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乡发展经验总结

时间:2021-10-27 05:44:56 节日作文

篇一:《民族乡问题和建议》

三、存在问题和困难

1、农民整体素质较低,不能适应农业产业化的要求。

现在的农村,具有一定文化基础和劳动技能的青壮劳动力都外出打工,留守村中大部分是老、弱、病、残、妇、幼,这部分人整体素质偏低,思想观念陈旧,习惯于传统农业,对现代效益农业接受程度低。目前各民族乡效益农业虽有所发展,但规模较小,技术含量不高,这些严重影响了农业产业化的进一步提升。

2、农业产业结构单一,种植管理粗放,农业生产经营规模过小,生产效率低。

由于地理条件恶劣,民族乡农户生产经营地块零碎、分散,难以形成规模效益。这不仅给科技推广、灌溉、排涝、病虫害防治、土地开发等带来了很大困难,而且农业生产相对成本较高。同时由于缺少投入,管理粗放,组织化程度低,导致生产效率低下,直接影响了农民的收入。

3、乡镇企业和非公经济发展不够。

目前,民族乡虽然建成和上马了一些乡镇企业和非公经济项目,但从总体上来看,大多数是小本生意和日常用品店等,长期效益不足,发展后劲不足,规模小,市场竞争能力差。由于地理环境制约,难以形成集聚效应,导致第三产业缺少发展空间,农村城镇化进程缓慢。

4、农业基础设施脆弱,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差。

近年来,虽然各方面对少数民族乡建设加大了资金投入,但由于历史欠帐多,一些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仍然比较落后,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差。在民族乡,山高、坡险、路陡,要实现机械化农业耕作几乎不可能。恶劣的生产生活条件,加大了生产成本,形成了投入与产出价值比较低,影响了农民脱贫致富的步伐。由于基础薄弱,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差,极易形成因灾返贫的现象。

5、乡级财政收入困难,村级集体经济薄弱。

由于种种原因,各民族乡财政税收主要来源于项目工程建设。因为无固定税源,乡财政运转完全依靠转移支付,财税收入少,因此乡财政压力很大。少数民族村级集体基本上无经济收入,大多是“空壳村”,因而乡村两级自身建设资金投入严重不足,村公益事业和基础设施建设难度增大,财政收支矛盾十分突出。

6、干部队伍严重缺编、村干年龄老化严重。

近几年干部缺编,村干年龄老化现象十分严重,加之民族乡都属边远山区,气候恶劣,生活条件差,使得大多数人都不愿来民族乡工作。以民族乡现有的生活条件,不仅人才不愿来,而且人才都往条件好的地区和县城流动。例如平乐乡缺编16个,共有20名公务员,被县级单位借调人员6名。

7、少数民族后备干部缺乏,呈现青黄不接。

培养大批少数民族干部,是民族乡加快发展的关键。少数民族干部对民族地区情况熟悉,与少数民族群众感情相通,在带领少数民族群众脱贫致富,宣传贯彻党的方针政策上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平乐

乡公务员中只有1名少数民族干部,而且已借调县部门,因此,在培养少数民族后备干部工作中,缺乏培养对象,缺乏后备干部。

四、意见和建议

1、进一步转变少数民族群众的思想观念。

思想保守,观念陈旧,跟不上时代发展的步伐,这是制约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一大障碍。解放大思想,才能推动大发展,才能转变观念,焕发出摆脱贫困的巨大动力。要想摆脱贫困,实现小康致富,改变落后的思想观念至关重要。在部分少数民族地区,修建通村公路时群众不愿集资,认为这是政府应包干的事。因此,政府在加大对少数民族地区投入的工作力度的同时,要不断提高广大群众的思想意识和科学素质,提高少数民族地区群众的“造血”功能,进一步激活农民群众要求致富的强烈愿望,从“要我富”的观念向“我要富”的转变,毕竟“石头孵不出鸡”。

2、增大基础设施投入力度。

水、电、路等基础设施极其落后,是制约民族乡经济发展的瓶颈。民族乡因财力不足,要通过自身努力从根本上摆脱基础设施落后的现状是不现实的。因此建议市、县进一步加大对民族乡的投资力度,在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上对民族乡进行倾斜。

3、调整农业结构,发展特色农业。

目前,虽然五个民族乡现阶段发展条件差,困难很大,但同时却有着各自自身的优势。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的加快,基础设施建设的不断完善,制约条件正不断逐步消除,民族乡自身所具有的

优势将凸显出来,形成新的亮点和增长点,民族乡要抢抓机遇,以战略眼光积极调整农业结构,形成“一乡一色、一村一品”,大力发展特色农业。

4、加快发展农村二三产业,增加农民收入。

民族乡的二三产业都不发达,城镇化水平不高。因此,在抓产业结构调整中,重点要发展二三产业。近几年农村新建房屋的资金,主要来自于外出务工收入。因此,要加大农民工培训力度,特别是要加大少数民族农民工的培训,通过劳务输出增加农民收入。按照“走出一人,带动一户”的发展思路,进一步加大劳务输出工作力度,为农户增加收入。要以小集镇建设为载体,制定优惠扶持政策,新建商业门点,积极引导广大群众进城经商、流通贩运,实现二、三产业收入的增长。要加强以农产品加工业为主的龙头企业的招商引资,延长产业链,增加农产品附加值。

5、加快民族地区人才资源开发,大力培养选拔少数民族干部。 要采取更加优惠的政策和灵活多样的措施,帮助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培养更多的企业经营管理、专业技术、技能型人才和农村适用技术人才。现阶段,少数民族干部队伍建设是摆在各级党委政府面前的一大难题。由于少数民族干部数量严重缺乏、民族乡干部年龄偏大、在职在编人员偏少,建设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政治坚定、维护民族团结、深受各族群众拥护的高素质少数民族干部队伍迫在眉睫。目前,符合学历、年龄等要求的少数民族干部后备人才主要集中在教师队伍中,这就要求我们放开视野,加大教师队伍中少数民族人才的培养工作。通过上挂、借用等形式,增加他们的工作经验,培养他们

的工作能力,促进人才的健康成长。对民族干部的要求,不能求全责备,要以长远的战略目光从政治高度看待这一问题。在公务员招考中,继续对民族乡倾斜,专门划定名额在少数民族中进行录考,促使更多的少数民族干部能脱颖而出。要建立完善激励机制,创造良好的用人机制和环境,出台民族乡工作干部的优惠政策,稳定少数民族地区干部人才队伍,鼓励、支持、吸引各类人才到民族地区创业发展。对德才兼备的企事业单位中的少数民族干部,应突破其“身份”限制,提拔到副科级以上领导岗位工作,以解决民族乡的的少数民族干部青黄不接的矛盾。

篇二:《月照民族乡情况汇报22》

月照民族乡情况汇报

各位领导:

月照民族乡位于钟山区东部,辖机修居委、响水社区、金钟农村社区、玉顶农村社区、大坝农村社区、小屯农村社区、独山农村社区、双洞农村社区,辖区总人口15900余人。其中马坝社区社区辖3个村民组,总户数509户,总人口1827人,以苗族为主体民族,占全社区人口98%;大坝社区辖3个村民组168户607人,以回族为主体民族,占全社区人口99%。近年来,乡党委政府在上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省、市、区上级部门具体指导下,以落实市委、市政府实施工业强市、城镇化带动、农业现代化战略部署,加快我市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为指导,有效促进了各项工作的顺利进行和各项社会事业的健康发展,使全乡上下呈现出政通人和的良好景。

一、立足乡情,紧扣发展主题,调整产业结构,以工业为龙头,加大招商引资,实现经济跨越式发展。

2006年前,我乡由于地理历史原因,是一个典型的纯农业乡,资源匮乏,是全区唯一1个非产煤镇乡,辖区企业寥寥可数且规模较小,经济社会发展较为滞后,2002年被省政府列为全省100个一类扶贫开发重点乡,全市6个、全区唯一1个。穷则思变,发展才是硬道理,乡五届政府产生后,我们立足乡情实际,认真分析研究经济社会发展形势,紧紧

抓住国家实施西部开发战略机遇,紧紧抓住一类扶贫开发重点乡扶持政策机遇,紧紧抓住市中心城区扩展建设机遇,紧紧抓住水月园区建设机遇,提出了“213”发展思路,重点发展工业,带动农业和促进第三产业发展。从而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完善招商引资各种软硬件环境,千方百计为项目建设做好协调服务,用创业的激情和一流服务感动企业和留住企业。通过努力,我乡企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引进的企业不足10家到现在的40余家,初步形成了以长钢焦化厂和远发洗煤厂等煤炭加工和深加工为支柱产业含盖建材、电力等领域的工业体系。对原23家洗煤企业进行整合技改基本完成,保留12家,年产60万吨以上。月照机场、岔河电站,世翔商混等重大项目已开工建设,铁马汽车制造厂、双桥水厂等项目即将入驻我乡开工建设,工业经济不断壮大,发展形势喜人,发展成果显著。

二、基础设施建设初步完善,有力化解制约发展瓶颈。 如果没有配套完善的基础设施建设,发展就是一句空话,我们积极协调争取上级支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几年来,协调道路建设资金共7000余万元,新建独山、双洞、水小、响三、机场柏油路及硬化道路28公里,新建小屯九组等通组道路40余公里,基本实现了全乡村村通油路、组组通水泥公路的目标,初步形成纵横交错的乡村道路运输网络,并与周边交通形成连接。其中我乡作为省公路“建管养运”一

体化试点受到上级好评。协助供电部门铺设10千伏线路76公里,400伏民用线路63公里,修建35千伏变电站一座,年发电1.5万千瓦的独山电站建成投产,每年上缴税金120万元以上,投资1.5亿元的岔河电站如期开工,马坝农网改造、金钟等三村农网提级改造、响水转供电工程正在实施当中。大力实施人畜饮水安全工程,修建各种水池水窖280个约8400立方米,安装人畜饮水管道31000米,基本实现了除大坝村外的全乡人畜饮水安全。基础设施的改善,加之我乡毗邻市中心区和水钢、水泥厂大企业的区位优势,为招商引资打下坚实的基础,增添雄厚的发展后劲。

三、“三农”工作有序开展,扶贫工作扎实推进。 2006年以来,强力稳定粮食生产,发放优质脱毒马铃薯种薯625吨,种植面积达4167亩;发放高产玉米种子3.75吨,种植面积1500亩。以物折资投入资金108万元,新开发商品蔬菜基地1826亩。整合培训资源,实际完成农民实用技术培训、非农技能培训和“绿色证书”培训4555人次。足额兑现良种补贴。建成户用沼气池 1832 口、养殖小区沼气池和联户小区沼气池2口、规模化养殖场和奢都移民搬迁点大型沼气池2口。发放省柴节煤灶500个。以扶贫开发统领“三农”工作,想尽千方百计,争取上级涉农项目资金1500余万元,完成危房改造524户、美好家园建设350户,新建水井组和奢都组移民搬迁点69户,新建和改善了部分村(社

区)服务群众的软硬件环境,发放仔猪和母猪1000余头,发放圈舍补助80户,硬化了7个村窜户道路、进校进寨进组公路,新建和维修了部分村的人蓄饮水工程,修建小水池512口,启动实施下扒瓦100余户村庄整治工程。

四、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经济经济总量小,缺乏大项目支撑。工业结构单一,主要为煤炭加工业,受原材料和市场影响大,抵御市场风险能力弱;二是管理方式、服务意识、工作作风与又好又快发展的要求仍有差距,有待进一步提高;部分党员干部创业意识不浓,小富即安,思想解放不够,存在不想干、不敢干、不会干的问题;三是城乡二元结构矛盾仍较突出,现代农业发展缓慢,农民增收难度较大;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仍有待加强;村级专业技术服务人才严重短缺。四是人口计生、安全生产、社会治安、信访维稳、就业和社会保障等仍存在许多薄弱环节,一些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突出问题尚未很好解决;五是受生态建设、节能降耗、环境保护、土地等因素影响,招商引资新增项目难度大,新增财源匮乏。对于这些问题,我们将在今后的工作中认真研究,积极加以解决。

五、今后工作打算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

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全力构建和谐月照,坚持“又好又快、更好更快”,紧紧围绕“2—3--1”发展思路,加快工业化、推进城镇化、带动农业产业化,进一步改善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条件,确保实现含“金量”较高的“脱贫摘帽”,着力推进经济结构调整,着力转变增长方式,着力促进社会进步,着力解决“三农”问题,力争实现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性跨越。

(一)、加大“三农”工作力度,彻底改变农村面貌。继续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认真落实各项支农惠农政策;加大“三农”投入,引导社会各方面的资金、人才、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向农业和农村流动;积极发展特色农业,扎实推进“三农”健康持续发展;夯实旅游基础,拓宽农户致富增收渠道。

(二)、大力推进产业结构调整,使产品和产业结构更加优化合理。做大做强洗煤支柱产业,发展相关产业,培育接续产业,拓宽发展空间,加速推进我乡产业门类由单一向多元转变,不断增强经济发展的持续能力,营造优质良好发展氛围,改进招商引资方式,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力争招商引资实际到位资金年均逐年递增。

(三)、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基本形成适应发展需要的基础设施体系。千方百计加大协调服务力度,确保水月园区正常建设和建成六盘水月照机场。以解决工程性缺水为重

篇三:《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现状与对策》

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现状与对策

兴文县委常委、常务副县长 董茂成

兴文县是宜宾市散杂居少数民族重点县之一,以世居的苗族为主,有苗、羌、回、彝、藏、满等17个少数民族共4.81万人,占全县总人口的10.96%,其中苗族4.8万人,占全县总人口的10.93%,苗族人数和占全县人口比例均为全省第一,是四川最大的苗族聚居县。全县目前有5个苗族乡(全市13个民族乡),另外还有6个少数民族人口达千人以上的乡镇。

一、民族地区发展状况

(一)民族地区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基础设施得到较大改善。民族地区发展思路明晰,“金色烤烟、白色生猪、蘑菇、绿色蚕桑、黑色乌骨鸡”等特色产业和优势产业培育的效果明显,经济增长质量和速度逐步提高。至2007年,5个民族乡的地方生产总值达57183万元、财政收入4016万元、人均占有粮食465公斤、农民人均纯收入3096元,比2006年增加了565元。“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农网改造”、“公路通乡通村”、“农村能源”、“少数民族住房改造”等工程的实施,使民族地区生态环境和交通、电力、通讯、住房等生产生活条件得到了极大改善。目前,5个苗族乡和6个少数民族人口千人以上乡镇100%的村通路、100%的村通电、100%的村通广播电视、80%的村通程控(含无线接入)电话、90%的村通移动电话,全县共有507户少数民族危草房户改造了住房,2008年95户正在改造中。

(二)民族政策得到进一步落实、国家投入扶持力度逐年加大。近年来,中央、省、市财政加大投入,加上县级财政配套,每年向我县民族地区投入的民族专项扶持资金达200余万元。2003年,县委、县政府制定下发了《关于推进我县民族地区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的意见》;2005年县委、县政府全面实施少数民族住房改造工程,力争用5年左右的时间彻底解决全县1940户少数民族住房困难户的住房问题; 2006年,县委、县政府制定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意见》,县级民族地区专项资金增加到25万元;2008年,成立了县委民族工作委员会,并建立了民工委委员单位对口联系和帮扶民族乡制度。这些政策措施的制定出台,有力地推动了民族地区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发展。

(三)民族地区的教育、文化、卫生等各项事业全面发展,生产生活条件不断得到改善。通过全面实施“普六”、“普九”工程,5个苗族乡全部通过“普九”达标验收。全县现有少数民族在校生 4131人,其中大专以上65人,高中131人,初中933人,小学2966人,高职36人。全面启动以僰、苗文化为主要形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申报工作,以苗族“花山节”等少数民族传统节日为载体的群众性文化体育活动健康发展,“世界地质公园”的文化内涵不断得到彰显。全省首家县级电视台开播苗语新闻节目,成立沙坝苗族教育艺术特色学校等,促进了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弘扬和发展。通过对5个苗族乡的卫生院的重建和改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全面推进,民族地区医疗卫生条件有了明显改善,少数民族缺医少药、看病难、治病难问题得到有效缓解。

(四)少数民族干部队伍不断壮大、文化素质明显提高。按照“坚持标准,注重培养,适当照顾”的原则,大胆选拔任用少数民族优秀中青年干部。在公务员、教师以及其他单位用人招录工作中,采取适当加分或者划出专门指标的形式向少数民族同胞倾斜。截至2007年,全县少数民族干部达到301人,其中行政干部77人,事业人员39人,教师185人;具有研究生以上学历2人,本科学历26人,大专学历123人,中专(中师、高中)学历143人。县级机关少数民族干部全部达到专科以上文化程度,乡镇班子中少数民族干部全部达到中专以上文化程度。

二、民族地区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由于社会历史的原因,全县近4.81万少数民族人口相对集中连片居住在海拔700—1700米的偏远高寒山区,地势偏僻,山高坡陡,交通不便,信息不灵,受地理、气候等自然环境和落后生产生活方式的影响和制约,生产生活条件差,经济文化相对滞后,人口素质偏低,这给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不少的困难和问题。

(一)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相对滞后,扶贫任务仍很艰巨。2007年,5个苗族乡人均生产总值4831元,比全县人均生产总值少785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仅3096元,比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低388元。同时,5个苗族乡人均纯收入1000元以下的低收入户有3350户,占民族乡总户数的11%,其中,人均纯收入625元以下的绝对贫困户有1914户,占民族乡总户数的6.3%。民族乡产业结构单一,经

济总量少;少数民族生产生活条件差,抵抗自然灾害的能力弱。根据最新统计,全县尚有1282户少数民族危草房户急需改造。

(二)基础设施落后,配套程度低,始终是制约民族地区发展的“瓶颈”。一是交通设施方面,目前5个苗族乡只有3个乡的通乡公路刚实施硬化。74个行政村虽有73个村通公路,村道公路全长597公里,但公路畅通的只有34个村共216公里,有381公里村道公路晴通雨不通或通路不通车。二是安全饮水方面,目前5个民族乡有34个村人畜饮水困难,涉及人口4.2万人,牲畜6.8万头。三是电力设施方面,5个民族乡有19个村2.4万人未进行农网改造,电力设施陈旧老化,存在用电安全隐患。

(三)民族乡财政拮据,基层政权运转有困难。5个苗族乡2007年地方财政收入4016万元,除仙峰苗族乡(仙峰苗族乡的财政收入达1509万元,占5个苗族乡财政收入的37.6%)外,其余4个苗族乡财政收入不高。2007年5个民族乡共负债42万元,加上逐年不断累积的负债共计达870万元。由于民族乡地处偏远,工作生活条件较为艰苦,致使部分干部不愿到民族乡工作和不安心民族乡工作。

(四)民族地区教育落后,医疗卫生条件差。一是5个苗族乡的中小学目前仍有1.43万平方米的D类、C类危房急需进行改造;二是5个苗族乡的14所中心校和完全小学中绝大部分无实验室、学生宿舍、学生食堂和足够的教师宿舍等综合配套教学设施;三是5个苗族乡3所单设中学的学生宿舍、教师宿舍、实验室、学生食堂等配套设施严重不足。四是代课教师数量大、比例高,5个苗族乡有教师711名,其中代课教师116名,占教师总数的16.3%。五是目前5个民族乡医院医疗设备严重缺乏,尚差医务技术人员25人,均未配置救护车,缺医少药,群众就近看病难。

(五)少数民族干部数量不足、结构不合理。我县应有少数民族干部480人,但实际只有301人,差179人。从结构上看,党政干部主要集中在民族乡和县级政协、统战、民宗等部门;县级综合职能部门的少数民族干部极少;事业单位干部主要在教育和卫生部门。

四、对策措施

根据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财力情况,就进一步做好民族工作和切实解决当前民族地区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提出如下对策建议:

(一)建立民工委委员单位对口联系和帮扶民族聚居村制度。以制度机制入手,为民族聚居村的经济社会发展理思路、想办法、出主意、找项目、争政策。同时,要从项目、资金、配套设施等方面加强协调,为民族聚居村的资源开发、基础设施建设、优势产业的形成和社会事业的发展提供支持和帮助。

(二)切实帮助民族地区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对民族乡基础设施项目,有关部门应优先立项,优先实施。重点乡镇和重点项目还应提前立项、提前实施,切实加快建设速度,并着力提高基础设施的整体水平和配套程度。一是公路方面,增加通达工程等专项投入,分4年完成381公里村道的标准化整治,并建立维护基金,使所有村道保持畅通。二是安全饮水,利用红层找水等项目,用两年时间解决34个饮水困难村4.1万人和6.8万牲畜的饮水问题。三是危草房改造,各级财政要加大配套,将补助标准提高每户1万元至1.5万元,利用2至3年时间全面完成改造任务。四是加快推进农网改造,利用灾后重建等机会,用两年完成19个村的农网改造,彻底解决农村用电安全隐患。

(三)产业带动,帮助民族地区加快脱贫致富步伐。有计划、有重点对民族贫困乡(镇)、少数民族聚居的重点贫困村社加大扶持力度。本着选穷村、扶穷人的原则,扶贫办会同财政,指导乡镇优先将未列入省规划的少数民族贫困村列入年度比选竞争范围,择优进行扶持。

(四) 继续加大对民族地区教育的扶持力度。一是科学规划、合理配置民族村小;二是建好民族村小,改善民族乡教师住宿条件;三是依据服务年限和地区条件分类,提高民族地区教师的补贴待遇;四是划出专项指标,适当降低标准招收民族村小教师,确定最低服务年限;五是加快建设好民族乡中心校寄宿制;六是安排一定资金用于贫困少数民族学生困难补助。

(五) 切实加大少数民族干部培养选拔和任用力度。按照培养选拔的目标任务,坚持每年划出专项指标从少数民族大、中专毕业生中招录一定数量的少数民族干部,在推选少数民族领导干部时,应确定名额在少数民族中推选,并合理调整干部结构,逐步建设一支数量适当、结构合理、素质优良,适合民族地区发

展与稳定需要的少数民族干部队伍。每次公开招录中划出一定人数专项指标,用于招录少数民族公务员。

(六)继续做好民族地区待遇县争取工作。兴文县是四川省最大的苗族聚居县,自2004年开始争取民族地区待遇县以来,得到了省、市的高度重视。省民委已4次向省人民政府转报了我县申请民族地区待遇县的请示。要进一步加大争取力度,尽快获得民族地区待遇县政策的批准,促进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篇四:《湖南四个维回民族乡当前亟需解决的问题及建议》

湖南四个维回民族乡当前亟需解决的问题及建议

翦正红

湖南省有四个维回民族集中聚居的乡,分别是桃源县的枫树维吾尔族回族乡和青林回族维吾尔族乡、鼎城区的许家桥回族维吾尔族乡、汉寿县的毛家滩回族维吾尔族乡。这几个民族乡在维护民族团结,促进民族融合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是展现民族团结的一个重要窗口,非常受外界的关注。

由于湖南的维吾尔族属来自于新疆的明朝镇南定国大将军哈勒.八士的后裔,在600多年的历史发展进程中遵循不与本族通婚的惯例。通婚只仅限于同信仰伊斯兰教的回族中间。加上当年哈勒.八士南征时带了几位回族副将,他们的子孙也一并落籍定居在湖南,其后裔也自然成了湖南维吾尔族通婚的主要对象。因此这几个乡的维吾尔族和回族群众均是这种通婚形式下繁育下来的,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血统关系。因此存在四个维回民族乡维回群众不分家的局面。这也是造成这几个乡的少数民族群众来往频繁密切,经济发展程度大致一样的主要原因。

成立民族乡后,这四个乡在各级领导的关心和重视下,极大地享受到了民族政策给予的优惠,争取到了较大的发展空间,经济发展曾一度有过大的飞跃。但是随着全球经济化,竞争日趋激烈的形势下,四个民族乡的发展却显得后劲不足,举步为艰,一些深层次的问题也逐渐暴露无遗。综合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问题:

一是民族干部配备比例明显不足,且呈后继无人之势。根据《湖南省散居少数民族工作条例》之规定,除了民族乡的乡长应由本民族的干部担任外,还应按人口比例配备适量的少数民族干部。枫树乡有3.2万人,维回族人口占全乡人口的近1/3,应配备七个少数民族干部,但现仅有三个。青林2.8万人,仅有2名少数民族干部。毛家滩2.5万人,少数民族干部有3名。许家桥情况好一点,2.6万人,少数民族干部有7名,占整个党政领导班子的7/8。在实际工作中不同程度地显露出民族干部的不足。尤为严重的是以维回民族为主体民族的乡,除了枫树乡有维吾尔族干部外,其它三个乡一个维族干部也没有,而且更糟糕的是维族干部连后备对象也没有。

二是民族事业工作经费严重不足,财源建设资源匮乏。税改以前,民族乡各种税都是减半增收,这为促进民族乡的发展起了不可估量的作用。税改后,民族乡和非民族乡臵于同一起跑线上,除了延续以往政策中每年有1万元额外的民族教育经费专用于支持民族乡贫困学生,7.2万元用于退耕还林外,没有任何其它优惠政策,因此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一开始就显得营养不足。能够变卖的资产早就变卖了,能贷款的早已贷款了,能集资的早已集资了,每个乡都是负债累累,矛盾重重。虽然省民委每年给了这四个乡一笔5万元的项目经费,市政府每年给了一笔8万元的项目经费,用于民族乡的项目建设,但毕竟是杯水车薪,还有很多亟需解决的问题排着长队等着经费去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待处

理,突发事件待解决,乡镇一年到头都要面临着资金缺乏的困境。乡镇领导的主要精力全放在对外争资引项上,保机关正常运转都顾不过来,更别提谋求全乡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公益事业的发展了。

三是民族工作位臵摆放不足,独特资源优势没得到充分利用。从外观上看,无论是建筑风格还是风土人情,四个民族乡看不出有别于非民族乡的地方。当然这与几百年来的民族融合与同化有关,也与几个乡当前面临的困境有关。现在乡镇的主要精力在于抓计划生育、综治维稳,在于抓争资引资,其它工作力不从心,因此民族工作始终处于被动的局面。无论是重大项目决策,还是日常工作的开展都难以上升到民族的高度。因此经过多年的发展,几个乡的民族特色依然不明显。民族文化艺术、民族企业及公益事业的发展拿不出有特色的东西。民族工作的具体体现也仅在于民族稳定和维回民族的几个民族节日上。这当然应该是民族乡工作的重点。但是作为来源于西域、有几百年悠久历史的维回民族,有很多可开发的资源,有很多值得保留与恢复的民族特色。实事上,这几个乡的维回民族群众也保留了基本的民族生活习惯与习俗,加上交通便利,又有翦伯赞这样人文资源,稍加利用就应该能成为民族乡经济发展的突破口。

四是民族文献资料的搜集与整理工作滞后,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不到应有的保护和发展。既没有专门的人去从事这项工作,也没有经费保障这项工作的开展,甚至连这方面的意识都很淡薄。

这项工作过去没有把它放在民族乡工作的议事日程,现在依然摆在无关紧要的位臵。在六百多年的历史发展中,湖南维吾尔族应该集西域维族文化与中原文化于一身,应该形成独树一臶的文化特色。遗憾的是,这些特色不仅没有形成,反倒原有的民族特色逐渐消退,有些地方甚至看不到一点民族的痕迹。民族乡成立后,民族乡经历了很多值得记载的大事,但现在找不到只言片语。有一些研究常德大会战的学者一直遗憾的是会战中共产党从事抗战的资料一片空白。常德日报的总编在采访了解翦伯赞生前有关情况时,得知一翦姓地下共产党员和他的战友一道,组织民众筹集运送物质、伤员,做了大量的工作。但无文字记载,无据可考,深感遗憾。民族乡成立后,党和国家领导人及外国元首也曾多次来视察指导工作:譬如原全国人大副委员长铁木尔.达瓦买提、司马义.艾买提,原全国政协副主席赛福鼎.艾则孜,现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司马义.铁力瓦尔地,现全国政协副主席阿不来提.阿不都热西提,苏丹国总统孔切,埃塞俄比亚总统尼迈里,都曾来过有“维吾尔族第二故乡”之称的枫树乡,但这些重大的事情也没留下什么弥足珍贵的史料。

上述存在的问题严重制约着维回民族乡的进一步发展,应该高度关注,采取必要的措施:

一是不拘一格,大胆培养、选拔、使用少数民族干部。拓宽民族干部特别是维吾尔族干部的准入渠道。要充分信任、大胆使用现有少数民族干部。少数民族干部也是党培养受党领导的干

部,对党对人民一样赤诚,由于其深谙民族的风俗习惯和民族的心理认同,加上诞生成长于民族的土壤,责任感可能更强,热情可能更高,对有关民族的问题的把握可能更敏锐。因此不妨把一个民族乡交给民族干部去治理和发展,或许能收到出其不意的效果。

二是对接政策,大幅增加民族工作经费。民族乡发展基础普遍比其他非民族乡要薄弱,工作范围又比非民族乡要广,除了经济和社会发展外,还要承担与民族宗教有关的大量工作,需要投入额外的经费保障这些工作的开展。维回乡都有清真寺,清真寺需要维护,住寺的伊玛目需要供养,民族节日活动要赞助,来民族乡参观学习的客人要接待,民族村的发展要倾斜,这些工作都需要大量的经费,这也是非民族乡不用考虑的。比如随着枫树的知名度的进一步提高,每年前来枫树的客人络绎不绝,枫树因此而承担的招待费远非其他乡镇所比。税改后,民族乡的财政转移支付与非民族乡基本处于同一水平,发展特别吃力。因此,应考虑税改后政策对民族乡的影响,适当增加民族工作经费,以确保民族乡的正常运行与发展。

三是独树一臶,大力彰显民族文化艺术特色。首先应规范现在使用的民族的文字。在这几个维回乡,有的地方仍在使用维族语言文字。但由于丧失母语的时间久远,对维族语言文字仅存直观的概念,有时连文字的倒顺都搞不清。枫树乡党委政府的牌子上维族文字就犯了上面的错误,但挂了多年,现在虽然知道文字

篇五:《勐角民族乡烤烟生产工作情况总结》

勐角民族乡烤烟生产工作情况

总 结{民族乡发展经验总结}.

勐角民族乡2009年烤烟生产工作在县委、县人民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县烟办的工作指导下,在县级挂钩领导、挂钩部门的大力帮助下,超前规划,精心组织已全面完成本年度的烤烟生产工作,现把工作开展情况总结如下。

一、基本情况

勐角民族乡2009年烤烟生产任务是2500亩,烟叶收购计划0.625万担。为确保按时、按质、按量完成任务,于08年9月开始规划地块,全乡共规划面积3000亩,实际种植面积3300.3亩,其中地膜覆盖1079.6亩。烤烟共涉及6个村28个村民小组942户3903人,09年3月1日开始定植,5月6日定植结束。全乡规划烤房群5处共170座烤房。5月26日开烤,9月2日全面结束,全乡共交售鲜叶2870.8吨,烟叶过熟损失近2891吨。

二、主要做法和措施

㈠加强领导,狠抓落实。

烤烟是典型的短、平、快致富项目,乡党委政府十分重视烤烟产业的发展,把发展烤烟产业作为调整产业结构、促进农民增收的主要项目来抓,及时成立了由党委书记任组长的烤烟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并设立了办公室,做到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实行领导干部挂村,抽派乡干部驻村,落实工作措施,包村、包组、包户量化考核,全力抓好烤烟工作。形成举全乡之力、齐抓共管抓烤烟的工作格局。 ㈡精心组织,突出“早”字。为全面完成2009年的烤烟任务,乡党委、政府做到了早摸底、早规划、早安排、早动员。通过在全乡9个村开展深入细致的摸底、规划调研工作,最后把植烟区确定在水、电、路相对便利的控角、糯掌、控井、莲花塘、勐角、勐甘六个村。植烟区确定后工作组及时进村入户进行广泛宣传动员,让广大群众吃透政策,消除顾虑,从坚决抵制到拥护调整产业结构积极种烟的转变。

㈢多方协调,积极应对。一是备耕时,为确保犁耙质量

和进度,组织全乡现有机械耕作,一方面与经销商协调赊销1台大型拖拉机、15台微耕机,同时及时与耿马县机耕公司联系,引进5台大型拖拉机,由乡政府先垫付油钱,统一使用机械耕作进行备耕;二是采收时,针对我乡烤房不能满足烟叶烘烤,造成大面积烟叶过熟无法采收的实际情况,积极与烘烤公司、糯良乡、勐董镇协调,由乡政府出资将部分烟叶外运烘烤,据统计,全乡运往外乡镇烘烤的烤烟共256窑1164吨多,共支付运费 元。总之在整个烤烟生产过程中无论何时何地暴露何种问题,乡党委政府始终积极应对、多方协调、善始善终处理好每一个环节的任一问题,以稳定人心,做到让群众支持、理解和信服。

㈣加强管理,确保品质。我乡在烤烟生产的中,高度重

视中期管理,确保管理质量。首先是组织开好会议。各村、组及时召开党员、村组干部会议、群众大会,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群众对烤烟生产的认识;其次是加强集中培训。组织群众深入田间地块召开现场培训,共召开现场会 场,培训 人次;再次是注重分类辅导。工作队员、村组干部、技术员分片深入田间地头对农户进行指导,对个别认识不到位的农户多次深入家中、田间地头做工作;第四是切实真情互动。是针对少数群众因劳力缺乏,无力及时完成整改的,乡上、村上组织干部群众给以帮助。通过层层宣传动员、动真情出实招,使全乡烟田基本做到100%兑水追肥、100%群防群治病虫害、100%适时揭膜、培土、中耕除草,及时组织群众开挖排水沟、封顶打杈、搞好田间卫生。

㈤充分准备,有序采收。5月25日我乡在勐甘、莲花塘{民族乡发展经验总结}.

村分别召开了全乡烤烟采收现场会,对挑烟工具的准备、规范采收、分类编杆等技术进行了要求和培训。此后,每开采一个村、组或地块工作组成员都不厌其烦地召开采收现场会,并每天亲临烟田指导。于9月2日全面完成了烟叶采收和交售工作。在烟叶采收工作中,严格按照技术规范的要求组织群众进行采收,并对群众采收的过熟或成熟不够的烟叶进行过秤登记,在确保交售烟叶质量的同时,尽量减少群众

的损失。在县委政府的关心和挂钩部门的支持下,我乡已全面完成了烤烟收交任务,全乡共交售鲜烟叶2870.8吨,平

均单产为876.73公斤,其中最高单产为 公斤( 村 组 农户),最低单产 公斤( 村 组 农户)。

(六)通力协作,齐抓共管。投入 万元资金,解决

烤烟的灌溉设施;投入 万元完成了5个烤房点的电线架设;新开挖烟路4条3.3公里,投资 万元,维修糯掌、控井主干路2条其它机耕路28条,投资4.2万元;建盖回烟房5座,4400平方米,投资16.7万元。出动干部职工 人次帮助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总结经验查找问题,我们认为我乡今年的烤烟工作主要

存在以下问题和困难:

㈠烤房数量不足、质量不达标。烤房建盖、安装、调试

进度较慢,烤房不能按时投入使用,部分烤房在使用过程中出现漏雨、漏灰、漏气、设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