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南子人间训翻译_《淮南子·人间训|夫祸之来也》阅读试题答案翻译译文

时间:2021-09-29 00:00:00 自我鉴定

《淮南子·人间训|夫祸之来也》阅读试题答案翻译译文

夫祸之来也,人自生之;福之来也,人自成之。祸与福同门,利与害为邻,非神圣人,莫之能分。凡人之举事,莫不先以其知,规虑揣度,而后敢以定谋。其或利或害,此愚智之所以异也。晓自然以为智,知存亡之枢机,祸福之门户,举而用之,陷溺于难者,不可胜计也。使知所为是者,事必可行,则天下无不达之涂矣。是故知虑者,祸福之门户也;动静者,利害之枢机也。百事之变化,国家之治乱,待而后成。是故不溺于难者成,是故不可不慎也。

天下有三危:少德而多宠,一危也;才下而位高,二危也;身无大功而受厚禄,三危也。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何以知其然也?昔者楚庄王既胜晋于河、雍之间,归而封孙叔敖,辞而不受。病疽将死,谓其子曰:“吾则死矣,王必封女,女必让肥饶之地,而受沙石之间有寝丘者,其地确石而名丑,荆人鬼,越人禨①,人莫之利也。”孙叔敖死,王果封其子以肥饶之地,其子辞而不受,请有寝之丘。楚国之俗,功臣二世而爵禄,惟孙叔敖独存。此所谓损之而益也。

何谓益之而损?昔晋厉公南伐楚,东伐齐,西伐秦,北伐燕,兵横行天下而无所绻,威服四方而无所诎,遂合诸侯于嘉陵,气充志骄,淫侈无度,暴虐万民。内无辅拂之臣,外无诸侯之助。戮杀大臣,亲近导谈。明年,出游匠骊氏,栾书、中行偃劫而幽之,诸侯莫之救,百姓莫之哀,三月而死。夫战胜攻取,地广而名尊,此天下之所愿也。然而终于身死国亡。此所谓益之而损者也。

夫孙叔敖之请有寝之丘,沙石之地,所以累世不夺也。晋厉公之合诸侯于嘉陵,所以身死于匠骊氏也。

节选自《淮南子·人间训》

注释:①禨:迷信鬼神,向鬼神求福。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凡人之举事,莫不先以其知,规虑揣度。举:发动;

B.功臣二世而爵禄,惟孙叔敖独存。爵禄:授予爵位和封分厚禄

C.荆人鬼,越人禨,人莫之利利:以……为利

D.兵横行天下而无所绻绻:收缩

9.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现“晋厉公身死国灭”原因的一组是()

①兵横行天下而无所绻,威服四方而无所诎,遂合诸侯于嘉陵②气充志骄,淫侈无度,暴虐万民③戮杀大臣,亲近导谈④栾书、中行偃劫而幽之⑤身死于匠骊氏

A.①②④B.②③⑤C.②③④D.②④⑤

10.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准确的一项是()

A.孙叔敖的儿子按照父亲的嘱咐,推辞了楚庄王赏赐的肥沃富饶的地方,只接受了在楚、荆之间有个布满沙石的叫寑丘的地方。

B.晋厉公遭遇灾难,完全出于偶然因素;而孙叔敖的后代之所以能保全,是因为孙叔敖善于揣摩帝王的心思。

C.各种事物是相互影响,紧密联系的,事物的正反两个方面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D.文章用正反两个事例说明智虑思考是祸福的根由,行动举措是利害的关键。

11.(1)把第三大题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7分)

①使知所为是者,事必可行,则天下无不达之涂矣。(3分)

②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何以知其然也?(4分)

(2)用斜线(/)给下面的文言文断句。(3分)

是故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节选自《礼记·乐记》

8、B本题考察实词义,其中A项考察一词多义,B项考察根据上下文推断词义,C项考察词类活用,D项考察所字结构

9、C本题考察学生对文段的理解,其中①是讲晋厉公纵横天下,威服四方,一统诸侯于嘉陵的盛景;⑤讲晋厉公巡游匠骊氏的封地时,被栾书、中行偃劫而幽之,最后命丧匠骊氏封地,是结果。

10、B

11、(1)翻译①假若知道所做的事情是正确的,事情必然能行得通,那么天下就没有不通达的道路了。要点:是:正确;(1分)涂:同“途”,道路;(1分)句意1分。

②所以事物有时候减损它结果却是补益它,有时候是补益它结果却是减损它,凭什么知道它是这样的呢?要点:或:有时候(1分);而:却(表转折);(1分)何以:凭什么(宾语前置);(1分)句意1分。

(2)断句:是故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

本题考察学生对排比句式的理解和把握,对文言虚词“以”的理解,此处“以”作并列连词。同时,《礼记·乐记》的选材提示本文段主要内容讲音乐方面的内容,以此降低学生理解的难度。答对两处给1分,答对三处给2分,全对3分。

灾祸的降临是自己招引的;幸福的到来是自己促成的。这祸福同出一门,利害相近为邻,不是圣明的人是难以区分这其中的奥妙的。大凡人们要做某件事,都要先用他的智慧思考揣度一番,然后才根据思考的结论定下计划谋略,实践下来的结果,有人得利有人受害,这就是智者和蠢人的差别所在。但是那些自以为明白存亡之关键、祸福之由来的聪明人,在办事处事中还是陷入危难境地,这样的事例还真的数不胜数。假若大家能预先知道自己的主张正确,且行得通,那么天下也就没有什么不通的道路了。但事实上并非如此。由此可见,智虑思考是祸福的根由,行动举措是利害的关键。百事的变化、国家的治乱,都有待正确的思想和行动来完成。所以对此不可不审慎。

天下有三种危险:缺少德行而尊宠却多,这是第一种危险;才能低下而地位尊贵,这是第二种危险;没有大的功劳却有丰厚的俸禄,这是第三种危险。所以事物有时候是损减它,结果却是补益它,有时候是补益它,结果却是损减它。怎么知道是这样呢?以前楚庄王在河雍之间的邲地战胜了晋国,凯旋归来后庄王要封赏孙叔敖,孙叔敖辞谢而不接受。后来当孙叔敖患痈疽快要死时,他对儿子说:“我如果死了,楚王一定会封赏你的,一定要推辞肥沃富饶的地方,只接受沙石之地。在楚、荆之间有个叫寑丘的地方,那儿土地贫瘠,所以地名也难听。当地的荆人和越人都信奉鬼神、讲究迷信,所以没人喜欢那里。”不久,孙叔敖去世了,楚庄王果然将肥沃富饶的领地封赏给孙叔敖的儿子,孙叔敖儿子谢绝了,而要求赏封寑丘之地。按楚国的法规,功臣的封禄传到第二代就要收回封禄,唯独孙叔敖一家保存了下来,这就是我们说的损减它,结果却是补益它。那么,什么叫补益它,结果却是损减它?从前晋厉公南伐楚国、东伐齐国、西伐秦国、北伐燕国,部队纵横天下,威震四方,没有阻碍也没有挫折。于是厉公在嘉陵会合诸侯,气横志骄、淫侈无度、残害百姓。国内无辅佐规谏的大臣,国外没有诸侯的援助。同时又杀戮忠臣,亲近小人。在会合诸侯的第二年,厉公出游宠臣匠骊氏的领地时,被栾书、中行偃劫持,囚禁起来;这时诸侯中没有一个来搭救他,百姓中也没有一个同情他,囚禁三个月后就一命呜呼了。每战必胜,每攻必克,然后扩展土地,提高威望,这是每个天下人都希望得到的利益。但晋厉公却因为这些而落得个身死国亡。这就是我们说的补益它,结果却是损减它。孙叔敖叮嘱儿子要求封赏寑丘之地,因为寑丘之地贫瘠,所以能代代相传;晋厉公在嘉陵会合诸侯以想称霸天下,结果死在匠骊氏的领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