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辛苦劳动的段子

时间:2021-10-27 08:50:51 节日作文

篇一:《描写农民辛勤劳动的诗句》

描写农民辛勤劳动的诗句

悯农二首

李绅

春种一粒粟, 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 农夫犹饿死。

锄禾日当午, 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 粒粒皆辛苦

《观刈麦》 ——白居易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卖炭翁》 --——白居易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

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

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

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

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篇二:《珍惜农民的劳动成果》

珍惜农民的劳动成果——粮食

高县云溪乡中心校九年级 李孟沙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诗。尽管知道但又有几人能落实到实际行动中呢?

“一粒米,百滴汗,粒粒粮食汗珠换。”粮食是来之不易的。农民们在正月就将谷种培育起来,给它覆盖好薄膜,施肥、打除草剂,等秧苗长到约十五厘米高时再把它移植到水田里。插秧苗一家人忙不过来,至少都要请三个人来帮忙。男的打着赤脚下田插秧,女的在家做饭菜。过一段时间还要给秧苗施肥、除草。记得有一次,我和外婆一起去田里除草,稗草和秧苗长得非常相似。稍不注意就会把秧苗当成稗草被除掉。在烈日下没一会儿我就大汗淋漓了,我坚持着又拔了一会儿,实在忍不住了,我折起身准备休息一会,这时感到腰酸背痛,我回头看外婆,她正在埋头拔草,额头上的汗珠早已密密麻麻,却不见外婆抹一把汗。这时让我深深地体会到粮食是多么的来之不易。到了八月份是放假的日子,也是收获稻谷的季节,我有幸在家帮着收谷子。打谷子得全家出动,爸爸和外公打谷子,我和妈妈割稻谷,外婆在家做饭,早上天刚亮就出发,到十二点才回家休息,回来时就担上谷子,我不会担就使背屡背,顶着烈日,喘着粗气,一步一步地往回走,我的喉咙里象有一团火,难受得要命,多想放下背屡又怕越歇越想歇,稻谷还等着晒太阳呢!只好咬着牙,继续往前走。好不容易到家了,还要把稻谷铺平晒在坝子里,过一小时要翻晒一次,一天就要

翻四五次,这样才容易晒干。经过一天的暴晒,谷子的水分基本被晒干了,不管第二天什么天气都不会担心谷子发霉长芽了。晒上三天谷子完全干了,就用风车把秕谷分离出来,把饱满了谷子装进粮仓。再把谷子送进打米机,就能打出白花花的大米。农民们看着收获的粮食别提有多高兴了,此时的他们早已忘记了自己种植稻谷时的辛苦,数不清流了多少汗才收获到这些粮食。小时父母常说“十滴汗水还见不到一粒粮食”,这话一点不夸张。我是亲自经历过种稻谷的。

在我们身边浪费粮食的现象随处可见,就说我们学校吧,每天中午同学们吃午饭倒掉的饭菜就会装上满满的两桶甚至更多。那是白花花的大米饭,是农民的心血呀,得流多少汗水才能换来呀?珍爱粮食就是尊重农民,就是尊重我们的父母,就是珍重我们的国家。让我们时刻牢记并履行珍惜粮食,杜绝浪费的义务。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时时响在耳畔,记在心中,落实在行动中。

爱惜每一粒粮食

高县云溪乡中心校九年级 李媛媛

“民以食为天”从遥远的农耕时代开始到历朝历代甚至到现在,粮食关系着人民的生命,是立国之本。

在金色的秋季,当人们收获果实而高兴时,一定不会忘记春天的播种,夏天的浇灌,不会忘记当初的辛苦与努力,不会忘记流下的每一滴汗水。也许还是晨雾弥漫时,早起的农民已经在田间开始了除草、

松土;也许还是烈日当空时,辛苦的农民还在田间播种施肥;也许已是月上柳梢时,劳作一天的农民才扛起锄头,伴着月光回家。农民就是那么辛苦。画家罗中立以深沉的感情,刻画出一个勤劳、朴实、善良、贫穷的老农形象。他平平常常却发人深省。古铜色的脸,艰辛岁月造就了的那一条条车辙似的皱纹,犁耙似的手,曾生产了多少的大米、白面?身后是经过辛勤劳动换来的一片金色的丰收景象,手中却端着一个破旧的茶碗,这位老农的形象已经远远超出了生活的原型,他所代表的是中华民族千千万万的劳动者,正是因为他们的劳动,才养育出世世代代的中华儿女!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唐代诗人李绅的诗《悯农》形象地描绘了农民劳动的艰辛,劳动果实的来之不易。但是在我们身边,浪费粮食的现象却屡见不鲜。在饭店、食堂等地方浪费现象比较严重,甚至到了糟蹋的地步,令人触目惊心。被浪费的粮食是辛勤的劳动人民辛苦所得,人们在浪费粮食时根本没想过这是对劳动人民劳动成果的糟蹋,是对劳动人民最大的不尊重。这些粮食凝聚着农民的辛勤汗水,凝结着劳动人民的勤劳和智慧。试想一下,如果你是一个农民,看到自己用劳动换来的粮食被人糟蹋浪费,你会有什么样的感受呢?将心比心,我们应当理解农民的心情,珍惜农民伯伯的劳动成果。

“一粥一饭,当思之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我们要珍惜别人的劳动成果,爱惜每一粒粮食。

珍惜那用汗水换来的食物

高县云溪乡中心校九年级 方江南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首诗早在小学一年级时就学过了的,每个同学都能熟背,而我们当中又有多少人真正理解这首诗所讲述的内容呢?生活中又有几人真正做到了节约食物呢?有没有人想过,如果我们照此浪费下去,当世上没有食物了,我们的生活会变成什么样子呢?

随着现在社会经济的发展,许多人都从贫困奔向了幸福的小康生活。正因为这样,人们心中爱惜粮食的意识越来越淡漠。

这个暑假,我来到了妈妈所在的大城市——上海,上海不愧是我国第一大城市,所有的一切都比家乡的要好得多。看到繁华的上海,我以为它已经是完美的了,而现实却并非如此。妈妈的几个好姐妹,知道我刚从乡下来到上海,就商量着带我出去大吃一顿。到了餐厅,几个阿姨就开始点菜我却一直沉浸在美丽的建筑上。等我回过神时,眼前就已经摆满了各式各样的菜了,这些菜色香味俱全,让人看着就流口水。而我心里却滴咕起来,总共才六个人,却点了满满一大桌能吃得完吗?几个阿姨很热情地给我挟菜并说着:“来,快吃,菜不够再点。”我轻轻地点了一下头便开始吃了起来。等我们都吃好时,桌上的菜却还没有吃到一半,阿姨们说着就走了,我说:“这没吃完的菜这么多,怎么办?”阿姨们微笑着说:“没事,吃不完就这样,有人来收拾。”接着我就被妈妈带走了。在回家的路上,我一句话也没有说,心里一直在想:今天我们吃剩下的菜,换作是我老家的人,他们一定不会浪费,而且一定会把它当成宝物,非常珍惜,这些食物都

是劳动人民用辛勤的汗水换来的。从松土、播种、施肥、除草到收获,再加工成食物,要经历好多道工序,要流多少汗水才能换来这些食物呢?而如今,很多人根本没有把食物当一回事,铺张浪费现象学随时随地可见,亲近节约的人少之又少,让我觉得这完美的城市丢失了最重要的精魂,伟大的人民丧失了最纯真的美德——勤俭节约。

农民伯伯用勤劳的双手,辛勤的劳动换来了我们大家所吃的食物,而我们是不是也应该珍惜一下他们的劳动成果呢?答案当然是肯定的,让我们行动起来,珍惜来之不易的食物。勤俭节约不是一句口号,而是要我们的行动。

篇三:《技术进步对农民劳动方式和收入水平的影响》

技术进步对农民劳动方式和收入水平的影响

马跃

摘要:传统技术条件下,农民终年劳作,依然贫困。改革开放以后,技术进步带来了农民劳动方式的变化,把其从繁重的农业劳动中解放出来,改变了农民的角色,提高了农民的收入水平,但没有显著提高农民的农业收入,没有改变土地占有关系,没有改变农民辛苦劳作的形象。要进一步改变农民的劳动方式,进一步提高农民农业收入,必须走不断扩大农场规模的道路,并且要有资金的投入和若干重大政策的支持。

关键词:技术进步 劳动方式 农业收入 兼业型农民 专业农民

一、传统技术条件下农民劳动方式和收入水平

劳动方式是劳动者使用劳动工具并作用于劳动对象的形式。技术水平决定劳动方式,农民劳动方式直接与劳动工具有关。改革开放前,劳动工具依然是从秦汉以来就延续下来的犁子、耙、锄、镰刀、牛车等。“许多年来,它们在技术状况方面没有经历过任何重大的变动。简单地说,这就意味着,这种社会的农民年复一年地耕种同样类型的土地,播种同样的谷物,使用同样的生产技术,并把同样的技能用于农业生产。”[1]没有专业化分工,在土地不能扩张的情况下,传统农业的增长主要靠劳动的增加。

农民劳动包括农业劳动和非农业劳动。传统时期,农民家庭是从事多种产业的集合体,一个农户往往同时经营种植业、养殖业和副业,并包揽作业的全过程。被称为农家月令开创之作的《四民月令》,所载家庭事务牵涉比较广泛的方面,包括大田及园圃作物栽培、林木种植和利用、畜牧、采集、桑蚕纺织、酿造和其他食品制作、农副产品的买卖等有关家庭生产和交换的内容。传统农业的耕作方式,主要实行间作、套作、混作、轮作,肥料的施用基本上以粪肥、绿肥、厩肥为主。从病虫害的防治来看,主要采取人工和生物方法,虫子需要一个一个地捉,草需要一棵一棵地拔。

传统技术条件下,农民劳动的特点是劳动时间长,劳动强度大。农民一生都处于劳作状态,从八九岁就开始从事简单劳动,直到七八十岁的老人,只要身体尚能动弹,就不会停下这种劳作。每天都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农忙时更是不分昼夜,全体劳力和半劳力一齐上,简直是拼命。正如马若孟在《中国农民经济》

一书中所描述的,从春夏到秋冬,都有农事可做[2],当然,在北方小麦生长季节,相对清闲一些。

一般情况下,耕犁耙拉和播种是青壮年男人的活,而田间管理主要是女人的活。农村妇女最辛苦,她们不仅和男人们一样下地干活,而且比男人干更多的活。家庭养殖业和纺织业主要依靠妇女,洗衣做饭带孩子等家务劳动,几乎都是妇女的职责。自古以来,这些勤劳的妇女就“夙兴夜寐,靡有朝矣。”[3]汉末建安中庐江郡的刘兰芝是“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4]朱德在《回忆我的母亲》一文中描述说:“从我能记忆时起,母亲总是天不亮就起床。全家二十多口人,妇女们轮班煮饭,轮到就煮一年。母亲把饭煮了,还要种田,种菜,喂猪,养蚕,纺棉花。„衣服也是自己生产出来的。母亲亲手纺出线,请人织成布,染了颜色,我们叫它家织布,有铜钱那样厚。”[5]

生产工具越原始,劳动强度就越大。许多农活,包括水利工程、制作砖坯及盖房子等,劳动强度很大,不是妇女的体力所能胜任的,非那些身体强健的青壮年劳力不可。在使用生命能源的社会里,男人就像耕牛一样,个个身强力壮,本身就是一笔财富。仅仅作为生产要素,对于一个农民家庭来说,有男人与没有男人是大不一样的。如果没有男人,这个家庭会经常处于求人的状态。在这种劳动方式下,男人的地位总是高于女人,女人总是以生养男孩为自己和家庭的荣耀。由于生产工具的落后,不得不用人力和畜力加以弥补。大禹贵为天子,“身执耒插,以为民先,股无完肤,胫不生毛”[6],亲自拿着农具,带头下田,不光是大腿累得精瘦,连小腿上的汗毛都掉光了。在这种牛马般的体力消耗中,人们体会到的是疲劳和辛苦,是折磨与疼痛。

我们看到,这种劳动方式下的农民是一个劳累过度的群体,一个从来不能稍微喘口气的群体。正如汤因比说的,黄河流域的自然条件决定了中国文化的辛苦特色,或为马克思朦胧提到的,亚细亚生产方式是建立在落后的生产力基础上的,我们不得不日夜自强不息,以精神与体力的加倍付出来维持生存。饥者得食,寒者得衣,劳者得息,成为儒家弟子治平天下的奋斗目标。

传统农业生产规模细小,生产力水平低下,提供的剩余产品极其有限,生产成果除维持农户家庭食物需求外几无剩余。因为土地分配的不均和土地总量的不足,以及地主的剥削、政府的各种捐税、战争、匪患和自然灾害的影响,农民终年劳作,依然非常贫困。托尼说,“有些地区农村人口的境况,就像一个人长久地站在齐脖子深的水中,只要涌来一阵细浪,就会陷入灭顶之灾。”[7]农闲时间,许多农民外出打工,以弥补农业收入之不足。“19世纪中期,苏南——特

别是上海——是许多淮北流民外出的目的地,他们到那里寻找季节性职业,如苦力劳动者、搬运工、拉黄包车之类。”[8]{农民辛苦劳动的段子}.

新中国建立后,建立了和平稳定的社会秩序,消除了战争、匪患的有害影响;大搞农田水利建设,建立了有效的防洪、排涝和灌溉体系,减少了自然灾害的影响,农业粮食产量有了较大增长;实行了土地改革和集体化运动,缓解了土地占有结构的矛盾,实现了人人都有一口饭吃的目标,但没有改变土地总量不足的问题,也没有解决农民富裕问题,直到1978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只有133.6元。

二、技术进步对劳动方式和收入水平的影响

一切技术进步都是劳动时间的节约和劳动强度的减轻。改革开放以来,因为技术的进步,大大节约了劳动时间,减轻了劳动强度,带来了农民劳动方式的变化,解放了农村劳动力,改变了农民的角色,提高了农民的收入水平,但没有带来农民农业收入水平的显著提高,也没有改变农民辛苦劳作的形象。

技术进步使农民摆脱了繁重的农村劳动。因为化肥的普遍使用,使农民从堆肥的劳作中解放出来;因为农药的普遍使用,使农民从捉虫和除草的劳作中解放出来。联合收割机代替了镰刀和石磙,拖拉机代替了耕牛、架子车、小犁子、牛车和马车,自来水代替了水桶、水缸和扁担,抽水机代替了挑水灌溉。因为纺织工业品代替了手工织布,煤气灶、液化气灶代替了传统的灶台,因为人口生育的控制,使农村妇女获得一次又一次解放。

技术进步解放了农村劳动力,改变了许多农民的角色。劳动强度的减轻和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的逐步完善,使农业生产变得越来越容易了,只要家中有一个老人,只要愿意付出一定的费用,从耕种到收获的一系列劳动都可由他人代替。劳动时间的减少使农民有了更多空闲,为农民长期离开村庄创造了条件。中国成为世界制造业大国,创造了对雇员的巨大需求,使农民来到城市务工。2008年,农业部部长孙政才答记者问时说,“目前全国有2.26亿农民务工经商,农民工成为产业工人的重要组成部分。”[9]对农民工或农民企业家来说,其角色既不是市民,也不是传统农民,而是既从事农业又从事工商业的兼业型农民。农民在城市与乡村之间来回奔波,其劳动的内容有了明显变化,既要从事农业生产,又

要学会操作各种工业机械;既要从事农副产品的买卖,又要学会从事城市的商业经营。

技术进步使农民收入有了大幅度提高。改革开放以后,因为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变了吃大锅饭的生产队体制,极大地焕发了农民的生产经营积极性,加上化肥、农药的普遍使用,粮食产量和农民收入有了显著提高,1986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23.8元。但此后,农民收入便处于缓慢增长时期。1994年,因为粮食价格的调整,农民收入才突破千元,达到1221元。1990年代后期,农民收入增长再次处于徘徊局面。笔者曾对H省S县S镇Z庄作过农民收入的住户调查,通过68户农民的原始记录,这个庄1995年人均纯收入1622元,1996年为1568元,1997年为1481元,1998年为1426元,1999年为1370元,2000年为1776元,2001年为1860元。

2000年以后,农民收入持续攀升,主要是因为外出打工越来越成为收入增长的主要来源。2001年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2366.4元,2008年4760.6元。在农民收入中,2001年工资性收入771.9元,2008年1853.7元;2001年家庭经营收入1459.6元,2008年2435.6元[10]。由此可见,工资性收入增长较快,家庭经营收入即主要来自农业的收入增长较慢。

技术进步没有把农民从生活的重压下解放出来,也没有改变其辛苦劳作的形象。农民生产和生活成本大幅度上升了。化肥、农药、拖拉机、收割机、抽水机、柴油以及家用电器和通讯工具等都是以前没有的东西,现在必须付出很高的代价获得。子女抚育、教育和成家,医疗,养老,以及房子的更新换代,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价格的轮番上涨,把农民压得几乎喘不过气来。正因为来自农业的收入低,广大农民不得不走出村庄,来到城市从事最脏最苦最累的工作,甚至高危、剧毒性的工作。吃住条件普遍很差,许多工厂不设职工食堂、澡堂、医疗室、娱

乐设施和职工宿舍,其合法权益得不到保障,拖欠、克扣工资现象普遍,不能与城里人同工同酬,劳动时间太长,缺乏劳动保护,安全事故频发[11]。{农民辛苦劳动的段子}.

三、进一步改变劳动方式和提高农业收入的途径

农民农业收入低和不得不做兼业型农民的根源在于,土地规模太小。正如速水佑茨郎和拉坦所揭示的那样,技术的选择和应用总要受制于一定的资源条件和制度环境。技术进步对农民收入的增长既有一定的作用,又有一定的局限性。改革开放以后,技术进步没有改变农村土地占有关系,农村依然是超小规模的小农经济。超小型的经济方式限制了现有技术能力的发挥。一方面,在细碎的土地上,广大农民选择的都是小型农业机械;另一方面,这些机械普及到大部分农户,农民有了耕作更多土地的能力,但没有足够的土地供应,这些设备不得不较长时间的处于闲置状态。不管种植粮食,还是种植其它作物,这种超小规模的农场正是农民农业收入低下的根本原因。不管采取任何组织形式,包括集体所有制形式、合作社经济的形式、家庭形式,都不能明显改变农民农业收入水平和生产生活状况。

农民劳动方式的进一步改变和农民收入的进一步提高,仅靠技术是远远不够的,还要有资金的投入和若干重大政策的支持。农民问题的核心是农民农业收入问题。要大幅度提高农民的农业收入,进一步改变农民的劳动方式,必须走扩大农场规模的道路。

只有不断扩大农场规模,才能为专业农民提供更大的作业空间,不断提高农民农业收入水平。一定技术条件下,土地产品会随着土地面积的增加而增加,农场规模越大,农产品的产出越多,农业收入水平越高。发达国家,因为拥有一定规模的农场,农民不需要在农闲季节为别人打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每一农场的面积则由1950年的平均213英亩增至1985年的平均445英亩,增加一倍以上。”[12]“2002 年,美国农场家庭收入达到 65757 美元,而全国家庭收入仅为 57852 美元,前者是后者的114%”。[13]发展高效农业也是提高农民农业收入的重要途径,但必须有最低限度的农场规模,否则,农民只会选择常规种植和打工的兼业型方式。高效农业发展较好的国家,都有一定规模的农场。“目前日本农民人均土地经营规模是我国的7倍,韩国是我国的4倍。”[14]

面对人多地少的国情,土地总体规模不能扩大的情况下,只有大幅度减少农民的数量,让广大农民从农村和农业领域转移出去。当前,必须用统筹城乡发展的思路,破除阻碍农民城市化的制度壁垒和非制度壁垒,向农民工提供廉价的住房,向其子女提供上学和就地参加各类考试的方便,推动农民从城市的打工者变成真正的市民;必须建立和完善面向农民的社会保障体系,解除农民的后顾之忧,

篇四:《关于农民工与劳动法的讨论》

关于农民工与劳动法的讨论

XXXXXX

作者单位: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

摘要:劳动合同是在市场上经济体制下,用人单位与劳动者进行双向选择、确定劳动关系、明确双方权利与义务的协议,是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的基本依据。近几年来,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作为农村建设生力军的农民工,逐步从农村、农业中转移出来,在全国乃至世界各地流动。农民工通过务工,不仅开阔了视野,促进了思想观念的转变和自身素质的提高,而且极大的推动了农户收入和农村发展。但从整体上看,由于农民工素质不高、法律意识不强、自我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