岑参边塞诗

时间:2021-11-01 23:25:22 100字

【篇一】岑参边塞诗

比较高适和岑参边塞诗

比较高适和岑参边塞诗

姓名:余云贵 考号:222706410006 考区:曲靖

摘要:共同的背景和近似的经历形成了高、参边塞诗的共同特点:报国立功的理想抱负,爱国主义和英雄献身精神,悲壮慷慨的风格。两人的生活基础、所处地域,性格心态的差异,使得二人的边塞诗有不同的创作风格:高适诗“尚质主理”,而岑参诗“尚巧主景”;高适诗以现实主义为主要特征,而岑参诗以浪漫主义为主调;高适诗语言沉实质朴,而岑参诗语言峻逸奇丽。两人的共性与个性都表现了时代的主旋律,具有永恒的魅力。 关键词:爱国;悲壮;尚质主理;尚巧主景;峻逸奇丽;沉实质朴

唐代诗歌是我国文学宝库中瑰宝,千百年来放射出璀璨的光芒。在唐代众多的诗歌流派中,边塞诗派异军突起,成为唐代诗坛的大流派。高适和岑参是唐代边塞诗派的代表诗人。盛唐疆域辽阔,边塞战争时有发生,许多文人尤其是仕途不得意者便纷纷从军边塞,想走一条通往仕途的捷径,最明显的是高适和岑参。他们出塞,一方面积极参与战争,进行民族交流,另一方面他们在军营中有着特殊的生活体验,这些经历为他们的诗歌创作开辟了一个崭新的天地。高适与岑参的诗以慷慨报国的英雄气概和不畏艰苦的乐观精神为基本内容,并且具有“悲壮”的共同特征,反映了特定范围内复杂的社会面貌。他们以亲身经历的边塞战争和生活,突破了魏晋以来借边塞以写景抒怀的范围,洋溢着盛唐气息。他们的作品,无疑是唐代诗苑中的两枝奇葩。然而由于二人的种种不同因素,导致二人在边塞诗的创作中有各自的倾向。本文就高岑边塞诗的异同及其原因,作一些分析和探索。

一、高适和岑参边塞诗的相同之处

第一,抒发为国守边,报国立功的理想抱负和执著追求,洋溢着一种急于用世、积极进取、乐观向上的精神风貌。如高适“边尘满北溟,虏骑正南驱。常怀感激心,愿效纵横谟”;(《塞上》)反映诗人有安边报国的壮志和大略;“功名万里外,心事一杯中。„„离魂莫惆怅,看取宝刀雄”;(《送李侍御赴安西》)反映诗人万里之外去求取功名,有建功边塞的豪情;《塞下曲》中“万里不惜死,一朝得成功。画图麒麟阁,入朝明光宫。”字里行间流露出热烈向往边功的慷慨豪情,志存高远。岑参在《送郭乂杂言》中说:“功名须及早,岁月莫虚掷”,在《凉州馆中与诸判官夜集》中说:“岂能贫贱相看老”,在这些话里,跳动着的是急于建功立业的雄心,他们都抒发了报国立功、为国安边的豪情壮志,反映了时代的强音。但由于理想和现实的矛盾与差距,他们也有“谁怜不得志,长剑独归来。”“早治安边计,未尽平生怀。”这种怀才不遇的苦闷和感叹,但他们并未因此放弃对理想抱负的执着追求,报国立功的情怀始终支配着他们的行为和创作。

第二,歌颂边塞将士不畏艰险、奋勇杀敌的英雄气概,表现出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自豪感 。如高适《燕歌行》:“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金伐鼓下榆关,旌逶迤碣石间。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士兵们“铁衣远戍辛勤久”,远离家乡和亲人,即使是妻子儿女哭断肠,仍然义无反顾地走向战场,是他们无情吗?不!因为这是在“破残贼”,是在保家卫国。爱国主义是催促他们踏上征程的动力,激励他们奋勇杀敌的号角。战斗的条件异常艰苦:“山川萧条”“大漠穷秋”,他们依然斗志昂扬,英勇战斗。将领的指挥无能和草率轻敌,导致士兵身陷重围,使得“力

尽关山未解围”,但他们没有放弃,仍然“杀气三时作阵云”,欲与敌人决一死战,以死殉国:“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岂顾勋”再次升华了士兵的爱国境界。

岑参的《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武威送刘单判官赴安西行营便呈高开府》等,是抒写这一主题的名篇。这些作品着力描写广漠“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乱石走„„”的恶劣环境和奇险战况,描写将士们“风头如刀面如割”的艰苦生活以及敌势凭陵和唐军千旗万鼓、惊天动地的军威和压倒一切敌人的气势,歌颂了将士们浴血战斗、死节不顾身的英雄气概,突出表现盛唐边塞将士的爱国主义和英雄主义的主题。

第三,高、岑边塞诗都具有悲壮的共同格调。南宋严羽《沧浪诗话》说:“高岑之诗悲壮,读之使人感慨。”明人胡应麟也说:“高、岑悲壮为宗。”高适《蓟中作》“一到征战处,每愁胡虏翻”、“惆怅孙吴事,归来独闭门”,岑参的“匈奴草黄马正肥,金山西见烟尘飞,汉家大将西出师。将军金甲夜不脱,半夜行军戈相拨,风头如刀面如割”(《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在他们诗中表现出来的为祖国建功的理想抱负使人感受豪壮,而这种理想抱负在现实追求中的挫折和失落,又使人感到悲凉。“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士兵们与敌人短兵相接,浴血奋战,在危急关头,他们想到的是精忠报国,哪里还想到功名利禄、荣华富贵!他们是何等质朴、善良、勇敢,然而又是何等的可悲。在岑参诗中:“突兀压神州,峥嵘如鬼工”“君不见走马川,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奇险的大漠风光使人感受雄奇壮美,将士们经受的劳苦艰辛又使人产生同情和怜惜,“将军金甲夜不脱,半夜行军戈相拨,风头如刀面如割。马毛带血汗气蒸,五花连钱旋作冰,幕中草檄砚水凝。”奋勇杀敌、一往无前的气概,使人感受崇高,血染沙场、骨埋荒野又使人感到沉痛,对和平生活的强烈渴望使人向往美好,人们不得不为此忍受离乡背井、无尽思亲又令人愁肠欲断。这些诗中,既写出战争中的雄壮,更写出战争中的悲苦,这种壮和悲的并存,崇高和沉痛的纠结,造成了高、岑边塞诗悲壮的氛围和格调,给人悲壮的情感体验。元人辛文房说高、岑诗“风骨颇同,读之令人慷慨怀感。”

二、高适和岑参边塞诗不同之处

第一,高适和岑参的边塞诗在内容方面大都描绘壮阔苍凉,绚丽多姿的边塞风光,抒写请缨投笔的壮志豪情和不畏艰苦的乐观精神,也都有反戍不归或怀士思亲一类的作品。差异在于高适边塞诗的思想内容比较深刻,善于以政治家的敏锐眼光来观察,分析边塞现状,把战争与国家安危,人民苦乐联系起来,胸怀大局,深入军营,大胆表达边防政见,从不同角度全面真实地反映当时边塞战争,同时对亲历耳闻的军中矛盾也给予毫不留情的揭露。参岑边塞诗以瑰丽的笔调,描与带异域情调的新鲜事物和奇特风光,塑造一个个千姿百态的艺术形象,内容丰富多彩。元代陈铎曾《诗谱》“高适诗尚质主理,岑参诗尚巧而主景。”高适的“主理”多表现在其对士卒艰苦生活、征夫思妇长期分离痛苦的同情,多揭露边防政策的弊端和军中苦乐悬殊,将帅腐败等黑暗现实的诗篇,阅之启人深思;如《塞上》“边尘满光溟,虎骑正南驱。转斗岂长策,和亲非远图。”这首诗一方面高适讽刺了那些所谓的诸将不知道边防,另一方面也痛感自己良策难陈。他以政论的笔调深刻揭示边防政策的弊病,同时又流露出对士卒的同情,对将由的讽刺。还有《燕歌行》,此诗有感于边帅作战兵败,反而邀功请赏一事而作。全诗以“单于猎火照狼山,胡骑凭陵杂风雨”的民族矛盾为导线,展开系列矛盾,杀敌报国

与久戍不归。诗歌中的“男儿本自重横行”“身当恩遇常轻敌”,“死节从来岂顾勋”都在说理,言说男儿在社会上的生活准则;“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点明丈夫思乡,妻子断肠与久戍不得归;“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暗示将军士兵苦乐不均;也议论战败原因,边帅的骄与奢,最后“至今犹忆李将军。”诗人发出了边陲战士渴望良将镇戍的愿望。而岑参“尚巧主景”,擅长描绘西北边绝域独特的景观风情与英雄将士豪迈的剪影,心灵深处的律动不乏激昂高亢,热情洋溢的战歌,读之令人振奋。如他的《凉州馆中与诸判官夜集》“凉州七里十万家,胡人半解弹琵琶。琵琶一曲肠将堪断,风萧萧兮夜漫漫”,描写作者与河西幕中的友人夜宴的情景,有别后重逢的欢乐,也有时光倏逝,功业未立的感叹。又如《经火山》,《火山云歌送别》写火山云,天山雪热海水的灸热,瀚海水的奇寒显得奇特清新,富有浪漫情调。再如《热海行送崔侍御还京》写水咸不冻的伊塞克湖,借助传闻和想象,以奇崛的语言和夸张手法,写出一个斑驳陆离的童话世界,给人留下极其鲜明的印象。他的诗还表现西域的风土人情,反映胡汉文化交流、民族融合。一个以“主理”为思想内容,一个以“主景”为思想内容。就思想而言,岑参没有高适深刻,但就题材内容丰富性来看,显然又为高适所不及,应该说两人各具特色,各有所长。

[1]第二,高适的诗以现实主义为主要特征,而岑参诗以浪漫主义为主要标志,

以现实主义手法著称的诗人高适以政治家的眼光来看边塞的人和事,议论战争的得失,以及将应时而生的追求不朽功名的昂扬意气与冷峻直面现实的悲慨互相结合,使他的诗歌较岑参而言更有慷慨的悲壮美,凸现着一种凝重深沉、浑厚遒劲的格调。如其边塞诗的著名代表作《燕歌行》。“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账下犹歌舞。” “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在该诗中,作者把自己的主观意识,思想感情融化在客观的具体描写中,从而使自然环境,战争气氛,内心活动融合在一起,形成雄厚深广,悲壮淋漓的艺术风格。这首本是乐府题,高适却用来反映军事题材,表现当时边塞动荡不安的现实,如他写到了出征塞外,转战绝域,外战被困,两地相思,军中苦乐的悬殊和塞外荒凉的图景。尤其是“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这沉痛的对比,深刻揭露了将官与士卒苦乐安危的悬殊,反映出唐朝军政的腐败黑暗。而诗的结尾处“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这些带有议论性的文字,直接抒写了作者的感叹和忧愤,体现了反映现实,批判现实的文章主题。

而岑参边塞诗则显示出明显的浪漫主义倾向,“以奇制胜“的奇思妙想比高适更胜一筹。“岑参是开、元时代最富于异国情调的诗人”[2],岑参在现实主义基础上侧重于想象夸张,豪迈中有瑰丽之笔,而不像高适般苍凉悲壮。《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中“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写入夜狂风怒吼,飞沙走石,表现出自然环境的恶劣和气候的瞬息万变,同时以大胆夸张、想象突出西域风光的奇异、壮观。更为传颂的是他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写的是大漠的风雪和军中送别,咏雪送人,有八月飞雪的奇景,军营的奇寒,以及告别宴会的急管繁弦,写得奇丽豪放,处处在刻画异乡的浪漫气氛。充满奇情妙思。作者在凭借生活经验与对现实观察的基础上,大胆地渲染夸张,大笔挥洒:“瀚海阑干百丈冰”;细节勾勒:“风制掣红旗冻不翻”;最奇妙浪漫的想象是“忽如一夜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鬼使神差,于冰天雪地的苦寒中,忽地现出一派阳春景致,作者将南方春天的梨花用来比喻北方早来的白雪,不仅抓住了万树一白的相似点,触发人们的联想,而且使一望无际的雪景披上了神奇的

美妙幻景,散发出阵阵沁人心脾的清香,客观的自然景色被巧妙诗化了,幻化了。这种塞北风光八月飞雪的奇景,给人以蓬勃浓郁,春意无边的感觉,刻画了一幅异乡的浪漫气氛。

第三,从语言风格来看,高适的语言沉实质朴,而岑参的语言则峻逸奇丽[3] ,虽然二人的语言都是明白晓畅,甚至口语化,没有生僻的词语,但在词句的锤炼方面,二人风格便不同。

高适在语言方面,用词简单,不加雕琢。高适的《燕歌行》写到“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写出了征军气势浩大,用语却简朴质实。他在写边塞风景的时候:“风飚生惨烈,雨雪睹天地。”“十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北望沙漠垂,漫天雪皑皑”语言也同样有着沉实质朴的一面。再如他的《封丘县》:“我本渔樵孟诸野,一生自是悠悠者。乍可狂歌草泽中,宁堪作吏风尘下?只言无所为,公门百事皆有期。拜迎长官心欲碎,鞭挞黎遮令人悲,悲来向家问妻子,举家尽笑今如此。生事应须南亩田,世情尽付东流水。梦想旧山安在哉,为街君命日迟回。乃知梅福徒为尔,转忆陶潜归去来。” [4]这首诗交待了作者初不仕,辞官司赋归的内心思想情况。先略去诗的思想内容,从语言特色来看全诗。“我本渔樵孟诸野,一生自是悠悠者。”用简明,质朴的语言写出自己的郁然心境,“悲来向家问妻子,举家尽笑今如此”,此句明白易懂,接近口语,“乃知梅福徒为尔,转忆陶潜归去来”。语言上运用梅福、陶渊明的典故,写出有效忠之心。

岑参的语言色彩斑斓,艳丽多姿,以新奇俊逸为特色,展现出生命的活力。比如他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犁花开”,“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给人一种身居异域之地的奇特感觉。他的诗中有“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奇异、壮观的西域风光;还有“黄沙碛里客行迷,四望云天直下低”的戈壁沙漠,有“天山雪云常不开,千峰万岭雪崖鬼”(《天山雪歌送萧沼归京》)的天山积雪。《武威送刘单判官赴安西西行营便呈高开府》中写“扬旗拂昆仑,伐鼓震蒲昌”。一个“拂”和“震”字,把旌旗漫卷,鼓声惊天动地的军客声势,形容的淋漓尽致,而富有动力感,显现出语言的浪漫和奇巧。“轮台九月风夜吼”、“飒飒胡沙迸人面”,“风头如刀面如割”,诗句中的“吼”字、“迸”字、“割”字,把风沙的威势,凶猛和力量都写得传神逼真,表现出岑参的语言峻逸奇丽的特点。

第四,高适诗多寄壮气于苍凉中的慷慨悲歌,其《宋中别同梁三李》说:“曾是不得意,适来兼别离。如何一尊酒,翻作满堂悲。”如《古大梁行》“暮天摇落伤怀抱,倚剑悲歌对秋草。”又《送粲山人》“斗酒相留醉复醒,悲歌数年泪如雨。”悲歌声里,跳动着一颗不甘寂寞的雄心。高适写景状物还常从大处落笔,粗犷雄浑。“风飙生惨烈,雨雪暗天地”(《效古赠崔二》),“关山唯一道,雨雪尽三边”(《别冯判官》)“黯黯长城外,日没更烟尘”(《蓟门》),“黄河曲里沙为岸,白马津边柳向城”(《夜别韦司士》)多么雄浑悲壮。不仅如此,高适诗作中,对比和反衬手法运用娴熟,“战士军前半生死,美人帐下犹歌舞。”战士与将军,效命疆场与纵情声色的对比;“大漠孤烟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寥寥数语便勾勒出战争失利的场面。

岑参注重观察,精于细节描绘。“日末鸟飞急,山高运过迟。”,语言平凡却新奇独特;“沙上见日出,沙上见日落。”、“匹马西从天外来归,扬鞭只共鸟争飞。”、“将军金甲夜不脱,半夜行军戈相拔。”从细节处写大背景、大场岑参边塞诗

面。岑诗多比喻和夸张,“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便是代表。岑参描写边塞风光的奇异,往往起到烘托的作用。“君不见走马川,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以恶劣的自然环境烘托战士的不畏艰险。岑参擅长的题材是七言歌行和七言绝句,如《逢入京使》:“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表达赴边塞时对家乡和亲友的思念,情真意切,反映了诗人情感生活及诗风深沉细腻的一面。

第五,在接受文学遗产的方式各有侧重:“高适的诗歌以继承为为,直追汉魏的特点比较明显,常用乐府旧题,如《行路难》、《出塞》、《燕歌行》等;岑参则变多于承,较多地溶注了六朝以来近体诗的志就,常常即事名篇,自创了《火山云歌》、《热海行》、《天山雪歌》、《白雪歌》等全新的歌行诗题,并多采用舒卷自如的七言歌体裁,已接近了杜甫等人的新题乐府。在今存安西、北庭的六十余首诗中,找不到一个乐府旧题。杜甫的《奉寄高常侍》说高适“方驾曹刘不啻过”,《寄岑嘉州》说岑参“谢眺每篇堪讽诵”就是对他们的准确评价,说明他们跟历史传统的并系。胡应麟的《<诗薮>内编卷二》说:“高黯淡之内,古意犹存;岑英发之中,唐体大著。”道出了两人在接受传统影响方面的差异。

三、高适和岑参边塞诗异同之因

高适、岑参这种不同风格的形成,并非偶然,而是他们的个人因素作为基础的。高适早期家境贫寒,青壮失意,年过四十尚事躬耕,曾经北上蓟门,漫游燕赵,想在边塞寻求报国立功的机会,结果没有找到出路。天宝十二年,开始涉足陇右(甘肃以东)。安史之乱爆发后,他间佐哥舒翰守潼关,还作为淮南节度使讨永王李的叛乱,接着又参加安史之乱,所官至四川节度使,集民权、兵权和财权于一身。但他的大多数优秀诗作都是在北上蓟门和漫游燕赵期间创作的。这期间高适以亲身的经历和体验,写了一些反映边塞情况的名作,如《塞上》、《蓟门五首》等。更重要的是这一段浪游失意生活,使他广泛地接触了社会现实,对他以后的思想和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由于他长期身处下层,对国事民情有较深入的体察,形成了他忧国忧民的比较深刻的思想。正因为如此,高适的抒写情志的边塞诗中,虽有表现其壮怀激烈之作,而更多的则是在豪壮中有深沉的忧虑和苦闷。有对于现实矛盾的冷静而深刻的认识。这在他前期的边塞诗和《燕歌行》中表现得最为明显,高适以政治家的眼光,去分析边防的问题,通过诗歌,用政论的笔调来表达自己对于战争的意见,这使得他的边塞诗主题常常具有不寻常的深刻性。在他的边塞诗中常常揭示边防政策的弊端,谴责军中的苦乐不平,讽刺将帅的无能和腐化,哀伤战士的痛苦和无为的牺牲,从而诉说自己边防政策的理想,在豪迈奔放中有苍凉悲壮之音,使得他的诗风不是轻扬而是质重。

岑参与高适一样,早岁孤寒贫,在社会上受到冷落,但也有安边立功之志,曾两度出塞,在两度出塞中,他先后做了安西节度使高仙芝的僚属和安西,北庭节度使封常清的僚属,特别是第二次出塞,由于已经经历边塞征战生活的磨练,而且这时的主帅超过计划常清原是岑参在安本幕府任职的同僚,诗人自觉受到了他的赏识和知遇,因此,情绪比较开朗和昂扬,他的那些著名的七言歌行,全都是在这期间他作的。诗人着重在对周围环境,对战争世界外观的审美、歌颂来加以描写。他完全是以诗人的敏感去细致地描写边塞风光和生活细节,想象丰富,有奇气,热情奔放,急促高亢,笔法多变化,反映生活的面也更为广阔。但岑参的眼光缺乏观察现实社会的深度和广度,使得他的诗有太多的自我色彩,而不能

【篇二】岑参边塞诗

浅析岑参的边塞诗

浅析岑参的边塞诗

解惠磊 082210215 08中文(2)班

边塞诗是盛唐塞上烽火摧开的一丛艺苑奇花,它的内容自然总是离不开反映战争、征戍,描写边地生活与风光,抒发与战争、征戍有关的离别之情,思乡之苦。岑参是唐代有代表性的边塞诗人。共有边塞诗70多首。其内容丰富多彩,从多方面反映了边塞生活。开拓了传统边塞诗的领域,真实地再现了当时边塞战士的生活以及西北边地异域风光和风俗人情,流露出高昂的爱国主义格调。

岑参边塞诗的思想内容:

第一、表达以身许国,勇于赴边的政治抱负。岑参和前人不同,曾先后担任右威卫录事参军、伊西北庭支度副使等军职,有长期的边塞生活体验,因此他的诗中对能够看到诗人远大的政治抱负和为国效力的豪迈之气,如他在《送人赴安西》诗中写道:

上马带胡钩,翩翩度陇头。小来思报国,不是爱封侯!

在《初过陇山途中呈宇文判官》诗里又写道:

一释过一释,骤骑如星流。平明发咸阳,暮到陇山头。陇水不刊听,呜咽令人愁。沙尘 扑马汗,雾露凝貂裘。西来谁家子,自道新封侯。„„

前诗写长安征人意气风发,斗志昂扬,奔赴安西;后者写宇文判官不畏风霜严寒,扬鞭催马,飞奔前方。着墨虽都不多,但两位中级将领忠心报国、雄姿英发的形象却跃然纸上。

第二、对边塞将士不畏艰险,英勇奋斗精神的热情歌颂。作者在诗中运用了大量的笔墨刻划出一群能征善战、威风凛凛的大将形象。比如《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中的封大夫:

匈奴草黄马正肥,金山西见烟尘飞,汉家大将西出师。将军金甲夜不脱,半夜行军戈相 拨,风头如刀面如割。马毛带雪汗气蒸,五花连钱旋作冰,幕中草檄砚水凝。虏骑闻之应胆慑,料知短兵不敢接,车师西门伫献捷!

诗的前三句写敌人马肥兵壮,声势浩大,以见敌人之强,用以反衬“汉家大将”比敌人更强。中间六句,以风猛、雪大、冰坚、天气严寒和环境险恕为背景,正面描写封常清不怕艰苦、雪夜行军,奇袭敌人的品质和谋略。末后三句,悬想敌人闻风丧胆,缴械投降,预示出征必然胜利。这样,通过企面描写与反面陪衬,把封常清叱咤风云、破虏杀敌的大将形象表现了出来。

再如“君不见走马川行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作者用反衬手法,极力渲染、夸张环境的恶劣,来突出边防将士的爱国精神。

第三、诗中描绘了祖国边疆奇异瑰丽的大好河山。在作者笔下,天山南北是荒凉的,但又是具有魅力的。作者在《过酒泉忆杜陵别业》里写道:

昨夜宿祁连,今朝过酒泉。黄沙西际海,白草北连天。

在《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里还写道:

君不见走马川行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 地石乱走!

作者用“西际海”和“黄入天”描写黄沙,生动地说明戈壁沙漠广表无垠,大风呼啸,飞沙走石,遮天蔽日,茫茫无际,这气势是何等雄伟;用“磨天涯”和“北连天”描写草原风.光,形象灿说明西北草原天连草,草粘天,天草一色,无边无缘,何等壮观!

第四、描写因长期战乱给人们带来的别离、征夫之恨,离妇之悲。如“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逢入京使》)正反映了久戌不归思乡心切复杂的思想感情。

第五、诗中既反映军中的光明面,也反映军中的黑暗面,这是岑参边塞诗的可贵之处。他在热情歌颂边防将士爱国主义精神的同时,也对当时军中的一些弊端进行了揭露。如《玉门

关盖将军歌》,便是对其豪奢生活作了真实的描写。只见其“暖屋绣帘红地炉,织成壁衣花氍 毹”。“灯前侍婢泻玉壶,金铛乱石野驼酥。”正反映了边将的骄盈跋扈。这与守边将士出生入死、以身许国豪迈气概形成鲜明对比。

第六、诗中抒发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如《西过渭州见渭水思秦月》中写到“平添两行泪,寄向故园流”,人往西去,水往东流,只把泪水寄托给渭水送到故乡;再如《安西馆中思长安》写到“塞花飘客泪,边柳挂乡愁”,不需任何解读,浓浓乡愁跃然纸上。

二、岑参边塞诗的艺术特征

(一)在写景中抒情,把抒情同写景有机地结合起来,达到情景交融的境界,这是岑参边塞诗的一大艺术特色。岑参边塞诗用得最多的是先景后情,即景抒情。比如《北庭作》:

秋雪春仍下,朝风夜不休。川知年四十,犹自未封侯。

《临桃客舍留别称四》:

客舍挑水赌,孤城胡雁飞。心知别君后,开口笑应稀。

每首都是前两句写景,后二句抒情。前诗用边塞风雪之大衬托作背四十岁犹未建功立业之苦;后者以聪噪的水声和孤城胡雁飞的凄凉景色,辛寸托作者因想到别后思念朋友之苦而难以入睡的情怀,也写得妙合无垠。

(二)岑参在诗中运用大量的白描手法或是用景物的陪衬、用意境的创造、.用直接间接的描绘烘托,真实生动地反映出艰苦、悲壮、雄奇、豪迈的战场生活场景。

在《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中,岑参运用白描手法写道:“四边伐鼓雪海涌,三军大呼阴山动。” 从正面着笔,写出了军队的声势和将士们的英雄形象。在景物的陪衬、意境的创造方面,《武威送刘单判官赴安西行营便呈高开府》一诗中写道:

“甲兵二百万,错落黄金光。扬旗拂昆仑,伐鼓展蒲昌。”

这里是以军威之盛赞颂统帅高仙芝的武功,祝高在此次战斗中旗开得胜。队伍浩荡,甲兵耀日,族旗蔽天,鼓声展地,绘声绘色、生动逼真地描画出唐军的声势与所向无敌的气概。统帅的韬略及其威武豪迈的英雄形象,虽未正面着笔,但从对威严整肃的军容的描写而充分地衬托了出来。

(三)语言清新俊秀,韵律灵活多变,不断地创新求奇,是岑参边塞诗的第三个艺术特色。唐人殷增说,“渗诗语奇体峻”。明人胡震亨《唐音癸签》卷五引张忠献的话说,参诗“语多造奇”。清人沈德潜说“参诗能作奇语,尤长于边塞”。由此可见,前人认为“奇”是岑.参边塞诗语言的最突出的特色。但他的语言之奇,不是“奇险”,而是奇逸、奇丽,或者俊奇。他的这种语言风格,是以通俗浅近的口语,俊秀挺拔的笔调为基础,通过奇特的想象,表现富有传奇色彩或童话般的生活而锻炼出来的,类似李清照词那样“用浅俗之语,发清新之思”。比如“桥跨千初危,路盘两崖窄”(《题铁门关楼》),“马汗踏成泥,朝驰几万蹄”(《宿铁关西馆》),“还家剑锋尽,出塞马蹄穿”(((送张都尉东归》,),“时来整六翩,一举凌苍夸”(《北庭贻宗学士道别》)。在这儿,作者用“跨千初危”和“盘两崖窄”,形容铁门关的险峻,用“驰几万蹄”,写浩浩荡荡的大军骑马飞奔的气势,用“剑锋尽”和“马蹄穿”写老将出生入死,身经百战,用“凌苍育”写报国志士渴望建功立业,青云直上的心理,这些语言是多么生动形象,多么雄伟俏丽!作者是善用比喻的。作者不仅善用比喻,还善用想象。比如“花扑征衣看似绣,云随去马色疑聪”(《青门歌送东台张判官》),是说落花扑到张判官身上,看上去像穿着绣花衣服一般,所乘的白马为流云遮映,远远望去像似青白色的了。这语言是多么清秀,想像又是何等奇妙!至于夸张语言的运用,更是多不经人道语。如以“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写白雪的晶莹洁白,以“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写风沙的凶猛流动,用“骑将猎向南山口,城南狐兔不复有,草头一点疾如飞,欲使苍鹰翻向后”。岑参边塞诗

(四)岑参边塞诗在用韵上是很有创造性的。他往往根据表达诗歌内容的需要,打 破旧的规矩,采取灵活多变的押韵方式。如《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一诗,作者为了表达强烈的爱国激情,除开头两句外,每三句一换韵,以急促的节奏,奔腾跳跃的气氛,表达了出征的速疾和紧张。再如《玉门关盖将军歌》,表面上虽有歌颂实则是讽刺盖将军骄奢淫逸生活的诗篇。全诗或三句一顿,或两句一顿,层次叠连,交错变化,加之句句押韵,一韵到底,抑扬顿挫,错落有致,既形成了诗的独特气势,更增强了诗的讽刺效果。可见岑参诗歌的用韵,或整齐,或多变,总是以表达诗歌的主旨为依据,使句法韵律服务于主题的需要。从而使他的诗作声情并茂,铿锵有力,给人以韵调高昂,气势雄伟的壮美感受。岑参边塞诗

岑参边塞诗在盛唐诗坛上卓然独辟蹊径,自成一家。他的边塞诗歌,为唐代诗歌艺术开辟了新的领城。在万紫千红的盛唐艺苑之中,是一束格外诱人的奇葩,在中国古典文学宝库中,是一份值得珍视的文化遗产。本文也只是简要的分析了岑参边塞诗创作在思想内容和艺术特征方面的成就。

【篇三】岑参边塞诗

岑参边塞诗的内容

岑参边塞诗的内容

岑参是唐代最著名的边塞诗人之一,六年的边塞生活,丰富了他边塞诗的创作题材;浪漫的诗风,使他的边塞诗达到了与众不同的艺术效果。由于对塞外风光有着亲身的体验和观察,他写下了一首首展示边塞独特风光的诗篇,天山雪、沙漠风、火焰山等在他的笔下呈现出异样的风采;他把景物描写和军营生活有机地结合在了一起,用环境的险恶衬托边塞将士的英勇无畏,歌颂了他们的爱国主义精神;他还写了许多思乡之作,表达了他对故乡和亲人浓浓的相思之情。

奇异壮丽的边塞风景

岑参边塞诗的特色及价值之一,在于诗人善于以广漠边塞的山水风物作为歌咏的意,构设奇异壮丽的意境,来挖掘庄严和美丽,并加以热烈歌颂,这是岑参诗歌的独到之处。以《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为例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犹著。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黪淡万里凝。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全诗句句咏雪,开篇奇突:“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未及白雪而先传风声,由风而见雪,因铺垫而富有气势。八月秋高,而胡地已是满天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用南国的春风和梨花来喻雪,把朔风严寒转化为绚丽烂漫、花团锦簇的景象来传感大雪纷飞的意境,清新诱人,可谓妙笔生花,读之无不叫绝,不愧为千古佳句。“忽如”显出雪来得急猛紧。由于诗人对祖国山河有着深沉的爱,才能精巧构思、浪漫想象。这明丽清秀的语言所描绘的美好意境,体现了诗人豪迈乐观与积极向上的精神,也给荒凉绝域中人们平添了多少温馨的希望!接着四句以奇寒中将士的感受写雪的威力。“散入珠帘湿罗幕,虎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犹著。”诗人对奇寒津津乐道,也是诗人“好奇”的表现。紧接着铺叙送别的场景,帐外“翰海阑干百丈冰,愁云黪淡万里凝。”这两句以夸张笔墨勾画塞外雪景,气势逼人。“黪淡”二字又为送别定下基调。帐内置酒送别,“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送客出军门,只见“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这里的描写也是一处奇

景:鲜艳的红旗在寒风中冻结,于是冷白的色调和暖红的色彩形成了鲜明的反衬,相映成趣;冻结的旗和漫天的飞雪一静一动形成反衬,在色彩鲜丽的画面中,凸出了奇寒的感觉。“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以景结情,含蓄委婉。大雪封山,山回路转,不见友人,只有雪上的马蹄印迹,伴随着诗人深情的目光,渐行渐远,仿佛在述说着一段魂牵梦绕的离情。至此,诗歌为我们留下了一个绵绵无期、悠悠不尽的千古艺术品味空间。在这首诗中,诗人由“雪”而开篇,由“雪”而归结,“雪”的意象细腻而有气势,鲜明而有色彩,表现出诗人敏锐的观察力和深切的感受力。全诗笔力矫健,既有大意挥洒,又有细节勾勒,既有真实摹写,又有浪漫想象,意象鲜明,意境独特,再现了边塞瑰丽的自然风光,实为边塞诗中的上乘之作。

激昂慷慨的爱国豪情

即是抒写了戍边将士捐躯卫国的浩然正气;抒写了诗人向往到边塞去建功立业,报效国家的豪情壮志。与其它诗人相比,岑参的边塞生活最长。在“侧身佐戎幕,敛任事边陲”、“终日风与雪,连天沙复山”、“终日见征战,连年闻鼓鼙”的艰苦岁月中,度过了一个又一个春秋,因而诗中也常反映出思乡思亲之情。“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逢入京使》),就是这种真情的动人刻画,内心活动挖掘得细腻而深刻。但是,岑参能够把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与对祖国的爱心系在一起,“万里奉王事,一身无所求。也知边塞苦,岂为妻子谋。”(《初过陇山途中呈宇文判官》)这种为理想和抱负执著追求的精神是他人所不及的。

赏析他的代表作

诗人抓住了典型环境和细节的描写,开篇“君不见,走马川行雪海边,平沙茫茫黄入天。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围绕“风”字落笔,描写出征的险恶环境:平沙莽莽,狂风夜吼,碎石乱飞,烘托大军压境;一个“吼”字,写出了“风”呼号咆哮,把“大如斗”的石头刮得满地乱走,真是惊天地、泣鬼神,一场即将展开的激烈战斗的紧张气氛跃然而出,这种反衬和夸张手法,太有艺术感染力了!接下来笔锋一转,写对方。“匈奴草黄马正肥,金山西见烟尘飞”。用“马正肥”写匈奴剽悍强劲;用远的处的“烟尘飞”写匈奴

进犯之急。描写精炼,让人回味无穷。“将军金甲夜不脱,半夜军行戈相拨”, 在此严寒漆黑之夜,足见军情之紧急;“戈相拨”,不时发出的兵戈相碰的铿锵之声,让人真切地感受到这是一支军纪的森严、号令严明的英勇军。“马毛带雪汗气蒸,五花连钱旋作冰,幕中草檄砚水凝”三句,加上上面“风头如刀面如割”,极力夸张渲染边塞大漠中环境和气候的恶劣,令人望而生畏,夜行军之苦是不言而喻的,烘托了将士们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豪情壮志;同时,连战马都感受到了临战的紧张气氛,“汗气蒸”,“旋作冰”对战马凝而又化,化而又凝的汗水的刻画,是诗人细致观察的结果。经过这样充分的烘托铺垫之后,人们自然会联想到:这难道不是一支无敌的军队吗?紧接着“虏骑闻之应胆慑,料知短兵不敢接,车师西门伫献捷。”洋溢了己方必胜的喜悦之情和诗人炽热的爱国精神。

描写边塞风习的诗歌

这里军营生活的环境是:“雨拂毡墙湿,风摇毳幕膻”(《首秋轮台》);将军幕府中的奢华生活的陈设是:“暖屋绣帘红地炉,织成壁衣花氍毹。灯前侍婢泻玉壶,金铛乱点野驼酥”(《玉门关盖将军歌》);这里的歌舞宴会的情景是:“琵琶长笛齐相和,羌儿胡雏齐唱歌,浑炙犁牛烹野驼,交河美酒金叵罗”(《酒泉太守席上醉后作》),“曼脸娇娥纤复浓,轻罗金缕花葱茏。回裙转袖若飞雪,左延右延生旋风”(《田使君美人舞如莲花北延歌》)。这些都是习于中原生活的岑参眼中的新鲜事物。更值得注意的是他诗中还反映了各族人之间互相来往,共同娱乐的动人情景:“军中置酒夜挝鼓,锦筵红烛月未午。花门将军善胡歌,叶河蕃王能汉语”(《与独孤渐道别长句兼呈严八侍御》);“九月天山风似刀,城南猎马缩寒毛。将军纵博场场胜,赌得单于貂鼠袍”(《赵将军歌》)。

在边塞怀土思亲的诗歌

如为后人传诵的《逢入京使》: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锺泪不干。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事情很平凡,而情意却很深厚,反映出久戌不归思乡心切复杂的思想感情。 但是,他的《发临洮将赴北庭留别》一诗:

闻说轮台路,年年见雪飞。春风曾不到,汉使亦应稀。白草通疏勒,青山过武威。勤王敢道远,私向梦中归。更表现了他把国事放在首位的动人心情。

反映多面军中生活的诗歌

他的诗中既反映军中的光明面,也反映军中的黑暗面,这是岑参边塞诗的可贵之处。他在热情歌颂边防将士爱国主义精神的同时,也对当时军中的一些弊端进行了揭露。如《玉门关盖将军歌》,便是对其豪奢生活作了真实的描写。只见其“暖屋绣帘红地炉,织成壁衣花氍 毹”。“灯前侍婢泻玉壶,金铛乱石野驼酥。”正反映了边将的骄盈跋扈。这与守边将士出生入死、以身许国豪迈气概形成鲜明对比。

岑参边塞诗在盛唐诗坛上卓然独辟蹊径,自成一家。他的边塞诗歌,为唐代诗歌艺术开辟了新的领城。在万紫千红的盛唐艺苑之中,是一束格外诱人的奇葩,在中国古典文学宝库中,是一份值得珍视的文化遗产。本文也只是简要的分析了岑参边塞诗创作在思想内容和艺术征方面的成就。

【篇四】岑参边塞诗

浅析岑参边塞诗的“奇”

岑参边塞诗“奇”

<摘要> 以边塞诗为题材的诗在唐代极为流行,盛唐时更加壮观。连绵的边塞战争及各民族之间的频繁交往,是孕育盛唐边塞诗歌的沃土。尤其从开元中期至“安史之乱”爆发的近三十年中,边境几乎是烽烟迭起,战事连连。火热的军旅生活,恢宏的战斗场面,都吸引了许多诗人的倾注力,激起了他们强烈的创作欲望。他们在体验大漠穷秋、孤城落日的边塞生活中,了解了戍卒的心理和边塞异样的风土人情 ,以引发创作的兴致。于是,以反映边塞战争、边塞生活、边塞风光为主题的“边塞诗歌”就产生了。其中岑参就是当时杰出的边塞诗人之一。 <关键词>岑参、边塞诗、奇 一、岑参边塞诗的特点 唐殷璠也认为:岑参边塞诗“语奇体峻,意亦造奇”,因此,悲壮奇丽是岑参边塞诗歌的风格特色。岑参的诗气势宏伟、想象丰富、色彩绚丽、热情澎湃,他更多地描绘了边塞奇丽多姿的生活;宋严羽认为:“高岑之诗悲壮,读之使人感慨。”①。雄奇瑰丽的浪漫色彩是岑参边塞诗的基调。对岑参边塞诗的艺术评价,历来不外“奇”、“壮”二字。即如陈铁民、侯忠义在《岑参集校注》前言中所概括:“岑诗发展变化的趋向是由‘奇'转向‘奇壮',并在第二次出塞时,最终完全形成‘奇壮'的独特风格。”②

(一)奇景

奇景即是描写对象的奇,岑参的边塞诗之所以能够在盛唐占有一席之地是因为其诗具有“异域色彩”。岑参笔下所描绘的边塞,让“异域色彩”显得格外浓厚。他的大部分边塞诗篇,描写的基本都是大漠、草原、雪海、火山。

比如描写火山:“赤焰烧虏云,炎氛蒸塞空。”(《经火山》)

描写荒原:“黄沙西际海,白草北连天。”(《过酒泉忆杜陵别业》)

描写边城欲雨:“片云过城头,黄鹂上戍楼。”(《武威春幕闻宇文判官使还已到晋昌》) 这些景,奇而不怪,异而不俗,是在现实景色的感受中提炼描绘出的具有高度审美理想的奇丽风光。直到现在其实的风格都对描绘边疆风景的诗歌产生着巨大影响。这些影响多表现在前面所述“异域色彩”的追求上。所以说岑参边塞诗最有特色的内容是对边塞风光的描写,充满新鲜的异域情调和浪漫的传奇色彩。他以独特的视角和神奇瑰丽

的诗笔艺术地再现了西域辽阔苍茫的自然景观、新奇独特的民族文化、和谐融洽的民族关系,为盛唐开拓出一个奇气溢出、充满异域情调的艺术天地。

(二)奇意

奇意即是即主观创作想象的奇。边塞生涯,戎马风尘,使诗人的豪情壮志得以淋漓挥洒。在那些奇景中,岑参注入了安边报国的宏愿。同时更重要的,他在艺术上越来越收不住想象的丝缰,刻意研磨奇情异趣。因此,他的边塞诗情景俱佳,写奇事,抒奇意,从客观主观两方面同时带给读者奇特华美的享受。比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一诗中: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这两句都把雪景写的很磅礴,奇情逸发,最让人惊叹的是他把落雪的场景比作千万株梨花开,不仅体现了边塞风光的神奇壮丽,而且体现了战士们不畏严寒的精神。这也是岑参边塞诗中的特点,像“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九月轮台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自不必说。还有“银山峡口风似箭,铁门关西月如练”;“看君马去疾如鸟”、“西头热海水如煮”等不可屈指数。这些诗句都显示了岑参诗风格的与众不同,就如(葛晓音所论的“开朗”、“新鲜”、“充沛”,都在岑参的边塞奇意中得到了展现。 (三)奇语

即是创作想象的奇,岑参的用语非常奇妙,如“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宝刀冻欲断”,这两句道出了奇寒,让人联想到铠甲都冻住了,战士们生存环境的恶劣。一个“断”字,真是奇得斩钉截铁,叩之有声。从中可以看出诗人面对飞沙走石、冰天雪地、严寒酷热的边塞环境,对边塞山川景物有一种独特的审美情趣。

二、岑参边塞诗为何有别与其他人

岑参的边塞诗主要表达了从军报国,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体现了其不畏艰苦、勇往直前的健康心态,正是因为这种精神使得他的边塞诗具有一种雄伟的壮美,这种壮美不是由于敌人力量而体现,它是由将士的献身精神所体现的,即使是面对黄沙漫漫、漫天大雪,还是冻断宝刀的奇寒,战士们都不畏艰巨。这种战胜了自然的精神使得岑参的诗具有一种别具一格的壮美。

并且岑参写边塞诗是经过实地考察,其诗特别讲究感性美,浪漫的想象,飘逸的描

写,寓情于景。在艺术风格上,岑诗善于观察,精于描绘,想象丰富、比喻新奇、夸张合理,雄奇瑰丽的浪漫色彩之中带着悲壮峭拔。④殷璠也说“岑参语奇体峻,意亦奇造”(《河岳英灵集》)。

参考文献:

① 严羽:“高岑之诗悲壮,读之使人感慨。”《沧浪诗话》

② 陈铁民、侯忠义:《岑参集校注》前言,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 ③ 葛晓音:《汉唐文学的嬗变》,北京大学出社,1990年版,第119页。 ④ 殷璠:“语奇体峻,意亦造奇”《河岳英灵集》

【篇五】岑参边塞诗

岑参边塞诗之新奇

龙源期刊网 .cn

岑参边塞诗之新奇

作者:崔旭庆

来源:《读写算·教研版》2012年第20期

摘 要:文人赴边为唐代边塞诗的繁荣提供了契机。岑参的赴边经历也为他写作大量优秀的边塞诗提供了可能。岑参边塞诗的纪实性、格调的雄浑远远超过其他诗人,对边塞奇异风光和对军中宴饮场面的详尽描写也是其他赴边诗人诗集中所未有过的。

关键词:岑参;边塞诗;新奇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20—070—01

唐朝是我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也是古典文学全面繁荣的时期。唐诗代表着我国古典诗歌的最高成就,名家辈出、众体兼具,形成了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局面。边塞诗在盛唐时代特别发达,并形成了一个不小的流派,有其特定的历史条件。以边塞题材入诗古已有之,汉东府中即有《出塞》、《入塞》、《关山月》等诗体,但都没有形成流派。其创作蔚为风尚,形成流派,则在盛唐,并形成了著名的边塞诗派,出现了像岑参、高适、王昌龄、李颀、崔颢等边塞诗人。其诗风兼融了建安风骨和秾丽哀怨的齐梁笔致,形成了慷慨壮丽的风格,洋溢着昂扬奋发的时代精神,对后世诗歌的发展有较大影响。岑参作为边塞诗的杰出代表,他开拓了边塞诗的广阔境界,取得了突出成就,历来受到高度评价。

岑参的诗“清新俊逸”、“语多造奇”。唐杜确《岑嘉州集序》中说:“每一篇绝笔,则人人传写,虽闾里士庶,戎夷蛮貊,莫不讽诵吟习焉”。他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多层面、多角度地反映了边塞的壮丽风光、风俗人情、征战场景、壮志雄心。这种传奇式的边塞从军生活、神异奇特的西域风光,是形成岑诗新奇峭丽风格的客观基础。而好奇的本性又是形成岑诗风格特色的主观条件。因此,“新奇、峭丽”是岑诗最显著的艺术特色。杜确称其诗:“属辟尚清,用意尚切。其有所得,多入佳境、回拔孤秀,出于常情。”指出了岑诗立意构思、遣词造境具有新奇、峭丽的特色。

一、与李白、李贺诗的比较

诗歌中言事之奇当推屈原,他的诗上天入地,役使万物,所言甚奇。受此影响,在唐诗中,李白的诗、李贺的诗都以奇闻名。岑参也受到屈原诗歌的影响,以新奇著称,但其诗的格调与二李大不相同。李白的诗奇而伟:“黄河西来绝昆仑,咆哮万里触龙门。”“噫吁戏,危乎高哉;蜀道之难于上青天。”这里主要应用了夸张,把本来雄伟的事物再加以夸张,构成一种逼人的气势和意境,风格奇伟。李贺的诗奇而诡。“昆仑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吴质不眠依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这里主要应用了想象,把本来难以体现的事物想象为某种形象,构成一种扑朔迷离的意境,风格奇诡。岑参边塞诗中言事之奇,虽也运用了夸张和想象,但却根植于生活现实的土壤中,是边塞生活的真实表

【篇六】岑参边塞诗

北庭与岑参的边塞诗

北庭与岑参的边塞诗岑参边塞诗

岑参是中国文学史上最有名的边塞诗人之一,一生作诗400余首,其中边塞诗有50 余首,与北庭有关的30多首。有《岑嘉州集》传世。

隋代至唐朝的历史发展中,由于边境战争频繁,疆土扩大,民族经济文化的交流日益广泛,人们对边塞生活渐渐关心,对边塞的了解也日渐深入,对边塞不仅不感到荒凉可怕,而且还感到新奇。一部分仕途失意的文人,也把立功边塞当做求取功名的新出路,在这种历史条件下,边塞诗不断增多。到盛唐时期,边塞生活已经成为人们共同注意的主题。在这方面成就最高的是对边塞生活深切体验的高适和岑参。

岑参祖籍江陵,生于唐玄宗开元四年(公元716),出生地在仙州(今河南叶县),后迁居颍州(今河南登封县),卒于唐代宗大历五年(770)。岑参出身与官僚家庭,曾祖父,伯祖父,伯父都做过宰相,父亲岑植也曾做过仙州和晋州刺史。

岑参5岁读书,9岁开始喂文。15岁时,父亲逝世,家道衰落,只要依靠兄长生活。他遍览经史,以文章著称一时,每出一篇,人们都传颂学习。20岁时来到长安,曾献书阙下,希望得到唐玄宗的重视,但没有结果。此后往返长安洛阳之间,也曾北游河朔,“蹉跎十年”。29岁时(天宝三年)考取进士,得到一个曹参军的小官。

岑参两度远赴边塞。

第一次出塞是在天宝八年(749)。时任安西四镇节度使的高仙芝慕岑参诗名,举荐其为右威卫录事参军,在他的幕府中掌书记。岑参在《初过陇山途中呈宇文判官》一诗中写道:“万里奉王事,一身无所求,也只塞恒苦,岂威妻子谋?”可见他当时的雄心,想在边庭建立功业,施展抱负。但这次出塞并不令他满意,天宝十年秋天,岑参回到长安。

岑参二度出塞实在天宝十三年,时封常清出任北庭都护,伊西节度使,瀚海军使,举荐岑参为大理评事,摄监察御史,充任安西北庭节度判官,岑参便来到北庭,供职于封常清幕府。次年,安史之乱爆发,封常清奉诏东归,岑参赴轮台任伊西北庭之度副使,至肃宗至德二年东返回朝。在这段时间里,岑参诗歌创作十分丰富,大量的精彩的边塞诗都成于此时,其中有30多首关于北庭的诗篇。如《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热海行送催待御还京》《陪封大夫宴瀚海亭纳凉》《北庭贻宗学士道别》《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等,或写将士勇往直前,转战于扬沙石飞的雪海之上,或写半夜行军不畏艰难困苦,敌军闻之胆寒,或写幕府的清闲生活与壮志未酬的惆怅,或写边塞送故人,展示边疆的壮丽风光。

岑参在《北庭西郊封侯大夫受降回军献上》一诗中,描写了当时唐军的声威:“胡地苜蓿美,轮台征马肥。大夫讨匈奴,前月西出师。甲兵未得战,降虏来如归。棠驼何连连?穹帐亦累累。阴山烽火灭,剑水羽书稀。却笑霍螵姚,区区徒尔为。”

《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是岑参边塞诗中的杰出代表:“君不见走马川行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 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将军金甲夜不脱,半夜军行戈相拨,风头如刀面如割。”“ 虏骑闻之应胆慑,料知短兵不敢接,车师西门伫献捷。”封常清出兵征讨,岑参写此诗送行,诗中用反衬手法,着力渲染了恶劣的自然环境,生动的表现了唐军军威,突出大军不畏艰险的精神,预示着必胜的声势。

《白雪松武判官归京》尤为脍炙人口:“北风卷地百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这首诗写军幕中的和平生活,写雪景最具新奇,化凛冽为温润,有一种蓬勃浓郁,春意盎然的感觉。岑参诗的特点是意奇语奇,尤其是边塞之作,新奇含蓄。如果说《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奇而

壮,侧重表现风沙的猛烈,人物的豪迈,给人以雄浑壮美之感,而这首诗则奇而婉,侧重表现边塞绮丽瑰异的风光,给人以清闲佼逸之感。把送别诗写的如此婉转,色彩鲜明,正是诗人浪漫乐观的本色体现。

岑参在北庭任职时间比较长,对戍边军旅生活,边地自然风貌,西北少数民族的文化风俗都有深刻的体验。天宝十三年,封常清被召入朝,令岑参留在北庭,领伊西北庭支度副使之职。诗人在《发临洮将赴北庭留别》中写道:“闻说轮台路,连年见雪飞。春风曾不到,汉使亦应稀。白草通疏勒,青山过武威。勤王敢道远,私向梦中归。”北庭虽然遥远艰苦,很少有汉使到这里逗留,但是为了戍边卫国,勤王立业,就不觉得遥远艰苦了。

诗人尚有不少真实的描写北庭地区的地理位置,自然风光,壮丽景观,军士生活,以及各民族人民互相往来的诗作。在《北庭作》中,诗人以流畅饱满的文思写道:“孤城天北畔,绝域海西头。秋雪春仍下,朝风夜不休。”诗人登北庭北楼而扶笔写道:二庭近西海,六月秋风来,日暮上北庭,杀气凝不开。”在诗人笔下,北庭地区各族人民和睦友好,互相往来的情景是:“细管杂青丝,千杯倒接蘺。”“座参殊俗语,乐杂异方声。”北庭都护府的民俗民情,壮丽景致是:“唱歌江鸟没,吹笛岸边香,酒影接新月,滩声聒夕阳。”这里的将士仰慕的是:“将军纵博场场胜,赌得单于貂鼠袍。”将士们对建功立业的态度及豪情壮志是:“功名只向马上求,真是英雄一丈夫。”在北庭,诗人盼望平息战乱,维护祖国统一,使人民过上“边城寂无声”的生活。面对当时情势,诗人的人生理想是:“早知安边计,未尽平生怀。”是边塞为诗人提供了驰骋才华的广阔天地,诗人也为塞外边陲留下了永志不灭的历史记录。这些诗作不仅有极高的文学价值,而且为研究西域历史及考证北庭地区的诸多历史情况提供了佐证。

岑参从西域回朝后,得到裴荐杜甫等人的推荐,被任为右补阙,后转起居舍人。因“频上封章,指述权贵”遭贬。代宗宝应元年曾作为天下兵马元帅雍王李适幕府掌书记参加讨伐史朝义,不久又回长安任职,代宗永元年出任嘉州刺史,因西蜀起乱,两年后始赴任所。在嘉州只呆了一年左右,便罢了官,东归不成,旅寓成都,大历五年病死于成都旅舍。

岑参的诗歌,富有浪漫主义,气势雄伟,想象丰富,色彩绚丽。他的好奇的思想性格,使他的边塞诗显出情异彩的艺术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