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律长征教学设计优课

时间:2021-10-10 17:26:10 五年级作文

篇一:《五年级语文《七律长征》教学设计优秀教案获奖教案名师教案》

五年级语文第九册教学设计

备课教师 年 月 日

篇二:《《七律长征》公开课教案》

一、初读感知(10分钟) 1、同学们,有一句老话:“苦不苦,想想长征二万五;累不累,看看革命老前辈。”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毛泽东主席的《七律·长征》。谁愿意把这首诗读给大家听听?(字正腔圆,注意诗内部的停顿)

每句诗的意思。待会儿与同学们交流,现在请先拿起笔,边默读边

思考边做一些简单的笔记。(教师在一旁巡视,了解学生的读书情况。)

2、研读,你读懂了哪句诗? 2、读出韵味。 a课题的味道

真不错!同学们,读诗词,我们不但要把它读正确,读得有节奏,而且还要尽可能读出它的味道。比如《长征》这个题目我们可以有许多读法。有的读“长征”(语调平平),有“长”的味道吗?这“长征”可是有二万五千里啊!再听老师这样读“长——征——”,有感觉吗?

学法渗透:所以,一定要敢于读出自己的理解,自己的味道。谁也来读一读这题目。

b诗的味道

还有读得更好的吗?

对,带着这种感觉请你再读读这首诗。慢一些。 c范读

下面老师也来读读,当然,我读的是自己的感觉和味道。仅供参考!

d再次齐读,读出味道。

谢谢同学们。来,我们一起读,相信大家也能读得非常好!坐直了,读慢些,读到诗的字里行间去,读出诗的感觉和味道来。

二、读懂诗的大意(15分钟) 1、默读,静思大意。

读得好!同学们,书读到这儿,老师有个要求了:请同学们联系书上的插图以及查阅过的各种资料,再次默读《长征》,想一想,预设1):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a、你能说说这句诗的意思吗?

b、这儿有段资料,我们特别留意一下其中的几个数据。(指名读)这就是红军走过的行程二万五千里的长征,如果把这条线路拉直,那就跨过了半个地球呀。用文中的一个词来说就是——远征。透过资料,我们也明白了远征——难!面对这样重重的困难,红军有没有被吓倒?(没有)

用诗中的一个词来说——不怕(师板书:不怕) 指导读:坚定地说——不怕 铿锵有力地说——不怕

c、是的,不怕,因为他们坚信胜利就在前方,坚信一切困难都将被踩在脚下。这一切让你感受到了什么?(无所畏惧、豪迈、乐观??)

预设2):你还读懂了哪句诗?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a、能说说这句诗的意思吗? b、“五岭”就只是一座山吗?文中怎样解释?“乌蒙”又是一座怎样的山?所以,还可以这样填写——逶迤的五岭、磅礴的乌蒙

c、“腾细浪”“走泥丸”又如何理解?

d、看,这就是逶迤的五岭和磅礴的乌蒙山,翻越它们可谓是千辛万苦。可为什么到了红军的眼中却成了“细浪”和“泥丸”呢?(“大无畏”精神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e、那么该如何读好这两句话呢?也就是哪里要轻读,哪里要重读?谁能来读给大家听听?

f、让我们一起带着这种感觉读这两句话。 预设重点3):你还读懂了哪句诗?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a、能说说这句诗的意思吗?

b、这两句诗概括了红军长征途中的哪两件大事?(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

c、“巧渡金沙江”的故事是这样的。(播放录像)声东击西,缴获渡船,成功渡江,不费一枪一弹,等敌人发觉赶来时,我军已安然离开,敌人只能望江兴叹了。所以,每当想起这场战役,就让我们感到——(喜悦等)用文的一个字来形容,就是——“暖”。那么应当用什么的语气读?(高兴、欢快)来,请你把这种语气送到句子中读出来!

d、让我们再来看看《飞夺泸定桥》的故事。(播放录像)大渡河上的泸定桥,桥面上只有九根铁索,对岸的敌人早把木板抽掉了,踏在桥上随时都有失足的危险。往下看,你仿佛看到了——(湍急的河水),往前看,你仿佛看到了——(枪林弹雨),耳边仿佛响起了——(子弹的呼啸声、炮弹爆炸的声音)。这场战役不知牺牲了我们多少的红军战士啊!因此,每当想起这场战役,就让我们感到——(悲伤等)用文的一个字来形容就是——(寒),那么应当用什么语气读(深沉)。来,请你把这种语气送到句子中读出来!

e、让我们一起把这两句话连起来读,读出一喜一悲的味道来! 预设4):你还读懂了哪句诗?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a、能说说这句诗的意思吗?

b、红军飞夺泸定桥以后北上四川,翻越了五座大雪山。8月间渡过了一望无际的草地,9月17日来到了四川西部,海拔4000米左右的岷山,踏上了长征的最后征程。岷山高入云霄、终年积雪,红军冒着刺骨的寒风。脚穿草鞋,踏着冰雪勇往直前,多少红军战士长眠于这大雪山,化作了晶莹的丰碑??

c、翻过这终年覆盖皑皑白雪的岷山,长征的目的地也就到了,这怎能不让红军战士感到欣喜。请带着欣喜的情感读这句话。

四、情境体悟练写,感情引读,升华情感。(8分钟) 1、听歌感悟情境

a同学们,其实刚才我们所讲的都是长征之难,(板书)但这“难”用只言片语是道不尽,说不完的。下面让我们在长征之歌中去想象,去感悟。要求是这样的:

(出示幻灯片)

听歌曲,展开想象,呈现画面,完成创作。

例:在炎炎的烈日下,大地就像是一个蒸笼,万物都失去了生机,又饥又渴的红军们却依旧在热浪中缓慢地移动着??

在磅砣的大雨里, ; 在凛冽的寒风中, ; 在大雪纷飞的雪山上, ; 在??

b学生汇报、点评。 2、情境引读

同学们,纵有千难万难,纵有万水千山,纵有数十万敌军的围追堵截,毛主席回望万里征途,血战湘江,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爬雪山,过草地,这一切的一切,在他的眼里,都化为了文中的那句话,“红—军—”一起读出来: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只等闲。

对,只—等—闲——!(板书)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忆秦娥?娄山关》)

“只等闲”的是“五岭逶迤”一起来——腾细浪 “只等闲”的是“乌蒙磅礴”——走泥丸 “只等闲”中历经过欢欣,“金沙水拍”——云崖暖 “只等闲”中也历经了悲壮,“大渡桥横”——铁索寒 所以,这“只等闲”里体现了哪些精神啊? 学生汇报。

对,这些就是革命大无畏的精神,就是革命乐观主义的精神,这就是长征精神哪!(板书)

终于,这一切的即将过去了,“更喜”的是一起来!“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五、延伸阅读,联系实际(2分钟)

a从此,红军在长征精神的照耀下,踏上了更为艰苦也更为光辉的征程。正如毛主席在《忆秦娥娄山关》中写到的:(幻灯出示)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长征才完,“雄关漫道真如铁”,前路是漫长的,因为“苍山如海”,前路更是艰辛的,因为“残阳如血”。带着你的满腔豪情一起再读这两句话!

同学们,“天若有情天老,人间正道是沧桑”。而今,那段血雨腥风的历史已成过去,“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愿同学们能继承长征精神,战胜生活与学习中的种种困难,发奋学习,为祖国富强尽一分心力!最后,请同学抄写下这些毛主席的名句,背诵下来。

(幻灯出示)

天若有情天老,人间正道是沧桑。(《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沁园春?雪》) 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水调歌头?重上井岗山》)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到韶山》) 中华儿女多奇志,不爱红装爱武装。(《为女民兵题照》) 五、板书设计

七律 长征 远征难 只等闲

乐观主义精神和革命必胜的坚定信念

篇三:《七律长征教学设计与反思》

《七律长征》教学设计与反思

洛阳市小语七班 王学艺

一、教材分析

1.教学内容分析

(1)概括介绍教学内容:《七律长征》是毛泽东同志在长征胜利后,满怀激情地回忆红军队伍在长征途中排除万难的典型事例,表现了我红军战士不畏艰险,大无畏的革命精神,激发学生向红军战士学习,培养不怕困难的奋斗精神。

(2)分析教学内容特点:全诗共四联,56个字。首联开门见山地赞美了红军不怕困难,勇敢顽强的革命精神。这是全篇的中心思想,也是全诗的艺术基调。第二、三、四联分别从“山”和“水”两方面写红军战胜的困难。它是承上文“千山”和“万水”而来。作者按红军长征的路线,选取了五个具有典型意义的地理名称,他们都是著名的天险,高度概括了红军长征途中的“万水千山”。第四联是对首联的回应。开端言“不怕”,结尾压“更喜”,强化了主题,升华了诗旨。“更喜”承上文而来,也是对上文感情的结束。

2.教学对象分析

(1)学生情感特点和认知特点:高年级的学生对于阅读的基本方法、能力都有一定的基础,但体现在他们身上直观性仍然是比较强的。因此教学本课一定要加上直观的视频或音乐加以渲染。

(2)已具备的方法、生活经验等:本文是一首律诗。律诗学生并不是第一次接触,对于学习律诗要读通、读懂、悟情、背诵的基本方法是了解的。而且他们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接触到一些与战争、与长征有关的事件,特别是从电视媒体中拥有了一定的感性经验,在理解文本的时候是有基础的。

(3)学生学习本课存在的困难点:学生对文中隐含的历史事件不够清楚,且对孩子们来说,时间比较久远,再加上自身的生活经验与诗中情境有距离,例如对“寒”“暖”的理解会比较困难,因此教学中要补充适当的资料,观看有关的视频加深理解。

3.教学环境分析:计算机辅助教学能节省学习时间,提高学习速度,提高教学效率,能增强理解和保持;能激发学习动机等。根据语文的学科特点,所出示的视频、音乐等多媒体材料主要是为了渲染文本内涵,增进学生感悟理解,所以在有多媒体的教室里上课较利于课堂组织。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正确理解下列词语:逶迤、磅礴、岷山、只等闲、腾细浪、走泥丸、云崖暖、铁索寒;

(2)理解诗意,体会情感。

2.过程与方法:

(1)有感情地朗诵全诗,感受诗的节奏和韵律,增强对七律诗这种体裁的感性认识。

(2)通过观看视频、阅读补充材料,增强对文章内容的感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充分感受红军战士的革命英雄主义和乐观主义精神,在情感上受到感染和熏陶。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诗句含义,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难点:通过重点词句体会红军战士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四、教学准备:

1、教学多媒体及课件。

2、学生查找有关长征的资料并自学生字词。

五、教学过程

(一)教学流程图

a揭示课题,导入新课—-b夯实基础,初读文本—-c自读质疑,交流启迪—d师生互动,精读课文---e课堂总结,情感升华。

(二)教学环节设计

1. 揭示课题,导入新课

(1)谈话:毛泽东是我国第一代领导人核心,是我国著名的诗人、革命家、外交家,今天我们就学习他写的一首诗《七律长征》。板书课题。

(2)、“长征”从字面上讲什么意思?关于长征大家了解多少,课前查阅了资料,说一说你对长征的了解。学生交流资料。

(3)师小结,看红军走过的路线图。看完路线图,你有什么感受?

2. 夯实基础,初读文本

(1)(课件出示全诗)请大家自由朗读诗文,你可以多读几遍,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指生读诗,读生词,注意正音,特别是“逶迤、磅礴”。

(2)渗透律诗特点,请同学们跟着老师划分的节奏自由试着读一读?课件出示划分节奏的全文。

指读。

3. 自读质疑,交流启思

(1)师:请同学们小声朗读课文,看看有哪些不懂的地方。把它圈画出来,我们过会交流交流。先小组交流。

(2)交流交流不理解的词语?教师相机指导。

4. 师生互动,录像材料辅助,精读诗文

(1)用“只等闲”一词切入诗文。板书“只等闲”,师引:“等闲”在字典中有以下三种解释:(课件)那结合诗句应该选择第几种?

师点拨:其实在许多古诗文当中,等闲都有平常的意思,拓展两句诗,齐读。 (2)诗中红军把什么(课件)看做是平平常常的事?

(板书远征难)

(3)具体从那几句看出红军把远征难看成平平常常的事情呢?带着问题,默读诗文,画出相关词语,写写你的体会。

学生画诗句,师点拨。小组交流讨论一下。

学生交流读书成果。

(4)重点理解

①“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诗句中处处都能够让我们感受到红军将远征难比作是平平常常的事情,课件出示“五岭、、、”指生读

比较理解“逶迤”和“磅礴”。

理解了词语的意思结合你查阅资料,说一说,这是什么样的岭?什么样的山? 试想,红军在过这悬崖峭壁的时候都可能会遇到哪些困难?

师小结,增加背景介绍,指导朗读。

适时追问:透过诗句,你看到了一支怎样的红军?生说(乐观)能带着你的体会读出来吗?指导朗读。

②“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锁寒”

面对着山,红军不怕。面对着水,红军也是毫不畏惧。(课件出示上句)。生读“金沙、、、”谈诗句意思

诗中这一暖一寒,你们又是怎么理解的?

A. 先说这暖,生说。说说你对金沙江的了解。出示金沙江图片,补充“巧渡金沙江”材料。

那理解了这场战斗,我们来看这个暖字,大家如何理解的?

(引导学生理解从“暖”能体会到红军巧渡金沙江后的喜悦之情)指导朗读。 B 理解“寒”:那这个“寒”,大家又是如何理解的?(课件)生谈

简介泸定桥,出示图片,此刻你站在上面,会有什么感受?生说

我们一起来看22位勇士,在枪林弹雨中飞夺泸定桥的悲壮场面(播放视频) 生:谈感受

师:此时,你对“寒”又有了怎样的理解?生说。

小结:此时透过这两场战斗,一暖一寒(课件)又让你们看到了一支什么样的红军队伍?(板书大无畏)

指导朗读

③学习最后两句:

岷山,你们了解吗?

理解“更喜”,理解“尽开颜”( 联系全诗)。

此时,透过词语,你看到一幅怎样的情景?

全班一起读全诗(放视频),同时教师语言总结。

仅仅56个字就写出了红军不怕艰难的乐观无畏精神,相信一节课的学习大家应该都背过了吧!

让我们怀着激动的心情一起背——(全班背全文)

5. 课堂总结,升华情感

(音乐)同学们,回顾长征我们感慨万千,70多年后的今天我们坐在这里决不仅仅说是学习七律长征,学习一首诗歌,更重要的是感受长征给我们的力量和启迪!

6. 布置作业,课外延伸

①介绍学生阅读《地球的红飘带》

②写一写对长征的认识和感受。

课后反思

“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课堂是学生练习、纠错、发展的主渠道。学生的信息蕴藏是活生生的教育资源,教育发挥了学生的资源功能,这样的教育具有极大的潜力。这里让学生先由自学到生生交流,既给学生提供了自主钻研文本的空间,又增强了学生间的交际能力,真正做到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拓展学生的视野,使语文走向生活。一堂课是结束了,但那仅仅是学生学习的中点,而不是终点。拓展性作业的设计将这堂课的句号改成了省略号,成为学生生活的一部分,让他们随着年龄的增长,不断认识那些感人至深的情感,或许能给他们带来一生的启迪。

篇四:《七律长征教学设计》

《七律·长征》教学设计

芷江县东门口小学 李红林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 理解“逶迤”、“磅礴”、“暖”、“寒”等词语的意思;理解诗句内容。

(2)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全诗,背诵全诗。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抓住重点词语反复诵读和品评诗句,借助多媒体视频,缩短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距离,感受红军战士的伟大精神。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启发学生理解诗意,让学生了解红军长征所 经历的艰难险阻,感受毛泽东及其中国工农红军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 英勇豪迈的气概,激发学生爱国热情,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

教学难、重点:

1、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中国工农红军战胜种种艰难险阻,感受毛泽东和他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大无畏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

2、理解二、三句的意思并体会蕴含的思想感情。

课时: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学法导入

1、同学们,还记得学习古诗的四把钥匙吗? (指名说)

2、课件出示学法

找诗眼一一明诗魂

品字词一一懂诗意

入情景一一体诗境

多诵读一一悟诗情

这节课,我们用这种方法继续学习《七律·长征》这首诗。

【设计意图:“授之于鱼不如授之于渔。”本环节通过回忆前面学习诗歌的方法,既是对学法的温习,又是新课的学习导向。】

二、学习首联,找诗眼,明诗魂。

1、那么在长征这首诗中,能概括全诗内容和中心的诗眼又是那句话呢?听录音朗读,找到这首诗的诗眼。

2、汇报

课件出示首联“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读读这句话,谈谈你的理解。

生读,谈体会。相机板书 (远征难 只等闲)

针对远征难能具体说说你的了解吗?

(路途遥远,时间长,伤亡惨重,经历艰苦)概括了红军长征途中遇到的一切困难。

那么,诗人为我们描绘了那几幅远征图呢?用动词加地名的方式加以概括。

课件出示五幅征难图画。翻越这要千山万水,红军怕吗? (不怕)

指导朗读首联。

读出远征的“难”,和红军眼里的“闲”。( 师范读)

学生点评。

师小结:声音的高低起伏随着字义的变化而变化读,是诵读诗文的重要方法,这就是本色朗读。

生读。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自读全诗,初次感受长征带给人的心灵上的震撼,同时通过抓诗眼的学习,明确长征这首诗的中心和感情基调。】

三、品读难和闲,感悟红军的无畏与乐观。

1、过渡语:那么诗歌是怎样具体地描绘这远征的难和红军眼里的“只等闲”呢?根据学习提示,品读后面的诗句。

2、课件出示学习要求

(1)、自由读诗句,看哪些地方给你的感受最深,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并写上旁批。

(2)、在小组内说一说。

3、指名读要求。

4、学生学习

5、汇报交流

谁来谈谈

汇报交流预设指导一

生汇报颔联“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1)、生谈感受

(2)、师相机指导,红军翻越千山的难给了你深刻的感悟 (课件出示这一联)

你不仅感受到了高山的雄险,和他们在红军眼里的渺小。 抓重点词去品析: (点击课件逶迤、磅礴)

先来看看逶迤吧。课件出示五岭

看到这样的画面,你还能用什么词形容?读出这样的感受。

五岭山脉跨越四省,绵延一千三三百多里啊,徒步前进谈何容易。 再来读。

当时红军在这山势陡峭,群峰林立的五岭山脉辗转了两个多月啊!全班一起读,

再来看看乌蒙山, (课件出示)

磅礴在诗中的意思是——

乌蒙山是云贵高原上最高的山脉,海拔两千九百多米,山势如此 险峻,想象一下红军在这些大山里行走会遇到哪些困难?

面对这么多困难,红军只是把谈们当做?课件出示整联。 (腾细浪、、走泥丸变红色)

逶迤的五岭山脉,细浪;磅礴的乌蒙山,泥丸,看到这样的画面,

你想说什么? 质疑。

这么写是为了说明什么呢?

这里不光有比喻,还有夸张,看到这一大一小,一难一闲的画面, 此刻你想用什么样的词形容这样的战士。板书:乐观。相机指导朗读,

既要读出高山的气势又要读出红军对困难的藐视。

汇报交流预设指导二:

翻越这一座座高山,红军让我们深切地感受到了红军的乐观精神。还有让你感受深的诗句吗?

(1)、生自由谈

师相机出示颈联“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2)、看画面,谈感受。

红军跨过的这一条条大江大河的确令人震撼,(课件出示金沙江和泸定桥的图片)。这就是金沙江和泸定桥,看到这样的画面,你想说什么? 生自由说

(是啊,金沙江水流湍急、地势险要,渡河难;泸定桥,令人心 惊胆寒,十分危险,过桥难。)

再读这句诗有疑问吗? (同样如此艰难,为什么金沙江用的是暖,而大渡河用的是寒呢? 这暖和寒有什么不同的含义?)

(3)、联系诗句背后的故事,结合课前搜集的背景资料,围绕疑问,

小组讨论,解疑。

(课件出示要求:结合课前搜集的背景资料,谈谈你对“暖”“寒”的理解,在小组内交流讨论。)

生自由汇报

暖:红军运用调虎离山之计,不费一枪一弹,不损一兵

一卒,在敌人的眼皮子底下成功渡江,从此红军完全跳出了数十万敌

篇五:《《七律长征》教学设计》

《七律·长征》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会4个生字及新词。

2、联系上下文,结合有关资料,知道有关长征的历史背景,理解诗句的意思。

3、反复地朗读,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红军藐视困难、不怕牺牲大无畏英雄气概和以苦为乐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4、学习品析诗歌的一般方法。

5、指导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

理解诗句,领悟全诗表达的情感。

【教学难点】

1、在朗读中体会红军的大无畏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慨。

2、朗读时语调上的高低缓急,抑扬顿挫,掌握节奏的韵律,感悟诗歌的音乐美。

【教学准备】

1、搜集有关红军长征的图片、书籍、影视作品等资料,了解红军长征时的情况。

2、多媒体操作平台。

【教法学法】

1、情境教学法,利用图片、故事、视频等多媒体呈现,进行情景设置,激发学生情感上的共鸣。

2、文本赏析法,通过诵读、表述、感悟对文本进行解读,感悟写法,体会情感。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流程和设计意图】

一、创设氛围,激情导入

1、播放宋祖英的《十送红军》MV视频,学生边听边看后,说说有着怎样的感受?

【设计意图:耳熟能详的歌词,优美婉转的旋律,真实的历史画面的再现,将学生带入到情境之中,拉近了学生和文本之间的距离,能有效的调动学生的兴趣,唤醒学生的情感体验,为理解课文内容作了铺垫】

(学情估计:生“好听”、“很优美”、“感动”、对红军依依不舍??)

师:这首歌描写的是红军长征时老百姓送别红军的情景,1934年10月红军从江西瑞金出发,克服重重困难,历经艰辛,经过二万五千里的长途跋涉,于1935年10月到达陕北根据地。当时毛泽东率领的中央红军越过岷山,长征即将结束,回顾长征一年来所战胜的无数艰难险阻,他满怀喜悦的战斗豪情,以极其轻松的笔调写下了这首气壮山河的诗篇,(揭题板书:七律·长征)让我们一同走进毛泽东的《七律·长征》,一同走进红军长征的岁月。

1、指名说一说知道的有关长征的故事。

2、简介长征,用PPT动态演示红军长征线路及长征途中发生的重大的历史事件

学生齐读课题。

二、初读感知

1、自己读这首诗,根据拼音认识生字,把字音读准确,并能正确书写。

逶迤wēiyí 磅礴pángbó 岷mín

指名读,注意正音,读后听写。

【设计意图:借助拼音识字写字,是学习语文的重要手段,也是学习语文的标志性能力,小学高年级依然要培养学生的这种能力。】

师范读(配乐朗读)以优美动情,抑扬顿挫,声情并茂的朗读感染学生,。 听课文录音。模仿朗读,感受朗读的节奏、停顿、重音、旋律,把握语调上高低缓急。

指名读,比赛读。

【设计意图:学习语文,要“以读为本,读中感悟”,格律诗音韵优美,琅琅上口,多种形式的诵读,是学生感悟文本的基础。】。

2、出示自学要求:

(1、借助工具书,理解诗中不懂词语的意思。

(2、联系上下文,理解诗句的大意,并用通顺连贯的话表述出来。

(3、抓住关键词,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4、记下不懂的问题。

三、精读理解,品味赏析。

1、指导学习第一联:

(1、指名读。

(2、说说对“远征、难、万水千山、等闲”意思的理解。

远征,二万五千里长征。

难,指长征途中遇到的各种困难

万水千山,“万”“千”都是虚数,形容很多条河,很多座山。

等闲,平平常常的意思。

只等闲,只当着平平常常的事。

(3、连词成句说说这一联诗句的意思。

【学情估计:不少学生可能只局限于把诗句翻译出来,只简单的表述为,红军不怕长征途中的困难,把万水千山只当着平平常常的事。】

(4、谁能用自已的语言把意思表达的更加的具体?

【设计意图: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式组织语言,用扩词扩句的方法,对诗句意思进行更加具体的表情达意。以达到语言训练的目的。】

(5、这两句赞扬了红军什么精神?抓住“不怕难”“等闲”体会红军不怕长征途中任何艰难险阻的精神。

(6、这两句作者是怎样表达这种情感?引导学生谈谈写法(这一联是总写,作者开门见山,点明中心。)

归纳学习方法:读诗句→解词语→说句意→悟感情→谈写法。

【设计意图:通过精心指导学习第一联,总结学法,再迁移学法,由扶到放,让学生自学二、三、四联,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2、用上述方法,学习二、三、四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