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懿写一封信给诸葛亮400

时间:2021-11-10 10:01:46 400字

司马懿写一封信给诸葛亮400(一)

浅论司马懿与诸葛亮的才能

——两个惊世之才之间的较量 都说乱世出英豪。在烽烟四起的三国时代,金戈与铁马的碰撞,智力与阴谋的比拼,一个个盖世猛将,一位位惊世之才,一次次佳丽倾城…… 纷繁乱世演绎出一幕幕璀璨历史。在三国诸雄里面,奇谋善策者并不少见,而在这其中拔其头筹者,当属两个惊才绝艳之人——“智绝”诸葛亮,“鬼才”司马懿。

他们两个同为托孤辅政之臣,他们两个同样聪明绝顶,他们两个同是显赫朝堂,他们两个同样统策一方……然而似乎是上天注定,他们分属魏蜀不同阵营。一个平定蛮夷,治蜀有方,一个奇谋善策,征伐有功;一个通晓兵法,挥兵北上,一个智克东南,决胜千里;一个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一个胸怀宇内,大业天成……小时候爸爸每次讲到三国故事总是会提到一句话“兵对兵,将对将,司马懿专对诸葛亮”。 诸葛亮与司马懿在三国中一次次精彩的对决,淋漓尽致的展现了他们胸中韬略。在此我就司马懿与诸葛亮各自才能以及他们之间的较量,谈谈自己的浅见。

一. 运筹帷幄,决胜千里(军事篇) 司马懿与诸葛亮最为大家所称道的当属其用兵如神,他们深谙兵法之道,或火势燎原,或挑拨反间,或用兵犯险,或坚守不出……通晓兵法乃是他们扬名之根本。

从蜀汉这里出发,在得到诸葛亮辅佐之前,刘备在与曹操的较

量中完全处于下风,虽然手下有很多猛将,但是刘备始终缺少一个有智谋之人,屡次被曹操打得丢盔弃甲,四处奔逃,几乎未尝胜绩。

而在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之后,先后火烧博望坡、火烧新野,两把火击退曹军的进攻,一站扬名天下。

后逢赤壁大战,又出使江东,以一张三寸不烂之舌力战群儒,游说孙权与刘备联合抗曹,助周瑜在赤壁以火攻之势大破曹军。

在汉中之战里,诸葛亮趁曹军主力未到达,派遣大将黄忠和法正奇袭定军山,逼的夏侯渊不得不出战,结果定军山下双方激战,曹军主将夏侯渊阵亡,一举攻占阳平关,控制了汉中要地。曹操帅主力到达,与诸葛亮对峙半年之久,无法前进一步,被迫撤军,汉中之战以诸葛亮胜利占领汉中、上庸、巴西而告终。

自孔明出山至建立政权,蜀汉历经的大小战役大都由诸葛亮出谋划策,均已胜利告终,打下蜀汉江山诸葛亮当居首功。

从魏国这里出发,司马懿是辅佐了魏国四代的托孤辅政之重臣,善谋奇策,多次征伐有功,其中最显著的功绩是两次率大军成功对抗诸葛亮北伐和远征平定辽东。

史书上说司马懿“每与大谋,辄有奇策” ①,救樊城借刀杀关羽,无疑是司马懿奇谋中非常精彩的一幕。

当时关羽正值勇猛之势,降于禁,斩庞德,水淹七军,围困襄樊。司马懿向曹操建议:只需派人向孙权送一封信,让他乘虚抄关羽的后路,则樊城之围将不战自解。曹操对司马懿的建议甚是欣赏,立即照

办。正如司马懿分析的那样,孙权也在和吕蒙策划乘虚袭击关羽的后方,夺取荆州。曹操的书信一到,孙权立即响应。东吴白衣渡江一路夺取了荆州。关羽先头部队受挫,老窝被端,再也顾不得围攻樊城,只得败走麦城,结果被擒杀。至此,司马懿的计谋圆满实现,不仅彻底解了樊城之围,而且改变了三国的战略格局。

再说平定辽东。印象最为深刻的莫过于司马懿的一句话。。魏明”

帝问:“往还需要多少时间?”司马懿说:“去百日,回百日,攻战百日,用六十天休息,一年时间足够了。”成竹在胸,英姿勃发,尽显领兵统军之能。出发前司马懿曾说:“放弃城邑而预先逃走,是上策;凭据辽水抗拒我军,是中策;坐守襄平而单纯防御,是他成为俘虏的最下策。”后来的战事发展无不证实了司马懿预言的精准,不论是公孙渊的用兵策略还是征战所耗用的时间都未出司马懿所料。这足以证明,作为伟大的军事家的司马懿在出征之前对战争的胜局就已成竹在胸。而后出奇制胜司马懿百日取襄平,声东击西,利用天气等等,一年时间,从此东北方向辽东问题终於彻底解决。

如果说前边提到的大战算是诸葛亮与司马懿间接打的仗的话,那么在六出祁山里面,两位军事天才可是真正面对面的较量。我们一起来看看这军事的汇交点——六出祁山。

公元231年(太和五年)二月,蜀汉丞相诸葛亮率军第四出进攻魏,包围祁山贾嗣、魏平部,并以木牛流马运输粮草。魏明帝对司马懿说:“西方有事,非君莫可付者”,派他西驻长安,都督左将军张郃、雍州刺史郭淮等防御蜀军。

至此,史书上对今后的作战却有了两种截然不同的记载。《晋书·宣帝纪》、《资治通鉴》里分别有鲜明的感情倾向描述了当时战争实况(原文见注释)。但是史书对战争的总体趋势描述相同,都是司马懿保住陇西粮食,解了祁山之围,最终两军在相持中,蜀军粮草耗尽退兵。公元233年(青龙元年),安定保塞匈奴大人胡薄居姿职等叛,司马懿派遣胡遵等追讨并破降。

第六次出祁山,公元234年(青龙二年)二月,蜀丞相诸葛亮率军十万出斜谷攻魏。当时,司马懿屯兵渭南。司马懿以“坚壁拒守,以逸待劳”的指示,与诸葛亮相持百余日。诸葛亮数次挑战,司马懿均坚壁不出,以待其变。诸葛亮便派人给司马懿送来“巾帼妇人之饰”,欲激司马懿出战,司马懿仍不出战。为平息部属不满情绪,故意装怒,上表请战。魏明帝不许,并派骨鲠之臣辛毗杖节来做司马懿的军师,以节制他的行动。诸葛亮一来挑战,司马懿就要带兵出击,辛毗杖节立于军门,司马懿便不出兵。蜀将姜维就对诸葛亮说:“辛毗杖节而至,贼不复出矣。”诸葛亮则说:“彼本无战情,所以固请战者,以示武於其众耳。将在军,君命有所不受,苟能制吾,岂千里而请战邪!”诸葛亮遂分兵屯田,做长久屯驻之准备。

不久,诸葛亮遣使求战,司马懿不谈军事,问使者:“诸葛公起居何如,食可几米?”使者说:“三四升。”然后对问政事,使者说:“二十罚已上皆自省览。”经过一番不经意的询问,司马懿对人说:“亮将死矣。”果然,诸葛亮于当月病故于五丈原军中。

历时七年的诸葛亮北伐至此结束。有人评论说:诸葛亮不顾战②

略上的失策,以一州之地强攻中原之魏,纵使竭忠尽智,终因实力悬殊而难以实现其战略目的。而魏国则在司马懿、曹真等人的人正确指挥下,以优势兵力采取防御战略迫退蜀军,取得了最后的胜利。虽是一家之言,但是我觉得以上评论还是以事实为基础的,由于先天军事力量条件不如曹魏,最终撒手五丈原,“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二.内政修明,识治良才(内政篇)

作为托孤辅政大臣,若是只有兵伐天下之能,没有勘正内务之力的话,那也是不能够胜任的。司马懿和诸葛亮两个人在内政上同时也有相当不错的政绩。

从蜀国方面开始谈,入蜀之后,诸葛亮作为蜀国的丞相,治蜀是非常成功的,可以与管仲萧何媲美。法虽严但民无怨,其原因就在于诸葛亮赏罚分明,不论亲疏远近,都依法而办。为了有法可依,诸葛亮“作八务、七戒、六恐、五惧,皆有条章,以训励臣子”。

陈寿评价说:“诸葛亮之为相国也,抚百姓,示仪轨,约官职,从权制,开诚心,布公道;尽忠益时者虽仇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服罪输情者虽重必释,游辞巧饰者虽轻必戮;善无微而不赏,恶无纤而不贬。庶事精炼,物理其本,循名责实,虚伪不齿;终于邦域之内,咸畏而爱之,刑政虽峻而无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劝戒明也。可谓识治之良才,管、萧之亚匹矣。”③

诸葛亮在汉中休士劝农期间,利用了汉中的经济条件,因地制

司马懿写一封信给诸葛亮400(二)

司马懿写一封信给诸葛亮400(三)

论司马懿与诸葛亮

在三国时期有非常多的智者,比如庞统,周瑜等。但是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就属司马懿和诸葛亮了,他们一个在蜀国,一个在魏国,一直在做斗争,谁也没有放松过,很难分出高下。但是大家都在贬低司马懿,而把诸葛亮当做智慧的代表。其实,我觉得,司马懿的身上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肯定有人问了,为什么呀?那让我给大家分析分析。 诸葛亮,他一直忠心耿耿的做蜀国的军师,为蜀国的君主出谟划策,从没有策反的心理,在旁人看来,他是最忠心的,但是大家想过没有,国家是要由最强的人来掌控的,如果,一个国家、一个朝代的君王每天花天酒地,像刘禅一样懦弱,有再好的的大臣也是无济于事。如果当时诸葛亮一步登天,当上了皇帝,那么,历史就会改写了。

我们再来说说司马懿,他因为一直在给太子当老师,所以一直与曹操之间有着微妙的联系,后来曹操死亡,曹丕篡位当上了皇帝,但是,那个时候魏国没有司马懿压根不行,与是司马懿用计谋帮曹丕灭掉了蜀国和吴国,最后用各种方法让汉皇帝交出权力。后来,曹丕大病,把权利交给了司马懿,由于那时司马懿年事已高。所以他又将权利交给了他的儿子——司马炎,所以,形成了一个新的朝代形成了,那就是晋朝。

俗话说,不想做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忠臣固然重要,但是如果我们一直甘于人后,不想打败自己的上司,那这个工作还有什么干劲。再换句话说,如果没有人想成功,那这个世界会是什么样子。

让我们大家都来努力吧,向自己的目标努力吧!

建二小学

六、六班

罗昊轩

司马懿写一封信给诸葛亮400(四)

学生园地 

诸葛亮与司马懿

■黄一星

(江苏省无锡交通高等职业学校 02110班)

  诸葛亮与司马懿二人在《三国演义》中可谓是大红大紫的人物,该书后期描写的几乎都是两人斗

智的场面,我们从中也可得到一些启发。

“草船借箭”、“火烧博望坡”等著名典故连同“木马流星”、“八卦阵”等一并将诸葛亮这位三国时期的军事、政治家塑造得近乎神奇,而我们却往往忽视了另一位百折不挠的英才———司马懿。

我们谁也不能否认这样一个事实:在司马懿受重任之前,孔明先生可谓是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