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贤与不贤作文

时间:2021-10-29 00:26:57 初二作文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以下作文网www.zw234.cn 小编今天为大家精心准备了面对贤与不贤,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面对贤与不贤  一

  孔子说:“看见贤人就想和他们看齐,看见不是贤人的人就在内心自己反省。”这句话看起来简简单单,再怎么看也就那么一句话,然而,深入一想,如今的我们有谁能做到像孔子说的那样?我想大概是少之又少吧!但是,“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的这种精神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有的。开朗的人必然会比内向的人朋友多,人缘好,设想一下,如果一个内向的人羡慕那些外向开朗的人缘,如果他一天只会在那想:“哎,如果我是他那该多好,那么我就不会再孤独,再寂寞,如果我是他……”如果他不去想办法使自己变开朗,变得人缘好,那么,他一切一切的“如果”就会永远的是“如果”,不会去实现,他也永远不会变得人缘好;成绩好的人,必然得不到老师们的赞赏,同学们的夸奖,如果一个成绩不太好的人梦想自己的成绩变好,得到老师赞赏,同学夸奖,可如果他一天不去努力使自己提高,成绩出类拔萃,只会在那空想的话,那他的梦想就怎么也不会变成现实,他终究是那个成绩不好的人,得到老师的赞赏,同学的夸奖终究只是梦,只是幻影;富人必然会有很多穷人没有的权力,如果一个穷人想拥有富人那样的权力却只会坐在那乞求上帝,不去想怎样才能让自己成为富人,让自己拥有富人那样的权力的话,他就只能坐在地上乞求富人施舍钱财。如果人们没有“见贤思齐焉”的这种精神,那么穷人还是穷人,成绩差的人还是成绩差的人,内向的人还是内向的人,不会有所改变。有些人看到一些品德差的人就只会在一旁指指点点,可你们有没有想过,你身上也正有这样令人讨厌的品格,别人同样的讨厌你,因此,我们应有“见不贤而自省也”的这种精神。我们应做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自省

  面对贤与不贤 二

  人不善言,何以为贤?有人这样说。在现代社会人才竞争激烈,就业形势严峻的情形下,一个人假如嘴巴笨拙,不善于推销自己,是难以找到工作的。然而,庄子不服,他说:“狗不以善吠为良,人不以善言为贤。”

  其实,我想辩驳:“贤于不贤,不在善言。”

  唐睢出使秦国的唐睢,邹忌讽齐王纳谏的邹忌,毛遂自荐的毛遂,舌战群儒的诸葛亮,十谏唐太宗的魏征,及至春秋战国时期无数的善言之人,纵横家们,他们善言,难道他们是不贤的吗?只要不违背道德,善言又有什么错呢?

  因为善言,我们可以拥有施展才能的舞台;因为善言,我们可以更方便地推销自己;因为善言,我们可以在尴尬境地中如鱼得水。善言,是成就事业的契机,是智慧的表达,是成贤的前提。

  当然,杨修因善言而招致祸患,希特勒的演讲可以感动很多人,但我们不能违心地说他贤。他们只是善言者而非贤者。赵括纸上谈兵终归断送赵国四十万大军的性命;撒切尔非人,号称“铁娘子”,却在香港问题上遇到了更强硬的对手--沉默的邓小平;贾平凹,虽不善言辞,但却被汪曾祺赞为鬼才,才气可见一斑;贪污的政府官员,是虚张声势的纸老虎,浮华 外表下或许是早已腐坏的灵魂;猴子擅爬树,却也因此将自己的红屁股露了出来、、、、、、

  纳言敏行之人,确是贤人,善言之人,我们对他的认知也可能是知人知面不知心。巧舌如簧,不一定有才,不善言谈,可能内涵深厚。于是人们说沉默是金,说言多必失,又认为一个沉默远胜于一万个哗众取宠;一个沉默远胜于一万个高傲狂妄;一个沉默远胜于一万个屈节献媚;一个沉默远胜于一万个随风转舵。孟子也言:“善言之,其言未必善。”于是,善言者又成了不贤之人。

  然而,尽管两类人有两种观点,我却认为每一种观点都是片面的。善言者固然有不贤之人,有祸从口出的危险,单巧舌者也有才气横生的非等闲之辈。

  故有此可知:贤于不贤,不在善言,而在德。

  面对贤与不贤 三

  这是孔子说的话,也是后世儒家修身养德的座右铭。“见贤思齐”是说好的榜样对自己的震撼,驱使自己努力赶上;“见不贤而内自省”是说坏的榜样对自己的“教益”,要学会吸取教训,不断跟别人堕落下去。孟子的母亲因为怕孟子受到坏邻居的影响,连搬了三次家;杜甫写诗自我夸耀“李邕求识面,王翰愿为邻”,都说明了这种“榜样的作用。见到有人在某一方面有超过自己的长处和优点,就虚心请教,认真学习,想办法赶上他,和他达到同一水平;见有人存在某种缺点或不足,就要冷静反省,看自己是不是也有他那样的缺点或不足。

  孔子说:“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意思是,看到有道德、有才学的贤人,便应该以他为榜样,主动效法他,向他看齐;看到不贤的人,就应该自觉地扪心自问,是不是和他有同样的缺点毛病,有就赶快改正,没有也要引以为戒。在现实中,总有比自己强、值得自己视为榜样的人,所以孔子讲“三人行必有我师”。同时,人不可能十全十美,总有缺点错误发生,所以孔子又告诉我们:“过则勿惮改。”“过而不改,是谓过矣。”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无数“贤人”正是通过这样长期修养而不断提升道德品质和思想境界的。在我们党和人民军队里,党员干部和广大官兵也是通过学先进、赶先进,用整风精神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来保持自己的先进性、纯洁性的。正如焦裕禄所言,如果放任错误的东西在身上滋长,那就等于“当一个不坚强的战士,当一个忘了群众利益的共产党员,多么危险、多么可耻啊!”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经常看到与“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背道而驰的现象。比如,有的人戴着有色眼镜看世界,眼中“一团漆黑”,全然无“贤”,“洪洞县里无好人”。于是,对受到表彰的先进典型,他们常是满腹疑团,武断地认定典型“都是夸大的,写出来的”;也有人认为“先进典型好是好,就是学不了,谁学谁吃亏”,因此对榜样敬而远之。更值得警觉的是,还有一些人滋生出一种“比坏”心态,对那些“不贤”的人和事竞相效尤:一是听到“不贤”的人和事就信以为真,认为“现在风气不好,都是这个样”。二是专门和问题多、问题严重的人比,比来比去,觉得“自己那点事儿,根本算不了啥”。三是把种种“不贤”的人和事,视为“识时务,有本事”,心生羡慕。四是信奉阿Q“和尚动得,我也动得”的逻辑,有了机会与条件时,自己也不落人后,把“捞上一把”视为理所当然。无数事实证明,某些党员干部正是因为混淆了“贤”与“不贤”的界限,结果就不由自主地堕落下去,沿着由怨到羡、由看到干、由小到大、由轻到重的违法乱纪轨迹,一步步滑向了悔恨不已的深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