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家园 600字

时间:2021-11-03 13:39:38 600字

学校家园 600字(一)

我心目中的美好家园600字

现在的人越来越多,科技越来越发达。但是,树木、环境等等都正在一点一点地被破坏。这让我禁不住开始想象---我心目中的美好家园。

我心目中的美好家园,是一个与世无争、鸟语花香的世界。在这里,没有城市中的汽笛声,没有战场上罪恶的硝烟,也没有任何纷纷扰扰,就像一个充满幻想的童话王国。我心目中的美好家园,不需要多发达的科技,不需要多先进的产品。在这里,我只希望人们能快快乐乐地生活,人们不会为了不顺心的事争吵,所以这里也不会再有烦恼。我心目中的美好家园,一年四季都是美丽的。 春天,一切沉睡的事物都醒了。我希望它是一个百花齐放、生机勃勃的季节。柳枝长出的小黄芽,随着温暖的春风翩翩起舞,她那婀娜的舞姿,让在南方过冬的小鸟都忍不住前来欣赏。小鸟们在空中自由自在,飞来飞去,仿佛在给春风伴舞。

夏天,不会再燥热无比。我希望,每天都是阳光充足、晴空万里。池塘中,荷花开了,鱼儿和蜻蜓在荷叶间嬉戏。夜里,群星拱月,人们在皎洁的月光下,悠闲地揺着扇子,躺在草地上乘凉,萤火虫们也提着小灯笼前来凑热闹。 秋天,丝丝凉爽的秋风让人们十分惬意。走在林间,踩在金黄色的落叶上,地毯一般,软绵绵的,舒服极了。田野里,金色的麦浪此起彼伏,果树上结满了硕大的果实。而且还能听见农民伯伯们一声声的欢呼,那是他在和我们一同分享丰收的喜悦和幸福。

冬天,一点也不会感到寒冷。虽然周围的一切都改变了:一片白茫茫的世界,但是,没有一点污染,美丽极了,童话世界一般。雪花慢慢地从空中飘下来,落到地上,铺成了雪毯,像奶油一样。你要是在雪地上走走,立刻会被冬的魅力所吸引。

我心目中的美好家园,一切都是美丽的,但并不奢华;一切都是平凡的,但并不庸俗。那里的人们不会有争执,因为他们吸取了祖先们的教训。每人都积极、乐观、奋发、向上。随处可见成阴的绿树,鲜艳的花朵,清澈见底的小河。动物们不会再被疯狂地虐杀。我心目中的美好家园,是一个完美的世界。因为那里的人、动物、环境都相处得非常和谐,所有的一切都是美好的,不会遭到一点破坏。

不过,这只是我作为一个学生的凭空想象,想把我们的家园变得如此美好。可是在现实生活中,如果要达到这种世外桃源般的美好境界,得靠大家努力,努力,再努力,相信终有一天,这梦幻般的世界终究会实现。

学校家园 600字(二)

何谓学校:从学园到家园

来源:《教育研究与实验》2014年第5期 作者:刘铁芳

摘 要:优雅的学校物理空间之中展现积极的师生生活,这就是美好的校园生活的要义所在。学校物理空间建设需要超越学校建筑的实用性功能,增强其审美意义,以自然的在场化与人文景观设计的自然化,来增进校园的魅力与学校生活的意义感。学校物理环境的指向,也就是人的活动作为学校文化的根本所在。好的学校生活在于人与优雅环境的和谐互动,优良的师生生活乃是学校文化的根本指向。人文校园即学园、乐园与家园的融合。信息化时代,学校应该以数字校园为条件,以人文校园为根本,以凸显学校的属人性。

关键词:学校;学园;乐园;家园

我们读书长大,都离不开学校。什么是学校,这还是一个问题?一块空地,如果有人经常在那里运动,它就成了运动场。几间屋舍,是有一群儿童在那里生龙活虎地成长,那里就成了学校。可见,学校之为学校,正是因为教师学生的共同生活与生动交往,以及由此而来的一拨拨生命的成长。

学校是安顿师生,彰显生命,激扬青春,提升生命的场域。学校应该富于文化的意味,方能启迪人格,孕育精神。

一、学校空间:人味与文味的融合

我们来看这样一段描述:

暮春四月,一个下弦月的夜晚,一群中学生围坐在学校的荷花池前,他们歌唱、轻语。坐在最高一层石阶上的一位女教员,突然被这夜的静谧和烂漫的歌声感染了,她回过头来,对一位来自家乡的学生说:“在这里求学真是幸福啊。”[1]

“她”叫石评梅,是这里的女子部主任、国文兼体育教员,知名的才女。“他”是李健吾。这所学校叫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时间是上世纪20年代。这段描述中,值

得我们仔细咀嚼的地方大致有三个方面:一是环境,包括时间,“暮春四月”,“下弦月的夜晚”,地点,“学校的荷花池”,“石阶”;二是人物,一群中学生,女教员,一位来自家乡的学生;三是活动,“围坐”,“歌唱、轻语”,“感染”,赞叹。

学生们围坐在一起,自由地歌唱,随意地轻语,充满着青春的浪漫之气。学生之所以能表现出这样的曼妙姿态,当然跟背后教师们的教育方式有关系。不仅如此,学生们的浪漫气息感染了随意坐在石阶上的石评梅,学生反过来影响了作为教师的石评梅的心绪,她又紧接着把这种感受传递给来这里读书的她的同乡李健吾,激励他更好地进入这个学校所呈现出来的教育魅力之中。这其中,师生表现出来的一种积极向上、充满青春气息的生命状态。很显然,这里包含着师生的积极互动和相互的促进,所谓“教学相长”,就这样真实地发生在学校生活之中。

我们再把三者结合起来,仔细分析:这段话的核心当然是师生充满生命气息的活动。暮春四月,下弦月的夜晚,这是活动的时间背景;学校的荷花池、石阶,这是活动的空间背景。学生们围坐一起,这意味着学校教育给予学生足够的闲暇与自由,一旦他们为明天的考试忧愁,是很难有此时此刻的曼妙歌唱的。学校的荷花池、石阶,意味着学校的物理空间的闲适,故能经常吸引师生到那里小坐。再看人物,学生是一群,这其中显现出年轻人的生活理想,年轻人聚集在一起,自由交流,本身就是一种教育。另一个人物是教师,学生在旁边歌唱、轻语,教师就静静地坐在石阶上,欣赏夜色,也欣赏着学生们的曼妙青春,这其中的蕴含,一是师生的平等,这个地方老师、学生都可以随意坐到这里,不分彼此;二是教师优雅的情趣与开放的心态,教师也没有忙于去设计试卷,懂得欣赏夜色,也欣赏学生。与此同时,教师对一位来自家乡的学生说“在这里求学真是幸福啊”,短短一句,不仅把石评梅对此情此景的感叹充分表达,实际上也传达出她深谙学校教育的真谛,并且会心于她所在的学校。这也反过来成为那群学生在暮春四月

下弦月的夜晚,享受着曼妙青春的重要原因,正是因为有了像石评梅这样优秀的教师,才会有优雅的成长的青年学生。

正如卞之琳的《断章》所写,“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师生共在校园之中,彼此成为对方的风景,大家共同构成学校文化精神的一部分,确切地说,是学校文化的中心。文化的根本在于人,在于人的活动。学校文化的根本就在于师生卓越的心智生活,在于师生在学校场域中显现出来的对美好事物的积极欲求。在优雅的学校物理空间之中积极的师生生活,这就是美好的校园生活的要义所在。年轻人在一起自由地交流本身就是一种教育,好的学校就是给年轻人自由的交流提供空间,引导年轻人蓬勃向上的生命状态。好的学校教育一定是此时此地的师生能真切地感受到好的教育,好的学校教育不仅仅是指向未来,而一定是首先指向当下,指向此时此刻孩子们和老师的生命状态的优美向上、积极向上。学校是师生共同过心智生活的场所,优雅的物理空间为师生卓越心智生活提供背景与基础,在学校场域之中人与环境的积极互动就构成了校园之魅,构成了学校生活之魅。如果说学校教育的根本目的乃是个体成人,学校空间就是个体成人的基本场域。学校何以成为个体成人的基础性场域,或者说学校何以成为激励个体成人的场域?任何教育都是个体生命与文化之间的互动,换言之,教育总是在个体生命与文化教化之间展开,是以文化来成就个体生命的活动。这意味着生命与文化乃是学校之为学校的两大根本主题,人和文构成学校之为学校的两大核心主题。

二、学校作为花园:孕育学校物理空间之魅

走进一所学校,直接感受到的是它的物理空间氛围。所谓“校园”,说的是学校乃是一个“园”,是一个“花园”、“园地”,这个“花园”、“园地”,既保持着与周遭世界的接壤,又保持着与周遭环境的不同,让人走进去就能感受到其中的独特性。学

校因为其作为园地、花园的存在,而给师生提供了丰富的想象学习生活的空间,让个体在学校的学习生活富于意义,而不是沦为学习工厂里的加工产品。这或许是学校作为校园的根本意义之所在。一旦学校过于暴露在社会之中,学校生活的意义就大大弱化。哈里森在论及花园时这样写道,人性有一种根本性的渴望,那就是“让现实升华,替它披上幻景的霓裳,从而让我们的现实经验重归灵性”。[2]p41孕育学校空间之魅,其实就是保护、孕育个体发展的灵性。学校作为一个“花园”,就是一个独特的意义空间,在其中,滋润着师生生命的共同成长。

问题在于,学校如何成为一个“园”,成为一个花园?

三、学校物理空间之要义

我们来看这一段关于北大燕园的描述:

“不知道什么时候起开始,人们以‘一塔湖图(一塌糊涂)’来概括北京大学的风景,语虽诙谐,却也恰切。围绕着未名湖、博雅塔和图书馆,燕园里产生了很多美好的传说,也涌现出了很多的解释。有人说,博雅塔是一枝硕大的神来之笔,而未名湖则是一方来自天池的巨砚,饱蘸未名之墨,书写了北大的辉煌历史,而图书馆则正好是北大百年历史的最好见证和保存者,等等。这样的传说和神话实在是举不胜举。”[3]

这一段描述清楚地表明北京大学作为一所学校,其蕴含着文化意味的物理空间之构成要件:

博雅塔代表着学校建筑的文化意味,“古朴端庄的博雅塔,原是为解决校园供水问题而建造的水塔,模仿通州古燃灯塔样式,简洁朴素,卓然耸立”,“把与我们生存相关的最基本的现实需求化作一种超然的美,而且名之博雅——广博优雅,这一现实,焉能不发人深思?”这里典型地体现了怎样化实用型的建筑为富于想象的文化符号,其中的路径包括:建筑本身的设计,也就是建筑自身的优雅设计与建筑工艺;建筑的合理位

置,也就是建筑与周遭环境的关系,一栋建筑总是和它的环境连为一个整体;建筑的命名,恰切的名字能够深化建筑的内涵,提升建筑的文化意味。

未名湖代表着自然景观的文化意味,“湖光潋滟的未名湖,曾是前清淑春园的所在地,石舫横卧,石鱼翻尾,垂柳环湖,美不胜收。蜿蜒曲折的小径旁,常有琅琅书声;碧波掩映的小岛,宛若嵌于湖心的珍珠。立足湖畔放眼望去,东观博雅塔影,西对钟亭落霞,南眺林木葱郁,北望层楼掩映,游目驰怀,凭添多少书生意气。”这里可谓自然景观人文化的典范。

图书馆则代表着学校专门文化场所独特的文化意味。“百年来,图书馆曾留下多少名人学者的步履,闪耀过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