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年轻,作者是谁?

时间:2021-10-29 22:19:45 初中作文范文

第一篇:《散文阅读》

中考散文阅读(叙事、写景、抒情)训练及参考答案(7篇)

一、桐花声里燕子飞

郑小琼

①院子里有数棵梧桐树、榆树、槐树,以及几株苦楝树,春天来了一段时间了,那些榆、槐、楝早已舒展开绷了一个冬天的愁容,只有临近水井那几株梧桐树还没有一点儿绿意。春风又吹过了几天,那些树早已盛装了,这时梧桐树才像一个姗姗来迟的女子一样,慢慢从闺房里探出头来。牙瓣儿的楝花已洒满了整个院子,淡嫩淡嫩地铺着,你拿起扫帚开始清扫它们,等你清扫干净的时候,在不经意的抬头间,你发现井台边那几株桐树已露出了花骨儿了。又下了一场春雨,几个暖暖的春风天,那些桐花便一簇簇一束束的开了。

②村子里人忙着到庄稼地里去了,给隔冬的小麦锄草,或是准备牵牛耕田,浸种下泥,没有一个人有空闲去注意井边那几株桐树开花了。它们站在井台边,默不作声,寂寞地开着,老去,落下。幸好去年相识的几只燕子飞回了,它们落在那桐树上喃喃说过不停,出了一趟远门,见了一些世面,燕子们有很多路上有趣的事儿同这位老友说。

③六岁那年,一个小心,我的腿让开水烫伤,疼痛难忍。惊动正在梧桐树下洗衣的母亲,她飞快地跑了过来,顺手从树枝上捋了一把桐花,放在手中揉搓,从那嫩嫩的花瓣儿搓出一些汁来,母亲把它敷在我伤口上,那尖酸的疼痛渐渐淡了下去。如今隔母亲在千里之外,离屋后梧桐也有千里之遥,再深的疼痛也没有母亲与梧桐了,只能自己贴上那没有一点人情味的创可贴了。

④ 在故乡,无论谁家,只要生了个女儿,便总会在屋前屋后栽种数棵梧桐,以求女儿成凤凰时,将有梧桐栖,或者女儿们长大以后,用梧桐木做嫁妆。母亲说,我家的井边的那几棵便是生我之时种的,它们在家里院落里开开落落有二十多年了。一直没有引来凤凰栖,却引数只燕子在上面筑巢安家。母亲一直说,燕子是奔波命,年来年去,南来北往的奔波着,我何尝不是一只奔波的燕子,但是人在异乡,也没有梧桐可栖。前些时候收到母亲的来信,说我的年龄不小,家里的那几株梧桐树也有那么大了,是不是该砍了做嫁妆了。我没有回答母亲,只是在电话中问她梧桐树上的燕子们可好。

⑤昨夜又是一场春雨,想来在昨夜风雨中,故乡井边那几棵梧桐树又有多少桐花让风雨捋落下来,它们该顺着那涓涓细雨汇成的流水,入河,入江,入海,消融在世界的尽头。那在风雨中的燕子是否安好?

1.(2分)在“我”的故乡,为什么有些人家会在房前屋后栽种一些梧桐树?

2.(2分)细读全文,说说“我”和燕子有何相似之处,为何作者说“我何尝不是一只奔波的燕子”?

3.(2分)请从修辞的角度分析下面语句的妙处。

春风又吹过了几天,那些树早已盛装了,这时梧桐树才像一个姗姗来迟的女子一样,慢慢从闺房里探出头来。

4.(3分)画横线的句子写出了一幅怎样的情景?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5.(3分)最后一段文字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文章这样结尾有何表达效果。

参考答案:

1. 以求女儿成凤凰时,将有梧桐栖,或者女儿们长大以后,用梧桐木做嫁妆。

2.燕子每年都要迁徙一次,“我”家的梧桐树成了它们归来的家;“我”长年奔波在外,故乡的家是“我”能够停歇的地方。

3.运用了比喻、对比、拟人的修辞手法,突出了梧桐树花期之迟,令人难以察觉。

4.写出了燕子迁徙归来后在梧桐树上兴奋和鸣的情景。表达作者对这些活泼燕子的喜爱之情。

5.运用了想象的表现手法。作者运用想象,再加上深情的询问,表达了对燕子的关切,也含蓄的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同事也起到了言尽而意无穷的效果。

二、孤独的普希金(16分)

①来上海许多次,没有去过岳阳路看过一次普希金的铜像。这次来上海,住在复兴中路,与岳阳路只一步之遥。推窗望去,普希金的铜像尽收眼底。大概是缘分,非让我在这个美好而难忘的季节与普希金相逢,【A】心中便涌出许多普希金明丽的诗句,春水一般荡漾。

②其实,大多上海人对他冷漠得很,匆匆忙忙地从他身旁川流不息地上班、下班,看都不看他一眼,好像他不过是没有生命的塑像,身旁的水泥电杆一样。提起他来,绝不会有决斗的刺激,甚至说不出他哪怕一句短短的诗。普希金离人们太遥远了。于是,人们绕过他,到前面不远的静安寺买时髦的衣装,到旁边的教育会堂舞厅跳舞,到身后的水果摊、酒吧间捧几只时令水果或高脚酒杯„„ ③当晚,和朋友去拜谒普希金。天气很好,4月底上海不冷不燥,夜风吹送着温馨。铜像四周竟然了无一人,散步的、谈情说爱的,都不愿到这里来。月光如水,清冷地洒在普希金的头顶。

④我很替普希金难过。我想起曾经去过的莫斯科阿尔巴特街的普希金故居。那一年我去时正淅淅沥沥下着霏霏雨丝,故居前,铜像下,依然摆满鲜花,花朵上沾满雨珠宛若凄清的泪水。甚至有人在悄悄背诵着普希金的诗句,【B】那诗

句便也如同沾上雨珠无比温馨湿润,让人沉浸在一种远比现实美好的诗的意境之中。

⑤而这一夜晚,没有雨丝、没有鲜花,普希金铜像下,只有我和朋友两人。普希金只属于我们。

⑥第二天白天,我到这里,几位老人打拳,几个小孩玩耍,没有人注意普希金。铜像孤零零地立在格外灿烂的阳光下。

⑦朋友告诉我:这尊塑像已是第三次塑造了。第一尊毁于日本侵略者的战火中,第二尊毁于我们自己的手中。莫斯科的普希金青铜像屹立在那里半个多世纪安然无恙,我们的普希金铜像却在短短时间之内连遭两次劫难。年轻人早把那些悲惨的历史当成金庸或琼瑶的故事书?据说连残酷的沙皇读了普希金的诗还对他表示敬意,而我们却不容忍普希金,不是把他推倒,便是把他孤零零地抛在寂寞的街头。

⑧离开上海的那天下午,我再一次来到普希金的铜像旁。阳光很好,碎金子一般缀满普希金的脸庞。真好,这一次普希金不再孤独,身旁的石凳上正坐着一个外乡人。我为遇到知音而兴奋,跑过去一看,失望透顶。他的手中拿着一架微型计算机正在算帐,很投入。他的额头渗了细细的汗珠。

⑨普希金像的正面,石座底部刻有的“普希金(1799-1837)”字样中,偏偏“金”字被黄粉笔涂满。莫非只识得普希金中的“金”字吗?

⑩我静静地坐在普希金的石凳上,什么话也说不出来。阳光和微风在无声流泻。我望着普希金,普希金也望着我。 (选自《时文选粹》,有删改)

10、通读全文,请摘抄出一句可以表现普希金铜像“孤独”的句子。(2分)

11、作者多次拜访普希金铜像,是出于对他的诗歌有特殊感情。划线【A】和【B】就是作者对普希金诗歌的评价,请选择其中一句,从语言角度做简要分析。(4分)

12、请从第②、⑧小节来看,大多人对普希金铜像“冷漠得很”,那么他们热衷什么呢?(4分)

13、作者在第④小节中提到在莫斯科普希金故居的见闻,有什么作用?(3分)

14、文章结尾处“我静静地坐在普希金的石凳上,什么话也说不出来”,根据你的理解,并结合现实生活,请说说为什么作者“什么话也说不出来”。(3分)

参考答案:

10、“铜像四周竟然了无一人,散步的、谈情说爱的,都不愿到这里来。”或者“月光如水,清冷地洒在普希金的头顶。”或者“铜像孤零零地立在格外灿烂的阳光下。”等。(选择句子要突出“孤独”之意,2分)

11、【A】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1分),把被普希金诗歌感动的心灵比作荡漾的春水(1分),形象(1分)地表现出普希金诗歌给人带来的美好的感触(1分)。

【B】运用比喻(通感)的修辞手法(1分),把诗歌给人的心灵感触比作雨珠给人的湿润触觉(1分),生动形象地(1分)表现了普希金诗歌感人魅力(1分)。

12、大多上海人热衷于享乐(2分),追求现实的物质利益(2分)。

13、用普希金故居 “摆满鲜花”、众人拜谒的现象,和上下文上海人的表现做对比(1分),突出人们对于普希金的冷漠。(2分)

14、围绕“作者感慨人们对于普希金缺乏敬意,远离精神食粮而醉心于拜金享乐主义”来说即可得分。(3分)

三、书趣

大二时我很欣赏一位老师说的一句话:“夜雨孤灯乱翻书。”

夜,不是黄昏,不是华灯初上,而是夜深人静,万籁俱寂。这时白天的喧嚣已经退去,而因为安静,因为清冷,人的思绪便格外纵横开阖,情感的神经末稍也格外丰富而敏感。虽说心远地自偏,然而若在人声鼎沸的菜市场读优雅的小品文,对于我们这些定力不够的年轻人来说,恐怕是有些为难的。

而又有雨。我一直怀疑许多人的灵性是不是都是雨滋养出来的。余光中的《听听那冷雨》虽然不为高见识的长者所推崇,可是我个人以为,一篇“粗头乱服,不掩国色”的文章当然很好,可是雕琢得有美感,那也不是什么坏事啊。至少我在读着的时候,便觉得有几丝凉沁沁的细雨落到发梢了。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

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

因为有了雨声沙沙,外边便好像更加安静了。静得让人可以听见自己心灵的声音。

再是孤灯。可以想见古人的“夜阑犹剪灯花弄”。一灯如豆,照彻千年来无眠的人。

孤灯下,似乎总会伴着想象里红袖添香的故事。美丽的狐女,也是那些违心寒窗苦读的多情才子们想出来的。然而终不能实现,孤灯衬着孤人,益见其孤。

最妙的是乱。

我以为,书的乐趣实在不能说是在“汗牛充栋”或“读书破万卷”里。这样太过于注重数目或太注重效率,会坏了读书的美感。书趣,只在“乱”。

丘迟的《与陈伯之书》中,“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我便尤爱这“杂”“乱”二字。

美的极致在于随性。书也是,不妨随地扔着几本。想起来了,拿起来翻翻,读了一句,觉得不错,就品一品。说不定竟品出会心一笑来了。看得有点闷了,便换一本,或是干脆闲置不看。这和你要坚持的爱情不同,大可放宽心些。 如是,在风疏雨细的夜里,亮一灯,昏黄的光线染得雨丝也微亮。握一卷在手,时而定定地凝神细看,时而望着窗外发发呆,时而低头,淡淡一笑,这时的心境,便是“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了。

16.请用文中的语句概括作者所描述的“夜雨孤灯乱翻书”的情景。(3分) (不超过80字)。

17.这篇散文中,作者说年轻人无法“在人声鼎沸的菜市场读优雅的小品文”,又说“书趣,只在‘乱'”,请根据文意,写出“人声鼎沸的菜市场”的喻意与“乱”字的含意。(4分)

答:(1)“人声鼎沸的菜市场”的喻意为:_______ ____ _____________

(2)“乱”字的含意为: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

18.联系语境,说说本文第三段中“可是雕琢得有美感,那也不是什么坏事啊”这句话针对什么说的,实际上暗含了作者什么看法?(4分)

答:(1)针对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说的。

(2)暗含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作者认为“书的乐趣实在不能说是在‘汗牛充栋’或‘读书破万卷’里。”并认为“书趣,只在‘乱’。”你赞同作者的观点吗?结合全文,联系自己的阅读体验谈谈看法。(5分)

参考答案:

16.在风疏雨细的深夜,亮一灯。握一卷在手,时而定定地凝神细看,时而发发呆,时而低头,淡淡一笑。看得有点闷了,便换一本,或是干脆闲置不看。(用文中的语句写出“疏风”、“细雨”、“深夜”、“孤灯”、“随性”等要点即可)

第二篇:《【散文】走进春天,我已不再年轻 作者:韦钦鸣》

【散文】 走进春天,我已不再年轻

□韦钦鸣

早上,当春天暖融融的晨曦从窗外照进来,我对着镜子剃除自己那浓密且伴随有几根银丝的胡须,耳畔突然传来有些谙熟的“岁月如刻刀,它刀刀催人老”的歌声,那是林志颖的《戏梦》。今天与女儿约定一家人去公园赏春景,女儿一边跟我打了声招呼,一边急不可耐地向楼下奔去。望着女儿已经超过自己身高的背影,听着窗外的旋律,我不禁感慨万千,悠悠的思绪不由自主地飘向了遥远的从前。

蓦然回首,原来我业已是一个高中生的父亲,已不再是郑智化《年轻时代》中那个“有一点疯狂有一点帅”的小青年。屈指而算,七零后的我已走过不惑之年。“上有老,下有小”的责任感让自己变得不再浮躁、不再轻狂,而是多了一些成熟,添了些许稳重。这是真的吗?自己扪心自问。

孩提时代的幼稚天真,大学校园的豪放疯狂,恋爱季节的矜持浪漫,酒场应酬的杯觥交错,初为人父的幸福甜蜜,曾经的年轻岁月我都一一拥有。

我的童年虽然没有山花儿一样的烂漫,却也充满着天真和童趣。记得小学一年级,父亲的朋友送给两只小白兔饲养。我便在放学之后,带着从学校槐树上采摘的树叶,急急忙忙地跑到小白兔的旁边。一边将槐树叶递到它的嘴边,一边抚摸着它柔软的绒毛,看:它瞪着红红的大眼睛,张开三角形的小嘴唇,慢慢地咀嚼着,时而抬头看看我,似乎要与我对话,真是可爱极了。有一次,为了给小白兔采摘槐树叶,

竟然不小心从树上摔了下来,休息了一个月才痊愈。即使是去镇卫生院治疗的时候,我还是没有忘记让母亲替我喂养小白兔,生怕会饿着了它们。小时候就是那样的天真执着,那样的幼稚可爱。

经历了十年寒窗,有过远离乡土苦读贤书的艰难经历,也有过步行十里八乡看一场《地道战》露天电影的快乐生活。有辛辛苦苦却挫折失败的垂头沮丧,更有奋力拼搏后金榜题名的兴奋喜悦。曾经伴随着清晨的第一缕阳光,开始朗朗地读书,学习到夜阑人静时还在埋头做题。仰目过张海迪的身残志坚,崇拜过南疆卫国的子弟兵战士,羡慕过电影《小花》里的唐国强,聆听过蒋大为《红牡丹》的男高音。一年年一天天的艰苦生涯宛若昨天的故事,在脑海里回放,在心河中流淌。

进入大学校园,满怀着欣喜和自豪,释放着疯狂和豪放。踏进“象牙塔”,似乎片面地诠释为放松和“解放”。曾几何时,漫步在大学的校园,呼吸着清新的空气,为自己的胜利而欢呼,为成为“象牙塔”的一员而“自恋”;为自习室的座位而像阵地般地占领,为食堂的排队打饭而“奋勇前进”;为心仪的女孩而疯狂追逐,为刘德华、郭富城的歌声而顶礼膜拜;为中国足球的胜利而呐喊,为中国足球的失败而流泪,并摔得酒瓶子狼籍满园。在周末的学生公寓,几个臭味相投的同学伴着奔放的节奏,放开歌喉,“放肆”地演唱郑智化的《年轻时代》。那熟悉的歌词仍然记忆犹新,那震耳的音响依旧响彻耳旁,听:“总以为自己已经长大,总以为地球就踩在脚下;哦,年轻时代,年轻时代 ;有一点天真,有一点呆,有一点疯狂,有一点帅„„”

曾庆幸于自己的幸运,不仅是跨越两个世纪的一代,而且走出大学校门即可以分配到国企单位,而不像现在的大学生毕业即面临失业的尴尬境地。工作中既享受着自由支配工资的乐趣,也纠结于同事间“尔虞我诈”般的郁闷,更让整日的酒场应酬弄得疲惫不堪。曾因为工作的扎实而对领导的夸赞喜形于色,也因为不能按期完成上级下达的指标任务而苦闷无奈。曾经不甘寂寞的折磨,怀抱着崇高的理想,奔走在陌生的繁华都市,为了追寻内心深处的梦想而默默地拼搏,苦苦地等待。

曾几何时,与爱人由相知到熟识,直至手牵手走进婚姻的殿堂,沉浸于甜蜜的生活,沐浴着幸福的经历。女儿的呱呱落地,开始了自己作为父亲的责任。享受着有妻有女的天伦之乐,眼看着女儿从开始蹒跚走路,到牵着她的小手踏入幼儿园;从她背起小小的书包走进小学的大门,到跟她一起商讨牛顿定律。就这样她一天天地茁壮成长,而自己仿佛登上了时光的列车,距年轻的站点也已是慢慢地走远。

因为不再年轻,对工作已没有了往日的激情奔放,只希望安稳与实在;

因为不再年轻,对生活已不再热爱喧闹和疯狂,更喜欢静静地坐下来,看看书,品味着咖啡的苦涩或清甜;

因为不再年轻,对婚姻已当作是一份珍贵的亲情,不再渴望刺激和浪漫,而是毫不犹豫地将家庭的责任承担。

是的,当自己的年轻已成往事,曾经的年少轻狂,曾经的花样年华,曾经的美好憧憬,似乎都已悄然逝去。然而,迎着初春的旭日,

牵着爱人的手,漫步在美丽的城市公园,发现迎春花已悄悄地绽放,湖边的柳枝已经吐出嫩绿的叶芽。抬头望去,我欣慰地看到了女儿迈着矫健的步伐向前走去,我已然看到了自己的未来,看到了自己血脉的传承,看到了希望的所在。

第三篇:《李汉荣散文阅读题》

转身

李汉荣{散文,年轻,作者是谁?}.

①一转身,那个动人的身影就不见了。在人海里,想再次打捞到她,再次与她相遇,哪怕匆匆一瞬,都是不可能了。

②在都市、在广场、在车站、在机场、在大街、在超市、在乡野、在人流聚散的地方,我曾经有这种感受:转身,就是永别。

③那一次我在北京火车站等车。在拥挤的人流里,我不小心踩了右边的年轻人。我正准备道歉或接受责备,却看见转过来一张文雅谦和的脸,他说:“对不起,我挡着你了。”我竟然被感动了,只顾欣赏这张善良、有教养的脸,只顾欣赏这江南的表情,却忘了对他说声谢谢,把诚挚的心情告诉他。当我忽然记起,正要张口表达,人潮猛然涌了过来,一转身,我已找不到他,只看见攒动的人头,闪动的各色衣服……

④还记得那年春天,我一人在秦岭深处行走,山路两旁开满野花:灯芯花、野草莓花、苜蓿花、蒲公英花……路下面的小河,清澈如镜,温柔如绸,淙淙的水声像母亲轻唤谁的乳名。四周的群山,一律被松树、柏树、桦树和茂密灌木覆盖。闻着花香,听着水声,看着山色,我恍然似已进古代,入了那“拈花微笑”的仙境。正在此时,迎面走来一位小女孩,她头上插了几朵野花,手里拿着一束菖蒲,好看的脸上满是羞涩,浑身洋溢着纯真的自然气息。但我不便过分地注意她,我怕她受到惊吓。于是我停下来,给她让路,然后静静地看她远去,欣赏着她的背影,却记不清她的眼睛和脸究竟是什么样子,匆匆的一瞥里只看到“好看”的朦胧感觉。也许,或者是一定的,我这一生只有这一次和她相遇了,只有这一次,在她还是小女孩的时候,我突然感到十分的失落和惆怅。怎么办呢?我想多看她一眼,看仔细些。我想在记忆里逼真地收藏一个像野花一样纯真的秦岭女孩。这也许是她一生里最生动的瞬间,我记起了泰戈尔的诗句:“你不知道你是多么美丽,你像花一样盲目。”我情不自禁地转过身来,沿着小女孩走的方向走着,走到山路转弯的地方,出现了个三岔路口。我已经无法知道小女孩走进了那一条路径。就那么一转身,她消失在命运的路径,也许就是我此生永远都不能踏上的路径……

⑤冬天,已经很冷了,西伯利亚寒流远道而来,遭遇袭击的当然是穷人,最可怜的是乞丐。乞丐不多,但不多的乞丐也常常有力地触动和唤醒我们冬眠的良心。在南大街路口,我看见一位衣服褴褛的中年乞丐。我急忙赶回家,拿上我去年穿过的那件防寒服给他。可是来到南大街,已看不见他,于是我在东大街找他,又在北大街找他,都没有找到。最后我来到丁字路口,还是没有找到他,却遇到了一个老年乞丐,一转身,苦难转换了方向,交换了背影,但苦难的身份没有改变,都是苦难。于是我把防寒的衣服披在了这位贫苦的老人身上,希望他下降的体温能稍稍回升,希望降温的人性能稍稍回升。我由此想到,亚洲的穷人,非洲的穷人,全世界的穷人,想到徘徊在文明大街上的那些孤苦身影,一转身,他们到那里去了?而文明,你能否追上去,轻轻拉起那褴褛的衣襟,或者握着那空空的手,仔细看看他们的眼睛?他们到那里去了,一转身?

⑥一转身,车窗外的河流已经不知去向;一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