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里水乡乌镇

时间:2021-10-27 07:52:15 节日作文

篇一:《梦里水乡说乌镇》

梦里水乡说乌镇

水乡,是埋藏我心底很多年的词汇,但它是模糊遥远的,脑海中的水乡有古老的石板路、悠悠的乌篷船、斑驳的石桥、清澈见底的湖水,还有打着油纸伞的江南姑娘……也许,除了对海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情景无比期冀外,水乡就是萦绕于我心里多年的梦。在一个适合出游的季节里,我也终于如愿以偿走进梦里水乡——乌镇,细细地品读了它的幽远和美丽。

都知道江南古镇风景秀美,周庄、西塘、同里等都是典型的小桥流水,而我,独对乌镇情有独钟。乌镇位于浙江省嘉兴桐乡市,有着六千余年的悠久历史。乌镇古时候称为乌墩,春秋时此地为吴疆越界,到唐代咸通年间始称乌镇。宋朝嘉定年间,以车溪为界将它分为两镇。车溪以西称为乌镇,属今湖州市。车溪以东称为青镇,属今桐乡市。新中国成立后,两镇合并,统称乌镇。乌镇除了拥有小桥、流水和精巧雅致的民居建筑外,还飘逸着一股浓郁的历史文化气息。昭明读书室、茅盾故居、江南木雕馆、余榴梁钱币馆……据说,在这个小镇,历史上曾经出过64个进士,161个举人。 当日天气晴好,蓝天白云下的乌镇干净、清新,翠绿的树叶、鲜艳的樱花在阳光下灼灼生辉。迎着江南的风,满面都是温暖和清香。走在那用青石板铺成的狭窄的小巷,岸边的垂柳掩映着静谧、绵长的河水,泛旧的乌篷船在水面上晃晃悠悠地飘荡着,古朴的民居就建在水面上,放佛一打开窗户就能触摸到绿波的清凉。我边欣赏美景,边不停地拍照,我要记录下乌镇的小桥、流水、石板路和古朴的雕花木窗……我要将这些美丽的画面定格在相片中,定格在我的记忆深处。 之所以狂热地喜欢乌镇,是因为这里是文学巨匠茅盾的故乡。走到一栋砖木结构的江南民居,大门上悬挂着“茅盾故居”匾额,得知这里就是著名的茅盾故居了。在陈列室,安放着茅盾铜像,右手紧紧握着笔。来往游人都驻足参观瞻仰,排着队留影,很虔诚。走进染布坊,那自云天直挂而下的蓝印花布,让我眼前一亮。蓝底白色的小碎花布迎着微风跳着优美的舞蹈,我惊喜地穿行其间,将花布缠绕于身,深深地呼吸着这份独有的江南风情。

乌镇之所以令多少青年男女魂牵梦绕,是因为这里有一段关于现实与梦境的爱情故事。一部《似水年华》,让我牢牢地记住了乌镇。刘若英和黄磊都是我喜欢的艺人,他们主演的凄美故事就发生于此。故事讲述了一段三十岁的爱情童话,男女主人公相遇,爱,然后分离。黄磊“在这里停留了一辈子。这里的美,是令人迷失令人绝望的美,是年华逝去时留下的痕迹……”五十年后,当他们白发苍苍,而他们唯美的爱情“只有等到霜染青丝,时光逝去时,才能像北方冬天的枝干一般,清晰、勇敢、坚强……”这段演绎时代变迁的流年似水,正如乌镇,经过了上千年历史的洗礼,在喧嚣的背后仍然保存着朴实无华,让我等总是念念不忘。

漫步在石板路上,感受着《似水年华》中出现了无数次的风景,一心想找寻黄磊和刘若英昔日的影子,还有那淡淡的恬静和悠然。来到一座石拱桥,远远地,一位红衣女孩托着下巴,背着行囊静静地坐在桥栏上。她目光专注,任微风吹起长发,阳光安静地打在她的身上,暖暖的,地上的影子被拉得很长,宛如画中。我不禁心中一动,这不也是一道美丽的风景么?也许女孩也如我一样,历经车辆颠簸,不远千里才来到了这里,只为体验那份清静,享受古镇带来的闲适。 忽然想起刘若英的一句台词:“如果你想要让自己能够休息一下……我觉得你可以去乌镇。”此时此刻,乌镇的安静让曾经浮躁的心渐渐淡然,洗净铅华,沉淀自我。也许,不久后,我还会再来这个江南水乡之地。行走其中,任年华似水,似水年华。

篇二:《梦里水乡——乌镇.doc》

梦里水乡——乌镇

作者:慕 白

来源:《学生天地·初中》2010年第08期

在我国浙江省桐乡市和湖州市、江苏省吴江市两省三市交界之处有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古镇。它以水为街,以岸为市,水中不时有乌篷船咿呀往返,岸边店铺林立,叫卖声不绝于耳,形成了迷人的水乡风光。除了江南水乡特有的小桥、流水、人家外,它更多的是历史文化积淀。 美丽的传说——昭明求学

昭明太子是南朝梁武帝的儿子,名叫萧统。据说萧统刚出生时,右手紧捏拳头,不能伸直,并且无法掰开,梁武帝为此十分担忧。学士沈约听说后,就去看了一下。他捧起太子的手,轻轻一掰就分开了。梁武帝十分高兴,就赐封沈约为太子的老师,专门教太子读书。沈约是乌镇人,他每年清明总要返乡扫墓,并要守墓几个月。梁武帝怕儿子荒废学业,就命昭明太子跟随沈约到乌镇来读书。为此,还在乌镇造起了一座书馆。

萧统来到乌镇,见桃红柳绿,鸟语花香,景色诱人,便终日游玩嬉戏。沈约治学严谨,见太子不认真读书,便对他讲了一个故事:“有一年冬天,我回乌镇过年,轿子经过乌镇一座庙,被庙前一群百姓挡住了去路。我吩咐停轿询问,原来庙里冻死了一个十多岁的小叫花子。围观的百姓说,这小叫花子父母早亡,无依无靠,白天沿街乞讨,夜晚宿在庙堂。但他人穷志不穷,讨来的钱,除了买吃的,余下的都用来买书,每天在佛殿琉璃灯下夜读。可是一夜西北风,竟夺去了他年幼的生命。我当时进庙一看,只见这小乞丐虽然面孔瘦削,却眉清目秀。他仰面躺在稻草堆里,身体已经冻僵,左手还拿着一本书。他是有志于学,至死还不忘读书呀!”

沈约说完此话,昭明太子感动得流下了眼泪。从此,昭明太子刻苦读书,后来终于成了有名的文学家。现在,乌镇西栅景区内还有一处保存完好的“梁昭明太子同沈尚书读书处”的石坊,当地人常带孩子前来拜谒,教育孩子立志读书,成为栋梁之才。

一场官司引起的水阁

和许多江南水乡的小镇一样,乌镇的街道、民居也沿溪、河而造,正所谓“人家尽枕河”。 而乌镇与众不同的是沿河的民居有一部分延伸至河面,人称“水阁”,这是乌镇特有的景观。乌镇居民就这样世代伴水而生,枕水而眠。

早先,这里是没有水阁的。事情还得从一场官司说起。据说乌镇南栅附近,有一家豆腐店,只有一间门面,店面很小,家具一摆,店里就转不过身子。豆腐店老板准备将店面扩大一点,但前面是大街,左右是别家的店堂,怎么都扩张不开。想来想去,还是向后边河面上发展合适。于是,他就在店背后河床上打了几根木桩,架上横梁,梁上钉几块板,盖起了一个小阁楼,把一些零碎东西移放到那里。这样,店堂就宽舒多了。

小镇上消息传得特别快。豆腐店的阁楼刚搭好,镇上的巡检官就派差人来查问了。他警告说:“这是官河,官府早已通告,不准私占河面,限你三天之内拆除,不然就送官查办!”一听说送官查办,豆腐店老板慌了神。这可怎么办呢?他想到本街有个张秀才,常来店里买豆腐,就去找他商量。张秀才听了他的诉说后,心中愤愤不平。他吩咐豆腐店老板说:“你不要怕,我替你写张纸条,官府如来传你过堂,你就说你没有罪,并将这张纸条递给他看。”

三天后,差人见豆腐店的水阁还没有拆掉,就传他去见巡检老爷。巡检老爷惊堂木一拍,喊道:“ 你私占官河,阻碍交通,船只难行,该当何罪?”豆腐店老板答道:“小人没有罪,不信请老爷查看。”说着,就将张秀才写好的那张纸条呈了上去。

巡检老爷接过纸条一看,顿时眉头打结,哑口无言,最后只好判豆腐店老板无罪,放他回去。为啥巡检老爷见了那张纸条以后,就放了豆腐店老板呢?原来,当时乌镇那条官河比较狭窄,只能通过两只船。为此,县衙曾出过通告,禁止占用官河。但豆腐店所在的乌镇南栅附近的官河,比其他地方要宽阔,五六只船也可并行,即使搭出一些水阁,也并不碍事。而在北花桥附近,本来河面就窄,巡检老爷为了停靠官船,筑起了很宽的石岸,使河面窄得连两只船也难以通过。张秀才在纸上写的是:“民占官河,五船并行;官占官河,两船难行。谁碍交通,老爷自明。”巡检老爷一看,自知理亏, 心想如果硬给豆腐店老板治罪, 闹到县衙里去,自己也没好处,所以只好判豆腐店老板无罪了。 从此,河面上的“水阁”慢慢多了起来,成为独特的乌镇美景。碧水蜿蜒,小桥流影,水阁画卷般在眼前徐徐展开,看水乡人在水阁中起居住行,听古镇人乡音叫卖此起彼伏,乌镇的水阁正以它独特的韵味受到越来越多的人的喜爱。

床的世界——江南百床馆

你听说过床博物馆吗?呵呵,这里就有。江南百床馆,是中国第一家专门收藏、展出江南古床的博物馆,馆内收藏了数十张明、清及近代的江南古床精品。从富商贵胄的奢华大床到平民百姓的俭朴小床,从一床一室到一床多室(床内备有化妆间、卫生间、仆人间等),中国古床在这里可说是应有尽有。{梦里水乡乌镇}.

走进江南百床馆,各式各样的古床让人目不暇接。它们有的雕工精湛、风格独特,有的装饰华丽、豪华气派,无一不是江南木床中的精品,让人不由地感叹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同时,它们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我国劳动人民的高超工艺,反映了他们对艺术的超强感悟力和对结构造型的丰富想象力。

看百床馆,并不在于穷究其收藏数量,而在于细细品味那一张张床所承载的丰厚历史与生活内涵。当床也能被如此雕琢的时候,人一定是平和与幸福的,这就是古老的中国人的心境。 古桥博物馆

乌镇古桥大多为石桥,不仅历史久远,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而且类型多样,造型美观,风格各异。有简便的石平桥,有古朴的石拱桥,还有精巧的砖石桥,其中以石拱桥居多。古桥的名字也很

篇三:《乌镇,梦里水乡》

【导读】我就这样一路在乌镇走着、吃着、看着,梦里的乌镇,现实里的亲见,我只是旅者。我也没时间像幻想里撑油纸伞在雨巷里走过,但这已见和感触到的景致及点滴情怀。 杭州乌镇,吴越边界,西施别越去吴,泪湿水乡路这历史传说,早在我清梦里演绎过无数次,那方山水的美丽和人的灵杰就一直以一种童话的方式在我脑海里枝繁叶茂着。感触乌镇的美,却是源自《水乡乌镇》的散文诗和《和心爱的人一定要去的中国九个小城市》的游记以及电视里的黄金周预报景点。

乌镇­这个江南四大水乡名镇,就这么一直搅动我骨子那点不安分的东西,让我恨不能立刻来其身边,撑一把漂亮的油纸伞,漫步长长的石梯路,看细雨飘洒在河面,房子倒入水中,直到烟波四起,跟水乡一起优雅的婉约起来。

从书里到梦中,从幻境到真切。初秋的一天,我终于趁落叶未尽,来跟乌镇相约。我魂魄里的乌镇,我来时刚雨过天晴,空气里满是湿漉漉的清新味道,天空蓝蓝的、云纯纯的,太阳红红的。高远洁净的现实中跟我梦里的乌镇,如此雷同。我那染过俗世浮尘的心,在乌镇面前,开始一点点地澄清。那个诗人海子说:面对大海,我春暖花开。我不是诗人,但我心说:面对乌镇,我思我不在。

轻轻地,我来了,在空气的洗浴里,走上河边的街,三白酒的香气直飘入五脏六腑,好客的乌镇人热情地给我倒上一杯免费品尝,那酒,绵甜醇厚,余味悠长。酒是闻香而前,蓝印花布却是被目所吸,那天,秋风吹拂,一溜烟的花布在几排木架上飘摇,蓝色居多,此起彼伏,遥相呼应,我无暇顾及那些花布制作的各种物什,却恍惚在布匹飞舞中的天上人间。

目光所及,古老的木屋随处可见,画舫雕廊自是跟苏州杭州的古建筑一样精美,只是这里多是简朴明洁些。房子户户相连,木门散开,屋里可见脚穿千层底布鞋、衣为蓝印花布的当地人,神情淡然,悠闲地做自己的事情。面及此,我居然找不到词语表述,一切仿佛还在某幅画。我,只是看展的俗子。

款步在窄窄的街中央的青石板巷子里,远处有谁的脚步很远传来,本是宁静的长巷,有了流动的声音。原本我是期望,轻轻地,不惊扰这和谐的画面。偏偏,谁,由远而近。有些感叹,但又怎么感觉自己好像在某小说故事或是电影某个情节之中。好在那样的情节终究很短,也许走在这长巷,需要些这样的插曲,想象才更悠长。

短短的巷子小街,须臾已转到另一街道,跟别处不同的是,这里转道多有用桥来连接。桥上张望,桥下流水缓缓;两边木屋,到处开有雕花小窗,有的庭院部分延伸到河面,下面用木桩或石桩托衬,形成独特的水阁;木屋之间,有时可见绿树婆娑,跟河水相互陪衬。最为奇妙的是桥上看桥,桥里有桥,样式纷呈,听说乌镇桥最多时可谓百步一桥,那样的光景自然是无缘一见,但遗留下的30多座桥,却是印证着乌镇小桥的独特魅力。

桥为古桥,水是流水。乌镇的水是碧绿碧绿的,水面微微泛着涟漪。那些房屋、树木倒入水中。水面,三三两两还停些船只,这些木船里,乌篷船混入其中,只是船只里多不见人。

乌篷船,在鲁迅先生的文章里出现过,也在《戏说乾隆》的歌词里出现过,亲眼目睹时,熟悉得亲切,思绪早飞过好多年。

乌镇的钟灵毓秀,在水,在桥,在屋,还在人。小小乌镇,宋至清出贡生160人,举人161人,进士及第64人,另有荫功袭封者136人。让乌镇人引以为荣的文学巨匠矛盾,是走出乌镇的名人之一,乌镇现有其专门的纪念居。最有名的人,莫过于梁朝的昭明太子,在这里读书多年,编著的《昭明文选》可与《诗经》、《楚辞》并列。听说来这儿粘些灵气,文笔水平倍增,我也就跟其他人一样,忙忙地虔拜了这些名人,管它是否唯心,只为增加些文化底蕴。一样的古镇,不一样的乌镇的诠释,看来不光房子奇特,也是出人材的灵地。

对于乌镇的偏爱,免不了传说的作用。乌镇特色小吃姑嫂饼的故事,就是小姑子因父母不把主传的制酥糖手艺传给自己,而嫉恨嫂子,暗自使坏在配料中放盐,不料饼味异常鲜美,嫂子故意向众人美言说是小姑子的功劳,从此姑嫂和睦,那饼也改为姑嫂饼,用心可谓意味深长。三珍酱鸡也是乌镇的特产之一,对于乌镇的饮食文化,我相对偏爱于它,虽然,三珍酱鸡的传说我没听过,我相信它却同样会让我们回味无穷。也许原本,我是俗人一个,食,本性也。

我就这样一路在乌镇走着、吃着、看着,梦里的乌镇,现实里的亲见,我只是旅者。我也没时间像幻想里撑油纸伞在雨巷里走过,但这已见和感触到的景致及点滴情怀,如诗如雾如画,脱离尘世,却又存在于红尘,用散文的方式记录仍表达不完整。虽然,我沿着矛盾先生曾走过的足迹,模仿思考着,但终究,还是浅薄着。{梦里水乡乌镇}.

只是,乌镇,我这般深爱着,在笔下,在回忆里。

篇四:《水512立方游记:梦里水乡...乌镇》

梦里水乡------乌镇

今年中秋国庆长假期间我游览了乌镇。

乌镇在浙江省北部,距省会杭州不足百千米。10月5日这天,我们的旅行车从杭州前往乌镇。旅行车在浙北平原上前行。浙北平原河流密布土地肥沃风光如画,很多村庄都具有江南水乡的韵味,让我们没有到达乌镇前就陶醉了。

呵呵,我以迫切的心情走进乌镇,感觉就象进入千年历史的画册。走进观前街,走在那青石铺成的窄窄的小街上,看到小街两边有明清遗风的民居仍有人居住,一些古代的机构如水龙会(消防队)立志书院保存完好,小店铺小染坊依然在经营,我居然看到有一间小小的茶馆,有三两个游客在喝茶,从茶馆中飘出苿莉花茶的淡淡香味。

穿过绵延一华里多长的小街,再经过两三座石拱桥,在小街的尽头,就是茅盾的故居。在茅盾故居陈列有300多幅照片、100余件珍贵实物让我们更好的了解茅盾。我觉得,茅盾故居就是一颗熠熠生辉的明珠,让这个千年古镇充满了文化底蕴,也更加光艳夺目。

与观前街平行的,是一条不甚宽阔的小河。小河这边,人家尽枕河。小街上的民居前面是店铺后面就是小河,民居延伸河中,一根根石柱竖立水中,撑起这江南吊脚楼。楼上的木窗用小木棍一撑就可以打开。当然,也有人家是经过后门的台阶下到河边。台阶也是码头,无论是载客和搬运货物都十分便利。

小河不是我想象中的京杭大运河,只是离运河不远的一个河汊。乌鎮离开运河而建还是运河离开乌镇开挖我还没有搞清楚,不过,离开喧嚣的运河,乌镇人就象这平如镜面的河水,选择了一种闹中取静平淡的生活。河中荡漾的乌蓬船至今仍是摇橹而行,欸乃一声江水绿。

小河对岸民居也是依水而建,沿着河边是条风雨走廊。走廊立柱之间是可供行人休憩的石凳木椅。试想一下:遇上江南雨季在这长廊中休闲,望着烟雨蒙蒙中的对岸,该有多少诗情画意!在较为宽阔一点的岸边,生长着一行垂柳,垂柳下栓着几只乌蓬船……呵呵,这一切都让游客感受到乌镇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和谐之美。

双节期间,来乌镇的游客很多,小街上的旅游纪念品着实火了一把。毡帽、腊染布围裙、印花头巾特别受俊男俏女的欢迎。这里要提到那印花的三角头巾,有各式各样的色彩,边上的两个角有两根小带子,往脑后一扎就OK了,瞬间就让她们变成江浙水乡姑娘了。这种头巾在小街前头五元一条,来到街尾就变成五元两条了。哈哈,有点意思。

这些靓女好会享受旅游好会享受生活的,她们在小街上在小巷中在小河边尽情的摆着poss(造型),让相机记录下她们的“臭美”。她们头戴红的蓝的花的头巾,就象一只只红的蓝的花的蝴蝶飞来飞去,飞进了这江南水乡,飞进了这江南古镇,也飞进了我的梦境…… 唉,乌镇,我的梦里水乡……

篇五:《水乡风俗民情(乌镇篇)》

水乡风俗民情(乌镇篇)

引言:梦里水乡,忆中江南。乌镇,那水墨渲染开的梦,瓦屋清悦的歌声,青石上悠悠的古老印迹。如烟、如梦、如诗、如画,从晨雾朦胧的摇橹声中向我们走来,古老而年轻的,描摹着过去、现在、未来的景迹。乌镇,历史悠久,双塔一墩和众多的古建筑、寺院庵院、由众多的古石桥和古街道串联成一个古建筑群,兀立于江南水乡、浙北平原。在20世纪虽遭受兵匪征战,外寇入侵和人为的严重破坏,仍然留下了不少石桥、古建筑,明清特色还是依稀可辨。二十来年了,乌镇让我感受最深的,是她古朴淳厚的民风,以及那蕴含着古老浪漫气息的民俗,在饱经了战乱和风雨后,断续而连绵的,延存至今。我以为,风俗民情是一座城的灵魂所在,读懂它,才方能读懂她。

穿越历史,追根溯源„„

乌镇的起源: 乌镇地处浙江北端,与江苏省相邻,曾经是两省三府七县交界之处。春秋时期,乌镇是吴疆越界,据史料载,“乌青镇者,乌有乌陀、青有昭明青锁,故着二名,同属吴”,“吴戍兵备越,名乌戍”(《乌青志》)。“乌镇”的称呼,首次出现是在唐咸通十三年。南宋嘉定年间,以市河为界分为乌青二镇,河西为乌镇,河东为青镇,解放后,统称乌镇。

关于“乌镇”一词的由来,还有一个典故。据说在唐宪宗元和年间,浙江刺史李琦妄想割据称王,举兵叛乱,朝廷命乌赞将军率兵讨伐。

乌将军武艺高强,英勇善战,打得叛军节节败退。

李琦突然在市河河畔挂牌休战,正当乌将军就地

扎营伺机再战时,李琦却于当日深夜偷袭营地。

乌将军仓促应战,最后连人带马跌入李琦设下的

陷阱,被叛军乱箭射死。虽说仗是打输了,但是

乌赞将军那种正直、忠诚、爱国的表现,让老百

姓十分钦佩。大家为了纪念他,就把镇名以他的

姓氏为名,改称“乌镇”。

至于有名的东南西北四栅,据史料记载,古

时乌镇的水系四通八达,整个镇子就像一个岛一

样被水环绕,因毗邻京杭大运河,商业往来也很 乌将军像

是兴盛,其水系和太湖水系又是相连,那时的太湖水贼就经常来侵犯这个商业兴盛的地方。按理说这里应该有官家保护才是,但乌镇行政上又处于两省三府七县交接之处,当地官府在太湖水贼来犯时总是相互推诿无人管理。乌镇居民不堪其扰,就自行在镇子的东南西北四大水系上修建了几个大的水栅栏,白天升起水栅对外交易通商,晚上则降下栅栏防止水贼来犯,后来当地居民就依据东南西北四个栅栏,将其相临的大街也称之为东南西北大街。而当时的东栅栏,就是现在的东栅景区里的逢源双桥;西栅栏,在西栅景区入口处大家就能看到一个很大的栅栏门。南栅和北栅的确切地址还没有得到考证,不过这个地名却这么一直流传了下来。

也许,正是如此深厚的历史情怀,孕育了这样的小镇,衍生出她古朴的文明,毓秀清灵中掩藏不住的历史的厚重感。走近她,一股馥郁的书卷之气扑面而来。

浅看与众不同的农历乌镇年„„

乌镇十二节气习俗:

一、贺岁拜年

农历正月初一

是小镇乃至全国最

晚名除夕,俗称“大

夜饭”。新妇盛服向

尊长给钱与新妇及

晚并有拜利事、接灶

开门放鞭炮,焚香拜

祖宗,再拜高堂,长

贺新岁,统称“拜

不再跪拜。初一都不{梦里水乡乌镇}.

为春节,旧称“过年”,隆重的传统节日。前一年夜”,合家团聚吃“年尊长献鞋履,曰“辞岁”,孩童,名“压岁钱”。当神等活动。初一晨起,天神,名“接天”,次拜幼循拜,然后会亲朋、年”。近代已逐渐简化,会客,出门走“ 喜神方”,初二起亲友互访,至元宵乃罢。这一古老的中国习俗,使这一方古朴的传统味更浓。

二、元宵走桥

农历正月十五为元宵节,俗称“正月半”,乌镇人有走桥的习俗,

入夜三五结伴出游,途中至少要走十座桥,路线不可重复,此俗源

于旧时普遍流行的一种以妇女为主体的避灾禳解活动,称“走十桥”

或“去百病”。当时妇女们梳妆后各带一只平时煎药的瓦罐结队而行,

过桥时将瓦罐丢入河中,认为这样可保在新的一年里无病无灾。至

近代,丢药罐的举动消失了,演化为一种单纯的节日游乐和祈福活{梦里水乡乌镇}.

动。

三、清明踏青

清明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唐代以后与寒食节合而为一。祭祖扫墓、踏青赏春,各地皆然。而乌镇更有许多与养蚕相关的习俗,前一夕“清明夜”,做青团、裹粽子、设祭“禳白虎”,门前用石灰画弓矢,以祈蚕,煮螺蛳,以针挑食螺肉,名“挑青”。清明日起四乡蚕农齐赴普静寺烧香祈蚕,名“香市”,届时商贩云集,游人如蚁,旷地上售货摊、演艺场鳞次栉比,河港中踏白船、打拳船竞技斗勇,前后持续半月有余,成为水乡蚕农的狂欢节。

香市:香市这一民间风俗在乌镇流传已久,茅盾先生称之为“中国农村的狂欢节”。

香市从清明节开始,约半个来月。清明节那天,乌镇西南20公里处的含山有个“轧蚕花”的庙会,赶会者从含山下来即到乌镇,于是,乌镇的香市就拉开了帷幕。

赶香市的主体是农民,游春的同时,不忘捎带着出售自家做的竹器、蚕具和农副产品。养蚕是当地农民的主要产业,蚕的好坏直接影响一年的生活,所以很多风俗也是围绕祈蚕而举行的,所以香市时,妇女们有个任务,就是要到乌将军庙前的上智潭中“汰蚕花手”,以求日后养蚕无病无灾。

择清明到谷雨赶香市是有道理的。谷雨一到,农家就要投入饲养春蚕的忙碌,清明至谷雨这段时间正好闲着,又值风和日丽,正好热闹一番。

而乌镇能形成香市,可能与乌镇多寺庙以及去杭州的香客途经乌镇烧回头香的习惯有关。乌镇建于梁代存至民国的古刹有3座,唐长庆年间,寺庙有30多座。明清时期,乌镇的寺、院、庙、观、堂、庵不下40余处。寺庙多,香客来得多,随之而来的摊贩、戏班子等是为香客服务的。一来二去,固定的“香市”就约定俗成了。同时,由于杭州西湖香市名闻天下,每年清明前后,苏州、无锡、常州和嘉兴、湖州农村的农民都要途经乌镇前往杭州烧香,回来后,还要在佛事兴盛的乌镇还香,名曰回头香。这批香客涌进乌镇,也催化了当地的香市兴盛。

如今“香市”活动已成为乌镇旅游民俗节庆的一个品牌。瘟元帅会庄严隆重;

蚕花会热{梦里水乡乌镇}.

闹非凡;踏白船水上争雄;水上高竿惊险刺激;水上船拳捉对厮杀;水乡婚礼则成为“乌镇是恋爱天堂”的最好诠释。这些五花八门、姿态各异的民间文化已经成为深受国内外游客青睐的旅游项目

四、立夏称人

立夏也是二十四节气之一,是日吃蚕豆、尝咸蛋、啖青梅、品樱桃,谓之“尝新”。农家以麦芽、“草头”和为粉制“立夏饼”(俗称“芽麦塌饼”),亲友互赠。孩童三五邀约,提竹筒、摘蚕豆、化咸肉、拾野柴、集百家之米,在户外垒灶支锅烧“野火饭”,据说吃了不会疰夏。立夏称人以江南最盛,传说三国时刘备之子阿斗于立夏日被带往江东,孙夫人当面称过体重,精心抚养,以后每年立夏再称一次,写信向诸葛亮汇报,以示尽心,传入民间,相沿成俗。

五、端午吃粽

农历五月初五为端午节,亦称“天中节”,家家裹粽子,亲友互相馈赠,相传此俗源于对屈原的纪念,古人以“重五”为“毒气横溢,鬼魅活跃”的“恶日”。于是挂钟馗图、贴天师符,门前悬艾蒿、菖蒲、桃枝、大蒜以避邪,食黄鱼、饮雄黄酒,乃至啖蛇虫以毒攻毒,孩童穿戴虎形服饰,妇女剖缯为囊贮雄黄佩之以示强健。正午用苍树、白芷、鳖甲、芸香“打蚊烟”,墙边屋角喷雄黄酒、撒生石灰水以驱虫豸,凡此种种都带有禳解的性质。

六、分龙彩雨

农历五月二十五为“分龙日”,亦称“分龙节”。传说司雨的龙王们于此日分赴各自管辖的区域降雨,故名分龙,是日各公益性消防组织---水龙会照例举行消防大演习,届时各坊水龙会整装集队,带上全副救火器具,会聚于镇中旷地河畔,有的事先在水龙、水桶中放进各色颜料,一声令下,锣鼓齐鸣,各水龙同时对空喷射,尽现五彩缤纷、飞瀑凌空的壮观,男女老少聚集围观,呐喊助兴,出水快而射程远者当为优胜获奖。

七、天贶晒虫

农历六月初六,时值盛夏烈日,乌镇有谚称“六月六,晒得鸭蛋熟”。实是曝虫晒霉的好时光,宋代曾定为“天贶节”,其原由却是真宗皇帝赵桓的一个精心编造的梦话,后人觉得乏味,便把传统的七月初七“曝书日”移了上来,读书人家晒书籍,寺庙僧尼晒经卷,普通百姓晒衣物,是日还有牵猫狗浴于河的习俗,据说可避虱蛀,镇人晒热水为孩童洗澡,妇女于是日洗发,而家家户户吃馄饨的习俗则可能是由混浴引申而来。

八、中元河灯

农历七月十五为中元节,俗称“七月半”,当日,道观作斋醮荐福,佛寺行“盂兰盆会”,释道两教共举法事,民间则家家户户祭祀祖先,故又称“鬼节”。南宋后已有中元夜入河灯的风俗流行,篾编纸糊的各式花形灯笼,灯中燃烛,下托木板,或用各色彩纸糊成船形,内装少许灯草油类点燃,入夜到水边或驾小船至河中摆放,烛火闪闪,随波逐流,蔚为奇观,佛徒为此乃“慈航普渡”,道徒称这是“照冥引路”,而老百姓们只当是一种娱乐。

九、中秋赏月

农历八月十五是传统的中秋节,时值三秋之半,月亮最圆最明,古人以月圆为亲人团聚的象征,故又名“团圆节”。是夕,家人团聚欢宴,亲友互赠节礼,其间则少不了月饼。月华初升,于庭院设案赏月,供品除月饼外尚有瓜果、芋艿、菱藕、毛豆等时令果蔬,大多是还在案头供斗香,以线香托纸板粘合而成,上插各式彩旗,并缀月宫故事,制作精彩,供后

在户外焚化,有祈求丰收之意。

十、重九登高

农历九月初九为重九节,亦称“重阳节”或“登高节”、“菊花节”,重九节登高插茱萸的风俗由来久远。相传起源于“桓景避难”的故事。东汉时汝南人桓景遵照师嘱,于重九日全家佩戴茱萸登上高山,得免大难,后人仿效,遂成习俗。至唐代已演变成传统的游乐节目,其作用似在于健体防病,以御初寒。乌镇近周无山可登,遂以登塔代之,是日有“重阳糕”应市,以赤豆和糯米制成,上插小旗,意以食糕代替登高,插旗代插茱萸。

十一、冬至祀祖

冬至也是二十四节气之一,是传统风俗中的大节,亦称“冬节”或“亚岁”,节前家家磨粉搓“冬节圆子”,备酒做菜,设祭祀祖,颇为隆重,民间有“冬至大如年”之说,也有于冬至扫墓者,至冬至起八十一天,分为九个“九”,为寒冬之期,旧有“九九消寒图”,相传始于明朝,图中画梅一枝,凡八十一瓣,冬至起依口诀日染一瓣,全部点清则寒尽春来,开始耕作,意在敦促人们在消寒休闲中不忘耕作,还可得到一份冬季的气象资料。

十二、 腊月小更

农历十二月俗称“腊月”,昔时有“支小更”的习俗,进入腊月,各街、各坊设专人于每日黄昏敲锣击梆,沿街巡走并时而高呼:“寒天腊月,火烛小心,前门关关,后门重重,柴间看看,灰堆坌坌,谨防贼盗,门户要紧。”抑扬顿挫,如歌似吟,至除夕乃罢了。时值寒冬,气候干燥,民间用火又多,镇内木造住房连绵,一旦失火,非同小可,尤须时刻警惕。其时,全镇支小更者不下十人,每至黄昏,锣声、梆声、呼声此起彼伏,对提醒人们注意安全不无裨益。

走进乌镇,走在那用青石板铺成的狭窄的小街上,看着炊烟袅袅的古朴木屋,听到淳朴酣诚的乡音,就会让人油然而生一种亲切自然的感觉。作为历史古镇,乌镇无论是整个镇还是观前街,都体现着一种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和谐相处的整体美。典型江南水乡特征的乌镇,完整的保存着原有晚清和民国时期水乡古镇的风貌和格局。以河成街,街桥相连,依河筑屋,水镇一体,组织起水阁、桥梁、石板巷、茅盾故居等独具江南韵味的建筑因素,体现了中国古典民居“以和为美”的人文思想,以其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和谐相处的整体美,呈现江南水乡古镇的空间魅力。

虽历经2000多年沧桑,仍完整地保存着原有的水乡古镇的风貌和格局,梁、柱、门、窗上的木雕和石雕工艺精湛。全镇以河成街,桥街相连,依河筑屋,深宅大院,重脊高檐,河埠廊坊,过街骑楼,穿竹石栏,临河水阁,古色古香,水镇一体,呈现一派古朴、明洁的幽静,是江南典型的“小桥、流水、人家”石板小路,古旧木屋,还有清清湖水的气息,仿佛都在提示着一种情致,一种氛围。连灵魂也为之沉醉。

桥是江南水乡古镇不可或缺的因素。所以,说到乌镇,便避不开著名的桥文化。据说乌镇历史上桥梁最多时有120多座,真正是“百步一桥”,现存30多座。其中西栅有通济桥、仁济桥,中市及东栅有应家桥、太平桥、仁寿桥、永安桥、逢源双桥;南栅有福兴桥和浮澜桥;北栅有梯云桥和利济桥。这些桥最早建于南宋,大多始建或重建于明清,有些桥还题有桥联,如通济桥:“寒树烟中,尽乌戌六朝旧地;夕阳帆外,是吴兴几点远山。”(朝南) “通{梦里水乡乌镇}.

云门开数万家西环浙水;题桥人至三千里北望燕京。”(朝北)具有浓厚的历史文化气息。

乌镇与众不同的是沿河的民居有一部分延伸至河面,下面用木桩或石柱打在河床中,上架横梁,搁上木板,人称“水阁”,这是乌镇所特有的风貌。水阁是真正的“枕河”,三面有窗,凭窗可观市河风光。茅盾曾在《大地山河》中这样描述故乡的水阁:“„„人家的后门外就是河,站在后门口(那就是水阁的门),可以用吊桶打水,午夜梦回,可以听得橹声唉乃,飘然而过„„”

水阁是乌镇的灵气所在,虽然它没有奢华,难比高楼。有了水阁,乌镇的人与水更为亲密;有了水阁,乌镇的风貌更有韵味;有了水阁,乌镇的气质更为悠雅;有了水阁,乌镇的历史添了一份委婉。水阁是乌镇的独创,是乌镇的魅力所在。

碧水蜿蜒,小桥流影,橹声唉乃中看水阁画卷般在眼前徐徐展开,看水乡人在水阁中起居住行,听古镇人乡音叫唤此起彼伏。乌镇的水阁正已它独特的韵味受到越来越多的人的喜爱。

乌镇是中国江南的封面,传承着千年的历史文化。淳朴秀美的水乡风景、风味独特的美食佳肴、缤纷多彩的民俗节日、深厚的人文积淀和亘古不变的生活方式使乌镇成为了东方古老文明的活化石。智慧的传承伴随脉脉书香,在这儿展现一幅迷人的历史画卷。水中不时有乌篷船依呀往返;岸边店铺林立叫卖声不绝于耳。乌镇最著名的产品有三:三白酒系纯粮酿造,工艺古朴,酒香醇厚,饮后三日不绝于口;蜡染花布蓝白相间,点缀出江南特有风情;姑嫂饼香酥脆甜声名远播四海。

篇六:《梦索乌镇》

今年8月份,我去了三趟乌镇.若有前生,我定是这水乡的一枝莲,笑看流光飞舞,沧海桑田. 时间在这里仿佛是静止的,我喜欢那略带斑驳的白墙灰瓦,喜欢那青石板路上滋润的青苔,喜欢悠静深沉的水波.偶而有轻轻小舟划过时隐隐带起的幽然流动,在水乡.一切仿佛都带着静意,带着悠然....

第一次到乌镇,很是兴奋.一路像小鸟一样叽叽喳喳的和我的新伙伴聊天.车窗外的风景很漂亮,马路边开满了大片粉红色的紫微花..乌镇的外面和里面差别很大,没进去前心里很是忐忑不安,怕自己会失望,结果一进去,马上惊呼,和我想像中一样,那么的漂亮,就像在做梦一样!晚上我们是去夜游西栅,一进去就看到很多孔乙己时代的腊像,栩栩如生,有几个人聚在一起喝茶的,有一家人在打水的,有几个小孩在玩耍的,还有掌柜卖酒的,让人看了忍不住想喊一声,掌柜,给我打二两酒.哈哈~最搞笑的是还有日本鬼子拿着枪的腊像,其它蜡像都是有灯,单单日本鬼子是黑漆漆的,让人看了大快人心.看完腊像转个弯出去,又是另一番天地,前面隔着一条大大的河,河对面挂着大红的灯笼,很多古时侯的建筑,好象在做梦,又好象在看电视剧,更像走在一幅水墨画里.而这些美,只能意会而不能言传.我是那么的欢喜,欢喜得只会在那里傻笑..我们很多人坐着条很大的摆渡船过河,船到了河中间,就不摇了,让船慢慢的飘到对岸去.西栅的桥都相隔不远,一座隔着一座,每座桥的造型都不一样,站在这座桥往下座桥看去,就是一幅江南水乡的画面.桥下还不时的摇来小船.坐在桥上看小河,看不远处的桥,看那星星点点的灯火,看那绿油油的杨柳,如此美景,不负此行.漫步在西栅,青石板很干净,空气也很清新,每次来都像是雨后才来的一样,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去乌镇夜游西栅让我有了这种感觉.

晚上住在东栅,房间是上网查找的,不贵,一个晚上60块.房东阿姨是本地人,待人热情大方.就是金钱味有点重.我喜欢这里的房间,古色古香的,还有一个雕花镜子和一张雕花大床,让人睡得特香甜.乌镇分东栅和西栅,西栅给人梦里水乡的感觉,东栅就是一个江南古镇,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