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生活中的1

时间:2021-11-03 00:38:12 400字

我生活中的1(一)

我生活中的“1”

梁宸

在我的成长经历中,有许多的事。不过,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上次自己第一次独自去学书法的事,至今都难以忘怀。

一个宁静的夜晚,妈妈看我一直坚持要自己一个人走,于是,她说:“宸宸,爸爸和妈妈出去有点事,很晚回来,你自己去学书法吧!”“耶!”我高兴地大声欢呼:“自己走,自己走,太好了!”

到了时间,我兴冲冲地打开了大门,乘电梯下去了。可谁都不知道,我开始有一点害怕起来。

在走向学书法的路上,因为路灯坏了,所以很黑暗,几乎伸手连五指都看不见,我的心也提到了嗓子眼,生怕有什么吃人的魔鬼或者杀人的强盗来到我的身边。这时,两只猫跑到了一边,我把猫的双眼看到了幽灵的眼睛,颤抖着说:“我„„梁宸天不怕,地不怕,谁„„谁啊?”我惊恐地连后退了两步,“喵,喵”原来是猫呀,真是吓我一跳,我又放松地走了几步。突然只听“呼呼”的声音,我以为是鬼的脚步声,壮起胆子拿起学书发用的袋子,自防着。走着走着,我离学书法的地方越来越近了,可我又有难题了,眼前是一个车水马龙的大道,我勇敢地大步走了过去。可是,一辆大卡车面迎面开了过来,我吓得都走不动了,就紧闭着眼睛想:“玉皇大帝,王母娘娘,我可不要到你那里去啊!”“吱啦”大卡车在我约一米的地方停了下来,车主大骂道:“你这样找死呀!”我趁他还在骂的时候快速跑向眼前的学书法的地方。

到了那里,虽然我是最后一名,但我很高兴,我终于可以自己独自走路了!

我生活中的1(二)

《我生活中的"1”》对于"1"这个数字,我想大家都不陌生吧。因为人的一生有许多"1"。第一次独自回家,第一次滑冰,第一次烧饭今天我要说的,是我那一独自出游。 那是暑假中,我报名参加了朱家尖3日夏令营。临走前,我信心满满地上了车,自信一定能把自己照顾好。和妈妈挥了挥手后,望着她远去的背影,心里却空落落的。以前倒也长一人远出,只不过那不是回故乡,就是有阿姨照顾,到还是头一次到人生地不熟的地方的地方去。车前,老师给我们分配好了小组,以及吃饭的桌号和住宿的宿舍号。我一看,我们的导游小姐和指导老师一男一女,都是帅哥靓妹,这下有眼福拉。 到了营地,我不禁乐了,这跟我们军训的营地简直一模一样!这样的条件,别人叫苦连天,我可适应得很!分配好寝室,我们愣了,只见一个男老师正悠然自得地往一张床上放行李!我们气极,大喊:"你怎么在这里?""我是你们的指导老师,我不在这里在哪里?"他一脸无辜。“可这里是女生寝室!”七个人超过400分贝的声音在他耳边缭绕,他佯装晕倒。最后协定,晚上他睡洗手间!“这个老师还挺可爱的,像个小孩似的,应该不难相处,有个靠山啦!”我心里想着。这时,女导游进来选队长,我举起了手,哈哈,在这里做个老大也不错啦!   我们第一步去的是南沙,我走在最前,发号施令,俨然是个小老大。到了沙滩,大家的的兴致便一下子提了起来。组织方让我们自己雕沙雕!我们兴奋极了,不待哨子吹响,大家便各自忙乎起来,提水的提水,挖沙的挖沙,都准备好了,我问:“雕什么?”“沙雕。”大家异口同声。“我是说雕什么沙雕?!”大家放下手中的活,盯着我。5秒钟后,老师提议:“足球。”“一组已经在雕足球了。”一组员插嘴。导游小姐沉思片刻,缓缓地说:“QQ企鹅。”大家看着她。“虽然比较难,但是想不出其他的了啊。”半晌,另一阻援打破沉默:“呐喊司二组的专利。”“要不蛋糕?”“三组这样,我们构思了整整20分钟,最终敲定,"小山流水".就是把模型的角削圆了,构成一座山,中间挖空,再雕出一叶扁舟。大家开始忙活了。我把山顶削圆了。其他的人有的挑水,有的挖洞,忙的不亦乐乎。“啊哈!”挖空拉!现在只要雕出小舟就OK了。大家休息了一会儿,正准备开工,“啪”。刚刚从洞里探出头来的老师吓了一跳。洞塌啦!大家看着辛苦做成的作品被毁于一旦,难过极了。老师有点后怕地摸了摸头,说:“要是我晚几秒伸出头的话这时,导游小姐回来看我们了,她笑道:"你们在做什么美二战后的废墟么""好

主意!"大家被她一启发,又开工了,她说的没错,这是名 副其实的废墟!大家按照老师的话做,在周围著了一道参差不齐的墙,不时还用脚糟蹋几脚,一座废墟构成了.最后,这个作品获得了"最佳创意奖" 下午,我们又看了沙雕,登了大青山,累的啊.晚上,洗完澡,倒头就睡,也再没有人去关心老师有没有睡到洗手间.这就是我独自艺人远行的第一天,怎样,有趣吧 

我生活中的1(三)

读书习惯的养成教育研究

让阅读成为学生生活中的一部分

高尔基说过:"我读的书越多,我对世界越加感到亲切,生活对我越加变得明亮和有意义。"从这句话中,我们可以看出,读书不仅可以使人开阔视野、增长知识,还可以使人明理,为人导航。对于高中生来说,在物质充裕的社会,面对诱惑,更需要书籍涤荡灵魂,指引方向。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对学生的现在和将来的学习和生活都会带来很大的益处,而且,读书习惯也是德育与教学工作的一个契合点,培养良好的读书习惯,可以使德育与教学两大教育资源相互整合,相得益彰。为此,我校把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定为养成教育的重中之重,把培养学生的读书习惯作为一项系统工程。让阅读成为学生生活中的一部分。

一、 培养广泛阅读的习惯

阅读是成长的基石,是创新的基础。苏霍姆林斯基说:“一种热爱书、尊重书、崇拜书的气氛仍是学校和教育工作者的实质所在。”读万卷书,条万里路。让阅读成为生活中的一部分,做一个称职的教师、优秀的教师,是我们每一位教师的愿望,也是我们每一位语文教师的责任。

良好的阅读习惯是培养阅读能力的基础。但就目前来看,许多学生都没有良好的阅读习惯,导致了阅读面狭窄,阅读的兴致低落等现象。,我从以下几个方面工作来培养学生广泛阅读的习惯:

1、 激发阅读的兴趣

以我自己的亲身体验来引导学生,如学习《文章写作与修改》第二章《从素材到写作内容》时,我写了读后感《又读<人生>》,用我阅读路遥小说的读后感为学生做榜样,同时更重要的是小说主人公高加林进城掏粪的经历,让大家理解了教材关于罗中立《父亲》素材来源的真实性与可靠性。既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又让学生掌握了提炼写作素材的方法。

在学习修辞时我给大家介绍了钱钟书先生《围城》中的一些例子:“李先生脸上少了那副黑眼镜,两只大白眼睛像剥掉壳的煮熟鸡蛋。”“科学跟科学家大不相同,科学家像酒,越老越可贵,科学像女人,老了便不值钱。”“.两个人在一起,人家就要造谣言,正如两根树枝接近,蜘蛛就要挂网。”还有张爱玲《打人》散文中的精彩语句如:她看到警察打人义愤填膺“我恶狠狠盯住他看,恨不得眼睛里飞出小刀子” 。学习朱自清《荷塘月色》为了更好理解作者心情,我为大家读了朱自清先生同期创作的《儿女》进一步了解先生生活中的烦恼与快乐。这些例子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感受到了名著的魅力,产生了阅读名著的冲动。在老师的引领下学生的阅读兴趣渐渐增加了,由过去对青春小说、悬疑小说的迷恋转而走向经典,走向名著。

2、拓宽阅读的范围

除了书籍,引导学生阅读报纸杂志、网上新闻等各种媒介传递的有益信息。

2011年4月青海玉树地震,8月甘肃舟曲泥石流自然灾害发生后我搜集了很多网上信息供大家了解,让大家感受自然的无情,人间的大爱,国家的强盛,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如2011年日本发生强震,强震后的日本井然有序,国人唏嘘不已。我适时地给学生阅读了中

国网 3月14日的评论《强震中的日本社会韧性是如何练成的》让学生明白未雨绸缪,提高自身的素质的重要性。

此外看到报纸杂志上的好文章我就抽时间给大家阅读,如我曾经给大家读过2008年《语文报》上的一篇文章《最珍贵的东西是免费的》,同学们的感触很深,有的在写文章时就借用了这篇文章的立意角度,有的用了文中的材料。

我还让让学生尽可能多地涉猎交际功能强、实用性强的应用文、说明文。提供给学生各种体裁、题材的文字材料,包括人物轶事、科普常识、文化习俗、人文历史、新闻报道、广告说明等。如果有条件的话还可以读些原文版的简易读本、报刊杂志等。总之阅读无处不在,包括人生都是我们阅读的对象。我的目的是让学生关注更多阅读平台,拓宽阅读范围。

3、保证阅读的时间

除每周至少安排一节课进行阅读训练外,还必须开展每天坚持10—15分钟的课外阅读活动,力争每人每天课外阅读500个字左右的短文。为鼓励学生多阅读,可把读物化整为零,打印成单页发给学生,以便随身携带,利用零星时间阅读。

二、调动主动阅读的兴趣

现代的中学生主动、自觉地去读书的少了很多,我们可以尝试以下几种方法:

1、悬念调动法。在读书时,留下悬念给学生。听老师读了精彩的文章,却缺少结尾,悬而未决的情节催促学生自己急切地去寻找问题的答案,慢慢他会挣脱老师的扶持,自己自由地畅游于书海,寻求他的精神家园。

2、故事梗概法。老师先把故事的大意讲给学生听,引导学生进行阅读。例如引导学生阅读高尔基的《童年》。事先,老师将故事的大致内容简单地向学生介绍,学生听了有了解的欲望,就会自己去阅读此书了。

3、电视辅助法。社会上流行的电视剧往往会对学生的阅读造成相当大的影响,老师如能抓住机会,因势利导,趁机向学生介绍相应的读物,学生阅读的兴趣会比较大。例如山西电视台曾经播出的新拍《水浒传》,在社会上引起了较大的反响,对学生们也产生了较大的冲击,他们常常讨论剧情的发展。针对这种现象,老师和学生一起读《水浒》,谈谈一百零八将,学生们边读边思,边读边议,会收到良好的效果。

苟子曰:“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学生养成了良好的阅读习惯,便会轻松面对语文学习,受益也是颇大的。

三、培养科学阅读的方法

要求大家从文体、文题、层次、中心、写法及现实社会意义诸多角度去考查阅读文章。 首先是文题。要读懂一篇文章要先审文题。文章题目在读懂文章的过程中起关键作用,它往往是文章中心的集中表现,或者是一条线索等等。明白文题在文章中的作用,才能顺藤摸瓜,读懂文章。如《故都的秋》题目就表明所写的是故都北平这个特定环境的秋天,不同于其他地方的秋天,一看题目便明白文章的中心,一目了然。

其次,理清文章的层次可帮助我们掌握文章的脉络。阅读一篇文章,先明白文章叙述、描写或说明对象,再看围绕这一对象分几个方面来写,即文章层次。如《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一文,主要内容是对马克思生前伟大贡献的高度评价,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