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园春长沙教案

时间:2021-10-26 18:06:50 节日作文

【篇一】沁园春长沙教案

沁园春•长沙(教案)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上册) 【教学目的】:1、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的语言美、意境美;2、把握诗歌的主旨,体会诗人的博大情怀和革命精神【教学重点】:学习文中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把握诗歌的主旨,体会诗人的博大情怀和革命壮志。【教学难点】:理解和品位优美、形象、富有表现力的诗歌语言【课时安排】:2教学过程【课前预习】:1、正音(橘 漫 舸 寥廓 浮 携 侣 峥嵘 遒 否 遏);熟读;2、快速背诵诗歌;3、熟记文下注释。                                   第一课时【导入新课】(5分钟)在初中我们学过毛泽东的一首“沁园春”,还记得是哪一首吗?(学生回答:《沁园春•雪》)。(教师问)谁会背这首词(学生试背,教师纠正)沁园春•雪    北国风光, 千里冰封, 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 惟余莽莽; 大河上下, 顿失滔滔。山舞银蛇, 原驰蜡象, 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 看红装素裹, 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 略输文采; 唐宗宋祖, 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 还看今朝?“沁园春”是词牌名,它规定了词的格式,但与词的内容不一定有关 ;“雪”是词的题目,它才与词的内容密切相关。我们今天学习的是毛泽东的另一首词《沁园春•长沙》,它的格式和《沁园春 •雪》是一样的,但内容却并不相同。它们的上阕都写了景,但一个是冬景,一个是秋景。写冬景的《沁园春•雪》我们已经学过了,下面,我们来看看《沁园春•长沙》是怎样写秋景的,写的又是怎样的秋景。【诵读课文】(8分钟)1、学生诵读,教师指导(重点在节奏把握上);2、检查全班背诵,抽两名学生独背;3、带领学生反复诵读词的上阕,想象词中描写的景色。【上阕研读】:(30分钟)1、思考:诗的开头三句告诉了我们哪些信息。(有哪些意象?)(明确):时间(寒秋)、地点(湘江,橘子洲头)。2、思考:哪位同学能按调整好的正常语序,把开头三句的大意顺畅地说一下?(明确):在深秋时节,毛泽东独立于橘子洲头,看着湘江水滚滚北去。3、我们再看 “独立”二字, “独立”能否改为“站立”“直立”等?为什么?(明确):【不行。“独立”不仅表明是一个人,而且显示了诗人力当中流砥柱的气概。联系当时的背景,军阀赵恒锡正在通缉毛泽东。诗人身处险境却能“独立寒秋”,表现了他的坦荡和从容。】孤独的诗人最见个性。李白“独坐敬亭山”闲适,柳宗元“独钓寒江雪”隐逸,晏殊“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超脱 (教师点拨):它构成了一个特定的环境,展现给我们这样的一个情景:在深秋的季节,诗人独自一人站在橘子洲头,望着湘江水在日夜不息地向北奔流。这“独立”既客观地介绍了独自一人的情况,又含有一种卓然特立的意味,表现了一种不凡的英雄气概。4、我们再看“寒秋”二字。在多数古典诗词中,“秋”总是和“悲”或“愁”等情感联系在一起,.如“悲哉,秋之气也”;“秋风萧瑟天气凉”;“万里悲秋常作客”;“秋风秋雨愁煞人”……这首词中的秋是不是也是以悲或愁为基调呢?让我们继续下看:5、一个“看”字,一直控制到哪里?    【“万类霜天竞自由。”】    对,共七句。在古诗词中这叫“一字领起”,俗称“领字”(板书),一般上下阕各有一个,读诗词要注意找出这种领字。    初中我们学过的《沁园春•雪》上阕的领字是哪个?【“望”。对,也是控制七句直到“欲与天公试比高”。】6.这里诗人看到了哪些秋景?(我请一位朗读水平高的同学来读一下)【个别地方处理得还不够理想。朗读指导:“看”字是领字,要稍顿,以下几句要读得抑扬顿挫,充满兴奋喜悦之情,最后一句“万类霜天竞自由”是哲理概括,要有彻悟、慨叹之情。】思考刚才的问题。【七句一共六幅画面(最后一句是总括)。】这几句视角变化和写景顺序极有特色。①前两句“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诗人是怎样看的?【放眼望去,是“远眺”──这写得是远景,静景。】[板书]②接下来两句“漫江碧透,百舸争流”,诗人的视线又怎样?【收回来,是“近观”──这写得是近景,静景、动景。】[板书]③“鹰击长空”怎样看?写得什么景?【“仰视”──高景,动景。】[板书]④“鱼翔浅底”怎么看?写得什么景?【“俯视”──低景,动景。】[板书]7、(教师启发):旧体诗词很讲究炼字,往往能一字传神,同学们找一找,在这些景物描写中,哪些字用的特别传神。能说说理由更好。(明确):遍、染、透、争、击、翔。请同学们挑出一个字来说说看,这个字妙在哪里?(教师总结):.“万山红遍,层林尽染”写的是远景,“遍”字表现了万山的颜色都变成了红色,范围很广;“染”字则把天然说成人工,仿佛那是人有意染成的壮美景色,活画出岳麓山一带的枫林;“漫江碧透,百舸争流”写的是近景,“透”字显出江水碧绿清澈,绿色又代表着旺盛的生命力;而一个“争”字,给碧绿清澈的江面又增加了昂扬奋进的气氛,显示出千帆竞发,争先恐后的热烈场面;“鹰击长空”用“击”而不用“飞”,准确地形容了雄鹰展翅迅猛有力地拍打的矫健勇猛的雄姿;“鱼翔浅底” 用“翔”而不用“游”,精当地把鸟不扇动翅膀地盘旋回飞的状态,用来描写游鱼在水中自如轻快的神态,形象生动。(教师补充):另外,还要注意两个字,一个是“看”字.,一个是“竞”字。“看”字领起了从“万山红遍”到“万类霜天自由”这一部分,所以,它是“领字”。没有它,上阕美丽壮观的湘江秋景将从何而来呢?至于“竞”字,大家猜猜看,它在诗中有什么作用。(提示):“竞”字所在的这一句诗,在诗中有什么作用?(明确):总结作用。(思考):总结什么?(明确):总结了上面的秋景特点。(思考):什么特点?(明确):竞自由。(教师总结):对。竞自由就是争自由,诗人笔下的这些景物都有“争”这个的特点。万山、层林、漫江、百舸、鹰、鱼以及宇宙间万物都在秋天里自由舒展,蓬勃生长,竞相显示它们旺盛的生命力。看来呀,秋景不仅只有“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还有像这样的盎然生机。(教师启发):面对这一派生机勃勃的大千世界,怎不激起诗人心中复杂的情绪呢?那么,诗人抒发了怎样的情怀呢?(学生诵读):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教师阐发):是啊,诗人在问“广阔无垠的大地呀,谁才是主宰你消长兴衰命运的真正主人呢?”(问):你们认为谁是主宰苍茫大地命运的真正主人呢?(在学生讨论中,结束这节课教学;问题不作解答,留给学生课后思考)【板书设计】:独立寒秋                        湘江北去  橘子洲头(时间)                               (地点)(特定环境)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远景)  (静景)    万类霜天      怅寥廓  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近景)  (静—动)   竞         问苍茫大地鹰击长空                  (上)  (动景)      自由        谁主沉浮鱼翔浅底                  (下)  (动景)         (分)————————————————————(总)                            (景) ——————————————(情)                                                         第二课时【引入课堂】:(1分钟)    在上阙,面对着生机勃勃的秋天景物,诗人抒发感慨,提出疑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下面,我们来一起学习下阙,看看诗人是怎样回答这个问题的。【下阕研读】:(15分钟)1、背诵词的下阕;2、词义推敲:峥嵘、挥斥、遒、激扬、粪土、万户侯、遏(注意):恰——领字   中流击水:语出自东晋祖逖的“击楫中流” (jī jí zhōng liú动宾式;作谓语;比喻立志奋发图强)的典故。《晋书•祖逖传》:“中流击楫而誓曰:‘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晋元帝在江南建立东晋,北方及中原的大部分土地被外族所占。祖逖准备率军收复中原,朝廷只给他奋威将军的虚名,祖逖率领他的100多家人渡江北伐,在江中中流击楫,发誓收复中原。后来他果真收复大片失地,但东晋根本无心抗战。3、下阕研读:(思考):诗人似乎并没有回答他在上阙提出的问题,那么,下阙写的是什么呢?(明确):对当年和同学战友们一起学习、生活、参加革命斗争的回忆。(引导):很好。那诗人忆起了些什么呢?我们来一起看这几句词。(教师诵读):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道。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分析):同学少年,风华正茂                            革命形象书生意气,挥斥方道                            革命斗志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革命行动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革命精神(思考):这些诗句读来让人热血沸腾,让我们对那些将青春献给革命事业的先辈们产生景仰之情。不过,直到诗的结尾,诗人也没有回答在上阙提出的问题,这样,诗不就有了缺憾了吗?(学生讨论后明确):诗人在下阙塑造了一批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敢于改造旧世界的革命青年形象。实际上也巧妙地回答了上阙的问题——“谁主沉浮?”就是这样的革命青年。4、齐背全诗。【作业】:【板书设计】: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同学少年,风华正茂                                   革命形象书生意气,挥斥方道                                   革命斗志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革命行动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革命精神                             主沉浮 

刘茂申

【篇二】沁园春长沙教案

沁园春长沙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把握新诗与现代诗歌的概念,了解什么叫做意象,初步进行诗歌鉴赏。2.学习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3.背诵诗歌。过程与方法反复诵读诗歌,体味诗人蕴涵于作品中的情感。情感价值与价值观感悟诗人博大的情怀,体会诗人以天下为己任的历史责任感。教学方法:诵读、讨论、探究 。教学重点:反复吟读,体会深秋意境,领会作者情感。教学难点:对富有表现力的语言的分析。教学时数:2课时。 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导语:秋天是一个这样的季节?(收获,丰富,多愁,充满想象……)古往今来的文人墨客写了许许多多的有关秋的诗歌,以此来表达他们对秋的理解和感悟,同学们你们了解的有哪些呢?例如: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忧国伤民)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清净无为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沉郁壮阔)二、整体感知,了解内容1、学生齐读文章,初步感受。学生自我评价,注意部分字的读音(橘,舸,遒,遏)2、播放多媒体课件——配乐朗读比较并评价。3、学生自读课文(1)本文上下阕各自写了什么?分别有何直观感受?(2)分别找到统领本文上下阕的关键字词。(诗眼)(3)找出最能体现本文主旨的一句词,并体会它的作用。(4)提出一个自读时碰到的难题。4、分组讨论、交流自读情况。明确:上阕:描绘绚丽多彩的湘江秋景。              (看)      主旨: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承上启下)      下阕:抒发慷慨激昂的革命情怀。              (忆)三、品味鉴赏上阕,体景悟情1、赏析前三句(1)哪位同学能够通过合理的调整、补充,把前三句的大意通畅的说一说?“独立”而不孤单,“寒秋”却无冷意。(2)介绍背景,重温历史(3)比较鉴赏毛泽东的“独立寒秋”与柳宗元的“独钓寒江” 附:《江雪》•柳宗元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明确:《江雪》是柳政治革新失败后,被贬永州,身处逆境时所写,表露作者与恶势力决不妥协的心志。毛泽东的“独立寒秋”与柳宗元的“独钓寒江”意境相似,但作者的胸襟境界又是不可同日而语的!2、赏析由“看”字领起的秋景(1)一个“看”字一直统领到哪?这里诗人都看到了哪些秋景?学生代表朗读看到的内容明确:(万)山 ———— 红(遍)     (层)林 ————(尽)染     (漫)江 ———— 碧(透)        绿色给人以活力     (百)舸 ————(争)流         竞争给人以动力        鹰    ———— 击长空        鱼    ———— 翔浅底(2)讨论:写“看”的这几句词视角变换和写景顺序有什么特色?山上: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远眺)江中: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近观)天空:鹰击长空                    (仰视)水底:鱼翔浅底                    (俯察)(3)想象、讨论此时正在饱览大好秋景的作者的神情、动作。同学表演。提示:作者的“手”该怎样?倒背好,还是叉腰好?视角的转动快好还是慢好?评价,再表演。(4)体会语言的表达效果。划出动词,他们用的好吗?为什么?染、击、翔(5)比较鉴赏毛泽东的“万山红遍,层林尽染”与杜牧的“霜叶红于二月花”。附:《山行》•杜牧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明确:二者都着力写枫叶的火红,开朗的意境。把秋景写的极富生命力。但是,《山行》是优美的写景诗,抒发了作者热爱美好景物的感情;而毛泽东的“万山红遍”则暗喻革命形式蓬勃发展。古人笔下秋景多萧杀悲凉,清冷凄惨,而毛泽东笔下的秋景为什么如此灿烂多彩,充满生机?提示:毛泽东的身份、地位、抱负(6)想象能力训练雨果:想象是人类思维中最美的花朵。引导学生完整的想象看到的景色。(形态,颜色,动画,特写)交流想象,帮助背诵。3、体会“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丰富含义。“怅”包含着一个深邃的心境。自然界的一切是这样的蓬勃绚丽,而现实社会却如此沉闷黑暗,“独立寒秋”的诗人,俯仰天地,怅望广阔的宇宙,心有所思,思有所忧。禁不住问苍茫大地:谁来主宰你的盛衰荣枯?“主沉浮”的深层含义是什么?提示:联系时代背景理解诗人以天下为己任,忧国忧民的广阔崇高的心境小结:“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是全词的“词眼”。上阕就是通过这样写景,提出“谁主沉浮”的问题,表达了毛泽东青年时代伟大的抱负。四.在理解的基础上,朗读课文。第二课时一.回顾上节课要点,朗读课文。(独立寒秋——看湘江秋景——问谁主沉浮)二、欣赏下阕1.上阕提出了“谁主沉浮”的问题,下阕怎样回答呢?写“忆”的词句是回忆往事以“抒情”的方式回答“谁主沉浮?”讨论:为什么这几句就能回答“谁主沉浮”呢?《沁园春•雪》里的“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都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大英雄,大豪杰,为什么诗人用一个“惜”字就将他们全部否定了,而发出“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呼唤呢?这些“现在”的“同学少年”与历史上的英雄豪杰有什么不同?历史上的英雄豪杰“略输文采,稍逊风骚”,武功尚可,文治才华就差多了。“风流人物”应该是能文能武的杰出人物。而“现在”的这些包括诗人在内的“同学少年”朝气蓬勃,奋发有为,意气奔放,才华横溢,敢为天下先……他们不主沉浮,谁主沉浮?所以说,下阕通过抒情,艺术而巧妙的回答了“谁主沉浮”这一重大问题。2.“同学少年”是个怎样的意象?“风华正茂”——青春年少,才华横溢“书生意气,挥斥方遒”——热情奔放,敢想敢做,以天下为己任。“指点江山,激扬文字”——激昂慷慨,奋笔疾书;关心国家命运,针砭时弊,宣传真理。“粪土当年万户侯”——蔑视官僚军阀,救国救民,敢于斗争。总结:写出了“同学少年”的精神面貌、战斗风姿和高尚志趣。3.鉴赏“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提示:气魄大!这么大的气魄当然能“主沉浮”。毛泽东的青年时代就有如此的鸿鹄大志,革命气概何其大也!小结:下阕抒发了改造旧中国,担负起主宰国家前途命运的豪情壮志和革命情怀,所抒之情慷慨激昂。三、归纳总结,指导学法(1)综观全词,上阕写眼前的景物和心中所思——谁主沉浮;下阕追忆往事,表现青年时代的革命精神和远大的理想。上阕由“立”到“看”再到“问”,下阕由“忆”到“记”,思路清晰,情贯全词。通过学习,毛泽东诗词那精练形象的语言,深远而优美的意境,那博大的情怀和革命壮志,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2)读诗最主要的是学会领会是诗的意境,而如何领会呢?最好的方法就是:反复的读,理清思路,展开想象,品味语言,知人论世。播放《沁园春•长沙》朗读课件四、课堂训练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能否被括号中的词语替换?为什么?鹰击(飞)升空,鱼翔(游)浅底,万类霜天竞(争)自由。点拨:本题考查对诗歌字词的准确理解。解答:括号内的词不能替换加点的词。因为“击”显示了鹰展翅的力量和搏击的雄姿;“翔”写出了鱼的活跃和自由自在;“竟”表现了在明净清爽的秋天里万物蓬勃旺盛的生命力;“击”“翔”呼应“竟”,而括号内的词可用于任何一个同类事物。总结:法国著名作家福楼拜曾说:“无论你要讲的是什么,真正能够表现它的话只有一句,真正适合的动词或形容词也只有一个……你必须把这惟一的一句、惟一的动词、惟一的形容词找出来。”我国古代也有作诗推敲的故事。所有这些都说明最具表现力的词是惟一的。2.比较这两首词的主题思想的差异。卜算子•咏梅陆游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只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卜算子•咏梅毛泽东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鉴赏提示:陆游词所描写的梅花特点是:寂寞孤独、历经风雨,清高自守,百折不渝,芳香永驻。毛泽东词所描写的特点是:耐寒坚毅,不争名利,适时报春,在花丛中笑看人间春的到来。陆游词所表现的是作者孤高自傲,志向清高,不与俗艳同流,百折不挠,是站在个人修养的角度上抒写的。毛泽东词所表现的是一个革命者坚强不屈,一心为争得国家与世界变革的胜利而奋斗,甘愿牺牲自己为人民迎来光明幸福的春天的精神,是站在一个革命者的立场上,写出了一类人的心声与志向。五、积累除《沁园春•长沙》的名句外,你还能说出毛泽东哪些诗句?(建议课外由学生自行收集)如:1.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沁园春 长沙》)2.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沁园春 长沙》)3. 烟雨莽苍苍,龟蛇锁大江。(《菩萨蛮 黄鹤楼》)4. 敌军围困万千重, 我自岿然不动(。《西江月 井冈山》)5. 收拾金瓯一片,分田分地真忙。(《清平乐 蒋桂战争》)6. 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采桑子 重阳》)7. 七百里驱十五日,赣水苍茫闽山碧,横扫千军如卷席。(《渔家傲 反第二次大“围剿”》)8. 赤橙黄绿青蓝紫,谁持彩练当空舞?(《菩萨蛮 大柏地》)9. 东方欲晓,莫道君行早。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10.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忆秦娥 娄山关》)11. 山,刺破青天锷未残。天欲堕,赖以拄其间。(《十六字令 三首》)12.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七律 长征》)13. 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清平乐 六盘山》)14. 须晴日,看红妆素裹,分外妖娆。(《沁园春 雪》)15.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沁园春 雪》)六、欣赏伟人毛泽东的英姿和书法。七、作业:背诵默写课文。第三课时一、检查朗诵和默写。二、课堂训练1.在下面括号处填上适当的动词。       虎(    )深山    鱼(    )潭底       驼(    )大漠    雁(    )长空       备选项:奔、击、行、啸、翔、游、鸣、走、排、藏2.比较《卜算子•咏梅》 (陆游)《卜算子•咏梅》(毛泽东)的主题思想的差异。3.阅读下面三首诗,请说一说哪一首是毛泽东的作品。咏蛙果然生就大肚样,会有人来下池塘。人静夜寂叫荷叶,“不是胆小是谦让。”咏蛙独坐池塘如虎踞,绿杨树下养精神。春来我不先开口,哪个虫儿敢作声。咏蛙蛤蟆本是地中王,独卧池塘似虎形。春来我不先张嘴,哪个鱼鳖敢吭声?三、欣赏伟人毛泽东的英姿和书法。四、拓展训练:诵读毛泽东诗词。西江月 井岗山一九二八年秋山下旌旗在望,山头鼓角相闻。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早已森严壁垒,更加众志成城。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宵遁。菩萨蛮  大柏地一九三三年夏赤橙黄绿青蓝紫,谁持彩练当空舞。雨后复斜阳,关山阵阵苍。当年鏖战急,弹洞前村壁。装点此关山,今朝更好看。 

阿木

【篇三】沁园春长沙教案

《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

人教版语文必修1阅读鉴赏第一单元第一课

《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

广西贺州第二高级中学 曾碧绿

【教材分析】

1.人教版语文必修1阅读鉴赏第一单元主要学习现代新诗。新诗是五四前后出现的,是相对古典诗歌而言的,用白话写的,摆脱古典诗词严整格律的束缚的,不断接受外来影响并努力融化在民族风格中的一种新诗体。五四之后对外国诗歌的大量翻译和介绍,促进了中国新诗的发展。这里在第一课选录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正好可以与新诗进行比照。

2.学习本节内容要注意以下几点:反复朗读;分析意象;发挥想象;感受真情;陶冶性情;学写新诗。

【学情分析】

1. 学生对作者有一些了解,知道毛泽东不仅是军事家、政治家,共和国的缔造者,还是一位诗人和书法家。学生小学、初中学过较多的诗词,并学习了小学、初中课本选录的毛泽东诗词及评价毛泽东的诗词,对耳熟能详的毛泽东诗词名句有一定的认知。

2.学生了解并掌握了一些诵读、背诵诗文的方法,已初步养成诵读学习的习惯,背诵能力比较强,对诗词比较感兴趣。

3. 学生对词的格律特点有一些了解,掌握了一些诗歌鉴赏的方法,比如抓关键词、分析意象、分析情景交融。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 引导学生了解作者及创作背景,引导学生课外阅读更多的毛泽东诗词,欣赏他的狂草书法,体会这位诗人兼书法家的风采。

2. 引导学生了解词的格律特点,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

3. 引导学生积累并整合小学、初中所学过的词以及小学、初中课本选录的毛泽东诗词及评价毛泽东的诗词,以及耳熟能详的毛泽东诗词名句,并尝试进行诗词创作。

4.背诵本词。

二、过程与方法

1.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感知进行个性化诵读,可采用个别读、合作读或小组读,用普通话读或用方言读,男生读或女生读,派代表读或集体诵读,自谱自唱读等方式进行激情诵读,感受课文内容及词中所抒发的思想感情,养成诵读学习的习惯。

2.引导学生掌握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通过抓关键词语的方法,逐渐提高自己抓准关键词、分析意象的能力。

3. 引导学生品味文中的重点词句,分析景中寓情、情中显志的特点。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学生鉴赏诗词作品的浓厚兴趣,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修养,在诗词的熏陶下更加热爱祖国大好河山。

2.引导学生把握文章的情感脉络,感受作者青年时代的伟大抱负和革命情怀,丰富情感世界和文化积累。学会用历史的眼光和现代观念审视诗词的思想内容,并给予恰当的评价。珍惜今日所有,激发自我奋发向上的热情。

【教学重、难点及解决办法】

教学重、难点

1.词中描绘的图景,如“独立寒秋图”、“湘江秋景图”、“峥嵘岁月图”、“中流击水图”等。

2.虚实结合,景中寓情,情中显志。

3.极富表现力的语言:数词运用,富于力学美感;动词使用,出神入化;形容词的使用,渲染色彩;对颜色非常敏感。

4. 对比、夸张、拟人、借代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解决办法

1.指导学生有感情地反复诵读。

2.补充古诗文中学生能懂的例子作佐证。

【学生学习活动及评价设计】

1.学生学习活动:课外提前注音,细读注解,反复读,完成预习作业;课堂个性化诵读;多媒体辅助学习;分组讨论。

2.学生学习活动评价:学生自评;同学互评;教师和家长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评价。

【诵读提示】

1.结合欣赏毛泽东手迹诵读

本文插页有毛泽东书写的《沁园春·长沙》。该手书有一种气韵贯注的流动美,风格潇洒豪放。

2.抓住关键词语,理清思路,熟读成诵

要抓住“独”“立”“洲”等点明人物、时间和地点的词语,抓住“看”和“忆”贯穿全词两条主线的词语,展开联想和想象。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环节】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学生欣赏课本上毛泽东手书的《沁园春·长沙》。

2.学生交流欣赏手迹感受,教师略作评价:毛泽东书写的《沁园春·长沙》有一种气韵贯注的流动美,风格潇洒豪放。

3.引导学生欣赏毛泽东的其它书法作品并导入课文。

他是领袖,是共和国的缔造者;他是书法家,一手狂草征服天下;他更是诗人,在烽火连天的岁月中,用平平仄仄的诗词彰显自己的革命豪情。

美学家朱光潜先生说:“要养成纯正的文学趣味,最好是从读诗入手,能欣赏诗,自然能欣赏小说、戏剧及其他种类的文学。”今天,就让我们一起透过毛泽东的词《沁园春·长沙》,走进诗词的殿堂,走进诗人的精神世界,走进诗人的崇高心灵。

二、诗词简介及诗词阅读、鉴赏学法指导

1.引导学生积累并整合小学、初中所学过的词,并收集在《语文基础知识积累笔记》上。在课堂上请个别学生展示自己记诵的成果,背诵自己最喜欢的词。

2.引导学生结合初中所学过的毛泽东的词《沁园春·雪》,说说诗词的总体特点和阅读、鉴赏诗词的方法以及词的相关知识(比如:词的别称、词在形式上的特点、词的分类以及“沁园春”词牌名的格律等),并就毛泽东的词《沁园春·长沙》进行分析。

3.教师小结:

(1)诗词总体特点:高度的概括性、鲜明的形象性、浓烈的抒情性、优美的音乐性。 诗词是文学艺术中一朵鲜艳的奇葩,它是文学的最高形式,是文学的骄子;它浓缩了作者的人生经历,历练了作者的人生感悟,体现了作者的思想追求;它和心灵存在着直接的对应关系,能够直接地、聚焦地体现作者的内心世界、具有强烈的情感性和深刻的启示性,我们可以透过诗词,认识作者,感受作者的情感。诗词是反映生活、歌唱生活的艺术,我们可以透过诗词,感知生活。作品是有作者和读者共同创造的,艺术的再创造来源于读者的再创造,所以我们必须全身心地投入进去鉴赏才可能进行。

(2)阅读和鉴赏诗词的方法

学习诗歌是感情与认识相统一的精神活动。

1)理解

知人论世:了解作者、创作背景。沁园春长沙教案

把握技巧:推敲词句、捕捉意象、体会音韵、展开想象

2)诵读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以有声的语言再现诗词的意境,较完善地传达诗词的思想感情。 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抑扬的变化,读出诗词的艺术美、意境美,整体感知。 意——创作者的思想感情,象——作品中的客观物象——>诗人的思想感情与客观物象的融合形成意象。——>意境——诗人通过种种意象的创造和组合所构成的一种充满诗意的艺术境界。

3)默想和回味

诗词的鉴赏往往不是一次可以完成的,因此,隔一段时间应重新诵读品味,诗化自己的感情。

再创造——再评价——共鸣

(3)高考诗词阅读、鉴赏要求:

1)鉴赏诗词中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2)评价诗词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4) 词的相关知识

1)词是产生于隋唐兴盛于两宋的一种新诗体。词又称为:“曲子词”、“诗余”、“乐府”和“长短句”等。

2)与近体诗相较,词在形式上独具特色:一、词是配乐的;二、词有一个音乐性的调名,即词调,通常称词牌;三、词分为数片,通常是上下两篇;四、词的句子长短参差不齐; 五、每一种词调有不同的押韵位置。

3)词的分类:小令(58字以内) 中调(59—90字) 长调(90字以上)

4)词的流派:豪放派和婉约派。

5)词牌名——沁园春,词牌名。由“沁园”,东汉明帝女沁水公主的园林,后来被外戚窦宪仗势夺取,有人作诗咏其事,词牌由此得名。

《沁园春》的格律:双调(上下阙不同调),114字,上阙13句,逢一(第一句也可以不用韵)三、七、十、十三句押平声韵,四平韵,下阙12句,逢一、二、六、九、十二句押平声韵,五平韵。上阙后九句与下阙后九句字数平仄相同,此调一般用较多的对仗句。

6)引导学生浏览全词,找出韵脚。明确:上阙 —— 秋 、头、流、由、浮(方言)。

下阙 —— 游、稠、遒、侯、舟。

7)引导学生积累并整合小学、初中所学过的词牌名。

三、整体感知全词。

1.学生边看课文边听教师背诵《沁园春·长沙》,引导学生对教师的背诵进行评价。 通过听读初步感受课文内容及词中所抒发的思想感情。在听的过程中,把不会读和易读

错的字词以及难解字词找出来。

2.引导学生积累字词,师生在交流中正音、释词。

(1)正音

沁园春(qìn) 百舸(gě) 峥嵘(zhēng róng)

怅寥廓(chàng liáo kuò) 挥斥方遒(qiú) 浪遏飞舟(â)

(2)释词

中流:此指湘江江心。江河中央往往水深流急。击水:毛泽东1958年12月21日在文物出版社同年9月版大字本《毛主席诗词十九首》的书眉上批注道:“击水:游泳。那时初学,盛夏水涨,几死者数。一群人终于坚持,直到隆冬,犹在江中。当时有一篇诗,都忘记了,只记得两句:自信人生二百年(是言勤奋,珍惜时光,夜晚也当白昼使用,这样就会拥有两次人生的时间),会当水击三千里(典故出自《庄子》,是说定能施展鲲鹏之志)。(《庄子·逍遥游》:“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

(3)成语

风华正茂:风采才华正盛。

峥嵘岁月:不平凡的日子。

南朝宋鲍照《舞鹤赋》:“岁峥嵘而愁暮。”宋陆游《十二月二十九日夜半雨雪作披衣起听》诗:“岁月惊峥嵘。”皆为感叹流年之辞,毛泽东同志转用以指不平常的斗争岁月。峥嵘,本形容山势高峻,引申则有特殊义。

意气风发:精神振奋,气概昂扬。

3.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语,理清思路,感受诗情,熟读成诵。

(1)引导学生根据自我的听读感受激情诵读课文,并自评或同学互评。。

(2)引导学生通过想象,合理的调整和补充本词的开头三句“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了解诗歌语言的跳跃性,并抓住“独立”“寒秋”“橘子洲头”等点明人物、时间和地点的词语,展开联想和想象,感受课文内容及词中所抒发的思想感情。

正确的语序:在深秋时节,毛泽东独立于橘子洲头,看着湘江水滚滚北去。

分析:这三句,点明了时间、地点和人物。展现出一幅以诗人为背景的艺术画面,为全诗定下了壮阔的基调。

(3)用“站立”“直立”等替换“独立”,在比较鉴赏中引导学生想象诗人面对湘江滚滚北去时表现出来的砥柱中流的英雄气概,适时引导学生重温历史画面,了解这首词的写作背景,体会诗人的革命情怀。

时代背景:1925年,正值北伐战争开始的前一年,中国革命异常激烈,震惊中外的五卅运动和省港大罢工已经爆发,农民运动也势如暴风骤雨,迅猛异常。国共两党的统一战线已确立,而革命应该由哪个阶级来领导,成为党内外斗争的焦点。

这年秋天,毛泽东奉命前往广州创建农民运动讲习所,为了躲避军阀赵恒惕的追捕,在韶山人民的掩护下,秘密到长沙。在长沙停留期间,独自重游了青年时代经常和同学去的橘子洲,有感而作此词。可见一个“独”字再现了当时的特定环境,但诗人身处险境仍然“独立寒秋”,坦荡从容。

(4)引导学生背诵唐朝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政治革新失败之后,被贬永州,身处逆境时写的一首诗),并就柳诗“独钓寒江”与毛词“独立寒秋”所表现的诗人的胸襟境界进行比较鉴赏。

柳宗元是“独钓寒江”,毛泽东是“独立寒秋”,意境相似。当然封建士大夫与革命伟人的胸襟境界又是不可同日而语的。柳诗表达的是诗人身处逆境决不向恶势力妥协的“穷则独善其身”的封建士大夫的心志;毛词则表达了词人身处险境、坦荡磊落、砥柱中流的革命伟人的气度。两者不可同日而语。

(5)引导学生找出“看”“忆”领起的句子,并抓住“看”和“忆”这两个贯穿全词两

条主线的词语,以及穿引全文的“立”,“看”,“怅”,“问”,“忆”,“记”等关键动词和意象,分析全词。

明确:“看”领到“万类霜天竞自由”。“忆”领到“粪土当年万户侯”。

诗人独立橘子洲头,看到的是(意象)红遍的万山、尽染的层林、碧透的漫江、争流的百舸、击长空的鹰、翔浅底的鱼等竞自由的万类,真可谓是绚丽多姿、生机勃勃之景,于是济世沧桑之情油然而生: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怅”,课本注释说,它原指失意,这里用来表达由深思而激昂慷慨的思绪。其实,“怅 ”的本意是“望”,但“怅望”不是一般的望,而是心有所思,心有所想的望,是心有所念,心有所忧的望,也就是说“怅望”这个词包含着一个深邃的心境。自然界的一切是这样蓬勃、绚烂,而现实社会却又是如此沉闷、黑暗,“独立寒秋”的诗人,仰天俯地,怅望广阔的宇宙,心有所思,思有所忧。禁不住向苍茫大地发问:谁来主宰你的盛衰枯草?“主沉浮”的深层含义是主宰国家的命运,掌握民族的前途。诗人“独立寒秋”,他不是想着自己被军阀追捕的处境,而是放眼宇宙,胸怀祖国,关注着国家的前途,忧思着民族的命运,这是一种忧国忧民的心境,是以天下为已任的心境,是一个革命伟人广阔崇高的心境。“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是全诗的“诗眼”。上阕就是这样通过写景,提出“谁主沉浮”的问题,表达了毛泽东青年时代的伟大抱负。

下阕“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百侣”与上阕的“独立”呼应。“橘子洲”是青年毛泽东与同学战友们常来游览的旧地,风物景观非常熟悉。旧地重游,很自然地回忆起往昔不寻常的岁月。正值青春年少的同学们,风采才华旺盛勃发,革命青年意气风发,正强劲有力;他们指点江山(评点、关心国家大事)并且写出激励昂扬的文章,宣传真理,蔑视权贵,把大军阀大官僚视为粪土,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多么大的气魄。这几句是回忆往事以“抒情”方式回答“谁主沉浮”。(板书:立 看 怅 问 忆 记)

(6)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感知进行个性化诵读,并采取学生自评、同学互评、教师评价等方式对学生诵读进行评价。

可采用个别读、合作读或小组读,用普通话读或用方言读,男生读或女生读,派代表读或集体诵读,自谱自唱读等方式进行激情诵读,再次感受课文内容及词中所抒发的思想感情。

(7)引导学生记诵小学、初中学过的毛泽东诗词以及评论毛泽东的诗词,并交流听读感受。结合本词,谈谈印象中的毛泽东是怎么样的,教师略作评价并总结。

1)自作诗词

沁园春·雪(毛泽东——豪气):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卜算子·咏梅(毛泽东——大气):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七律·长征(毛泽东——爽气):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2)他人诗作中的毛泽东

《长征组歌》两首(四渡赤水出奇兵/过雪山草地)(萧华):四渡赤水出奇兵,乌江天险重飞渡,调虎离山袭金沙,毛主席用兵真如神。(才气)/千锤百炼不怕难,革命理想高于天。(意气)

诗人·领袖(任先青):一首气势磅礴的诗,调动了半个世纪的酝酿。天安门城楼上只那一句,嘹亮了东方!(神气)(板书:毛泽东——豪气、大气、爽气、才气、意气、神气——潇洒豪放、豪情壮志)

(8)引导学生拓展阅读欣赏毛泽东的诗词《采桑子·重阳》和《浪淘沙·北戴河》,引导学生记诵毛泽东诗词名句,并尝试进行诗词创作,用自己喜欢的诗词形式表达自己追求理想的激情。采取学生自评、同学互评、教师评价和家长评价等方式对学生作品进行评价。

【篇四】沁园春长沙教案

沁园春长沙 教案

单元知识拓展

诗歌分期的几个界线

文化常识

1.中国诗歌发展流变:诗经-楚辞-古乐府-唐诗-宋词-元曲-现代新诗

2.词,是我国传统诗歌中的一种特殊体裁,起源于隋唐之际,大盛于宋,随着金元北曲的盛行而衰亡。最初称为“曲词”或“曲子词”,是配音乐的,后来逐渐跟音乐分离,成为诗的别体,所以又称为“诗余”。每首词都有一个曲词名称,叫曲子词_。词牌最初是特定的词乐曲调的名称,后成为特定词体格式的标题。词牌决定词的格式,与词的内容无关。不同的词牌,其段数、句数、韵律、每句的字数、句式、声律,都有不同的规定。因为格式是固定的,所以写词叫“填词”,即按照词牌的格式把词填进去。根据字数,词分为_小令__、_中调__、长调_,对应的字数要求分别为__58字以内_、__59—90字_、___91字以上。

沁园春 长沙

第一课时 【教学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初步了解词的一些体裁知识,能够有感情地朗诵和背诵诗歌。(准确把握停顿、重音、语速、语调、节奏等) 。

2.过程与方法:抓住关键词语,梳理思路。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合作探究把握词作的脉络,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和胸怀大志。

【教学重点】

对词的朗诵;对本词进行画面转换。

【学情分析】

高中生正是价值观、人生理想的形成期,尤其是相对比较淳朴的上进的学生对毛泽东会十分感兴趣,对人生理想抱负也有自己的思索。因此我们可以引导学生联系自己对理想抱负的思索,激发他们了解伟人心灵的兴趣;然后可以通过对于词语的品味,而完成诗词的欣赏。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现在正值初秋,我们能感觉到早晚的瑟瑟秋风透着些许凉意。秋,似乎总带有一点伤感——秋闱、落叶归根的乡土情节、人生迟暮„„,但秋特有的诗意是让人着迷的。每年秋天,我都会拿出诗词集坐在秋风中读诗,那种感觉特别美妙。现在,就让我们坐在这里,一起背一背咱们学过的关于秋的诗吧!

例如《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夜雨寄北·君问归期未有期》、《泊秦淮·烟笼寒水月笼沙》、《饮酒·结庐在人境》、《渔家傲·秋思·塞下秋来风景异》。

著名诗人刘禹锡也写过一首题为《秋词》的诗,内容是“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同样是写秋,有人写出了悲愁,有人写出了欢乐;有人写出了伤感,有人写出了壮阔。那么毛泽东同志的这首《沁园春·长沙》写出了什么呢?一起来学习《沁园春·长沙》。(板书课题)

二、解题

沁园春:词牌名。

来由:相传东汉明帝有个女儿名叫沁水公主,她的园林叫沁园。后来沁园被外戚窦宪仗势夺取。有人作诗吟咏这件事。“沁园春”词牌由此得名。

风格体例:龙榆生的《唐宋词格律》中解道:“‘沁园春’又叫‘寿星明’,格局开张,宜抒豪迈情感。苏辛一派最喜用之。全词一百十四字。„„”我们最熟悉的就有一首《沁园春·雪》、《沁园春·长沙》。除此吴伟业的《沁园春·观潮》也很不错。一起欣赏这三首词,感受一下这个词牌名的特点。(读完之后让学生谈对这几首词词风的感觉。明确:豪迈、奔放、雄壮等,意思对即可。)

长沙:标题

写作背景: 本词作于1925年,当时革命运动正在蓬勃发展。五卅运动和省港大罢工相继爆发,湖南广东等地农民运动日益高涨。毛泽东同志直接领导了湖南的农民运动。同时,国共两党的统一战线已经确立,国民革命政府已在广州正式成立,国共合作创造了蓬勃发展的大好革命形势。但是,革命应该由哪个阶级来领导,成为党内外斗争的焦点。这年深秋,毛泽东从韶山前往广州,途经长沙时,重游橘子洲,面对如画的秋景,回忆在长沙的求学生活和革命斗争经历,不禁浮想联翩,写下了这首词。 本词实际上是毛泽东用词的体例所写的现代诗。

三、初读感知

第一遍:小声自由朗读

第二遍:结合注释理解读 读完抽查对字词的把握

第三遍:理解之后试着有感情的朗读

第四遍:汇报读(找两个人)

第五遍:听示范读(让词中内容在脑海中转换成画面)

四、梳理文脉

过渡:听完范读,大家脑海中都有哪些画面呢?(学生自由作答。)

引导梳理:

(一)第一个画面:“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①这三个句子的正常语序是怎样的?告诉了你哪些信息?(“寒秋,独立橘子洲头,看湘江北去”;时令、地点、人物)

②脑海中的画面:深秋季节,“我”独自一人来到橘子洲,看着面前的湘江向北流去。我们把这幅画面取名“独立寒秋图”吧。(课件展示:独立寒秋),这幅画面由一个立字引领。

(二)第二个画面:“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万类霜天竞自由。”

①第二幅画面由哪个字引领呢?(看)

②词人看到了些什么?(课件展示: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

③用自己的话把画面介绍出来。(绵延的群山因枫树都成了红色,茂密的树林像被染过一样,满江的秋水碧绿清澈,无数的船只竞相行驶,雄鹰在天空中展翅翱翔,鱼儿在江水中轻快地畅游。我们把这幅画面叫做“湘江秋景图”吧,课件展示:湘江秋景。) ④结合前面的画面内容给“湘江秋景图”加两个形容词吧。(生机勃发、绚烂多姿)。用毛泽东通知的话是“万类霜天竞自由”。

⑤词人是怎样变换视角描绘眼前这大好秋色的?

远眺、近观、仰视、俯瞰

⑥由这大好秋色,词人发出什么疑问?(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当时革命运动正蓬勃发展,作者又对未来充满豪情壮志。看到如此壮丽的大好河山,不禁开始思索祖国未来的命运到底应该谁来主宰。)

(三)第三个画面:“携来百侣曾游„„粪土当年万户侯。”

①作者由眼前的秋景联想起了那段时光?(峥嵘岁月。画面就叫“峥嵘岁月”吧。)

②在这峥嵘岁月,毛泽东和他的同学蔡和森、何叔衡等正值青春年少,意气风发、热情奔放。他们既赞叹锦绣河山的壮美,又悲愤大好河山的沉沦。于是发表激浊扬清的文字,抨击黑暗,宣扬真理,鄙视当时的军阀,视他们如粪土。课件展示: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

(四)第四个画面:“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①给这幅画面取一个名字,可以是“中流击水”,课件展示:中流击水。

②下阕对上阕末尾的问题有没有作答呢?答案到底是什么呢?我们下节课再讨论。

五、引导背诵

①看着框架图尝试背诵

②个人尝试

六、作业

①同步练习题

②复习巩固(课下注释)

【知识体系图解】

第二课时 【教学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学习描写和诗歌鉴赏语言中的意象语言;知道诗词一般写作章法。

2.过程与方法:自主学习、共同探讨。

3.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毛泽东博大的情怀和革命的壮志,学习心系天下的人生大境界。

【教学重点】

通过品味关键词语,体悟词中描绘的意象以及形成的独特意境,理解诗歌景中寓情、情中显志的特点。

【教学难点】

对于诗词的词语的品味,对词人情感世界的把握。

一、复习导入

还记得昨天课上我们脑海中有那几幅画面吗?

明确:独立寒秋、湘江秋景、峥嵘岁月、中流击水。

你对那几幅画面印象深刻。

明确:一般同学会答湘江秋景、峥嵘岁月。

二、重点突破

过渡:很多同学对湘江秋景图印象非常深刻。一起把这部分背一下吧。

(一)湘江秋景是一副生机勃勃、绚丽多姿的自然图景。一般自然图景都由很多意象合成。那么什么叫做意象呢?

精讲1:意象语言

“意象”,所谓“意象”是指在诗歌中,融人了词人思想感情的客观物象。古诗词中的意象往往是约定俗成、有规律可循的,例如:岁寒三友中的“松”,中国文化赋予它“坚韧挺拔”的性格,“竹”则赋予它“刚正有节”的节操,“梅”则赋予它“傲霜斗雪”的风骨,“月亮”代表思乡之情,“鸿雁”是传书的信使等等。有时诗人还会创造一群意象,如马致远的《秋思》就创造了“枯藤、老树”等11个意象,“藤、树、鸦”在现实中分属植物和动物,本身并没有什么感情色彩,但是它们在作品上被诗人的情感“剪辑”在一起时,就表现出衰败、凄凉、孤寂的氛围。结尾用“断肠人”这一中心意象来表达思归怀远的秋思。

抓住诗歌的意象,我们就可以穿越语言屏障,迅速触摸到诗人的心灵世界,走进诗的艺术境界,感受到其中隽永深刻的情感。

①作者抓住哪些关键意象来描绘“湘江秋景”图的?

明确:山、林、江、舸、鹰、空、鱼、水

②抓住关键词品味意象特点。(学生自己找出关键词,品味景物特点)

抓意象、细分析:“万”字写出了山之多,“遍”字写出了红之广。“层”表现了树林的重叠茂密,“染”字活画出岳麓山一带枫林,仿佛人工染成一样的壮美景色。

【篇五】沁园春长沙教案

沁园春长沙教案

《沁园春 长沙》第一课时教案

鮀浦中学 林燕珍沁园春长沙教案

一、教学目标

①.知识目标:能掌握诗中陌生的字词,同时能熟练地背诵整首诗。

②.能力目标:体会雄浑阔大的秋的意境,能够运用一些意象来摹写现代诗来表现自己的情感提高形象思维能力。

③.情感目标:能够把握作者寓秋于景的思想感情,同时了解毛泽东为了国家统一和名族团结的远大抱负和理想。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①.教学重点是:反复诵读。体会意境、揣摩语言。

②.教学难点是:鉴赏词作的意境。

三、教学方法

①.朗诵法 ②.合作探究法 ③.提问法

四、课时安排:两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①.导入新课

一提到深秋,人们往往想到的就是秋天的萧瑟。如战国楚•宋玉《九辩》: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三国魏•曹丕《燕歌行》: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 。杜甫《登高》:“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柳永《雨霖铃》:“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如被尊为秋思之祖的马致远的小令《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描绘了一幅秋郊黄昏图,渲染了悲凉的气氛,表现了一个长期漂泊异乡的人的惆怅之情。但也有人发出不同的声音。唐刘禹锡《秋词》中的“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 便引诗情到碧霄” 作者另辟蹊径,一反文人悲秋的伤感情调,赞秋气、吟秋色,唤起人们冲破云霄凌空直上的勇气;更表现出诗人宽广的胸怀和积极向上的精神。

多少年后,有位诗人在长沙奏出了同样的一首秋之壮歌。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让我们走进诗人的内部世界,领悟他对秋的所思、所想,感受毛泽东青年时代的伟大抱负和革命情怀。

②.介绍作者生平及其著作和写作此诗的社会背景

毛泽东(1893年12月26日-1976年9月9日),字润之(原作咏芝,后改润芝),笔名子任。湖南湘潭人。中国革命家、战略家、理论家和诗人,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袖,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创立者。从1949年到1976年,毛泽东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最高领导人。他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发展、军事理论的贡献以及对共产党的理论贡献被称为毛泽东思想。毛泽东担任过的主要职务几乎全部称为「主席」,所以被尊称为毛主席。毛泽东被视为现代世界历史中最重要的人物之一,《时代》杂志将他评为20世纪最具影响100人之一。

主要作品 :《毛泽东选集》:毛泽东的主要著作集。《毛泽东文集》:中共中央

文献研究室编,人民出版社1993年起陆续出版。《毛泽东文集》编入《毛泽东选集》以外的毛泽东重要文稿。《毛泽东诗词》:毛泽东创作的旧体诗词作品

写作此诗的背景: 一九二五年,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全国工农运动形势高涨,革命的发展势头异常迅猛。震惊世界的『五卅运动』和省港大罢工也遍及十几个省,各种形式的反帝反封建斗争正风起云涌地开展着。这时候,一方面是工农革命运动在蓬勃发展,另一方面是反动势力为了维护其反动统治对革命力量进行疯狂的镇压。那么中华民族的命运将走向何方,是继续维护黑暗衰退的反动统治,还是冲垮黑暗统治走向兴盛进步,谁将成为主宰发展方面的力量,这些问题成为人们所关注的焦点。长沙是湖南的省会,是毛泽东求学和早年从事革命活动的地方,一九二五年二月他从上海回湖南开展农民运动,八月从韶山到长沙,九月前往广州主持全国农民运动讲习所。在长沙逗留期间重游橘子洲,面对湘江上美丽动人的自然秋景,联想起当时的革命形势,便以『长沙』为题写下了这首《沁园春》,形象地指出主宰中国革命的领导力量是用马列主义武装起来的中国共产党 !

③.朗诵诗歌

播放录音,学生跟读,试着背诵。

④.整体感知

这首诗是写秋景,但并没有流露出秋天的悲凉,而是写得雄浑有力,有一种豪迈之感。

⑤.质疑讨论,合作探究,老师讲解

同学们,现在就让我们来解说这篇文章,首先 沁园春,长沙分别是什么? 沁园春是一种词牌名,那么什么是词呢!词,是我国诗歌中的一种特殊文学体裁,起源于两汉,盛行于宋代。特点是每首词都有词调,叫词牌。例如本词的词牌叫“沁园春” 。词牌与内容没有必然的联系,所以有些词在词牌下另有标题或小序,表明主题或写作缘由。如本词的长沙级是小标题。

词又称曲子词、长短句、诗余,是配合宴乐乐曲而填写的歌诗。诗和词都属于韵文的范围,但诗只供吟咏,词则入乐而歌唱。 词是诗的别体,它最初是配音乐唱的。词的特点在于它是长短句,词牌诗词的调子的名称不同的词牌在总句数、句数,每句的字数、平仄上都有规定。

词分为小令、中调、长调,这是依字数的多少来划分的。58字以内为小令;59至90字为中调;91字以上为长调。

词的流派分为豪放派、婉约派。其作品分别表现出不同风格。豪放派代表作家有苏轼、辛弃疾等。婉约派代表作家有柳永、秦观、李清照等。

第二次读:找出本词中自己不认识或陌生的字词,其中有(橘、舸、遒、遏)分别给它们注音。

第三次读课文(读上阕):划分本词的层次,上阕可分为三层。

第一层从开始到哪里?讲述了什么? “寒秋”怎样理解?

明确:从开始到橘子洲头,交待了时间、地点、人物。“寒秋”即为深秋。 第二层从万山红遍到万类霜天竞自由。写由“看”字看到的秋景。

明确:(万)山 ———— 红(遍)

(层)林 ————(尽)染

(漫)江 ———— 碧(透) 绿色给人以活力

(百)舸 ————(争)流 竞争给人以动力

鹰 ———— 击长空

鱼 ———— 翔浅底

讨论:写“看”的这几句词视角变换和写景顺序有什么特色?

山上: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远眺)

江中: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近观)

天空:鹰击长空 (仰视)

水底:鱼翔浅底 (近观)

第三层从“怅寥廓”到“谁主沉浮”,提出谁主沉浮的感慨。

体会“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丰富含义。 “怅”字表明作者怎样的心情? “怅”并非作者心情不好,而是包含着一个深邃的心境。自然界的一切是这样的蓬勃绚丽,而现实社会却如此沉闷黑暗,“独立寒秋”的诗人,俯仰天地,怅望广阔的宇宙,心有所思,思有所忧。禁不住问苍茫大地:谁来主宰你的盛衰荣枯? 那么“主沉浮”的深层含义是什么呢?是由于当时的革命形势,反动统治对革命进行疯狂的压迫,诗人不得不发出“ 谁主沉浮”的感慨。这表明了以天下为己任,忧国忧民的广阔崇高的心境,同时表达了毛泽东青年时代伟大的抱负。

第一课时完成,请同学们回去背诵这首词。

板书设计:

《沁园春 长沙》

作者生平及其著作:

写作此诗的背景:

独立寒秋→→→→→时间

(我)湘江北去→→人物

橘子洲头→→→→→地点

山上: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远眺)

看 由远及近

江中: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近观)

天空:鹰击长空 (仰视)

由上至下

水底:鱼翔浅底 (俯察)

上阕:描绘绚丽多彩的湘江秋景————————看

↑ ↑

↓ ↓

主旨:“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承上启下

↑ ↑

↓ ↓

下阕:抒发慷慨激昂的革命情

【篇六】沁园春长沙教案

《沁园春长沙》教案

沁园春·长沙

吉安县立中学 王悦元

一、 教学设想

1、 了解词的有关知识。

2、抓住关键词语,理清思路,品味意境。

3、 体会词中描绘的意象,理解景中寓情,情中显志的特点,感受毛泽东早年的博大情怀和革命壮志。

二、重点难点沁园春长沙教案

1、理解景中寓情,情中显志的特点。

2、感受并学习毛泽东的博大情怀和无所畏惧的革命壮志。

三、教具准备

BF开国大典原声带,AVI歌曲《东方红》,AVI《沁园春·长沙》朗读视频,FLV歌曲《太阳最红毛主席最亲》视频,多媒体投影,PPT课件。

四、教学过程(用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中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谈起中国诗歌传统,人们总是喜欢把诗经楚辞汉赋相提,唐诗宋词元曲并论。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20世纪的中国又造就了一位"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独领一代风骚的大诗人--毛泽东。毛泽东用古典诗词形式写现代精神。他的诗词,记录了他革命人生的心路历程,反映了中国革命各个时期的现实生活,是一部中国革命的英雄史诗。

1、毛泽东简介:中国现代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文学家和书法家。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领袖,湖南省湘潭韶山冲人,生于1893年12月26日,逝世于1976年9月9日。(展示各个历史阶段相关照片)

2、 词的有关知识

①词:词兴起于唐,盛行于宋,配乐歌唱,句式不齐,也称长短句。词最初称为“曲词”或“曲子词”,是配音乐的。后来词也跟乐府一样,逐渐跟音乐分离了,成为诗的别体,所以有人把词称为“诗余”。

②词牌:就是词的格式的名称。词牌决定了这首词的字数、句数和平仄声韵。某些词牌的命名,与创始之作的内容有关联,但后人倚声或依谱继作,则不一定受此限制,可以赋词牌本意,也可以撇开词牌本意自由发挥。词的标题和词牌有着严格的区别,标题是词的内容的集中体现,它概括了词的主要内容。 如沁园春是词牌,长沙是标题。

③沁园春:相传东汉明帝女儿沁水公主园,后来被外威窦宪仗势夺取,有人作诗咏其事, 此词牌由此而得名。

④词的分类:词分为小令、中调、长调,这是依字数的多少来划分的。58字以内为小令;59至90字为中调;91字以上为长调。

3、介绍写作背景 :这首词作于1925年,当时革命运动正蓬勃发展,农民运动蓬勃兴起。毛泽东直接领导了湖南的农民运动,创建了湖南第一个党支部:韶山支部。同时,国共两党的统一战线已经确立,国民革命政府已经在广州正式成立。但陈独秀看不到革命力量,想把革命领导权交给资产阶级。毛泽东却看到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因而这年10月,毛泽东从韶山前往广州创办全国农民讲习所,途经长沙,重游橘子洲,面对绚丽的秋景和大好的革命形势,追忆了昔日的战斗岁月,不禁心潮起伏,浮想联翩,写下了这首气势磅礴的豪放词,巧妙地回答了革命领导权问题。

五、整体感知:视频朗读→学生诵读→教师指正。

1、诵读提示:“看”、“忆”都是领字,读时两字后要稍作停顿,以突出它们的作用。看字所控七句要读得抑扬顿挫,充满兴奋喜悦之情;忆字所控七句要读得激昂慷慨,充满自信,语速稍快。

学生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舸gě 怅chàng 寥liáo 廓kò 遒qiú 遏â

2、问:全诗描绘了几幅画面?(四幅画面:独立寒秋图→湘江秋景图→峥嵘岁月图→中流击水图。) (依次展出各幅画面)

六、 教读上阙:

1、 上阙的分析:

上阙开头三句为“起句”,中间七句叫“铺叙”,最后三句叫“煞尾”或“小结”;下阙开头两句称“过变”或“换头”,下七句是“铺叙”,最后三句是“煞尾”。这首词以“长沙”为题,不妨看成一篇记游之作,那么作者是如何记游的呢?

2、范读前三句——“起句”:

①问:作者在这里向我们交代了此游的哪些情况? (时间:深秋;地点:橘子洲头;游者:独。)

②点拨:前三句的词序和一般词序不一样,这是为了适应诗词格律的要求。学生调整语序,说出大意。 ( 正常顺序:寒秋,独立橘子洲头,湘江北去。其大意为:在深秋时节,年轻革命家毛泽东独立于橘子洲头,深情凝望着湘江水滚流北去(心头翻腾着无尽的遐想)。“独立”一词不仅表明站在橘子洲头的是一个人,而且让读者想象词人面对湘江滚滚北去时表现出的中流砥柱的英雄气概。)

3、教读中间七句——“ 铺叙”

①诗人看到了什么?“看”字统领到哪一句?(中间七句)

②作者抓住了哪些典型景物来写?(意象:山、林、江、舸、鹰、鱼→万 物,由点到面) ③按照怎样的顺序来描绘的?(远近相间、动静结合,对照鲜明) 远眺:群山→山红林染如画; 仰视:长空→雄鹰展翅高飞; 近观:江中→水碧船急驶 俯视:水底→鱼儿轻快畅游。 ④哪些词具有表现力?

明确:万→山之多;遍→红之广;层→林之密;尽→染之透;漫→水之盛;透→水之清;争→争先恐后的热闹场面;击→飞之矫健;翔→游之轻快(本指鸟盘旋的神态);竞→有力地突出了万物蓬勃旺盛的生命力。

⑤诗人描绘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明确:诗人通过远眺、近观、仰望、俯视到的红叶、绿水、蓝天、白帆、雄鹰、游鱼,给我们描绘了一幅生机盎然,色彩绚丽壮美的秋景图,体现了巍峨、博大、壮阔的崇高美表现出了诗人宽广的胸襟。

⑥此时,诗人面对美丽壮观的寒秋图,想到了什么?(最后三句)

明确:面对生机蓬勃、绚丽壮美的大自然和广阔宇宙,诗人很自然地想到了祖国命运和革命未来,进入了理性的思考,提出谁是大地主宰的问题:革命领导权问题。“怅”,写出诗人思绪万千,百感交集。这一问也写出了诗人的博大胸怀、凌云壮志。

⑦词的寒秋景物有无过去一般旧诗词中的那种肃杀、感伤的“悲秋”情调?

明确:无。原因在于词中的秋是活泼的、美好的。越描写山河壮丽,就越使人感到人民不能主宰大地的可悲,越感到革命的必要。这不一致中突出了强烈的革命精神。也在描绘中蕴涵了热爱祖国壮丽山河的感情。

学生默读这七句,并想象作者描绘的图景,配合展示多媒体图片,通过对本段所写秋景和古人笔下秋景不同情调的对比,使学生了解毛泽东博大的胸怀和昂扬的革命精神:

⑧比较:古人有“悲哉,秋之为气也”,“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的秋景描写,萧瑟惨淡,情调悲凉低沉。毛泽东笔下的秋景则生机盎然。

小结:“景语皆情语”,作者笔下的秋景,实乃作者博大的心胸,昂扬乐观的革命精神的体现。 4、 教读最后三句——“煞尾” ①“煞尾”的大意是什么呢?

面对广阔的宇宙,作者深深思索,向苍茫的大地发问,这一切升沉究竟由谁主宰呢? ②小结:

这是作者由观览景物进入理性的思考,是“独立”的必然结果,也是一个满怀革命理想,充满必胜信念的革命家向旧社会,旧秩序的挑战!

第二课时

一、 复习导入:

上片中,作者记游、写景、思索,面对生机盎然的秋景生发出慷慨激昂的情感,提出了“谁主沉浮”的问题;下片,作者则回忆了往昔的“峥嵘岁月”,并含蓄地回答了这个问题。

二、 阅读“起句”:

1、 指名朗读;

2、 将这两句恢复成正常的语序。(提示: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曾携百侣来游。) 3、用一句话总结这两句:这两句是作者总写过去的日子。

四、 阅读铺叙:

1、 导入:、"携"、"忆"、"记"怀人忆事

深沉的思索自然唤起了诗人对年青时的革命同志和革命活动的思念和追忆,那是怎样的人和事呢? 放投影片,补充事实,印证词意:

1911年,18岁的毛泽东来到长沙,开始了他在此地长达13年之久的求学和革命斗争生活。 ①1913-1918年,他在湖南一师读书,常和同学在橘子洲一带游览游泳; ②1915年9月,诗人印发反袁称帝的小册子;

③1918年4月,与何叔衡创立了以改造中国和世界为奋斗目标的新民学会;

④1918年7月,主编《湘江评论》,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文,引起了全国进步思想界的重视; ⑤1919年底组织和领导湖南驱逐军阀张敬尧的运动。 这首词用诗的语言形象地概括了那段往事。 2、讨论:

①"携"、"侣""同学"表明人物关系亲密团结。

②"峥嵘"、"稠"表明时代特点,艰难时世反衬人物的奋发有为。 ③"恰"引起的铺叙表明人物的气质禀赋、精神状态和战斗行动。 ④"粪土"形象不美,表现对军阀官僚的蔑视恰到好处。

⑤"中流击水"写尽豪情壮志,意味深长,令人联想到"中流砥柱"。 从诗人对往事的追忆中,我们联想到怎样的形象呢?

提示:想其人忆其事,我们看到的既非古代书生"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也非当代某些青年"我拿青春赌明天"。倒令我们想起顾宪成"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情怀,更令我们想到鲁迅先生"我以我血荐轩辕"的誓言,周恩来"面壁十年图破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崇高理想。

明确:忆的是"同学"、"书生",站在我们面前的分明是一群敢于向旧世界宣战的斗士。 朗读提示:要读出情志。

3、 总结:这七句是作者对往昔岁月的分写。

五、 阅读煞尾:

指名说出结尾三句的意思:还记得吗?我们当年曾到江心水深流急的地方游泳,激起的浪头阻止了快行驶的船只!(还记得吗?当年我们在浪头阻止了飞快行驶的船只的时候,到江心水深流急的地方游泳!)

六、关于意象:

七、板书设计:

【篇七】沁园春长沙教案

沁园春长沙 教案

沁园春.长沙

教学目的

1、 了解词的有关知识

2、 抓住关健词语,理清思路

3、 体会词中描绘的意象,理解景中寓情,情中显志的特点,感受毛泽东早年的博大情怀和

教学方法:朗读――鉴赏

教学要点:诵读、领会、品评、鉴赏

教学过程:

1导语:中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谈起中国诗歌传统,人们总是喜欢把诗经楚辞汉赋相提,唐诗宋词元曲并论。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20世纪的中国又造就了一位'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独领一代风骚的大诗人--毛泽东。

毛泽东用古典诗词形式写现代精神。他的诗词,记录了他革命人生的心路历程,反映了中国革命各个时期的现实生活,是一部中国革命的英雄史诗

毛泽东一生酷爱古典诗词,他的一生,不仅在临窗伏案时,就是在戎马倥偬之间也不断地默诵吟哦,写诗作词。据中南海毛泽东图书管理员统计,毛泽东生前认真批注、圈画过的诗词总计在1590首以上,一般性翻阅、欣赏的至少在2000首以上,凭记忆手书的有117首,其中有许多长篇叙事诗。毛泽东不仅鉴赏古诗词,而且也挥笔创作多首诗词,并自成一家。著名诗人臧克家说:“毛泽东诗词是伟大的篇章”。 他在各个时期的诗词或抒情或咏物或怀古,描写了世间风起云涌、波澜壮阔的形势和中国人民从 黑暗走向光明的历程。以“沁园春”为词牌的长调(91字以上)只有两首。初中我们学习了《雪》,今天我们要欣赏的是《长沙》。长沙是毛泽东革命人生的起点,让我们追寻伟人的闪光足迹,走进伟人的崇高心灵。

2.简介词的有关知识

词:词兴起于唐,盛行于宋,配乐歌唱,句式不齐,也称长短句。词最初称为“曲词”或“曲子词”,是配音乐的。后来词也跟乐府一样,逐渐跟音乐分离了,成为诗的别体,所以有人把词称为“诗余”。 词牌:就是词的格式的名称。词牌决定了这首词的字数、句数和平仄声韵。某些词牌的命名,与创始之作的内容有关联,但后人倚声或依谱继作,则不一定受此限制,可以赋词牌本意,也可以撇开词牌本意自由发挥。词的标题和词牌有着严格的区别,标题是词的内容的集中体现,它概括了词的主要内容。 如沁园春是词牌,长沙是标题。

沁园春:相传东汉明帝女儿沁水公主园,后来被外威窦宪仗势夺取,有人作诗咏其事, 此词牌由此而得名。

词的分类:词分为小令、中调、长调,这是依字数的多少来划分的。58字以内为小令;59至90字为中调;91字以上为长调。

3.介绍写作背景 :这首词作于1925年,当时革命运动正蓬勃发展,农民运动蓬勃兴起。毛泽东直接领导了湖南的农民运动,创建了湖南第一个党支部:韶山支部。同时,国共两党的统一战线已经确立,国民革命政府已经在广州正式成立。但陈独秀看不到革命力量,想把革命领导权交给资产阶级。毛泽东看到了革命力量,看到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因而这年10月,毛泽东从韶山前往广州创办全国农民讲习所,途经长沙,重游橘子洲,面对绚丽的秋景和大好的革命形势,追忆了昔日的战斗岁月,不禁心潮起伏,浮想联翩,写下了这首气势磅礴的豪放词,巧妙地回答了革命领导权问题。

4.检查预习:(1)沁园春(qìn) 百舸(gě) 峥嵘(zhēng róng)

寥 廓(liáo kuò) 挥斥方遒(qiú) 浪遏飞舟(è)

5.朗读训练

6.阅读训练 鉴赏

(1)、 参看注解,将词中每句大意顺畅地说出来。

(2)、 将疑难词句、关键词句、精妙语句找出来。

(3)、 词的上下两阕主要写什么?

上阕写景:描绘湘江绚烂多彩的秋色图。

下阕抒情:抒发凌云壮志、革命豪情。

(4)、 词的上下两阕各有一个'领'字,请找出来,并说说各领起几句。

上阕'看'字;领起七句。

下阕'忆'字;领起八句。

(5)、前3句的正常语序为——寒秋,(诗人)独立(于)橘子洲头,(望)湘江北去。诗歌语言常用变序,这里将“独立”置前,增强了表现力。它用一个“特写”镜头把人物从景中推出,凸现出抒情主人公卓然而立的形象,更激发读者生发种种想象与联想: 孤独的诗人最见个性。李白“独坐敬亭山”闲适,柳宗元“独钓寒江雪”隐逸,晏殊“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超脱,那么诗人“独立”橘子洲头,看到了甚么,又要表达怎样的情思呢?

(6)上阕中,诗人是从哪些方面、什么角度来描绘绚烂多彩的秋色图的。

四个方面:山上、江中、天空、水底。

四个角度:远眺、近观、仰视、俯察。 (远近相间、动静结合,对照鲜明)

(7)、上阙 词中有哪些意象?山、林、江、舸、鹰、鱼:万类。(由点到面)

(8)、体会到怎样的意境?

讨论提示:红叶、绿水、鸟飞鱼跃,这些景物单独看上去也很平常,我们可以联想到一些诗文名句: 霜叶红于二月花(杜牧《山行》)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

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

但诗人眼中之景,意象密集,组合有序,或远或近,或高或低,有分有总。并从数量(万、百)、范围(遍、漫),色彩浓度(尽染、碧透),运动力度(争、击、竞)等方面突出景物特征。

明确: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个自由开放的空间,是一幅色彩瑰丽的图画,晚秋静穆的伟大中律动着勃勃的生机,扫尽千古悲秋之气。

(9) 想象能力训练

雨果说:'想象是人类思维中最美丽的花朵。'下面让我们展开想象的翅膀将诗人所描绘的绚丽多彩的秋色图,由文字变成形象的画面,在'大脑荧屏'上放映出来,分四步:

A、 勾勒形态:将群山、层林、江水、船只、雄鹰、游鱼„„的轮廓勾勒出来;

B、 染上颜色:把黑白荧屏变为彩色荧屏,火红的枫林,蓝天碧水„„

C、 使画面动起来:秋风送爽,吹动满山的枫叶,像熊熊燃烧的烈火,江水流淌,大小各式船只争相竞发,雄鹰在翱翔,游鱼在清澈的水底自由轻快地嬉戏;

D、 让画面更细致、逼真:在脑海中来几个特写镜头,如:船上耀眼的白帆,游鱼的细鳞,水底的沙石。

(10)、上阙提出“谁主沉浮”,下阙是怎样回答的呢?“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橘子洲”是青年毛泽东与同学战友们常来游览的旧地,风物景观非常熟悉。旧地重游,能够回忆起的往昔不寻常的岁月太多了。

“峥嵘岁月”

1911年,18岁的毛泽东来到长沙,开始了他在此地长达13年之久的求学和革命斗争生活。

a.1913-1918年,他在湖南一师读书,常和同学在橘子洲一带游览游泳;

b.1918年4月,与何叔衡创立了以改造中国和世界为奋斗目标的新民学会;

五四时期,主编《湘江评论》,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文,引起了全国进步思想界的重视。

c.1915年9月,诗人印发反袁称帝的小册子;

1919年底组织和领导湖南驱逐军阀张敬尧的运动。

这首词用诗的语言形象地概括了那段往事。

(11)从诗人对往事的追忆中,我们联想到怎样的形象呢?

恰:“正值”意。同学们正值青春年少,风采才华旺盛勃发,革命青年们意气风发,正强劲有力;他们指点江山,“江山”指代什么? :国家大事。“指点”即评点、关心;并且写出激励昂扬的文章,宣传真理,蔑视权贵,把大军阀大官僚视若粪土,这几句回忆往事,以“抒情”方式回答“谁主沉浮” 想其人忆其事,我们看到的既非古代书生“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也非当代某些青年“我拿青春赌明天”。倒令我们想起顾宪成“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情怀,更令我们想到鲁迅先生“我以我血荐轩辕”的誓言,周恩来“面壁十年图破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崇高理想。

明确:忆的是“同学”、“书生”,站在我们面前的分明是一群敢于向旧世界宣战的斗士。

(12)最后三句:“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多么大的气魄!这么大的气魄当然“能主沉浮”。毛泽东青年时代就有“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击水三千里”的鸿鹄之志,革命气概何其大也!下阙抒发的感情是“慷慨激昂”。

(13)、纵观全词 从这壮阔的深秋意境中,我们感受到诗人怎样的情感态度呢?

提示:假如是一个消极悲观的诗人,面对同样的景物,可能是这样的感叹:

山如人意懒,石似我心空;

水流无情,逝者如斯;

黄叶飘零,生命终结;

苍鹰孤独地盘旋,小鱼无力地漂游;

不是万类竞自由,而是树倒猢狲散,飞鸟各投林。

古人写秋多怨秋、悲秋,把秋景写得萧杀悲凉,清冷惨淡,什么“自古逢秋悲寂寞”“万里悲秋常作客”“秋风秋雨愁煞人”等等。我们将要学到的郁达夫的《故都的秋》,作者写秋的特点是“清、静、悲凉”。|那么,毛泽东笔下的秋为何如此绚丽多彩、充满生机?

他是叱咤风云的一代伟人,是胸怀大志的政治家。他有着经天纬地之才,再造乾坤之志;他有博大的胸襟,崇高的风范,奋发向上永不消沉的乐观性格,不同于那些多愁善感的纤弱文人(见落花而流泪,见流水而长叹),所以他的诗词也不同凡响,充满豪情壮志。

明确:对比中,我们可以看出,诗人在对大自然中万类生物的激情关注中融入了自己对人生的积极追求,对家国命运的由衷关怀。

7、请朗诵水平好的同学朗读全词,要求读出感情。

8小结:综观全词,造像写意,我们看到的是一个游人;借景抒情,我们看到的是一个诗人;深沉发问,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哲人;怀人忆事,我们看到的是一群斗士。

9、作业:背诵全词

附:多角度解读全词

毛泽东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奇才。他集政治家、革命家、军事家、诗人、书法家于一身,表现了出色的才华。诗人一生,给我们留下了无数杰出的诗作。《沁园春 长沙》便是其典范之作。选入新教材高中语文第三册课本的这首词,给了我们无比丰厚的审美内涵。本文力图从多角度解读这首词。

一、这首词透露了毛泽东冠绝古今的气魄。毛泽东本诗中的写景,富于吞吐今古的气魄。写鹰,是搏击长空;写鱼,是翱翔水中,上下皆极力表现出一种冲破一切牢笼的自由之气魄。写山、林、水等无生命之物也极富生命力,红、染、碧皆作动态,且用“万”、“遍”、“尽”一类表现极致的词语,表现出一种极致之美,透露了冠绝古今的气魄。全词有曹孟德《观沧海》之豪雄,而无曹孟德之苍凉,有李白傲视群伦的气魄,而无其玩世不恭之洒脱,可以说是卓绝古今!

二、这首词中对秋的歌颂独步古今。中国古典诗词大都悲秋。但毛泽东的这首词,却是一曲秋的赞歌、自由的赞歌、风华少年的赞歌。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尽展了秋的美丽!当然,面对“寥廓”的秋天,诗人也有一丝的惆怅——面对自由的“万类”和不自由的人类,不禁像“天问”的屈原一样: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但是,从全词来看,充满了乐观向上的情怀,充满了催人奋进的力量!

三、这首词的天地之问,特别深沉!一千多年前的屈原,对着茫茫苍天,一连问了一大串的问题。在屈原的天问中,我们读出了千年的沉重、千年的孤独。毛泽东在这首词中,面对大地,也发出了疑问: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在这里,我们读出了诗人的一丝惆怅,但在这惆怅过后,更多的是主宰天地的豪情!与屈原的无奈和感伤,有天地之别!

四、这首词的数词,富于力学的美感。在这首词中,诗人几次用了“万”字、“百”字,造成了一种非凡的气势。“万山”突出山之多,“万类”突出大自然的五彩缤纷、异彩纷呈,“万户侯”突出傲视的对象地位很高,“百侣”突出同学少年的人数之多。用“万”、“百”等数词,突出了多、壮、豪等力学上的美感,给人们的视觉造成了强烈的冲击,构成了一种强烈的美感。在毛泽东的其他诗词中,用万、千、百等数词营造一种豪放、开阔的氛围,已成为其惯用的手法。

五、这首词的写天写地,营造了一种相当壮阔的氛围。天下之高,无非天也,天下之大,无非地也,毛泽东在《沁园春 长沙》中,写到了天:“万类霜天尽自由”,写到了地:“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两字之用,给我们描摹了极为壮阔的意境,使整首词的意境变得无比的壮美!在毛泽东的其他诗词中,写天写地实属常见,功能非同一般!

六、毛泽东喜欢水,在这首词中有充分的体现!毛泽东的一生,与水结下了不解之缘。他的名字的“泽”字,即有水字。他喜欢游泳,70多岁了还畅游长江;年轻时喜欢雨中跑步锻炼;在诗词中,也喜欢写水!古人曰:“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大凡智慧的人,都喜欢水吧。伟人贤人很多与水有关: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关云长水淹七军;韩愈水边祭鳄鱼„„,等等,无不与水有关。水,给人无边的美感,它可以是壮阔的、净澈的、明丽的、苍茫的,也可以是浩淼的、寂寥的、无靠的„„,总之,水,给人很大的审美弹性!毛泽东在这首词中,提到了水,多次提到江,提到了与水有关的鱼、舸等,给人一种很阔大美好的意境,给人无边的遐想„„

七、毛泽东诗词,有一种帝王诗歌的豪迈气派。为帝为王者,必有过人之气魄。王巢写道:“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那种对大自然生灵的呼风唤雨的指挥,让我们充分感受到了一种帝王气象。毛泽东没有成为帝王,但他被老百姓成为“万岁”,虽无帝王之实,却有帝王之尊。在这首词中,诗人问天问地,与同学们一起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万户侯,又远非凡夫俗子所能道也!确有一种帝王诗歌的豪迈气派!

八、这首词对动词的使用,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在这首词中,诗人对动词的使用,是十分成功的。“立”、“去”、“看”、“染”、“流”、“击”、“翔”、“竞”、“问”等等动词的使用,使词中的意象十分鲜明灵动。特别是“击”、“翔”、“竞”等动词的使用,使这首词富于视觉的冲击力。“翔”字一用,意境尽出,写尽了鱼在水中之空灵、自由、悠闲,写尽了在其中蕴涵的蓬勃的生命活力!这首词对动词的使用,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

九、这首词对形容词的使用,也十分成功!“寒秋”之寒,写出了秋之寂寥、冷瑟。“万山红遍”之“红”,勾勒出了满山的秋色!“苍茫”两字,写出了大地之大、浩大无边,也写出了世界的广阔、宇宙的广袤、情势的复杂、心事的重重!这首词对形容词的使用,十分成功!

十、这首词的意象,十分鲜明、灵动!寒秋、湘江、万山红遍、层林尽染、百舸争流等意象,都十分鲜明突出,给人难忘的印象,诗歌要用形象思维,主席在给陈毅同志的一封信中提到的,在这首词中得到了很好的落实。

毛泽东的《沁园春 长沙》的内涵意蕴,是十分丰富的,因此,多元视觉解读这首词,有助于我们对它的了解。这种工作,应该是有意义的!

说说诗歌中的意象和意境

中国传统诗歌强调意象和意境,但是,什么是意象和意境,中学课本中往往语焉不详。《现代汉语词典》(2002年增补本)也认为:意境是“文学艺术作品通过形象表现出来的境界和情调”,意象则就是“意境”,这二者是完全一致的。的确,在不少情况下,这两者是可以吻合的。但是,从文学审美的角度细细推敲,我们发现,这两者之间还是有着多方面的不同。

一、内涵不同

诗人创作诗歌作品,要借助一定的形象。这些写入作品的形象就是意象的“象”。但由于它们是经过诗人的挑选和判定而写入的,所以已经附着了诗人的主观认识和情感(即“意”),因而这些形象便不再是现实中的普通形象了,故称为“意象”。我们可以把这种主观情意和外在物象相融合的心象通称为“意象”。意境则不同,它是文学作品中所描绘的客观图景和所表现的思想感情融合一致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它依赖于作品的意象而产生,是超越于具体意象之外,需要通过联想和想象才能达到的境界。而且我们说意境时只是针对少数优秀的文学作品而言的,不是所有的文学作品都能产生意境。

二、范围不同

意象往往可以用数量的多少来统计,属于个体观念;而意境则是一个整体观念。如毛泽东《沁园春·长沙》:“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有着多种意象:山、林、江、舸、鹰、鱼,达6种之多。但是作为意境,却只有一项,诗人通过这些意象创造出了一幅绚丽夺目、生机勃勃的秋景图。那浓重的色彩,那争竞的场面,那搏击的气势,那轻翔的自由,在读者的心中已经合成了一幅完整的图画,带给读者的联想和想象已经远远超出了那6种意象所表现的范畴。

三、获得不同

意象是可以直接从作品中获得的,诗人写了几个物或者景,完全可以直接“数”出来;而意境则需要“悟”才能获得。因为“境生象外”,所以,“悟”的结果与读者个人的胸襟抱负、个性气质、知识修养、人生经历等有着密切的关系,甚至同一个人,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也可能“悟”出不同的意境来。但这并不是说,意境就没有一些共性的东西存在了,因为诗人是属于某个民族的,相同的文化背景使诗人的创作出的优秀作品有着为这个民族共同感受得到的意境。当然,优美的意境也能为其他民族所感知、认识,毕竟,人类有着共同的情感和认知。

意象和意境虽然是中国古典诗歌的美学范畴,实际上,我们也可以用它来解释外国诗歌。如裴多菲的《我愿意是急流》。诗中应用了两类意象:先用某一种或几种事物,如急流、小河、荒林、废墟、草屋、云朵、破旗等做自我的意象;再联系到与之关系紧密的另一事物,如小鱼、小鸟、常青藤、火焰、夕阳,来做爱人的意象。细细数来,竟有12种之多。诗人通过这一系列的创造,展现了这样的的意境:无论我是什么,我都愿意为心爱的人奉献出一切,表达出了对爱人深挚的爱慕之情。虽然一些意象和中国文化中的意象不同,但这样的意象和意境,也会令我们认同,同样引起我们感情上的共鸣。

附:

诗歌鉴赏的意象和意境

学生对古诗词的鉴赏题往往存在畏难情绪,常感到只可意会,难以言传。因此,掌握鉴赏古诗词中的意象和意境,是提高学生对古诗词鉴赏能力的重要环节。

一、善解意象。

鉴赏古诗词中的形象,重要的是要捕捉并理解诗歌中的意象。意象是指诗歌中熔铸了作者主观感情的客观物象,是作者内在的思想情感与外在的客观物象的统一。也就是“借景抒情”中的“景”或“托物言志”中的“物”。诗人对意象的选取与描绘,正是作者主观情感的流露。意象往往蕴含着丰富的意旨,寄托着复杂的情感,暗示着深刻的哲理,承载着诗人强烈的主观色彩,其客观之“象”与主观之“意”共同构成了富于美感的形象。我们理解诗歌形象,总是从感受意象开始,捕捉“意”、“象”的能力是诗歌鉴赏中居于核心地位的艺术感受能力。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一连叠用九个意象组成一幅弥漫着阴冷气氛和灰暗色彩的秋郊夕阳图,烘托出浪迹天涯的游子思念故土的彷徨悲苦的情怀,那枯藤、老树、昏鸦、古道、瘦马等意象,都传递着作者的羁旅愁思。“杨柳岸晓风残月”三个意象勾画出杨柳依依,晓风吹拂,残月微明的情景,这些最能触动人离愁的意象交融在一起,构成了凄凉难耐的意境,淋漓尽致地抒发了作者感伤离别的悲哀。“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几个意象刻画了击退金兵的情景,在表明南宋人民保卫自己国土的伟大力量的同时也体现了作者收复中原之志。

1、熟悉意象的传统色彩。

诗歌中常用一种反复出现的意象来表达特定的情趣和意味,它代表了民族和人类共同的情感体验,因而,这些意象有较为固定的意义。熟悉意象的传统色彩,有助于我们对诗歌形象的理解。如“梅”,由于古代诗人反复的运用,这一意象已经固定地带上清高芳洁,傲雪凌霜的意趣。“鸟”的意象往往和男女恋情及婚嫁有关。日落、夕阳、秋天、流水等意象往往代表生命的短暂,时光的流逝等。月能思乡,星可

【篇八】沁园春长沙教案

沁园春长沙教案

《沁园春 长沙》

一、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1、掌握词中生词字音字形,典故的含义及其表达,并背诵全文。

2、初步把握意象、意境的内涵。

3、学习词中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

4、学会以词的意象为切入点来鉴赏词的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诵读教学法,培养学生学会用恰当的语气语调和情感朗读诗歌。

2、情感体悟法,加强情感体验,体悟词中所抒发的博大情怀。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感受革命前辈的博大情怀和凌云壮志,激发学生爱国主义情怀,树立自己的远大理想,奋发向上,拼搏进取。

二、 教学重点:

1、 词中重点字、词、句的理解掌握。

2、 品味词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学习景中寓情、情中显志的

艺术手法。

三、 教学难点

词中意象的理解与把握,明确意象意境的内涵

四、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1.师: 播放歌曲《东方红》,大家熟悉这首歌吗?这是人民群众送给伟大领

袖毛泽东的颂歌,而毛泽东不仅是伟大的领袖,人民心中的红太阳,还是优秀的书法家、诗人。

2.师:毛泽东善于用古典诗词形式写现代精神。他的诗词,记录了他革命人生的心路历程,反映了中国革命各个时期的现实生活,是一部中国革命的英雄史诗。而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沁园春 长沙》就反映了他青年时期的人生理想 。

3.师:《沁园春 长沙》是一首词,首先我们了解一下“词”的相关知识。 词,又称长短句。词最初称为“曲词”或“曲子词”,是配音乐的。后来逐渐跟音乐分离,成为诗的一种,所以有人把词称为“诗余”。词有词牌,又称词调。词牌,是词的格式的名称。不同的词牌,其段数、句数、韵律,每句的字数、句式、声律,都有不同的规定。因为格式是固定的,所以写词叫“填词”,即按照词牌的格式把词填进去。按照字数的多少分为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90字)和长调(九十一字以外)。“沁园春”是词牌名,“长沙”是标题。

二、 整体感知,诵读理解。

1. 介绍背景。

师:这首词的题目是《长沙》,作于1925年。当时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全国工农运动形势高涨,革命的发展势头异常迅猛。震惊世界的『五卅运动』和省港大罢工也遍及十几个省,各种形式的反帝反封建斗争正风起云涌地开展着。这时候,一方面是工农革命运动在蓬勃发展,另一方面是反动势力为了维护其反动统治对革命力量进行疯狂的镇压。那么中华民族的命运将走向何方,是继续维护黑暗衰退的反动统治,还是冲垮黑暗统治走向兴盛进步,谁将成为主宰发展方面的力量,这些问题成为人们所关注的焦点。

长沙是湖南的省会,是毛泽东求学和早年从事革命活动的地方,一九二五年二月他从上海回湖南开展农民运动,八月从韶山到长沙,九月前往广州主持全国农民运动讲习所。在长沙逗留期间重游橘子洲,面对湘江上美丽动人的自然秋景,联想起当时的革命形势和往日之事,不禁心潮滂湃,便以『长沙』为题写下了这首《沁园春》.

师:中国传统诗词是用来干什么的?(言志,抒情),大家思考一下毛泽东在这种背景下写出的诗歌会有什么特色?抒豪情,言壮志。

2. 学生朗读,纠正字音。

师:大家现在有两分钟的时间看课文,然后我们请一位同学朗读全词,注意要有节奏、有感情地朗读。

师:读的不错,有些容易读错的字词他(她),都读对了。(但有几个失误)我

们一起看看哪些字词是容易出错的,是我们需要特别注意的地方。

沁(qìn) 百舸 (gě) 怅(chàng) 寥廓 (liáokuò) 携 (xiã) 遏(â) 峥嵘(zhēng róng) 遒(qiú)

3. 音频范读。

师:现在我们听录音,注意听他是用了怎样的语气,节奏,在哪里停顿的。

4. 集体朗读。

师:好,我们集体读一遍,然后学习它的内容。

三、 具体内容分析鉴赏

1. 师:《长沙》是一首记游之作,它的突出特点是塑造了抒情主人公“我”沁园春长沙教案

的形象。读这首词就要从整体感受抒情形象入手,理清思路。

首先找出塑造“我”的形象的关键词。

明确:立、看、怅、问、携、忆、记

2. 师:“立”在词的首句,我们看词的首句写了些什么。(课件展示)

(在深秋一个天高气爽的日子里,我独自伫立在橘子洲头,眺望着湘江碧水缓缓北流. ) 独立寒秋图

3. 师:“看”总领哪些内容? 湘江秋景图

(看万座山变成了红色,一层层树林好像染过颜色一样;满江秋水清澈澄碧,一艘艘大船乘风破浪,争先恐后.雄鹰敏捷矫健,在辽阔的蓝天里飞翔,鱼儿轻快自如,在明净的水底里时沉时浮,一切生物都在秋天里争求自由.)

师: 如果让你根据词的内容画一幅图,大家想要怎么来布局着色呢?

我们要考虑景物描写的视角变化和写景顺序是怎样的

4. 师:“怅、问”是作者由眼前之景所引发的思考与疑问。

(面对着无边无际的宇宙,千万种思绪一齐涌上心头我要问:这苍茫大地的盛衰兴废,由谁决定,主宰? )

5. 师:,学生齐读下阕诗词,思考下阕是怎样回答上阕的问题的。

“携、忆”这是对上阕所提问题的思考过程。

(过去,我和我的朋友,经常携手结伴来到这里漫游.在一起商讨国家大事,那无数不平凡的岁月至今还萦绕在我的心头. 同学们正值青春年少,风华正茂;大家踌躇满志,意气奔放,正强劲有力.评论国家大事,写出这些激浊扬清的文章,把当时那些达官贵人,军阀官僚看得如同粪土.)

6. 师:作者思考完后,得出了怎样的回答呢?“记”所点明的是什么? (大家是否记得,当年我们在江水中游泳,那激起的浪花几乎挡住了疾驶而来的小船?)

 中流击水是中流击楫的转化,是对上阙“谁主沉浮”的巧妙回答,突出词

人和他的战友们要在时代的大潮中,乘风破浪,鼓桨前进,立誓振兴中华的豪情壮志。它表明国家民族的命运,乃至人世间的一切应该由“我们”这一群敢于“中流击水,浪遏飞舟”的热血青年来主宰。

 中流击楫zhōng liú jī jí :击:敲打;楫:桨。比喻立志奋发图强

四、 艺术表现分析:

1.师: 你能找出这首词中主要运用了哪些意象吗?

意象就是渗透着诗人情感的客观物象。而诗人通过种种意象的创造和组合所构成的一种充满诗意的艺术境界就是意境。意境是由意象创造出来的。

2.师:请你用一个最具有表现力的词来说说各个意象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万山(红遍):红之广阔

层林(尽染):红得深透

漫江(碧透):江水溢满 清澈之极

百舸(争流):千帆争发 充满生机

鹰击(长空):矫健有力

鱼翔(浅底):轻快自由

万类(竞自由):昂扬奋进

3.师:这些意象的特点表明了什么? 意象美来自景物的选取 ,来自意象的表达 ,来自意象的组合

 壮丽的意象与毛泽东积极向上,昂扬奋进的立意契合,抒发了对国家民

族命运的感慨和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改造旧中国的豪情壮志。  作者融情于景,看到了壮丽的图景,又借景抒情,以壮景抒豪情,完成了

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4. 师:壮景与豪情构成了什么样的意境呀?高远广阔,壮丽绚烂

五、 课堂小结:

1. 这首词分上下两阙。上阙描写今日独游,观橘子洲头秋景,联想到“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这样事关国家、民族命运的问题。下阙用“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过渡,承上启下,回忆起与战友们一起从事革命活动的不平凡岁月,形象地概括了早期共产主义战士雄姿英发的战斗风貌和豪迈气概,艺术地回答了“谁主沉浮”的问题。本词由景到情,由实到虚,由眼前景到追忆往昔战斗,由自然情趣到人生哲理,层层推进,步步深入,

很有层次性。

2.通过对湘江秋景的描绘和对青年时代革命斗争生活的回忆,抒发了对国家民族命运的感慨和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改造旧中国的豪情壮志。

六、 迁移拓展

1.师:毛泽东笔下的秋景给人的总体感觉是什么? 绚丽多彩、生机盎然

2.师:古人描写秋天多“怨秋”、“悲秋”,把秋天写得萧杀凄凉、清冷惨淡,例如“自古逢秋悲寂寥”,“万里悲秋长做客”,“秋雨秋风愁煞人” 等等,表现出“伤秋”“悲秋”的意绪 ,毛泽东笔下的秋为什么如此绚丽多彩、生机盎然呢?这与一个人的什么有关?

 毛泽东是一代伟人,胸怀大志的致治家,他有经天纬地之才,再造乾坤

之志。他有博大的胸襟,崇高的风范,奋发向上永不消沉的乐观性格,不同于那些多愁善感的纤弱文人,所以他的诗词也不同凡响,充满豪情壮志。

人生态度,性格,志向

3. 师:

1910年,外出求学的毛泽东,临行前写了首励志诗,夹在父亲每天必看的帐薄里:

孩儿立志出乡关,

学不成名誓不还。

埋骨何须桑梓地,

人生无处不青山。

“自古英雄出少年”,中国科学院人才学研究小组曾经对50位名人做过研究,发现他们中有90%是在20岁以前就立下了自己的志向。如岳飞的“精忠报国”,鲁迅的“我以我血荐轩辕”,周恩来的“面壁十年图破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等宏愿,都是他们在青少年时确立的志向。

4. 师:然而空有志向能行吗?还需要坚持不懈的努力,永不放弃的态度。 一位哲人说:“你的心态就是你真正的主人”,一位伟人说:“ 要么你去驾驭生命,要么生命驾驭你,你的心态决定了谁是坐骑,谁是骑师。”一个人有什么样的精神状态就会产生什么样的生活现实,人的生活并非只是一种无奈,而是可以由自身主观努力去把握和调控的,人生的方向是由“态度”来决定的,其好坏足以明确我们构筑的人生优劣。

心态决定着命运:播下一种心态,收获一种思想,播下一种思想,收获一种行为;播下一种行为,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让我们从现在开始,拥有一颗积极的心态,树立理想,掌控命运。

七、课后作业

背诵这首词

八、板书设计