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的冲刺作文

时间:2021-10-30 17:24:01 初中作文范文

篇一:《最后冲刺作文集锦》

亲情类:

《凝聚》(北京中考满分作文)

无数滴小水珠凝聚起来,欢呼着东流入海;亿万座

星辰凝聚起来,撑起夜幕中一片璀璨的星穹。而我的亲人和朋友们则用他们的关怀,为我凝聚了爱的力量。 清晨的一抹阳光仓促地投向墙壁上鲜红的6月20日,而我睁着朦胧的睡眼往笔袋里塞着考试用具。心脏卡在嗓子眼里,窗外焦躁的蝉鸣声合着杂乱的心跳,成为了这幅烦躁画面的配乐。人生中遇到的第一个关隘,我渴望能够顺利通过。

妈妈把昨夜就准备好的早餐推到我面前。“不吃了。”我茫然地摇摇头,大脑一片空白。“吃吧,一定要保证在考场上思维正常。”妈妈微笑着看着我说,又加了一句,“而且,这里面还有我放的幸运剂呢。吃了就能考好。”声音轻巧。我没再拒绝。温热的牛奶顺着咽喉缓缓流下,延伸到心底,融化开一片淡淡的温暖。

奶奶不知什么时候也出来了,站在餐桌旁边看着我吃东西,收拾用具,半天没有说话。自始至终奶奶才说了一句:“别忘带东西,好好考。”她的声音里略带着一些沙哑,我记得昨夜很晚我出来的时候奶奶的房里仍然亮着灯„„一丝感动慢慢涌出来。我从中奶奶的声音里听到了莫大的鼓励和信心。我点点头,感到自己冰冷的手掌里又多了一分气力。“我爸呢?”我收拾好书包,问。“你爸开车去了,他说要亲自送你去学校。”奶奶回答。 餐厅里是一片沉寂,阳光照到餐桌上,妈妈和奶奶都默默地站在我背后看着我。似有千言万语,又彼此无言,只有凝聚起来的力量和鼓励慢慢酝酿在空气里,渐渐消除了内心里寒冰一样的紧张和不安。站在门口的我向身后望去,她们鼓励地对我微笑。“用我送你吗?”妈妈轻声问。“不用了,自己一切能搞定!”我笑着说。然后她们俩持续着坚定和沉默,我知道她们正在用这种安静而有力的方式为我凝聚起一片爱的力量,以及走向考场的信心。

爸爸已经将车停在了楼下。手指触到门把手的刹那,我听到背后传来妈妈温暖的声音:“好好考,等着听你的好消息。”那一刻,一种神圣的使命感涌上了心头,我不禁转过头,对妈妈和奶奶绽开了一个笑容。爸爸不耐烦地把手一挥,“婆婆妈妈!什么都不用交待,我女儿一定没问题!”接着,爸爸向着我,绽放一个灿烂的笑容,那种信任,一如九年前他送我踏进小学一年级教室的第一天。

是的,一定没问题的。我在心里默念。我最亲爱的家人,请等我,等我的好消息„„

大海的深沉是因为水滴的凝聚;夜空的璀璨是因为有了星辰的凝聚。而这份凝聚的亲情,则给予我无尽的信心,鼓励着我,感动着我,伴随我勇敢地迈过未来之路,走过那些人生的考验。

阳光下,我走进考场,我没有回头,因为我已经将那凝聚着爱的一个个画面烙在心底。树叶间筛下的金色阳光,温柔而灿烂,抚在我的肩上,一如家人的祝福,照耀着这个充满了爱的世界。而我,则将那份凝聚的亲情,悄悄隽藏在心底。(1100字)

(注:此文是当年北京中考的满分作文,作者的家人的确等来了好消息,因为该考生的语文科考了124分———北京中考的语文卷满分是120分,最终她得了120分)

《舌尖上的回忆》

“阿嬷 ,为什么水里的小麦会发芽?” “阿嬷 ,为什么糯米会黏黏的?” “阿嬷,你要永远给我做这么好吃的糖。永远噢„„” 幼时与奶奶一起做麦芽糖,记忆中有一双大手捧起麦子,一只小手精心挑选麦粒。在等待小麦发芽的四五个小时中,奶奶会坐在藤椅上,我会坐在奶奶腿上,一边掰这花生,一边听奶奶讲故事,奶奶永远有讲不完的故事。那段时光,既漫长,又短暂。奶奶说:“麦子发芽说明它长大了呀,哪天才能看到我家宝贝发芽呢。“

奶奶抱着我去看蒸笼里的糯米,她用筷子沾了几颗米粒,送到我嘴里,黏黏的、涩涩的,一点都不好吃,眼角掉出两颗委屈的眼泪,奶奶露出慈爱的笑,眼睛眯成一条缝,眼角挤出了几条皱纹,头上的卷发轻轻跳动,像一朵太阳花,在我心中绽放。眼泪落进糯米中,我也“咯咯咯”地跟着笑。奶奶说:“宝贝要像糯米一样紧紧地黏着阿嬷,什么苦阿嬷就把什么变成麦芽糖。”

小麦与糯米一起在锅里熬,时不时地发出“咕噜咕噜”的声音,我手里拿着筷子,奶奶握着我的手,一圈一圈地搅拌。一只手胖胖绵绵的,成天只知道摆弄积木,人生未始,一只手干枯粗糙,一辈子在灶房里操劳,人生渐末。糖慢慢地变得透明,阳光轻轻地撒在糖上,是一种说不出名字的很好看的颜色,我提起筷子,拉出一条糖丝,凑过嘴巴就要吃,奶奶止住我,轻轻地把糖丝呼冷,再放到我嘴里,糖残留着温度,在我口中慢慢化开,甜进心里。哦,那是奶奶的味道。

后来,我知道了,原来糖丝漂亮的颜色叫琥珀色,原来人不会发芽,原来一群人的成长就意味着一群人的衰老。

再也没有人为我做麦芽糖了,麦芽糖的味道却能够久久地停留在我的舌尖,凝固在我的舌尖,再回首,我童年美好的光阴,是与奶奶一起度过的。 “宝贝,小麦发芽说明它长大了啊。” “宝贝,因为你要像糯米一样紧紧地黏在阿嬷身边。” “宝贝,阿嬷可能要走了,不能永远陪你了。” 封存在我舌尖上的记忆,是奶奶与我彼此间的爱。 仁慈黑暗的地母啊,愿在您的怀里永安她的魂灵!(790字)

《我和母亲一起牵手》

很小的时候,母亲牵着我的手,教我学会了走路。从此,母亲便牵着我的手走过石桥,走过石径,走过岁月。

转眼间,我七岁了。母亲又牵着我的手把我送进了学堂。依稀记得当时母亲的手很白皙,很柔软。牵着母亲温暖而有力的大手,幸福的感觉彻底淹没了我。尽管我学会走路了,但我总找出各种理由牵母亲的手。

直到那一次。

那是一个怎样的秋日啊,天高气爽,万里无云。当母亲牵着我的手走过村头的小桥,我突发奇想,要母亲牵着我的手飞过去。我撒腿就跑,陶醉在奔跑的狂喜中时,母亲突然大叫了一声,踉踉跄跄停了下来,脸上显得非常痛苦,眼泪都要流下来了。原来母亲的手被我在狂跑中拉脱臼了。望着医生给母亲治疗时母亲那痛苦的表情,年幼的我似乎感觉到无比的心疼,自此我便暗下决心:再也不让母亲牵我的手了。

时间的车轮在快速旋转,我慢慢地长大了。在异地求学的我,偶尔也会想起母亲,想起童年的点点滴滴。但我也真的再没有和母亲牵过手了,偶尔母亲想主动摸摸我,我反而觉得别扭。直到有一天,我看到一位年轻的母亲牵着一个蹒跚学步的小女孩时,岁月的风铃摇醒了我沉睡的记忆,我的心不禁被震住了。久违的感动又被唤醒,在泪光盈盈中,我有一种想回家和母亲牵手的冲动。

回到家中,我和母亲相互凝视了许久,母亲高兴地说我长大了,我发现母亲也明显憔悴了许多,再多的脂粉也掩饰不了年华的逝去,“丝丝白发儿女债,道道深纹岁月痕。”我放下行李,牵着母亲的手轻轻地说:“妈,我们出去走走吧!”母亲显得有些惊讶,然后很高兴地和我出去了。

又是村头的小桥,又是当年的母亲,母亲的手也一如当年一样温暖而有力,却不再白皙柔软,她的皮肤黝黑而粗糙,有的地方还结满了厚厚的茧。牵着母亲的手,摸着她那嶙峋的瘦骨,我触摸到的仿佛不是她的手,而是她大半生的沧桑和厨房里耗掉的大半生岁月。

就这样,母亲和我一起牵着手,度过她近年来最愉快的一天,我想说:“妈妈,我要您每天都快乐,我要和您一起牵着手,走过四季,走过风雨!”(803字)

点评:文不离“手”:(线索—情感变化)牵手—不牵手—再牵手—永牵手

《舌尖上的回忆》

傍晚,客厅里,一家人正围坐电视机前,看着《舌尖上的中国》。电视中的那个厨师,正不停地翻炒着大锅,时而加料,时而翻滚。看着看着,我的记忆也随之翻滚,翻滚出舌尖上的回忆······

小时候,在小山村里,村外有一条常年奔跑不止的

小溪,它也承载了我和小伙伴多少童年的快乐啊!炎炎

夏日,我们拿着空塑料杯,光着脚丫来到溪边,蹲下,仔仔细细地找寻——突然,目标出现,迅速用杯一舀,电光火石之间,一条小鱼便盛于杯中,欢呼雀跃。当小伙伴的鱼收集到一定数目,我们几个顽童会架锅勺,来一顿舌尖上的美味。我们既吃着鱼,也吃着可贵的童趣,乐在其中。这舌尖上的美味充满童真童趣。

电视中,厨师娴熟地把锅内的菜倒下盘中,丝毫没有浪费,小学三年级第一次学西红柿炒鸡蛋时,可不也是这样。记得,满头大汗的我,一手持锅,一手抄着锅铲,在妈妈的指导下按图索骥地挥舞锅铲,加盐、加味精······一切准备就绪,就等上盘了。我急着将煎蛋夹起放于盘中,却一不小心,蛋掉到了餐桌下。此时,烫、脏,我全然不顾,抓起便吃。妈妈在旁感叹:掉到地上的东西也吃得如此美味。她可不知道,这舌尖上的美味充满着自豪喜悦!

电视中,美味佳肴已经做好,这一期的主人公吃得津津有味。那样子,多像我从校返家的情形。每次,桌上总摆着我最爱吃的菜,不时回答问题。一家人其乐融融,温馨和谐,好吃不过这家常菜啊!这舌尖上的美味充满着亲情温情。

舌尖上的美味,已悉数流过舌尖。但中间,留下的回忆弥足珍贵,它们共同见证一路走来的酸甜苦辣。越是被岁月的海浪洗濯,越显得如金子般闪闪发光,珍贵无比!(649字)

《春风吹又生》

放学路上,迎面走来一对祖孙,大手拉着小手,与我擦肩而过。犹如一阵春风,吹乱了我的思绪,任它在晚风中飞扬。

春风过处,送来缕缕思念,打开我尘封在心底一直舍不得打开的回忆。

刚刚的一幕如此熟悉啊!我站在那儿回头望,目光随着她们的移动而移动,看着路灯把她们的影子拉的好长好长……这不正是当年的我与外婆吗?好像看电影一般,那幕又出现在眼前,儿时的记忆历历在目。 那珍藏在心中的画面一张张浮现出来,大手和小手——一只历尽沧桑,苍老却温暖的大手牵着一只稚嫩柔软的小手;大碗和小碗——一只装满清汤的大瓷碗和一只冒着白花花米饭的小花碗;高椅子和矮凳子———一个有靠背的四条腿的方形高椅子旁边紧挨着一个三条腿的小圆凳;大鞋和小鞋———一双黑色的布鞋紧靠着一双带卡通图案的童鞋……(这一段写得很精妙,用物品替代人物与时间流逝)

一张张,一幕幕,太多,太多了,一阵风过,突然有了一丝寒意,心里顿时痛了一下,那个身材微胖,身穿蓝色棉衣的老人浮现在眼前。

几年前,春节过后的几天,那位老人每天都会准时的在马路上向远处望啊,望啊,邻里街坊问她,她说等

外孙女。就这样每天周而复始,寒风吹乱了她的银丝,但她毫不介意,仍旧在那里等。邻居劝她先回去吧,太冷了,你外孙女要是来看你的话早就来了。老人倔强地说:“不回去,她就要来了!”

可我清楚的记得,那年我并没有去看她,作业那么多,游戏那么好玩,朋友约我去逛街,一直追的电视剧又要更新了。哪里有时间?! 春风料峭,我打了个寒颤。

春风来了又走,勾起了我对往事的回忆,打开了心中那一扇不忍打开的门。思念剪不断,理过依旧是那样乱,像一团解不开的线绳。

春风吹又生,已逝的人,却已无法再生。此生的遗憾,无法再弥补„„(702字)

注:标题如果含有季节特点/环境特点,则需要创设贴题的背景,如《走过那个冬季》《又见枝头吐新芽》这一类的题目统统需要创设这样的故事背景,既实写其景,又虚写其情,一语双关)

《抽屉里的削笔刀》

抽屉里的削笔刀映入眼帘,脑海中浮现出外婆慈爱的笑容,伴随着额头和眼角的皱纹,伴随着头上的银丝,伴随她帮我削笔时那个认真的动作,伴随着浓浓的爱。(开篇点题,迅速入题)

外婆家装着我的童年,外婆家的一砖一瓦,都藏着我童年的回忆。

那天如往常一样,蓝天张开手臂把外婆家的平房包揽在怀中。屋前那颗高大的不知名的树上,茂盛的绿叶随着一阵阵清风袭来而开始窃窃私语。(非常漂亮的环境描写)我的心里格外雀跃,一路上,我紧紧攥着那只崭新的铅笔,急促的脚步声一下一下,像跃动的音符,脸上始终挂着抹不去的笑容。

外婆从屋里走出来,热乎乎的太阳光映出她橙红色的身影。她笑着,一头银丝随风飘扬。(人物恰如其分的出场,一出场便洋溢着温暖的味道) “外婆,你看。”我高举手中的铅笔,努力举到她跟前,“是阿吉婶给我的。” “是阿吉婶啊!”外婆微笑着点点头,把我领进屋里,从房间拿出一把削笔刀。

削笔刀并不好看,是单调的深蓝色。但在外婆手里,削笔刀就神奇起来。外婆好像魔术师,那把不好看的削笔刀也瞬间有了光辉,像外婆的魔术棒,在外婆手中飞舞。铅笔屑一点点掉下来,不一会儿,平头的铅笔变成了漂漂亮亮的尖头。 外婆把铅笔递给我。“要认真练字,不尖了外婆再帮你削。”

这样,每次觉得笔不尖了,就由外婆用她的魔术棒——削笔刀帮我变尖,每次削笔时,屋子里总是荡漾着

我们欢乐的笑声,削过了一个个午后。削着削着,发丝被时间刷白;削着削着,额头和眼角,那些被岁月划过的皱纹,越显深刻。童年,就在那纷纷扬扬掉下的笔屑中渐行渐远。永远不变的,是她那慈爱的笑容和在她手里不再单调的削笔刀(这是写岁月变迁最好的例子,不做作不矫情,深情但又不动声色)。 其实我早就学会了削铅笔,只是我太喜欢外婆削出来的铅笔了。长大后,我不住外婆家了,也有了方便高级的卷笔刀,可我还是把那削笔刀珍藏在抽屉里。那沉重的削笔刀带着外婆深深的感情,以及外婆为我削笔时难以忘怀的笑容和动作。(点明主旨,完美结束)。

仁厚黑暗的地母啊,愿在你怀里永安她的灵魂!(非常聪明的引用)(833字)

点评:此文同样适用于童年类文章。

《田野上的灯光》

华灯初上,夜给淡蓝色的天一点一点地掩上黑纱,看着远处田野旁闪闪烁烁的橘黄色的灯光,我不由地加快了脚步,因为我知道,其中有一盏温暖的灯光,只为我点亮。

小学的时候,我参加了人生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竞赛——朗诵比赛,而第一名的奖品是我梦寐以求的成为升旗手的机会。老师为我挑选了几乎每个小学生都耳熟能详的篇目《狼和小羊》。

可是,声音处理成为我朗诵的最大障碍,看着老师频频摇头,我沮丧地拿着皱巴巴的稿子慢慢地走回了家。 家门口,一个熟悉的身影静静地站着,似乎听见我的脚步声,她抬起头来,工作了一天,疲惫的脸上露出浅浅的笑容。“孩子,欢迎回家。”她温声说道。“妈·······”我委屈地伏在妈妈肩膀上哭泣。

晚上在阳台乘凉时,我突然发现屋后的田野不正是我练习朗诵的绝妙场地么。我欣喜地跑到田野上,准备开口朗诵时,一阵风吹过,稻穗发出“刷拉拉”的声响,发出尖锐的声音。我瑟缩了一下,胆怯地望了望家的方向。

突然,屋子里的灯一盏一盏地亮了起来,灯光穿透夜的黑幕,温暖地洒在我的身旁。我抬起头来,妈妈正站在窗户边微笑地看着我,我的心里似乎也被这橘黄色的灯光照亮了。我朝妈妈挥了挥手,大声喊道:“我会加油的!”妈妈微笑着用力把手摇了摇。

空旷的原野,回荡着我的声音,我再也没有回头,因为我知道,不用回头,那一盏灯,一定为我而留。 是的,我很想说,我在比赛中一举夺魁,通常励志的故事都是这种情节。但是———,事实是,我输了。(因为这一段不是文章的主要组成部分,与主题无关,只需一笔带过即可)

我哭着跑回了家,我多么想成为升旗手啊!我悲伤地走在田野上,突然,屋里的灯如往常一样一盏一盏地

亮了起来,暖暖地将我笼罩,远远望去,我亲爱的妈妈仍执着地站在窗旁等着我,一如每一天,一如或胜或败的每一次。

我突然发觉,我没有失去奖品,我得到的奖品是世界上最无价的。即使我不能亲手在高台上升起那面红旗,但那鼓励我的温暖的灯光,那执着的身影,不正是我伴我人生成长中最美最好的奖品么?(801字)

(注:这篇文章同样适用于《奖励》《奖品》之类的题目;如果想用于“那一幕”“那一刻”“怦然心动”之类的题目,则要增加“我”看着妈妈在等“我”这一场面的描述篇幅)

《再回首》

再回首,你的眸光如水长流———题记

阳光被夹在单行道上,今天终于中考了。进考场前,那双瞳孔清晰地浮现在眼前,心中溢满暖意。此刻,凝结于阳光的眼角被暖意浸染,所有的记忆幽化成有你的画面,填满我思维的空隙。

每个星期简单的生活还是那样平静,气温是那样均衡,阳光融在雾气里。上周刚到家时,母亲正一动不动地倚在门口,黑色的瞳仁周围转着许多黝黯的光亮,深处有一种孤独的空洞,似有若无,看到我了,她的眼眸有一种微亮的光。她笑着,拉着我进家„„ 母亲大步朝厨房走去,转角里我看到灶台上煮着些什么,向外翻腾着热气,吃饭的时候母亲一直说着我又瘦了。我笑笑不应她,反正在母亲的眼里,子女一定是瘦的。她皱着眉低头扒饭,我凝神望着她,总感觉还有一层透明却泛黄的薄纱罩在她的眼眸里,我一直认为的清澈眼眸早已失去了色彩,变得干涩浑浊。那瞳孔的色彩迅速在我心里结成一张蛛网,把我平时隐藏在心底的对中考的忧郁像虫般捕粘在上面,瑟瑟抖动。

在家里睡了一夜后,精神好了许多。一大早就见母亲在给我收拾行李,母亲的头发凌乱地垂在两肩,双眸略显疲乏。我像平常一样到路口,等着回校的车。母亲陪着我走出来,我跟母亲挥手告别,母亲把鼓鼓的行李塞给我,我心烦意乱地告别,走十几步后,远远地我听到她兀自絮絮地交待“多吃点,别饿着„„”

坐上车后,心头又觉得有些不忍,我下意识地回头从车后望去,母亲还站在路边。刺眼的阳光泻在母亲斑驳的发丝上,光线分裂着空气,晃着她的眼,母亲的双眸被阳光耀得睁不开眼,脸晒得发红,风有些张扬,翩卷起她的发丝,原来母亲也不复当年那么精神漂亮了呢。我抱着行李,默默哭了,我忽然明白爱就隐藏在母亲瞳孔的深处。泪眼朦胧中,我又看到了那被阳光与岁月的灼伤的瞳孔,母亲的牵挂跳动在我的血脉里。

小时候,母亲的瞳孔里映着一个清晰的人影———那是我。

如今,我站在十六岁的尾巴上徘徊,那瞳孔里的依

然是我。

我一直觉得透过瞳孔,可以看穿一个人直到她内心最深的情感。我庆幸,再回首,让我从母亲的眼眸中看到从未淡去的爱。

此刻,在考场上,握起手中的笔,妈,我想你了,你放心,我会好好考。以后,再回首今天的中考,我不会让自己后悔,让你伤心。(882字)(这一段人称变换,从第三人称转至第二人称,情感真挚浓烈,完美结尾。这是一篇散文化的好文章,适合一切写父母爱的文章)

另:老师建议同学们好好琢磨一下《那一次怦然心动》这个题目,因为这个题目的适用范围很广,《怦然心动》的内容同样适用于《最美》《美就在身边》《身边的风景》《就这样慢慢长大》《让心开花》《你是我的一本书》《成长中的关爱》等等大部分题目,把这篇作文写好了,能适用于至少一半的作文题;最重要的是———,“心动”这个瞬间写得好不好,是一个学生细节刻画能力的最集中体现。以下,是几个好的例子:

例一:“老师我脱离‘80后’了!”我说,声音虽不响

亮,但很坚定。

当时已疲惫不堪的班主任一愣,与我四目相对,目光清澈,疲劳中分明蕴涵着一丝表扬和鼓舞。

她缓缓打开双手,给了我一个深深的拥抱。顿时,温暖溢满了我的全身,好似一位长大的孩子投入了母亲的怀抱。月光透过乌云照在我与老师身上,我们的影子照在光滑的地上,美好而温馨。我被这个简单而美好的动作震惊了,身边看成绩的同学人来人往,但我不敢挣脱,也不愿挣脱,而是静静地享受着这个拥抱,生怕一动,就惊醒了这时的温馨和宁静。 心,怦然一动。

例二:六月的天,听得见暑气在空中“滋滋”开裂的

声音,您依然在田里劳作,额上的皱纹里渗出密密的汗水,皮肤黝黑,像刚翻的泥土。湿漉漉的衣服紧贴着瘦弱的身体,像一枚在风中飘零的树叶。看着我迈开脚丫奔向你,你笑了,满脸的皱纹一丝丝推拢,像金色的菊花,一卷一卷在风中舒展„„多么像小时候的每个奔向你的时刻。

例三:光焰欢快地跳动着,我与老伯一步步走在楼道

间,一老一小的脚步声那么清晰;那映得昏黄的楼道已不再那么长,白花花的墙壁映着一高一矮两个影子,高的佝偻着腰,步履有些艰难;矮的一位在高的身旁。

在光影的温暖笼罩中,门房伯嘴中吞云吐雾,烟雾与灯光纠缠,但仍遮掩不了老伯的屡屡白发和丝丝皱纹。这时他一笑,这一笑,黝黑的脸上皱纹慢慢地挤成一团,

就像一个纸团;但笑得那么憨厚舒心。我的心,怦然而动。

例四:郑琪写老师的例子,见后面。

友情类(校园生活):

《有一种声音在记忆深处》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不知是谁唱着这首歌,我听得入了神,在这熟悉的旋律中流连,往事一点点浮上心头„„ 随着“咔嚓”一声,每个人的笑脸凝聚在毕业照上,清风带来离别的讯息,大家都刻意回避这一事实,可告别的日子还是渐渐近了,近了。

小学毕业典礼上,校长的讲话很精彩,舞台的效果很不错,但我的始终眉头紧锁,这一天,还是来了。回到教室等候家长接的过程中,教室一片寂静。几个星期以来的伤感气氛在此刻浓缩到了顶峰,彼此之间要说的很多,可这一刻,只有沉默,沉默„„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这歌声突然在教室的一角响起,不知是谁带头唱起了《送别》。“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很快,教室里歌声一片,每个人都忘情地唱起来。歌声中,六年同窗生涯似电影般一帧帧在脑海中闪现其轮廓。这首歌,我们合唱过多少次,在音乐教室里,在操场上,在艺术节中,歌声悠扬,缠绵悱恻,最能倾吐我们此刻心中的眷恋。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歌声的音调突地提高。好友走上前来。紧紧拉着我的手,看着我,眼角湿润,似乎有千言万语对我诉说。却只化成了那一句句歌词。泪眼朦胧中,我仿佛看到我们用火柴点燃木棉树落下的棉絮,点点烟火那样的惊艳迷人!操场的后墙上,留下了我们彼此才能看懂的只言片语,雨水冲淡了字迹,却冲刷不去六年时光沉淀下来的美好回忆。(点评:“今”与“昔”的回忆,情与景的完美融合,不动声色的插叙)

这时,妈妈出现在校门口,我该走了。坐上妈妈的车,回头望去,同学们陆续跟着我走到了校门口,我热泪盈眶,拼命朝他们招手,我看着同学们渐离渐远,母校远了,童年也远了。一切渐渐变得模糊,耳边的旋律却始终清晰,“问君此去几时回,来时莫徘徊„„”

“人生难得是欢聚,唯有别离多。”我情不自禁地唱起这首歌,记忆深处同学们的歌声又一次被唤醒。窗外,木棉花开,绚烂一片,小学部的弟弟妹妹们童音稚嫩,宛若当年,我又一次泪光闪闪„„(795字) (总评:“歌声”作为非常清晰的线索贯穿全文,全文始终围绕题目写就,而且,从“毕业照”到“毕业典礼”

到“班级开始合唱”到“好友惜别”到“全班送别”,层层深入,从远镜头渐渐推近,结构合理,层次清晰。如果有某首诗、某首歌、某个人说过的一段话,刚好能适用于这种写法,那,就试试吧。———但是,如果你道行不够、功力不深,千万别自曝其短)

《把掌声献给你》(张家燕)

仍记得当初那个稚嫩可爱的你,仍记得那个会偷偷

哭泣的你,仍记得那个在夏日里挥洒汗水的你······如今,看着成功站在舞台上灿烂笑容的你,我想说:把掌声献给你!

阳光,透进了密密匝匝的枝叶,斑驳的光影在地上摇摇曳曳。盛夏,是开学的日子。

知了,在窗外的某片绿荫里唱着歌。此时,作为插班生的你正在讲台上自我介绍。面对全班同学,你的声音却如此清脆,我抬起头,蓦然撞进你明亮的瞳孔······那个午后,我们成为同桌,成为一对无话不谈的小友。

当我俩真正成为好朋友,我才了解你的梦想。你已经不止一次的在我耳边阐述起你对舞蹈的向往,似乎你天生就注定了是名舞蹈家。恰好,学校的舞蹈社在那学期开张,你兴致勃勃地告诉我你要参加,我于是陪你来舞社双双报了名,总算是朝舞蹈之路迈向了一步。 刚开始,你总会对我滔滔不绝地对我说在舞社里领悟到的一桩桩道理,虽然对舞蹈不敏感的我一点也没有兴趣,但从你那双会笑的眼睛中,我看到了你的欣喜,当然也有丝丝的羡慕———怯懦如我,几堂课下来,早就因受不了苦而退出了。

时间在悄悄溜走,你的笑少了,话少了,你的双眼变得有些暗淡,夹杂着淡淡的忧伤。有时我会问你怎么了,你却没有答复,只是摇头不语,在眼角悄悄垂下几滴晶莹的光。

你一定是在为了某件事而伤心。虽然你不再像以前那样开朗爱笑,可是你也没有停止你追逐梦想的步伐。我发现,每周的活动日,你总会到舞社里进行排练,而一到周末,你又会到小区公园里勤练。学舞确实不是件很容易的事,你经常会摔倒受伤,会因练过头磨破了脚,有时还累到要我扶着你回家。可你的意志着实让我钦佩,因为你从没在我面前叫累叫苦过。

你很执着很努力地在那条路上奔跑着。{最后的冲刺作文}.

又是一年盛夏时,风缓缓吹过,摇碎了一地的烂漫。亲爱的女孩,你成功了。当体育馆的舞台上你结束最后一个动作时,排山倒海般的掌声淹没了你。所有的毛毛虫经过一番蜕变总会蜕变成美丽的蝴蝶,你的汗水浇灌着你的未来。如今,你靓丽的舞姿为自己赢得了喝彩,让我们,把掌声献给你!(803字){最后的冲刺作文}.

《你是我的一本书》(这是排比片段式式作文)

依然清晰地记得你温润的笑,你那牛皮小笔记,记

篇二:《作文最后冲刺》

考前记叙类文章

(适合50分以上或擅长记叙文的考生)

一 原理

我是如何学习写作的

说到如何学习写作,还真有很多东西愿意拿出来与大家分享。一提到写作,我脑海中马上就浮现出两句终生难忘的话来。一句是学者孔庆东先生说的,“爱生命是写作的核心内容之一”;另一句是作家霍达说的,写作“最高的技巧是无技巧”。我就是在慢慢品味着这两句的过程中渐渐悟到了写作的真谛,并由此走上文学研究道路的。

杜甫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你看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旧体诗和散文俱佳的郁达夫,他就是在大学四年里读了千余本中外文学名著的。像很多热爱文学的人一样,我的写作兴趣也是在阅读中不断被唤醒的;与很多人不同的是,我坚信书和人一样,也有着品行的高下之别。北京大学的曹文轩教授对此曾有过非常形象的描述:“人有人品,书有书品。”我真正开始耐心读中国四大名著是在大学以后,我很庆幸在中小学最初与文学接触的时候我没有盲目从众读这些书。虽然古典名著锻造出最为瑰丽璀璨的汉语表达,但是它们传递给读者的却并非人世的爱与善。文学的出发点是爱,是对人的普遍之爱,因此在我接触文学作品之前,总是非常细心地甄别它们是否破坏了我对美对善对爱的追求,如果是的话,那即使有再好的写作技巧我都不愿意读上一页这样的文字。我是读着冰心的《繁星》、《春水》、沈从文的《长河》、汪曾祺的《受戒》、泰戈尔的《飞鸟集》、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雨果的《巴黎圣母院》一步步开始激起了对文学的无限热爱的。事实上,作为文学家托尔斯泰、雨果与后来的普鲁斯特、卡夫卡同样优秀,不同的是,前者给了我们更多对善良、美好、爱的期待;后者则使我们对整个世界变得悲观。孔庆东说:“写文章的目的是为了交流,而交流的原始则是因为爱”。我想,正是在初学写作的时候,我对书籍的仔细甄别,才使爱的种子渐渐在心中发芽。我开始用善意的眼光去观察周围的人、事、物,开始感到活在这个世界上的温暖,开始想到感谢;由此,自然而然的拿起笔来描绘这一切被我感受到的美好。我至今还记得我第一次参加作文比赛,当时的命题是“二十年后的我”。当别的同学纷纷表达他们想要当老板、当市长、做人类灵魂工程师、做科学家的时候,我却充满感情的写道:“也许,二十年后我只是每天清晨起得最早的一名清扫工。在所有人都沉睡在梦中的时候,用快乐的心情为每个人扫清清晨每一粒掩盖了大家幸福的灰尘”。因为我有晨练的习惯,每天早晨都在天蒙蒙亮的时候出去锻炼身体;而每次又一定能碰到那位清洁工阿姨。我虽然没有和她做过交谈,但总是愿意走进她并稍作停留,看看她脸上淡淡的微笑。这个细节深深印在我的脑海里,从她淡淡的微笑,我读到了幸福的滋味。我于是注意她清扫街道的每一个姿势,这些都成了我后来作文中的最好材料。那次作文比赛,我获得了全省第一名,评审老师在密密麻麻的评语最后写道:“要保护这颗善良纯洁的童心”。这就是当你用爱的眼光去看世界时,你笔下产生的变化。

有一段时间,我也为作文技巧的问题发愁,读了很多关于技巧的书籍。后来,我渐渐发现越来越多的所谓技巧只会让人的创造力慢慢枯萎。写作是需要有对文字的敏感度的,而这种对文字的迷恋永远来自那使你冲动的灵感。那一刻,按照作家莫言的描述,会让你在哪怕是寒冬腊月的露风棚子里也会写得手抽筋的。这种强烈的组织文字的能力和表达的欲望背后究竟存在着哪种动力?那时,我读到一篇美国记者写的小文章,名字叫Writing Fof

Myself。(《为自己而写作》)作者讲述自己是如何因那些枯燥无味的写作技巧而对语文生厌,最后又是如何走上创作之路的。在他高中结束前的最后一个寒假,老师布置了几篇作文,其中一篇命题是《使我难忘的一件事》。这个高中生看到这个题目,脑中立刻浮现出一家人团团围坐第一次吃意大利面时的有趣情景。一种写作的欲望突然控制了他,但他突然又意识到,如果按照他自己的想法写出文章来,一定与老师课堂上所讲的作文技巧相悖。然而,创作的热情又是那么强烈的攫住了他的心,他决定写把这件难忘的回忆记下来,只为自己而写,另外在随便糊弄一篇符合规定的八股文交给老师。但他写完了记述全家人第一次吃意大利面的漂亮文章时,已经深夜了,没有时间再完成一篇八股文作业了,便索性在第二天忐忑不安的交上了这篇文章。没想到,这篇文章不仅感染了他的老师,也成为范围在全班朗读,赢得了同学们的赞许。我由此渐渐悟到,真正的技巧是永远学不来的,用之不竭的是我们生活中那一件又一件刻骨铭心的故事。他们首先感动了自己,同时也必定感动他人。我们对于这些感动自己的经历一定会充满了将他们书写下来的欲望,当我们抱着这个最单纯的想法——为自己而写作——去开始创作的时候,各种所谓的技巧已经内化于我们的笔下。这也正是女作家霍达所说的“最高的技巧是无技巧”。

从动脑学会甄别书的品位高低开始,珍视生命中的真、善、美,用心去观察并记录它们; 从摒弃一切所谓的技巧开始,真正睁开眼面对活生生的生活,把那些感动自己的故事用充满了爱的笔触一一记下,这正是我从一个最初的文学爱好者走到今天成为一个文学研究者的探求写作真谛之路。

二 举例

(请考生详细看文章中用方括号标出的注释,它具体指导大家如何行文) 蜡烛[a1] ——献给母亲生日

太阳最好/但是它下沉了/拧开电灯/工作照常进行/我们还以为从此驱走夜/暗暗感谢我们的文明/可是突然/黑暗击败一切/美好的世界从此消失灭踪/但我点起小小的蜡烛/把我的室内又照得通明/继续工作也毫不气馁/对太阳加倍地憧憬/次日睁开眼/白日更辉煌/小小的烛台还摆在桌上/我细看它/不但耗尽了油/而且残留的泪挂在两旁/这是我才想起/原来一夜间/有许多阵风都要它抵挡/于是我感激地把它拿开/默念这可敬的小小坟场

——穆旦《停电之后》(1976)[a2] 我长久地不能忘记穆旦的这首诗,正如我长久地不能忘记在一个冰霜爬满玻璃窗的严冬之夜,我用快要燃到指尖的火柴点亮一根修长而洁白的蜡烛。[a3] 冬,火气尽消的季节。一如走进人生之冬的穆旦,用一杯酒浇灌了自己的心田,平静而安详。不再纯情,不再玄学,不再机智,这是诗的老年。青年的诗淋漓着无名的火气;中年的诗承受着哲思的碾压;老年的诗,一如严冬,眼见着窗外的酷烈,却也仍静静点燃一枚烛火。

严冬过得久了,似乎东北人的性格深处都有了些许静穆。一如年少时,我记忆中的松花江水,在吉林乌拉穿城而过,总难见到一处险流;悠然而静谧地抚摸着人们的脸颊,再悠然而静谧地走开,唱着一支辽远的歌。严冬中停电,现在想来,竟然成了触摸童年最真实的依凭。那时的蜡烛,似乎是三角或是五角钱一大包,每包大致要整齐地排成上下两排,每排放上五只;外面用非常结实的厚牛皮纸裹紧,沉甸甸的。记忆中的蜡烛只有白色和红色两种,因着是蜡做成的吧,都透着一种说不出的迷人的暗淡的光泽。手摸蜡烛总是那般细腻,让人上瘾似的,摸过了蜡烛的手便厚重了许多,拿起别的东西来似乎总感到轻便了。[a4] 母亲总担心我把蜡烛当成一种玩具,故意把它们藏在屋顶水管最上面的隐蔽位置;不过,每当停电之后,我总是不用告诉就能极迅速地架起一只长木板凳,迅捷地由凳而踏住窗台,踮起脚尖,裹下那么两三只来把玩。烛光很快就亮了。我总把烛芯努力地挑起来,让烛光更旺些,然后走到被霜雪紧紧贴住的窗口,用烛焰烤化出一个拇指大小的图案,[a5] 在整个玻璃窗上,只有这一小块玻璃露出了它的本来面目。从这里望出去,隐约是昏黄的路灯光和街上偶然闯入我视线的行人。整个冬天,我和母亲最常吃的是白菜和萝卜豆腐汤。东北的孩子们往往与白菜有极深的感情,入秋之后家家户户都会把买来的白菜堆成一座座小山,满城飘着白菜的脆生生的鲜味,一口气吸进嘴里仿佛要仔细咀嚼再三才肯吞咽似的。孩子们躲在白菜堆后捉迷藏,兴味十足。到冬天,白菜堆都进了地窖里,要吃的时候,总要点着蜡下到地窖中才能拿出几颗,不可谓不珍贵。至于萝卜豆腐汤,则是几乎每到冬季的晚上五点半天完全黑下来之后,都会传出一股鲜味的。母亲与我围坐桌前,刚吃上没几口,这时便往往会停电;只得攀上凳子窗台取下一只修长的蜡烛点亮。蜡烛燃烧总有一种奇怪的味道,混合进白菜萝卜里,日子长了,仿佛是一味作料,尝不到反而别扭起来。吃饭时,我总愿在桌前烛光下放一本被汤汤水水早已弄脏了的故事书,里面有一则关于古代盐是如何比金子还贵的故事,读到兴起,往往直奔厨房把家里的盐罐拿出来,看着吃,或是不时添些进萝卜汤里,吃起饭来更有滋味了。很小的时候特别馋肉,但似乎懂事的早,大概十几岁的时候便整天跟母亲说不喜欢吃,以至当母亲下了很大决心给我买来些瘦肉的时候,我总假装看到肉恶心的样子,久而久之,真的很少吃肉了,见到了也真反胃。在母亲一个月只能挣三百块钱的那些日子里,油似乎也是弥足珍贵的东西,一盘炒菜快要吃完时,我和母亲总是争着添进些饭去,用饭把里面的油吸净,最后还要再舔舔盘子,才感到满足似的。[a6] 舔盘子,成了日后只有母亲和我才懂的私人语汇。[a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