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你变了没有

时间:2021-10-26 19:30:39 节日作文

篇一:《走了这么久,你变了没有》

“当一个个夏天匆匆来了又去了,你所记住的是什么?深深刻入你生命的又是什么?夏天,如此平凡,周而复始。”——田维这是一个流行离开的年代,但我们却都不擅长告别。雨后的下午,天空灰得像哭过,那些关于夏天的流光的灰白浅影兀自清晰起来。我知道,我的夏天已经来了,虽然现在还只是春天,不管你是多么地不相信,但是它确确实实已经来了。有朋友两次说过我,其实你一直在这里,并未走远。这几年来我其实都是走走停停,潜移默化中改变了许多,尽管有些变化微不可查,但我相信终有一天它们会在时间的推移下变得清晰,甚至是刻骨。写到这里,突然想问,走了这么久,你变了没有?这是一句很白话很普遍的疑问,虽然简单,但却让人无处回答,变了吗?是变了,变得甚至我们都已忘记自己究竟改变了什么,遗忘了什么。我们习惯将一些问题和答案随口交给时间,而且还会“让时间去证明”,可惜时间是不会同情你的软弱的,有些答案需要伤痛的代价。幸福和青春都不过是一串断续的省略号。你说,我用灵魂的笔,摄下我的影子。喜欢朴树的《傲慢的上校》的词:总算是流干了泪总算习惯了残忍太阳每天都照常开起在烂醉的清晨像早前的天真梦想被时光损毁再没什么能让我下跪我们笑着灰分烟灭人如鸿毛命若野草无可救药卑贱又骄傲无所期待无可乞讨命运如刀就让我来领教不知不觉,图书馆外已是夜幕降临,看不到远处的灯火阑珊,三月的天,冷得好像我。走了这么久,你变了没有?我自问。一半阳光,一半忧伤,是我。一半忧伤,一半阳光,是影子。多少次在大街上漫无目的游荡时转头,希望可以找回丢失了的回味。多少年过去,想必自己早已找不到了回程,也许你亦如此,也许你看不清未来。他们告诉我那只是青春的一场戏,过去就长大了我说,应该回头看看,然后继续走下去。记得前年自己在年年的画册写下这样一句话,在文字里,我永远是个孩子。有孩子般的忧伤,单纯,安静,快乐,而这只适合在文字里,只适合在黑白交替灰色的时光地带里,狭长,灰得像哭过。有时候我甚至会想,哪天能不能逃离这个城市。走了这么久,许多人都以不同的理由在不同的时间离开,最终停留在身边的还是他(她)们。与其说他们都离开了我,那么用我们各自离开,或者是我逃离更切贴,虽然这对我是巨大的讽刺。三月,可以望着灰蓝的天空,想一切的幸福,没有孤独。三月,我们需要耐得住寂寞,看破荒芜。走了这么久,你变了没有?唱着着心里的歌,后天就是哥哥十年忌日了,怀念他的笑容,他的歌声,他在告别演唱会上的流泪痛哭,你就是不羁的风,你是天真忧郁的孩子,最喜欢的《我》:I am what I am我永远都爱这样的我快乐是快乐的方式不只一种最荣幸是谁都是造物者的光荣不用闪躲为我喜欢的生活而活不用粉墨就站在光明的角落多么高兴在琉璃屋中快乐生活对世界说什么是光明和磊落我就是我是颜色不一样的烟火天空海阔要做最坚强的泡沫我喜欢我让蔷薇开出一种结果孤独的沙漠里一样盛放的赤裸裸走了这么久,你变了

没有,永远的你。我一直在这里,我的梦想还在,你的呢?2013.3.29

篇二:《改了那么久,你变了没有》

改了那么久,你变了没有?

——有效课堂的追寻和思考

富阳市富春第三小学 商静儿

摘要:新课程理念已得到广大教师的认可,但我们也发现新课程理念与教学现状之间的距离。笔者通过对四个教学片段的分析,对有效课堂进行了追寻和思考,并阐述了自己的观点,认为有效的课堂必须作精细地处理,必须把探究的权力还给学生,是有深度的,是动态生成的,具有丰实之美。

关键词:有效

随着课改的深入,广大教师的教学观念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动手操作、合作交流也成了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然而,深入课堂却发现很多不合时宜的教学观念仍牵制着教师教学方式,很多教师并未真正领略课改之“神”,课堂“涛声依旧”。笔者撷取了几个课堂教学片段,欲与同行们共同探讨,一起对有效课堂进行追寻与思考。

[片段一:“热热闹闹”——追形式]

师:下面我们来做找朋友的游戏,请小朋友拿出1—9的数字卡片。

学生从文具盒中拿出卡片。

师:我和××先来一次,大家认真看。

师:我是1,我的好朋友在哪里?

××:(连忙举着9跑到黑板前,说)我是9,你的朋友在这里,1和9组成10。

老师和××边说边手拉手跳一圈。

师:看清楚了吗?××,你先来。

生:我是7,我的朋友在哪里?

“我是3,你的朋友在这里。”几个同学异口同声,并一起往讲台上跑,因为他们手中都有3。老师连忙制止道:“一个够了,一个够了,其余同学下去,一会儿还有机会。”

游戏继续进行,每次都有好几个同学抢着上黑板被老师劝说下来。完成9句分合,足足化了8分钟。

反思:有效的课堂不一定要“热闹”,但应该有“深度”。

小学低年级儿童无意注意占优势,他们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大多表现为直接兴趣,新颖、活泼的练习方式无疑能调动学生参与的热情。但是,形式只有和内容结合起来,练习才能取得较好的收效,脱离了内容,刻意追求形式,形式就只剩虚壳了。A教师,为了练习几句“分合”,搭这些中看不中用的花架子,搞这些让学生眼花缭乱的形式,让人感到华而不实。乍看上去,在课堂上学生表现非常积极,甚至有些亢奋,场面气氛也十分热闹,该解决的问题似乎也都解决了。但细细品味就会发现,课堂只是表面的“繁荣”,学生是“动”起来了,然而这样的“动”并未能触及学生的思维。这种停留在表面上的热闹,实质上并没有带给学生智力上的挑战、认知上的冲突。这种教学数学思维的含量并不高,只能说是追求了形式上的新颖,而没有把握实质上的飞跃,表面的热闹也掩盖不了课堂学习真实的效应。

笔者认为,形式永远是为教学内容服务的,也永远是需要的,但过分刻意,势必导致本木倒置。教师完全不必刻意地为课堂的热闹而绞尽脑汁,也不必挖空心思在教学的形式上花工夫,更没必要故意兜圈子、绕弯子、设悬念让学生钻,这样的设计未必有多少价值。事实上,学生“动”了并不意味着他们已付出了一定的智力代价,只有加入自己的思考,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才是最有效的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课堂上当然需要学生“动”,需要学生在富有情趣的“动”中思考数学、探索数学,参与数学活动的“再创造”,但教师要永远记住,“动”只是手段,动的目的在于引导学生进入思考,进入研究——达到对数学知识真正意义上的理解和掌握。因此,教师切不可注重形式上的“热闹”,而应该关注学生思维的进入状态,不能让教学效果被教学形式所累。

[片段二:“来去匆匆”——忙赶课]

出示:一、是是非非任你评。

奶奶的日记

(一) (二)

冬枣每千克29元,还价 这个月用电70多度,每度电

成28.5元,买了 0.95千克, 价钱0.53元,准备了50元,

付29.5元。 不知够不够?

师:看了奶奶的日记,你想说些什么?

生1:我说日记(一),我觉得奶奶应该讨价还价,付29元。

生2:错。买了不到1千克却付29.5元,贵了。

师:(全然不顾高举的几十只小手)你能用今天的知识解决吗?

生2:0.95×28.5〈29.5

师:很好。第2题,谁来说说?

生3:0.53×70=37.1(元),够了。

生2:不用算,肯定够。

(举着的手好多,老师视而不见,继续问。)

师:看了这两则奶奶日记,对你有什么启发?

生4:摊主太坏。

师:对吗?还有吗?

生2:生活中的一些问题可以用小数乘法来解决。

(许多手仍高高举着)

师:说得真好,时间关系我们下课再继续讨论,下面我们看第二题。

(手无可奈何地放下了)

师出示:二、填数并计算。

……{不知你变了没有}.

反思:有效的课堂不一定要“上完”,但应该作精细处理。

此片段向我们表明:课堂是知识交接的场所,以传授知识为终极目标。而上课就是严格地、忠实地执行教案的过程,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在课堂上最理想的进程是完成教案所囊括的一切。如果不抓紧时间,课堂教学的过程展开得太充分,就不能按时完成教学任务,预定的教学目标也就无法实现。因此在课中,教师严格遵照既定的教学环节上课,把课堂当作流水作业的工厂,道道工序,一道不拉,根本不考虑课堂的实际情况和学生的不可预知性,教学过程“目中无人”。而当学生的回答正中下怀时,教师便会立即抓住,如获至宝地加以肯定或赞扬,全然不顾高举着的那些小手。于是,对某个问题的讨论也就此划上了句号,教师匆匆忙忙地进入下个环节,留下听课老师在那里痛心疾首。可惜啊,这么好的一道题,就这么给“糟蹋”了!这个环节本该是个亮点,就因为老师蜻蜓点水,忙着赶课,精彩与之擦肩而过。最可怜的还是那些学生——想表看法也没机会。笔者认为,教师这样教学,只能把学生培养成

能按教师指令进行程式化操作的“熟练操作工”,这样的课堂有的只是人亦云亦,失去的是学生独立思考的精彩!显然,这不符合新课改的精神。

好课是有效率的,这效率在更大意义上是指一堂课的“质”,它能让师生间洋溢充实的快乐,收获的喜悦。因此,有效的数学课堂需要教师进行精细处理,而这种精细处理不仅体现在整体的教学流程上,更体现在那些具体的教学细节上。同理,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十分关注学生获取数学知识所经历的独特体验,关注学生在数学学习活动中的感悟、反思。要彻底改变传统数学“重知识、轻方法,重结论、轻过程”的做法,要善于把握课堂上稍重即逝的教育机会,敏锐地捕捉学生的精彩,及时地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让其享受到成功带来的愉悦。像上道题,如果教师的处理不这样简单,相信学生的发言会精彩无比。笔者对此题也作了尝试,下面是教学实录:

师:看了奶奶的日记,你想说些什么?

生1:我说日记(一),我觉得奶奶应该讨价还价,付29元。

生2:我不同意,你想想,买了不到1千克却付了29.5元,贵了。

师:同意他的说法吗?

生3:同意,因为买1千克只需28.5元,当然贵了。

师:有道理,凭直觉就能判断。别的同学还想说什么?

生4:28.5х0.95= 27.075元,而奶奶却付了29.5元,肯定贵了。

师:通过计算来判断,也是一种方法。{不知你变了没有}.

生5:老师,我不用计算就能判断,28.5х0.95<28.5,因为一个数乘以纯小数积一定小于这个数,所以奶奶肯定买贵了。

师:你是用今天学的知识来解决的,不错,这也是一种好方法。

“对,对,我也是用这种方法判断的。那商贩太坏了,他欺负奶奶。”许多同学异口同声地喊道。{不知你变了没有}.

……

这样处理使学生在课堂中既掌握了所学知识,也积累了丰富的生活体验,更锻炼了数学的生活运用能力,这样的课堂生活自然是充实而快乐的。

[片段三:“千呼万唤”——保教案]

师:请把从家里带来的小闹钟放在桌上,我们上课了,老师给大家猜个谜语。

很多同学大叫:我知道,我知道,是闹钟。

师:(似乎见怪不怪,继续说)坐好,坐好,知道了不能吵,人家还不知道呢!听好了:“我有一个好帮手,滴滴答答不停走,叫我学习和休息,真是我的好帮手。”你们说,这是什么?

教室里“热闹”极了,学生们七嘴八舌,有说钟,有说钟面,有说闹钟。

师:你们真聪明,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钟表。仔细观察你的小闹钟,谁来说说钟面上有些什么?

生:有12个数字,有时针、分针、秒„

师:(“秒”字刚出口,师连忙制止)停,我们一起来数数这12个数字。

师生一起从1数到12。

师:还有什么?

生:有3根针。

生:有2根针。

生:有4根针。

师:一般钟面都有3根针,谁认识?

生:时针、分针、秒针

生:(一人很着急地站起来叫道)老师,有的钟面上有4根针的。

师:是吗?你真聪明!大家说,这3根针中哪根是时针?

„„

反思:有效的课堂不一定要“填充预设”,但应该是动态生成的。

从上面片段中不难发现:在课堂上,教师总是希望学生能够按照自己课前设计好的教学方案去展开教学活动,让学生在课堂上扮演配合自己完成教案的角色,对异于自己预设的思路、方法本能地排斥或抵制。因此,每当学生的思路与预先设计的“套路”不吻合时,教师就会千方百计地把学生的思路“拽”回来,不允许有任何“出轨”的行为出现,让“死”的教案支配和限制“活”的学生,遏止他们在课堂上思想和生命的活力,使原本鲜活灵动、充满生成精彩的数学课变得机械、刻板与程式化。难道老师不明白?教学已不再是预先设计的课程方案的执行过程,而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它需要教师在课程预先设计的基础上,循着学

篇三:《你变了》

收到你的来信 乃是五脏俱惊 对自已说千万别放弃 心灵的感应会助你一臂之力 泡沫式的希望终归是带泪的结局 可能孤寂注定是我的兄弟 “你是我的唯一”只能沉入喉底 本以为你的到来会是我生命的又一个起点 却注定我只是你生命的又一个过客而已 所谓的甜言蜜语 抵不过“你变了”三字的逃避 外表的冷漠抗不了心灵的思绪 我是怎样的无助与空虚 明知是一场没有结果的游戏 却又牢牢把你刻入心底成为一道带伤的烙印 昔日的思恋是一种浪漫的回忆 今日的单恋是一块痛苦的境地 却不知明日的空恋会用怎样的言语来表述 所谓的甜言蜜语 抵不过“你变了”三字的一击 也许注定我与你是二条不相交的不行线 却又让我在希望与毁灭中寻找爱的栖身之地 你是怎样的残忍与美丽 扑灭了一颗沉寂多年才敢燃起爱火的心 爱的豪情只能再次死去 与每晚的“甲醇”与“尼古丁”一起晕迷 无言的快感并是醉熏那颗不该去爱的心

篇四:《歌词》

画 心

---《画皮》主题曲

作词:陈少琪

作曲:藤原育郎

演唱:张靓颖

看不穿 是你失落的魂魄 猜不透 是你瞳孔的颜色

一阵风 一场梦 爱如生命般莫测 你的心到底被什么蛊惑

你的轮廓在黑夜之中淹没 看桃花开出怎样的结果

看着你抱着我 目光似月色寂寞 就让你在别人怀里快乐

爱着你 像心跳难触摸 画着你 画不出你的骨骼

记着你的脸色 是我等你的执着

你是我一首唱不完的歌

看不穿 是你失落的魂魄 猜不透 是你瞳孔的颜色

一阵风 一场梦 爱是生命的莫测 你的心到底被什么蛊惑

你的轮廓在黑夜之中淹没 看桃花开出怎样的结果

看着你抱着我 目光比月色寂寞 就让你在别人怀里快乐

爱着你 像心跳难触摸 画着你 画不出你的骨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