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人母亲的基本

时间:2021-10-27 04:11:32 节日作文

篇一:《母亲教会他做人——胡适《我的母亲》赏析.docx》

中国传统社会的原则告诉我们“先做人再做事”,首先必须学会做人,才能在事业上取得成功。这一传统原则我们可以从现代思想家胡适身上得到验证。胡适是安徽绩溪人,是我国近现代史上最具影响力的学者之一,他是中国社会由传统向现代转型时期的代表人物,他幼年丧父,但他在哲学、文学等思想文化方面均有突出建树,这固然与他学贯中西,接受东西方两种文化的熏陶有关,而他母亲冯顺弟对他的教育、影响可谓功不可没,是他母亲教会了他如何做人,因而日后他才会取得大成就。下面我们从胡适的特殊家世及其母亲对他的教诲谈起,对选自胡适自传《四十自述》里的《我的母亲》一文略作赏析。

一、 胡适的特殊家世

胡适的父亲名叫胡传,是一个官僚,曾经在台湾做官,在跟胡适母亲冯顺弟结婚时,胡传四十八岁,已经有过两次婚姻,均因妻子病逝。而出身殷实农家的冯顺弟那年只有十六岁。胡传续弦以后,在苏州做官,后来又到上海,胡适就在上海出生。胡传教年轻的妻子和年幼的儿子描红识字,可惜好景不长,由于胡传生病,胡传夫妇的恩爱以及一家三口的天伦之乐,也就只有短短不到五年的时间。冯顺弟在胡传逝世时只有二十二岁零三个月,胡适只有三岁零八个月,胡传的前妻留下的三男三女,一半比胡适的母亲还大。胡传的大女儿比顺弟大七岁,顺弟过门的时候,这个大女儿已经出嫁了,而且生了一个儿子。二女儿比顺弟大五岁,从小就抱给人家了。大儿子比顺弟大两岁,在顺弟过门后三天,他也娶亲了。三女儿比顺弟小三岁,二哥、三哥这对双胞胎,比顺弟小四岁。胡适母亲在胡适父亲过世以后接管了一个经济实力并不算雄厚却人口众多、关系复杂的大家庭。

二、 母亲教会胡适刻苦用功、养成好习惯

1.母亲从严管教胡适

胡适父亲过世以后,胡适母子两人要在一个大家庭中生存下来,必须有良好的生存智慧和生存策略,胡适母亲必须管教好自己的儿子,否则很容易被欺负,甚至被赶出家门,类似的事情在当时的社会层出不穷。鲁迅的小说《祝福》中就有类似情节:祥林嫂在第二个丈夫贺老六因病去世,儿子阿毛被狼吃了以后就被大伯收了房子,赶出了贺老六家,落得无家可归的悲惨结局。

胡适父亲过世以后,胡适的大哥虽然比他母亲还大两岁,但由于是一个公认的败家子,所以说不上话,孪生的二哥、三哥才十八岁,所以母亲有财产支配权,别的孩子念私塾一年学费只需两块银元,而他母亲要先生按照胡传的叮嘱,为胡

适“每读一字,须讲一字的意思;每读一句,须讲一句的意思”。为了这个要求,母亲为胡适付的学费特别优厚,第一年就送了六块钱,他母亲为他付的学费还每年递增,最后一年(一共六年)加到了十二元。

母亲为了胡适的教育不惜财力,为了避免别人说闲话,她从严管教儿子。胡适在自传里写道:“每天天刚亮时,我母亲便把我喊醒,叫我披衣坐起。我从不知道她醒来坐了多久了。她看我清醒了,便对我说昨天我做错了什么事,说错了什么话,要我认错,要我用功读书。有时候她对我说父亲的种种好处,她说:‘你总要踏上你老子的脚步。

我一生只晓得这一个完全的人,你要学他,不要跌他的股。’(跌股便是丢脸出丑)她说到伤心处,往往掉下泪来。” 胡适自省过后,母亲才让他去上早学。由于胡传曾经做过官,并且在绩溪一带很有威望,人称“三先生”,乡人一般对胡家比较宽厚;父亲过世后,假如母亲不好好管教,或者因为儿子没了父亲而无限制宠溺他,胡适很容易成长为一个缺乏管教的骄纵孩子。但胡适母亲是一位有远见的好母亲,她懂得“严是爱,松是害”的道理,让儿子养成天亮即起的好习惯,并让他每天晨省,以做官、有威望的父亲为榜样,用功读书,以至于“十天之中,总有八九天我是第一个去开学堂门的”。

幼年的胡适很怕母亲,“我做错了事,她只对我一望,我看见了她的严厉眼光,便吓住了。犯的事小,她等到第二天早晨我眠醒时才教训我。犯的事大,她等到晚上人静时,关了房门,先责备我,然后行罚,或罚跪,或拧我的肉。无论怎样重罚,总不许我哭出声音来,她教训儿子不是借此出气叫别人听的”。尽管母亲对胡适的 “教训”我们现在看来有点“虐待”的成分,但她作为一个寡母,为了自己未来唯一的希望,只能狠下心来责罚儿子,帮助年幼的儿子养成有错就改的好习惯。

胡适还叙述了这么一件事情:有一个初秋的傍晚,幼年胡适身上只穿着一件单背心,胡适的姨母怕他冷,好心拿了一件小衫叫他穿上。小胡适不肯穿,姨母说: “穿上吧,凉了。”胡适随口回答:“娘(凉)什么!老子都不老子呀。”母亲刚好听见胡适说了这句轻薄话了,等夜深人静后,母亲罚胡适跪下,重重责罚了他一顿,教训他说:“你没了老子,是多么得意的事!好用来说嘴!” 胡适的母亲气得坐着发抖,也不许胡适上床睡觉。

年幼的胡适对失父之痛毕竟体会不深,对失去父亲这件事对自己未来的不利

影响还不能全部理解,他竟然会用失去父亲来开玩笑,胡适的举动气坏了一直把逝去的丈夫看成天的母亲,被母亲“重重责罚”也在情理之中。胡适知道自己错了,一直跪着哭,一直擦眼泪,以致害了眼病,悔恨交加的母亲竟然用舌头去舔儿子的病眼,想要舔去儿子的病菌。

可见,胡适母亲担当的既是慈母更是严父的角色,是母亲教会了胡适刻苦用功,养成早起、晨省、有错就改的好习惯。日后胡适即使离开了母亲,离开了家乡,可他用功学习等良好习惯没有改变,他考取公费留学到美国读大学以后,一开始学的是农科,尽管对农科兴趣并不大,但他还是在很短的时间里搞清了三十多种苹果的不同特点。胡适一生取得的三十多个博士学位固然大多是荣誉学位,但又何尝不是他刻苦努力取得巨大成就后全世界对他的褒奖!

2.母亲的科学管教方式

(1)以身作则 胡适母亲教育胡适时注意以身作则,她要求儿子早起,自己起得比儿子更早,胡适被叫醒时,“从不知道她醒来坐了多久了”。

(2)保护儿子自尊心 胡适母亲非常注意保护儿子的自尊心。“我母亲管束我最严,她是慈母兼任严父。但她从来不在别人面前骂我一句,打我一下”,她在人前给足小胡适面子,因为胡适是胡家的小少爷,是个小小读书先生,是个男子汉,将来要顶天立地做一番事业的,不能让他在人前抬不起头来,但胡适一旦做错事情,母亲绝不姑息,上文已经描述过她暗地里责罚儿子的情形。

尽管胡适母亲自己不识字,但她的教育方式在今天看来仍然是很科学的,想要儿子做到的自己先做到,注意保护儿子的自尊心,使他有向上的动力和信心。

三、母亲教会胡适宽厚待人、做人有原则。

1.母亲宽厚待人

胡适母亲冯顺弟作为一个寡妇、后母在大家庭里处处容忍、宽厚待人,以她自身的涵养赢得了大家的敬重。

胡适同父异母的大哥“从小便是败子,吸鸦片烟、赌博,钱到手就光,光了便回家打主意,见了香炉便拿出去卖,捞着锡茶壶便拿出押”。可是就是对待这样的 “儿子”,母亲也可谓“宽厚”。先从制度上预防,“几次邀了本家长辈来,给他定下每月用费的数目”。可是这一招对缺乏自制力的大哥并不管用,“他总不够用,到处都欠下烟债赌债”,给当家的母亲制造了很大的麻烦, “每年除夕我家中总有一大群讨债的,每人一盏灯笼,坐在大厅上不肯去。大哥早已避出去了。

大厅的两排椅子上满满的都是灯笼和债主。”母亲处变不惊,颇有大将风度,从容做好自己的份内事,“走进走出,料理年夜饭,谢灶神,压岁钱等事,只当作不曾看见这一群人”。直到近半夜,快要“封门”了,“我母亲才走后门出去,央一位邻居本家到我家来,每一家债户开发一点钱。做好做歹的,这一群讨债的才一个一个提着灯笼走出去。一会儿,大哥敲门回来了。我母亲从不骂他一句。并且因为是新年,她脸上从不露出一点怒色。这样的过年,我过了六七次”。六七个年头里,母亲都是用她的大度和宽容来对待这位比自己还大两岁的给全家带来耻辱的 “儿子”的,假如没有超出常人的忍耐力和宽厚心,是绝对做不到的。

母亲对她儿媳的“忍”功,更是人上人的榜样:“我母亲的气量大,性子好,又因为做了后母后婆,她更事事留心,事事格外容忍。大哥的女儿比我只小一岁,她的饮食衣服总是和我的一样。我和她有小争执,总是我吃亏,母亲总是责备我,要我事事让她。后来大嫂二嫂都生了儿子了,她们生气时便打骂孩子来出气,一面打,一面用尖刻有刺的话骂给别人听。我母亲只装做不听见。有时候,她实在忍不住了,便悄悄走出门去,或到左邻大嫂家去坐一会,或走后门到后邻嫂家去闲谈。她从不和两个嫂子吵一句嘴。”母亲用自己的方式宽容后儿媳,处理好天下最难的“婆媳关系”,并用自己的方式来排解心理压力。

母亲冯顺弟在大家庭里对儿媳的百般容忍,恐怕还不止于此。胡适晚年曾说:“我在《四十自述》里没有写我的三嫂呢!我三哥过继出去以后,后来穷得什么都没有了,我母亲又接他回来,从此我母亲受的气更大。”

2.母亲做人有原则

胡适母亲待人“最仁慈,最温和,从来没有一句伤人感情的话”,“但她有时候也很有刚气,不受一点人格上的侮辱”。在原则性的问题上,母亲绝不让步。胡适在文章中讲过:胡家五叔是个无正业的浪人,有一天在烟馆里说胡家有事总请某人帮忙,影射胡适母亲给了他什么好处。要知道,在封建社会里,名节是一个妇女的立身之本,特别是像母亲这样的年轻当家寡妇,身后还有众多儿女,假如不澄清这个原则性的问题,还她清白,她就没有颜面在这个家待下去,因而“气得大哭”的她“请了几位本家来,把五叔喊来,她当面质问他,她给了某人什么好处。直到五叔当众认错赔罪,她才罢休”。

3.母亲身教重于言教

母亲教胡适确实使胡适得到了真切的教育、实在的训导,那母亲的宽厚待人

和做人有原则是写母亲与其他家人的相处之道的,也是在教会胡适做人的道理,因为那是母亲的一种身教,她通过自身与家人的关系间接地教会胡适如何与人相处,如何捍卫自身的清白。

母亲对大哥、对儿媳的宽厚无疑在无形中影响了胡适的为人,胡适成长为一个仁慈、宽厚、懂得体谅别人的人。《胡适家书》里,胡适给他妻子江冬秀的信里说:“我现在做的是受罪的事,但你知道我的脾气,我不去就罢了,去了,我总要把全副精神摆出来,总不要叫人家看我的鬼脸。我总要叫大家感觉我不是受罪,我总不要叫大家跟着我受罪。”从信中,我们可以看出,胡适非常注意旁人的感受,不愿让别人看他的脸色,这一点与胡适从小生活在关系错综复杂的大家庭里,母亲待人仁厚,尽力处理好各方关系有很大关联。我们现在看到的胡适的照片,几乎每张都是在天真地笑着,我们也熟知,胡适朋友众多,上下各个阶层都有;胡适还喜欢提携后进,愿意帮助朋友,他很少生别人的气,即使在论战中人家指名道姓骂他,他都会不经意地一笑带过,从不去跟别人一争高下。而母亲要求五叔赔礼道歉的事,教会了胡适做人要有原则、有底线。

四、结语

正如胡适在《我的母亲》里所总结的那样,“我在我母亲的教训之下住了九年,受了她的极大极深的影响。我十四岁(其实只有十二零两三个月)便离开她了,在这广漠的人海里独自混了二十多年,没有一个人管束过我。如果我学得了一丝一毫的好脾气,如果我学得了一点点待人接物的和气,如果我能宽恕人,体谅人———我都得感谢我的慈母。”大学问家胡适众所周知的好脾气有很大一部分应该是来源于他那位伟大的母亲。胡适的好脾气为他带来了好人缘,也使得胡适“得道多助”,为他事业的成长进步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我们常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胡适母亲冯顺弟给了胡适最初的做人的教育:用功读书,养成早起、自省、有错就改的好习惯,宽厚待人,做人要有原则、有底线。正是这些最基本的教育培养了迄今为止有最多博士头衔的、宽厚待人的大学问家胡适,也为胡适日后形成他自己的家庭伦理思想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比如他日后非常重视母亲在子女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篇二:《做人最难是母亲》

做人最难是母亲

母亲最难:生儿育女,相夫教子,善待公婆。世易时移而基本不变,尤其是教育子女,那是最难、最苦的啊。

一则新闻使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一位年仅11岁的儿子,想上网而不得,私下攒钱360元,一大堆硬币毛钞,打电话叫来工人装宽带,大功告成之时,母亲突然回家撞见,与安装工大闹起来,一贯内向的儿子绝望了,纵身跳下11楼,给母亲留下无尽的悔恨……

为一根宽带线葬送了儿子,母亲糊涂啊。 她绝对想不到儿子会因此而自杀,她以为她是为了儿子不学坏而学好,这下好了。大人们一直犯一个错误:为孩子做主,变本加厉凡事都为孩子做主。人间有的事,母亲不应该做主,事实上也做不了主,母亲做了主人孩子就要做死人。

我做了34年的班主任,无数家长对我说同一句话:“娃儿不听父母的话,只听老师的话。”这时我善意地提醒家长你肯定有的地方做错了。家长说,孩子大了,言下之意是孩子大了的责任而不是家长的责任。孩子大了,就见多了、有自己的想法了、有自己的选择了,甚至会自己做主了。且先不管这是不是孩子的对错,家长你做对了吗?譬如这位母亲喜欢打麻将,打麻将当然可以。既然你可以打麻将,那儿子为什么就不可以上网呢?儿子半年前就对母亲提出这个要求。这位母亲“老土”啊,不管不顾这是什么时代,还固守老观念,不准儿子上网怕的是影响学习,再怕的是网络上“很黄,很暴力”。儿子上网一定会影响学习吗?一定会在网络上学坏吗?中国的网管是世界上最严格的,删帖子,封网站,甚至跨省抓捕或者送进精神病医院。况且儿子是在家里上网,母亲可以选择正确的方式引导。可惜,这位母亲想不到,没想到。

天下父母还是一门心思让孩子读书。今天读了书考上大学又怎样?北大状元操刀卖肉,清华学生考城管。读书,不是唯一的出路。有的读书成了死路。

那件事情改变了我,也改变了我的儿子。儿子初中要毕业,一次测验不及格。我一脚把儿子踢到阳台上,还要追击。我家住九楼。儿子无路可逃,此时一回头,那双眼睛充满一种决绝。我被震撼!那一瞬间只觉得天地为之小,儿子为之大,万物都在儿子之下。我一下子想开了,放开了。当天晚上,我流着眼泪写了一篇文章《儿子,只要你努了力》,几天后,文章在重庆晚报上发表出来,儿子的班主任在班会上读这篇文章,读到最后,才发现作者,才对儿子说,这是你父亲写的。从那以后,儿子变了,顺利的考上重点高中,考上大学,拿到英语六级证书、拿到软件高级工程师证书,在单位成为骨干,他发表的文章我写不出来。

如今我带孙女。我在孙女身上下的功夫比在儿子身上多。孙女几十天,我就每天抱着,在花园里走着,陪她玩,细细地观察她,而后录像,拍照,写日记,写《我的孙女》系列,记

下与她一起成长过程中的感想。孙女最终长成什么样子,这是生命的神秘,也是大人难以把握的无知。我更多的是在担忧,父母、爷爷婆婆、外公外婆,我们惟一能做的,便是陪着孩子从容成长。孙女无论怎么哭闹,总是有她的道理。孙女的任何一个呀呀学语,都值得大人尊重;任何一个孩子的要求,我们都不能粗暴的否定,更不能以自己的经验想当然予以剥夺。作为孩子,是弱者;作为父母,是强者。今天这个社会已经不公平,很不公平,而且正在越来越不公平下去,堕落下去。作为弱势群体的父母占据的社会资源极其有限,但是面对我们的孩子,我们却还能够给孩子提供孩子在我们眼里很小很小的一点资源、而在孩子眼中却比天大地大的资源。譬如,给孩子一点自由玩耍的时间,让孩子不上或者少上一个补习班,不学或者少学一门所谓的“特长”。这是父母能办到的吧。我们是穷一代的孩子,正在成为穷二代、眼看培养出“穷三代”,我们心不甘、情不愿,我们一定要为孩子做点什么,来改变这种现状,。这种心情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也绝对是正确的。但是方式方法一定大有讲究。我们在社会上已经饱受欺负,含辛茹苦,无法杜绝所有悲剧的发生,譬如天灾人祸,可我们能让孩子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都可以坚强地活下去。因为我们的父母,是孩子心目的英雄。那么,要给孩子一片自由的天空,让孩子在已经不堪重负的情景中,停下来喘口气,让孩子不要过早的经受大人们正在经受的苦难。我们一定要抛弃那种“不能输在起跑线上”的错误观念。孩子不是父母的私有财产。放手,放手,再放手。我不能说放心。事实上,今天的一切,上至国家领导人,下至小摊贩,都不能令人放心。在医院出生的婴儿,被医生拿去卖了;在车上的婴儿,被偷车贼活活掐死了,在婴儿车上熟睡的孩子,被罪恶的手拧起来摔死了;在家里的孩子活活地饿死了,在幼儿园里被老师摧残,在学校里被校长性侵,在社会上被官员包养……

父母,怎么能够再成为孩子的“杀手”?

我们没本事移民,不能给孩子吃没有毒的食品,送孩子进没有色狼的学校,让孩子在一个充满爱心的街上行走。那么,我们要让自己的家成为孩子放心的地方,让自己成为孩子信赖的父母啊。

因此,我们抚育孩子,不是只给物质不给精神的饲养,不是事无巨细都帮她们做主与代替。对于孩子成长中的问题,只要不是原则问题,就应当宽容,应当引导。这是考验家长的素质与本事。孩子学什么,有什么才,成什么器,那都是以后的事情了,那既要孩子自身的努力,也要父母必要的关照,还需要一个因素,造化或者是运气。无论结果如何,我的脑海中出现一副情景:有一个高高大大的儿子,陪伴母亲走进商场;有一个亭亭玉立的女儿,牵着父亲的手或依偎在父亲的肩头。此时此刻,这就是幸福。我们需要这种幸福。有了它,我们就满足了。

篇三:《母亲的六字真言》

母亲的六字真言

谷培生

母爱,是世界上最伟大最崇高最纯洁的爱,融入血液,触及灵魂,刻骨铭心,无以伦比。所以,思念母亲、怀念母亲和品评母爱,是与人类历史同在的情感命题。这不需要引经据典,因为古往今来恒河沙数的关于母爱的诗篇,只是歌颂母爱沧海中的一滴水——更多识字的人没有写出,无数不识字的人无法写出——对母爱的感受、感激,不因有无词章而分轻重、薄厚。即便是洋洋万言,也只不过是某一个人的一些体会。母爱,不是能说完全、写到位的。没有人能有这样的口才、文才。古今中外,没有。

喜欢舞文弄墨的我,总想给母亲写点什么,如鲠在喉。十年前我多次铺开纸张,十年来我数次打开电脑,想抒发想诉说想呼喊想祈祷„„然而,思来想去,不知从何谈起,也不知该说些什么。没给父母争光添彩,羞于面对父母亡灵。长叹一声,放下笔或者关闭文档。

我的父母很平凡。二老山沟沟里生山沟沟里长山沟沟里度过了一生。父亲到三十多华里远的地方赶过集市,到几华里远的地方赶过庙会,母亲没有钱没有地位有的是我们三子六女的拖累,一双小脚一辈子没能迈出山沟沟一步。二老一生贫困,除了一把用了多年的铜马勺是我于二老健在的时候收藏外,父母再无一文钱的遗产给我。

母亲的一生很辛劳。

儿多母受累。母亲忙碌了一辈子,整天忙碌。养育大我们九个孩子付出的劳作无法估量,一双小脚在生产队山坡地里出工付出的艰辛难以想象,清理院落、洗衣做饭、缝新补烂、喂鸡喂猪的繁重家务难以描述,老人家还要打理自留地,栽瓜种豆、锄草除虫„„春耕、夏耘、秋收、冬储,面朝黄土背朝天,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土地松软或坡度陡立时,小脚难以站立,老人家就跪着、爬着干活„„乡邻都夸我母亲很勤劳,谁知道她的勤劳里有多少源于无奈。

儿多母受穷。母亲到老也没有吃几顿好茶饭。我家过年{做人母亲的基本}.

的麦面馒头、饺子、面条里,兑着三四成玉米面。母亲一生不沾烟酒也没有品尝过烟酒;肉,只吃点瘦的不敢动肥的,可肥的瘦的都没有;茶,过年时才能喝一两次米做得面茶(面糊糊),茶叶是没有见过的。母亲在供销社买东西时,偶尔找零给两三个水果糖,本不想要,但善良的母亲每每不好意思拒绝。她把水果糖揣回家,搁在碗架上,等我们几个孩子放学回来,她用刀背砸开,一人花生米大一块。母亲没有,只是笑眯眯地看我们吃。我们劝她吃一块,她说道:“大人还吃什么糖!”最多把案板上的那一点点糖渣渣用手扒拉起,放在嘴里,吧嗒几下。我小时候以为糖果只是给孩子们解馋的东西,大人是不屑吃的。乡邻都夸我母亲能吃苦,谁知道她的吃苦中有多少属于无奈。

有些人说农村人能吃苦,谁知道他们的吃苦生活有多少出于被迫和无奈。山沟深处,那是百姓——安分守己、吃苦受累的平头百姓。

母亲的一生很平淡。

农民的人生平淡,山村妇女的人生更平淡,母亲的人生啊,最平淡,平淡得竟然没有名号。母亲生于1920年3月13日,庚申年正月二十三。母亲小时候,横山县殿寺乡小河沟村的娘家人呼她小名(乳名);母亲16岁出嫁到殿寺乡寄客寺村后,别人称其为谷XX(家父名讳)婆姨;母亲19岁生了大姐后,人们称其为莲儿他妈;母亲30岁我家三迁后定居在安塞县王窑乡王窑村,老人家的小名除家人外再没有人知道了。我记事起,晚辈呼她谷干妈,平辈称她老谷婆。我知道老人家的乳名,是十三四岁时,四姐出嫁,老人家为了四姐婚后给孩子起名避讳而告知时,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