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念妈妈散文

时间:2021-10-26 20:57:26 节日作文

篇一:《怀念外婆随笔散文》

怀念外婆随笔散文

怀念之亲情篇

我知道,她一直在静静地看着我,就如小时候抚着我的头一般温暖。

——引子

生命中的许多东西,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淡忘,一如水洗墨痕,雨打芭蕉,慢慢的,便让我不会记起它曾经来过;可也会有些人和事,深深地埋在我内心最隐秘的角落,隐秘到我一度忽视它的存在。比如我的外婆,她的亡逝,发生在我年幼的时候,那时只觉得自己最亲近的人突然在生活中消失了,哭得稀里糊涂。就是现在,我也始终不能将那些零碎而又无比温馨的慈祥拼给自己一个完整的回忆。于是,我觉得自己该拼命写下些什么,不为别的,就为外婆那永恒的慈祥,也为我自己这永远的怀念!

悄然离去

外婆的离去,悄然得让每一个亲人都没有丝毫的准备。虽然太多的情形都是后来听爸妈描述的,但我知道,每个亲人的心里,都带着很深很深的遗憾。

外婆去逝的那一天,天气很好,我的心情也不错,学校组织我们小学生看电影《焦裕禄》。尽管看得我们泪流满面,可大家都很珍惜这个一学期才一次的机会。看完电影回家的路上,我边走还边回想着电影的画面。突然哥哥从对面走来,直直地对我说了句:“外婆死了!”不敢相信的我反问了一句。得到肯定的答复后,我的泪水与我的脚步一样跌跌撞撞。

一起到了医院,一起坐着拖拉机送外婆回家,看着泪如泉涌的外公,早已哭干泪水的我,又放肆着自己的悲伤和泪水„„

回想起来,只怕外婆自己也没有准备好迎接死亡,仅仅是身体上有些炎症,仅仅是打了一针青霉素,仅仅是像平时一样出趟门„„

可亲的外婆,带着对亲人无限的眷恋远去了;可敬的外婆,背上还有不久前因为劝架留下的伤痕;可怜的我,再也不能享受外婆无比的疼爱了。

离去是悄然的,可留下的悲痛,却让每一个亲人都不能承受!{怀念妈妈散文}.

慈祥的微笑

外婆给我的印象,一直是模糊的,就如同每次梦见她一样,只能依稀觉得是她。我知道,是她的微笑,是她那充满慈祥的微笑,深深地刻在我这个无知少年的脑海中。

幼时的我很调皮,让父母伤透了脑筋:一个人从高处往下跳练习轻功;把小伙伴的鞋子扔到稻田的中央;上学的时间在外面溜达„„可只要是在外婆面前,我必定很乖,她始终微笑地看着我,仿佛有一种魔力,让我无法抗拒地听从她的教诲。

记忆中外婆很少来我家,唯一记得的一次是个寒冷的冬天,我和她围着火炉坐着。我高兴地为她表演魔术:把一枚硬币放到我戴的帽子里,然后戴回头上,煞有其事地舞弄两下之后让她取下来找„„每一次,外婆都会假装找不到,微笑着满足我年幼的虚荣心。{怀念妈妈散文}.

而我,在外婆家留下了太多的苦涩与愧疚,当时的我反倒以此为乐,所以懂事后,这种悔恨更甚。有一次,我和表弟在大厅里玩耍,看到舅舅出海报用的颜料筒放在桌上(舅舅以前放电影),五颜六色的,好看极了。于是我们各自拿了筒中的一支笔,蘸上颜料,互相为对方“化妆”,闹到后来,干脆直接用笔甩,弄得身上和雪白的墙上全是颜料„„外婆来了,我们还在嬉戏着。只见外婆轻声地叹了一口气,便微笑着向我们走来,一手拉一个,拉着我们去换衣服了。

„„

即便到了今天,每每去外公家时,我都会站在外婆的遗像前,看着她的微笑:浅浅的,慈祥的。这个时候,我的内心,充满了平静与温馨,犹如春风拂面。

那个微笑,那份慈祥,远离了我许多年,可却从来都不曾模糊。以前不曾,以后更不会。

天使的包容

记忆里,每当我和家人一起去外婆家,外婆总会牵着我的小手,微笑着问这问那,然后将我带到里间,打开衣柜门,变戏法似的拿出一些零食,解我的嘴馋。

许是被外婆娇惯久了,我和表弟的行为越来越放肆。没过几天,我们便想模仿电影中的“黑砂掌”,可用什么来让自己的手掌变黑呢?兄弟俩找来找去,好不容易在楼上发现了一口大锅,锅倒盖着,那上面黑黑的锅灰不正是我们想要的吗?于是,我们把双手涂上满满的黑色,开始“比试武功”了,只见你一掌我一掌,两人的脸上和身上一下子就变得黑不溜秋了。待到互相打得无味了,两人又准备换一种打法:顺着楼梯一路往下,朝墙上施展自己的“武功”,看谁打得又多又黑。不用想,短短的几分钟,墙上就布满了一个个黑黑的手印,边打我们嘴

里边念念有词,打到了楼下,我们争吵着谁更厉害,争得不可开交时,闻讯跑来的外婆好不容易把我们支开了。望着满墙的黑手印,外婆苦笑了一声,领着我们朝厨房走去,她给了我们一个瓷脸盆。用少有的严厉的语气说:“你们先把手洗干净,然后一个端脸盆一个拿抹布去把墙上擦干净。”我低着头,

端起满满的一盆水,吃力地顺着楼梯往上走,表弟拿着抹布开始擦,没擦几下,我一个没端稳,瓷脸盆“咣当”一声掉在台阶上,又顺着楼梯往下滚„„闻声赶来的外婆拉着兄弟俩左看右看,确认我们没事后,才松了一口气。只见她心疼地拾起已经磕出几个小洞的脸盆,一如既往地微笑着对我们说:“你们去玩吧,待会我来擦。”年幼的我们,居然欢呼着狂奔而去。

在我的心目中,外婆就是一名天使,用她特有的慈祥与包容,感化着年幼无知的我。

怀念,永远的主题曲{怀念妈妈散文}.

朴素、勤劳、善良„„普通劳动人民具备的品质,是外婆的缩影。外婆是平凡的,平凡得把她放在那个时代的人群里,没有人能分辨出来;外婆又是伟大的,她用自己质朴的言行影响着身边的人。怀念,是一首主题曲,在我的人生中不时响起。

资料来源:

篇二:《《怀念母亲》阅读及答案》

六年级语文上课内阅读训练四(含答案)

一、怀念母亲

我六岁离开我的生母,到城里去住。中间曾回故乡两次,都是奔丧(sāng sàng),,只在母亲身边待(dāi dài)了几天,仍然回到城里。最后一别八年,在我读大学二年级的时候,母亲弃养,只活了四十多岁。我痛哭了几年,食不下咽(yàn yān),寝不安席。我真想随母亲于地下。我的愿望没能实现。从此我就成了没有母亲的孤儿。一个缺少母爱的孩子,是灵魂不全的人。我怀着不全的灵魂,抱终天之恨。一想到母亲,就泪流不止,数十年如一日。

后来我到德国留学,住在一座叫哥廷根的孤寂小城,不知道为什么,母亲频(pínɡ pín)来入梦。 我的祖国母亲,我是第一次离开她。不知道为什么,我这个母亲也频来入梦。

为了说明当时的感情,我从初到哥廷根的日记中摘抄几段: 1935年11月16日

不久外面就黑起来了。我觉得这黄昏的时候最有意思。我不开灯,只沉默地站在窗前,看暗夜渐渐织上天空,织上对面的屋顶。一切都沉在朦胧的薄暗中。我的心往往在沉静到不能再沉静的氛围里,活动起来。这活动是轻微的,我简直不知道有这样的活动。我想到故乡,故乡里的老朋友,心里有点酸酸的,有点凄凉。然而这凄凉却并不同普通的凄凉一样,是甜蜜的,浓浓的,有说不出的味道,浓浓地糊(hù hú)在心头。

11月18日

好几天以前,房东太太就向我说,她的儿子今天家来,从学校回家来,她高兴得不得了。„„但儿子只是不来,她的神色有点沮丧(sāng sàng)。她又说,晚上还有一趟车,说不定他会来的。我看了她的神情,想到自己的在故乡地下卧着的母亲,我真想哭!我现在才知道,古今中外的母亲都是一样的!

1、“频”字查音序应查(P),查部首应查(页)部。“寝”字查音序应查(Q),查部首应查(宀)部。

2、在文中找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

热闹(孤寂) 清晰(朦胧)特别(普通)

3、文中“我的愿望没能实现”中的愿望指什么? 答:愿望就是作者赡养母亲/迎养母亲。

4、请用一个成语来代替“食不下咽,寝不安席”: 寝食难安

5、母亲弃养,“我”痛苦万分,文中有两个词语写出了“我”的心情,请写下来:食不下咽,寝不安席

6、仿照文中画“ ”句子的写法,写一个句子。 每看到书桌上的小木船,我的脸就涨红起来,后悔不已。

7、解释下列词语

(1)母亲弃养:婉辞,指母亲死去 (2)报终天之恨:怀有终生的悔恨

8、认真研读语段中摘录的两则日记,写写“母亲频来入梦”的原因。 答:祖国频来如梦:作者身居异国他乡,不断回想起故国的亲人往事,心中无限思念,以致祖国频来如梦。

9、“11月16日和11月18日”这两个时间说明了什么? 答:说明在这段时间里,“我”一直沉浸在思乡的情绪中无法自拔。

10、细细品读文末用“ ”扩起来的句子,谈谈你的理解。

答:世界上的母亲都一样,都爱自己的儿女,都思念自己的儿女。

11、把句子中划线的部分换成恰当的成语

(1)我痛哭了几天,吃不下饭,睡不安稳觉。(食不下咽)(寝不安席 )

(2)躺在床上,各种念头此起彼伏,不断涌现在脑海中。( 思潮起伏)

(3)我当时的想法,从这几段文字中也可以看出一点。(可见一斑)

12、读句子,在括号里填入恰当的动词,体会句子表达的感情

①我不开灯,又沉默地站在窗前,看暗夜渐渐( 织)上天空,(织)上对面的屋顶。一切都( 沉 )在朦胧的薄暗中。

☆我体会到作者此时的内心感受是:思念祖国母亲,思念家乡。

②我怅望灰天,在泪光里,( 幻)出母亲的面影。

☆我体会到了作者 怀念母亲 的感情,此时,“母亲的面影”是 模糊不清 的。 ③然而这凄凉并不同普通的凄凉一样,是甜蜜的,浓浓的,有说不出的味道,

谈谈?

答:因为作者从小离开母亲,对母亲有强烈的思念之情。缺乏了母爱也就缺少了爱的教育,孩子心中没有爱、没有亲情,成为一个孤儿,他的灵魂就是不全,是一个行尸走肉。因为母亲是每个孩子的一部分,是母亲哺育了她的孩子。一个孩子没有了母爱,在他的生命和内心中都是有残缺的也说明了母爱的伟大`。

16、为什么我怀着不全的灵魂,抱终天之恨?

答:因为作者从小离开母亲到外地学习不能陪伴母亲感到悔恨,现在母亲去世了没能见上最后一面感到遗憾,现在大学毕业,找到工作有能力照顾、迎养母亲却离他而去无法尽孝心存自责、愧疚之情。

17、从这段文字中可以看出,作者是想表达自己( C )(2分)

A 一种说不清却真挚的情感。

B 过不惯离开“母亲”的生活,想家了。

C 对亲生母亲的愧疚和对祖国母亲的爱意。

篇三:《散文集《朝思暮享》——怀念外婆》

外婆已经去世两年了.那种思念随着时间的增长与之剧增,伤感也会时而变得不可抑制!外婆去世的时候,我不在她身边,这更令我倍感伤感,也多少有点怨恨妈妈,因为她没有告诉我。春节回家,来到外婆的坟前,泪水倏然而下。静静的跪着,我一句话也说不出来,轻轻的烧着一张又一张纸钱,忘着那一剖黄土,我知道外婆永远的离开了我。想念外婆,想念外婆慈爱的话语,想念和外婆在一起的日子,哪怕是静静的陪着她,什么话也不说。可如今的这一切都已灰飞烟灭在现实中,沉淀在思念的记忆中。没有上学的时候,最爱的做的事是周末陪着外婆去教堂,不是为了去听那些觉得枯燥的圣经,而是喜欢拉着外婆的手,走那段长长的小路,在路上,听外婆讲那些我觉得很神奇的事情,诺亚方舟救世人,好人死了后会升天,坏人死后下地狱。那时候,我发誓一定做个好人,因为我不想下地狱,因为外婆说下地狱后要放在油锅里炸。我问外婆:什么是好人呢?外婆说:听家长的话,不打架不骂人就是好人。从那时候起,我就再也没有打过架,骂过人。长大后,尽管我知道外婆那是一种迷信的说法,但是我仍认为她说的很对,我也很爱听。上学后,外婆总是把书包帮我准备好,然后把我送到门口,一再的叮嘱我,在学校听老师的话,不要和同学吵闹。放学的时候,我会老远看到外婆站在门口,等着我回来。然后坐在我旁边陪我做功课。上大学后,离开了家,一年才能见外婆一次。外婆也年纪大了,眼睛花了,听力也不太好了,每次回家,我仍会坐在外婆的身旁,听她讲那些她小时候的那些事情,每次回学校时,外婆仍会把我送到门口,一再的叮嘱我说:在学校听老师话,不要和同学吵闹,在外边要吃好,家里现在条件好了,别舍不得吃。看着外婆那日益沧桑的面容,我的泪水总会在回头离去的刹那,流出。快毕业了,我盘算着赶紧挣点钱,陪外婆到北京看看。可是,我忘了,忘记了时间的残酷,忘记了人世间那不堪一击的脆弱,当我正要准备尽孝的时候,我已浪费了那无法再有的机会。而今,面对那一剖黄土,我只想静静的跪着,跪着。听周围的风声和虫鸣,

我相信那是外婆在对我说:工作后,听领导的话,不要和同事吵闹,找个对象,好好过日子。

篇四:《怀念父亲散文一篇》

怀念逝去的爸爸

当夜深人静的时候,我一个人独自坐在屋子里,看着天上的星星,自己的思绪和回忆却又飘到了过去的时光里,每当我想起爸爸的时候,那深藏多年的愧疚、悲伤、与痛苦者是旁人无法体会的,我想爸爸,想他的言传身教,也想他的固执严肃,想当初我们父女间很少谈心,也很少沟通,直到他走了,我们父女都没能好好的说说心里话。这成了我心中永远的痛,真是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

而在这漫漫的岁月和历史的年轮中,我们的一生都只不是过眼云烟,该来的总会来、该走的也终将会离我们远去,就像爸爸曾经对我说过的那句话:“不必彷徨,也无需犹豫,更不要茫然。”每当我在生活中遇到困难时,我都会想起爸爸对我的教诲,他让我知道:

人生是跋涉,也是旅行;

是等待,也是相逢;

是探险,也是寻宝;

是眼泪,也是歌声

我的爸爸是一名优秀的革命军人,他正义、善良、真诚、不贪婪,在我的记忆中,爸爸就是昂首挺胸的伟丈夫,他宽广的胸怀,为我和妹妹阻挡风雨。他严厉的目光,始终在关怀着我们成长。在我幼小的心中,爸爸就是一棵参天大树,不管是大雨滂沱,还是雷鸣闪电,只要在爸爸的身边,我和妹妹就感到十分安全温暖。

当然,在我儿时的记忆中,爸爸也总是很严历的,那个时候的他在酒泉发射中心工作,平时很忙,回家的次数也不是很多,而母亲对我又一直很宠爱,也不说我,时间一长,我就成了一个比较调皮的小孩子。其实,又有哪个人在小的时候不调皮呢,结果,每次我一闯了祸,都会被老爸狠狠的教训一顿。他时间忙,自然没有时间和我讲大道理,通常就是像抓小鸡一样把我拎回家,然后把我的小屁股打得通红,每当这个时候,我都会哭的死去活来的,老爸的心一软,就会放了我。哈哈,只是小孩子都是记吃不记打,这次打完了,下次还是犯同样的错误。

印象中的爸爸还喜欢看书,颇有一点儒将的风范,而且读书的范围还很广泛,诸子百家、经史子集,没有他不看的。军事哲学、理论研究更是他的最爱,每当他看过一本书后,就喜欢对我和妈妈讲,让我们做他的忠实听众,每次都要长篇大论的讲上好长时间。那个时候,爸爸似乎有意让我学一点东西。有一次在家,他给我拿了一本《陈毅诗选》,嘱咐我每天抄一两篇,权当是练字吧。我现在还能记得诗中的几句:

“手莫伸,伸手必被捉。”“党和人民来监督”。后来我明白爸爸的用心良苦,他是在用教我学诗的机会,来教我如何做人,像他一样去做一个正直的人, 后来在他调任市检察院做领导时,即时工作在忙,他也不忘每天看几页书,他那时还老说:“毛主席教导我们,要每日都看书,你们也要好好学习才是啊”。

在我童年的记忆里,爸爸是一个大忙人,每天仿佛有干不完的工作在等着他,来也匆匆、去也匆匆,我问妈妈:“为什么,爸爸每次都走得这么急”。妈妈告诉我说:“你爸爸啊,是个急性子,单位上的事啊,他要是不去看一下,心里都不会放心的,这个老头子”。然后,妈妈的脸上就会微微一笑,这笑容里包含的是敬佩、是骄傲、是自豪。仿佛在说我们家的那口子是好样的。爸爸在工作中的用心负责是出了名的,他在单位每做一件重要工作的时候,都要和单位中的同室仔细研究,三思而后行,是他的口头禅,为了防止工作中出错,他对每一个出现的问题,通常都要反复研究,直到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每次在工作中遇到了困难时,别人都是一副愁眉苦脸的萎靡不振样子,可是,只有爸爸不一样,他反到是有些亢奋的表现,如果细心留意的话,都会发现他的嘴角似乎有一丝笑容在不经意间闪过,然后,爸爸会缓缓地脱掉外衣,挽起袖子,咕咕咚咚的喝掉一大杯水,然后摩拳擦掌,一头扎进困难当中,去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我记得爸爸曾经和我说过,对付工作中的困难,就像对付拿着武器的

敌人,你是一个革命战士,要拿出勇气来面对困难,你不战胜它,它就会战胜你。革命者的心是不会畏惧任何困难的。还一次是家里来了一位叔叔求爸爸办事,对方干得是建筑行业,想让爸爸帮点小忙,那个叔叔还拿了两瓶麦乳精来,说是给小孩子们充着喝的,要知道那个时候麦乳精可是一个好东西,我只记得当时自己的眼睛直勾勾的盯着瓶子,口水不经意间都流了出来,可是„„爸爸就是爸爸,他的倔强脾气仿佛在告诉我说:“我永远都不会留下那两瓶麦乳精的“。我看着爸爸,他刚毅的眼睛里透出一种难以捉摸的目光,淡淡地说道:“老张,你今天能来家里看我,真得是很高兴,只是工作上的事,由组织上觉定,我个人不好说什么的,你也知道,建筑工程是关重大,我作为相关负责人,得对得起党、对得起人民交给我的重担,这东西你拿回去吧”。最后,那个叔叔拎着东西走了,我站在门口,留恋的目光望向那两瓶麦乳精,并与它们做着最后的告别,再见了,我的麦乳精,我吃不到你们了。

篇五:《《怀念母亲》季羡林阅读》

我一生有两个母亲,一个是生我的那个母亲,一个是我的祖国母亲。我对这两个母亲怀着同样崇高的敬意和同样真挚的爱慕。

我六岁离开我的生母,到城里去住。中间曾回故乡两次,都是奔丧,只在母亲身边呆了几天,仍然回到城里。在我读大学二年级的时候,母亲弃养,只活了四十多岁。我痛哭了几天,食不下咽,寝不安席。我真想随母亲于地下。我的愿望没能实现。从此我就成了没有母亲的孤儿。一个缺少母爱的孩子,是灵魂不全的人。我怀着不全的灵魂,抱终天之恨。一想到母亲,就泪流不止,数十年如一日。

后来到了德国,住在一座叫哥廷根这一座孤寂的小城,不知道是为什么,母亲频来入梦。我的祖国母亲,我是第一次离开她。不知道是为什么,我这个母亲也频来入梦。 为了说明当时真实的感情,我从初到哥廷根的日记中摘抄几段:

1935年11月16日

不久外面就黑起来了。我觉得这黄昏的时候最有意思。我不开灯,只沉默地站在窗前,看暗夜渐渐织上天空,织上对面的屋顶。一切都沉在朦胧的薄暗中。我的心往往在沉静到不能再沉静的氛围里,活动起来。这活动是轻微的,我简直不知道有这样的活动。我想到故乡,故乡里的老朋友,心里有点酸酸的,有点凄凉。然而这凄凉却并不同普通的凄凉一样,是甜蜜的,浓浓的,有说不出的味道,浓浓地糊在心头。

11月18日

从好几天以前,房东太太就向我说,她的儿子今天家来,从学校回家来,她高兴得不得了。……但儿子只是不来,她的神色有点沮丧。她又说,晚上还有一趟车,说不定他会来的。我看了她的神气,想到自己的在故乡地下卧着的母亲,我真想哭!我现在才知道,古今中外的母亲都是一样的!

11月20日

我现在还真是想家,想故国,想故国里的朋友。我有时简直想得不能忍耐。

11月28日

我仰在沙发上,听风声在窗外过路。风里夹着雨。天色阴得如黑夜。心里思潮起伏,又想到故国了。{怀念妈妈散文}.

我从初到哥廷根的日记里,我暂时引用这几段。实际上,类似的地方还有不少,从这几段中也可见一斑了。总之,我不想在国外呆。一想到我的母亲和祖国母亲,就心潮腾涌,惶惶不可终日,留在国外的念头连影儿都没有。几个月以后,在1936年7月11日,我写了一篇散文,题目叫《寻梦》。开头一段是:

夜里梦到母亲,我哭着醒来。醒来再想捉住这梦的时候,梦却早不知道飞到什么地方去了。 下面描绘在梦里见到母亲的情景。最后一段是:

天哪!连一个清清楚楚的梦都不给我吗?我怅望灰天,在泪光里,幻出母亲的面影。{怀念妈妈散文}.

我在国内的时候,只怀念,也只有可能怀念一个母亲。现在到国外来了,在我的怀念中就增添了一个祖国母亲。这种怀念,在初到哥廷根的时候,异常强烈。以后也没有断过。对 这两位母亲的怀念,一直伴随着我度过了在德国的十年,在欧洲的十一年。

【注释】本文作者季羡林,选作课文时有改动。

11.对这散文的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5分)

我一生有两个母亲,一个是生我的那个母亲,一个是我的祖国母亲。我对这两个母亲怀着同样崇高的敬意和同样真挚的爱慕。

我六岁离开我的生母,到城里去住。中间曾回故乡两次,都是奔丧,只在母亲身边呆了几天,仍然回到城里。在我读大学二年级的时候,母亲弃养,只活了四十多岁。我痛哭了几天,食不下咽,寝不安席。我真想随母亲于地下。我的愿望没能实现。从此我就成了没有母亲的孤儿。一个缺少母爱的孩子,是灵魂不全的人。我怀着不全的灵魂,抱终天之恨。一想到母亲,就泪流不止,数十年如一日。

后来到了德国,住在一座叫哥廷根这一座孤寂的小城,不知道是为什么,母亲频来入梦。我的祖国母亲,我是第一次离开她。不知道是为什么,我这个母亲也频来入梦。 为了说明当时真实的感情,我从初到哥廷根的日记中摘抄几段:

1935年11月16日

不久外面就黑起来了。我觉得这黄昏的时候最有意思。我不开灯,只沉默地站在窗前,看暗夜渐渐织上天空,织上对面的屋顶。一切都沉在朦胧的薄暗中。我的心往往在沉静到不能再沉静的氛围里,活动起来。这活动是轻微的,我简直不知道有这样的活动。我想到故乡,故乡里的老朋友,心里有点酸酸的,有点凄凉。然而这凄凉却并不同普通的凄凉一样,是甜蜜的,浓浓的,有说不出的味道,浓浓地糊在心头。

11月18日

从好几天以前,房东太太就向我说,她的儿子今天家来,从学校回家来,她高兴得不得了。……但儿子只是不来,她的神色有点沮丧。她又说,晚上还有一趟车,说不定他会来的。我看了她的神气,想到自己的在故乡地下卧着的母亲,我真想哭!我现在才知道,古今中外的母亲都是一样的!

11月20日

我现在还真是想家,想故国,想故国里的朋友。我有时简直想得不能忍耐。

11月28日

我仰在沙发上,听风声在窗外过路。风里夹着雨。天色阴得如黑夜。心里思潮起伏,又想到故国了。

我从初到哥廷根的日记里,我暂时引用这几段。实际上,类似的地方还有不少,从这几段中也可见一斑了。总之,我不想在国外呆。一想到我的母亲和祖国母亲,就心潮腾涌,惶惶不可终日,留在国外的念头连影儿都没有。几个月以后,在1936年7月11日,我写了一篇散文,题目叫《寻梦》。开头一段是:

夜里梦到母亲,我哭着醒来。醒来再想捉住这梦的时候,梦却早不知道飞到什么地方去了。 下面描绘在梦里见到母亲的情景。最后一段是:

天哪!连一个清清楚楚的梦都不给我吗?我怅望灰天,在泪光里,幻出母亲的面影。

我在国内的时候,只怀念,也只有可能怀念一个母亲。现在到国外来了,在我的怀念中就增添了一个祖国母亲。这种怀念,在初到哥廷根的时候,异常强烈。以后也没有断过。对 这两位母亲的怀念,一直伴随着我度过了在德国的十年,在欧洲的十一年。

【注释】本文作者季羡林,选作课文时有改动。

11.对这散文的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5分){怀念妈妈散文}.

A.时间愈久思念的神经愈敏锐,即便是一丝丝轻轻的惊动,也能勾起游子对故国无限眷恋。

B.思念在日记中找到许多,这样的情怀在他心中很浓郁,母亲成了游子梦中一个重要的内容。

C.文章插入了大量日记和散文的片段,这样写使文章的内容和结构都显得零散而不够完整。

D.本文线索是母亲去逝—“我”想起母亲就泪流,梦中常现—留学后故国和母亲常浮上心头。 E.本文平淡无奇,跳跃性大,读来有些令人费解,但情感浓郁,真挚质朴,是它最大的亮点。

12.在德国哥廷根时思念母亲,先后用两个“频来入梦”,这两处有什么不同?文章哪些材料与之印证?(6分)答: 13.联系文章内容,请你谈谈作者思念母亲原因是什么?文章插写房东太太的事情有什么作用?(6分) 答:

14.文章说我思乡思亲“心里有点酸酸的,有点凄凉。然而这凄凉却并不同普通的凄凉一样,是甜蜜的”,句中加点的词语是否自相矛盾?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含意的?(8分) 答:

四.季羡林散文《怀念母亲》阅读题答案:

11.CE(C这样写大大增加了文章的真实感,给人身临其境之感。E. 平淡无奇,是季老文风特点,也是本文的亮点;跳跃性大因为它是回忆性的文章,散文选材的需要,为表达思念之情服务的,也符合他宁静淡泊而善感而多情的情怀。

12答:第一处“频来入梦”:前两则日记孤独寂寞,思念亲人母亲。第二处“频来入梦”:后两则日记漂泊异乡,思念祖国母亲。【解析】对文章中重点词语的含意理解的考查。联系文章内容,找到对应材料,整合答案。13.答:(1)①母亲去逝十分伤悲。我的愿望没能实现,从此成了没有母亲的孤儿。

②缺少母爱,灵魂孤独。怀着不全的灵魂,抱终天之恨。③到德国哥廷根,远离家乡、亲人和朋友,孤独寂寞,母亲频来入梦。(2)作用:表达了中外母亲都具有关爱孩子思念孩子的天性,为进一步写出自己对母亲的思念做铺垫、蓄势,对两个母亲有着同样的敬意和爱慕,升华了母爱的伟大。

【解析】这道题是对文中重要信息提炼、理解能力的考查。联系内容,整合信息,整合答案。

(1)答出两点给4分,每点2分;(2)作用2分。

14.答:①矛盾,又不矛盾。②矛盾的是“凄凉”萦绕心头:远离亲人、远离祖国内心就会产生孤寂凄楚之感;③不矛盾是这种思念是“甜蜜”而幸福的:当内心孤寂凄楚无助,亲人和祖国给了他一丝安慰、宽心和甜蜜。④远离亲人和祖国的日子里,这思念痛并快乐。矛盾交织的复杂情感正是当时的真实写照,并激励他发奋读书,报效祖国。

篇六:《怀念故乡散文随笔》

离开家乡已经有很多个年头了,我也走过很多地方,关于故乡的记忆,似乎有很多都已模糊不堪,不论我如何的去思索,始终找不到任何头绪。但无论我走过千山万水,思念像储满了记忆的酒瓶,跌跌撞撞中扑向我的故乡,那里是与我心最近,在梦里依然思念绵长的地方,是我可将一年所受的苦痛遗忘的地方,那里还有我至亲的爹娘。

一个人在异乡流浪,城市的霓虹灯再亮,也照不亮心中对家的那份记忆,照不亮徘徊在深夜中的归乡的路。都市的脚步再快,也冲不淡我的酸楚,冲不淡我的乡愁。闪闪的星星是黑夜的眼睛,常常替我看望我的故乡,故乡,深深的刻在了我的灵魂上,一直是我魂牵梦绕的最后的天堂。我记不起回家的路在哪里?只因不想愁断肠,不敢去回想那一份埋于心底的快乐和忧伤。年少的时光,梦中的风景,多少白雪纷飞的夜晚,留下我欢声笑语的童颜。等我长大,再回去看一眼故乡,却发现这不是我儿时记忆的地方,也不是我落泪的乡。

时光的年轮,一圈又一圈的勾走了我的年华。点点滴滴间,从容地抹去了岁月的过往,不管我走的多远,走的路多长,我终将回到的地方,也是我初生的地方。我知道,我的心再也不走出家乡,永永远远,长长久久停留在我的祖祖辈辈长眠的土地上。

篇七:《怀念儿时浓郁的乡情和年味儿 【散文随笔】》

怀念儿时浓郁的乡情和年味儿 【散文随笔】

【散文随笔】">怀念儿时浓郁的乡情和年味儿 【散文随笔】月儿弯弯ok

< STYLE="TexT-ALiGn: center; WiDTH: 640px; DispLAY: block; HeiGHT: 416px" "s13..cn/orignal/001OwBwPgy6G6ZDCDec2c&690" WIDTH="690" HEIGHT="446" ALT="怀念儿时浓郁的乡情和年味儿 【散文随笔】" "怀念儿时浓郁的乡情和年味儿 【散文随笔】" />

怀念儿时浓郁的乡情和年味儿

文/月儿弯弯

< STYLE="TexT-ALiGn: center; WiDTH: 390px; DispLAY: block; HeiGHT: 114px" "s2..cn/orignal/001OwBwPgy6G70osw6t71&690" WIDTH="330" HEIGHT="97" ALT="怀念儿时浓郁的乡情和年味儿 【散文随笔】" "怀念儿时浓郁的乡情和年味儿 【散文随笔】" />

1、纺线织布做新衣

眼看离过年的日子越来越近了,我脑子里时不时会闪现儿时在农村过年的热闹场面。那种期盼与喜悦的心情,那种红红火火的热闹场景,和那种无论再穷也要欢欢喜喜过个年的心劲儿,无不深深地留在了我的脑海。 那时候虽然家里很贫穷,但是浓浓的年味儿在小镇在街上在我家的小院里演绎的如火如荼。令我终身难忘。

记得那些记得那些年只要进入冬季,母亲就开始为过年做准备了。俗话说“穷家难当”,我们兄弟姐妹六人都还未成人,一家人的吃穿全靠父母种的那两三亩自留地,和生产队发的那点不值钱的工分过日子。母亲常说“再穷也要好好过个年。”所以我心中一直期盼着过年。 母亲先纺棉线,再给棉线染色,接着在院子地上钉下去很多木楔子,摆开架势绕线、配线。我从很小就能帮母亲绕线。母亲把线配好,指挥着我和姐姐围着木楔子转着圈绕线。两边木楔子之间的距离就是一匹布的半个长度。绕上一圈就是一批布的全长。我拿着线穗子围着那些木橛子转圈跑,跑了一圈又一圈,我觉着绕线太好玩了。每逢绕线的时候我家小院就是一道靓丽的风景。那些五颜六色的棉线在小院里如同绚丽的彩虹一般耀眼。绕好线以后,堂屋架起了父亲制作的织布机,母亲开始织布了。自制的织布机既能织成单色的粗布,也可以织出条形和方格形的彩色图案。粗布织好后,母亲还会把白色的布料染成各种颜色。条形和方格形的彩色布料是专为我们姐妹做新衣的。那时候没有缝纫机,每一件衣服都需要母亲千针万线才能缝好。白天母亲坐在炕上缝衣服絮棉花,晚上家里的小灯碗太暗了,母亲就坐在小灯跟前纳鞋底。一年四季,母亲那双手就没有闲的时候。大年三十这天,我们兄弟姐穿着母亲缝制的新衣新裤新棉鞋放鞭炮迎新年了。

2、磨面碾米做年饭

新衣服做好了,母亲带领我们兄弟姐妹去磨面、碾米,为过年做准备。两个哥哥都是好帮手。我和姐姐两个人只能是搭把手。等大哥二哥把粮食背到磨房,我和姐姐帮着母亲拿簸箕、箩、布袋、笤帚等零碎东西。一个大磨盘两边各有一根木棒子,两个哥哥各推一根木棒,我和姐姐一边一个。我们推着大石磨盘吱吱呀呀转动着,母亲要不断地跟着磨盘转,一边用手往磨盘上面的窟窿眼里喂粮食,一边用一把小扫帚不住地将磨出来的面往里面扫。等到磨出一部分面粉的时,母亲会用簸箕把面盛上,去磨房门口用箩不住的筛,细细的面粉漏了下来,箩里只剩下麦糠。妹妹很乖,坐在一片席子上面自己玩。饿了就跑到母亲怀里吃奶。 也有人掏钱租一头毛驴拉磨。母亲会过日子,能省则省。我讨厌推磨!可是从四、五岁开始我一直跟着母亲推磨、推碾子。磨房里面光线昏暗,我们推着磨盘转了一圈又一圈,很累,也很无奈。那时西街只有一家磨房,磨面碾米还要排队。好容易排上队了,肯定会把米面都加工好。年前必须要一次性蒸出足够半个月吃的馒头,正月十五之前不允许再蒸馒头。这是我们那里的习俗。

3、三十晚上点黏灯

在我家黏灯是过年必不可少的。黏灯是黍子面做的。黍子面有着和糯米一般的黏性,入口香甜。母亲把黍子面用开水烫过晾凉,捏成大号酒杯一般的灯座样式。中间放一根棉花捻成的灯捻子,顶部做一个凹槽用来放棉籽油。然后放在笼屉里蒸熟。年三十这天晚上家家户户熬夜守岁。我家八仙桌、条几、衣柜等处都放着黏灯,黏灯点燃,原先昏暗的屋子顿时亮堂堂的,感觉很温馨很有年味儿。等到黏灯里的油耗干了,我们熬夜守岁也感觉肚子饿了。那一刻我们兄弟姐们就会毫不客气的将黏灯消灭光。那滋味我一辈子也忘不掉。刚灭火的黏灯还是热乎的,甜甜黏黏,每一口都能拉出丝丝来,那滋味啧啧„„又甜又黏又香!

自从9岁那年离开家乡直至今日,母亲再也没有做过黏灯,我也没有吃黏灯的口福了。不过,黏灯美味儿我可从来也不曾忘记。

4、彩色标语迎新春

父亲读过四年私塾,能写会画。在小镇上算是个文化人。我家墙上贴着的奔马图、猛虎下山、梅兰竹菊国画都是父亲画的。因为父亲为人厚道,平日里来家求字的人可不少。尤其是进入腊月,家里就更热闹了。那些来求春联的人络绎不绝。每逢此时母亲总是喜盈盈地与人家搭话,将吃饭用的八仙桌擦的干干净净,好让父亲在上面给乡亲们写春联写福字。 当母亲带着我们去磨面碾米时,父亲则一个人在家里忙着给镇上写标语和春联。只要一进我家院子,就能看到屋里院里到处是五颜六色的纸张。写上字的就晾在院子地上。写完后父亲会在院子里拉起一条条细麻绳。将写成菱形块的大字一张一张粘在麻绳上,再细心的折叠起来放到一边。父亲写累了就圪蹴在地上抽一袋旱烟。整个一个镇子四条街道上那些五彩缤纷的标语全部出自我父亲之手。虽然父亲写的字我不认识,但是从父亲那双眼睛我可以捕捉到他心中的快乐。过年了,街道上拉起了一道道横幅,墙上、树干上、电线杆子上都提着彩色的标语。一阵微风吹吹过,大红色的横标在街道上空发出哗啦啦的响声,为贫穷的小镇增添了浓浓的节日气氛。幼小的我很骄傲,也很自豪!因为这都是我父亲写的字。

5、灯火辉煌迎新年

家乡过年还有个习俗:大年熬夜三十守岁。无论贫富,家家户户院子大门上方都会悬挂两只大红灯笼。红红的灯光映照着红色的福字和红色的春联,还有满街色彩艳丽的标语,让人看着喜兴、吉祥。三十晚上守岁,人们会在街道中央点燃一堆堆篝火。此时此刻,没有人愿意呆在冰冷的家中,男女老少都跑到街上围着火堆聊天。我们小孩子几乎是人手提着一只灯笼满街跑着玩。站在我家门口放眼望去,一堆一堆的篝火构成了一条望不到边的火龙。加上每家挂的红灯笼,红色的福字和红色的春联五彩的标语,还有小闺女穿的红棉袄和头上戴的红色头花,那才叫红红火火过新年呢!

父亲虽然性格内向,但是却是心灵手巧,我家的大、小灯笼都是父亲自己制做的。门前挂的大灯笼是椭圆形的,龙骨是用竹子做的,外面罩着一层大红绸子。点燃蜡烛时红红亮亮的煞是好看。我们提着玩的小灯笼是长方形的,框架是用木条制作的,下面有一块木板做底座,上面不封口。长方形的灯笼四周各有一块玻璃,其中有一块玻璃是活动的,从上面可以抽起来,将点燃的蜡烛放进去再放下玻璃。三十晚上我们提着灯笼一直玩到第二天凌晨,实在熬不下去才回去睡觉。

6、鞭炮声声辞旧迎新

大年初一很早就能听到噼里啪啦的鞭炮声了。天还黑着呢,拜年的人就登门了。最早来家拜年的总是一群一群的孩子。平实看着我家的院子挺大的,但是拜年的孩子呼啦啦一来就是十几个甚至是几十个,黑压压的站了半个院子。每逢一波孩子们来拜年,母亲就会笑盈盈地端着簸箕把糖果、花生、红枣挨个的发给每个人。一拨人刚离开,接着又会来一波。欢笑声祝福语充满小院。年味儿十足。等到我被拜年的声音吵醒的时,我的父亲和哥哥姐姐早就出去拜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