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家里的听课评议

时间:2021-10-27 13:09:38 节日作文

篇一:《听课感受》

再次坐在舰艇学院的礼堂里,心情却不一样,还记得两年前参加第八届的时候,更多的是激动与兴奋,毕竟是第一次有机会听全国的课,这次更多的是期盼与希望。两天半的时间,共听了来自全国各地的教学名师的12节课,特级教师华应龙的1节课,还有几位专家的精彩讲座,虽然时间安排的满满的,听的也很辛苦,但自己的收获还是很多。

13节课,我不能把每一节课的精彩画面都再现一遍,现只将给自己留下深刻印象的几节课中的精彩片段与大家分享。先说说华老师的课,这是第二次在现场听这位特级教师的课,执教的是五上《分数的再认识》,我觉得他的课前的情境导入设计的十分精彩:通过大头儿子的难题(小头爸爸要买床和沙发,不知道尺寸,让大头儿子在家里量一量,大头儿子没有尺子,只好用爸爸的领带量,由量床的宽时正好是两个领带长,量长时的不是正好到量沙发时的需要几次对折中引出分数的单位,然后又让学生自己亲手用纸折,来感受分数单位)来引入分数单位的重要性,很精彩。还有后面的练习题来帮助理解分数的意义时一道题是这样设计的:有一些苹果请圈出它的四分之三是多少个,教师故意设下“圈套”,一组的苹果数是16个,一组是12个,学生的的意见产生了分歧,争执后才发现总数不一样,让学生感受虽然分数相同,如果整体不同,那么结果是不同的。本节课还有多处的精彩设计,不一一列举。虽然华老师是名师,本节课上的也很精彩,但我也不完全苟同,因为在处理教材的过程中,他完全颠覆了教材,几乎在课堂上找不到教材的影子,我也很茫然,是不是我们的课堂也可以这样上?也许正像教材编委福建省的研究员王永老师所说的:“华老师是名师,他想怎么上就怎么上,爱怎么上就怎么上,虽然我不赞同。”但是我想,如果你真的能像华老师这样超越教材,你也可以这样上,可我们谁能做到呢?

还有一节我印象比较深的是我们大连市高新区中心小学陈文涛老师执教的六下《平面图形的设计》一课,这是一节综合复习课,我的感觉是复习课不好上,上的不好就会让人觉得枯燥乏味,生听起来没兴趣,听课老师也会觉得没兴趣。但是听完这节课后,我改变了这种想法,原来复习课同样可以上的如此精彩:通过回顾小学阶段学过哪些平面图形的面积来引入本课,重点复习公式的推导过程,理解在推导的过程中运用了哪些方法,环环相扣,接着让学生整理这些图形在计算时存在哪些联系,让学生自己建立联系图,通过学生的梳理发现这些图形都是以长方形为基础来研究的。无形中建立了知识间的多项联系,感觉很好。特别是后面的练习:研究梯形的面积这一环节很精彩。教师首先出示梯形图形,让学生计算其面积,然后教师改变该题的条件,分别把梯形的上底增加3厘米下底减少3厘米;上底减少4厘米和下底增加4厘米,再求梯形面积。学生通过计算会发现梯形面积不变,进而发现梯形变成了平行四边形、三角形,给学生造成认识上的冲击,为下一步发现梯形公式做好了基础。紧接着让学生观察梯形面积公式,比较梯形的上底、下底、高是什么关系时这个公式会转化成三角形、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面积公式?引导学生发现其余几个图形都是梯形面积公式在某种特定条件下转化的,使学生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教师真是煞费苦心,设计的特别精彩。

本次大会的主题是在课堂教学中如何读懂学生,虽然上课教师及专家点评时都围绕这一主题来讲,但很遗憾的是我最终也没有弄清在课堂上到底读懂学生什么,如何去读懂以及到底该怎么做。回来后在网上查阅了一些资料,一些专家讲的不是一样,但都大同小异,我梳理了一下,大致如下:(一)读懂学生什么: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学习经验;已有的知识基础;有经验而来的典型的困难和错误的原

因;学生的兴趣点和学习需要;学生的学习路径。(二)如何去读懂:要听清学生的话,明白学生这样的话表达的原意是什么;弄明白学生为什么这样说,需要教师去理解,学生为什么会这样,理解学生的心思;对学生的话做出分析判断,尤其是做出多方面的价值判断。另外,课前访谈、课前问卷、经验分析等也是读懂学生的好方法。

每一次的学习,都有不同的体验和收获,同时也希望自己在每一次的学习中不断成长。

篇二:《怎样听课和分析课》

怎样听课和分析课

课--这是教学和教育过程的主要阵地,教师在课堂上每天实施着对学生的教养、教育和使学生全面发展。课的质量高低不仅决定知识的巩固性和深度,而且决定能否培养起学生的科学唯物主义世界观和共产主义信念、对知识和科学的热爱、对人类所创造的精神财富的尊重。在课堂上发展学生的认识力和创造力,形成科学思维的能力,培养对书籍的热爱。课是学生的智力生活的这样一个主要的领域,在这个领域里,进行着生活经验丰富的教师和刚刚迈出生活的初步的学生之间的精神交往。教师的个人榜样在课堂上是非常重要的。

课不仅是以知识的内容来教育学生。同样的知识内容,在一个教师手里能起到教育作用,而在另一个教师手里却起不到教育作用。知识的教育作用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知识究竟跟教师个人的精神世界(他的信念、他的生活的整个的道德方向性和智力方向性、他对自己教育的对象即年轻一代的未来的观点)是否紧密地融合为一体。教师的个人榜样,--这首先是指他的信念的力量,他对科学的热爱,以及他的道德面貌(用自己的智慧、理智和知识为社会主义社会的崇高理想而服务)。

在一个有经验的校长来说,他的注意和关心的中心就是课。经验证明,听课和分析课是校长的一项极为重要的工作。有许多东西--教师集体和学生集体生活的智力丰富性、教师的教学法技巧、学生的需要和兴趣的多方面性,都取决于听课和分析课这一工作是否有高度的科学水平。由于学校领导人对课进行深思熟虑的分析而使课堂教学得到不断的改进,就能提高学校整个教育过程的水平。从课好像引出了几十条初看起来不易觉察的线索,这些线通到课外活动,通到学生的自我教育,通到教师个人的创造性实验,通到经验的交流,通到全体教师对家长的工作。下面我想就听课和分析课的问题向年轻的校长提几点建议。

(1)听谁的课,何时去听,听多少课?

只有当学校领导人掌握了足够的事实和进行足够的观察时,才能在教学和教育过程的这 个领域里达到工作的高质量。经常听课和分析课的校长,才能了解学校里在做些什么。一所学校里可能有15名教师,也可能有50名教师。无论是前-种还是后一种情况,校长都必须了解每一位教师的工作情况。为了做到这一点,就必须经常地、按一定的制度去听课和分析课。多年的经验使我深信,尽管学校领导人有各种各样的活动,而听课和分析课却是应当摆在首要地位的工作。我给自己定出一条规则:如果我没有听过两节课,我就认为今天我在学校里什么事也没有做。如果今天碰上开校长会议,那么,本来在今天要听的两节课,就得移到明天来补上。这样一来,我明天就得过一个很紧张的工作日:要听4、5节课。要是预定将到外面出差4、5天的话,我就提前在两星期内把每天听两节课改为听3节课。遗憾的是,有些校长,学校只有15个到30个班,在整整一年里只听70、80节课,甚至更少。这种领导好比是一个被蒙住眼睛去上班的人,他在黑暗里徘徊:能听到一点,但是什么也看不见,不了解,不理解。

在教育学上来说,校长分析教师工作的最适当的形式,就是定期地去听所有教师的课--既要听有20、30年教龄的教师的课,也要听一年以前刚进校的教师的课。有些学校的领导人错误地认为,对于那些有多年教龄的教师,可以少听他几节课。工龄的长短并不一定决定经验的丰富与否。只有不断地进修提高的教师才是真正的教师。在我看来,教师的成长取决于他的教育学知识的质变和深化。进修提高首先意味着,教师今天对于某一教育真理的看法已经不同于昨天。一个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师,不断地处理着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好像是在用理论的光芒照亮自己前进的道路,这是他的成长和积累丰富经验的基础。

校长去听课和分析课,不只是为了教给教师一些东西,给他们提些建议。学校这个教育实验室,是全体教师的创造性的结合体,是每天不断的智力交往,是精神财富的相互交流。对有经验的教师,应当听他足够数量的课,这是为了把他个人的创造性实验中一切有价值的

东西,都吸取到学校的集体的教育实验室里来。

听课和分析课,应当从开学的最初几天直到停课前的最后几天都在进行。既不要在开学初"加快进行"而浪费时间,也不要像有时候所做的那样,在学年结束前的两三个星期就停止听课了,认为学业就要结束了,一切事情实质上已经定了,校长对于教学和教育过程的干预未必会有什么益处。其实,正是在教学结束的时候,在上课的最后几天,听课和分析课能够提供许多东西,不仅有助于对知识质量做出有价值的概括,而且能够看出教师是否善于制定进一步改进自己工作的途径。

在校长的工作中,除了经常性的听课以外,有时集中地听一系列的课(即一个课题、一个章节的好几节课),也占有重要的地位。这种听课方式之所以必要,是为了看出和理解各种教育现象的实质及其因果联系,揭示出教育过程的主要的依存关系--掌握牢固而深刻的知识的条件和产生肤浅的知识的原因。总之,听课和分析课的目的,是为了研究和发展教师的经验,把个别教师的经验变成集体的财富,用以丰富全校的创造性的实验。

(2)教师的课有没有明确的目的,目的是否达到? 许多课(甚至有多年教龄的教师的课)的重大缺点之一,就是不善于明确地提出课的目的,并且使课的一切方面、组成部分和阶段都服从于这一目的。问题并不在于在课时计划里写上本节课的目的。这种形式的规定可能是被照做了,但是教师并没有认识课的真正的目的。漫无目的的课是白白地浪费时间,增加学生的疲劳,使它们养成一种松松垮垮的习惯,形成一种不良的道德品质--懒惰。

看起来,好像理解课的目的是再简单不过的事。"课的目的吗?"一位一年级教师重复着我的问题说,"那就是让学生读读,做做复述。这就是课的目的呀。"

我们走进课堂。一种令人担忧的感觉控制了我:这里是白白地浪费时间,学生上完这节课就跟没上时一个样,他们的技能毫无长进。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教师没有提出正是应当在这里提出的主要目的,即:教给所有的儿童(不只是那几个被喊到的儿童)阅读,发展他们的阅读技巧。教师对孩子们说,当被喊到的同学在朗读时,大家应当仔细地听,记住他读的错误,然后大家来纠正。一年级的阅读课文是很简单的,词也很容易记住,所以孩子们记住那些读错的地方并不难。当发现同学朗读中的错误以后,孩子们就不再听了,他们也忘记了要仔细地看着课本的要求,因为他们害怕忘记了错误。接着孩子们纷纷举手,要求纠正同学的错误。气氛是很热闹,但是益处甚少:孩子们并没有学习阅读。

问题并不在于让儿童看着课本去检查同学朗读得如何。问题首先在于让儿童看着课本,按音节地读词,进行默读(或者轻声地读)。在这种课上的教学目的,正在于让每一个儿童独立地阅读。要达到这个目的(这正是小学特别是一、二年级阅读课的最重要的目的)并不是很容易的。这里必须最大限度地注意每一个儿童的学习情况。有的孩子读得快些,有的孩子读得慢些,这一切都应当估计到。不要害怕有的孩子落在后头,读的不是被教师喊到的同学所读的那个地方。也不要害怕孩子们读得嗡嗡响,好像一窝蜂。并不是所有的一年级孩子都会默读的,在这一点上不必着急。孩子们朗读时的声调表情力较差也并不可怕,--先让孩子们学会读词,以后就能表现出词的情感色彩来。

在听课后分析教师的工作和学生的学习情况时,我所注意的正是这些缺点。现在教师对于在这种教学工作中,什么是课的目的,有了一定的认识。多年的经验告诉我们:正是在那些好像工作非常单纯、确定目的没有任何困难的场合下,确定课的目的反而是很困难的。属于这一类课的,除了小学的阅读课以外,还有外语课,还有那些要解应用题的算术课、代数课、几何课、三角课、物理课、化学课。在外语课上,主要的学习形式是阅读课文。可是正是在这种课上,经常会遇到浪费时间的现象:没有让每一个学生去独立地、个别地钻研课文。而外语课的主要目的,就是要让学生训练发音器官,每一个人单独地读课文,最好是小声地读。还应当专门分出时间让学生进行默读,这时教师必须仔细地观察每一个学生是怎样学习的,应当教给学生独立工作。

在解答应用题的课上,应当怎样提出课的目的,并如何达到这一目的呢?你们大概遇到这样的现象:教师把应用题读了一遍,几个最好的学生把应用题的条件弄懂了,于是造成了一种印象,好像全体学生都懂了。就连教师和校长也常常被这种假象所迷惑。如果你去问问学习较差的学生,他对应用题的条件是解释不出的,他并没有弄懂。一个学习最好的学生在黑板上解应用题,在他解题的过程中,教师不断地喊一些学生--主要也是学习最好的学生在原地回答问题,解释应用题……于是,教师认为,这节课上所提出的目的已经达到了:学生在学习解应用题。然而在这种课上,实际的情况究竟如何呢?总的来说,差生和中等生没有学会独立工作。常有这样的情况:一个学生上了7、8年学,他没有独立地解答过任何一道应用题(无论是在学校里还是在家里)。

遇到这种现象,就要向教师提出建议:不要过分迷恋于集体作业的形式,不要造成一种一切顺利的表面现象。要把学生的独立的、个别的作业作为学习数学的基础。可以向全班布置好几种不同变式的作业,让每一个学生去独立地解题。让学生自己去分析应用题的条件,让他自己去思考各个数量之间的依存性。在开始阶段,教师会发现学生在学习上有很大的差距:一个学生用15分钟就解出了一道应用题,还需要再给他一道新题目,而另外一个学生直到下课还没有解完一道题。对这一点,你丝毫不要感到着急或失望。在下一节课上,你还把那一道没有解出的题让那个学生去做,让他思考、再思考。一定要迫使学生独立工作。 正像肌肉离开劳动和锻炼就会变得萎缩无力一样,智慧离开紧张的动脑,离开思考,离开独立的探索,就得不到发展。总有一天,就连最差的学生也终于会独立地解出应用题的。 我想对年轻的校长和教导主任提一点建议:请你们去听一些和分析一些数学课(包括初、中、高各个年级的数学课),其目的在于专门地分析一下学生思维和脑力劳动的独立性。在听这些课和分析这些课的时候,特别重要的一点是要注意:每一个学生是怎样学习的,教师是否提出了这样的目的--即毫无例外地让每一个学生都从事独立的脑力劳动。

(3)为了什么以及如何检查学生的知识?

许多课的严重缺点就是在课的第一阶段--即在检查家庭作业时浪费时间。正是在这里最容易忽略课的明确目的。教师在15-20分钟内提问3、4个学生,给他们评分,而全班其余的学生在这个时间内却无事可做。这样日复一日,就使学生逐渐变得懒惰了:在一节课的1/3时间里,他们什么事也没有做。这种惰性接着又会迁移到课的下几个阶段。检查和评定知识变成了目的本身,教师提问学生就是为了给他打一个分数。在听课的时候,请你们注意观察:当被喊到的学生在回答问题时,班上其余的学生在做些什么。在检查知识的时候,应当让所有的学生都在从事积极的、独立的、个别的脑力劳动,而且在高年级(七至十年级)这种劳动应当具有自我检查的性质。 但在实际上如何才能做到这一点呢?一些优秀的教师有一种做法:每一个学生有一本草稿本(各门学科合用这一本)。在检查知识的时候,学生都把草稿本打开,听着教师向被提问的同学所提的问题,然后各自拿起铅笔,在自己的练习本里写出简短的、主要含义的答案。根据问题的题意,经常可以把答案写成图表、示意图、详图、简明的列举等形式。这样,教师就能逐渐教会学生独立工作,对自己的知识进行自我检查,学生就会养成独立学习的习惯。每一个学生好像都在把自己的知识跟被提问到的同学的知识进行比较。

在有一些课上,全班作业的性质可能把学生引向机械地、单调地重复黑板上所写的东西。例如,在语法课上,被喊到黑板跟前的学生把自己造的句子抄在黑板上。许多教师就让全班学生把这个现成的句子照抄下来,这样做是不能刺激学生的独立脑力劳动的。在这样的课上,只有使学生的脑力劳动个体化,才能保证学生的积极的智力活动。有经验的语文教师,在这种情况下都要求每一个学生自己造句。

这样,在分析课的时候,就要注意分辨:教学是怎样进行的,在检查和评定知识时,学生的知识是否得到了发展和深化。使学生的脑力劳动积极化的途径是很多的,善于思考的教

师有着发挥创造性的广阔余地。

在检查家庭作业时浪费时间,还往往表现在教师所提的问题完全是重复教科书里的小标题,这样一来就会促使学生去死记硬背,复述背熟了的东西。这种错误做法在一些学校里甚为盛行。在文学、历史,社会常识课上,学生往往用20-25分钟的时间整段整段地复述教科书。这种经常地、一节课又一节课地背诵,会使学生的智力和才能变得迟钝。必须向教师提出具体的建议:应当怎样提问题,才能刺激学生的智力发展,防止把学生推上死记的道路,以及激发学生的思考,培养对学科的兴趣。所提的问题要求学生对教科书里的教材进行思考性的阅读,做到充分理解。 在小学各年级,检查知识的形式比较特殊。这里没有必要划分出专门的时间去检查学生对语法规则和算术规则的知识,--这些都可以在完成实际作业的过程中去检查。如果能够做出结论,说明小学教师在让学生运用知识的同时也检查了知识,那么你就是分析了课堂上的极为复杂的教育现象之一。在课后跟教师谈话的时候,应当特别注意到这样一点:在做练习中运用了哪些知识,学生在这样做的时候在发展他的知识的道路上有了什么进步。

(4)是否在教给儿童学习?

那些目的在于教会儿童学习而采取的方法和方式,应当引起校长的特别重视。儿童在课堂上获得的智力发展,具有下列两个方面或两个组成部分:(一)关于自然界、社会、人们的精神生活的知识;(二)在教师指导下或独立地去掌握这些知识的能力。学生的学习成绩、知识眼界、对书籍和科学的热爱,都取决于智力发展的这两个方面的统一与和谐。

在小学,掌握知识的能力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校长要经常注意这样一个问题:学生看见和观察周围世界的能力、思维能力、阅读能力、书写能力--这些能力处于一种怎样的相互联系之中?在小学里听课和分析课的时候,应当研究和计算一下:教师上课时有多少时间是用来教给儿童掌握知识的。在朗读上是否用了足够的时间?阅读是否被各种各样的谈话所取代了?教师是否检查儿童在课外朗读了多少?多年的观察使我们得出这样的结论:为了学会迅速地、有理解地、有表情地朗读,学生在小学的4年时间内,朗读的总时数不得少于200小时(以一、二年级每天朗读10分钟,三、四年级每天朗读15分钟计算)。教师对这项工作应当在时间上加以统筹分配,而校长则要检查教师是怎样指导每一个学生的个人阅读的。 我和教导主任在小学里听课时曾提出一个专门的目的:听学生的朗读。同时提出一项任务:每一年要对每一个学生的阅读能力作出评价,看他掌握迅速阅读的能力的程度如何,以及除了教科书以外还读些什么书。一个阅读能力不好的学生,就是一个潜在的差生。如果在小学里没有教会他迅速地阅读,他日后在学习中就会遇到无法克服的困难。迅速地、有理解地、有表情地阅读,--这是预防智力惰性和学习落后的可靠手段之一。这也是一个人沿着它向智力文明的顶点攀登的一条崎岖小路。谁没有掌握阅读的技巧,他就是一个没有受到教育的人,一个道德上的无知者。 要学会足够迅速地、清晰地和正确地书写,学生应当在上小学的年份里,完成一些为了培养书写速度的专门的练习。在听课和分析课的时候,应当不仅研究每一个学生的学习内容,还要研究他的学习分量。

思考能力(对比、比较、概括、解释因果联系、机能联系和其他联系及依存性的能力)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在听课和分析课的时候,校长要注意研究:学生解决了哪些思维性的任务,以及这些任务是否有机地包含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

在中、高年级,还有一项具有重要意义的能力,这就是自我监督、自我检查的能力。经常听课和分析一系列的课,能为校长提供足够的材料,来判断学生的这样能力是否得到适当的和目标明确的训练。

周围现实是知识的第一个和最重要的源泉。学生的智力和才能的发展,取决于教师是否善于利用这一源泉。有经验的教师们在进行教学的时候,对学生的训练首先借助于使自然界、劳动和社会生活的现象成为学生思维的主要对象。校长的任务就是要看教师是否善于把儿童

带到知识的源泉那里去,使儿童通过观察周围世界和在劳动过程中与周围世界的相互作用中,学习分析和综合、抽象和概括的逻辑方法。在小学里听课和分析课的时候,必须特别注意教师是否带领学生到自然界里去进行发展言语的工作。

如果没有进行这种工作,这就是一个严重的信号,说明教学有脱离智力训练的危险。应当告诉教师,如何到自然界里去上课,如何教给儿童思考。

(5)在学习新教材过程中学生的脑力劳动

这里很重要的是,要对学生的脑力劳动的积极性程度做出正确的结论。要做出这样的结论,不仅对校长来说,就是对天天教每一个学生的教师来说,也不是那么容易的。当教新教材的方法是教师叙述(讲解、演讲)的时候,就特别难以做出这样的结论。

在叙述的时候,很难检查学生是怎样感知新教材的,他们的脑力劳动的积极性程度如何。但是正是对于这一点,教师和校长都必须有明确的了解。这里涉及的是在学习新教材过程中学生的积极活动的极为重要的条件之一--即保证反馈联系的问题:在叙述(讲解、演讲)还没有结束以前,教师就应当知道,学生对教材的感知如何,本节课上所学的新东西在学生的意识里是否跟他们已知的概念、规律性联系起来了。

我听着教师的叙述,从他叙述的内容本身就能看出:教师是否在促进学生思维的积极化,教师向学生提出的问题能否促使学生去回想和运用已知的东西去解释未知的东西,教师采取了哪些特殊的逻辑方式来促使学生进行精神集中的脑力劳动。有经验的教师总是牢记着亚里士多德的那句名言: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有经验的教师一般都是从学生已知的东西讲起,善于从已知的东西中在学生面前揭示出能够引起他们的疑问的那个方面,而疑问的鲜明的情感色彩则会产生一种惊奇感,引起学生探索奥秘的愿望。这种愿望是一种强大的推动力,是思维的情感--意志的源泉。在这里,极其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