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破山寺后禅院教学设计

时间:2021-10-29 15:28:42 初中作文范文

【篇一】题破山寺后禅院教学设计

《《题破山寺后禅院》》教学设计(九年级)

题破山寺后禅院

(唐)常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

二、注释

1、[古寺]:本初指破山寺,在今江苏省常熟市虞山北岭下。南朝齐始兴五年邑人郴州刺史倪德光舍宅建,唐咸通九年,赐额“破山兴福寺”。

2、[曲]:弯折、曲折。一作“竹”

3、[初日]:早上的太阳。

4、[禅房]:僧侣们的住所。

5、[万籁]:各种声音。籁,凡是能发出音响的孔都叫“籁”,此指自然界的一切声音。

6、[磬]:(qìng)古代用玉或金属制成的曲尺形的打击乐器。

7、[人心]:指人的尘世之心。破山寺里有空心亭。

8、[空]:使„„空明,形容词用作动词。

9、[清晨]:早晨。

10、[但余]:“惟闻”、只留下。

11、[俱]:都。

12、[但]:只。

13、[幽]:幽静。

14、[悦]:用作动词,使„„高兴

15、[竹径]:一作“曲径”。

16.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与陆游的,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异曲同工之妙。

17.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这两句话形容后禅院环境幽静,山光使野鸟怡然自得,潭影使人心中的俗念消除净尽。人心,指人的尘世之心。破山寺里有空心亭。

18.钟磬:寺院里诵经,斋供时打击钟磬作为信号。

19、[入]:进入。

20、[古寺]:指兴福寺。

21、[照]:照耀。

22、[高林]:高树之林。

23、[山光]:山的景色。

24、[鸟性]:禽鸟的习性。

25、[潭影]:清澈潭水中的倒影。

26、[此]:在此。即在后禅院。初日:早上的太阳。

三、译文

早晨,当我漫步到这座古老的寺院,初升的太阳照耀着丛林。

曲曲折折的小路,通向幽静的地方,僧侣们的房舍掩映在花草树林中。

山光的明净使鸟儿高兴,潭水空明清澈,临潭照影,令人俗念全消。

大自然的一切声音此时都静寂,只有钟磬的声音在空中回荡。题破山寺后禅院教学设计

四、诗歌赏析

1、"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赏析题破山寺后禅院教学设计

参考答案:落笔勾勒出清晨时分后禅房四周的环境。一个"入"字,写出了古寺美景之幽远,

一个"照"字又将旭日东升时的勃勃生机给刻写得出神入化,透露出诗人欣喜昂扬的情绪。

2、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赏析

参考答案:点出题中“后禅院”三字,描写出通向后禅院曲幽深的小路和后禅院景色的幽静迷人。这一联的美,不仅体现在写景的准确传神上,而且表现在其思想内涵的深邃上。佛教提倡眼、耳、鼻、舌、身、意六根清净,无欲无求,苦修苦行,而后禅院却花木繁茂,清香扑鼻,由此含蓄曲折地表现僧侣们内心对美的热烈向往和执着追求。

【篇二】题破山寺后禅院教学设计

题破山寺后禅院教学设计(苏教版七年级下册)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诵读诗词,读出诗歌的节奏,把握诗歌的内容和情感。

过程与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点拔引导品味赏析。

情感与态度:

教育学生要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正确对待社会与生活。题破山寺后禅院教学设计

教学重点 了解古典诗词的基本学法,在诵读中把握诗歌的内容和情感。

教学难点 品味与赏析诗歌美,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情感。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设计 个性补充

(一)、课前互动(3分钟)

1、教师唱歌。

2、猜猜老师的姓名,说说自己名字的来历。

(二)、导入新课(1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不是来教大家唱歌,但是跟“歌”有关,在“歌”字前面加一个“诗”便是了。诗是凝练的语言,诗是精美的画卷,诗是崇高的思想,诗是朴素的哲理,诗是很多很多„„走进诗歌的世界,你的灵魂将得到升华;走进诗歌的天堂,你将领略到诗歌的美妙。今天,(出示道具)我将用这把钥匙和大家一起打开诗歌的大门,走进诗歌的无限天地。

(三)、学法指导(2分钟)

介绍学习古诗的一种基本学法:(幻灯出示)

2、听读。(读准字音、节奏与重读)

3、译读。(翻译诗歌,弄懂诗歌的意思)

4、背读。(理出诗歌的脉络,背诵诗歌)

5、悟读。(悟出诗歌的思想内容)

6、赏读。(品味欣赏诗歌的精彩之处)题破山寺后禅院教学设计

(四)、合作探究(5分钟)

按照这种基本学法,这六个步骤,按部就班小组合作讨论学习《题破山寺后禅院》。(5分钟后期待你精彩的发言)(教师巡逻指导)(板书:题破山寺后禅院)

(五)、信息反馈。(25分钟)

(1)、解读。(3分钟)

①解题:破山寺,即兴福寺,古址在江苏常熟虞山北麓。后禅院,禅院即寺院,寺院一般分前后院,前院讲经、供佛,后院即“后禅院”,为僧人居住区。那么,“题”字是什么意思? 题目的意思是什么?(写破山寺后禅院。)交代了写作的内容。

请同学们把这首诗翻译出来。

译文: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早晨进入古老的寺庙,早上的太阳照耀着高耸的树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曲折的小路通向幽静的远处,僧人的房舍被花木浓荫覆盖着。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山的景色使鸟儿欢悦,潭中的倒影使人心中的俗念消除净尽。

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

(自然界的)各种声响这时都悄然寂静,只剩下(僧人敲的)钟和磬的声音(在回响)。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学习诗歌,要反复朗诵,感受诗歌的韵律美,体会诗人的感情,达

到与诗人心灵相通,感情交融的地步,才会更好地领悟诗歌。

【篇三】题破山寺后禅院教学设计

题破山寺后禅院 教案

学科:语文 授课教师: 班级:八年级 主备人:

武汉枫叶学校(初中):027-81938752 027-81938716 第 1 页

武汉枫叶学校(初中):027-81938752 027-81938716 第 2 页

武汉枫叶学校(初中):027-81938752 027-81938716 第 3 页

【篇四】题破山寺后禅院教学设计

题破山寺后禅院(教案)

题破山寺后禅院 常 建

一、教学目的

1、知识:背诵这首诗;理解诗的意境。

2、能力:诵读能力;联想,想象能力。

3、情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河山;陶冶美的情操。

二、重点难点

1、重点目标:背诵此诗。

2、目标难点:理解诗的意境。

三、教学过程

(一)查上首诗的默写。

(二)背景和作者简介:(见课文注释)

(三)齐读本诗二遍。

(四)理解此诗的意境(结构)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首句 “清晨”二字点明出游的时间和地点。诗人一大早就“入古寺”,可见他对这块佛教圣地的向往之切。下句紧扣“清晨”描绘出这座寺院的全境:初升的太阳,正照着寺院中高耸的树林。“古寺”“高林”突出了破山寺的幽雅和宁静。

“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这一联诗人抓住寺中独特的景物,形象地描绘了山寺幽深、清寂的景色。“竹径”,竹林丛中小路。“幽处”幽静的地方。“禅房”僧侣们的住所。“花木深”,指禅房深藏在花木丛中。这两句用语精当,意境幽邃,成为历史读者赞赏的名句。“竹径通幽处”,有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和联想,去描述诗意的书作“曲径通幽处”。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这一联紧承上联,进一步渲染了僧房幽深、清寂。“山光”山中的景色。“悦”,用作动词,使……欢悦。“空人心”,使人心中的杂念消除。“空”,消除。形容词用作动词,“使……空”。上句表面上是写山光使飞鸟也怡然自乐,实际上,鸟的怡然自乐是诗人心情愉悦的反映。下句写人心对潭影而空,既是诗人表达了宁静的内心感受,也隐约流露了对现实的愤慨和反感。这两句诗以动显静,因景生情,含蓄隽水。

以上四句诗人抓住山寺中独特的景物,运用了以静显静,以动显静的表现手法,塑造了一个幽深静寂、安祥和平、自然高远的境界。

“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尾联是上一联的补充,进一步以钟磬音响轻轻回荡,以动显静,映衬山寺万俱寂的宁静气氛。“万籁”,指自然界万物发出的各种声响。“俱”,都,全部。“寂”,寂静,没有声音。成语“万籁俱寂”出于此句。“磬”,是石或玉制的打击乐器。和尚在念经或进行其它宗教活动时,都用敲钟和击磬表示开始和结束。

小结:这首诗以凝炼简洁的笔触描写了一个景物的独特、幽深寂静的境界,表达了诗人游览名胜的喜悦和对高远境界的强烈追求。全诗层次分明,意境幽深,寓意含蓄,简洁明净,感染力强。由本诗演化出的成语“曲径通幽” “万籁俱寂”,沿用至今。

(五)背诵这首诗。

四、小结及作业

119

120

【篇五】题破山寺后禅院教学设计

《过故人庄》《题破山寺后禅院》教学设计

《过故人庄》、《题破山寺后禅院》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背诵诗歌,理解诗的意境。

2、能力目标:培养诵读能力、锻炼联想,想象能力。

3、德育目标: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河山;陶冶美的情操。 教学重难点

重点目标:背诵此诗。

目标难点:理解诗的意境。

教学方法:诵读、赏析、自读

《过故人庄》教学过程:

(一)导入明标。

(二)背景和作者简介:

(三)自学质疑 读诗。

(四)小组交流、展示点拨 赏诗、悟诗

(五)拓展延伸 《题破山寺后禅院》(教师点拨,学生自读完成)

(六)小结反思

(七)作业设置

【篇六】题破山寺后禅院教学设计

语文版七年级上册《题破山寺后禅院》教案

一、教学目的

1、知 识:背诵这首诗;理解诗的意境。

2、能 力:诵读能力;联想,想象能力。

3、德 育: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河山;陶冶美的情操。

4、重点目标:背诵此诗。

5、目标难点:理解诗的意境。

二、教 学 过 程

(一)查上首诗的默写。

(二)背景和作者简介:见注释

(三)齐读本诗二遍。

(四)理解此诗的意境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首句 “清晨”二字点明出游的时间和地点。诗人一大早就“入古寺”,可见他对这块佛教圣地的向往之切。下句紧扣“清晨”描绘出这座寺院的全境:初升的太阳,正照着寺院中高耸的树林。“古寺”“高林”突出了破山寺的幽雅和宁静。

“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这一联诗人抓住寺中独特的景物,形象地描绘了山寺幽深、清寂的景色。“竹径”,竹林丛中小路。“幽处”幽静的地方。“禅房”僧侣们的住所。“花木深”,指禅房深藏在花木丛中。这两句用语精当,意境幽邃,成为历史读者赞赏的名句。“竹径通幽处”,有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和联想,去描述诗意的书作“曲径通幽处”。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这一联紧承上联,进一步渲染了僧房幽深、清寂。“山光”山中的景色。“悦”,用作动词,使„„欢悦。“空人心”,使人心中的杂念消除。“空”,消除。形容词用作动词,“使„„空”。上句表面上是写山光使飞鸟也怡然自乐,实际上,鸟的怡然自乐是诗人心情愉悦的反映。下句写人心对潭影而空,既是诗人表达了宁静的内心感受,也隐约流露了对现实的愤慨和反感。这两句诗以动显静,因景生情,含蓄隽水。

以上四句诗人抓住山寺中独特的景物,运用了以静显静,以动显静的表现手法,塑造了一个幽深静寂、安祥和平、自然高远的境界。

“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尾联是上一联的补充,进一步以钟磬音响轻轻回荡,以动显静,映衬山寺万俱寂的宁静气氛。“万籁”,指自然界万物发出的各种声响。“俱”,都,全部。“寂”,寂静,没有声音。成语“万籁俱寂”出于此句。“磬”,是石或玉制的打击乐器。和尚在念经或进行其它宗教活动时,都用敲钟和击磬表示开始和结束。

小结:这首诗以凝炼简洁的笔触描写了一个景物的独特、幽深寂静的境界,表达了诗人游览名胜的喜悦和对高远境界的强烈追求。全诗层次分明,意境幽深,寓意含蓄,简洁明净,感染力强。由本诗演化出的成语“曲径通幽” “万籁俱寂”,沿用至今。

(五)背诵这首诗。 题破山寺后禅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