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黛玉人物评论

时间:2021-11-01 23:03:43 1000字

篇一:《红楼梦人物赏析林黛玉》

红楼梦人物赏析林黛玉

本是云雾一株草,奈何因缘落凡尘。

只待为君泪流尽,不负红楼一场梦。

林黛玉这个人物在读者心中的影响与贾宝玉几乎是等同的。她是作者精心塑造的另一封建贵族阶级的叛逆者,每次读完《红楼梦》,她都能引起我的深深思考,她用她的敏感多疑,用她的反抗,她的痛苦和眼泪,甚至用她的爱情来反抗统治阶级的压迫。但同时在她身上又存在不少弱点。

因为林黛玉的家世、出身,她在最根本点上所表现的是一个贵族阶级的小组。在探春理家之后,黛玉评论说:“要这样才好。咱们家里也太花费了。我虽不管事,心里每常闲了替算著,出的多,进的少,如今若不省俭,必致后手不接。”O六十二回)可见她对于自己是属于贵族阶级,对于与自己休戚相关的贾家贵族的命运也是异常关心的。当湘云等人说一个扮小旦的伶人模样很象林黛玉时,她是很气恼的。“黛玉冷笑道....我原是给你们取笑儿的,拿着我比戏子,给众人取笑!”(二十二回)这里不仅是由于她使“小性儿”,而更重要的是在于:她在自己和社会地位低*的人们----例如伶人--- 之间划下了一道深深的鸿沟。从而认为把自己与这类人相比,是对自己的一种侮辱。这里,她的阶级优越感表现的很突出。

另一方面,她的性格中虽然存在着叛逆因素,但也并不是说她就一味地与封建阶级抗争。在宝玉的叛逆思想与封建传统观念冲突,矛盾最激化的时候----宝玉挨打时,黛玉却在宝玉被打后劝她:“你从此

可都改了罢!”(三十四)在这里,黛玉劝宝玉时所凭借的是怎样的一种想法呢?还有,她偶而说了两句《牡丹亭》和《西厢记》的曲文,被宝钗听到了,宝钗就对她作了长篇封建论教的说教。黛玉对此不但没有反感,而且“心下暗服”(四十二回)从此变得眼宝钗非常亲密。那么这里黛玉又是凭借怎样的一种思想来对等待宝钗的劝告呢?显然,在黛玉性格中,封建传统观念是与叛逆因素并存的。

林黛玉的性格与她所生长的环境有着很密切的关系。由于她出身在贵族世家,自幼受父母的痛爱,因此养成了她贵族小姐的性格也就不足为怪了。不过,在她性格中最突出的一点也就是她对封建礼教的叛逆。

林黛玉出身于世袭侯爵的“清贵之家”。由于生活在思想最先到达的,思想环境比较开放的南方,加之父母钟爱,把她当作男孩来培养教育,使得她的思想比较开放,才华横溢。后由父母早丧,她寄居到每日每时都发生仇恨、倾轧、争夺、欺诈的“本也难站”的贾府内。“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一家子亲骨肉,一个个象乌眼鸡似的,奶恨不得你吃了我,我吃了你”。在这样一种险恶的环境下,黛玉得不到一点欢乐幸福。但同时,险恶的环境也培育了她的叛逆性格。她永远也学不会薛宝钗的处事圆滑,也学不会讨好封建统治大家长。她眼里揉不得沙子,心里装不下尖埃。无视“温柔郭厚”的封建规范的存在。她用她那“比刀子还厉害”的言语对贵族家庭中种种黑暗和丑行揭露和嘲讽。我们常说,黛玉是任性、多疑、敏感、小心眼的。但其实我们应该看到,她正是用她这种独特的方式来反抗封建礼教的

束缚的。

除此之外,林黛玉还直接反抗封建礼教。薜宝钗曾经一本正经地向她宣扬:“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封建信条,她丝毫没有放在心上,她才华横溢,写诗做赋不让须眉。而且她还和宝玉有着同样的爱好,最爱看诸如《西厢记》、《牡丹亭》这类“移人心性”的“杂书”。她的这种蔑视封建礼教的庸俗,诅咒八股功名的虚伪,从来不劝宝玉为官做宦,从来不用“仕途经济”一类的“混帐话”去劝说宝玉,因而深得宝玉敬重,被宝玉视为“知已”。他们的这种共通点也成了他们爱情的共同基础。

但可悲的是宝黛玉之间的爱情注定是一场悲剧。顽固的封建礼教是不充许他们之间的爱情存在的。于是嫌弃她的多病之身和小家子性儿为由,一次次地向她们的爱情发出警告。从“金玉良缘”到“慧紫鹃情辞试莽玉”再到“晴雯之死。”最终在“抄检大观园”时达到了爱情的毁灭阶段。在这场灾难中,司棋、芳官、四儿等先后做了牺牲品。就连“眉眼儿象林妹妹”的晴雯也在重病时被强赶出了大观园,最后含屈而死。这里封建势力彻底抛弃黛玉的讯号。从此黛玉的状况每日愈下,就连重病将死也乏人问津。美好的理想最终是毁灭了,黛玉赢得了爱情却无法得到美满的婚姻。

林黛玉的艺术形象深入人心,打动了读者,令人同情。但这个形象同时又是鲜活的。她那纷繁复杂的性格,明显的弱点,和敢于反抗、追求爱情的鲜明个性组成了一个活生生的个体。使我们感到,她就我们所熟识的人,是为我们深深喜爱的人。

附:

葬花辞(林黛玉)

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

游丝软系飘春树,落絮轻沾扑绣帘。

闺中女儿惜春暮,愁绪满怀无释处.

手把花锄出绣闺,忍踏落花来复去?

柳丝榆英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

桃李明年能再发,明年闺中知有谁?

三月香巢初垒成,梁间燕子太无情。

明年花发虽可啄,却不道人去梁空巢也倾。

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

明媚鲜研能几时,一朝飘泊难寻觅。

花开易见落难寻,阶前愁杀葬花人。

独倚花锄泪暗洒,洒上空枝见血痕。

杜鹃无语正黄昏,荷锄归去掩重门.

青灯照壁入初睡,冷雨敲窗被未温。

怪依底事倍伤神,半为怜春半恼春:

怜春忽至恼忽去,至又无言去不闻。

昨宵庭外悲歌发,知是花魂与鸟魂?

花魂鸟魂总难留,鸟自无言花自羞。

愿依胁下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

天尽头,何处有香丘?

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杯净土掩风流。

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

尔今死去依收葬,未卜依身何日丧?

依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依知是谁?

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

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

枉凝眉

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着他;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虚化?一个枉自嗟呀,一个空劳牵挂。一个是水中月,一个是镜中花。想眼中能有多少泪珠儿,怎经得秋流到冬尽,春流到夏!

篇二:《浅谈林黛玉的人物形象》

浅谈林黛玉的人物形象

撰写者:刘慧玲 导师:徐文新

[摘要]:《红楼梦》是我国四大名著之一,而林黛玉是《红楼梦》中最重要的人物形象之一,那多年来,《红楼梦》的研究者对她的评价可以说是有褒有贬,各执一词。曹雪芹在《红楼梦》中把林黛玉塑造成了一个独具灵性,异常聪颖而偏有多难命运的“可怜人”形象。作者倾注在这个形象身上的审美情趣,不仅在于她的内慧外秀的气质,更在于显示前卫的女权理想与封建伦理的对撞。本文主要从林黛玉的内在气质秉性、高尚的精神品格和叛逆精神等方面来探究分析这个富有诗意和理想色彩的悲剧形象人物。

[关键词]:气质个性 精神品格 叛逆精神

《红楼梦》是作者曹雪芹于1784年写成的经典巨著,全书一百二十回,组织了大大小小的故事,描写的无休无止的斗争。主要以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为主线,描写了“贾、史、王、薛”四大家庭的盛衰之路。全书呈高度现实主义的悲剧结构,上半部写“备记风月繁华之盛”,下

【1】半部写“树倒猢狲散”的衰败局面。《红楼梦》打着“无材补天”,“深自忏悔”的旗号,对封建

末世腐朽的经济基础和全部上层建筑作了全面的、无可辩驳的否定,热烈而又隐晦地歌颂封建制

【3】度的叛逆者、奴隶们、市民子女。毛泽东称它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鲁迅说:“传统

[4][5]的思想和写法都打破了”。冯其庸大唱“大哉《红楼梦》,再论一千年”。可以说,《红楼梦》

是中国古今第一奇书,是中国古典小说的金字塔,也是中国古典小说中一部最优秀的现实主义文学巨著。

在《红楼梦》中,薛宝钗、史湘云、林黛玉可以说是作者着力刻画的三位女主角,早期红学研究中扬黛抑钗的多,以后有钗黛互补说,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人推崇薛宝钗,林黛玉倒越来越不合时宜,但从作者曹雪芹创作人物的初衷来年,似乎对林黛玉这个人物形象更加情有独钟,也是他精神情感的归依和指向。她是一个被艺术化、理想化的人物形象,姿容绝丽、才华出众。作者曹雪芹安排林黛玉住在潇湘馆,也是对林黛玉性格的一种象征,翠竹象征的是一种不屈不挠的可贵品质,高洁中带着儒雅,含蓄里透着活力。因此有“潇湘妃子”一称,这也是是曹雪芹对她的一种神仙般的仰慕。因此,林黛玉这一艺术形象,烙上了作者挥之不去的理想主义的唯美情绪。然而,她孤僻多疑,身世凄惨,以及体弱多病,再加上封建礼数的约束,因此决定了她的一生的悲剧命运。

《红楼梦》自诞生至今,已近两个半世纪,人们对红楼梦的评论也进行了二百多年,而随着《红楼梦》的走向世界,林黛玉这一形象也越来越为各种不同肤色、文化的人所了解。她的美丽、纯情,她的眼泪和悲剧命运,深深地吸引着读者、感动着善良的人们。因此,林黛玉一直是备受学人关注的红楼女性形象之一,但林黛玉形象的本质特点至今仍无一致意见。由此可见,黛玉这个人物形象有着巨大的魅力。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对林黛玉的形象进行分析。

一、林黛玉独特的气质个性

(一)绝美容颜

林黛玉容颜娇美,且天生一般神韵。作者为了塑造林黛玉这一纯美形象,在她的外貌描写上确实是深思熟虑,苦心孤诣,匠心独运。

“两弯似蹙非蹙笼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似娇花照水,行动如弱柳挟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1],寥寥几笔就把林黛玉之美推至一个高度。

作者还通过了王熙凤的赞扬和贾宝玉眼中所见描绘了她天仙似的美貌,王熙凤称赞林黛玉“天下竟有这样标致人儿!我今日才算看见了!„„”[1],王熙凤本是一个模样标致、言谈爽利、心机深细之人,她自己标致不说,就府中的众姐妹也是不同一般,所以,她说的“竟”、“ 我今日才算看见了!”就显出林黛玉容貌的绝美。

贾宝玉形容林黛玉更是“袅袅婷婷的女儿”、“神仙似的妹妹”[1], 婉转风流,娇美动人,身上有一种说不出的韵味,深深打动着他的心,他的评价又把林黛玉的美推至了一个高度,使之超越了几千年来的传统美人形象,因此,林黛玉绝美的容颜也引起了后人的无限遐思。

(二)聪慧心智

林黛玉秀外慧中,兰心慧质,是不可多得的聪慧女子。

“心较比干多一窍”[1]是《红楼梦》中对林黛玉的另一番描写,比干是商朝能臣直臣,传说他的心是“七窍玲珑心”,只有聪颖、悟性高的人才有七窍玲珑心,而说林黛玉心较比干多一窍是以夸张的说法说她比比干还聪明,以此来突出她的冰雪聪明。

“言语举止另是一样,不与凡女子相同”[1]是林黛玉的蒙师贾雨村对她的评价,在古代社会都是男尊女卑,女子读书甚少,而林黛玉能够得到蒙师如此高的评价,也正是因为她的聪慧使得贾雨村对这个女学生刮目相看。

林黛玉从小就慧智兰心,初到荣国府时,我们看到林黛玉留神地观看着一切,彬彬有礼地应接着一切。她之所以有如此举动,是因为她一直谨记着母亲生前的嘱咐:“外祖母家与别人家不同”

[1],因此,她“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要多说一句话,不可多行一步路,恐被人耻笑了去。”[1]她总是眼看心想,暗暗审视,才使得她的言行举止适份合度。

她的聪慧还体现在诗作方面,她诗思敏捷,别人写诗,总是苦思冥想,而她却一挥而就。她

[1]对贾宝玉说:“你能过目成诵,我就不能一目十行?”的确。林黛玉的聪明在大观园里是有名的

[6]。

由于黛玉心智聪慧,又加之她寄人篱下的生活处境,就使她变得非常的敏感,甚至有些病态。 周瑞家送宫花,最后送到林黛玉那儿,她只就贾宝玉手中看了一看这宫制堆纱新巧的假花儿.,便问道:"是单送我一人的,还是别的姑娘们都有呢?"[1]只因周瑞家说道"各位都有了,这两枝是姑娘的了。"[1]林黛玉便冷笑道:"我就知道,别人不挑剩下的也不给我。"[1]这一段林黛玉的语言给人一种“小心眼”的印象。但是,如果我们联想到她的身世处境,想到她极强的自尊心,就会觉得这是非常自然的。

(三)率真胸怀

林黛玉的美不仅在于外表的美,而更在于她所透视出的不同一般的内在美。这种内在美,首先来自她性格里没有受封建世俗所污染的率真和纯洁。在很多人看来,林黛玉是一个心胸狭窄、尖酸刻薄、爱使小性儿的女子,其实不然,其实这是林黛玉率真个性的表达。她爱哭就哭,爱恼就恼,心里想什么,嘴里就说什么,从不虚假、掩饰和矫揉造作,完全忽视于周围事物所引起的反映,无视于世俗人心的厉害,更不计算事情后果及其可能带给自己的种种利害得失,只是一往纯真地去面向现实、面向人生[6]。

黛玉初进贾府,就发现这个赫赫扬扬的贵族之家,表面上人人看起来是异常热情,实则人与人之间到处是虚伪、做作、倾轧和陷害,这些让她从心底里感到反感。尤其是大家对老祖宗的讨好,只不过是大家对全府最高权威的一种奉承和巴结,所以她不仅不愿扭曲自己的真实感情,违心地去讨好、迎合以老祖宗为首的封建家长们的喜爱,而且还一味地任着自己的性子,做出一系列违背家长心愿的事情,这样就必然会逐渐失去以老祖宗为首的封建家长们的欢心。

林黛玉的率真虽然使得贾府中位高权重的家长们对她极度不满,但却赢得了普通人的喜爱。她对待紫娟亲如姐妹,情同骨肉,诚挚的友情感人至深。香菱学诗,薛宝钗讥她“得陇望蜀”,极为厌烦;而林黛玉却极为热诚,不仅细心教她,还把自己的诗集珍本借给香菱学习参考,堪称“诲人不倦”。林黛玉不仅对朋友坦诚,即使对自己的情敌也一样,她和宝钗本为情敌,无嫌犹猜,但在薛宝钗对她略表关怀,予以“训导”之后,她便开诚布公,肝胆相照,向薛宝钗掏出心窝子的话,并引咎自责,由此,可以看出她的天真笃实。

黛玉的这种率真还反映在她对爱情和婚姻问题的态度上。宝玉和黛玉他们在长期“耳鬓厮磨”的相互了解过程中,宝玉身上的那种和世俗格格不入的思想、性格、情趣和气质深深地吸引了她,正由于两人极为相似的性格,才使得他们逐渐碰撞出了爱情火花,而黛玉对爱情专一、真挚、热切的态度,与当时世俗社会里大量存在于异性之间的虚伪、做作、朝三暮四、轻率玩弄的感情形成了强烈的对照,显示出了她独有的纯真和美丽。

(四)诗人气质

林黛玉的美,还表现在她浓郁的诗人气质方面。曹雪芹笔下的林黛玉是一个诗化了的才女,曹雪芹似乎有意将历代才女如薛涛、李清照等人的某些特点,融进林黛玉的性格。林黛玉小小年纪不仅学了《四书》、《五经》、诸子百家之类,而且对诗词歌赋及戏剧小说之类尤为爱好。对于李、杜、王、孟以及李商隐、陆游等人的作品,不仅熟读成诵,且有研究体会。除此之外,她还善鼓琴,亦识谱。

其实,我们通过观察她的言行举止和追求向往,也可以感觉出她是一个实实在在富有诗人气质的少女,这倒并不因为她能做诗而且能做出好诗。在大观园里,她与薛宝钗可谓“双峰对峙,二水分流”,远远高于诸群钗,二人都具有很高的才气,但我们在薛宝钗身上却看不到半点诗人气质,其主要在于她们的思想追求、生活情趣和精神气质几方面不同,宝钗城府甚深,心机太重,所以无法体现出诗人的气质,而黛玉各方面都洋溢着一股强烈的诗情画意。

其次,我们也可以观察黛玉的住所,无一不透出诗的韵味。刘姥姥二进荣国府时,老祖宗带着她参观大观园,当进入黛玉闺房时,她的一个突出感受是:“这哪像个小姐的绣房,竟比那上等

[1]的书房还好。”见到的是“窗下案上设着笔砚,又见书架上磊着满满的书”[1]。这就是黛玉所居

住的超尘脱俗的潇湘馆,因此,作者曹雪芹也冠以了黛玉一个诗一样的雅号“潇湘妃子”。

这些仅仅是外在所表现出的诗一般的气质,更重要体现出林黛玉诗一般气质的还在于她超高造诣的诗作创作。诗社每次赛诗,她的诗作往往为众人所推崇、所欣赏,因而不断夺魁。这是因为她有极其敏锐的感受力,丰富奇特的想象力以及融情于景的渗透力;即使一草一木,一山一石等极平凡的事物,她只要触动,立即就产生丰富的想象、新奇的构思和独特的感受和见解。

在林黛玉众多的美好诗篇里,当首推那首脍炙人口的《葬花吟》,这首诗最能展示作者心灵、气韵。“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 游丝软系飘香榭,落絮轻沾扑绣帘。 „„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1]这首诗以花自喻,是林黛玉感叹身世遭遇的全部哀音。全诗以丰富的想象,缤纷而暗淡的画面和浓烈忧伤的情调,展示了作者复杂的内心世界,透露出了一股强烈的抑郁不平之气:其中有对世态炎凉的愤懑;有对世俗罪恶的揭露;有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更有在自由不可获得时,誓不向世俗屈服的傲岸不屈的高尚情操。正是这些有力地撞击着读者的心灵,使黛玉这形象更富有慑人心魄的艺术魅力。

黛玉爱做诗也会做诗,她通过诗歌去抒发情怀、寄托意志,从而向人们袒露出自己独特的思想、情趣和精神气质。诗里表现了她独立不阿的人格,诗了她美丽圣洁的灵魂,诗使她具有一种迷人的艺术光辉,可以说,如果没有了诗,也就没有了林黛玉。

二、林黛玉高尚的精神品格

(一)执著的爱情

在《红楼梦》的爱情画卷中,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是最美最动人的,但他们的爱情却是一场悲剧,这悲剧的根源就在于对爱情的执著。

他们是“情痴”“情种”的代表,他们不但有天生的美色,而且还具有男女之间完美爱情所具有的心灵的默契。这种精神层次的、高品质的爱情,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是难能可贵的,她和贾宝玉的爱情是一种新型的、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属于未来的爱情。因此,这样的爱情遭到了当时{林黛玉人物评论}.

社会的强烈抵触,从而造成了他们爱情悲剧的形成。

在贾宝玉和林黛玉从小到大,从友谊到爱恋的过程中,他们彼此都“不是为自己而存在和生活,不是为自己而操心,而是在另一个人身上找到自己存在的根源,同时也只有在另一个身上才能完全享受他自己”。

林黛玉本是一个“情痴”、“情种”,她为爱情而生,为爱情而死,爱情是她的生命所系。林黛玉看中贾宝玉的不是他贵公子的身份和贾府继承人的地位,对当“宝二奶奶”,林黛玉也并不热衷。宝玉吸引黛玉的是他和世俗格格不入的思想、性格、情趣和气质,正是情感志趣的相投和思想认识的一致,才达到了心灵的契合,也就是“心有灵犀一点通”。这些使黛玉在这个为她所厌恶的庸俗、势利的环境里,寻找到了自己真正的知己,从而感到莫大的欣慰,因此,她对贾宝玉爱得真诚,爱得执著,始终如一。

但她和宝玉的恋爱过程远不是顺当和一帆风顺的。其中经历了种种曲折、矛盾和痛苦。在一段时间里,他们每每“或喜或怒,变尽法子,暗中试探”,结果不免发生误会,闹点别扭。她虽忍受着“金玉良缘”的巨大压力,却一往情深,执著地爱着宝玉,不把世俗的婚姻原则放在眼里。正是在这充满欢乐与忧愁、幸福与痛苦的生活中,在真诚相爱与假意试探中,不仅培养了他们彼此的感情,而且了解了彼此的心,形成了共同的生活理想。她与贾宝玉生死与共的爱情,他们所实践过的爱情原则,将与日月争锋,与天地共存,将给予不同时代的读者以生活的启示和美的享受。

(二)叛逆的精神

在整部《红楼梦》中,描写最激动人心、催人泪下的还是林黛玉的叛逆者的悲剧性格。在“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封建社会,林黛玉不仅才情横溢,学识渊博,而且又是那样如饥似渴地阅读“性灵之学”和描写爱情的脚本杂剧,那样如醉如痴地沉浸在艺术的境界,加之她的性格特征,使得她对世俗的看法与众姐妹不同,才使得她的言语和行为在别人眼里是个另类。

“孤标傲世偕谁隐?一样开花为底迟?”[1]是黛玉在她的《问菊》诗里所写的一句,诗中虽然问的是菊花,其实正是她自己思想性格的写照。孤标指的是超群出众的丰采;傲世指的是不与卑污世风同流合污的性格,从这里也可以看出她的高贵品格和痛苦灵魂。 在她的身上闪耀着追求个性解放、争取婚姻自由的民主主义思想的光辉。在《五美吟》中,她读完绿珠一文“瓦砾明珠一例抛,何曾石尉重娇娆?都缘顽福前生造,更有同归慰寂寥。”觉得绿珠为石崇殉葬不值;而在红拂一文 “长揖雄谈态自殊,美人巨眼识穷途。尸居余气杨公幕,岂得羁縻女丈夫?”中又赞扬了红拂私奔的壮举;在酒筵上,她熟记《西厢记》、《牡丹亭》中的一些片段,甚至还将其引为酒令,在这样的封建时代里,她的认同跟当时的人们的认同截然相反,因此,她的举止在当时的家长们看来是一种对封建礼教的叛逆[7]。

“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1]是她另一首诗《咏白海棠》中的一句,诗中所歌颂的白海棠的纯洁,富有反抗精神也是她自己性格的描绘。贾宝玉在众多异性中唯独看中了林黛玉,正是他爱林黛玉的这种性格。林黛玉也正因为具有这样性格,像菊花一样,不在群芳争艳的春天开放,显示了她的超群脱俗的特点[2]。

对于贾府的“混世魔王”、“祸胎孽根”、贰臣逆子贾宝玉,林黛玉同样是引为知音,结为同心,从思想到行动都对他予以支持。封建社会,如果男女之间私下产生爱意,便被视为大逆不道,为社会所不容,她冲破了“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封建礼数的束缚,大胆地追求着恋爱自由、婚姻自由,体现了思想上的叛逆性和进步性。她也正是因为这种叛逆精神而成为时代的悲剧,成为封建礼教的牺牲品[7]。

林黛玉不喜做官之人,因为做官的人都很假,因此,在大观园里,林黛玉从不劝宝玉走“仕

途经济”之道,这也是其叛逆性的表现之一。在小说第三十二回中,湘云劝说宝玉多会会达官贵人,不要成天混在女孩子堆里,宝玉当即说:“姑娘请别的姊妹屋里从了,我这里便污了你们”[1],接下来又称赞林黛玉说 “林妹妹从来说过这些混帐话不曾 ?若她也说过这些混帐话,我早和她生分了”[1],可见林黛玉从不说这些“混帐话”,所以“宝玉深敬黛玉”。林黛玉的这种做法实质上就是否定了封建主义的人生道路,否定了地主阶级的政权。

我们从与生俱来的独特个性气质及高尚的精神品格两方面简单分析了林黛玉这个人物形象,纵观她的一生,我们不难发现,林黛玉不仅是一位美女,而且是一位才女,在德才皆具的情况下,本应是个成功的女性,但在封建社会大家族里生活的她,个性张扬,率真坦荡,执著追求高尚品质爱情,这对于一个“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封建社会,她所具有的双重特性,反而成了她的障碍,这样显得她与封建社会的大家闺秀大相径庭,所以,在大观园,她是一个特立独行的人物。

她的身上体现出一种前卫的、进步的民生思想,而这种进步在当时社会却被认为是叛逆的,是被礼数所不容的,更加之她和贾宝玉的爱情,由于违背封建礼数的章法,所以她的行为引起了封建家长们的强烈不满,甚至作为一个异类,因此,在这样一个传统的社会里,她的“特立独行”必将注定她的失败以及悲剧的命运。

作者把自己的人生态度和对理想追求的真情,倾注在了林黛玉身上,使这一悲剧形象中表现出了个性解放、人性觉醒的思想、叛逆性格和不屈服于强权的顽强精神。这也正是我们分析林黛玉这个人物形象的现实意义的所在,就是希望通过林黛玉这一光芒四射,千古不朽形象,对《红楼梦》的读者产生一种激励,同时,也希望更多的人关注《红楼梦》,了解《红楼梦》。

【参考文献】

[1]曹雪芹.红楼梦[M].作家出版社.2006.

[2]周汝昌.红楼艺术的魅力[M].作家出版社.2006.

[3]董志新.毛泽东读红楼梦.万卷出版公司.2009.

[4]鲁迅.鲁迅全集.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

[5]王朝闻.红楼梦学刊.文化艺术出版社.1979.

[6]一粟.红楼梦资料汇编.古典文学研究资料汇编.中华书局.1964.

[7]王昆仑.红楼梦人物论[M].北京出版社.2004.

篇三:《林黛玉人物形象分析》

林黛玉人物形象分析

曹雪芹的《红楼梦》以委婉有致,从容细腻的笔调,塑造了一个个有血有肉有性格的人物形象,尤其对林黛玉人物形象的刻画,无不渗透着曹雪芹大量的心血。寄人篱下的林黛玉有着常人共有的自卑,她无法排解自己是外人的心理,处处谨小慎微,生怕惹出事端,但小女子强烈的自尊心又不能让她唯唯诺诺,她必竟也曾是名门闺秀。即使是寄人篱下也摆脱不了小姐脾气,她尖酸刻薄,心胸狭窄。敏感多疑是她复杂的心理体现,令人欣慰的是林黛玉的尖酸刻薄也有可爱之处,一方面是小女子任性霸道的天性,更重要的是恰恰反映出林黛玉的坦率、纯真、和不畏强权的个性。

《红楼梦》代表着中国古代小说艺术的最高成就。据史载曹雪芹写这部书用了二十年的时间,他先后按阅十载,增删五次,耗尽了毕生的精力。林黛玉是曹雪芹先生在《红楼梦》中精心塑造的典型人物形象之一,曹雪芹在塑造林黛玉这个人物形象时,花费了在量的笔墨,倾注了在碍的心血,寄托着自己独特的富有叛逆精神的人生观和爱情观。因此,林黛玉这个人物形象塑造得非常丰满而成功。读小说原著时,你时时会感到它独特的风格和气质呼之欲出,跃然纸上。

一、尖酸刻薄、心胸狭窄,是林黛玉较突出的个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