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61的习俗

时间:2021-10-26 22:25:52 节日作文

篇一:《中国的传统习俗》

1. 元宵节: Lantern Festival

2. 刺绣:embroidery

3. 重阳节:Double-Ninth Festival

4. 清明节:Tomb sweeping day

5. 剪纸:Paper Cutting

6. 书法:Calligraphy

7. 对联:(Spring Festival) Couplets

8. 象形文字:Pictograms/Pictographic Characters

9. 人才流动:Brain Drain/Brain Flow

10. 四合院:Siheyuan/Quadrangle

11. 战国:Warring States

12. 风水:Fengshui/Geomantic Omen

13. 铁饭碗:Iron Bowl

14. 函授部:The Correspondence Department

15. 集体舞:Group Dance

16. 黄土高原:Loess Plateau

17. 红白喜事:Weddings and Funerals

18. 中秋节:Mid-Autumn Day{中国61的习俗}.

19. 结婚证:Marriage Certificate

20. 儒家文化:Confucian Culture

21. 附属学校:Affiliated school

22. 古装片:Costume Drama

23. 武打片:Chinese Swordplay Movie

24. 元宵:Tangyuan/Sweet Rice Dumpling (Soup)

25. 一国两制:One Country, Two Systems

26. 火锅:Hot Pot

27. 四人帮:Gang of Four

28. 《诗经》:The Book of Songs{中国61的习俗}.

29. 素质教育:Essential-qualities-oriented Education

30. 《史记》:Historical Records/Records of the Grand Historian

31. 大跃进:Great Leap Forward (Movement)

32. 《西游记》:The Journey to the West

33. 除夕:Chinese New Year’s Eve/Eve of the Spring Festival

34. 针灸:Acupuncture{中国61的习俗}.

35. 唐三彩:Tri-color Pottery of the Tang Dynasty/ The Tang Tri-colored pottery

36.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Chinese-charactered Socialist/Socialist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37. 偏旁:radical

38. 孟子:Mencius

39. 亭/阁: Pavilion/ Attic

40. 大中型国有企业:Large and Medium-sized State-owned Enterprises

41. 火药:gunpowder{中国61的习俗}.

42. 农历:Lunar Calendar

43. 印/玺:Seal/Stamp{中国61的习俗}.

44. 物质精神文明建设:The Construction of Material Civilization and Spiritual Civilization

45. 京剧:Beijing Opera/Peking Opera

46. 秦腔:Crying of Qin People/Qin Opera

47. 太极拳:Tai Chi

48. 独生子女证:The Certificate of One-child

49. 天坛:Altar of Heaven in Beijing

50. 小吃摊:Snack Bar/Snack Stand

51. 红双喜:Double Happiness

52. 政治辅导员:Political Counselor/School Counselor

53. 春卷:Spring Roll(s)

54. 莲藕:Lotus Root

55. 追星族:Star Struck

56. 故宫博物院:The Palace Museum

57. 相声:Cross-talk/Comic Dialogue

58. 下岗:Lay off/Laid off

59. 北京烤鸭:Beijing Roast Duck

60. 高等自学考试:Self-taught Examin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中国61的习俗}.

61. 烟花爆竹:fireworks and firecracker

62. 敦煌莫高窟:Mogao Caves

63. 电视小品:TV Sketch/TV Skit

64. 香港澳门同胞:Compatriots from Hong Kong and Macao

65. 文化大革命:Cultural Revolution

66. 长江中下游地区:The Mid-low Reaches of Yangtze River

67. 门当户对:Perfect Match/Exact Match

68. 《水浒》:Water Margin/Outlaws of the Marsh

69. 中外合资企业:Joint Ventures

70. 文房四宝(笔墨纸砚):"The Four Treasure of the Study" "Brush, Inkstick, Paper, and Inkstone",

篇二:《中国的传统习俗》

中国的传统习俗,对生儿生女格外关注,尤其希望生个男宝宝传宗接代。如今这种社会风气 已经渐行渐熄,女孩子的可爱、体贴、顾家,就像贴心的小棉袄,让现代年轻的父母宠爱不 已,很多准爸准妈都想生个粉红小天使。那么,哪些状态下容易生女孩呢?一些科学的饮食 法或生活状态,可以帮助你! 1、呈酸性的身体环境 想要怀女孩,女性要避免吃太多碱性食物,适当摄取酸性食物,当然也不要吃太多酸性 食物,以免影响其身体健康,男女双方均注意均衡摄取饮食。 需要指出的是,这里所说的酸性食物并不是味觉、口感酸的食物,是指人体内环境的酸 碱平衡失调。日常酸性食物包括:所有肉类、鱼、除鲜奶外的乳制品(如奶油、冰淇淋、乳 酪、调味乳) 、米麦面粉类制品、罐头、玉米、蛋白、酸味水果、巧克力、饮料、醋。 2、正常**,注意姿势 国外研究表明,受孕时精子多的易生男孩,精子少的易生女儿。按此推理,想生男孩的 话,需在排卵期前禁欲几天,使男性产生最大量的精子,提高 Y 精子与卵子受孕的机会。 而打算生女孩的话,则无需禁欲,保持正常的**频率(如每隔 3 天)即可,最好受孕日选择 在排卵日的前 2 日。 在**姿势上,建议尽量采用传统的男上女下姿势,插入需浅。同时,避免性高潮也会降 低怀上男宝宝的几率。注意,**后一星期可能是妊娠期,最好禁欲。 3、年龄越大,越易生女孩 夫妻双方年纪较大,生女儿的机率越大,这是不争的事实。因为年龄因素会影响男女双 方身体的素质, 男性的精子数会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减少, 而女性的年龄越大, 生理激素改变, 也会使子宫内的碱性分泌物逐年降低,生女孩的机会也大幅提高。 4、压力下多生女孩 丹麦心理学家最新研究表明, 女性承受强大的精神压力后, 怀孕多为女孩。 女性太紧张、 压力太大会产生强烈的酸性环境,不利 Y 精子存活,提高生女孩的机会。而男性长期受到 压力也会使精子数目减少。 虽然压力环境下易生女宝宝, 但并不是建议女性怀着压力去怀孕, 母亲和宝宝的健康比 生男生女更重要,一切要顺其自然。 5、职业因素导致生女孩 根据统计报告指出,男性的职业若是长时间开车的司机(例如出租车司机、货车司机) 、 空服员或飞行员、麻醉科医师、久坐的、长期处于电脑辐射的办公室从业人员等,生女孩的 机率都特别高。 那是因为睾丸受到高温、气压或辐射的强烈变化,或是吸入过多有毒的麻醉气体,导致 生命力较不强韧的 Y 精子先行死掉,造成生女孩的机会特别多。 6、吃素、吃甜食的女性易生女孩 英国科学家发现, 吃素的

孕妇比较容易生女儿。 尽管目前还没有其它研究探讨孕前女性 饮食对子女性别的影响,但研究发现,英国的男婴与女婴数量比例为一百零六比一百,但是 吃素的女性生下儿子与女儿的比例为八十五比一百。 这项数据显示, 吃素的孕妇比较容易生 女儿。 同时,美国的研究人员发现,食物可以通过激素作用摆动女性生殖系统管道,使某种性 别胚胎的“存活能力”更强。因此,女性饮食中糖和脂肪的含量,对胎儿的性别有一定影响。 爱吃甜食的女性更易怀女孩。 7、父母吸烟,多生女儿 如果父母都是吸烟者,并且在受孕期间也吸烟的话,他们生男孩的几率会下降近一半。 父母吸烟可能把男性胎儿“扼杀”在子宫中。即时只是父亲抽烟,那些生活在吸烟环境中的被 动吸烟者也多生女孩。 据推测, 有可能是吸烟使母亲的机体出现某种变化, 例如雌激素分泌减少、 子宫病变等, 而男性精子中对生男孩有决定性作用的 Y 染色体对这种变化十分敏感,会受到“伤害”,怀 上男宝宝的机会就会降低。 8、漂亮父母首胎生女机率较高 这个有趣的研究是基于一项统计,发现漂亮的父母首胎生女的机会比生仔高 26%,究 竟是否有道理还有待考察,但从研究结果反应了人类男女的不同“进化策略”。所以,想要生 个女孩,就找个漂亮的另一半吧!

篇三:《中国的文化习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