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黄冈中学没落了

时间:2021-10-26 23:47:05 节日作文

篇一:《教师口述:黄冈中学是怎么没落的》

教师口述:黄冈中学是怎么没落的

来源:多知网

黄冈中学昔日的辉煌,似乎在一点点远去。一个体制内看上去更最稳定的结构造就的辉煌,就能很快倒塌,对现在培训机构而言,相信会有一些启示。中国青年报最近做了一组有关黄冈中学的报道,本文做了节选。

1、优秀教师和生源的流失,是问题的关键。

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黄冈中学老师的分析,一是经济问题,黄冈是倒数前三,无论是老师还是优秀生源都更愿意到经济好的地方工作和学习;二是地理位置决定的流动的难易程度不同,比如襄阳离武汉车程四五个小时,教师都是拖家带口的,要挖到武汉,一家人搬家、迁户口不那么容易,而黄冈距武汉只要一个小时,所以,黄冈中学的老师很容易被吸引去武汉。同样的,很多优秀学生也被吸引到了距离黄冈不远的武汉的高中。

在市场经济的大潮面前,黄冈中学面临的最大考验就是教师的流失。学校负债,投入有限,教师待遇上不去,与此同时,深圳、武汉的高中趁机开出高薪挖人。

黄冈中学的老师王宪生归纳起老师流动的去向,先是“到南方去”,然后是“到武汉去”:上世纪90年代末到本世纪初,老师主要前往广东等沿海地区;2006年建新校区以来,“往武汉跑的多了”。数学组总共也就30多个老师,前前后后走了十多个,而且多数都是三四十岁的骨干教师,甚至是特级教师。

2、远去的敬业和团结,曾经的集体备课制度。

“老黄冈中学之所以取得那样的成就,就是因为教师团结奋进的精神。在这里教书不能追求位置和金钱,如果看重这些东西,就待不下去。”数学特级教师王宪生记得,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两任校长田忠杰、张庭良从校长岗位退下后,还一直在校园里住着;而90年代以后的几任校长离任后,都无一例外地去了南方。

在他的记忆中,对于老黄冈中学的教师来说,“校就是家,家就是校”。

十几年前教师的敬业和团结,也让1998届毕业生刘剑记忆犹新。令他最难忘的是集体备课制度。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黄高的教师在备课时就不是各自

为战,而是以教研组或年级为单位,共同研究怎么写教案,怎么上好课。每个老师带到每个班的教案都是相同的,教学方法是集体智慧的结晶。

3、激励政策没有跟上。

“只要在黄冈待过的都值钱。”黄冈市教育局长王建学说,从上世纪90年代到2010年的20年间是教师流失最严重的时期,黄冈的所有学校都在遭遇高薪挖人。在基础教育阶段,教师流失的高峰时期,一年要流失320人,现在每年约150人。“究其原因,一是经济差距大,二是激励政策没有跟上”。

篇二:《对黄冈中学的思考》

往日荣耀VS风光不再 怎么看黄冈中学"神话"不再? 2015

年04月08日 11:02:57 来源: 中国教育报

薛红伟 绘

湖北黄冈中学曾被誉为高中教育“神话”,高升学率、高获奖率给这座位于鄂东大别山区的城市带来无尽的荣耀,该校老校区甚至一度成为热门旅游景点。但随着高考改革、新课标改革,奥赛与高考脱钩、高考试卷分省命题等政策的相继出台,黄冈中学的优势渐失。有舆论认为,传统高中教育名校走下神坛恰恰是教育的进步,超级中学“神话”不再是正常现象。但也有观点认为,先别急着为黄冈中学的“没落”叫好,经济发展不均的情况下如何均衡教育发展更值得深思。 超级中学“神话”破灭是好事

黄冈中学根本就没有“没落”,而是从以前的畸形状态逐渐回归正常。超级中学“神话”的破灭,对基础教育来说是一件好事。

不少舆论对黄冈中学的“没落”感到惋惜,还有的希望黄冈中学能重现昔日的辉煌。在笔者看来,黄冈中学根本就没有“没落”,而是从以前的畸形状态逐渐回归正常。超级中学“神话”的破灭,对基础教育来说是一件好事。

对于黄冈中学这样的超级中学,舆论的态度一直很纠结。从本质上说,超级中学是应试教育和地方政府高考政绩工程的畸形产物,超级中学通常靠政策优惠(允许跨地区招生抢生源)、封闭式管理、高强度训练来实现高升学率的目标,但是,由于超级中学的高考升学成果十分“耀眼”,因此,很多家长对超级中学十分追捧。而不少舆论也对超级中学很是“膜拜”,一提到某一中学,就会赞其培养了多少状元,每年有多少学生考上北大清华,似乎这就是高中办学的成功。近年来,还有排行榜机构制作全国顶尖高中排行榜,采用的指标就是学校培养的全省“状元”数,按照这种排行逻辑,一个省只办好一所高中,把所有优质资源都集中在这所学校,不就是成为全国超级高中吗?

另外,在乡村地区的超级中学,还具有一定的迷惑性。不少人认为,乡村地区的超级高中,为经济不发达地区的学子提供了上名校改变命运的机会,而其实,这些超级高中并不是就在当地招生,而是全省跨地区招生,包括城市的学生也到乡村超级中学求学,没有超级中学,各省考进北大清华学生的人数还是一样。 对黄冈中学的“没落”,舆论就充满这种情绪。媒体在报道时,就把它的“没落”与发达地区学校的“崛起”对应,认为是人才流失导致学校衰败。呼吁重视乡村教育没有错,但以乡村超级中学的“没落”说事,是逻辑混乱,难道一个省在某个乡村地区有一所超级中学就能说明这个省的乡村教育很强吗?一个省有更多优质高中学校给学生选择,而不是大家都盯着一两所学校,这不是能更好地缓解择校焦虑吗?

我国各地发展基础教育,不是要打造一所汇聚所有优质生源,囊括北大清华在全省招生名额的超级中学,而是要促进均衡发展,给各校更大的办学空间,也

给学生提供更多的选择。超级中学不是中国基础教育的出路,而是死路。一方面,超级中学的存在,不但挤占其他学校的办学空间——由于优质生源都集中在超级高中,其他学校的学生缺乏对本校的认同感,还让当地办学乱象纷呈,对应超级中学,是违规招生以及义务教育阶段的重点校、重点班屡禁不止;另一方面,超级中学为维护自己的江湖地位,会狠抓升学率,这会给其他学校很坏的示范,应试教育也越演越烈。

当然,要让舆论摆脱纠结,必须改革高考升学制度和评价体系。目前的升学制度,还是用学生的高考科目分数从高到低排序进行录取,因此,大家必然关注状元,关注高考分数,关注一所学校的名校升学率,学校对学生的教育就会集中在知识教育,其他与升学无关的教育就不被重视。在这种制度之下,地方政府就免不了有打造高考升学高地的冲动,一所超级中学“没落”,还有更多超级中学冒出来,只有全国各地,都不再有超级中学,基础教育才有良好的生态。(熊丙奇 作者系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

别急着为黄冈中学走下神坛叫好

教育均衡,不是打破旧的“神校”、建立新“神校”的均衡;教育公平,也不是要拿旧有的教育模式风水轮流转的公平。

荣耀了近30年,让众多家长和学生挤破头都想进的黄冈中学在高考改革、新课标改革、奥赛与高考脱钩的过程中,渐渐失去了优势,一度被认为“神话”不再。有网友说,黄冈中学也有今天。这话并不算刻薄,其实寓意隽永。

当然,难免有人会欢欣鼓舞于“新黄冈现象”,认为这是教育均衡与公平的最佳隐喻。不过,这样的乐观有点理想主义的天真——就像一个胖子,忽然体型苗条了,于是就有人觉得周边吃不饱的人,从此都过上了山珍海味的生活。这逻辑,实在令人不知所以。

传统名校走下神坛是大势所趋,但究竟是怎么“下来”的,不同路径有不同的意思。目的正义,从来就不代表程序正义。说得再具体一点,黄冈中学的今天,究竟跟教育均衡有多大关系,恐怕不能靠臆想来勾兑。“黄冈神话”的破灭,需要注意几个细节:第一,扩招稀释了优质生源优势。2004年,黄冈中学从位于市区的老校区搬入了位于开发区的新校区,新校区比老校区的占地面积大好几倍。扩建与扩招的压力下,师资与生源“双流失”,在这样的基础上,要续写奇迹,回天乏力。第二,一轮轮教育改革消弭了传统话语权。如分省自主命题后,黄冈中学的领军地位被动摇,旧的格局被打破,洗牌重组之后,还要保持遥遥领先的位置,实在成了不可能完成之任务。

“内忧外患”,是黄冈中学没落的客观原因。我们更得看到,这种“没落”在中国的超级中学方阵中,实在属于小概率事件。黄冈中学走下神坛,跟教育均衡关系不大。道理很简单,这些年,被称为“高考梦工厂”的多所超级中学,不仅日子扶摇直上,甚至还开起了“分店”。如最近云南衡水实验中学呈贡校区在昆明成立,这标志着有“超级中学”之称的衡水中学走出河北省,正式进驻云南。凡此种种,你能说黄冈中学改变了什么呢?

下面这些追问,同样无可规避:一则,如果黄冈中学的没落真是契合公共利益的美事一桩,为何在黄冈上上下下,都将这所中学走下神坛视为“丢脸”?二

则,如果这种没落是教育均衡的结果,那么,为什么流出的优质师资与生源,扎堆集中去了省会重点中学,且这种“向上集中”的趋势,形成了新的恶性循环? 更要命的是下面这个问题:如果县市级重点中学的“坍塌”,换来的是经济发达区域中学的“异军突起”,这对于向上流动能力有限的穷孩子来说,对于打破贫困代际传递的社会愿景而言,究竟是幸运、抑或更大的不幸?有研究称,中国重点大学里的农村学生比例自1990年代开始不断滑落,重点研究型大学里农村生源比例一路走低。能佐证这一结论的,还有北大清华等名校农村生源的具体比率。

这是我们不得不正视的现实:黄冈中学没落了,但“超级中学”集团并未走弱,少数地方部门对教育政绩的态度更未有丝毫改观。教育均衡,不是打破旧的“神校”、建立新“神校”的均衡;教育公平,也不是要拿旧有的教育模式风水轮流转的公平。从这个意义上说,请别急着为黄冈中学走下神坛叫好。对于中国基础教育走势的研判,既要乐观,更要理智。 (邓海建 作者系媒体评论员)

黄冈中学30年辉煌不再…… 高考本就不需要"神话"

2015年04月07日 09:42:26 来源: 新华教育

小编前言:

篇三:《黄冈中学十余年未出状元 教育神话光环褪去》

黄冈中学十余年未出状元

教育神话光环褪去

黄冈密卷,一纸风行大江南北。黄冈中学,一个延续近30年的不衰神话。当光环渐渐褪去,质疑声中,黄冈教育踏上了振兴之旅。

10日,黄州,冬雨中的黄冈中学一片寂静。

行政楼门口,三块贴着物理、化学、数学奥赛喜报的展牌一字排开。 全国高中数学联赛成绩揭晓,“神奇9班”(理科实验班)有两名同学拿到了国家一等奖,19日,他们将征战国家数学奥林匹克竞赛。

这里就是创造“黄冈神话”的地方。

当“神话”慢慢走向沉寂,面对质疑、非议,黄冈中学执着地以自己方式守护着昔日荣光,告诉人们:“黄高依然是黄高。”

“北海淀,南黄高”,“百年黄高”有太多传奇。

先看两个数字:98%以上的高考升学率保持了近

30年;先后收获18块国际奥赛奖牌。

再听一个故事:恢复高考第三年,黄冈中学“尖子班”23名考生包揽了湖北状元、探花、榜眼,13人进入北大、清华。

还有一项纪录:第一个站上英国伊顿公学演讲台的中国中学校长来自黄冈中学。

“那时候,教育投入的地区差异还没有显现出来。”黄冈市教育局局长王建学认为,崇文重教的文化底蕴,人口大市的生源保障,是黄冈发展教育的先天优势。

这段让黄冈人骄傲的时光持续了近30年,黄冈累计为国家输送大学生60多万人,演绎了基础教育史上的“黄冈神话”。

“神话”终将远去,黄冈也不例外。

转折发生在20世纪末期,质疑者总结出了三个“标志”:1999年以后从未出过省状元;2007年以后,再也没有拿到过国际奥赛的奖牌;2010年,黄冈中学未能出现在第一批北大校长推荐学校名单中……

黄冈人正视了这种“没落”。2013年11月19日,黄冈教育工作会,市委书记刘雪荣公布了一组数据:最近7年高考,黄冈一本上线率低于全省平均水平;近10年,黄冈文理科600分以上的8503人,仅占全省12.1%,与人口占比大致持平。

“黄冈已经多年没有出过„状元‟。”一语道出了教育大市的尴尬与隐痛。 “如果把基础教育看作一座塔,黄冈中学是当之无愧的塔尖。”王建学说。 刘祥,黄冈中学现任校长,塔尖上的坚守者。这位“黄冈名师”任国际物理奥林匹克竞赛教练期间,辅导的学生有40多人次获国家一等奖,5人次入选国家集训队。

在媒体眼中,刘祥低调得让人难以理解。近两年,对于外界质疑,刘祥一直保持缄默,不争辩,不回应。“没精力,也没必要。我们只想静下心来,做自己该做的事情。”刘祥说。

在刘祥看来,缘于“状元情结“,人们把黄冈中学推上“神坛”,如今人们又“用状元的多少和升学率的高低”把黄冈中学从“神话”中拉了回来。“黄高依然是黄高,因为黄高的核心价值和办学目标始终没有变。”刘祥说。

黄高的影响力仍在。每年,都会有“加盟者”找上门来,价码也很诱人,只是挂个名,可以坐收几百万元的“管理费”。刘祥一概拒绝,没有任何商量余地:“没有精力参与管理,也不希望别人砸了黄高的牌子。”“黄高背负了太多的期望和压力。”教育主管部门一位负责人坦言。

不仅如此,优质生源和名师的双重流失,也让坚守变得艰难。

以生源为例,黄冈初中毕业生数量直线下降,与10年前相比,下降了近一半,日益激烈的生源争夺战让黄高内外交困。一方面,各县市区学校强势崛起,截留了大部分在过去看来本属于黄高的优质生源;另一方面,来自武汉的几所“超级中学”,也在挤压黄高生源。“地缘关系的缘故,黄冈流向武汉的学生远比襄阳、宜昌要多。”王建学说。据他介绍,黄冈每年流失到外地的优质学生数量多达四百多人。

力挺黄高,今年年初,刘雪荣与各县市区负责人“约法三章”:禁止人为封堵;尊重学生意愿;完成市教育局下达的招生计划。

黄冈中学学生辩论赛现场

投入欠账之困 财力不足,教育欠账多,一直制约着教育大市黄冈。

一位教育内部人士透露,学校负债在黄冈是普遍现象。数据显示,黄冈市现有72所高中,债务总额数以亿计。

债务让黄高的步伐变得沉重。2004年,黄高在城东新区建设新校区,新校区共投入3.5亿元,学校因此背上了1亿多元债务。“为化解债务,学校扩大招收择校生比例,直接导致生源整体质量下滑;教师待遇上不去,造成部分骨干教师外流。”王建学说。

这种情况到2011年才有所改善。当年3月,刘雪荣到黄冈中学调研时表示:“一定要让黄高轻装上阵。”近两年,黄冈市政府先后两次拿出5000万元为学校化债,并解决了100个教师的编制问题。

事实上像这样受到“特殊关照”的学校并不多,多年教育欠账仍困扰着绝大多数学校。

据市财政部门负责人介绍,黄冈教育欠账体现为“三个不到位”:“两费一金”征收使用不到位;教师政策性经济待遇保障不到位;学校基建投入不到位。 比如,2012年,黄冈应征“两费一金”30298万元,实征25377万元,实际用于教育20072万元,“征收、使用都打了折”。

早在2011年,黄冈就启动了标准化学校建设。目前黄冈中小学校舍建设每年大约需要10亿元,实际缺口近5亿元。黄冈还有266栋8.5万平方米的D级危房,828栋70万平方米的C级危房。“这„三个不到位‟,让我们忧心忡忡、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刘雪荣说。

去年12月,麻城一中校长董昌玉跳槽,在看似平静的黄冈教育界又投下了一颗石子。

董昌玉,湖北省特级教师。跳槽前一个月,刚刚被黄冈授予“全市最佳校长”。 当年跟董昌玉一批评上湖北省特级教师的,黄冈市共有25人,不少人当时都是重点小学或初中校长。如今,他们中的孔德勇、董超纲、段宝生、蔡建忠已经外流到武汉和广东,田毅和王克刚也已离开教学岗位。

孔德勇,离开前是武穴市实验小学校长,如今是武汉市光谷五小校长;董超纲,原武穴市实验中学校长,现在是武汉市光谷二高校长……

据了解,武穴市有

5名省特级教师,仅2012年就有4人出走。

黄冈中学特级教师王宪生归纳老师流动去向:先是“到南方去”,然后是“到武汉去”。上世纪90年代末到本世纪初,老师主要前往广东等沿海地区;2006年以来,往武汉跑的多了。该校数学组共30多名老师,前前后后走了10多个,且多数是“特级”职称的骨干教师。

在武汉,奥赛成绩独占鳌头的两所高中——华师一附中和武汉二中,竞赛教练队伍中不乏黄冈名师身影。武汉二中数学竞赛主教练肖平安、化学竞赛主教练施辉国,华师一附中数学竞赛教练方牡丹等,均是从黄冈过去的。2004年,黄冈中学物理竞赛教练姚学林去了深圳中学之后,实现了该校在物理竞赛奖牌上零的突破,至今他已带领学生拿到3块国际奥赛金牌。

业内人士称,这些离开的特级教师,在黄冈月薪不到5000元,外流后拿的都是年薪,起点都在10万元以上。

范先佐,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他曾对中西部8个省份边远地区中小学进行抽样调查,发现上世纪90年代到2010年20年间,是教师流失最严重的时期。那时候,黄冈所有学校几乎都遭遇高薪挖人,最多一年流失320多人。

黄冈市教科院黄建军主任认为,教师外流究其原因,一是地区间经济差距大,二是激励政策没跟上。

2013年11月19日,黄冈教育工作会,一揽子教育振兴计划出台。黄冈首次提出,到2020年率先进入全省教育强市行列。

何为教育强市?刘雪荣认为标准是办学理念新、质量高、结构优、条件好、师资队伍精、服务能力强。

打造教育强市,黄冈选择“投入”、“师资”为突破口。

“砸锅卖铁保教育投入”。黄冈增加了教育投入的考核权重,同时着手改革教育投入机制,健全政府补贴、政府购买服务、助学贷款、基金奖励、捐资激励等制度。刘雪荣说:“对教育不管怎么投入、不管投入多大,都不会有错,老百姓都欢迎。”

篇四:《黄冈中学神话不再》

黄冈中学为何辉煌难续(一)

曾经的奥赛强校,如今尖子生在流失、经费紧张、“金牌教练”被挖

本报记者 陈竹 《 中国青年报 》( 2013年07月08日 03 版)

编者按

曾经的高考牛校黄冈中学,今天略显落寞。

一方面高考分省命题后,有出题权的省份省会中学成为得利者,而那些曾经辉煌的地方一中,风头让位于大学附中;另一方面奥赛获奖与高考脱钩,原来的奥赛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