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规划热点问题

时间:2021-10-27 14:58:25 节日作文

篇一:《当代城市规划热点问题》

当代城市规划热点问题——城镇化

l 基本概念

城镇化

农业人口和农业用地向非农业人口和城市用地转化的现象及过程。包括:

(1)人口的职业转变:由农业转变为非农业的第二、第三产业,表现为农业人口减少,非

农业人口不断增加;

(2)产业结构转变:第一产业比重下降,农业生产现代化,农村剩余劳动力转向城市第二、

第三产业;

(3)土地及地域空间变化:农业用地转化为非农业用地,由分散、低密度的居住形式转变

为集中成片、高密度的居住形式,从与自然环境接近的空间转变为以人工环境为主的空间形

态。

三农问题

三农问题是指农业、农村、农民这三个问题,是一个从事行业、居住地域和主体身份三位一

体的问题。

(1)农业问题:集中表现为农民种田不赚钱,产业化程度低;

(2)农村问题:集中表现为农村面貌落后,经济不发达,基础建设不足等;

(3)农民问题:是“三农问题”中的核心问题,表现为农民收入低,增收难,城乡居民贫富

差距大。

新农村建设

增强政府对农业和农村投入,扩大财政对农村覆盖范围和农村基础设施的投入,强调以工促

农、以城带乡。包括:

(1)生产发展:是新农村建设的中心环节,是实现其他目标的物质基础。建设社会主义新

农村好比修建一幢大厦,经济就是这幢大厦的基础。如果基础不牢固,大厦就无从建起。如

果经济不发展,再美好的蓝图也无法变成现实。

(2)生活宽裕:是新农村建设的目的,也是衡量我们工作的基本尺度。只有农民收入上去

了,衣食住行改善了,生活水平提高了,新农村建设才能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果。

(3)乡风文明:是农民素质的反映,体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要求。只有农民群众的思想、

文化、道德水平不断提高,崇尚文明、崇尚科学,形成家庭和睦、民风淳朴、互助合作、稳

定和谐的良好社会氛围,教育、文化、卫生、体育事业蓬勃发展,新农村建设才是全面的、

完整的。

(4)村容整洁:是展现农村新貌的窗口,是实现人与环境和谐发展的必然要求。社会主义

新农村呈现在人们眼前的,应该是脏乱差状况从根本上得到治理、人居环境明显改善、农民

安居乐业的景象。这是新农村建设最直观的体现。

(5)管理民主:是新农村建设的政治保证,显示了对农民群众政治权利的尊重和维护。只

有进一步扩大农村基层民主,完善村民自治制度,真正让农民群众当家做主,才能调动农民

群众的积极性,真正建设好社会主义新农村。

l 新型城镇化 学刊201301沈清基.论基于生态文明的新型城镇化

新型城镇化

是对传统城镇化的彻底扬弃,是以人为本,以人口的空间流动和社会流动为主线,以城乡一

体化为目标,形成经济与社会同步发展,城市与乡村共繁荣,人与自然相和谐,历史文化与

现代文明交相辉映的新型城乡形态,以及与之相应的一整套城乡一体化发展的体制机制。

新型城镇化的内涵

(1)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发展、社会和谐进步;

(2)广泛的协调性:人口、用地、经济规模、空间布局、职能、产业、环境、社会区域协

调发展;

(3)城乡统筹性:经济、社会、生态环境、全方位城乡统筹;

(4)转化性:城市优先发展→城乡互补协调及一体化发展,高能耗、高资源消耗→低能耗、

低资源消耗;

(5)综合导向性:既解决传统城镇化问题,又实现城镇化和人居环境健康、持续发展目标,

同时还广泛提升中国的整体竞争力;

(6)健康性:具有生长性、健康和旺盛的生命力,循环协调,稳定的功能,注重全过程健

康。

新型城镇化与传统城镇化比较

l 城镇化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内涵与关系 学刊201301沈清基.论基于生态文明的新型城镇化

内涵

城镇化具有较大的作用力,从而具有正负效应,人类必须对城镇化的负面效应加以限制。其

中的举措之一是基于生态文明推进城镇化,在推进城镇化的同时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使城镇

化的规模、速度、与生态环境承载力的演替进程相适应,保证城镇化的发展始终在生态环境

的阈值范围内。

城镇化与生态文明建设协调发展的关键是整体规划人口、资源与环境,促进城镇化与生态文

明建设两个系统达到各自功能和整体功能最优,使城镇化与生态文明建设相互促进,在时间、

功能、发展速度上交互促进和协调完善。

关系

(1)推进城镇化必须与生态文明建设同步,否则将重蹈以往不太理想的城镇化覆辙;

(2)生态文明建设是推进高质量城镇化、可持续发展城镇化的强大动力和重要保障;

(3)城镇化与生态文明建设协调发展可为解决城乡发展中的各项问题提供条件;

(4)城镇化是工具和手段,生态文明是最终目标,城镇化为生态文明服务。

l 我国城市化的发展历程 唐子来.城市化:世界趋势、国外模式、中国特色课程课件 正常发展时期

时间:1949-1957

特征:围绕国家694个重点建设项目,采取重点建设,稳步前进的城市发展方针,城镇化水平从10.64%提高到15.39%。

大起大落时期

时间:1958-1978

特征:1558-1960农村人口进入城镇严重失控,城镇化水平从15.39%提高到19.75%;1960-1964压缩城镇人口,城镇化水平从19.75%下降到17.98%。

稳步增长时期

时间:1979-今

特征:改革开放和充分发挥中心城市作用。

l 改革开放后城镇化历程 “十二五”中国城镇化发展战略研究报告{城乡规划热点问题}.

1978-1992

(1)十一届三中全会将工作重点转向经济建设,把发展城市和建设城市提到了重要工作议程:①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促进农村经济繁荣,释放富余劳动力;②乡镇企业发展,吸纳非农业就业人口,非农产业比重上升。

(2)中小城市发展快速,城市改革的拉力成为城镇化主要动,扩大非农领域就业规模,推动城乡互动,对城市内部空间结构调整产生重大影响;

(3)建立经济特区和开放沿海港口城市,推动沿海城市经济发展,奠定了城镇化发展基础 1992-2000

(1)开发区大发展,成为城镇化的重要载体,推动调整城市经济建设和空间结构调整;

(2)确立市场经济体制,启动土地和住房制度改革。{城乡规划热点问题}.

2000以后

(1)全球化深入,沿海地区城市国际化程度提高,大城市和以大城市为核心的城市地区发展;

(2)区域和城乡差距扩大,在国家层面推出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中部崛起等战略,为统筹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和城镇空间布局奠定了战略格局;

(3)国家层面的区域规划,包括国家级新区、城镇群发展规划等确立了我国全方位、多层次的空间发展格局。

l 我国城市化基本方针的转变 张尚武.中国城市化进程的若干特点与面临的挑战课程课件 1980年代:严格控制大城市,合理发展中等城市,积极发展小城市;

1990年代:严格控制大城市规模,合理发展中等城市和小城市;

2000年代: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按照统筹城乡、布局合理、节约土地、功能完善、以大带小的原则,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

l 我国城市化的基本背景 唐子来.城市化:世界趋势、国外模式、中国特色课程课件

(1)城市化进程与农村的健康发展紧密相关:如果农民工问题处理不当,城乡二元结构尚未完全解决又会形成城市内部新的二元结构,引发更为严重的社会问题;

(2)我国是在全球化时代背景下进入城市化的中期加速阶段:面临机遇(国际资本和国际市场)和挑战(人口资源环境约束)并存的发展形势;

(3)我国城市化进程面临日益刚性的资源和环境约束:我国人均资源水平和环境容量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必须以实现人口、资源和环境协调发展,走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城市化道路;

(4)我国城市化的区域发展差异相当突出:我国各个区域的地理条件、资源禀赋、历史背景不同,导致东、中、西城市化差异相当明显。

l 我国城镇化发展战略 中国城市规划发展报告2011-2012

(1)提升城镇化质量,优化经济结构,增强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

(2)发挥新形势下小城镇集聚生产要素的积极作用,增强国家城镇化的内生动力;

(3)建设生态城市,提高城市发展质量,增强国家低碳经济发展实力;

(4)加强城市在衔接区域交通与市域交通上的枢纽作用,发挥国家基础设施建设对引导生产要素集聚与扩散的积极作用,统筹城乡和区域发展;

(5)强化城乡空间管制,通过三区四线在城乡规划中明确不能建设和必须保护的战略空间,促进城镇紧凑布局,集约发展。

篇二:《城市规划中几个热点问题》

城市规划中几个热点问题探讨

摘 要:城市的发展是人类居住环境不断演变的过程,也是人类自觉和不自觉地对居住环境进行规划安排的过程。城市规划是国家对城市发展实行宏观调控的重要依据和基本手段,是国家调节城市和区域经济的一种直接或者间接的工具。科学合理的城市规划,将能推动国家的经济结构、社会结构和空间结构发生深刻的变化。本文就目前城市规划中常遇到的几个热点问题进行探讨和分析。 关键词: 城市规划 规划管理 体制改革

城市规划在我国的发展从无到有,从存在到成为对城市发展起到指导性作用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城市规划理念也在实践中不断的完善和成熟。但是城市规划的改革是一个艰巨的系统工程。在城市长时间的高速发展下,一些城市规划设计理念和实施、管理的问题也暴露出来。

一、对城市规划作用的认识

在我国城市规划过程中最为迫切、最为重要的问题是制度创新,原因在于,观念的创新是制度创新的灵魂,城市规划工作能否在不断变化的社会政治环境中有一个正确的定位, 规划观念的转变以及规划制度的创新能否保持一个正确的方向, 这与我们对城市规划作用的认识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对城市规划作用的正确认识首先必须在城市规划界建立起来,只有这样,才能为城市规划制度创新奠定思想基础。

二、城市规划对城市发展的作用

篇三:《城市规划15热点问题》

一、定义(suburbanization)

一个城市发展受向心力、离心力的推动,两种力量相互消长,导致城市发展呈阶段性,郊区化是城市在经历了中心区绝对集中,相对集中之后的一种离心分散阶段。

 郊区城市化:郊区转化为城市地区(用地、职业、经济、生活方式),是城市扩大和农

业地区非农活动向郊区集散的结果。

 城市郊区化:中心区经济活动和人口迁移到郊区的结果。

郊区城市化,即郊区转化为城市地区,包括农业用地向非农业用地转化,纯农户向兼农户或非农户转化,农村经济由以第一产业为主向以第二、第三产业为主转化.农村生活方式向城市生活方式转化。显然.它是城市向心增长的结果,是城市化的一种表现形式。城市的扩大必然引起郊区变成城市,即郊区的城市化。郊区城市化主要不是中心区经济活动和人口迁移到郊区的结果,而是城市扩大和农业地区非农活动向郊区集聚的结果。

城市郊区化,指人口、就业岗位和工商业等从大城市的中心区向郊区迁移的过程。

二、表现

相对分散——郊区化征兆

绝对分散——郊区化典型标志

三、中外郊区化比较

1、 背景

相同:人民富裕、交通改善、土地极差地租推动

不同:西方——始于1920’s,兴于1950’s—1960’s。

中国——始于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度的1980’s,经济水平、交通不及西方。

2、 动力

离少数民族越来越多的市中心。

较富有阶层主动积极郊区化。 ....

3、 表现:

西方:

1)富有阶级、中产阶级外迁

2)居住郊区化先于工业郊区化

3)郊区阶层分异严重

4)远郊居住

5)大城市空心化

6)多核心模式

中国:

1) 一般市民外迁

2) 居住郊区化滞后于工业郊区化

3) 近郊居住(由于交通不便)

4) 中心区更加繁荣

5) 仍有单中心结构、郊区设施较弱

四、睿智增长(smart growth)

 西方为解决郊区化出现问题(环境恶化、空心化、公共投资费用上升、阶层分化)而采

取的措施。

 强调限制城市外围发展,注重发展现有城区,紧凑模式土地利用、混合土地利用

 目的:1)城市发展使人收益;2)经济、环境、社会公平;3)新旧城区都有投资机会,

良好发展

 是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阶段,借鉴了新城市主义一些基本理性追求

 特征:保护绿色空间、解决交通拥挤、公众参与、社区协作、增强城市竞争力、紧凑、

混合使用土地{城乡规划热点问题}.

五、中国郊区化利弊

利:

1) 疏解中心区过密人口,改善人居环境

2) 分散不适合在城市中心区发展工业企业,缓解环境污染

3) 有利发挥城市中心区区位优势,获得更高土地利用效率,实现更有效城市中心职能。

4) 带动郊区乡村发展

弊:

1) 近郊化导致规划中城郊隔离,绿带被蚕食

2) 工薪阶层外迁,无私家车,有车的高薪阶层不外迁,造成不合理交通流,给城市交通带

来压力。

3) 中心区更新改造对历史风貌的挑战

4) 花园别墅泛滥

5) 外迁工业分散、缺乏组织、污染扩散{城乡规划热点问题}.

六、措施

1、 公共交通系统

2、 利用市场机制完善城市空间,形成多核心结构,中心城与郊区共同繁荣,防止市中心空

洞化

3、 居住与产业同步郊区化

4、 保留郊区非建设用地(如绿地),保护生态环境

5、 政府在旧区改造和郊区化上的政策引导,资金平衡

6、 多、高层高密度为住宅建设方针

7、 合理布局外迁企业

老龄化

1. 老龄化的定义、带来的社会问题(社会心理学130-133页)

老龄化社会的定义是指老龄人口在社会总人口达到一定比例时的社会,而不是有老龄人组成的社会。

带来的社会问题:1.社会生产力弱化,又生产型社会向消费型社会转化。老年型消费

2.社会活力下降 3. 老年服务设施增加 4. 引发农村劳动力进一步向城市转移

2. 我国老年人独有的特点(社会心理学132页)

此题太偏。应该问我国老龄化的特点?1。发展速度快 2。绝对数量大 3。地区差异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