岭),茂林脩竹,又有清流激湍,暎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叙)幽情。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於所遇,暂得於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将)至;及其所之既惓,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俛(俯)仰之间,已为陈迹(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脩短随(随)化,终期於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每揽(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於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後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後之揽(览)者,亦将(将)有感於斯文。{邢台兰亭雅集}.

注:正文出於王羲之先生《兰亭集序》真迹,括号内为原字繁体(不包括通假字等)。

作品译文

永和九年,是癸丑之年,阴历三月初,(我们)会集在会稽山阴的兰亭,是为了从事修禊祭礼。众多贤才都汇聚在这里,年长的年少的都聚集在一起。兰亭这地方有高峻的山峰,高大茂密的竹林。又有清澈湍急的溪流,(如同青罗带一般)环绕在亭子的四周,(我们)引(清流激湍)来作为流觞的曲水,列坐在曲水旁边。虽然没有演奏音乐的盛况,(但)喝点酒,作点诗,也足以令人抒发内心深处的情意。这一天,晴明爽朗,春风和暖畅快。向上看,天空广大无边,向下看,地上事物如此繁多,借以纵展眼力,开畅胸怀,尽情的享受视听的乐趣,实在是快乐呀!

人们彼此交往,很快便度过一生。有的人从自己的胸怀抱负中取出一些东西,在室内(跟朋友)面对面的交谈;有时就着自己所爱好的事物,寄托自己的情怀,不受任何拘束,放纵无羁地生活。虽然各有各的爱好,取舍爱好各不相同,安静与躁动不同,(可是)当他们对所接触的事物感到高兴时,一时感到自得,感到高兴和自足,不觉得老年即将到来;等到(对于)那些所得到的东西已经厌倦,感情随着事物的变化而改变,感慨随着而产生。过去感到高兴的事,转眼之间成为旧迹,仍然不能不因它引起心中的感触,何况寿命的长短,听凭造化,最终归结于消亡!古人说:“死生也是一件大事。”怎么能不悲痛呢?

每当看到古人(对死生的大事)发生感慨的原因,(和我所感慨的)像符契那样相合,没有不面对他们的文章而感叹悲伤的,(却)不能明白于心。因此知道把死和生等同起来的说法是不真实的,把长寿和短命等同起来的说法是妄造的。后世的人看我们今天,也正如同我们今天看过去一样,这真是可悲呀!所以我一个一个记下当时参加聚会的人,抄录下他们作的诗赋,即使时代变了,世事不同了,但是人们兴发感慨的缘由,人们的思想情趣是一样的。后世的读者,也将有感慨于这次集会的诗文。

文章赏析

《兰亭集序》,又题为《临河序》、《禊帖》、《三月三日兰亭诗序》等。晋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三月三日,时任会稽内史的王羲之与友人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人会聚兰亭,赋诗饮酒。王羲之将诸人名爵及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