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新世界大战计划,300核弹摧毁西欧

时间:2021-11-02 07:54:15 300字

第一篇 苏联新世界大战计划,300核弹摧毁西欧《2015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全面爆发教学反思》

反思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全面爆发教学反思

本课主要讲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和不断扩大的情况。随着德国法西斯势力的上台,希特勒的野心不断膨胀,通过慕尼黑会议吞并了捷克斯洛伐克,接着发动闪电战袭击波兰,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北欧、西欧和苏联等国相继遭到德国的侵略,与此同时,日本突袭珍珠港,第二次世界大战最终发展成为世界性的战争。

1、在本课的教学中,讲到慕尼黑阴谋内部关系时错综复杂,涉及到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利益,我是以各国的利益为出发点,引导学生分析各个国家的立场。

2、本课的难点是绥靖政策的实施,我结合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分析绥靖政策对反法西斯力量的危害,让学生认识到大战不断扩大的原因。

3、在分析大战初期欧洲许多国家败亡的原因时,学生的分析是:主要原因是绥靖政策的影响。一、德国突袭波兰,英、法虽然对德宣战,但没有采取行动发动大规模的进攻,致使波兰灭亡。二、“静坐战”先后持续了7个月,使德军完成了更大规模战争的准备。三、德国向西欧、北欧进攻时,法国依然幻想德国会首先向东去攻打苏联,没有进行充分的战争准备,结果很快就溃败了。后来我又引导学生分析了两点原因一、战术思想陈旧,二、欧洲国家各自为战,被德国各个击破。这个问题学生们都能理解了。

反思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全面爆发教学反思

世界历史下册第三单元第二次世界大战涉及的内容在世界现代史中承前启后,它前承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后启战后新格局的形成。二战是资本主义发展历程中的关键内容之一,是世界历史发展的重要里程碑。

学习本单元内容,要从宏观上把握二战的基本线索,在教学中依据课程标准,注重知识间的联系和渗透,鼓励学生自主探究,重视良好思维品质的培养。因此我在教学中通过对第6课慕尼黑会议、突袭波兰、德国控制欧洲、苏德战争二战扩大、珍珠港事件及二战空前扩大;第7课国际反法西斯联盟的建立、大战后期转折性战役、诺曼底登陆、雅尔塔会议、德日投降等一系列重大事件的描述,勾画出了二战从酝酿、全面爆发、逐步扩大到结束的基本进程。重温二战历史,我利用两组图片(美对日投掷原子弹形成的蘑菇云及化为焦土的广岛市)导入课题,并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课标要求后,主要利用知识结构图引领学生走进二战,分两大板块:第一板块为二战的爆发与扩大;第二板块为二战的转折与胜利。这两部分共同采取图表法(知识扫描环节)串讲基础知识,使历史发展进程更全景化;辅以配套习题(知识反馈环节)史论结合探讨问题,提高知识技能,加强能力培养。而后链接中考,深化重点、难点。课外活动设计是指导学生撰写历史小论文,通过对二战原因的深层次分析,树立忧患意识,增强历史使命感。

关于二战的性质及影响的教学,我主要采用讨论法教学,但因学生受生活局限及教材影响,对二战性质的变化把握不准及破坏性灾难认识不足,因而就影响了“人类该如何有效的避免战争,争取持久和平”的延伸。解决对策:鼓励学生课下广泛搜集二战相关资料,并在教学中展示二战人员伤亡情况表,增进情感体验后,鼓励学生多角度全面地看待二战的影响,进行问题设计如:“人类已经饱受了两次世界大战的灾难,今天仍面临着战争的威胁。请举两例二战后爆发的局部战争.你认为如何才能避免战争?并以史为鉴,设计一条呼吁世界和平的宣传语。”学生围绕讨论话题,选择史料,各抒己见,加深认识,对运用历史知识解释现实问题方面大有裨益。本主题还与中国抗日战争有密切联系,有意识地帮助学生形成历史知识的迁移能力,既有利于整体把握历史现象,又能使学习更为轻松。

教师应抓住适当时机,介入学生的学习和情感体验过程中去,不断夯实基础知识,提升基本技能,并进行横向联系和纵向深化,使学生对历史形成网络化认知,具备基本的应试能力,还需进一步提高。最终让学生明白:二战爆发的标志;二战的扩大;二战的转折;二战的性质;二战结束的事件;二战的结果.

反思三: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全面爆发教学反思

本节课能够落实教学目标,突出重点,消化难点,较好地完成了教学任务。

本节课最重要的两个知识点是法西斯的上台和英法美的绥靖政策,而如何让学生认识法西斯主义与绥靖政策以及学生自己的价值判断是本节课的关键所在。我试图通过课前《辛德勒名单》主题曲的播放,以及一系列问题的设计,营造一种带有情感色彩的学习氛围,使学生能更加深入地认识到法西斯主义的罪恶以及给人类带来的灾难,从而更加热爱和平、珍视和平。苏联新世界大战计划,300核弹摧毁西欧

本节课自我感觉条理比较清晰,从法西斯的起源入手,到三个主要的法西斯国家的上台以及原因的分析,再到法西斯国家的逐步扩张,可以说,环环紧扣,步步深入,能够让学生在教学内容的逐步展开中掌握知识,形成自己的态度与情感。本节课引入的视频有助于教学内容的明晰,起到了一定的教学效果。

本节课有待于改进的地方,给予学生问题讨论的时间尚不够充裕,学生尚没有得到充分地展现自己的观点,师生之间、生生之间观点的碰撞比较缺乏。

反思四: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全面爆发教学反思

节课的容量很大,教材中有些地方的编排显得突兀,例如没有交代德国与苏联签订互不侵犯条约的背景。为什么纳粹德国军队在侵略扩张中战果辉煌,它的战术思想—闪电战究竟是怎么回事,教学中的内容只是蜻蜓点水一笔带过,有待任教者对教材重新开发。既要解决大容量的教材内容在一节课完成,又要帮助学生理解一个个疑问,我想到用课件来上这节课。制成的课件在每个班上后,根据学生的反馈不断修改,在教研组的公开课上,总体达成了教学目标。不过,我觉得有几处需要进一步改进的地方。

一是引用的历史文字资料要注明出处。在教学中,为了学生能理解有些历史内容,我引用了一位德国基督教牧师马丁.尼默勒写的诗,希特勒、斯大林、丘吉尔的话。在课件制作时,我曾想过在这些历史文字资料末尾注上出处,但在班级上的时候我发现历史文字材料字号小,后面同学看不见,字号必须放大,这样一来在同一张幻灯片上无法标资料的出处。然而历史学科的根基是“史由证来,论从史出”,在以后教学中,我打算在最后一张幻灯片上标明引用历史文字材料的来源。

二是教学中用的历史漫画必须介绍具体点的引导资料。为了帮助学生认识纳粹德国称霸世界的野心,我用了一张描绘希特勒抱着地球的漫画,在交代德国与苏联签订互不侵犯条约的背景时,我引用了一张希特勒与斯大林隔着一个死去的波兰士兵互相脱帽敬礼的漫画。在教学过程中,引入这两幅漫画时,尽管我做了点介绍,但学生的反应一般,怎么向学生讲解历史漫画,既不能介绍太简单,学生不理解,又不能说透,学生失去自我思考的体验,这是我需要进一步思考、实践中解决的问题。

第二篇 苏联新世界大战计划,300核弹摧毁西欧《第八单元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第八单元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单元设计

世界格局演变指的是世界各主要政治力量的分化组合。二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经历了如下的过程:美苏两极格局的形成、多极化趋势的出现、两极格局的瓦解、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本单元核心内容讲的是当今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在内容的设置上分三个阶段,向学生展示了二战后世界政治格局演变的全过程。第一阶段讲二战后期,美、英、苏三国首脑根据雅尔塔等国际会议达成的若干协议确立了以美苏为主导的新的国际关系体系,即雅尔塔体系,奠定了两极格局的基础。战后不久,美国为了遏制共产主义,开始实行“冷战”政策。苏联为了对抗美国,采取了相应的对策,从而导致北约组织和华约组织相继建立。以美苏为首的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对峙的局面出现,两极格局正式形成。在两极格局阴影的影响下,德国和朝鲜分裂。第二阶段讲随着西欧国家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西欧国家的联系日益密切,开始了一体化进程;二战后日本经济迅速崛起,到20世纪70年代,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经济大国;伴随着战后民族解放运动的蓬勃发展,殖民体系迅速崩溃,第三世界崛起,中国振兴,世界多极化趋势出现。第三阶段讲自20世纪80年代后期起,东欧局势发生急剧变化,到20世纪90年代初,苏联解体,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加强。时至今日,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仍然只是一个发展趋势,它的最终形成将是一个复杂而漫长的过程,要经过世界各种政治力量的分化、组合而最终形成。 根据本单元的知识结构,我们确定的本单元教学目标是:

1.掌握二战后世界政治格局演变的全过程,从而准确把握二战后世界政治格局从两极格局向多极化趋势发展的脉络。

2.准确理解雅尔塔体系、“冷战”、东欧剧变、多极化等重要历史概念的含义,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针对概念的不同属性,分门别类地阐述、归纳,并帮助学生理清概念与教材的关系,以便达到对重要知识的完整把握。

3.通过对多极化趋势出现和加强的分析,认识到世界政治格局的变动,是世界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结果。

4.通过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社会主义运动遭到挫折等史实,使学生认识到,这些事件的发生不是偶然的,是各种矛盾的长期积累和总爆发;社会主义建设不是一帆风顺的,有时也会遇到挫折。但我们不能因此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丧失信心,而是要吸取历史的经验教训,探索建设中国特色的、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

此外,本单元涉及的大多数问题是社会现实中的重大问题,因此在教学时要引导学生立足当今社会,密切联系现实,关注社会热点问题,使学生把握历史与现实的关系。在教学中要注意用比较分析方法使学生掌握二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由两极到多极化发展的趋势,并探究出世界格局从两极格局到多极化趋势转变的规律,以及这一转变过程的内在联系和不同点,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

第25课两极世界的形成

一、教材分析

1.教材地位:

本课从三个方面说明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局势的重大变化——两极世界格局的形成。两极世界的形成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国际关系中世界格局的重要转折点,又是两极格局到多极化趋势转变的起点,因此本课有着重要的作用。

2.教学目标

了解两极格局形成的根本原因、冷战表现和对国际关系的影响;认识美苏冷战对二战后国际关系发展所产生的重大影响理解美苏两国对峙中各自采取的政治、经济、军事措施;就美苏两国在“冷战”状态下的对抗和矛盾的机会对世界和平和国际关系进行深刻分析和理解。

3.重点和难点

重点:美苏冷战的表现和对国际关系的影响。

难点:两极格局对二战后国际关系发展的影响

二、教法学法

1.学情分析

授课对象为高一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他们已经具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和逻辑辨证思维能力,能较为全面地看待问题,初步具备了查找和收集资料、获取有效信息以及自主学习的能力。这些都为教学目标的达成提供了较好的基础。

2.教学方法

(1)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根据学案做好课前预习,初步建立知识体系。

(2)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辅助教学,整合课本资源,采用情境教学法、阅读指导法,等。

3.学法指导

利用自主学习、协作学习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探究能力,重视学生的参与,培养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合作性、创造性,促成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

三、教学过程

通过对丘吉尔的著名“铁幕”演说导入新课,让学生了解什么是“铁幕”,“铁幕”演说的目的是什么?使学生了解到战后美苏双方有盟友变为对手的原因是出于两国在社会制度和国家利益上的矛盾的加剧。从而导入新课——由盟友到对手

(一)由盟友到对手(两级格局的形成的背景)

利用多媒体显示四则材料,分别是美国、苏联、西欧、和东欧在二战后的状况(包括政治、经济、军事等),让学生阅读材料,分析二战后两极格局形成的背景,理解美苏两国国际利益、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冲突是两极世界形成的根源。而雅尔塔体系奠定了战后世界两极格局的框架。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阅读材料,从中提取有效信息,提升学生材料解析能力。苏联新世界大战计划,300核弹摧毁西欧

(二)美苏“冷战”(两极格局形成的过程)

1.冷战的含义:教师介绍含义

设计意图:让学生清晰地掌握概念,有助于理解本课重点。

2.冷战的过程

多媒体显示三幅图片:1947年杜鲁门国会咨文;马歇尔计划对欧洲的资金援助;北约和华约的建立。利用图说历史的方式让学生掌握美苏在政治、经济、军事三方面的对抗。

设计意图:形象直观的图片,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的同时,心灵又受到强烈的震憾。加深对历史变迁的理解,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三)“冷战”阴影下的国际关系(表现)

1.冷战的表现

A.对德国的争夺

B.对朝鲜的争夺

C.法、美对越南的侵略

D.古巴导弹危机:1962年

附:美苏当时核力量数字比较

历史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全面“冷战”和局部热战的影响

①积极:双方势均力敌,不敢轻易动武,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爆发,带来了长久的和平;促进了双方乃至世界经济的发展和科技革命的发展;为各种力量的发展提供了一定的机会,促使第三世界兴起。

②消极:导致一些国家分裂,加剧了世界局势的紧张,给世界和平与安全带来了极大威胁。

第26课 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一、教材分析

(一)本课在教材中的地位

20世纪六七十年代出现的多极化趋势,有力地冲击了两极格局。到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结束。随后经过十多年的较量和磨合,世界格局呈现出“一超多强”的局面,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加强。

因而,本课与《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一脉相承,前者主要讲这种趋势的出现,后者主要讲述这一趋势的加强。本课是对前一课的延伸与总结,也是整个单元的总结,对学生了解当今世界局势变化有重大意义。

(二)教学目标:

按照历史新课标的要求,本课要求“了解苏联解体后两极格局瓦解和多极化趋势加强的史实,认识多极化趋势对世界历史发展的影响”。据此,我确定以下三维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了解苏东剧变的概况,理解苏东剧变的实质和原因。

2)了解多极化趋势加强的具体表现及特点,探究其影响。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与本课相关的历史资料、历史图片的阅读与分析,提高学生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历史信息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加强学生对抽象历史知识的理解。

2)通过系列问题的设计和综合探究活动的开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政史知识结合的“通识”能力和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明确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增强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历史使命感;树立维护世界多样性,提倡国际关系民主化和发展模式多样化的科学观念。

(三)重点、难点的确定以及依据

重点:多极化趋势加强的表现、影响

难点:多极化趋势加强的影响

依据:一方面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另外,苏联解体标志着两极格局的终结,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并促使世界局势暂时出现了“一超多强”的局面。多极化趋势的加强给人类世界带来的影响更多的体现为积极的一面,了解把握它有利于学生维护世界的多样性。苏联新世界大战计划,300核弹摧毁西欧

二.学情分析

本课的内容学生比较感兴趣,而且高一学生已经接受过历史义务教育课程,对基本事实有一定的认识,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同时,依据高一学生有一定的思维逻辑能力与独立学习能力的特点,我认为本课的教学可以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以及相关的历史文字、图片材料来解决问题,让学生自主学习,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苏联新世界大战计划,300核弹摧毁西欧

本课知识涉及的国家和地区多、国际关系复杂,而且时空跨度大,学生中普遍对国家之间的关系了解不多,这都给我们实施该课的教学带来极大的困难。如何设计一个主体的历史情境,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变生涩为通俗,成为我设计的基本出发点。因而,我认为在教学中,应该尽可能的多运用历史图片、文字资料等媒介来解决课文知识,激发学生兴趣,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二、教法学法

(一)学法指导:

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是培养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激发学习兴趣的重要因素。因而,本课的学习中我认为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

一是材料学习法。充分运用材料作铺垫,引导学生主动地运用自己的观察力从各种历史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期望学生在运用历史材料的过程中,进一步认识到历史材料是认识历史的主要途径,培养从中提取有效信息与辨析历史材料的方法;培养“论从史出”,“以史实为依据”的历史学习习惯。

二是思辨学习法。通过提供相关知识背景,创设各种具有探究性的问题情境,开展课堂讨论(辩论赛),形成互动的课堂氛围,在合作与交流中切实体验历史,深刻理解历史。

(二)教学方法:

在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学生学习的过程应该是自主、合作、探究的过程。”所以,我采取问题式教学法为主,辅之以讲解式、启发式和谈话式教学法。从激发学生求知欲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角度出发,我围绕本课的重点、难点设置了若干问题贯穿于教学之中。学生通过查找资料、自主合作探究、小组讨论,在教师的指导帮助下掌握重点、突破难点。教师围绕学习目标,运用丰富翔实的史料,并通过各种方式创设学习情境,引导学生运用正确的方法

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三、教学手段:

制作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

四.教学过程:

1.导入

导入有两个关键:一是紧扣主题;二是能够吸引学生,引发学生的思考。我对本课的导入是这样设计的:

展示一组照片(世纪坛、埃菲尔铁塔、悉尼歌剧院、埃及金字塔),并加以说明:这组照片有一个特殊的地方,它们虽然来自世界各地,但拍摄于同一天(1999年12月31日)(千禧年、世纪之交)。在这一天,世界各地都举行了相应的庆祝活动。然而,在千禧年即将到来的最后一分钟,所有的灯光、烟花、声音都归于沉寂,世界各地的人们都开始默默地祈祷,他们在祈祷什么?这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的“一分钟和平”请愿活动。在千禧年即将到来的最后一刻,世界各地的人们都在为和平而祈祷。人们渴望和平,然而,和平来之不易。如今已是21世纪,在新的世纪里,我们能否消弭战争,迎来真正的和平?由此引入课题:世纪之交的世界格局

20世纪,人类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饱受战争创伤。二战后,人们并没有迎来期望中的和平,世界进入了一种非常独特的状态——冷战。冷战,顾名思义,并没有真正打起来,但冷战状态下国际局势之紧张依然让人透不过气来。展示一张图片(核爆)

冷战状态下这种紧张局势到什么时候突然就不存在了?由此引入下一个环节: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

2.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

这部分主要通过几则材料及相关问题的设计,让学生知道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的概况、原因、实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