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一首现代诗

时间:2021-10-27 00:54:26 节日作文

篇一:《儿童诗创作》

【引用】儿童诗的创作、阅读和教学 2011-09-03 19:01:54| 分类: | 标签: |字号大中小 订阅 本文引用自清与清寻《儿童诗的创作、阅读和教学》

金波教授专题讲座

时间:2010年4月9日星期五

地点:兴化市董北村报告厅

内容:儿童诗的创作、阅读和教学

老师们下午好!今天跟老师们见面,非常高兴。最高兴的是孩子们和孩子们的老师,我非常愿意到学校当中去,在座的就有很多的朋友,特别是在推广阅读方面,进行再创造,是我的作品没有想到预期的效果,是他们给予我的。围坐在这里的时候,我的目光就像一阵风一样在吹拂,寻找我熟悉的朋友。我这种寻找,不单是在找我已经认识的朋友,也在认识我还不认识的朋友,陌生的朋友,还在寻找我童年时代的老师,我上学的时候,我的老师就像你们一样年轻,所以,我就觉得给老师讲课是最有诗意的事,我来这里之前,到另一个城市,去看望我90岁的老师,我有种感觉,我什么时候见到他的时候,我又回到了童年。我似乎进入了一种幻觉

的气氛当中。我的老师所给予我的不仅仅是给了我只是,给了我做人的启示,以后半个世纪,一直都是我创作的领路人,所以,我一见到你们大家,我就回忆起老师。比方说,第一首诗歌老师怎么赞美我的。我记得我小学毕业的时候,是写的希望你能做文坛上的佼佼者。后来我就写了一首诗,叫《纪念册》,表达了对小学老师的敬爱。就是老师的一句话,给了我灵感,给了我毅力。还有,我有首诗教《紫桑葚》,也是因为男生很淘气,把邻居的桑葚,老师给我求情,,免除我的惩罚。他的教育方法,不是体罚,而是带着我们去采桑葚,就告诉我们,教师,是怎么博得学生的喜爱的。年轻点的,认为他是我的姐姐,有一位老师要当新娘了,我觉得很难过,老师要做新娘,这首诗就写的那份感情,那份失落,你当了新娘以后你还记得我们吗?你还想我们吗?发出这样的疑问?当了新娘之后,还是我们的老师姐姐吗?今天在您结婚的日子里,我们只让您看到我们的笑脸,谁也不许说伤心事情,只是我想轻轻的问一句,等你有孩子的时候,你还爱我们吗?我们很提心吊胆,等你有了宝宝,还能倾听我们的心事吗?今天和老师们一起谈诗歌,我觉得这是一件很浪漫的事情。人就是在回忆当中生活的,回忆也是创作的,一种撞击。所以我想,我来上课,给老师们上课,我在台上,你们在台下,给我的感觉你们仰着头看我,其实我是仰视你们的,给了我创作的灵感。最初给我的灵感的,真的是教师,如果没有对教师的记忆,我不能坚持50多年写作。在这里是上课的,还有一种做学生的感觉,今天给你们讲课时非常幸福的事情,是一种挥之不去的记忆,永远铭记在心中的感觉,是我半个世纪创作儿童作品的动力和源泉。来这里之前,看望90多岁的老师,第一句还是问,最近你又写什么了?就像小时候问我一样:最近读什么书啦?跨越

了半个世纪,还是那句话。诗是生活的营养品。

诗我们一生不可或缺的文学样式,从婴儿到老人,都不能缺少诗歌这种精神营养,对于婴儿来讲,诗歌的声音,是大于诗歌的内容的。声音比诗歌更重要,识字了,声音和诗歌一样重要。被诗歌滋养过的心灵,是温暖的,是柔软的,敏感的,

细腻的,恰好是人的不可缺少的。

我今天讲的第一个问题:诗的特质以及在教学中的位置。

我们都知道诗的特质是抒情。中国诗是抒情为主的,全世界的范围来讲,几乎都是抒情的。抒情首先要感动诗人自己,才有可能感动读者。感动自己和感动读者,这是诗歌创作阅读最佳境界。诗是不擅长讲故事的,虽然也有叙事诗。不可能像小说一样,有那么多细节和情节,叙述诗也叫歌唱的诗。就拿《渔夫和金鱼的故事》,没有那么多的细节,结构方式,叙述方式和故事叙述方式是不一样的。不擅长讲故事,常常成为孩子们 不喜欢诗歌的理由。出版社不愿意出版诗集,孩子们不愿意买。老师们喜欢吗?都不太喜欢,所以在老师那里也常常有种感觉,诗没有什么好讲,没有语言障碍。现在诗歌不讲究格律了,现在的诗写不好就是散文的分行。老师也常常说我们不太喜欢诗,也不太喜欢讲,因为太简单了。刚才听王老师的课,就是读诗最好的境界。孩子们究竟喜不喜欢诗歌?其实一个孩子的成长,最早接触的就是诗,只是没有意识到。孩子的听觉是和诗歌最接近的。声音比内容重要,刚才有个刚当妈妈的,半岁就开始读诗了,慢慢长大以后,就更喜欢了,甚至喜欢作诗。孩子不喜欢诗歌,为什么又写那么好呢?这就是孩子的特质,不假思索出口想象,很丰富的事情。一年级孩子写的诗,教坐飞机:坐飞机,真好玩,可以和小鸟赛跑。坐飞机,真 好玩,可以到云朵上睡觉。坐飞机,真好玩,可以到太阳上去旅游。而且你们注意,这个孩子没有学过诗歌的技巧,为什么一连重复了三次,反复是歌唱的需要,是记忆的需要,实际上这首诗就三句话。同样这个孩子,还写了一首诗,

叫月亮:就像一个无家可归的孩子,我们走到哪里,她就跟到哪里。表面上是形容月亮走我也走,但是,他却比喻成无家可归的孩子,很奇特很感人。想象不能脱离,生活的源泉。我们可以猜想,他是带有一种思念的情节。下面还有一首:思念 因为思念消瘦了吗?月亮一直对着水面照镜子。这种表达有很大的跳跃,留有 很大的空间。语言的表达方式,尽管是一年级的孩子,这种想象是很奇怪,很有趣。诗歌

非常重要的是,激发孩子的想象。

还有一首:断线的风筝 风筝断线了,就没有了妈妈 成为流浪儿 再也找不

到 自己的家

城里的树 乡下的树 兄弟姐妹很多 城里的树 却都是独生子女

彩虹 好漂亮的 发卡呀 是太阳 送给月亮的 礼物吗

我就觉得太阳送给月亮的礼物,含义就很丰富了,所以,你看,孩子是有感情的,有思想的,有天然的表现的方法,那就是他丰富的想象力。 会写诗就当然会爱

诗。孩子们不喜欢诗是因为我们对他的引导不够。

《一把伞下四条腿 》 那年,我大约三岁,妈妈带我到公园里做游戏,看到伞下有四条腿……我很好奇,围着长椅转来转去,直到太阳伞拿开,我才知道,是一个叔叔在和一个阿姨亲嘴。我大叫,叔叔阿姨再来一个。妈妈在远处哭笑不得,还

有点生气,周围的大人也都乖乖的。

那时的我不明白,叔叔阿姨不是夫妻就是情侣,他们为什么不能公开地甜甜蜜

蜜。

这就是孩子的天真。童言无忌,这首诗就是童言无忌的产物,让我写不敢写,写出来就没这么纯真了,我写 不出来了,我过了那个年龄段了,我装都装不出来了。做人的单纯是对童诗的要求,也是对讲诗的要求。写诗要单纯,做诗也要像孩子一样单纯,不要到诗中找威严大意,找爱国主义,孩子就是孩子。我想这样做的话,比讲其他的文学样式有其他的样式,就是你要回归童年,全身心都 要回归童年。我为什么喜欢教师?大学教师不如中学,中学不如小学教师,在他们身上看到了单纯。单纯是写诗的技巧,也是讲诗的要求。我们说句孩子的单纯,也不见得孩子没有思想。孩子的角度是和我们不一样的,看下面一首诗,11岁的孩子写的一首诗:

山里娃

早上背上带补丁的书包

一走就是是十几里

好远的知识呀

晚上家里没有灯的孩子

坐在外面

数着星星

好歹也是个算术

很苦涩的一首诗,特别是最后一句话,是诗歌的写法,通感。孩子不见得懂得通感,他是用他自己的亲身经历写出来的。好远的知识,含义是双重的。

还有一首诗歌

你别问这是为什么

刘倩倩

妈妈给我两块蛋糕,我悄悄地留下了一个。你别问,这是为了什么?

爸爸给我穿上棉衣,我一定不把它穿上棉衣,我一定不把它弄破,你别问,这

是为什么?

哥哥给我一盒歌片,我选出了最美丽的一页。你别问,这是为

什么?

我要吧蛋糕送给他吃,把棉衣给她送去挡风雪,在一块唱那最

丽的歌。

你想知道她是谁吗?请去问一问安徒生爷爷——她就是卖火柴

那位小姐姐。

这首诗就是一个很健康很阳光的主题。我当时把她叫过来,给他出个题目,限

你一个小时写出来,他用了 三十分钟就写出来了。

还有一首,

鼠年致老鼠

燕妮

我喜欢你们——

一双机灵的眼睛,

分红的耳朵,虽然没做坏事,

可我还是喜欢你们。

如果我到了你们的王国,

一定要你们

洗脸、洗手、洗澡、刷牙。

还要教会你们,

自己劳动,

干事不要偷偷摸摸。

我还要给你们——

介绍个朋友,

它的名字叫猫。

我去调查研究,获奖孩子的,我是和他互动的,我了解了诗歌之外很多的事情,他的心理状态,他怎么得到灵感的,有哪些哲学韵味的思考?我在和儿童双向互动,这是语文教学非常重要的原则。现在语文课非常强调交际啊,不仅和自己的童年在对话,还会和儿童做互动,这是读书非常重要的原则。读孩子们的诗歌,是对儿童的再认识和新发现。孩子的世界实在是太丰富了,有时候我的创作真的就是

孩子的一句话。有一次,我的一个学生带着孩子来我家,进了门就躲在妈妈身后,就说了俩字“喂喂”,孩子很大了,就只说这两个字。原来是想吃奶。后来我就写了篇童话。老师带着新鲜感看孩子,我们的教学我们的备课会非常丰富。特别是语文教学,本身就是非常形象的东西。所以我说,当我们读了这几首诗,我们就是对儿童世界再认识的新发现,这是对我们儿童观,教育观,带着这样的儿童观和教育观

去教语文,这是语文老师必备的原则。

写儿童诗是一种游戏精神的表露方式。孩子写诗,几个孩子一起写诗,是一种激发想象力的比赛。如果你班级里有两三个孩子,喜欢写诗,你会一下子调动起全

班孩子的积极性,因为孩子就是喜欢比赛啊。

前段时间周老师讲了一节绕口令的课,是教学资源的开发,

诗歌的创作让孩子们来写,是一种激发想象力的比赛,也是一种审美的享受。所以,教师要重视孩子们的写诗,要讲解孩子们写的诗,容易引起共鸣的,切忌拔高。有时候我就想,孩子的诗是一朵很朴素的小花,我们却可以从小花当中找到这

座花园。孩子的确是可以挖掘的东西很多。

基于上面的作品,以及点评,明确几点:

1孩子是天生的诗人。孩子的想象力是最丰富的,随着年龄的增长,想象力会逐渐减少。想象力是人的特质,唯有人有想象力。儿童写的诗是心灵的天籁,是最

自然的,最本真的感情抒发。孩子写的诗是无技巧的大技巧。

2、诗歌这种形式是最富有创造性的文学样式。最符合儿童求新求美的天性。

3、读诗可以保持和培养这种想象力。培养想象力,激发想象力,这是诗歌教

学的出发点和目的。

4、诗歌是可以培养学生的文学趣味。诗是文学中的文学。

第二个问题:诗歌的教学目的

诗歌是文学的灵魂,学会欣赏诗歌是非常重要的。

1、培养纯正的文学趣味。

一个人 不喜欢诗,何以文学趣味就低下呢?因为一切纯文学都要有诗的特质。一部好的小说或是一部好喜剧,都要当做一首诗看。诗比别类文学较谨严,叫纯粹、较敬畏。如果对于诗没有兴趣,对于小说、喜剧、散文等等的佳妙处,也终

不免有些隔膜。(朱光潜)

2、 读出感情来:引起共鸣。

我学会了写信,

用笔和纸,

用手和心。

我多么想写啊,

写许多许多的信——

替雏鸟给妈妈写,

让妈妈快回巢,

篇二:《如何鉴赏一首现代诗》

一、关于现代诗

现代诗形式自由,意涵丰富,意象经营重于修辞运用,与古诗相比,虽都为感于物而作,都是心灵的映现,但其完全突破了古诗“温柔敦厚,哀而不怨”的特点,更加强调自由开放和直率陈述与进行“可感与不可感之间”的沟通。 现代诗的主流是自由体新诗。自由体新诗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产物,形式上采用白话,打破了旧体诗的格律束缚,内容上主要是反映新生活,表现新思想。

朦胧诗古已有之,并非当代专有。其实,朦胧诗只是诗歌创作的一种艺术形式。朦胧诗的第一特征是“不直白”。“不直白”在诗人而言,是一种创作习惯或思维习惯;对阅读者而言,则增加了解读介入的机会。

二、鉴赏诗歌应关注的内容

诗歌的艺术概括力很强,鉴赏时要从诗歌凝练含蓄的语言入手,把握关键语句的深层含义,品味诗歌抒发的情感,分析诗歌的各种艺术表现手段,把握并深刻理解诗歌塑造的艺术形象,感受诗歌的优美意境。具体来说,鉴赏现代诗应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 诗歌的语言

语言是一切文学作品的基本材料。诗歌尤其讲究语言的运用,因为艺术形象的塑造、意境的营造,以及情感的传达,都要借助语言。诗歌的语言要求用最简洁的词句传达尽可能丰富的内容,这就使诗歌语言形成了凝练、含蓄、跳跃性强的特点。相对而言,现代诗用白话写成,且较少用典,字面上较旧体诗容易把握。但是,要正确评价一首诗,还是要反复朗诵,尽力揣摩,并抓住饱含作者深情的词语仔细品味其深层含义。

2. 诗歌的形象

诗歌是通过艺术形象反映生活和抒发感情的。鉴赏诗歌必须准确把握诗中的艺术形象:有些诗,通篇都通过描绘具体鲜明的形象抒发感情;有些诗,虽然没有描绘具体形象,但能唤起读者的想象;有些诗,既描绘具体形象,又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

要把握诗歌的形象,就要抓住形象的特征。有些诗歌描绘的形象较多,鉴赏时应该对众多的单个形象进行组合想象,构建整体形象;有些诗歌描绘的形象不是实指,有比喻或象征的内涵,把握这类作品的形象不能从字面上理解,而应结合时代背景、作者遭遇等,通过想象、联想挖掘形象的内涵。总之,理解诗歌的形象应立足于深层理解和整体把握,不能望文生义,浮于表面。

3. 诗歌的情感

诗歌一般都会抒情言志,鉴赏时必须深切体会诗歌的感情内涵。具体地讲,就是要从诗歌的形象、意境中体会作者的情感。

有些诗歌的思想情感是通过比喻、象征意义来体现的。理解这类诗歌的思想感情,首先要展开联想和想象,准确把握诗歌形象的内涵,以便加深对感情的理解。

诗歌总要反映一定的时代生活,理解诗歌的感情不能忽略时代特征。同一题材的作品,由于诗人的理想志趣、生活经历、所处时代不同,会表现出不同的思想感情。

理解诗歌的感情还要顾及诗歌的类别、风格、流派等因素。例如,现实主义诗歌和浪漫主义诗歌在感情表达上就有区别,豪放派词和婉约派词表达的思想感情也常不同。

4. 诗歌的艺术特色

诗歌的艺术特色主要是指抒情手段、用典、构思和表现手法。鉴赏诗歌时要掌握诗歌常用的表达手段与艺术技巧,如拟人、比喻、借代、夸张、对比、象征,以及以动写静、小中见大、虚实结合、衬托、托物言志等。

三、鉴赏诗歌的方法

1. 抓诗眼

诗眼是诗中最富表现力、最能开拓诗歌意境的关键词句,是能使诗歌生辉的聚光点。诗眼的锤炼和设置在诗歌创作中具有重要地位,古今诗评家无不从这点出发赏析诗歌。

2. 析意象。

意象是诗人的主观意念和外界客观物象撞击的产物,是诗人为了表现自己的内心世界,把客观的物象经过选择、提炼,重新组合而产生的一种含有特定意义的语言艺术形象。诗歌中,诗人不仅要用意象进行思考和感受,还要用意象进行表达。

3. 明“虚”“实”

社会生活无限广阔,诗人不可能把它们全部写到诗作中去。因此,诗人往往用“实”表现“虚”,或用“虚”表现“实”。虚实相生,相互映衬,是诗歌创作的一条艺术规律。诗中的“虚”就是思想感情,诗中的“实”就是景物形象。诗歌如果只写“虚”,会显得抽象空洞,没有诗味;如果只写“实”,则会显得死寂而缺乏生气。

4. 推敲手法

诗人抒情的方式一般有两种:一为直抒胸臆,即在作品中直接显现个人的心绪;另一种是诗人往往略去政治背景,以渲染景物和烘托气氛的方法,如借助比兴、化用典故等手段,委婉地表情达意。{创作一首现代诗}.

5. 知人论世

孟子云:“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这句话是说,欲解其诗,必知其人,必论作者所处的时代。

乡愁

席慕蓉

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

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

故乡的面貌却是一种模糊的怅惘

仿佛雾里的挥手别离

离别后

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

永不老去

【赏析】

对故土的眷恋可以说是人类共同而永恒的情感.远离故乡的游子、漂泊者、流浪汉,即使在耄耋之年,也希望能叶落归根.

席慕蓉将这份乡愁用简短的七行三节诗进行概括:第一节写乡音的清新缭绕,笛声“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试想一年四季又有几个晚上没有月光啊,这就隐隐喻出游子无时无刻不在怀恋故乡.第二节写乡情的怅惘,对故乡的怀念渐渐遥远,时间的推移摇落了故乡的轮廊,仅剩一种模糊不清的怅惘,如雾里别离,浓似血却又隔着一层迷蒙的云雾.用雾里的挥手别离来比喻对故乡的模糊而怅惘的印记,是用一种可观可感的具象来描述抽象的主观感受,可谓生动形象、贴切自然.第三层写乡愁的永恒.是从上两层的乡音缭绕和乡情缠绵过渡而来,这在形式上极具新颖意味.层次的渐递使主题由模糊逐渐鲜明.诗人用没有车轮的树永驻游子心中“永不老去”的形象比喻抒发了深似海洋的愁绪和怀恋、怅惘的情感.

在迷恋和期待中成长

———穆旦的《春》赏析

徐贤友

穆旦

绿色的火焰在草上摇曳,

他渴求着拥抱你,花朵.

反抗着土地,花朵伸出来,

当暖风吹来烦恼,或者欢乐.

如果你是醒了,推开窗子,

看这满园的欲望多么美丽.

蓝天下,为永远的迷迷惑着的

是我们二十岁的紧闭的肉体,

一如那泥土做成的鸟的歌,

你们被点燃,却无处归依.

呵,光,影,声,色,都已经赤裸,

痛苦着,等待伸入新的组合.

在穆旦的《春》里,我们读出了一个别一样的“春天”:它是醒来,是第一次的诞生和再生,但也是欲望与沉迷的诱惑;是飞扬的歌声敞开的欢乐,也是沉滞的泥土与紧闭的肉体;是燃烧、分散、反抗,也是散乱之后的新的组合与新生.它是自然的春天,也是人生的青春,是诗人春心的萌动和诗心的勃发,是黎明、早春、二十岁的青春的融合.他们恰如光、影、声、色的赤裸与感官和思想的荡漾,它们新的组合的出现会更美、更诱人.

这首诗表现出“三美”.动态美:火焰、摇曳、渴求、拥抱、等词展现出春天的勃勃生机;静态美:绿色、土地、草与花朵等词是春天亘古不变的特征;对立美:“醒”与“迷惑”的对立,是人生青春期躁动的欲望与诗人沉思形象的对立.这些构成了诗歌的沉挚、坚实、富有现代感的抒情基调.同时诗人将对生命中的新生和强力冲动的迷恋和期待——清醒/沉醉、沉滞/飞扬、根基/摆脱,通过与“春”相关的生动意象(绿色/火焰、拥抱/反抗、土地/花朵)表现出来. 春天是美好的,但又是易逝的,在美好面前,会更觉得人生苦短.唯一的就是在迷恋中成长起来,在期待中看到自己拥有美好青春的希望!

篇三:《诗歌的创作》

文学社

备注:教学流程(导、学、研、习、拓、理)可根据教学内容选择适当的环节。

篇四:《现代诗歌创作技巧》

《现代诗歌创作技巧》(转)

现代诗创作观念与技巧之一(续一)

诗的结构寻根谈

诗从语言结构的观点来剖析,是寺中的言。即庙里的语言。换句话说,就是这种语言不是我们通常所用的语言,它是一种有别于我们日常生活惯性思维所表达的语言。也可以说是另一个世界里,用它特有的方式来表达的语言。这另一个世界就是庙。这种语言的表达方式同我们日常的语言表达方式最大的区别在于它的封闭性。只有进入了这个封闭的庙里的人,他们才可以通过使用这种语言来相互交流。所以,过去有句话说:“诗向会人吟。”

诗,这种语言表达方式及其特殊。因为从表相上看,它是依附于我们日常生活的语言,但它的实质却是通过我们日常生活语言的一种暗示,这种暗示隐藏在我们日常生活语言里形成一层不对外封闭的特性。于是古人便得出这样的结论:“诗,只能意会,不能言传。”

诗,虽然是个独立的个体。但这个独立个体要将所表达的内质传递给受者,又是通过语言文字来完成的。而语言文字这种传播符号从诞生之日起首先就带着一层大众传媒普及性。而诗恰恰又是小众的,“不能言传”的,这就使诗在形式表达上和传播中形成了内在矛盾。即小众的,有别于大众语言表达传播的诗,却要通过大众传媒语言方式来传递。而且更为严重的是,诗还必须通过语言和文字来表达和生存。

于是,人们惶惑了。但却从惶惑中发现。语言文字作为诗传播过程中的载体,只是诗传播过程中的一种媒介,语言文字本身并不是诗。

而诗是什么呢?诗实际上是生存在语言之中的另一种语言。

从这里,我们看到了诗从它诞生那天起就注定了它的贵族性,注定了它的非普及性,注定了它的封闭性,注定了它是一种为少数人服务的艺术。

诗是庙里的语言,这个庙实际上很多时候就是我们的内心世界,而内心世界相互交流的一种途径就是诗。过去古人们总结出“在心为志,发言为诗。”就是说诗是我们说出来的“心志。”而这种说出来的“心志”,在阅读过程中已超出了我们过去阅读的经验范围,它不是通过语言的直接传递,而是通过语言之外的暗示,来传递一种依附于语言之外的弦外之音。于是,对于诗的阅读古人便总结出这样一句话:“心有灵犀一点通。”

诗是客观存在的,但诗在形式表达上的难述描性,又的确在很多时候让我们手脚无措。我们说诗是主观到客观,再由客观到主观的一个过程。这样的表述我们可以看到诗在传递过程中的不停转换,实际上也就肯定了诗的不确定性。这种不确定性产生的弹性、张力、暗示„„常常就会因为读者的不同,对所传递表达出来的意旨产生不同的效果,甚至产生歧义。

诗是一种文学贵族的文字游戏,这就是说诗对写诗的人和读诗的人都是有条件的。

现代诗创作观念与技巧之一(续二)

诗的形成过程

对于诗来说,我们大家都知道这是一个最基本的过程。这一过程看似很简单,好象是一个用不着解释大家都能心领神会,共同感知的过程。但要我们具体地说出这一过程的本源,却往往又让我们无所适足。写诗的人忽略它,读诗的人同样忽视它,就象1+1=2一样,没有人会在意它是怎么来的。但做为一个从事诗歌研究的却不以不追根溯源地轻视其存在的过程。这个过程对写诗的人来说不重要,对读诗的人来说可能同样不重要,因为虽然说不清它,但并不妨碍写诗的人写诗,读诗的人读诗。但反过来说,这个过程对写诗的人很重要,对读诗的人同样重要。因为有了这样的知识,在对诗的判断上底气也就足了。

在一般情况下,诗是用语言来表达的,但并不是所有的语言都是诗。诗是有规律的语言,这个规律就是诗的标准。有了这个标准,我们就可以更为准确地判断出呈现在面前的文字是不是合乎这个规律,从而断定其是诗或是非诗。

我们读一首诗可以发现,一首诗的形成,它首先是受作者意识形态的一种思想理念所控制。这种理念就是一个人在对社会认识过程中,对社会产生一种看法所持的一种生活态度。这在“五四”新诗的理论中曾被理论工作者提出过,这就是“大我”和“小我”。

其实,诗人的思想理念远不止“大我”和“小我”。更准确的说,一个诗人在写诗时有三种意识形态。也可以说是三种不同的境界。一种是“非我”,另一种是“小我”,这“小我”也就是我们说的“自我”,而“小我”之上还有一种是“大我”和“无我”,而“大我”,我们有时也将

其称为“超我”。这些意识形态的关系,我们将如下图来表示。 非我——自我——超我或无我

关于“非我”,一般情况下是这样产生的。这就是诗作者为迎合时代及现实需要,刻意而为的。这类诗没有真情也缺乏实景,大都是生搬硬套的结果。对诗来说,这类自称的“诗”,只是空有其表,形式上象诗,而其本质上和诗是有一定距离的。更准确的说,这类自称的“诗”是只披着诗的外衣,而非诗的一种语言形式表达。就如同人和田间稻草扎来驱赶麻雀,那些穿上衣服的稻草不是人一样。它们只是貎似诗的非诗。 而“自我”在我们诗歌里,是人们在诗歌中用得最多的一种表达方式。“自我”是以诗人主体情感发泄为创作背景而产生,“自我”的诗古今中外,不乏佳作。在我国新诗史上,李金发们是第一批将“自我”推向极至的诗人。但在我国文革这一非常时期,主流社会倡导“大我”鞭挞“小我”,至使“小我”沦陷,“大我”走向“非我”。直到文革后的七九年,一些诗人们又重新意识到其生存的必要性,“自我”才又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这里首倡者是北岛们,对“自我”的肯定,北岛更是走在了最前面。关于“自我”,这里例举北岛《慧星》一览。 回来,还永远走开

别这样站在门口

如同一尊石像

用并不欺待回答的目光

谈论我们之间的一切

其实难以想象的并不是黑暗

而是早晨

灯光将怎样延续下去

或许有慧星出现

拖曳着废墟中的瓦砾

和失败的名字

让他们闪光,燃烧化为灰烬

回来,让我们重建家园,或永远走开

象慧星那样灿烂而冷若冰霜

摈弃黑暗又沉溺于黑暗中

穿过连接两个夜晚的白色走廊

在回声四起的山谷

你独自歌唱

现在我们再来看看“自我”之上的“无我”和“超我”。

先看“超我”,这类诗实际上首先是一个人的思想境界升华。“超我”从更广的意义上说,是一个人在利他主义思想的蛊惑下,对“自我”的一种否定。“超我”否定自我意识,而更看重群体利益,为他人谋利益所指导的人生观,促使他们走上另一条路。如《就义诗》

砍头不要紧

只要主义真

杀了我一个

自有后来人

篇五:《现代诗歌创作技巧》

《现代诗歌创作技巧》(转)

现代诗创作观念与技巧之一(续一)

诗的结构寻根谈

诗从语言结构的观点来剖析,是寺中的言。即庙里的语言。换句话说,就是这种语言不是我们通常所用的语言,它是一种有别于我们日常生活惯性思维所表达的语言。也可以说是另一个世界里,用它特有的方式来表达的语言。这另一个世界就是庙。这种语言的表达方式同我们日常的语言表达方式最大的区别在于它的封闭性。只有进入了这个封闭的庙里的人,他们才可以通过使用这种语言来相互交流。所以,过去有句话说:“诗向会人吟。”

诗,这种语言表达方式及其特殊。因为从表相上看,它是依附于我们日常生活的语言,但它的实质却是通过我们日常生活语言的一种暗示,这种暗示隐藏在我们日常生活语言里形成一层不对外封闭的特性。于是古人便得出这样的结论:“诗,只能意会,不能言传。”

诗,虽然是个独立的个体。但这个独立个体要将所表达的内质传递给受者,又是通过语言文字来完成的。而语言文字这种传播符号从诞生之日起首先就带着一层大众传媒普及性。而诗恰恰又是小众的,“不能言传”的,这就使诗在形式表达上和传播中形成了内在矛盾。即小众的,有别于大众语言表达传播的诗,却要通过大众传媒语言方式来传递。而且更为严重的是,诗还必须通过语言和文字来表达和生存。

于是,人们惶惑了。但却从惶惑中发现。语言文字作为诗传播过程中的载体,只是诗传播过程中的一种媒介,语言文字本身并不是诗。

而诗是什么呢?诗实际上是生存在语言之中的另一种语言。

从这里,我们看到了诗从它诞生那天起就注定了它的贵族性,注定了它的非普及性,注定了它的封闭性,注定了它是一种为少数人服务的艺术。

诗是庙里的语言,这个庙实际上很多时候就是我们的内心世界,而内心世界相互交流的一种途径就是诗。过去古人们总结出“在心为志,发言为诗。”就是说诗是我们说出来的“心志。”而这种说出来的“心志”,在阅读过程中已超出了我们过去阅读的经验范围,它不是通过语言的直接传递,而是通过语言之外的暗示,来传递一种依附于语言之外的弦外之音。于是,对于诗的阅读古人便总结出这样一句话:“心有灵犀一点通。”

诗是客观存在的,但诗在形式表达上的难述描性,又的确在很多时候让我们手脚无措。我们说诗是主观到客观,再由客观到主观的一个过程。这样的表述我们可以看到诗在传递过程中的不停转换,实际上也就肯定了诗的不确定性。这种不确定性产生的弹性、张力、暗示……常常就会因为读者的不同,对所传递表达出来的意旨产生不同的效果,甚至产生歧义。

诗是一种文学贵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