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叙文阅读教案,,,中考总复习,,,,,,,,,,完全免费

时间:2021-10-29 18:22:52 初中作文范文

【篇一】记叙文阅读教案,,,中考总复习,,,,,,,,,,完全免费

记叙文阅读中考复习教案2-6

记叙文阅读中考复习教案

复习目标:

1.整体把握记叙类文章的思想内容(文章中心、人物性格、主要事件等);

2.能捕捉、筛选记叙类文章中的重要信息(人、事、景、情等),概括信息要点;

3.理解重要词句在语境中的意义,体会隐含其中的思想感情;

4.赏析记叙类文章中的精彩词句(描写句、修辞句、有表现力的词语等);

5.分析解说关键句段及主要写法的作用;

6.通过联想、想象、评价等方式对文章内容进行有效的拓展运用。

复习方法:

明确考点;讲析典型题例,总结解题方法;练习、检查;反馈、提高。

复习课时:

6课时

第二课时

复习目标:

能捕捉、筛选记叙类文章中的重要信息(人、事、景、情等),概括信息要点

教学过程:

一、考点透视

在记叙类文章中捕捉、筛选重要信息主要体现为:人物的性格特征、思想、情感的变化;事情某一发展阶段,如起因、结果或情节的发展过程等;景物的特点及变化;叙事的线索、顺序、人称的变换乃至指出哪一处是伏笔、照应等等。在阅读记叙类文章的过程中要有意识地注意这些信息,淘汰非相关的信息,挑选出合乎要求的有关信息,也就是依据题目要求,来区分信息的有无、主次、轻重,去粗存精,去次留主,说到底,就是要把符合题目要求的信息要点挑选出来。

二、讲析典型题例,总结解题方法

(三)教师针对学生问题讲析典型题例

小说的题目就叫“意外”,小说的情节就是围绕“意外”一步步展开的。回答第9题要顺着小说的情节发展去关注:哪些的情况对主人公塔玛拉而言是最初意想不到的?对其他人而言,又发生了哪些意想不到的情况?这样一路找来,“意外”就会纷至沓来。注意分值为3分,答出有把握的3点意外即可,不必求全。解答第10题要善于将小说中前后相关的信息串联起来,如开头“虽说二人世界....的生活非常甜美”说明什么?塔玛拉开的车是怎样的?目的地是哪里?这样就能看出威廉为警方提供的信息,其实在小说中都能找到。

(四)师生共同总结解题方法

捕捉、筛选、概括记叙类文章中的重要信息可分三步走:

第一步,确认区域,即确认需要的信息所在的范围。总的来说,阅读信息区域有三种情况:在某一自然段;在某几个自然段;散见于全文。具体而言就记叙

文来说,体现文章主旨的语句我们一般可以非常容易地从原文中的开头或者结尾处直接摘录关键词语或中心句、重点句。第二步,确认词句,即确认承载所需信息的词语和句子。在信息区域的一个或几个自然段中,往往并不是所有的词句都包含着试题指向的信息,这时候就需要作进一步的筛选工作,通过理解、分析、排除,以确认承载信息的那些重要的和关键的词语、句子。第三步就是按照要求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信息要点。

筛选和确认信息,特别要注意解决好这两个问题:

第一、理清文章的思路和层次。这与“整体感知”有关。就全文而言,通读的时候,就要留意文章的大致内容以及按照什么思路,安排哪几个层次来表达的。解答这类题型,应根据题干要求,先通读全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然后捕捉重要信息。只要仔细地看,认真思考,就能确定信息的具体位置。

第二,阅读时注意圈画重要词句。在记叙文中,除了在整体感知时要做一些圈画工作之外,筛选和确认信息时,更要做好圈画工作。要在确认的信息区域内,圈画出最重要的词语和句子,就为下一步要做的整合工作打好了基础。如要求结合语境理解词语含义,这就需要我们运用语言的具体环境,画出上下句,上下段,乃至全篇等,对词语的引申义,临时义,隐含义等进行分析理解。另外,除了圈画,我们还可以根据自己的经验和习惯,做一点批注工作。

(二)教师检查、讲析

以上考题涉及记叙文中人、事、情等方面的信息筛选和概括,解答时要注意捕捉信息要定位准确、全面,概括要简练。

第三课时

复习目标:

理解重要词句在语境中的意义,体会隐含其中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考点透视

理解重要词句在语境中的意义,体会隐含其中的思想感情。往往被称为“含义类”问题,这类问题的主要考点如下:

(一)理解文中的重要词语。中考试题考查词语的含义,往往不是词典中所诠释的规范的义项,而是在文章中的具体意思。从近年来现代文阅读的试题来看,要注意以下几方面词语的含义:1.体现作者观点的词语;2.表现文章主题思想的词语;3.反映深层次含义的词语;4.对文章结构起照应连接作用的词语;5.有比喻、借代、反语等意义的特殊词语;6.根据语境而用作别种义项的词语;7.指代词或临时具有指代作用的词语。

(二)理解文中的重要语句。所谓“重要语句”,从文章的内容看,不同层次的中心句;从结构上说,总领句、总结句和重要的过渡句;从表达上说,富有特色的句子是重要的句子;反复出现的句子也是重要的句子如警示句、深化句、主旨句等。这些句子都是近年中考考查的重点。

二、讲析典型题例,总结解题方法

(三)教师针对学生问题讲析典型题例

联系上下文,结合语境是理解重点词句含义的最有效方法。第12题(1)句中,“憋”字所包含的“不甘”“郁闷”在上下文中都已显露;“我没有灰心”“我受够了”这样的语句则可以提示(1)句中的“憋”所隐含的人物心理。第13题理解含义要抓住“像新生的婴儿一样真实”“ 像死亡一样凝重”这两个比喻,然后再看上下文中有哪些地方在阐明这两个比喻。

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主要方法有:

1.理解文中词语的含义,要站在文本全局,联系上下文,从作者的思想倾向、词语的感情色彩、语体、风格特点等方面揣摩。“文中”有两种含义:一是指对文本全局的“整体把握”;二是指具体词语所处的“语境”。在理解任何一个词语时,除了要结合词语的原始意义,还都必须考虑到这两种含义。

2.明确指代词的含义。文本中的代词运用非常灵活,指代的范围极为广泛,它既能替代实词、短语、句子、语段,又能替代各种事物,还能替代复杂的概念。分析句子结构,有助于找出指代的内容。一般判断代词指代的内容,应把握:①了解代词的用法。如“这(个、些)”是近指;“那(个、些)”是远指;“某”、“某类”是不定指等等。②在具体的语境中,理解代词指代的具体内容,然后进行分析、概括。③将找出的指代内容代入原文,看是否合适。

3.对词语的比喻含义的理解与确认要从分析喻体与本体的相似性入手,寻找本体是正确解题的关键。

4.对词语的引申义、特殊义、隐含义、概括义的理解,要注意从整体阅读理解的角度出发,将词语放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去分析,在明确词语所在语句的句意、所在段落的含义、所在语段的前后关系的基础上理解词语。

理解重要语句要注意以下几点:1.解释关键词,抓住重点。2.分析结构,把握基本含义。有许多句子,分析其结构,如果是单句,先找准主、谓、宾,如果是复句,先找准其第一层,就可以把握句子的基本意思。3.联系上下文,仔细推敲。含蓄的语句不易理解,因为它的出现,通常是为了追求特定语境条件下的最佳表达效果的,故不能直说,而是把意思隐藏在句子的字里行间。并不是不可捉摸的,有了一定的语境,句子的含义也就被牢牢地固定下来了。我们只要在一定的语境中反复阅读,寻找语感,句子的隐义是可以“自现”的。此外,触发联想,品出言外之意也很重要。理解句子不要人为地“拔高”,这是指把句子本身没有的意思强加给作者。要学会多角度理解文章中的有些句子,它的组合因素复杂,甚至是多侧面的综合体,所以理解的角度就不能是单一的。

(二)教师检查、讲析

第四课时

复习目标:

赏析记叙类文章中的精彩词句(描写句、修辞句、有表现力的词语等) 教学过程:

一、考点透视

在中考试题中,赏析文章语言类试题,往往选择那些有赏析价值的句子,从以下三方面进行赏析: (1) 赏析富有表现力的词语。(2) 赏析使用修辞手法或描写方法的句子。修辞手法和描写方法的使用使语言更加生动、形象,使人物性格特点、景物的特征更加突出。(3) 赏析文章的主旨句、哲理句。主旨句的赏析应从主旨句在文中的作用,包括点明中心,贯穿全文,以及句子本身的作用等出发;哲

理句要指出所包含的哲理,或所表达的具体感情。试卷中,多让考生选择自己喜欢的语句加以欣赏,考生可根据自己的喜好和擅长自由选择,也有通过选择题加以考查的。

二、讲析典型题例,总结解题方法

(一)出示典型题例

(二)学生阅读文章并答题,教师了解学生答题情况

(三)教师针对学生问题讲析典型题例

(四)师生共同总结解题方法

赏析记叙类文章中的精彩词句总的原则是:扣住语境,咬文嚼字;比较替换,斟酌揣摩;联系生活,填补空白。

记叙类文章常用有较强表现力的词语来表现人物性格或景物特征。赏析时应扣住词义,准确理解语言环境中词语在表现人物特点、景物特征中的具体作用,体会其用语精妙之处。比喻、拟人、夸张句赏析时,应从表述它在表达上的效果,表明人、物的什么特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角度作答,如比喻句在记叙文中的作用是使文章生动形象,更富有表现力。在理解这类句子的时候,要认真阅读原文,把句子放到语境中,运用比喻的有关知识,找到本体、喻体,理解句子的表达效果。对偶、排比、反复句赏析时,应侧重其在结构上的表达效果,和表达的内容、所表现的人、物特征,对表达作者感情的作用方面作答。反问、设问句赏析时,侧重从语气方面体会它的表达效果。

修辞(描写)方法或运用有表现力的词及其作用分析的常用答题思路:①运用了 的修辞,形象生动地表现了 的 的特点,表达了 的感情。②运用了 描写,表现出 的 特点,表达了 的感情。③运用了“ ”这几个词语传神(生动、细腻)地刻画出 的 的特点,表达了 的感情。

第五课时

复习目标:

分析解说关键句段及主要写法的作用

教学过程:

一、考点透视

分析解说关键句段及主要写法作用的阅读能力主要体现在“作用题”方面。“作用题”是中考现代文阅读的重头戏。这类题型,无论是以问答题形式出现,还是以选择题形式出现,都有高度的综合性,并且有一定难度。

纵观近几年中考现代文阅读题,“作用题”的命制常从以下七个方面切入:(一)开头作用。文章讲求开头精美,即常说的“凤头”。二、结尾作用。三、过渡作用。四、线索作用。五、人称作用。六、手法作用。表现手法除了修辞手法,还有对比、衬托、白描、象征等表达技巧。七、环境作用。环境描写分为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自然环境描写不只小说中有,散文中也多有出现。小小说

和散文是最受命题人青睐的两种体裁,考查自然景物描写的作用便顺理成章。 需要注意的是,这类试题有时不一定以“作用”的面目出现,有时设制为提问有什么表达效果或好处,或要求指明作者的用意等等,但答题时必须考虑表现其所起的作用。

二、讲析典型题例,总结解题方法

(四)师生共同总结解题方法

开头语段的作用大致为:开篇点题,统领全文;引出下文,或为下文作铺垫;渲染气氛,奠定基调。这些仅是术语,答题时需根据文章从内容、结构、效果等方面作答。

结尾语段的作用通常是:总结全文,归结主旨;呼应开头,首尾圆润,使文章浑然一体;卒章显志,点明题旨;强化作者情感,深化或升华主旨;言有尽而意无穷,引发读者思考;等等。

过渡语段的作用主要是承上启下,做题时要具体回答怎样承上、如何启下。 中考考查的行文线索主要有事物线、情感线、语句线。回答此类问题,必须明白行文线索的基本作用,即组织材料、贯穿全文,使文章结构严谨、浑然一体。需要注意的是,有的行文线索或直接或间接表现文章主旨,答题时应予以考虑。 对确认人称运用(或变化)和作用的考查是中考试题命制的一种样式。回答此类问题,要了解每种人称的作用:用第一人称叙述较为亲切自然,便于直接、自由地表达思想感情,给读者以真实感;用第二人称,是呼告修辞,便于直接对话,利于交流思想情感,增强亲切感,同时使抒情更加强烈感人;用第三人称能够比较直接客观地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不受时空限制,具有全知全能的特点,反映现实较为灵活自如。

回答手法作用要运用有关表现手法的知识,并教会他们从表现手法的辨认和作用两方面作答。

景物描写的作用可从营造氛围、衬托情感、烘托人物形象或暗示人物命运、推动或转换情节、突出主题等角度考虑。

(二)教师检查、讲析

【篇二】记叙文阅读教案,,,中考总复习,,,,,,,,,,完全免费

中考语文专题复习教案之记叙文阅读

2014年中考语文专题复习:记叙性文章阅读

中考命题规律

2.命题趋势分析

(1)本专题以选择题、填空题、问答题为主,分值在10~22分之间。

(2)、预计2014年考查的内容是:

辨析记叙的要素、人称和顺序,明确其作用;

理解记叙与描写、议论、抒情相结合的表达方式;

能整体感知课内外阅读材料的内容,准确理解文章的中心;

清楚作者行文思路;结合语境准确揣摩词语和句子的含义;

对作品的思想内容、作者的观点态度,能有自己的看法和体验;

对其艺术手法能进行必要的赏析和评价。

阅读材料大多来自课外,主要为主观性试题,多数题目的答案要求用文字来表达,不追求唯一性和标准化。但也有一定数量的选择题,以保证知识的覆盖面和考查评分的客观性。

知识梳理与归纳

【考点知识梳理】

对策:1.了解叙事线索的几种类型:

(1)人物线索:人物的见闻感受或者事迹。 (2)物品线索:某一有特殊意义的物品。

(3)感情线索:作者或作品中主要人物的思想感情变化。 (4)事件线索:中心事件。 (5)时间线索。

2.寻找线索的几种方法()

(1)文章的标题。(2)各段反复出现的事物。(3)文中议论抒情的语句。(4)作者的思想感情。(5)某一人物的见闻感受。

课堂练习《中考新航线》

1、156页第4题。 2、阅读154页《转角处的爱》,找出行文线索。

作业:

1 找出《中考新航线》160-161页第九、十两篇文章的线索。 后记:

类型(一)本段(本句)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简要说明这些描写方法的作用。

对策:1.了解描写的几种形式:记叙文阅读教案,,,中考总复习,,,,,,,,,,完全免费

(1)从不同的感觉来描写(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

(3)正面与侧面,直接与间接。

(5)环境描写。

2.重点了解几种人物描写的作用及答题格式。

(1)肖像(外貌)描写:交代了人物的„„(身份、地位、处境、经历、心理状态、、思想性格)

(2)语言(对话)描写和行动(动作)描写:形象生动地表现出人物的„„心理(心情),反映了人物的„„性格特征或„„精神品质。

(3)心理描写:形象生动地反映出人物的××思想,揭示了人物的××性格或者××品质。

类型(二)环境描写: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

A、自然环境:作用:渲染××环境气氛,烘托人物的××情感,预示人物的××命运,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B、社会环境:作用:交代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渲染××环境气氛,衬托人物心情,推动情节发

展。

类型(三)概括或评价人物的思想性格。

类型(四) 揣摩人物的潜台词。

对策:潜台词是话语中没有直接、明白表达出来的意思,结合语境来理解。

课堂练习《中考新航线》

 1、154页第2题。2、165页3、4题。

作业:1、165页3、4题。 2、151页第2题。

后记:

(2)以动衬静,动静结合。 (4)人物描写的多种方法(语言、动作、心理、肖像、神态)

类型(一)表现手法(表达效果、写作技巧):直接让考生归纳文段的表现手法及在文中的作用。 对策:1、表现手法(表达效果、写作技巧)有:

衬托、象征、托物言志、借景抒情、抑扬结合、正反对比、侧面烘托、虚实结合、以小见大、伏笔、卒章显志、巧设悬念、首尾呼应、铺垫映衬、一线串珠、明线暗线等。

对策2.掌握几种重要表现手法的作用。

A、衬托(侧面烘托):衬托出主要的人或事物的特点、性格、思想、感情等.

B、欲扬先抑:使上下文形成对比,突出所写的对象,收到出人意料的感人效果。

C、前后照应(首尾呼应):使情节完整、结构严谨、中心突出。

D、设置悬念:引起读者的注意与思考,激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E、借景抒情:做到情景交融,使文章充满诗情画意。

2

类型(二):直接让考生回答人称在文中的作用。

第一人称:作用:亲切,自然,真实,便于刻画人物形象及性格特征。(我)

第二人称:作用:便于情感交流。(你) 第三人称:作用:便于叙事和议论。(他)

对策A、结构上: 开头:总领全文,引出下文,设置悬念,引起读者的兴趣或思考。

中间:呼应前文,承上启下,段末起总结作用(总结上文,引出下文)。

结尾:照应开头,篇末点题;总结全文,深化中心;首尾呼应。段末,起总结上文的

作用。

B、内容上:寄托作者的思想感情,点明中心,深化、升华主题。

C、艺术效果上:渲染烘托气氛,储蓄蕴藉,留有想象的余地。

对策:联系前后文,在句子的前后找答案。注重抓中心词、关键词、有关议论抒情描写等词句。在句子前后找答案可以用原文回答,有些需要用自己的话加以概括。

类型(五)记叙文中议论句段的作用:作用:引发读者思考,点明中心,升华主题,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类型(六):记叙文中抒情的作用:抒发作者真挚深沉的情感,引发读者的共鸣,使文章具有强大的感染力。

类型(七):记叙顺序及作用。

顺叙:层次清晰,条理清楚。 倒叙:设置悬念,引人入胜。 插叙:情节完整,结构严密。 课堂练习《中考新航线》

1、161页第2题。2、160页第3题。

作业:1、159页第5题。

2、从表达方式上看,《绿茵场上的非主流》最后一段有什么作用,它的深刻意义是什么?

对策:1.划分段落层次的方法:

(1)按时间划分(找表示时间的短语);

(3)按事情发展过程(找各个事件);

2.概括层意的方法:

(1)摘句法:在文中找出中心句作为段意(有时要对中心句进行适当的删改);

(2)概括法:

例1:(记叙的段落)记叙了什么人什么时候什么地点做什么事。

例2;(描写的段落)描写了什么景物的什么特征。

例3:(抒情的段落)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3)叠加法:有些文段有两个以上的主要内容,要把这些内容组合成句。

3、句子的排序与衔接

排序规律:A、时间顺序组合。B、空间顺序组合。C、逻辑顺序。

3 (2)按地点划分(找表示地点的短语); (4)总分总(掐头去尾)。

文体区别: 记叙文:时间、空间或事情的发展为顺序。

议论文:观点在前,材料在中,结论在后(提出问题 → 分析问题 → 解决问题)记叙文阅读教案,,,中考总复习,,,,,,,,,,完全免费

说明文:事理在前,材料在后,遵循时间、空间、逻辑顺序。

衔接:抓住作者的写作意图和前后文语义的关系。详见《中考新航线》48页。

课堂练习《中考新航线》

1、159页第2题。2、163页第1题。

作业:1、把166页第⑥分层并概括层意。2、完成49页练习。

后记:

P

类型(一):直接复述故事或用一句话概括文章内容。

对策:了解内容概括方法:(1)文章标题法;(2)叠加法(把文章主要段落的大意连贯起来,加以综合概括);(3)一线串珠法;(4)六要素法。

格式:什么人在什么时间做什么事,结果怎么样。

类型(二):直接让考生给文章拟标题。

对策:找文章的线索或中心;(1)核心人物。(2)核心事物 (3)核心事件;(4)作者的情感。

类型(三):理解标题的内涵,题型大多是“这个标题有什么作用或好处”。

对策:(1) 从标题与主题的关系入手。(2) 善于抓主题句。(3) 分析标题的修辞。(4) 分析标题字词。 类型(四):直接让考生概括主旨或是谈谈阅读本文后的感受。

对策:

1.概括方法:看题目、人物(事物)、事件,进行综合、概括。特别是从作者对人物、事件、事物的情感态度入手。

2.注重格式:

此文记叙了(描写了、刻画了)„„的故事(事迹,经过等),表现了(赞美了、揭示了)„„的思想(性格、精神),抒发了作者„„的感情。

课堂练习《中考新航线》1、151页第1题。2、153页第5题。

作业:1、159页第4题。2、163页第4题。166页第5题。

后记:

4

(一):分析某个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对策:1.从词的角度入手。把握词语的比喻义、引申义、双关义记叙文阅读教案,,,中考总复习,,,,,,,,,,完全免费

答题模式

方法: 1、联系具体语言环境,借助上下文去推测,判断词语的特殊含义。

2、联系具体语言环境,借助上下文去推测,判断词语的言外之义。

3、结合整篇文章的语境分析句子的深层含义。

解题方法:文中关键的语句常常是指能够提示和概括文章中心或段意的,内涵丰富,耐人寻味,对全文的内容和结构有重要作用,或在写景状物、刻画人物和议论抒情方面有画龙点睛作用的句子。正确理解和分析这些语句,有助于我们把握文段的意思和全文的主旨。

解题技巧:含义要结合文章主旨中心去分析,表述要准确、通顺。

词不离句,句不离篇 。

重点语句和关键词语的作用

 技巧:作用要从两方面考虑

 一从结构上: 常起A承上启下过渡、B总领下文或C总结上文的作用、D设伏笔、E作铺垫  二从内容上: 常有A开篇点题、B深化中心、C点明主旨(画龙点睛)

 具体如下

 1、文首:内容上(开篇点题、渲染气氛、埋下伏笔、设置悬念)

结构上(为下文作铺垫、总领下文)

 2、文中:结构上(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领上文)

 3、文末:内容上(点明中心、深化主题或画龙点睛、)

结构上(首尾照应, 结构完整。)

2.词语是否可以替换或删掉。

答题模式:不能替换或删掉,替换或删掉后,改变原来意思,因此不能替换或删掉。

动词:不能,因为这个动词准确、具体、生动地描写了„„对象„„所以„„

形容词:不能,因为这个动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对象„„所以„„

副词:不能,因为该词准确地说明„„对象„„的情况(程度、限制、时间、范围),换了之后就变成„„与事实不符。

例:1

不能删掉,因为“威武”一词用来形容狼狗的高大威猛,删掉后改变原意,所以不能删。

例:2

课堂练习《中考新航线》 1、155页第4题。2、156页第2题。

作业:1、166页第4题。2、156页第2题。

后记:

对策:1.了解语言美的几种形式及作用。

(1) 从句式入手:

5

【篇三】记叙文阅读教案,,,中考总复习,,,,,,,,,,完全免费

记叙文阅读中考复习教案2-6

记叙文阅读中考复习教案

复习目标:

1.整体把握记叙类文章的思想内容(文章中心、人物性格、主要事件等);

2.能捕捉、筛选记叙类文章中的重要信息(人、事、景、情等),概括信息要点;

3.理解重要词句在语境中的意义,体会隐含其中的思想感情;

4.赏析记叙类文章中的精彩词句(描写句、修辞句、有表现力的词语等);

5.分析解说关键句段及主要写法的作用;

6.通过联想、想象、评价等方式对文章内容进行有效的拓展运用。

复习方法:

明确考点;讲析典型题例,总结解题方法;练习、检查;反馈、提高。

复习课时:

6课时记叙文阅读教案,,,中考总复习,,,,,,,,,,完全免费

第二课时

复习目标:

能捕捉、筛选记叙类文章中的重要信息(人、事、景、情等),概括信息要点

教学过程:

一、考点透视

在记叙类文章中捕捉、筛选重要信息主要体现为:人物的性格特征、思想、情感的变化;事情某一发展阶段,如起因、结果或情节的发展过程等;景物的特点及变化;叙事的线索、顺序、人称的变换乃至指出哪一处是伏笔、照应等等。在阅读记叙类文章的过程中要有意识地注意这些信息,淘汰非相关的信息,挑选出合乎要求的有关信息,也就是依据题目要求,来区分信息的有无、主次、轻重,去粗存精,去次留主,说到底,就是要把符合题目要求的信息要点挑选出来。

二、讲析典型题例,总结解题方法

(一)出示典型题例

意 外(常州 2010)

[德国]梅洛利

虽说二人世界的生活非常甜美,但将要到期的购房债务困扰着他们。昨晚,他们又为此吵了一架。但在餐桌上,塔玛拉像什么事也没有发生,边吃边和丈夫商量:‚威廉,我开车去一趟丹佛,找银行谈一次。如银行能同意我们分期付款,我们那笔债不难偿清,咱们也不必为此吵架了。‛

汽车在一条僻静的大道上行驶,突然,塔玛拉看到路边躺着一个人。救人要紧!她赶紧停车。

那人在痛苦呻吟,就在塔玛拉伸手的一刹那,那人跃起,用手枪顶着塔玛拉:‚别出声!我叫佐林,是个讨人喜欢的人。快,开车!‛

塔玛拉心中一惊。清晨,电台里说有个叫佐林的杀人犯从中央监狱逃出来。

车箱里响起轻轻的嗡嗡声。‚什么声音?‛‚是无线电话。‛佐林威胁道:‚快接!放老

实些!‛话筒中传来威廉的声音:‚塔玛拉,我为昨晚吵架的事向你道歉。你现在到什么地方了?‛‚快到丛林古堡了。咱们的小宝贝莎丽坦乖不?你替我好好地亲一亲她!‛

汽车驶到加油站。‚咱们该加油了。‛塔玛拉说。歹徒瞅了一眼汽油计量表:‚好吧,你待在车里,闭上嘴!‛

歹徒冲着加油站的管理员叫道:‚把油箱加满!‛塔玛拉从后视镜中看到一辆警车驶来。 两名警察把车停在路旁,一边测试胎压,一边与管理员聊天儿。塔玛拉把车门开了又关,关了又开。

汽车继续行驶,在路口遇上红灯,并行的车道上停满了各式轿车。这时,从左边的一辆车上走下一名男子,敲了敲塔玛拉的车窗。

‚对不起,先生。‛那人有礼貌地对歹徒说,‚借个火,可以吗?‛

歹徒正好从烟盒里取了支烟在点火,他无可奈何地一手拿着打火机,一手按车窗的升降钮。

就在这一刹那,那个人抓住歹徒的手腕,用枪顶住他的太阳穴:‚别动,我是警察!‛另一侧的车门被打开了,‚别害怕,塔玛拉!‛另一名警察对她说。

‚谢……谢谢两位!‛她噙着眼泪说。

‚您该谢谢您的先生。‛警察说,‚与您通完电话,他就意识到出事了。我们的同事在加油站认出坐在您身边的正是越狱杀人犯佐林。塔玛拉太太,顺便告诉您一个好消息,抓住杀人犯佐林的赏金相当高,我想,您正需要这样一笔钱吧?‛

9.小说情节的发展中出现了哪些“意外”?(3分)

10.为什么威廉与妻子通完电话就意识到塔玛拉出事了?他会为警方提供哪些信息?(4分)

(二)学生阅读文章并答题,教师了解学生答题情况

(三)教师针对学生问题讲析典型题例

小说的题目就叫“意外”,小说的情节就是围绕“意外”一步步展开的。回答第9题要顺着小说的情节发展去关注:哪些的情况对主人公塔玛拉而言是最初意想不到的?对其他人而言,又发生了哪些意想不到的情况?这样一路找来,“意外”就会纷至沓来。注意分值为3分,答出有把握的3点意外即可,不必求全。解答第10题要善于将小说中前后相关的信息串联起来,如开头“虽说二人世界....的生活非常甜美”说明什么?塔玛拉开的车是怎样的?目的地是哪里?这样就能看出威廉为警方提供的信息,其实在小说中都能找到。

参考答案:

9.(1)塔玛拉在去丹佛的路上,意外发现路边躺着一个人;(2)当塔玛拉救助“病人”时,却意外地遭到此人的劫持;(3)塔玛拉意外地发现劫持她的正是电台里说的越狱杀人犯佐林;(4)在行车途中接到丈夫威廉的电话,意外地获得传达求救信息的机会;(5)他们根本没有孩子,塔玛拉却意外地要丈夫亲一亲“咱们的小宝贝莎丽坦”;(6)警察利用借火点烟的机会,抓住了杀人犯佐林,解救了塔玛拉;(7)塔玛拉意外获得了一笔赏金,这正是他们家所需要的。(3分。答到一点得1分,得满3分为止)

10.他们过着“二人世界”的生活,说明他们根本没有孩子,所以,当威廉先生听到妻子塔玛拉要他“好好地亲一亲”“咱们的小宝贝”时,他就意识到塔玛拉出事了。(2分。意对即可)他会为警方提供的信息有:他与塔玛拉为债务吵架(从小说末句可以得知);塔玛拉的目的地(或行车路线);被劫持地点;汽车款型(或颜色);汽车牌号等。(2分。答到2点得1分,答到3点得2分)

(四)师生共同总结解题方法

捕捉、筛选、概括记叙类文章中的重要信息可分三步走:

第一步,确认区域,即确认需要的信息所在的范围。总的来说,阅读信息区域有三种情况:在某一自然段;在某几个自然段;散见于全文。具体而言就记叙文来说,体现文章主旨的语句我们一般可以非常容易地从原文中的开头或者结尾处直接摘录关键词语或中心句、重点句。第二步,确认词句,即确认承载所需信息的词语和句子。在信息区域的一个或几个自然段中,往往并不是所有的词句都包含着试题指向的信息,这时候就需要作进一步的筛选工作,通过理解、分析、排除,以确认承载信息的那些重要的和关键的词语、句子。第三步就是按照要求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信息要点。

筛选和确认信息,特别要注意解决好这两个问题:

第一、理清文章的思路和层次。这与“整体感知”有关。就全文而言,通读的时候,就要留意文章的大致内容以及按照什么思路,安排哪几个层次来表达的。解答这类题型,应根据题干要求,先通读全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然后捕捉重要信息。只要仔细地看,认真思考,就能确定信息的具体位置。

第二,阅读时注意圈画重要词句。在记叙文中,除了在整体感知时要做一些圈画工作之外,筛选和确认信息时,更要做好圈画工作。要在确认的信息区域内,圈画出最重要的词语和句子,就为下一步要做的整合工作打好了基础。如要求结合语境理解词语含义,这就需要我们运用语言的具体环境,画出上下句,上下段,乃至全篇等,对词语的引申义,临时义,隐含义等进行分析理解。另外,除了圈画,我们还可以根据自己的经验和习惯,做一点批注工作。

三、练习、检查

(一)学生当堂练习

我们一样爱他们(山西省 2010)

张春风

天堂村小学地处偏远山区,交通不便。偶尔才有慈善家跑来捐款。每次,全校师生都会倾巢而出:学生站在山岭上,手舞鲜花一路欢迎;而校长方子儒会亲自带队,用一个树藤扎成的土轿子抬客人上山。

这天,天堂村小学迎来了一个特别的客人。这个年轻人不声不响,独自走了两个小时的山路。由于道路崎岖,他沿途还摔伤了膝盖。当他一瘸一拐地出现在方子儒面前时,完全没有了城里人的光鲜形象。

‚对不起!‛年轻人显得有点尴尬,‚我......想资助你们10名特困生。‛

方子儒特别高兴。这里是全县出了名的贫困乡,这送上门的好事,正求之不得呢!可是,他为什么要说对不起呢?方子儒殷勤地招呼道:‚要不,您先去洗漱一下?我让学生们列队欢迎?‛

年轻人慌乱地摆摆手:‚千万不要......我不想耽搁,捐了款就走!‛

方子儒点了点头。

15分钟后,方子儒恭敬地送上一份资助名单。

年轻人看也没看,说:‚校长,我想您误会了!‛

方子儒愣了愣,以为他突然变卦了,着急地说:‚可是,这是我们千挑万选出来的学生。他们品学兼优,将来一定是国家的栋梁之材!‛

年轻人沉默了一会儿,说:‚校长,我能亲自挑选资助对象吗?‛

‚当然!‛方子儒长舒了一口气,‚这是您的权利!但......他们绝对是最好的学生!倘若您不信,可以翻看他们往年的成绩单!‛

年轻人笑了:‚我当然相信,但请给我所有贫困生的名单!‛

方子儒虽然感到奇怪,但还是找来所有30名贫困生的名单。年轻人要了一张白纸,小心地撕成一条条小纸条。然后,年轻人开始在小纸条上写上每一位贫困生的名字,写完一张,就揉成团丢在一个盘子里。

方子儒终于看出了端倪,疑惑地问道:‚您.....是想抓阄决定资助的对象?‛

年轻人点了点头:‚是的,我觉得那样才公平!‛

方子儒着急地说:‚不行,那样你会不小心抽到坏孩子的。他们生性顽劣,整天爬树打架,几乎每门功课都不及格!‛

年轻人停下手中的笔,问:‚那他们逃过学么?‛

方子儒想了想,说:‚这......倒没有!他们只是功课不好,其他,没什么两样!‛ 年轻人坚定地说:‚在我眼里,从来没有一个坏孩子,我们一样爱他们。谁又能知道,调皮捣蛋的孩子将来就一定不会有所作为呢?他们一样天真无邪,他们的心里一样编织着最美丽的梦想......‛

3分钟后,年轻人抽出了10个人的名字。果不其然,其中有4名学生原本不在方子儒的推荐之列。

方子儒执意要举行一个公开的捐赠仪式,这是学校的惯例。年轻人却摇了摇头,说:‚校长,能否替我向其他的20名学生道歉?‛方子儒满脸惊愕,以为自己听错了。

年轻人的眼睛有些湿润,满怀歉意地说:‚对不起,我没有能力资助所有的贫困生。他们之所以没被选上,并不是因为不够好,只是运气差了一些!总有一天,我会回来弥补他们的遗憾!‛

年轻人没有告诉校长,在15年前的一个穷山沟,他也是这样幸运地得到一位老华侨的捐助。当时,他是村民眼中不折不扣的坏孩子。可是,老华侨的一句话改变了他的一生:‚在我眼里,从来没有一个坏孩子,我们一样爱他们!‛

13.题目中的“他们”在文中指哪些人?(2分)

15.第二段写到“天堂村小学迎来了一个特别的客人”,读完全文,写出“客人”的“特别”之处。(3分)

17.在小说情节展开过程中,年轻人的神情随之发生了哪些变化?请从选文中选出恰当的词语天在括号内。(3分)

有点尴尬→( →( )→笑了→( )→满怀歉意

在冬夜里歌唱的鱼(盐城 2008)

查一路

①天空是一片灰蒙蒙的苍茫,鸟儿去了沉寂的北方。火烧云沉到山那一边,山冈上,风一阵冷过一阵,蒿草在风中萧瑟。目光越过一道道山梁,一个人的影子在昏暗中挟裹着晚风,逐渐清晰。我和妹妹在等待父亲和父亲手中的鱼。

②胖头鱼,头重尾轻,一种乡村廉价的鱼,很适合我父亲的购买能力。父亲微薄的工资,要养活一家六口,所以很少笑,只在递给我们拴鱼的草索时嘿嘿几声,在夜色中,他的牙齿很白,这是他留给我最深的印象。

③我飞跑着,把鱼交给母亲。妹妹在身后摇摇晃晃地追赶。母亲接过鱼,刮鳞、剔腮、破肚,整条的鱼被分成小块。菜籽油的香味混合着松枝腾起的浓烟弥散开来时,厨房成了温暖的心脏,召集一家人围拢到一起。我们催促着母亲往炉膛添柴。火舌从灶口舔出来,母亲的影子贴上后墙,忽大忽小,斑驳摇曳。罡风缠绕窗棂发出呜咽的叫声,屋里的温度升起来,热量向着寒冷四散突围。

④锅中的水,沸腾起来了。咕噜咕噜,鱼开始在水中歌唱,由一个声部转入另一个声部。这是世间最美的音乐,传递口福的信息。大姐在这时也不忘记做弟妹们的表率,装模作样地伏在灶台上做作业;二姐的眼睛随着腾起的蒸气升高,用桃木梳梳她又黑又粗的长辫;妹妹和我,绕着灶台打架,虚张声势,有别于平日里泄愤的争斗,而是在幸福的预感中,矫揉造作,故作娇嗔。黝黑、冷峻的脸上露出慈爱和笑容,父亲还在沉默独坐,而他内心必然掠过一阵阵瞬间的喜悦,眼前的景象是他的成就。

⑤不知道时间过了多久,母亲开始吹锅盖上的蒸气。揭开锅盖,如同揭开一个谜底。鱼怎么样了?母亲撒下大把翠绿的葱丝,鲜红的辣椒。锅盖合上时,她用毛巾环绕地盖住锅与盖的缝隙,让蒸气闷在锅里,鱼骨就渗出骨髓和异香。

⑥母亲只用鱼汤淘饭。她拨开贪婪的交叉着的筷子,挑出一块大而少刺的鱼肉,放在一只小碗中。

⑦推开那间草屋的门。温暖的鱼,让瞎老爷爷冰冷的小屋同样获得了温度。老人边吃边有泪水涌出,他说辣椒太辣,不知道是不是太辣的缘故。同样是一个冬夜,这位孤寡老人孤单地走了。临终前,他告诉在场的人,他庆幸最后的时刻是在这个冬夜,因为他吃到了我母亲送给他的鱼。他用手摸着胸口,说,这里很暖!

⑧另一个冬天,黄昏我们不再去那个山冈张望。我父亲在这年的秋天去世。妹妹的黄发已经扎成了小辫,我们渐渐长大成人。温暖只会在寒冷中感知,冬夜是我人生最初的一门课程。严寒来袭时,需要取暖,并且不让一个人孤单。

20.情感体验(4 分)

(二)教师检查、讲析

以上考题涉及记叙文中人、事、情等方面的信息筛选和概括,解答时要注意捕捉信息要定位准确、全面,概括要简练。

参考答案:

《我们一样爱他们》13.生性顽劣,整天爬树打架,几乎每门功课都考不及格的贫困生。或:调皮捣蛋,天真无邪,心里编织着最美丽梦想的贫困生。15.①独自走路上山;②不要欢迎仪式;③不要捐赠仪式;④抓阄决定资助对象;⑤向没受到资助的贫困生表示歉意。(任意答出三点即可)17.慌乱 沉默 坚定

《在冬夜里歌唱的鱼》20. ( 4 分)具体表现:装模作样地伏在灶台上做作业(或“伏在灶台上做作业” “在灶台上做作业”) 目光随着蒸汽升高,梳她又黑又粗的长辫(两者有一即可得分)心理状态:在幸福的预感中虚张声势 眼前的景象是他的成就(“内心必然掠过一阵阵喜悦”亦可)(每项1 分)

(三)学生小结自己对此类题型解法与规律的掌握情况。

四、课后反馈、提高

【篇四】记叙文阅读教案,,,中考总复习,,,,,,,,,,完全免费

记叙文阅读复习教案

第 课时 中考记叙文阅读复习

米 宏

【教学目标】

1、梳理有关记叙文的知识点,明确中考记叙文的考查要点。

2、了解记叙文阅读的考点及常见题型。

3、掌握答题的技巧,从容应对中考。

【教学重点】

理解文章内容及主题。

【教学难点】

在阅读中如何灵活运用阅读的技巧

【教学过程】

一、中考关于“记叙文阅读”的要求;

阅读几种常见的记叙文,能理清文章的思路,划分文章段落,概括段意和中心思想分

析关键性词句,指出文章的主要写作方法,理解记叙性语言具体生动、形象鲜明的特点。

二、“记叙文阅读”复习要点:

1、具备初步的知识迁移能力,能较熟练地利用课内学到的知识分析课外语段或短语

2、弄清记叙的六个要素

3、明确记叙的顺序和人称

4、记叙文的基本结构(材料的主次与详略,过渡与照应,线索、层次)

5、记叙文中的表达方式

6、能结合语境理解和辨析一些关键字词,重点语句的含义及其作用

7、对两个或两个以上有某些相似之处的段落或文章进行比较

三、记叙文基础知识

(一)记叙文的特点

1、概念:以记叙、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以写人记事,写景状物为主要

内容的文章。

2、分类:

A、按样式分:通讯、回忆录、游记、新闻、参观访问记、民间故事。

B、记叙内容分:写人、叙事、写景、状物。

(二)记叙的要素和人称

记叙的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A、时间:一般用时间词表示;也有的间接表示事件的发生时间。

B、地点:单一地点,事件在一处发生;还有的事件随情节发展而转换。

C、人物:有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之分。

主要人物往往体现文章的中心思想,次要人物帮助形成完整

的情节,并对主要人物起衬托作用。

D、起因:指引发事件的原因,一般在开头,也有在后头(倒叙)

E、经过:指事件发展的过程,复杂事件的经过往往包含若干阶段,可先概括再综合。

F、结果:指事件的结尾,一般也用记叙描写的表达方式,它是事件的一部分。如以抒情

议论结尾的不能当作结果。

记叙的人称:

A、第一人称:以“我”、“我们”的身份叙述。“我”是其中的一个人物,

文章记叙的人和事都是“我”的所见、所闻、所想,容易使读者产生真实而亲切的感觉。文

中如有心理活动描写必定是“我”的,其他人物的心理活动只能是“我”猜测的,不可直接描写他

人的心理活动。

B、第二人称:出现在用第一人称或第三人称的叙述中,出于直接抒情

的需要。但记叙文通篇一般不采用第二人称。

C、第三人称:指作者站在“第三者”的立场上把人物的经历和事件的

经过告诉读者。文中每人物都有自己的名字或称谓,没有“我”这个代词。其好处在于人物

事件的展开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有比较广阔的活动范围,便于塑造人物形象和表现文章主

题,文中每个人物的心理活动都可描写。

(三)记叙的顺序

记叙的顺序指记叙文材料安排方式,一般可分为顺叙、倒叙、插叙。

1、顺叙:记叙的材料按时间推移、地点转移和事件发展的先后顺序来叙述的方法。

用顺叙写的文章、层次、段落和事件发展的过程基本一致,可从时间

推移、程序推进、空间转换等标志着手,理清思路。

2、倒叙:先把事件的结果写出,或先把后发生的事(或是某个突出的片断或结局)叙述,然后再按事情的发生发展记叙,最后落到结果,

使首尾呼应。其注意点:

①开头一般先写结果,或是由眼前的事物引起回忆;

②开始追述时,文章一般要用一两句话表明以下要追述以往的事;

③追述部分仍按时间顺序写。

插叙:在顺叙过程中插入与中心思想有关的事件。

分析插叙要把握两点:一是转入插叙的过渡句。二是由插叙转到顺叙的过渡句,它们衔接

要自然、完美。阅读时要注意插叙前后的过渡性文字。

插叙的作用是对主要情节或人物描写起补充、衬托的作用。

(四)记叙的中心与材料

1、记叙的中心:就是作者凭借记人写景,给景状物告诉读者,自己对生活

的看法。

2、中心的把握:

(1)、内容:一是文章所表现的主要内容,二是作者的感受、文章的意义。

(2)、方法: 抓具体材料: 写人为主的,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从把握人物的性格特

征和思想意义入手;叙事为主的,通过事件的起因、经过与结果进行归纳,从把握文章通过叙

写的事件所要说明的道理入手;写景状物为主的,要根据所描写景物的特征,把握文章通过写

景状物抒发的感情进行分析归纳。

抓文章题目,抓开头结尾, 抓议论抒情语句

记叙的材料(内容):就是根据需要围绕中心在写人记事写景状物所叙述的生活内容。材料

必须为中心服务。

抓记叙的要素:如:写人为主的材料主要有:①人物的外貌、语言行动、心理描写②人物

在社会生活中的具体表现③人物间的相互关系④作者对人物的态度感情.记事为主的材料主

要有:事件的发生、发展、结果②人物在事件中的表现③场面、细节描写④作者对事件的态度.

写景状物为主的材料有:①景物特征②景物与人的关系③景物描写中包含的思想感情④作者对

景物的态度感情

抓关键性词句

(五)记叙的详略

详写:就是具体细致地记叙描写,使文章中心突出,形象生动感人。一般说来,与中心

关系密切,最能表达中心的材料要详写。

略写:是简洁地介绍某一问题或某些情况,使主体全貌清晰,文章结构完整,叙事脉络清

楚。略写的材料,一般是与中心关系不太的,起辅助、补充、突出中心的作用。

(六)记叙文中的表达方式

记叙文是以记叙,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另外还用到议论,说明和抒情。

1、记叙:交代事件,把人物和事件介绍给读者,写出人的活动,事件的发展情况。可分

为概括叙述和具体叙述。其作用是使读者对人物活动和事件发展的全貌有个清晰的了解。

2、描写:在叙述过程中,用生动形象的语言,用一些修辞方法对人物,事件和景物加以

具体形象的描绘,人以鲜明、生动的印象,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避免了单纯记叙的平淡枯燥。描写分为人物描写和环境描写。人物描写包括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环境描写分为自然环境和

社会环境描写,其作用可交代背景、衬托人物、发展情节、渲染气氛。

3、说明:补充记叙文中需要交代的事情。

4、议论:记叙文中的议论是作进直接对叙述内容发表见解、判断、表明态度,或从个别

事物中说明它的普遍意义,使读者加深理解。

5、抒情:作者在记叙基础上抒发作者强烈的思想感情。

(七)记叙文的写作特色

选材剪栽、详略搭配、结构安排、表达方式及语言运用。

(八)记叙文的语言特征:

①具体生动、形象鲜明 ②合乎语法规律和逻辑顺序,并适当运用比喻、夸张、排比、对

偶等修辞方法以及反问、疑问等句式,以增强语言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四.记叙文阅读答题技巧

1. 问文章体裁?答:此文是一篇。备选答案有: 诗歌、小说(长篇小说、中篇

小说、短篇小说、小小说)、散文(抒情散文、叙事 散文、议论性散文即哲理散文)——要求形

散而神不散、剧本、说明文、议论文

2. 记叙文六要素? 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经过、结果

3. 文章内容? 方法:看题目、人物(事物)、事件,进行综合、概括。 强调三个部分:内

容是什么,文章怎么样,作者怎么样。

答: A、此文记叙了(描写了、说明了)„„的故事(事迹、经过、事件、景物)。即谁做了

什么—这可以作为一句话概括文章内容答案。

B、表现了(赞美了、揭示了、讽刺了、反映了、歌颂了、揭露了、批判了)„„。

C、抒发了作者的„„的感情。

4. 材料组织特点? 紧紧围绕中心选取典型事件,剪裁得体,详略得当。

5. 划分层次?(1) 按时间划分(找表示时间的短语) (2) 按地点划分(找表示

地点的短语 (3) 按事情发展过程(找各个事件)(4) 总分总(掐头去尾)

6. 记叙线索及作用? 线索(明线和暗线)———核心人物 、核心事物、核心事件、时间、地点、作者的情感

作用:是贯穿全文的脉络,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地连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

清晰。

7.为文章拟标题。 找文章的线索或中心,依据有(1)核心人物(2)核心事物 (3)核心事

件(4)作者情感

8.品味题目可以从—— A内容上 B主题上 C线索 D设置悬念上等方面进行品味。

示例:(1)主题上结合主旨必答,如象征性的散文题目,也可以这样回答:拟题巧妙,一

语双关,本指„实指„,突出主题,耐人寻味。(2)说明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生动形象说

明了„„,点明了本文说明的主要内容,点明了本文说明对象。

9.了解人称的作用。 第一人称:亲切,自然,真实,适于心理描写,便于刻画人物形象及性格特征。

第二人称:便于情感交流。 第三人称:显得客观,不受时空限制,便于叙事和议论

10. 记叙顺序及作用?

(1) 顺叙(按事情发展先后顺序) 作用: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读起来脉络清楚、印象深刻。

(2) 倒叙(先写结果,再交待前面发生的事。) 作用:造成悬念、吸引读者,避免叙述的平板单调,增强文章的生动性。

(3) 插叙(叙事时中断线索,插入相关的另一件事。) 作用:对情节起补充、衬托作用,丰富形象,突出中心。

11. 语言特色? 结合语境和修辞方法从下列语句中选择:

形象生动、清新优美、简洁凝练、准确严密、精辟深刻、通俗易懂、音韵和谐、节奏感强、诙谐幽默。必须结合具体语句分析。一般 指口语的通俗易懂,书面语的严谨典雅,文学语言的鲜明、生动、富于形象性和充满感情色彩。

12. 写作手法及作用? 狭义的写作手法即“表达方式”,广义的写作手法是指写文章的一切手法,诸如表达方式、修辞手法、先抑后扬、想象、联想、象征、开门见山、托物言志、设置悬念、象征、借景抒情、抑扬结合、正反对比、侧面烘托、虚实结合、以小见大、运用第二人称抒情、卒章显志、巧设悬念、首尾呼应、铺垫映衬、一线串珠、明线暗线等。常用具体如下:

(1) 拟人手法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使物人格化,从而达到形象生动的效果。

(2) 比喻手法 形象生动、简洁凝练地描写事物、讲解道理。

(3) 夸张手法突出人或事物的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

(4) 象征手法 把特定的意义寄托在所描写的事物上,表达了„„的情感,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

(5) 对比手法 通过比较,突出事物或描写对象的特点,更好地表现文章的主题。

(6) 衬托(侧面烘托)手法和正面描写。 以次要人或事物衬托主要的人或事物,突出主要的人或事物的特点、性格、思想、感情等。

(7) 讽刺手法。运用比喻、夸张等手段和方法对人或事物进行揭露、批判和嘲笑,加强深刻性和批判性,使语言辛辣幽默 。

(8) 欲扬先抑和先扬后抑。 先贬抑再大力颂扬所描写的对象,上下文形成对比,突出所写的对象,收到出人意料的感人效果。

(9) 前后照应(首尾呼应) 使情节完整、结构严谨、中心突出。

(10)设置悬念能引起读者注意,引出文章的说明内容等。 (11)文章开篇的写作手法有:

A、可以用诗经里的赋比兴手法。比如说,兴,是先言他物的。

B、也可以用引用的手法。如名句、箴言之类的

C、也可以先声夺人,用一系列的排比句,气势强烈„„

D、或是采用题记的方法。显得隽永深刻,又有文采

E、开头用景物描写也不错,渲染你所需要的气氛和基调。

F、开门见山。 G、倒叙

13. 修辞方法及作用

(1)

(2) 事物的xx特点。

(3) 夸张:突出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

(4) 排比:条理清晰,节奏鲜明,增强语势,长于抒情。增强文章气势,增加感染力、说服力。

(5) 对偶:形式整齐,音韵和谐,语句整齐、意韵铿锵,互相映衬,互为补充。

(6) 反复:强调某种意思,强烈抒情,富有感染力。有强调语气,强化内容的作用

(7) 设问:自问自答,引人注意,启发思考。

(8) 反问:态度鲜明,加强语气,强烈抒情。 注:必须结合相关语句分析。

14. 具体词语的含义与作用? 方法:联系词语本义,解释在文中的含义,找出其指代的具体内容。

答:“××”一词原指,这里指,起到了„的作用。

15. 文章用典的赏析:一是丰富文章主题,二是增添文章情趣使文章有文采。

16. 句子或语段的作用? 有些情况要结合第三点和第四点来回答。 答:一、内容上:首段和尾段:字面义和象征义。点明主旨、升华主题、,画龙点睛、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等作用。(语面的象征义、喻指义 ,表现的人物思想性格,点明全文思想意义)。有时要结合文章的具体内容补充说明。

二、在结构上 :在文章开头:(1)总提、总领全文、开启下文(引出下文)等作用 在文章中间:(1)承接上文 (2)开启下文(引出下文) (3)承上启下(过渡) (4)为后文作铺垫;标志思路、为下文作铺垫、埋下伏笔等作用 在文章结尾:总结上文、全文、照应开头、独立成段,使文章戛然而止,意味绵长,发人深思、卒章点题,意味深长等作用。

三、表达效果上:升华中心、渲染气氛、烘托心情等作用。

四、从写作手法上:常有开篇点题、为后文设伏笔、作铺垫、深化中心、点明主旨、衬托、渲染、呼应、照应、对比、象征、先抑后扬、预示性作用。

17. 表达方式? 记叙(叙述)、议论、抒情、描写、说明

18. 分析写景状物记叙文景物描写的方法——①时间推移法 ②空间变换法 ③稳步换景法 ④分门别类法

19. 领会写景的作用和写物的目的。借助自然景物的描写抒发作者的主观感情。以“状物”为主记叙文,往往使用“托物言志”的写法。

20. 描写的种类及作用? 了解描写的几种形式(1)从不同的感觉来描写(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2)以动衬静,动静结合

(3)正面与侧面,直接与间接(4)人物描写的多种方法

种类:一是人物描写:A、正面描写(1)肖像描写(2)外貌描写(3)神态写 (4 动作描写 (5)语言(对话)描写(7)心理描写 作用是:突出人物的性格特征和作品主题。

B、侧面描写 作用是:衬托了人物某种思想感情或某种性格特征。

二是环境描写:分社会环境描写自然环境描写。

重点了解几种描写的作用及答题格式:

 ①肖像(外貌)描写[包括神态描写](描写人物容貌、衣着、神情、姿态等):交代了人

物的××身份、××地位、××处境、经历以及××心理状态、××思想性格等情况。  ②语言(对话)描写和行动(动作)描写:形象生动地表现出人物的××心理(心情),

并反映了人物的××性格特征或××精神品质。有时还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 ③心理描写:形象生动地反映出人物的××思想,揭示了人物的××性格或者××品质。  ④环境描写: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

 自然环境(描写自然景观如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天气、季节和景物场景如山川、湖海

等自然景物):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及人物活动的空间,渲染××环境气氛、烘托人物的××情感、预示人物 的××命运、表现人物某性格、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揭示文章主题。

 社会环境(描写社会状况或者人物活动的场景和周围(室内)的布局、陈设):交代故事

发生的××时代背景、时代特征、社会习俗、思想观念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渲染××环境气氛。衬托人物心情,推动情节发展,深化主题。

21.分析人物形象: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通过分析典型事例来理解人物形象; 二是通过对人物描写(外貌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语言描写、肖像描写等)方法的分析来把握人物的思想性格。要分析直接描写、侧面描写、细节描写。

22.小说三要素? 人物(主要要素)、环境、情节。其中情节包括(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尾声)

23.运用正副标题相结合的方式的作用:增强表达效果。

24.续写小说结尾。 按照小说故事情节发展的规律续写,要简洁含蓄,富有哲理,引人深思。

25.问指示代词“这、那”所指内容:多从代词前面文字中找答案。

26.问某词能否去掉,或者调换另一词题型解题模式:

【篇五】记叙文阅读教案,,,中考总复习,,,,,,,,,,完全免费

中考记叙文专题复习教案(城二)

中考专题复习:记叙文阅读指导和训练

谷城县城关镇中心学校:张晓春 闻新菊 孙子娟

教学目的:1.复习巩固记叙文的有关文体知识。

2.归纳总结中考记叙文阅读的考点,让学生明确答题技巧及规律。

3.养成及时巩固,温故知新的习惯。

教学重点:归纳记叙文阅读的考点,巩固记叙文阅读的相关知识点。

教学难点:答题技巧的理解归纳及答题的规范性的应用。

教学准备:《语文中考指南》《语文中考说明》 语文书

课时准备:四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激趣导入

二 明确考点

1、师读《中考说明》上对记叙文的考查内容。

2、师归纳中考记叙文的考点

三 复习归纳:中考记叙文阅读考点

1整体感知文章的主要内容与中心思想。

2 理清文章的脉络,把握文章的结构及线索。

3 找出记叙的六要素,明确记叙的人称,理清记叙的顺序。

4结合语境理解词语与句子的含义及作用。

5 根据要求从文中提取相关信息。

6 辨析文中不同的表达方式及其作用。

7 分析作品的表达技巧,体会、赏析文章生动形象和优美的语言。

8 结合实际谈出自己的阅读感受与情感体验,对文章某一方面的内容作出评价。(十二)

四 明确记叙文阅读步骤

1、阅读全文:运用“六要素”知识,对文章内容、作者思路等有一个全面感知。

2、浏览考题:粗略了解考察内容。

3、再读文章:与题目相关的内容仔细阅读。

4、解决问题:找准答题区域,注意关键句、主旨句、抒情议论段。

5、对考题做进一步审视,并对所做答案进行认定、补充。

五 识记、理解记叙文体常识

1、概念 作者主要运用记叙、描写两种表达方式进行叙事、写人、写景状物,表现人物思想性格和道德风尚、揭示人生哲理和社会本质、反映自然规律等所作的文章。

2、记叙六要素: 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

3、人称: 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第三人称。

4、角度: 直接(正面)、间接(侧面)。

5、顺序: 顺叙、倒叙、插叙。

6、中心思想。

7、描写对象: 人物描写、环境描写、场面描写、细节描写。

8、描写方法: 外貌(肖像)、语言(对话、独白)、神态(神情)、动作(行动)、心理。

9、记叙线索: 叙事线索、抒情线索。

10、剪裁 : 详写、略写。

第二课时

(一)、了解记叙文阅读方法与技巧

1 理解概念

(1)、表达方式 : 主要运用记叙、描写,抒情、说明、议论渗透其中。

记叙 体现在事件的叙述中,揭示事理,反映人物思想性格。

描写 体现在人物或环境的描摹中,表现人物形象、渲染气氛、衬托情感、推动情节发展。

抒情 体现在叙事过程中,作者对自然、人生、社会的感悟、体验而表达出的喜、怒、哀、愁等爱憎感情,有直抒胸臆、间接抒情之别。

说明 体现在叙事过程中,对个别事物进行具体形象的说明,使记叙内容更详尽充实。

议论 体现在叙事过程中,对人物形象、事件所内含的意义进行哲理性分析表述,深化文章主题。

(2)、记叙范围 主要是叙述事件、刻画人物形象、描写自然景物和社会面貌。

(3)、记叙主题 主要包括人物的思想性格、道德风尚、自然规律、人生哲理、社会本质意义。

2 辨析要素、人称、角度、顺序、线索。

(1) 要素 : 通常在行文中直接找出或从文中找出关键字词归纳概括。

时间、地点 :文中表示具体时空的词句。

人 物 :一般把握主人公的形象特点及次要人物的衬托作用。

事件的起因 :在掌握主要事件的基础上以“为什么发生这件事”示问解答。

事件的经过: 一般是主要事件的具体化,以“发生了什么事”示问解答。

事件的结果: 事件的结束,以“这件事最后怎么样”示问解答。

(2)人称 通过辨析相关标志,予以确定。

第一人称 : 通常以“我、我们”的身份或语气叙述事件,使文章内容更真实确凿。

第二人称: 通常以“你、你们”的称谓来叙述事件,使文章的情感表达更亲切感人。

第三人称: 通常以“他、他们”的称谓或直接出现人物姓名来叙述有关第三者的事件。

(3)角度 站在作者或文章内容中出现的人物的方位上予以辨析。

直接(正面)直入正题,以当事人的身份描述人物或事件。

间接(侧面)以第三者的身份对人物或事件进行描述。

(4)顺序 按照叙事的先后过程,予以确定。

顺叙: 以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一一直叙,先始后终的交代事情的来龙去脉。

倒叙: 以回忆的形式,先叙述发生过的时间或事件的结果,然后承接上文,再叙述正在发生的事件或事件的起因。

插叙: 在顺叙事件的过程中,中间插入与正文事件密切相关的内容,对正文内容作出必要的补充。

(5)线索 行文中,串联起各个事件或贯穿全文始终的事物或作者的情感。

物线 在文中多次提及或重复出现的事物。

情线 作者在叙事过程中所表达的真挚情感及其变化。

(二)掌握方法,灵活运用。

1、 快速阅读全文,大致把握文章内容。

2、 审清文题,明确所问。

3、 回顾所学,正确解答。

4、 辨清题型,文章答案文章找。

可找答案的题型有:记叙要素中的时间、地点、人物要素;照应内容;指代内容。只要对照题目从文中找出相应词句即可。

例:鲁迅《社戏》“夏夜看戏”。

时间:夏夜。

地点:去赵庄的航船上。

人物:我和小伙伴们。

照应的内容:“似乎听到歌吹了”照应“那声音大概是横笛,婉转、悠扬”等。

指代的内容:“因为我在这里不但得到优待”中的“这里”指代“鲁镇的平桥村”。

5、 紧扣中心,深入理解,归纳概括。

① 如何把握人物的思想性格?

分析人物富有个性化的语言、外貌、动作、神态、心理特征。

例:鲁迅《孔乙己》“孔乙己第一次到酒店喝酒的情景”。

外貌——贫困潦倒、好逸恶劳。

语言——迂腐可笑、自欺欺人。

神态——死要面子、掩饰不安。

动作——穷酸、显示是个规矩人。

理解具体事件,了解人物形象。

例:《阿长与山海经》

② 如何概括文章的中心思想?

记叙文的中心思想一般由主要事件、主要人物和事件意义组成,所以可按照“本文通过某人做某事反映了什么意义(人物性格、作者感情、人生哲理、自然规律、社会本质等)”的模式予以概括。

例:

《我的叔叔于勒》

本文通过叙述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的态度变化表现了菲利普夫妇自私冷酷、惟利是图的思想性格,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

③ 怎样确定剪裁的详略?

联系记叙中心,与中心关系密切的事件需详写;与中心关系不大的事件略写。

第三课时

小说知识识记及阅读方法

一、识记、理解小说常识及方法运用

1、概念 以塑造鲜明的人物形象为中心,叙述具体的故事情节为线索,描叙人物活动的典型环境为依托,揭示人物思想性格,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体。

2、要素 人物、情节、环境。

人物 主要掌握通过适当的描写方法、角度刻画人物形象,反映人物思想性格的阅读技巧。

情节 主要了解各部分的基本内容及理解、分析小说情节的方法、技巧。

(1)开端 交代背景,铺垫下文。

例:《孔乙己》开端部分叙写咸亨酒店的格局和两种不同身份、地位的酒客(短衣邦、长衫主顾)来往的情景,交代了当时贫富悬殊、阶级对立的社会背景,为下文孔乙己这一特殊的

人物的出场作下铺垫。

(2)发展 刻画人物,反映性格。

例:《孔乙己》发展部分叙写孔乙己第一次到咸亨酒店喝酒遭人耻笑的情景,通过刻画孔乙

己的肖像、神态、动作、语言等,揭示其贫困潦倒、自欺欺人、迂腐可笑、死要面子、好逸恶劳的思想性格。

(3)高潮 表现冲突,揭示主题。

例:《孔乙己》高潮部分叙写孔乙己最后一次到咸亨酒店喝酒遭人耻笑的情景,通过侧面反映丁举人的横行霸道、心横手辣和正面描写孔乙己的身残气微,表现其悲惨遭遇,从而深刻的揭露了封建科举制度的罪恶。

(4) 结局 深化主题,留下思考。

例:《孔乙己》结局部分以“大约”、“确实”这样一组意味深长的词句,不仅为孔乙己的悲惨命运增添了悲剧意味,还给读者留下了无穷的思考。

环境 主要理解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作用。

(1) 自然环境 描写自然景观,渲染气氛、衬托情感、预示人物命运、揭示社会本质、推动情节发展。

例1:《孔乙己》高潮部分通过描写秋天悲凉的景象,渲染了凄凉的气氛,预示着孔乙己即将死亡的悲惨结局。

【篇六】记叙文阅读教案,,,中考总复习,,,,,,,,,,完全免费

记叙文阅读复习教案

记叙文阅读复习教案

教学目的:1.复习巩固记叙文的有关文体知识。

2.归纳总结中考记叙文阅读的考点,让学生明确答题技巧及规律。

3.养成及时巩固,温故知新的习惯。

教学重点:归纳记叙文阅读的考点,巩固记叙文阅读的相关知识点。

教学难点:答题技巧的理解归纳及答题的规范性的应用。

教学准备:《语文中考指南》、《语文中考说明》、语文书

课时准备: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激趣导入:

二 、学生做样题,明确考点

1 、 师读《中考说明》上对记叙文的考查内容。

2 、 生做《中考指南》样题中记叙文的题目,抓关键词,明确考查的具体内容。 3 、 师归纳中考记叙文的考点。

三 复习归纳

(一) 中考记叙文阅读考点

1、整体感知文章的主要内容与中心思想。

2、 理清文章的脉络,把握文章的结构及线索。

3、 找出记叙的六要素,明确记叙的人称,理清记叙的顺序。

4、 结合语境理解词语与句子的含义及作用。

5、 根据要求从文中提取相关信息。

6、 辨析文中不同的表达方式及其作用。

7、 分析作品的表达技巧,体会、赏析文章生动形象和优美的语言。

8、 结合实际谈出自己的阅读感受与情感体验,对文章某一方面的内容作出评价。

(二) 记叙的线索

1、可以作线索的事物是多种多样的,大致分六类:

1)、以具体事物或事物的特征为线索。如《羚羊木雕》以具体事物为线索贯穿全文

2)、以人物或人物的特征为线索。如《背影》以父亲的背影为线索

3)、以中心事件为线索。如《变色龙》以警官奥楚蔑洛夫处理狗咬人事件为线索展开故事情节

4)、以思想感情为线索。

想一想:我们学过的哪篇课文是以人物的思想感情为线索?

5)、以时间推移或空间变换为线索。如《藤野先生》以时间的推移、地点的转换为叙事线索组织材料,在东京的见闻和感受——到仙台与藤野先生的交往——离别后对藤野先生的怀念。

6)、以“我”的所见所闻为线索。如《孔乙己》以小伙计“我”的所见所闻为线索塑造孔乙己这个人物形象。 。

2 “线索”是连贯文章始终的脉络,是文章的纲。

要找出文章的线索,我们可以从哪些方面考虑呢?

①、文章的标题

②、反复出现的词或事物

③、文中议论抒情的语句

④、作者的思想感情(变化)

⑤、“我”的所见所闻所感

(三)、 记叙的六要素

1、 六要素 通常在行文中直接找出或从文中找出关键字词归纳概括。

时间、地点 文中表示具体时空的词句。

人物 一般把握主人公的形象特点及次要人物的衬托作用。

事件的起因 在掌握主要事件的基础上以“为什么发生这件事”示问解答。

事件的经过 一般是主要事件的具体化,以“发生了什么事”示问解答。

事件的结果 事件的结束,以“这件事最后怎么样”示问解答。

2 练习:以七上课文《走一步,再走一步》为例,请大家找出记叙的六要素。

(四)、 记叙的人称

第一人称 通常以“我、我们”的身份或语气叙述事件,使文章内容更真实确凿。如《故乡》

第二人称 通常以“你、你们”的称谓来叙述事件,使文章的情感表达更亲切感人。如《<傅雷家书>两则》

第三人称 通常以“他、他们”的称谓或直接出现人物姓名来叙述有关第三者的事件。如《孤独之旅》

请大家再举出几篇相应的课文。

以“我”的口吻或角度展开叙述是第一人称。采用第一人称,便于直抒胸臆,读起来有一种亲切感和真实感,但所写的内容不能超过“我”耳闻目睹的范围。阅读时要充分注意到“我”在文章中的地位和作用。在一般记叙文和散文中,“我”即作者本人,“我”在文中可能处于主要地位,也可能处于次要地位

以第三者的地位来叙述文章中的人物、事情、场景等是第三人称。用这种人称不受任何限制,用“他”或“他们”(直接姓名),以旁观者的身份出现,写来比较自由开阔。

(五)、记叙的顺序

顺叙(按事情发展先后顺序)作用: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读起来脉络清楚、印象深刻。书中采用顺叙的课文很多,请大家举出几例。

倒叙(先写结果,再交待前面发生的事。)作用:造成悬念、吸引读者,避免叙述的平板单调,增强文章的生动性。如朱自清的《背影》

插叙(叙事时中断线索,插入相关的另一件事。)作用:对情节起补充、衬托作用,丰富形象,如《羚羊木雕》一文17—23自然段插叙了我和万芳的友谊。

第二课时

一 由同学谈上节收获导入。

二 教师引导归纳。

(六)、理解重点词语和句子的含义和作用

1、 理解文中重点词语,要先联系本义,解释在文中的含义,找出其指代的具体内容。 这类词常是动词、形容词、副词等,对于表现人物心理、揭示人物性格、突出文章主题起着重要作用。这类语句常能揭示文章主旨,体现作者意图。要根据修辞特点,联系上下文,结合语境,明确内涵;要注意不同语句的表达方式的特点:记叙句生动丰富;说明句简明准确;议论句精练严密鲜明;描写句生动形象;抒情句感情浓郁。

重点词例:《社戏》有这样一题:“我的很重的心忽而轻松了,身体也似乎舒展到说不出的大。”(“轻松”和“舒展”表现了我什么样的心情?)“轻松”和“舒展”与前文因看不成戏而沮丧形成鲜明对比,表现了“我”欢喜轻快的心情。

重点句例:如《斑羚飞渡》品味下句含义:“山涧上空,和那道彩虹平行,又架起了一座桥,那是一座用死亡做桥墩架设起来的桥。”

每一只获得新生的斑羚,都是以另一只斑羚的身体为跳板完成飞渡的,是这些抱定必死之心的斑羚组成了新生的桥。这句表现了斑羚的自我牺牲精神。

教师出示例句,请学生谈谈自己的理解。

2、 记叙文中不同位置的句子在结构上的作用也不同。

记叙文开头句子的作用:

1、开篇点题;

2、总领全文;

3、引起下文,为下文作铺垫。

4、设置悬念,引起读者的兴趣或思考。

记叙文中间句子的作用:

1、单独成段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2、段末起总结作用;(总结上文,引出下文

记叙文结尾句子(段)的作用:

1、篇末点题;

2、总结全文,深化中心;

3、首尾呼应(照应前文、照应标题);

4、点明中心,升华主题;

5、令人深思,给人惊醒(启示)或留有思考的余地(回味无穷)。

请大家举出课文中相应的例子。

(七)、记叙文中常用的表达方式

1 、 记叙:把人物或事件的概貌介绍给读者,把分散的场景或事件的片段贯穿起来,让读者对事件的全貌和发展的来龙去脉有一个清晰的了解。 (介绍人物或事件的概貌) 描写:对人物或事件、环境作细致入微 的刻画。

议论:目的是为了直接点明和加深所写内容的意义。

抒情:作者在记叙的基础上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一种是作者在记叙的基础上直接抒发自己对文章的思想感情;还有一种是寄情于人、寄情于事、寄情于物。

2、 记叙文中议论抒情的作用

议论:引发读者思考,点明人物或事件的意义,突出中心,升华主题,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如《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一文采用了大量的议论句,表现了闻一多先生说做统一、表里如一的高尚人格。

抒情:抒发作者真挚深沉的情感,引发读者的感情共鸣,使文章具有强大的感染力。 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第9自然段“总而言之:我将不能常到百草园了。Ade,我的蟋蟀们!Ade,我的覆盆子和木莲们!”

这句作者从儿童的视角,抒发了对百草园依依不舍的情感和失望的心情,引发了读者的感情共鸣。

3、 人物的描写方法及作用

人物描写常用的方法:外貌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

作用:塑造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揭示文章主题。

教师出示例句,请学生说出句中用到的人物描写方法及作用。

4、记叙文中环境描写的作用

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及人物活动的空间,烘托气氛,衬托人物心情,推动情节发展。 如《孤独之旅》一文中,有大量关于鸭群、芦荡、暴风雨的环境描写,这些描写为人物的成长提供了一个广阔的背景,也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八)、记叙文中常用的表达技巧

1、 对比手法:突出事物的特点,更好地表现文章的主题。

如《变色龙》一文通过奥楚蔑洛夫对“受害者”赫留金前后态度的对比,揭露了沙皇俄国警察对下层人民所表现出的虚伪与残忍,突出了课文的主题。

2、 衬托(侧面烘托)手法:以次要的人或事物衬托主要的人或事物,突出主要的人或事物的特点、性格、思想、感情等。

请同学们举出相应的例文。

3、 欲扬先抑:先贬抑再大力颂扬描写的对象,上下文形成对比,突出描写对象,增强表现力。

如《阿长与<山海经>》先表现了我对阿长的讨厌,后表现我对阿长的佩服和敬意,这样欲扬先抑,更有利于表达我对阿长的感激和怀念之情。

4、 讽刺手法:运用比喻、夸张等手段和方法对人或事物进行揭露、批判和嘲笑,使文章具有深刻性和批判性,使语言辛辣幽默。如《范进中举》。

5 、象征手法:把特定的意义寄托在所描写的事物上,表达了作者的情感,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

(九)、如何赏析文中优美的句子

同学们平时是怎样赏析美句的?

教师归总:

1、从修辞手法上分析;(以下列出常见修辞的作用供参考)

比喻:描写事物、讲解道理形象生动,简洁凝练。

拟人: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使物人格化,从而达到形象生动的效果。

夸张:突出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强烈的印象。

排比:条理清晰,节奏鲜明,增强语势,长于抒情。

对偶:形式整齐,音韵和谐,互相映衬,互为补充。

反复:强调某种意思,抒情强烈,富有感染力。

设问:自问自答,引人注意,启发思考。

反问:态度鲜明,加强语气,抒情强烈。

2、从该句在文中的作用;(点明中心、深化主题、前后照应、画龙点睛„„)

3、从语言风格上(豪放、婉约„„);

4、从用语、遣词准确传神巧妙;

5、从蕴含的哲理,给你的启示。

6、从作者描写的角度(听、视、嗅、味、触觉)。

如《紫藤萝瀑布》一文中“每一朵盛开的花就像是一个小小的张满了的帆,帆下带着尖底的舱,船舱鼓鼓的;又像一个忍俊不禁的笑容,就要绽开似的。”

这句用帆与船舱的比喻,细致的描写了紫藤萝花盛开的状态,显得生机勃勃,把花比作笑容,更显得美好可爱,也抒发了喜悦的心情。

教师出示例句,请同学赏析。

(十)、文章中心意思的归纳

记叙文的中心意思是蕴涵在所记叙的人、事之中的,所以准确归纳记叙文中心意思的关键是正确理解文章的内容。

1 、中心意思的归纳的具体方法

①抓住文中直接告诉读者中心意思的语句。

《紫藤萝瀑布》的最后: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

②抓住开头、结尾段中提示中心意思的点题句、关键句,用适当的词语连贯起来。

③通过结构分析来归纳中心意思,把文章各部分的大意连贯起来,突出详写的内容往往蕴含着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态度等。

④从时代背景入手,好的文章都具有明显的时代烙印,能折射出特定时期特定的社会内容所包含的深刻含义,如《最后一课》,我们只要了解了法国当时濒临亡国的背景,就可以了解其中心了。

2、 概括文章中心思想的方法是:看题目、人物(事物)、事件,进行综合、概括。答题格式为:此文记叙了(描写了)„„,表现了(赞美了、揭示了)„„

3、为文章拟标题

根据文章的线索或中心,可用核心人物、核心事物、核心事件、作者情感作为题目。 (十一)、开放性题目

考查角度比较灵活;谈看法、读启示、读体验、谈做法等等,内容大多与我们的生活实际、思想实际、学习实际密切相关,应该说,每个考生都有的可说,但要说好却不容易。 开放性试题应注意:

①平时一方面要关注生活,注意勤观察、勤思考;另一方面要广泛阅读,开阔视听,不断吸取知识营养。积累较丰富的材料,“谈”起来才能得心应手。

②“谈”时要针对话题,选取适当的角度,具体阐述,避免空泛,“谈”的内容应从原文生发,要中心明确,要表现正确的思想和健康的情感。

③“谈”时要根据题意选择适当的表达方式(议论记叙相结合);语言力求简明扼要(注意文字数量的要求)。

(十二)、记叙文阅读步骤

同学们,你们平时阅读记叙文的步骤是怎样的?

教师归纳:

1、阅读全文:运用“六要素”知识,对文章内容、作者思路等有一个全面感知。

2、浏览考题:粗略了解考察内容。

3、再读文章:与题目相关的内容仔细阅读。

4、解决问题:找准答题区域,注意关键句、主旨句、抒情议论段。

5、对考题做进一步审视,并对所做答案进行认定、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