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

时间:2021-10-27 13:18:07 节日作文

篇一:《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

龙源期刊网 .cn

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

作者:陈晓飞

来源:《中学教学参考·语英版》2014年第02期

一讲到东晋大诗人陶渊明,语文课堂总会提到田园、南山、隐士,尤其是对《归园田居》的讲解,每位教师几乎都在围绕陶公的归隐大做文章。但由于我们在备课的过程中对教参过多地依赖,忽视了对文本的个性化解读,使得语文课堂中的陶渊明逐渐远离了灵动的生活,转而成为一个“与世俗决裂之心异常坚定的隐士”。殊不知,在这看似华丽的转身之后,那个诗歌中总有飞鸟相伴的自由诗人已褪尽了他真实的色彩。

引发笔者思考的机缘来自之前一个学生的发问,他认为中国的读书人与官场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陶渊明当然不能免俗,我们却在课堂上忘乎所以称道他“归”的田园之乐,忽视了他在“归”与“仕”之间抉择的痛苦和字里行间的人生悲凉。我们该怎样去评价陶渊明呢?

面对这样的提问,那些年在教学中唯教参是瞻、空谈理论的我竟然无法给出一个令他满意的答案。直到当我再次翻开那篇《归园田居》,低吟“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之时,我想,应当放下手中那些无用的杂务,来为这个尘封已久的问题找找答案了。

中国的读书人自古以来都很难走出“仕”这座围城。“以天下为己任”这个道理,作为家境“先前也曾经阔绰过”的陶渊明不会不清楚。其曾祖陶侃,官至大司马,八州都督,“媵妾数十,家童千余,珍奇宝货,富于天府”,可谓昌极一时。其祖父陶茂,官至武昌太守。其父虽不济,也做过安城太守,其母孟氏,是曾做过大将军桓温参军的东晋大文人孟嘉之女。只是这样显赫的家世也有月亏之时,陶渊明在《祭从弟敬远文》中说自己和从弟敬远同在8岁时遭丧父之难,“相及龆齿,并罹偏咎”,幼年即家道中落。在封建时代,知识分子摆脱生存困境的出路无一例外都在仕宦之途,与统治阶级合作,转而实现自己的个人价值。只是中国历史上很难找出一个和东晋一样的时代。一方面,门阀观念重,士族当道,“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陶渊明身处其时,怎能不耳濡目染?更何况彼时他已是士族和寒族之间的一个边缘人,强烈的归属感不允许他弃家族振兴于不顾而与官场决裂。另一方面,当时玄学盛行,清谈风气日炽,这种心态改变了东晋文人的思维方式,他们将自己的审美情趣更多地体现在个人情感的体验与满足中,更多地倾向于玄言和山水。

陶渊明的思想受儒、道二家影响颇深,如果说陶渊明的“归”是道家无为思想的影响,那么他的“仕”就是儒家思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具体体现。龚自珍在《己亥杂诗》中这样写道:“陶潜诗喜说荆轲,想见停云发浩歌。吟到恩仇心事涌,江湖侠骨恐无多。”陶公在他的诗中频繁出现荆轲这样一位义士应该不是偶然,而他更是在《读山海经》中吟出“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这里的“猛志”,应当是他年轻时“大济苍生”的目标与诉求。不然,一个内心恬淡寡欲的人,何来“猛志”一说?

篇二:《朱光潜《说“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

朱光潜:说"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答夏丐尊先生 记不清在哪一部书里见过一句关于英国诗人 Keats 的话,大意是说谛视一个佳句像谛视一个爱人似的。这句话很有意思,不过一个佳句往往比一个爱人更可以使人留恋。一个爱人的好处总难免有一日使你感到"山穷水尽",一个佳句的意蕴却永远新鲜,永远带有几分不可捉摸的神秘性。谁不懂得"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但是谁能说,"我看透这两句诗的佳妙了,它在这一点,在那一点,此外便别无所有?"中国诗中的佳句有好些对于我是若即若离的。风晨雨夕,热闹场,苦恼场,它们常是我的佳侣。我常常嘴里在和人说应酬话,心里还在玩味陶渊明或是李长吉的诗句。它们是那么亲切,但同时又那么辽远!钱起的"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两句对我也是如此。它在我心里往返起伏也足有廿多年了,许多迷梦都醒了过来,只有它还是那么清新可爱。这两句诗的佳妙究竟何在呢?我在拙著《谈美》里曾这样说过:情感是综合的要素,许多本来不相关的意象如果在情感上能调协,便可形成完整的有机体。比如李太白的《长相思》收尾两句"相思黄叶落,白露点青苔",钱起的《湘灵鼓瑟》收尾两句"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温飞卿的《菩萨蛮》前阕"水晶帘里颇黎枕,暖香惹梦鸳鸯锦,江上柳如烟,雁飞残月天",秦少游的《踏莎行》前阕"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这里加点的字句所传出的意象都是物景,而这些诗词全体原来都是着重人事。我们仔细玩味这些诗词时,并不觉得人事之中猛然插入物景为不伦不类,反而觉得它们天生成地联络在一起,互相烘托,益见其美,这就由于它们在情感上是谐和的。单拿"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来说,曲终人杳虽然与江上峰青不相干,但是这两个意象都可以传出一种凄清冷静的情感,所以它们可以调和,如果只说"曲终人不见"而无"江上数峰青",或是说"江上数峰青"而无"曲终人不见",意味便索然了。这是三年前的话,前几天接得丐尊先生的信说:"近来颇有志于文章鉴赏法。昨与友人谈起'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这两句大家都觉得好。究竟好在何处?有什么理由可说:苦思一夜,未获解答。"这封信引起我重新思索,觉得在《谈美》里所说的话尚有不圆满处。我始终相信"欣赏一首诗,就是再造一首诗",各人各时各地的经验,学问和心性不同,对于某一首诗所见到的也自然不能一致。这就是说,欣赏大半是主观的,创造的。我现在姑且把我在此时此地所见到的写下来就正于丐尊先生以及一般爱诗者。

我爱这两句诗,多少是因为它对于我启示了一种哲学的意蕴。"曲终人不见"所表现的是消逝,"江上数峰青"所表现的是永恒。可爱的乐声和奏乐者虽然消逝了,而青山却巍然如旧,永远可以让我们把心情寄托在它上面。人到底是怕凄凉的,要求伴侣的。曲终了,人去了,我们一霎时以前所游目骋怀的世界,猛然间好像从脚底倒塌去了。这是人生最难堪的一件事,但是一转眼间我们看到江上青峰,好像又找到另一个可亲的伴侣,另一个可托足的世界,而且它永远是在那里的。"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此种风味似之。不仅如此,人和曲果真消逝了么;这一曲缠绵悱恻的音乐没有惊动山灵?它没有传出江上青峰的妩媚和严肃?它没有深深地印在这妩媚和严肃里面?反正青山和湘灵的瑟声已发生这么一回的因缘,青山永在,瑟声和鼓瑟的人也就永在了。写到这里,猛然想起英国诗人华兹华斯的《独刈女》。凑巧得很,这首诗的第二节末二行也把音乐和山水凑在一起,Breaking the silence of the seasAmong the farthest Hebrides.传到那顶远顶远的希伯里第司打破那群岛中的海面的沉寂。华兹华斯在游苏格兰西北高原,听到一个孤独的割麦的女郎在唱歌,就做了这首诗。希伯里第司群岛在苏格兰西北海中,离那位女郎唱歌的地方还有很远的路。华兹华斯要传出那歌声的清脆和曼长,于是描写它在很远很远的海面所引起的回声。这两行诗作一气读,而且里面的字大半是开口的长音,读时一定很慢很清脆,恰好借字音来传出那歌声的曼长清脆的意味。我们读这句诗时,印象和读"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两句诗很相似,都仿佛见到消逝者到底还是永恒。玩味一首诗,最要紧的是抓住它的情趣。有些诗的情趣是一见就能了然的,有

些诗的情趣却迷茫隐约,不易捉摸。本来是愁苦,我们可以误认为快乐,本来是快乐,我们 也可以误认为愁苦;本来是诙谐,我们可以误认为沉痛,本来是沉痛,我们也可以误认为诙谐。我从前读"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以为它所表现的是一种凄凉寂寞的情感,所以把它拿来和"相思黄叶落,白露点青苔","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诸例相比。现在我觉得这是大错。

如果把这两句诗看成表现凄凉寂寞的情感,那就根本没有见到它的佳妙了。艺术的最高境界都不在热烈。就诗人之所以为人而论,他所感到的欢喜和愁苦也许比常人所感到的更加热烈。就诗人之所以为诗人而论,热烈的欢喜或热烈的愁苦经过诗表现出来以后,都好比黄酒经过长久年代的储藏,失去它的辣性,只剩一味醇朴。我在别的文章里曾经说过这一段话:"懂得这个道理,我们可以明白古希腊人何以把和平静穆看作诗的极境,把诗神阿波罗摆在蔚蓝的山巅,俯瞰众生扰攘,而眉宇间却常如作甜蜜梦,不露一丝被扰动的神色?"这里所谓"静穆"(serenity)自然只是一种最高理想,不是在一般诗里所能找得到的,古希腊--尤其是古希腊的造形艺术--常使我们觉到这种"静穆"的风味。"静穆"是一种豁然大悟,得到归依的心情。它好比低眉默想的观音大士,超一切忧喜,同时你也可说它泯化一切忧喜。这种境界在中国诗里不多见。屈原、阮藉、李白、杜甫都不免有些像金刚怒目,愤愤不平的样子。陶潜浑身是"静穆",所以他伟大。如果在"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两句诗中见出"消逝之中有永恒"的道理,它所表现的情感就决不只是凄凉寂寞,就只有"静穆"两字可形容了。凄凉寂寞的意味固然也还在那里,但是尤其要紧的是那一片得到归依似的愉悦。这两种貌似相反的情趣都沉没在"静穆"的风味里。江上这几排青山和它们所托根的大地不是一切生灵的慈母么?在人的原始意识中大地和慈母是一样亲切的。"来自灰尘,归于灰尘"也还是一种不朽。到了最后,人散了,曲终了,我们还可以寄怀于江上那几排青山,在它们所显示的永恒生命之流里安息。

篇三:《曲终人不见 江上数峰青》

曲终人不见 江上数峰青

——传统戏曲在日常生活中的渗透

贵州省遵义市第五中学 屠雯 尝读唐人钱起《省试湘灵鼓瑟》:“善鼓云和瑟,常闻帝子灵。冯夷空自舞,楚客不堪听。苦调凄金石,清音入杳冥。苍梧来怨慕,白芷动芳馨。流水传潇湘,愁风过洞庭。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结句“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尤其令人激赏:曲终声寂,却没有看见鼓瑟的湘水女神,江上烟气消散,露出几座山峰,山色苍翠迷人,天音神曲看似无意影响人,却在潜移默化中早已潜入骨髓,何其飘渺,何其美妙!文学艺术与生活的衍射渗透也是如此。

日常生活中运用行业术语,常常体现出人际思想交流中的深刻寓意,使语言表达显得更加生动活泼,给生活增添乐趣和风采,达到言简意赅的效果。

传统戏曲中的一些行业术语,在发展历程中渐渐形成通用的缩略语。因为具有内涵确切和深刻简洁的特点,得以在平时人际交往中借鉴或采纳,并由此产生出风趣含蓄,耐人寻味的幽默传播效果,逐渐衍生成内涵更为广泛的日常民间俗语。

以下结合日常生活中一些与戏剧艺术相关的常用词语简要辨析,与大家分享其中之情趣。

“板眼”, 是中国传统戏曲音乐节奏控制的拍式,以“板”节制每小节的最强(重)音(腔),俗称“强拍”,“板”位以外的节拍称为“眼”。“板”和“眼”的规律性组合构成了戏曲音乐延绵开展中的抑扬顿挫,因此日常生活中用“一板一眼”来比喻言语和行动按部就班,具有条理或循规蹈矩,也用于贬损做事死板和不懂得灵活掌握。而原本行业术语“有板无眼”和“无板无眼”的意义分别是称作“流水”的单拍板式和“散板”的自由节拍形式,但引申到日常生活中则常用于指责做事缺乏系统性和不合规则的杂乱无章现象,甚至用于形容某些技巧性作业中不领悟要领的肆意胡为,而由此衍生出的方言俗语“有板有眼”则借势成为了做事富有章法和有条不紊的褒义词。

“场面”,原本是戏剧表演场地基本状况的统称,但在日常生活中被演绎成了时事局面的称谓,泛指一定场合下的主导情景,其中包括社会交际和事务应酬活动的基本状态等,且常用于针对社会地位或物质生活层次较高人物的公开社会活动。

基于“场面”的词义,戏剧术语中相关的词汇繁杂众多,乃至在日常生活中的衍化意义也更加纷呈和升华。戏曲名词中的“排场”原本是指场面布置、布景设计、演出阵容安排和摆布,有时也涵盖演出的场次安排和舞台调度或戏中情节编排等。但现实生活中“排场”大多成了形容铺张而奢侈的常用词汇,亦或强调事务活动中展现出了光彩体面的形式或盛装辉煌的景象。

“过场”,源自戏剧中的过场戏,系指为交代剧情而安排在重点事件场景之间呈现的枝节情景,亦即过场只是联系剧情前因后果的诸多次要故事情节中任一环节的交代过程,正是因为如此的“次要过程”属性,“过场”在日常生活中被认为是只有形式而对大局或实质不产生任何影响的敷衍行为,“走过场”也就成为了假模假式的代名词。

“冷场”,或“楞场”,原本是指舞台上演员由于误场或忘词等突发性差错,且没能有效地加以掩饰,因此造成演出的意外停滞或中断现象。藉此,“冷场”一词在日常生活中多用来形容人际交往活动出现了意外的僵滞或情绪冷淡现象,包括演讲者思维停顿的语塞,或者是其言谈观点未能博得听众认同而遭遇了冷落,也包括发出的号召未得到应有的响应,导致事态不能如期发展,等等。

戏剧艺术行业中,往往是采取“圆场”处置“楞场”,而“冷场”的局面则需依据现场实际情形采取“圆场”、“垫场”等“救场”措施进行弥补和调整。

“圆场”,原本是用于表现舞台空间转换的常规戏曲表演动作程式,要求演员在舞台上所走的路线呈圆圈形,通常速度由慢到快,因此,通常称“跑圆场”或“走圆场”。除被当作处置意外的手段时称作“打圆场”外,早期街头“占场”表演(俗称“撂地儿”)的剧团往往也是以“打圆场”开场,其目的包括吸引注意力和维持秩序,为圈定必须的场地范围限制或压迫观众到界限以外。救场是指当演出出现失误或阻碍时,同台或相关人员及时采取的补救措施,以使演出能够继续进行。

现实生活中,“打圆场”意味着调停争端或打破僵局,是指为寻求化解矛盾或提出折衷建议进行的斡旋行动。而“救场”更是成为了危难时刻施援手,为转变非正常事态发展施加影响作用的措施,甚至是实现乾坤扭转而付出努力的果敢言行。

日常生活中以唱“对台戏”来形容持不同意见或见解者发表的言论或实施的抵制行为。在戏剧艺术中,对台戏亦称打对台,是指同一时期水平不相上下的两个剧团在相近地点演出相同或相近剧目,目的是为了自身生存而一争高低。在这种为提高上座率增加演出收入的竞争中,往往双方都要投入最佳阵容。就争执的寓意而言,术语的“对台戏”更强调了竞争双方实力的相近或对等。

方言口语中的“哩咯儿楞”也是源于戏剧艺术。京剧或其他剧种往往都是由一些腔调或曲牌组合构成,且这些曲(腔)调都是定式旋律,因此曲调或旋律变化的脉络基本固定。久而久之,其中突出的典型旋律由口语形象地演变成了象声词“哩咯儿楞”,并成为了俗套的

同义词,用于比喻那种不具对现实产生改观预期的老生常谈。如,时常能够闻听到的口头禅“甭跟我扯这个哩咯儿楞”,其意义就相当于“别跟我来这一套”,其中往往含着极端的不信任或蔑视情感。

传统京剧中的唱是有“法度”而无定谱,因此产生了风格各异、流派纷呈的演唱或伴奏流派。但一定时期内,尽管如此只是沿上俗的艺术技法也必定是约定俗成的章法,因此“谱”必然是制约表演或演奏规范或规格的考评标准。行业内常用简略词语“靠谱”或“没谱”来评价个人或团体的业务水平。靠谱,即说明演唱(奏)基本满足技术要求;没谱,是指脱离了已然约定成形准则甚远的不按规范演出,包括唱错或胡编腔调,有随意胡来的含义。然而,日常生活中是以“靠谱”和“没谱”来褒贬人或事务的可靠性或值得信赖的程度。

正是由于“谱”是一定时期某一流派的行为准则或评判依据,也正因为伴奏艺术处理技法的繁杂多变,因此,罗列讲述或汇集标注各项技艺要求就成为了专业内经常进行的“摆谱”过程,一旦汇成的结果繁杂到令人眼花缭乱,即会油然地生成“谱挺大”的感叹。引申到现实,“谱”则涵盖了各种内在表露和外观展示的言行和现象,“摆谱”就是刻意展露自我光彩,隐喻自以为是或自高自大;“谱够大的”是指盛世凌人的气派,多用于讽刺那些自抬身价和自以为了不起的装腔作势行为。

以上述及的“场”和“谱”在实际的口语发音中的往往带有浓厚地方语音特色的儿化音(韵)。

“不着调”,原本是票友形容演员演唱音调不尽准确,有嗓音失控的或唱腔脱离了已然习惯了的伴奏旋律曲调,等,与此对应的唱法艺术术语是“不搭调”,具体定性表述包括“凉调”、“走调”、“冒调”和“塌调”等专业术语。相比之下,日常用语的“不着调”显然更加具有通俗易懂的资本和胜任广为流传的优势基础。与“不靠谱”和“没谱”强调的是行为缺乏实现预期要求的切实把握不同,“不着调”更多地用于强调品格的缺陷,有不务正业的含义。

戏剧行话“砸锅”专指演出中出现的影响了整个舞台气氛的失误事件,藉此,方言俗语的“砸锅”也主要用于比喻做事失败或失误,以及因此导致的难以补救的混乱现象。

“打岔”,在日常生活中是指打断进行中的行动或谈话,尤指在他人讲话中有意无意地转换话题,对正在此前的讲述或议论造成了干扰。事实上,京津唐一带对应的俗语口语发音是打镲(chǎ),而不是打岔(chà)。尽管“打镲”的涵义已衍生成针对任何失敬言行或不负责任作为的评价意见,但总体上仍涵盖“打岔”词义中特定的随意改变或扭转基础势态等基本概念。在京剧演唱伴奏或音乐背景的表现中,京胡通常是不可或缺的主旋律乐器,因此操琴者往往是乐队中不可或缺的职务分工。例外的是,在以唢呐和笙等吹奏乐为主表现的欢乐喜庆场景时,往往并不需要京胡参与伴奏,而此时京胡琴师即担负起一种俗称为“镲”的打击乐器演奏,这种“镲”不同于武场乐器常规组合四大件中的钹,中央突出部分较小,叶

片较薄,发音松散,专业上称之为“水钹”。显然,琴师的改弦易辙是令人深刻的印象,因此以“打镲”借喻改换习惯性的作为是恰当的。同时可以理解,这一字眼的书面记录被有意无意地选辑成发音相似且词义鲜明的“岔”字,并得以流传。

“范(儿)”,原本指京剧艺术职业行为展现的模式或风格,用于评判技巧要领运用和窍门施展效果的规范性。“范(儿)”好,是褒扬演出或演奏的神态或做派舒展大方,其展示效果相当于经典范例或具有值得倡导的典型风范。现今,“范(儿)”已然广泛用于相容人或事务的外貌和行为,近似于“气质”、“情调”等。“真有范(儿)”,就是说明行为举止或精神面貌显露出端庄优雅和华丽高贵。

“下海”,是旧时戏曲界对长期热爱戏剧艺术的非职业从艺人(票友)转为职业艺人的称谓,这些票友为追求艺术往往舍去的是优越和富贵,成为了职业的演员或琴师。因此,“下海”一词的本义是用来描述稀里糊涂干了某种事的行为。但近年来,人们将“下海”行为对应脱离原本的稳定工作,投身到商海的弄潮儿,其中已然有了追求财富的意味。

“玩票”,旧指业余爱好者参与戏剧演出活动,有戏票和琴票之分,这些人即是常言道的“票友”,其中还可进一步区分成老生票友、旦角票友,等。玩票自然是爱好者努力展示自身艺术素养和成就的时刻。随着时间推移,现实生活中“玩票”一词已衍生成表现自身潜能或素质等更广义的概念,实际应用时,其中往往被赋予敢于探索和尝试的无畏精神情感,但也隐喻着有自不量力的可能。

戏剧艺术词汇之所以能够在日常生活中得以广泛运用,其部分缘由是由于艺人职业习惯的定势思维在现实生活中的借题发挥所促使,也是戏剧爱好者在兴致盎然或意犹未尽中的旁征博引而所致。

戏剧艺术词汇之所以能够在现实生活中得到广为流传,甚至成为了某些地方的语言特色或文化氛围,其中除映射出这些地域戏剧文化曾经的繁荣程度外,还能够印证通俗性词语确实是大众难却的追求和趋势。

以上拙析陋考,委实难脱“摆谱”之嫌,故仅供参考。热情使然,如此“有板无眼”地“扯了这么些个哩咯儿楞”,凡“打镲”处,敬请指正,任何不足或谬误之“砸锅”类解读,还祈望方家能够不“走过场”地赏光唱唱“对台戏”以赐教,为此定然是给小女子“玩票”之举中的浅薄“打个圆场”,以修正文中难免“不靠谱”的无知妄说。

(指导:中学正高级教师 韩忠彧)

篇四:《唐诗名句赏析之二零九:曲终不见人,江上数峰青。》

唐诗名句赏析之二零九: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

“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是钱起《省试湘灵鼓瑟》中的句子。全诗如下:

善鼓云和瑟,常闻帝子灵。

冯夷空自舞,楚客不堪听。

苦调凄金石,清音入杳冥。

苍梧来怨慕,白芷动芳馨。

流水传潇浦,悲风过洞庭。

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钱起进京参加省试时的试帖诗。所谓试帖诗是和当时唐代的科举制度有关的。唐代参加科举考试的举子分为两类:一类是中央和地方各类学馆的学生,称为生徒,这部分读书人需要通过规定的学业考试和选拔;另一类是非学馆出身的各地文士,称为乡贡,这部分读书人需要通过县和州府两级初试。这两类的举子最后都要集中到尚书省参加相应科目的考试,所以被称为省试。为通过省试而作的应试诗,称为省试诗。省试诗有特定的格式,要求是无言律诗,六韵十二句,并限定诗题和用韵。由于省试诗限定较严,此类诗鲜有传诵人口的佳作。但钱起的这首《省试湘灵鼓瑟》是一个例外,千古称赏。

题目“湘灵鼓瑟”出自《楚辞·远游》“使湘灵鼓瑟兮,令海若舞冯夷”一句,这来源于一个传说:据说舜帝死后葬在苍梧山,他的

妃子娥皇女英因为哀伤投湘水自尽,变成了湘水女神;成为湘水女神之后,常常地在湘水之畔鼓瑟而唱以表达自己的哀思。

“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描写曲终人散之后,只见到一川江水,几峰青山。这个省净明丽的画面给我们留下了思索回味的广阔空间,或许这湘灵的哀怨之情已经融入了湘水那绵绵不尽的流水之中,或许那湘灵美丽的靓影已经化成了江上那几峰青山,或许那湘灵的鼓瑟之声伴着湘江流水歌吟了数千年,在讲述着她那凄艳动人的故事,这一切的一切,让我们回味不尽,思索不尽。

篇五:《2015尔雅网络课《古代名剧鉴赏》考试答案》

2015尔雅网络课《古代名剧鉴赏》考试答案

一、单选题(题数:50,共 50.0 分)

1《莺莺传》的作者是1.0 分

A、

王实甫

B、

元稹

C、

白居易

D、

关汉卿

正确答案: B 我的答案:B

2谁认为《西厢记》本色语言少,其意重复,语之芜类1.0 分

A、

贾仲明

B、

王实甫

C、

元稹

D、

何良俊

正确答案: D 我的答案:D

3元代戏曲家王实甫的代表作有:()1.0 分

A、

《单刀会》

B、

《高祖归庄》

C、

《迷青琐倩女离魂》

D、

《西厢记》

正确答案: D 我的答案:D

4《桃花扇》中以下哪一位是复社文人1.0 分

A、

侯方域

B、

李香君

C、

马士英

D、{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

杨龙友

正确答案: A 我的答案:A

5宋代《东京梦华录》的作者是:()1.0 分

苏轼

B、

陆游

C、

欧阳修

D、

孟元老

正确答案: D 我的答案:D

6《桃花扇》的第五出是:()1.0 分

A、

访翠

B、

眠香

C、

听稗

D、

侦戏

正确答案: A 我的答案:A

7《琵琶记》第一人物是()1.0 分

A、

赵五娘

B、

蔡公

C、

蔡婆

D、

蔡伯喈

正确答案: D 我的答案:D

8《赵氏孤儿》讲述的是那一段历史时期的故事1.0 分

A、

春秋

B、

三国

C、

南北朝

D、{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

战国

正确答案: A 我的答案:A

9下列哪部作品不是马致远的作品1.0 分

A、

《马丹阳三度任风子》

B、

《黄粱梦》

《牡丹亭》

D、

《青山泪》

正确答案: C 我的答案:C

10窦娥临死前许下的三桩毒誓不包括下面哪一项:()1.0 分

A、

血溅三尺白绫

B、

六月飞雪

C、

三年大旱

D、

恶人恶报

正确答案: D 我的答案:D

11“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的作者是:()1.0 分

A、

钱起

B、

杜甫

C、

杜牧

D、

李商隐

正确答案: A 我的答案:A

12《桃花扇》故事发生的年代是:()1.0 分

A、

南宋

B、

南北朝

C、

南明

D、

南唐

正确答案: C 我的答案:C

13“昭君和番”是怎样的一种象征()1.0 分

A、

追求爱情

B、

忠义

C、{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

民族屈辱

D、

有勇有谋

正确答案: C 我的答案:C

14

元代戏曲家王实甫的代表作是:()

1.0 分

A、

《单刀会》

B、

《高祖归庄》

C、

《迷青琐倩女离魂》

D、

《西厢记》

正确答案: D 我的答案:D

15谁认为《窦娥冤》和《赵氏孤儿》最具悲剧性质1.0 分

A、

汤显祖

B、

纪君祥

C、

王国维

D、

伏尔泰

正确答案: C 我的答案:C

16中国戏曲的基本构成元素不包括以下哪种类型作品:()1.0 分

A、

诗歌

B、

音乐

C、

歌剧

D、

舞蹈

正确答案: C 我的答案:C

17庄姬将救助赵氏孤儿的重任交给了以下哪一位1.0 分

A、

程婴

B、

韩厥

C、

公孙杵臼

D、

屠岸贾

正确答案: A 我的答案:A

18《桃花扇》的主要人物不包括下面哪一个:()1.0 分

A、

李成龙

B、

侯方域

C、

李香君

D、

杨龙友

正确答案: A 我的答案:A

19

“君看今日树头花,不是去年枝上朵”选自()的《玉楼春》。 1.0 分

A、

韦庄

B、

王国维

C、

李煜

D、

温庭筠

正确答案: B 我的答案:B

20《红楼梦》的作者是:()1.0 分

A、

罗贯中

B、

施耐庵

C、

吴承恩

D、

曹雪芹

正确答案: D 我的答案:D

21“花落人亡两不知”中的“两”指的是1.0 分

A、

花和人

B、

天和地

C、

水和土

D、

父亲和母亲

正确答案: A 我的答案:A

22《史记·赵世家》中,程婴带着赵氏孤儿在深山中多了多少年1.0 分

A、

3.0

篇六:《2016尔雅古代名剧鉴赏期末考试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